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PEG VBR视频流统计复用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唐继兴[1](2018)在《软件定义网络中面向业务流特征的流量测量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 Networks,SDN)作为新一代网络范式被提出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传统网络技术不同,SDN将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相分离,使得控制平面在逻辑上可以集中化,为网络的配置与管理带来了便利。流量测量是网络配置与管理的基础,现有的SDN流量测量方法在进行性能评估时使用的业务流的特征通常较为单一,常常忽视了业务流特征对流量测量方法性能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面向业务流特征的SDN流量测量方法,文中对流量测量方法的研究所做的主要贡献有:1.针对较细粒度的流量测量需求,本文使用吞吐量长时间剧烈波动的VBR业务流对现有SDN流量测量方法的性能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基于吞吐量波动自适应的流量测量方法(AdaRate)。该方法根据业务流近期的历史统计信息计算吞吐量的波动性,并根据波动剧烈程度调整轮询频率,因此几乎不需要人为设定参数,同时也克服了SWT在业务流模式固定的情况下易丢失吞吐量波动的峰值信息的问题。本文还提出一种随机突发检测机制,来对AdaRate的测量行为进行修正。2.为了满足VBR视频流场景下更细粒度的流量测量需求,文中对VBR视频流中视频场景切换对吞吐量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提出了SW-ARIMA算法。SW-ARIMA算法使用变长的滑动窗口在VBR视频流的吞吐量序列中寻找适合ARIMA模型建模的片段,并基于ARIMA模型判断当前滑动窗口所对应的VBR视频流片段是否存在视频场景切换。当控制器判断滑动窗口中的VBR视频流片段存在视频场景切换时,控制器采用最大的轮询频率;当滑动窗口所对应的VBR视频流片段不存在视频场景切换时,控制器调整轮询频率以减小网络带宽开销,并基于ARIMA模型对未测点进行实时插值。最后,本文通过实验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并提出了一种集成了上述流量测量方法的SDN流量测量框架的设计与实现,用户可以通过框架提供RESTful接口配置指定业务流的流量测量方法。
刘志飞[2](2017)在《MPEG-2高标清节目联合统计复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标清节目由于类级组合和码率等级不同,给统计复用的实现带来了较大困难。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开环组网结构的CBR+VBR模式的高标清联合统计复用方案,利用先进的浅解码浅编码技术,改进了基本的码率控制算法,并进行模块化设计,有效利用了编码源的数据信息,跳过了编码中最复杂的运动估计模块,降低了计算复杂度,有效解决了高清节目码率波动对标清节目图像质量的影响问题,实现了不同类级组合和码率等级的MPEG-2高标清节目联合统计功能。
王俊珺[3](2016)在《闭环统计复用在高清节目平台优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清频道的普及以及用户对高清节目收视需求的日益强烈,如何丰富高清频道内容,提高带宽利用率这一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简要介绍了在陕西省网高清平台优化中,闭环统计复用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韦斌[4](2011)在《统计复用技术对MPEG-2编码地面数字电视画质的提升作用》文中研究说明MPEG-2视频编码的图像质量数据MPEG-2作为较早前的视频音频数字编码技术,早已广泛应用于卫星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视频光盘、数字电视节目制作等领域。一般说来,按照MPEG-2视频音频编码标准,所能提供的图像质量如图1对我国PAL彩色电视制式的数字电视来说,要保证图像质量达到标准清晰度(720×576)即5级图像的标准,则MPEG-2格式编码的图像码率一般需要在46Mbps之间。
朱明海[5](2011)在《流媒体服务器TS流封装的实现及流控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三网融合的加剧,IPTV技术正在得到广泛的应用。TS流技术作为IPTV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所谓TS流是根据ITU-T Rec H220.ISO/IEC DIS 13818-2和ISO/IEC 13818-3协议定义的一种数据流,其目的是为了在有可能发生严重错误的环境下进行一路或多路节目的编码数据的传送。随着人们对节目的多元化、高质量的视听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在有限的带宽传输更多、质量更高的视频节目,传送流的节目的复用和再复用技术的采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复用和再复用技术的发展,将为信道和带宽的有效利用带来可能。文中对TS流相关知识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于ES流、PES.TS流以及在再复用过程中会被使用到的PSI信息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本文着重进行TS流的复用和再复用的研究。首先介绍了MPEG-2标准系统层的规范,在深入地学习MPEG-2中关于TS流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复用过程中的音频同步、视频同步及音视频同步和再复用过重中PSI信息的提取与重构及PCR的修正。在复用过程中,难点在于依据DTS和PCR的关系来确定复用的顺序,而在再复用过程中,对于PCR的抖动进行修正是关键点。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摘要本文在TS传输时的流控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基于TS/UDP的方式,采用了SBPCR方式进行TS流的发送,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CBR和VBR都可以进行处理;基于TS/RTP/UDP方式,采用了平稳的RTP自适应流量算法与SBPCR的结合进行TS流的发送,平稳的RTP自适应流量算法将作为流控算法。本文的研究成果是基于Darwin Streaming Server添加了TS流发送、复用模块,该流媒体服务器可以以单播、组播的方式发送TS流,在流控方面,实现了基于TS/UDP方式的流控策略,对于TS/RTP/UDP方式作者做了理论比较和仿真工作,选择了一个性能最佳的算法,后续研究中会将该发送方式的实现模块添加到流媒体服务器,使得服务器更具有普遍性
高凤吉[6](2010)在《统计复用发展综述》文中认为本文首先综述了统计复用的相关术语和概念;其次综述了可变比特率统计复用与固定比特率比较、开环和闭环统计复用的比较,以及MPEG-2和H.264/AVC统计复用的比较。
陆奕奕[7](2010)在《面向宽带流媒体业务的光网络资源分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业务的驱动下,传统的铜缆接入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光网络技术从骨干网逐步渗透到了城域网和接入网。相对于骨干网,宽带流媒体应用对城域网和接入网带来的影响更为巨大,因此也为城域网和接入网的设计和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在宽带和流媒体业务环境下,各种各样的视频应用在今天的光城域网和光接入网中占用了越来越大的比例的带宽,网络的业务模型发生了变化,并且流媒体业务对服务质量(QoS)要求相对较严格。如何适应大流量的流媒体业务的服务质量要求、并提供光网络的高成本效率和高网络效率是光城域网和光接入网中的资源调度算法所面临的新的挑战。根据光城域网和光接入网的不同特点和设计重点,本论文分别对分层交换光城域网的路由与波长选择问题和WDM/TDM EPON中的波长与带宽分配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目的在于在光城域网和光接入网中更合理、更有效地实现资源分配,以满足蓬勃发展中的流媒体业务需求。首先,研究分层交换光城域网中的静态路由与波长分配(RWA)问题。本文对分层交换光网络中静态路由与波长分配的优化目标进行了讨论,以构造环方法为例分析当前分层交换网络中静态路由与波长分配算法的现状和局限性。针对构造环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静态波段优先算法。对于已知的任意业务需求矩阵,该算法可在最小化波长数的基础上最大化波段路径数,从而减小以大流量高带宽为发展趋势的光城域网的网络构建成本。其次,探讨分层交换光城域网中的动态路由与波长分配问题。在分析了动态路由问题的基础上,将分层的业务合并思想引入了整合式路由计算过程,同时考虑IP层的业务合并和光层的业务合并,提出一种新的应用于分层光交换网络的动态整合式路由方法,使分层光交换机(H-OXC)的波段和波长的剩余带宽能被有效利用。作为一种动态路由与波长分配算法,该算法提供了合理的算法复杂度和对动态业务请求的快速反应能力。该算法能够有效提高带宽利用率、降低路由阻塞率,并且当与波段形成过程相结合时,该算法能够在满足大流量流媒体业务的动态路由需求的前提下显着降低WDM网络的节点成本。随后,研究WDM/TDM EPON中的资源调度算法。论文介绍并分析了TDM EPON和WDM/TDM EPON中当前的几种带宽分配算法的优点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变许可周期资源调度算法,该方案包含两部分内容:可变许可周期算法和改进的许可生成机制。该算法能够更好地适应可变比特率(VBR)流媒体业务的大流量和突发的特点,显着减小WDM/TDM EPON中不同优先级业务的平均包时延和最大包时延,并提高网络吞吐能力。然后,研究把业务流量预测与WDM/TDM中的资源分配相结合。论文介绍了宽带流媒体业务的用户体验质量和服务质量需求,并介绍了IP视频流传输质量评估的行业标准——媒体传输质量度量指标。在IEEE 802.3ah EFM任务小组提出的多点控制协议(MPCP)架构下,其他资源调度算法将等待期间内到达的数据包推迟到下一个周期中传输,从而引入额外的时延。为避免话音与流媒体业务数据未得到及时传输,论文提出了一种在WDM/TDM EPON中的基于自适应线性预测的动态波长与带宽分配算法,该算法使用自适应线性预测算法来预测在等待期间到达的VBR流媒体业务所需的带宽,根据预测的VBR流媒体业务带宽来更有效地分配波长与带宽资源。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自适应线性预测的动态波长与带宽分配算法能够达到较好的时延和抖动性能,并且具有较高的带宽利用率。最后,总结了全文,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张萍[8](2009)在《变码率视频的传输与播出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高图像质量的数字视频已经成为非常热门的网络多媒体信息服务应用。人们可以通过更加灵活的方式获得更丰富多彩的信息服务。视频点播(Video-on-Demand,VOD)可以满足用户想什么时候看,看什么内容的个性化要求,毫无疑问是一项具有广阔发展和应用前景的信息服务技术。在传统的视频点播系统中,通常使用的是固定码率编码的视频(Constant Bit-rate,CBR),通过这种编码压缩方式得到的视频流码率稳定,系统实现简单,比较适合在网络上传输,但编码质量较低。另一种编码技术,可变码率(Variable Bit Rate,VBR)编码,可以维持编码质量的稳定,可获得稳定的视频图像质量。但VBR视频具有码率猝发的特点,在网络传输上有较大难度。由于VBR视频表现出来的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码率突发性,平滑传输技术的研究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平滑的原理是通过“预取”的方式,即数据的传输早于播放的时间,将数据预先存入客户端的缓冲空间中。在VOD系统中使用平滑传输技术,服务器可在传输前预先计算出平滑传输的调度安排,将原视频流表现为一系列的固定码率的集合。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视频码率自适应分段的快速平滑传输算法。该算法可根据VBR视频自身的码率变化性自动进行分段划分和码率计算。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有效的削减峰值码率,且与一些已有的算法相比较,算法的计算时间复杂度较低。VOD系统中,如果服务器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服务,那么网络带宽扩充的速度将无法跟上大量增加的点播用户数。由于视频节目的流行度符合K变换的Zipf-like分布,即大量的点播集中在少量的视频节目上,采用周期广播方案来播出VOD系统中的热门视频可以显着的提升系统效率。现有的大多数方案均假设视频为CBR编码,并不能很好的支持VBR视频。本文提出一种适用于VBR视频的周期广播方案,推出通用的分段传输生命周期模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已有的支持VBR视频的方案相比,该方案的客户端点播时延均低于其他方案,且具有较高的网络带宽利用率。可通过更改生命周期模型的参数来对该方案进行调整。文中依此对方案进行改进,以适用于客户端的接入带宽和缓存空间有限的环境。由于节目的流行度在整个系统运行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很自然会希望可以调整分配给节目的带宽。在周期广播方案中,这种动态地调整带宽分配方案的动作,被称为信道转换(Channel Transition)。仅有少数周期广播方案考虑了如何很好的应对这个动态变化,且无法支持VBR视频。本文在前面提出的周期广播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无缝的信道转换的方法。通过对部分分段的再次划分或者组合操作,形成分段映射关系,并按照分段传输生命周期模型安排调度。信道转换前后分段的差异对客户端是透明的,可以达到无缝的效果。
韩大海[9](2007)在《智能城域光网络多业务承载技术及其网络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传输网络有两大趋势:IP化和多媒体化。数据业务的快速增长和多媒体业务的海量应用给传统的电信传输网带来了空前的升级压力。基于SDH技术的电信城域网在不断提高自身承载和交换能力的基础上积极迎合数据业务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业务的应用。网络融合是大趋势,积极的网络转型和演进不可逆转,传统语音电信网和IP网应该是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关系。如何在现有电信城域网构架上高效的传输语音,数据和流媒体等混合业务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本论文从城域网技术演进和流媒体特性两个方面入手,对智能城域光网络多业务承载技术及其网络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绪论中简单阐述了城域网技术发展的背景和新兴流媒体业务的快速增长趋势,概括了论文作者进行的主要理论研究工作和承担的工程工作以及文中涉及的主要创新点。论文第二章对当前城域网的几种关键技术作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和研究;论文第三章对流媒体业务的特性及其在城域环境下传输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在论文的第四章作者提出了基于门限的动态优先级带宽分配方案(TDPBA)以实现在城域网中高效的传输流媒体业务,并在软件平台上进行了仿真分析,论文的第五章结合作者参与完成的智能城域网传送实验平台和软件仿真结果,提出了一种兼顾网络性能和可靠性的城域网承载流媒体业务综合解决方案。总的来说,第二章是对城域传输网技术的探讨,第三、四章是对流媒体业务应用的分析,第五章是结合了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成果延展,把新兴流媒体业务在新一代城域传输网上的高效传输作为开展讨论的核心问题。具体来说:论文第二章对目前城域网的几种主流技术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介绍,讨论了当前智能城域光网络的体系结构。基于“智能城域光网络实验平台”对通用成帧规程技术、虚级联技术、链路容量调整方案技术进行了大量的测试分析工作,量化了各个技术的主要性能指标。全面的阐述了GFP协议封装性能优于LAPS和PPP协议的理论根据和量化标准。分析了LCAS协议引入的固定系统延时对SDH网络性能的影响,计算出了延时的临界点,提出了有效敷设LCAS的若干关键问题。提出了基于虚级联和LCAS的组合保护方案,在自主开发的MSTP硬件平台环境下进行了组网后的不同保护策略的性能综合评估,为具有动态带宽调整功能的智能城域网设备的研制提供了理论指导。论文第三章对流媒体业务的业务量模型和业务源特性进行了研究,归纳整理了网络中不同业务的特点及其合理的流量模型。深入分析了自相似模型、马尔科夫调制泊松过程(MMPP)及其改进模型.循环行列式调整的泊松过程(CMPP)-的特性及它们在网络传输中的重要地位,并将上述三种业务量模型整合入自主开发的流媒体业务传输仿真平台。模拟了不同速率下不同业务源数量汇聚后传输的流量特性,总结了CBR和VBR业务源的典型特性和数学特征,为分析城域网承载流媒体业务性能提供了可靠的业务源理论依据。论文第四章分析了基于SDH的城域网承载流媒体业务的问题所在,提出了利用统计复用技术和基于优先级的动态带宽分配方案来优化城域网承载能力。对统计复用的效能进行了软件仿真,探讨了多优先级统计复用算法的优势。根据流媒体业务的特点,采用混合业务流模型,引入门限控制,多级选择丢弃和多级缓存优先级的概念,提出了一种基于业务分类和业务优先级的带宽分配方案-基于门限的动态优先级带宽分配方案(TDPBA),克服了门限控制分配带宽颗粒过大和优先级算法运算量较大的弊病,易于在实际系统上实现。在特别定制的试验平台上进行了四优先级系统的网络性能仿真,验证了此方案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高优先级业务的传输,但却以牺牲低优先级业务的性能为代价,可以用于对QoS有特定要求的场合。论文的第五章介绍了智能城域光网络实验平台和流媒体业务传输仿真平台,智能城域光网络实验平台共完成4个节点,组成了Mesh环网,该平台将新一代MSTP硬件系统和城域网的智能管理结合,可提供丰富的业务接口和灵活的控制管理能力。用于业务源理论研究的流媒体业务传输仿真平台可以模拟多种业务源模型,并完成流量模拟,业务汇聚,统计复用等仿真功能,所得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靠度。在本章的最后,基于对城域网传输技术和流媒体相关理论的研究和仿真,从设备实现角度,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兼顾网络性能和可靠性的城域网承载流媒体业务的综合解决方案,涉及到业务源的复用和传输,以及网络设备的缓存和带宽分配,还包括了利用业务标签实现TDPBA方案的可行性,使基于SDH的城域网设备整体传输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成为城域网传输视频流媒体业务的有效手段。
赵希[10](2007)在《数字电视系统层信息及统计复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数字电视技术发展迅速,数字电视技术可以在一个传统的模拟频道带宽中传输多个数字电视节目。如此大量节目的传输导致了传输带宽合理利用、电子节目指南等实际问题的出现。本论文的工作,就是针对其中的业务信息复用和多路节目间的统计复用技术进行了研究。数字电视系统层业务信息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如何在大量节目中快速搜索到特定节目等与电子节目指南(EPG)相关的技术。论文的主要工作集中于对MPEG-2 PSI的理解和DVB、ATSC两种系统的系统层业务信息的功能、结构的研究以及它们的编制和解析的软件实现。软件编写的业务表解析已用于其它应用软件中,实现了各节目信息的提取。业务表的编制主要是将预定的信息写入各业务表并复用到TS流中。此部分工作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调整各个表的最大和最小时间间隔,使之符合标准要求。本论文的第二部分工作,是基于转换编码平台的TS统计复用技术研究。由于数字电视一个频道可以传送多个节目,各节目的图像复杂度不同,达到相同图像质量需要的码率也不同,因此需要用联合速率控制方法对各节目码率进行重新分配。本文采用转换编码平台,对输入的视频流中的数据信息进行了再利用,从而在原码流基础上控制码率。工作的重点在于联合速率控制算法的确定。实验证明,论文中的联合速率控制算法适合该转码平台,能较有效地分配各节目的目标码率。本论文工作期间还参与了数字电视清晰度测试图的设计,并对其中的某些元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设计并编程生成的数字电视HDTV和SDTV清晰度测试图,已列入信息产业部25项数字电视行业标准。
二、MPEG VBR视频流统计复用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PEG VBR视频流统计复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软件定义网络中面向业务流特征的流量测量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整体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OpenFlow的流量测量方法 |
2.1 OpenFlow相关概念 |
2.1.1 OpenFlow交换机 |
2.1.2 OpenFlow控制器 |
2.1.3 OpenFlow消息 |
2.1.4 Datapath |
2.2 基于OpenFlow的流量测量机制 |
2.2.1 基于控制器至交换机信息的轮询机制 |
2.2.2 基于异步消息的被动接受机制 |
2.3 基于OpenFlow的细粒度流量测量方法 |
2.3.1 Payless |
2.3.2 SWT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吞吐量波动自适应的流量测量方法 |
3.1 问题描述 |
3.2 算法设计 |
3.2.1 吞吐量波动自适应算法 |
3.2.2 随机突发检测机制 |
3.3 实验分析与验证 |
3.3.1 实验环境准备 |
3.3.2 参数设置与性能指标 |
3.3.3 吞吐量波动自适应算法的性能评估 |
3.3.4 随机突发检测机制性能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VBR视频流特征研究 |
4.1 VBR视频流相关概念 |
4.1.1 视频编码 |
4.1.2 视频内容 |
4.1.3 视频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提取 |
4.2 VBR视频流中的视频场景切换 |
4.3 视频场景切换与VBR视频流长相关性 |
4.3.1 Hurst指数 |
4.3.2 长相关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VBR视频流的流量测量方法 |
5.1 设计思想 |
5.2 算法设计 |
5.2.1 ARIMA模型 |
5.2.2 ARIMA模型建模 |
5.2.3 变长滑动窗口模型 |
5.2.4 SW-ARIMA算法 |
5.3 实验分析与验证 |
5.3.1 视频场景切换对ARIMA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 |
5.3.2 SW-ARIMA算法性能评估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SDN流量测量框架的设计与实现 |
6.1 流量测量框架架构设计 |
6.2 RESTful接口设计 |
6.3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2)MPEG-2高标清节目联合统计复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MPEG-2编码系统中的复用 |
2 高标清节目联合统计复用的关键问题分析 |
2.1 高标清节目的类级组合不同 |
2.2 高标清节目的码率不同 |
2.3 地面数字电视频道带宽紧张 |
3 高标滑节目联合统计复合用的技术方案设计 |
4 高标清节目联合统计复用的关键技术及特性 |
5 结束语 |
(4)统计复用技术对MPEG-2编码地面数字电视画质的提升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MPEG-2视频编码的图像质量数据 |
MPEG-2“超级编码”方案的不足 |
已采用MPEG-2编码方案的地区难以改用H.264或AVS编码技术来提升画质 |
统计复用技术对采用MPEG-2编码方案的贡献 |
(5)流媒体服务器TS流封装的实现及流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三网"融合 |
1.2 IPTV中的流媒体服务器与TS流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TS流 |
2.1 MPEG-2 TS流系统层 |
2.1.1 MPEG-2 TS流定义 |
2.1.2 MPEG-2系统层协议规范 |
2.2 MPEG-2 TS流分组的结构 |
2.2.1 头部字段 |
2.2.2 分组标识 |
2.2.3 调整字段 |
2.3 节目专用信息PSI |
2.3.1 PSI分段的定义 |
2.3.2 PSI结构的关系 |
2.3.2.1 节目关联表 |
2.3.2.2 节目映射表 |
2.3.2.3 条件访问表 |
2.3.2.4 网络信息表 |
2.4 复用时需要的时间同步字段 |
2.4.1 PTS(presentation time stamp)和DTS(decoding time stamp) |
2.4.2 PCR(Program Clock Reference)与时间信息同步 |
第三章 TS流封装 |
3.1 封装总体思路 |
3.2 视音频的节目级复用的实现 |
3.2.1 ES打包成PES |
3.2.1.1 PES包 |
3.2.1.2 音频同步 |
3.2.1.3 视频同步 |
3.2.1.4 音视频之间的同步 |
3.2.2 PES到TS的复用 |
3.2.2.1 PCR的确定 |
3.2.2.2 CRC冗余校验 |
3.2.2.3 TS流复用算法 |
3.3 多路TS流的系统级复用模块的实现 |
3.3.1 模块化分析 |
3.3.2 PSI信息的提取与重构 |
3.3.3 PCR值的修正 |
3.4 程序运行效果分析 |
第四章 流媒体服务器TS流封装的实现 |
4.1 流媒体服务器 |
4.2 流媒体服务器添加TS子系统 |
4.2.1 Module生成方法 |
4.2.2 TS子系统工作流程 |
4.2.3 TS流发送模块 |
4.2.4 复用模块 |
4.2.5 SRM通信模块 |
4.2.6 AMS通信模块 |
4.3 程序运行效果分析 |
第五章 TS流流控的研究 |
5.1 基于TS/UDP方式的传输及流控 |
5.1.1 TS/UDP方式 |
5.1.2 基于TS/UDP方式的流控研究 |
5.1.2.1 TS发送基本原则 |
5.1.2.2 恒码率(CBR)与变码率(VBR)视频编码 |
5.1.2.3 恒码率(CBR)TS的播放策略 |
5.1.2.4 变码率(VBR)TS的播放策略 |
5.2 基于TS/RTP/UDP方式的传输 |
5.2.1 TS/RTP/UDP方式 |
5.2.2 基于TS/RTP/UDP方式的流控 |
5.2.2.1 RTP协议 |
5.2.2.2 RTCP协议 |
5.2.2.3 RTP时间戳的处理 |
5.2.2.4 基于TS/RTP/UDP方式的流控策略 |
5.2.2.4.1 RTP自适应算法 |
5.2.2.4.2 平稳的RTP自适应算法 |
第六章 论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语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统计复用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名词术语 |
2 MEPG-2编码系统中的复用 |
3 统计复用 |
3.1 统计复用的概念 |
3.2 闭环统计复用 |
3.3 开环统计复用 |
3.4 闭环和开环统计复用的比较 |
3.5 先进视频编码AVC的统计复用 |
4 结语 |
(7)面向宽带流媒体业务的光网络资源分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符号表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宽带流媒体业务驱动下的光城域网与光接入网 |
1.2 光城域网和光接入网的研究现状 |
1.2.1 光城域网的行业发展现状 |
1.2.2 光接入网的行业发展现状 |
1.2.3 研究热点与关键技术 |
1.3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
1.4 本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基于分层交换光城域网的静态RWA算法 |
2.1 分层交换网络简介与分层光交换机结构模型 |
2.2 分层交换光网络中静态RWA问题的研究现状 |
2.3 静态波段优先算法 |
2.3.1 对给定的业务需求矩阵应用构造环算法 |
2.3.2 用波段优先函数重构环 |
2.3.3 计算机仿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分层交换光城域网的动态RWA算法 |
3.1 分层交换光网络中动态RWA算法的研究现状 |
3.1.1 IP层与光层路由信息的不同整合模式 |
3.1.2 IP over WDM的分层图模型与动态RWA算法的研究现状 |
3.2 动态业务合并优先算法 |
3.2.1 动态业务合并优先算法 |
3.2.2 计算机仿真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WDM/TDM EPON中基于可变许可周期的资源分配算法 |
4.1 TDM EPON中的接入控制与资源分配算法 |
4.1.1 多点控制协议简介 |
4.1.2 间插轮询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
4.1.3 有带宽保证的轮询算法 |
4.1.4 基于有效带宽的DBA算法 |
4.1.5 基于多媒体业务分类的DBA算法 |
4.1.6 基于QoS的DBA算法 |
4.2 WDM/TDM EPON中的接入控制与资源分配现状 |
4.3 可变许可周期的资源调度算法 |
4.3.1 可变的许可周期算法 |
4.3.2 改进的许可生成机制 |
4.3.3 计算机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WDM/TDM EPON中基于自适应流量预测的资源分配算法 |
5.1 宽带流媒体业务的用户体验质量与服务质量的需求 |
5.2 媒体传输质量指标 |
5.3 可变比特率流媒体业务的流量预测 |
5.3.1 可变比特率流媒体业务的特征 |
5.3.2 可变比特率流媒体业务的自适应线性预测 |
5.4 基于自适应线性预测的DWBA算法 |
5.5 计算机仿真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录用和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和授权的专利 |
(8)变码率视频的传输与播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组织结构 |
2 VBR视频的平滑传输算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VBR视频平滑传输模型 |
2.3 一些经典的离线平滑算法 |
2.4 自适应分段的快速平滑算法 |
2.5 实验结果与性能评价 |
2.6 本章小结 |
3 节目流行度分析与周期广播方案研究 |
3.1 引言 |
3.2 节目流行度分析 |
3.3 代表性的周期广播方案 |
3.4 等时长分段调度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4 VBR视频的等时长分段周期广播方案 |
4.1 引言 |
4.2 方案设计 |
4.3 仿真实验与性能评价 |
4.4 用于客户端能力受限的改进方案 |
4.5 本章小结 |
5 周期广播调度的信道转换方案 |
5.1 引言 |
5.2 信道转换问题描述 |
5.3 现有的信道转换方案研究 |
5.4 VBR视频的无缝信道转换方案 |
5.5 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对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智能城域光网络多业务承载技术及其网络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城域网概述 |
1.1.1 城域网的演进 |
1.1.2 城域网的特点 |
1.1.3 城域网的关键技术要求 |
1.2 基于传统SDH构架的智能城域光网络技术的发展 |
1.3 流媒体业务在城域网中的地位 |
1.3.1 流媒体的概念 |
1.3.2 流媒体的应用 |
1.3.3 流媒体给城域网带来的变革 |
1.4 本论文主要完成的工作 |
1.5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智能城域网关键技术 |
2.1 级联技术 |
2.1.1 相邻级联技术 |
2.1.2 虚级联技术 |
2.1.3 虚级联的设备实现 |
2.2 动态带宽调整技术LCAS |
2.2.1 LCAS操作原理 |
2.2.2 LCAS带宽调整实例 |
2.2.3 LCAS的有效敷设 |
2.2.4 LCAS对业务保护性能的分析 |
2.3 SDH网络传输数据业务所使用的封装技术 |
2.3.1 主流映射封装协议 |
2.3.2 GFP帧定界技术 |
2.3.3 GFP帧映射技术 |
2.3.4 数据业务传输性能分析 |
2.4 基于智能城域网测试平台的实验分析 |
2.4.1 实验平台介绍 |
2.4.2 城域网关键技术测试 |
2.4.3 城域网关键技术指标测试 |
2.5 智能城域网新技术发展 |
2.5.1 基于ASON的智能城域网体系结构 |
2.5.2 RPR和MPLS技术在城域网的应用 |
本章小结 |
本章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城域网中的流媒体业务特性研究 |
3.1 流媒体业务在城域网上的传输 |
3.2 流媒体业务量模型研究 |
3.2.1 自相似模型 |
3.2.2 ON/OFF自相似模型的建立 |
3.2.3 MMPP与CMPP模型 |
3.2.4 编码源速率模型 |
3.3 流媒体业务源特性研究 |
本章小结 |
本章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城域网承载能力优化技术 |
4.1 基于SDH的城域网承载流媒体业务存在的问题 |
4.2 信道统计复用技术 |
4.2.1 统计复用基本模型 |
4.2.2 统计复用性能评估 |
4.3 基于门限的动态优先级带宽分配方案 |
4.3.1 高优先级业务模型 |
4.3.2 门限算法的优劣 |
4.3.3 TDPBA方案 |
本章小结 |
本章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智能城域网实验平台 |
5.1 智能城域网实验平台 |
5.1.1 系统组成介绍 |
5.1.2 智能城域网综合网管系统IMAN |
5.2 流媒体传输仿真平台 |
5.3 城域网承载流媒体业务方案 |
5.3.1 城域范围内的视频业务传输 |
5.3.2 MSTP网络设备的缓存配置和带宽分配 |
5.3.3 利用业务标签优化带宽分配 |
本章小结 |
本章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审稿中(SUBMITEDTO...)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10)数字电视系统层信息及统计复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论文研究内容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数字电视标准 |
2.1 MPEG-2 系统层标准 |
2.1.1 TS流的构成 |
2.1.2 节目专用信息PSI |
2.2 DVB标准 |
2.3 ATSC标准 |
2.4 我国数字电视广播标准 |
第三章 数字电视系统层业务信息研究 |
3.1 EPG概述 |
3.2 数字电视系统层信息 |
3.2.1 节目专用信息PSI |
3.2.2 业务信息SI |
3.2.2.1 SI概述 |
3.2.2.2 SI的应用 |
3.2.3 节目与系统信息协议PSIP |
3.2.3.1 PSIP概述 |
3.2.3.2 PSIP的应用 |
3.3 数字电视系统层信息的解析与编制 |
3.3.1 数字电视系统层信息的解析 |
3.3.2 数字电视系统层信息的编制 |
第四章 基于转换编码平台的数字电视统计复用技术研究 |
4.1 数字电视统计复用技术概述 |
4.2 基于转换编码平台的统计复用策略 |
4.3 码率控制算法及TS流复用机制 |
4.3.1 转换编码码率控制算法 |
4.3.2 TS流复用机制 |
4.4 联合速率控制 |
4.5 实验平台及实验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字图像清晰度及其测试 |
5.1 信息产业部电子行业标准复合测试图 |
5.2 数字电视显示图像的同心度、重显率和过扫描 |
5.2.1 目的和意义 |
5.2.2 同心度、重显率和过扫描定义 |
5.2.2.1 同心度 |
5.2.2.2 重显率 |
5.2.2.3 过扫描 |
5.2.3 图像重显率和格式变换与图像清晰程度的关系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MPEG VBR视频流统计复用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软件定义网络中面向业务流特征的流量测量方法的研究[D]. 唐继兴.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2]MPEG-2高标清节目联合统计复用关键技术研究[J]. 刘志飞.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7(02)
- [3]闭环统计复用在高清节目平台优化中的应用[J]. 王俊珺. 有线电视技术, 2016(08)
- [4]统计复用技术对MPEG-2编码地面数字电视画质的提升作用[J]. 韦斌.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1(09)
- [5]流媒体服务器TS流封装的实现及流控的研究[D]. 朱明海.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9)
- [6]统计复用发展综述[J]. 高凤吉.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0(06)
- [7]面向宽带流媒体业务的光网络资源分配的研究[D]. 陆奕奕. 上海交通大学, 2010(09)
- [8]变码率视频的传输与播出策略研究[D]. 张萍.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9]智能城域光网络多业务承载技术及其网络性能研究[D]. 韩大海.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5)
- [10]数字电视系统层信息及统计复用技术研究[D]. 赵希. 天津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