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DNA纳米粒口服介导的mEpo基因体内转染肠上皮

壳聚糖-DNA纳米粒口服介导的mEpo基因体内转染肠上皮

一、Transfection of mEpo gene to intestinal epithelium in vivo mediated by oral delivery of chitosan-DNA nanoparticles(论文文献综述)

杜丽娜,金义光[1](2017)在《核酸药物纳米制剂的设计及递送新技术》文中提出核酸药物主要指具有遗传特性和药理活性的含核苷酸或脱氧核苷酸结构的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药物,可用于肿瘤、组织再生、创面愈合、肺纤维化、炎性疾病、微生物感染等治疗。核酸从体外进入体内并进入细胞内的过程,存在较多障碍,如降解、沉淀、蛋白结合等。纳米载体可携带核酸药物进入细胞内,也可在细胞外释放药物后再被细胞摄取,因此核酸纳米制剂的研究意义重大。本综述全面论述了核酸药物分类、理化性质和入胞过程,以及主要纳米制剂类型、新型递送技术、体内过程及研发前景,旨在为核酸药物新制剂研发提供参考。

汪洋,刘建国,吴家媛[2](2015)在《DNA疫苗预防龋病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DNA疫苗又称基因疫苗,作为最新一代疫苗,它为人类疾病的预防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可能。近几年来,DNA疫苗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免疫防龋方面。已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DNA防龋疫苗免疫途径的选择,递送载体和佐剂的联合应用等,并已在动物身上观察到预防龋病的作用,取得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就DNA疫苗在免疫防龋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张丽[3](2014)在《用于肿瘤诊断的载钆壳聚糖纳米粒作为磁共振成像对比剂的研究》文中提出癌症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导致了全球大约13%的死亡率,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杀手,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呈上升趋势。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提高肿瘤治愈率的关键。目前,在各种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技术中,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因具有非侵入、无电离辐射、穿透深度不受限制、组织对比度强、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以及多参数、多序列、可任意断面成像等优势,已成为临床上肿瘤诊断的重要手段。MRI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依赖于显影对比剂的使用。对比剂通过缩短周围质子的弛豫时间,增强信号对比,从而提高成像质量。临床上目前广泛使用的小分子对比剂存在弛豫率相对较低、体内分布非特异性、肾清除迅速和显影时间短等缺陷。理想的MRI对比剂应该满足以下条件:(1)安全性好,低毒;(2)弛豫率高;(3)体内滞留时间适当,利于临床显影诊断;(4)在靶组织或靶器官选择性分布,有利于病变部位的特异性检测。本课题选择生物相容和生物可降解的天然多糖壳聚糖和透明质酸为载体材料,分别采用前修饰和后修饰的方法,装载小分子显影对比剂钆,制备了载钆壳聚糖纳米粒(Gd-CSNPs)和透明质酸修饰的载钆壳聚糖纳米粒(CS-DTPA-Gd/TPP/HA NPs),用作肿瘤靶向的MRI显影对比剂,以期提高小分子对比剂的显影效果、改善其体内分布无特异性和肾清除迅速的缺陷。本课题对两种载钆纳米粒的理化性质、体内外显影能力和安全性进行了系统评价,主要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1.载钆壳聚糖纳米粒显影对比剂首先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空白壳聚糖纳米粒,并进行单因素考察,确定最优处方;然后利用NHS-EDC反应将二乙三胺五乙酸(diethylene triamine penlaacetic acid, DTPA)连接在空白壳聚糖纳米粒表面,再与Gd螯合,从而制备了载钆壳聚糖纳米粒(Gd-CSNPs)。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的外观形态,用激光粒径和电位分析仪测定粒径和zeta电位,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Gd-CSNPs的钆浓度,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法)测定纳米粒的细胞毒性,使用磁共振仪考察纳米粒的体外显影能力和B16荷瘤小鼠模型的体内显影能力。透射电镜下观察到Gd-CSNPs外观呈球形或类球形,平均粒径为153.0±7.5nm,电位为13.444±1.52mV;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纳米粒安全性良好;体外显影评价结果显示,Gd-CSNPs的纵向弛豫率是Magnevist的2.46倍,16μ.MMagnevist与4μM Gd-CSNPs的显影信号强度相当,相同钆浓度的纳米粒显影强度明显高于Magnevist;体内显影实验表明,与Magnevist相比,B16荷瘤小鼠注射Gd-CSNPs后显影强度明显加强,肿瘤和肝脏部位强化明显,且显影时间长达4h。与小分子对比剂相比,将钆修饰在纳米粒表面增加了对比剂的分子量,延长了钆的回旋时间,且钆分布在纳米粒表面利于与水中质子的交换,从而显着提高了对比剂的弛豫率,增强了显影效果;将小分子对比剂装载于纳米粒上,可利用纳米粒的被动靶向作用,提高了对比剂在肿瘤部位的浓集,增强了肿瘤部位的显影效果,提高了肿瘤诊断的灵敏度;此外,将小分子对比剂装载于纳米粒上,改善了其体内肾清除迅速的特点,延长了对比剂在体内的滞留时间,拓宽了显影诊断的时间窗。2.透明质酸修饰的载钆壳聚糖纳米粒显影对比剂本课题第二部分以壳聚糖和透明质酸为载体材料,制备了透明质酸修饰的载钆壳聚糖纳米粒,用于肿瘤靶向显影。为了进一步提高单个纳米粒的载钆量,本部分采用了前修饰方法,即首先以壳聚糖为材料,通过化学连接的方法修饰一定比例的DTPA,并与Gd螯合,制备钆标记的壳聚糖,再通过静电相互作用与HA、TPP交联形成透明质酸修饰的壳聚糖纳米粒(CS-DTPA-Gd/TPP/HA NPs).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钆标记壳聚糖进行结构验证,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钆标记壳聚糖材料中的钆浓度,通过考察影响纳米粒制备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最优处方,并评价最优处方的重现性,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的外观形态,用激光粒径和电位分析仪测定粒径、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采用MTT法测定纳米粒对B16、HepG2和A549的细胞毒性,使用磁共振仪考察纳米粒的体外显影能力和B16荷瘤小鼠模型的体内显影能力,采用组织切片方法初步评价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安全性。实验结果表明,钆标记的壳聚糖材料成功合成,CS-DTPA-Gd/TPP/HA NPs外观澄清,有淡蓝色乳光,透射电镜下呈球形或类球形,分散性良好,粒径为213.8±2.6nm,多分散系数为0.219,粒径分布较窄,电位为19.92±1.69mV;该纳米粒对B16、HepG2和A549细胞的毒性很低;组织切片结果显示,小鼠注射该纳米粒后主要组织器官无明显病理变化,体内安全性良好;体外显影结果表明,16μM Magnevist和2μM CS-DTPA-Gd/TPP/HA NPs的显影强度相当,与相同钆浓度的Magnevist相比,纳米粒溶液的显影强度显着提高;体内显影结果表明,B16荷瘤小鼠注射该纳米粒后,与Magnevist相比,显影信号强度大大提高,尤其是肿瘤和肝脏部位,对比剂的体内滞留时间也显着延长。综上所述,本课题制备的两种载钆纳米粒显着提高了小分子钆对比剂的显影能力,增强了体内显影效果,提高了其对肿瘤和肝脏的靶向效率,延长了体内滞留时间,具有进一步的开发潜能和临床应用前景。

宋鹏[4](2013)在《纳米载体介导抑制大鼠肝脏MyD88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纳米载体介导RNA干扰对大鼠肝脏免疫识别相关基因MyD88表达的体内抑制效果并筛选相对高效shRNA质粒载体。方法:设计合成针对MyD88mRNA序列特异性MyD88shRNA3条,并分别构建于Pgenesil.1质粒,提取重组质粒进行酶切鉴定并测序。构建新型阳离子聚合物组氨酸接枝聚(β-氨基酯)为基因载体,对其和其与pHK的复合物进行表征。通过载shRNA质粒与纳米阳离子聚合物耦合实验,确定两者最佳结合比。经门静脉注射方法转染大鼠肝脏观察转染效果,设置生理盐水对照组、单纯纳米载体组和纳米-pHK组,采取转染后第1天和第3天肝脏标本和下腔静脉血,应用全波长酶标仪检测方法评价体内肝脏转染效果,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检测肝肾功能变化。采用上述转染方法筛选3条特异性MyD88shRNA,设置生理盐水对照组、单纯纳米载体组、纳米-pHK载体阴性对照组和3个纳米载MyD88-shRNA质粒干预组,取转染术后第3天肝脏,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转染后MyD88mRNA的表达水平的变化,WesternBlot技术检测转染后MyD88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使用SPSS17.0for Windows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经测序结果分析,pMyD881-shRNA、pMyD882-shRNA、pMyD883-shRNA均为插入正确的克隆质粒。纳米阳离子聚合物理化性能稳定、安全、低毒,载shRNA质粒和纳米阳离子聚合物耦合形成纳米载体的最佳结合质量比为1:80。第1天和第3天纳米-pHK组的增强型绿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GFP)荧光强度均显着强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单纯纳米载体组(P<0.01),纳米-pHK组第3天荧光强度强于第1天(P<0.01);转染术后第1天,与正常值比较,各组ALT、AST均显着升高(P<0.01),转染术后第3天,各组生化指标均趋于正常,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显示3个pMyD88-shRNA质粒通过纳米载体转染大鼠肝脏,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MyD88的表达,与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1),其中pMyD88-shRNAl质粒组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WesternBlot检测显示3个纳米MyD88-shRNA质粒组中肝脏转染后MyD88蛋白的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其中pMyD88-shRNA1质粒组抑制蛋白表达作用最为明显。结论:纳米阳离子聚合物制备简便、安全低毒,免疫原性低;以纳米载体为介导经门静脉注射纳米质粒复合物的方法可使shRNA质粒在体内肝脏获得高效转染且对肝肾功能损害较小;应用成功构建的MyD88-shRNA质粒载体体内转染大鼠肝脏,可显着抑制肝脏的MyD88基因表达,而其中pMyD88-shRNAl质粒抑制效率更高,可进一步用于动物实验。

过淼[5](2013)在《壳聚糖/PLGA纳米粒增强SN-38口服吸收效应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是无毒的生物降解性聚合物,在体内生物相容性好,可用于制备载抗癌药物的纳米粒。此外,PLGA可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改善药物的吸收。壳聚糖(chitosan, CHI)是由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几丁质经过脱乙酰作用得到的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安全性和生物降解性的阳离子聚合物,同时也是PLGA纳米粒优良的表面修饰剂之一。7-乙基-10-羟基喜树碱(SN-38)是伊立替康的活性代谢产物,其细胞毒性是伊立替康的近1000倍。但由于SN-38难溶于水且渗透性差,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很低。目的制备CHI修饰的载SN-38的PLGA纳米粒(CHI/PLGA/SN-38 NPs),考察其理化性质和体外释放特性,研究该纳米粒对SN-38肠道吸收的促进作用并阐明其机制。方法1.以SN-38为模式药物,采用单乳化(O/W)溶剂挥发法制备PLGA纳米粒,并选用CHI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到纳米粒表面。粒度及表面电位分析仪、扫描电镜测定纳米粒的粒径、Zeta电位和表面形态;差式扫描量热仪(DSC)、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检测纳米粒的理化结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纳米粒的包封率、载药量和体外释放特性。2.利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从整体动物水平探讨CHI修饰的PLGA纳米粒(CHI/PLGANPs)促进SN-38口服吸收效应及其可能机制。3.利用Caco-2细胞模型进行药物的累积、摄取、外排和细胞毒性研究,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CHI/PLGANPs促进SN-38口服吸收效应及其可能机制。结果1.本课题制备的CHI/PLGA/SN-38 NPs呈光滑球形,粒径为209 nm,纳米粒表面Zeta电位为正,包封率为71.83%,载药量为6.79%。DSC、XRD、FTIR检测证实PLGA成功包合SN-38且CHI成功修饰纳米粒表面。制得的纳米粒在模拟胃液中的释放小于在模拟肠液中的释放。2.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研究显示,由于CHI和PLGA对P糖蛋白(P-gp)的协同抑制作用,SN-38的吸收有显着改善。3. CHI/PLGANPs可以增加Caco-2细胞中的药物摄取并减少其外排。细胞毒性结果显示,CHI/PLGA NPs对细胞膜有一过性的损害作用但对细胞存活率无显着影响。CHI/PLGA/SN-38 NPs可能以完整的纳米粒形式进入细胞,避免了药物被肠道P-gp识别而外排。此外,药物在细胞内部分释放后,CHI/PLGA继而干扰P-gp的微环境,进一步减弱P-gp介导的药物外排作用。结论本课题制备的纳米粒能够通过抑制肠道P-gp显着增加SN-38的口服吸收,这些结果为新型纳米递药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新的见解——无药理活性的辅料可以代替传统活性化合物作为P-gp调节剂来增加P-gp底物药物的吸收。

何春柏[6](2012)在《基于合理设计的聚合物纳米给药系统用于提高蛋白质多肽药物和siRNA体内外功效》文中研究表明基于纳米载体的药物递送系统可提高药物稳定性、控释药物、促进药物体内吸收、改善治疗功效和降低毒副作用。为了充分发挥纳米载体的上述作用特点,必须全面系统研究其体内外作用机制,为合理设计纳米给药载体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蛋白质多肽药物和基因等生物大分子因水溶性好、分子量大、体内生理环境影响其活性和稳定性等,透膜吸收较差,需借助载体递送方可更好发挥其功效。尤其是口服给药不借助载体递送根本无法有效使用,其中纳米载体是其主要的递送系统。纳米载体的理化性质如粒径、表面电荷等影响其细胞摄取、口服吸收和体内生物分布,研究其影响规律和机制,据此合理设计高效纳米递送系统。本文以壳聚糖衍生物聚合物纳米粒为模型,研究其粒径、表面电荷等理化性质对蛋白质多肽药物体内外吸收、分布的影响规律及机制。设计同时具有主动靶向作用、促进药物口服吸收和细胞摄取,并可有效克服小分子干扰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药物体内外递送屏障、介导高效体外基因沉默和口服后体内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功效的新型多功能壳聚糖衍生物-甘露糖修饰巯基化壳聚糖季铵盐(MTC)纳米粒,研究其作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siRNA口服给药递送载体的载药与释药、体内外作用机制、口服给药对脂多糖(LPS)/D-半乳糖胺(D-GalN)诱导小鼠或大鼠急性肝损伤及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功效。1聚合物纳米粒粒径与表面电荷对细胞摄取和生物分布的影响研究载蛋白质多肽药物聚合物纳米粒粒径、表面电荷对纳米粒细胞摄取及动物体内生物分布的影响和机制。可控制备粒径为150、500、1500nm和Zeta电势为-15、-25、-40mV的罗丹明B荧光标记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RhB-CMCNP,包载FITC荧光标记的蛋白质多肽模型药物硫酸鱼精蛋白(FITC-PS),制得双荧光标记的载药聚合物纳米粒RhB-CMCNP-PS,研究表明血浆及I-环境中荧光稳定。研究了RhB-CMCNP-PS的细胞摄取,结果表明:荷较强负电且粒径较大的RhB-CMCNP-PS更易被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荷较弱负电且粒径较小的RhB-CMCNP-PS更易被非巨噬细胞摄取,且纳米粒摄取行为呈细胞株依赖性;纳米粒在非巨噬细胞主要通过代谢能量依赖的、肌动蛋白介导的内吞入胞。H-22荷瘤昆明小鼠尾静脉注射RhB-CMCNP-PS后,荷较弱负电且粒径较小的纳米粒及所载药物更易在肿瘤部位蓄积。2聚合物纳米粒粒径对蛋白质药物口服吸收的影响研究载蛋白质多肽药物聚合物纳米粒粒径对药物释放、细胞摄取、小肠转运、口服吸收和动物体内生物分布的影响及机制。可控制备Zeta电势为-35mV、粒径分别为300、600、1000nm的罗丹明B荧光标记羧化壳聚糖纳米粒RhB-CCNP,包载FITC荧光标记的蛋白质多肽模型药物牛血清白蛋白(FITC-BSA),制得双荧光标记的载药聚合物纳米粒RhB-CCNP-BSA,研究表明血浆及含有各种类型化学荧光淬灭剂的溶液中荧光稳定。研究了粒径对RhB-CCNP-BSA的亲水性、Caco-2细胞摄取量、大鼠小肠黏膜黏附性、体外Caco-2细胞单层模型转运和吸收量、大鼠离体小肠转运和在体小肠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均随粒径减小而增加。研究了RhB-CCNP-BSA的大鼠小肠在体释放,结果表明:粒径较小的RhB-CCNP可释放更多FITC-BSA至大鼠小肠黏膜而非肠腔中,避免FITC-BSA被肠腔内消化酶降解失活。小肠派氏结处M细胞是载药聚合物纳米粒转运和吸收的重要部位。健康昆明小鼠口服给药后,RhB-CCNP-BSA在血液和主要脏器的分布比例随粒径减小而增大;H-22荷瘤昆明小鼠口服给药后,粒径较小的RhB-CCNP-BSA经小肠转运吸收,可有效递送至血液和主要组织中。3基于MTC的siRNA口服高效纳米给药系统用于急性肝损伤的治疗及机制壳聚糖(Mw200kDa,500kDa)经季铵化、甘露糖和巯基基团修饰制得MTC聚合物-MTC200和MTC500,季铵化度均为30%,甘露糖修饰度分别为11%和15%,游离巯基含量分别为109.7±2.5和105.4±3.1[μmol/g,二硫键含量分别为180.5±0.8和197.3±0.6μmol/g;与TPP离子交联制备纳米粒,包载TNF-α siRNA,粒径约150nm, Zeta电势约30mV;纳米粒在生理环境结构稳定,保护siRNA免受核酶降解。MTC纳米粒可改善siRNA口服后的小肠转运和吸收,经全身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和巨噬细胞等作用递送siRNA至全身主要组织。研究了MTC纳米粒的巨噬细胞摄取,结果表明:MTC纳米粒促进巨噬细胞对siRNA的摄取及胞质释放,细胞摄取机制主要涉及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和巨胞饮,与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无关,可避免被溶酶体捕获。研究了载siRNA MTC纳米粒的巨噬细胞基因沉默效果,结果表明:MTC纳米粒体外可高效介导Raw264.7细胞和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的RNAi效应。LPS/D-GalN诱导急性肝损伤C57BL/6小鼠口服载siRNA MTC纳米粒后,血清TNF-α、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含量和组织巨噬细胞TNF-α mRNA表达均显着降低,肝脏切片观察表明小鼠肝脏损伤得到显着缓解,小鼠存活率显着提高。与腹腔注射给药相比,C57BL/6小鼠口服MTC纳米粒后可将siRNA高效递送至血液和全身主要组织,体内基因沉默效率亦显着提高。LPS/D-GalN诱导急性肝损伤SD大鼠口服载siRNA MTC纳米粒后,血清TNF-a和组织巨噬细胞TNF-a mRNA表达均显着降低,肝脏切片观察表明大鼠肝脏损伤得到显着缓解。C57BL/6小鼠口服MTC200NPs毒性试验结果表明MTC200NPs安全性良好。4基于MTC的siRNA口服高效纳米给药系统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及机制调节MTC200与TPP的质量比,离子交联法制备粒径分别为150、1000nm和Zeta电势为30mV的MTC200NPs和MTC200LNPs,包载TNF-α siRNA。研究了MTC200NPs和MTC200LNPs的结构稳定性、siRNA体外释放、巨噬细胞摄取和基因沉默、Caco-2细胞单层转运,结果表明:二种纳米粒生理环境结构稳定,体外siRNA释放、Raw264.7细胞摄取和Raw264.7细胞体外基因沉默效率均无显着差异:但MTC200LNPs的Caco-2细胞单层转运和摄取量显着低于MTC200NPs。健康C57BL/6小鼠口服载siRNA MTC200LNPs后血液和主要组,织中siRNA的含量显着低于MTC200NPs;溃疡性结肠炎C57BL/6小鼠口服载siRNA MTC200LNPs后可避免被小肠正常上皮组织吸收而特异性聚集在炎症部位并促进巨噬细胞的摄取,故与MTC200NPs相比,MTC200LNPs在结肠局部炎症部位的siRNA分布百分比显着提高。研究了溃疡性结肠炎小鼠口服载siRNA MTC200LNPs和MTC200NPs的体内RNAi功效,结果表明:小鼠结肠组织TNF-α含量、TNF-α、IL-1β、IL-6和IFN-γ mRNA的相对表达和MPO含量均显着降低,显着缓解小鼠体重下降和结肠组织局部炎症,MTC200LNPs的治疗效果优于MTC200NPs。C57BL/6小鼠口服MTC200NPs毒性试验表明MTC200LNPs安全性良好。5MTC纳米粒的siRNA结合-释放与体内外转染效率的关系选用三聚磷酸钠(TPP)、透明质酸(HA, Mw100kDa)和丙烯酸树脂III号(EudragitS100, ES)为离子交联剂,与MTC聚合物经离子交联法制备7种纳米粒,包载TNF-α siRNA,通过改变离子交联剂种类和比例调节siRNA的释放速度;制得MTC纳米粒粒径为120-225nm、Zeta电势为18-37mV,多分散系数(P.I.)均小于0.3,粒径分布均匀:MTC纳米粒的包封率均高于98%。MTC纳米粒结构稳定,可有效保护siRNA在小鼠体液中免遭核酶降解。最低肝素钠解离浓度试验和体外释放试验结果表明,MTC纳米粒对siRNA的结合能力随离子交联剂种类的增多、离子交联剂中HA和ES比例的升高而增大,siRNA的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量与之相反。MTC纳米粒细胞黏附、细胞摄取量和细胞摄取速度均无显着性差异。研究了MTC纳米粒介导体外Raw264.7基因沉默效果,结果表明:缓慢释放siRNA的MTC纳米粒高效介导长时程基因沉默,可用于口服给药有效治疗C57BL/6小鼠慢性局部炎症-溃疡性结肠炎;快速释放siRNA的MTC纳米粒高效介导短时程基因沉默,可用于口服给药有效治疗C57BL/6小鼠急性全身性炎症-急性肝损伤;针对不同类型的炎症模型应选取具有不同siRNA结合-释放速率的MTC纳米粒。

岳鑫业[7](2012)在《聚乙二醇-聚酯-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三嵌段共聚物纳米粒基因载体的研究》文中认为基因治疗作为一种全新的疾病治疗手段,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病毒性流行病等临床治疗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安全、高效的基因传递系统是基因治疗成功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基因治疗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传统的病毒载体虽然转染效率比较高,但安全性、免疫原性等缺点限制了其作为基因载体的应用。非病毒载体以其具有的安全性高、免疫原性低、易修饰等优点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但其递送基因的转染效率有待提高。本文基于聚乙二醇、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PDMAEMA)和生物降解性较好的聚己内酯(PCL)、聚乳酸(PDLLA),构建了两种生物可降解的非病毒基因载体,并对它们的基因递送性能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通过开环聚合(ROP)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相结合的方法合成了生物可降解的两亲性三嵌段聚合物mPEG-b-PCL-b-PDMAEMA,研究了其自组装纳米粒共负载疏水性药物紫杉醇和核酸的功能性。mPEG-b-PCL-b-PDMAEMA可以在水中自组装形成以疏水性的PCL为内核,亲水性的PEG和PDMAEMA为外壳,平均粒径为150纳米左右的核壳结构纳米粒。mPEG-b-PCL-b-PDMAEMA具有明显的pH敏感性,载紫杉醇的纳米粒在酸性条件下(pH=5.0)的药物释放速率明显高于中性条件(pH=7.2)。聚合物纳米粒可同时负载紫杉醇和pDNA,形成的NPs/pDNA复合物粒径保持在200纳米左右且粒子表面呈正电性。当N/P比大于等于3时,mPEG-b-PCL-b-PDMAEMA纳米粒可将DNA完全阻滞,且紫杉醇的负载不影响mPEG-b-PCL-b-PDMAEMA纳米粒对DNA的结合能力及基因转染效率。N/P比对转染效率有很大的影响,此外5%的血清存在并不抑制mPEG-b-PCL-b-PDMAEMA纳米粒在293T细胞上的转染效率,相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蛋白的表达,可见,纳米粒在血清中有很好的稳定性。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研究结果表明mPEG-b-PCL-b-PDMAEMA纳米粒能够有效的被细胞内吞,且表现出很强的溶酶体逃脱能力;小鼠体内研究实验表明其纳米粒主要分布在胰脏、肾和脾等部位,且具有很好的肿瘤靶向效应。上述研究结果表明mPEG-b-PCL-b-PDMAEMA纳米粒在药物和核酸共递送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由于PCL结晶度高、疏水性强、降解速度慢,因而只适于作为长效药物/基因载体。为了克服PCL结晶度高、疏水性强、降解速度慢的问题,我们采用了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较好的PDLLA作为疏水段,构建基因载体。通过ROP和ATRP合成了mPEG-b-PDLLA-b-PDMAEMA,该聚合物具有较低的CAC,可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粒径在100 nm左右,表面电位为5 6 mV的核壳型纳米粒。形成的纳米粒可有效浓缩pDNA,且具有很好的抗牛血清蛋白(BSA)吸附性。体外转染实验表明,mPEG-b-PDLLA-b-PDMAEMA NPs在HeLa细胞上有较高的基因转染效率,且转染效率受N/P比和载体中阳离子段长度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纳米粒载体的最佳转染效率与商品化试剂Lipofectamine 2000相差无几,加入10%血清后纳米粒载体仍具有与Lipofectamine 2000相当的转染效率。MTT结果显示mPEG-b-PDLLA-b-PDMAEMA NPs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因此生物相容性较好。激光共聚焦实验表明mPEG-b-PDLLA-b-PDMAEMA NPs能够有效负载pDNA进入细胞,且具有很强的溶酶体逃脱能力。因此mPEG-b-PDLLA-b-PDMAEMA NPs作为基因载体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最后一部分工作探讨了疏水段结构及长度对纳米载体在基因传递中的作用和影响。首先我们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疏水段长度的mPEG-b-PCL-b-PDMAEMA (PECLD)和mPEG-b-PDLLA-b-PDMAEMA (PEDLD)可降解三嵌段共聚物,制备的PECLD和PEDLD系列聚合物均具有极低的临界聚集浓度(CAC),疏水段分子量大小对聚合物CAC的影响比较明显,疏水段相对分子量越大,聚合物的CAC值越小。对于不同疏水段而言,当疏水段聚合度相同时,PECLD聚合物的CAC值均小于PEDLD聚合物。随着聚合物中疏水段相对分子量的增加,PECLD和PEDLD NPs及NPs/pDNA复合物的粒径和zeta电位均逐渐增大。相比之下,PEDLD NPs及NPs/pDNA复合物的粒径和zeta电位均大于PECLD NPs及NPs/pDNA复合物。疏水段链长的变化并不会降低载体对DNA的结合能力,但疏水段种类、长度对转染效率有影响。随着聚合物中可降解疏水段长度的增加,载体的转染效率逐渐增大。PEDLD NPs与PECLD NPs相比,显示出了更高的基因转染效率。以上结果表明疏水改性在基因传递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薛芳芳,刘晨光[8](2011)在《DNA疫苗非病毒载体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DNA疫苗(DNA vaccine)又称为核酸疫苗或基因疫苗,是将编码特异性抗原的基因构建在表达性质粒中,经某种方法导入体内后,利用宿主细胞表达系统合成相应的病原体蛋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

范辉[9](2011)在《超分子纳米粒作为抗肿瘤药物和基因协同给药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合成一种基于环糊精/金刚烷的超分子纳米材料,能协同运载小分子抗肿瘤药物和治疗基因,考察其药物释放特点与转染效果,评价其体内外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抗肿瘤效果。方法:1-金刚烷甲酸(Ad-COOH)与阿霉素(Dox)通过N,N’-羰基二咪唑(CDI)偶合后,与环糊精-聚乙烯亚胺(PEI-CD)进行自组装主客体反应生成PEI-CD/Ad-Dox超分子纳米聚合物,对其进行化学、物理学及生物学特点进行表征。压缩并结合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的基因质粒(pTRAIL),形成超分子纳米粒后,通过肿瘤细胞对超分子纳米粒的摄取、TRAIL蛋白的表达、对肿瘤细胞凋亡影响以及毒性等各方面的考察,来确定超分子纳米粒在体外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效果。以人卵巢癌细胞SKOV-3荷瘤裸鼠为动物模型,利用超分子纳米粒瘤内注射治疗后,观察小鼠肿瘤的生长情况以及生存期,以确定超分子纳米粒在体内治疗时的抗肿瘤疗效。结果:核磁共振氢谱、NOESY频谱、紫外-可见光谱、热重分析等理化表征确定了阿霉素成功结合金刚烷基并通过主客体连接与PEI-CD组成超分子复合物PEI-CD/Ad-Dox;凝胶电泳阻滞实验证实PEI-CD/Ad-Dox在N/P比小于3时即能完全压缩并结合质粒DNA;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下所示超分子纳米粒是呈一定分散性的球形颗粒,在水、生理盐水和RPMI 1640细胞培养基等不同介质中具有适宜的粒径和Zeta电位,可用于基因转染;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说明游离药物从超分子纳米粒中先是以一级动力学过程释放,然后逐渐改成零级释放,释放过程与pH有关,且具有缓释作用;细胞对超分子纳米粒的摄取、表达实验以及Western blot蛋白印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药物与基因的协同入胞传递和基因表达过程;MTT细胞毒性实验证明了超分子纳米粒携带pTRAIL质粒可有效地抑制人卵巢癌细胞SKOV-3的增长,显示出较强的细胞毒性;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得SKOV-3细胞经超分子纳米粒作用后,细胞周期被阻滞在G0/G1期,凋亡程度增加;TUNEL染色进一步显示了凋亡细胞的增多。瘤内注射超分子纳米粒后具有延长药物滞留时间与体内转染肿瘤的作用;在Balb/c裸鼠模型上进行肿瘤的原位注射治疗,SKOV-3卵巢肿瘤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作用,HE组织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凋亡增多,荷瘤小鼠的存活期得到延长。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协同运载抗癌药物和基因质粒的超分子纳米材料,首次证明在卵巢癌的治疗上,体内外均可提高肿瘤细胞对药物敏感性,体现出较好的协同增效作用,为化疗药物与基因药物的联合应用打下基础。

赵鑫[10](2010)在《基于巯基化壳聚糖季铵盐纳米粒及胶原支架的基因递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巯基化壳聚糖季铵盐(TMC-Cys)用于pDNA的体内外转染以及机理研究我们结合了壳聚糖季铵盐(TMC)和巯基化壳聚糖的优点,设计合成了巯基化壳聚糖季铵盐(TMC-Cys)作为新型的非病毒基因给药载体。不同分子量(30,100 and 200kDa)和季铵化程度(15% and 30%)的TMC-Cys通过聚电解质法与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pEGFP质粒形成自组装纳米复合物(nanocomplex,NC)。毒性实验的数据显示在浓度小于2mg/ml时聚合物均未显示出细胞毒性。EB排阻实验和凝胶阻滞实验显示TMC-Cys可以有效的缩合pDNA,在适合的N/P比条件下,形成平均粒径在120nm-200nm、zeta电势为+15mV-+20mV的纳米粒。TMC-Cys/pEGFP NC表现出很好的物理稳定性并且可以保护pEGFP免受核酶的降解。TMC-Cys/pEGFPNC的红细胞粘附率比TMC/pEGFP NC高2.7倍,粘蛋白粘附率TMC/pEGFP NC高1.5倍,HEK293细胞的摄取率比TMC/pEGFPNC高2.6倍,比Lipofectamine2000高3倍。将培养温度从37℃降至4℃可以使TMC-Cys/pEGFP NC的HEK293细胞摄取率降低3/4,而叠氮化钠的预处理也可以使TMC-Cys/pEGFP NC的HEK293细胞摄取率降低1/3,表明TMC-Cys/pEGFP NC的HEK293细胞摄取是一个依赖代谢热量的过程。用氯丙嗪预处理可以使TMC-Cys/pEGFP NC的HEK293细胞摄取率降低70%,暗示了TMC-Cys/pEGFP NC是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方式入胞。胞内高浓度的还原性谷胱甘肽使得TMC-Cys/pEGFP NC以比胞外快3.5倍的速度释放pEGFP,使得核质内的pEGFP浓度迅速增加。共聚焦激光显微镜的定量定性实验都表明TMC-Cys/pEGFP NC释放pEGFP入核的浓度比TMC/pEGFP NC高3..7倍。正因为上述这些理由,TMC-Cys/pEGFP NC在HEK293细胞中的转染效率比TMC/pEGFP NC高1.4-3.2倍,其中适合的TMC-Cys (100,30)/pEGFP NC的转染效率比Lipofectamine2000高1.5倍。在小鼠后腿腓肠肌中注射纳米复合物的实验也证明TMC-Cys (100,30)/pEGFP NC的体内转染效率比TMC/pEGFP NC高2.3倍,比Lipofectamine 2000高4.1倍。2载有TMC-Cys/pDNA NC的3D胶原支架用于皮肤增生性瘢痕治疗的初步研究增生性瘢痕通常是皮肤受损后创口愈合异常产生的结果,通常表现为皮肤和皮下组织中细胞外基质尤其是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过度沉积。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皮肤纤维化病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Smad蛋白是细胞内TGFβ1通路的重要信号传导分子,参与调节胶原的合成。因此我们用TMC-Cys和表达smad2 siRNA的pSUPER质粒组装成纳米复合物,载入冻干法制备的多孔胶原支架中,用于抑制TGFβ1信号通路的活性。多孔胶原支架提供了三维的支持空间,包封率在60%以上并受载药量的控制,在体外表现出持续的释放特性,第三天累积释放量达到70%左右。阿尔玛兰细胞增殖实验的数据显示皮肤成纤维细胞可以在其中良好的生长繁殖,7天内细胞数量可以扩增一倍。RT-PCR的结果显示载有TMC-Cys/pSUPER-smad2 NC的胶原支架可以有效的抑制生长于其中的皮肤成纤维细胞中smad2、I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1nRNA表达,抑制效率达到80-87%。酶联免疫实验也在蛋白水平上证明了皮肤成纤维细胞中Ⅰ型、Ⅲ型胶原合成量下降。

二、Transfection of mEpo gene to intestinal epithelium in vivo mediated by oral delivery of chitosan-DNA nanoparticl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ransfection of mEpo gene to intestinal epithelium in vivo mediated by oral delivery of chitosan-DNA nanoparticles(论文提纲范文)

(1)核酸药物纳米制剂的设计及递送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核酸药物的稳定性和理化性质
2 核酸药物进入细胞的过程
3 核酸药物制剂设计的一般原则
4 核酸药物纳米制剂
    4.1 脂质复合物
    4.2 多聚复合物
    4.3 树突状聚合物
        4.3.1 PEI
        4.3.2 PAMAM
        4.3.3 新型树突状聚合物
    4.4 脂质体
    4.5 壳聚糖/DNA复合物
    4.6 固体脂质纳米粒
    4.7 纳米凝胶
    4.8 聚合物胶束
    4.9 多功能封套式纳米器件
    4.1 0 其他
5 新型核酸递送技术
    5.1 器官直接注射
    5.2 血管内注射的流体动力学方法
    5.3 物理增强手段
    5.4 超声手段
6 核酸药物制剂的体内研究
7 结语

(2)DNA疫苗预防龋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防龋 DNA 疫苗的作用机制
2 防龋 DNA 疫苗的免疫途径
    2.1 黏膜免疫
    2.2 皮内皮下注射
    2.3 肌肉注射
3 防龋 DNA 疫苗的递送载体
    3.1 聚合体微粒
    3.2 壳聚糖
    3.3 水凝胶
    3.4 脂质体
4 防龋 DNA 疫苗的免疫佐剂
    4.1 细菌毒素
    4.2 乳剂
    4.3 鞭毛蛋白佐剂

(3)用于肿瘤诊断的载钆壳聚糖纳米粒作为磁共振成像对比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Catalogue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载钆壳聚糖纳米粒的研究
    一、实验材料
        1. 试剂与药品
        2. 主要仪器
        3. 细胞和动物
        4. 试剂配制
    二、实验方法
        1. 空白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
        2. 处方优化
        3. 重现性考察
        4. 载钆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
        4.1 DTPA的羧基活化
        4.2 DTPA与CSNPs的连接
        4.3 氯化钆的制备
        4.4 载钆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
        5. 载钆壳聚糖纳米粒的理化性质表征
        5.1 外观形态考察
        5.2 粒径和Zeta电位的测定
        5.3 纳米粒溶液中钆浓度的测定
        6. 细胞毒性试验
        6.1 细胞培养
        6.2 细胞毒性评价
        7. 体外磁共振显影评价
        8. 体内磁共振显影评价
        8.1 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
        8.2 体内磁共振显影评价
    三、实验结果
        1. 空白壳聚糖纳米粒的处方考察结果
        2. 重现性考察结果
        3. 载钆壳聚糖纳米粒的理化性质考察结果
        3.1 载钆壳聚糖纳米粒的外观形态
        3.2 粒径和Zeta电位的测定
        3.3 纳米粒中钆浓度的测定
        4. 细胞毒性考察结果
        5. 体外磁共振显影评价结果
        6. 体内磁共振显影评价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部分 透明质酸修饰的载钆壳聚糖纳米粒的研究
    一、实验材料
        1. 试剂与药品
        2. 主要仪器
        3. 细胞和动物
        4. 试剂配制
    二、实验方法
        1. CS-DTPA-Gd的合成
        1.1 DTPA的羧基活化
        1.2 CS-DTPA的合成
        1.3 GdCl_3的制备
        1.4 CS-DTPA与Gd的螯合
        1.5 DTPA投料比的选择
        2. CS-DTPA-Gd/TPP/HA NPs的制备
        3. 纳米粒制备的影响因素考察
        3.1 溶液的pH
        3.2 CS-DTPA-Gd与TPP/HA的质量比
        3.3 HA分子量
        4. 重现性考察
        5. 纳米粒的理化性质考察
        5.1 外观形态考察
        5.2 粒径的测定
        5.3 zeta电位的测定
        6. 细胞毒性试验
        6.1 细胞培养
        6.2 细胞毒性评价
        7. 体外磁共振显影评价
        8. 体内磁共振显影评价
        8.1 B16细胞表面CD44表达量的测定
        8.2 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
        8.3 体内磁共振显影评价
        9. 体内安全性评价
    三、实验结果
        1. CS-DTPA-Gd的合成
        2. 纳米粒制备的影响因素考察结果
        3. 最优处方重现性考察结果
        4. 理化性质考察结果
        5. 细胞毒性实验结果
        6. 体外磁共振显影结果
        7. 体内磁共振显影结果
        7.1 B16细胞表面CD44表达量的测定
        7.2 体内磁共振显影评价结果
        8. 体内安全性评价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4)纳米载体介导抑制大鼠肝脏MyD88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允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靶向性大鼠Myd88-shRNA质粒载体的构建
        1.2.2 载shRNA质粒的扩增及提取
        1.2.3 组氨酸接枝聚(β-氨基酯)(HGPAEs)的制备
        1.2.4 组氨酸接枝聚(β-氨基酯)(HGPAEs)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1.2.5 HGPAEs和载shRNA质粒耦合实验及复合物的表征
        1.2.6 经门静脉注射纳米载质粒的肝脏转染方法
        1.2.7 经门静脉注射质粒载体转肝脏筛选shRNA的实验方法
        1.2.8 全波长多功能酶标仪检测绿荧光蛋白含量
        1.2.9 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
        1.2.10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水平
        1.2.11 实验数据的统计
2 结果
    2.1 shRNA质粒载体鉴定
    2.2 组氨酸接枝聚(β-氨基酯)(HGPAEs)的表征
    2.3 HGPAEs和载shRNA质粒偶合实验及复合物的表征
    2.4 肝脏转染效果的检测
    2.5 肝肾功能检测
    2.6 肝脏转染筛选shRNA的检测结果
    2.7 肝脏转染后MyD88的蛋白表达水平的组间比较
    2.8 肝脏转染后MyD88蛋白表达与MyD88mRNA转录水平相关性
3 讨论
    3.1 MyD88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3.2 RNA干扰技术
    3.3 基因转运载体
    3.4 本实验纳米质粒复合物体内基因转染方法的确定
    3.5 肝脏体内转染筛选shRNA的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5)壳聚糖/PLGA纳米粒增强SN-38口服吸收效应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的研究进展
        1 PLGA的性质
        2 PLGA纳米粒的制备方法
        2.1 乳化溶剂挥发法
        2.2 纳米沉淀法
        2.3 溶剂扩散法
        2.4 喷雾干燥法
        3 PLGA纳米粒的应用
        4 PLGA的表面修饰
        4.1 PLGA表面阳离子修饰
        4.2 PLGA表面亲水性修饰
        4.3 PLGA表面主动靶向性修饰
    第二章 壳聚糖的研究进展
        1 结构和性质
        2 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3 作为医用功能材料
        4 作为药用辅料及载体
    第三章 7-乙基-10-羟基喜树碱研究进展
        1 结构和理化性质
        2 抗肿瘤作用机制
        3 药代动力学研究
        4 递药系统研究
        4.1 纳米脂质体
        4.2 聚合物纳米粒
        4.3 树枝状聚合物纳米粒
    第四章 P-糖蛋白的研究进展
        1 P-糖蛋白
        1.1 P-糖蛋白的结构和分布
        1.2 P-糖蛋白的功能
        1.2.1 P-糖蛋白的生理功能
        1.2.2 P-糖蛋白与药代动力学
        2 P-糖蛋白抑制剂
        2.1 传统P-糖蛋白抑制剂
        2.2 辅料作为P-糖蛋白抑制剂
        2.2.1 聚乙二醇维生素E琥珀酸酯
        2.2.2 β-环糊精衍生物
        2.2.3 壳聚糖
        3 辅料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3.1 改变细胞膜流动性
        3.2 抑制P-gp的ATP酶活性
        3.3 降低细胞内ATP水平
        3.4 下调P-gp的表达
        3.5 降低细胞膜胆固醇含量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CHI/PLGA/SN-38 NPs的制备和表征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纳米粒的制备
        3.2 纳米粒的表征
        3.2.1 粒径、Zeta电位和形态学研究
        3.2.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3.2.3 X射线衍射分析
        3.2.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3 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3.4 SN-38的体外释放
        4 结果
        4.1 纳米粒的制备和表征
        4.1.1 粒径、Zeta电位和形态学研究
        4.1.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4.1.3 X射线衍射分析
        4.1.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4.2. 包封率和载药量
        4.3 SN-38从纳米粒的体外释放
        5 讨论
    第二章 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动物
        2.3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
        3.2 SN-38的HPLC测定方法
        3.3 数据分析
        3.4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5 讨论
    第三章 Caco-2细胞模型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Caco-2细胞培养
        3.2 荧光探针的细胞内累积实验
        3.2.1 细胞内累积的时间依赖性研究
        3.2.2 摄取研究
        3.2.3 外排研究
        3.3 纳米递药系统载体的细胞毒性研究
        3.3.1 WST-1试剂盒检测体外细胞存活率
        3.3.2 LDH释放检测试剂盒评价细胞膜完整性
        3.4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CHI/PLGA NPs对6-香豆素细胞内累积作用及其机制
        4.2 纳米递药系统载体的细胞毒性研究
        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合理设计的聚合物纳米给药系统用于提高蛋白质多肽药物和siRNA体内外功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
前言
    1 蛋白质多肽药物口股纳米给药系统
    2 siRNA纳米给药系统
    3 多功能阳离子聚合物基因递送系统
    4 生物大分子药物纳米给药系统的合理设计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载生物大分子药物聚合物纳米给药系统体内外作用机理
    第一章 聚合物纳米粒粒径与表面电荷对细胞摄取和生物分布的影响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载FITC-PS的RhB标记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RhB-CMCNP-PS)的制备
        2.2 RhB-CMCNP-PS的表征
        2.3 荧光稳定性
        2.4 细胞摄取
        2.5 组织分布
        3 结果和讨论
        3.1 RhB-CMCNP-PS的制备和表征
        3.2 荧光稳定性
        3.3 细胞摄取
        3.4 组织分布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聚合物纳米粒粒径对蛋白质药物口服吸收的影响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载FITC-BSA的RhB标记羧化壳聚糖纳米粒(RhB-CCNP-BSA)的制备
        2.2 RhB-CCNP-BSA的表征
        2.3 结构稳定性
        2.4 荧光稳定性
        2.5 Caco-2细胞黏附
        2.6 Caco-2细胞摄取
        2.7 体外M细胞转运和摄取
        2.8 小肠黏膜黏附力
        2.9 小肠在体释放
        2.10 小肠离体转运
        2.11 小肠M细胞摄取
        2.12 健康小鼠组织分布
        2.13 H-22荷瘤小鼠组织分布
        3 结果和讨论
        3.1 RhB-CCNP-BSA的制备和表征
        3.2 结构稳定性
        3.3 荧光稳定性
        3.4 Caco-2细胞黏附
        3.5 Caco-2细胞摄取
        3.6 体外M细胞转运和摄取
        3.7 小肠黏膜黏附力
        3.8 小肠在体释放
        3.9 小肠离体转运和在体摄取
        3.10 组织分布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甘露糖修饰巯基化壳聚糖季铵盐(MTC)的siRNA口服高效纳米给药系统
    第三章 基于MTC的siRNA口服高效纳米给药系统用于急性肝损伤的治疗及机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MTC的合成与表征
        2.2 MTC纳米粒的制备
        2.3 粒径和Zeta电势
        2.4 GSH浓度敏感性体外释放
        2.5 稳定性
        2.6 Caco-2细胞摄取
        2.7 体外M细胞转运和摄取
        2.8 Raw 264.7细胞摄取
        2.9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摄取
        2.10 Raw 264.7细胞基因沉默
        2.11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基因沉默
        2.12 siRNA生物分布
        2.13 siRNA口服给药治疗小鼠急性肝损伤
        2.14 siRNA腹腔注射治疗小鼠急性肝损伤
        2.15 siRNA口服给药治疗大鼠急性肝损伤
        2.16 口服安全性
        3 结果和讨论
        3.1 MTC的合成与表征
        3.2 MTC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
        3.3 GSH浓度敏感性体外释放
        3.4 稳定性
        3.5 Caco-2细胞摄取
        3.6 体外M细胞转运和摄取
        3.7 小鼠巨噬细胞摄取
        3.8 小鼠巨噬细胞基因沉默
        3.9 siRNA生物分布
        3.10 siRNA口服给药治疗小鼠急性肝损伤
        3.11 siRNA腹腔注射治疗小鼠急性肝损伤
        3.12 siRNA口服给药治疗大鼠急性肝损伤
        3.13 口服安全性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MTC的siRNA口服高效纳米给药系统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及机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MTC200 LNPs的制备
        2.2 粒径和Zeta电势
        2.3 稳定性
        2.4 体外释放
        2.5 Caco-2细胞摄取
        2.6 体外M细胞转运和摄取
        2.7 Raw 264.7细胞摄取
        2.8 Raw 264.7细胞基因沉默
        2.9 siRNA生物分布
        2.10 siRNA口服给药治疗小鼠溃疡性结肠炎
        2.11 口服安全性
        3 结果和讨论
        3.1 MTC200 LNPs的制备和表征
        3.2 稳定性
        3.3 体外释放
        3.4 细胞摄取
        3.5 体外M细胞转运和摄取
        3.6 Raw 264.7细胞基因沉默
        3.7 siRNA生物分布
        3.8 siRNA口服给药治疗小鼠溃疡性结肠炎
        3.9 口服安全性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MTC纳米粒的siRNA结合-释放与体内外转染效率的关系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MTC纳米粒的制备
        2.2 粒径和Zeta电势
        2.3 凝胶阻滞
        2.4 包封率
        2.5 最低肝素钠解离浓度
        2.6 体外释放
        2.7 稳定性
        2.8 细胞黏附
        2.9 细胞摄取
        2.10 胞内解离
        2.11 体外细胞基因沉默
        2.12 体内基因沉默
        3 结果和讨论
        3.1 MTC纳米粒的制备和表征
        3.2 最低肝素钠解离浓度
        3.3 体外释放
        3.4 稳定性
        3.5 细胞黏附
        3.6 细胞摄取和胞内解离
        3.7 体外细胞基因沉默
        3.8 小鼠口服给药体内基因沉默
        4 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和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综述
    参考文献

(7)聚乙二醇-聚酯-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三嵌段共聚物纳米粒基因载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基因治疗概述
        2.1.1 基因治疗的途径
        2.1.2 基因治疗的方法
        2.1.3 基因治疗的步骤
        2.1.4 基因治疗存在的问题
    2.2 非病毒型基因载体概述
        2.2.1 裸DNA
        2.2.2 脂质体
        2.2.3 阳离子聚合物
        2.2.4 天然阳离子高分子
    2.3 非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传递过程
        2.3.1 载体与DNA 形成复合物
        2.3.2 载体/DNA 复合物与细胞外物质的相互作用
        2.3.3 载体/DNA 复合物的摄取
        2.3.4 载体/DNA 复合物从核内体中逃逸
        2.3.5 载体/DNA 复合物在细胞质中的传递
        2.3.6 载体/DNA 复合物的解离
        2.3.7 DNA 进入细胞核进行蛋白表达
    2.4 可降解纳米载体在基因传递中的应用
        2.4.1 聚酯类
        2.4.2 聚酸酐
        2.4.3 聚原酸酯(POE)
        2.4.4 聚氰基丙烯酸酯
        2.4.5 聚(4-羟基-L-脯氨酸酯) (PHP)
        2.4.6 聚[α-(4-胺基丁基)-L-羟基乙酸] (PAGA)
    2.5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三章 mPEG-b-PCL-b-PDMAEMA 的合成及作为基因和药物载体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化学试剂的精制
        3.2.3 mPEG-b-PCL-b-PDMAEMA 的合成
        3.2.4 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3.2.5 mPEG-b-PCL-b-PDMAEMA NPs 的制备
        3.2.6 载药mPEG-b-PCL-b-PDMAEMA NPs 冻干粉的制备
        3.2.7 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
        3.2.8 载药纳米粒的体外药物释放
        3.2.9 mPEG-b-PCL-b-PDMAEMA NPs/pDNA 复合物的制备
        3.2.10 mPEG-b-PCL-b-PDMAEMA NPs 及NPs/pDNA 的表征
        3.2.11 体外细胞转染实验
        3.2.12 细胞毒性检测
        3.2.13 复合物的内吞及细胞内分布
        3.2.14 复合物在体内的分布
        3.2.15 组织冰冻切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PEG-b-PCL-b-PDMAEMA 的合成与表征
        3.3.2 mPEG-b-PCL-b-PDMAEMA NPs 及载药纳米粒的表征
        3.3.3 mPEG-b-PCL-b-PDMAEMA 载药纳米粒的体外释放
        3.3.4 mPEG-b-PCL-b-PDMAEMA NPs/pDNA 复合物的表征
        3.3.5 体外转染实验
        3.3.6 细胞毒性测试
        3.3.7 细胞对mPEG-b-PCL-b-PDMAEMA NPs/pDNA 复合物的摄取
        3.3.8 复合物在体内的分布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mPEG-b-PDLLA-b-PDMAEMA 的合成及作为基因载体的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mPEG-b-PDLLA-b-PDMAEMA 的合成
        4.2.3 聚合物的表征
        4.2.4 mPEG-b-PDLLA-b-PDMAEMA 临界聚集浓度的测定
        4.2.5 mPEG-b-PDLLA-b-PDMAEMA NPs 及NPs/pDNA 复合物的制备
        4.2.6 mPEG-b-PDLLA-b-PDMAEMA NPs 及NPs/pDNA 复合物的表征
        4.2.7 体外细胞转染实验
        4.2.8 细胞毒性检测
        4.2.9 mPEG-b-PDLLA-b-PDMAEMA NPs/pDNA 复合物在细胞内的定位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PEG-b-PDLLA-b-PDMAEMA 的合成与表征
        4.3.2 mPEG-b-PDLLA-b-PDMAEMA NPs 的表征
        4.3.3 mPEG-b-PDLLA-b-PDMAEMA NPs/pDNA 复合物的表征
        4.3.4 体外转染实验
        4.3.5 细胞毒性检测
        4.3.6 mPEG-b-PDLLA-b-PDMAEMA NPs/pDNA 复合物在细胞内的分布
    4.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载体疏水段结构及长度对基因转染效果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及聚合物的合成
        5.2.2 结构与性能的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临界聚集浓度的测定
        5.3.2 聚合物纳米粒的表征
        5.3.3 聚合物纳米粒/DNA 复合物的表征
        5.3.4 体外细胞转染
        5.3.5 细胞毒性检测
    5.4 本章结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DNA疫苗非病毒载体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脂质体
2 人工合成聚合物
    2.1 聚乙烯亚胺 (polyethyleneimine, PEI)
    2.2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acid) , PLGA]
    2.3 其他人工合成聚合物
3 天然高分子
4 结语

(9)超分子纳米粒作为抗肿瘤药物和基因协同给药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目次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肿瘤的化学药物治疗
    1.3 肿瘤的基因治疗
    1.4 化疗药物和基因联合治疗
    1.5 本课题的提出与设计
    1.6 参考文献
第2章 基于环糊精/金刚烷主客体超分子纳米粒的构建与表征
    2.1 前言
    2.2 仪器与材料
        2.2.1 仪器设备
        2.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超分子纳米聚合物的合成
        2.3.1.1 PEI-CD聚合物的合成
        2.3.1.2 Ad-Dox化合物的合成
        2.3.1.3 PEI-CD/Ad-Dox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
        2.3.2 理化表征方法
        2.3.2.1 核磁共振氢谱(~1H-NMR)
        2.3.2.2 核欧佛豪瑟效应频谱(NOESY spectrum)
        2.3.2.3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2.3.2.4 热重分析(TGA)
        2.3.2.5 凝胶电泳阻滞实验(Agarose Gel Retardation Assay)
        2.3.2.6 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Particle Size and ζ Potential Assay)
        2.3.2.7 透射电镜下形态观察(TEM)
        2.3.2.8 扫描电镜下形态观察(SEM)
    2.4 实验结果
        2.4.1 超分子纳米聚合物的合成
        2.4.1.1 PEI-CD聚合物的合成
        2.4.1.2 Ad-Dox化合物的合成
        2.4.1.3 PEI-CD/Ad-Dox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
        2.4.2 理化表征结果
        2.4.2.1 核磁共振氢谱(~1H-NMR)
        2.4.2.2 核欧佛豪瑟效应频谱(NOESY spectrum)
        2.4.2.3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2.4.2.4 热重分析(TGA)
        2.4.2.5 凝胶电泳阻滞实验(Agarose Gel Retardation Assay)
        2.4.2.6 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Particle Size and Zeta Potential Assay)
        2.4.2.7 透射电镜下形态观察(TEM)
        2.4.2.8 扫描电镜下形态观察(SEM)
    2.5 讨论
    2.6 实验小结
    2.7 参考文献
第3章 PEI-CD/AD-DOX超分子纳米粒体外效应评价
    3.1 前言
    3.2 仪器与材料
        3.2.1 仪器设备
        3.2.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真核表达质粒的提取
        3.3.2 药物释放动力学实验
        3.3.3 MTT法测定细胞毒性
        3.3.4 细胞摄取与转染实验
        3.3.5 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的表达
        3.3.6 流式细胞法测定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3.3.7 流式细胞法测定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3.3.8 TUNEL法测定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3.3.9 数据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药物释放动力学实验
        3.4.2 MTT法测定对细胞毒性
        3.4.3 细胞摄取与转染实验
        3.4.4 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的表达
        3.4.5 流式细胞法测定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3.4.6 流式细胞法测定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3.4.7 TUNEL法测定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3.5 讨论
    3.6 实验小结
    3.7 参考文献
第4章 PEI-CD/AD-DOX超分子纳米粒体内药效评价
    4.1 前言
    4.2 仪器与材料
        4.2.1 仪器设备
        4.2.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荷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4.3.2 体内药物滞留实验
        4.3.3 体内转染与表达实验
        4.3.4 肿瘤生长抑制实验
        4.3.4.1 在体肿瘤生长观察
        4.3.4.2 离体肿瘤大小比较
        4.3.4.3 肿瘤组织HE染色
        4.3.5 荷瘤裸鼠生存期观察
        4.3.6 数据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体内药物滞留实验
        4.4.2 体内转染与表达实验
        4.4.4 肿瘤生长抑制实验
        4.4.4.1 在体肿瘤生长观察
        4.4.4.2 离体肿瘤大小比较
        4.4.4.3 肿瘤组织HE染色
        4.4.5 荷瘤裸鼠生存期观察
    4.5 讨论
    4.6 实验小结
    4.7 参考文献
第5章 全文总结
    5.1 全文结论
    5.2 主要创新之处
    5.3 今后研究方向
    5.4 展望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基于巯基化壳聚糖季铵盐纳米粒及胶原支架的基因递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壳聚糖衍生物在基因给药方面的应用
    1 基因给药概述
    2 壳聚糖的基本性质
    3 壳聚糖的修饰改性
    4 不同形态的壳聚糖载体
    5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基因给药方面的应用
    6 总结
第一部分 TMC-Cys/pDNA自组装纳米粒用于提高体内外转染效率的研究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材料,试剂与仪器
        实验方法
        1 TMC-Cys合成
        2 TMC-Cys的细胞毒性
        3 质粒DNA的抽提纯化
        4 TMC-Cys-DNA纳米粒制备及性质
        5 纳米复合物的粘附特性
        6 纳米复合物的体外释放
        7 纳米复合物的细胞摄取
        8 纳米复合物的胞内分布
        9 纳米复合物的体外转染
        10 纳米复合物的体内转染
    第三章 结果
        1 TMC-Cys的合成及性质
        2 TMC-Cys的毒性
        3 PEG纯化的质粒pEGFP-C1
        4 TMC-Cys NC的制备与性质
        4.1 TMC-Cys NC粒径与zeta电势
        4.2 TMC-Cys NC形态
        4.3 TMC-Cys NC的EB排阻
        4.4 TMC-Cys NC抵抗DNase Ⅰ降解
        5 纳米复合物的粘附特性
        6 TMC-Cys NC的体外释放
        7 TMC-Cys NC的细胞摄取以及机理研究
        8 TMC-Cys NC的胞内分布
        9 TMC-Cys NC的体外转染
        10 TMC-Cys NC的体内转染
    第四章 讨论
        1 TMC-Cys的性质
        2 TMC-Cys NC的粒径和zeta电势
        3 TMC-Cys NC的作用力以及核酶抑制
        4 TMC-Cys NC的粘附性
        5 TMC-Cys NC的摄取以及机理研究
        6 TMC-Cys NC的释放特性
        7 TMC-Cys NC的胞内分布
        8 TMC-Cys的体内外转染
        9 小结
第二部分 载TMC-Cys/pSUPER-smad2纳米粒的3D胶原支架用于皮肤增生性瘢痕的治疗研究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材料、试剂与仪器
        实验方法
        1 pSUPER-smad2质粒构建
        2 纳米粒制备
        3 载有纳米粒的胶原支架构建
        4 纳米粒、胶原支架以及载有纳米粒胶原支架的形态观察
        5 胶原支架的纳米粒包封率
        6 DNA的体外释放
        7 细胞培养
        8 胶原支架中的细胞增殖
        9 胶原支架的3D转染(三维转染法)
        10 RNA抽提和RT-PCR检测
        11 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蛋白检测
    第三章 结果
        1 pSUPER-smad2质粒构建
        2 TMC-Cys/pSUPER-smad2纳米粒性质
        3 纳米粒的形态
        4 支架的形态
        5 胶原支架的TMC-Cys/pSUPER-smad2 NC包封率
        6 胶原支架的体外释放
        7 支架中的细胞增殖
        8 3D转染的RNA水平检测
        9 3D转染的蛋白水平检测
    第四章 讨论
        1 pSUPER-smad2 RNAi质粒系统的构建
        2 TMC-Cys/pSUPER-smad2纳米粒的理化性质
        3 胶原支架的理化性质
        4 纳米复合物在胶原支架内的载药量和释放
        5 皮肤成纤维细胞在胶原支架中的增殖
        6 胶原支架中皮肤成纤维细胞的RNA干扰情况
        7 小结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
致谢

四、Transfection of mEpo gene to intestinal epithelium in vivo mediated by oral delivery of chitosan-DNA nanoparticles(论文参考文献)

  • [1]核酸药物纳米制剂的设计及递送新技术[J]. 杜丽娜,金义光.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17(11)
  • [2]DNA疫苗预防龋病的研究进展[J]. 汪洋,刘建国,吴家媛.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5(02)
  • [3]用于肿瘤诊断的载钆壳聚糖纳米粒作为磁共振成像对比剂的研究[D]. 张丽. 山东大学, 2014(12)
  • [4]纳米载体介导抑制大鼠肝脏MyD88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D]. 宋鹏.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2)
  • [5]壳聚糖/PLGA纳米粒增强SN-38口服吸收效应及其机制研究[D]. 过淼.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8)
  • [6]基于合理设计的聚合物纳米给药系统用于提高蛋白质多肽药物和siRNA体内外功效[D]. 何春柏. 复旦大学, 2012(03)
  • [7]聚乙二醇-聚酯-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三嵌段共聚物纳米粒基因载体的研究[D]. 岳鑫业. 天津大学, 2012(07)
  • [8]DNA疫苗非病毒载体的研究进展[J]. 薛芳芳,刘晨光.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1(04)
  • [9]超分子纳米粒作为抗肿瘤药物和基因协同给药体系的研究[D]. 范辉. 浙江大学, 2011(05)
  • [10]基于巯基化壳聚糖季铵盐纳米粒及胶原支架的基因递释研究[D]. 赵鑫. 复旦大学, 2010(01)

标签:;  ;  ;  ;  ;  

壳聚糖-DNA纳米粒口服介导的mEpo基因体内转染肠上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