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拿针灸牵引相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熊垚[1](2021)在《针刺大肠俞、代秩边结合朱氏正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针刺大肠俞、代秩边结合朱氏正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后评价其疗效,为探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更有效的疗法提供思路。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74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患者运用针刺大肠俞、代秩边结合朱氏正骨治疗,对照组患者运用普通针刺治疗,治疗均为每日1次,7次为1疗程,共3个疗程。研究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治疗组完成评价分析36例,对照组完成35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日常活动受限程度等,记录治疗前后的VAS评分、JOA评分及改良ODI评分,比较分析两组疗程结束后组内和组间的疗效,以评价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疗程结束后,主要观察指标JOA评分均高于组内治疗前,次要观察指标VAS评分与改良ODI评分均低于组内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和对照组疗程结束后,主要观察指标JOA评分、次要观察指标VAS评分及改良ODI评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综合疗效评价结果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1%,统计学软件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大肠俞、代秩边结合朱氏正骨和普通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疗效,但普通针刺疗效不及针刺大肠俞、代秩边结合朱氏正骨。2.针刺大肠俞、代秩边结合朱氏正骨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和生活能力等方面均优于普通针刺组。
王永佳[2](2021)在《基于CiteSpace与VOSviewer的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知识图谱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梳理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领域相关文献,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揭示该领域的发展脉络,找到核心研究人物、研究团队及科研机构,总结发现该领域研究热点,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为科研人员研究该领域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通过对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领域的期刊文献及硕博学位论文中,包括年份、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和统计,对该领域的作者合作关系、机构合作关系、受基金资助情况等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寻找出该领域核心研究学者和活跃机构,总结该领域的不同研究主题。本研究主要应用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三种方法。描述性系统分析:包括纳入文献的年份分布情况、基金资助情况,期刊文献的发表期刊分布情况及硕博学位论文的学位授予单位分布情况。共现分析:对期刊文献和硕博论文数据进行共现分析,包括作者、机构、关键词及硕博学位论文数据中的指导教师。聚类分析:通过对期刊文献及硕博学位论文数据中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发现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领域中各种研究主题,根据不同研究主题及关键词随时间的变化,了解该领域不同时间的研究热点,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结果:1.研究纳入期刊文献1951篇、硕博学位论文187篇,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领域相关论文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所纳入的文献中大多数都没有资金支持,期刊文献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占比最高,为27篇,硕博学位论文中仅有9篇受到基金资助;纳入研究的文献中,期刊文献载文量前十的期刊中核心期刊仅有《针灸临床杂志》、《中国针灸》、《中国中医急症》,载文量最多的是《针灸临床杂志》,共载文101篇;授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领域硕博士学位最多的高校为广州中医药大学,达到60个。2.该领域研究地域分布广泛,研究机构间多内部机构或同地区间合作,少有跨地区机构合作。最主要研究机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和东南地区。3.本研究领域发文量最高的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吴耀持。该研究领域中有多个研究团队,一部分研究团队有较大的合作网络,且合作网络都有核心作者,另一部分研究团队联系较松散,多由一篇论文联系。4.纳入期刊文献及硕博学位论文数据的关键词共现分析显示,这些关键词涉及了疾病的中医治疗措施,例如针刀、温针灸、银质针、浮针等;疾病的西医治疗措施,例如胶原酶溶解、臭氧等;疾病的中医分型,例如气滞血瘀型、肝肾亏虚型等;研究方法,例如临床疗效观察、系统评价等。结论:1.近年来该领域相关文献发文量持续增长,表明相关研究热度不减,具有较高研究价值。2.该研究领域基金申请成功项目不多,但国家级基金资助比例逐年增加,说明该领域研究逐渐受到国家重视。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吴耀持团队、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文远团队、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李伟团队和昆明市中医院管遵惠团队可能在未来几年引领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领域研究。4.针刺方向中针刀、针灸、电针可能为该领域研究热点,内热针、杵针、毫火针、拨针、揿针或为近五年新兴针刺方式;辅助针刺方向中推拿、牵引、中药治疗可能为该领域研究热点,蒙医、康复训练、放血、麦肯基疗法或为近五年新兴辅助针刺方式;夹脊穴、阿是穴为热点选穴,阿是穴、气海俞或为近五年新兴选穴;气滞血瘀型可能成为热点证型;数据包络分析或为近几年新兴研究方法。
翁冰倩[3](2021)在《推拿结合五禽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推拿结合五禽戏治疗对缓解期及康复期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的临床疗效、腰背部肌力及复发情况的影响,为该方案治疗LDH提供一定临床依据,以期优化LDH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就诊于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的LDH患者66例,并均严格按照研究标准进行筛选,后通过随机方法分配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治疗组采用推拿结合五禽戏治疗,对照组采用推拿治疗。治疗频次为推拿两组均每3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组辅以五禽戏每日2次,早晚各1次,1次5分钟,共4周,2个月后进行随访。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JOA评分量表、腰背部等长最大肌力作为观察指标,根据治疗前后患者JOA评分改善情况对其进行疗效评定,并进行组间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病情改善情况及随访的复发情况,以评析两组的临床治疗疗效及复发情况是否具有差异。结果:1.VAS评分:治疗前后两组VAS评分组内对比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方案皆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JOA评分:治疗前后两组JOA评分组内对比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提高患者的JOA评分,改善LDH患者的症状、腰椎活动功能;治疗后两组JOA评分进行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腰背部等长最大肌力:治疗前后两组肌力检测组内对比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方案均能增强腰背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等长最大肌力;治疗后两组肌力进行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临床疗效评定: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5%,对照组为80%,且两组临床疗效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对于LDH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5.随访情况:两组均对疗效达有效及以上的患者进行2个月随访,两组复发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降低复发率。结论:1.推拿结合五禽戏能减轻LDH患者腰背部疼痛不适感,改善其症状、体征及腰椎功能活动,且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推拿;2.推拿结合五禽戏能够提高LDH患者腰背部肌群等长最大肌力,增强脊柱稳定性,有利于降低复发率、减轻就医经济成本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疗效优于单纯推拿。
陈铭海[4](2021)在《针刺结合康复功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针刺结合康复功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观察各项指标的治疗前后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讨针刺与康复功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不同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一方面的试验数据。方法:将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针刺组和功法锻炼组,各30例,针刺组取L3-L5夹脊穴、肾俞、大肠俞及环跳穴等进行针刺治疗,功法锻炼组采用康复功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康复功法进行治疗,针刺方法与康复方法分别同针刺组及功法锻炼组,针刺治疗疗程为1周,康复功法锻炼疗程为3个月。记录并比较分析各组之间治疗前、治疗1周后及3个月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定量表(JOA)及腰椎活动度评分的变化,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1.治疗前各组之中以及各组之间患者VAS评分、JOA评分及腰椎活动度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1周后各组VAS评分、JOA评分及腰椎活动度评分均比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与针刺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针刺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功法锻炼组且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针刺组、功法锻炼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43%、86.21%、69.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3个月后各组VAS评分、JOA评分及腰椎活动度评分均比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优于针刺组与功法锻炼组且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功法锻炼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针刺组、功法锻炼组复发率分别为3.7%、12%、11.11%。结论:1.针刺治疗短期内能迅速改善患者症状,且疗效比单纯功法锻炼好。2.针刺治疗结合长期功法锻炼的各项指标变化显着优于其他两组,复发率显着亦低于其他两组,且改善患者症状效果更为显着。3.针刺治疗能迅速缓解症状,但后期如果缺乏锻炼容易复发。长期坚持功法锻炼能有效预防复发,但起效慢,短期内无明显疗效。两者结合有很好的互补作用,见效快、疗效佳且能有效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郭成旺[5](2021)在《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旨在观察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电针联合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TDP)、腰椎牵引疗法联合西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症的临床疗效,并比较各疗法之间的疗效差异。评价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的有效性,为今后在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有效、方便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1:1:1的比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为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治疗,穴位选用以腰夹脊、环跳、秩边、委中、承山、昆仑、至阴、阿是穴为主,并随症加减,针刺得气后予电针仪连接腰夹脊、环跳、委中、承山、昆仑,予疏密波2-100Hz行电刺激,最后以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对病灶进行照射30min。1次/d,10次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对照组I为电针联合TDP照射疗法,穴位选用、操作、疗程与观察组相同,针刺得气后电针操作与治疗组相同,最后以TDP治疗仪对病灶进行照射30min。对照组II采用腰椎牵引联合西药疗法,腰椎牵引治疗每次30min,1次/d,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0.1g qd,10次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观察指标选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以及日本骨科协会腰椎功能评分(JOA),在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记录3组患者的VAS以及JOA评分,通过SPSS21.0软件对3组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三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1.总体疗效:治疗组愈显率为63.3%,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I愈显率为26.6%,总有效率为86.6%,对照组II愈显率为23.3%,总有效率为80%,经秩和检验,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I(P<0.05)、对照组II(p<0.05),对照组I与对照组II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VAS评分:(1)治疗组、对照组I、对照组II组内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优于对照组I(P<0.05)、对照组II(P<0.05),对照组I、II之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差值优于对照组I(P<0.05)、对照组II(P<0.05),对照组I、II之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JOA评分:(1)治疗组、对照组I、对照组II组内治疗前后JOA评分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组治疗后JOA评分优于对照组I(P<0.05)、对照组II(P<0.05),对照组I、II之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组治疗后JOA评分差值优于对照组I(P<0.05)、对照组II(P<0.05),对照组I、II之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电针联合TDP、腰椎牵引联合西药治疗本病均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2.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疗法可以有效的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以及腰椎功能,且临床疗效较电针联合TDP以及腰椎牵引联合西药治疗更佳。不良反应较少,适合进行临床上的推广。
周子平[6](2021)在《麦肯基疗法结合靳三针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靳三针(腰、坐三针)结合麦肯基疗法与单纯使用靳三针(腰、坐三针)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来得出靳三针(腰、坐三针)结合麦肯基疗法治疗本病的疗效评价。方法:收录2020年3月-2021年2月期间于广西中医药大学仁爱门诊治疗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气滞证)的患者,将60例患者入组并按入院顺序用数字编号,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组采用靳三针疗法治疗,穴位选择腰三针、坐三针(肾俞、大肠俞、委中、坐骨点、昆仑),治疗组采用择腰三针、坐三针(肾俞、大肠俞、委中、坐骨点、昆仑)结合麦肯基疗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2周治疗结束后均采用门诊随访方式进行评分。通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表(JOA)的综合评分,分别评价两种疗法在治疗2周结束后的疗效差异,对其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VAS指数、治疗前JOA指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VAS评分:治疗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显着(P=0.000),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显着(P=0.000);两组间治疗后比较,VAS评分具有显着差异(P=0.000);3.JOA评分:治疗组治疗前、后JOA评分差异显着(P=0.000),对照组治疗前、后JOA评分差异显着(P=0.000);两组间治疗后比较,JOA评分具有显着差异(P=0.027);4.临床疗效:两组均有临床症状、腰椎功能改善,观察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09)。结论:单独使用靳三针和靳三针结合麦肯基疗法在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均具有显着疗效。但使用靳三针结合麦肯基疗法比单纯使用靳三针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更好。
吴鸿斌[7](2021)在《温针灸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更多依据。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寒湿型LDH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结合穴位注射的方法治疗,其穴位注射的药物为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选取肾俞穴、夹脊穴和阿是穴等腧穴进行配伍治疗,对照组单纯服用塞来昔布胶囊,两组每疗程均为7天,共4疗程(28天);将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疗程后、总疗程结束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下腰痛评分(JOA)和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详细记录,并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上述评分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异和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1.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长短以及治疗前的VAS、ODI、JOA评分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量表对比:将两组内治疗前后的VAS分值分别进行组内比较,治疗后均有下降,分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改善寒湿型LDH疼痛症状的效果。将两组治疗1疗程、总疗程结束后的VAS分值进行比较,治疗组的分值下降幅度更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同样的治疗时间下,温针灸结合穴位注射疗法在减轻寒湿型LDH引起的疼痛方面较有优势,疗效优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3.JOA评分量表比较:将JOA分值分别进行组内比较,组内治疗后JOA分值均有升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有改善寒湿型LDH症状的效果。将两组治疗1疗程、总疗程结束后的JOA评分值进行比较,发现治疗组的评分增加更多,且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针灸结合穴位注射疗法优于口服塞来昔布疗法,治疗组患者的自觉症状、相关临床检查以及日常生活方面改善更佳。4.ODI评分量表比较:经治疗后两组ODI分值均有下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疗法均有起效。将两组治疗1疗程、总疗程结束后的ODI评分值进行比较,发现治疗组的分值降低幅度更大,且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更佳,在改善自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受限程度方面具有优势。5.关于两组治疗后的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8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3例,有效率达90.0%,愈显率为76.67%;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有效率达86.7%,愈显率为43.33%,经统计学检验,此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证明治疗组的疗效更佳,通过两组在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各等级分布人数和愈显率高低,可以看出治疗组对寒湿型LDH的症状改善幅度更大。结论:1.温针灸结合穴位注射的疗效明显优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2.温针灸结合穴位注射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寒湿型LDH的症状,尤其是对于疼痛以及疼痛引起的功能障碍方面更有优势,说明温针灸和穴位注射具有相互协同而增强疗效的作用,是治疗寒湿型LDH的一种有效方法。
黄娴[8](2021)在《壮医经筋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运用壮医经筋推拿手法与常规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观察临床疗效,并比较两者之间疗效的差异,进而推广壮医经筋推拿手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方法:根据国家中医管理局编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了本课题的诊断标准,选择符合条件的90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壮医经筋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参照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十三五《推拿治疗学》),每组各45例。入组的受试者接受连续2个疗程的治疗,每个疗程连续治疗6天,间隔1天,每天治疗1次。采用简化Mc Gill评分量表,包括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时疼痛强度(PPI)及下腰痛疾患疗效评定(JOA)问卷表作为疗效观察指标,采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上述评分差异,并评价两组的疗效。结果:1.治疗前,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进行比较,经卡方检验及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基线数据均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对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简化Mc Gill量表(PRI、VAS、PPI)以及下腰痛疾患疗效评定量表(JOA)的评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受试者治疗前症状、体征差异不对两组疗效结果比较产生影响。2.经过治疗,壮医经筋推拿手法治疗组治愈25例,好转20例,无效0例,疗效总有效率为100%;常规推拿手法对照组愈20例,好转22例,无效3例,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受试者疗效总有效率经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采用两种治疗方式均能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两者在疗效率上无明显差异。3.对壮医经筋推拿手法治疗组及常规推拿手法对照组各组内治疗前、第一疗程后(7d)及第二疗程后(14d)的Mc Gill评分量评分采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治疗7天、14天后,两组(治疗与对照组)内的PRI、VAS、PPI评分均明显低于基线值,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基线、7d、14d观察到差异。4.对壮医经筋推拿手法治疗组及常规推拿手法对照组各组内治疗前、第一疗程后(7d)及第二疗程后(14d)的JOA评分采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治疗7天、14天后,两组(治疗与对照组)内的JOA评分均高于基线值。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基线、7天、14天观察到差异。结论:1.壮医经筋推拿手法与常规推拿手法均能有效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改善患者症状,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腰部功能活动度。壮医经筋推拿手法治疗组总体有效率与常规推拿手法对照组无明显差异。2.壮医经筋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症状改善效果方面优于常规推拿手法治疗,具有民族特色,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李津[9](2021)在《基于真实病历数据的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方案优选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当前社会,椎管相关疾病发病概率最高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作为一种肌肉骨骼疾病,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有致残性风险[1-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典型的下肢症状就是感觉障碍,或者腰腿的疼痛等症状,而且在发病的因素上,性别、年龄、工作性质、外力损害等因素都可影响本病的发生[3-5],由于症状及发病因素的特异性,本病对患者的正常生理活动有较大影响[6-7],发病症状严重时对患者的劳动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8]。究其发病的原因,祖国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多是肝、脾、肾等脏器的病变,由于多种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和结构紊乱,导致气血阴阳失调,由于这个原因,祖国医学也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命名为“腰痛”、“腰痹”等。在治疗方面,经目前的研究显示,牵引、中药、针灸推拿、正骨、小针刀、穴位注射等治疗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都有良好的疗效[9-10]。随着信息数字化的普及及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目前有大量的医疗数据依托于信息化技术存储于医疗机构,这些数据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但是由于电子病例系统智能数据处理的发展还较为落后,且在临床病例录入上还有所欠缺,无法使相关数据得到合理的应用。当前兴起的数据挖掘技术,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另一种思路[11-12]。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通过总结本院针灸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病例,达到寻找本病的治疗规律、归纳治疗思想、分析疗效的目的。方法:本研究利用电子化结构病例系统的数据,在真实病例数据的支持下,对1178例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进行研究,设计电子表格,通过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应用,从电子病历系统中筛选出合适的病历,将其中的数据录入表格,录入的内容也包括:患者的性别、姓名、年龄、联系方式、治疗的方式、入院的时间、住院总天数、住院总费用等。将数据进行提取处理后,采用Excel软件录入数据,进行分析。将收集到的患者信息,利用Excel软件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情况、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占比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并且绘制统计图形。将治疗方法详细数据导入IBM SPSS 26.0软件,使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则是采用了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在结果的可行性上,认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将不符合的数据排除后,此次,共纳入患者442例,其中男性230例(占比52.04%),女性212例(占比47.96%),通过统计发现,男女性别比例未见明显差异。分析此次研究纳入的442例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20-30岁年龄段的有16例(占比3.6%),31-40岁年龄段的有56例(占比12.7%),41-50岁年龄段的有131例(占比29.7%),51-60岁年龄段的有108例(占比24.3%),61-70岁年龄段的有93例(占比21.1%),71-90岁年龄段的有38例(占比8.6%)。患者群体中以中老年为主,人数比例随着年龄段的增大而上升。将442例患者入院时间进行统计,入院时间为3月-5月的有96例(占比21.7%),入院时间为6月-8月的有149例(占比33.7%),入院时间为9月-11月的有124例(占比28.1%),入院时间为12月-2月的有73例(占比16.5%),患者入院时间多集中在6-11月,即节气划分为夏秋两季的时间段。以患者住院天数是否超过20天为因变量,是否采用针刀、是否采用针灸、是否采用孔镜、是否采用射频治疗为因变量,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则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发现孔镜与针刀治疗与住院天数之间的相关显着性最大。结论:(1)依据患者年龄统计,可以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年龄分布多为中老年人。(2)患者入院时间多集中在夏秋季节,符合当地气候规律,在健康宣教时应有所侧重。(3)针刀及椎间孔镜对住院天数都有积极影响,在临床中要依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毛发林[10](2021)在《整脊手法联合十一方药烫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中医传统方法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探讨中医传统方法中整脊手法联合十一方药烫熨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参考;并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干预方式有机结合治疗模式广为推广的趋势下,以期待寻求一种更为合理有效的有机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方法:本课题以就诊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康复医学科门诊或住院部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共90例,治疗组采用整脊手法联合十一方药烫熨治疗,对照组1采用常规牵引治疗合十一方药烫熨治疗,对照组2采用十一方药烫熨治疗。整脊手法治疗、常规牵引治疗、十一方药烫熨治疗均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3组患者ODI、VAS评分;评估3组治疗效果。结果:1.一般资料: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比较:(1)治疗前治疗组分别与两个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2)治疗1周、治疗两2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分别和对照组1、对照组2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均有明显差异(P<0.05)。3.ODI评分比较:(1)治疗前治疗组分别与对照组1、对照组2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无显着差异(P>0.05);(2)治疗1周、治疗两2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结果均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分别和对照组1、对照组2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均有明显差异(P<0.05)。4.治疗结束患者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显效率为53.34%,对照组1的总有效率为86.66%,显效率为40.00%,对照组2的总有效率为83.33%。经过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两个对照组的有效率比较分析结果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整脊手法联合十一方药烫熨治疗、常规牵引联合十一方药烫熨治疗、单纯十一方药烫熨治疗均可以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障碍,整脊手法联合十一方药烫熨治疗的效果优于常规牵引联合十一方药烫熨治疗和单纯十一方药烫熨治疗。2、整脊手法在治疗腰间盘突出症方面相较于常规牵引治疗更具优势。3、整脊手法作为辅助手段可以提高十一方药烫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二、推拿针灸牵引相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拿针灸牵引相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大肠俞、代秩边结合朱氏正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
附录 B 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分表(JOA评分) |
附录 C 改良 ODI 量表 |
附录 D:综述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基于CiteSpace与VOSviewer的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一 近年来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现状 |
综述二 知识图谱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推拿结合五禽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研究对象选择 |
2.1 诊断及分期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及脱落标准 |
3 临床研究方法 |
3.1 随机分组方法 |
3.2 治疗前评估 |
3.3 治疗方法与频次 |
4 观察指标及临床疗效 |
4.1 观察指标 |
4.2 临床疗效评定 |
5 随访 |
6 统计学数据处理方法 |
7 质量控制措施 |
8 不良事件统计与处理 |
9 终止研究的条件 |
10 伦理审查批件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比较 |
3 观察指标比较 |
3.1 VAS评分比较 |
3.2 JOA评分比较 |
3.3 腰背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等长最大肌力比较 |
4 临床疗效比较 |
5 复发率比较 |
6 不良事件统计 |
分析与讨论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认识 |
1.1 中医病名的论述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 |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西医认识 |
2.1 西医概念和流行病学 |
2.2 西医发病机制 |
2.3 西医治疗 |
3 治疗方法的选择依据 |
3.1 “筋骨劲强”理论基础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指导意义 |
3.2 腰背肌功能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意义 |
3.3 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作用 |
3.4 五禽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作用 |
4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
4.1 VAS视觉模拟评分法 |
4.2 JOA评分比较 |
4.3 等长最大肌力测评系统 |
5 研究结果分析及意义 |
5.1 一般资料 |
5.2 VAS评分的比较 |
5.3 JOA评分的比较 |
5.4 腰背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等长最大肌力的比较 |
5.5 临床疗效的比较 |
5.6 复发率的比较 |
6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针刺结合康复功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及中止标准 |
1.6 质量控制 |
1.7 不良反应事件处理 |
1.8 医学伦理控制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收集病例 |
2.3 分组治疗 |
2.4 研究测试方法 |
2.5 操作方法 |
2.6 观察指标 |
2.7 疗效评定标准 |
2.8 统计学分析 |
2.9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分组及完成情况 |
2 一般资料 |
3 疗效分析 |
3.1 各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
3.2 各组患者JOA评分比较 |
3.3 各组患者腰椎活动度评分比较 |
3.4 各组患者疗效比较 |
分析与讨论 |
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治疗方法 |
2 研究方法的理论依据 |
2.1 选择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 |
2.2 选择康复功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 |
2.3 选择针刺结合康复功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 |
2.4 穴位选择的理论依据 |
2.5 观察指标选择的理论依据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各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分析 |
3.2 各组治疗前后JOA评分对比分析 |
3.3 各组治疗前后腰椎活动度评分对比分析 |
3.4 各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
4 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针刺结合康复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我国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 我国传统医学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
1.2 我国传统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我国传统医学治疗本病 |
1.4 小结 |
2.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2.1 概述 |
2.2 脊柱的解剖 |
2.3 椎间盘解剖结构 |
2.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机制研究 |
2.5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的发病机制 |
2.6 现代医学治疗本病的现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以及脱落标准 |
2.治疗方案 |
2.1 观察组 |
2.2 对照组I |
2.3 对照组II |
3.观察指标 |
3.1 VAS疼痛评分 |
3.2 日本骨科协会腰椎功能评分(JOA) |
3.3 安全性观察指标 |
4.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
5.统计分析方法 |
6.结果 |
6.1 三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6.2 VAS评分比较 |
6.3 腰椎JOA评分比较 |
6.4 治疗后总体疗效 |
6.5 安全性指标观察 |
6.6 VAS评分、JOA评分结果分析 |
6.7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选题依据 |
2.选用电针依据 |
3.选穴依据 |
4.关于生物信息反馈灸疗仪(大力神雀啄灸) |
5.关于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 |
6.选择双氯芬酸钠联合腰椎牵引作为对比的依据 |
7.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视觉模拟评分法 |
附录2 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分(JOA) |
附录3 英文略缩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以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6)麦肯基疗法结合靳三针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和治疗 |
1.1 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名认识 |
1.2 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
1.3 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 |
1.4 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以及治疗 |
2.1 现代医学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 |
2.2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 |
2.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
2.4 腰椎间盘突出症现代医学分型 |
2.5 腰椎间盘突出症现代医学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临床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安全性指标 |
2.5 病例脱落和终止 |
2.6 数据处理 |
2.7 临床质控 |
3 统计结果 |
3.1 两组基本情况比较 |
3.1.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3.1.2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3.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3.1.4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 |
3.1.5 两组患者治疗前JOA评分比较 |
3.2 实验结果 |
3.2.1 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VAS评分比较 |
3.2.2 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VAS评分比较 |
3.2.3 治疗结束后两组组间VAS评分比较 |
3.2.4 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JOA评分比较 |
3.2.5 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JOA评分比较 |
3.2.6 治疗结束后两组组间JOA评分比较 |
3.2.7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3.2.8 不良反应比较 |
3.2.9 病例脱落和中止情况 |
4 分析与讨论 |
4.1 结果分析 |
4.1.1 一般情况分析 |
4.1.2 VAS评分比较分析 |
4.1.3 JOA评分比较分析 |
4.1.4 治疗结束后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对比分析 |
4.2 讨论 |
4.2.1 靳三针疗法概述 |
4.2.2 靳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作用机制 |
4.2.3 运动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4.2.4 脊柱生物力学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响 |
4.2.5 麦肯基疗法概述 |
4.2.6 麦肯基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作用机制 |
4.3 评价指标的应用依据 |
4.4 靳三针结合麦肯基疗法的临床应用优势分析 |
4.5 靳三针结合麦肯基疗法的安全性分析 |
4.6 注意事项以及不足 |
4.7 运用前景 |
4.8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附表 |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温针灸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剔除标准 |
1.6 病例脱落及剔除的处理 |
1.7 不良反应事件的处理 |
2 研究方案 |
2.1 随机化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2.1 治疗组 |
2.2.2 对照组 |
2.3 观察指标 |
2.3.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
2.3.2 下腰痛评分标准(JOA) |
2.3.3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1.1 年龄分布 |
1.2 性别分布 |
1.3 病程长短 |
2 临床疗效分析 |
2.1 总体疗效比较 |
2.2 治疗前后VAS评分 |
2.3 治疗前后的JOA评分 |
2.4 治疗前后的ODI评分 |
3 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LDH的认识 |
1.1 中医对LDH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对LDH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对LDH的治疗 |
1.3.1 中药口服 |
1.3.2 中药外用 |
1.3.3 单纯针刺 |
1.3.4 艾灸 |
1.3.5 穴位注射 |
1.3.6 温针灸 |
1.3.7 电针疗法 |
1.3.8 推拿疗法 |
2 西医对LDH的认识 |
2.1 西医对LDH病因的认识 |
2.1.1 生理性退变 |
2.1.2 脊柱结构异常 |
2.1.3 职业因素 |
2.1.4 其他因素 |
2.2 西医对LDH疼痛机制的认识 |
2.2.1 机械压迫与异常受力 |
2.2.2 神经根炎性刺激 |
2.2.3 自身免疫反应 |
2.3 西医对LDH的治疗 |
2.3.1 卧床休息 |
2.3.2 牵引治疗 |
2.3.3 药物治疗 |
2.3.4 封闭疗法 |
2.3.5 手术治疗 |
3 温针灸结合穴位注射的选择依据 |
3.1 温针灸选择依据 |
3.2 穴位注射 |
3.2.1 穴位注射的选择依据 |
3.2.2 注射药物的选择依据 |
3.3 治疗腧穴的选择依据 |
4 观察量表的选择依据 |
5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5.1 总体疗效比较 |
5.2 VAS评分量表对比 |
5.3 JOA评分量表比较 |
5.4 ODI评分量表比较 |
6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壮医经筋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资料 |
1.1 临床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6 脱落病例处理 |
1.7 不良事件的处理和报告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样本量及其计算依据 |
2.3 随机方法 |
2.4 盲法设计及实施 |
2.5 技术路线图 |
3 分组观察方案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3 临床观察指标 |
4 研究结果 |
4.1 治疗前两组资料进行比较 |
4.2 治疗后两组资料比较 |
4.3 小结 |
5 讨论 |
5.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5.2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5.3 壮医经筋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理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式的进展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基于真实病历数据的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方案优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病例数据研究 |
1 研究的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临床诊断标准 |
1.2.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建立数据库 |
2.2 数据的归类统计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信息统计结果 |
3.1.1 一般信息统计结果 |
3.1.2 患者年龄段统计 |
3.1.3 患者入院时间段统计 |
3.2 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分析 |
3.3 治疗措施与住院天数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祖国医学对本病病因及治疗认识 |
4.1.1 对病名的认识 |
4.1.2 对本病病因病机认识 |
4.1.2.1 肾虚 |
4.1.2.2 外感风寒湿邪 |
4.1.2.3 外伤 |
4.1.3 中医治疗 |
4.1.3.1 针刀治疗 |
4.1.3.2 针刺治疗 |
4.1.3.3 针刀配合针刺治疗 |
4.1.3.4 中药内服治疗 |
4.1.3.5 中药熏洗 |
4.1.3.6 推拿治疗 |
4.2 现代医学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现状 |
4.2.1 流行病学根据 |
4.2.2 病因 |
4.2.2.1 退行性改变 |
4.2.2.2 生物力学改变 |
4.2.2.3 体重指数 |
4.2.2.4 职业因素 |
4.2.3 腰部疼痛的发病机制 |
4.2.3.1 机械压迫学说 |
4.2.3.2 炎症学说 |
4.2.3.3 自身免疫学说 |
4.2.4 西医治疗 |
4.2.4.1 药物治疗 |
4.2.4.2 微创治疗 |
4.2.4.3 开放手术治疗 |
4.3 本研究的一般信息分析 |
4.3.1 年龄与本病的关系 |
4.3.2 本病的发病时间规律分析 |
4.4 治疗措施对住院时间的影响 |
4.5 本研究的特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中西医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整脊手法联合十一方药烫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1.1 中医诊断标准 |
2.1.2 西医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5 临床疗效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例分组 |
3.2 资料收集 |
3.3 治疗方案 |
3.4 安全性评定分级 |
4 观察指标 |
4.1 一般资料 |
4.2 疗效性指标 |
5 统计学相关处理 |
6 研究结果 |
6.1 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
6.2 VAS评分比较 |
6.2.1 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组间VAS评分比较 |
6.2.2 治疗前后组内VAS评分比较 |
6.3 ODI评分比较 |
6.3.1 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组间ODI评分比较 |
6.3.2 治疗前后组内ODI评分比较 |
6.4 患者疗效比较 |
讨论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及其发病趋势 |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发生机制 |
2.1 现代医学对炎症刺激机制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神经机械压迫机制的认识 |
3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3.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3.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分型 |
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4.1 保守治疗 |
4.1.1 中药内服治疗 |
4.1.2 针灸治疗 |
4.1.3 针刀治疗 |
4.1.4 中药烫熨治疗 |
4.1.5 西药治疗 |
4.1.6 手法治疗 |
4.1.7 牵引治疗 |
4.2 手术治疗 |
小结 |
5 治疗方案选用依据 |
6 研究结果分析 |
6.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
6.2 VAS评分结果分析 |
6.3 ODI评分结果分析 |
6.4 疗效结果分析 |
6.5 不良事件分析 |
问题和展望 |
问题 |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词列表 |
文献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四、推拿针灸牵引相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大肠俞、代秩边结合朱氏正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熊垚.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CiteSpace与VOSviewer的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知识图谱分析[D]. 王永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推拿结合五禽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翁冰倩.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针刺结合康复功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D]. 陈铭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郭成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麦肯基疗法结合靳三针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D]. 周子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温针灸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吴鸿斌.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壮医经筋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D]. 黄娴.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基于真实病历数据的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方案优选分析[D]. 李津.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整脊手法联合十一方药烫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毛发林.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