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疗专用粥米的制作与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董春霞[1](2021)在《添加气流膨化苦荞粉对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及馒头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进一步扩宽苦荞麦在食品产业中的应用,本试验研究了气流膨化对苦荞粉的基本组分、微观结构、水合特性、糊化特性等理化特性的影响,将气流膨化苦荞粉与小麦粉混合制备成面团(混粉面团),研究了混粉面团的发酵特性、质构特性、拉伸特性等。最后制成馒头,以纯小麦粉馒头为对照研究了其品质特性。主要结果如下:(1)对三种原料粉(小麦粉、苦荞粉和膨化苦荞粉)基本组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小麦粉的水分含量最高,灰分、蛋白质、粗脂肪、总黄酮含量最低;色度测定表明小麦粉L*值最大,a*、b*值均小于苦荞粉和膨化苦荞粉。小麦粉糊化特性参数值均大于苦荞粉和膨化苦荞粉。膨化后苦荞粉的水分和总淀粉含量分别降低了55.32%和13.56%,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灰分含量变化差异不明显,总黄酮含量增加了56.49%。膨化后苦荞粉的体积增大,堆积密度从0.686 g/m L降低到0.097 g/m L,吸水性、水溶性等水合特性值均有增加。从微观结构来看,膨化粉呈现出成片聚集状态,表面变得粗糙且出现孔洞。膨化后苦荞粉的糊化黏度、衰减值、回生值及峰值时间等糊化参数值均有所减少。(2)苦荞粉的添加使混粉面团的吸水率稍有减少,而膨化苦荞粉的添加使混粉面团吸水率显着增加。在添加量相同的情况下,添加膨化苦荞粉面团的吸水率显着(p<0.05)高于添加苦荞粉面团的吸水率。添加膨化苦荞粉的面团的形成时间小于小麦面团的形成时间,且差异显着(p<0.05)。与小麦面团相比,添加苦荞粉或者膨化苦荞粉均降低了面团的最小黏度值(C2),但添加膨化苦荞粉的面团的C2值低于添加苦荞粉的面团的C2值。随着苦荞粉添加比例的增加,面团的峰值黏度值(C3)从1.83 Nm增加到2.14 Nm,而膨化苦荞粉的添加量增加使面团的C3值变小;苦荞粉或膨化苦荞粉的添加使混合面团的回生值降低。(3)苦荞粉或膨化苦荞粉的添加会显着影响面团的残余应力值(E2),使面团越来越接近于固体,硬度变大,使其难以压缩。苦荞粉或膨化苦荞粉的添加使面团黏着性增大,黏聚性减小,弹性变差。在添加比例相同时,膨化苦荞粉面团的黏着性小于苦荞粉面团的黏着性,弹性值和黏聚性值均大于苦荞粉面团。混合面团的胶着性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加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添加相同比例的膨化粉面团回复性大于苦荞粉面团。添加苦荞粉或膨化苦荞粉使小麦面团的最大抗拉伸阻力明显降低,拉断距离也显着降低。随着苦荞粉和膨化苦荞粉添加量的增加,面团的最大发酵高度分别降低了44.3%和61.1%。添加膨化苦荞粉的面团的持气率高于添加苦荞粉的面团。(4)随着苦荞粉和膨化苦荞粉添加比例的增加,混粉馒头的比容呈现减小的趋势。馒头皮和馒头瓤的L*值降低。馒头的a*值随苦荞粉或膨化苦荞粉的添加量增加而增加,b*无规律变化。膨化苦荞粉馒头比苦荞粉具有更低的L*值和更大的a*值,混粉馒头及小麦粉馒头的皮和瓤的颜色之间没有显着差异。随着苦荞粉或膨化苦荞粉添加量的增加,馒头的硬度变大,弹性降低。膨化苦荞粉与添加相同比例的苦荞粉馒头相比硬度更小、弹性更好。从感官评价结果看来,膨化苦荞粉馒头具有更高的感官得分,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通过以上结果得出结论如下:气流膨化可显着改善苦荞粉的理化性质,将其以一定比例添加到小麦粉中制成混粉面团,混粉面团的黏聚性、回复性、发酵特性等均优于苦荞粉面团,将其进一步制备成混粉馒头,馒头的品质得到了改良。因此气流膨化处理是一种有效的加工苦荞麦的方法。
姚镇东[2](2021)在《苦荞红曲茶制备工艺研究》文中提出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是我国古老的粮食作物,属廖科双子叶植物,又名鞑靼荞麦,营养功能价值确切,苦荞脱壳难是制约其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实验室前期选育了高黄酮易脱壳苦荞新品种“米荞1号”。苦荞茶是苦荞产业中产值较高和受众较多的产品,但其同质化严重,缺乏高附加值产品,制约了苦荞产业发展。本研究以“米荞1号”为原料,考察红曲霉固态发酵苦荞过程中代谢物和营养品质的变化,明确苦荞发酵工艺;在此基础上,优化苦荞红曲茶加工工艺,并对产品营养功能成分进行分析评价,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苦荞发酵过程中洛伐他汀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苦荞发酵过程中洛伐他汀的检测方法,色谱条件为:Kromasil 100-5 C18(250×4.6 mm)色谱柱;流动相为:A:乙腈,B:0.05%磷酸;流动梯度为0~3 min,75%A;3~5 min,80%A;5-10 min,65 A%,10-12 min,75 A%;检测波长:238 nm;进样量为10μL;柱温为35℃;流速为1 m L/min。结果表明:洛伐他汀在0.32~0.48 m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7;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实验结果分别为0.58%、2.62%、1.68%,回收率在98.69%~102.68%,说明该方法可靠,可用于分析苦荞发酵过程中洛伐他汀的含量变化。2.苦荞发酵过程中营养成分的变化。分别考察苦荞在23℃、28℃和33℃下发酵0、2、4、6、8、10、12、14、16天,芦丁、总黄酮、总多酚、洛伐他汀、色价、抗氧化活性和水解氨基酸的变化,明确苦荞红曲茶原料制备工艺,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发酵时间对苦荞发酵均有较大影响,芦丁、总黄酮、总多酚和抗氧化活性发酵后呈下降趋势;洛伐他汀随发酵时间增加逐渐上升,28℃下发酵10天最高,达到0.41 mg/m L,色价也随发酵时间增加而增加,其中28℃更有利于色价的增加。综上,选定28℃发酵10天为最佳发酵时间。3.开发苦荞红曲茶,完成相关营养品质分析。以感官、芳香成分、总黄酮、总多酚、抗氧化、色价、洛伐他汀、胰脂肪酶活性、芦丁为指标,考察了烘焙时间和温度对苦荞红曲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9种加工工艺中170℃烘焙15 min感官得分、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81.9±7.45分和5.39 mg/g,洛伐他汀含量随烘焙时间延长而下降,烘焙10 min时洛伐他汀含量最高,但尚未产生良好的风味;色价是美拉德反应的指示性指标,随温度增升高和延长,色价显着增加,190℃烘焙20 min条件下色价达到最高,为2.59μ/g,但此时香味感官最差;170℃烘焙15min时抑制胰脂肪酶活性最强,此时胰脂肪酶活性为342 U/L;不同烘焙条件下的苦荞茶中共测出246种风味成分,其中酯类占有最多,为64.23%,烷类次之,占34.15%,醇类、醛类、酮类、醚类、酚类、烯类分别占26.42%、9.35%、22.76%、9.35%、8.94%和7.72%。综上所述,本研究围绕易脱壳苦荞品种“米荞1号”的开发,优化了苦荞红曲霉发酵工艺以及苦荞红曲茶制备工艺,最终开发了相关产品1种,拓展了苦荞茶的类型,对苦荞产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金增辉[3](2019)在《富硒功能性工程米的开发与加工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富含有机硒的特种植物为硒源,结合营养工程米的制作工艺,研究开发出具有保健功能、安全可靠、成本较低的富硒工程大米,阐述其原料配方、加工工艺及制作要点,为我国保健营养功能性大米新品种的开发提供参考。
田家珍[4](2019)在《基于五行理论的糖尿病饮食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目的: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中最基础的治疗手段。我国目前普遍使用以食物交换份法为主的饮食治疗方法,专业性较强,多数患者离开医务人员的面对面指导后,难于长期坚持。为了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执行饮食治疗,我们在中医五行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营养管理,运用成熟的手机应用程序技术,设计开发了中医五色饮食管理APP平台。该平台包括糖友五色饮食管理APP和一种符合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定量餐盒。该平台的功能实现,旨在让我国糖尿病患者可以更便捷地获得中医特色的个性化营养指导,更有助于糖尿病患者实现和维持健康的饮食行为,有效控制糖尿病病程的发展。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分析现有糖尿病饮食教育方法的差异与医患双方需求,开展糖尿病饮食治疗的中医文献搜集和整理。以“五行学说”为指导,以“五谷为养”的传统膳食结构和“天人相应”的四时节气特点,设计糖尿病饮食的食物构成。以“四时节气”为特色板块,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和《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2017)》的要求,运用食物分类法、热量控制法、GI值和GL值等,设计糖尿病中西医融合的营养治疗食谱和相关流程,使用Version1.3.0作为后台管理系统,完成了一个界面操作简单、医患互动的糖尿病中医五色饮食管理APP。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常用蔬菜类食物30种,进行生熟前后重量和体积变化范围的实验研究,以确定不同的蔬菜的生重熟体积比值,并据此规定了餐盒五个分格的容量,设计并生产了将烹饪好的熟食定量分装、快速判断膳食平衡的一种健康餐盒,在线下搭配APP使用。结果:基于中医、西医对糖尿病饮食治疗的理论和实践,设计并完成了一个操作简单、医患互动的糖尿病中医五色饮食管理APP,设计并生产了一种将熟食定量、并快速判断膳食平衡定量餐盒。结论:糖尿病中医五色饮食管理APP平台的设计和功能实现,将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的依从性,实现和维持健康的饮食行为。为我国糖尿病饮食治疗提供可行的便捷方式。
潘诗霞[5](2018)在《传统产后调护理论与方法的文献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我国素有妇女在产褥期“坐月子”的传统习俗,古代传统医学亦非常注重产后调护,认为遵循一定的饮食、起居、药物、情志及房事宜忌原则,可以有助于产后康复,达到保健防病之效。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持续增高,产后保健方法需求日益增加,但相关研究较少且民间“坐月子”习俗各异,产后保健乱象频出且屡有坐月子陋习见诸报端。本研究从文献学的角度梳理传统中医产后调护相关文献,并参考民俗学相关知识进行辨析,以期为现代产后保健学术及其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照。方法:采用文献学的方法,结合中医妇科学、中药学和民俗学等多学科知识,梳理产后药食调护和起居调护的内容。研究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产后食疗方和食物,以“产后大便难”“大便秘涩”“缺乳”“行乳汁”“产后虚赢”“补虚”为关键词,分别检索历代本草、方书、妇产科专着/专篇及综合性医着中与产后虚损、大便难、缺乳相关的食疗方和食物记载,以及食疗方的应用情况,食疗方以食物类为主要成分,药物含量不超过1/3(组方2味者除外),分析其食药配伍和药性情况;二是传统医学中产后调护方法。以“产后调护法”“调护”“产后将息法”“宜忌”为关键词,检索妇产科专着/专篇及综合性医着中产后起居、情志、药物、房事相关宜忌记载;三是民俗学中产后调护方法,以“月内”“月子”“产育礼仪”“诞生礼仪”为关键词,逐页检索产后调护的食物、食疗方和产育起居宜忌,梳理并分析饮食及起居宜忌方面的特点。主要参考书目:(1)中医妇产科文献:以《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为线索,查阅记载的现已刊行的从唐代至清代的妇产科专着及综合医籍文献中有关产科饮食、起居、情志、药物、房事调护的部分,共40本。(2)古代食疗专篇/专着、本草和方书:主要参考《神农本草经》《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饮膳正要》《饮食须知》《食物本草》《食鉴本草》《食品集》《本草纲目》等共26本。(3)民俗及地方志着作3大系列:《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共10卷;《中国风俗通史》从原始社会至清代的风俗共7卷;《中国民俗大系》包含各级省份民俗共29册。结果:(1)产后调护时间,传统医学上有一月、二月、跨月、百日和百二十日5种说法。民俗中产后调护时间以“满月”(即一个月30天)为期,但具体的产后调护措施常以百日和百二十日为度。现代产褥期保健期为6周,与古人满月之期类似,国家法定产假时间经历三次变化,从56天调为128~158天,即与古人产后调护时间(百日或百二十日)大致相同。(2)产后饮食调护目标、原则及禁忌。产后食养以调补气血、促进产妇机体恢复及促进乳汁分泌为目标,遵循饮食宜淡、宜食糜粥、饮食宜温、饮食有节等4个原则。饮食禁忌是产后饮食调护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毋食重浊之物,恐壅滞经络;毋食辛热之物,恐迫血妄行;毋食生冷寒凉之品,恐致血块凝结;毋食消导耗散之物,以损新血;新产不可饮酒,恐致神昏;毋多食咸味之品,恐滞血。(3)产后食疗方和食物应用情况。“产后虚损”“产后缺乳”“产后大便难”为常见的3大产后症。产后虚损补益食疗方有羊肉粥、雌鸡粥、羊肉汤、熟鸡子,食物包括乌鸡、蛏、鳝鱼、鸡蛋、芝麻、莲子、藕等,性味以甘平为主。产后缺乳由羹、汤、粥、散四种剂型组成,按应用频次排序分别为羹方:猪蹄羹方(6)、猪肝羹方(3)、牛肉羹方/牛鼻羹方(3)、鲍鱼羹方/鲍鱼大麻子羹(3)、鲫鱼羹方(2)、龟肉臛方(2)、鼠肉臛方(2);汤方:猪蹄汤(5)、鲫鱼汤(3)、下乳汁立效方(3);粥方:猪蹄粥方(5)、赤豆粥(3);散方:露蜂房散方(1)、鱼灰散方(1)。常用食物有猪蹄、猪肝、牛鼻肉、鲍鱼肉、鲫鱼、龟肉、羊肉、獐肉、鼠肉,赤豆、粟米、粳米、糯米、莴苣子等。产后大便难食疗方由粥、饮、散三种剂型组成,按应用频次排序分别为粥方:麻子仁苏子粥(5)、润肠粥(1);饮剂:人乳(2)、牛乳(1);散剂:大麦散(2),另外,记载了外治法3种,蜜枣法(5)、麻油(3)、猪胆汁(2);常用食物有紫苏子、火麻仁、粳米、黑芝麻、人乳、牛乳、蜜、麻油、猪胆汁。童便、鸡子和米酒是产后常用单一物品,童便的使用,以热童便与酒各半盏温服;鸡子的食用,不宜过多,且打开煮之更佳,有养胃却疾之效;古人认为产后可少饮酒,但宜在分娩三日或七日后,长江流域以南省份如广东、贵州、福建等7个省份则有产后饮醪糟、米酒的民俗。(4)产后起居、药物、情志、房事调护。起居方面,中医古籍多涉及产后的卧姿、卧房陈设、腹部按摩、言语、梳头、洗浴等;民俗学及地方志中要求产后不可外出、不可干体力活、忌洗澡、忌出门及防风寒。药物方面,药物常用生化汤以下恶血、生新血,佛手散、黑神散、益母草童便汤、益母草膏、生化汤、四物汤、荆芥益母草汤也有相似的应用功效;情志方面,提出不暴怒,忌大喜大悲;房事方面,要求在产后调护期忌房事,时间有2月(1)、100日(5)、120日(1)三种说法,以百日居多。结论:梳理唐代至清代的共40本中医妇产科相关文献,探析产后调护注意事项主要包括饮食、药物、起居、房事、情志5个方面。产后虚损、产后缺乳及产后大便难三个方面的食疗方以粥方和汤剂为主,常用食物的应用,产后虚损以羊肉、鸡肉、鸡蛋、粳米为主;产后缺乳常用食物有猪蹄、猪肝、牛乳、鲫鱼、粟米、鲍鱼、赤小豆、莴笋、王瓜等;产后大便难以苏子麻仁粥为常用方;产后药物调护以生化汤应用为主。起居调护遵循以下禁忌,如新产不可卧、产后避风寒、产后不可过劳、情绪不可过激;房事调护要求百日内禁房事。孕妇、乳母应禁酒,乳母应多食汤水,加强营养。酒精对胎儿脑发育具有毒性作用,产后不可饮酒;乳母发奶可以通过多食汤水、营养食物,以补充自身能量来化生乳汁。生化汤不能当作食疗方,生化汤及其化裁方在妇产科疾病治疗上应用广泛,作为妇产科常用治疗方毋庸置疑,但产后调养时应有专业中医师指导,普通百姓不宜自行服用。古代产后的调护时间、原则及方法为现今产后调护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其中一些药物调护和起居宜忌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关,随着社会的进步,后人对中医产后调护方法及民俗“坐月子”宜忌的继承上,更应抱着发展的态度去看待,取其精华,祛其糟粕。
章丽琳[6](2017)在《马铃薯挤压重组米制备及其品质研究》文中认为马铃薯营养全面,符合作为主粮食物的基本要求。我国马铃薯资源丰富,随着我国“马铃薯主食化”战略的提出,马铃薯在我国传统主食中应用的研究竞相出现。为增加马铃薯主食的花色品种,带动马铃薯消费,提高碎米附加值,课题将马铃薯-碎米混合粉应用于挤压重组米加工,系统研究了混合粉原料、挤压加工工艺及品质改良剂对马铃薯挤压重组米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测定了不同配比的马铃薯-碎米混合粉糊化特性及其挤压重组米的感官品质、质构特性、蒸煮损失率,探讨马铃薯全粉添加量对混合粉糊化特性及其挤压重组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马铃薯全粉添加量的增加,马铃薯-碎米混合粉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逐渐减小,热稳定性逐渐增强,凝胶性逐渐减弱。马铃薯挤压重组米的感官评分先增大后减小,在添加量为40%和50%时较高。质构特性中硬度显着减小,弹性、黏聚性、咀嚼性先增大后减小,在添加量为50%时最大。蒸煮损失率显着增大。结合感官品质、质构特性、蒸煮损失率结果,马铃薯全粉添加量≤50%时,加工出的马铃薯挤压重组米品质较好。马铃薯全粉添加量、马铃薯-碎米混合粉糊化特性与马铃薯挤压重组米感官品质、硬度、蒸煮损失率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以马铃薯挤压重组米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研究了物料含水量、挤压温度和螺杆转速3个因素对马铃薯挤压重组米品质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最佳挤压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各挤压参数对马铃薯挤压重组米品质影响的大小顺序为:物料含水量>挤压温度>螺杆转速。物料含水量、挤压温度对马铃薯挤压重组米品质影响显着。当物料含水量为23%,挤压温度为110℃,螺杆转速为140r/min时,马铃薯挤压重组米综合评分最高,为72.80。在最佳挤压工艺条件下,选取单甘酯、海藻酸钠和瓜尔豆胶作为品质改良剂,研究其对马铃薯挤压重组米品质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探讨马铃薯挤压重组米最佳品质改良剂配方。结果表明:3种品质改良剂对马铃薯挤压重组米品质影响的大小顺序为:瓜尔豆胶>单甘酯>海藻酸钠。瓜尔豆胶、单甘酯添加量对马铃薯挤压重组米品质影响显着。最佳品质改良剂配方为:单甘酯添加量0.3%,海藻酸钠添加量0.4%,瓜尔豆胶添加量0.4%,此时马铃薯挤压重组米综合评分由72.80提高到85.97。以粳米为对照,对最佳挤压工艺和配方下制得的马铃薯挤压重组米的基本成分、感官品质质构特性等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马铃薯挤压重组米的水分、灰分、蛋白质、纤维素含量高于粳米;淀粉、直链淀粉、脂肪含量低于粳米。马铃薯挤压重组米的感官评分显着小于粳米,其中外观、口感、滋味没有粳米好。质构特性中硬度、黏着性显着大于粳米,弹性、黏聚性稍大于粳米,咀嚼性显着小于粳米,回复性小于粳米。马铃薯挤压重组米蒸煮损失率、吸水率、膨胀率均大于粳米。碘蓝值、碱消值显着小于粳米,胶稠度显着大于粳米。
乔峰[7](2016)在《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榆林市小杂粮指种植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具有独特的耐旱、耐瘠薄能力的小宗作物,主要包括甜荞、苦荞、绿豆、小豆、芸豆、糜子、谷子、高粱、燕麦、小扁豆、豌豆、草豌豆等作物。目前,榆林市的小杂粮生产具有一定的优势,已经成为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重要产业,但是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和新形势下,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已经出现了瓶颈。为此,充分了解榆林市小杂粮产业现状、总结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发展模式,为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本文采用调研和文献查阅等方法,结合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理论,结果表明:1、榆林市小杂粮生产具有自然环境优势、资源品种优势、饮食文化优势、品牌优势和产业规模优势,产区优势。2、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过程中存在杂粮品种更新缓慢、规模化生产能力不足、企业竞争能力较弱、区位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低、标准化生产技术覆盖面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不够和绿色农产品认证缓慢;小杂粮产品竞争能力弱、企业深加工能力有限、利益链接机制不完善、加工技术落后、龙头企业缺乏和小杂粮加工原料供应不稳;小杂粮流通储运损失率高、成本高;市场信息不对称、出口能力减弱、品牌竞争能力逐渐下降、区域内大型小杂粮批发市场尚未形成。3、提升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措施理念“与时俱进”,政策“完善落实”,规划“合理统筹”,渠道“拓宽引领”;发展的新模式:(1)构建主要小杂粮核心生产区,形成谷子、糜子、黑豆、荞麦、绿豆等主要杂粮作物的产区优势;(2)探索和引进先进的小杂粮加工工艺,进行产品差异化加工,开发出符合市场要求、附加值较高和多样化的小杂粮产品,满足消费人群的多元化和快速化需求;(3)完善物流体系建设,以210国道和包茂高速为基础,构建小杂粮产品“3小时”物流圈,减少小杂粮物流成本;(4)积极建设小杂粮批发市场,以榆林市为基础构建一级批发市场,以神木、绥德、靖边为基础构建二级批发市场,形成一级和二级市场互补;(5)着力打造榆林市小杂粮市场模式建设,以品牌建设为基础,小杂粮经济人为辅助,积极培育大型的小杂粮产品批发商户,并探索多种经营和交易模式,大力推动电子商务的销售平台。
赵孟楠[8](2016)在《黑龙江原生态农产品品牌形象的再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农业大国,黑龙江是被称为“中国大粮仓”的农业大省,在其众多的原生态农业资源中原生态农产品资源最为丰富。世界许多农业大国通过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使本国走向农产品的品牌强国。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品牌建设也是解决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来,黑龙江也开始重视品牌的发展,培育和发展了龙丹、完达山、飞鹤、北大荒、大庄园等“中国驰名商标”、“省着名商标”以及申请了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随着人们品牌意识的增强,企业家们也普遍认同“好的设计就是好的销售”。所以,创建品牌打造优秀的品牌形象成为了提高企业及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通过重新细致的梳理黑龙江原生态农业资源,分析黑龙江原生态农产品品牌形象设计的现状,提出了黑龙江原生态农产品品牌在形象设计方面存在着农业资源特点不突出,原生态的自然文化融入较少,不重视展现农产品的特殊营养养生价值等问题。通过研究,利用文中提出的黑龙江原生态农产品品牌形象再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将黑龙江独有的农业资源特点、农产品的特殊养生价值、原生态自然资源文化融入到品牌设计中,打造一种高端的真正的原生态农产品品牌。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黑龙江原生态农产品的品牌形象设计,为黑龙江原生态农产品的品牌设计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这有利于黑龙江原生态农业自然资源文化的传播和黑龙江文化品牌的培育,进而扩大了黑龙江农业品牌文化的知名度,为竞争高端的市场做铺垫及有力的催化剂,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增长。
林猷智[9](2016)在《潮汕饮食文化在泰国的传播及影响》文中提出中泰两国很早的时候已经开始贸易来往和民族迁徙有着悠久的历史,此时此刻不少了中华民族传统习俗文化也就带到了泰国。泰国是潮汕地区移民的主要国家,当然潮汕饮食文化被包含与其中,潮汕饮食文化见证并影响着泰国饮食文化及传播。本文关于潮汕饮食文化在泰国传播及影响研究主要分成三章,在绪论中提出了选题的背景及意见。第一章回顾了中泰两国的发展的历史背景,对潮汕饮食文化在泰国的起源及发展并针对中泰两国潮汕饮食的历史背景及特点。第二章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根据泰国潮汕菜的传播及代表菜溯源,从历史原因、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三个背景对潮菜传入泰国进行基本分布情况。第二部分,对潮汕菜独特类型如裸条,粥,猪血汤,卤味对比以及在泰国发展状况。第三章是对中泰潮汕节日饮食文化内涵,中国三大节日,春,端,秋,对泰国的影响及发展。在结论部分是潮汕饮食文化在泰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吴振明[10](2013)在《黑河市水稻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稻米是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主食。水稻产业的兴衰是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大事。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粮食与水稻的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促进了水稻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伟大成就。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而且肩负着实现稻农增收和中国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使命。黑龙江省水稻粳米以其米质优良、适口性好享誉国内外,产销两旺、供不应求。水稻产业带动稻区经济迅速发展。水稻是黑龙江农业发展具有区域优势作物。地处黑龙江省种植区划的第四、五、六积温带的黑龙江省黑河市是豆麦主产区。低洼易涝、中低产田的面积所占比例高,水稻仅为零星种植。水稻产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很大。目前,北上开发高寒区种稻时机成熟,这里生态条件优越,土壤、水质、大气环境绿色有机化程度高,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完善配套成熟。发展高寒区水稻生产是一个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着的朝阳产业。发展水稻产业是一个涉及产供销,链接贸工农的系统工程。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因此,开展黑龙江省黑河地区水稻产业发展研究意义重大而深远。本论文首先对水稻产业发展理论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从产业的概念、水稻产业的概念以及水稻产业化的内涵与外延入手。主要介绍了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具体内容。概述了黑河市发展水稻产业的目的和意义。其次、从水稻产业发展涉及的产、供、销,贸、工、农各个角度,分析了国内外水稻产业发展成功经验对黑河市水稻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有益启示和借鉴。确立了黑河市“立足国内、满足内需”的水稻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再次,回顾了黑河市水稻产业发展历史,全面调查了黑河市水稻生产、加工、经营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提出了促进黑河市水稻产业健康发展的有关建议与对策。最后,总结了黑河市水稻产业发展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展望了黑龙江省北部黑河市水稻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和重大意义。
二、食疗专用粥米的制作与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疗专用粥米的制作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添加气流膨化苦荞粉对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及馒头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苦荞的种植状况 |
1.2 苦荞营养 |
1.2.1 苦荞淀粉 |
1.2.2 苦荞蛋白质 |
1.2.3 苦荞脂肪 |
1.2.4 矿物质和维生素 |
1.2.5 苦荞多酚 |
1.2.6 苦荞多糖 |
1.3 苦荞在食品中的应用 |
1.3.1 苦荞在固体食品中的应用 |
1.3.2 苦荞在饮品中的应用 |
1.3.3 苦荞在无麸质饮食中的应用 |
1.4 苦荞加工中存在的问题 |
1.5 气流膨化技术概况 |
1.5.1 气流膨化技术研究现状 |
1.5.2 气流膨化技术在苦荞中的应用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7.1 研究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小麦粉和苦荞粉理化性质的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设备以改变其理化性质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膨化苦荞粉的制备 |
2.2.2 基本组分的测定 |
2.2.3 堆积密度的测定 |
2.2.4 颜色的测定 |
2.2.5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2.2.6 芦丁和槲皮素含量的测定 |
2.2.7 微观结构的测定 |
2.2.8 凝胶性质和保水力的测定 |
2.2.9 糊化特性的测定 |
2.3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小麦粉和苦荞粉的基本组分分析 |
2.4.2 小麦粉和苦荞粉的堆积密度和颜色分析 |
2.4.3 小麦粉和苦荞粉的微观结构分析 |
2.4.4 小麦粉和苦荞粉的水合特性分析 |
2.4.5 小麦粉和苦荞粉的糊化特性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气流膨化苦荞粉-小麦粉面团流变学特性的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混合粉的配置 |
3.2.2 混合面团的制备制作 |
3.2.3 面团热机械学特性的测定 |
3.2.4 发酵流变性质的测定 |
3.2.5 面团TPA的测定 |
3.2.6 面团拉伸特性的测定 |
3.2.7 面团应力松弛特性的测定 |
3.3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面团热机械学特性的结果分析 |
3.4.2 面团的质构特性分析 |
3.4.3 面团的拉伸特性结果分析 |
3.4.4 面团的应力松弛结果分析 |
3.4.5 面团的发酵流变特性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气流膨化苦荞粉-小麦粉馒头品质的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馒头样品的制备 |
4.2.2 馒头比容的测定 |
4.2.3 馒头色度的测定 |
4.2.4 馒头质构的测定 |
4.2.5 馒头中芦丁、槲皮素含量的测定 |
4.2.6 馒头感官评价 |
4.3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馒头比容的结果分析 |
4.4.2 馒头的颜色结果分析 |
4.4.3 馒头的质构特性结果分析 |
4.4.4 馒头中芦丁、槲皮素含量结果分析 |
4.4.5 不同苦荞粉添加量对馒头感官品质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苦荞红曲茶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苦荞简介 |
1.1.1 苦荞的起源及分布 |
1.1.2 苦荞的营养价值 |
1.1.3 苦荞的加工现状 |
1.1.4 “米荞1号”研究现状 |
1.2 我国肥胖人群现状 |
1.3 红曲霉研究概述 |
1.3.1 红曲霉的加工现状 |
1.3.2 红曲霉营养价值 |
1.4 论文设计 |
1.4.1 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苦荞发酵过程中洛伐他汀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1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色谱条件 |
2.2.2 供试品的制备 |
2.2.3 线性关系 |
2.2.4 精密度考察 |
2.2.5 重复性考察 |
2.2.6 稳定性考察 |
2.2.7 加样回收率考察 |
2.2.8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洛伐他汀对照品与样品色谱图 |
2.3.2 线性关系 |
2.3.3 精密度结果 |
2.3.4 重复性结果 |
2.3.5 稳定性结果 |
2.3.6 加样回收率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3.红曲霉发酵苦荞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动态变化 |
3.1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设备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设备 |
3.2 发酵工艺 |
3.3 实验方法 |
3.3.1 苦荞发酵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动态变化 |
3.3.2 苦荞发酵过程中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 |
3.3.3 苦荞发酵过程中氨基酸的动态变化 |
3.3.4 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苦荞发酵过程中营养成分的动态变化 |
3.4.2 苦荞发酵过程中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 |
3.4.3 苦荞发酵过程中氨基酸的动态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4.苦荞红曲茶加工工艺 |
4.1 试验材料与主要仪器设备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仪器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苦荞红曲茶烘焙时间和温度的考察 |
4.2.2 感官评价 |
4.2.3 营养物质的测定 |
4.2.4 活性物质的测定 |
4.2.5 胰脂肪酶活性的测定 |
4.2.6 芳香成分的测定 |
4.2.7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感官评价 |
4.3.2 营养成分的测定 |
4.3.3 活性物质的测定 |
4.3.4 胰脂肪酶活性 |
4.3.5 芳香成分 |
4.4 本章小结 |
5.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3)富硒功能性工程米的开发与加工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壹瓶碎米荠超微粉体的制取 |
1.1 菜体预处理 |
1.2 制粉 |
2 富硒功能性工程米的种类 |
3 原料与配方 |
3.1 壹瓶碎米荠粉的配入量 |
3.2 日常富硒功能性工程米的原料与配方 |
3.3 特种富硒功能性工程米的原料与配方 |
4 工艺过程 |
5 操作要点 |
6 食用方法 |
7 富硒功能性工程米的制品特点 |
(4)基于五行理论的糖尿病饮食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部分 |
1 五行学说与食疗 |
1.1 五行学说是中医食疗的理论基础 |
1.2 食疗理论的发展概况 |
2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食疗实践 |
2.1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
2.1.1 病名 |
2.1.2 病因病机 |
2.1.3 中医对糖尿病发展规律的认识 |
2.2 历代医家对糖尿病食疗的实践举隅 |
3 糖尿病饮食管理的现代营养学研究及应用 |
4 中西医融合糖尿病饮食管理的优势 |
4.1 疾病未生阶段 |
4.2 既病未盛阶段 |
4.3 既病防变阶段 |
5 移动医疗背景下糖尿病的饮食管理 |
第二部分 基于五行理论的糖尿病饮食管理平台的设计 |
1 糖尿病中医五色饮食管理APP的设计 |
1.1 糖尿病中医五色饮食管理APP的设计原则 |
1.2 糖尿病中医五色饮食管理APP的平台构成 |
1.3 糖尿病中医五色饮食管理APP的 Logo |
1.3.1 图示 |
1.3.2 含义 |
1.4 糖尿病中医五色饮食管理APP的版块功能 |
1.4.1 入库食物的筛选 |
1.4.2 个性化的推荐 |
1.4.3 数据的记录与回顾 |
1.4.4 线上互动 |
1.4.5 线下定量餐具的配合度 |
2 糖友五色定量餐盒的设计 |
2.1 定量餐盒结构设计的依据 |
2.2 定量餐盒的容量设计 |
3 食材生熟前后的重量与体积变化的实验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2 样品处理及过程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结论 |
第三部分 基于五行理论的糖尿病饮食管理平台的实现 |
1 糖尿病中医五色饮食管理APP用户端各模块功能实现 |
1.1 用户信息模块 |
1.1.1 注册与登陆界面 |
1.1.2 个人信息录入 |
1.2 首页模块 |
1.2.1 低GI食物搜索区 |
1.2.2 推送区 |
1.2.3 用户信息区 |
1.2.4 食谱推荐区 |
1.3 其它功能栏目区 |
1.3.1 个人中心-我的 |
1.3.2 记录回顾区 |
1.3.3 门诊预约区 |
1.3.4 食谱记录添加区 |
1.3.5 商城区 |
2 糖尿病中医五色饮食管理APP的操作流程 |
3 糖尿病中医五色饮食管理APP管理端的管理功能实现 |
3.1 首页 |
3.2 用户的总数 |
3.3 食物数量 |
3.4 轮播推送区管理 |
3.4.1 轮播图数量 |
3.4.2 会员短消息推送 |
3.5 门诊数量 |
3.5.1 医师信息管理 |
3.5.2 用户门诊预约管理 |
3.6 意见反馈 |
3.7 食谱库数量 |
3.7.1 录入 |
3.7.2 更新 |
3.7.3 搜寻 |
4 定量餐盒的成品图与功能实现 |
4.1 800ml食谱组成与装盒呈现 |
4.2 600ml食谱组成与装盒呈现 |
4.3 取得成果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 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协助下2型糖尿病饮食治疗研究的进展 |
附录2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附录3《中国 2 型糖尿病膳食指南》核心推荐 |
(5)传统产后调护理论与方法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产后调护的研究现状 |
1 现代产后调护综述 |
1.1 饮食调护研究 |
1.2 行为调护研究 |
1.3 心理调护研究 |
2 传统产后调护综述 |
2.1 中医产后调护 |
2.2 “坐月子”调护 |
2.3 国外产后保健 |
3 分析与讨论 |
3.1 分析 |
3.2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产后调护时间和生理特点概述 |
1 产后调护时间论证 |
1.1 产后调护起源 |
1.2 满月的时间论证 |
1.3 现代产后调护时间 |
1.4 小结 |
2 产后生理特点 |
2.1 气血亏损,百脉空虚 |
2.2 脏腑虚弱,脾胃尤甚 |
2.3 恶露下行,瘀血阻滞 |
2.4 腠理疏松,易感外邪 |
第二部分 产后调护应用情况和分析 |
1 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书籍选择 |
1.3 研究方法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2 产后食疗方和食物应用情况 |
2.1 产后饮食调护目标和原则 |
2.2 “补益虚损”食疗调护 |
2.3 “产后缺乳”食疗调护 |
2.4 “产后大便难”食疗调护 |
2.5 单一物品使用情况记载 |
2.6 饮食禁忌 |
3 产后起居、情志、药物、房事调护应用情况 |
3.1 产后起居调护记载 |
3.2 产后情志调护记载 |
3.3 产后药物调护记载 |
3.4 产后房事调护记载 |
3.5 小结 |
第三部分 产后调护相关问题探讨 |
1 醪糟发奶考辨 |
1.1 传统“醪糟发奶”考辨 |
1.2 现代“醪糟发奶”考辨 |
1.3 小结 |
2 生化汤产后调护应用考辨 |
2.1 生化汤的方源考辨 |
2.2 生化汤是仍是产后治疗方 |
2.3 小结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对产后调护时间的认识 |
2 对产后饮食调护整体认识 |
2.1 产后饮食调护目标、原则及禁忌认识 |
2.2 产后饮食调护方法的认识 |
3 对产后起居调护认识 |
4 本研究的价值 |
4.1 对产后满月时间和调护时间的界定 |
4.2 对产后饮酒及醪糟发奶的考辨 |
4.3 对产后生化汤是食疗方还是治疗方问题的考辨 |
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马铃薯挤压重组米制备及其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马铃薯的研究进展 |
1.1 马铃薯的营养及保键价值 |
1.1.1 马铃薯的营养价值 |
1.1.2 马铃薯的保健价值 |
1.2 马铃薯的加工利用 |
1.2.1 马铃薯全粉加工 |
1.2.2 马铃薯淀粉加工 |
1.2.3 鲜马铃薯加工 |
1.2.4 马铃薯主食加工 |
2 挤压技术研究进展 |
2.1 挤压技术原理 |
2.2 挤压技术特点 |
2.3 挤压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
2.3.1 休闲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
2.3.2 糖果加工中的应用 |
2.3.3 组织化蛋白质加工中的应用 |
2.3.4 谷物早餐加工中的应用 |
3 挤压重组米研究进展 |
3.1 挤压重组米简介 |
3.2 挤压重组米加工工艺 |
3.3 挤压重组米品质评价方法 |
3.4 挤压重组米品质影响因素 |
3.4.1 挤压加工条件 |
3.4.2 品质改良剂 |
4 立题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4.1 立题目的、意义 |
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马铃薯-碎米混合粉糊化特性及其挤压重组米品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配粉 |
1.3.2 糊化特性测定 |
1.3.3 马铃薯挤压重组米制备 |
1.3.4 感官品质评价方法 |
1.3.5 质构特性测定方法 |
1.3.6 蒸煮损失率测定方法 |
1.3.7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马铃薯全粉添加量对混合粉糊化特性影响 |
2.2 马铃薯全粉添加量对挤压重组米感官品质的影响 |
2.3 马铃薯全粉添加量对挤压重组米质构特性的影响 |
2.4 马铃薯全粉添加量对挤压重组米蒸煮损失率的影响 |
2.5 马铃薯-碎米混合粉糊化特性与马铃薯挤压重组米品质相关性 |
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马铃薯重组米挤压加工参数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马铃薯挤压重组米制备 |
1.3.2 感官品质评价方法 |
1.3.3 质构特性测定方法 |
1.3.4 蒸煮损失率测定方法 |
1.3.5 马铃薯挤压重组米品质评价方法 |
1.3.6 单因素试验设计 |
1.3.7 正交试验设计 |
1.3.8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1.1 物料含水量对马铃薯挤压重组米品质的影响 |
2.1.2 挤压温度对马铃薯挤压重组米品质的影响 |
2.1.3 螺杆转速对马铃薯挤压重组米品质的影响 |
2.2 正交试验结果 |
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马铃薯挤压重组米品质改良剂配方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马铃薯挤压重组米制备 |
1.3.2 感官品质评价方法 |
1.3.3 质构特性测定方法 |
1.3.4 蒸煮损失率测定方法 |
1.3.5 马铃薯挤压重组米品质评价方法 |
1.3.6 单因素试验设计 |
1.3.7 正交试验设计 |
1.3.8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1.1 单甘酯添加量对马铃薯挤压重组米品质影响 |
2.1.2 海藻酸钠添加量对马铃薯挤压重组米品质影响 |
2.1.3 瓜尔豆胶添加量对马铃薯挤压重组米品质影响 |
2.2 正交试验结果 |
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马铃薯挤压重组米品质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试验方法 |
1.4.1 马铃薯挤压重组米制备 |
1.4.2 基本成分测定方法 |
1.4.3 感官品质评价方法 |
1.4.4 质构特性测定方法 |
1.4.5 蒸煮品质分析方法 |
1.4.6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基本成分 |
2.2 感官品质 |
2.3 质构特性 |
2.4 蒸煮品质 |
2.4.1 蒸煮损失率、吸水率、膨胀率 |
2.4.2 碘蓝值、胶稠度、碱消值 |
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读研期间获得奖励和科研成果 |
(7)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本研究的目的 |
1.1.2 本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小杂粮研究概况 |
1.2.1 国外内小杂粮科研进展 |
1.2.2 国内外小杂粮产业研究进展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依据 |
1.4.1 理论依据 |
1.4.2 现实依据 |
1.5 研究内容 |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6.1 对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发展分析的系统性 |
1.6.2 综合多种研究方法分析榆林市小杂粮产业 |
第二章 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 |
2.1 榆林小杂粮具有独特的区位特征 |
2.1.1 种植历史久、种类多 |
2.1.2 适应性好,种植区域广 |
2.1.3 种植结构不断优化,优势产区逐渐形成 |
2.1.4 农业生产中的特殊性和重要地位 |
2.2 榆林小杂粮的分布特点 |
2.2.1 各县区小杂粮的分布特点 |
2.2.2 各类小杂粮品种的分布特点 |
2.3 榆林小杂粮生产概况 |
2.3.1 生产概况 |
2.3.2 榆林市不同小杂粮生产现状 |
2.4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现状 |
2.4.1 榆林市小杂粮贸易 |
2.4.2 小杂粮加工能力水平 |
2.4.3 榆林市小杂粮科研 |
2.5 榆林市发展小杂粮产业的优势 |
2.5.1 产业优势 |
2.5.2 产业发展前景 |
2.6 榆林小杂粮的综合利用 |
2.6.1 生态保护和食物资源 |
2.6.2 养殖业的饲料源 |
2.6.3 保健药品的原料 |
2.6.4 耕作制度改革和种植结构调整中极好的茬口 |
2.6.5 工艺品原料 |
第三章 榆林小杂粮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生产问题 |
3.1.1 主栽杂粮品种更新缓慢 |
3.1.2 规模化生产能力不足 |
3.1.3 企业市场竞争力有限 |
3.1.4 区位优势不明显 |
3.1.5 规模效益低 |
3.1.6 规范化生产技术覆盖面小 |
3.1.7 科技支撑能力不够 |
3.1.8 农产品认证工作不够 |
3.2 产品开发问题 |
3.2.1 竞争能力弱 |
3.2.2 深加工能力有限 |
3.2.3 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 |
3.2.4 加工技术落后 |
3.2.5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
3.2.6 缺少国家政策支持 |
3.2.7 缺乏杂粮加工原料稳定供应 |
3.3 小杂粮流通储运 |
3.3.1 流通成本大 |
3.3.2 损失率高 |
3.3.3 物流速度慢 |
3.3.4 杂粮物流企业缺乏 |
3.3.5 粮库仓型及布局不尽合理 |
3.4 小杂粮市场贸易 |
3.4.1 小杂粮受国际市场非关税限制 |
3.4.2 关税水平太高 |
3.4.3 榆林小杂粮出口量减少 |
3.4.4 品牌竞争力下降 |
3.4.5 市场信息不对称 |
3.4.6 大型批发市场尚未形成 |
第四章 进一步推进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
4.1 推进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
4.1.1 政府主导 |
4.1.2 科技先行 |
4.1.3 示范推广 |
4.1.4 产业提升 |
4.2 推进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4.2.1 生产建议 |
4.2.2 榆林小杂粮产品开发建议 |
4.2.3 榆林小杂粮物流体系建设 |
4.2.4 榆林小杂粮市场建设 |
4.3 保障措施 |
4.3.1 理念“与时俱进” |
4.3.2 政策“完善落实” |
4.3.3 规划“合理统筹” |
4.3.4 渠道“拓宽引领” |
第五章 结论及讨论 |
5.1 结论 |
5.1.1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发展具有独特优势 |
5.1.2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发展中问题较多 |
5.1.3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对策建议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黑龙江原生态农产品品牌形象的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价值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现状 |
一、国外研究概况 |
二、国内研究概况 |
第四节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以及解决方法 |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难点 |
二、解决方法 |
第六节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原生态农产品品牌形象设计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品牌及品牌形象设计概述 |
一、品牌的相关概述 |
二、品牌形象与品牌形象设计 |
第二节 原生态农产品与农产品品牌形象设计 |
一、农产品定义 |
二、原生态农产品的含义 |
三、农产品品牌的含义及分类 |
四、农产品品牌形象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原生态农产品品牌形象的现存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国外原生态农产品品牌形象的现状 |
第二节 我国原生态农产品品牌形象的现状分析 |
一、我国原生态农产品品牌形象的现状 |
二、我国原生态农产品品牌形象在设计方面的现存问题分析 |
第三节 黑龙江原生态农产品品牌形象的现状分析 |
一、黑龙江原生态农产品品牌形象的发展现状 |
二、黑龙江原生态农产品品牌形象在设计方面的现存问题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黑龙江原生态农产品品牌形象再设计的原则及方法 |
第一节 黑龙江原生态农产品品牌形象再设计的原则 |
一、强调品牌各要素设计风格的统一 |
二、突出品牌文化的冲击力 |
三、注重原生态设计理念的原则 |
四、强调通感性设计的原则 |
五、突出东北地域文化的淳朴之风 |
第二节 黑龙江原生态农产品品牌形象再设计的方法 |
一、借物再生设计法 |
二、地域视觉文化符号形象化设计 |
三、感觉因素再设计法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致谢 |
(9)潮汕饮食文化在泰国的传播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0.3 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
0.4 研究方法 |
0.5 独创或新颖之处 |
第一章 中、泰两国潮汕饮食的历史背景 |
1.1 中国潮汕饮食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
1.1.1 中国潮汕饮食的历史背景 |
1.1.2 中国潮汕地区的饮食特点 |
1.2 泰国潮汕饮食的起源及特点 |
1.2.1 泰国潮汕饮食的起源 |
1.2.2 泰国潮汕饮食的特点 |
第二章 泰国潮汕菜的传播及代表菜溯源 |
2.1 泰国潮汕菜的传播条件 |
2.2 泰国潮汕菜代表菜溯源 |
第三章 中泰潮汕节日饮食文化对比 |
3.1 中泰潮汕春节饮食文化 |
3.2 中泰潮汕端午节饮食文化 |
3.3 中泰潮汕中秋节饮食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黑河市水稻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主要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产业 |
2.1.2 农业产业化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2.2.1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 |
2.2.2 农业产业一体化理论 |
第3章 国内外水稻产业发展经验及对黑河市的启示 |
3.1 国内水稻产业发展经验对黑河市的启示 |
3.1.1 依靠科技,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
3.1.2 引进国外工艺,提高装备能力 |
3.1.3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竞争能力 |
3.1.4 加快土地流转,实行水稻四化生产 |
3.2 国外水稻产业发展经验对黑河市的启示 |
3.2.1 严格品质质量监测提高大米品质 |
3.2.2 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组织能力 |
3.2.3 发展稻米深加工及副产品的加工 |
3.2.4 立足国内,满足内需 |
第4章 黑河市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
4.1 黑河市水稻产业发展历史回顾 |
4.1.1 水稻生产发展历史 |
4.1.2 早期黑河市稻谷加工、销售及市场状况 |
4.2 黑河市水稻生产现状 |
4.2.1 农田水利工程 |
4.2.2 水稻品种和相应栽培技术 |
4.3.3 农用机械及装备 |
4.3.4 生产规模 |
4.3 黑河市水稻加工现状 |
4.3.1 稻谷加工技术装备 |
4.3.2 加工企业与加工规模 |
4.4 黑河市水稻经营现状 |
4.4.1 销售规模和渠道 |
4.4.2 品牌创建 |
第5章 黑河市水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5.1 黑河市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分析 |
5.1.1 灌溉工程配套程度低、水利工程性建设缓慢 |
5.1.2 土地承包到户分散经营,不利于区域发展水稻产业 |
5.1.3 水稻科技支撑力度不够,成果转化率低 |
5.1.4 农机装备不合理,水田专用机械缺失严重 |
5.1.5 农民科学种稻水平低,管理水平落后 |
5.1.6 低温冷害稻瘟病自然灾害频发 |
5.2 黑河市稻米加工存在的问题分析 |
5.2.1 稻米加工企业规模小,水平较低,设备相对落后 |
5.2.2 加工种类单一、副产品没有得到开发利用 |
5.3 黑河市稻米经营存在的问题分析 |
5.3.1 销售渠道狭窄、数量少,不能形成规模 |
5.3.2 知名度低,没有得到市场认可 |
第6章 黑河市水稻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发展“旱改水”,增加高纬寒地水稻种植面积 |
6.2 成立水稻专业合作社,发展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 |
6.3 依托科研院所,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
6.4 注重对种植高纬寒地水稻技术人才的培养 |
6.5 加强对高纬寒有机生态米及五大连池矿泉米的生产研究 |
6.6 扶持龙头企业,创建具有黑河特色的稻米商品品牌 |
6.7 加大招商,引进稻米及副产品深加工技术 |
6.8 加强稻米质量控制,突出特色抢占高档市场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食疗专用粥米的制作与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添加气流膨化苦荞粉对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及馒头品质的影响[D]. 董春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苦荞红曲茶制备工艺研究[D]. 姚镇东. 成都大学, 2021(07)
- [3]富硒功能性工程米的开发与加工技术的研究[J]. 金增辉. 粮食加工, 2019(04)
- [4]基于五行理论的糖尿病饮食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D]. 田家珍.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传统产后调护理论与方法的文献研究[D]. 潘诗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6]马铃薯挤压重组米制备及其品质研究[D]. 章丽琳.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0)
- [7]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发展研究[D]. 乔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3)
- [8]黑龙江原生态农产品品牌形象的再设计研究[D]. 赵孟楠. 齐齐哈尔大学, 2016(03)
- [9]潮汕饮食文化在泰国的传播及影响[D]. 林猷智. 广西大学, 2016(02)
- [10]黑河市水稻产业发展研究[D]. 吴振明. 吉林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