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生儿黄疸中碳氧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淑玲[1](2021)在《通腑调枢小儿推拿法干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湿热型)临床疗效评价》文中提出目的:1.对通腑调枢小儿推拿法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湿热型)的疗效进行观察,明确该疗法的优势。2.为通腑调枢小儿推拿法治疗新生儿黄疸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临床防治该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方法:选取2020年07月至2020年12月由我院新生儿病区收治住院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90例,所有患儿均符合入组标准,将入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单纯性使用常规西医治疗,而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法上配合通腑调枢小儿推拿法进行治疗。治疗次数及疗程每日1次,疗程为7天。对两组新生儿的中医证候、治疗有效率、黄疸消退时间、住院天数及不良反应,以及血清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水平、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超敏C反应蛋白(CRP)水平等血清学指标进行观察,并对这些指标进行记录、处理、分析、评价。结果:1.中医证候评分: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中医证候总评分均显着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差值更为显着,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血清学指标:①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患儿治疗后的TBIL、IBIL水平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治疗前后TBIL、IBIL之差明显更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两组治疗后ALT、AST、y-G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治疗前后ALT、AST、γ-GT之差明显更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治疗后CK、CK-MB、LDH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CK、CK-MB、LDH下降差值方面,两组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两组治疗后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前后CRP差值方面,两组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总体疗效及不良反应: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总有效率更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0%vs 86.05%,P<0.05);治疗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愈率,(31.11%vs 11.63%,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黄疸消退所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更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方面,对照组与治疗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在针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湿热型)的治疗方面,通腑调枢小儿推拿法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效果显着,相较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前者在改善患儿中医证候,降低血清总胆红素值、间接胆红素值,提高治愈率、总体有效率,缩短病程,减少住院天数等方面具有更加优秀的表现,此外,其还能有效改善肝功能,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提供了临床依据,值得临床进一步运用和推广。
段玉龙[2](2020)在《网织红细胞计数在新生儿ABO溶血病IVIG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研究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网织红细胞计数对静脉免疫球蛋白使用的指导意义。[方 法]采用前瞻性分析方法,将2019年10月至2020年4月间收住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的确诊为新生儿ABO溶血病且入院时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小于或等于6%的70例新生儿纳入本次研究。根据住院号尾号的奇偶数分为非IVIG组、IVIG组。奇数非IVIG组仅采取蓝光等对症支持治疗,偶数IVIG组在光疗等治疗基础上加用静脉免疫球蛋白,对照组为同期以黄疸入院的非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采集各组患儿母孕期、出生后临床资料,分别收集患儿黄疸出现时日龄、入院时日龄、入院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蛋白、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及治疗4-7天后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百分比。比较IVIG组和非IVIG组两组患儿住院时间、经皮胆红素峰值、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百分比的不同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 果]本次研究期间确诊为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新生儿共126例,均为本院产科出生后发现黄疸出现早和/或进展快,完善血清溶血三项后明确诊断为新生儿ABO溶血病后转入我科的患儿,其中35例患儿入院时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大于6%及存在严重贫血情况,另有21例患儿由于家属原因非计划出院未能完成血红蛋白及网织红细胞复查,故排除在研究外。本研究共纳入分组的溶血新生儿共70名,其中IVIG组35名,非IVIG组35名,包括67名汉族新生儿,2名彝族新生儿,1名傣族新生儿,孕母年龄从21岁到45岁,平均年龄为31.3±4.6岁,IVIG组与非IVIG组分别为31.1±4.2岁,31.5±5.1岁;男性患儿为33名,女性患儿为37名,IVIG组男女患儿分别为16名和19名,占百分比分别为:45.7%和54.3%,非IVIG组男女患儿分别为17名和18名,占百分比分别为:48.5%和51.5%;IVIG组中有4例为剖宫产,非IVIG组中有8例为剖宫产;IVIG组与非IVIG组出生体重(g)分别为3093.7±315.2,3122.4±302.2;IVIG 组与非 IVIG 组入院体重(g)分别为 2977.5±324.3,3005.0±298.5;IVIG组患儿中A型血26例,非IVIG组A型血23例,IVIG组患儿中B型血9例,非IVIG组B型血12例;IV/IG组和非IVIG组抗体释放试验为阳性者分别为31例及30例,弱阳性者分别为4例及5例;IVIG组和非IVIG组黄疸出现时日龄(小时)分别为18.7±7.5和22.2±9.0;IVIG组和非IVIG组入院时日龄(小时)分别为37.2±15.6和42.6±15.5;IVIG组和非IVIG组入院时总胆红素(umol/L)分别为 151.4±43.6 和 169.1±46.7;IVIG 组和非 IVIG组直接胆红素(umol/L)分别为10.6±4.7和11.7±6.6;IVIG组和非IVIG组间接胆红素(umol/L)分别为140.7±44.0和167.9±60.0;IVIG组和非IVIG组白蛋白(g/L)分别为32.6±2.4和34.0±2.3;IVIG组和非IVIG组血红蛋白(g/L)分别为164.6±18.2和170.0±20.7;IVIG组和非IVIG组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分别为4.6±0.8和4.4±0.7;IVIG组和非IVIG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为59.7± 11.8和59.6±7.2;IVIG组和非IVIG组C反应蛋白(mg/L)分别为3.8±4.3和3.0±3,1;治疗4-7天后复查血红蛋白(g/L)IVIG组和非IVIG组分别为148.4±18.5和154.6±17.0;复查网织红细胞百分比IVIG组和非IVIG组分别为2.3 ± 0.9和1.9±0.6;IVIG组和非IVIG组住院时间(天)分别为5.8± 1.9和5.1±1.4;IVIG组和非IVIG组住院期间经皮胆红素峰值(mg/dL)分别为 14.4±2.3 和 14.9±2.2。对照组数据:收集本次研究期间内74名非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男女患儿分别为39例和35例,出生方式为剖宫产者有18例,皮肤出现黄染时日龄(小时)为38.4±15.4,入院时日龄(小时)为80.7±25.1,入院时立即完善了血常规细胞分析及血清总胆红素测定,入院时总胆红素(umol/L)值为292.6±50.2,白细胞总数(109/L)为11.1±3.9,红细胞总数(1012/L)为4.9±0.6,网织红细胞百分比为3.5 ± 1.2,C反应蛋白(mg/L)为4.4±5.4。对于溶血新生儿,IVIG组住院时间为5.8±1.9天,经皮胆红素峰值为14.4±2.3mg/dL,峰值出现时间为日龄4.6±1.5天,血红蛋白下降幅度为16.1±10.1 g/L,血红蛋白最小值为108g/L,网织红细胞百分比下降幅度为2.2±0.7,网织红细胞百分比最小值为0.9,住院期间并未发生胆红素脑病等相关并发症。非IVIG组住院时间为5.1±1.4天,经皮胆红素峰值为14.9±2.2mg/dL,胆红素峰值出现时间为日龄4.8±1.1天,血红蛋白下降幅度为15.3±12.4 g/L,血红蛋白最小值为125g/L,网织红细胞百分比下降幅度为2.4±0.8,网织红细胞百分比最小值为0.6,住院期间未发生胆红素脑病等相关并发症。[结论]1、溶血组患儿网织红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非溶血高胆红素血症患儿;2、对于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小于或等于6%的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使用IVIG可能并不能降低胆红素峰值及缩短住院时间。
蒋海燕[3](2020)在《新生儿黄疸经皮胆红素与血清胆红素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新生儿黄疸经皮胆红素(Transcutaneous bilirubin,TCB)及血清胆红素(total Serum Bilirubin,TSB)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方法:以2018年1月~2019年7月宽城县医院新生儿重症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收治236例黄疸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依据血清胆红素水平将患儿分为高危组(n=74)、中危组(n=91)及低危组(n=71);依据入院日龄分为早期组(n=110)、晚期组(n=126)。采用JM-103经皮胆红素检测仪进行TCB检测,在TCB检测后30min内采集血液样本进行TSB检测。分析光疗前、光疗后24h TCB、TSB检测结果及相关性;分析24h~7d、7d后TCB、TSB检测结果及相关性。数据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结果:1.236例黄疸患儿男性113例,女性123例;出生胎龄35~41周,平均孕周38.2±1.4周;出生体质量平均值为2743.5±403.5g,入院日龄1~28d,平均值为8.3±1.7d。不同组在性别、分娩方式、出生体质量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高危组患儿胎龄、光疗开始时间、出生1min Apgar评分显着低于中危、低危组(P<0.05),光疗持续时间显着长于中危组与低危组(P<0.05)。2.光疗前高危组、中危组及低危组TSB平均值分别为15.1±3.2mg/dl、13.2±3.5mg/dl与12.1±2.9mg/dl。高危组患儿额部、胸部及额胸部TCB平均值均显着低于TSB检测结果(P<0.05);中危组与低危组患儿额部、胸部及额胸部平均值与TSB检测结果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光疗前高危组胸部TCB与TSB检测结果相关性最低(r=0.781,P<0.001);中危组额胸部TCB均值与TSB相关性最高(r=0.911,P<0.001);低危组额胸部TCB均值与TSB相关系数r=0.899(P<0.001)。3.光疗24后高危组、中危组及低危组TSB平均值分别为12.1±2.4mg/dl、11.2±2.8mg/dl与10.4±2.6mg/dl,不同组TCB不同位置检测结果均不同程度高于TSB。高危组患儿胸部TCB显着高于TS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额部及额胸部均值与TSB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中危组患儿胸部TCB、额胸部TCB均值显着高于TSB,额部TCB与TSB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低危组光疗24h后额部、胸部TCB及额胸部TCB均值与TSB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光疗24h后高危组额部TCB与TSB检测结果相关性最低(r=0.615,P<0.001);低危组额部TCB均值与TSB相关性最高(r=0.896,P<0.001);中危组额部TCB与TSB相关系数r=0.842(P<0.001)。4.110例早期组(生后24h~7d)患儿于光疗前进行了TCB及TSB检测,126例晚期组患儿(出生7d后)在光疗前进行了TCB及TSB检测。早期组患儿额部、胸部及额胸部平均值TCB与TSB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晚期组患儿额部、胸部及额胸部平均值TCB均显着低于TSB(P<0.05)。结论:1.TCB可作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期筛查及诊断方法,其在光疗前与TSB具备良好的相关性;2.TCB可一定程度反应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对光疗的反应,可作为光疗效果的动态观察指标;3.TCB在中低危组患儿中的检测结果与TSB一致性更好,在高危组患儿中的检测结果与TSB一致性相对较低,需考虑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校正,以提升诊断准确性,并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4.日龄可能是TCB检测准确性的重要因素,7d以内的TCB测量与TSB结果更为接近。
陈为俊[4](2019)在《新生儿溶血病血清学检测及相关指标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讨论母婴血型不相容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HDN)血清学检测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在HDN预测、诊断和治疗监测中的价值,包括ABO-HDN和少见疑难RhD-HDN。材料与方法:对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崂山院区2015年5月2016年6月确诊为ABO-HDN的264例的新生儿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查:血型鉴定、溶血病三项试验(患儿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放散试验和血清游离抗体试验)、不规则抗体、血常规、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及胆红素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4例RhD-HDN病人的孕婴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进行了分析;同时选取溶血三项试验均阴性的新生儿15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指标同上,最后做出总结分析。结果:统计264例确诊为ABO-HDN的新生儿检测指标,溶血三项试验结果:百分比最高的组为放散试验和游离抗体试验两者均阳性占67.2%,其次为放散试验单独阳性组占18.6%,三项试验均阳性组比例最低占11.2%,但三项试验均阳性的组HDN患儿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与其余组比较明显降低,网织红细胞百分比数比较其余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例RhD-HDN,溶血三项试验均为阳性3例,直抗试验单独阳性1例,不规则抗体均为阳性,不规则抗体鉴定结果分别为Rh抗-D2例,抗-E1例,抗-cE1例(ABO合并Rh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发生新生儿溶血症状均在24小时之内。结论:产前孕妇血型鉴定和不规则抗体筛查应作为妇产科常规产检项目用于预测HDN,不规则抗体阳性可以作为预测Rh-HDN和ABO合并Rh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病的有效依据;新生儿溶血三项试验特别是放散试验是确诊HDN最敏感的血清学检测指标;三项试验均阳性的HDN新生儿贫血严重;新生儿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胆红素检验、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可作为临床儿科诊治HDN的实验室辅助动态监测指标。
韩姗姗[5](2019)在《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GRADE研究方法,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原则,参考当前最佳证据,制定中国《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以规范并推广中成药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提高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减少母婴分离,增加人文关怀。方法:1.召开启动会对指南制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前期探讨,并通过问卷进行结局指标的重要性排序。2.运用网络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中英文数据库进行中成药的检索,检索时间均由建库至2019.1.1,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查,获得最终目标文献,并形成文献证据登记表和文献特征提取表。3.对于不同的研究类型应用不同的条目/量表进行偏倚评估:对于系统评价/meta分析类文献予AMSTAR-2量表评估;对于RCT予ROB风险偏倚评估,对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观察性研究予MINORS量表评估。4.运用Revman5.3软件对一致性程度较高的文献进行定量合并分析,获得相应森林图。5.专家共识:1)德尔菲法:遴选不少于30个全国各地正高职称以上的儿科/新生儿科中西医专家,以邮件方式对其展开三轮问卷,统计其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专家意见协调程度指标,同时针对中成药的推荐意见进行投票表决;2)共识会议:对通过问卷仍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再进行分析、讨论,最终达成一致。6.运用GRADE系统对经循证研究和专家共识达成一致的中成药进行质量评价形成证据总结表,并综合德尔菲票数、患者利益对中成药作出最终推荐。结果:1.循证研究:最终10种中成药67项研究纳入证据,包括41项茵栀黄制剂研究(口服液23、颗粒18)、9项清肝利胆口服液、4项四磨汤口服液、6项黄疸茵陈颗粒、2项清开灵冲剂、2项茵陈五苓糖浆、1项消炎利胆片、1项黄栀花口服液、1项肝舒乐颗粒。2.专家共识:明确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适用人群对象、时机和范围、优势证型、用法用量、副作用相关等描述。3.质量评价:最终茵栀黄制剂、清肝利胆口服液、黄疸茵陈颗粒、茵陈五苓糖浆、四磨汤口服液5种中成药纳入GRADE研究,质量评价结果显示茵栀黄制剂/清肝利胆口服液的总体质量证据等级为C级,其余均为D级。4.形成推荐意见:推荐单独服用茵栀黄口服液可降低光疗发生率(1B);推荐服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1C),降低黄疸消退失败率(2C),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考虑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益生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失败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热重于湿(专家共识)。考虑服用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效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热重于湿(专家共识)。考虑服用清肝利胆口服液联合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提高日均胆红素下降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湿重于热。推荐服用茵陈五苓糖浆治疗新生儿黄疸(IV类证据,D级推荐),中医属阳黄,小便不利(专家共识)。暂不建议黄疸茵陈颗粒(2D)、四磨汤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2D)。结论:依据GRADE系统和共识结果,最终对茵栀黄口服液予以强推荐,对茵栀黄颗粒、清肝利胆口服液给予弱推荐,对茵陈五苓糖浆给予D级推荐,暂不推荐黄疸茵陈颗粒和四磨汤治疗新生儿黄疸。
余颖芳[6](2018)在《Gilbert综合症相关UGT1A1基因多态性与ABO溶血所致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新生儿ABO溶血症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指标背景与目的:新生儿高疸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在近足月和足月的新生儿中,>80%可出现肉眼可见的皮肤黄染,其中需干预的高胆红素血症约占10%。新生儿高疸红素血症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潜在的危险,严重病例可出现胆红素脑病,可致新生儿死亡或留有手足徐动症、听力障碍等后遗症。新生儿ABO溶血症是最常见的由于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高疸红素血症,常发生于母亲O型血,患儿A或B型血,母体产生的抗A或抗B抗体通过胎盘引起患儿溶血性黄疸,导致严重的黄疸和贫血等后果,常需光疗、换血治疗等干预,以预防相关并发症。诊断依靠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和或抗体释放试验阳性,但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对ABO系统新生儿溶血病检测所具有的敏感度通常不高,一般条件下通过改良法测定增加敏感度。尽管目前将释放试验作为分析新生儿溶血病的核心依据,然而其操作花费的时间较长,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有些溶血筛查中心没有条件完成此类检查,所以其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碳氧血红蛋白(COHb)为血红素分解成胆红素过程中产生等量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而形成,可以作为衡量红细胞破坏增多及胆红素产量增加的指标,有检测快速、需要血量少等优点。故本研究拟通过分析ABO溶血症及非ABO溶血症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等情况,探讨COHb在辅助诊断和指导治疗方面的临床意义,以期能早期诊断、及时干预,改善预后。对象与方法:本研究收集了 2016年1月-4月在我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ABO溶血性黄疸足月患儿65例(排除Rh溶血等引起Coomb’s试验阳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等引起的溶血),以1:1选取2016年1月~4月我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与研究组患儿年龄相当(入院日龄相差<2d),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相当的(与研究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差异不超过17.1μmol/L)非溶血性病理性黄疸的足月患儿共65例做为对照。如同期内有1例以上符合对照入选标准的,选取日龄或胆红素水平更接近研究组患儿的那例为对照组。两组均符合以下标准:(1)本次住院为患儿生后首次就诊;(2)日龄为2周内;(3)无宫内窘迫及窒息病史,无心肺基础疾病,无颅内出血、头颅血肿、肾上腺出血或败血症等影响胆红素水平的疾病,胆道超声无异常发现;(4)入院后首次动脉血气无明显酸碱平衡紊乱;(5)有病理性黄疸但未接受退黄治疗(如白蛋白、丙种球蛋白、激素及换血等)。收集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血生化结果、影像学结果以及治疗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建立COHb的ROC工作线,确定曲线下面积,分析最佳截断值及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通过SPSS13.0软件包展开运算,并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若两组的结果p<0.05,则两组数据具有显着差异。结果:本研究中研究组ABO溶血性黄疸患儿65例,对照组非溶血性病理性黄疸足月患儿65例,研究组与对照组基本临床资料如性别、入院日龄、胎龄、体重、胎便排出时间及次数、首次喂养时间、喂养方式、生理性体重下降、分娩方式、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血清白蛋白水平、GPT、GOT、r-GT、TSH、COHb、Hb、网织红细胞计数等指标中仅COHb值在ABO溶血组中明显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结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果提示COHb升高对ABO溶血具有预测作用。建立COHb的ROC工作曲线(见图1.1),曲线下面积为0.708(95%的置信区间为0.537-0.879,p<0.05),取ROC曲线中最靠近左上点为最佳截断值,将之定为阳性标准:>1.75%,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58.2%。统计两组患儿的治疗及预后,发现两组患儿换血的发生率ABO溶血组高,光疗的比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的发生率及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头颅MRI结果异常的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排除其它导致溶血的因素的情况下,碳氧血红蛋白值的升高对ABO溶血症的诊断具有预测作用。第二部分GiIbert综合症相关性UGT1A1基因多态性与ABO溶血所致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性研究背景与目的:Gilbert综合征是由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基因突变引起的良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是临床上具有代表性的遗传性胆红素代谢障碍性疾病。欧美国家报道此类疾病的发病率为5~10%。临床表现为肝脏无器质性病变的非溶血性间歇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通常情况下预后良好,无需进行后期治疗或长期药物监测;该疾病常较大几率被误诊为肝细胞性黄疸、梗阻性黄疸或溶血性黄疸,进而耽误了疾病的治疗,给病人和家属形成更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此外,在合并胆红素产生过多的临床疾病,如ABO溶血、G-6-PD时,可能使血清胆红素显着增高,因此临床作出准确的诊断非常关键。ABO溶血性黄疸是最常见的由于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黄疸,虽然其大多数只出现轻度黄疸,但是严重的黄疸需要及时干预,比如光疗、甚至换血等以预防相关并发症。由于母子ABO血型不合的患儿中只有一部分发生溶血,考虑可能是不是有其他导致黄疸的因素在起作用。在中国及其它黄种人中,高胆红素血症的比例尤其高,胆红素脑病的风险也特别高,具有种族差异性。本研究通过对一组ABO溶血病患儿及非ABO溶血病对照UGT1A1致病基因突变位点的检测,研究该基因突变与ABO溶血所致高疸红素血症血清黄疸水平的相关性。目前已经有些关于Gilbert综合征相关UGT1A1基因多态性与其他原因所致黄疸的关系的研究,比如与母乳性黄疸、G-6-PD缺乏症、ABO溶血性黄疸等的研究,有些研究提示该基因多态性能明显提高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并发症比如胆红素脑病的风险。由于该基因突变存在种族差异性,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比较少,多为家系研究,而且针对新生儿的研究更少,加之新生儿黄疸又是我国比较多见的疾病,发病率明显比西方国家高,相关的并发症,比如胆红素脑病的发病率也高很多,故有必要研究该基因突变在我国新生儿ABO溶血症所致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作用。本研究旨在研究Gilbert综合症相关UGT1A1基因多态性在新生儿ABO溶血所致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作用。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4月期间在我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ABO溶血性黄疸足月患儿65例为研究组,选取2016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非ABO溶血足月患者82例作为对照组(排除严重感染、脱水导致代谢紊乱、严重代谢性疾病、先天性肺疾病、Rh血型不合溶血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溶血等患儿)。抽取两组患儿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l基因的5个外显子、启动子TATA盒和上游苯巴比妥增强元件,通过琼脂糖电泳对PCR产物进行检验,纯化后进行测序鉴定操作。通过分析比较两组患儿不同种类UGT1A1基因突变发生率以及ABO溶血性黄疸组患儿中UGT1A1基因突变患儿与无UGT1A1基因突变患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的差异,以及通过比较ABO溶血组患儿中,不同种类UGT1A1基因突变与无突变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差异来阐明其UGT1A1基因突变与新生儿ABO溶血症患儿胆红素水平高低的相关性。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两组病人组间计量指标采用t-检验,计数指标通常选择x2检验,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UGT1A1基因多态性与ABO溶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性,以及不同种类UGT1A1基因突变发生率在ABO与非ABO溶血组患儿中的比较,检验的最终结果以p<0.05为有统计学价值。结果:本研究中ABO溶血性黄疸患儿65例,非ABO溶血患儿82例,研究组与对照组基本临床资料比如性别、胎龄、体重、入院日龄、胎便排出时间及次数、首次喂养时间、喂养方式、生理性体重下降等两组均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UGT1A1基因多态性分析发现研究组与对照组患儿苯巴比妥反应增强元件未发现突变,TATA盒突变共4例(2.7%),其中ABO溶血症组患儿2例,非ABO溶血症组患儿2例,Gly71tArg突变共46例(31.3%),其中ABO溶血症组患儿24例,非ABO溶血症组患儿22例,1、4号外显子未发现突变,5号外显子突变2例(1.4%),均为非ABO溶血症组患儿。UGT1A1基因突变在所研究人群中最常见的是Gly71 Arg(211 A>G)的突变;不同种类UGT1A1基因突变发生率包括Gly71 Arg的突变发生率在ABO溶血组与非ABO溶血组患儿中,p值均>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ABO溶血组患儿中不同种类UGT1A1基因突变与与黄疸水平相关联,其中Gly71Arg纯合子(A/A)的突变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较无突变者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定义黄疸水平以>256μmol/l为高胆红素血症、≤256μmol/l为非高胆红素血症组时,ABO溶血症组患儿中UGT1A1基因突变患儿与非UGT1A1基因突变的患儿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当定义黄疸水平以>342μmol/l为高胆红素血症、≤342μmol/l为非高胆红素血症组时,比较ABO溶血症组患儿中UGT1A1基因突变率,结果发现UGT1A1基因突变组高胆红素血症(>342μmol/l)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突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非ABO溶血症组中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UGT1A1基因突变的患儿男女性别31:21,男性发生率多于女性,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研究发现患儿UGT1A1基因突变在本地区研究人群中以Gly71Arg(211A>G)的突变为主;2.不同种类UGT1A1基因突变发生率,在ABO溶血与非ABO溶血新生儿中没有显着的差异;3.在ABO溶血组患儿,UGT1A1基因突变为Gly71Arg(211A>G)纯合子突变者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增高;4.当ABO溶血患儿合并UGT1A1基因突变(尤其是Gly71Arg(211A>G)纯合子突变)时,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显着增加。
刘娟[7](2017)在《新生儿黄疸疾病的诊治研究新进展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次研究对新生儿黄疸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予以综述,从而有助于对新生儿黄疸全面知识进行了解。
杨爱娟,李磊,王艳维,朱惠洁,程可萍[8](2017)在《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病诊断中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碳氧血红蛋白(COHb)在不同日龄新生儿的ABO溶血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浙江省永康市妇幼保健院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812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其中378例ABO溶血病患儿为病例组,434例非溶血性病理性黄疸患儿为对照组。每组根据入院时间分为03天组及57天组,比较其胎龄、体重、入院时间及相应COHb、血清总胆红素(STB)、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Ret),并建立工作曲线(ROC),确定COHb、Ret的曲线下面积(AUC),同时分析两者不同截断值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随着日龄的增加,不论是否存在ABO溶血病,COHb值均逐渐下降。对照组中03天与57天的COH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56,P<0.01)。病例组中的胎龄及体重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入院日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916、4.692、2.113,均P<0.05)。日龄03天病例组中COHb、STB、Ret均明显升高,Hb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582、2.338、9.143、8.352,均P<0.05);而日龄57天病例组中COHb、STB、Ret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266、3.995、6.256,均P<0.01),两组间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Hb预计新生儿溶血病的最佳截断值为1.4%。曲线下面积为0.698,其灵敏度为55.82%,特异度为72.81%,与Ret联合检测可使特异度高达93.78%。结论随着日龄不断增加,出生3天后患儿的COHb较3天内明显下降,同时COHb是敏感的新生儿溶血病诊断指标,COHb与Ret联合早期诊断和治疗干预ABO溶血病有重要的意义。
范芳[9](2016)在《脐血胆红素联合溶血三项预测新生儿ABO溶血病及高胆红素血症的价值》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脐带血胆红素浓度,探讨脐血胆红素水平及溶血三项预测新生儿ABO溶血病及发生高胆红素血症风险的价值。方法:选取193例足月健康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母亲均为O型血,测定脐血胆红素浓度及溶血三项。于生后每天测定经皮胆红素(TCB),并动态监测其变化,对时龄024 h TCB≥100μmol/L;48 h TCB≥150μmol/L;72 h TCB≥200μmol/L;>72 h≥250μmol/L者,抽取静脉血测血清胆红素值(TSB)。将新生儿按脐血胆红素水平分为0μmol/L,34.2μmol/L,42.8μmol/L,51.3μmol/L,59.9μmol/L共5组,比较发生ABO溶血病及达到高胆红素血症和光疗指征的比率。建立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比较溶血组与非溶血组的脐血胆红素浓度;比较高胆组与非高胆组的脐血胆红素浓度;并分析溶血三项不同模式的脐血胆红素特点。结果:1.新生儿ABO溶血病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脐血胆红素浓度越高,新生儿ABO溶血病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就越大。当脐血胆红素水平》59.9μmol/L时发生ABO溶血病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几率分别为60%和90%,与各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2.脐血胆红素预测新生儿ABO溶血病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782±0.02,(P<0.001,95%的可信区间为0.74-0.82)。脐血胆红素预测ABO-HDN的最佳截断值是47.45μmol/L(灵敏度53.6%,特异性91.8%)。3.脐血胆红素预测高胆红素血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7±0.03,(P<0.001,95%的可信区间为0.82-0.92)。脐血胆红素预测高胆红素血症的最佳截断值是40.8μmol/L(灵敏度85.1%,特异性84.9%)。4.高胆组脐血胆红素浓度(48.97±14.16μmol/L)明显高于非高胆组(40.27±10.17μmol/L),P<0.01。5.溶血组脐血胆红素浓度(42.77±8.25μmol/L)明显高于非溶血组(30.21±6.62μmol/L),P<0.01。6.溶血三项中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组的脐血胆红素浓度及高胆红素血症比率均明显高于抗体试验阴性组(P<0.01),但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组与其他组的脐血胆红素浓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溶血三项的不同模式在预测高胆红素血症方面无参考价值。结论:1.脐血胆红素水平可作为预测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指标。2.脐血胆红素联合溶血三项可很好地预测O型血母亲的新生儿发生ABO溶血病及高胆红素血症和需要光疗的风险。
彭福来[10](2016)在《基于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的无创血红蛋白浓度检测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无创血红蛋白浓度检测在手术、输血、献血、营养普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血红蛋白浓度检测方法需要进行破皮取血,不仅给受测者造成了生理及心理上的负担,且无法连续、实时地监测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情况。寻找无创、连续监测血红蛋白浓度变化趋势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实现是一个至今尚未解决的难题。本文旨在研究一种能够连续、无创、实时地监测血红蛋白浓度的新技术及其实现,主要工作与成果包括:介绍基于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PPG)的无创血红蛋白浓度检测技术的光学与生理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并根据修正的Lambert-Beer定律提出了基于多路PPG信号的无创血红蛋白浓度测量的数学模型。建立多路PPG信号采集系统平台,主要包括:传感器探头的设计与制作、模拟前端信号采集和处理模块设计与实现、上位机数据采集存储模块的实现。利用该系统平台完成了324例临床数据的采集,为后续PPG信号处理和血红蛋白浓度值预测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研究PPG信号的信号处理算法,包括:滤除高频噪声、消除运动伪迹、基线漂移去除以及PPG信号特征信息提取算法等。降噪处理采用有限脉冲响应(FIR)滤波、无限脉冲响应(IIR)滤波以及滑动平均滤波算法,通过对含有高频噪声的PPG信号进行处理实验,表明三种方法都能有效滤除高频噪声。针对运动伪迹消除的问题,提出独立成分分析与自适应滤波相结合的方法和基于梳状滤波器滤波的方法,通过对仿真数据与真实PPG信号进行处理实验,证明此两种方法均能够有效滤除运动伪迹。针对基线漂移问题,采用中值滤波、小波分解以及希尔伯特-黄变换方法进行处理,通过对含有基线漂移的PPG信号进行处理分析,证明三种方法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滤除基线漂移成分。采集实验数据,并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建模研究。以PPG信号的特征信息作为输入,以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到的血红蛋白浓度结果作为目标值进行回归建模。分别利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算法和主成分分析(PCA)与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算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建模分析。通过利用PLS算法得到的回归模型对153例样本进行预测,得到均方根误差(RMSE)为1.56 g/dL,相关系数为0.56(p<0.01)。通过利用PCA与BP神经网络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得到的回归模型对62例样本进行预测,得到均方根误差为1.49 g/dL,相关系数为0.61(p<0.01)。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回归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血红蛋白浓度。证明了通过本文设计的基于多路PPG信号的无创血红蛋白浓度检测系统能够实现血红蛋白浓度的无创检测。
二、新生儿黄疸中碳氧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黄疸中碳氧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通腑调枢小儿推拿法干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湿热型)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流行病学调查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新生儿黄疸的研究进展 |
一、现代医学对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认识 |
二、现代医学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认识 |
三、传统医学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认识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对象、方法及实验方案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治疗方案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两组病例完成情况 |
二、一般资料比较 |
三、临床疗效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试验观察指标的选择 |
一、血清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 |
二、经皮胆红素测定(TCB) |
三、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Y-谷氨酰转肽酶(γ-GT) |
四、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 |
五、超敏C反应蛋白(CRP) |
第二节 治疗方法的选择 |
一、小儿推拿疗法安全有效 |
二、通腑调枢小儿推拿法的处方依据 |
第三节 结果分析与评价 |
一、两组病例的基本资料分析 |
二、通腑调枢小儿推拿法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湿热型)患儿中医症候的影响 |
三、通腑调枢小儿推拿法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湿热型)患儿TBIL、IBIL值的影响 |
四、通腑调枢小儿推拿法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湿热型)患儿肝功能的影响 |
五、通腑调枢小儿推拿法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湿热型)患儿心功能的影响 |
六、通腑调枢小儿推拿法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湿热型)患儿炎性反应的影响 |
七、通腑调枢小儿推拿法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湿热型)总体疗效评价 |
八、通腑调枢小儿推拿法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湿热型)患儿黄疸消退所需天数及住院天数的影响 |
九、通腑调枢小儿推拿法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湿热型)安全性评价 |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检测证明 |
伦理审查报告 |
(2)网织红细胞计数在新生儿ABO溶血病IVIG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及治疗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新生儿黄疸经皮胆红素与血清胆红素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风险评估及早期筛查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新生儿溶血病血清学检测及相关指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1.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研究对象 |
2.方法 |
2.1 病例与样本 |
2.2 实验分组 |
2.3 检测项目和实验方法 |
3.纳入标准 |
4.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血型与性别 |
2.溶血三项和不规则抗体试验 |
3.其他相关检验指标水平 |
4.4例Rh血型系统引起的HDN |
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溶血病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5)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 |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和缩略语 |
2.0 引言 |
2.1 研究现状 |
2.1.1 流行病学 |
2.1.2 机制 |
2.1.3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
2.1.4 新生儿胆红素异常增高的原因 |
2.1.5 常见的新生儿黄疸类型 |
2.1.6 诊断 |
2.1.7 治疗 |
2.1.8 中医对新生儿黄疸的认识 |
2.1.9 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优势及不足 |
2.2 指南制定过程 |
2.2.1 构建临床问题 |
2.2.2 循证研究 |
2.2.3 专家共识 |
2.2.4 形成证据概要表 |
2.2.5 形成推荐意见 |
2.2.6 形成初稿 |
2.3 讨论 |
2.3.1 关于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分类分析 |
2.3.2 关于中医证型、时机问题 |
2.3.3 关于原始研究的设计质量 |
2.3.4 关于干预措施的相关问题 |
2.3.5 关于结局指标的相关问题 |
2.3.6 关于发表偏倚的问题 |
2.3.7 关于调查问卷的问题 |
2.3.8 关于指南制定方法学问题 |
2.4 结论 |
2.4.1 茵栀黄口服液 |
2.4.2 茵栀黄颗粒 |
2.4.3 清肝利胆口服液 |
2.4.4 茵陈五苓糖浆 |
2.5 创新点及意义 |
2.6 不足与展望 |
2.6.1 存在不足 |
2.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Gilbert综合症相关UGT1A1基因多态性与ABO溶血所致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新生儿ABO溶血症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指标 |
1 引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病例选择与分组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患儿临床及实验室结果 |
3.2 治疗及预后 |
3.3 结果总结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GILBERT综合症相关性UGT1A1基因多态性与ABO溶血所致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性研究 |
1 引言 |
2 目的 |
3 对象与方法 |
3.1 对象 |
3.2 两组排除标准 |
3.3 研究方法 |
3.4 数据处理 |
4 结果 |
4.1 患儿临床及实验室结果 |
4.2 结果小结 |
5 讨论 |
6 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7)新生儿黄疸疾病的诊治研究新进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诊断进展 |
2 治疗进展 |
2.1 光照: |
2.2 换血治疗: |
2.3 药物: |
2.4 抚触治疗: |
3 小结 |
(8)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病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碳氧血红蛋白平均值与日龄情况 |
2.1.1 取对照组作碳氧血红蛋白与日龄的相关分析 |
2.1.2 碳氧血红蛋白平均值随日龄变化的关系 |
2.1.3 对照组不同日龄的碳氧血红蛋白情况 |
2.2 病例组与对照组胎龄、体重、日龄比较 |
2.3 不同日龄两组碳氧血红蛋白、血清总胆红素、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的比较 |
2.4 碳氧血红蛋白的诊断价值 |
2.4.1 用碳氧血红蛋白单独诊断新生儿ABO溶血病的评价 |
2.4.2 用碳氧血红蛋白与网织红细胞联合诊断新生儿ABO溶血病的评价 |
3 讨论 |
3.1 碳氧血红蛋白诊断新生儿ABO溶血病的研究现状 |
3.2 本研究中碳氧血红蛋白的应用价值 |
3.3 碳氧血红蛋白在临床中的应用 |
(9)脐血胆红素联合溶血三项预测新生儿ABO溶血病及高胆红素血症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与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第2章 结果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10)基于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的无创血红蛋白浓度检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2.1 基于PPG的研究方法 |
1.2.2 光谱成像方法 |
1.2.3 光声光谱方法 |
1.2.4 颜色分析方法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 |
第2章 基于PPG的无创血红蛋白浓度检测的基本理论 |
2.1 组织光学的基础理论 |
2.1.1 光与组织的相互作用 |
2.1.2 光在组织中的传输 |
2.2 Lambert-Beer定律 |
2.2.1 经典的Lambert-Beer定律 |
2.2.2 修正的Lambert-Beer定律 |
2.3 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 |
2.4 血红蛋白分类 |
2.5 脉搏血氧仪原理 |
2.6 基于多通道PPG信号的血红蛋白浓度检测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创血红蛋白浓度检测系统平台的建立 |
3.1 系统总体框架 |
3.2 测量部位的选择 |
3.2.1 透射式PPG信号采集 |
3.2.2 反射式PPG信号采集 |
3.3 探头的设计与制作 |
3.3.1 光源波长的选择 |
3.3.2 多波长光源设计与制作 |
3.3.3 光电探测器的选择 |
3.4 前端信号采集电路模块设计 |
3.4.1 光源驱动模块 |
3.4.2 信号调理模块 |
3.5 上位机软件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PPG信号预处理研究 |
4.1 噪声来源及分类 |
4.1.1 内部噪声来源及分类 |
4.1.2 外部噪声(干扰)来源及分类 |
4.2 噪声滤除效果评价标准 |
4.3 高频噪声的滤除 |
4.3.1 有限脉冲响应滤波 |
4.3.2 无限脉冲响应滤波 |
4.3.3 滑动平均滤波 |
4.4 运动伪迹的滤除 |
4.4.1 基于联合独立成分分析与自适应滤波器的方法消除运动伪迹 |
4.4.2 基于梳状滤波器的一种改进的运动伪迹消除的新方法 |
4.5 基线漂移的滤除 |
4.5.1 中值滤波法 |
4.5.2 小波变换法 |
4.5.3 希尔伯特-黄变换法 |
4.6 信号质量的实时判断 |
4.7 特征信息的提取方法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血红蛋白浓度标定 |
5.1 实验数据采集 |
5.2 回归建模的基本流程 |
5.3 校正模型评价指标 |
5.4 异常值的剔除 |
5.5 回归建模分析 |
5.5.1 基于偏最小二乘的回归建模 |
5.5.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回归建模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本文主要工作 |
主要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新生儿黄疸中碳氧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通腑调枢小儿推拿法干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湿热型)临床疗效评价[D]. 吴淑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网织红细胞计数在新生儿ABO溶血病IVIG的应用研究[D]. 段玉龙.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3]新生儿黄疸经皮胆红素与血清胆红素相关性的研究[D]. 蒋海燕.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4]新生儿溶血病血清学检测及相关指标分析[D]. 陈为俊. 青岛大学, 2019(03)
- [5]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D]. 韩姗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Gilbert综合症相关UGT1A1基因多态性与ABO溶血所致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性研究[D]. 余颖芳. 浙江大学, 2018(02)
- [7]新生儿黄疸疾病的诊治研究新进展分析[J]. 刘娟. 内蒙古中医药, 2017(07)
- [8]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病诊断中的价值[J]. 杨爱娟,李磊,王艳维,朱惠洁,程可萍.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02)
- [9]脐血胆红素联合溶血三项预测新生儿ABO溶血病及高胆红素血症的价值[D]. 范芳. 青岛大学, 2016(03)
- [10]基于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的无创血红蛋白浓度检测技术的研究[D]. 彭福来.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7)
标签:高胆红素血症论文; 新生儿黄疸论文; 胆红素脑病论文;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论文; 溶血反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