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脓肿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翟义胲,庞永慧[1](2021)在《内镜逆行性阑尾治疗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内镜逆行性阑尾炎治疗术(ERAT)是近些年提出的诊断及治疗阑尾炎的新方法和技术,其在治疗急性非复杂性阑尾炎(急性单纯性和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中均有显着的特点。相比于经腹阑尾切除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和保守内科治疗,ERAT的优势极为突出。文章就综述ERAT的发展历程,探讨同其他阑尾炎治疗方式的区别及其临床应用、护理,为促进该术式的认识与深入研究。
刘成远,李俊江,穆速,王坤,韩祥松,崔广宾[2](2021)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肥胖患儿阑尾炎疗效对比》文中提出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 LA)和开腹阑尾切除术(open appendectomy, OA)治疗肥胖儿童阑尾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365例肥胖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LA组(187例)和OA组(178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止痛药使用次数、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L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止痛药使用次数、住院天数均低于OA组(均P<0.05),住院费用高于OA组(P<0.05);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比14.6%,P>0.05),但LA组切口感染率低于OA组(2.7%比7.9%,P<0.05),腹腔脓肿发生率高于OA组(3.2%比1.1%,P<0.05),肠梗阻、出血、输尿管损伤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无阑尾残株炎并发症;LA组有4例中转开腹。结论 LA与OA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切口感染率低等优点,是治疗肥胖患儿较好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和发展,但应注意术后腹腔脓肿发生率和住院费较高。
李胜[3](202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疗效分析》文中认为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改善阑尾术后切口感染提供有效方法。选取94例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47例。研究组采取抗感染治疗联合中药外敷法进行治疗,参照组采取常规的西医抗感染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拆线时间、住院时间。研究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显着低于参照组,研究组的拆线时间、住院时间均显着短于参照组(P <0.05)。对阑尾炎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减少住院时间。
谭冬梅,李彬,何成伟,赵贤坤,冯勇[4](2021)在《急性阑尾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若不能及时进行治疗可导致肠穿孔、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我国中医学根据患者病史、症状、舌象和脉象等四诊信息,通过八纲辨证将急性阑尾炎分为瘀滞型、蕴热型、毒热型以及脓肿型,不同证型之间是相互递归转化的,且大量的研究结果证实了早期应用中药对急性阑尾炎进行保守治疗可有效降低手术率,另外中医辅助西医治疗急性阑尾炎可有效缩短患者病程,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故本文对急性阑尾炎的中医病机和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兀晶蕊[5](2021)在《阑尾消痈汤治疗热毒血瘀型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试验对比,探讨口服阑尾消痈汤联合抗生素治疗热毒血瘀型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治疗效果,客观评价阑尾消痈汤的临床作用及疗效。方法:选取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外科住院部阑尾周围脓肿的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分组的试验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西医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抗生素。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阑尾消痈汤。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体温、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肿块消散情况等,判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人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不良后果,顺利完成了此次临床试验。(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治疗前脓肿直径以及西医各类实验室指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及腹痛消失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1)具有显着差异。(3)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C反应蛋白值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天后,两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反应蛋白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值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均降至正常。就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方面,治疗组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时间早于对照组。(4)脓肿消散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脓肿直径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患者的肿块直径均缩小,但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疗效比较:2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96.88%,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6)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阑尾消痈汤联合抗生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确切。在促进患者体温恢复,改善患者疼痛症状,缩小脓肿范围,促进患者实验室指标恢复方面更具优势。间接说明阑尾消痈汤能够减轻阑尾周围脓肿患者机体的炎症反应,促进脓肿的吸收,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窦豆[6](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向逸冰[7](2021)在《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腹腔脓肿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1目的腹腔脓肿是普外科的常见疾病,是腹部外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但如何尽快针对腹腔手术术后患者腹部炎症的控制、机体免疫机能的自我保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尚不完善。本研究:(1)一方面观察复方黄柏液对于治疗腹腔脓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另一方面,探索复方黄柏液治疗腹腔脓肿的临床用药方法,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2方法2.1病例分组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1年2月我院普外科收入的62例腹腔脓肿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结合信封法按1:1平行随机,分配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1例。2.2两组患者治疗方法(1)对照组:(1)基础治疗方法:术后常规行补液:配以葡萄糖氯化钠溶液500m L、维生素C注射液1g、维生素B6注射液0.1g、氯化钾注射液15m L充分混合后静脉滴注;止血:纱布加压包扎,外用创面敷料贴敷;抗感染等处理。(2)超声引导下腹腔脓肿置管引流术:患者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5ml局部麻醉,超声引导下穿刺针进入脓肿内,抽取灰色脓液,随置入导丝进入脓肿内,退出穿刺针,以扩皮器充分扩皮后,沿导丝引入8F防滑脱导管,拔出针芯及导丝;经导管回抽见脓液流出,接引流袋;消毒包扎、固定导管。(3)术后脓腔冲洗方法:庆大霉素注射液(规格:2m L;8万单位,上海现代哈森(商丘)药业有限公司生产),4mg/次,针对开放创面的患者外用局部浸润或与0.9%NACL注射液按1:1混合后冲洗浸润,2次/日;针对脓肿位置较深、置管引流的患者,与0.9%NACL注射液按1:1混合后经冲洗引流管24h持续冲洗,黎氏管入水管接庆大霉素+0.9%NACL混合液,出水管接中心负压吸引。(2)观察组:(1)和(2)均同对照组。(3)复方黄柏液涂剂冲洗方法:复方黄柏液涂剂(规格:每瓶100mL,国药准字:Z10950097,批号:1308281;山东汉方制药有限公司,组方:连翘、黄柏、金银花、蒲公英、蜈蚣),10-20mL/次,针对开放创面的患者外用纱布湿敷或与0.9%NACL注射液按1:1混合后冲洗浸润,2次/日;针对脓肿位置较深、置管引流的患者,与0.9%NACL注射液按1:1混合后经冲洗引流管24h持续冲洗,黎氏管入水管接复方黄柏液+0.9%NACL混合液,出水管接中心负压吸引。2.3观察指标及其检测方法(1)机体症状、体征评分:记录各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包括T,P,压痛等情况。术后有专人询问和记录。(2)炎症指标:分别在术前和术后第3、5、7天的早晨7:00分别抽取5ml静脉血,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XT-2000i型)检测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速率散射比浊法(美国Siemens Healthcare Diagnostica公司BN-Ⅱ特定蛋白仪)检测CRP。IL-1、IL-6和TNF-α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法测定,药盒由北京东亚免疫试剂研究所提供,操作按药盒说明书,测量仪器为FJ-2008G自动γ免疫计数器,质控指标符合要求。(3)局部指标:通过B超或者CT检查局部感染控制及脓腔大小变化。(4)组织生长和愈合指标:分别在术前和术后第3、5、7天的早晨7:00分别抽取5ml静脉血,采集后30 min内送检,首先将血标本采用贝克曼库尔特Allegra X-30多功能台式高速离心机进行离心处理,3000r/min进行离心,时间为5 min,完毕取部分离心后的血清进行检测,检测指标为血清VEGF、EGF,bFGF,血清VEGF、EGF、bFGF均采用ELISA法试剂盒进行检测。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SPSSInc,Chicago,IL,USA)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正态资料采用(?)±s,非正态分布用M(范围)表示,多组配对资料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Friedman检验)。事后两两比较检验采用LSD,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比较采用χ2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结果3.1对两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T、P、脓肿发生部位、脓肿大小、是否手术、合并糖尿病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2对两组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两组治疗7天后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78%,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7.42%,且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3治疗过程中两组脓腔大小变化及愈合天数比较两组治疗后愈合天数比较:观察组治愈天数为(11.0±2.39)天,优于对照组的(12.32±2.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脓腔大小与术前相比均缩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术后3天、5天、7天,脓腔大小变化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4对两组治疗后炎症控制的比较两组治疗后炎症控制比较:术后3、5、7天,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CRP降低明显(P<0.05);术后第3天,两组TNF-α均较术前升高,与观察组比较,对照组TNF-α升高明显(P<0.05);术后5、7天,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IL-1、IL-6下降明显(P<0.05);3.5对两组治疗后促进组织生长、加快创面愈合进行比较两组血清VEGF、EGF、bFGF水平比较,术后3、5、7天,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VEGF、bFGF水平均升高明显(P<0.05);术后3、5天,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EGF升高明显(P<0.05)。4.结论观察组治疗腹腔脓肿疗效优于对照组,且疗程期无不良反应发生。临床检测血清WBC,NEU,CRP,TNF-α,IL-3、IL-6均与感染程度呈正相关,有助于评定腹腔的严重程度,观察组在术后3、5、7天较于对照组均表现了对腹腔脓肿较好的控制感染的效果,术后第5天起最为明显;血清VEGF,EGF,bFGF此类生长因子均有助于判断腹腔脓肿的创面愈合及促进组织生长程度,观察组在术后3、5、7天较于对照组均表现了对腹腔脓肿较好的促进生长愈合效果,术第3天起最为明显;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刘嘉悦[8](2021)在《网络药理学联合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揭示通腑泻热解毒颗粒治疗腹腔脓肿的药效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分析揭示通腑泻热解毒颗粒的物质基础,从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角度揭示其治疗腹腔脓肿的药效机制。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从通腑泻热解毒颗粒的化学物质组学、网络药理学以及血清代谢组学三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1)在化学物质组学的研究方面,首先对通腑泻热解毒颗粒进行煎煮和纯,制作冻干粉,然后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其进行化学物质分析与总结,对其相关单体进行分析与汇总。通过样本前处理与分析条件优化,借助Masshunt软件和质量亏损过滤技术(DMF)辅助数据筛选,分析相关信息,并与标准品进行对比,通过对其物质基础、质量控制及工艺优化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其药效物质基础。(2)在网络药理学方面,借助质谱已分析化合物的成分,从通腑泻热解毒颗粒的活性成分进行筛选,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并整理“腹腔脓肿”疾病相关靶点,构建“疾病-靶点”网络,通过成分靶点与疾病相关靶点的集合,构建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成分-靶点-疾病-通路”网络,挖掘其关键成分、靶点和通路。通过构建腹腔脓肿大鼠模型,观察其组织病理变化、炎症因子水平、关键靶点的转录和蛋白水平的改变,从而对其进行验证。(3)在血清代谢组学研究方面,基于UHPLC-QTOF MS非靶向血清指纹谱进行数据挖掘,找到主要差异代谢物,构建网络通路;同时基于UHPLC-QQQ MS靶向代谢物验证,筛选诊疗标志物。(4)最后,对血清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预测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整合,从而在生物信息学层面阐述通腑泻热解毒颗粒对腹腔脓肿的药效机制。研究结果:1.本课题通过优化液相色谱和质谱的条件,通过UHPLC-ESI-QTOF MS的方法对通腑泻热解毒颗粒中的化合物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初步鉴定了94种化合物成分。2.基于质谱鉴定出的化合物成分,并筛选与疾病的共同靶点,进行PPI网络分析,PPARγ、MMP9、BCL2可能在通腑泻热解毒颗粒治疗腹腔脓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富集分析显示,其可能通过HIF-1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炎症性肠病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和AMPK信号通路等发挥改善腹腔脓肿的治疗作用。3.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腹腔脓肿大鼠血清进行分析后得出,共筛选出13种差异代谢物,并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通腑泻热解毒颗粒其可能通过甘油磷脂代谢、色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亚油酸代谢通路发挥着保护作用。结论:本课题使用UPLC-QTOF-MS对通腑泻热解毒颗粒中的成分进行快速分离和分析,初步鉴定了94种化合物;通过应用网络药理学研究的方法,分析得到通腑泻热解毒颗粒主要通过毒颗粒通过调节PPARγ、MMP9、BCL2在腹腔脓肿中发挥着治疗作用,并在腹腔脓肿大鼠模型中得到了验证;同时,通过非靶向血清代谢组学分析,共筛选出13种差异代谢物,其可能通过甘油磷脂代谢、色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亚油酸代谢通路发挥着调节作用。
张建杰,赵建更,罗文荣,王勇[9](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效果。为阑尾周围脓肿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4月—2020年3月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阑尾周围脓肿患者50例,按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使用二代头孢类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中药治疗。观察2组的治愈率、住院时间、白细胞降至正常时间、治疗费用及随访3个月内的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治愈19例、好转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8.0%;对照组治愈12例、好转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感染指标降至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及总费用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阑尾周围脓肿较单纯西医治疗更有效,而且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具有积极的治疗价值。
米娜[10](2020)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联合中药红藤汤治疗阑尾脓肿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阑尾脓肿的患者给予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配以中药红藤汤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因阑尾脓肿急诊入院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此9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两组病患均在超声引导下对脓肿部位进行穿刺引流,观察组给予抗生素与中药红藤汤,对照组给予抗生素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主要症状消失的时间以及体内主要炎性因子的水平。结果:经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观察组发热、恶心等症状消失的时间,腹部压痛反跳痛消失的时间,超声复查脓肿消失的时间都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主要炎症因子的水平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 <0.05。结论:对阑尾脓肿的患者给予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配以中药红藤汤的临床治疗后效果很好,可以加大此治疗方案的普及力度。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脓肿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脓肿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内镜逆行性阑尾治疗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ERAT发展历程 |
2 ERAT与各治疗方案对比 |
2.1 ERAT的应用 |
2.2 ERAT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
2.3 ERAT与抗生素保守治疗 |
3 ERAT的护理 |
3.1 ERAT的肠道准备 |
3.2 ERAT的术后并发症护理 |
4 ERAT的未来发展 |
(2)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肥胖患儿阑尾炎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观测或随访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 果 |
3 讨 论 |
(3)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比较 |
2.2 两组患者的拆线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
3 讨论 |
(4)急性阑尾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对肠痈病因病机的认知 |
2 肠痈的中医证候分型 |
3 肠痈的中医治疗 |
3.1 中医治疗原则 |
3.2 中医治法 |
3.2.1 中医内治 |
3.2.2 中医外治 |
4 小结与展望 |
(5)阑尾消痈汤治疗热毒血瘀型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药物来源 |
2.4 观察指标 |
2.5 观测方法 |
2.6 疗效评价 |
2.7 数据处理方法 |
3.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疗效比较及分析 |
3.3 安全性观察及不良反应 |
4.讨论 |
4.1 现代医学对阑尾周围脓肿的认识 |
4.2 祖国医学对阑尾周围脓肿的认识 |
4.3 阑尾消痈汤的方义及药理研究 |
5.结论 |
6.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阑尾周围脓肿临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七节 上篇总结 |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
4 小结 |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第四节 下篇总结 |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
2 生物信息分析 |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
4 本研究的结论 |
第五节 附篇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腹腔脓肿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腹腔脓肿西医的研究背景 |
2 腹腔脓肿的近代中医研究 |
3 腹腔脓肿的西医治疗方法 |
4 腹腔脓肿的中医治疗方法 |
5 复方黄柏液涂剂的治疗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2 伦理和知情同意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和剔除标准 |
1.6 诊断标准 |
1.7 疗效评定标准 |
2 方法 |
2.1 病例分组方法 |
2.2 两组患者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对两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 |
3.2 对两组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 |
3.3 治疗过程中两组脓腔大小变化及愈合天数比较 |
3.4 对两组治疗后炎症控制的比较 |
3.5 对两组治疗后促进组织生长、加快创面愈合进行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论 |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不良反应评分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腹腔感染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网络药理学联合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揭示通腑泻热解毒颗粒治疗腹腔脓肿的药效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二部分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的化学物质组学研究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制备 |
2.2 上机样品提取 |
2.3 液相色谱-质谱条件 |
(三)结果 |
通腑泄热解毒颗粒化学指纹图谱建立 |
(四)本章小结 |
第三部分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治疗腹腔脓肿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预测及其干预机制研究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主要仪器 |
1.2 主要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腹腔脓肿疾病靶点查找与筛选 |
2.2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成分基于「类药五原则」筛选 |
2.3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成分靶点预测 |
2.4 “药物-靶点-疾病”拓扑网络构建与分析 |
2.5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6 动物分组与模型制备 |
2.7 组织病理学检测 |
2.8 ELISA法检测腹腔脓肿大鼠血清中IL-6、IL-2、TNF-α水平 |
2.9 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大鼠结肠中PPARγ、BCL2及MMP9基因水平变化 |
2.10 Western blot各组大鼠结肠中PPARγ、BCL2及MMP9 蛋白的水平变化 |
3 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
(三)结果 |
1 网络药理学预测与分析 |
1.1 腹腔脓肿疾病靶点查找与筛选 |
1.2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类药五原则」筛选与靶点查找 |
1.3 “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构建与分析 |
1.4 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 网络药理学预测靶点验证 |
2.1 腹腔脓肿大鼠模型的构建与血液收集 |
2.2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对腹腔脓肿大鼠死亡率的影响 |
2.3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对腹腔脓肿大鼠血清IL-2、IL-6、TNF-α水平的影响 |
2.4 腹腔脓肿大鼠组织病理变化 |
2.5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对腹腔脓肿大鼠PPARγ、MMP9、BCL2蛋白水平的影响 |
2.6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对腹腔脓肿大鼠 PPARγ、MMP9 与BCL2 基因水平的影响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部分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治疗腹腔脓肿大鼠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仪器与试剂 |
1.1 主要仪器 |
1.2 主要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样品预处理 |
2.2 色谱-质谱条件 |
(1)色谱条件 |
(2)Q-TOF质谱条件 |
(3)样本分析 |
2.3 数据分析流程 |
2.4 实验数据质量评价 |
(1)QC样本总离子流图(TIC)的比较 |
(2)总体样本主成分分析(PCA) |
(三)结果 |
1 组间差异分析 |
1.1 单变量统计分析 |
1.2 多维统计分析 |
1.2.1 主成分分析(PCA) |
1.2.2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 |
1.3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对腹腔脓肿大鼠血清差异代谢物的筛选和鉴定 |
1.4 差异代谢通路分析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部分 讨论 |
第六部分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复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腹腔脓肿的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9)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知情同意 |
1.6 治疗方法 |
1.7 观察指标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疗效及复发率比较 |
2.2 2组患者相关指标比较 |
3 讨论 |
(10)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联合中药红藤汤治疗阑尾脓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效果比较 |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主要症状消失的时间比较 |
2.3 治疗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主要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
3 讨论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脓肿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内镜逆行性阑尾治疗术研究进展[J]. 翟义胲,庞永慧.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21(09)
- [2]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肥胖患儿阑尾炎疗效对比[J]. 刘成远,李俊江,穆速,王坤,韩祥松,崔广宾. 医药论坛杂志, 2021(15)
- [3]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疗效分析[J]. 李胜. 黑龙江科学, 2021(14)
- [4]急性阑尾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 谭冬梅,李彬,何成伟,赵贤坤,冯勇.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1(07)
- [5]阑尾消痈汤治疗热毒血瘀型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观察[D]. 兀晶蕊.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7]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腹腔脓肿的临床观察[D]. 向逸冰.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网络药理学联合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揭示通腑泻热解毒颗粒治疗腹腔脓肿的药效机制[D]. 刘嘉悦.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9]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临床观察[J]. 张建杰,赵建更,罗文荣,王勇. 光明中医, 2020(24)
- [10]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联合中药红藤汤治疗阑尾脓肿的临床研究[J]. 米娜. 中医临床研究, 2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