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山水——关于“皖南山水”系列创作的思考

心中的山水——关于“皖南山水”系列创作的思考

一、心中的风景——《皖南风景》系列创作随想(论文文献综述)

周麟子[1](2021)在《中国南方油画山水画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杨名[2](2021)在《合肥地区作曲家群体研究(1978-2000)》文中研究表明

刘夙凯[3](2019)在《化象为境——马建茂古镇系列油画风景赏析》文中指出"化象为境""寓情于景"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最高追求,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之所以能够使观者触景生情,流连忘返,产生共鸣,离不开意境的表达。马建茂古镇系列油画风景,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精湛的技艺,表现江南古镇,历经沧桑岁月洗礼之后,重新焕发出的古韵逸风。

岳杨[4](2019)在《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研究(1851-1949)》文中认为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处和亚欧大陆板块的交汇处,也是中西方文明的融合之地。目前有关中国美术史和新疆美术史的各类着作中,在“新疆”这一称谓出现以来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关于新疆美术的西画部分提及较多的是20世纪30、40年代以及之后的新疆西画活动,未将西画传播至新疆的过程进行整体的梳理。笔者认为有必要将这一过程做补充性研究,完善西画在新疆从播种到生根再到萌芽的始末及经过,将其归纳在中国西画发展历程之内,也将其纳入到西画东渐传入中国的历史研究之中。本文通过大量收集文献、采访相关人士,整理比对现有资料,对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过程进行梳理。首先,宗教传播尤其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传教士先后到新疆南北疆各地开展传教活动,带来了基督教宗教绘画;其次19世纪下半叶中亚探险热潮时期,外国探险家在新疆进行探险考察活动带来了西画写生和创作;后有新疆新式学校大量出现,大范围新式教育改革带来了西式美术教育;再有中俄、中苏长期的贸易往来和移民活动带来了西画实物和西画相关人员;以及来自内地的西画专业人士及其影响,通过这五个方面阐述西画在新疆地区早期传播的经过,梳理新疆西画的出现、发生、发展,并对其进行分类分期和特点归纳。新疆西画起始阶段的活动虽然存在范围较小,对中国西画整体发展的影响非常微弱,但是基督教宗教绘画于清末民初时期在新疆的出现;外国来疆人员在新疆的西画事迹如写生创作;新疆受西方影响的新式美术教育的出现;中俄、中苏贸易和移民带来了西画实物等,是内地画家来新疆进行西画写生之前客观存在的事实。在这些事件已经发生的基础之上,多位内地画家来新疆写生,对新疆西画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大的推动。以上事件共同组成了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过程。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是19-20世纪伴随亚欧大陆政治经济格局变化所产生的现象,是新疆西画事业发展的起点,为建国以后新中国的新疆西画发展奠定了民众审美基础,为新疆自此以后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美术工作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另外,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过程经由西画东渐传入中国除海路传播外的另一路径--陆路传播途径而来,应当将新疆、黑龙江等地区西画传入中国的路径纳入到西画东渐传入中国的研究之中,以完善其传播路径中陆路传播途径的研究。

王鑫[5](2019)在《世界视域中的延安文艺》文中研究说明世界视域中的延安文艺在文艺交流和创作实践中开启了一个新阶段。延安时期戏剧、电影、美术、音乐领域所孕育的艺术作品,在开拓了延安文艺形式、承载着延安文化精神的同时,形成了多元化本土艺术资源向世界传播的新方向;在文学实体的双向译介行为之外,延安时期扩展出了“文学旅行”或“观察笔记”等表现形式的“域外作家的延安书写”新路径;1940年代中期以来,丁玲、赵树理、周立波等延安作家的文学作品,在域外学界收获了广泛传播与可观成果,进入了对外输出与域外研究的新高潮。故此,我们可以说,延安时期首次启开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双向、多元、平等的文学交流与对话的新历程。如今,对于世界文学范围的延安文艺形态的研究进行适当清理、重新反思与有效回应,是十分必要的。在文化文学的互动与交汇中,是时候重启对于延安文艺的跨时空与跨文化研究,以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话语资源有所助益。本文呈“导言”,正文六个章节,“结语”等,分别讨论了“延安文艺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成果”、“延安艺术作品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域外作家在延安”、“从延安走向世界的丁玲”、“延安重要作家的域外研究”以及“域外延安文艺研究引发的反思与回应”。第一章,将延安时期取得的丰厚的文学成就放置在世界传播与研究的视野中作一概览,从总体上廓清延安文艺的世界传播进程、特征及其所集中的问题。域外学界涉及译介传播与评论研究两大方面,结合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以详实的文献材料为基础,对延安文艺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情况,进行体系化的整理、归纳与简述。第二章,关于延安时期取得的多元的艺术成就,以戏剧、电影、美术、音乐四大领域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情况为讨论对象,追溯现代以来各艺术领域的发展沿革,以及延安艺术作品在域外引发的反响。择取延安各艺术门类的典型成果作为域外研究的核心内容,诸如歌剧与电影形式的《白毛女》、延安木刻、《黄河大合唱》,力图挖掘延安艺术为世界所带来的新资源。第三章,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前来延安的大批域外作家所创作的延安文本,及其触及并自觉传播的延安精神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时空的基本线索论述这批域外的延安文学作品,研讨其中蕴含的叙述主题与审美意味。通过域外观察者的延安叙述,映现出延安精神对其文学观与世界观的深层影响,以此折射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第四章,由于域外学界的丁玲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故而将丁玲的域外研究作为再研究的典型个案,分别论述域外丁玲研究中的“真实性问题”、“两极断裂论”与“情感研究问题”;着重讨论梅仪慈的丁玲研究,在意识形态话语与隐喻书写等方面的新发现;此外,以女性文学研究、作家传记研究与人文心理学研究为视角,力图开掘域外丁玲研究中的新可能。第五章,围绕域外学界对于延安重要作家赵树理与周立波的研究成果展开讨论。分析日本“人民文学”视野下的赵树理,以及日本延安文艺研究的复杂境遇;并在“声音媒介”的传播方式与“文化自信”的执着守护中透视赵树理的文学态度。域外学界的周立波研究呈现出不同的评价趋向,针对农民语言与农民意识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强化了作家在创作中的主体性延伸。第六章,进一步从理论的层面对域外延安文艺研究进行反思与回应,讨论了“回心型”文学传统与文学“抒情传统”为延安文艺研究所带来的理论资源;进而从“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和延安文艺的“现代性”问题,分析域外延安文艺研究所面临的困境;最后,以“政治与文学二元论”的典型论调为反思对象,从关于文学创作与作者形象意义上的“崇高”概念,揭示出献身革命的延安作家在其自我崇高化历程中的复杂性,并以此重构延安文艺所带来的积极的精神重生与文化重建价值。总之,对于域外延安文艺研究的再研究,需要以关系研究为前提,辩证理解域外研究者的理论尝试与思维局限,反思学界为延安文艺与“政治话语”之间建立的必然关系,将延安文艺从“政治话语”的唯一背景中解脱出来,进而发现延安文艺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所提供的革命文化资源与现代性张力。

周亚欧[6](2019)在《凤子主编的《人世间》杂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关于着名女编辑、作家和表演艺术家凤子在桂林时期和上海时期主编的文学期刊《人世间》的考察,旨在对现代文学史上的这份知名文学期刊能有一个深入的研究。本文第一章考察桂林版《人世间》的办刊背景,并对桂林版《人世间》的刊物基本面貌和编辑、印刷、发行情况进行说明和探究。第二章考察上海版《人世间》的办刊背景,并对上海版《人世间》的刊物基本面貌和编辑、印刷、发行情况进行说明和探究。第三章探究了凤子的文学编辑思想,而且对刊登的具体文学作品进行了分类探究和系统分析,以此来论述《人世间》的创作实绩。结语部分则考察了《人世间》的历史意义。

董啸岑[7](2019)在《论风景油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文中研究指明风景油画创作的灵魂就是情感,情感在风景油画创作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单纯地描绘风景而没有创作者情感投入的油画作品是死板的,缺少打动人心的力量,结合了创作者的情感的自然风景油画才能称得上真正的风景油画。油画家们只有用心与自然交流,将自然风景与情感进行完美结合,利用颜色、构图和笔触等技法来帮助表达作品所附带的深层含义,使作品不仅能够展示自然风景的美丽,还可以寄托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和心境,也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油画作品。本论文从风景油画创作中情感表达的研究背景出发,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于本话题的研究现状,接着阐述了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第二章中笔者对本论文中涉及的两个关键概念进行了界定,也就是情感和绘画中的情感。紧接着的第三章中笔者详细叙述了情感对风景油画创作题材、内容和形式的影响、情感对风景油画创作风格的影响。接着笔者从色彩、构图和笔触肌理三个方面来分析绘画技法对风景油画创作中情感表达的影响。在最后一个章节中,笔者主要对毕业作品创作实践进行了分析,首先阐述了毕业创作作品的主题和主要内容,接着分析了创作方法和创新点,同时叙述了创作前期资料收集和作品的临摹情况,最后总结了毕业作品的完成情况。本论文的最后一个章节对风景油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进行了总结。

唐云,靳小水[8](2018)在《“万里茶道”益阳地区建筑风景“美”的表现形式探究》文中研究表明湖南省是"万里茶道"的始发地和主要货源地之一,茶道遗产极其丰富,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突出价值,而且与湖南的山水环境结合,形成了"从马背到船舱"的湖南段茶道运输特色。但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为人所知,沿途历史遗存被自然或人为严重损毁,其沿线的码头、古道、茶亭等文化遗产正在快速消逝当中,它所蕴含的丰富历史、经济、文化印记也消逝殆尽。文章用摄影、油画等美术创作形式来挖掘、整理和记录万里茶道益阳地区建筑风景之"美",展现茶路遗留在历史长河中的时光印记,揭示它所蕴含的丰富历史、经济、文化、旅游价值。

唐云,靳小水[9](2018)在《“万里茶道”益阳地区建筑风景“美”的表现试探》文中指出湖南省是万里茶道的起始段和主要货源地之一,茶道遗产极其丰富,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突出普遍价值,而且与湖南的山水环境结合,形成了"从马背到船舱"的湖南段茶道运输特色。但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为人所知,沿途历史遗存被自然或人为地损毁,其沿线的码头、古道、茶亭等文化遗产正在快速消逝,所蕴含的丰富历史、经济、文化印记也消失殆尽。作者试图扛起手中的相机,拿起手中的画笔,用摄影、油画等美术创作形式挖掘、整理和记录万里茶道益阳地区建筑风景之"美",展现茶路遗留在历史长河中的时光印记,揭示它所蕴含的丰富历史、经济、文化、旅游价值。

唐云,靳小水[10](2018)在《浅谈油画建筑风景创作》文中指出油画建筑风景创作无疑是艺术家对所观物象非一般意义上的总结和提炼,根据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的审美趣味以及个人的表现风格而创造的别样的绘画作品,是将视觉印象转化为自身语言形式的集中体现。虽然艺术家作为主观创作个体,面貌不尽相同,但就创作方法论大概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写生为基础的创作,这种创作方法与以前相比已经开始注意画家的主观感受了,他们愿意到自然中面对真实的对象,感受对象,更多的是渐渐地侧重于对客观物象的感受体验,更注重自我情感的宣泄。另一种是明确创作主题,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创作,或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客观物象的钟爱,选取题材进行创作。

二、心中的风景——《皖南风景》系列创作随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中的风景——《皖南风景》系列创作随想(论文提纲范文)

(4)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研究(185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围 二、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课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基督教传教活动为新疆带来的西画 一、北疆地区的东正教圣像画 二、南疆地区的绘画课程和印刷所 小结 第二章
    外国探险考察活动为新疆带来的西画 一、托马斯·维立安·阿特金森在新疆的西画写生 二、亚瑟·大卫·麦考密克在新疆的西画写生 三、斯文·赫定在新疆的西画写生 四、阿尔伯特·格伦威德尔在新疆的西画写生 五、塞谬尔·马蒂诺维奇·杜丁在新疆的西画写生 六、尼古拉·康斯坦丁诺维奇·列里赫在新疆的西画写生与创作 小结 第三章
    新式教育中的美术教育 一、新式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新式教育学校开设美术课程 小结 第四章
    中俄、中苏贸易和移民为新疆带来的西画 一、中俄、中苏贸易和移民情况概述 二、中俄、中苏贸易和移民对新疆社会的多方面影响 三、中俄、中苏贸易和移民为新疆带来的西画 小结 第五章
    民国时期来自内地的西画影响 一、民国时期内地来疆西画人员及其活动 二、民国时期新疆各种团体组织的西画活动 三、民国时期新疆其他与内地有关的西画活动 小结 第六章
    西画在新疆地区早期传播的分类分期及特点 一、西画在新疆地区早期传播的分类 二、西画在新疆地区早期传播的分期 三、西画在新疆地区早期传播的特点 结语 图录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活动大事记(1851-1949) 二、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主要画家作品图谱(1851-1949) 三、1939-1949年《新疆日报》美术类活动文字选编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5)世界视域中的延安文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概念界定
第一章 延安文艺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成果
    第一节 延安文艺的世界译介与交流概观
        一、延安文艺作品在世界的译介情况
        二、本土作家与延安文艺的世界传播
    第二节 延安文艺在世界的研究概况
        一、延安作家作品在世界的研究成果
        二、海外的中国文学史出版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延安艺术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
    第一节 延安戏剧在世界
        一、30-40年代中国戏剧的发展与变革
        二、域外作家笔下的延安戏剧
        三、杰克·贝尔登笔下的《白毛女》
        四、德克·博迪笔下的歌剧《白毛女》
        五、歌剧《白毛女》在世界
    第二节 延安电影在世界
        一、30-40年代中国电影的沿革与变迁
        二、抗战电影的域外传播
        三、域外电影人在延安
        四、延安电影的发展
        五、《白毛女》的域外传播与接受
    第三节 延安美术在世界
        一、中国共产党美术事业发展
        二、中国美术作品的早期域外传播
        三、抗战木刻在世界
        四、中国革命木刻对日本的影响
    第四节 延安音乐艺术在世界
        一、中国共产党音乐事业的发展
        二、《黄河大合唱》的域外传播与接受
        三、延安革命歌曲在世界
        四、延安音乐思潮对日本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域外作家在延安
    第一节 书写延安的域外视点与研究现状
        一、书写延安的三个维度
        二、域外延安书写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美国作家的延安书写
        一、第一阶段:1936-1939
        二、第二阶段:1939-1949
    第三节 其他域外作家的延安文本
        一、其他域外记者的延安文本
        二、其他国际友人的延安文本
    第四节 不同时空下的域外延安书写
        一、各民主根据地与解放区的域外书写
        二、延安时期前后的域外书写
    第五节 域外延安文本的文化意蕴
        一、域外延安文本的创作背景与文化缘起
        二、域外延安文本的文学与文化价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延安走向世界的丁玲
    第一节 丁玲作品研究与译介述评
        一、丁玲的创作与本土研究述评
        二、丁玲作品的域外译介与研究概况
    第二节 域外丁玲研究涉及的主要问题
        一、真实性问题:作者与人物
        二、两极断裂论:文学创作“转向”
        三、情感研究:政治追求与爱情追求
    第三节 梅仪慈的丁玲研究
        一、“意识形态”再认识及其局限
        二、“冲击—反应”论的移植和再造
        三、“隐喻”书写:疾病与空间
    第四节 域外丁玲研究的其他可能
        一、女性文学研究与丁玲小说研究
        二、作家传记研究与丁玲的政治生涯
        三、人文心理学研究视角下的丁玲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要延安作家的域外研究
    第一节 赵树理研究在世界
        一、赵树理作品的域外译介与研究概况
        二、海外赵树理研究的主要话题
        三、日本“人民文学”视野中的赵树理
        四、“听觉”与“声音”媒介视野下的文学传播
        五、作为“文化自信”守护者的赵树理
    第二节 周立波研究在世界
        一、周立波作品的域外译介与研究概况
        二、域外周立波研究的不同趋向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域外延安文艺研究引发的反思与回应
    第一节 域外延安文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回心型”文化与延安文学
        二、“情本体”与“抒情”传统
    第二节 域外延安文艺研究的“损耗”与局限
        一、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
        二、“现代性”复杂而单一的面孔
        三、文化差异与接受误区
    第三节 域外延安文艺研究的思考与回应
        一、“政治与文学二元论”与“冲击—反应”论
        二、“想象的共同体”与“崇高”
        三、“崇高”与崇高化自我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凤子主编的《人世间》杂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桂林版《人世间》的办刊历程、内容统计与分析
    (一)办刊历程
        1.桂林版《人世间》的前身
        2.时代环境
        3.办刊经过
    (二)刊物分析
        1.内容统计
        2.副文本
二、上海版《人世间》的办刊历程、内容统计与分析
    (一)办刊历程
        1.时代环境
        2.办刊经过
    (二)刊物分析
        1.内容统计
        2.副文本
三、凤子的文学编辑思想与《人世间》的文学实绩
    (一)从《人世间》看凤子的文学编辑思想
    (二)《人世间》的文学实绩
        1.小说创作
        2.散文(杂文)创作
        3.诗歌创作
        4.戏剧创作
        5.文学理论与批评
        6.翻译文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凤子主要文学出版活动简表(1936-1949)
附录2:桂林版《人世间》目录
附录3:上海版《人世间》目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论风景油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相关概念
    2.1 情感
    2.2 绘画中的情感
第三章 情感对风景油画创作的影响
    3.1 情感对风景油画创作题材、内容和形式的影响
    3.2 情感对风景油画创作风格的影响
第四章 影响风景油画创作中情感表达的因素
    4.1 构图
    4.2 色彩
    4.3 笔触肌理
第五章 毕业作品创作实践分析
    5.1 毕业创作作品主题和主要内容分析
    5.2 毕业作品创作方法分析
    5.3 毕业作品前期资料收集及作品的创作
    5.4 阶段性过程及最终作品的完成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万里茶道”益阳地区建筑风景“美”的表现形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搜集材料和以写生为基础的建筑风景美术创作
二、以写生的形式进行艺术创作

(9)“万里茶道”益阳地区建筑风景“美”的表现试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搜集材料和以写生为基础的建筑风景美术创作
二、以写生的形式进行艺术创作

(10)浅谈油画建筑风景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1 以个人情感为基础的艺术创作
2 以民族特色的形式进行艺术创作

四、心中的风景——《皖南风景》系列创作随想(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南方油画山水画派研究[D]. 周麟子. 江南大学, 2021
  • [2]合肥地区作曲家群体研究(1978-2000)[D]. 杨名. 安徽大学, 2021
  • [3]化象为境——马建茂古镇系列油画风景赏析[J]. 刘夙凯. 戏剧之家, 2019(33)
  • [4]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研究(1851-1949)[D]. 岳杨. 西安美术学院, 2019(01)
  • [5]世界视域中的延安文艺[D]. 王鑫.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6]凤子主编的《人世间》杂志研究[D]. 周亚欧. 温州大学, 2019(01)
  • [7]论风景油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D]. 董啸岑. 苏州大学, 2019(04)
  • [8]“万里茶道”益阳地区建筑风景“美”的表现形式探究[J]. 唐云,靳小水.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11)
  • [9]“万里茶道”益阳地区建筑风景“美”的表现试探[J]. 唐云,靳小水. 文教资料, 2018(29)
  • [10]浅谈油画建筑风景创作[J]. 唐云,靳小水. 艺术科技, 2018(09)

标签:;  ;  ;  ;  ;  

心中的山水——关于“皖南山水”系列创作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