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缓存磁盘技术在全息存储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晨雪,胡巧,赵苗,苏文静,郭新军,阮昊[1](2019)在《磁光电混合存储技术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磁光电混合存储的技术特点及发展历程;总结了其关键技术及研究现状,包括存储系统结构、软件和硬件的关键技术以及相关标准的制定和专利申请;介绍了混合存储技术的发展动向,对磁光电混合存储的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该综述有助于研究人员更系统、清晰、准确地认识磁光电混合存储技术,并有助于未来大数据存储的发展。
李赟玺[2](2014)在《Al2O3纳米颗粒/光致聚合物复合材料全息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光致聚合物材料是一种新型光学材料,相比其他材料而言具有低成本、环保无污染、可以实时记录等优点,更重要的是其衍射效率和曝光灵敏度范围都很高,空间分辨率也非常出色,在全息和其他方面都有众多应用。但是,一般的光致聚合物材料都具有一些典型的缺点,比如曝光后容易发生缩皱形变、布拉格偏移过大和衍射效率不高等。本文试讨论将Al2O3纳米颗粒掺进光致聚合物中,并通过对Al2O3纳米颗粒进行化学修饰和酸碱度调试,探索到合适的掺入条件与方法,提高水溶性纳米颗粒的分散性,使材料抗皱缩性能增大,进而改善该体系光致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全息特性。本论文主要工作包含以下几方面:1.利用无机电解质分散剂对纳米颗粒进行修饰,用“两步共混法”制得经过修饰的Al2O3纳米流体,使水溶性Al2O3纳米颗粒分散性增加。并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进行对比观察,验证制备的改性Al2O3纳米颗粒能分散性良好,能够在聚合物膜材料中分布均匀。2.将纳米流体掺入聚合物中,制备Al2O3光致聚合物的纳米复合材料,利用变量分析法测试材料的光学性能,通过改变掺入Al2O3纳米颗粒浓度和平均粒径等参数,研究样品的布拉格偏移和缩皱率的变化情况,优化纳米复合材料中纳米颗粒的掺入条件。3.通过改变材料中掺入Al2O3纳米流体的PH值,研究在不同PH值环境下水溶性Al2O3纳米颗粒掺入聚合物后,其相应的分散性对样品全息特性的影响,优化掺入Al2O3纳米流体的PH值。4.选取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别对纳米颗粒进行表面修饰,探讨了不同修饰方法下的Al2O3纳米颗粒的分散性特点,将其分别掺入聚合物制得纳米复合材料后,研究其不同修饰方法对样品全息特性的影响。5.综合上述优化条件,分别在纳米复合材料中记录和再现模拟和数字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样品具有良好的全息存储性能,再现图像具有较高的保真度,能够满足数字全息存储应用的要求,说明在本文方法下制得Al2O3光致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有望在全息存储应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薛晓渝[3](2013)在《掺杂金纳米粒子光致聚合物材料全息存储特性研究》文中认为丙烯酰胺基水溶性光致聚合物材料凭借其优异的全息存储特性一直以来都是高密度全息存储材料中的研究热点。近年来,研究者们向光致聚合物体系中加入各种纳米粒子以期进一步提高材料的衍射效率、折射率调制度、曝光灵敏度和动态范围等参数。金纳米粒子具有高电子密度、介电特性和催化作用、能与多种生物大分子结合等特点,因而成为人们研究最广泛的纳米材料之一。本文将制备出的金纳米粒子溶胶掺入水溶性的丙烯酰胺基光致聚合物中,并对金纳米粒子溶胶、纳米粒子光致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全息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首先,我们利用柠檬酸钠还原四氯金酸的方法制备出了表面包覆柠檬酸根的金纳米粒子溶胶,经SEM观测,其粒径大小均匀、单分散性良好。与金的块状材料XRD数据对比发现金纳米晶粒仍是面心立方结构,根据Scherrer’s公式,由各峰值的半高宽度与布拉格角估算出晶粒平均直径为19nm。我们将包裹柠檬酸根的金纳米粒子掺入到光致聚合物中,通过改进制备手段使金纳米粒子均匀分散于所制得的样品干膜,对掺杂不同浓度金纳米粒子的光致聚合物样品进行全息参数测试,得到了一个金纳米粒子最优掺杂浓度。利用热力学平衡条件对因金纳米粒子浓度改变而导致的样品全息参数变化的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较为吻合,在金纳米粒子掺杂浓度8.463×10-5mol/L时材料的衍射效率有15%的提升,材料缩皱降至0.8%。其次,我们分别以单步还原法、两步还原法和晶种法制得五种不同金纳米粒子溶胶,利用Mie理论对其吸收光谱进行分析并估算出五种金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6nm、12nm、19nm、26nm和40nm,分别将不同粒径的金纳米粒子溶胶掺入到光致聚合物样品中,对各个样品的全息参数测试结果表明掺杂12nm金纳米粒子的光致聚合物样品最大衍射效率可达90%,布拉格偏移为0.04°,材料缩皱现象较未掺杂样品有明显改善。我们利用瑞利散射公式分析了掺杂粒径改变对样品全息特性的影响,利用方波粒度公式对不同粒径金纳米粒子掺杂的光聚物样品的曝光诱导期缩短和双扩散现象进行分析,较好的解释了实验结果。最后,我们对优化组分后的光致聚合物材料成功进行了模拟全息存储和数字全息存储实验,其实验结果表明衍射再现像成像效果良好,数据页信噪比和误码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这说明本文所制备的掺杂金纳米粒子的光致聚合物材料有望在高密度数字化全息存储中得以应用。
蒋提[4](2012)在《PACS存储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容量数字信息的存储、通信和显示均能够实现,这带动了医学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但与此同时相关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为医生提供服务?于是出现了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PACS可以全面解决医学影像获取、显示、储存、传输及管理,使得医学影像能够直接从检查设备中获取,进而实现影像资料的共享和有效管理。PACS的使用可以显着提高医院的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但由于医学影像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复杂、规定保存时间长,这就要求PACS不仅具有海量存储空间,而且需要具有更高的读取数据能力。本文以计算机与医学领域的结合为切入点,采用例证法探索了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本文通过对现在常用的几种存储介质相关的技术比较与分析,结合PACS存储架构的研究,选择合适的存储介质。通过对PACS存储架构进行研究,深入探讨了集中存储和分级存储的区别、存储系统的结构层次、PACS存储系统的特点,并详细说明了在线、近线、离线的三级存储架构以及分级存储的优点,而且分析了PACS建设的系统关键问题和系统支撑的环境。基于此提出了云存储系统的架构,通过将云存储服务平台应用到医院PACS存储系统建设中,即可实现医院图像的高效存储和检索。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目前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实际需求,详细设计了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PACS实施的需求分析,并对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学图像存储方案和系统维护进行了尝试性设计与应用。
娄希安[5](2012)在《海量数据存储与查询策略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在全面信息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资源,非常需要一种方法对海量数据进行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和使用,以满足日益多样的业务应用,同时提高信息资源的管理效率。国内外的分析表明,海量数据管理水平将成为下一轮衡量企业生命力的指标之一。海量数据管理的前景虽然乐观,但目前仍然存在着很多技术上的难题需要克服。存储策略的研究侧重于空间效率的改进,而查询策略侧重于时间效率的提高,不能综合地发挥出系统的整体优势。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以海量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海量数据存储策略与查询策略的优化。论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取得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总结了现行主要的存储和查询策略的特点,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的内容和目标,接着从海量数据生命周期出发,深入研究了表分区,基于对象存储,查询分解等多项关键技术,然后,提出了利用表分区技术的基于对象存储优化策略和基于查询分解的查询优化策略。而后,针对这些关键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通过研究得出优化策略的基本方案,同时把分布式环境确立为策略验证的环境。最后,在模拟环境中实现了存储部分的配置信息、文件信息和读写操作功能,查询部分设计实现了查询分解、查询优化和结果合成功能;通过以上模块的综合作用,完成了对优化策略的可行性的验证工作。本文从全面信息化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对常规理论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海量数据的存储和查询的优化后的策略,并模拟环境中进行了验证;该优化策略平衡了系统的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最终实现了系统优化的预期目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丁茂峦[6](2011)在《基于光致聚合物材料的体全息存储快速读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全息存储以其大容量、高传输速率的特点成为最有潜力的新一代光存储方式。本论文工作的目的是在光致聚合物材料中进行全息存储,并实现100Mb/s的读出速率。本论文对全息存储器的读出速率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读出速率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要提高系统的极限读出速率,可以通过以下方案:(1)采用高灵敏度、低噪音的探测器;(2)提高存储密度即减小介质内全息图的间隔;(3)减小存储系统中傅里叶透镜的f数;(4)提高参考光的光强和全息图的衍射效率;(5)减小参考光束与全息图表面法线的夹角。系统的实际读出速率受到寻址系统、采集设备等硬件的限制,要提高系统的实际读出速率,需要提高寻址设备的运动速度、减小介质内全息图的间隔。要提高体全息存储系统的快速读出速率,在硬件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最适宜的手段是提高系统的存储密度。在全息存储系统中,一般研究的是轨道内的存储密度,即单位长度内全息图的数量。存储密度由存储介质的布拉格选择性决定,而光致聚合物材料较薄的厚度限制了其布拉格选择性。有吸收的耦合波理论表明,吸收越强,布拉格选择角越大。为了实现100Mb/s的读出速率,在实验室条件下,要求在光致聚合物中实现150μm的复用间隔。光致聚合物的吸收特性导致了布拉格展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复用间隔。实验表明,在空角复用存储方案下,理论上的位移选择性为81μm时,对应的实际位移选择性约为120μm,为了进一步抑制串扰,可以用150μm的复用间隔进行多幅全息图的存储。全息存储器的快速读出是飞行读出,即在寻址设备高速运动的过程中进行读出,这需要采集设备与寻址系统能够严格同步。根据精密位移台的运动曲线与脉冲发生器的触发频率,我们设计了脉冲激光、寻址系统、采集设备同步运转的读出时序。采用空间角度复用方案在国产光致聚合物中以150μm的复用间隔存储了10幅全息图,并利用设计好的控制软件进行读出。为了加快全息存储器的实用化,我们采用单片机系统尝试了对系统的小型化设计,并初步验证了其可行性。在小型化系统中,通过单片机触发CMOS相机采集图像,其频率要与寻址系统的运动速度匹配。采用Keil C51软件对单片机设定了延时一段时间的133.3Hz的脉冲序列,并通过产生的脉冲对于CMOS相机的外触发控制测量了实际延时时间。根据单片机产生的脉冲与寻址位移台的运动曲线,设定了寻址系统与采集设备的同步运转读出时序。在国产光致聚合物中采用空间角度复用方案存储了5幅全息图并进行了快速读出,实际读出时间为56ms。由于程序运行必要的时间开支,本次实验相当于实现了89幅/s的读出速率。
孟凡伟[7](2010)在《基于近化学计量比Mg:Fe:LiNbO3晶体的体全息相关识别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体全息存储技术以其存储密度高、存储容量大、数据传输速率高、数据搜索时间短等优势成为一种颇具潜力的海量信息存储技术。而基于体全息存储的相关识别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光学模式识别技术。具有并行性和快速性的特点,在军事制导及目标识别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及应用前景。本论文以近化学计量比Mg:Fe:LiNbO3晶体为存储介质,在已有的理论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若干适用于体全息相关识别的算法,推进体全息识别系统的实用化进程。目前制约体全息存储及相关识别技术的关键仍然在于获取高性能、高质量的光折变材料。同成分LiNbO3晶体难以满足体全息存储对其光折变性能的要求,而且在强光照射下容易发生光致散射。为此本文利用顶部籽晶法,通过优化晶体生长的工艺参数(原料配比、温场等),研制出大尺寸、组分均匀、抗光损伤能力强的近化学计量比Mg:Fe:LiNbO3晶体。测试结果显示:晶体中的[Li]/[Nb]比在49.749.8%之间,确定了Mg在晶体中的阈值浓度为23mol%之间,提出了掺杂离子的占位模型,晶体的头尾居里温度差在2℃以内,晶体的抗光损伤能力达到104W·cm-2,衍射效率超过60%,响应时间达到亚秒级。表明近化学计量比Mg:Fe:LiNbO3晶体具有更好的光学均匀性和体全息存储特性,较同成分LiNbO3晶体有显着提高,为提高体全息相关识别系统的读出图像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进一步降低体全息相关识别系统对全息图衍射效率均匀性的要求并提高识别率,采用基于特征识别向量的方法进行识别判断,该方法需要对相关峰光斑进行自动定位。为此,以邻域熵目标检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邻域方差增长的相关峰光斑定位算法。首先选择大小合适的两邻域,通过计算两个邻域的方差增长数值来而不是熵增长值来进行目标检测和定位,同时解决了邻域熵进行目标检测受背景亮度影响的问题。针对1024×768像素大小的相关读出图像,算法定位比较准确,且平均耗时<4s。针对大样本问题,提出了基于自适应多尺度边缘的体全息相关识别算法,使原始图像之间的直接相关转化为特征边缘之间的相关,提高了相关峰的锐度。首先依据噪声和边缘在小波变换域的Lipschitz指数的差异性,定义多尺度边缘相关函数,对模极大值点进行检测;然后依据类内方差最小化这一准则自适应的确定二值化的双阈值,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以AR人脸库中图像作为原始图像,实现了1000幅全息图的存储与相关识别,对于库内图像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9.50%,对于500幅库外图像都能够准确的判断为非库内图像。提出了一种加权二维Fisherface方法对训练样本进行特征提取和重构,来解决体全息相关识别所面临的小样本问题。算法首先使用二维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压缩降维,使得压缩后的信息能够最大限度的表达原始输入信息;然后根据Fisher准则在降维后的空间进行特征提取,使投影后的模式样本在新的子空间中类间离散度和类内离散度的比值最大,即模式在该空间具有最佳的分离性,从而达到提取分类信息的效果。最后根据这些最具分离性的特征和最具表达性的特征对原始图像进行重构,将原始图像之间的直接相关转化为重构图像之间的相关。同时算法对那些偏离聚类中心的野值点在计算类均值时赋予较轻的权重,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所提取的特征的准确性。在ORL和Yale人脸库上的相关识别实验取得的识别率较传统相关提高了约10%,进一步说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董衍堂[8](2010)在《基于铌酸锂晶体的体全息存储与相关识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存储技术以及存储介质愈来愈高的要求,传统的磁存储已经接近其物理极限,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人们需要一种存储量大的、访问和传输速度快的、信息冗余度高的存储技术,这些正是体全息存储技术具有的优点。体全息存储技术的研究难点是怎么把它的这些优点实用化、稳定化。本篇论文主要是以掺杂铌酸锂晶体作为存储介质,进行了基于光折变效应的体全息存储以及相关识别的实验研究。在传统透射式体全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即在读出信息时在铌酸锂晶体的两端加一个可变的强电场,从而改变晶体内部的体光栅结构,研究了该条件下晶体衍射效率随电场变化的情况,给出了电场对晶体衍射效率的影响关系,并且存储、再现了部分全息图像。在全息存储中,存储的图像信息由于各种噪声的存在给我们实际应用带来极大不便,而在军事等一些领域需要对信息保密,这就对存储信息的保真性和安全性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论文采用对突发错误纠错能力超强的RS码、并利用Matlab软件对体全息存储系统的相关图像进行了编码解码实验仿真,实验中较好地再现了原图像信息,并且有效的降低了误码率,这一编码方式为信息的安全性提供了一种参考模式。在图像特征提取以及相关识别研究中,我们采用近几年发展迅速的小波变换方法,把图像先进行三层小波包分解重构,然后选择适当的小波包基对分解的三个高频系数进行特征提取,接着把实验中十幅图像的三个高频特征进行对应叠加起来,从而构成出三个包含这十幅图像高频信息的特征图像,并进行存储和相关识别研究。实验中我们较好的得到了图像的相关峰及再现图像。这一方法还可以延伸到更多幅图像的存储、再现以及相关识别的研究中,对于提高铌酸锂晶体的存储容量具有潜在的应用。
丽英[9](2009)在《菌紫质光学特性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细菌视紫红质(简称菌紫质或BR)是一种生物活性的光敏蛋白质,它具有许多优良的光学特性,其中因其优良的光致变色特性,成为目前国际上光信息处理和光存储的热点。围绕着菌紫质薄膜的光学特性(主要为光致变色特性)及其应用,本论文完成了以下工作:1.研究了菌紫质BR-D96N薄膜样品的光致变色特性及其图像光存储应用:测量了双态吸收谱;根据克雷默斯——克朗尼(Kramers-Kronig)变换关系理论计算出伴随光致变色反应产生的折射率变化量光谱;用分光光度计测量了样品在光激发后热驰豫过程中不同时刻的吸收光谱,通过对吸收光谱变化的分析,分离出了B态、M态和D态吸收光谱,用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对热驰豫各个时刻的吸收光谱进行了数据拟合,得到了B态、M态和D态分子数百分比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估算出了M态和B态分子的寿命,再通过样品在411nm和568nm波长处光吸收随时间变化的测量,采用双指数拟合的方法也得出了M态和B态分子的寿命;另外,利用此光致变色特性,在BR-D96N薄膜上进行了图像光存储实验研究。2.基于样品的光致变色特性和光致各向异性,研究了BR-D96N全息存储特性,对不同偏振记录全息的衍射光偏振态及衍射效率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推导,并且用MATLAB软件理论计算了菌紫质薄膜普通全息衍射效率光谱。3.全息图像存储实验研究:利用不同全息存储技术,包括参考光再现与共轭光再现技术,透射式与反射式记录技术,四种不同偏振记录技术,即平行线偏振记录、正交线偏振记录、同圆偏振记录、正交圆偏振记录等,在BR-D96N薄膜样品上记录了不同全息图,比较了它们的衍射效率及衍射像信噪比。还研究了共轭参考光再现对提高衍射像信噪比和补偿物光波前畸变的作用。4.在BR-D96N薄膜样品上实现了偏振复用全息存储,即在样品的同一位置以两种全息图的方式记录了两幅偏振方向相正交的物光信息,然后分别对这两幅图像实现了选择性的读出。并证明了用偏振复用全息的方法也可以实现两幅图像的相加减处理,并给出了基本原理。
刘大博[10](2009)在《基于铌酸锂晶体全息存储的图像识别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存储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磁存储方式已经接近其物理极限。体全息存储技术以其高存储密度、高传输速率、内容寻址功能、高信息冗余度、寻址速度快和抗电磁干扰等优势,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成为磁存储最有可能的替代者。此外,体全息技术具有的内容关联寻址功能,在大容量图像识别及信息检索等领域拥有巨大的发展前景。首先,本文从铌酸锂晶体的晶格结构、存储特性及掺杂改性等角度对铌酸锂晶体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测量了晶体在不同角度下的衍射效率,并通过透射光斑畸变法测试了铌酸锂晶体的光损伤性能,从而对下一步存储实验的晶体选择、存储角度及光功率的控制方面提供了实验依据。其次,本文针对体全息相关识别需要处理大量图像信息的特点,基于小波变换的基本原理,采用小波包分解的方法,对多幅图像进行三层小波包的分解。应用分解系数的线性组合提取图像的特征信息,从多幅图像信息中提取出少数特征信息组成特征图像,并以此建立用于相关识别的特征图像库。这样就将原多幅图像信息压缩为少数几幅特征图像来表达,从而提高了存储晶体的利用效率,实现了提高存储容量的目的。最后,本文以铌酸锂晶体为存储材料,构建了体全息存储及图像相关识别系统,实现了多幅全息图的存储与再现。在图像识别方面,应用小波包分解提取特征图像的方法,进行相关识别,相关峰的强度变化明显。据此,提取相关峰信息组成特征向量进行识别判断,成功的实现了对输入图像的识别,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二、缓存磁盘技术在全息存储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缓存磁盘技术在全息存储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磁光电混合存储技术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磁光电混合存储技术特点及发展历程 |
2.1 存储原理和技术特点 |
2.2 发展历程 |
3 磁光电混合存储关键技术及研究现状 |
3.1 存储系统结构 |
3.1.1 分层/分布式存储法 |
3.1.2 基于磁光阵列存储法 |
3.1.3 介质用量最优组合 |
3.2 软件部分关键技术 |
3.2.1 数据热度分类和更新 |
3.2.2 数据迁移策略 |
3.2.3 系统异构性 |
3.3 硬件部分关键技术 |
3.3.1 高密度存储技术 |
3.3.1. 1 磁存储 |
3.3.1. 2 电存储 |
3.3.1. 3 光存储 |
3.3.2 光盘读写和伺服 |
3.3.3 光盘机械手 |
3.4 标准和专利 |
4 技术发展动向 |
5 结束语 |
(2)Al2O3纳米颗粒/光致聚合物复合材料全息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信息记录与存储技术 |
1.2.1 信息记录与存储技术的发展状况 |
1.2.2 信息记录与存储技术的分类 |
1.3 光存储技术 |
1.3.1 光存储技术的原理 |
1.3.2 光存储技术的发展 |
1.3.3 光存储技术的分类 |
1.4 全息存储技术 |
1.4.1 全息存储技术的原理 |
1.4.2 全息存储的分类与进展 |
1.5 全息光存储材料 |
1.6 光致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
1.6.1 光致聚合物材料的分类 |
1.6.2 新型纳米颗粒光致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
1.7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2.1 实验所用化学试剂 |
2.2 Al_2O_3纳米颗粒 |
2.3 实验仪器 |
2.4 样品制备 |
2.4.1 仪器准备过程 |
2.4.2 纳米流体的制备 |
2.4.3 复合材料样品的制备 |
2.5 样品全息特性测试 |
2.5.1 透过率 |
2.5.2 衍射效率 |
2.5.3 布拉格偏移 |
2.5.4 全息存储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掺入 Al_2O_3光致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全息特性 |
3.1 引言 |
3.2 Al_2O_3纳米颗粒/光聚物复合材料全息特性 |
3.3 Al_2O_3纳米颗粒的分散性和样品的吸收光谱 |
3.4 材料衍射效率与 Al_2O_3纳米颗粒浓度和粒径条件的关系 |
3.5 材料透射效率与 Al_2O_3纳米颗粒浓度条件的关系 |
3.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不同 PH 值环境 Al_2O_3纳米颗粒/光致聚合物复合材料全息特性 |
4.1 引言 |
4.2 不同 PH 值环境 Al_2O_3光致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制备 |
4.3 不同 PH 值环境 Al_2O_3光致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吸收谱 |
4.4 不同 PH 值环境 Al_2O_3光致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全息特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修饰方法 Al_2O_3纳米颗粒/光致聚合物复合材料全息特性 |
5.1 引言 |
5.2 不同修饰方法 Al_2O_3光致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制备 |
5.3 不同修饰方法 Al_2O_3光致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吸收谱 |
5.4 不同修饰方法 Al_2O_3光致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全息特性 |
5.5 最佳修饰条件 Al_2O_3光致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布拉格偏移及皱缩率分析 |
5.6 全息存储实验 |
5.6.1 模拟全息存储实验结果 |
5.6.2 数字全息存储实验结果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3)掺杂金纳米粒子光致聚合物材料全息存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信息存储技术现状 |
1.2.1 磁存储 |
1.2.2 半导体存储 |
1.2.3 光存储 |
1.3 光全息存储及其存储介质 |
1.3.1 平面全息记录材料 |
1.3.2 体全息记录材料 |
1.4 光致聚合物 |
1.4.1 有机光致聚合物 |
1.4.2 纳米粒子掺杂光致聚合物 |
1.4.3 纳米粒子掺杂光致聚合物存储机理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2 材料制备及测试方法 |
2.1 主要化学试剂 |
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3 制备过程 |
2.3.1 金纳米粒子溶胶制备 |
2.3.2 掺杂金纳米粒子的光致聚合物制备 |
2.4 全息特性测试 |
2.4.1 透过率测试光路 |
2.4.2 衍射效率测试光路 |
2.4.3 布拉格偏移测试光路 |
2.4.4 全息存储记录光路 |
参考文献 |
3 掺杂金纳米粒子的光致聚合物全息特性 |
3.1 引言 |
3.2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
3.3 掺杂金纳米粒子的光致聚合物全息特性 |
3.3.1 金纳米粒子/光致聚合物复合材料样品的组分构成 |
3.3.2 样品的吸收光谱 |
3.3.3 聚合物样品透过率测试 |
3.3.4 聚合物样品衍射效率测试 |
3.3.5 聚合物样品布拉格偏移测试 |
3.3.6 聚合物样品全息性能参数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4 金纳米粒子尺寸对光致聚合物全息特性影响 |
4.1 引言 |
4.2 样品制备 |
4.2.1 不同尺寸金纳米粒子制备 |
4.2.2 光致聚合物样品制备 |
4.3 样品的全息特性测试及分析 |
4.3.1 样品透过率测试 |
4.3.2 样品衍射效率测试及最大折射率调制度分析 |
4.3.3 样品的布拉格偏移及缩皱率分析 |
4.4 全息存储实验 |
4.4.1 空间频率响应优化 |
4.4.2 模拟全息存储实验结果 |
4.4.3 数字全息存储实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5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
(4)PACS存储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CONTENTS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PACS存储系统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
1.2 PACS存储技术及进展 |
1.2.1 存储网络的多样化 |
1.2.2 存储设备的虚拟化 |
1.2.3 存储技术的标准化 |
1.2.4 存储传输的串行化 |
1.2.5 SAN和NAS融合 |
1.2.6 存储技术的多样化 |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文的主要组织结构 |
第2章 PACS存储介质和存储技术分析 |
2.1 PACS对存储的需求分析 |
2.2 PACS存储介质分析 |
2.2.1 随机存取存储器(RAM) |
2.2.2 硬盘和磁盘阵列(RAID) |
2.2.3 光盘(CD)和磁光盘(MOD) |
2.2.4 CD-R和DVD |
2.2.5 磁带和磁带库 |
2.2.6 全息存储 |
2.3 PACS存储技术分析 |
2.3.1 直接附加存储(DAS) |
2.3.2 网络附加存储(NAS) |
2.3.3 存储区域网系统(SAN) |
2.3.4 基于iSCSI的存储结构 |
2.3.5 内容寻址存储技术(CAS) |
2.3.6 存储网格 |
2.3.7 存储虚拟化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存储架构和存储管理研究 |
3.1 PACS系统结构层次 |
3.1.1 物理层次 |
3.1.2 应用层次 |
3.2 PACS存储特点 |
3.2.1 海量存储 |
3.2.2 高速度传输 |
3.2.3 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 |
3.2.4 数据可迁移性 |
3.2.5 可扩展性和兼容性 |
3.2.6 数据备份与恢复 |
3.3 医学图像在存储系统中的信息组织 |
3.3.1 医学图像存储系统的软件结构 |
3.3.2 医学图像数据库的结构设计原则 |
3.4 PACS存储模式研究 |
3.5 PACS存储架构研究 |
3.5.1 在线存储 |
3.5.2 近线存储 |
3.5.3 离线存储 |
3.5.4 分级存储的优点 |
3.6 PACS存储管理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云存储的PACS系统存储 |
4.1 云计算 |
4.2 云存储的概念 |
4.3 云存储系统的架构 |
4.4 云存储系统在PACS的应用 |
4.5 虚拟PACS实施方案 |
4.6 云存储系统的发展趋势 |
4.7 本章小节 |
第5章 PACS存储系统方案分析与设计 |
5.1 PACS存储策略分析 |
5.1.1 集中存储策略 |
5.1.2 分布存储策略 |
5.1.3 逻辑上集中的分布存储策略 |
5.1.4 逻辑上分布的集中存储策略 |
5.2 PACS存储系统设计原则 |
5.3 济宁市一医院PACS存储系统设计 |
5.3.1 影像设备和数据产生总量及增长比率分析 |
5.3.2 医学影像存储系统设计 |
5.3.3 网络安全 |
5.3.4 数据保护设计 |
5.3.5 数字签名服务 |
5.3.6 容灾方案设计 |
5.3.7 主机操作系统保护/恢复方案设计 |
5.3.8 经济性与科学性设计 |
5.4 本章小节 |
第6章 本文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下一步的工作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海量数据存储与查询策略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海量数据概念的界定 |
1.2 选题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海量数据存储策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海量数据查询策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内容及结 |
1.4.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海量数据常规存储策略与查询策略研究 |
2.1 海量数据常规的存储策略 |
2.1.1 海量数据的存储介质与设备研究 |
2.1.2 海量数据的存储模式研究 |
2.2 海量数据常规的查询策略 |
2.2.1 逻辑层策略优化研究 |
2.2.2 数据划分技术策略优化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海量数据存储与查询优化策略研究 |
3.1 海量数据分布式存储及相关技术的应用 |
3.1.1 分布式存储策略概述 |
3.1.2 基于对象存储技术 |
3.1.3 列存储技术 |
3.1.4 表分区技术 |
3.2 海量数据分布式查询及相关技术的运用 |
3.2.1 分布式查询策略概述 |
3.2.2 查询分解方法研究 |
3.2.3 查询优化方法研究 |
3.2.4 结果合成方法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海量数据存储与查询优化策略的实现 |
4.1 存储优化策略的实现 |
4.1.1 相关技术的应用 |
4.1.2 配置信息模块设计实现 |
4.1.3 文件信息模块设计实现 |
4.1.4 读写操作模块设计实现 |
4.2 查询优化策略的实现 |
4.2.1 查询分解模块设计实现 |
4.2.2 查询优化模块设计实现 |
4.2.3 结果合成模块设计实现 |
4.3 数据库访问的实现 |
4.3.1 数据库的操作步骤 |
4.3.2 数据库的操作方法 |
4.3.3 数据访问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6)基于光致聚合物材料的体全息存储快速读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体全息存储的基本原理及发展现状 |
1.2 光致聚合物全息存储材料 |
1.3 快速读出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2章 提高盘式全息存储系统读出速率的关键问题 |
2.1 全息存储系统读出速率的基本概念 |
2.1.1 数据读出速率 |
2.1.2 数据页的寻址时间 |
2.1.3 数据页的读出时间 |
2.2 盘式全息存储系统的读出速率 |
2.2.1 飞行读出对盘面转速的限制 |
2.2.2 提高盘式全息存储系统读出速率的途径 |
2.3 提高全息图存储密度的途径 |
2.3.1 空角复用存储方案 |
2.3.2 材料的吸收对存储密度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快速读出方案设计及系统的性能测试 |
3.1 快速读出方案的设计 |
3.1.1 光路设计 |
3.1.2 读出流程与时序 |
3.1.3 实验参数的确定 |
3.2 光致聚合物材料的性能测试 |
3.3 空角复用方案的验证 |
3.4 快速读出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快速读出实验的小型化设计 |
4.1 单片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
4.2 小型化快速读出系统的实验 |
4.3 本章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基于近化学计量比Mg:Fe:LiNbO3晶体的体全息相关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背景及意义 |
1.2 光学体全息存储及识别的发展现状 |
1.3 体全息存储及相关识别材料及其发展现状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近化学计量比 Mg:Fe:LiNbO_3 晶体生长及体全息存储与相关识别性能 |
2.1 助熔剂的选择 |
2.2 原料组成成分的确定 |
2.3 晶体生长温场的建立以及生长工艺的研究 |
2.4 晶体后处理工艺的研究 |
2.5 测试方法和结果分析 |
2.5.1 晶体中助熔剂含量分析 |
2.5.2 晶体成分测试及缺陷结构分析 |
2.5.3 晶体畴结构分析 |
2.5.4 晶体的抗光损伤性能测试 |
2.5.5 晶体的光折变性能测试 |
2.5.6 体全息存储及识别的比较实验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相关峰光斑定位识别算法研究 |
3.1 光学体全息相关识别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
3.1.1 光学体全息相关识别的原理 |
3.1.2 旁瓣噪声的抑制 |
3.1.3 图像强度对相关峰的影响 |
3.1.4 其它因素对体全息相关识别的影响 |
3.2 基于邻域方差增长的相关峰光斑定位算法 |
3.2.1 图像的邻域熵 |
3.2.2 基于邻域方差增长的相关峰光斑定位 |
3.3 基于特征识别向量的相关峰识别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自适应多尺度边缘的体全息相关识别 |
4.1 基于多尺度边缘相关函数的边缘检测算法 |
4.1.1 小波变换多尺度边缘检测 |
4.1.2 小波变换的多尺度相关性 |
4.1.3 多尺度边缘相关函数 |
4.2 自适应双阈值法边缘提取 |
4.2.1 算法描述 |
4.2.2 仿真实验 |
4.3 体全息相关识别实验和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加权二维Fisherface 的体全息相关识别 |
5.1 基于互相关峰的体全息相关识别 |
5.2 二维Fisherface 方法 |
5.2.1 二维主成分分析 |
5.2.2 二维Fisherface 方法 |
5.3 加权二维Fisherface 方法 |
5.3.1 特征提取 |
5.3.2 图像重构 |
5.3.3 仿真实验 |
5.4 实验及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基于铌酸锂晶体的体全息存储与相关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光学体全息存储与相关识别的研究进展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体全息存储的理论及技术 |
2.1 引言 |
2.2 光折变效应及其物理过程 |
2.2.1 光折变效应 |
2.2.2 光折变动力学方程 |
2.3 光折变铌酸锂晶体材料 |
2.3.1 铌酸锂晶体的特点 |
2.3.2 铌酸锂晶体的光电性质 |
2.4 复用技术 |
2.4.1 空间复用 |
2.4.2 角度复用 |
2.4.3 波长复用 |
2.4.4 位相编码复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图像编码与解码在体全息存储中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纠错编码 |
3.2.1 RS 编码原理 |
3.2.2 RS 译码原理 |
3.3 RS 编码解码的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小波包的特征提取及相关识别 |
4.1 引言 |
4.2 模式识别原理 |
4.2.1 模式识别基本概念 |
4.2.2 模式识别的类别 |
4.2.3 模式识别的度量 |
4.3 小波变换原理 |
4.3.1 小波变换理论 |
4.3.2 小波包的定义及性质 |
4.4 基于小波包分解图像相关识别 |
4.4.1 特征图像原理 |
4.4.2 特征图像提取 |
4.4.3 特征图像识别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体全息存储与相关识别的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不同体全息存储方式的比较 |
5.3 系统光路设计以及核心器件选择 |
5.4 晶体衍射效率及擦除曲线的测量 |
5.5 体全息图像再现与相关识别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菌紫质光学特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光致变色生物分子材料──菌紫质概论 |
1.1 光致变色学与光致各向异性学特性 |
1.1.1 光致变色学 |
1.1.2 光致各向异性学 |
1.2 光致变色材料菌紫质 |
1.2.1 菌紫质的结构 |
1.2.2 菌紫质的光学特性 |
1.2.3 菌紫质的优点 |
1.3 菌紫质的应用领域及研究进展 |
1.3.1 菌紫质的应用领域 |
1.3.2 菌紫质的研究进展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BR-D96N光致变色特性及其光存储应用研究 |
2.1 BR-D96N光致变色双态吸收光谱 |
2.2 BR-D96N光致变色光谱动力学研究 |
2.2.1 BR-D96N光致变色动力学实验测量 |
2.2.2 吸收光谱理论拟合分析 |
2.2.3 M态和B态特征吸收动力学 |
2.3 光致折射率变化量光谱理论计算 |
2.3.1 介质复折射率的概念与物理意义 |
2.3.2 克雷默斯──克朗尼(Kramers-Kronig)变换关系 |
2.3.3 光致折射率变化量光谱理论计算 |
2.4 BR-D96N图像光存储应用研究 |
2.4.1 实验方法 |
2.4.2 实验结果 |
2.5 结论 |
第三章 BR-D96N全息存储特性理论计算 |
3.1 全息存储简介 |
3.1.1 全息存储的基本原理 |
3.1.2 全息存储特点 |
3.1.3 不同全息存储技术的概念 |
3.2 不同偏振记录全息的衍射光偏振态及衍射效率理论分析与推导 |
3.2.1 两束任意椭圆偏振光叠加后的光场 |
3.2.2 不同全息图特点及其衍射光偏振态与衍射效率分析 |
3.2.3 全息衍射效率公式 |
3.3 BR-D96N薄膜普通全息衍射效率理论计算 |
3.4 结论 |
第四章 BR-D96N薄膜全息图像存储与图像处理研究 |
4.1 BR-D96N全息图像存储应用研究 |
4.1.1 参考光再现与共轭光再现(透射式与反射式)全息图像存储 |
4.1.2 不同偏振全息图像存储 |
4.1.3 全息复用实验研究 |
4.2 BR-D96N图像处理应用研究 |
4.3 结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10)基于铌酸锂晶体全息存储的图像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光折变晶体全息存储基本理论 |
2.1 引言 |
2.2 体全息存储的基本原理 |
2.3 光折变动力学方程 |
2.4 耦合波理论 |
2.5 体全息存储的复用技术 |
2.5.1 角度复用 |
2.5.2 波长复用 |
2.5.3 混合复用 |
2.6 多重存储的曝光时序 |
2.6.1 顺序曝光法 |
2.6.2 增量曝光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全息记录介质的性能分析及其测试 |
3.1 引言 |
3.2 光折变铌酸锂晶体材料 |
3.2.1 铌酸锂晶体晶格结构 |
3.2.2 光折变材料的全息存储机理与特性 |
3.2.3 光折变材料的全息存储特性 |
3.3 光折变铌酸锂晶体掺杂改性 |
3.4 光折变铌酸锂晶体二波耦合 |
3.5 记录介质的性能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特征提取 |
4.1 引言 |
4.2 光学相关模式识别原理 |
4.2.1 模式识别的基本概念 |
4.2.2 模式识别的类别 |
4.2.3 模式识别的度量 |
4.3 小波变换原理 |
4.3.1 小波变换理论 |
4.3.2 小波包基本原理 |
4.4 基于小波包分解图像相关识别 |
4.4.1 特征图像原理 |
4.4.2 基于小波包分解提取特征图像 |
4.4.3 特征图像的识别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光折变全息存储系统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体全息存储系统的光路设计及实现 |
5.3 体全息图像再现与识别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缓存磁盘技术在全息存储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磁光电混合存储技术研究综述[J]. 吴晨雪,胡巧,赵苗,苏文静,郭新军,阮昊.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9(07)
- [2]Al2O3纳米颗粒/光致聚合物复合材料全息特性的研究[D]. 李赟玺. 河南大学, 2014(03)
- [3]掺杂金纳米粒子光致聚合物材料全息存储特性研究[D]. 薛晓渝. 河南大学, 2013(02)
- [4]PACS存储系统设计与实现[D]. 蒋提. 山东大学, 2012(05)
- [5]海量数据存储与查询策略的优化研究[D]. 娄希安. 大连海事大学, 2012(10)
- [6]基于光致聚合物材料的体全息存储快速读出研究[D]. 丁茂峦. 北京工业大学, 2011(09)
- [7]基于近化学计量比Mg:Fe:LiNbO3晶体的体全息相关识别技术研究[D]. 孟凡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5)
- [8]基于铌酸锂晶体的体全息存储与相关识别研究[D]. 董衍堂.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05)
- [9]菌紫质光学特性及应用研究[D]. 丽英. 内蒙古大学, 2009(04)
- [10]基于铌酸锂晶体全息存储的图像识别方法研究[D]. 刘大博.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