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铁路城际短途旅客快运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廖正文[1](2021)在《基于资源的铁路运输能力理论与计算方法》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铁路运输网络特别是高速铁路网络的快速扩张,铁路运输供给和需求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铁路运输能力计算问题研究运输资源投入与运输产品产出的定量关系,贯穿铁路规划、设计和运营全过程,需要在日新月异的铁路供需形势下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既有的铁路运输能力计算方法考虑的因素不够全面且建模精度有限,在复杂的路网布局、运力资源配置和运输产品结构下,难以全面、准确地刻画铁路运输生产过程,能力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有待提高。因此,有必要从铁路运输能力的形成机理出发,研究铁路运输能力计算问题的基本特征,提出各类复杂条件下的铁路运输能力计算方法,以指导铁路运输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本文从铁路运输生产系统中运输资源投入与运输产品产出的定量出发,分析、抽象铁路运输能力的要素和影响因素,将铁路运输能力计算问题归结为在运输资源约束下求可实现的最大运输产出的组合优化问题。结合现实中铁路运输能力计算问题的复杂性,基于优化图解法铺画满表列车运行计划的能力计算原理,提出“多资源”“多粒度”“多类别列车共线运行”的铁路运输能力计算模型及求解算法,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资源的铁路运输能力理论分析。从运输资源投入与运输产出的关系出发,分析铁路运输能力的形成机理,梳理铁路运输能力的概念谱系,分析铁路运输能力的影响因素。结合铁路运输生产特点,指出铁路运输能力计算亟待研究的关键问题。进一步地,从运输资源运用角度出发,抽象铁路运输能力计算问题的共性特征,利用“移动”和“资源”要素构建基于资源的铁路运输能力计算特征模型,将铁路运输能力计算问题一般化为在运输资源约束下求最大运输产出的组合优化问题,并给出0-1规划实例。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铁路运输能力计算问题的复杂性,演绎特征模型中“资源”“移动”“运输产出”概念,分别提出“多资源”“多粒度”“多类别列车共线运行”3个具体的能力计算问题,形成具体的铁路运输能力计算框架。(2)考虑多种资源适配的铁路运输能力计算方法。梳理铁路运输资源利用的典型建模方式和大规模问题求解方法:将各类铁路运输资源建模方式归纳为基于资源请求冲突和基于资源时空状态两类,分别采用这两种建模方法对特征模型中的“资源”进行多类别演绎,以解决固定设备和活动设备资源适配下的铁路运输能力计算问题,以京津城际铁路为例验证。1)考虑区间、车站到发线、动车组资源约束,构建基于资源请求冲突的能力计算模型,采用时间域滚动算法求解;2)采用混杂时空网络描述区间和动车组资源适配,构建基于资源时空状态的铁路运输能力计算模型,采用拉格朗日松弛算法实现按资源类别分解的求解算法。(3)考虑多粒度资源运用协调的铁路运输能力计算方法。为了解决铁路点、线作业协调下的能力计算问题,在铁路点、线能力的影响因素及二者的关联性的基础上,对特征模型中的“移动”进行多粒度演绎,分别构建基于区间资源的宏观模型和基于车站轨道电路区段资源的微观模型。根据列车运行过程在宏观模型与微观模型中的一致性这一关键特征,构建基于多粒度时空网络的铁路运输能力计算模型,实现面向粒度自适应的行生成算法,根据宏观解中的微观冲突,有针对性地生成微观资源运用约束迭代求解,以实现能力计算精度与问题规模的平衡。以京津城际铁路及北京南站、天津站城际场为例验证。(4)面向多类别列车共线运行的铁路运输能力计算方法。采用列车数量表征运输能力难以表达不同类别列车在资源争用情况下数量“此消彼长”的关系。针对此问题,分析铁路运输能力在特征模型解空间中的意义,提出以“面”代“点”的铁路运输能力表征方式。在此基础上,演绎特征模型的目标函数,将能力计算的“最大化列车总数”的单目标扩展为“最大化各类列车数量”的多目标,并采用帕累托最优前沿表征铁路运输能力。构造与列车类别对应的多目标函数,分别设计基于列车流和基于列车运行图的多目标能力计算模型,采用约束法求解得到运输能力的帕累托最优前沿,并设计人机交互的帕累托最优解比选方法,为运营者分析比选符合运营偏好的能力利用方案提供支撑。以京津城际铁路为例验证。(5)实例分析。为了验证以上能力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适用性,以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范围内的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网为例,在给定列车初始备选集的前提下,首先采用基于列车流的多目标能力计算模型计算不同径路列车竞争条件下的铁路网运输能力,得到各运行径路可以运行的最大列车数及列车备选集作为输入条件,综合运用“多资源”“多粒度”能力计算方法,铺画在区间、车站、动车组等资源约束下的满表运行图,计算铁路网运输能力,并分析动车组、关键枢纽车站等影响因素与运输能力的定量关系。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能力计算方法可以系统地解决大规模的、涵盖复杂资源投入与产出的铁路运输能力计算问题。图73幅,表23个,参考文献162篇。
夏阳[2](2020)在《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运输组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铁路既有货运系统采用“组织型”模式,行车组织以“充分利用铁路运输设备能力、提高移动设备运用效率”为目标,这种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我国能源、原材料等大宗货物以及少量高附加值货物的长距离运输问题,但剩余大量的零散高附加值货物因需要通过技术站多次改编中转送达,导致运输时效性较差。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货运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高附加值货物的运输需求量快速增长。这类货物重量轻、体积小、批数多,多为适箱货物,对运输安全和快速性要求较高,便于进行集装箱运输。在此背景下,铁路集装箱运输将在我国货物运输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但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市场竞争力较差,市场占有率远远低于公路运输。因此,优化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提高铁路集装箱运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一套全新的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简称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并对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关键技术、运输组织理论框架及列车开行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铁路集装箱运输问题解决方案。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在理论研究方面,本文抓住集装箱运输组织对象单一、组织方式便捷的特点,根据我国路网规模、技术水平、货物运输需求特征,提出了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同时对新系统的集装箱列车客运化开行、网络化运输、站场设计改造及设备资源配置四项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在此基础上,为保障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取得良好的运营效果,本文从集疏运模式、运输组织计划、车站工作组织、管理信息系统、运输产品设计及“箱位”客票化六个方面展开研究,为新系统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运输组织理论框架。(2)在优化建模方面,本文针对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列车开行方案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提出了分阶段优化的方法框架,即将列车开行方案优化问题分解为线路优化和频率设置以及列车停站方案优化两个子问题。然后,针对线路优化和频率设置问题,分别构建了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运营前期和中后期场景下的数学优化模型。前者以运输企业广义成本(包含开通线路的固定成本、开行列车的可变成本以及集装箱中转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考虑了箱流守恒、箱流中转、箱流运到期限及列车开行频率等约束,属于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后者考虑能力约束的影响,在优先确定箱流运输物理径路的基础上,以运输成本和箱流总换乘次数最小为目标,属于多目标整数规划模型。两个模型均采用了基于“备选集”的建模思路,同时在进行集装箱配流时,规定了集装箱运输物理径路和运输方案的唯一性。最后,针对列车停站方案优化问题,以所有列车的总停站次数最小为目标,考虑箱流守恒、列车停站、列车能力以及列车“上座率”约束,构建了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其中列车“上座率”约束能够追踪每一列车的能力利用率,为创新约束。(3)在算法设计和案例分析方面,本文兼顾了模型求解的效率和质量。对于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运营前期场景下的优化模型,本文设计了自适应大邻域搜索启发式算法进行求解,同时以一个包含17个节点的运输网络为案例进行分析,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此外,对列车运行速度参数和编组辆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并选取了箱流输送量、列车平均开行频率、列车“上座率”、直达箱流率、送达速度、运到期限六个评价指标对获得结果进行了评价分析,通过与既有货运系统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在箱流输送量、列车平均开行频率、箱流送达速度、运到期限等指标方面变现更优,但同时也牺牲了部分的资源利用效率;对于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运营中后期场景下的优化模型,本文首先采用线性加权和法将模型转化为单目标模型,再调用Cplex求解器进行求解,最后以一个包含51个节点的运输网络为例进行分析,得到了双目标问题的近似帕累托边界;对于列车停站方案优化模型,本文通过调用Cplex求解器进行求解,并设计了两个案例对模型的可行性进行测试。首先,以一条简单的假设线路为例,对停站方案、箱流分配方案及列车“上座率”之间的具体关系进行分析;其次,以中欧班列连云港-阿拉山口通道为案例,对最小“上座率”要求?和列车装载能力C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图56幅,表24个,参考文献155篇。
武文良[3](2020)在《高价值林果类产品的高铁快运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蓬勃不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经转变为当下最主要的矛盾,人们对于林果类产品的运输时效性、产品的口感有了更高的标准,希望购买到一些口感更好、运输时间更短、保存更完好的高价值林果类产品。与此同时,高铁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人们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良好发展局面的背后,却随之产生了运能浪费、运营效益过低等问题。本文将上述两点进行牵引,分析两者之间的特征特性,研究了其共有的互补需求并建立起连线,得出一份经对比分析后的方案作为结论。本文对国内林果类产品根据其特性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定义了高价值林果类产品所拥有的特点,回顾了国内外高铁快运的发展历程,结合国内外经验与案例,综合分析了国内高铁运输业的现状,对二者的“牵线”进行了需求分析,并从需求性、组织可行性、相关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可行性四方面对开行高价值林果高铁快运模式进行可行性分析,证明研究的市场需求及实践意义。文章对现阶段已经开行的产品运输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筛选出三种较为适宜进行高价值林果类产品运输的高铁快运相关模式,对其进行理论研究与开行方案设计。在长远期方案设计中,基于林果类产品成熟期的周期性与高铁快运客货运流量二者均存在的高低峰错峰现象,结合其潮汐性出现时间的不同交错区间,对两者之间产生的供需关系进行了潮汐性分析,将闲置高铁运力资源进行了合理配置,使其在一定程度完成高价值林果产品的快速运输,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满足了消费者对高价值林果类产品需求的同时,减少了高铁闲置运能的浪费。通过三种小幅度改造即可实现运营的现阶段方案,配合以潮汐式背景条件所设计的长远期方案,以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为导向,论证了高价值林果类产品与高铁快运相结合的可行性,对高价值林果类产品的高铁快运运输模式进行了运营方案规划设计,为实际的开行方式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对下一阶段高价值林果类产品的运输模式和高铁快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选项。
郭豪[4](2020)在《大型高架桥式高速客运站物流通道改扩建研究 ——以襄阳东津站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铁客运的蓬勃发展带动了高铁站点的规模化建设。大型高架桥式站作为高铁站房的一种形式,通过站场高架的方式释放了大面积地面空间,增加了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减小了对城市空间的割裂,方便了站点两侧的联系。伴随着快运业务的高速发展,为了实现快速运输,货运业务越来越多的结合高铁进行运输,中铁总公司发布的《高铁快运业务管理办法》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高铁快运也形成了新服务类型,文中规定了相应的运输集装件的尺寸及重量。同时也会有高铁快运集装列车运输。站点中需要运输的货物主要有中铁快运的货物、列车自耗物资、垃圾以及站房中商业用房所需的货物。然而高铁站在设计之初未考虑专用的物流通道,大多没有专用通道的站点其货物运输都需要借用旅客通道,这必然会带来货物运输的问题。大型高架桥式高速客运站以站场高架为主要特点,有别于地面站。故此货物的运输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高差的问题,即货物需从地面层(站台层)运输至站台层(地面层)。出于对货物运输的需求,该物流通道的问题急需解决。目前国内外尚未对该类型车站中的物流通道做出相应的研究,该研究能为高铁站物流通道的设计和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课题首先调查研究了传统火车站货物运输的方式、高铁站货运现状以及物流运输中心的内部货运方式。其次对大型高架桥式站中对物流通道的影响因素做了充分的分析研究,也对该类型的车站做了物流通道的组织研究。对不同的货物运输经分析研究后给得出了相应的策略,其中在解决地面到站台层货物运输中,结合传统火车站的物流通道形式以及物流中心的运输设备给出了多种相应的策略,每个策略也做了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并结合襄阳东津站进行了物流通道的改扩建设计论证。
应飞龙[5](2020)在《郑州机场货运空铁联运流程设计与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航空和高铁是我国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关货物的运输中,两种运输方式的一体化衔接和协作,对于交通体系的降本增效和多式联运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络不断完善和民航运输事业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货运空铁联运将有效发挥航空货物运输和高铁货物运输的不同优势,激发出最大的运输潜能,实现货物运输的高效性、可靠性、灵活性以及可持续性,切实保障我国运输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了促进郑州机场货运空铁联运更好的发展以及建立快速直达的空铁联运货运通道,本文以郑州机场货运空铁联运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为依托,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设计出的流程进行Petri网建模和Flexsim仿真,研究论证出合理、有效的货运空铁联运流程。文章首先详细论述了高铁货运和空铁联运的基本知识,着重分析了郑州机场货运空铁联运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货运空铁联运进出港流程;接着,以货运空铁联运离港作业流程为例,建立Petri网模型,通过可达矩阵计算论证Petri网模型的性能;然后,在Flexsim仿真平台上对流程进行赋值仿真,通过直观3D显示和数据统计分析,找到流程运行中的弊端,在合理的优化举措和赋值仿真运行后,发现优化后的流程运转效率提高了27.8%;最后,结合货运空铁联运流程设计中的难点,给出促进郑州机场货运空铁联运发展切实可行的建议。本文通过系统地研究货运空铁联运,助力郑州机场货运枢纽建设的同时,为我国其它机场建设货运空铁联运项目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但由于研究思维的限制,本文在流程设计上存在一定的假设条件。
赖文静[6](2020)在《基于区域轨道交通协同的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方法》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轨道交通的运营模式已从单制式独立运营发展成各轨道交通制式相互关联的多制式协同运营模式。列车开行方案是轨道交通运营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运输企业运营效益和旅客出行效益具有很大影响。目前,我国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编制主要采用单制式独立编制,无法保证区域轨道交通协同条件下各轨道交通制式运输任务的均衡性,亦无法有效发挥区域轨道交通协同条件下各轨道交通制式的运输优势,故本文在总结单一制式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区域轨道交通协同条件下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方法。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研究:(1)剖析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编制内涵;分析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编制影响因素、编制原则及编制流程;结合区域轨道交通协同思想,对该条件下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编制策略进行分析。(2)分析区域轨道交通协同发展内涵;剖析区域轨道交通协同关系及机理,提出区域轨道交通协同条件下,不同轨道交通制式间协同运营的模式;归纳影响旅客选择交通方式的各类因素,在对区域内旅客出行选择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旅客出行广义费用的计算方法;明确区域轨道交通协同条件下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编制的关键问题,提出列车开行方案协同编制的机制与方法。(3)结合单制式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及算法,剖析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背景下,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构建的关键问题;建立区域轨道交通协同条件下以旅客出行效益最大和运输企业效益最大为优化目标的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采用模拟退火算法求解模型。(4)以成渝区域为研究对象,验证区域轨道交通协同分析方法的有效性;以优化现行成灌市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为例,验证基于区域轨道交通协同的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方法的实际性;探讨成渝区域增开短途市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的编制策略及其市场营销策略。
王聪[7](2019)在《新筑站货运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我国各种运输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各种运输方式的竞争日益激烈。伴随着公路、水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迅速发展,铁路货运的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铁路货运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竞争压力。特别是铁路运输近几年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份额逐年下降的趋势下,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实现营销管理的创新至关重要。本文首先阐述了铁路货物运输产品和市场的概念以及铁路货运的具体特点,并对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论文对新筑站的货运业务现状作了详细的介绍,包括地理位置、周边交通、机构设置、设备设施情况等,并对如何扩充新筑站东端咽喉能力提出了建议。论文第四部分分析了新筑站货物运输的环境、市场需求、用户和竞争对手的状况,明确了新筑站货物运输在用户和竞争对手中的地位。第五部分则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之上,展开分析了新筑站货运营销应采取的策略,通过对市场进行细分和分析,从而选择了目标市场;通过SWOT矩阵的分析,指出了其货物运输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威胁。通过分析一些货运站的设计方案,提出了设想,新筑车站可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并完善相关事项后,可转变为大型中心货运站。最后论文提出了从完善组织机构、健全货运目标保障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四个方面对这些策略实施的保障体系。
杨海涛[8](2019)在《高速铁路条件下货物空铁联运模式探讨》文中提出充分发挥高速铁路和航空运输优势,实现铁路与航空运输之间的有效衔接,对满足旅客客户运输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十分关键。在分析高速铁路条件下货物空铁联运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空铁联运主要具备扩大机场的服务半径、优化区域运输布局、优化机场的运力配置、吸引更多货源、货运服务稳定、促进空铁货运进一步融合等技术经济基础,探讨货运产品联运模式及产品谱系,研究空铁联运衔接模式,即航空—既有铁路模式、航空—城际铁路模式、航空—高速铁路模式,为高速铁路条件下货物空铁联运模式提供研究支撑。
姜蔚霞[9](2019)在《基于高铁设备的保鲜林产品运输线路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十二五”规划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保鲜林产品的消费需求逐年增长。大众日常消费成为保鲜林产品消费新常态,在此情形下也对保鲜林产品提出新的要求,相应的,保鲜林产品的生产、包装以及物流等环节也随之变革。我国冷链物流水平较低,保鲜林产品的长途运输主要为航空运输,由于没有专门的货运航班,航空运力不稳定。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7.1万亿元,比2016年增长9.8%。故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保鲜林产品产业,亟须解决运力与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客运的发展,高速铁路的货运价值渐渐凸显,为将高铁设备用于保鲜林产品运输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本文从保鲜林产品的物流需求现状与高速铁路线路现状入手,对基于高铁设备的保鲜林产品运输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其主要内容如下所示:(1)基于现有高速铁路客运线路的货运条件下,研究了高铁装载设备及保鲜林产品运输的开行方案,并以高速铁路客运线路的货运车厢运输模式下的车站功能,站台装卸货流程以及货物运输作业空间三方面对其运输作业组织进行了分析,论证了基于高铁设备的保鲜林产品运输的可行性。(2)在经济可行性研究方面,基于高铁客运专线收费标准,从客货运共享线路的角度,分析了动车组确认车运输与高速铁路货运车厢运输两种运输模式的运营成本,并以北京、广州、昆明为例,对高速铁路货物运输的单位基础运价进行分析,计算得出最高单位基础运价为17.85元/公斤,较航空货物运输单价低。(3)在模型求解方面,本文参照现有高速铁路客运列车运行图,基于高速铁路货运技术标准,以客户全部等待时间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带时间窗的基于高铁设备的保鲜林产品运输线路规划模型,并应用Floyd算法与K最短路径算法两种算法,以花卉为例对模型进行求解,求解结果显示该两种算法的优化结果存在差异,故本文整理两种算法的优化结果作为最终的线路规划方案。模型优化结果表明以北京、成都、广州、昆明、沈阳、武汉为起点的高速铁路运输在满足花卉时效性要求的情况下,基本可以覆盖我国中东部90%以上的地区。2016年发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指出我国高速铁路网络将形成“八纵八横”格局,未来高速铁路不仅仅是客运网络,也将成为承担一定货运功能的快捷通路,成为航空运输的替代运输工具,极大释放空运压力,促进我国物流运输多元化发展。
邵翊辰[10](2019)在《弹性需求下铁路快运班列动态服务网络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快运需求对于运输服务的质量愈发敏感。快运班列是铁路部门为满足快运需求而推出的货运产品,提升其运输服务质量有利于吸引潜在货源,高水准的运输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开行方案的编制。因此,考虑快运班列开行方案与运输需求之间的关系,在弹性需求下优化快运班列的开行方案有利于提高铁路运输收益,扩大市场份额。快运班列具有开行时间相对固定的特点,考虑到目前快运需求对运输服务时效性的敏感性较高,本文在对快运班列开行方案进行研究时会考虑班列的开行时间与需求之间的关系,生成包含班列开行时间的开行方案。基于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我国铁路快速货物运输组织现状分析。阐述了铁路快速货运的基本内涵和运输组织流程,并总结了快速货运的基本特征;其次,对我国货运市场现状进行统计并分析了铁路货运占比较低的原因;最后介绍了国内外快速货运主要产品及其特点,在对我国快速货物运输组织形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快速货物运输组织存在的不足。(2)详细研究了快运班列的开行方案与快运需求之间的互馈关系。首先根据铁路货物品类的划分,对铁路快运需求进行了分类并总结了各类需求的特点;之后介绍了快运班列开行方案的内涵并分析了影响快运班列开行的因素;然后在快运需求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各运输方式的特点,分析快运需求弹性变化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根据需求在运量上的弹性变化,基于广义费用和logit模型,建立了弹性需求函数;最后通过虚拟算例量化分析了快运班列的开行方案与快运需求之间的互馈关系。(3)建立了弹性需求下铁路快运班列动态服务网络设计模型。首先阐述了铁路快运班列动态服务网络的基本内涵;然后分析了弹性需求下快运班列动态服务网络的设计原则、设计目标和设计内容;之后考虑弹性需求约束、需求满足约束、弧段能力约束以及中间节点流量平衡约束,以铁路运输收益最大为目标函数建立弹性需求下铁路快运班列动态服务网络设计模型。(4)根据模型的特点设计了基于改进的离散二进制粒子群算法,并通过算例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分别对弹性需求下和固定需求下快运班列动态服务网络设计结果进行求解,并分析了优化快运班列运行径路、停站方案和开行时间对快运需求产生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在动态服务网络设计时考虑弹性需求的影响可以提高铁路部门运输收益、扩大市场份额、实现来自其他运输方式的运量转移。
二、铁路城际短途旅客快运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路城际短途旅客快运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资源的铁路运输能力理论与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铁路运输能力的定义与影响因素研究 |
1.3.2 铁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研究 |
1.3.3 铁路输送能力计算方法研究 |
1.3.4 研究现状总结 |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2 基于资源的铁路运输能力理论 |
2.1 铁路运输能力的内涵 |
2.1.1 铁路运输能力的形成 |
2.1.2 铁路运输能力的相关概念 |
2.1.3 铁路运输能力计算的意义 |
2.2 铁路运输能力的影响因素 |
2.2.1 技术条件因素 |
2.2.2 运输组织因素 |
2.3 铁路运输能力计算的关键问题 |
2.3.1 需求不均衡特征与资源均衡使用期望的矛盾 |
2.3.2 铁路运输资源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矛盾 |
2.3.3 铁路运输能力“大尺度”与“小尺度”的矛盾 |
2.3.4 铁路运输能力复杂内涵与简单表征方式的矛盾 |
2.4 基于资源的铁路运输能力计算特征模型 |
2.4.1 铁路运输能力的抽象要素 |
2.4.2 铁路运输能力计算特征模型 |
2.4.3 特征模型的实例化 |
2.5 铁路运输能力计算框架与研究边界 |
2.5.1 铁路运输能力计算框架 |
2.5.2 研究边界 |
2.6 本章小结 |
3 考虑多种资源适配的铁路运输能力计算方法 |
3.1 铁路运输资源利用的一般建模与求解方法分析 |
3.1.1 基于资源请求冲突建模方法分析 |
3.1.2 基于资源时空状态建模方法 |
3.1.3 基于资源请求冲突与基于资源时空状态建模方法的关系 |
3.1.4 大规模铁路运输资源利用问题求解方法分析 |
3.2 按时间域分解的多资源铁路运输能力计算方法 |
3.2.1 基于资源请求冲突的铁路运输能力计算模型 |
3.2.2 时间域滚动算法 |
3.2.3 案例分析 |
3.3 按资源类别分解的多资源铁路运输能力计算方法 |
3.3.1 基于资源时空状态的铁路运输能力计算模型 |
3.3.2 按资源类别分解的拉格朗日松弛算法 |
3.3.3 案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考虑多粒度资源运用协调的铁路运输能力计算方法 |
4.1 铁路点、线能力利用协调下的运输能力计算问题 |
4.1.1 区间通过能力 |
4.1.2 车站通过能力 |
4.1.3 点、线能力利用协调 |
4.2 不同粒度资源下列车运行过程建模 |
4.2.1 不同资源粒度下列车运行过程表达方法 |
4.2.2 多粒度列车运行过程建模思路 |
4.2.3 宏观粒度列车运行过程建模 |
4.2.4 微观粒度列车运行过程建模 |
4.2.5 宏观—微观模型的一致性关系 |
4.3 多粒度资源运用协调的铁路运输能力计算方法 |
4.3.1 多粒度能力计算模型 |
4.3.2 面向粒度自适应的行生成算法 |
4.4 案例分析 |
4.4.1 点、线能力利用协调下的铁路运输能力 |
4.4.2 车站设备对运输能力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面向多类别列车共线运行的铁路运输能力计算方法 |
5.1 多类别列车共线运行的铁路运输能力 |
5.1.1 多类别列车共线运行的资源利用特点 |
5.1.2 既有能力表征方法的局限性 |
5.1.3 铁路运输能力的帕累托表征 |
5.2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铁路运输能力计算方法 |
5.2.1 计算思路 |
5.2.2 基于列车类别的能力计算目标函数 |
5.2.3 基于列车流的多目标优化模型 |
5.2.4 基于运行图的多目标优化模型 |
5.2.5 帕累托最优前沿求解方法 |
5.2.6 人机交互帕累托解比选 |
5.3 案例分析 |
5.3.1 不同径路列车共线运行能力计算与分析 |
5.3.2 不同停站方案列车共线运行能力计算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资源的铁路运输能力计算实例分析 |
6.1 实例分析概述 |
6.1.1 实例场景简介 |
6.1.2 实例分析思路 |
6.1.3 列车运行径路及停站方案备选集 |
6.2 不同径路列车共线运行下的铁路运输能力计算 |
6.3 铁路网运输能力计算与分析 |
6.3.1 运输能力利用情况分析 |
6.3.2 动车组资源对运输能力的影响 |
6.3.3 关键枢纽车站对运输能力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运输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铁路集装箱运输优化 |
1.2.2 列车开行方案优化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 |
2.1 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的提出 |
2.1.1 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模式分析 |
2.1.2 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概念分析 |
2.2 集装箱列车客运化开行技术 |
2.3 网络化运输技术 |
2.4 站场设计改造技术 |
2.4.1 集装箱设备前置化 |
2.4.2 装卸线不挂网 |
2.5 设备资源配置技术 |
2.5.1 箱型选择分析 |
2.5.2 装卸设备配置 |
2.6 实施方案与发展策略研究 |
2.6.1 基于既有运输资源的实施方案 |
2.6.2 发展策略 |
2.6.3 经济性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运输组织理论框架研究 |
3.1 集疏运模式研究 |
3.2 运输组织计划研究 |
3.2.1 基本内容 |
3.2.2 箱流预测 |
3.2.3 列车开行方案 |
3.2.4 列车运行图 |
3.2.5 车底运用计划 |
3.2.6 日常工作计划 |
3.3 车站工作组织研究 |
3.3.1 车站作业内容及流程 |
3.3.2 国际集装箱作业组织 |
3.4 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
3.5 运输产品设计理论 |
3.6 “箱位”客票化理论 |
3.7 本章小节 |
4 快速集装箱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 |
4.1 编制流程 |
4.2 运营前期场景下列车开行方案编制 |
4.2.1 假设与符号说明 |
4.2.2 模型构建 |
4.2.3 求解算法 |
4.2.4 案例分析 |
4.3 运营中后期场景下列车开行方案编制 |
4.3.1 分阶段编制方法 |
4.3.2 方法特点描述 |
4.3.3 案例分析 |
4.4 方案评价 |
4.4.1 评价指标设置 |
4.4.2 评价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快速集装箱列车停站方案优化研究 |
5.1 问题描述 |
5.2 模型构建 |
5.2.1 假设与符号说明 |
5.2.2 优化模型 |
5.3 案例分析 |
5.3.1 小规模测试案例 |
5.3.2 大规模实际案例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OD 箱流数据 |
附录B OD箱流数据 |
附录C 区段里程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高价值林果类产品的高铁快运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论文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方法 |
1.2.2 技术路线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1.3.1 林果冷链运输研究现状 |
1.3.2 高铁快运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高价值林果”的定义 |
2.1.1 高价值的定义 |
2.1.2 高价值产品所具有的特点 |
2.2 林果冷链 |
2.2.1 林果冷链概念 |
2.2.2 林果冷链模式运输的环境要求 |
2.2.3 林果冷链模式的主要特点 |
2.3 高铁快运 |
2.3.1 高铁快运概念 |
2.3.2 高铁快运四种主要模式 |
3 高价值林果类产品的高铁快运模式可行性分析 |
3.1 需求分析 |
3.2 组织可行性 |
3.3 开行高铁快运相关技术可行性 |
3.3.1 铁路规划线路可行性 |
3.3.2 车辆技术可行性 |
3.4 经济可行性 |
3.4.1 经济环境与发展背景 |
3.4.2 高速铁路客、货运运营成本及收入对比分析 |
3.4.3 林果产品的高铁快运与其他现有运输模式对比分析 |
4 高价值林果类产品的高铁快运模式开行方案设计 |
4.1 模式设计原则 |
4.1.1 主要影响要素 |
4.1.2 目标产品所具有的特点 |
4.2 现阶段方案——高铁货运专列、客货混编、多式联运 |
4.2.1 高铁货运专列 |
4.2.2 客货混编 |
4.2.3 多式联运 |
4.2.4 小结 |
4.3 长远期方案——结合潮汐式背景的林果货运专列模式 |
4.3.1 背景 |
4.3.2 前端生产数据采集与分析 |
4.3.3 中期定制化运输 |
4.3.4 末端配送与反馈 |
5 案例分析—以广西林果的高铁外运模式为例 |
5.1 案例背景 |
5.1.1 背景简介 |
5.1.2 广西林果现有运输模式 |
5.2 林果高铁运输模式与建议 |
5.2.1 林果高铁运输模式的成功经验 |
5.2.2 林果高铁运输模式存在的问题 |
5.2.3 潮汐式特点的林果专列模式建议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4)大型高架桥式高速客运站物流通道改扩建研究 ——以襄阳东津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 |
1.1.2 铁路客运站的发展 |
1.1.3 高速铁路快运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大型车站 |
1.3.2 高速铁路客运站 |
1.3.3 高架车站 |
1.3.4 桥式车站 |
1.3.5 物流通道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高铁客运站相关研究 |
1.4.2 高架站相关研究 |
1.4.3 物流通道相关研究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及课题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课题框架 |
第二章 大型铁路客运站物流通道建设情况研究 |
2.1 大型铁路客运站物流通道运输方式 |
2.2 大型普速铁路客运站物流通道建设情况 |
2.2.1 站场物流通道 |
2.2.2 站房内部物流通道 |
2.2.3 站房外部物流通道 |
2.2.4 典型普速站现有物流运输通道案例分析 |
2.3 大型高速铁路客运站物流通道建设情况 |
2.3.1 站场物流通道 |
2.3.2 站房内部物流通道 |
2.3.3 站房外部物流通道 |
2.3.4 大型桥式高架站现有物流运输通道案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型桥式高架站物流通道设计考虑因素 |
3.1 流线因素 |
3.1.1 人流流线 |
3.1.2 车流流线 |
3.2 结构因素 |
3.3 货物种类因素 |
3.3.1 中铁快运 |
3.3.2 列车物资 |
3.3.3 站房物资 |
3.3.4 垃圾 |
3.4 设备因素 |
3.4.1 站外物流运输设备 |
3.4.2 站内物流运输设备 |
3.4.3 安检设备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型高架桥式站物流通道组织研究 |
4.1 站外流线组织研究 |
4.1.1 站区路网分析 |
4.1.2 站区道路交通流分析 |
4.2 物流通道衔接空间设计 |
4.2.1 与城市道路的衔接设计 |
4.2.2 衔接空间场地布置 |
4.3 站内物流流线组织研究 |
4.3.1 通道平面流线组织研究 |
4.3.2 通道竖向流线组织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型高架桥式站物流通道改扩建设计原则及策略 |
5.1 物流通道改扩建原则 |
5.2 物流通道改扩建策略 |
5.2.1 中铁快运物流通道空间 |
5.2.2 列车自耗物品物流通道空间 |
5.2.3 站房物品物流通道空间 |
5.2.4 垃圾运输通道空间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东津站物流通道空间改扩建方案设计及比选 |
6.1 东津站项目概况 |
6.1.1 东津站区位及站场布置 |
6.1.2 车站建筑规模 |
6.1.3 建筑功能布置 |
6.1.4 现存问题 |
6.2 改扩建方案设计 |
6.2.1 中铁快运运输方案 |
6.2.2 列车自耗物品运输方案 |
6.2.3 站房物品运输方案 |
6.2.4 垃圾运输方案 |
6.3 方案比选 |
6.3.1 优劣势对比 |
6.3.2 比选结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郑州机场货运空铁联运流程设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航空货运相关研究 |
1.2.2 高铁货运相关研究 |
1.2.3 空铁联运相关研究 |
1.2.4 流程设计与仿真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高铁货运相关理论 |
2.1.1 高铁货运基本内涵 |
2.1.2 高铁货运的运输组织现状 |
2.1.3 高铁货运适运货物及运输模式 |
2.1.4 高铁货运存在的问题 |
2.2 空铁联运相关理论 |
2.2.1 空铁联运基本内涵 |
2.2.2 空铁联运的内在价值与布局模式 |
2.2.3 空铁联运的衔接方式 |
2.2.4 货运空铁联运存在的问题 |
2.3 流程建模与系统仿真 |
2.3.1 流程建模方法比较 |
2.3.2 Petri网理论 |
2.3.3 系统仿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郑州机场货运空铁联运发展分析 |
3.1 郑州机场及其货运发展分析 |
3.1.1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发展概况 |
3.1.2 郑州机场航空货运发展分析 |
3.2 郑州高铁南站基本情况 |
3.3 郑州机场货运空铁联运项目进展情况 |
3.3.1 郑州机场货运空铁联运项目发展历程 |
3.3.2 郑州机场货运空铁联运内在价值 |
3.3.3 郑州机场货运空铁联运布局模式与衔接方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郑州机场货运空铁联运流程设计 |
4.1 货运空铁联运流程的参与主体及特点 |
4.1.1 货运空铁联运流程的参与主体 |
4.1.2 货运空铁联运流程的特点 |
4.2 货运空铁联运流程设计 |
4.2.1 设计前的说明与假设 |
4.2.2 货运空铁联运离港作业流程设计 |
4.2.3 货运空铁联运进港作业流程设计 |
4.3 货运空铁联运流程的Petri网建模 |
4.3.1 Petri网模型建立 |
4.3.2 Petri网模型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Flexsim的郑州机场货运空铁联运流程仿真 |
5.1 Flexsim简介 |
5.1.1 Flexsim简介及主要功能 |
5.1.2 Flexsim仿真模型的基本组成 |
5.1.3 Flexsim仿真的基本步骤 |
5.2 郑州机场货运空铁联运流程仿真 |
5.2.1 仿真目标的确定 |
5.2.2 仿真假设 |
5.2.3 货运空铁联运流程的概念模型构建 |
5.2.4 实体布局 |
5.2.5 相关参数设置 |
5.2.6 仿真运行 |
5.2.7 仿真结果分析及流程瓶颈所在 |
5.3 优化方案 |
5.3.1 优化思路和方法 |
5.3.2 改善条件 |
5.3.3 结果输出 |
5.4 郑州机场发展货运空铁联运的对策和建议 |
5.4.1 建立互联互通的空铁联运信息系统 |
5.4.2 统一各方运输标准 |
5.4.3 其他方面促进空铁联运发展的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研数据记录表 |
作者简介 |
(6)基于区域轨道交通协同的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基础理论 |
2.1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概述 |
2.1.1 旅客列车开行方案内涵 |
2.1.2 旅客列车开行方案内容 |
2.2 旅客列车开行方案影响因素分析 |
2.2.1 客流因素 |
2.2.2 车站及区间通过能力 |
2.2.3 列车编组及定员 |
2.2.4 列车客座率 |
2.3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编制原则 |
2.3.1 按流开车原则 |
2.3.2 市场化原则 |
2.3.3 安全正点原则 |
2.3.4 合理停站原则 |
2.4 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编制流程 |
2.5 考虑区域协同的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编制策略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区域轨道交通协同的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优化分析 |
3.1 区域轨道交通概述 |
3.1.1 区域轨道交通的概念 |
3.1.2 区域轨道交通制式的划分 |
3.2 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营分析 |
3.2.1 区域轨道交通协同关系 |
3.2.2 区域轨道交通协同机理 |
3.2.3 区域轨道交通协同问题 |
3.2.4 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营指标 |
3.3 区域内旅客出行广义费用研究 |
3.3.1 旅客出行选择行为分析 |
3.3.2 旅客出行广义费用函数建立 |
3.4 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协同机制与方法 |
3.4.1 列车开行方案协同机制 |
3.4.2 列车开行方案协同运营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协同运营的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 |
4.1 协同关键问题描述与求解思路 |
4.1.1 列车开行方案协同关键问题 |
4.1.2 求解思路分析 |
4.2 模型构建基础 |
4.2.1 模型相关假设 |
4.2.2 模型相关参数描述 |
4.3 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构建 |
4.3.1 模型目标函数 |
4.3.2 模型约束条件 |
4.3.3 模型的建立 |
4.4 开行方案模型求解 |
4.4.1 双目标转单目标函数 |
4.4.2 模型求解算法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成渝区域轨道交通线网概况 |
5.1.1 干线铁路线网 |
5.1.2 城际铁路线网概况 |
5.1.3 市域铁路线网概况 |
5.1.4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概况 |
5.2 区域轨道交通协同现状分析 |
5.2.1 成绵乐城际铁路运营现状 |
5.2.2 成都市域铁路运营现状 |
5.2.3 成都地铁运营概况 |
5.2.4 协同的必要性分析 |
5.3 协同运营区域分析 |
5.3.1 成绵乐城际铁路与成都地铁协同运营区域 |
5.3.2 成灌市域铁路与成都地铁 |
5.3.3 成都枢纽环线(规划中)与成都地铁 |
5.3.4 协同运营区域内地铁客流分析 |
5.4 成灌市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优化实证 |
5.4.1 成灌市域铁路基础数据及相关参数 |
5.4.2 成灌市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 |
5.4.3 优化后协同运营区域内旅客出行评价 |
5.5 成渝区域增开市域列车开行方案及营销策略探讨 |
5.5.1 成都枢纽环线开行列车的方案探讨 |
5.5.2 成渝铁路(简阳段)开行市域列车的方案探讨 |
5.5.3 成昆铁路开行市域列车的方案探讨 |
5.5.4 市域铁路市场营销策略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1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
2 存在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附录 |
(7)新筑站货运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铁路货运业务与产品的基本理论 |
2.1.1 产品与货运产品 |
2.1.2 市场与货运市场 |
2.1.3 铁路货运业务特点 |
2.2 市场营销基本理论 |
2.2.1 市场营销的概念 |
2.2.2 市场营销的功能 |
2.3 论文涉及的一些理论方法 |
2.3.1 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选择 |
2.3.2 现代物流理论 |
2.3.3 多式联运 |
3 新筑站货运业务现状 |
3.1 新筑站概况 |
3.1.1 新筑周边集疏运体系特点 |
3.1.2 新筑物流中心周边区域对外交通衔接体系 |
3.1.3 新建铁路物流中心内部路网体系 |
3.2 新筑站运输组织及车站能力分析 |
3.2.1 新筑铁路综合物流中心车流组织原则 |
3.2.2 装卸车数及到发列车对数 |
3.2.3 新筑车站咽喉能力适应性分析 |
4 新筑站货运产品及市场分析 |
4.1 西安市物流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
4.1.1 西安市公路物流市场现状分析 |
4.1.2 西安市铁路物流市场现状分析 |
4.1.3 西安市物流需求总量现状分析 |
4.2 西安市物流需求量预测 |
4.2.1 西安市公路物流市场需求预测 |
4.2.2 西安市铁路物流市场需求预测 |
4.2.3 西安市物流需求总量预测结果分析 |
4.3 新筑铁路综合物流中心物流需求量预测 |
4.3.1 预测依据、方法及思路 |
4.3.2 新筑物流中心具体品类运输协议及意向分析 |
4.3.3 新筑铁路综合物流中心物流需求预测 |
4.3.4 新筑铁路综合物流中心(北侧新建区)运量及流向预测 |
4.4 货运环境分析 |
4.4.1 外部环境分析 |
4.4.2 内部条件分析 |
4.5 货运产品分析 |
4.5.1 现有货运产品 |
4.5.2 存在问题 |
5 新筑站货运业务发展策略 |
5.1 选择目标市场 |
5.1.1 新筑站货运市场细分 |
5.1.2 新筑站货运目标市场的选择策略 |
5.2 SWOT分析 |
5.3 营销管理 |
5.4 一些设想 |
5.4.1 向物流中心转变的策略 |
5.4.2 改造货运战场适应城市发展 |
5.4.3 建立中心货运站 |
5.4.4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
6 新筑站货运业务发展的保障措施 |
6.1 完善组织机构 |
6.1.1 建立反应灵敏的市场营销决策机制 |
6.1.2 建立快速反应的运力保障机制 |
6.1.3 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
6.1.4 建立反应市场动态的信息处理机制 |
6.1.5 建立运价调控机制 |
6.2 健全货运目标的保障体系 |
6.2.1 制定业务目标 |
6.2.2 制定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
6.2.3 建立货源组织体系 |
6.2.4 努力提高货运作业效率 |
6.3 政策保障 |
6.4 加强安全保障措施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高速铁路条件下货物空铁联运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高速铁路条件下货物空铁联运模式分析 |
2.1 技术经济基础 |
2.2 货运产品联运模式 |
2.2.1 空铁货运产品模式 |
2.2.2 空铁联运货运产品谱系 |
2.3 空铁联运衔接模式分析 |
2.3.1 航空—既有铁路模式 |
2.3.2 航空—城际铁路模式 |
2.3.3 航空—高速铁路模式 |
3 研究结论 |
(9)基于高铁设备的保鲜林产品运输线路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保鲜林产品物流及运输研究现状 |
1.2.2 高速铁路货物运输研究现状 |
1.2.3 运输线路规划问题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框架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林产品物流相关理论 |
2.1.1 物流与林产品物流 |
2.1.2 保鲜林产品物流的特点 |
2.2 运输组织相关概念 |
2.2.1 运输的定义 |
2.2.2 运输组织的内容 |
2.3 运输路径规划理论 |
2.3.1 运输路径规划的一般步骤 |
2.3.2 运输路径规划常用算法 |
3 保鲜林产品物流与高速铁路货物运输分析 |
3.1 保鲜林产品物流分析 |
3.1.1 现有保鲜林产品运输方式对比分析 |
3.1.2 保鲜林产品运输流程分析 |
3.1.3 我国保鲜林产品贸易流通模式分析 |
3.2 高速铁路货物运输分析 |
3.2.1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线路分析 |
3.2.2 高速铁路货运开行模式及产品特性分析 |
3.2.3 高铁装载设备分析 |
4 基于高铁设备的保鲜林产品运输经济可行性研究 |
4.1 我国保鲜林产品物流需求量预测分析 |
4.1.1 保鲜林产品产量预测方法的选择 |
4.1.2 灰色预测模型 |
4.1.3 模型检验 |
4.2 基于高铁设备的保鲜林产品运输开行方案研究 |
4.2.1 基于高铁设备的保鲜林产品运输模式研究 |
4.2.2 基于高铁设备的保鲜林产品运输作业组织研究 |
4.3 基于高铁设备的保鲜林产品运输经济性分析 |
4.3.1 高速铁路列车单位运载量分析 |
4.3.2 基于高铁设备的保鲜林产品运输成本分析 |
4.3.3 基于高铁设备的保鲜林产品运输基础运价分析 |
5 基于高铁设备的保鲜林产品运输路线规划研究 |
5.1 问题描述 |
5.2 模型分析 |
5.2.1 目标函数 |
5.2.2 约束条件 |
5.3 模型建立与求解 |
5.3.1 货物运输时间最短的线路规划模型建立 |
5.3.2 客户全部等待时间最短的线路规划模型建立 |
5.3.3 模型求解 |
5.4 算例分析 |
5.4.1 运输节点分析 |
5.4.2 两种算法的求解结果对比 |
5.4.3 模型优化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附录A |
致谢 |
(10)弹性需求下铁路快运班列动态服务网络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2.3 现有研究总结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
2 铁路快速货物运输组织现状分析 |
2.1 铁路快速货运基本内涵 |
2.1.1 铁路快速货运基本内涵 |
2.1.2 铁路快速货物运输组织流程 |
2.2 快速货运基本特征 |
2.3 货运市场分析 |
2.3.1 社会货运市场分析 |
2.3.2 铁路货运市场分析 |
2.4 国内外铁路快速货运现状 |
2.4.1 国外铁路快速货运组织概况 |
2.4.2 国内铁路快速货运组织形式分析 |
2.4.3 国内铁路快速货运组织概况 |
2.5 我国快速货物运输组织存在的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3 快运班列开行方案与快运需求的互馈关系研究 |
3.1 铁路快运需求的分类及特点 |
3.1.1 铁路快运需求的分类 |
3.1.2 铁路快运需求的特点 |
3.2 快运班列开行方案的内涵 |
3.2.1 快运班列开行方案的内容 |
3.2.2 快运班列开行方案的影响因素 |
3.3 快运需求弹性变化分析 |
3.3.1 快运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3.3.2 快速货运弹性需求函数 |
3.4 快运班列开行方案与快运需求互馈关系分析 |
3.4.1 快运需求对快运班列开行方案的影响关系分析 |
3.4.2 快运班列开行方案对快运需求影响关系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弹性需求下铁路快运班列动态服务网络设计 |
4.1 铁路快运班列动态服务网络简介 |
4.2 弹性需求下铁路快运班列动态服务网络设计 |
4.2.1 弹性需求下铁路快运班列动态服务网络设计原则 |
4.2.2 弹性需求下铁路快运班列动态服务网络设计目标 |
4.2.3 弹性需求下铁路快运班列动态服务网络设计内容 |
4.3 弹性需求下快运班列动态服务网络设计模型 |
4.3.1 符号定义 |
4.3.2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
4.4 求解方法 |
4.4.1 离散二进制粒子群算法 |
4.4.2 算法步骤 |
4.5 本章小结 |
5 算例分析 |
5.1 算例背景及路网情况 |
5.2 参数标定及需求数据 |
5.3 算例求解及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内容与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铁路城际短途旅客快运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资源的铁路运输能力理论与计算方法[D]. 廖正文.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运输组织研究[D]. 夏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高价值林果类产品的高铁快运模式研究[D]. 武文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4]大型高架桥式高速客运站物流通道改扩建研究 ——以襄阳东津站为例[D]. 郭豪.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郑州机场货运空铁联运流程设计与仿真研究[D]. 应飞龙.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6]基于区域轨道交通协同的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方法[D]. 赖文静.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新筑站货运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王聪.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8]高速铁路条件下货物空铁联运模式探讨[J]. 杨海涛. 铁道货运, 2019(08)
- [9]基于高铁设备的保鲜林产品运输线路规划研究[D]. 姜蔚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10]弹性需求下铁路快运班列动态服务网络设计研究[D]. 邵翊辰.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