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管主动脉瘘致上消化道出血1例报告(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姚幸雨[1](2021)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不同手术方式疗效比较及3D打印技术在其内镜诊治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1)探讨影响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2)研究3D打印技术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中的指导作用。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3例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同时通过患者术后返院复查随访资料获得肿瘤结局(结局定义为复发转移);2)分析患者临床特征,计算术后5年复发转移率,同时进行预后危险因素分析及生存分析,并对内镜手术与外科手术的疗效进行比较。术后危险因素采用Log-rank检验行单因素分析,将P<0.1的危险因素再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得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手术方式复发率的比较采用校正X2检验;3)收集2018年9月-2020年12月我院行内镜治疗的172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一般临床信息,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15例直径较大、结构复杂且手术过程困难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进行三维重建并3D打印。把3D打印模型与传统影像学检查相对比,评估3D打印技术在术前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内镜诊治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结果:1)153例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中,男性90例(58.82%),女性63例(41.18%);G1期114例(74.51%),G2期25例(16.34%),G3期14例(9.15%),接受内镜手术112例(73.20%),外科手术41例(26.80%),5年内复发转移人数26人(16.99%)。手术部位在十二指肠、食管、胃和直肠的5年复发转移率分别为1.31%、3.92%、3.27%和8.50%。采用内镜手术和外科手术的患者5年内复发转移率分别为3.92%和13.07%。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年龄、不同肿瘤部位、不同肿瘤直径、不同病理分级以及不同手术方式的肿瘤复发转移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ox回归模型显示,肿瘤直径、病理分级和切缘见肿瘤组织是影响术后患者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肿瘤直径越大、病理分级越高,术后复发转移风险越高。G1、G2期直径不超过2cm的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不同手术的复发转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172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中,间质瘤42例(24.42%)、平滑肌瘤105例(61.05%)、神经内分泌瘤7例(4.07%)、脂肪瘤8例(4.65%)、异位胰腺10例(5.81%)。患者年龄50.44±10.01岁,最小17岁,最大76岁;肿瘤直径1.48±1.05cm,最小直径0.3cm,最大直径6.5cm。男性89例(51.74%),女性83例(48.26%);小于55岁113例(65.70%);大于等于55岁59例(34.30%);食管76例(44.19%)、胃90例(52.33%)、十二指肠6例(3.49%);肿瘤直径小于1cm 55例(31.98%)、直径1cm-2cm之间89例(51.74%)、大于2cm 28例(16.28%);EMR切除45例(26.16%)、ESD切除92例(53.49%)、EFTR切除2例(1.16%)、STER切除31例(18.02%)、双镜联合手术切除2例(1.16%);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中,穿孔4人(2.33%),术中大出血或术后迟发性出血3人(1.74%),术中出现气腹1人(0.58%);3)15例完成3D打印的模型清晰地显示了肿瘤的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器官、大血管等结构的毗邻关系。通过3D建模软件我们可以通过调节空间角度从不同方位对肿瘤的解剖关系进行观察从而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将模型与所切除肿瘤进行对比,3D打印模型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发生位置、形状、大小、生长方向以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解剖学关系。结论:1)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直径、病理分级和切缘见肿瘤组织是影响患者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越大、病理分级越高,术后复发转移风险越高。G1、G2期直径不超过2cm的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在内镜下切除经济安全有效。2)3D打印模型的清晰度远远高于CT、EUS等二维图像,同时它使肿瘤结构变得具象化,可以让医生从不同角度对肿瘤的解剖关系进行观察与判定,能够帮助医生在术前充分了解患者肿瘤情况,避免以往传统手术的相对盲目性,给予患者制定更加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
聂洪鑫[2](2021)在《围术期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评价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目的系统评价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EGAL)的危险因素,为防治EGAL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字知识服务平台(Wan Fang Data)、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收集关于食管癌术后EGAL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1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根据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3个原始研究,总计26636例病人,其中男性20283例,女性6353例,国内9587例,国外1704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病人自身因素:年龄、性别、高血压、体重指数、饮酒史、吸烟史、吸烟指数(≥400支/年)、消化道溃疡、呼吸系统疾病、低FEV1%、COPD、糖尿病、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外周血管疾病、腹腔干钙化、降主动脉钙化;(2)术前因素:肝功能异常、肾功能不全、ASA分级、新辅助放疗、术前白蛋白<35g/L、术前白蛋白低;(3)术中因素:颈部吻合、上段肿瘤、胸骨后途径、管状胃、胸腔镜手术、脾切除、手术时间≥4.5h;(4)术后因素:心律失常、呼吸衰竭、肺部感染、使用纤维支气管镜、深静脉血栓均可增加食管癌术后EGAL的发生风险,新辅助化疗有助于降低术后EGAL的发生风险,上述因素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60岁、上消化道炎症、DLCO%、胸部手术史、腹部手术史、脑血管疾病史、糖皮质激素药物史、新辅助放化疗、手工吻合、术中出血量、吻合口包埋、肿瘤分期、术后乳糜胸等因素与食管癌术后EGAL的发生无显着相关性(P≥0.05)。第二部分围术期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及初步预测模型建立目的基于食管癌术后EGLA的危险因素并建立临床预测模型,为EGAL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原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303例行食管癌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吻合口瘘,将病人分为吻合口瘘组与非吻合口瘘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R法)术后发生EGAL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nomogram临床预测模型。结果303例食管癌病人术后EGAL的发生率为15.18%(46/3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消化道溃疡、手术方式、肿瘤位置、吻合方式、清扫淋巴结数量、术中胸腔引流管数量、术后前3天未补充白蛋白、术后肺部感染、术后使用纤维支气管镜与食管癌术后EGAL的发生显着相关(P<0.05)。Nomogram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54(95%CI:0.924~0.975),表明模型的预测价值较高。结论1.本Meta分析证据表明,病人自身及围术期内导致食管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吸烟指数、高血压、体重指数、饮酒史、消化道溃疡、低FEV1%、COPD、糖尿病、ASA分级、新辅助放疗、术前白蛋白<35g/L、颈部吻合、胸腔镜手术、手术时间≥4.5h、管状胃、上段肿瘤、脾切除、术后呼吸衰竭、术后心律失常等,新辅助化疗可能是其保护因素,受纳入研究质量限制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文献予以佐证。2.结合我院病历资料分析证据表明,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消化道溃疡、手术方式、肿瘤位置、吻合方式、清扫淋巴结数量、术中胸腔引流管数量、术后前3天未补充白蛋白、术后肺部感染、术后使用纤维支气管镜是食管癌术后EGAL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本研究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评估效能,可有效地识别吻合口瘘的高风险个体,促进术后EGAL的早期发现与诊治,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李佳,林宇,林冬群,赵青武,黄伯湘,李永锋,陈记财[3](2021)在《胸主动脉瘤致主动脉食管瘘一例》文中研究说明主动脉食管瘘(AEF)是一种少见但预后极其凶险的疾病,处理不及时可引起严重感染和上消化道大出血。国内报道以食管异物引发的AEF常见,而国外报道则以大动脉疾病手术和主动脉瘤导致的AEF为主。该文报道1例胸主动脉瘤致AEF病例,患者为74岁男性,因降主动脉穿透性溃疡并假性动脉瘤破裂行主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后发生AEF,并出现纵隔感染,在病情稳定后再次出现食管瘘口扩大及消化道出血,虽经积极抢救,但终因失血性休克死亡。临床上遇到有AEF高危因素和典型症状的患者应及早诊断,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患者,接诊医师应拓宽诊断思路,提高警惕性,实施主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应注重广谱抗生素的应用,积极治疗纵隔感染。
丁泽华[4](2021)在《腹腔镜与开腹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的效果对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腹腔镜门奇断流术与开腹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在各方面的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19年10月到2020年12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和苏北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共收集到患者80例,排除肝功能差者8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门奇断流术,研究组患者采用腹腔镜门奇断流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引流量、血小板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收集两组数据后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用χ2检验。并且认为P值<0.05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结果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发现研究组术后的引流量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并且研究组的患者下床活动的时间以及肛门排气时间都比对照组时间短,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住院总体费用要低于研究组患者;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各项数据对比发现:对照组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比例较研究组高很多,包括发热、肝腹水、门静脉血栓形成、胸腔积液等情况,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上未表现出差异;两组患者在术后1d、3d、7d、14d的血小板数量上无显着差异(P>0.05),但术后两周内二者血小板数目均呈上升趋势。结论腹腔镜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患者具有很多优点,例如手术后并发症少、出血量比较少、手术时间短、患者恢复快,但患者住院所需要的费用较高,综合比较开腹手术与腹腔镜门奇断流术优缺点,腹腔镜门奇断流术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具备普遍推广的条件。
康宁宁[5](2019)在《镜下荷包技术胸内吻合与颈部直视吻合在微创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食管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其病死率在恶性肿瘤中排第六位。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每年世界上新增加的食管癌患者中,约有一半以上发生在中国。外科手术仍然是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式。长期以来,开放食管切除术(open esophagectomy,OE)一直是治疗食管癌主要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左经胸食管切除术(Sweet术)、经腹右经胸食管切除术(Ivor Lewis术)、右经胸经腹经颈三切口食管切除术(Mckeown术)、经腹经颈食管内翻剥脱术等等。这些手术需要常规开胸、开腹或附加颈部切口,切口较长,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创伤。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腔镜下的微创手术逐渐应用于食管癌的治疗。相较于传统的开放手术,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在保证肿瘤彻底根治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已逐渐成为治疗食管癌的常规术式。目前,主流的微创食管切除术按照吻合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颈部吻合术(thoracoscopiclaparoscopic esophagectomy with anastomosis in the neck,TLE-neck,MIE-Mckeown)与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胸内吻合术(thoracoscopiclaparoscopic esophagectomy with anastomosis in the chest,TLE-chest,MIE-Ivor Lewis)。TLE-neck术开展较早,操作相对较简单,应用更加广泛,已逐渐成为各大医院治疗食管癌的常规术式。而TLE-chest术相对难度较大,开展较晚。由于其省去了颈部切口,相对于颈部吻合术更加“微创”。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胸内吻合术是一种新式的TLE-chest术。其特点是术中仅仅用一根最常规的Prolene线将食管肌层荷包缝合,完成钉砧头的置入,简化了胸内吻合的流程和耗材,目前关于这种术式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报道较少。近年来,我们将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与TLE-neck术均进行了持续的优化与完善,许多新的操作和流程被加入到这两种术式中,产生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对于食管中、下段癌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时究竟该选择颈部吻合还是胸内吻合,目前仍没有定论。目的1.分析基于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的围手术期资料,探讨该手术方式应用于食管中、下段癌的可行性,评价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2.总结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与TLE-neck术术中技术和流程的改进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经验。3.将两种术式进行改进后的围手术期相关资料进行对比,为食管中、下段癌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时的手术方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共计25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0例为TLE-neck术,110例为基于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放疗和化疗。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肿瘤位置、病理类型及术前临床分期。术中术后观察项目包括: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由腔镜中转为开放的例数、围手术期死亡例数、术后总引流量、胸管留置天数、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情况(吻合口瘘、上消化道出血、肺部并发症、喉返神经损伤、乳糜胸)及术后病理分期。将两组术式的临床资料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组的平均年龄为64.05±8.38岁,其中男性82例,女性28例。平均体重指数为22.49±2.78 Kg/m2,其中57(50.18%)例有吸烟史,49(44.55%)例有饮酒史。73(66.36%)例为胸中段食管癌,37(33.64%)例为胸下段食管癌。鳞状细胞癌的百分比为92.73%。TLE-neck组的平均年龄为64.99±7.05岁,其中男性100例,女性40例,平均体重指数为22.61±2.74Kg/m2,其中60(42.86%)例有吸烟史,51(36.43%)例有饮酒史。107(76.43%)例为胸中段食管癌,33(23.57%)例为胸下段食管癌。鳞状细胞癌的百分比为95.7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肿瘤位置、病理类型、术前临床分期等指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73.71±48.85min,平均淋巴结清扫个数为22.58±10.77个,术后平均总引流量为2172.59±1130.03ml;术后病理分期:Ia期12例,Ib期15例,IIa期27例,IIb期12例,IIIa期6例,IIIb期28例,IVa期10例。术后胸管留置天数为9.93±3.53天,术后住院天数为11.67±4.10天。吻合口瘘4例,均行保守治疗后治愈。上消化道出血2例,1例行保守治疗治愈,另外1例术后行全麻下胃镜下钛夹止血治疗后治愈。肺部并发症11例,喉返神经损伤4例。乳糜瘘2例,均行保守治疗后治愈。围手术期死亡1例,因术后重症肺部感染而死亡。TLE-neck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54.23±58.78min,淋巴结清扫个数为24.52±13.14个,术后总引流量为2329.97±1587.39ml;术后病理分期:Ia期13例,Ib期23例,IIa期24例,IIb期18例,IIIa期9例,IIIb期45例,IVa期8例;术后胸管留置天数为11.31±6.09天,术后住院天数为13.88±8.24天。吻合口瘘15例,其中14例行保守治疗后治愈。上消化道出血7例,均行保守治疗治愈。肺部并发症24例,喉返神经损伤21例。乳糜瘘3例,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1例经剖腹探查后发现为乳糜池破损,经手术治疗后治愈。围手术期死亡2例,均死于术后肺部感染,其中1例并发吻合口瘘,继而出现食管气管瘘、呼吸衰竭,经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抗感染等治疗,出现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后治疗无效而死亡。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中转例数、围手术期死亡例数、术后总引流量、术后病理分期、上消化道出血、术后肺部并发症及乳糜瘘等指标上无显着差异(P>0.05)。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组术后胸管留置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吻合口瘘发生率及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显着小于TLE-neck术组(P<0.05)。结论:1.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临床治疗效果满意,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2.通过对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与TLE-neck术术中技术和流程的改进,提高了可操作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3.对于胸中段及胸下段食管癌患者的微创治疗来说,采用镜下荷包技术的TLE-chest术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丁飞[6](2019)在《一种新型的内镜扩张球囊在上消化道异物取出中作用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上消化道异物是临床常见急症,目前治疗包括内镜下取出和外科手术等方式,而外科处理创伤大,因而内镜下取出是最常规手段。然而对于形状大及不规则的异物,尤其是嵌顿于胸段食管的锐利异物,穿孔较深可导致纵隔感染和主动脉食管瘘等严重并发症。研究发明一种新型的内镜扩张球囊,观察分析胃镜联合内镜扩张球囊取出上消化道异物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评价内镜扩张球囊的内镜下治疗效果,为上消化道异物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或手术室的10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的治疗资料,所有患者常规方法未能取出或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异物距离大血管较近,直接取出风险极大。包括颈段食管异物5例,胸段食管异物3例,胃结石2例。签署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编制的生物医学研究知情同意书。必要时完善增强CT和或CTA检查评估异物与食管壁周围血管关系。将内镜扩张球囊固定在胃镜前端,在体外测试注气和球囊扩张直径大小后,胃镜带着内镜扩张球囊进入食管或胃腔。对于食管异物,扩张食管管腔后使异物游离管壁,调整异物方向,使之平行于食管管腔,顺利取出;对于胃内异物,通过取石网篮圈套异物后,扩张食管管腔方便异物通过狭窄段。取出过程中密切观察出血及患者的疼痛情况等。总结操作成功率、异物取出所用时间、视野清晰度、黏膜损伤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10例患者中,1例胃结石排入小肠出现肠梗阻,行外科手术取出;9例顺利完成胃镜联合内镜扩张球囊取出上消化道异物,成功率100%(9/9),取出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5例颈段食管异物患者,取出后门诊随访均无不适;3例胸段食管异物患者,1例位于左侧锁骨下动脉附近(约5.0mm),局部麻醉下取出;1例位于主动脉弓附近(约3.5mm),静脉麻醉下取出;1例位于主动脉弓附近(约1.9mm),在气管插管下,术前主动脉造影确认造影剂无外漏,保留导管,顺利取出异物,重复造影无外溢,术后常规禁食、抑酸、抗感染等处理好转出院。2例胃结石患者,一例胃癌Billroth Ⅰ术,保守治疗1周后通过取石网篮圈顺利取出一胃结石(约3.0*4.0cm),当晚进食半流质无明显不适;1例胃溃疡行Billroth Ⅰ术合并吻合口溃疡,保守治疗后患者腹痛腹胀进一步加重,再次进镜未见明显胃结石残留,腹部CT检查提示近段小肠扩张,后转至外科手术取出一胃结石(约3.0×7.0 cm),术后常规抗感染、抑酸、补液对症治疗后,1周后痊愈出院。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月均无明显不适。结论内镜扩张球囊辅助胃镜取出上消化道异物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尤其对于常规方法无法取出的异物,避免了直接取出时的二次损伤。其操作简单、实用、并发症少,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朱胜男[7](2019)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研究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分布特点及超声内镜特点。2.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对各类型病变后续治疗方式的指导意义。3.研究超声内镜对鉴别平滑肌瘤与间质瘤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共457处作为分析、研究对象,收集每个病变的一般情况、普通电子胃镜特点、超声内镜表现、后续治疗方式及病理结果,计算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断总符合率并分析误诊误判情况,并选取病理结果为平滑肌瘤及间质瘤的病例,进一步分析其一般情况及超声内镜特点。结果:1.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多分布于胃,尤其是胃底、胃窦,其次为食管,尤其是食管下段,分布最少的部位是十二指肠;食管病变多起源于粘膜肌层,贲门病变多起源于粘膜层及固有肌层,胃隆起性病变多起源于粘膜层及固有肌层,十二指肠病变多起源于粘膜层;平滑肌瘤多位于食管(109/160),间质瘤多位于胃(61/68),息肉多见于胃(34/51),囊肿多见于食管(28/40),异位胰腺多见于胃(23/31),脂肪瘤多见于胃(21/28),炎性增生多见于胃(11/13),腺瘤多见于十二指肠(13/13),癌多见于胃(9/12);腔外压迫多见于胃,可为肝脏、脾脏、结肠及腹腔占位性病变导致,也常见于食管,多为胸主动脉、气管隆突等导致,十二指肠较为少见,可为腔外血管、胰腺等。2.EUS诊断例数138例,病理结果符合例数为102例,总符合率为73.91%;各病变类型在EUS下的表现:平滑肌瘤的超声内镜特点为起源于粘膜肌层或者固有肌层的低回声影,内部回声均匀,远场观察清晰。间质瘤主要表现为起源于固有肌层的低回声影,内部回声不均匀,远场观察不清晰;息肉的超声内镜特点为起源于粘膜层的高回声影,内部回声均匀;囊肿则表现为起源于粘膜层的无回声影,内部无回声;腺瘤多表现为起源于粘膜层的高回声影,内部回声多不均匀;异位胰腺多表现为起源于粘膜层内部回声不均匀的团块影,回声高低不等,可为高回声,也可为低回声或混杂回声;本组病例多采用ESD术处理,尤其是起源层次深和(或)体积较大的病灶。起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的病灶可采用EMR切除,而起源于固有肌层的病灶因位置较深多采用ESD法切除,层次显示不清的病灶多为恶性肿瘤,多采用ESD及外科手术切除。术后并发出血2例,穿孔1例,可能与病灶体积过大、位置较深及手术者技巧有关。3.病理明确诊断为平滑肌瘤的病例共24例,其中18例位于食管(75.00%),1例位于贲门(4.17%),5例位于胃(20.83%);6例行EMR治疗(25.00%),18例行ESD治疗(75.00%)。平滑肌瘤与间质瘤患者的性别、病变表面是否光滑或糜烂溃疡、边缘有无粘膜桥、生长方式、回声高低、内部有无点片状高回声影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大小、起源、内部回声均匀与否及远场观察是否清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7、<0.001、<0.001、<0.001、0.041),间质瘤患者相较于平滑肌瘤患者年龄更大,肿瘤体积更偏大,更多起源于固有肌层,内部回声不均匀,远场观察不清晰。结论:1.EUS诊断总符合率为73.91%,可明确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的起源、病变的大小、浸润的深度等,并可对表现典型的病例进行诊断,在治疗方面对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治疗方式具有指导意义。2.超声内镜对于鉴别平滑肌瘤与间质瘤具有指导意义,间质瘤患者相较于平滑肌瘤患者年龄更大,肿瘤的长径或体积更大,更多起源于固有肌层,内部回声不均匀,远场观察不清晰。
汪绪伦,朱成楼,周志森,黄至辉,郭发良[8](2018)在《原发性主动脉食管瘘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原发性主动脉食管瘘是由于动脉壁糜烂、溃疡,穿破邻近食管所致,临床上罕见,Salmon 1843年正式报道首例,至1998全世界报道的病例不超过250例[1,2],超过80%为主动脉肠瘘,主动脉食管瘘极为罕见[3]。因发病凶险,诊断困难,极易误诊,死亡率高。我院2017年5月确诊1例,通过复习该病例诊治经过,并结合文献报道的15例,探讨该病的临床
洪嘉雯[9](2018)在《食管癌致小动脉食管瘘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但动脉食管瘘导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较为少见。本文报道南京市第一医院消化科收治的1例食管癌侵犯主动脉小分支动脉导致动脉食管瘘合并文献复习。方法:通过病例分析和文献复习的途径来学习动脉食管瘘的诊治要点。结果:该病例入院时的主要表现为突发上消化道大出血,入院后急诊胃镜检查未明确出血点。再发大出血出现休克症状时,通过手术明确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为食管癌侵犯主动脉小分支动脉导致动脉食管瘘,经急诊手术治疗后恢复尚可。通过阅读病例发现,食管异物是诱发动脉食管瘘最主要的原因,其中老年人以及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更易发生。结论:该患者病程急骤,入院前胃镜诊断为食管占位,急诊内镜和常规影像学检查未能明确出血点,外加患者本人主观因素贻误了病情。对于本例,急诊手术剖胸探查出血部位手术止血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动脉食管瘘的诊治要点在于接诊医师准确识别Chiari三联征。
张艳艳[10](2017)在《上消化道出血少见病因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UGIB)为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胰管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上段病变。UGIB常以呕血、黑便、周围循环衰竭为临床表现,出血量大时可危及生命。及时查找出血灶,明确出血病因是采取进一步治疗措施的基础。UGIB最常见病因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胃癌。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过去临床上发病率较低的、被人们所忽略的少见病因,如杜氏病(Dieualfoy’s disease)等,引起的UGIB日益增多。本文通过对上消化道出血的少见病因进行分析,从而明确UGIB少见病因的临床特点,提高对UGIB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本文收集UGIB的病例,且病例均确定为常见病因以外的少见病因,从此类患者的一般特征、临床表现、伴随症状、血液化验、胃镜下表现及治疗方法上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UGIB少见病因中发病率较高的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进行系统的分析。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15年因少见病因确诊为UGIB的174例患者,且均行胃镜明确病因。通过统计各病因所占百分比探讨UGIB少见病因的构成;通过数据对比,探讨少见病因的主要临床特点;通过对三种治疗方法(内科常规、内镜治疗、外科手术)比较,探讨少见病因治疗方法的选择。对于少见病因中常见的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67例患者,从其一般特征、临床表现、出血严重程度、胃镜下表现及Forrest分级等方面分析,总结此病因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选择,同时通过对危险因素的分析,更好的预防此病发生。结果:第一部分1..UGIB少见病因中前五位: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38.51%)、食道炎/食道裂孔疝(13.79%)、血管畸形(12.64%)、吻合口溃疡(10.34%)、残胃炎/吻合口炎(6.32%),其他包括食道癌(4.60%)、胃息肉(3.45%)、残胃癌(1.72%)、十二指肠癌(2.30%)、十二指肠间质瘤(4.02%)、胸主动脉食管瘘(0.57%)、肿瘤破入胆道(1.15%)、胸主动脉瘤(0.57%)。2.性别:174例患者中男性143例(82.18%),女性31例(17.82%),男:女=4.6:1。前五种病因进行组内性别比较,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食道炎/食道裂孔疝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病因均为男性较女性多。3.年龄:年龄范围9-88岁,平均年龄55.16±16.78岁,其中男性143例(82.2%),平均年龄54.23±16.70岁,女性31例(17.8%),平均年龄59.41±16.72岁。年龄分组: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各年龄组比较P<O.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贲门粘膜撕裂综合症以中年人(40-59岁)年龄居多,老年组(>60岁)次之,青年组(≤39岁)最少。4.临床表现:主要为呕血、黑便。以呕血为首发症状者108例(62.07%),黑便为首发症状者66例(37.93%)。前五种病因组内比较,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食道炎/食道裂孔疝中以呕血为首发症状者多见,吻合口溃疡中以黑便为首发者多见。各病因大多都伴有头晕、心悸、乏力等伴随症状,无明显差异。从血液检查上来看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无论急性还是慢性失血,均呈现下降趋势,血尿素氮正常范围。5.治疗方法:仅应用常规治疗110例(63.23%);辅助内镜下治疗43例(24.71%),其中贲门撕裂综合征16例,占37.21%,血管畸形19例,占44.19%;外科手术治疗21例(12.06%),其中肿瘤性疾病(食道癌、残胃癌、十二指肠癌、十二指肠间质瘤)共14例,占66.67%。第二部分1.67例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患者,男性61例(91.04%),女性6例(0.89%),男:女=10.2:1,年龄范围:25-88岁,平均值:53.92±16.92。2.Blatchford 评分:<6 分:30 例(44.78%),≥6 分:37 例(55.22%),平均值:6.82±3.89 分。3.胃镜下表现:①撕裂个数:贲门口处见1-4处不等粘膜撕裂,1处撕裂61例(91.04%),2处以上粘膜撕裂6例(8.96%)(2处撕裂3例,3处撕裂2例,4处撕裂1例)。②撕裂长度:撕裂长径>1.Ocm者12例(17.91%),<1.0cm者55例(82.09%)。③撕裂部位:食管下段:3例(4.48%),贲门胃底交界:1例(1.49%),贲门处:63例(94.03%)。4.各因素对再发出血的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饮酒史中P值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P值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饮酒是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而性别、年龄、HP感染不是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第一部分1.UGIB少见病因中以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及血管畸形多见,血管畸形其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失血性表现明显,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主要发生于中年人,与饮酒及饮食不当相关,病史采集至关重要。2.对于长期黑便,慢性贫血、腹部疼痛患者,考虑胃癌常见病因的同时,应考虑其他肿瘤性疾病(十二指肠间质瘤、残胃癌等);对于症状不明显者,血常规起到辅助检查作用,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误诊率及漏诊率。3.对于UGIB,胃镜检查为首选,必要时应进行急诊胃镜,不仅可以尽早明确诊断,挽救病人生命,更能协助治疗。4.治疗方法选择:对于血管性疾病,联合应用内镜下治疗,止血效果显着;对于炎症性疾病来说,内科常规治疗即可达到很好的止血效果,当止血不佳时,可协助内镜下治疗;肿瘤性疾病要从根本上解决出血问题,手术治疗为最佳选择。第二部分1.频繁剧烈呕吐、呕血和(或)黑便、胃镜下表现粘膜纵行撕裂是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的诊断要点,对于有引起腹内压或胃内压增高的诱因应考虑本病。2.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出血多不凶猛,大多药物保守联合内镜下治疗即可治愈,预后较好,内镜下金属夹治疗值得推广。3.饮酒史是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二、食管主动脉瘘致上消化道出血1例报告(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管主动脉瘘致上消化道出血1例报告(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不同手术方式疗效比较及3D打印技术在其内镜诊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不同手术方式疗效比较及预后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3D打印技术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中的应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 综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治现状和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围术期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评价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 |
1.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4 本Meta分析结果 |
2.5 敏感性分析 |
2.6 发表偏倚 |
3 讨论 |
3.1 病人自身影响因素 |
3.2 术前影响因素 |
3.3 术中影响因素 |
3.4 术后影响因素 |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二部分 围术期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及初步预测模型建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1.4 伦理审查 |
2 结果 |
2.1 吻合口瘘的相关情况 |
2.2 影响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
2.3 影响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
2.4 预测模型nomogram的建立 |
3 讨论 |
3.1 食管胃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
3.2 食管胃吻合口瘘的风险预测模型 |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科研伦理审批表 |
文献综述 临床诊断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成果 |
(3)胸主动脉瘤致主动脉食管瘘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病例资料 |
一、主诉及相关检查 |
二、行主动脉支架植入术 |
三、发生AEF |
四、转归 |
讨论 |
(4)腹腔镜与开腹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的效果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样品采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术前准备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分析 |
2.6 麻醉与手术方法 |
2.6.1 麻醉 |
2.6.2 手术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综述 腹腔镜门奇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镜下荷包技术胸内吻合与颈部直视吻合在微创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一种新型的内镜扩张球囊在上消化道异物取出中作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7)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材料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EUS检查方法 |
1.4 扫描内容 |
1.5 病变判定标准 |
1.6 治疗方法 |
1.7 病理标本处理 |
1.8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特点 |
1.1 病变的部位分布 |
1.2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起源 |
1.3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部位分布 |
1.4 外压病例的部位分布 |
2 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的病理诊断和治疗 |
2.1 EUS诊断符合率 |
2.2 EUS下各类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特点 |
2.3 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治疗情况 |
3 胃镜以及超声内镜下平滑肌瘤与胃肠道间质瘤的特点分析 |
3.1 平滑肌瘤及胃肠道间质瘤部位分布及治疗方法 |
3.2 平滑肌瘤与胃肠道间质瘤胃镜、超声内镜特点及分析 |
讨论 |
1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疾病分布特点 |
2 超声内镜对各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方式的指导意义 |
3 超声内镜对胃肠道间质瘤与平滑肌瘤鉴别诊断的指导意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胃肠道间质瘤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8)原发性主动脉食管瘘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讨论 |
(9)食管癌致小动脉食管瘘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病例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临床轮转科室情况 |
致谢 |
(10)上消化道出血少见病因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上消化道出血少见病因临床特点总体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病因构成及一般特征分析 |
1.1 病因构成 |
1.2 性别与病因关系构成 |
1.3 发病年龄及分布 |
2. 临床特点分析 |
2.1 主要临床表现 |
2.2 呕血量比较 |
2.3 伴随症状 |
2.4 休克指数分析 |
3. 辅助检查 |
3.1 急诊胃镜 |
3.2 化验分析 |
3.3 胃镜下表现 |
4. 治疗方法 |
5.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食管主动脉瘘致上消化道出血1例报告(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不同手术方式疗效比较及3D打印技术在其内镜诊治中的应用[D]. 姚幸雨.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围术期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评价与研究[D]. 聂洪鑫.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胸主动脉瘤致主动脉食管瘘一例[J]. 李佳,林宇,林冬群,赵青武,黄伯湘,李永锋,陈记财. 新医学, 2021(02)
- [4]腹腔镜与开腹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的效果对比[D]. 丁泽华.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5]镜下荷包技术胸内吻合与颈部直视吻合在微创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D]. 康宁宁.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7)
- [6]一种新型的内镜扩张球囊在上消化道异物取出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 丁飞. 苏州大学, 2019(04)
- [7]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临床研究[D]. 朱胜男. 苏州大学, 2019(04)
- [8]原发性主动脉食管瘘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汪绪伦,朱成楼,周志森,黄至辉,郭发良.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8(04)
- [9]食管癌致小动脉食管瘘1例并文献复习[D]. 洪嘉雯.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1)
- [10]上消化道出血少见病因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D]. 张艳艳.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