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emicade成为类风湿关节炎一线治疗药(论文文献综述)
吴昊晗[1](2021)在《近红外荧光成像引导下超声定点释药可视化靶向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类以反复发作的滑膜炎症、关节内持续进展的骨破坏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作为一线药物,可以有效阻断部分早期RA进展至骨质破坏阶段,但其全身副作用较大,患者依从性较差,临床长期用药受限。因此,亟需找到一种有效、安全且临床应用广泛可行的治疗方案。多项研究表明,纳米载药技术通过静脉给药途径,结合材料本身靶向性能或是滞留效应,可以有效改善药物的体内分布。但是,纳米材料因其对药物的缓释可因为首过作用大而造成药物降解量增大,继而降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如何安全、有效增加病变局部药物有效浓度从而提升疗效、降低全身副作用成为该疾病领域的关键问题。低频超声作为一种非侵入式纵波,可被用于肿瘤、溶栓领域中纳米载体的控释。但在RA治疗领域,使用低频超声作为药物的靶向控释方法的相关研究尚未报道。RA的发病关节滑膜中具有特征性新生血管翳。大量研究表明,iRGD环肽能与新生血管翳处高表达的整合素-αvβ3受体高度特异性结合。本研究拟以整合素-αvβ3为靶点,通过构建iRGD靶向载MTX和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的声学脂质体(the Echogenic liposomes containing MTX and ICG decorated withiRGD peptide,iELPs),联合荧光成像引导,利用低频超声实现药物的定点精准控释,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其对RA小鼠炎症关节的治疗效果。第一章 靶向声学脂质体的制备与表征目的本章通过探索iELPs的最佳制备条件,拟成功构建iELPs,并对其进行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表征,通过体内、体外实验对iELPs的靶向性进行研究,为iELPs的稳定制备提供技术支持,为其进一步应用于RA治疗及疗效监测奠定基础。方法(1)本研究通过既定磷脂配比,使用薄膜水化法制作iRGD多肽介导的载ICG和MTX的靶向声学脂质体前体,利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使声学脂质体前体磷脂双分子层内形成稳定存在的空气核,得到靶向声学脂质体(iELPs),使用类似方法得到非靶向声学脂质体(the Echogenic liposomes containing MTX and ICG decorated without iRGD peptide,ELPs)。本研究对靶向声学脂质体的形态、粒径、分布、包封率及稳定性进行表征并测定。(2)使用免疫印迹试验量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 line,HUVECs)、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株(MH7A)、小鼠原代巨噬细胞株(RAW 264.7 cells)中αvβ3受体膜蛋白的表达定量。利用HUVECs细胞株、RAW 264.7细胞株、MH7A细胞株对iELPs的靶向能力及特异性性进行定性及定量的评价。(3)利用完全/不完全弗氏佐剂与牛Ⅱ型胶原蛋白混合乳化浊液建造胶原蛋白诱导关节炎(the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小鼠,通过大体观察、微型计算机层析成像(Micro-computedtomography,Micro-CT)三维重建技术、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对其发病状况进行多项评估,并通过近红外荧光(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NIRF)成像技术初步验证 iELPs 体内靶向能力、影像引导治疗可行性。结果(1)成功制备的iELPs粒径为(113.35±4.61)nm,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为 0.22±0.01,电位(-12.27±3.37)mv,为负电荷,MTX包封率为(68.72%±0.64%),ICG包封率为(99.14%±0.82%),冻干状况下可保持粒径稳定状态达五周以上,1 2小时MTX血清药物渗漏率低于30%,具有一定血清稳定性。(2)体外实验结果表明,αvβ3受体膜蛋白在HUVECs细胞株中表达水平最高,MH7A细胞株次之,RAW 264.7细胞株最低。不同脂质体药物组与HUVECs细胞株分别孵育后,iELPs组较ELPs组细胞质间的红色荧光信号强度明显提升;使用iELPs与三种不同细胞株共孵育后,HUVECs细胞株的胞质红色荧光信号强度最高。(3)造模成功的CIA模型小鼠表现为四爪红肿、侵蚀性滑膜炎、骨组织破坏性关节炎。免疫组化图像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A,VEGF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分别在关节炎性新生血管内壁及侵蚀性滑膜组织内大量表达。小鼠体内药物NIRF活体成像结果表明,两种脂质体的体内药物保留时间均维持较持久而游离ICG组的体内药物代谢更迅速。小鼠体内药物NIRF离体组织成像结果表明,iELPs组踝关节处荧光信号是ELPs组的7.72倍,iELPs组肝脏处荧光信号是ELPs组的0.77倍,表明iELPs具备一定的RA靶向特异性。结论(1)我们成功合成了形貌规则、粒径均一的iELPs,其粒径稳定在100nm左右,携带轻微负电荷,分散性好,包封率高;(2)iELPs在粒径结构、血液循环、荧光保护三个方面具有良好的稳定性;(3)iELPs在体外对HUVECs细胞系具备良好的靶向性,且制备的冻干过程对iELPs的靶向性未产生影响;(4)iELPs在体内具有良好的RA炎症关节靶向选择能力及特异性,并且可以优化药物的体内分布;(5)iELPs可进行NIRF成像,具备实现生物医学成像的实时示踪并且引导疾病治疗的初步基础。第二章 靶向声学脂质体的可视化定点控释目的本章通过CIA模型的近红外荧光成像实验,评估iELPs在体实时示踪能力,并筛选生物医学成像引导可视化治疗的参数条件,对iELPs的超声控释药物能力进行测试,通过筛选合适的体外细胞学实验超声参数,为iELPs在体内的NIRF成像可视化引导药物定点控释提供新方法。方法(1)根据药物选择将胶原蛋白诱导关节炎(CIA)模型小鼠分为以下3组(6只/每组);iELPs药物组、ELPs药物组、Free ICG药物组。于尾静脉注射药物后30 min,1h,2 h,3 h,6 h,9 h,12 h,15 h,24 h分别将各组小鼠行NIRF成像并对荧光强度半定量分析,找出峰值时间,并评估荧光示踪能力。根据上述实验得出的iELPs荧光强度峰值时间,于超声处理前、超声处理后、超声处理后3 h将CIA小鼠行NIRF成像并进行荧光强度半定量分析,并评估NIRF成像引导下体内控释iELPs的能力。(2)利用声阻抗特性对iELPs的声学稳定能力进行评估,使用Vevo 2100超高分辨率小动物超声影像系统的高频超声探头(MS-250,24MHz),于0 min、15 min、30 min、1h、2 h、3 h、4 h采集图像并进行数据分析,评估其声学稳定性。于超声处理前、后对iELPs进行超声成像并对超声回声信号强度进行定量分析,评估其声学响应能力。使用不同超声声压及时间对iELPs进行辐照处理,评估不同超声参数下iELPs药物控释的能力。(3)利用CCK-8试剂盒评估不同超声参数下MH7A细胞株活性,对体外超声控释实验的条件进行筛选。通过对荧光染色下钙黄绿素乙酰氧基甲酯(Calceinacetoxymethylester,AM)/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法定性及CCK-8试剂盒细胞活性定量,评估声学脂质体联合低频超声体外细胞增殖抑制的能力。结果(1)小鼠体内药物实时示踪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近红外荧光(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NIRF)成像对后爪关节炎症部位进行成像,iELPs组CIA模型小鼠踝关节处荧光信号于6 h达到峰值,此时iELPs组荧光信号是ELPs组的2.72倍,是Free ICG组的7.87倍。使用聚焦超声控释小鼠四爪部位药物,超声组荧光强度相较非超声组提升了 2.55倍。(2)室温静置4 h后,iELPs超声图像显示为细密、点状、均一的高回声,仍具备超声成像能力,表明其具备良好的声学稳定性。使用条件为1.0MHz、0.35 Mpa、1 min的低频超声辐照iELPs后,图像由密集、均一的点状高回声变为稀疏、散在分布的粗大点状高回声,同时MTX药物释放率达(81.23%±4.06%),并且MTX释放率随低频超声声压增加、辐照时间延长而递增,表明iELPs对超声具备良好的声学响应性。(3)选用0.20 MPa超声作用声压、90 s超声辐照时长作为体外细胞增殖抑制实验参数时,细胞活性无明显变化。AM/PI染色荧光图像所示,联合超声处理组的死亡细胞明显多于其他组。不同药物联合低频超声细胞杀伤实验结果表明,iELPs药物组联合低频超声对MH7A细胞株增殖抑制的影响最明显,表现为细胞活性从(53.78%±3.01%)下降为(31.84%±3.02%)。结论(1)我们成功实现了 iELPs的体内NIRF实时示踪及病灶区域浓聚程度实时监测,并通过图像分析测到iELPs经尾静脉注射6 h后,CIA模型小鼠炎症关节部位药物浓聚达高峰,并以此时间点作为超声辐照的时机,引导后续控释治疗;(2)我们通过NIRF成像成功观测到了 CIA模型小鼠体内低频超声引发的药物释放,提高了 iELPs的体内释药效率;(3)iELPs内部空气核的存在,使其声阻抗与周围组织产生差异,具有良好的超声显影效果,并能保持显影能力,稳定维持达4 h以上;(4)iELPs内部空气核具有优秀的低频超声响应能力,经超声辐照后,能够破坏脂质体结构游离至脂质体外,并显着减低超声回波信号;(5)低频超声能够使iELPs内部空气核发生响应,将脂质体结构破坏并使MTX释放至外部;(6)1 MHz频率,0.20MPa声压,90s超声辐照时间是合适的体外治疗实验低频超声作用参数,此参数下MH7A细胞活性不会受到显着影响;(7)从iELPs中释放出来的MTX能够被MH7A细胞有效摄取,并抑制MH7A细胞的活性。第三章靶向声学脂质体类风湿关节炎在体治疗的效果评价目的本章拟建立CIA小鼠模型,对RA的在体治疗超声参数进行安全性评估及筛选,对iELPs联合低频超声在体治疗RA的疗效及生物安全性进行评估,为RA的可视化可控释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方法(1)使用不同声压、时长的低频聚焦超声(1 MHz频率,连续波,正弦波)分别辐照小鼠后爪部位或离体肌肉组织,实时监测小鼠皮温变化,辐照后形貌评估小鼠后肢及离体肌肉组织的大体外观,评估超声的热损伤及机械损伤的情况,并筛选在体治疗实验的超声参数。(2)根据低频超声辐照、脂质体主动靶向条件、是否CIA建模三个条件将关节炎指数(Arthritis index,AI)评分达10~12分的CIA模型小鼠分为以下7组(6只/每组):正常小鼠组、生理盐水组、超声组、MTX组、iELPs组、ELPs联合超声组、iELPs组联合超声组,采用AI评分标准、大体观察、Micro-CT三维重建技术、组织病理学等方法对比评价iELPs联合低频超声的在体治疗效果。最后,通过动物行为观察及组织病理学切片检测各项治疗方案的生物安全性。结果(1)0.35 MPa(1 min、3min、5min)和 0.30MPa(3min,5min)的超声参数条件下,肌肉组织受到明显的热损伤,外观变白;辐照时间≥3min,辐照声压≥0.30MPa时,皮温超过45℃,为热休克蛋白失活温度,同时小鼠腿部红肿不可逆,进而诱发关节区严重肿胀、破溃,远期甚至表现为坏疽,断肢。我们将未对组织产生明显损伤,且功率相对最大的参数(0.20 MPa辐照声压、3 min辐照时间)选为最佳体内低频超声辐照参数。(2)体内治疗实验结果表明,iELPs联合超声组的AI评分最低(平均达4.12分),其他治疗组评分从低至高依次为:iELPs组、ELPs联合超声组、MTX组、US组/生理盐水组。Micro-CT三维重建图像显示iELPs联合超声组关节部位骨皮质尚光滑,关节间隙结构清晰,且大体观察下小鼠皮毛光亮、精神状态良好、行为活跃,关节柔韧度佳,组织病理学图像仅可探及稀疏点状存在的滑膜细胞。而各对照组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皮质破坏征象与关节骨质增生并存,关节结构紊乱、腔隙不均匀狭窄,滑膜组织呈片状增殖,多处可见新生血管组织,各项疗效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安全性评估结果表明,各组药物及治疗方案均对主要脏器结构未造成明显毒性损伤,各组小鼠各个阶段均并未观察到行为发生异常。结论(1)优化出较理想的体内治疗低频聚焦超声参数:1 MHz频率、0.20 MPa声压、连续波、正弦波、超声辐照时间3 min,此参数下的低频聚焦超声对组织未造成明显的热损伤;(2)iELPs联合低频超声治疗能够有效抑制RA的进展,缓解RA的症状;(3)iELPs联合低频超声治疗具有良好的体内生物安全性,不会对小鼠的主要器官(心脏、肝脏、脾脏、肺部、肾脏)组织病理学的细胞形态及排列造成明显损害,小鼠行为活动未发生异常。[全文总结]本研究成功构建了iRGD多肽介导的载MTX及ICG靶向声学脂质体(iELPs),发挥靶向穿膜肽iRGD的药物靶向递送及加速细胞穿透作用,并利用NIRF成像技术高度图像灵敏度结合ICG的荧光示踪能力,以低频低强度超声定点控释MTX,将超声药物控释治疗与磷脂类纳米医学有机结合,实现了 RA炎症关节的靶向可视化可控释治疗。体内、外实验结果表明,载MTX靶向声学脂质体控释体系可有效选择性杀伤体外MH7A细胞,降低CIA动物模型的AI评分并改善受累关节的影像学表现,是提升RA治疗效果并降低MTX内脏毒副作用的有效策略之一,为未来RA的早期诊断和有效靶向治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张贤政[2](2021)在《IgD-Fc-Ig融合蛋白通过抑制B细胞IgDR-Syk-Btk-NF-κB信号通路对小鼠CIA治疗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靶向滑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滑膜增生、软骨破坏、血管翳形成和系统性炎症的病理特征。RA的发病机制复杂,多种免疫细胞参与其中,如B淋巴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B淋巴细胞作为一种重要的适应性免疫细胞在RA的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T/B淋巴细胞相互作用,促进浆细胞的分化和成熟,浆细胞负责产生自身抗体参与疾病发展;活化的B淋巴细胞诱导效应T细胞的分化,效应T细胞产生大量促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IL-6、IL-17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B淋巴细胞也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如IL-10等作用于其他免疫或非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滑膜细胞以及软骨细胞等)参与RA疾病的发展。免疫球蛋白D(immunoglobulin D,IgD)是免疫球蛋白家族一员,最早发现于多发性骨髓瘤中,由于其结构特殊及含量水平较低,至今其功能尚不清楚。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RA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IgD的水平显着升高,IgDR在T细胞、B淋巴细胞、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表面均有表达,且IgD可以促进RA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活化,提示IgD可能通过结合IgDR在RA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B淋巴细胞受体(B cell receptor,BCR)是一种由膜型免疫球蛋白(membrane immunoglobulin,mIg)非共价偶联Igα和Igβ形成的复合型受体,BCR受体对于维持B淋巴细胞的存活、分化、增殖和抗体分泌功能至关重要。当抗原与BCR结合时,Igα和Igβ其细胞质尾部的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基序(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ITAM)将会募集酪氨酸如脾酪氨酸激酶(spleen tyrosine kinase,Syk)和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并使其发生磷酸化使得抗原刺激信号被放大并向下游进行传递,Src家族酪氨酸激酶Lyn,通过与CD22等分子胞内的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ion motif,ITIM)结合并发生磷酸化,负性调控BCR信号的激活,充当调控BCR活化阈值的作用。课题组前期利用重叠PCR等技术成功构建pET28a(+)-DG重组质粒,并在原核生物大肠杆菌中成功纯化出重组融合蛋白IgD-Fc-Ig(DG),DG能否抑制IgD与B淋巴细胞表面的IgD受体(IgD receptor,IgDR)结合?DG对小鼠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是否具有治疗作用?DG是否可以通过抑制IgD与IgDR结合,发挥调控B淋巴细胞分化和功能的作用?如果可以调控B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功能是否是通过BCR信号通路发挥调控作用的?目前这些问题尚不清楚。本课题拟以CIA小鼠、Daudi和Ramos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激光共聚焦技术、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WB)、蛋白质芯片技术、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和免疫组化等方法研究DG对CIA小鼠是否具有治疗作用以及对B淋巴细胞亚群和功能的影响。在体外构建Lyn过表达质粒再将过表达质粒转染Daudi细胞、利用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CRISPR)/Cas9构建BCR敲除Ramos细胞进一步阐明IgD通过IgDR-BCR信号通路对B淋巴细胞活化的机制。为研究IgD通过活化B淋巴细胞促进RA病理过程的机制、为评价DG对小鼠CIA模型的治疗作用以及为将DG开发成为一种新型治疗RA的药物提供实验依据。目的:1.研究IgD通过激活IgDR-Syk-Btk-NF-κB信号通路促进B淋巴细胞功能。2.明确DG对小鼠CIA的治疗作用及对B淋巴细胞分化、活化和增殖等功能的影响。3.揭示DG通过抑制IgD与B淋巴细胞表面的IgDR结合,进一步抑制IgD-IgDR-Syk-Btk-NF-κB信号通路发挥对小鼠CIA的治疗作用。方法:1.使用热休克法将pET28a(+)-DG重组质粒转化至BL21感受态细菌中,通过对阳性转化子进行摇菌培养,通过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β-D-thiogalactoside,IPTG)诱导重组质粒表达DG,离心分离出细菌沉淀,经裂解、超声破碎、蛋白纯化仪纯化和分子筛过滤除杂得到融合蛋白DG。2.使用荧光素标记试剂盒,将IgD和DG标记上FITC标签。在体外通过免疫磁珠分选出小鼠CD19+B淋巴细胞,通过设定细胞密度为1×106/ml,通过调整IgD-FITC或DG-FITC浓度为0、0.03、0.1、0.3、1、3、10、30和100μg/ml,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IgD-FITC或DG-FITC孵育处理的小鼠B淋巴细胞FITC荧光强度,IgD受体的表达即为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t intensity,MFI)表示。同法检测IgD和DG对Daudi和Ramos细胞平衡解离常数KD和最大结合量Bmax,以及DG抑制IgD与小鼠B淋巴细胞、Ramos和Daudi细胞表面IgDR结合的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3.选取20g左右雄性DBA/1小鼠建立CIA模型,将造模成功的DBA1小鼠随机分为CIA组、DG低剂量组(1.625 mg/kg)、DG中剂量组(3.25 mg/kg)、DG高剂量组(6.5 mg/kg)、Ig G1-Fc(6.5 mg/kg)阴性对照组、依那西普(5 mg/kg)和利妥昔单抗组(5 mg/kg),未进行造模的DBA1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给药,通过评价体重、关节炎指数、足爪肿胀数、踝关节HE染色、脾脏组织HE染色等指标评价治疗效果;4.在第19、31、42和66天尾静脉取血,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初次免疫后、二次免疫后、炎症高峰期和炎症消退期CIA小鼠外周血以及脾脏组织中CD19+总B细、CD19+CD27+记忆B淋巴细胞、CD19-CD138+浆细胞、CD19+Ig M+未成熟B淋巴细胞和CD19+IgD+成熟B淋巴细胞水平的变化,研究DG对CIA小鼠外周血以及脾脏组织中B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5.通过蛋白质芯片技术分析各组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各亚型水平,评价DG对CIA小鼠B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6.使用免疫荧光技术和WB法检测脾脏组织中p-Lyn、p-Syk、p-Btk、p-P38和p-P65水平;7.使用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小鼠踝关节和滑膜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13)、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和Ⅱ型胶原的表达情况;8.在体外利用Daudi细胞株进行Lyn过表达,s IgD刺激,同时给予不同梯度的DG进行干预,使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中p-Lyn、p-Syk、p-Btk、p-P38和p-P65水平,使用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技术检测Lyn与Syk、Syk与Btk蛋白之间相互作用;9.使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IgD刺激下Daudi细胞NF-κB p65核易位及p-NF-κB p65的表达情况;10.使用qRT-PCR检测IgD刺激下对Daudi细胞中Bach2、Bcl6、IRF4、E2A、Pax5和Blimp-1转录因子水平变化情况及DG的干预作用;11.使用单载体Cas9-U6-sgRNA(Igα+Igβ)质粒构建Igα-/-Igβ-/-Ramos细胞,使用IgD进行刺激,使用WB检测IgD对Igα-/-Igβ-/-Ramos细胞中p-Lyn、p-Syk、p-Btk、p-NF-κB的水平;12.使用单载体慢病毒构建Igβ-/-Ramos,进一步检测IgD对BCR信号通路的活化,寻找IgD活化B淋巴细胞的机制;13.使用q RT-PCR检测IgD刺激下的Igα-/-Igβ-/-和Igβ-/-Ramos细胞中Bach2、Bcl6、IRF4、E2A、Pax5和Blimp-1因子表达情况。结果:1.B淋巴细胞表面存在IgDR,DG可以抑制IgD与小鼠B淋巴细胞、Daudi和Ramos细胞株表面IgDR结合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小鼠B淋巴细胞表面存在IgDR,且与IgD-BCR和Ig M-BCR存在共定位。流式结果表明IgD和DG在体外可以与小鼠CD19+B淋巴细胞、Daudi和Ramos细胞的结合,DG可以抑制IgD对小鼠B淋巴细胞、Daudi和Ramos细胞表面IgDR的结合,IC50分别为7.58μg/ml、8.86μg/ml和11.45μg/ml。2.DG对CIA小鼠具有治疗作用通过腹腔注射给药,每三天给药一次,同时称量各组小鼠体重,对各组小鼠足爪肿胀数以及关节炎指数进行评分。结果表明DG对CIA小鼠具有显着的治疗作用,可以减轻CIA小鼠足爪红肿症状,缓解CIA小鼠体重的降低,抑制关节炎指数以及足爪肿胀数。3.DG在可以抑制T/B淋巴细胞活力,降低CIA小鼠胸腺和脾脏指数分离出各组小鼠脾脏T/B淋巴细胞,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DG对刀豆素A(concanavalin A,Con A)/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刺激下T/B淋巴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DG具有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能力。通过计算各组小鼠胸腺和脾脏指数,结果表明DG可以抑制CIA小鼠的胸腺和脾脏指数。4.DG对CIA小鼠外周血中记忆B淋巴细胞、浆细胞和成熟B淋巴细胞水平具有调控作用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不同炎症阶段各组小鼠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结果表明DG可以降低异常升高的记忆B淋巴细胞(CD19+CD27+)、浆细胞(CD19-CD138+)和成熟B淋巴细胞(CD19+IgD+)的水平,对未成熟B淋巴细胞(CD19+Ig M+)水平未观察到显着影响。5.DG可以改善CIA小鼠脾脏和踝关节病理评分HE染色结果表明DG可以改善脾脏和踝关节的病变,具体表现为DG可以降低CIA小鼠脾脏组织中动脉周围淋巴鞘密度和淋巴滤泡数量,改善边缘区和红髓增生。DG可以抑制CIA小鼠踝关节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和滑膜增生,同时减少血管翳的形成和骨破坏。6.DG对CIA小鼠脾脏组织B淋巴细胞亚群具有调控作用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脾脏组织中B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表明DG可以降低CIA小鼠脾脏组织中总B淋巴细胞、记忆B淋巴细胞、浆细胞和成熟B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对未成熟B淋巴细胞未见显着影响。7.DG对CIA小鼠血清中免球蛋白水平具有调节作用使用蛋白质芯片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各亚型的变化情况,DG可以抑制CIA小鼠中异常升高的Ig A、Ig M、IgD、Ig G1、Ig G2b、Ig G3和lambda水平,对Ig E、kappa和Ig G2a的水平无明显改变,表明DG对B淋巴细胞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减少免疫球蛋白的分泌。8.DG可以降低CIA小鼠踝关节软骨和滑膜组织中MMP-13和RANKL的表达,对Ⅱ型胶原具有保护作用免疫组化结果表明DG可以增加CIA小鼠关节中Ⅱ型胶原的水平,同时减少滑膜组织和软骨组织中的RANKL和MMP-13的水平,表明DG对CIA小鼠关节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9.DG可以升高脾脏组织中p-Lyn的水平,降低p-Syk、p-Btk、p-NF-κB p65和p-P38的表达免疫荧光结果表明DG可以升高CIA小鼠脾脏组织B淋巴细胞中Lyn的磷酸化水平,减少Syk和Btk的磷酸化。WB检测结果与免疫荧光结果一致,DG可以降低p-Syk、p-Btk、p-NF-κB p65和p-P38的表达,表明DG对BCR信号通路具有调控作用。10.IgD在体外对Daudi细胞信号通路具有激活作用,DG可以抑制IgD对BCR信号的激活IgD在体外可激活Daudi细胞BCR信号通路,增加Syk和Btk的磷酸化水平,抑制Lyn的磷酸化,DG 10μg/ml可显着抑制IgD对BCR信号的激活,减少p-Syk、p-Btk、p-NF-κB p65和p-P38的水平。11.DG可以抑制IgD刺激下Daudi细胞NF-κB p65的核易位,降低p-NF-κB p65的水平免疫荧光结果表明IgD 5μg/ml可以显着促进Daudi细胞NF-κB p65易位入核,同时核内p-NF-κB p65表达显着增加。DG 10μg/ml可以显着减少NF-κB p65的入核,同时减少NF-κB p65的磷酸化水平。12.DG可以逆转IgD对Daudi细胞Bach2、Bcl6、IRF4、E2A、Pax5和Blimp-1转录因子水平的影响qRT-PCR结果显示IgD 5μg/ml可以增加Daudi细胞中Blimp-1、PAX5、E2A和IRF4的转录水平,同时抑制Bach2和Bcl6转录。DG 10μg/ml可以显着抑制IgD刺激下Blimp-1、PAX5、E2A和IRF4转录,升高Bach2和Bcl6转录水平。13.IgαIgβ或Igβ的缺失可以抑制IgD对Ramos细胞BCR信号的激活WB结果表明,IgαIgβ或Igβ的敲除可以抑制IgD对Ramos细胞BCR信号的激活,与WT+IgD组相比,在Igα-/-Igβ-/-和Igβ-/-Ramos细胞中可显着减少IgD刺激引起的Syk、Btk、NF-κB p65和p38的磷酸化水平。14.IgαIgβ或Igβ的缺失可以逆转IgD对Ramos细胞转录因子水平的影响在Ramos细胞中,IgD可以抑制Bach2和Bcl6的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m RNA)水平,促进E2A、IRF4的PAX5转录,对BLIMP-1无显着影响。Igβ或IgαIgβ的缺失可以逆转IgD刺激引起的IRF4的升高,此外Igβ或IgαIgβ的敲除后,与WT组相比,Bcl6、E2A、PAX5和BLIMP-1 mRNA水平显着降低。结论:1.IgD在体外能通过调控IgD-IgDR-Syk-Btk信号通路发挥对B淋巴细胞激活作用。2.DG融合蛋白在体外可以抑制IgD与小鼠B淋巴细胞、Daudi和Ramos细胞的结合。3.DG对CIA小鼠具有显着的治疗作用,对CIA小鼠B淋巴细胞亚群和功能具有调控作用。4.DG可以通过抑制IgD与IgDR的结合抑制IgD-IgDR-Syk-Btk信号通路的激活,进一步抑制B淋巴细胞的活化发挥对CIA小鼠的治疗作用。5.DG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RA的生物制剂,在临床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刘芳[3](2021)在《诃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滑膜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致残率高、危害性大。RA病因复杂,尚未完全阐明,也无有效治愈的特效药。临床治疗药物以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为主,包括传统合成csDMARDs、生物制剂bDMARDs和靶向合成tsDMARDs等。csDMARDs类的代表药甲氨蝶呤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RA治疗首选药,但长期使用可发生胃肠道不适,肝毒性和心血管并发症等,导致部分患者不能坚持用药。bDMARDs和tsDMARDs是新近开发上市的药物,具有起效较快,疗效较好的特点。但个体差异显着,约20%患者在治疗结束时未达预期治疗目标。此外,药物价格昂贵,长期使用可发生感染和血液系统毒性等不良反应也限制了这两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因此,研发RA治疗新药一直是药学领域中的重点工作之一。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承,是寻找RA治疗新药的宝贵资源。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是一味民族药材,在藏药和蒙药中应用广泛,有“万药之王”之称。以诃子为主药组方的风湿止痛丸和扎冲十三味丸等成药制剂在临床被用于RA的治疗并显示出一定的疗效,曾有报道其症状缓解有效率在80%以上。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诃子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但现有关于诃子抗RA的主要活性成分还缺乏系统研究。而已有的药理活性研究主要集中在表型观察,缺乏深入的机制探讨。因此,亟需应用现代药理学研究方法,明确诃子治疗RA的主要活性成分,进而揭示其作用机制。本研究旨在推进诃子等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和科学研究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拟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诃子治疗RA的潜在活性成分-靶点-通路。采用高分辨质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结合对预测的潜在活性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进而以LPS诱导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IL-1β诱导MH7A细胞炎症模型和胶原诱导关节炎动物模型,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整体动物水平,明确诃子抗RA的主要活性成分并初步探究其作用机制。为将诃子开发为治疗RA的新药提供新证据和新策略。研究方法与结果1.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诃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潜在活性成分-靶点-通路1.1潜在活性成分的确定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和公共数据库查找已有文献报道的诃子化学成分。潜在活性成分的确定原则为:1.同时满足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和类药性DL>0.18。2.不满足条件1但已有文献报道明确具有抗炎活性的成分。据此原则,共筛选出10个潜在活性成分,6个多酚类和4个生物碱类。1.2潜在活性成分抗RA作用靶点的确定采用反向分子对接服务器(DRAR-CPI)对初步拟定的潜在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进行拟合,与TCMSP自带靶点合并,得到诃子活性成分靶点186个;从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和Genecards数据库获取RA的靶点共1953个;将RA靶点和诃子药物靶点进行映射,找出47个交集靶点,即为诃子抗RA的作用靶点。经蛋白互作分析,TP53、TNF、IL6、CASP3、ESR1、MAPK14、VEGFA、IL10、PTGS2和BCL2L1是排名前十的关键靶点。TP53、CASP3、VEGFA和BCL2L1主要与细胞增殖、凋亡相关;ESR1主要与激素调节相关;TNF、IL6、MAPK14、IL10和PTGS2主要与炎症相关。1.3通路的确定与“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的构建将诃子抗RA的作用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诃子抗RA的信号通路。借助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诃子治疗RA的“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结果共有54条KEGG通路参与诃子抗RA过程中,排在前列的通路主要涉及TNF信号通路、NOD样受体(NOD like receptor,NLR)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信号通路、核因子 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Toll 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LR)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等。各条信号通路形成交汇通路,并最终通过激活NF-κB和MAPK信号通路诱导炎症发生,提示NF-κB和MAPK信号通路在诃子抗RA的信号通路中发挥核心作用。2.参照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对诃子提取物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与体外活性研究2.1提取物的制备我们选择产地为云南的诃子和炮制诃子(煨诃子),采用超声提取法,以超纯水、50%乙醇水溶液和无水乙醇溶液为溶剂,分别提取得到水提物、50%醇提物和醇提物。2.2提取物成分的定性分析由于50%醇提物兼具水提物和醇提物特性,所以,我们选择诃子和炮制诃子的50%醇提物,参照网络药理学的预测结果,采用高分辨质谱仪对其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诃子和炮制诃子提取物中存在6个多酚类化合物,而4个生物碱类化合物未检出。2.3提取物成分的定量分析采用福林酚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诃子和炮制诃子水提物、50%醇提物和醇提物中总酚含量和各多酚类成分含量进行定量分析。总酚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炮制诃子总酚含量高于未炮制诃子,其中50%醇提物的总酚含量最高,显着高于水提物和醇提物。HPLC法分析各多酚类成分含量,结果50%醇提物得到的多酚类化合物含量最高,炮制诃子50%醇提物中各化合物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诃子宁>诃黎勒酸>没食子酸>柯里拉京>鞣花酸,其中诃子宁是含量最高的单体化合物。2.4提取物与单体化合物的活性研究2.4.1提取物及单体抗氧化活性研究:采用DPPH法测定诃子和炮制诃子水提物、50%醇提物和醇提物抗氧化能力。结果诃子和炮制诃子的提取物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炮制诃子无论水提物、50%醇提物还是醇提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的活力都高于未炮制诃子。其中炮制诃子50%醇提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力最高,IC50为7.305 μg/mL。同等浓度条件下,各多酚类单体化合物抗氧化活性强于炮制诃子50%醇提物。其中没食子酸抗氧化活性最强,鞣花酸次之,其余4种抗氧化活性相当。2.4.2提取物及其单体抗炎活性研究:采用IL-1β诱导类风湿性关节炎成纤维细胞MH7A炎症模型研究炮制诃子水提物、50%醇提物和醇提物及各多酚类单体化合物对促炎症因子IL-6和IL-8表达的影响。三种不同溶剂提取物对IL-1β诱导的促炎症因子IL-6和IL-8均抑制作用,其中50%醇提物效果最佳,其次为水提物,最后为醇提物。几个单体酚类化合物中,诃子宁和诃黎勒酸在考察的浓度范围内对IL-6和IL-8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呈剂量依赖性。2.5主成分分析明确主要活性成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IC50值和低、中、高浓度对IL-6 IL-8抑制率为指标对各单体化合物综合评分排序。结果各化合物按分值高低排序依次为诃黎勒酸(1.28),诃子宁(1.02),柯里拉京(-0.26),鞣花酸(-0.35)和没食子酸(-1.70)。诃黎勒酸和诃子宁得分显着高于另外三个化合物,确定为诃子提取物抗关节炎主要活性成分。3.炮制诃子50%醇提物与主要活性成分诃子宁在胶原诱导关节炎模型大鼠体内的药效学研究因体内药效学研究需要较大的给药剂量,诃子宁和诃黎勒酸市售供货不足。本研究自提成功制备足够的诃子宁单体,故选择炮制诃子50%醇提物和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的诃子宁继续进行体内药效学研究。3.1方法3.1.1模型大鼠的构建以经典的胶原诱导关节炎造模,采用牛Ⅱ型胶原与不完全弗氏佐剂按1:1比例混合乳化为滴水不散开的乳剂,通过尾部皮下注射0.2 mL乳剂,进行初次免疫诱导;第7天采用同样试剂同样方式进行二次免疫诱导,构建大鼠CIA模型。3.1.2分组与给药将42只SD大鼠(雌雄各半,体重160±20 g)随机分为7组,每组6只。分别为正常组、CIA模型组、CIA+炮制诃子50%醇提物低剂量组(生药量0.625 g/kg,0.5倍临床使用量)、CIA+炮制诃子50%醇提物中剂量组(1.25 g/kg,1倍临床使用量)、CIA+炮制诃子50%醇提物高剂量组(2.5 g/kg,2倍临床使用量)、CIA+诃子宁组(60 mg/kg诃子宁单体,与高剂量组所含诃子宁等量)和CIA+阳性对照药组(甲氨蝶呤MTX 2.5 mg/kg)。诃子各剂量组和诃子宁组从造模第0天开始每天固定时段灌胃给药,MTX每7天灌胃给药,正常组和模型组每天灌胃给予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持续给药28天。3.2结果3.2.1炮制诃子50%醇提物与诃子宁可降低CIA大鼠发病率和改善症状模型组大鼠从第10天左右开始发病,发病以后肢肿胀为主,总体发病率显着高于其余组。而给药组虽有发病,但发病率和关节炎指数评分均显着低于模型组。在右后肢足厚度上,正常组平均足厚度为0.61±0.06 cm,模型组大鼠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足厚度逐渐增加,到第28天时,平均足厚度为0.85±0.17 cm。其余各给药组因疾病程度较轻,足厚度水平也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2炮制诃子50%醇提物与诃子宁可降低促炎症因子的表达第21天时,模型组大鼠可见明显足肿胀,但测定血中TNF-α水平,发现并未体现出组间差异,几乎测定不到。而到第28天时,可见模型组TNF-α明显升高,显着高于正常组。而炮制诃子提取物各剂量组和诃子宁组均可抑制TNF-α的表达。IL-1β和IL-6结果与TNF-α相似。但诃子宁单体组与含有等量诃子宁的高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抑制炎症因子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3炮制诃子50%醇提物与诃子宁对肝肾功能和免疫器官指数无影响正常组、模型组、炮制诃子50%醇提物低中高三个剂量组、诃子宁组以及MTX组各间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以及肝肾功能指标(肌酐、ALT、AST和ALT/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诃子宁抗关节炎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4.1方法4.1.1模型小鼠的构建采用牛Ⅱ型胶原与完全弗氏佐剂按1:1比例混合乳化为滴水不散开的乳剂,小鼠尾根部皮内注射0.1 mL进行初次免疫诱导;在第21天,采用牛Ⅱ型胶原与不完全弗氏佐剂按1:1比例混合乳化为滴水不散开的乳剂,小鼠尾根部皮内注射0.1 mL进行二次免疫诱导;通过两次诱导构建小鼠CIA模型。4.1.2分组与给药将DBA/1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正常组,CIA模型组,CIA+诃子宁预防给药组,CIA+诃子宁治疗给药组和CIA+阳性对照组(来氟米特)。其中诃子宁预防给药组从二次免疫后开始每天固定时段灌胃给药,连续给药21天;诃子宁治疗给药组和阳性对照组从大多数动物发病时开始给药,剔除未发病小鼠,保证每组8只以上,连续给药21天。正常组和模型组每天灌胃给予同等体积的不含药溶液,持续给药21天。4.1.3 LPS诱导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研究诃子宁对MAPK通路和NF-κB通路的调控作用选择不抑制细胞增殖但能明显抑制炎症因子表达的低、中、高三个浓度梯度(25、50和100 μM)诃子宁干预LPS刺激RAW 264.7细胞,以激光共聚焦观察诃子宁对MAPK通路p38和NF-κB通路p65的核转录影响;采用核蛋白提取试剂盒分离核蛋白,Westen bloting分别检测核蛋白中MAPK通路p38和NF-κB通路p65表达量的变化。最后选择p38通路抑制剂和NF-κB通路抑制剂进一步验证诃子宁对通路的影响。4.2结果4.2.1诃子宁给药可降低CIA小鼠发病率并减缓关节肿胀程度关节炎模型组从24天左右开始发病,并持续增加,最终90%的小鼠发展为关节炎。而诃子宁预防组在给药期间无关节炎发生,与模型组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从关节肿胀严重程度上来看,诃子宁预防给药组的肿胀程度也显着低于CIA模型组。诃子宁治疗组和阳性对照药来氟米特组在给药后均可效缓解关节肿胀。4.2.2诃子宁能延缓关节滑膜炎症以及软骨与骨损伤通过Micro-CT扫描重建的3D图发现正常对照组小鼠的骨表面光滑,结构完整。CIA模型组小鼠的趾骨和跖骨连接处,以及跖骨和楔状骨连接处的关节溶蚀明显。而诃子宁以及阳性对照药来氟米特显着延缓了这一损伤。HE染色结果也从病理学角度进一步证实了诃子宁可有效抑制关节炎症,延缓关节破坏。4.2.3诃子宁可降低促炎症因子的表达模型组促炎因子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显着增高,而诃子宁预防和治疗给药均可降低促炎症因子水平,其中尤以治疗给药效果最佳,与阳性药来氟米特效果相当。4.2.4诃子宁可抑制p38、JNK、p65和IκBα磷酸化Western bloting测定小鼠关节组织蛋白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IA模型组MAPK通路的p38、JNK、ERK的磷酸化和NF-κB的p65与IκBα磷酸化水平显着增高。而诃子宁给药可明显抑制NF-κB的p65与IκBα的磷酸化以及MAPK通路的p38与JNK的磷酸化,但对ERK的磷酸化无影响。4.2.5诃子宁抑制p38和p65核转录细胞实验结果显示,LPS可激活RAW264.7细胞,使p38和p65明显核转移,触发炎症反应。而在诃子宁干预后,激光共聚焦下观察到p38和p65核转移明显降低,Western bloting检测到核蛋白中p38和p65的含量也显着下降。4.2.6诃子宁与通路抑制剂有协同作用单独使用诃子宁或p38抑制剂SB203580或NF-κB抑制剂BAY 11-7082能抑制LPS诱导的促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而诃子宁联用上述抑制剂具有协同作用,抑制效果进一步加强。结论:1.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出诃子抗RA的10个潜在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TP53、TNF-α和IL6等47个靶点,调控NF-κB和MAPK为主的54条信号通路发挥抗RA作用。2.以超纯水,50%乙醇水溶液和无水乙醇溶液为提取溶剂,系统比较了诃子与炮制诃子提取物在总酚含量、各多酚化合物含量以及抗氧化和抗炎活性的区别。明确炮制诃子在总酚含量、抗氧化和抗炎活性方面均优于未炮制诃子。相较于水提物和醇提物,50%醇提物得到多酚含量最高,抗氧化和抗炎活性最强。3.首次对炮制诃子50%醇提物体内抗关节炎活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炮制诃子50%醇提物能呈剂量依赖性的延缓CIA大鼠关节炎的发生发展,缓解关节肿胀,降低促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4.对诃子提取物中的5个活性成分没食子酸、柯里拉京、诃子宁、诃黎勒酸和鞣花酸进行较为系统地比较,从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IC 50值和低、中、高浓度对IL-6与IL-8抑制率等方面综合评估,明确诃黎勒酸和诃子宁为诃子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5.首次明确诃子宁是诃子提取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并对其治疗RA的药效学和作用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结果诃子宁对CIA诱导的大鼠和小鼠关节炎模型都有缓解和治疗作用。可通过抑制MAPK和NF-κB相关蛋白的磷酸化与核转录,进一步抑制促炎症因子的表达,缓解关节炎症,发挥治疗关节炎作用。
张方泽[4](2020)在《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吸烟和TNF-α拮抗剂对肠道菌群的动态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IMID)是影响不同器官和系统的高度致残性慢性疾病。有共同的炎症机制和免疫失调,伴有慢性炎症是疾病的基本表现。IMID涉及多个学科(消化、风湿、皮肤、神经、内分泌、眼科等)。病因未明,研究提示是微生物驱动性疾病。目前认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引发的免疫紊乱导致疾病。环境因素(菌群失调、药物、吸烟、饮食等)在其中起关键作用。我们拟对三个重要的环境因素(菌群失调、药物、吸烟)展开研究,探讨:不同的IMID患者菌群失调是否各具特点?这三个环境因素之间是否互相影响?吸烟对患者TNF-α拮抗剂疗效的影响是否与肠道菌群有关?本研究采用16S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38份粪便标本进行分组研究,探讨三个环境因素的作用,层层深入,证明假设。1.研究一种环境因素----肠道菌群。选择三种常见的IMID(炎症性肠病IBD、强直性脊柱炎AS、类风湿关节炎RA)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菌群失调的特点,找出疾病的标志菌(biomarker)。2.研究两种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药物、肠道菌群。选择已证明对IBD、AS、RA治疗都有确切疗效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作为研究药物,研究其对AS患者肠道菌群的动态影响;根据菌群对药物的反应性,找出敏感菌、不敏感菌、抵抗菌;研究药物疗效与菌群动态变化的关系。3.研究三种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吸烟、药物、肠道菌群。研究吸烟和TNF-α拮抗剂对AS患者肠道菌群的动态影响,以及吸烟对疗效的影响。本研究首次证实:1.吸烟减少肠道菌群多样性、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丰度、降低TNF-α拮抗剂的疗效和菌群对TNF-α拮抗剂的反应性。2.肠道菌群对TNF-α拮抗剂治疗的反应呈异质性,据此将其分为敏感菌、不敏感菌和抵抗菌。3.吸烟的AS患者的共有菌是gCollinsella和gDorea。4.AS患者在TNF-α拮抗剂治疗期间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呈动态变化。5.AS、RA、IBD菌群失调各具特点,各有不同的标志菌。其中IBD和AS的菌群失调具有相似性。本研究对深入探讨IMID的发病机制有理论意义,对增进TNF-α拮抗剂的精准临床应用及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控制疾病有潜在的实用价值。
黄小容[5](2020)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临床试验》(节选)计算机辅助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目前,中外医学交流频繁,医学翻译需求大大增加,传统的翻译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的翻译需求。计算机辅助技术在翻译上的应用,提高了翻译效率,同时还可以保证译文质量。另外,许多翻译公司也要求译员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软件,专业译员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进行翻译也是大势所趋。因此,本文将探究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SDL Trados对医学翻译的作用。《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临床试验》是典型的医学科技类文本,主要阐述的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临床试验。项目小组利用SDL Trados辅助翻译该书,笔者负责第十七和十八章,内容涉及遗传学和遗传药理学以及新生物制剂的经济评价,包含大量药名、机构名、人名、术语和表格等,还有许多长句复合句,这都是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因此,笔者进行译前检索相关语料库,查找平行文本,建立翻译记忆库,提取术语,编制术语表等一系列准备工作。使用Trados辅助翻译时,术语库、记忆库等功能帮助笔者解决了翻译中的重复内容,提高了翻译效率。译后编辑笔者增加关联词,替换同义词,使译文表达更顺畅,提高了译文质量。最后,笔者整理了本次实践的记忆库和术语表,以便今后在做同领域的翻译材料时可循环使用这些资源,节约查找资料的时间和成本。最后,笔者总结了本次翻译实践所得经验及思考。虽然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可以提高翻译效率,但研究者仍需熟练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以及电子资源的检索和获取方法。希望本文能为研究医学翻译及研究计算机辅助翻译提供参考。
邱明亮[6](2020)在《miR-150-5p/SOCS1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临床意义及其调控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滑膜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系统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全球发病率约为0.5-1.0%。我国大陆地区患病率约为0.42%,总患病人数约500万。目前,我国的RA治疗效果尚不理想,据估计有超过50%的中国RA患者,在诊断后没有经过规范治疗。作为一种常见的致残性疾病,本病的长期治疗及预后不佳,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迫切需要探求早期诊断、评估病情的生物标志物及有效的治疗靶点。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SOCS)家族是特征性SOCS盒胞浆蛋白分子家族。SOCS是细胞因子信号传导的经典抑制剂,由SOCS1-7和CIS等8种成分组成。其中,SOCS1在免疫细胞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SOCS1的SH2结构域可直接与激活的Janus激酶(JAKs)环结合,且通过其激酶抑制区域直接抑制JAK酪氨酸激酶活性。并且Janus激酶/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JAK-STAT)通路是RA发病机制中公认的重要信号通路。因此,SOCS1可能参与了RA的发病过程,针对SOCS1参与的通路进行研究,可能为RA的治疗提供潜在的靶点。众所周知,编码基因的表达水平受到上游Micro RNA(miRNA)的调控,目前有文献证实miRNA的表达异常和RA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探索靶基因相关miRNA是研究靶基因的核心环节。miRNA是真核生物内源基因编码的18-25个核苷酸长单链非编码RNAs。在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的信号转导过程中,miRNAs均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报道的miRNAs,包括miR-146a、miR-155、miR-223等,可能参与了RA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报道显示,相对于骨性关节炎患者,RA外周血来源外周血单核细胞的miR-150-5p在RA患者中高表达。另有报道,注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miR-150-5p外泌体可降低胶原诱导关节炎小鼠的后脚掌厚度和临床关节炎评分。因而,miR-150-5p亦可能参与了RA的发病过程。既往研究显示,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miR-150-5p可通过作用于SOCS1,上调促纤维化蛋白,从而促进肾纤维化。说明miR-150-5p与SOCS1存在相互作用。两者的共同作用,是否参与了RA的发生发展,则需进一步明确。在RA患者关节中,RA滑膜成纤维细胞(rheumatoid arthritis synovial fibroblasts,RASFs)大量增加,导致滑膜增厚。同时RASFs可导致细胞外基质变性降解,进而侵蚀关节软骨和骨。因而在RA的发病过程中,RASFs是关键细胞之一。基于JAK-STAT通路,通过miR-150-5p靶向调控SOCS1的表达,影响RASFs的生物学功能,从而改善RA的预后,值得研究。如上所述miR-150-5p/SOCS1在RA中的作用,我们提出miR-150-5p和SOCS1可能作为诊断和评估RA的病情的生物标志物;miR-150-5p通过调控SOCS1的表达,进而影响JAK-STAT通路,从而改变RASFs的凋亡、增殖等生物学效应,最终影响RA的发生发展。为验证假设,本文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探索:第一部分,通过系统评价,探讨RA患者外周血SOCS1 m RNA的表达及其与RA的相关性。第二部分,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探索外周血白细胞(peripheral blood leukocyte,PBL)中SOCS1 m RNA、miR-150-5p在RA患者中的表达;二者对RA的诊断价值,及其与临床疾病活动度指标、实验室炎症指标的相关性。第三部分,通过细胞实验,在RASFs细胞系MH7A细胞中,探讨miR-150-5p对SOCS1及JAK-STAT通路的作用,以及对MH7A细胞的生物学效应。第一部分外周血SOCS1 m RNA与RA相关性的系统评价目的:系统评价RA患者外周血SOCS1 m RNA与RA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英文数据库: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及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9年10月。手工检索相关杂志,搜集国内外有关外周血来源的SOCS1 m RNA与RA相关性的研究,同时追踪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按照Newcastle-Ottawa Scale评价纳入文献质量,提取有效数据,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用STATA12.0进行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倚分析。结果:共纳入4个研究,其中3个病例对照研究,1个队列研究。共307例样本,其中239例RA样本,68例健康对照者样本。结果显示:(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RA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SOCS1 m RNA明显升高[WMD=1.98,95%CI(1.14,2.83),P<0.05];RA患者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的SOCS1 m RNA明显升高(P<0.05);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的SOCS1 m RNA无明显升高[WMD=0.47,95%CI(-0.91,1.85),P>0.50]。(2)敏感性分析发现,Ortiz,A.M(2013)队列研究为异质性来源。剔除此项研究后,所有病例对照研究的亚组分析显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RA患者PBMC的SOCS1 m RNA明显升高[WMD=1.10,95%CI(0.51,1.68),P=0.0002]。(3)Begg漏斗图(P=0.089)或Egger回归检验(P=0.018)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结论:SOCS1与RA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结果估算的精确性,可能受样本量较小、发表偏倚等因素的影响。第二部分RA患者PBL中miR-150-5p、SOCS1 m 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探讨RA患者PBL中miR-150-5p、SOCS1 m RNA的表达及其与RA临床疾病活动度指标、实验室炎症指标的相关性。对象和方法:纳入自2018年5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病科,符合RA分类标准的患者57例,同期选择19例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1)测定所有受试者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等一般实验室资料。(2)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测定所有受试者外周血miR-150-5p、SOCS1 m RNA的表达水平。(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所有受试者的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21的相对表达水平。(4)评估RA患者的疾病活动度:疾病活动性评分(28-joint disease activity score,DAS 28)-ESR、DAS28-CRP、临床疾病活动指数(clinical disease activity index,CDAI)、简化疾病活动指数(simplified disease activity index,SDAI)。(5)统计分析RA组与健康对照组的miR-150-5p、SOCS1 m 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miR-150-5p、SOCS1 m RNA对RA的诊断价值,及其与疾病活动度、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RA组的miR-150-5p表达水平低,有统计学差异(4.61±0.17 vs 1.75±0.79,P<0.05);而SOCS1 m RNA表达水平升高,有统计学差异(9.18±0.38 vs 18.12±1.57,P<0.05);(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RA组的IL-6表达水平升高,有统计学差异(38.36±7.00 vs 57.91±32.64,P<0.05);而TNF-α、IL-21的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3)通过ROC曲线比较,根据Youden指数,RA患者PBL中miR-150-5p区分RA患者与健康人群的最佳界值为3.06(AUC=0.974,P<0.05);SOCS1m RNA无法区分RA患者(AUC=0.425,P>0.05);(4)miR-150-5p、SOCS1 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与ESR、CRP、TNF-α、IL-6、IL-21、DAS28-ESR、DAS28-CRP、CDAI、SDAI等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RA患者PBL中miR-150-5p低表达,SOCS1 m RNA高表达。miR-150-5p可能是区分RA与健康人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第三部分miR-150-5p对RASFs生长和SOCS1表达的影响目的:miR-150-5p参与了免疫疾病的调控和发病,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部分着重探讨miR-150-5p对RASFs细胞的生长,及对SOCS1和JAK2-STAT3通路的影响。方法:(1)设计与合成靶向结合SOCS1基因的miR-150-5p mimics和negative control mimics;(2)培养MH7A细胞,实验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组、NC mimics组,miR-150-5p mimics组;基于上述分组,miR-150-5p模拟剂(miR-150-5p mimics)、阴性对照模拟剂(negative control mimics,NC mimics)分别转染MH7A细胞。(3)双荧光素酶法验证miR-150-5p、SOCS1的靶向结合关系;(4)CCK8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RT-PCR测定miR-150-5p及SOCS1 m RNA的表达;Western Blot蛋白测定SOCS1、JAK2、p JAK2、STAT3、p STAT3等蛋白;ELISA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IL-6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NC mimics组比较,miR-150-5p mimics组细胞凋亡率降低(28.877±1.241 vs 19.963±2.264,P<0.05)和S期细胞比例升高(13.780±6.878 vs 26.003±1.917,P<0.05);RASFs细胞增殖率升高(103.230±11.998 vs 130.751±22.702,P<0.05);(2)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结果显示,与NC mimis组比较,miR-150-5p mimics组的相对荧光强度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25.462±1.006 vs 21.839±0.187,P<0.05);(3)与NC mimics组比较,miR-150-5p mimics组SOCS1 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1.2401±0.164 vs 0.190±0.050,P<0.05);(4)与NC mimics组相比,miR-150-5p mimics组SOCS1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0.629±0.052 vs 0.459±0.028,P<0.05);miR-150-5p mimics组JAK2、p JAK2、STAT3、p STAT3等蛋白的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5)与NC mimics组比较,miR-150-5p mimics组细胞培养基中的IL-6水平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63.294±1.798 vs 132.570±5.886,P<0.05);对TNF-α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miR-150-5p可促进MH7A细胞的生长及IL-6的分泌,抑制SOCS1 m RNA的表达。提示miR-150-5p可能是RA治疗的新靶点。总之,本文将从荟萃分析研究、临床研究、细胞研究等多层面共同探讨miR-150-5p、SOCS1 m RNA在RA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变化及其对RA的诊断价值和对疾病活动度、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并探索miR-150-5p靶向结合SOCS1对RASFs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以期为RA的诊治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马兰兰[7](2020)在《不同发病年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特征及免疫学指标间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不同发病年龄RA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免疫学指标,为临床日常诊疗提供借鉴。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8年6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明确诊断为RA的住院病例约3915例,用等距抽样的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纳入研究对象共459例,对选取住院病例以发病年龄为标准进行分组:发病年龄<45岁为青年组,45岁≤发病年龄<60岁为中年组,发病年龄≥60岁为老年组。收集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合并症、首发受累关节、一般实验室检验资料、免疫学指标、炎性指标、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资料,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果和结论。结果1.一般资料:(1)459例RA患者中,青年组219例,中年组185例,老年组55例,其中发病年龄频率最高为45-60岁[174例(37.9%];(2)在男女发病的性别构成比上,青年组、中年组与老年组存在差异,分别为1∶5.6、1∶3.1、1∶2.9(P<0.001),女性均高于男性;(3)青年组BMI平均水平最高、中年组居中、老年组最低[青年组(22.69±2.79kg/m2)、中年组(22.32±2.40kg/m2)、老年组(21.29±1.74 kg/m2),P<0.05]。2.合并症:(1)中年组和老年组合并高血压病的比例高于青年组[青年组70例(32.0%)、中年组82例(44.3%)、老年组30例(54.5%),P<0.05];(2)中年组和老年组合并冠心病的比例高于青年组[青年组49例(22.4%)、中年组72例(38.9%)、老年组33例(40.3%),P<0.05];(3)老年组合并骨关节炎的比例高于青年组、中年组[青年组58例(26.5%)、中年组48例(25.9%)、老年组24例(43.6%),P<0.05]。3.首发受累关节:(1)青年组和中年组首发受累关节表现在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的高于老年组[青年组71例(49.3%)、中年组68例(47.2%)、老年组5例(3.5%);青年组70例(60.9%)、中年组43例(50.6%)、老年组32例(22.1%),P<0.001];(2)青年组首发受累关节表现为腕关节的高于中、老年组[青年组15例(65.2%)、中年组3例(13.0%)、老年组5例(21.7%),P<0.001]。4.一般实验室检验资料:老年组WBC中位水平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青年组6.20(4.81,7.76)×109/L、中年组6.35(5.05,7.725)×109/L、老年组7.17(6.13,8.11)×109/L,P<0.05]。5.炎性指标:老年组CRP中位水平高于青年组和中年组[青年组3.9(2.97,36.5mg/L)、中年组18.1(4.18,39.85mg/L)、老年组24.1(9.98,43.7)P<0.05]。6.免疫学指标:青年组抗CCP抗体阳性率高于中年组、老年组[青年组124例(56.6%)、中年组98例(53.0%)、老年组18例(32.7%),P<0.05]。7.影像学表现:老年组合并肺间质病变比例高于青年组和中年组[青年组65例(35.33%)、中年组41(34.17%)、老年组22(62.86%),P<0.05]。结论1.RA以45-60岁女性多见,随着年龄增大,男性发病率逐渐升高。2.青年组RA患者首发关节为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青年组RA患者BMI高于老年组。3.中年组RA患者首发关节为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中、老年组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比例高于青年组。4.老年组RA患者CRP、合并骨关节炎、并发肺间质病变比例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
伍洲,王刚[8](2020)在《抗类风湿关节炎药物全球最新研发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言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致人衰弱的全身炎症性疾病。目前全球范围内有2100多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019年最新统计表明该疾病全年龄段发病率达到了1%。类风湿关节炎的特点为持续、强烈的自身免疫障碍,对称性关节疼痛与炎症,骨组织与软骨的局部破坏以及血管翳的形成。类风湿关节炎致残率高,目前的治疗药物不能全部满足患者需求,
吴昳[9](2019)在《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PD-1/PD-L1对CD4+T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CD4+T细胞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相关,PD-1和PD-L1共刺激分子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通过研究在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上PD-1和DC细胞上PD-L1的表达情况,体外培养单个核细胞后给予阻断和激活PD-1/PD-L1通路后观察CD4+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综合分析在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PD-1/PD-L1对CD4+T细胞亚群产生的影响。方法:1)40例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病例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清中CD4+T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的水平以及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前后外周血清中CD4+T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2)收集40例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病例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在CD3+CD4+T细胞上PD-1的表达情况和在HLA-DR+CD11c+DC+细胞上PD-L1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清中sPD-1和sPD-L1的水平;3)收集40例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病例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提取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加入anti-PD-1抗体外阻断和sPD-L1蛋白体外刺激PD-1/PD-L信号通路,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上清液中CD4+T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1)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清中IFN-γ为(316.50±101.00)pg/ml,高于健康对照组(249.70±81.00)pg/ml(P<0.05);IL-4为(292.22±89.03)pg/ml,低于健康对照组(361.48±110.20)pg/ml(P<0.05;TGF-β的水平是(2545.44±661.53)pg/ml,低于健康对照组(3051.69±794.30)pg/ml(P<0.05);IL-17的水平是(10.89±2.92)pg/ml,高于健康对照组(8.26±2.87)pg/ml(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新诊断的ITP患者给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有效者比较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IFN-γ在治疗前(316.01±49.00)pg/ml,治疗后出现下降为(264.27±97.62)pg/ml(P<0.05);IL-4在治疗前(287.00±41.64)pg/ml,治疗后出现上升为(315.52±54.90)pg/ml(P<0.05);TGF-β的水平在治疗前为(2439.41±654.08)pg/ml,治疗后上升为(2962.53±594.23)pg/ml(P<0.05);IL-17的水平在治疗前为(10.85±3.00)pg/ml,治疗后下降为(7.30±1.08)pg/ml(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D-1+CD3+CD4+T细胞百分比(26.79±8.91)%高于健康对照者(12.06±2.8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8.715,P<0.05);PD-L1+HLA-DR+CD11c+DC细胞百分比(12.75±1.86)%高于健康对照者(4.90±0.80)%,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t=21.65,P<0.05);4)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清中sPD-1(109.96±24.41)pg/ml与健康对照组(86.05±16.07)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D-L1在新诊断的ITP患者(60.69±10.57)pg/ml体内较健康对照组(55.39±12.20)pg/ml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提取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细胞培养中加入PBS培养48小时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5.49±1.84)ng/ml和IL-17(8.18±1.16)ng/ml的浓度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2.34±0.81)ng/ml和(3.22±0.8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4(12.12±2.57)ng/ml和TGF-β(124.49±27.26)ng/ml的浓度分别低于健康对照组(14.39±1.69)ng/ml和(180.42±59.4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新诊断的ITP患者提取的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加入CD3+CD28+PHA刺激培养48小时后,培养细胞的上清液中IFN-γ(6.44±1.87)ng/ml和IL-17(10.04±2.32)ng/ml的浓度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3.31±1.23)ng/ml和(5.59±1.0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4(15.81±4.64)ng/ml和TGF-β(143.91±46.88)ng/ml的浓度分别低于健康对照组(21.29±6.30)ng/ml和(209.74±52.2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在ITP组的培养细胞中使用anti-PD-1抗体阻断PD-1/PD-L1通路后,对比阻断通路前后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IFN-γ(14.04±2.01)ng/ml水平较前(6.44±1.87)ng/ml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4在阻断前后分别是(15.81±4.64)ng/ml和(14.09±3.84)ng/ml(P=0.076)、TGF-β在阻断前后分别是(143.91±46.88)ng/ml和(152.13±39.93)ng/ml(P=0.401)、IL-17在阻断前后分别是(10.04±2.32)ng/ml和(10.87±1.65)ng/ml(P=0.068),IL-4、TGF-β、IL-17水平的变化在阻断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在ITP组的培养细胞中使用sPD-L1激活PD-1/PD-L1通路后,对比激活通路前后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IFN-γ的水平分别是(6.44±1.87)ng/ml和(3.25±0.48)ng/ml;IL-4水平分别是(15.81±4.64)ng/ml和(47.62±9.00)ng/ml;TGF-β水平分别是(143.91±46.88)ng/ml和(512.65±175.68)ng/ml;IL-17水平分别是(10.04±2.32)ng/ml和(6.28±2.25)ng/ml,激活通路前后比较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呈现CD4+T细胞亚群的异常,表现为Th1和Th1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占优势,Th2和Treg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低于健康对照组,经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有效的患者Th1和Th17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水平下降,Th2和Treg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水平升高,CD4+T细胞亚群的异常情况改善;2)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清中CD4+T细胞上PD-1和DC细胞上的PD-L1均高表达;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清中sPD-1水平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D-L1的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体外实验anti-PD-1抗体阻断PD-1/PD-L1通路后ITP患者的PBMCs培养上清液中已经高水平的IFN-γ升高更明显,Th1细胞的优势更明显,而IL-4、TGF-β、IL-17水平的变化在阻断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体外试验加入sPD-L1激活PD-1/PD-L1通路后ITP患者的PBMCs培养上清液中高水平的IFN-γ、IL-17下降,低水平的IL-4、TGF-β升高,改善了CD4+T细胞失衡的情况,与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的ITP患者体内CD4+T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变化趋势相似,激活该通路改善了ITP患者中CD4+T细胞亚群失衡的情况。
朱林静[10](2019)在《艾拉莫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在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中,其患病率列首位,具有很高的致残率。目前治疗RA的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慢作用抗风湿药(DMARDs)、生物制剂等。临床上常用的一线药物有甲氨蝶呤(MTX)及来氟米特(LEF)。MTX是一种经典的DMARDs,因其有效性、安全性和低价格,广泛应用于RA治疗。来氟米特(LEF),是具有抗增殖活性的免疫抑制剂,也广泛应用于RA的治疗。然而,临床上经常出现部分患者对以上药物无效,还存在部分患者因对上述药物的毒副作用而停药。生物制剂是近年来治疗RA的新的选择,但因价格昂贵,需要注射等限制了临床应用。因此,需要一种新型的药物解决上述问题。艾拉莫德是一种新的小分子抗风湿药物,于2011年在中国首先上市,可以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的产生,也可以抑制环氧化酶COX-2,起到DMARDs及NSAIDs的双重作用,近年来广泛用于RA的治疗。因临床应用时间较短,目前国内研究一般集中在单药治疗RA的或其他疾病的疗效,有关艾拉莫德与常用的DMARDs的疗效对比、联合治疗疗效、副作用、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将分别对艾拉莫德与MTX及LEF进行对比,并对其联合治疗的疗效进行探讨。研究方法:选取我院符合ACR/EULAR诊断标准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共200例,分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MTX组、MTX+艾拉莫德组,第二部分为LEF组,LEF+艾拉莫德组,四个小组各入组50例患者。随访24周,收集治疗前及治疗12周、24周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包括关节压痛数(28个关节计)、关节肿胀数(28个关节计)、检测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计算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24周的疾病活动性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DAS)28。DAS28疾病活动度评价:缓解(<2.6);低疾病活动性(≥2.6且≤3.2);中度疾病活动性(>3.2且≤5.1)或重度疾病活动性(>5.1)。记录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艾拉莫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安全性、联合MTX及LEF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评估,为RA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结果:在第0周,四组之间患者的各个指标水平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在治疗12周,MTX+艾拉莫德组患者的ESR、CRP、DAS28水平显着低于MTX组,LEF+艾拉莫德组患者的ESR、RF、DAS28水平显着低于LEF组。在治疗第24周,MTX+艾拉莫德组患者的ESR、CRP、DAS28水平显着低于MTX组,LEF+艾拉莫德组患者的ESR、CRP、关节压痛数、RF、DAS28水平显着低于LEF组。随治疗时间延长的ESR(mm/h)、CRP(mg/L)、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RF(IU/ml)、DAS28均呈下降趋势。结论:艾拉莫德联合甲氨喋呤的疗效优于单用MTX组,艾拉莫德联合LEF的疗效优于单用lEF组,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症状和活动积分均显着改善,随着时间推移疗效逐渐增高。
二、Remicade成为类风湿关节炎一线治疗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emicade成为类风湿关节炎一线治疗药(论文提纲范文)
(1)近红外荧光成像引导下超声定点释药可视化靶向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靶向声学脂质体的制备与表征 |
1.1 引言 |
1.2 目的 |
1.3 材料与方法 |
1.3.1 主要试剂材料与仪器设备 |
1.3.2 靶向声学脂质体载药系统的构建 |
1.3.3 靶向声学脂质体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 |
1.3.4 类风湿关节炎的体外模型及细胞培养 |
1.3.5 靶向声学脂质体的体外细胞靶向性评估 |
1.3.6 小鼠类风湿关节炎模型的构建及评估 |
1.3.7 靶向声学脂质体的类风湿关节炎在体近红外荧光成像可行性评估 |
1.4 结果 |
1.4.1 靶向声学脂质体的基本表征 |
1.4.2 靶向声学脂质体的稳定性研究 |
1.4.3 靶向声学脂质体的体外细胞靶向性研究 |
1.4.4 靶向声学脂质体的类风湿关节炎在体近红外荧光成像可行性研究 |
1.5 讨论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靶向声学脂质体的可视化定点控释 |
2.1 引言 |
2.2 目的 |
2.3 材料与方法 |
2.3.1 主要试剂材料与仪器设备 |
2.3.2 靶向声学脂质体活体近红外荧光实时示踪能力的评估 |
2.3.3 靶向声学脂质体的超声控释药物实验 |
2.3.4 靶向声学脂质体的超声控释药物实验 |
2.3.5 体外细胞实验的超声参数筛选 |
2.3.6 靶向声学脂质体联合低频超声的体外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评价 |
2.4 结果 |
2.4.1 靶向声学脂质体活体近红外荧光实时示踪研究 |
2.4.2 靶向声学脂质体的声学稳定性能研究 |
2.4.3 靶向声学脂质体的超声响应特性研究 |
2.4.4 体外细胞实验的超声参数优化研究 |
2.4.5 靶向声学脂质体联合低频超声体外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评价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靶向声学脂质体类风湿关节炎在体治疗的效果评价 |
3.1 引言 |
3.2 目的 |
3.3 材料与方法 |
3.3.1 主要试剂材料与仪器设备 |
3.3.2 不同超声声压对小鼠踝关节的形态学影响 |
3.3.3 不同超声参数对小鼠踩关节的体表温度变化影响 |
3.3.4 不同超声参数对离体组织的热损伤观察 |
3.3.5 靶向声学脂质体联合低频超声在体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体征评价 |
3.3.6 靶向声学脂质体联合低频超声在体内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影像学评价 |
3.3.7 靶向声学脂质体联合低频超声在体治疗关节炎的组织病理学评价 |
3.4 结果 |
3.4.1 体内动物实验的超声参数优化研究 |
3.4.2 靶向声学脂质体联合低频超声在体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评价 |
3.4.3 靶向声学脂质体联合低频超声在体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安全性评价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全文总结 |
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3 本研究的不足及拟开展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2)IgD-Fc-Ig融合蛋白通过抑制B细胞IgDR-Syk-Btk-NF-κB信号通路对小鼠CIA治疗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2.1 动物 |
2.2 细胞系 |
2.3 药物 |
2.4 试剂 |
2.5 溶液配制 |
2.6 仪器与设备 |
3 实验方法 |
3.1 融合蛋白的提取 |
3.1.1 DG和IgG_1-Fc质粒的提取 |
3.1.2 DG和IgG1-Fc的纯化 |
3.1.3 BCA蛋白定量试剂盒测定融合的蛋白浓度 |
3.1.4 使用考马斯亮蓝染色鉴定DG和IgG1-Fc |
3.2 DG对CIA小鼠治疗作用的研究 |
3.2.1 小鼠CIA模型的制备 |
3.2.2 实验分组 |
3.2.3 给药方案 |
3.2.4 对各组小鼠进行全身评分 |
3.2.5 对各组小鼠进行关节炎指数评分 |
3.2.6 关节炎足爪肿胀数评分 |
3.2.7 记录每只小鼠体重变化情况 |
3.2.8 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炎症阶段PBMC中B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 |
3.2.9 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测定 |
3.2.10 CCK-8法检测T、B淋巴细胞活力 |
3.2.11 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脏组织中B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
3.2.12 H&E染色评价DG对脾脏和踝关节病理学的影响 |
3.2.13 CIA小鼠B淋巴细胞表面IgDR表达情况检测 |
3.2.14 测定IgD与小鼠CD19~+B淋巴细胞的亲和力 |
3.2.15 测定DG对小鼠CD19~+B淋巴细胞的亲和力 |
3.2.16 测定DG竞争IgD结合小鼠B淋巴细胞表面IgDR的 IC50 |
3.2.17 蛋白芯片技术检测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水平 |
3.2.18 使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脾脏组织中p-Lyn、p-Syk、p-Btk、NF-κB p65和MAPK p38水平的变化 |
3.2.19 使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Lyn、p-Syk、p-Btk在小鼠脾脏组织B淋巴细胞中的表达 |
3.2.20 使用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踝关节软骨和滑膜组织中MMP-13、CollagenⅡ和RANKL的表达 |
3.2.21 免疫荧光检测小鼠脾脏组织B淋巴细胞表面IgDR的表达和与IgD-BCR、IgM-BCR的共定位 |
3.3 IgD通过IgDR对BCR信号通路活化的研究 |
3.3.1 Ramos和Daudi细胞株的培养 |
3.3.2 人IgD对Daudi细胞BCR信号通路的刺激浓度的选择 |
3.3.3 IgD/DG对Daudi/Ramos细胞表面IgDR亲和力的测定 |
3.3.4 DG竞争IgD结合Daudi/Ramos细胞表面IgD受体IC50的测定 |
3.3.5 过表达pIRES-EGFP-Lyn质粒的构建 |
3.3.6 Lyn过表达质粒转染Daudi细胞 |
3.3.7 Lyn选择性抑制剂Bafetinib浓度的选择 |
3.3.8 Daudi和Ramos细胞蛋白的提取 |
3.3.9 免疫荧光检测DG对NF-κB p65入核和磷酸化的影响 |
3.3.10 Daudi细胞总mRNA的提取 |
3.3.11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DG对Daudi细胞BCR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分子的表达 |
3.3.12 qRT-PCR检测DG对Daudi细胞转录因子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
3.3.12.1 mRNA逆转录为互补脱氧核糖核酸(complementary deoxyribonucleic acid,cDNA) |
3.3.12.2 B淋巴细胞相关转录因子引物序列 |
3.3.12.3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B淋巴细胞转录因子m RNA的转录水平 |
3.3.13 使用单载体Cas9-U6-sgRNA(Igα+Igβ)质粒构建Igα~(-/-)Igβ~(-/-)Ramos细胞 |
3.3.13.1 质粒的构建 |
3.3.13.2 电穿孔法将质粒转染至Ramos细胞 |
3.3.13.3 流式分选EGFP阳性细胞 |
3.3.13.4 蛋白免疫印迹鉴定Igα和Igβ是否表达 |
3.3.14 蛋白印迹法检测IgD对Igα~(-/-)Igβ~(-/-)Ramos细胞BCR信号通路的影响 |
3.3.15 Cas9单载体慢病毒构建Igβ~(-/-)Ramos细胞 |
3.3.15.1 单载体Cas9-sgRNA质粒的构建 |
3.3.15.2 慢病毒的包被 |
3.3.15.3 Ramos细胞株复感染指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的校正,确定最佳感染条件 |
3.3.15.4 慢病毒的转染 |
3.3.16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IgD对Igβ~(-/-)Ramos细胞BCR信号通路的影响 |
3.3.17 qRT-PCR检测IgD对Igβ~(-/-)Ramos细胞转录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 |
3.4 统计结果分析 |
4 结果 |
4.1 DG的纯化 |
4.2 IgD和DG对CIA小鼠B淋巴细胞的亲和力,DG抑制IgD与小鼠B淋巴细胞表面IgDR结合的IC50 |
4.3 免疫荧光检测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表面IgDR的表达 |
4.4 DG对CIA小鼠的足爪评分、关节炎指数和体重的影响 |
4.5 DG对CIA小鼠不同炎症周期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4.6 CIA小鼠B淋巴细胞表面IgDR的表达情况 |
4.7 DG对CIA小鼠脾脏组织中B淋巴细胞各亚群变化的影响 |
4.8 DG对CIA小鼠脾脏和胸腺指数的影响 |
4.9 DG对CIA小鼠T/B淋巴细胞活力的影响 |
4.10 DG对CIA小鼠脾脏病理的影响 |
4.11 DG对CIA小鼠踝关节病理的影响 |
4.12 DG对CIA小鼠踝关节软骨中MMP-13和CollagenⅡ表达的影响 |
4.13 DG对CIA小鼠踝关节滑膜组织MMP-13、CollagenⅡ和RANKL表达的影响 |
4.14 DG对CIA小鼠脾脏组织B淋巴细胞中p-Lyn、p-Btk和p-Syk表达的影响 |
4.15 DG对CIA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各亚型的影响 |
4.16 DG对小鼠脾脏组织中BCR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分子水平的影响 |
4.17 不同浓度梯度的人IgD对Daudi细胞p-Lyn、p-Syk和p-Btk的影响 |
4.18 Bafetinib对Daudi细胞中Lyn表达最佳抑制浓度的选择 |
4.19 构建Lyn过表达质粒 |
4.20 IgD和DG对Daudi细胞的亲和力,DG抑制IgD与Daudi细胞表面IgDR结合的IC50 |
4.21 DG对IgD刺激的Daudi细胞NF-κB p65入核及磷酸化的影响 |
4.22 DG对IgD刺激的Daudi细胞IgD-IgDR-Syk-Btk-NF-κB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影响 |
4.23 DG对IgD刺激Daudi细胞转录因子水平的影响 |
4.24 IgD和DG对Ramos细胞的亲和力、DG抑制IgD与Raoms细胞表面IgDR结合的IC50的测定 |
4.25 单载体Cas9-U6-sgRNA(Igα+Igβ)质粒构建 |
4.26 WB鉴定IgαIgβ敲除Ramos细胞株 |
4.27 IgD对Igα~(-/-)Igβ~(-/-)Ramos BCR信号通路的影响 |
4.28 Cas9单载体慢病毒靶向Igβ构建 |
4.29 WB鉴定Igβ敲除Ramos细胞株 |
4.30 IgD对Igβ~(-/-)Ramos BCR信号通路的影响 |
4.31 IgD对Igβ~(-/-)Ramos细胞转录因子水平的影响 |
5.讨论 |
6.结论 |
7.课题创新点 |
8.下一步工作计划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基因多态性对类风湿关节炎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
参考文献 |
(3)诃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诃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活性成分-靶点-通路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参照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对诃子提取物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与体外活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诃子提取物与主要活性成分诃子宁在胶原诱导关节炎模型大鼠体内的药效学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诃子宁抗关节炎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5.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现状及诃子治疗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吸烟和TNF-α拮抗剂对肠道菌群的动态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文献综述 |
1.1.1 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的病因 |
1.1.2 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
1.1.3 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肠道菌群研究现状 |
1.1.4 肠道菌群研究方法的进展 |
1.1.5 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
1.1.6 三种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的诊断和评估 |
1.1.7 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的治疗进展 |
1.1.8 小结 |
1.2 研究选题及研究思路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第一部分 三种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患者肠道菌群特点的比较 |
2.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2.1.2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和病情评估方法 |
第二部分 TNF-α拮抗剂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动态影响 |
2.1.3 研究对象及分组 |
2.1.4 研究对象入选和排除标准 |
2.1.5 AS患者病情评估方法 |
2.1.6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疗效评价方法 |
第三部分 吸烟对强直性脊柱炎TNF-α拮抗剂疗效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
2.1.7 研究对象及分组 |
2.2 伦理审批 |
2.3 实验方法 |
2.3.1 标本收集 |
2.3.2 主要试剂及耗材 |
2.3.3 主要仪器 |
2.3.4 实验步骤和方法 |
2.4 测序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 |
2.5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第一部分三种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患者肠道菌群特点比较 |
3.1.1 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结果 |
3.1.2 三种IMID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 |
3.1.3 三种IMID患者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 |
3.1.4 三种IMID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 |
3.1.5 IBD与RA患者肠道标志菌 |
3.2 第二部分TNF-α拮抗剂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动态影响 |
3.2.1 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结果 |
3.2.2 TNF-α拮抗剂对AS患者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
3.2.3 TNF-α拮抗剂对AS患者肠道菌群相对丰度的动态影响 |
3.2.4 HC组和AS组的标志菌(Biomarkers) |
3.2.5 TNF-α拮抗剂治疗期间AS患者肠道菌群α多样性的变化 |
3.2.6 TNF-α拮抗剂治疗期间AS患者肠道菌群β多样性的变化 |
3.2.7 TNF-α拮抗剂治疗期间AS患者疾病活动性指数的动态变化 |
3.2.8 AS患者肠道菌群相对丰度与疾病活动性指数的相关分析 |
3.2.9 KEGG和 COG功能基因预测分析 |
3.3 第三部分 吸烟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肠道菌群和 TNF-α拮抗剂疗效的影响 |
3.3.1 吸烟对AS患者接受TNF-α拮抗剂治疗期间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
3.3.2 吸烟对AS患者TNF-α拮抗剂治疗期间肠道菌群相对丰度的动态影响 |
3.3.3 吸烟对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3.3.4 吸烟对AS患者TNF-α拮抗剂疗效的影响 |
3.3.5 ASns和 ASs组肠道菌群相对丰度与ASDAS改善率的相关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三种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肠道菌群失调各具特点 |
4.2 AS患者应用TNF-α拮抗剂治疗期间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呈动态变化 |
4.3 肠道菌群对TNF-α拮抗剂的反应性 |
4.4 与AS疾病活动指数高度相关的菌群可作为疾病活动性的监测指标 |
4.5 吸烟对AS患者肠道菌群和TNF-α拮抗剂治疗的影响 |
4.6 功能预测及未来展望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习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临床试验》(节选)计算机辅助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1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
1.2 Task Description |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2 Preparation for the Task |
2.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2.1.1 Lexical Features |
2.1.2 Syntactic Features |
2.1.3 Textual Features |
2.2 Reference to the Parallel Text |
2.3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Tools |
2.4 Teamwork |
Chapter3 The Application of SDL Trados |
3.1 Establishment of Translation Memory Bank |
3.2 Establishment of Term Database |
3.3 Translation with SDL Trados2017 |
3.4 Post-edition |
Chapter4 Case Analysis |
4.1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
4.1.1 Translation of Terms with SDL Trados |
4.1.2 Translation of Proper Nouns with Other CAT Tools |
4.1.3 Translation of Semi-technological Terms with CAT Tools |
4.2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
4.2.1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with Match Scores in Trados |
4.2.2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without Match Scores in Trados |
4.3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at Textual Level |
Chapter5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Implica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1 Source Text& Target Text |
Appendix2 Glossary of Medical Terms |
Appendix3 Glossary of Medical Acronyms |
Acknowledgements |
(6)miR-150-5p/SOCS1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临床意义及其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外周血SOCS1 mRNA与 RA相关性的系统评价 |
2.1 前言 |
2.2 资料 |
2.2.1 文献检索 |
2.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2.3 结局指标 |
2.3 方法 |
2.3.1 文献筛选 |
2.3.2 质量评价 |
2.3.3 资料提取 |
2.3.4 数据分析 |
2.4 结果 |
2.4.1 文献检索 |
2.4.2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及文献评价 |
2.4.3 Meta分析结果 |
2.5 讨论 |
2.6 结论 |
第3章 RA患者PBL中miR-150-5p、SOCS1 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3.1 前言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3 研究对象和实验方法 |
3.3.1 纳入受试者 |
3.3.2 收集患者及健康对照者一般资料 |
3.3.3 RT-PCR法测定miR-150-5p的表达水平 |
3.3.4 RT-PCR法测定SOCS1mRNA的表达水平 |
3.3.5 ELISA法测定RA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 |
3.3.6 统计学处理 |
3.4 结果 |
3.4.1 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 |
3.4.2 RA患者PBL中 miR-150-5p表达水平的变化 |
3.4.3 RA患者PBL中 SOCS1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 |
3.4.4 RA患者外周血TNF-α、IL-6及IL-21 表达水平的变化 |
3.4.5 miR-150-5p、SOCS1 mRNA对 RA诊断的预测分析 |
3.4.6 miR-150-5p与实验室指标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4.7 SOCS1 mRNA与实验室指标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5 讨论 |
3.6 结论 |
第4章 miR-150-5p对 RASFs细胞生长和SOCS1 表达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 |
4.2.1 细胞株 |
4.2.2 购置试剂 |
4.2.3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
4.3 方法 |
4.3.1 细胞培养 |
4.3.2 miR-150-5p mimic及miR-150-5p NC的设计及合成 |
4.3.3 克隆载体的构建 |
4.3.4 双荧光素酶试验 |
4.3.5 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 |
4.3.6 CCK8 法测定细胞增殖水平 |
4.3.7 RT-PCR测定miR-150-5p的表达水平 |
4.3.8 RT-PCR测定SOCS1 m RNA的表达 |
4.3.9 Western Blot蛋白测定 |
4.3.10 ELISA测定TNF-α、IL-6 的表达水平 |
4.3.11 统计学处理 |
4.4 结果 |
4.4.1 miR-150-5p促进MH7A细胞生长 |
4.4.2 miR-150-5p靶向结合于SOCS1 基因 |
4.4.3 miR-150-5p抑制SOCS1m RNA的表达 |
4.4.4 miR-150-5p对SOCS1 蛋白及JAK2/ STAT3 蛋白的影响 |
4.4.5 miR-150-5p对MH7A细胞IL-6 及TNF-α 的影响 |
4.5 讨论 |
4.6 结论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不同发病年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特征及免疫学指标间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8)抗类风湿关节炎药物全球最新研发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疾病概况、流行病学和治疗费用 |
已上市治疗药物概况 |
治疗药物全球销售及交易情况 |
治疗药物全球研发概览 |
靶点分布及潜力靶点概况 |
药物研究的文献及实验数据调研 |
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及应用信息 |
临床试验汇总 |
相关文献发表情况 |
相关专利公开情况 |
药物停研情况 |
重点品种SWOT分析 |
药物的上市时间线及成功率预测 |
中国研发机构开发相关药物现状 |
(9)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PD-1/PD-L1对CD4+T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诊断的ITP患者体内CD4~+T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 |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 仪器和试剂 |
1.4 实验步骤 |
1.5 治疗判断标准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新诊断的ITP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上PD-1 的表达及意义 |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 |
1.3 仪器和试剂 |
1.4 实验步骤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新诊断的ITP患者中PD-1/PD-L1对CD4~+T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 |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10)艾拉莫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实验方案 |
4 随访 |
5 统计分析 |
实验结果 |
1 病历完成情况 |
2 一般情况描述 |
3 临床疗效判定 |
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伦理审查 |
致谢 |
四、Remicade成为类风湿关节炎一线治疗药(论文参考文献)
- [1]近红外荧光成像引导下超声定点释药可视化靶向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D]. 吴昊晗.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2]IgD-Fc-Ig融合蛋白通过抑制B细胞IgDR-Syk-Btk-NF-κB信号通路对小鼠CIA治疗作用的研究[D]. 张贤政. 安徽医科大学, 2021
- [3]诃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D]. 刘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
- [4]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吸烟和TNF-α拮抗剂对肠道菌群的动态影响[D]. 张方泽. 吉林大学, 2020(01)
- [5]《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临床试验》(节选)计算机辅助汉译实践报告[D]. 黄小容.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miR-150-5p/SOCS1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临床意义及其调控机制[D]. 邱明亮. 南昌大学, 2020(08)
- [7]不同发病年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特征及免疫学指标间的比较[D]. 马兰兰.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8]抗类风湿关节炎药物全球最新研发概况[J]. 伍洲,王刚. 科学观察, 2020(01)
- [9]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PD-1/PD-L1对CD4+T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D]. 吴昳.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4)
- [10]艾拉莫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D]. 朱林静. 青岛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