一、戊唑醇和枯草芽孢杆菌协同作用防治蚕豆枯萎病及增效机理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谢立,贺春萍,梁艳琼,李锐,巩佳莉,翟纯鑫,吴伟怀,易克贤[1](2020)在《枯草芽孢杆菌Czk1与化学杀菌剂复配对橡胶树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文中指出【目的】探究枯草芽孢杆菌与化学杀菌剂协同防治橡胶炭疽病的可行性,构建由生防菌与化学杀菌剂组成的菌药复配剂,为橡胶炭疽病的可持续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6种化学杀菌剂(咪鲜胺、百菌清、根康、嘧霉胺、丙环唑和嘧菌酯)及2株菌株(枯草芽孢杆菌Czk1和橡胶胶孢炭疽菌RC178)为试验材料,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化学杀菌剂对RC178的室内毒力,稀释平板涂布法测定6种杀菌剂与Czk1的相容性,抑菌圈法测定Czk1对RC178的室内毒力,Horsfall法明确菌药的复配方案。【结果】室内毒力测定研究结果显示,6种杀菌剂中咪鲜胺对RC178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仅为0.0778μg/mL,其次为百菌清和根康,EC50分别为0.4694和0.4733μg/mL。化学杀菌剂与Czk1的相容性测定结果表明,嘧霉胺、嘧菌酯、丙环唑、根康和咪鲜胺与Czk1的相容性均较好,其中根康在中高浓度下还能促进Czk1菌落数量的增长。将浓度为4.75×107CFU/mL的Czk1分别与浓度为10.4733μg/mL的根康和浓度为0.0778μg/mL的咪鲜胺混配,Czk1∶根康=7∶3(v/v)时对RC178抑制的增效作用最强,增效比率(IR)为1.36;Czk1∶咪鲜胺=8∶2(v/v)时对RC178抑制的增效作用最强,IR为1.65。【结论】枯草芽孢杆菌Czk1与咪鲜胺和根康具有较好的相容性,Czk1发酵液分别与咪鲜胺和根康复配对橡胶炭疽病菌RC178的抑菌活性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具有开发成菌药制剂的潜力。
李凤芳[2](2020)在《番茄立枯病生防细菌的筛选及其防治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番茄立枯病,是重要的植物土传病害,生物防治被认为是防治植物土传病害的有效手段。为筛选到有效防治番茄立枯病的生防细菌,本研究从广西不同市县番茄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株抑制立枯丝核菌生长的细菌,并对其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初步分析了该菌株对立枯丝核菌的抑菌作用及其对番茄的促生作用。此外,还探讨了该菌株与杀菌剂复配对番茄立枯病的防治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采自广西南宁市、来宾市和百色市等市县的84份番茄根际土样中分离得到细菌菌株2160株。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获得对立枯丝核菌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109株。采用盆栽生测的方法,从抑菌活性高于50%的37株拮抗菌株中,筛选得对番茄立枯病防效较好的B11-64菌株。该菌株在使用浓度为5×108CFU/m L时,对番茄立枯病的室内防治效果为86.11%,田间防治效果为41.67%。该菌株对姜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苦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香蕉煤纹病菌(Deightoniella torulosa)、高粱茎点霉菌(Phoma sorghina)、柑橘沙皮病菌(Diaporthe citri)、瓜腐霉病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和苹婆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的抑菌率分别为62.04%、57.73%、80.81%、69.48%、59.84%、80.40%和58.84%。通过常规鉴定和16S r RNA序列分析,将B11-64菌株鉴定为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lororaphis)。2、B11-64菌株在以蔗糖为碳源、酵母粉为氮源、温度为30℃和p H为8的条件下培养,菌量和抑菌活性处于较高水平。B11-64菌株可形成生物膜,并且可稳定存活于番茄根际土壤中。3、B11-64株菌对番茄植株侧根的数量、茎粗和单果重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但对番茄种子的萌发和株高无影响。B11-64菌株在King’s B培养液中培养12 d,发酵液中的IAA含量为29.44μg/m L,稀释10倍的该发酵液和浓度为2.944μg/m L的IAA标准品处理番茄苗14 d后,平均每株侧根数量分别为64条和69条,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的根系数(29.5条);B116-4菌株新鲜菌液处理番茄种子7 d后,B11-64菌株处理组的发芽率为72.22%,CK组的发芽率为74.44%,两者处于同一水平。在田间施菌102 d后,B11-64菌株处理的番茄植株茎粗为1.52 cm,显着大于CK组的1.36 cm;B11-64菌株处理的番茄,其单果重为99.64 g,显着大于CK组85.51 g;B11-64菌株处理的番茄植株的株高为99.46 cm,与CK组100.22 cm处于同一水平。4、B11-64菌株可破坏立枯丝核菌的菌丝结构,代谢产生氢氰酸、嗜铁素。通过PCR检测发现,B11-64菌株具有与合成酚嗪-1-羧酸相关的phz CD基因,薄层层析结果证实该菌株可产生酚嗪-1-羧酸。平板抑菌试验结果显示,100μg/m L的酚嗪-1-羧酸纯品对立枯丝核菌无抑制作用,而B11-64菌株的酚嗪-1-羧酸粗提物对病原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说明该粗提物含有抑制立枯丝核菌生长的其它代谢物质。5、B11-64菌株可以在含有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有效成分为50μg/m L)的NA培养基上正常生长。B11-64菌株与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以有效成分质量比为1:2.26进行复配的复配剂,对抑制立枯丝核菌的生长有增效作用,其共毒系数(CTC)为151.38,该复配剂在有效成分50 mg/kg下对番茄立枯病的室内防效达80.36%,田间防效为80.64%,而单用浓度为5×108CFU/m L的B11-64菌株和有效成分为50 mg/kg的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番茄立枯病的室内防效分别为66.96%和79.46%,田间防效分别为51.28%和73.14%。复配剂在室内和田间对番茄立枯病的防效均比单用B11-64菌株和25%吡唑醚菌酯的高。说明B11-64菌株与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复配可提高B11-64菌株对番茄立枯病的防效。综上所述,B11-64菌株是一株对立枯丝核菌具有较好抑菌活性、对番茄植株生长有一定的促生能力和适用于防治番茄立枯病的生防菌株。
谢立,贺春萍,梁艳琼,李锐,翟纯鑫,吴伟怀,郑金龙,易克贤[3](2020)在《枯草芽孢杆菌Czk1与化学杀菌剂协同防治橡胶树根病》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枯草芽孢杆菌与化学杀菌剂协同防治橡胶树根病的可行性,为橡胶树根病的可持续防治提供依据。采用抑菌圈法和平板菌落计数法分别测定7种杀菌剂和枯草芽孢杆菌Czk1菌株对橡胶树红根病菌、褐根病菌的毒力以及杀菌剂与Czk1菌的生物相容性,并用Horsfall法确定复配方案。结果表明:"根康"对橡胶树红根病菌和褐根病菌的EC50分别为0.6253、0.0522μg/mL,EC50均最低且与Czk1菌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根康"(EC50=0.6253μg/mL)与Czk1(EC50=6.46×107 CFU/mL)混配,体积比V(Czk1)∶V("根康")=7∶3时,对红根病菌的增效比率值IR值为1.60;"根康"(EC50=0.0522μg/m L)与生防菌Czk1(EC50=2.33×108 CFU/mL)混配,体积比V(Czk1)∶V("根康")=7∶3时,对褐根病菌IR值为1.51。研究表明,"根康"可与Czk1联用协同防治橡胶树根病,菌药复配剂的防效明显优于单剂"根康"和单剂生防菌Czk1的防效,且混配剂中"根康"使用量只有单剂的1/3,大幅降低了化学药剂的使用量。
王永强[4](2020)在《解淀粉芽孢杆菌SDTB009的分离鉴定及其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上番茄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国家。近年来,番茄土传病害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番茄生产的重要因素,番茄枯萎病是其中最为典型、最难防治、最为普遍的病害之一。常用的防控手段包括改良农业措施、物理方法、施用化学药剂等,防治效果皆不理想。生防芽孢杆菌因其能够产生抑制病原菌的脂肽物质,芽孢杆菌能够产生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芽孢,芽孢可以在多种较为恶劣的环境下存在并发挥作用,以及芽孢杆菌具有多种不同的作用方式,成为生物防治策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试验从健康的番茄植株根际土中筛选分离得到一株对番茄枯萎病病原菌有较强生防活性的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SDTB009,通过活性鉴定,各项生理生化指标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微观形态,对其分类地位明确到了种属。测定得到SDTB009不同浓度的发酵液的抑菌活性,以及SDTB009发酵液的温室、田间生防效果,评价了SDTB009与化学药剂联合施用的防治效果。同时,还对SDTB009产生的脂肽物质进行了分离、纯化、鉴定,初步明确了其防治番茄枯萎病的生防机制,为生物防治、降低目标化学药剂的用量,保障番茄产业能够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试验结果总结如下:1.通过生防菌SDTB009平板培养基上形态观察,以及16S rDNA、gyrB保守基序的测定并建立相应的系统发育树,最终将SDTB009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2.室内生防效果测定结果可得,SDTB009发酵液对番茄枯萎病病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平板对峙结果得其抑菌直径可达9-11 mm;室内试验证明108 CFU/mL SDTB009发酵液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最强;通过对多种病原菌的室内生防活性测定发现,SDTB009具有广谱抑菌活性,为将来SDTB009开发为生防菌剂打下良好基础。3.温室盆栽试验以及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将SDTB009发酵液应用于防治番茄枯萎病,与单独施用苯醚甲环唑相比,发酵液与苯醚甲环唑联合施用,可减少苯醚甲环唑一半的用量,且能达到同等的防治效果:SDTB009发酵液与半量的苯醚甲环唑制剂对于温室中番茄枯萎病的防效为78.13%,单纯施用常量的苯醚甲环唑防效为77.62%,防效没有显着差异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SDTB009发酵液与半量的苯醚甲环唑制剂联合施用,其防效可达81.39%,与单独施用苯醚甲环唑80.91%的防效相当。4.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发现,SDTB009菌株能够破坏番茄枯萎病病原菌的菌丝结构,使其扭曲受损,并且限制其生长,从而抑制病害的发生。5.利用TOF LC/MS对SDTB009产生的脂肽类物质进行分析与鉴定,其结果表明,SDTB009的发酵液中含有表面活性素(Surfactin),这可能是其能够防治番茄枯萎病的主要生防机制之一。
陈长卿,闫东,姜云,许朋,褚逸轩,高洁[5](2019)在《生防细菌NJ13与化学农药复配对人参镰刀菌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文中指出为了明确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NJ13及与化学药剂混配对人参根腐病菌的毒力及其抑制作用,该研究采用生长速率法、孙云沛法测定分析了菌株NJ13及与化学药剂混配对人参根腐病菌的室内抑菌效果及共毒系数;并采用混合培养法、对峙培养法及显微观察分别测定了菌株NJ13对病原菌产孢量、孢子萌发、菌丝生长量、菌丝形态的抑制作用。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与4种化学杀菌剂相比,菌株NJ13对人参根腐病菌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 071 mg·L-1;菌株NJ13分别与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在配比为1∶4~4∶1对病原菌抑菌效果均具有增效作用,抑菌最佳配比皆为1∶1,共毒系数分别为848. 70,859. 73。菌株NJ13对人参根腐病菌的产孢量、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
段海明,程红,余利,黄伟东,余海兵[6](2017)在《解淀粉芽孢杆菌gfj-4发酵上清液及其混剂对玉米纹枯病菌的抑制活性》文中研究说明为探究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gfj-4发酵上清液及其与化学杀菌剂的混配剂对玉米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抑制活性以及发酵上清液对温度和紫外线的稳定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发酵上清液和新型混剂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当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上清液的浓度从40.0μl/ml增至100.0μl/ml时发酵上清液对玉米纹枯病菌的抑制率从40.6%增至84.9%,发酵上清液对玉米纹枯病菌的有效中浓度(EC50)为50.7μl/ml(R2=0.95)。发酵上清液的抑菌活性在60℃以下基本保持稳定,但经80℃以上温度处理后抑菌活性物质部分发生热分解,121℃高温高压处理15 min后其抑菌活性下降至61.4%;随着紫外线照射时间的增加,发酵上清液对病菌的抑制活性逐渐下降,紫外线照射时间为30 min时其对玉米纹枯病菌的抑制活性降至74.3%,但30 min后下降速率趋缓。发酵上清液对化学杀菌剂氟吡菌胺具有普遍的增效作用,其中以2∶8(发酵上清液与化学杀菌剂的体积比)的比例混配毒性比率最高,为1.34;发酵上清液与苯醚甲环唑以6∶4、7∶3和8∶2混配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余则表现为相加作用;发酵上清液与戊唑醇混配表现为相加作用;发酵上清液与咪鲜胺、腈菌唑混配部分配比表现为相加作用,部分配比则表现为拮抗作用。然而,发酵上清液与三唑酮、丙森锌、福美双混配则主要表现为拮抗作用。
段海明,余利,黄伟东,余海兵[7](2016)在《番茄灰霉病菌高效杀菌剂筛选及新型混剂研究》文中指出为了筛选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抑制活性较高的杀菌剂及新型混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化学杀菌剂、拮抗菌发酵上清液及其与化学杀菌剂的混配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咯菌腈、咪鲜胺、戊唑醇和腈菌唑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活性较高,EC50值分别达0.031 92、0.057 18、0.185 60、0.805 30μg·m L-1;其次为异菌脲、嘧霉胺和百菌清,EC50值分别为4.204 90、5.949 90和8.816 30μg·m L-1;代森锰锌的抑菌效果最差,EC50值为103.519 40μg·m L-1。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gfj-4培养72 h所产发酵上清液对番茄灰霉病菌的EC50为76.9 m L·L-1。采用Horsfall的复配方法,设计发酵上清液与咪鲜胺、戊唑醇、代森锰锌、咯菌腈和异菌脲分别以体积比6∶4、4∶6、8∶2、9∶1和7∶3的比例复配,毒性比分别为1.61、1.60、1.53、1.38和1.32,具有显着的增效作用。
毕秋艳,马志强,韩秀英,张小风,王文桥,赵建江[8](2015)在《枯草芽胞杆菌与氟环唑联用对禾谷镰孢霉的增效作用机制》文中提出为验证枯草芽胞杆菌与氟环唑联用对禾谷镰孢霉的增效作用,用平板倒扣法和固体平板扩散法—打孔法测定菌药联用后枯草芽胞杆菌挥发性物质、抗真菌蛋白对禾谷镰孢霉的抑菌活性,观察抗真菌蛋白对禾谷镰孢霉菌丝形态的影响,并用刚果红染色法测定菌药联用后枯草芽胞杆菌纤维素酶活性。结果表明:菌药联用对禾谷镰孢霉的最高抑菌活性可达74.44%,表现增效和持效作用;枯草芽胞杆菌挥发性物质和抗真菌蛋白分别与氟环唑联用均可增强禾谷镰孢霉抑菌活性;菌药联用后枯草芽胞杆菌纤维素酶活性提高。研究表明枯草芽胞杆菌与氟环唑联用的增效机制是增强枯草芽胞杆菌挥发性物质对禾谷镰孢霉的抑菌活性,抗真菌蛋白活性的提高加强了禾谷镰孢霉菌丝溶解的程度,纤维素酶活性的增强提高了禾谷镰孢霉空间竞争作用和生物防治潜能。
李山东[9](2013)在《氟酰胺和枯草芽孢杆菌NJ-18菌株协同作用防治稻、麦纹枯病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氟酰胺是隶属于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杀菌剂(Succin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s,SDHIs类),该类杀菌剂主要是抑制病原菌菌体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进而干扰呼吸作用。氟酰胺对水稻纹枯病菌、黄瓜立枯病菌、棉花立枯病菌和小麦纹枯病菌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平均EC50值依次为0.1058、0.1068、0.1210和0.3428μg/mL;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菌作用次之,其平均EC50值1.8583μg/mL;对水稻恶苗病菌、草莓灰霉病菌、番茄灰叶斑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作用弱,其平均EC50值分别为30.1134、38.1259、77.8034和98.1082μg/mL.2010~2012年间从江苏省内多地采集分离的137株小麦纹枯病菌和112株水稻纹枯病菌对氟酰胺敏感性频率分布均呈连续单峰曲线,平均EC50值分别为0.2870±0.1725μg/mL和0.0736±0.0331μg/mL,接近正态分布,没有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群体,这些病菌均为氟酰胺野生敏感菌株,因此可以分别作为小麦纹枯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对氟酰胺的敏感性基线。进一步研究表明:该药剂对水稻纹枯病兼具有很好的保护性和治疗性作用,200mg a.i./L浓度时对该病的保护性防效达到100%,800mg a.i./L浓度时对该病的治疗性防效达到85.16%;能很好地被水稻叶和根吸收和输导。枯草芽孢杆菌NJ-18菌株生长曲线符合一般细菌对数生长周期规律,在培养的48-60h时细菌浊度或活茵数生长量达到最大。NJ-18对小麦/水稻纹枯病菌表现出很强的拮抗活性,牛津杯法测定其对小麦和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3.5mm和16.6mm;划线法测定其对小麦和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抑茵带长度分别为35.5mm和28.4mm。NJ-18对小麦和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量也具有强烈抑制作用。枯草芽孢杆菌NJ-18菌株无论在含氟酰胺浓度500~1000μg/mL的LBA平板上,还是在含氟酰胺浓度400~1200μg/mL的LB培养液中,均生长正常,活菌数生长量没有受到抑制;同时,在小麦粒上氟酰胺对NJ-18菌株芽孢的存活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氟酰胺和NJ-18菌株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因此,分别采用氟酰胺与NJ-18菌株发酵液或者芽孢制剂混配,进行了其对小麦和水稻纹枯病的温室和田间药效试验。(1)氟酰胺与NJ-18菌株芽孢制剂协同拌种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室条件下,NJ-18芽孢制剂(109cfu/g)300g分别与20%氟酰胺WP50g和100g混合拌种100Kg小麦种子后,对小麦拔节期的纹枯病防效为47.96%和64.58%,显着高于两者同剂量单用处理的防效;在大田条件下,两者混合拌种处理也能显着提高对于小麦纹枯病的田间防效,而且能够显着提高小麦千粒重,增加产量,对小麦生长均安全。(2)氟酰胺与NJ-18菌株发酵液在2011~2012年连续两年的协同喷雾防治结果表明,在温室条件下,500mL/亩枯草芽孢杆菌NJ-18菌株发酵液(使用浓度108cfu/mL)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为30.92~38.71%,20%氟酰胺WP单剂使用量100~400g/亩之间的防治效果为22.42~54.26%,NJ-18(使用浓度108cfu/mL)与100~400g20%氟酰胺WP混合喷雾后对小麦纹枯病防效均显着高于两者同剂量单用处理的防效,而且能够显着提高小麦千粒重,增加产量;在大田条件下,枯草芽孢杆菌NJ-18(108cfu/mL)与62.5~200g20%氟酰胺WP混合喷雾后对于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可达到43.37~76.77%,显着高于两者同剂量单用处理的防效。(3)离体条件下,氟酰胺和NJ-18菌株发酵液对水稻纹枯病菌均表现出很强的抑茵活性,1000mg a.i./L浓度氟酰胺和109cfu/mL浓度NJ-18菌株均能够完全抑制其生长。2011和2012两年的田间喷雾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0g/亩20%氟酰胺单剂WP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达到59.62~88.88%;500mL/亩NJ-18菌株发酵液(使用浓度108cfu/mL)的防治效果达到47.80~54.21%,与50g/亩高剂量20%井冈霉素WP防治无显着差异;50g/亩20%氟酰胺WP和108cfu/mL的NJ-18菌株发酵液混用时防治效果高达81.10~97.87%,增效显着。
陈新,袁星星,崔晓艳,陈华涛,顾和平,张红梅[10](2011)在《蚕豆病害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国内外蚕豆主要病害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戊唑醇和枯草芽孢杆菌协同作用防治蚕豆枯萎病及增效机理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戊唑醇和枯草芽孢杆菌协同作用防治蚕豆枯萎病及增效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枯草芽孢杆菌Czk1与化学杀菌剂复配对橡胶树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供试杀菌剂 |
1.1.2 供试培养基 |
1.1.3 供试菌株 |
1.2 试验方法 |
1.2.1 6种化学杀菌剂对RC178的毒力测定 |
1.2.2 Czk1与6种化学杀菌剂的生物相容性测定 |
1.2.3 单剂Czk1对橡胶树炭疽病菌的毒力测定 |
1.2.4 复配剂对橡胶炭疽病菌的毒力测定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6种化学杀菌剂对RC178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
2.2 Czk1与杀菌剂的相容性测定结果 |
2.3 根康和咪鲜胺与Czk1复配剂对RC178的毒力测定结果 |
2.3.1 单剂Czk1对RC178的毒力测定 |
2.3.2 复配剂对橡胶炭疽病菌的联合毒力测定 |
3 讨论 |
4 结论 |
(2)番茄立枯病生防细菌的筛选及其防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番茄立枯病的研究概况 |
1.1.1 番茄立枯病的发生及其危害 |
1.1.2 番茄立枯病的防治 |
1.2 植物病害生防细菌的研究概况 |
1.2.1 生防细菌的种类 |
1.2.1.1 芽孢杆菌Bacillus spp |
1.2.1.2 假单孢菌Pseudomonas spp |
1.2.1.3 放线菌Actinomyces spp |
1.2.1.4 其它生防细菌 |
1.2.2 生防细菌防治植物病害的机制 |
1.2.2.1 抗生作用 |
1.2.2.2 竞争作用 |
1.2.2.3 促生作用 |
1.2.2.4 诱导抗性 |
1.2.2.5 其它 |
1.3 提高生防细菌防病作用的策略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微生物、番茄品种及农药 |
2.1.2 培养基 |
2.1.3 主要供试试剂 |
2.1.4 主要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土壤细菌的分离及其番茄立枯病生防细菌的筛选 |
2.2.1.1 土样标本的采集和土壤细菌的分离 |
2.2.1.2 番茄立枯病的生防细菌菌株筛选 |
2.2.1.3 目标菌株的抑菌谱测定 |
2.2.1.4 目标菌株对番茄立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测定 |
2.2.2 目标菌株的鉴定 |
2.2.2.1 目标菌株菌落和菌体形态观察 |
2.2.2.2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
2.2.2.3 目标株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
2.2.3 目标生防菌株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
2.2.3.1 目标生防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2.2.3.2 碳源的利用及其对目标菌株抑菌活性的影响测定 |
2.2.3.3 氮源的利用及其对目标菌株抑菌活性的影响测定 |
2.2.3.4 pH对目标菌株的生长及抑菌活性的影响测定 |
2.2.3.5 温度对目标菌株的生长及抑菌活性的影响测定 |
2.2.3.6 目标菌株的定殖能力测定 |
2.2.4 目标菌株对立枯丝核菌的作用测定 |
2.2.4.1 目标菌株对靶标病原菌菌丝结构的影响测定 |
2.2.4.2 目标菌株分泌嗜铁素的检测 |
2.2.4.3 目标菌株分泌氰化物的检测 |
2.2.4.4 目标菌株分泌抗生素的检测 |
2.2.5 目标菌株分泌IAA及其对番茄植株促生作用的测定 |
2.2.5.1 目标菌株产IAA的测定 |
2.2.5.2 目标菌株对番茄植株促生作用的影响测定 |
2.2.6 目标菌株与杀菌剂的复配 |
2.2.6.1 目标菌株和杀菌剂对立枯丝核菌毒力的测定 |
2.2.6.2 备选杀菌剂对目标菌株生长的影响测定 |
2.2.6.3 目标菌株与杀菌剂的复配 |
2.2.6.4 复配剂对番茄立枯病的室内防治效果测定 |
2.2.6.5 复配剂对番茄立枯病的的田间防治效果测定 |
2.2.7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拮抗立枯丝核菌的细菌菌株分离、筛选及其抑菌谱 |
3.2 B11-64菌株对番茄立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
3.3 B11-64菌株的鉴定 |
3.3.1 B11-64菌株的常规鉴定 |
3.3.1.1 B11-64菌株菌落和菌体形态特征 |
3.3.1.2 生理生化特性 |
3.3.2 分子生物学鉴定 |
3.4 B11-64菌株生物学特性 |
3.4.1 B11-64菌株的生长曲线 |
3.4.2 碳源、氮源、温度和pH值对B11-64菌株生长和抑菌活性的影响 |
3.4.3 B11-64菌株的定殖能力 |
3.4.3.1 B11-64菌株生物膜的形成 |
3.4.3.2 B11-64菌株抗药性标记 |
3.4.3.3 B11-64菌株在番茄植株根围土壤中的定殖能力 |
3.5 B11-64菌株对立枯丝核菌的作用 |
3.5.1 B11-64菌株对立枯丝核菌菌体的作用 |
3.5.2 B11-64菌株分泌的抑菌物质 |
3.5.2.1 B11-64菌株中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的检测 |
3.5.2.2 B11-64菌株氰化物的产生 |
3.5.2.3 B11-64菌株嗜铁素的产生 |
3.6 B11-64菌株IAA的产生及对番茄植株的促生作用 |
3.6.1 B11-64菌株生长素IAA的产生 |
3.6.2 B11-64菌株对番茄植株的促生作用 |
3.7 B11-64菌株与杀菌剂的复配 |
3.7.1 B11-64菌株与备选杀菌剂的单剂对立枯丝核菌的毒力 |
3.7.2 备选杀菌剂对B11-64菌株生长的影响 |
3.7.3 B11-64菌株与吡唑醚菌酯复配 |
3.7.4 B11-64菌株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番茄立枯病的室内防治效果 |
3.7.5 B11-64菌株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番茄立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番茄立枯病土壤生防细菌菌株分离、筛选与鉴定 |
4.1.2 B11-64菌株生物学特性 |
4.1.3 B11-64菌株对立枯丝核菌的初步抑菌机制 |
4.1.4 B11-64菌株对番茄植物促生作用 |
4.1.5 B11-64菌株与杀菌剂的复配对番茄立枯病的防治效果 |
4.2 结论 |
4.3 创新点 |
4.4 后续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
附表 |
(3)枯草芽孢杆菌Czk1与化学杀菌剂协同防治橡胶树根病(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7种化学农药对橡胶树红根病菌和褐根病菌的毒力测定 |
1.2.2 枯草芽孢杆菌Czk1最佳摇菌时间的测定和Czk1菌液最佳稀释浓度的筛选 |
1.2.3 Czk1与化学药剂的生物相容性测定 |
1.2.4 单剂对橡胶树红根病菌和褐根病菌的毒力测定 |
1.2.5 复配剂对橡胶树红根病菌和褐根病菌的毒力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7种化学杀菌剂对橡胶树红根病菌和褐根病菌的毒力测定分析 |
2.2 枯草芽孢杆菌Czk1与化学药剂的相容性分析 |
2.2.1 Czk1菌液最佳稀释浓度的测定 |
2.2.2 Czk1与化学药剂的相容性测定 |
2.3“根康”与枯草芽孢杆菌Czk1复配剂的毒力分析 |
2.3.1 单剂对橡胶树红根病菌和褐根病菌的毒力测定 |
2.3.2 复配剂对橡胶树红根病菌和橡胶树褐根病菌的联合毒力测定 |
3 讨论 |
(4)解淀粉芽孢杆菌SDTB009的分离鉴定及其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番茄枯萎病 |
1.1.1 病原微生物特性 |
1.1.2 发病症状 |
1.1.3 番茄枯萎病病原菌的侵染、传播 |
1.1.4 番茄枯萎病防治现状 |
1.2 生防芽孢杆菌 |
1.2.1 营养和空间位点竞争 |
1.2.2 分泌抗菌物质 |
1.2.3 溶菌作用 |
1.2.4 诱导植物抗病性 |
1.2.5 芽孢杆菌应用现状及问题 |
1.2.6 解淀粉芽孢杆菌应用情况及抗病机理 |
1.3 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协同应用 |
1.4 脂肽物质 |
1.4.1 结构与分类 |
1.4.2 脂肽物质的抑菌机制 |
1.4.3 脂肽物质分离纯化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病原菌 |
2.1.2 供试培养基 |
2.1.3 供试药剂和品种 |
2.2 试验方法 |
2.2.1 目标病原菌分离、纯化、鉴定 |
2.2.2 生防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纯化 |
2.2.3 生防细菌SDTB009 鉴定 |
2.2.4 SDTB009 发酵液抑菌活力测定 |
2.2.5 苯醚甲环唑室内毒力测定 |
2.2.6 生物相容性测定 |
2.2.7 室内温室盆栽试验 |
2.2.8 大田试验 |
2.2.9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解淀粉芽孢杆菌SDTB009 对病原菌菌丝体的作用 |
2.2.10 SDTB009 抑菌物质分析 |
2.2.11 脂肽物质分离鉴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生防菌筛选 |
3.2 SDTB009 菌株的鉴定及其生理生化特性 |
3.3 SDTB009 对尖孢镰刀菌番茄专化型的室内抑制活性 |
3.4 苯醚甲环唑对病菌菌丝室内毒力 |
3.5 SDTB009 对菌丝体作用的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
3.6 室内生物相容性 |
3.7 SDTB009 防控番茄枯萎病的温室盆栽试验结果 |
3.8 SDTB009 防控番茄枯萎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
3.9 SDTB009 中的脂肽物质基因 |
3.10 脂肽粗提物对目标病原菌电导率的影响 |
3.11 TOF LC/MS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生防菌应用于防治番茄枯萎病的可行性 |
4.2 化学药剂与生防菌制剂协同防治的可行性分析 |
4.3 生防菌生防作用机制 |
5 主要结论和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试验创新点 |
5.3 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生防细菌NJ13与化学农药复配对人参镰刀菌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供试菌株 |
1.2 供试药剂及药剂配制 |
1.3 培养基 |
1.4 仪器 |
2 方法 |
2.1 NJ13发酵液和不同杀菌剂对人参根腐病菌室内毒力测定 |
2.2 NJ13发酵液与丙环唑、苯醚甲环唑混配的最佳比例筛选 |
2.3 NJ13发酵液对人参根腐病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 |
2.4 NJ13发酵液对人参根腐病菌的产孢量的影响 |
2.5 NJ13发酵液对人参根腐病菌的孢子萌发的影响 |
2.6 NJ13菌株对人参根腐病菌抑制作用的显微观察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菌株NJ13及不同药剂对人参根腐病菌的毒力测定 |
3.2 菌株NJ13与丙环唑、苯醚甲环唑混剂对人参根腐病菌毒力测定 |
3.3 菌株NJ13对人参根腐病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 |
3.4 菌株NJ13对人参根腐病菌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的影响 |
3.5 菌株NJ13对人参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的显微观察 |
4 讨论 |
(6)解淀粉芽孢杆菌gfj-4发酵上清液及其混剂对玉米纹枯病菌的抑制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供试药品 |
1.1.2 供试菌株 |
1.1.3 供试培养基 |
1.2 试验方法 |
1.2.1 解淀粉芽孢杆菌gfj-4发酵上清液的制备 |
1.2.2发酵上清液对玉米纹枯病菌的抑制活性测定 |
1.2.3 温度对发酵上清液抑菌活性的影响试验 |
1.2.4 紫外线对发酵上清液抑菌活性的影响试验 |
1.2.5 化学杀菌剂对玉米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 (EC50值) 测定 |
1.2.6 杀菌剂新型混剂的毒性比率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上清液对玉米纹枯病菌的抑制活性 |
2.2 不同处理温度对发酵上清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
2.3 不同时间紫外线照射对发酵上清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
2.4 8种化学杀菌剂对玉米纹枯病菌的抑制活性 |
2.5 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上清液与化学杀菌剂复配组合的毒性比率 |
3 讨论 |
3.1 解淀粉芽孢杆菌在防治立枯丝核菌病害方面的利用价值 |
3.2 解淀粉芽孢杆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对温度和紫外线的耐受性 |
3.3 解淀粉芽孢杆菌次级代谢产物和化学杀菌剂混配 |
(7)番茄灰霉病菌高效杀菌剂筛选及新型混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供试药品 |
1.1.2 供试菌株 |
1.1.3 供试培养基 |
1.2 试验方法 |
1.2.1 化学杀菌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
1.2.2 解淀粉芽孢杆菌gfj-4发酵上清液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活性测定 |
1.2.3 拮抗菌发酵上清液对番茄灰霉病菌的EC50测定 |
1.2.4 杀菌剂新型混剂的毒性比率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化学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活性比较 |
2.2 不同培养时间对解淀粉芽孢杆菌产发酵上清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
2.3 不同稀释倍数的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上清液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活性 |
2.4 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上清液与化学杀菌剂增效组合的筛选 |
3 讨论 |
(8)枯草芽胞杆菌与氟环唑联用对禾谷镰孢霉的增效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枯草芽胞杆菌和氟环唑协同作用测定 |
1.2.2 菌药联用后枯草芽胞杆菌挥发物的抑菌活性 |
1.2.3 菌药联用后枯草芽胞杆菌抗真菌蛋白活性测定 |
1.2.4 菌药联用后枯草芽胞杆菌纤维素酶活性测定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枯草芽胞杆菌和氟环唑协同作用 |
2.2 枯草芽胞杆菌挥发物与氟环唑联用抑菌活性 |
2.3 菌药联用后枯草芽胞杆菌抗真菌蛋白抑菌活性 |
2.4 菌药联用后枯草芽胞杆菌纤维素酶活性 |
3 讨论 |
(9)氟酰胺和枯草芽孢杆菌NJ-18菌株协同作用防治稻、麦纹枯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说明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小麦纹枯病防治的研究现状 |
1 小麦纹枯病病原菌和病害症状 |
1.1 病原菌种类及其融合群 |
1.2 病原菌的生理生态和生物学特性 |
1.3 病原菌的致病性 |
1.4 病害症状 |
2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现状 |
3 小麦纹枯病防治的研究现状 |
4 小麦纹枯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4.1 抗病遗传育种方面 |
4.2 农业种植技术方面 |
4.3 防治技术方面 |
5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策略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水稻纹枯病防治的研究现状 |
1 水稻纹枯病病原菌和病害症状 |
1.1 病原菌种类及其融合群 |
1.2 病原菌的特征与生理分化 |
1.3 病原菌的致病性 |
1.4 病害症状 |
2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现状 |
3 水稻纹枯病防治的研究现状 |
4 水稻纹枯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5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策略和展望 |
5.1 农业防治 |
5.2 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
5.3 化学防治 |
5.4 生物防治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氟酰胺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进展 |
1 氟酰胺简介 |
1.1 氟酰胺的作用机理与特点 |
1.2 氟酰胺的性质和作用 |
1.3 氟酰胺的防治对象和安全性 |
2 氟酰胺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现状 |
3 氟酰胺防治植物病害中的问题以及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枯草芽抱杆菌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
1 枯草芽孢杆菌简介 |
2 枯草芽孢杆菌生防作用机制 |
2.1 营养和空间位点的竞争 |
2.2 分泌抗菌物质 |
2.3 溶菌作用 |
2.4 诱导植物抗性和促进植物生长 |
3 枯草芽孢杆的研究进展 |
3.1 国外研究进展 |
3.2 国内研究进展 |
4 枯草芽孢杆菌在病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氟酰胺的抗菌谱测定及稻、麦纹枯病菌对其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菌株 |
1.2 供试药剂与培养基 |
1.3 氟酰胺对几种常见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
1.4 稻、麦纹枯病菌对氟酰胺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
2 结果分析 |
2.1 氟酰胺对几种常见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
2.2 小麦纹枯病菌对氟酰胺的敏感性基线测定 |
2.3 水稻纹枯病菌对氟酰胺的敏感性基线测定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枯草芽孢杆菌NJ-18菌株的生长曲线及其对稻、麦纹枯病菌拮抗活性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培养基 |
1.2 供试菌株 |
1.3 枯草芽孢杆菌NJ-18菌株发酵液制备 |
1.4 NJ-18菌株生长曲线测定 |
1.5 NJ-18菌株对稻、麦纹枯病菌拮抗活性的测定 |
1.6 NJ-18菌株对稻、麦纹枯病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枯草芽孢杆菌NJ-18菌株的生长曲线 |
2.2 NJ-18菌株对植物病原菌的室内抑制效果 |
2.3 NJ-18菌株对稻、麦纹枯病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氟酰胺和枯草芽孢杆菌NJ-18菌株相容性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枯草芽孢杆菌NJ-18菌株芽孢制剂的制备 |
1.3 氟酰胺与NJ-18菌株活菌相容性测定 |
1.4 氟酰胺与NJ-18菌株芽孢相容性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氟酰胺与NJ-18菌株活菌相容性测定 |
2.2 氟酰胺与NJ-18菌株混合拌种后对其芽孢存活能力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氟酰胺和枯草芽孢杆菌NJ-18菌株协同作用防治小麦纹枯病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药剂与培养基 |
1.2 氟酰胺和NJ-18菌株混合拌种处理协同作用防治小麦纹枯病 |
1.3 氟酰胺和NJ-18菌株混合喷雾处理协同作用防治小麦纹枯病 |
1.4 小麦纹枯病的调查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氟酰胺和NJ-18菌株混合拌种处理协同作用防治小麦纹枯病 |
2.2 氟酰胺和NJ-18菌株混合喷雾处理协同作用防治小麦纹枯病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氟酰胺和枯草芽孢杆菌NJ-18菌株协同作用防治水稻纹枯病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与培养基 |
1.2 离体条件下氟酰胺和NJ-18菌株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的测定 |
1.3 氟酰胺在水稻上的内吸输导性测定 |
1.4 氟酰胺对水稻纹枯病的保护性和治疗性作用测定 |
1.5 氟酰胺和NJ-18菌株协同作用防治水稻纹枯病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离体条件下氟酰胺和NJ-18菌株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
2.2 氟酰胺在水稻上的内吸输导性结果 |
2.3 氟酰胺对水稻纹枯病的保护性和治疗性作用结果 |
2.4 氟酰胺和NJ-18菌株协同作用防治水稻纹枯病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蚕豆病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蚕豆赤斑病 |
1.1 赤斑病抗性鉴定方法 |
1.2 赤斑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
1.3 赤斑病的防治方法 |
1.3.1 间作 |
1.3.2 化学防治 |
2 蚕豆病毒病 |
2.1 蚕豆萎蔫病毒 |
2.2 菜豆花叶病毒 |
2.3 烟草花叶病毒 |
2.4 其他相关蚕豆病毒病 |
3 蚕豆根腐病 |
4 蚕豆枯萎病 |
5 其他病害 |
5.1 蚕豆细菌性茎疫病 |
5.2 蚕豆锈病 |
6 小结与展望 |
四、戊唑醇和枯草芽孢杆菌协同作用防治蚕豆枯萎病及增效机理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枯草芽孢杆菌Czk1与化学杀菌剂复配对橡胶树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J]. 谢立,贺春萍,梁艳琼,李锐,巩佳莉,翟纯鑫,吴伟怀,易克贤. 南方农业学报, 2020(10)
- [2]番茄立枯病生防细菌的筛选及其防治效果[D]. 李凤芳. 广西大学, 2020(02)
- [3]枯草芽孢杆菌Czk1与化学杀菌剂协同防治橡胶树根病[J]. 谢立,贺春萍,梁艳琼,李锐,翟纯鑫,吴伟怀,郑金龙,易克贤. 热带作物学报, 2020(08)
- [4]解淀粉芽孢杆菌SDTB009的分离鉴定及其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治研究[D]. 王永强.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5]生防细菌NJ13与化学农药复配对人参镰刀菌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J]. 陈长卿,闫东,姜云,许朋,褚逸轩,高洁. 中国中药杂志, 2019(10)
- [6]解淀粉芽孢杆菌gfj-4发酵上清液及其混剂对玉米纹枯病菌的抑制活性[J]. 段海明,程红,余利,黄伟东,余海兵. 江苏农业学报, 2017(06)
- [7]番茄灰霉病菌高效杀菌剂筛选及新型混剂研究[J]. 段海明,余利,黄伟东,余海兵. 浙江农业学报, 2016(12)
- [8]枯草芽胞杆菌与氟环唑联用对禾谷镰孢霉的增效作用机制[J]. 毕秋艳,马志强,韩秀英,张小风,王文桥,赵建江. 植物保护学报, 2015(03)
- [9]氟酰胺和枯草芽孢杆菌NJ-18菌株协同作用防治稻、麦纹枯病研究[D]. 李山东.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4)
- [10]蚕豆病害研究进展[J]. 陈新,袁星星,崔晓艳,陈华涛,顾和平,张红梅. 江西农业学报,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