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有望成为全球首富

海南有望成为全球首富

一、海南有望富甲天下(论文文献综述)

刘畅[1](2021)在《《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文中研究指明《扬州画舫录》是清代人李斗撰写的着名笔记文集,在明清两代种类繁多的稗史笔记中,它作为重要的地方文献和珍贵的历史资料,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全书共十八卷,注重“以类相从”,在“仿《水经注》之例,分其地而载之”的总的体例安排下,每卷的结构上遵循“以地为经,以人物记事为纬”的组织形式,内中交织着小说、散文、诗歌、戏曲等诸种因素,广涉而有系统地缕叙了清代康乾时期,尤为乾隆全盛时期扬州大量社会现实生活之记载,既是扬州地方的,又是当时主流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作为清代中国社会的总体观照,是考据清代社会市井生活设计的重要文献。“画舫”指形制多样、装饰精美,集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水上交通工具和生活游乐场所。清代扬州“画舫”是中国古代民间游船发展的极盛点,并处在自身内涵集中凸显并被赋予新意义的转折点。“画舫”作为贯穿全书的交通工具和引子,出现在《扬州画舫录》的书名和记载风物的方方面面,载着作者李斗、帝王、官商、市民,引导他们游览于扬州的各地名胜,体会城市的风土人情,投射出人们对城市景观、生活方式、社会风俗的态度,体现了清代扬州社会风气的呈现与演进。本文以史学探究为指针,以《扬州画舫录》作为研究的文献原典进行解读,形成三条路径:首先,《扬州画舫录》文献记载本身的描述线,细读和剖析文献中对于清代扬州画舫和相关市井风物的记载;其次,通过文献寻求更多的佐证线,特别是佐证画舫的前缘,说明文献中记载内容的依据所在;最后,通过文献延伸关于文献阐述的意义和价值,包括对清代扬州市井生活、画舫的形式结构、画舫游的兴起对当时生活产生的影响。如是串联起对文献的诠释,以设计学视阈解读画舫背后呈现的清代扬州风物中的社会生活轨迹、思想观念转变、造物设计形态与功能的流变与演进,从而梳理出古代风物设计史线索。以此,观照“画舫”在古代中国设计史进程中,作为解读清代扬州市井风物的角色和意义,以至于《扬州画舫录》成为了明清时期,尤其是乾清时期的扬州风物志。

张茜[2](2021)在《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旨在通过对清代山东诗文作家进行研究,对清代山东诗文创作进行一次整体的观照。全文将研究清代山东诗文创作的特点所在,梳理清代山东较具特色的作家及其作品,研究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及其创作,并对清代山东诗学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及其背后的成因进行探讨。第一章第一节主要分析清代山东诗文创作的生成机制,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科举教育情况、独特的地域文化等背景因素。第二节主要概述清代山东的诗学思想发展流变及文论思想等内容,诗学思想部分,主要展现清初作家对前代诗学的批判、继承和再发展,以及清代山东内部纵向时间轴上诗学思想的流变趋势。其后,本文的第二章至第六章,将以地区作为分章标准,分别写济南地区、青州地区、兖州地区、胶东地区及其它地区这五个部分。其排列标准,从前至后分别为传统文学中心、新兴文学中心,然后是传统、新兴之外的其他地区。这其中,济南地区、青州地区和兖州地区作为山东的传统文学中心,自古以来文学创作就极为发达,而胶东地区所包括的登州府和莱州府,则是两个自明末兴起的新兴文学中心。在传统文学中心和新兴文学中心之外,本文还设置了第六章,对除传统、新兴两种文学中心之外的其他地区的作家及其创作进行研究,以达到较为全面的对清代山东地区作家、作品及代表性文学家族进行研究的目的。第二章主写济南地区。该章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写王士祯和蒲松龄,两人同为清初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坛巨匠,在各自的领域进行了不同但却极致的文学艺术探索。第三节写田雯,其人也是清初山左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第四节以清初济南地区较具代表性的其他作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作家的生平及文学创作。第五节重点研究清代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关注其家族内的作家及其作品。第三章主写青州地区。该章第一节的研究对象为赵执信,其与王士祯有着诗歌理论上的对峙,主张现实主义传统。第二节研究对象为“安丘二曹”的曹贞吉和曹申吉两兄弟,其中曹贞吉入赵执信的《谈龙录》,同时也是清初“诗中十子”之一,兄弟两人皆是清初闪耀全国文坛的大家。第三节以丁耀亢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诗文创作。第四节以青州地区其他具有特点和地方影响力的作家作为研究对象。第五节则以青州地区具有代表性文学家族作为研究对象,展现清代青州地区的文学家族的作家及创作情况。第四章主写兖州地区。第一节写曲阜地区,研究曲阜地区在清代极具代表性的四位作家,分别为颜光敏、孔尚任、颜光猷和桂馥。第二节以宁阳地区的黄恩彤作为研究对象。第三节则关注清代兖州地区的文学家族,以曲阜孔氏和曲阜颜氏最为代表,这两个文学家族在有清一代诞生了大量的作家,并创作了很多相当不俗的文学作品。第五章主写胶东地区。该地区主要包括山东的莱州府和登州府,这两个地区经过明代前期和中期的积累,至明后期逐渐成为山东地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中心。该章第一节以清初与施闰章并称“南施北宋”的宋琬作为研究对象。第二节则以高密诗派作为研究对象,展现乾隆时期兴起的高密诗派与其前辈神韵诗派的不同主张,以及该时期诗歌主张转变的背后成因。第三节以胶东地区具有代表性文学家族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清代胶东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家族的作家及其创作。第六章主写其他地区,在传统文学中心和新兴文学中心之外,山东还有武定府、泰安府、沂州府、曹州府等地区,这些地区非传统的通衢大邑,亦非政治中心,故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发展皆落后于传统和新兴文学中心所在的地区,这些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多产生于清中期及以后,是长时间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积累的结果,该章第一节选取的吴重熹,即为清道光时期诞生的一位较具影响力的作家。除去较具代表性的作家之外,该章第二节以家族为中心,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进行了研究,试图由这几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学家族的创作,来一窥这些地区在清代的文学创作情况。

杨海宁[3](2019)在《陆云龙《翠娱阁近言》注释》文中研究说明《翠娱阁近言》,刊印于崇祯七年(1634年),主要记录的是陆云龙生活的所见所感。陆云龙提倡直抒性灵,作品多纪实,重视小品文,写小说,有着晚明时期诸生、出版家、选评家、书坊主等多种身份,作为明人陆云龙的个人诗文集着作,研究注释《翠娱阁近言》不仅是研究陆云龙不可缺少的一环,对研究晚明文学经济等社会状况及他生活阶段晚明历史的补缺查证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分上下两编,上编有三章:第一章介绍陆云龙生平与作品,因陆云龙的生平曾未得到确切考证,有些作品的作者也存疑,便在前人基础上简单做出整理,并点出了陆云龙相关作品中体现的思想特点;第二章阐述《翠娱阁近言》的题材内容,分诗、文两部分简述,诗按内容如咏怀、咏物、写景记游、赠别诗等进行简述,文按体裁如序记辞赋、论议策表、箴铭赞吊祭及其他文等进行简述;第三章分析《翠娱阁近言》的艺术特色,认为该诗文集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写实率真、清新自然,语言平实、富含典实,众体兼具、结构严谨,气势磅礴、多发议论四个方面。下编即《翠娱阁近言》注释,主要参考《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明史》等文献资料进行注释。

张治会[4](2017)在《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研究 ——以四川省攀枝花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面临的是一个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的“农民国家”,如何通过工业化完成现代化的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是解决好中国现实问题的必然选择。西南山区历来是我国“落后”地区,严重制约国家现代化整体目标的实现,农业现代化也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丘陵、平原呈现明显的梯度。以攀枝花市为例,解析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特点,可为西南山区政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首先通过规范分析,厘清农业现代化的逻辑,构建“人本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和水平测度数学模型;在系统刻画攀枝花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物质现代化指标体系”和“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分别测度攀枝花市1980-2015年以及西南山区省域尺度2015年农业现代演进化水平;以测度结论为依据,分别从系统层、状态层和要素层解析攀枝花市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和特点。其次,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动态分析攀枝花市1980-2015年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中生态承载力变化,揭示农业现代化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再次,以人本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为核心,梳理攀枝花市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中九大主要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制。最后,基于山区农业现代化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制,探寻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演进的新动能,提出实现“两个转变”、“三个协调”的政策操作思路以及走产业融合带动、物质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协调演进的对策建议。研究主要结论:“物质现代化指标体系”对农业现代化的逻辑理路和价值诉求缺乏体现和判断,测度结论可信度值得商榷,对农业现代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演进动力过早衰减解释乏力。人本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能够准确把握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对演进动力做出合理解释。攀枝花市农业现代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水平略高于全国,演进速度提前进入衰退期。固定资产投资有力的推动了农业现代化演进,2015年投资增加到2000年的95.5倍,达到国际完全现代化标准值的5.94倍,演进水平与物质资本投入力度不匹配。直接原因在于农业人力资本投资滞后、“回流效应”未形成,农业从业人员(农民)现代化程度偏低,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如果未来发展存在路径依赖,攀枝花市将在2028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2059年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攀枝花市及西南山区承载力水平较低,整体上“生态赤字不高,生态压力极大,生态协调度差”,攀枝花市万元GDP生态足迹极低,资源利用效率很高。西南四省市农业现代化处于快速发展初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0年,除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之外,物质资本投入极低,导致演进乏力。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西南山区应以工业为支撑,实现三次产业融合,特别是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产业发展必须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严守生态红线,遴选比较优势产业,以要素驱动并迅速转向效率驱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物质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相互促进,协调演进,实现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霍艳虹[5](2017)在《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先人在工业化到来之前通过与自然不断斗争最终与其和谐相处的产物,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且珍贵的物质与文化遗产汇集廊道。她一方面历经着2500多年的朝代更迭依然保持生命力,另一方面她贯穿我国南北五大水系、三大平原、四省两市,哺育了沿线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她是名副其实的“活着的”、与众不同的超大型线性文化景观遗产,她同时具有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成功标志着世界对这个独有的大型线性水利遗产、运河流域文化和巨型活态文化景观的认可和肯定,也是对我国古今水利成就以及中华文化的体悟与尊重。本研究正是在大运河后申遗时代的背景下,以及前人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展开的,试图以“文化基因”的视角深入挖掘京杭大运河自身存在的文化价值以及文化演进、传承的特点,通过对她的整体性研究,寻找不同地域文化下京杭大运河水文化传承的共性,以期更好地对大运河水文化遗产做出整体性、完整性、连续性的保护措施。研究借鉴了现代分子生物学中关于基因、基因表达、系统发生学等相关概念,从系统进化理论入手,探讨“文化基因”的传承方式和进化路径,结合生物学系统发生分析的方法构建京杭大运河水文化系统发生树模型,直观描述水文化之间的演进关系。在风景园林学科研究范围内,选择具有代表性“文化基因”的淮安传统民居和扬州园林作为个案展开研究,挖掘共性中的个性,突出表现水文化遗产保护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同时也彰显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的特色魅力。希望通过从整体到个案再到整体的研究,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开拓新思路、提供新方法,为城市文化基因的挖掘、历史演进规律再现、历史记忆恢复以及地方情感的建立提供素材,为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设计提供可靠的设计依据。在风景园林学领域引入现代分子生物学中的相关概念、方法和理论,其目的在于厘清庞大且繁杂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系统,构建完整科学的系统发生树模型,以一种动态进步的眼光去审视文化的演进和发展,有利于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快速抓住自己领域的研究内容和重点,找到与其他领域之间内在的关系进行交叉研究。这是一个全新且不成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采用开放的结构形态,所研究的内容相互之间关系密切又各成体系,需要大量的实例和实践进行验证。因此,论文结尾处并没有急于归纳最终论断,以期为今后研究留下扩充和调整的余地。

张志兵[6](201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研究》文中认为财富伦理是指国家、社会、个人对于财富所持的价值观念和态度,以及在各种因为财富而导致的社会关系中所应遵循的伦理原则与道德规范。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国家层面的财富伦理、社会层面的财富伦理、个人的财富道德修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财富领域的具体践行。它的目的是要通过确立财富伦理规范,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财富活动进行规范、约束和引导,使国家、社会、个人按照社会主义财富伦理的要求从事财富创造、分配、交换、消费活动,并协调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当代中国创造了极为丰裕充沛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由于各种原因,产生了国富民富不协调、社会财富心态失衡、个人道德修养缺失等失范现象,其解决途径就是要进行财富伦理建设。加强财富伦理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破解当代社会财富问题的现实要求,是一个必要而且紧迫的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具有广泛的思想基础。中国传统社会的财富道德观念,西方文明的财富伦理思想,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财富伦理的精神,都是其借鉴和批判继承的思想理论资源。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财富观,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确立了方向和指导性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在国家层面,基本目标是确保制度正义,倡导体面劳动,追求富强幸福;在社会层面,基本目标是和谐协调,信用社会,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在个人层面,基本目标是使每个人都具有勤勉敬业的创富精神,培育人的发展能力,培育起见利思义、乐于奉献的奉献精神。为了实现这一系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中,必须遵守人本性、层次性、互利性等三条基本原则,遵循时代性、科学性、民族性等三个基本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就是要按照上述目标、原则和要求,构建当代中国财富伦理规范并付诸实践。在国家层面,其具体规范是节用裕民俭以治国、生产分配公平正义、民富为先藏富于民;在社会层面,其具体规范是以富为荣、以德致富、友善互助;在个人层面,其具体规范是凭良心创造财富、按理性消费财富、存仁慈回馈社会。要落实这些具体规范,要求在国家层面加强制度建设、构建科学的财富伦理制度;在社会层面培育先进的财富伦理文化、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个人层面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财富伦理品质。

徐锦庚[7](2017)在《大器晚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子百花园里摘蟠桃2013年盛夏,京西宾馆绿树掩映,花团锦簇。6月15日下午,三楼第一会议室。当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在这里召开。会议室右侧,垂着一面银幕;左侧,吊着一只花篮;正中,悬挂一条横幅,上面写着: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2007.7-2012.6)颁奖典礼。氛围既俭朴又庄重。这个5年一度的奖项,是中国传记文学创作的最高奖。在中国文学的百花园中,传记文

张秀玉[8](2015)在《文人治生与桐城派》文中指出治生,即谋生。本文所言治生指获取物质财富的所有活动。人类劳动最首要的意义一直是:它是谋生的手段。读书、科举、做官、入幕、坐馆,皆是首要为谋生。文人治生与文学、学术活动及流派的发展直接相关,流派的产生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的治生活动来推动的。本文从文人治生行为出发考察桐城派,即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研究文学流派,既深入探讨桐城派文人治生的观念、实践和收入状况,也探究治生与流派的形成、面貌及发展的内在关系。作为文学社会学的一种研究,不仅是文学理论的一种形态,回答文学从创作到流播的社会文化过程,也反映了文学流派作为一种历史存在的另一面真实面貌。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论述桐城派文人的治生观。论述古代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和桐城派文人对古代义利观的继承和演变;桐城派文人治生观在实际的家训和治生实践中的务实性特征。对桐城派文人治生观践行情况进行总体考察,论证历史上对他们“假道学”的指责并不客观,总体比其他文人并不更卑下;并以桐城派历史上“假道学”名声最甚的方宗诚为例,详细考证指责多半不实。第二章论述桐城派文人的治生实践,包括治生方式及收入状况。桐城派文人的治生方式与清代其他文人并无太大的不同,以做官、游幕、从教以及守田、医贾等为主,此章有个别而至一般的意义,从桐城派文人群体的治生途径见有清一代的文人生存之道。各节分职业而论,做官有科举、捐纳、恩荫、荐举之途。桐城派文人游幕人数和概况,游幕的特点、入幕方式及为幕之道。从教有官学和书院、私塾等不同体系,由于桐城派文人在各级书院影响最大,因以书院山长为重点讨论从教方式,论证可得出山长之聘主要由书院的筹资方式决定。守田、医贾、食禀饩皆为治生来源,一并简述。第三章治生圈与桐城派的形成。桐城派可以划分成前后相继又互有交叉继承关系的不同圈子。用圈子来描述桐城派的状态,可大致分为以官员为核心的圈子,以山长为核心的圈子,以地域宗亲为核心的圈子。除梳理桐城派形成过程中各个圈子的状况外,并举桐城姚永朴、姚永概兄弟为例来论证圈子的复杂特征和交融情况。第四章治生对桐城派文学、学术的影响。治生对文学的影响有多方面,最典型的是幕僚代笔之作和治生需求下的应酬文字,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单独成集极少,署名权不明晰,代笔水平参差不齐。应酬文字数量大,格式雷同,谀词较多。治生对学术的影响以经学为最,用力最多,成就较高,历史评价不一,争议较大。其中以《汉学商兑》引起的争议最为典型,考证方东树的谋食术与此着关系。治生与流派的形成是本文最核心问题,论述了桐城派主要人物创作风格不一,文论也并不相同,甚至一些成员自身也并不认同的情况下被后代学者归入桐城派的原因。流派成员划分基本由圈子决定,同时产生了门派之见的弊端。以刘开和方宗诚的入幕自荐文为例,分析治生之需使得内容相近,但文风是由个性决定的。第五章论述桐城派文人治生的财力与流派发展壮大的关系。一是通过财力支持宗族教育来培养人才,二是通过财力刊刻着述促进传播和扩大影响。桐城派的官员对宗族公产的捐献力度最大,各家族财力不一,对子弟的培养作用极大,都注重了对穷困子弟的扶助。在政策上倾向对科举人才的培养,直至民国以后发生转变。通过这些人才培养的手段使文脉有厚实的人才基础,也使家族势力长久不堕。正因为家族经济参与到人才培养,才可看到桐城派中往往兄弟父子、族属宗亲相继而学习古文,成为流派成员。桐城派的着述极丰,刊刻形式多样,分自刻、他刻、家族与地方文献及总集刊刻等不同状况,各作论述,皆基于财力实现。

梁明捷[9](2013)在《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研究》文中提出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课题。但是就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而言,最突出的“症结”在于:一方面存世的园林和文字性资料很少,散篇和建筑学科的论着居多,而运用跨学科的系统科学方法,涵盖叠山、理水、植物配置三大要素的全面研究成果仍然相当匮乏。另一方面,学界前辈及后续学者先后提出了岭南古典园林“畅朗轻盈”和“绚丽多姿”风格特征的诸多观点,然而也缺乏统一认识。因此,本文通过岭南古典园林的风格特征及具体表现形式的系统分析,其目的是构建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的全面系统研究框架,显示出重大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岭南古典园林的建筑、叠山、理水和植物配置是其风格特征的四个具体表现形式。“畅朗轻盈”和“绚丽多姿”风格特征的二重统一性在四个方面均有突出表现。第二章中,通过基于明清、近代岭南园林与同期的巴洛克、洛可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西方设计艺术的频繁交流而进行的横向对比研究,以及岭南园林风格的发展演变的三个历史阶段:南越王朝园林、南汉王朝园林和明清近代园林的纵向对比研究。指出:岭南古典园林建筑为解决亚热带湿热气候和受到商业经济和意识的影响,一方面具有畅朗轻盈的体型、简单规整的紧凑型平面布局和科学合理装饰的实用主义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发达的民间工艺和外来文化影响,又表现出不拘一格、组合灵活的庭园空间布局、通透玲珑、灵活变化的立面造型和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建筑装饰。第三章中,通过岭南与北方、江南园林在叠山的石材、代表作品、服务对象、结构类型、假山规模、布局手法、洞窟技术等对比研究,以及岭南叠山技术中常见的“石谱”类型、成熟的工艺流程和塑山技法的分析,指出:岭南古典园林叠山一方面表现出材料运用和结构原理的科学性,并与建筑居住空间构成紧密关系。另一方面由于纹饰的审美传统、英石材料的特性、连镶带贴塑山的技术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表现出玲珑通透、新奇多姿的表现主义倾向,更深刻地认识其风格特征。第四章中,岭南古典园林的理水通过与北方、江南园林在理水规模与池岸、理水文化、水体构筑形态、理水原则、山水关系和水乡文化的影响等对比研究分析,一方面体现出适应庭园边界与面积要求的几何形状聚合式、环水式平面布局、利用水体达到降温作用和房水相伴、亲水建筑的营建,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注重活水引用、盛行的水上活动、水边植物景观的配置和以水为财、活泼多姿的南国水乡“水文化”特征。第五章中,岭南园林的植物配置通过与北方、江南园林植物配置的选材、配置文化等的对比研究,以及植物配置中独特的组织形式与观赏方式分析,指出:岭南园林的植物配置一方面表现出重利实惠的理念、注重地方树种、岭南佳果和香花植物栽植的实用主义的特征,另一方面又显现出四季葱郁、花馨色艳、果丰延绵、外来树种和水边以及棕榈科植物繁多、此起彼落、热闹非凡的热带、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景观风貌和绚丽多姿的南国风光。第六章,综上,明清代岭南园林与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鼎峙成为三大地方风格之一。从宏观的环境因素看,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其自然、社会和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岭南的三大文化体系和四大文化特征呈现出明显的二重统一性倾向。从微观的环境因素看,明清代岭南古典园林风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其表现出来的“娱于园”取代“隐于园”的功能倾向和“壶中”、“芥子”的思想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其风格的最终形成。通过现存粤中四大名园的综合性案例研究,揭示了:岭南古典园林风格,不同于北方皇家园林“端庄典雅,雍容华贵”和江南私家园林“怡情写意,隐逸超脱”的意匠指归,充分体现了“求真而传神,求实而写意”的审美风格和艺术精神,它是“畅朗轻盈”和“绚丽多姿”二重性风格特征的完整统一体。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不可分割、和谐统一。

李兴华[10](2011)在《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技术路线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攀枝花目前已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钛原料、钛制品基地,位列世界第二的钒制品基地和国内唯一的全流程钛工业基地。其发展的基础是拥有世界罕见的超大型钒钛磁铁矿多金属伴生矿床,该矿具有资源储量大、经济价值高、易采难选冶等特点。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已经实现了铁、钒、钛的规模化利用,形成了采选、钢铁、钒、钛原料、钛白和钛金属6个主产业及其配套的伴随产业。然而在上述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资源综合利用总体水平不高、一些重大关键技术尚未突破、节能环保问题日益凸显、现有产业规模与资源量不相匹配等问题。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产业、市场、技术相互结合不紧密,存在资源系统集成开发方向不明、单兵作战等现象,缺少系统思考、缺乏高层面的战略思想和顶层设计等。当前,我国正在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规划和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国家鼓励攀枝花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四川省提出了建设“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的奋斗目标,攀枝花市提出了“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这些都将对攀枝花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论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研究的。要解决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国家经济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实现四川省和攀枝花市提出的奋斗目标,亟需用一种新的战略研究工具总结过去、明确现状,并对将来的资源走向、目标、路径进行系统分析,技术路线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的思路和方法。本论文即是通过技术路线图编制的主要方法,辅助使用头脑风暴、SWOT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攀枝花钒钛磁铁矿资源特点进行了全面梳理,并与国内外相关资源进行了对比;对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综合开发利用形成的6个主产业及其伴随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结合市场需求、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6个主产业的SWOT分析,提出了发展策略;绘制出了攀枝花市钒钛磁铁矿综合开发利用技术路线图。其要素包括产业目标、关键技术、技术重要性、两个层次(国际、国内)的技术差距、技术预计实现时间、实现路径以及需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等。同时,还对2015年和2020年7个产业的规模进行了预测。论文通过对上述6个主产业和伴随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系统分析,以及与国内外相关产业的分析比较,提出了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1)采选产业:近年来,我国铁矿石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应充分利用钒钛磁铁矿资源量大、易采的优势;攀枝花采选业已具有一定规模,但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有待提高,发展潜力较大。(2)钢铁产业:全球重心已从欧洲向亚洲转移,短期内需求低迷的状况难以有效改善,钢铁产量还会有所增长,高炉生铁产量将趋于稳定;中国已成为全球增长的重心,对钢铁的巨大需求,预计能持续到2020年,目前是典型的结构性过剩;攀枝花目前面临着产能不足、技术、配套资源、交通等因素制约。(3)钒产业:全球钒资源和产业高度集中。85%以上的钒用于钢铁生产的添加剂,随着应用领域的拓展,钒的需求有望大幅度提高;国内钒行业高度垄断,但随着产业链的延伸,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4)钛原料产业:国际钛铁矿形成了寡头竞争态势,我国对外依存度高,用攀枝花钛精矿规模化生产氯化原料存在技术瓶颈。(5)钛白产业:发达国家产业集中度高,以氯化法为主,我国是生产大国而非强国;攀枝花生产能力和规模居全国第一,氯化法钛白生产有望取得较大突破。(6)金属钛产业:全球海绵钛和钛材生产高度垄断,主要应用领域正从航空航天转向民用;我国海绵钛产能和产量居世界第钛材加工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攀枝花具备了生产海绵钛、钛锭、钛板卷、钛铁的能力,但尚未形成规模。(7)伴随产业:攀枝花在钒钛磁铁矿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了硫酸、氯碱、机械加工、测试、环保等伴随产业,发展空间较大。对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形成的主产业进行了SWOT分析。从优势上看,资源优势明显,产业政策利好因素多,产业链前端优势明显,后端薄弱。从劣势上看,大部分产业存在技术瓶颈,部分产业缺少辅助性产业支撑,高新技术产品缺乏,地域条件欠佳,交通成为重要的限制性因素。从面临的机遇看,具有西部大开发、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战略资源综合开发试验区等利好因素,很多关键技术处于突破前夜,多数产业市场前景好。从面临的威胁看,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国内资源同类城市和周边地区发展迅速,技术壁垒无法在短时间内突破,高端市场进入难度大,环保、节能减排压力大。对此,本论文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强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延长产业链、培育重点龙头企业、扩大产业规模、树立品牌意识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在对产业的市场需求、国家战略、产业现状、部门及行业规划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扩大生产能力、提升技术水平、促进安全及环境友好、高效及低成本、产业链延伸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拓展市场等发展目标。围绕发展目标,深入分析研究提炼出关键技术82项,对每一项技术内涵进行了描述,其中重要性指数超过90的13项、80-90的39项,70-80的26项,60-70的4项。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较,4项差距大,58项差距中~大,18项差距小-中,2项差距小;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较,31项差距中-大,40项差距小~中,8项差距小,3项国内领先。对关键技术的实现时间进行了预测,预测在2015年以前实现的技术23项,2015-2020年实现的技术56项,2020-2025年实现的技术3项。可以采取以自主研发为主的技术17项,以引进为主的3项。列出了各产业应优先发展的技术42项,通过对产业间的分析比较,列出了当前应优先发展的技术13项。依据2010年7个产业中的主要产品市场价格,预计2015年可形成产业产值1101亿元,2020年可达1812.7亿元。本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图是全球首个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类技术路线图,国内资源综合利用类和四川省第一个产业技术路线图。其对明确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的技术路线,系统认识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资源特点、市场前景,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完善、资源整合和产学研结合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海南有望富甲天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有望富甲天下(论文提纲范文)

(1)《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范畴、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论述思路
第一章 《扬州画舫录》文献诠释
    第一节 画舫录记
        一、李斗生平
        二、行旅历程
        三、文心会友
    第二节 历史背景
        一、城池水系
        二、盐商富庶
        三、文化繁荣
        四、天子南巡
        五、社会风尚
        六、方志编修
    第三节 文献述考
        一、版本辑要
        二、版本考订
        三、辑录实例
        四、佐证考辩
第二章 画舫前缘——画舫陈迹演变探寻
    第一节 “舫”的解字
        一、“水”与“舟”的哲学
        二、“方”“舟”解字
        三、“舫”的象形会意
    第二节 “舫”的由变
        一、从“并木”到“并舟”
        二、“双体画舫”的产生
        三、“舫”的内涵转变
    第三节 画舫遗存
        一、实物遗存
        二、图像遗存
    第四节 外籍载录
        一、外籍友人访华游记
        二、中外游船比较
第三章 扬州画舫——“画舫”的百态生活
    第一节 扬州“舫”源
        一、驳船改造
        二、当地制造
        三、域外引进
    第二节 名号牌匾
        一、画舫雅称
        二、画舫舫扁
    第三节 功能种类
        一、座船与水上交通
        二、御舟与天子南巡
        三、酒船与湖上盛宴
        四、灯船与湖上夜游
        五、花船与扬州花市
        六、歌船与笙歌戏曲
        七、堂客船与清代女性
        八、妓舸与小秦淮风月
        九、龙船与龙船市
        十、买卖船与湖上商业
        十一、书画船
    第四节 画舫形制
        一、画舫之“形”
        二、画舫之“饰”
        三、画舫之“具”
    第五节 画舫游路
        一、城门水关
        二、画舫码头
        三、景点聚集
第四章 画舫游事——与游人雅趣的互相映照
    第一节 李斗游记
        一、江园七夕夜游
        二、秋思山房水行避暑
    第二节 游事雅趣
        一、画舫礼仪
        二、画舫娱乐
        三、游事服务
    第三节 画舫交游
        一、诗会雅集
        二、湖上交游
        三、湖上叫化
    第四节 画舫泛游
        一、西湖舟游
        二、秦淮画舫
        三、苏州画舫
第五章 画舫游“兴”——风物风貌的流变兴衰
    第一节 画舫“市”
        一、“市”“会”习俗
        二、花市、庙会与朝山进香游
        三、百业竞驰
    第二节 陆上画舫
        一、造园中的“画舫”记载
        二、从舫居到舫屋
        三、别致陆地游
    第三节 奢靡之游
        一、清扬之“奢”
        二、上行下效与炫耀性消费
        三、游宴奢靡
    第四节 画舫禁游
    第五节 画舫游衰
结语
附件一: 李斗行旅年谱
附件二: 《扬州画舫录》版本对照表
附录三: 《扬州画舫录》记载画舫相关内容一览表
附件四: 佐证文献一览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几个问题的厘清
第一章 清代山东诗文总论
    第一节 清代山东诗文生成机制
        一、海岱齐鲁:山东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清代山东经济
        三、清代山东科举情况
        四、山东的独特地域文化
    第二节 清代山东诗学思想及文论思想
第二章 济南地区
    第一节 王士祯
    第二节 蒲松龄
    第三节 田雯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五节 文学家族
        一、新城王氏
        二、淄川王氏
        三、历城朱氏
        四、德州田氏
第三章 青州地区
    第一节 赵执信
    第二节 安丘二曹:曹贞吉、曹申吉
    第三节 丁耀亢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五节 文学家族
        一、安丘曹氏
        二、诸城刘氏
        三、诸城相州王氏
第四章 兖州地区
    第一节 曲阜代表作家
    第二节 黄恩彤
    第三节 文学家族
        一、曲阜孔氏
        二、曲阜颜氏
        三、济宁潘氏
第五章 胶东地区
    第一节 宋琬
    第二节 高密诗派
        一、高密三单
        二、高密三李
        三、高密诗派其他作家
    第三节 郝懿行、王懿荣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五节 文学家族
        一、福山王氏
        二、文登于氏
        三、文登毕氏
        四、即墨黄氏
        五、掖县赵氏
        六、高密单氏
第六章 其他地区
    第一节 吴重熹
    第二节 文学家族
        一、海丰吴氏
        二、惠民李氏
        三、曹县万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清代山东诗文作家小传
    一、济南
    二、兖州
    三、青州
    四、登州
    五、莱州
    六、泰安
    七、沂州
    八、曹州
    九、东昌
    十、武定
致谢

(3)陆云龙《翠娱阁近言》注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翠娱阁近言》的版本与主要内容
    二、《翠娱阁近言》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上编
    第一章 陆云龙生平与作品
        第一节 陆云龙的生平
        第二节 陆云龙的作品
    第二章 《翠娱阁近言》的题材内容
        第一节 诗
        一、咏怀诗
        二、咏物诗
        三、写景记游诗
        四、赠别诗
        第二节 文
        一、序记辞赋
        二、论议策表
        三、箴铭赞吊祭
        四、其他文
    第三章 《翠娱阁近言》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写实率真,清新自然
        第二节 语言质朴,富含典实
        第三节 众体兼具,结构严谨
        第四节 气势磅礴,多发议论
下编 《翠娱阁近言》注释
    凡例
    《翠娱阁近言》自题
    卷一
        诗
        古乐府
        君子行
        结客少年场行
        相逢行
        古离别
        胡无人
        饮马长城窟
        羽林郎
        采葛曲
        秦女卷衣
        绿墀怨
        水仙谣
        春夜曲
        夜夜曲
        秋夜长
        夜度娘
        江南曲
        五言古诗
        咏怀二首
        惜捐·贤者去也
        幽人
        田家
        旱
        雨
        凌河
        清明
        七言古诗
        烧香曲
        老将行
        登州行
        秦晋歌
        迟暮行
        西陵曲
        边风行
        秋旅行
        春暮曲
        五言律诗
        春望
        对婴
        夜步
        夜眺
        行乐词三首
        悯乱
        感秋
        雨
        宿野市
        晓入西湖
        雨湖
        七言律诗
        感怀五首
        伤春
        雪
        初夏感怀二首
        池上寒月
        废苑
        野坐
        埜泊
        送刘心蓼师归楚二首
        五言排律
        病鹦鹉
        七言排律
        江邦玉贻我《草堂集》,且期我同游,苦热未能也,偶批阅,聊书此相赠
        五言绝句
        少年二首
        大堤女二首
        绿墀怨二首
        古怨词
        读赵渊子子夜秋歌随作
        读江邦玉《横山草堂集》因韵成三十首
        六言绝句
        雨窗静坐
        花下简书
        溪头试茶
        云际埋峰
        松颠漏月
        梨魂泣露
        七言绝句
        柳枝词四首
        西湖漫兴五首
        秋晓二首
        夜泊
        宫词五首
        拟艳
        偶忆二首
        诗余
        雨中花·梧月
        虞美人·柳烟
        玉楼春·雨
        踏莎行·薇露
        如梦令三首
    卷二
        文类一
        皇明高帝功臣年表序
        成祖功臣年表序
        五经提奇小序
        孙月峰先生评礼记小序
        公榖提奇小序
        四先生文选序
        续尚书程墨文史序
        上巳宴集诗序
        西湖避暑宴集诗序
        寿诰封江母杨太淑人八袠序
        钱塘江浒文昌阁记
        游虎丘记
        续欢赋
        垂丝海棠赋
        红梨花赋
        采莲赋
        反招隐
        讼魃
        续孤愤辞
    卷三
        文类二
        正德三臣论
        皇明宦官列传论
        慎刑论
        三韩议
        剿抚议
        山东水灾对
        赦说
        尸虫辨
        圣学策
        言路策
        制科策
        克清大憝颂并序
        渐形策
        拟历书成进表
        拟上亲策武举士传胪宴锡有差廷臣谢表
        拟上命兵部撤各边镇守内臣谢表
    卷四
        文类三
        迂挠
        西湖解
        动箴
        静箴
        言箴
        学箴
        平登州铭并序
        笔铭
        墨铭
        砚铭
        水中丞
        褒忠祠十四先生赞
        于忠肃公赞
        王文成公赞
        笑痴子像赞有引
        续成乌程县志跋
        候谢刘心蓼老师启
        贺王孟侯刑部
        答朱懋三书
        乞巧文
        寿魏邑侯文有歌
        吊五人墓文
        祭徐母程夫人文
        施让庭诔并序
        沈甥豫钟圹志铭
    翠娱阁诗草小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研究 ——以四川省攀枝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2 研究动态述评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1.6.1 论文创新
        1.6.2 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现代化
        2.1.2 人的现代化
        2.1.3 农业现代化
        2.1.4 农民现代化
    2.2 理论基础
        2.2.1 人本发展理论
        2.2.2 现代化理论
        2.2.3 “二元”结构理论
        2.2.4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2.5 农业发展阶段理论
        2.2.6 比较优势理论
        2.2.7 产业经济理论
        2.2.8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人本发展视角的农业现代化演进理论分析框架
    3.1 现代化演进的逻辑分析
        3.1.1 现代化、物质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内在联系
        3.1.2 农业现代化、农民现代化与现代化
        3.1.3 我国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3.2 农业现代化主要类型
        3.2.1 农业现代化主要类型和模式
        3.2.2 农业现代化演进简单认知
    3.3 农业现代化演进动力分析
        3.3.1 马克思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
        3.3.2 经济增长理论与农业现代化动力
        3.3.3 农业发展阶段与演进动力机制
        3.3.4 物资资本动力作用受人力资本制约
        3.3.5 农业物质资本积累过快延缓农业人力资本形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攀枝花市农业发展历史、现状与水平测度
    4.1 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及简析
    4.2 攀枝花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分析
        4.2.1 攀枝花市概况
        4.2.2 攀枝花市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4.3 攀枝花市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4.3.1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优势分析
        4.3.2 攀枝花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3.3 攀枝花市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4.3.4 攀枝花市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4.4 攀枝花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性认知
    4.5 枝花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分析
        4.5.1 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与模型重构
        4.5.2 人本指标体系对攀枝花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
        4.5.3 物化指标体系对攀枝花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
        4.5.4 两种指标体系测度差异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攀枝花市及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演进特征分析
    5.1 农业现代化演进阶段划分
    5.2 攀枝花市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及演进趋势分析
        5.2.1 攀枝花市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评价
        5.2.2 基于时序数据的农业现代化演进趋势分析
    5.3 山区农业现代化演进特征分析
        5.3.1 基于子系统指标农业现代化演进差异分析
        5.3.2 基于状态层指标农业现代化演进差异分析
        5.3.3 基于变量层指标农业现代化演进差异分析
    5.4 基于截面数据的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差异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区农业现代化演进的生态约束研究
    6.1 生态足迹模型原理
    6.2 数据来源及参数选取
        6.2.1 数据来源
        6.2.2 参数选取
    6.3 计算结果与分析
        6.3.1 攀枝花市人均生态足迹计算与动态分析
        6.3.2 攀枝花市人均生态承载力计算与动态分析
        6.3.3 生态压力测度与动态分析
        6.3.4 万元GDP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6.4 攀枝花市生态承载力与农业现代化时序比较
    6.5 西南山区省域尺度生态可持续性比较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演进动力及路径分析
    7.1 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影响因子分析
        7.1.1 耕地资源匮乏、水资源农业利用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7.1.2 高素质劳动力被“挤出”,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7.1.3 科技支撑不足,农业科技水平落后
        7.1.4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足、结构欠佳、融资渠道不畅
        7.1.5 城镇化水平低,带动乏力
        7.1.6 工业基础薄弱,吸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回流效应远未显现
        7.1.7 信息化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
        7.1.8 制度供给与创新不足
        7.1.9 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
    7.2 农业现代化演进动力机制分析
        7.2.1 生态良性化与农业现代化演进机制分析
        7.2.2 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山区农业现代化演进机制
        7.2.3 农民教育推动农业现代化演进机制
        7.2.4 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现代化演进机制
        7.2.5 城镇化助推农业现代化演进机制
        7.2.6 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演进机制
        7.2.7 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演进机制
        7.2.8 制度安排与农业政策促进农业现代化演进机制
    7.3 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演进政策操作思路
    7.4 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演进主要对策建议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5)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与述评
    1.1 研究缘起
        1.1.1 大运河后申遗时代对中华文化危机的再思考
        1.1.2 运河沿线城市形象趋同化
        1.1.3 遗产运河:为发掘中华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
        1.1.4 南水北调带来机遇与挑战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模因(Meme)与文化基因
        1.2.2 线性文化遗产
        1.2.3 运河文化
        1.2.4 水文化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文化基因”(Cene)的研究
        1.3.2 线性遗产的研究
        1.3.3 水文化遗产的研究
        1.3.4 京杭大运河研究内容及趋势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价值
    2.1 研究内容与理论支撑
        2.1.1 研究主要内容
        2.1.2 理论支撑
    2.2 研究框架
    2.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3.1 研究方法
        2.3.2 技术路线
    2.4 研究目标和意义
        2.4.1 研究目标
        2.4.2 研究意义
    2.5 特色和创新价值
        2.5.1 选题特色
        2.5.2 主要创新之处
    本章小结
第3章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资源与价值
    3.1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及构成
        3.1.1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的定义
        3.1.2 文化遗产资源的分类方法
        3.1.3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资源的分类
    3.2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资源的构成
        3.2.1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等级构成
        3.2.2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资源结构组成
        3.2.3 构建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
        3.2.4 京杭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水文化遗产资源
    3.3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的价值
        3.3.1 文化遗产六条价值标准的解读
        3.3.2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价值综述
        3.3.3 京杭大运河自身价值评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的地域性流变及地域划分
    4.1 京杭大运河地域性文化交流形成的大背景
        4.1.1 自然背景
        4.1.2 人文背景
        4.1.3 京杭大运河作为地域性文化交流载体的独特性
    4.2 京杭大运河“文化基因”的地域性流变
        4.2.1 地域文化介质与地域文化流变性
        4.2.2 京杭大运河“文化基因”的地域性流变特点
    4.3 “元——链——域——层”地域文化划分法
    4.4 京杭大运河多元文化格局与地域性划分
        4.4.1 京杭大运河多元文化格局的产生
        4.4.2 京杭大运河地域性文化圈层的划分
        4.4.3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地域性划分的意义
    本章小结
第5章“文化基因”的进化理论与传承路径研究
    5.1 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借鉴
        5.1.1 生物学进化论(Theory of Evolution)
        5.1.2 文化进化论假说
    5.2 分子生物学相关概念解析
        5.2.1 基因(Gene)
        5.2.2 基因家族(Gene Family)
        5.2.3 基因表达与调控(Gene Expression & Regulation)
    5.3 分子系统发生与系统发生树
        5.3.1 系统发生学(Phylogenetics)
        5.3.2 系统发生树(Phylogenetic Tree)
    5.4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系统发生分析
        5.4.1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系统
        5.4.2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系统发生树模型
        5.4.3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基因家族解析
        5.4.4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5.5 “文化基因”的类型与传承路径
        5.5.1 主体基因及其传承路径
        5.5.2 附着基因及其传承路径
        5.5.3 混合基因及其传承路径
        5.5.4 变异基因及其传承路径
    本章小结
第6章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嬗变
    6.1 淮安段运河水文化遗产资源概述
        6.1.1 淮安段运河系统发生分析
        6.1.2 淮安段运河水文化遗产类型及构成
    6.2 淮安传统民居“文化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
        6.2.1 京杭大运河流域建筑“文化基因”的地域性
        6.2.2 影响淮安传统民居系统发生的重要因素
        6.2.3 时间维度上的系统发生分析——从明到清
        6.2.4 空间维度上的系统发生分析——与徽州、扬州传统民居之比较
        6.2.5 淮安传统民居“文化基因”价值的传承
    6.3 扬州园林“文化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
        6.3.1 京杭大运河与扬州的发展
        6.3.2 扬州园林的系统发生过程
        6.3.3 扬州园林的地域文化特征
        6.3.4 影响扬州园林风格的其他“文化基因”
    6.4 扬州园林“文化基因”表达分析
        6.4.1 园林建筑基因表达
        6.4.2 园林理水基因表达
        6.4.3 园林叠石基因表达
        6.4.4 园林植物基因表达
        6.4.5 园林建筑装饰基因表达
    6.5 扬州园林“文化基因”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6.5.1 扬州园林“文化基因”保护的必要性
        6.5.2 卷石洞天景点现状及保护分析
        6.5.3 个园现状及保护分析
        6.5.4 扬州园林“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创新
    本章小结
第7章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7.1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特点与现存问题
        7.1.1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特点
        7.1.2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7.1.3 国外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案例分析及启示
    7.2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及措施
        7.2.1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文化基因”的保护原则
        7.2.2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文化基因”的传承模式
        7.2.3 构建“线性运河博物馆”
    7.3 “后申遗时代”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的利用
        7.3.1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利用现存问题
        7.3.2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数字化利用
        7.3.3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生态化利用
        7.3.4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科技再利用
        7.3.5 京杭大运河“线性旅游廊道”构想
    7.4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保障措施
        7.4.1 摸清水文化遗产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家底
        7.4.2 准确定位水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
        7.4.3 充分挖掘水文化遗产价值的可展示性“文化基因”
        7.4.4 科学评估水文化遗产既有“文化基因”的完整性
        7.4.5 构建完整的“文化基因”体系
        7.4.6 加强配套措施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成果综述与分析
    三、研究概念辨析与界定
        (一)财富的一般概念及历史演变
        (二)财富的本质特征与伦理蕴含
        (三)财富伦理与财富伦理建设
    四、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与创新
        (一)研究重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财富问题的理性审视
    一、国家层面的财富伦理失范的表征与原因
        (一)国家层面的财富伦理失范的表征:国富民富不协调
        (二)国家层面的财富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二、社会层面的财富伦理失范的表征及原因
        (一)社会层面的财富伦理失范表征:国民财富心态失衡
        (二)社会层面的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三、个人层面的伦理失范的表征及原因
        (一)个人层面的伦理失范的表征:财富道德修养缺失
        (二)个人层面的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财富伦理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
        (一)财富伦理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二)财富伦理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三)财富伦理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要求
    二、加强财富伦理建设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三、加强财富伦理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一)市场经济本身的伦理蕴含要求加强财富伦理建设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财富伦理的道德导航
    四、加强财富伦理建设是破解当代社会财富问题的现实要求
        (一)贫富悬殊加剧的严峻现实要求加强财富伦理建设
        (二)生态环境破坏的严峻现实要求加强财富伦理建设
        (三)贪污腐败的严峻现实要求加强财富伦理建设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思想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财富观和财富伦理思想
        (一)生产力标准与劳动价值论的确立
        (二)对私有制下财富分配不公的批判性考察
        (三)财富的属人本质与财富归社会所有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财富伦理思想
        (一)自力更生的勤劳创造精神,重建民族自尊自信
        (二)“大公无私”与社会财富的人民性
        (三)传统财富伦理的创新与发扬
        (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财富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三、中国传统财富道德观中的优秀思想资源传承
        (一)中国传统财富道德观的精华
        (二)中国传统财富道德观的特性
        (三)中国传统财富道德观的启示
    四、西方财富伦理思想中的合理思想资源借鉴
        (一)古希腊哲学城邦治理视域中的财富伦理
        (二)现代资本主义财富伦理的体悟与反思
        (三)西方财富伦理启示与警示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基本目标
    一、国家层面财富伦理建设的基本目标
        (一)确保制度正义
        (二)倡导体面劳动
        (三)追求富强幸福
    二、社会层面财富伦理建设之基本目标
        (一)和谐协调
        (二)信用社会
        (三)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三、个人层面财富道德建设之目标
        (一)勤勉敬业
        (二)培育发展能力
        (三)见利思义 乐于奉献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人本性原则
        (二)层次性原则
        (三)互利性原则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时代性:必须契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常态实际
        (二)科学性: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三)民族性:必须彰显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国家层面的财富伦理规范
        (一)节用裕民俭以治国
        (二)生产分配公平正义
        (三)民富为先藏富于民
    二、社会层面的财富伦理规范
        (一)以富为荣
        (二)以德致富
        (三)友善互助
    三、个人层面的财富道德规范
        (一)坚守良知创造财富
        (二)遵照理性消费财富
        (三)心存仁慈回馈社会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国家层面:构建科学的财富伦理制度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在制度供给上推动财富发展
        (二)努力实现公平正义,在制度改革上保障财富分配
        (三)不断推进法治建设,在制度创新上强化财富保护
    二、社会层面:培育先进的财富伦理文化
        (一)培育良性健康的财富文化心态
        (二)追求财富精神品质
        (三)超越财富幸福生活
    三、个人层面:培养高尚的财富伦理品质
        (一)深化对财富本质属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二)深化对财富伦理关系的认识,树立高度的责任感
        (三)深化对财富道德自觉的认识,培育高贵的财富品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8)文人治生与桐城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桐城派文人的治生观
    第一节 桐城派文人义利观的继承与演变
        一、儒家义利观的历史演变
        二、桐城派文人义利观对古代的继承和演变
    第二节 桐城派文人治生观念中的务实性
        一、桐城派文人家训中的治生观念
        二、桐城派文人个人治生观念的务实性
    第三节 桐城派文人践行治生观念的总体考察
        一、“假道学”之论的历史状况
        二、桐城派文人的道学践行
        三、桐城派文人与其他士人的个案对比看“假道学”
    第四节 桐城派文人践行治生观念的个案考察——以方宗诚为例
        一、《清代野记》中方宗诚的“假道学”
        二、方宗诚污行的事实考证
        三、其他对方宗诚的评定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桐城派文人的治生实践
    第一节 做官治生
        一、入仕之途
        二、官员的收入
        三、官员的致贫
    第二节 游幕治生
        一、桐城派幕僚概况
        二、桐城派文人的入幕方式
        三、为幕之道
        四、幕僚收入
    第三节 从教道路
        一、清代教职的种类
        二、教师的选聘及辞退
        三、教师的收入
    第四节 其他途径
        一、其他的治生方式
        二、读书的收入
    第五节 治生道路的转换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治生圈与桐城派的形成
    第一节 以官员为核心的圈子
        一、桐城派官员的圈子概貌
        二、以京官为中心的圈子
        三、以地方官员为中心的圈子
    第二节 以山长为核心的圈子
        一、姚鼐与钟山书院
        二、书院圈子与桐城派的地域传播
    第三节 以地域、宗亲为连系的圈子
        一、地域、宗亲圈子与桐城派学术体系的传承
        二、地域、宗亲圈子对桐城派学术发展的作用
    第四节 圈子的交融性与流派的强化——以姚氏兄弟为例
        一、二姚及宗亲、姻亲
        二、二姚的师友
        三、二姚间接的重要关系
        四、关系圈的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治生对桐城派文学、学术的影响
    第一节 治生影响的文学创作
        一、幕僚的代笔之作
        二、治生需求下的应酬文字
    第二节 治生与桐城派学术研究
        一、桐城派经学成就概况
        二、桐城派学术水平的客观评价
        三、《汉学商兑》的争议
    第三节 治生与流派形成的关系
        一、桐城派诗文的风格
        二、桐城派文统形成与不认同
        三、流派产生的门派之见
    第四节 治生与文学的个案:刘开和方宗诚的对比
    小结
第五章 桐城派文人治生与流派的发展
    第一节 治生与桐城派的人才培养
        一、桐城派文人对家族财产的贡献
        二、宗族对人才的培养
    第二节 治生与桐城派的着作弘扬
        一、别集的自刻与他刻
        二、家族和地方文献的刊刻
        三、流派总集的刊刻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一:桐城派文人科举职业简表
附录二:清代文官品秩禄秩表
    一、品秩表
    二、禄秩表
主要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9)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1.2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 研究的目标、方法和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3.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2 研究内容和框架
第二章 岭南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
    2.1 岭南古典园林建筑的风格特征
        2.1.1 畅朗轻盈的体型
        2.1.2 实用主义的风格倾向
        2.1.3 不拘一格的庭园空间和活泼多姿的造型
    2.2 岭南古典园林建筑装饰的风格特征
        2.2.1 岭南古典园林建筑装饰风格形成的历史源流分析
        2.2.2 绚丽多姿的装饰风格特征
        2.2.3 岭南庭园与西方同期装饰艺术风格特征比较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岭南古典园林的叠山风格
    3.1 岭南古典园林叠山风格的历史源流分析
        3.1.1 生长期----秦、汉代的山岳崇拜
        3.1.2 兴盛期----南汉、宋代的叠山风格
        3.1.3 成熟期----明清、近代的叠山风格
    3.2 岭南古典园林叠山的风格特征
        3.2.1 岭南庭园叠山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3.2.2 岭南庭园叠山风格形成的材料因素
        3.2.3 岭南庭园叠山风格形成的技术因素
        3.2.4 粤东庭园叠山的风格特征
        3.2.5 岭南庭园叠山的美学表现
        3.2.6 三大园林叠山风格的对比分析
    3.3 岭南古典园林的叠山技术
        3.3.1 岭南古典园林叠山的类型
        3.3.2 岭南古典园林叠山的工艺流程及步骤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岭南古典园林的理水风格
    4.1 岭南古典园林理水风格形成的历史源流分析
        4.1.1 贝丘与沙丘滨海部落的理水特征
        4.1.2 秦汉代园林理水风格
        4.1.3 隋唐、南汉和宋代园林理水风格
        4.1.4 明清、近代园林理水风格
    4.2 岭南古典园林理水的风格特征
        4.2.1 三大园林理水风格的对比分析
        4.2.2 岭南古典园林理水的风格特征
        4.2.3 岭南古典园林理水的类型与形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岭南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风格
    5.1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配置风格的历史演变
        5.1.1 史前时期的植物种类
        5.1.2 秦、汉代宫苑的植物配置
        5.1.3 晋、南汉、宋代的植物种类及宫苑植物配置
        5.1.4 明清、近代园林的植物配置
    5.2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风格特征
        5.2.1 岭南植物的生境条件特征
        5.2.2 岭南植被的类型和特征
        5.2.3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风格特征
        5.2.4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文化内涵
    5.3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组织形式
        5.3.1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种植方式
        5.3.2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配置与建筑空间关系
        5.3.3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材料的观赏方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岭南古典园林的风格特征总述
    6.1 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的形成
        6.1.1 岭南古典园林风格形成的宏观环境因素
        6.1.2 岭南古典园林风格形成的微观环境因素
        6.1.3 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特征的观点统一
    6.2 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特征的案例综合研究
        6.2.1 顺德清晖园
        6.2.2 番禺余荫山房
        6.2.3 东莞可园
        6.2.4 佛山梁园
    6.3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10)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技术路线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钒钛磁铁矿资源情况
        1.1.1 国外钒钛磁铁矿资源
        1.1.2 国内其它类似资源
        1.1.3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资源
        1.1.3.1 资源特点
        1.1.3.2 综合利用技术及产业发展历程
        1.1.3.3 存在的问题
    1.2 本研究的相关政策背景
    1.3 技术路线图的产生、发展及研究概况
        1.3.1 技术路线图的起源及发展
        1.3.2 技术路线图的定义及应用
        1.3.3 技术路线图的表达形式
        1.3.4 技术路线图的特点和分类
        1.3.5 技术路线图的制定方法
        1.3.6 技术路线图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1.4 研究目的
        1.4.1 系统认识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资源特点、市场前景
        1.4.2 明确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的技术路线
        1.4.3 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完善
        1.4.4 促进资源整合和产学研结合
        1.4.4.1 有助于政府对产业目标的宏观指导
        1.4.4.2 促进企业顺应市场变化,抢占发展先机
        1.4.4.3 促进投资者明确投资方向、投资重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过程、方法和特点
    2.1 研究过程
        2.1.1 准备阶段(2009年3月—2009年7月)
        2.1.1.1 组建研究团队
        2.1.1.2 开展预研究
        2.1.1.3 制定研究方案
        2.1.2 研究阶段(2009年7月—2010年6月)
        2.1.2.1 调查阶段
        2.1.2.2 资料分析阶段
        2.1.2.3 关键技术分析提炼阶段
        2.1.2.4 技术路线图初稿形成阶段
        2.1.3 修改和发布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1月)
    2.2 研究方法
        2.2.1 头脑风暴
        2.2.2 SWOT分析
        2.2.3 问卷调查
    2.3 产业现状分析及技术路线图相关要素确定方法
        2.3.1 产业现状分析
        2.3.2 产业发展目标及其关键技术的关联的确定
        2.3.3 关键技术相关指标的量化
    2.4 研究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钒钛磁铁矿形成的产业现状及结构分析
    3.1 钒钛磁铁矿采选
        3.1.1 国外钒钛磁铁矿的开采、选别工艺
        3.1.1.1 俄罗斯钒钛磁铁矿开采、选别工艺
        3.1.1.2 南非钒钛磁铁矿开采、选别工艺
        3.1.2 国内铁矿供需及其他地区钒钛磁铁矿采选业现状
        3.1.2.1 国内铁矿开采及需求情况
        3.1.2.2 国内其他钒钛磁铁矿采选业现状
        3.1.3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采选业现状
        3.1.3.1 技术产业链
        3.1.3.2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采选产业现状
        3.1.4 本节小结
    3.2 钢铁产业
        3.2.1 国外钢铁产业现状
        3.2.1.1 世界钢铁产业生产格局
        3.2.1.2 世界钢铁产业消费格局及发展预测
        3.2.2 中国钢铁产业现状
        3.2.2.1 中国钢铁产业的供需现状
        3.2.2.2 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现况
        3.2.2.3 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3.2.2.4 发展趋势
        3.2.3 攀枝花钢铁产业现状
        3.2.3.1 技术产业链
        3.2.3.2 攀枝花钢铁产业现状
        3.2.3.3 攀枝花钢铁产业的特殊副产物——高钛型高炉渣
        3.2.4 本节小结
    3.3 钒产业
        3.3.1 国外钒产业现状
        3.3.1.1 全球钒资源量
        3.3.1.2 提钒原料及工艺
        3.3.1.3 生产情况
        3.3.1.4 钒的应用
        3.3.2 国内钒产业现状
        3.3.2.1 我国钒产业基本情况
        3.3.2.2 承德钒产业发展现状
        3.3.2.3 其它地区钒产业发展现状
        3.3.2.4 我国钒的应用情况
        3.3.3 攀枝花钒产业现状
        3.3.3.1 技术产业链
        3.3.3.2 攀枝花钒产业现状
        3.3.4 本节小结
    3.4 钛原料产业
        3.4.1 国外钛原料产业现状
        3.4.1.1 钛铁矿
        3.4.1.2 钛渣及UGS
        3.4.1.3 天然金红石和人造金红石
        3.4.2 国内钛原料产业现状
        3.4.2.1 钛铁矿
        3.4.2.2 钛渣
        3.4.2.3 天然金红石和人造金红石
        3.4.2.4 四氯化钛
        3.4.2.5 我国钛原料发展趋势
        3.4.3 攀枝花钛原料产业现状
        3.4.3.1 技术产业链
        3.4.3.2 攀枝花钛原料产业现状
        3.4.4 本节小结
    3.5 钛白产业
        3.5.1 国外钛白产业现状
        3.5.1.1 全球钛白粉生产情况
        3.5.1.2 全球钛白粉消费情况
        3.5.1.3 钛白产业发展趋势
        3.5.2 国内钛白产业现状
        3.5.2.1 我国钛白产业发展历程
        3.5.2.2 我国钛白粉生产情况
        3.5.2.3 我国钛白粉生产工艺
        3.5.2.4 我国钛白粉产品结构
        3.5.3 攀枝花钛白产业现状
        3.5.3.1 技术产业链
        3.5.3.2 攀枝花钛白产业现状
        3.5.4 本节小结
    3.6 金属钛产业
        3.6.1 国外金属钛产业现状
        3.6.1.1 海绵钛
        3.6.1.2 钛材
        3.6.2 国内金属钛产业现状
        3.6.2.1 海绵钛
        3.6.2.2 钛材
        3.6.3 攀枝花金属钛产业现状
        3.6.3.1 技术产业链
        3.6.3.2 产业现状
        3.6.4 本节小结
    3.7 伴随产业
        3.7.1 周边伴随产业现状
        3.7.1.1 周边地区硫酸产业现状
        3.7.1.2 周边地区氯碱产业现状
        3.7.2 攀枝花伴随产业现状
        3.7.2.1 硫酸产业
        3.7.2.2 氯碱产业
        3.7.2.3 稀贵金属产业
        3.7.2.4 测试及机加工
        3.7.2.5 二次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
        3.7.3 本节小结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形成的主产业的SWOT分析
    4.1 采选产业SWOT分析
        4.1.1 内部条件
        4.1.1.1 优势
        4.1.1.2 劣势
        4.1.2 外部条件
        4.1.2.1 机会
        4.1.2.2 威胁
        4.1.3 应对策略
        4.1.3.1 SO策略
        4.1.3.2 WO策略
        4.1.3.3 ST策略
        4.1.3.4 WT策略
    4.2 攀枝花钢铁产业SWOT分析
        4.2.1 内部条件
        4.2.1.1 优势
        4.2.1.2 劣势
        4.2.2 外部条件
        4.2.2.1 机会
        4.2.2.2 威胁
        4.2.3 应对策略
        4.2.3.1 SO策略
        4.2.3.2 WO策略
        4.2.3.3 ST策略
        4.2.3.4 WT策略
    4.3. 攀枝花钒产SWOT分析
        4.3.1 内部条件
        4.3.1.1 优势
        4.3.1.2 劣势
        4.3.2 外部条件
        4.3.2.1 机会
        4.3.2.2 威胁
        4.3.3 应对策略
        4.3.3.1 SO策略
        4.3.3.2 WO策略
        4.3.3.3 ST策略
        4.3.3.4 WT策略
    4.4 攀枝花钛原料产SWOT分析
        4.4.1 内部条件
        4.4.1.1 优势
        4.4.1.2 劣势
        4.4.2 外部条件
        4.4.2.1 机会
        4.4.2.2 威胁
        4.4.3 应对策略
        4.4.3.1 SO策略
        4.4.3.2 WO策略
        4.4.3.3 ST策略
        4.4.3.4 WT策略
    4.5 攀枝花钛白产业SWOT分析
        4.5.1 内部条件
        4.5.1.1 优势
        4.5.1.2 劣势
        4.5.2 外部条件
        4.5.2.1 机会
        4.5.2.2 威胁
        4.5.3 应对策略
        4.5.3.1 SO策略
        4.5.3.2 WO策略
        4.5.3.3 ST策略
        4.5.3.4 WT策略
    4.6 攀枝花金属钛产业SWOT分析
        4.6.1 内部条件
        4.6.1.1 优势
        4.6.1.2 劣势
        4.6.2 外部条件
        4.6.2.1 机会
        4.6.2.2 威胁
        4.6.3 应对策略
        4.6.3.1 SO策略
        4.6.3.2 WO策略
        4.6.3.3 ST策略
        4.6.3.4 WT策略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发展目标、关键技术及其发展路线
    5.1 采选产业
        5.1.1 发展目标及其与关键技术的关联
        5.1.2 关键技术发展路线图
        5.1.3 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
    5.2 钢铁产业
        5.2.1 发展目标及其与关键技术的关联
        5.2.2 关键技术发展路线图
        5.2.3 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
    5.3 钒产业
        5.3.1 发展目标及其与关键技术的关联
        5.3.2 关键技术发展路线图
        5.3.3 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
    5.4 钛原料产业
        5.4.1 发展目标及其与关键技术的关联
        5.4.2 关键技术发展路线图
        5.4.3 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
    5.5 钛白产业
        5.5.1 发展目标及其与关键技术的关联
        5.5.2 关键技术发展路线图
        5.5.3 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
    5.6 金属钛产业
        5.6.1 发展目标及其与关键技术的关联
        5.6.2 关键技术发展路线图
        5.6.3 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
    5.7 伴随产业
        5.7.1 发展目标及其与关键技术的关联
        5.7.2 关键技术发展路线图
        5.7.3 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
    5.8 展望及近期应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主要论文
附录B 攻读博士期间负责和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四、海南有望富甲天下(论文参考文献)

  • [1]《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D]. 刘畅.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1)
  • [2]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D]. 张茜.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3]陆云龙《翠娱阁近言》注释[D]. 杨海宁.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4]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研究 ——以四川省攀枝花市为例[D]. 张治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12)
  • [5]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 霍艳虹. 天津大学, 2017(08)
  •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研究[D]. 张志兵. 湖南科技大学, 2017(12)
  • [7]大器晚成[J]. 徐锦庚. 时代文学, 2017(02)
  • [8]文人治生与桐城派[D]. 张秀玉. 安徽师范大学, 2015(12)
  • [9]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研究[D]. 梁明捷. 华南理工大学, 2013(11)
  • [10]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技术路线图研究[D]. 李兴华.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海南有望成为全球首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