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心血管疾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变化及意义

四种心血管疾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变化及意义

一、四种心血管疾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变化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苏健楠[1](2021)在《芪参益气滴丸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清和肽素、半乳糖凝集素3、可溶性基质裂解素2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芪参益气滴丸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清和肽素、半乳糖凝集素3、可溶性基质裂解素2的影响,探究其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方法:在通辽市医院心血管内科选择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期间收治的88例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前者按照常规西药进行治疗,后者则在此基础上联合中成药芪参益气滴丸(05g tid po)治疗。入院当日对两组患者进行6min步行试验以及用化学发光法检测N末端B型钠尿肽(NTproBNP)评价心功能,入院第二天采集晨起空腹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血清和肽素(CPP)、半乳糖凝集素3(Gal-3)、可溶性基质裂解素2(sST2)的表达水平。将运用普通多普勒超声心动仪器测得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分析计算得出的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作为评估心功能的检测指标。经过4周药物治疗后,复查上述评估心功能及血清学相关指标,并对所得指标进行评价。运用SPSS 200(SPSS Inc,Chicago,US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来表示,应用t检验,治疗效果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对比采取x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基础资料,其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心功能分级等差异无显着性(P>005);2、通过对最终综合治疗效果的评价得出,经药物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6min步行实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维斑点追踪技术以及检测NT-pro BNP表达水平对心功能的评价得出,两组患者经治疗后6min步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NT-pro BNP跟治疗前相比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治疗后,实验组6min步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较对照组增加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NT-pro BNP较对照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药物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血清CPP、Gal-3、sST2表达水平较入院时相比均下降且差异有显着性(P<005);6、经治疗后,实验组血清Gal-3、sST2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清CPP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1、常规治疗联合芪参益气滴丸可明显提升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心功能,改善心衰临床症状;2、芪参益气滴丸可能通过影响血清Gal-3、sST2来进一步抑制心肌纤维化,延缓心室重组重构。

王国艳[2](2020)在《ACS心肺复苏患者血清Adropin、PTX-3、hs-CRP水平变化及其预后评价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学指标Adropin、PTX-3、hs-CRP的水平变化,探讨三项指标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肺复苏患者中的评价作用,为此类患者评估病情及预后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急诊医学科及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心脏骤停予心肺复苏35例、非心肺复苏35例,患者胸痛发病均在3小时内。根据入院时是否发生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分为复苏组和非复苏组,其中复苏组患者按效果分为复苏失败和复苏成功两个亚组。所有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在急诊予GRACE评分并记录患者临床资料,设定入院时、入院后6小时及24小时为采血点,留取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清Adropin、PTX-3及hs-CRP水平。比较各组患者临床资料、GRACE评分、肌钙蛋白及血清学指标变化,分析各指标与GRACE评分的相关性。对出院患者1个月和3个月予专家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包括急性心力衰竭、再发心梗、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及死亡,根据预后分为事件组和非事件组,并比较分析两组临床资料、血清学指标变化及其对预后的评价作用。采用SPSS 23.0和Graph Pad Prism 8.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1.复苏失败组年龄较非复苏组大(P<0.05);复苏失败组及复苏成功组均较非复苏组心率快、收缩压低(均P<0.05)。三组GRACE评分比较,复苏失败组和复苏成功组评分明显高于非复苏组,且复苏失败组评分明显高于复苏成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血清c TNI水平:入院时复苏失败组、复苏成功组和非复苏组间水平无差异(P>0.05);入院6小时和24小时复苏成功组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6小时复苏成功组和非复苏组c TNI水平均较入院时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至入院24小时均呈下降趋势,但不显着(均P>0.05)。3.血清Adropin水平:入院时复苏失败组和复苏成功组水平均明显低于非复苏组,复苏失败组水平明显低于复苏成功组(均P<0.05);入院6小时和24小时复苏成功组水平均明显低于非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6小时复苏成功组和非复苏组Adropin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但不显着(均P>0.05);入院24小时两组水平均进一步明显下降低于入院时水平,且复苏成功组下降幅度更大(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三个时间点Adropin水平均与GRACE评分呈负相关。4.血清PTX-3水平:入院时复苏失败组和复苏成功组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复苏组,且复苏失败组水平明显高于复苏成功组(均P<0.05);入院6小时和24小时复苏成功组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6小时复苏成功组和非复苏组PTX-3水平均较入院时明显增加,入院24小时较6小时两组水平均明显降低,仍高于入院时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三个时间点PTX-3水平均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5.血清hs-CRP水平:入院时复苏失败组、复苏成功组和非复苏组间水平无差异(P>0.05);入院6小时和24小时复苏成功组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6小时和24小时复苏成功组和非复苏组hs-CRP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且明显高于入院时水平,入院24小时水平均明显高于6小时水平,复苏成功组上升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三个时间点hs-CRP水平均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6.随访:与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患者年龄大、心率快、收缩压低、GRACE评分更高(均P<0.05);事件组患者入院时、入院6小时和24小时Adropin水平更低,PTX-3水平更高(均P<0.05);事件组患者入院24小时hs-CRP水平更高(P<0.05)。结论1、急性冠脉综合征复苏患者较非复苏患者血清Adropin低、PTX-3和hs-CRP水平高。2、血清Adropin水平与GRACE评分呈负相关,PTX-3、hs-CRP水平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具有评估危重病情作用。3、血清学指标Adropin、PTX-3及hs-CRP水平对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具有积极价值。

王云平[3](2020)在《可溶性ST2在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患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测定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浆可溶性ST2(Soluble S uppression of Tumorigenicity-2,s ST2)水平,探讨分析该指标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评估血浆s ST2水平在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的临床诊断及预后价值。方法:本研究设计为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和CCU住院的心功能分级为II~IV级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患者共185例(年龄45~94岁,男109例,女76例)。按心衰患者入院前是否合并心房颤动将患者分为两组:窦性心律心衰(Heart Fa lilure With sinus rhythm,HF-SR)组90例(年龄45~87,男48例,女42例)和合并房颤的心衰(Heart Falilure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HF-AF)组95例(年龄47~94,男61例,女34例)。入选同期健康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40例做为对照组(年龄52~76,男24例,女16例)。收集HF-SR组与HF-AF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心功能NYHA分级、病史等),比较两组间血浆s ST2水平。按左心室射血分数将HF患者分为三个亚组,即HFr EF(LVEF<40%)、HFmr EF(LVEF40%~49%)、HFp EF(LVEF≥50%)组,比较不同LVEF分组间的血浆s ST2水平及各亚组内的血浆s ST2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法(e 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浆s ST2水平。采用非参数检验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s ST2在HF-SR和HF-AF中的诊断价值,采用COX风险模型对患者预后进行分析。随访期限为6个月,以心衰再入院或心血管死亡为随访终点事件。结果:1.HF-SR组与HF-AF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指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HF-SR组与HF-AF组患者在收缩压、舒张压、吸烟史、饮酒史、瓣膜病,心功能分级、LVEF、e GFR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左心室直径(Left ventricular diameter,LV-D)、左心房直径(Left atrium diameter,LA-D)、ALT、γ-GT、全血WBC数、B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F-AF组[39.86(27.20~59.21)]ng/m L高于HF-SR组[24.74(14.83~44.11)]ng/m L患者(Z=-6.783,P<0.001),HF患者的血浆s ST2水平[32.93(20.31~51.39)]ng/m 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5.99(7.97~22.69)]ng/m L(Z=-4.373,P<0.001);在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亚组,HF-AF组患者的血浆s ST2水平均高于HF-SR组(Z=-2.381,P=0.016;Z=-3.701,P<0.001)。3.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HF-SR组中血浆s ST2水平与舒张压、NYHAIII~IV、BNP呈正相关(P<0.05,r>0),与性别、LVEF呈负相关(P<0.05,r<0);在HF-AF患者中,s ST2与舒张压、高血压、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Association,NY HA)心功能分级III~IV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 T)、γ-谷氨酰基转肽酶(γ-glutamine transaminase,γ-GT)、外周血白细胞数(W hite blood cell,WBC)、B-型脑钠肽(BNP)呈正相关(r>0,P<0.05),s ST2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呈负相关(r<0,P<0.05)。4.s ST2诊断HF-AF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2,(95%CI:0.805~0.935,P<0.001),最佳临界值为25.33ng/m L,在此临界值下的敏感度为81.1%,特异度为87.5%。阳性预测值为87.15%,阴性预测值为88.89%。s ST2诊断HF-SR时R OC的AUC为0.665(95%CI:0.570~0.761,P<0.001),最佳临界值为23.34ng/m L,在此临界值下的敏感度为55.6%,特异度为77.5%,阳性预测值为70.31%,阴性预测值为86.96%。BNP和s ST2在鉴别诊断HF-SR、HF-AF时ROC的AU C分别为0.604、0.699,s ST2高于BNP。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血浆s ST2水平、BNP、NYHA心功能分级是HF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血浆s ST2、左心房直径(Left atrium diameter,LA-D)、伴发心肌病是HF-AF患者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血浆s ST2≥20.31ng/m L的HF患者随访6个月内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s ST2<20.31ng/m L的患者(χ2=7.625,P=0.006)。血浆s ST2≥39.86n g/m L的HF-AF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s ST2<39.86ng/m L的患者(χ2=4.287,P=0.038)。结论:HF-AF组患者血浆s ST2水平明显高于HF-SR组和健康对照组患者,血浆s ST2在HF-AF组患者的诊断价值高于HF-SR组患者;在鉴别诊断HF-SR、HF-AF时,s ST2价值高于BNP。生存分析显示血浆s ST2≥39.86ng/m L的HF-AF患者易发生心血管事件。

吴桂颖[4](2020)在《血清sST2、Gal-3和GDF-15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预后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人基质裂解素2(soluble suppression of tumorigenicity 2,sST2)、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Gal-3)和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中的预后价值,分析CH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8年8月在安徽省立医院住院的心衰患者8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血清sST2、Gal-3和GDF-15水平。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1年,根据随访1年后发生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或因心衰再入院)结局,分为事件组(39例)和无事件组(41例)。比较两组入院时血清sST2、Gal-3、GDF-15水平和一般临床资料,评价血清sST2、Gal-3和GDF-15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在CHF患者中的预后价值。结果1.事件组与无事件组之间进行比较,性别、体重指数、血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酯(LDL-C)、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无明显差异(P均>0.05)。与无事件组相比,事件组患者的年龄更大、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III-IV分级患者比例更高、6分钟步行距离更短、左室射血分数(LVEF)更低、血肌酐更高、住院时间更长(P均<0.05)。2.与无事件组相比,事件组的sST2、Gal-3、GDF-15和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升高(P均<0.05)。3.相关性分析显示NT-pro BNP、sST2、Gal-3及GDF-15相互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P均>0.01),上述4个变量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P均>0.01),与LVEF呈负相关(P均<0.05),其中NT-pro BNP、sST2与LVEDD呈正相关(P均<0.01),Gal-3、GDF-15与LVEDD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显示,血清NT-pro BNP、sST2、Gal-3、GDF-15对CHF患者心血管死亡或再入院事件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946、0.924、0.894、0.768,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7,四种标志物均有良好的预测价值。5.四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是0.972,新型心衰标志物sST2、Gal-3及GDF-15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是0.964。联合检测与单独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比较,四者联合检测优于单独检测,sST2、Gal-3、GDF-15联合检测也优于单独检测(P<0.05)。6.COX回归分析显示,NT-pro BNP、sST2是CHF患者1年内发生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血清sST2、Gal-3和GDF-15水平反映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2.血清sST2、Gal-3、GDF15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对CHF的预后有一定价值,三者联合及与传统标志物NT-pro BNP联合能提高预后价值。3.NT-pro BNP、sST2是CHF患者1年内发生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杨丽娟[5](2020)在《慢性心衰患者血清sST2、Hcy、可溶性AXL因子的表达水平及临床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多数心血管疾病发展到最后阶段一般伴随心衰的发生,因此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在国内外的发病率均很高,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因此对其防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临床实践中,探寻慢性心力衰竭病程中能够评估心功能变化的标志分子有助于病情的准确判断。近年来,可溶性基质溶素-2(soluble ST2,sST2)、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及可溶性酪氨酸激酶受体AXL(soluble AXL,sAXL)因子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三者在心力衰竭诊治中的预测价值均得到了较高的评价。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近几年发现的新的生物标记物sST2、Hcy及sAXL因子在慢性心衰患者血清中的水平进行检测分析,旨在研究sST2、Hcy及sAXL在对心衰患者诊断及风险预测方面的价值,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郑州市中牟县人民医院心内科门诊或住院的确诊慢性心衰患者120例为CHF组,并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分级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级。选择同期到医院体检的120例健康人群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B型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原(N terminal-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sST2 及sAXL浓度,循环酶法测Hcy水平;采用Philip-si E33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进行测定;采用 Pearson 法进行指标相关性分析;利用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分析和蛋白互作(String)数据库工具对sST2、Hcy及sAXL因子的基因功能及相关蛋白进行搜索,进一步分析其功能。结果:(1)CHF组患者及对照组人群的血清学指标sST2、Hcy、sAXL、NT-pro BNP及心功能指标LVEF、LVEDd对比分析显示,除CHF组LVEF值显着低于对照组结果外,CHF组其余指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CHF组各亚组间血清学指标sST2、Hcy、sAXL、NT-proBNP检测结果显示,NYHA Ⅲ组各指标显着高于NYHA 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YHA Ⅳ组各指标显着高于NYHA Ⅱ组和NYHA 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性分析显示,sST2与NT-proBNP、LVEF、LVEDd、Hcy、sAXL均具有相关性,其中与LVEF成负相关,与其他指标呈正相关;Hcy与NT-proBNP、LVEF、LVEDd、sST2、sAXL均具有相关性,其中与LVEF成负相关,与其他指标呈正相关;sAXL与NT-proBNP、LVEF、sST2、Hcy均具有相关性,其中与LVEF成负相关,与LVEDd相关性差异不显着,与其他指标呈正相关。(4)GO分析对sST2和sAXL对应的基因IL1RL1和AXL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在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和细胞组分中都起重要作用。String数据库分析显示与sST2(IL1RL1)互作蛋白包括白介素-33(Interleukin 33,IL-33)、白介素-13(Interleukin 13,IL-13)、白介素-4(Interleukin 4,IL-4)、GATA 结合蛋白 3(GATA binding protein 3,GATA3)、白介素 1 受体相关激酶 1(IL-1 receptor-associated kinase 1,IRAK1)、白介素 1 受体相关激酶 4(IL-1 receptor-associated kinase 4,IRAK4)、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 6(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6,TRAF6)、髓样分化因子 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跨膜 Emp24 域含有蛋白质 1(Transmembrane Emp24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1,TMED1)、白细胞介素-1 受体辅助蛋白(Interleukin-1 receptor accessory protein,IL1RAP)。其中,IL-33、IL-13、IL-4 均与炎症反应有关,与上述GO分析结果相互印证。与AXL相互作用的蛋白包括Src同源2结构域转化蛋白1(Src homology 2domain containing transforming protein 1,SHC1)、激酶插入含有域的受体(Kinase insert domain-containing receptor,KDR)、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单位 8(Phosphoinositol-3 kinase Catalytic subunit 8,PIK3C8)、磷脂酰肌醇 3-激酶调节亚基 2(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regulates subunit 2,PIK3R2)、磷脂酰肌醇 3-激酶调节亚基 1(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regulates subunit 1,PIK3R1)、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单位α(Phosphoinositol-3 kinase Catalytic subunit α,PIK3CA)、乳脂肪球表面生长因子8(Milk fat globule-EGF factor 8,MFGE8)、纤维连接蛋白1(Fibronectin 1,FN1)、肝细胞生长因子(Hygroscopic growth factors,H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结论:CHF患者的血清sST2、Hcy、sAXL水平较健康者明显升高,且随着心功能恶化而增加,同时与NT-proBNP和心功能超声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sST2、Hcy、sAXL在CHF患者的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张颖[6](2019)在《血浆可溶性ST2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和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浆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oluble growth stimulation expressed gene 2,sST2)浓度,探讨其与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的冠心病的严重程度、稳定性及粥样硬化病变复杂性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群与方法随机选取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2014年10月2018年7月期间因怀疑冠心病收治入院的病人共204例为研究对象,由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48人)与非冠心病组(56人),其中冠心病组进一步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87例)、稳定性心绞痛组(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61例);根据造影结果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Gensini评分,再根据冠脉斑块病变形态分为复杂和简单病变两个亚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样本的sST2浓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冠心病组相对于对照组血浆sST2浓度明显升高(P<0.001)。ACS组血浆sST2水平显着高于SAP组(P=0.002)及对照组(P<0.001)。ACS组中复杂病变患者的血浆sST2水平显着高于简单病变患者(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sST2浓度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239,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病变类型(简单/复杂)、血清TNI水平与血浆sST2水平独立相关(病变类型:β=0.242,P=0.003;TNI:β=0.283,P=0.001)。SST2诊断ACS患者为复杂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3(P=0.001)。研究结论血浆sST2水平与经冠脉造影明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浆sST2水平与冠状粥样硬化病变的复杂性相关,尤其在不稳定性的冠心病患者中表现更明显。血浆sST2可作为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及复杂程度的一种新的可能的血清学指标来获得潜在临床益处。

熊丽林[7](2019)在《PM2.5诱导的炎性反应对心血管内皮的损伤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PM2.5是一种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其化学成分多样、复杂的混合颗粒物。PM2.5作为空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成分,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虽然目前研究揭示PM2.5诱导的炎性反应及继发的血管内皮损伤是心血管毒效应的重要机制,但是关注点大多集中在PM2.5导致了炎性效应后果上。对于血管炎症级联反应如何激发,炎性、粘附、血小板活化等血管炎性损伤相关细胞因子的来源及受哪些因素调控,以及炎性因子如何作用于血管内皮引起内皮功能紊乱等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另外,评价PM2.5毒性效应时,仅仅考虑颗粒物本身还不够,还应充分评估其化学成分的毒性效应。鉴于此,本论文拟以大气PM2.5对南京居民心血管疾病的死因关系研究为切入点,通过人群健康效应大数据、固定群组人群重复测量观察、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mRNA转录组测序,并在人群调查研究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结果基础上,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整体动物实验,进一步深入探讨PM2.5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作用机制,以寻找调控PM2.5炎性损伤级联反应的关键基因、PM2.5致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的重要金属组分、评价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的敏感指标及潜在的预防靶标,为PM2.5引起人群心血管疾病的防护提供理论依据。一、PM2.5对心血管疾病死亡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目的:了解2013-2017年南京市大气PM2.5日平均浓度及心血管疾病日死亡人数的变化趋势,定量评估南京市大气PM2.5对居民各类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南京市每日大气污染物资料(PM2.5、SO2、NO2、O3)、气象资料(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和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资料,根据ICD-10编码进行疾病分类。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建立广义相加模型,调整了长期时间趋势、气象因素、“星期几效应”后,定量研究2013-2017年南京市PM2.5在夏季、冬季、过渡季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心血管疾病总死亡,以及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疾病死亡的影响,并计算PM2.5浓度增加每10μg/m3时,每日因各类疾病死亡人数的超额危险度。结果:(1)2013-2017年南京市主要大气污染物为PM2.5,且所有大气污染物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情况均呈季节性变化,除O3浓度夏季高于冬季外,其余均表现为冬季高于夏季。(2)单污染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PM2.5对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的效应有统计学意义。从全年水平看,PM2.5浓度每升高10μg/m3,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0.43%(95%CI:0.080.78%)。PM2.5对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夏季高于冬季和过渡季,且4565岁组更为敏感。在心血管疾病病种分层中,PM2.5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效应在滞后7天(Lag7)最明显,PM2.5浓度每升高10μg/m3,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风险增加1.02%(95%CI:0.401.64%);PM2.5对动脉粥样硬化、冠脉供血不足、心绞痛等缺血性心脏病,以及高血压的效应均在滞后当天最明显,PM2.5浓度每升高10μg/m3,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10%(0.591.60%)和1.11%(0.142.09%)。(3)在双污染物及多污染物模型中调整其他污染物后,PM2.5对不同种类心血管疾病的效应较单污染物模型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提示污染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结论:PM2.5可以增加南京市居民急性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冠脉供血不足、心绞痛等缺血性心脏病,以及高血压死亡风险,且以夏季、4565岁组更敏感,但没有观察到PM2.5与心律失常死亡的相关性。二、PM2.5及金属成分对血清金属和心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相关细胞因子影响的人群重复测量研究目的:从人群水平探讨PM2.5及其金属成分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损伤效应和机制,寻找导致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的主要金属成分,以及外周血中评价该类损伤的敏感指标。方法:利用重大活动保障期间政府采取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带来的大气质量暂时改善,选择一组31人健康中年人群,在南京青奥会举办前、举办期间及举办后进行连续5次纵向、多时点的重复测量研究;跟踪观察在此期间大气PM2.5及金属成分浓度、人群金属血清浓度,以及血清中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相关细胞因子浓度的变化。运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PM2.5金属成分(Al、Cr、Mn、Hg、Sb、Pb、Cd、Ni、As)与相应血清金属间、PM2.5与细胞因子(IL-18、IL-10、IL-1β、TNF-α、CRP、MCP-1、P-selectin、ICAM-1、VCAM-1、sCD40L)间、各血清金属与细胞因子间的相关性,以此探讨PM2.5及金属成分对体内金属负荷的影响,以及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损伤效应和机制。结果:严格的大气污染控制政策,使得大气PM2.5浓度在青奥期间下降33.82%,PM2.5金属成分,除了Be外(75%的PM2.5样品Be浓度低于检测限),Al、Cr、Mn、Hg、Pb、Cd、Ni、Tl、Se、Sb和As浓度在青奥会期间均下降,下降幅度前6位的金属为Hg、Mn、As、Cd、Pb、Se,其下降幅度分别为37.85%、33.13%、30.77%、29.45%、18.89%和16.18%。青奥会后,PM2.5浓度及上述金属成分浓度均回升,上升幅度前6位金属为Cd、Be、Hg、Pb、As、Ni,其上升幅度分别为63.04%、50.00%、30.45%、21.31%、21.20%和15.40%。该组人群血清金属浓度变化趋势总体与此变化趋势一致,大多数表现为青奥会期间浓度下降,赛事结束大气污染控制政策解除后回升,其中2448h PM2.5Ni与血清Ni、07d PM2.5Cd与血清Cd存在正相关。在研究的10种参与炎性、血管粘附、血小板激活等与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效应相关的细胞因子中,血清IL-1β、IL-18、sCD40L、VCAM-1、CRP等亦在青奥中下降,青奥后回升。大气PM2.5与血清IL-1β、IL-18、sCD40L、ICAM-1、VCAM-1和P-selectin浓度存在正相关,正相关效应大多出现在1324h和024h。大气PM2.5与血清IL-10在712h、024h表现为负相关。另外,血清金属浓度与血清细胞因子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血清Sb的效应尤为明显,与MCP-1、TNF-α和IL-18存在正相关;血清As与ICAM-1、血清Al与IL-18、血清Mn与VCAM-1存在正相关。结论:PM2.5可以通过激发全身性炎性级联反应,分泌多种炎性、粘附、血小板活化相关细胞因子,以血管内皮为主要攻击标靶,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PM2.5金属成分参与了此过程,在本研究中Sb、As、Al和Mn的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损伤效应较为显着。血清白介素类炎性因子IL-1β、IL-18、IL-10,参与血管粘附的ICAM-1、VCAM-1分子和血小板活化标记物sCD40L、P-selectin等细胞因子联合使用,可以作为PM2.5致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的综合评价指标。三、PM2.5对EA.hy926细胞毒性及mRNA转录组分析目的:弄清PM2.5如何激发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级联反应、各类炎性因子如何相互作用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该过程受哪些机制调控及金属离子是否参与其中?以转录组学较完整地了解PM2.5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潜在复杂机制,为进一步的分子机制探讨提供线索。方法:用mRNA表达谱芯片的方法,对PM2.5处理的EA.hy926细胞进行mRNA转录组测序。染毒剂量由MTT法细胞活性检测、细胞周期试验和细胞凋亡试验来确定。mRNA表达谱芯片结果,通过差异表达mRNA筛选、GO分析、KEGG分析、基因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等生物信息分析方法,了解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差异基因富集的主要生物过程和通路。结果:mRNA转录组测序设2个处理组:没有明显细胞死亡、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改变的2.5μg/cm2较低剂量组;细胞存活率接近80%,出现明显细胞凋亡和S期阻滞的10μg/cm2较高剂量组。通过差异表达mRNA筛选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在2.5μg/cm2剂量组中有107个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其中75个基因表达上调,32个基因表达下调。在10μg/cm2剂量组中,有440个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其中297个基因表达上调,143个基因表达下调。高剂量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明显高于低剂量组。由GO分析、KEGG分析等生物信息分析,PM2.5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机制在2.5μg/cm2低剂量组以炎性反应为主,多个炎性相关通路和多种金属离子相关的生物学过程被激活,ROS负担也已开始增加。在10μg/cm2高剂量组,氧化应激和炎症级联反应进一步加重,粘附、血小板激活、血管收缩等效应突出;此外,吞噬、脂质代谢异常、纤维化等亦不能忽视。为了检验测序结果的可靠性,且为下一章机制研究提供线索,选择了与炎性、粘附、氧化应激相关的10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RT-qPCR验证,其中8个基因的RT-qPCR结果与mRNA表达谱芯片结果一致,说明测序结果可靠。结论:PM2.5激活了与膜受体介导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粘附效应、内吞作用、代谢异常,以及多种金属离子参与的生物过程和通路。mRNA信号网络分析提示PM2.5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由多个参与氧化应激、炎性和粘附生物过程的基因相互调控和作用。四、NOX1在PM2.5致心血管内皮炎性损伤中的作用目的:进一步验证和探讨NOX1在PM2.5对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损伤中的调控作用。方法:用NOX1抑制剂ML090对PM2.5染毒EA.hy926细胞进行干预,比较ML090干预前后,ROS水平及IL-1β、IL-18、IL-10、ICAM-1、VCAM-1和P-seletin等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炎性损伤的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用平均粒径1μm的金属铝粉代替PM2.5染毒EA.hy926细胞,通过检测金属Al对EA.hy926细胞NOX1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以此验证PM2.5金属成分是否参与了NOX1介导的氧化应激和血管炎性损伤。最后,对小鼠进行PM2.5动态吸入染毒,从整体动物水平观察血清中前炎性因子浓度的变化,以及心、肺、肾等脏器血管内皮NOX1和ICAM-1的表达。结果:EA.hy926细胞经PM2.5染毒后,在多个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相关细胞因子(IL-18、IL-10、VCAM-1、ICAM-1和P-seletin)水平尚未明显变化的2.5μg/cm2较低剂量组,NOX1基因表达水平和ROS水平已显着升高。ML090干预使PM2.5诱导的NOX1过表达水平下降了54.38%。同时,ML090干预后ROS水平、IL-1β、IL-18、ICAM-1水平较PM2.5染毒组显着下降,IL-10水平升高。C57BL/6小鼠0.4mg/m3 PM2.5吸入染毒,染毒3d和7d,小鼠血清IL-18和IL-10水平与对照组比均显着升高,染毒14d,肺、心脏和肾NOX1和ICAM-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M2.5染毒使小鼠肺泡壁血管内皮细胞和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的NOX1和ICAM-1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心肌间质血管内皮细胞ICAM-1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但是心肌间质血管内皮细胞NOX1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未观察到染色增强。另外,本研究选择了在PM2.5金属成分构成比中较高的金属Al对EA.hy926细胞染毒观察NOX1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研究发现金属Al使NOX1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结论:NOX1参与了PM2.5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ROS堆积和血管炎性反应,其可能是PM2.5致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的调控基因,下调NOX1可以降低ROS,减轻PM2.5所致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金属Al对NOX1基因表达上调作用,提示PM2.5金属成分可能参与了NOX1调控ROS生成和血管炎性反应过程。综上,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PM2.5诱导的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损伤是其致急性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多种心脏疾病的重要机制,且该过程是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粘附等多个基因、多种生物功能和多条通路共同参与和相互作用的结果。PM2.5炎症级联反应激活了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其中血清白介素类炎性因子IL-1β、IL-18、IL-10,参与血管粘附的ICAM-1、VCAM-1分子和血小板活化标记物sCD40L、P-selectin等细胞因子联合使用,可以作为PM2.5致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的综合评价指标。在PM2.5心血管炎性反应激活、级联反应增强过程中,ROS的地位不容忽视,NOX1可以通过ROS影响IL-1β、IL-18、IL-10、ICAM-1等因子的水平,从而调控PM2.5所致的血管内皮损伤。NOX1对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的调控作用,可以是PM2.5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引起,也可以是PM2.5经呼吸道进入机体,对肺、肾等多脏器ROS及血管炎症因子影响而产生的全身性反应。PM2.5金属成分在致血管内皮炎性损伤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些金属可能参与了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粘附反应相关的多个生物过程和通路。在PM2.5金属成分致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损伤中,可对Sb、As、Al和Mn的毒性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袁朝原[8](2015)在《海藻多糖可溶性粉的临床药效学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藻多糖是从海藻中提取得到的一种植物多糖,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凝血及增强免疫力等多种功效。本研究从剂量筛选试验,猪瘟疫苗免疫增效试验,靶动物安全性试验和临床扩大试验四个方面,进行了海藻多糖可溶性粉对猪免疫功能和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一)海藻多糖可溶性粉对猪免疫功能影响的剂量筛选试验通过添加不同浓度海藻多糖可溶性粉(分别为300,200,150,100,50mg/kg)的饲料,观察了海藻多糖可溶性粉对猪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及免疫球蛋白(1gG)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药后第7天,海藻多糖可溶性粉能提高猪血清中IL-2、IL-6、IFN-y及1gG水平,与空白对照组、黄芪多糖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以添加多糖浓度为200、150、100mg/kg的3组猪血清IL-2、IL-6、IFN-γ及IgG的水平升高效果较明显。用药后第14天时,各试验组猪血清中IL-2、IL-6、IFN-γ水平较对照组显着提高(P<0.05),其中以200、150、100mg/kg海藻多糖可溶性粉组的效果较明显;各试验组猪血清中IL-2、IL-6、IFN-y水平较黄芪多糖组有显着提高。与黄芪多糖组比较,饲料添加150mg/kg的海藻多糖可溶性粉能升高仔猪血清中1gG水平。依据试验猪免疫指标、药物成本等综合分析,推荐海藻多糖可溶性粉用于增强猪免疫功能的临床推荐给药剂量为:每kg饲料添加100 mg,连用7 d。(二)海藻多糖可溶性粉对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试验观察了饲喂含不同浓度海藻多糖可溶性粉(200、100、50、0 mg/kg)及黄芪多糖粉(100mg/kg)的饲料后,各组猪的猪瘟抗体效价变化情况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和干扰素-γ(IFN-γ)的水平。结果表明,用药后第7天、第14天和第28天,添加海藻多糖组仔猪血清细胞因子IL-2、IFN-γ的水平均显着高于黄芪多糖粉对照组,其中以100mg/kg组的效果最好,50mg/kg组次之。饲喂了含海藻多糖可溶性粉的各组猪的猪瘟抗体效价均高于黄芪多糖组和空白对照组。表明海藻多糖配合疫苗免疫能提高仔猪血清IL-2、IFN-γ水平和猪瘟抗体效价,增强猪瘟疫苗免疫效果。海藻多糖可溶性粉用于增强猪瘟疫苗免疫效力的临床推荐给药剂量为:每kg饲料添加100 mg,连用7 d。(三)海藻多糖可溶性粉对靶动物(猪)安全性试验在仔猪日粮中添加100,300,500,1000 mg/kg海藻多糖可溶性粉,以观察受试动物是否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用药后第7天,第14天分两次对受试仔猪采血,进行血常规分析和血清生化指标测定。结果显示,日粮中添加100mg、300mg/kg浓度的海藻多糖时,对仔猪的生长性能具有促进作用(P<0.05);用药后第7天时,300mg/kg海藻多糖组仔猪血液白细胞数、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用药后第14天,各组仔猪的血液白细胞数、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无显着性差异;300mg/kg的海藻多糖可溶性粉添加量对仔猪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有升高作用。结果表明,分别以临床推荐剂量(100 mg/kg饲料)的1、3、5、10倍,连续用药7天,在观察期内试验猪均未见任何毒性症状,精神状态良好、饮食欲正常,即给药后猪均能很好的耐受。各试验组猪血液常规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变动,表明海藻多糖可溶性粉分别按临床推荐剂量的1、3、5、10倍剂量应用时对猪生理生化功能无不良影响。综合分析各项检测指标,表明海藻多糖可溶性粉以推荐剂量(100 mg/kg饲料,连用7 d)的10倍以下在临床上应用是安全的,其临床用药的安全范围较大。(四)海藻多糖可溶性粉的临床扩大试验选择35日龄~45日龄的健康猪180头,检测猪瘟抗体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60头,分别为猪瘟疫苗+海藻多糖可溶性粉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1.0 mL/头,深部肌内注射1次,海藻多糖可溶性粉100mg/kg饲料,连用7 d)、猪瘟疫苗对照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1.0 mL/头,深部肌内注射1次)、黄芪多糖粉对照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1.0 mL/头,深部肌内注射1次,黄芪多糖粉100 mg/kg饲料,连用7 d)。猪瘟疫苗抗体效价测定结果表明:与单用疫苗组、黄芪多糖配合疫苗组比较,海藻多糖可溶性粉能提高猪瘟疫苗免疫的抗体效价,且安全性好。

赖战峰[9](1999)在《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清sIL-2R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白细胞介素2受体(interleukin-2receptor,IL-2R)在白细胞介素2(IL-2)介导的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它已成为国内外免疫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可溶性IL-2R(sIL-2R)是IL-2R家族的另一成员,它来源于细胞膜低亲...

董波,宿传平,潘祥林,高洁,朱兴雷,邵建华,潘景韬[10](1994)在《心血管疾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检测及应用》文中指出应用酶标双抗体夹心法测定了20例扩张型心肌病(DCM)、10例高血压病(EHT)、15例冠心病(CHD)及18例肥厚型心肌病(HCM)外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浓度,并与20例正常人(NC)比较,结果表明DCM及EHT组SIL-2R明显高于CHD、HCM及NC组(P<0001),而HCM、CHD及NC组之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DCM及EHT患者SIL-2R异常紊乱,SIL-2R的检测可作为衡量某些心血管疾病细胞免疫活性的指标。

二、四种心血管疾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变化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种心血管疾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芪参益气滴丸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清和肽素、半乳糖凝集素3、可溶性基质裂解素2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2)ACS心肺复苏患者血清Adropin、PTX-3、hs-CRP水平变化及其预后评价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血清学指标在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重心律失常及其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3)可溶性ST2在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患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器材与设备
        1.1.2 材料与试剂
        1.1.3 研究对象的选择
        1.1.4 研究对象的分组
        1.1.5 心力衰竭的纳入标准
        1.1.6 心力衰竭分型诊断标准
        1.1.7 心功能分级纳入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基本资料的收集
        1.2.2 实验室检查资料及影像资料的收集
        1.2.3 标本的采集
        1.2.4 可溶性ST2的检测
        1.2.5 超声心动图检查
        1.2.6 随访资料的收集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的比较
    2.2 HFrEF、HFmrEF、HFpEF亚组基线资料比较
    2.3 HF-AF与HF-SR不同射血分数组sST2(ng/mL)水平比较
    2.4 相关性分析
    2.5 血浆sST2(ng/mL)诊断HF-SR/HF-AF的价值
    2.6 生存分析
3 讨论
    3.1 心衰患者各亚组间基线资料的比较
    3.2 血浆可溶性ST2与临床多指标相关性分析
    3.3 血浆可溶性ST2在HF-SR与HF-AF中的诊断价值
    3.4 血浆可溶性ST2在HF-AF中的预后价值
    3.5 ST2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6 本研究的限制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可溶性ST2与心力衰竭及心房颤动的关系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血清sST2、Gal-3和GDF-15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预后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血清sST-2、Gal-3和GDF-15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5)慢性心衰患者血清sST2、Hcy、可溶性AXL因子的表达水平及临床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血浆可溶性ST2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和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冠心病发病的基本病理基础
    1.2 ST2的生物学基础
        1.2.1 ST2的结构及基因
        1.2.2 细胞表达
        1.2.3 IL-33/ST2信号通路
    1.3 sST2作为冠状动脉疾病和心肌梗塞的生物标记
    1.4 ST2基因的遗传变异及其与冠心病的关系
    1.5 IL-33/sST2在动脉粥样硬化中作用机制研究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患者资料
        2.1.2 入组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提前退出标准
    2.2 实验材料和设备
        2.2.1 实验试剂
        2.2.2 一般试剂
        2.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一般临床资料的收集
        2.3.2 研究对象分组
        2.3.3 冠状动脉造影术及其病变程度的判定
        2.3.4 血浆可溶性ST2测定
    2.4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线临床病理特点
    3.2 各组血浆sST2水平比较
    3.3 不同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组间血浆sST2水平比较
    3.4 血浆sST2水平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3.5 血浆sST2水平与冠脉病变复杂性的相关性分析
    3.6 血浆sST2水平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3.7 血浆sST2水平对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类型(简单/复杂)的诊断价值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血浆sST2水平与冠心病发展阶段及严重程度的联系
    4.2 血浆sST2水平对冠心病的诊断效果
    4.3 血浆sST2水平与冠脉病变类型(简单/复杂)的联系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英文缩略词名词对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7)PM2.5诱导的炎性反应对心血管内皮的损伤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进展
        1.1.1 PM_(2.5)相关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1.1.2 PM_(2.5)金属成分的毒性作用研究
        1.1.3 PM_(2.5)心血管疾病的人群研究
        1.1.4 重大活动环境保护在空气污染健康影响研究中的应用
    1.2 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及主要思路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PM_(2.5)对心血管疾病死亡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现场
        2.1.2 资料收集
        2.1.3 统计学方法
        2.1.4 评价标准
    2.2 结果
        2.2.1 描述性分析
        2.2.2 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描述
    2.3 讨论
        2.3.1 南京大气污染物的一般水平和特征
        2.3.2 PM_(2.5)对心血管疾病死亡数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PM_(2.5)及金属成分对血清金属和心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相关细胞因子影响的人群重复测量研究
    3.1 研究设计
        3.1.1 设计思路
        3.1.2 青奥会期间污染控制政策
        3.1.3 调查时间
        3.1.4 调查地点
        3.1.5 研究对象
        3.1.6 调查内容
        3.1.7 质量控制
    3.2 南京青奥会期间PM_(2.5)及金属成分浓度变化
        3.2.1 资料收集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方法
        3.2.4 结果
    3.3 PM_(2.5)及金属成分对人血清金属、心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3.3.1 实验材料
        3.3.2 实验方法
        3.3.3 结果
    3.4 讨论
        3.4.1 南京青奥会期间PM_(2.5)及金属成分浓度变化
        3.4.2 PM_(2.5)及金属成分对人血清金属、心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PM_(2.5)对EA.hy926 细胞毒性及m RNA转录组分析
    4.1 PM_(2.5)对EA.hy926 细胞毒性研究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结果
    4.2 PM_(2.5) 染毒EA.hy926 细胞的MRNA转录组分析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结果
    4.3 讨论
        4.3.1 PM_(2.5)对EA.hy926 的一般细胞毒性
        4.3.2 PM_(2.5) 染毒EA.hy926 细胞的mRNA转录组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NOX1在PM_(2.5)致心血管内皮炎性损伤中的作用
    5.1 体外细胞实验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3 结果
    5.2 整体动物实验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海藻多糖可溶性粉的临床药效学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1 植物多糖的免疫调节功能
        1.1.1 多糖类药物简介
        1.1.2 植物多糖免疫调节作用的相关研究
        1.1.3 植物多糖进行免疫调节的途径
        1.1.4 植物多糖类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因素
    1.2 海藻多糖的研究概况
        1.2.1 海藻多糖简介
        1.2.2 海藻的活性物质成分
        1.2.3 海藻多糖的分离提取
        1.2.4 海藻多糖的药理作用
        1.2.5 海藻多糖的免疫调节机制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一章 海藻多糖可溶性粉对猪免疫功能影响的剂量筛选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药品与试剂
        1.1.2 仪器设备
        1.1.3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1.1.4 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的测定
        1.1.5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与分析
        1.2.1 用药第7天猪血清细胞因子含量测定结果
        1.2.2 用药第14天仔猪血清细胞因子含量测定结果
        1.3. 讨论
        1.3.1 海藻多糖可溶性粉对猪血清IL-2、IL-6、IFN-γ等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1.3.2 海藻多糖可溶性粉对仔猪血清IgG水平的影响
        1.4. 小结
    第二章 海藻多糖可溶性粉对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试验猪血清IL-2和IFN-γ的测定结果
        2.2.2 猪瘟疫苗抗体水平测定结果
        2.3 讨论
        2.3.1 海藻多糖可溶性粉对仔猪血清IL-2和IFN-γ水平的影响
        2.3.2 海藻多糖可溶性粉对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海藻多糖可溶性粉靶动物(猪)安全性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
        3.1.2 受试药物
        3.1.3 剂量与分组
        3.1.4 观察及指标测定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试验猪生长性能测定结果
        3.2.2 试验猪血常规指标测定结果
        3.2.3 试验猪血清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3.3 讨论
        3.3.1 海藻多糖可溶性粉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3.3.2 海藻多糖可溶性粉对猪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3.3.3 海藻多糖可溶性粉对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海藻多糖可溶性粉的临床扩大试验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临床表现
        4.2.2 猪瘟疫苗抗体水平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结论
第五章 创新点与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四种心血管疾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变化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芪参益气滴丸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清和肽素、半乳糖凝集素3、可溶性基质裂解素2影响的实验研究[D]. 苏健楠.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02)
  • [2]ACS心肺复苏患者血清Adropin、PTX-3、hs-CRP水平变化及其预后评价作用[D]. 王国艳.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3]可溶性ST2在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患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D]. 王云平.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血清sST2、Gal-3和GDF-15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预后价值研究[D]. 吴桂颖.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慢性心衰患者血清sST2、Hcy、可溶性AXL因子的表达水平及临床价值分析[D]. 杨丽娟.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6]血浆可溶性ST2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和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D]. 张颖.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7]PM2.5诱导的炎性反应对心血管内皮的损伤及分子机制研究[D]. 熊丽林. 东南大学, 2019
  • [8]海藻多糖可溶性粉的临床药效学试验研究[D]. 袁朝原. 广西大学, 2015(05)
  • [9]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清sIL-2R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赖战峰. 蛇志, 1999(02)
  • [10]心血管疾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检测及应用[J]. 董波,宿传平,潘祥林,高洁,朱兴雷,邵建华,潘景韬.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4(03)

标签:;  ;  ;  ;  ;  

四种心血管疾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变化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