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塘湖盆地上二叠统芦草沟组沉积环境

三塘湖盆地上二叠统芦草沟组沉积环境

一、三塘湖盆地上二叠统芦草沟组沉积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黎茂稳,马晓潇,金之钧,李志明,蒋启贵,吴世强,李政,徐祖新[1](2022)在《中国海、陆相页岩层系岩相组合多样性与非常规油气勘探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富有机质细粒沉积岩相组合和有机相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富碳酸盐细粒沉积岩相组合以Ⅰ-S或Ⅱ-S型有机相为主,长英质页岩相组合多数为Ⅱ型有机相,而富粘土质页岩相组合的有机相多为Ⅲ/Ⅳ型有机质。因此,全岩矿物X衍射分析既可用于研究细粒沉积岩相与沉积环境,也可提供有机质类型、烃类产物特征、岩石力学性质和可压性等重要参考信息。在北美和四川盆地海相页岩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以中国主要陆相页岩层系为研究对象,利用全岩矿物X衍射分析,结合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总有机碳含量(TOC)分析等多种手段,开展岩相和有机相类型识别及岩相组合特征和不同页岩层系差异性分析,并探讨它们对非常规页岩油气勘探的指导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陆相湖盆沉积类型多样,陆相盆地拗陷期淡水-微咸水湖泊页岩层系以贫碳酸盐矿物的粘土质-长英质页岩相组合为主;而陆相盆地裂陷期咸化、碱化湖泊沉积以碳酸盐质页岩相组合和含碳酸盐的粘土质-长英质页岩相组合为主,各种陆相细粒沉积体系均以相带变化快、岩性-岩相复杂、储-盖组合样式多变为特征。中国陆相细粒沉积岩相的非均质性和岩相组合的多样性,带来了陆相页岩油气"甜点"类型的多样性;不同岩相组合对应的有机相存在显着差异,有机质的差异演化又带来了不同岩相中烃类赋存状态的差异性。这些分析结果证实,每套陆相页岩都具有各自的地质特点。细粒沉积岩相和有机相组合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揭示了陆相页岩油气"甜点"和资源分类评价的必要性。

朱友林[2](2021)在《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中可溶有机质与页岩油地球化学特征》文中研究表明三塘湖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盆地内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自非常规油气实现突破后,三塘湖盆地开始对页岩油进行规模化的勘探开发。本文对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和条湖凹陷芦草沟组的页岩可溶有机质和原油的饱和烃和芳香烃组分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剖析其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原油进行族群划分以做源内油源对比,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讨页岩油的运聚机制。1、马朗凹陷和条湖凹陷沉积有机质类型相似,多为低等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的混合型。但部分生标参数,如三环萜烷分布特征,则表明两个凹陷的水生生物贡献程度存在差异。2、马朗凹陷和条湖凹陷沉积环境均为弱氧化-弱还原的咸水-微咸水深湖-半深湖环境。条湖凹陷的伽马蜡烷/C30藿烷比值平均值为0.53,而马朗凹陷该比值平均值为0.33,表明条湖凹陷页岩沉积水体咸化程度高于马朗凹陷。3、马朗凹陷和条湖凹陷烃源岩样品多数处于低熟-成熟阶段,少数样品为未成熟,但条湖凹陷样品C29规则甾烷αββ/(ααα+αββ)平均值为0.49,总体成熟度略高,马朗凹陷该比值平均值为0.30。芦一段和芦二段样品处于低熟-成熟阶段,芦三段样品处于未熟阶段。4、原油饱和烃和芳烃组成特征表明马朗凹陷和条湖凹陷的原油组成略有不同。两个凹陷原油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宽,呈单峰形,主峰碳多为n C25,没有明显奇偶优势,Pr/Ph介于0.68~1.08之间。但条湖凹陷原油三环萜烷分布呈现“翘尾巴”模式,C24Te T/C26TT比值较高、伽马蜡烷指数较高,表征水生生物来源丰富的咸化水体;Ts/Tm、C29甾烷ββ/(αα+ββ)和三甲基萘比值较高,原油成熟度高。马朗凹陷原油三环萜烷系列呈现以C23为最高峰的倒“V”模式分布模式,C24Te T/C26TT比值较低;伽马蜡烷指数为0.26,表征其水生生物贡献和水体咸度均可能低于条湖凹陷;而Ts/Tm、C29甾烷ββ/(αα+ββ)和三甲基萘比值均较低,表明原油成熟度也相对较低。5、条湖凹陷的油源对比分析表明,原油来自芦一段和芦二段。马朗凹陷也存在着相同的油源规律,原油与芦一段和芦二段亲缘性最高。

翟立国[3](2020)在《陆相湖盆热液喷流沉积的硅质岩研究 ——以新疆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疆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是一套以深湖-半深湖相沉积为主的富含油气的暗色细粒沉积岩组合。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在该组中含有大量与火山作用、岩浆-热液作用相关的物质,包含热液喷流白云岩、方解石喷爆岩、凝灰质泥岩和泥灰岩等。由于芦草沟组沉积物粒度很细,直接开展细粒沉积物研究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文以这套岩系中的硅质岩为研究目标,采用岩石学、矿物学并结合流体包裹体及硅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手段,分析硅质岩的形成环境与成因模式,进而为探讨芦草沟组沉积环境,丰富该时期岩浆-热液活动特征提供更多证据。本文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芦草沟组硅质岩可划分为:变形层状、层状、斑状团块状、透镜状、结核状以及粗巨团块状六类,整体具有准同生沉积结构特征。其矿物组成主要为微晶石英与玉髓,晶体形态以半自形—它形为主,阴极发光结果显示硅质矿物普遍呈不发光现象,代表形成于低温热液环境。2、硅质岩的硅同位素、电子探针以及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发现,其硅同位素?30Si值范围为-0.7—0.7‰,属于热液(水)成因硅质岩,其负值代表硅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正值代表正常热水沉积;电子探针结果显示硅质岩富含Sr O,且K2O/Na2O值均小于1,说明芦草沟组硅质岩的成因与火山热液(水)作用关系密切;包裹体温度范围为96.4—367.1℃,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期次,表明流体活动具有多期次性。3、综合分析认为芦草沟组硅质岩的硅质来源与成因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为湖相泥岩沉积期,由于岩浆热液活动的影响,携带大量Si O2的热液流体进入湖盆,Si O2过饱和沉积形成硅质岩;第二种为岩浆热液活动间歇期,湖盆内整体处于平静的状态,由于湖水温度升高,使得Si O2在类似温泉水条件下沉积形成硅质岩。4、通过对硅质岩成因与沉积环境的研究,可以反映出芦草沟组这套细粒沉积岩的形成受到了岩浆热液活动的广泛影响,属于受深渊物质控制的一类特殊的泥岩,可以作为将来研究深部物质与有机质关系的典型目标

李哲萱[4](2020)在《新疆北东部地区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喷积岩特征及其形成构造背景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新疆北部地区作为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复杂的洋陆转换构造演化信息。长久以来,众多学者通过不同的构造研究手段对北疆构造演化进行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导致存在大量争议,尤其是关于北疆地区石炭-二叠纪构造环境的认识仍存在诸多分歧。笔者所在研究团队在新疆北东部广泛分布的中二叠统芦草沟组灰黑色细粒沉积岩中发现了大量由深源物质构成的岩浆-热液喷流沉积岩(喷积岩)。该岩类成因机制中所蕴含的二叠纪深部岩浆活动特征可为构造背景争议提供新颖的沉积学证据。因此,本文通过宏观岩心观察,微观-超微观岩石学、矿物学、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综合精细研究,对构成喷积岩的碎屑物质来源和成因机理进行重新解释,探讨了其形成可能代表的构造背景,为该区二叠纪构造背景研究提供新的证据。论文主要获得了以下成果及认识:1.喷积岩以夹层形式广泛产出于芦草沟组灰黑色湖相细粒沉积岩中,具有不同矿物组成及沉积结构,主要包扩热液沉淀成因的喷流岩及主要由深源碎屑组成的喷爆岩两种类型。按照主要造岩矿物不同,喷流岩进一步分为白云质喷流岩及方沸石质喷流岩。按照构成碎屑颗粒主要矿物不同,喷爆岩进一步分为方解石喷爆岩、白云石喷爆岩及透辉石喷爆岩三类。同类型喷爆岩按照碎屑颗粒产状不同,又分为碎斑状喷爆岩及团块状喷爆岩两种类型。2.喷爆岩矿物组成种类单一,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较低;碎屑晶质颗粒粒内微裂隙发育。认为构成喷爆岩的碎屑颗粒来源是陆内裂谷欠补偿湖盆背景下、源自地球内部不同深度、不同性质的岩浆-热液物质流体。即由气、液、固三相共存的物质流沿断裂上涌进入湖底喷流通道,自喷口喷出后,随距离喷口远近,在不同机械搬运方式和驱动力下参与沉积。其本质为热液喷流型深源碎屑沉积岩。3.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研究显示,构成喷爆岩颗粒的矿物为深部来源,甚至可能有幔源物质加入。方解石及白云石喷爆岩具有与碳酸岩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构成其碎屑颗粒的主要矿物(方解石及白云石)具有岩浆及岩浆期后热液改造特征。全岩Th/U比均远低于地壳平均值,而Sr含量远高于沉积碳酸盐岩,且具有与地幔极为相近的Sr、Mg同位素组成。以上表明构成其碎屑颗粒的方解石及白云石源区与岩浆作用及岩浆期后热液改造作用关系密切。4.由于物质来源及沉积过程不同,喷爆岩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团块状喷爆岩为地球不同深度的岩浆-热液物质自喷口喷出后形成高密度物质流体,在重力流机制下沉积而成,为近喷口产物。碎斑状喷爆岩则以晶质矿物为主,在牵引流作用下沉积形成,为远喷口产物。5.喷爆岩整体含量极少,但分布广泛,且富含深源物质,蕴含着重要的构造背景信息。喷爆岩矿物组成以碱性矿物为主,或为富碱性元素矿物。表明其碎屑物质的来源极有可能与碱性岩岩浆有成因联系。以上信息揭示了新疆北东部地区二叠纪芦草沟组沉积时期有丰富的碱性岩浆及碱性热液活动。该发现也进一步为研究区在二叠纪已进入板内伸展构造演化阶段提供了沉积学证据。中二叠统芦草沟组灰黑色细粒沉积岩系中深源碎屑沉积岩的确定,既丰富、深化了细粒沉积岩研究,也为探索深源物质如何参与并影响细粒沉积岩的沉积、成岩作用提供了资料和基础。同时,加强细粒沉积岩中深源碎屑物质研究,还提供了利用深源碎屑分析区域构造背景的新思路,为研究区构造演化阶段判断提供了沉积学证据。同时也有助于突破传统找油气理念,探索深源物质对烃源岩形成的影响。

蒋中发[5](2019)在《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火山灰对烃源岩有机质富集的影响》文中提出吉木萨尔凹陷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二叠系芦草沟组是其重要的致密油产层。研究表明,芦草沟组为一套低泥质含量、以凝灰质与碳酸盐岩为主的陆相湖盆混积岩,火山灰在其中普遍发育,并在上、下“甜点段”富集。本文通过镜下观察、生物标志物、元素特征及碳氧同位素分析,探讨了芦草沟组火山灰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并总结了有机质富集的模式。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为一套广覆式厚层烃源岩,TOC均值达3.51%,为一套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为主,热演化已进入成熟阶段。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底部以及“下甜点体”层段富集Sr、U、β胡萝卜烷,Pr/Ph小于1,铕负异常,为半咸水-咸水、还原环境沉积;“甜点段”间下部以及“上甜点段”Sr含量、伽马蜡烷含量、碳酸盐岩氧同位素、β胡萝卜烷含量均较高,Pr/Ph较低,整体上为半咸水、半氧化-半还原沉积;“甜点段”间上部Sr含量最低,Pr/Ph局部大于2,β胡萝卜烷含量极低,为局部淡水氧化沉积的半咸水、半氧化-半还原沉积。火山灰普遍发育对芦草沟组沉积期古生产力有显着提高,不含火山灰层段有机质富集程度以及古生产力均低于火山灰发育层段。藻类勃发是火山灰促进有机质富集关键,凝灰质岩当中有机质较为富集,且藻类勃发现象频繁。火山灰富集层段古生产力并未明显高于少量火山灰发育段,火山灰的沉积与古生产力的提高并非为简单线性关系。“下甜点段”及底部火山灰的大量输入为缺氧环境下硫酸盐还原菌降解有机质提供了物质保障,大量有机质被降解,另外该层段火山灰还造成了环境恶化,使得蓝藻在极端条件下得以勃发。在大量输入的情况下,火山灰提高了“上甜点段”沉积期古盐度。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烃源岩有机质富集模式包括“保存模式”以及“生产力模式”。芦草沟组“下甜点段”及底部发育期沉积环境为咸化还原湖盆,有大量火山灰输入,湖盆内生物生存压力较大,致使蓝藻勃发,同时有机质富集受到硫酸盐还原菌降解的控制。“下甜点段”以上层段为“生产力模式”,尽管古盐度与火山灰输入量有所波动,其基本处于半氧化-半还原环境,有机质富集受到古生产力的控制。

张桥[6](2018)在《新疆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硅质岩成因探讨》文中提出新疆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是新疆北部地区的一套重要烃源岩系,且长期以来被视为正常的湖相沉积地层。研究团队近年来在该地层中发现了岩性组合复杂的岩浆—热液喷流沉积岩系,已报道的有热液喷流型原生白云岩、方解石质喷爆岩、热水沉积方沸石岩等,但还存在一类共生的硅质岩研究较弱。本文采用岩石学、矿物学和多种测试方法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对芦草沟组中的硅质岩进行分类并探讨成因,取得了以下认识:二叠系芦草沟组上下均与火山—沉积地层接触,组内主导为正常的深湖—半深湖细粒沉积物,并有丰富的热液喷流及火山活动参与的相关沉积岩类型,代表火山活动间歇期的复杂沉积组合。芦草沟组中的硅质岩整体呈毫米级薄层状,按照成因可分为硅质喷爆岩、藻纹层硅质岩和燧石。硅质喷爆岩由石英晶屑组成细的纹层,晶屑来自岩浆—热液上涌,降温降压发生的爆炸破碎过程;藻纹层硅质岩由短柱状或者纺锤状的硅化藻类构成,具藻类遗迹微构造;黑色燧石呈串珠状顺层分布,被层面包绕,具特殊的“乳房状构造”。阴极发光特征显示,硅质喷爆岩中的石英晶屑和藻纹层硅质岩中的硅化藻外部均发蓝光,内部为褐色或者不发光,燧石中的玉髓整体发蓝光,说明喷爆产生的石英晶屑以及硅化的藻类在热液环境中再次加大,形成热液石英加大边,而燧石中的玉髓为热水直接沉积的产物。电子探针结果显示在石英碎屑的边部和燧石中的玉髓富Sr2+、Al3+、K+、Na+等阳离子,代表热液中阳离子替换硅离子。硅质岩主量元素投图落在热水成因区,CaO/(Fe+CaO)为0.810.97,代表高盐度的水体环境;K2O/Na2O为0.0251.79,反映其形成与水下火山活动之间密切相关。Mn O/Ti O2的值为0.0830.416,显示陆相特征。硅质岩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LREE/∑HREE的值为9.1910.75,δEu为0.870,δCe为2.444,具有δEu负异常和δCe正异常,反映还原的热液环境。结合以上分析,认为芦草沟组硅质岩为一类陆相热水成因硅质岩。

张明明[7](2016)在《基于生物地球化学的博格达山北麓二叠系芦草沟组含油页岩系中有机质聚集模型的建立》文中指出新疆博格达山北麓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发育巨厚的中-高品质油页岩,同时也发育厚层低品质油页岩和泥页岩,相对较低的成熟度使含油页岩系中保存了丰富的古环境和湖泊生物信息,为研究和对比中-高品质油页岩与低品质油页岩和泥页岩的地质-生物联合控制因素下的聚碳过程提供了优良实验场所。本文基于详细的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划分,大量的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及生物地球化学测试分析数据,对芦草沟组含油页岩系中有机质聚集模型的建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精准的沉积相识别和层序地层的划分是探究油页岩中有机质聚集机制的地质基础。基于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描述、测井数据及有机地球化学参数的测试分析,在研究层段中识别出了三角洲相和湖泊相两种沉积相类型,其中三角洲相中识别出了三角洲前缘亚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水下河道间微相、河口坝微相及前缘席状砂微相。而湖泊相中识别出了浅湖亚相,包括砂质浅湖微相和泥质浅湖微相。层序地层格架特征表明芦草沟组可以划分为两个完整的三级层序,分别为层序Ⅰ和层序Ⅱ,每个层序自下而上依次发育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水退体系域等四个不同的体系域,而且不同地区的不同体系域中的沉积相类型和展布特征有所差别。有机质丰度和有机质类型的空间展布以及成熟度的正确判别是开展有机质聚集机制的必要前提。基于大量的有机地球化学参数测试分析发现有机质丰度在低水位体系域中处于中等水平,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1型和Ⅱ2型,在水进体系域和水退体系域中处于相对较好的水平,水进体系域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为主,部分地区为Ⅰ型,而水退体系域则以Ⅱ2型和Ⅱ2型为主,高水位体系域中的有机质丰度是最好的,有机质类型为以Ⅰ型为主,部分地区为Ⅱ1型。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处于低成熟阶段。有关湖泊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是建立不同有机质聚集模型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生物标志化合物为技术手段对含油页岩系中的生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半定量识别,分析结果表明芦草组含油页岩系中存在四个明显不同的生物群落。其中A阶段为多菌类-底栖宏观藻、硅藻型群落。B阶段为多菌类-硅藻、甲藻型群落。C阶段为少菌类-甲藻型群落。D阶段为少菌类-绿藻、甲藻型群落。各项有机质聚集控制因素演化特征的研究是反演有机质聚集过程的关键环节。本文综合利用元素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参数对含油页岩系的古气候、古水深、氧化还原性、古盐度、营养盐结构及古生产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反演。研究结果表明在层序Ⅰ沉积期(A阶段和B阶段)以暖湿性气候为主,湖泊水体为相对深水的高盐度的缺氧性水体环境,而且湖泊生产力相对较高。层序Ⅱ沉积期(C阶段和D阶段)以干旱性气候为主,湖泊水体为相对浅水的低盐度的富氧性水体环境,该时期的湖泊生产力相对较低。P、Fe、Mn、Cr、Co、Ni、Cu、Zn、Cr、Ba、主量营养元素总丰度和微量营养元素总丰度等十二项营养元素指示性参数揭示了层序Ⅰ沉积期的营养元素结构特征较为复杂,营养元素总丰度相对较高,而层序Ⅱ沉积期营养元素结构相对简单,并且营养元素的总丰度相对较低。在详细探究各项有机质聚集因素关联性的基础上,建立了两种有机质聚集模型,分别为高丰度有机质聚集模型和低丰度有机质聚集模型。其中高丰度有机质聚集模型包括多菌类-底栖宏观藻、硅藻型和多菌类-硅藻、甲藻型两种次级模型。多菌类-底栖宏观藻、硅藻型聚集模型为暖湿性气候条件下大量的陆源营养盐(P、Fe、Mn、Cu、Zn、Ni、Cr及Ba)进入湖泊水体,形成了以多菌类、底栖宏观藻和硅藻为主要来源的高湖泊生产力,高丰度有机质被保存于高盐度缺氧的深水环境中,从而形成了中-高品质油页岩。多菌类-硅藻、甲藻型聚集模型也为暖湿性气候条件下大量的陆源营养盐(P、Fe、Mn、Cu、Zn、Ni、Cr及Cd)进入湖泊水体,形成以多菌类、硅藻和甲藻为主要来源的高湖泊生产力,沉积水体仍为高盐度缺氧的深水环境,从而形成了中-高品质油页岩。低丰度有机质聚集模型包括少菌类-甲藻型和少菌类-绿藻、甲藻型两种次级模型,其中少菌类-甲藻型聚集模型为干旱性气候条件下少量陆源营养盐(Mn、Ni、Cr及Cd)进入湖泊水体中,形成了以少菌类、甲藻为有机质来源的低湖泊生产力,低丰度有机质保存于低盐度富氧的浅水环境中,从而形成了低品质油页岩及泥页岩。少菌类-绿藻、甲藻型聚集模型也为干旱性气候条件下少量的陆源营养盐(Mn、Ni、Cr、Co及Cd)进入湖泊水体,促进以少菌类、绿藻和甲藻为主要来源的低湖泊生产力,沉积水体仍为低盐度富氧的浅水环境,从而形成了低品质油页岩和泥页岩。

齐雪峰,何云生,赵亮,蒋俊超[8](2013)在《新疆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古生态环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三塘湖盆地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动物群以半咸水类型古鳕类和介形类Tomiella-Kelameilia-Panxiania组合为主体,纵向上与海相化石交替出现,反映了典型的陆缘近海湖泊环境。古植物和孢粉化石组合反映了安加拉植物群面貌,代表温湿气候背景。陆缘近海湖泊环境使水生生物群呈现多样性发展并异常繁盛,为芦草沟组优质生油岩的形成提供了生态环境保证。

王盛鹏[9](2013)在《三塘湖盆地致密油地质评价及有利探区》文中研究指明论文综合运用石油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三塘湖盆地中二叠统芦草沟组致密油的成藏条件、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指出有利的致密油钻探目标。论文通过国内外调研,首先明确了致密油气成藏的地质要素。通过对三塘湖盆地中二叠统芦草沟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及储层的脆性矿物含量进行地质评价的基础上,指出该区具备致密油成藏与勘探的基本条件。富集规律研究表明,芦草沟组致密油的分布主要受有效源岩和裂缝分布的控制,二者有利分布的叠合区是致密油勘探的有利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本区致密油的评价方法。最后,综合裂缝检测成果、烃类检测成果、地质构造、钻井情况、源岩成熟度、可溶有机质含量和脆性矿物等各方面因素,预测了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致密油一类、二类有利勘探区,并指出两个有利钻探目标。论文的完成对该区的致密油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王作栋,陶明信,梁明亮,余水生,李中平,徐永昌[10](2013)在《三塘湖盆地上二叠统芦草沟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文中研究表明三塘湖盆地上二叠统芦草沟组分布面积广、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具好的生烃潜力是盆地内主力烃源岩。烃源岩样品可溶有机质中含有丰富的脂肪酸、脂肪酸酯等含羰基化合物,随着埋深增加,饱和烃和芳烃含量递增,非烃含量和有机碳则呈递减趋势,表明含羰基化合物对源岩生烃有较大的贡献。饱和烃的各项指标显示,烃源岩的沉积环境为咸化湖相还原环境,母质输入以水生生物为主,陆源物质输入较少。诸多证据表明,在沉积初期和成岩早期细菌输入较多,细菌输入有机质构成了原始有机质的一部分,细菌改造原始有机质并产生前述含羰基化合物,在热作用和微生物作用下均可成烃。

二、三塘湖盆地上二叠统芦草沟组沉积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塘湖盆地上二叠统芦草沟组沉积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海、陆相页岩层系岩相组合多样性与非常规油气勘探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地质样品与研究方法
    2.1 地质样品与实验分析
    2.2 基于全岩矿物组成的富有机质页岩岩相分类方法
    2.3 基于全岩矿物组成的富有机质页岩有机相分类方法
3 海相烃源岩沉积岩相和有机相组成与分布特征
    3.1 北美典型海相页岩油气层系
    3.2 四川盆地古生界海相页岩气层系
4 中国陆相盆地典型烃源岩岩相和有机相组成与分布特征
    4.1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和风城组烃源岩
    4.2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烃源岩
    4.3 四川盆地侏罗系陆相烃源岩
    4.4 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系青山口组烃源岩
    4.5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烃源岩
    4.6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古近系孔店组烃源岩
    4.7 江汉盆地古近系潜江组盐间烃源岩
5 沉积岩相组合多样性和有机相差异性揭示中国陆相页岩油气“甜点”和资源分类评价的必要性
    5.1 岩相与储集类型多样性
    5.2 岩相组合与可压性
    5.3 有机相差异性与含油气性
    5.4 页岩油气赋存方式与可动性
    5.5 陆相页岩“甜点”类型与基本特征
    5.6 全油气系统与常规-非常规资源空间有序分布
6 结论

(2)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中可溶有机质与页岩油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来源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勘探历史
    2.2 沉积地层特征
    2.3 构造特征
    2.4 石油地质特征
第3章 页岩中可溶有机质地球化学特征
    3.1 饱和烃地球化学特征
    3.2 芳烃地球化学特征
第4章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4.1 原油饱和烃地球化学特征
    4.2 芳烃地球化学特征
    4.3 原油族群划分
第5章 油源对比
第6章 认识和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陆相湖盆热液喷流沉积的硅质岩研究 ——以新疆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关于热液喷流岩研究进展
        1.2.2 硅质岩研究现状
        1.2.3 硅同位素研究进展
        1.2.4 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地层学特征
    2.1 三塘湖盆地区域构造背景
    2.2 三塘湖盆地二叠纪地层特征
        2.2.1 下二叠统卡拉岗组(P1K)
        2.2.2 中二叠统乌拉泊组(P2w)与井井子沟组(P2j)
        2.2.3 中二叠统芦草沟组(P2l)
        2.2.4 中二叠统条湖组(P2t)
    2.3 芦草沟组岩性组合特征
第三章 芦草沟组硅质岩岩石学矿物学特征
    3.1 芦草沟组凝灰岩的岩石学矿物学特征
    3.2 芦草沟组硅质岩的岩石学特征
    3.3 芦草沟组硅质岩样品分类
    3.4 芦草沟组硅质岩的矿物学特征
        3.4.1 芦草沟组变形层状硅质岩矿物学特征
        3.4.2 层状硅质岩矿物学特征
        3.4.3 斑状团块状硅质岩矿物学特征
        3.4.4 透镜状硅质岩的矿物学特征
        3.4.5 结核状硅质岩矿物学特征
        3.4.6 粗巨团块状硅质岩矿物学特征
        3.4.7 芦草沟组硅质岩的阴极发光特征
第四章 芦草沟组硅质岩地球化学及包裹体特征
    4.1 硅同位素样品的选择与前处理
    4.2 硅同位素特征
    4.3 芦草沟组硅质岩电子探针数据分析
    4.4 芦草沟组硅质岩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第五章 芦草沟组硅质岩成因讨论
    5.1 芦草沟组硅质岩的硅质来源
    5.2 芦草沟组硅质岩的成因分析与模式
    5.3 小结
主要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新疆北东部地区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喷积岩特征及其形成构造背景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外细粒沉积岩研究现状
    1.3 中国陆相细粒沉积岩研究进展
    1.4 喷流岩研究现状
        1.4.1 现代喷流沉积研究
        1.4.2 地质历史时期喷流岩研究
    1.5 喷积岩研究现状
    1.6 新疆北部地区构造背景争议
    1.7 主要研究思路
    1.8 论文工作量
    1.9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三塘湖盆地构造背景
        2.1.1 三塘湖构造单元划分
        2.1.2 构造演化特征
        2.1.3 三塘湖盆地晚石炭世-中二叠世地层发育概况
    2.2 准噶尔盆地构造背景
        2.2.1 准噶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2.2.2 构造演化特征
        2.2.3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质特征
第三章 样品采集及实验方法
    3.1 钻井岩心观察和样品采集
    3.2 普通岩石薄片研究
    3.3 岩石学、矿物学研究
    3.4 微量元素研究
    3.5 同位素特征研究
    3.6 实验技术方法
第四章 三塘湖盆地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喷积岩特征
    4.1 喷流岩岩石学、矿物学特征
        4.1.1 白云质喷流岩
        4.1.2 方沸石质喷流岩
    4.2 喷爆岩特征
        4.2.1 岩石学、矿物学特征
        4.2.2 地球化学特征
        4.2.3 数据结果分析
        4.2.4 物质来源讨论
第五章 准噶尔盆地东部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喷积岩特征
    5.1 喷流岩特征
        5.1.1 白云质喷流岩
        5.1.2 方沸石质喷流岩
        5.1.3 其他特殊热液矿物
    5.2 喷爆岩特征
        5.2.1 岩石学、矿物学特征
        5.2.2 地球化学特征
        5.2.3 数据结果分析
        5.2.4 沉积过程及方式讨论
第六章 新疆北东部地区喷积岩形成构造背景探索及相关问题探讨
    6.1 石炭-二叠纪区域岩浆活动特征
        6.1.1 新疆北东部区域性石炭纪-二叠纪岩浆活动特征
        6.1.2 三塘湖盆地二叠系火山-沉积地层特征
    6.2 新疆北东部地区喷积岩发育特征
        6.2.1 喷流岩
        6.2.2 喷爆岩
        6.2.3 喷流岩及喷爆岩特征小结
        6.2.4 热液流体示踪矿物
    6.3 喷积岩形成构造背景探索
    6.4 喷积岩成因机制模式
    6.5 相关问题讨论
        6.5.1 喷爆岩与正常沉积碎屑岩
        6.5.2 喷爆岩与火山碎屑岩
        6.5.3 喷爆岩与喷流岩
    6.6 存在问题及展望
        6.6.1 概念的更新与完善
        6.6.2 喷爆岩沉积、成岩过程有待深入研究
        6.6.3 深源物质与油气关系需要进一步探讨
        6.6.4 开发新技术或新研究手段的需求
结论及主要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火山灰对烃源岩有机质富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烃源岩有机质富集
        1.2.2 含火山灰烃源岩地质特征
        1.2.3 火山灰对烃源岩有机质富集影响
        1.2.4 目的烃源岩有机质富集研究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4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演化背景
    2.2 区域地层特征
第三章 矿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3.1 矿物岩石学特征
        3.1.1 矿物学特征
        3.1.2 岩石学特征
    3.2 烃源岩评价
        3.2.1 烃源岩平面展布
        3.2.2 有机质丰度
        3.2.3 有机质类型
        3.2.4 有机质成熟度
    3.3 元素特征
        3.3.1 常量元素
        3.3.2 稀土元素
第四章 火山灰对沉积环境的影响
    4.1 古沉积环境演化
        4.1.1 元素地球化学
        4.1.2 生物标志物
        4.1.3 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
    4.2 火山灰对沉积环境的影响
        4.2.1 大量火山灰输入为硫酸盐还原提供硫源
        4.2.2 大量火山灰输入使“上甜点段”盐度增加
        4.2.3 少量火山灰输入对水体盐度无明显影响
第五章 火山灰对有机质生产的影响
    5.1 火山灰对古生产力的影响
        5.1.1 火山灰促进有机质富集
        5.1.2 火山灰提高了古生产力
        5.1.3 促进藻类勃发是关键
    5.2 火山灰对藻类种属的影响
        5.2.1 反映藻类来源的生物标志物
        5.2.2 火山灰促进蓝藻勃发
第六章 有机质富集模式
主要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新疆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硅质岩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历史和现状
    1.3 热水沉积硅质岩识别特征
        1.3.1 硅质岩的分类特征
        1.3.2 热水沉积硅质岩识别特征
    1.4 取得的成果和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三塘湖盆地构造概况
    2.2 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2.3 构造单元划分
第三章 三塘湖盆地二叠系组成及特征
    3.1 二叠系组成
    3.2 条湖组特征
    3.3 卡拉岗组特征
    3.4 芦草沟组特征
第四章 芦草沟组硅质岩特征与分类
    4.1 研究方法
    4.2 硅质喷爆岩
    4.3 藻纹层硅质岩
    4.4 燧石
    4.5 其他热液矿物
        4.5.1 白云石
        4.5.2 黄铁矿
        4.5.3 碱性长石
        4.5.4 萤石、重晶石、菱锶矿
第五章 芦草沟组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
    5.1 硅质岩主量元素特征
    5.2 热液石英的离子替代
    5.3 硅质岩稀土元素特征
        5.3.1 硅质岩稀土元素特征
        5.3.2 硅质岩稀土元素特征与白云岩对比
第六章 芦草沟组硅质岩成因机理讨论
    6.1 硅质的来源
    6.2 硅质岩的成因机理
    6.3 二叠纪硅质沉积事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基于生物地球化学的博格达山北麓二叠系芦草沟组含油页岩系中有机质聚集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1.3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页岩成矿机制
        1.2.2 功能性生物群落
        1.2.3 研究区油页岩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构造特征
        2.2.1 区域构造特征
        2.2.2 二叠纪盆地属性
        2.2.3 博格达山隆升时间
        2.2.4 博格达山推覆构造模式
    2.3 地层特征
        2.3.1 下芨芨槽子群
        2.3.2 上芨芨槽子群
        2.3.3 下仓房沟群
第3章 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特征
    3.1 沉积相特征
        3.1.1 沉积相划分
        3.1.2 三角洲相
        3.1.3 湖泊相
    3.2 层序地层特征
        3.2.1 层序地层识别标志
        3.2.2 层序地层格架特征
    小结
第4章 油页岩特征
    4.1 实物取样及测试方法
        4.1.1 实物取样
        4.1.2 测试方法
    4.2 油页岩品质特征
        4.2.1 含油率特征
        4.2.2 灰分特征
        4.2.3 发热量特征
        4.2.4 全硫特征
    4.3 油页岩岩石矿物特征
        4.3.1 岩石特征
        4.3.2 矿物组成特征
    4.4 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
        4.4.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4.2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4.5 油页岩生物降解特征
        4.5.1 姥姣烷/植烷(Pr/Ph)丰度优势
        4.5.2 基线鼓包
        4.5.3 高9-MP/∑MP值
    小结
第5章 湖泊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5.1 湖泊生物群落概述
        5.1.1 湖泊生物群落定义
        5.1.2 湖泊生物群落研究内容
    5.2 湖泊生物识别标志
        5.2.1 古菌域
        5.2.2 细菌域
        5.2.3 真核生物域
    5.3 湖泊生物演化特征
        5.3.1 古细菌域演化特征
        5.3.2 细菌域演化特征
        5.3.3 真核生物域演化特征
    5.4 湖泊生物群落结构演化特征
    小结
第6章 有机质聚集环境研究
    6.1 古气候特征
        6.1.1 古气候替代指标
        6.1.2 含油页岩系精细古气候演化规律
    6.2 古水深特征
        6.2.1 古水深替代指标
        6.2.2 含油页岩系精细古水深演化规律
    6.3 古盐度特征
        6.3.1 古盐度替代指标
        6.3.2 含油页岩系精细古盐度演化规律
    6.4 氧化还原性特征
        6.4.1 氧化还原性替代指标
        6.4.2 含油页岩系精细氧化还原性演化规律
    6.5 古生产力特征
        6.5.1 古生产力定性指标
        6.5.2 古生产力定量指标
        6.5.3 含油页岩系精细古生产力演化规律
    6.6 营养盐结构特征
        6.6.1 主量营养元素
        6.6.2 微量营养元素
    6.7 有机质聚集环境综合特征
    小结
第7章 有机质聚集模型
    7.1 聚集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7.1.1 古湖泊信息、古气候的关联性
        7.1.2 营养盐结构与古气候的关联性
        7.1.3 古生产力与其它聚集因素关联性
    7.2 有机质聚集模型
        7.2.1 高丰度有机质聚集模型
        7.2.2 低丰度有机质聚集模型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新疆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古生态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 地层及古生物特征
2 古生态环境探讨
3 古气候分析
4 沉积环境讨论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5 结论

(9)三塘湖盆地致密油地质评价及有利探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来源
        1.1.2 相关定义
        1.1.3 内涵及地质特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勘探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选题目的
        1.3.2 选题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5.1 完成的主要工作
        1.5.2 取得的主要认识和研究成果
        1.5.3 创新点
    1.6 小结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油气勘探现状
    2.2 盆地类型与构造演化
        2.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2.2.2 盆地充填演化阶段
    2.3 盆地构造单元
    2.4 小结
3 二叠系油源对比
    3.1 二叠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3.1.1 原油物性
        3.1.2 原油生物标志物特征
    3.2 油源分析
        3.2.1 烃源岩抽提物地球化学特征
        3.2.2 油源对比
    3.3 小结
4 芦草沟组烃源岩特征及致密油资源量评价
    4.1 烃源岩评价标准
        4.1.1 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
        4.1.2 有机质类型评价标准
        4.1.3 有机质热演化评价标准
    4.2 芦草沟组烃源岩纵向发育特征
        4.2.1 烃源岩厚度
        4.2.2 有机质丰度
        4.2.3 有机质类型
        4.2.4 有机质成熟度
    4.3 P2l2烃源岩平面展布特征
        4.3.1 测井曲线评价烃源岩原理及精度分析
        4.3.2 烃源岩厚度平面分布
        4.3.3 有机碳含量平面等值线图
        4.3.4 热演化程度平面等值线图
    4.4 P2l致密油资源量计算及评价
    4.5 小结
5 芦草沟组储集岩特征
    5.1 芦草沟组源岩储层岩石学特征
        5.1.1 芦草沟组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
        5.1.2 芦草沟组泥岩岩石学特征
        5.1.3 芦草沟组凝灰岩岩石学特征
    5.2 芦草沟组源岩储层特征
        5.2.1 芦草沟组源岩储集层物性特征
        5.2.2 芦草沟组源岩孔隙特征
        5.2.3 源岩储集层主要类型及分类
    5.3 芦草沟组源岩有利储层评价
        5.3.1 芦草沟组二段储层评价标准
        5.3.2 芦草沟组有利储层评价
    5.4 小结
6 芦草沟组油气分布与裂缝关系研究
    6.1 油气富集规律
    6.2 构造解释
        6.2.1 区域地质分析
        6.2.2 合成记录标定
        6.2.3 地震反射层追踪与断层解释
        6.2.4 速度分析与时深转换
        6.2.5 构造特征分析
    6.3 裂缝检测与裂缝分布特征
        6.3.1 裂缝发育的影响因素与检测方法
        6.3.2 地震属性与裂缝检测
        6.3.3 频谱分解检测裂缝发育
        6.3.4 蚂蚁体追踪预测裂缝发育区
        6.3.5 三维透视检测检测裂缝发育区
        6.3.6 构造应力场分析
    6.4 烃类检测与烃类聚集特征
    6.5 小结
7 芦草沟组致密油生成及成藏主控因素
    7.1 芦草沟组致密油成因
        7.1.1 芦草沟组烃源岩的生烃机制
        7.1.2 芦草沟组烃源岩的生烃模式
    7.2 成藏主控因素及条件
        7.2.1 资源规模是油气勘探的物质基础
        7.2.2 源岩孔隙与微裂缝愈发育,油藏富集程度愈高
        7.2.3 保存条件
    7.3 成藏模式
    7.4 小结
8 综合评价及目标优选
    8.1 致密油成藏地质综合评价
    8.2 有利勘探目标优选
    8.3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四、三塘湖盆地上二叠统芦草沟组沉积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海、陆相页岩层系岩相组合多样性与非常规油气勘探意义[J]. 黎茂稳,马晓潇,金之钧,李志明,蒋启贵,吴世强,李政,徐祖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2(01)
  • [2]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中可溶有机质与页岩油地球化学特征[D]. 朱友林. 长江大学, 2021
  • [3]陆相湖盆热液喷流沉积的硅质岩研究 ——以新疆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为例[D]. 翟立国. 西北大学, 2020(02)
  • [4]新疆北东部地区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喷积岩特征及其形成构造背景探索[D]. 李哲萱. 西北大学, 2020(01)
  • [5]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火山灰对烃源岩有机质富集的影响[D]. 蒋中发.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
  • [6]新疆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硅质岩成因探讨[D]. 张桥. 西北大学, 2018(01)
  • [7]基于生物地球化学的博格达山北麓二叠系芦草沟组含油页岩系中有机质聚集模型的建立[D]. 张明明. 吉林大学, 2016(01)
  • [8]新疆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古生态环境[J]. 齐雪峰,何云生,赵亮,蒋俊超. 新疆石油地质, 2013(06)
  • [9]三塘湖盆地致密油地质评价及有利探区[D]. 王盛鹏.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10)
  • [10]三塘湖盆地上二叠统芦草沟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A]. 王作栋,陶明信,梁明亮,余水生,李中平,徐永昌.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离退休和其他部门, 2013

标签:;  ;  ;  ;  

三塘湖盆地上二叠统芦草沟组沉积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