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丹矿事故原因已查明

南丹矿事故原因已查明

一、南丹矿难事故原因查清 涉黑涉恶问题仍在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周榕[1](2013)在《我国公共危机传播中的媒介角色研究 ——以2000-2012年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这是一个危机环伺的时代,“在危机中”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调性。当中国转型社会的现实语境,“嵌入”全球风险社会的国际背景中,公共危机成为中国当代社会面临的常态。同时,这是一个媒体逻辑的时代,媒体报道塑造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在公共危机发生时尤其如此。许多学者认为传播是影响危机处理成败的关键,因此位居危机管理领域的极重要地位。’新闻媒介作为危机传播中的核心要素,一方面属于物质范畴,有着其独特的职能,所以具有相当的独立性;但因为权力与资本力量的牵引,它的独立性往往受到侵蚀。从这个角度来看,用“媒介角色”而不用“媒介功能”,实际上承认了媒介行为的复杂性、丰富性,赋予了其人的特点。角色理论以角色期待与个体主观能力的对接来分析和建构角色,用角色理论来研究系统中个体的作用,以及分析制约作用产生的因素,具有相当的解释力。公共危机传播是由媒介、政府和公众三要素构成的信息系统,本文用角色理论来研究新闻媒介在我国公共危机传播系统中所发挥的独特功能和承担的社会责任,并且分析影响其功能和责任承担的相关因素。主要回答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国的新闻媒介在公共危机传播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第二,我国的新闻媒介在公共危机传播中实际扮演着什么角色,取得了什么进展,存在哪些困境,困境来源于何处?第三,通过哪些路径解决公共危机传播中媒体实然角色与应然角色之间差距,实现媒体角色的重构?为回答这三个问题,本文在对我国公共危机传播中媒体角色形成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和反思性分析、解读的基础上,揭示和阐明了我国新闻媒介在公共危机传播中的重要功能和角色价值,同时剖析其现存矛盾和困境产生的原因,为媒介在公共危机传播实现其应然角色提供了新的思路。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是研究媒介在公共危机传播中角色扮演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本研究正文一共包括五个章节:绪论部分交代了研究目的、意义、研究方法、核心概念和论文基本框架;第二部分,公共危机传播中的媒介应然角色建构。主要介绍引鉴来自社会学的角色分析理论,描述角色论中的角色建构逻辑,进而以此为依据,建构出公共危机传播中的媒介应然角色:危机前的预警者角色;危机中的沟通者、动员者和监督者角色;危机后的形象塑造者和反思者角色。第三部分,我国公共危机传播中的媒介角色演进。将我国公共危机传播分为启蒙、觉醒和深化三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媒体角色的创新和发展。但这种对角色演进的梳理是反思性的,在梳里进展的基础上分析指出,我国公共危机传播中的媒介角色演进的性质是政府主导下的媒介角色量变,是媒介作为政府喉舌角色基础上的角色丰富,这种性质的演进和发展带有天然局限性,那就是角色的演进和创新不是ui劳永逸,而会随政府的利益和意志或持续或后退。最后,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公共危机传播中媒体角色演进的原因。第四部分,我国公共危机传播中的媒体角色冲突困境。首先,分析了我国公共危机传播中,媒体实际上具有的三种角色身份,即政府喉舌角色、市场主体角色以及社会公器角色。这三种角色身份出于承载着不同的角色期待,因此引发媒体在公共危机传播中的角色冲突。并且将媒体的应然角色与实然角色相对照,通过定量的分析,系统地研究冲突的具体表现,试图从中探寻出规律性的倾向;最后,指出了了我国公共危机传播中媒体角色冲突形成的原因。第j五部分,我国公工危机传播中媒体角色重构的路径。依据前一章我国公共危机传播中媒体角色冲突困境发生的原因,分别从政府、媒体和公众三个层而,提出了对媒体实然角色进行重构,实现其应然角色的路径。最后的结语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并且指出了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王文生[2](2008)在《宽严相济视域下的刑事检察工作》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研究的目的:1、试图弥补该问题研究的薄弱,填补法学研究和博士论文的空白。从目前查询和收集到与本课题的学术成果来看,尚未发现专门阐述宽严相济与刑事检察工作的专着。涉及该问题的着述多散见于报刊、论文集等着述中。因此,系统地阐述宽严相济视域下刑事检察工作,对于研究我国刑事政策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2、总结、归纳、提炼出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应当走出的二十个误区,提出了检察机关应树立的二十种理念。3、从理论到实践上回应法学界关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只适用实体法,不适用程序法的观点。4、总结提炼辽源市人民检察院关于在羁押场所设立监督巡视员的成功经验。5、针对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立法建议和司法改革建议。本论文研究的方法:为全面系统地阐述宽严相济视域下的刑事检察工作,本文将采取以下方法对课题进行系统研究:一是历史分析法。追本溯源,即理清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起源、概念、内涵与检察工作的关系,通过考察过去,说明现在,预测未来。二是比较法。即按照一定标准,对事物的共性进行对照、比较、分类,从而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三是实证分析法。即运用检察实践中第一手资料和翔实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论证。四是系统论证法。即将检察业务工作作为一个系统研究来论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各个环节的关系及运用。五是辩证分析法。即采取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论证在检察环节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合理性,特别是把宽与严有机地统一起来,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本论文研究内容:本课题以参考文献为基础,结合刑事检察工作实践,廓清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源流,透视其理论基础,锁住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事检察工作中的功能定位,认真探索刑事检察工作业务环节如何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路径。在本文研究中,重点要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源与流问题;二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理论基础和科学解读问题;三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检察工作中的功能定位问题;四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侦查监督环节中的运用问题;五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公诉工作中的运用问题;六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辽源检察机关的探索与实践。相信本研究成果一定会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检察工作中的具体运用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易正天[3](2008)在《矿难报道中政府权力控制和媒体公正追求的张力》文中研究表明矿难事故作为突发事件的一种,在其信息传递过程中,政府权利和新闻媒体都介入其中发挥作用,目的是为了尽快解决事故带来的问题,降低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但由于政府和媒体有其各自的工作方法和思考角度,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性。表现为消息的封锁和反封锁,或信息选择的不同侧重点。信息传递问题是矿难事故报道中,政府权力控制和媒体公正追求两者矛盾存在的关键点所在。如何把握政府权力控制的适度性和有效性,如何定位大众传媒在此类事件应对中的角色,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如何实现矿难事故报道中两者力量的均衡,并形成合理的报道机制,已经成为了政府、新闻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首先,从矿难事故报道中政府权力控制和媒体公正追求的必然性看。在我国新闻传播活动中,长期以来新闻与政治就有着密切关系,新闻媒体作为“党的新闻事业”,其传播活动必然受到政府权力的控制。新闻媒体作为大众传播机构,也必须履行自身职责,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充分发挥媒体“喉舌”作用、舆论监督作用、舆论引导作用、舆论激发作用和舆论促进作用。其次,加强矿难报道实践中政府和媒体矛盾关系的调试。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煤矿主对于政府权力控制和媒体公正追求的不良影响必须肃清,除此之外,一方面明确政府与利益团体的关系,保证政府权力实施的公正性;另一方面媒体在尊重公众知情权的基础上,提供制度化的新闻空间。再次,找到建构两者和谐关系的措施,如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规范政府权力控制的范围,保障媒体公正追求的限度等,从而使政府权力控制和媒体公正追求达到最佳效益。

谢波[4](2007)在《政府行为监督视阈中的网络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网络成为新的传媒,网络舆论成为舆论的一种重要形态,如何发挥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作用成为一个现实而重大的课题。由于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实时性、超文本性及个性化等特点,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显得错综复杂。一方面,网络传播使公众在网络中获得前所未有的广阔的舆论空间和更多的舆论自由,促进了社会民主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情绪型舆论、负向舆论易于滋生和扩展,这些使网络舆论监督相当不易。而网络舆论监督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关注和思考的热点。探讨在新的形势下网络舆论监督政府行为的具体对策,加大政府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法制建设力度,加快网络舆论监督政府行为的进程,促进政府部门加强自身建设,改善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网络舆论监督及政府行为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进行概述,阐释了研究网络舆论监督政府行为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对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及优势进行了论述,分析了研究网络舆论监督政府行为的重要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现阶段我国网络舆论监督政府行为的重要作用和实现形式,并着重对网络舆论监督政府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最后,对改进和完善我国网络舆论监督政府行为的机制进行了深入、具体的探讨。

岩毅[5](2002)在《惊动中央领导的矿难》文中提出2001年7月17日发生在广西河池地区南丹县大厂镇龙泉矿冶总厂拉甲坡矿的特大透水事故,历经三个多月的深入调查,已于去年底结案。与此案相关的120多人,分别被依法惩处或受到责任追究。原南丹县书记万瑞忠、县长唐毓盛、副书记莫壮龙、副县长韦学光等人,因隐瞒事故、滥用职权和涉嫌受贿已被逮捕。原河池地委书记莫振汉、行署专员晏支华隐瞒事故、涉嫌受贿等问题,以及原行署副专员张国辉涉嫌受贿问题,已被停职反省,由纪检监察机关继续审查。鉴于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王汉民对此事件负有领导责任,国务院决定对其给予行政记过处分。至此,这起震惊中外、被隐瞒达半月之久的特大事故,终于有了一个结局。那些含恨九泉的81名遇难矿工的冤魂,也终于可以安息。此时,我作为事故调查组的一员,在拍手称快的同时,更多的是对这起事故的反思。

郑盛丰,罗昌爱,庞革平,古亦忠[6](2002)在《不忘党报记者的职责和使命——报道南丹“7·17”特大矿难的经过和感受》文中提出受到海内外舆论广泛关注的南丹“7·17”特大矿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先由新闻记者揭露出来的重大安全事故。在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下,事故真相已大白于天下,相关的责任人正被依法查处。作为最先勇揭铁幕的人民日报驻桂记者功不可没。他们当时承受了巨大的风险和压力,冲破了想象不到的艰难险阻,出色地完成了调查采写任务。他们用具体行动实践了“三个代表”的要求,充分发挥了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作用,体现出党报记者应具备的党性原则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本期刊出他们的体会文章,读来令人感佩不已。他们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对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不畏艰难、敢斗邪恶的精神,值得广大新闻工作者学习和发扬。

二、南丹矿难事故原因查清 涉黑涉恶问题仍在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丹矿难事故原因查清 涉黑涉恶问题仍在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公共危机传播中的媒介角色研究 ——以2000-2012年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公共危机传播的研究综述
        二、媒介角色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公共危机
        二、公共危机传播
        三、危机传播中的政府、媒体与公众
        四、媒介角色
    第四节 研究架构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及资料说明
        三、研究的创新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公共危机传播中的媒介应然角色建构
    第一节 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和媒介角色的建构逻辑
        一、社会学中的“角色”概念
        二、角色论的理论框架
        三、角色理论用于媒介研究的合理性分析
        四、基于角色理论的媒介角色建构逻辑
    第二节 公共危机传播中媒介应然角色的建构路径
        一、公共危机传播中媒介应然角色建构的价值标准
        二、公共危机传播中媒介应然角色建构实践
第三章 我国公共危机传播中的媒介角色演进
    第一节 公共危机传播中媒介角色演进的历程
        一、公共危机传播启蒙期的媒介角色
        二、公共危机传播觉醒期的媒介角色
        三、公共危机传播深化期的媒介角色
    第二节 公共危机传播中媒介角色演进的性质和逻辑
        一、媒介角色演进的性质
        二、媒介角色演进的逻辑
    第三节 公共危机传播传媒介角色演进的影响因素
        一、环境因素
        二、文化因素
        三、媒体因素
第四章 我国公共危机传播中的媒介角色冲突
    第一节 我国公共危机传播的媒介角色身份
        一、政府喉舌角色
        二、市场主体角色
        三、社会公器角色
    第二节 公共危机传播中的媒介角色冲突现状
        一、政府喉舌角色与社会公器角色之间的冲突
        二、市场主体角色与社会公器角色之间的冲突
        三、政府喉舌角色与市场主体角色之间的冲突
    第三节 公共危机传播中的媒介角色冲突原因
        一、政府因素
        二、市场因素
        三、公众因素
第五章 我国公共危机传播中的媒介角色重构路径
    第一节 公共危机传播中媒介角色重构的政府路径
        一、形成以实现媒介公共性为导向的媒介体制改革目标
        二、建立实现媒介主体性的配套机制
        三、制订保障和规范媒介公共危机报道的政策法规
    第二节 公共危机传播中媒介角色重构的媒体路径
        一、形成以新闻专业主义为导向的角色意识
        二、建立行业内的自律和公众监督机制
        三、制订公共危机报道的相关准则
    第三节 公共危机传播中媒介角色重构的公众路径
        一、培养公众的公民意识
        二、完善公众的媒介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2)宽严相济视域下的刑事检察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现状
        一、理论基础
        二、司法实践
        三、参考文献
    第二节 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的理论价值
        二、选题的应用价值
    第三节 选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三、可行性分析
第一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源与流
    第一节 我国古代刑事政策中的宽猛相济思想
        一、宽猛相济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
        二、我国古代宽猛相济思想的具体表现
        三、宽猛相济思想的理论对立物——重刑主义
    第二节 清末及民国时期刑事政策中的宽与严
        一、清末刑法改制时期刑事政策中的宽与严
        二、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刑事政策中的宽与严
        三、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刑事政策中的宽与严
    第三节 我党不同历史时期刑事政策中的宽与严
        一、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
        二、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
        三、"严打"的刑事政策
        四、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提出
第二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理论基础和科学解读
    第一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对立统一规律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人本理念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自由、民主观念
        五、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正义观念
        六、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效益观念
        七、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事法治观念
    第二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科学解读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内涵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事法治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历史和现实解读
        四、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国内和国际解读
        五、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体和程序解读
第三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事检察工作中的功能定位
    第一节 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职能定位
        一、宪法定位下的刑事检察权
        二、刑事诉讼监督的内容、特征及原则
    第二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事检察工作的价值关系
        一、宽严相济在刑事检察工作中凸显了价值多元化与价值一元化的统一
        二、宽严相济在刑事检察工作中凸显了刑事司法政策和刑事立法政策的统一
        三、宽严相济在刑事检察工作中凸显了政策实体化和政策程序化的统一
        四、宽严相济在刑事检察工作中凸显了政治意义和法治意义的统一
    第三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事检察工作中的功能选择
        一、价值选择:维护公平正义
        二、目的选择:促进社会和谐
        三、向度选择:突出以宽济严
        四、空间选择:注重刑罚轻缓
    第四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检察工作中的贯彻原则
        一、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指导思想
        二、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原则
        三、刑事检察贯彻宽严相济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侦查监督部门中的运用
    第一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侦查监督部门中运用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侦查监督中运用所存在的问题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侦查监督部门中运用所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二节 在侦查监督中"严"之体现
        一、"严打"存在的现实合理性
        二、"严打"中需重点把握的几方面问题
    第三节 在侦查监督中"宽"之体现
        一、扩大刑事立案监督的客体
        二、加重无逮捕必要不捕的自由裁量
    第四节 完善羁押替代措施的立法建议
        一、羁押替代措施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二、完善羁押替代措施的立法建议
第五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公诉工作中的运用
    第一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公诉工作中运用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公诉工作中运用所存在的问题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公诉工作中运用所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二节 在刑事和解上突出"宽"字
        一、刑事和解的含义及现实价值
        二、刑事和解的基本内容
        三、刑事和解的基本程序
        四、刑事和解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五、刑事和解的监督与检察权的行使
        六、刑事和解存在的问题
        七、刑事和解需配套完善的制度
        八、刑事和解制度的前景展望
    第三节 相对不起诉的正确适用
        一、相对不起诉适用条件
        二、相对不起诉的自由裁量
        三、可诉可不诉的界度
        四、完善不起诉自由裁量权的制约机制
    第四节 刑事抗诉权的准确把握
        一、刑事抗诉权的内涵及法律依据
        二、刑事抗诉权行使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如何正确行使刑事抗诉权,更好地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
    第五节 建立和完善量刑建议制度
        一、量刑建议权概述
        二、量刑建议制度的现实价值
        三、量刑建议制度的构建
    第六节 公诉环节贯彻宽严相济的机制完善
        一、公诉环节的案件分流机制
        二、改革公诉工作的考评和责任机制
第六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辽源检察机关的探索和实践
    一、廓清思想误区,牢固树立刑事检察工作的新理念
    二、突出理论创新,全面提高贯彻宽严相济的工作水平
    三、正确适用逮捕条件,建立和完善不批捕工作机制
    四、强化检察官裁量权,着力在和解不起诉上进行尝试
    五、加大审判监督力度,切实完善刑事抗诉工作制度
    六、针对生理和心理特点,积极推进未成年人办案方式的改革
    七、坚持以遏制刑讯逼供为重点,在建立羁押监督巡视制度上进行探索和实践
结论
参考文献

(3)矿难报道中政府权力控制和媒体公正追求的张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政府权力控制与媒体公正追求在矿难报道中的矛盾体现
    1.1 政府权力与“媒体公正”的界定
    1.2 政府权力控制在矿难报道中的运用和表现
    1.3 “媒体公正”在矿难报道中的两难处境
第二章 政府权力控制与媒体公正追求相互作用的辨证思考
    2.1 矿难事故报道必然受到政府权力的控制
    2.2 发布矿难信息是媒体公正的不断追求
    2.3 政府权力控制与媒体公正追求关系的调适
第三章 政府权力控制与媒体公正追求和谐关系的建构
    3.1 避免煤矿主的不利影响
    3.2 实现政府权力控制的科学性
    3.3 实现媒体公正追求的合理化运作
    3.4 构建两者和谐关系的措施与建议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情况

(4)政府行为监督视阈中的网络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理论基础
        1.3.1 “把关人”和意见领袖理论
        1.3.2 “议程设置”理论
        1.3.3 “沉默的螺旋”理论
        1.3.4 行政监督理论
第二章 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和优势
    2.1 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2.1.1 监督主体客体的广泛性、方式的公开性
        2.1.2 监督手段的间接性
        2.1.3 监督表达形式的直接性
        2.1.4 监督效应的及时性
    2.2 网络舆论监督政府行为的优势
        2.2.1 监督主体具有广泛代表性
        2.2.2 舆论真实且传播快捷
        2.2.3 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2.2.4 把监督的真正主体权回归给公众
        2.2.5 舆论监督力度的加强
第三章 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监督的重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3.1 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监督的重要作用
        3.1.1 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3.1.2 促进政务公开
        3.1.3 推动政府行政执行力的提高
        3.1.4 促进政府改变作风,加强廉政建设
    3.2 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监督的实现形式
        3.2.1 网络媒体密切关注现实生活,实施舆论监督
        3.2.2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互动,形成巨大的监督声势
        3.2.3 批评性报道揭露丑恶行为,引起网络舆论关注
        3.2.4 网络充分的互动性,让网民通过网络开展舆论监督
    3.3 目前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监督存在的问题
        3.3.1 网络舆论监督法律法规不健全、力度不够
        3.3.2 网络舆论监督范围不广
        3.3.3 部分网络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3.3.4 民众参与网络舆论监督不够充分
        3.3.5 网络舆论中充斥着谣言
        3.3.6 网络舆论监督的侵权与越位
第四章 完善我国政府行为网络舆论监督机制
    4.1 建立网络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机制
        4.1.1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合作建立舆论引导机制
        4.1.1.1 发扬传统媒体的“品牌效应”
        4.1.1.2 专业新闻媒体充当“把关人”
        4.1.1.3 利用网络反馈机制引导舆论
        4.1.2 网络媒体操作层面的舆论引导
        4.1.2.1 运用网络技术手段,提高编辑水平,提高舆论引导艺术
        4.1.2.2 提高网络记者的采访能力与职业素质,提高引导水平
        4.1.2.3 应该利用网络调查,广泛及时了解舆论情况
        4.1.3 网络媒体微观层面的舆论引导
        4.1.3.1 批评对象要选准
        4.1.3.2 网络舆论信息务必核实
        4.1.3.3 批评性报道要力求逐层深入
        4.1.3.4 批评报道也要创名牌
        4.1.3.5 网络舆论监督要维护社会良知与引导社会公德
        4.1.4 平衡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加强网络媒体自律
    4.2 完善政府部门对网络舆论的处理机制
        4.2.1 转变观念,以积极态度适应网络舆论的发展
        4.2.2 创新制度,为网络舆论监督提供制度环境
        4.2.2.1 健全法律,强化网络舆论监督中的法律管制
        4.2.2.2 积极加强政府“三网联动”的建设
        4.2.2.3 推行政务公开,为舆论监督创造条件
        4.2.3 规范制度和程序,强化舆论信息的处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不忘党报记者的职责和使命——报道南丹“7·17”特大矿难的经过和感受(论文提纲范文)

勇揭铁幕,中央领导批示“必须查个水落石出”
“雷区”采访,我们无所畏惧
来自各方的关心和支持令我们感动
我们只是做了党报记者应该做的事情

四、南丹矿难事故原因查清 涉黑涉恶问题仍在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公共危机传播中的媒介角色研究 ——以2000-2012年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为例[D]. 周榕. 武汉大学, 2013(06)
  • [2]宽严相济视域下的刑事检察工作[D]. 王文生. 中国政法大学, 2008(03)
  • [3]矿难报道中政府权力控制和媒体公正追求的张力[D]. 易正天. 湘潭大学, 2008(05)
  • [4]政府行为监督视阈中的网络舆论研究[D]. 谢波.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3)
  • [5]惊动中央领导的矿难[J]. 岩毅. 当代矿工, 2002(03)
  • [6]不忘党报记者的职责和使命——报道南丹“7·17”特大矿难的经过和感受[J]. 郑盛丰,罗昌爱,庞革平,古亦忠. 新闻战线, 2002(03)

标签:;  ;  ;  ;  ;  

南丹矿事故原因已查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