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声波汽车测距告警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陶阳[1](2021)在《塔式起重机群作业干涉主动预警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目前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建设的迫切需求,塔式起重机作为建筑机械的中坚力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我国目前城乡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高层建筑物已成为主流,塔机缩短工期、节省人力的优势愈加明显。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塔机会群作业一起操作。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涌现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群塔作业与周围建筑物、道路以及群塔之间会产生碰撞,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提高设备安全防范,采用有效的软硬件措施,解决塔机群作业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碰撞问题,是高层建筑建设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以塔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防碰撞算法,结合短距离无线传输和组网技术,开发了群塔防碰撞软件,实现了塔机群作业的运行状态监测及实时干涉主动预警。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防碰撞算法的分析和研究。采用齐次变换理论,将塔机群与周围建筑物放在同一坐标系中进行分析。研究确立符合群塔作业实际情况的防碰撞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并进行简化和改良,保证对可能的碰撞区域做出正确、迅速的判断,及时主动下发控制命令,防止漏报和错报。为后续实现防碰撞软件平台提供了理论基础。(2)短距离无线传输网络拓扑结构研究。采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法,对塔机吊钩处进行定位。研究适应塔式起重机机械工作特点,满足数据无线传输的网络拓扑结构。(3)短距离无线传输模块稳定性研究。分析造成数据传输的丢包和影响传输速率的因素,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保证数据高速准确的传递和接收。对常用的网络通信方式进行调研分析后,最终决定采用Zig Bee技术来进行无线通信。根据本文提出的防碰撞算法,结合传感器反馈的坐标定位信息,就可以实现塔机群作业时干涉预警技术。
李勃[2](2021)在《输电线路防外力破坏智能监测及预警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电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与社会的安全发展和经济效益密切相关,电力供应的可靠性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撑。由于输电线路的布置需要穿越各种不同地形,经受不同天气状况,甚至长时间运行于恶劣条件下,加上人为活动以及其它自然灾害等诸多可能因素,输电线路遭受外力破坏的事故时有发生。近年来,随着国内建设能源互联网和4G及5G网络技术的普遍使用,利用远程摄像机视频监测高危区域输电线路成为一种非常高效且便捷的方法。通过查看电网后台监控中心的实时数据,可获得摄像机传回的现场画面,同时可以监控电网下的各类外部环境,进而起到了防止外部因素破坏的目的,但单一的人为视频监测效率低下,也无法保障及时发现事故的发生。基于以上问题,结合本人工作经验,通过对输电线路外力破坏的特点分析,构建了一种输电线路防外力破坏智能监测及预警系统来提高监测效率。给出了监测及预警系统的硬件及软件设计,包括视频模块、供电模块、雷达模块、报警模块和无线传输模块。采取监测运动目标的视频图像,提取特征量和对目标进行轨迹跟踪、智能训练进行学习,通过对比评估多重算法后采用迁移学习算法,在初始化Faster RCNN网络参数时通过直接调用Image Net数据集注释和标注的工程机械作为预训练模型的参数,验证了迁移学习的有效性。将工作现场采集的原始样品样本进行标注,建立了可用于深度学习的目标监测数据集。在系统探测到入侵目标后,采取现场声音报警及监控中心报警的方式驱赶目标,同时通知电网工作人员采取相应措施,避免事故发生。通过在某电力公司的安装应用后进行测试,数据表明,该技术灵敏度可达6米,系统预警率高、误报率低、反应迅速,并且低功耗、低流量消耗,可有效形成防外力破坏在线预警响应,有利于对输电配电网科学高效的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将减少输电线路遭外力破坏的可能性,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
王海杰[3](2020)在《汽车转速测量和倒车提示系统设计》文中认为以STC89C51RC为核心设计汽车测速和倒车提示装置。采用四路超声波模块实现车辆和障碍物之间距离测量并在LCD上实时显示;系统具有手动设置安全距离功能,任意方向超距时则对应方位灯亮起。采用光电码盘测量行驶速度,通过电机转动的转轴来模拟车轮的转动,当计算出的行车速度不在安全范围内的,系统报警。经过测试系统具有运行稳定、测量精度高等特点。
戴乔旭,莫仲辉,李杨,谢定兵,韩有德[4](2020)在《一种高空作业车防撞预警装置的设计与应用》文中指出针对电力行业中高空作业车不具备防撞、近电告警功能的现状,设计了一种可广泛应用于各类高空作业车的防撞预警装置。该装置无需对原作业车进行改动,利用磁性吸附方式放置在高空作业车任意位置,采用超声波测距、2.4G频段无线数据传输等方法,实现了高空作业车在电力设备安全距离红线处发出声光告警功能,及时给予操作人员提醒,可有效避免因碰撞、与带电设备安全距离不足所造成的安全事故,提升了高空作业车在电力行业中的作业安全性。
周瑛[5](2020)在《面向超声波传感器攻击的安全防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感器是自动驾驶汽车所依靠的重要测量设备,其安全可靠性对自动驾驶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自动驾驶车辆配备的传感器中,超声波传感器主要用于近距离的障碍物发现。不幸地是,在2016年的DEFCON大会上,研究人员仅使用一个微型超声波发射器,就轻松地干扰了特斯拉轿车的超声波测距装置,导致特斯拉轿车测距模型失效并紧急刹车。针对该安全问题,许多学者开始针对超声波攻击检测开展研究。最经典的工作是2018年Xu等人提出的基于物理环境的多轮次验证方法(Physical Shift Authentication,PSA),可以针对回波频率、相位、幅度、持续时间等特征进行检测,但该方法忽视了动态环境下的复杂运动情况,而且需要增加第三方较昂贵的设备,这也可能引入新设备带来的安全问题。针对其缺点,最新改进工作是2019年Lee等人提出的攻击检测模型,考虑了运动状态下多普勒效应对攻击检测模型的影响,同时也控制了相对较低的检测成本。但是该模型在传感器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超过1.5米,或者传感器波束角大于50度的情况下,存在检测成功率急剧下降的情况,从而会导致此模型的推广和使用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针对更大距离和幅角存在的检测成功率下降问题,提出了一种多特征超声波攻击检测的方法,主要对不确定周期、持续时间进行动态编码,设计了拟合动态环境变化的基于滑动窗口的线性检测模型和基于二阶线性不变函数的上下限检测模型,通过二者协同检测,从多个特征对超声波的回波信息与系统编码信息进行匹配性验证,充分考虑了运动状态下多普勒效应对超声波攻击检测模型的影响,实现了基于回波持续时间与系统预定状态的匹配算法。在有效编码代价的前提下,提高了检测准确率,同时降低了检测时间。在目前市场上比较通用的AJ-SR04M超声波传感器和HC-SR04超声波传感器上开展了实验,结果表明,在75度波束角情况下,本文方法仍然可以有效检测出0到6米区间的超声波攻击,最大检测时间不超过0.6秒,具有相对较好的实用性。
宋雪[6](2020)在《基于UWB的室内定位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通过精确定位技术对室内危险设备、贵重物品进行管理和监控对保障财产和人身安全有重要意义。目前室内定位技术有WIFI、ZigBee、超宽带(Ultra WideB and,UWB)等,其中UWB技术具备良好的抗多径、抗干扰能力和高定位精度等优点,使其在室内定位领域具有较大优势。于是本课题以UWB技术为基础研制了一套高精度室内定位系统。本文首先对Fang、Chan及Taylor等传统TDOA定位算法进行了研究。在仿真分析其定位性能后,选择定位精度最高的Taylor算法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了解决实际定位应用中标签处于三维空间但只需要其二维信息时,采用3维Taylor算法定位精度高实时性差,而2维Taylor算法定位实时性好精度差的问题,本文基于标签高度对2维Taylor算法进行了改进。建立了数学模型,对算法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Taylor算法,比3维Taylor算法定位实时性好,比2维Taylor算法定位精度高,能够满足实际应用中对定位精度与实时性的要求。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系统的总体方案进行了设计。系统硬件包括基站和标签,系统上位机软件包括后台和前端界面。基站和标签采用一体式设计,由STM32主控芯片、DWM1000超宽带通信电路、拨码开关电路以及电源电路组成,通过拨码开关进行区分。后台完成数据解析、定位解算和数据库管理等功能。前端界面完成位置监控、告警统计和设备管理等人机交互功能。最后,在室内环境搭建测试平台,对系统性能和精度进行了验证。为了验证系统性能,对实时定位、电子围栏告警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整个系统满足定位坐标实时显示及告警等功能需求。为了验证系统精度,对网格点不同标签高度真实坐标与实测坐标进行了定位误差计算,对标签沿直线行走的定位轨迹与标定轨迹的定位偏差进行了比较,得出本系统能够满足30cm定位精度的要求,可以实际应用。
张小卫[7](2020)在《基于英飞凌TriCore汽车毫米波雷达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汽车工业迅速发展,汽车数量逐年增加,交通事故愈加频发。高级辅助驾驶系统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汽车盲点监测系统是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毫米波雷达作为传感器,监测车辆后方盲区内运动的物体,以此来辅助驾驶,减少交通事故。本文以汽车盲点监测系统为对象,以英飞凌公司下的Tri Core微控处理器和一发双收的24GHZ射频芯片为硬件平台,开展基于英飞凌Tri Core汽车毫米波雷达设计与实现。根据课题需求,本文主要针对汽车毫米波雷达系统与调制波形研究与设计,对汽车雷达测角算法进行研究和优化改进,以及针对硬件平台开展硬软设计和解决系统实现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承担以下工作:1、首先根据汽车毫米波系统的技术指标,进行硬软总体方案设计,对FMCW调制方式下慢速斜波和快速斜波模式进行分析,并进行优缺点比较。然后通过理论公式的推导和仿真来说明影响距离和速度、角度性能的因素。最后本文选取快速斜波模式为本系统的调制波形。2、对汽车毫米波雷达测角方法展开分析与研究。首先对两天线相位测角方法进行仿真和实测分析,由于实测效果较差,所以对MIMO体制下的MUSIC和3D-FFT测角算法进行分析,通过3D-FFT实测得出其测角精度和角分辨率较高,但其运算量大,然后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多天线2D-FFT测角方法,在硬件平台AWR1642下,相比于3D-FFT测角,它同样具备高精度测角和高角度分辨率,同时还减少了系统的运算量。3、研究毫米波雷达系统的硬软件实现。首先设计硬件平台的模块电路,分析了在外围电路和天线设计的过程中,芯片的选择与参数的设计对于距离和角度指标的影响。然后进行系统软件设计实现,给出了主要电路模块的程序流程图,分析了本系统目标角度计算的具体实现流程。最后分析了雷达数据在微控制器内部进行传输和处理的过程,由于FFT加速器位数有限,近距离的信号幅值大,所以对距离维的数据进行分段截位处理,降低信号的幅值,以保证多普勒维变换后能反映目标的真实距离和速度,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数据分段截位的必要性。4、对毫米波雷达系统进行实测分析。按照指标要求对距离和角度进行测试,由测试结果可知:测距范围超过45m;测距精度小于0.1m;距离分辨率可达1.2m;3d B波束角内测角精度小于2。最后由路测可知,对于远近处的单目标和多目标测量准确,整个系统工作稳定,满足系统技术指标要求,达到实际预期效果。
姚琳[8](2020)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汽车大量进入家庭,很多城市不但出现交通拥堵,还引发了车位紧张、停车难等一系列难题。在停车管理中采用信息技术,不但能提高停车位的资源利用率,也有助于减少因寻找车位而增加的交通流量。从20世纪70年代起,德国等发达国家就开始采用诱导系统等进行停车管理,但传统的管理系统存在效率低、扩展性差、服务内容少等问题。随着新的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B/S架构、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移动支付等信息技术,图像传感器、图像和视频识别、车辆检测和位置传感器、Wi Fi定位、近距离无线通信、自组网等物联网技术陆续被应用到停车场管理系统中,使之更加智能、便捷、易用。本文首先对现有的停车场管理系统进行调研分析,分析了目标用户的资源管理、用户服务等功能需求和响应时间、定位精度等性能需求,分析了车牌识别、近距离无线通信和组网、位置感知和定位等相关的物联网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架构设计、网络架构设计、功能设计、数据库和表结构设计。采用成熟的B/S架构、My SQL数据库,设计实现运行在服务器端的资源管理模块,完成用户资源、场地资源、设备资源信息的增删改查,生成报表等功能。设计实现用户服务模块,提供预定车位、行车线路规划和导航、充电等服务。分析各种定位技术的优缺点,根据应用场景和业务需求选择指纹定位方案。室内定位与导航服务模块采用Wi Fi指纹定位技术和WKNN算法,在地下和室内停车场的应用场景下提供定位、导航、寻车等服务,根据用户的预定情况,提供最优的行车线路、缴费方式。采用MVC模式的开发框架,开发运行在手机上的APP客户端,提供用户管理、停车、反向寻车、定位导航、缴费等服务。设计基于HTTP协议的资源管理模块与客户端的通信接口,开发服务器端模块,实现服务器端资源管理模块与客户端的数据交互。系统能够感知车辆的达到和离场,采用定位算法,根据车辆所在位置推荐最优的行车线路,根据用户类型自动选出合理的缴费方式,可以实现整个服务过程的无人值守,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智能服务能力。通过对系统的各个模块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确定系统达到了预期的功能,响应时间较快,用户体验良好,定位精度满足车辆导航要求,并在武汉市某停车管理企业上线运行,有效提高了停车资源的管理效率和利用率,为用户提供很多便利。该系统的管理规模可按需扩展,并能根据新需求增加其他特色功能。
寇星源,苟春梅,董静[9](2019)在《一种基于Arduino的车用多向防碰撞装置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始终存在一些视觉上的盲区,这些盲区导致驾驶员难以及时准确地发现车辆周围的障碍物,结果造成汽车碰撞、刮擦等事故。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Arduino的车用多向防碰撞装置,装置采用超声波模块进行障碍物检测,并通过云台实现多个方向的检测,由此帮助驾驶员在车辆行驶时破除盲区,及时发现障碍物并预防碰撞。
王志翔[10](2019)在《变电站智能巡检车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变电站智能巡检车是电力巡检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涵盖了自动控制、人工智能、机械、传感器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及计算机等多个学科领域。目前,已有一些公司将开发的变电站巡检车用于电网运行的实际监测,但它们绝大部分仍然需要运维检修人员现场操作,抄录核实数据。因此,变电站智能巡检车的设计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设计采用TMS320F28335作为运算核心,以射频识别、磁导航定位和超声波测距检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控制转向舵机和驱动电机,使变电站智能巡检车能够自动避障寻迹行驶;完成了变电站智能巡检车与遥控终端的无线视频通讯,使变电站智能巡检车达到所需的控制要求。本文详细介绍了该变电站智能巡检车的软硬件设计过程。硬件设计包括电源模块、直流电机驱动电路、舵机控制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等。软件设计主要完成了避障、无线通讯和导航定位控制等软件设计及算法的实现。此外,基于变电站智能环境监控系统和变电站智能巡检车控制系统相互独立的现状,本文结合实际需求,设计了一种扩展性强、可二次开发的巡检框架。通过该巡检框架,完成了变电站智能巡检车与变电站智能环境监控系统的对接,实现变电站全景数据采集、处理、监视、控制、运行管理。
二、超声波汽车测距告警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波汽车测距告警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塔式起重机群作业干涉主动预警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塔机群作业防碰撞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工作难点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论文章节安排 |
2.塔机群作业监控硬件设计 |
2.1 防碰撞原理 |
2.2 防碰撞监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1 通讯方式 |
2.2.2 总体方案 |
2.3 数据采集模块 |
2.3.1 显示器 |
2.3.2 传感器 |
2.3.2.1 位移传感器 |
2.3.2.2 重量传感器 |
2.3.3 控制箱 |
2.4 PC端多线程技术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塔机群防碰撞算法 |
3.1 塔机群作业碰撞情况分析 |
3.2 塔机运动模型建立 |
3.2.1 齐次坐标变换 |
3.2.2 塔机群坐标系的建立 |
3.2.3 塔机群距离计算 |
3.3 塔机防碰撞算法 |
3.3.1 塔机与固定障碍物的防碰撞分析 |
3.3.2 塔机群之间的防碰撞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塔机群作业无线通信技术 |
4.1 短距离无线传输网络的配置选型 |
4.2 ZigBee通信方案分析 |
4.2.1 无线通信技术简介 |
4.2.2 ZigBee的网络结构分析 |
4.3 ZigBee模块在塔机群通信中的应用 |
4.3.1 塔机通信网络初始化 |
4.3.2 塔机通信网络的入网和退网 |
4.4 本章小结 |
5.塔机预警技术试验验证 |
5.1 监测软件功能介绍 |
5.2 样机试验及初步应用情况 |
5.2.1 系统测试情况 |
5.2.2 系统应用情况 |
5.3 应用实例说明 |
5.3.1 塔机概况 |
5.3.2 监测软件设置 |
5.3.3 塔机碰撞预警报警结果 |
5.3.4 塔机工作循环次数及载荷状态 |
5.3.5 监控系统安装反馈控制与无反馈控制结果对比 |
5.4 研究总结与效益预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输电线路防外力破坏智能监测及预警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图像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
1.2.2 监测预警设备自供能技术研究现状 |
1.3 输电线路防止外力破坏的难点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系统架构设计及其工作原理 |
2.1 系统硬件设计 |
2.1.1 终端需求 |
2.1.2 硬件整体架构设计 |
2.2 系统软件设计 |
2.2.1 软件总体设计 |
2.2.2 功能模块设计 |
2.2.3 接口集成设计 |
2.2.4 数据模型及物理部署设计 |
2.3 迁移学习方法提取特征 |
2.4 本系统工作原理 |
3 输电线路外力破坏图像识别网络模型 |
3.1 YOLO网络结构模型 |
3.2 Faster RCNN网络结构模型 |
3.3 深度学习框架 |
3.4 模型推理部署方案 |
3.5 本项目采用的训练思路 |
3.6 项目采用的训练数据集 |
3.7 输电线路外力破坏原因特征提取 |
3.8 交叉验证方法和算法验证 |
4 应用结果及分析 |
4.1 安装前的准备与注意事项 |
4.2 预警装置的现场安装 |
4.3 交互界面联通测试 |
4.4 实施效果测试 |
4.4.1 监控系统测试 |
4.4.2 预警系统测试 |
5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3)汽车转速测量和倒车提示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总体结构 |
2 硬件电路设计 |
2.1 转速检测电路 |
2.2 超声波发射与接收电路 |
2.3 其他电路设计 |
3 系统软件设计 |
3.1 主程序设计 |
3.2 超声波测距程序 |
3.3 速度测量子程序 |
4 实验结果测试 |
5 总结 |
(4)一种高空作业车防撞预警装置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防撞预警系统的设计 |
2 防撞预警系统的实现 |
3 结束语 |
(5)面向超声波传感器攻击的安全防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基于多源信息的检测方法 |
1.3.2 基于随机编码的检测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2 背景知识介绍 |
2.1 超声波特性 |
2.2 超声波传感器原理 |
2.2.1 超声波发射器原理 |
2.2.2 超声波接收器原理 |
2.2.3 相关术语及意义 |
2.3 超声波测距仪原理 |
2.4 超声波攻击原理及类型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滑动窗口的线性检测模型 |
3.1 线性拟合函数 |
3.2 线性检测模型的维护 |
3.2.1 评估环境变化 |
3.2.2 滑动窗口模型 |
3.2.3 最小二乘法计算线性拟合函数 |
3.2.4 滑动窗口模型维护方法的验证 |
3.3 检测超声波攻击 |
3.4 本章小结 |
4 多特征超声波攻击检测模型 |
4.1 子模块介绍 |
4.1.1 周期编码模块 |
4.1.2 基于滑动窗口的线性检测模块 |
4.1.3 回波上下限验证模块 |
4.2 协同检测机制 |
4.3 健壮性分析 |
4.3.1 针对正常的行为的检测 |
4.3.2 针对复杂运动情况的检测 |
4.3.3 针对各类攻击的检测 |
4.4 本章小结 |
5 实验设计与验证 |
5.1 检测能力评估 |
5.1.1 验证针对干扰攻击的检测能力 |
5.1.2 验证对简单欺骗攻击的检测能力 |
5.1.3 验证对高级欺骗攻击的检测能力 |
5.2 检测效果评估 |
5.2.1 模型假负率验证 |
5.2.2 模型灵敏度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UWB的室内定位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
1.2 UWB技术简介 |
1.2.1 UWB的定义 |
1.2.2 UWB的实现方式 |
1.2.3 UWB的特征 |
1.2.4 UWB的应用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UWB技术研究现状 |
1.3.2 室内定位技术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2章 UWB无线定位理论基础 |
2.1 无线定位方法介绍 |
2.1.1 基于信号到达时间的方法(Time of Arrival,TOA) |
2.1.2 基于信号到达时间差的方法(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TDOA) |
2.1.3 基于信号强度的方法(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RSSI) |
2.1.4 基于信号到达角度的方法(Angle of Arrival,AOA) |
2.2 本文定位方法的选择及实现 |
2.2.1 本文定位方法的选择 |
2.2.2 TDOA定位方法的实现 |
2.3 影响定位精度的因素 |
2.3.1 多径效应 |
2.3.2 非视距传播(NLOS) |
2.3.3 多址干扰 |
2.4 定位性能的评价指标 |
2.4.1 均方根误差(RMSE) |
2.4.2 圆/球误差概率(CEP/SEP) |
2.4.3 累计分布函数(CDF)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UWB定位算法研究与改进 |
3.1 基于TDOA的定位算法研究 |
3.1.1 Fang算法 |
3.1.2 Chan算法 |
3.1.3 Taylor算法 |
3.1.4 仿真模型 |
3.1.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2 基于标签高度改进的Taylor定位算法 |
3.2.1 定位算法模型 |
3.2.2 定位算法的实现 |
3.2.3 仿真模型 |
3.2.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4.3 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4.3.1 硬件整体设计架构 |
4.3.2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4.3.3 定位系统PCB设计 |
4.4 上位机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4.4.1 业务流程设计 |
4.4.2 前端界面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与验证 |
5.1 测试环境搭建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2.1 电子围栏功能测试 |
5.2.2 基站坐标设置测试 |
5.2.3 电子围栏告警功能测试 |
5.2.4 告警统计功能测试 |
5.3 系统精度测试 |
5.3.1 测试方式 |
5.3.2 测试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前端界面核心代码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基于英飞凌TriCore汽车毫米波雷达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汽车毫米波雷达系统与调制波形设计 |
2.1 汽车毫米波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1 汽车毫米波雷达系统技术指标 |
2.1.2 汽车毫米波雷达系统功能组成 |
2.1.3 汽车毫米波雷达系统硬件设备选择 |
2.1.4 汽车毫米波雷达硬件方案 |
2.1.5 汽车毫米波雷达软件方案 |
2.2 毫米波雷达波形调制设计与分析 |
2.2.1 慢速斜波模式FMCW调制 |
2.2.2 快速斜波模式FMCW调制 |
2.2.3 距离-多普勒耦合效应仿真分析 |
2.2.4 快速斜波模式与慢速斜波模式优缺点比较 |
2.3 距离、速度和角度分辨率分析及多目标仿真 |
2.3.1 距离分辨率 |
2.3.2 速度分辨率 |
2.3.3 角度分辨率 |
2.3.4 快速斜波模式的多目标仿真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汽车毫米波雷达测角方法及仿真分析 |
3.1 汽车毫米波雷达相位测角方法 |
3.1.1 两天线相位测角方法的原理 |
3.1.2 相位测角法的仿真分析 |
3.1.3 两天线实测分析 |
3.2 基于MIMO体制的测角方法 |
3.2.1 MUSIC测角原理 |
3.2.2 3D-FFT测角原理 |
3.2.3 3D-FFT仿真分析 |
3.2.4 3D-FFT实测分析 |
3.3 一种改进的多天线2D-FFT测角方法 |
3.3.1 多天线2D-FFT测角流程 |
3.3.2 多天线2D-FFT测角精度和角分辨率仿真分析 |
3.3.3 多天线2D-FFT实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英飞凌TriCore硬件平台的系统实现 |
4.1 基于TriCore毫米波雷达硬件设计 |
4.1.1 TC264DA芯片简介 |
4.1.2 DAC转换电路 |
4.1.3 微带天线设计 |
4.1.4 CAN接口电路 |
4.1.5 中频差分放大电路 |
4.2 基于TriCore毫米波雷达系统软件实现 |
4.2.1 线性调频脉冲信号实现 |
4.2.2 ADC模块并行等距采样与传输 |
4.2.3 目标角度计算 |
4.2.4 CAN模块的数据读取 |
4.3 基于DMA传输的雷达二维FFT处理 |
4.3.1 数据截位的理论分析 |
4.3.2 ADC数据DMA传输处理流程框图 |
4.3.3 数据截位的实验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与分析 |
5.1 快速斜波模式下的英飞凌TriCore硬件平台调试 |
5.2 距离指标的测试分析 |
5.3 角度指标的测试分析 |
5.4 动态路测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现状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
1.5 内容结构 |
第2章 停车场管理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1.1 系统总体需求 |
2.1.2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2.1.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2.2 关键物联网技术分析 |
2.2.1 车辆和车牌识别技术 |
2.2.2 近距离无线通信和组网技术 |
2.2.3 位置感知和定位技术 |
2.3 系统总体设计 |
2.3.1 架构设计 |
2.3.2 .网络架构设计 |
2.3.3 系统功能设计 |
2.3.4 数据库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停车场资源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1 用户资源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1.1 用户注册模块 |
3.1.2 更改密码模块 |
3.2 场地资源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3 设备资源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停车场服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 .用户服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1 线路规划和导航 |
4.1.2 充电模块 |
4.2 室内定位与导航服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2.1 定位技术简介 |
4.2.2 WiFi定位算法 |
4.2.3 Wi Fi定位AP部署 |
4.2.4 WiFi指纹定位 |
4.3 手机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
4.3.1 客户端架构设计 |
4.3.2 客户端界面设计与实现 |
4.3.3 客户端模块设计与实现 |
4.4 资源管理模块和客户端通信的设计与实现 |
4.4.1 通信接口设计 |
4.4.2 基于HTTP协议的服务器端开发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停车场管理系统测试与分析 |
5.1 管理系统测试环境 |
5.2 系统测试 |
5.2.1 服务端测试 |
5.2.2 客户端APP测试 |
5.3 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一种基于Arduino的车用多向防碰撞装置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整体设计 |
3 硬件搭建 |
3.1 Arduino开发板 |
3.2 超声波测距传感器 |
3.3 电机 |
3.4 液晶显示屏 |
3.5 声光报警模块 |
3.6 硬件接线图,见图3 |
4 程序设计 |
5 结语 |
(10)变电站智能巡检车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变电站智能巡检车的整体设计方案 |
2.1 微处理器选型 |
2.2 驱动执行机构选型 |
2.3 避障传感器选型 |
2.4 方向控制与定位方式的选择 |
2.5 通讯方式选择 |
2.6 图像采集方式选择 |
2.7 变电站智能巡检车的总体设计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电站智能巡检车系统软件设计 |
3.1 避障模块的软件设计 |
3.2 WIFI无线通讯软件设计 |
3.3 导航定位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变电站智能巡检车硬件电路设计 |
4.1 信号隔离电路 |
4.2 电机控制模块 |
4.3 电源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变电站智能巡检车与变电站智能环境监控系统的融合 |
5.1 变电站智能环境监控系统 |
5.2 变电站智能巡检车控制系统与变电站智能环境监控系统的接入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调试与分析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超声波汽车测距告警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塔式起重机群作业干涉主动预警技术的研究[D]. 陶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输电线路防外力破坏智能监测及预警系统设计[D]. 李勃.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3]汽车转速测量和倒车提示系统设计[J]. 王海杰. 微型电脑应用, 2020(11)
- [4]一种高空作业车防撞预警装置的设计与应用[J]. 戴乔旭,莫仲辉,李杨,谢定兵,韩有德. 电力安全技术, 2020(06)
- [5]面向超声波传感器攻击的安全防御研究[D]. 周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基于UWB的室内定位系统设计[D]. 宋雪.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1)
- [7]基于英飞凌TriCore汽车毫米波雷达设计与实现[D]. 张小卫.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8]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姚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9]一种基于Arduino的车用多向防碰撞装置的设计[J]. 寇星源,苟春梅,董静. 时代汽车, 2019(13)
- [10]变电站智能巡检车的设计[D]. 王志翔. 青岛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