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省婴儿死亡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华新军,孔繁娟,刘智昱[1](2022)在《2015—2019年湖南省37~41周分娩的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2015—2019年湖南省37~41周分娩的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现状及特征分析。方法依托湖南省儿童死亡监测系统,以2015—2019年37~41周分娩的婴儿死亡数据为研究对象,描述性分析该样本死亡原因分类及三间分布。结果 37~41周分娩的婴儿和新生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分别从2015年的2.58‰、1.26‰下降到2019年的1.89‰、0.79‰。37~41周分娩的婴儿死亡数占全省婴儿死亡数的67.35%,37~41周分娩的新生儿死亡数占全省新生儿死亡数的56.04%。在医院死亡的占55.62%,死亡前未接受治疗的占18.98%。新生儿第1位死因诊断是出生窒息,婴儿第1位死因诊断是意外窒息,新生儿和婴儿第2~4位死因诊断均为肺炎、先天性心脏病、其他先天异常。结论 37~41周分娩的婴儿死亡占整个婴儿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针对≤28 d组和>28~365 d不同年龄组,需要加强围产保健,重点预防出生窒息、意外窒息、肺炎、先天性心脏病等是减少婴儿死亡的关键。
葛宪民,蓝光华,朱金辉,蒋武,梁旭,邓鑫晖,林兆森,覃熙茂,韦宁,农爱丹,郭伟贵,陈欢欢,李彬,温平镜,李江恒,林倩,覃允,孟琴,罗柳红,邓月琴,李珊珊,刘帅凤,吴秀玲,黄精华[2](2022)在《广西8市HIV抗体阳性母亲使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药物后对18月龄幼儿身体发育不良的9年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研究广西8市2010—2018年HIV抗体阳性母亲使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prevention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IV,PMTCT)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后对18月龄幼儿身体发育不良的影响,为国家改进PMTCT的用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广西8市作为研究现场,按照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病例组为广西8市2010年1月—2018年12月"全国母婴阻断系统数据库"中使用PMTCT药物的HIV抗体阳性母亲及所分娩婴儿,收集分析其使用PMTCT药物的历史卡片和母婴阻断资料及18月龄幼儿体检资料。对照组为相同8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健康母亲及所分娩婴儿,收集分析其18月龄幼儿体检资料。幼儿身体发育不良定义为身高、体重和头围3项指标中至少1项指标低于正常值范围。结果病例组的HIV抗体阳性母亲及所分娩婴儿使用PMTCT药物率分别为91.38%(2 811/3 076)和96.41(2 954/3 064),病例组18月龄幼儿的HIV抗体阳性率为1.21%(37/3 064)、死亡率为2.28%(70/3 064)、HIV母婴传播率为2.21%。病例组满18月龄健康体检时发现幼儿身体发育不良率为14.57%(301/2 066);对照组满18月龄幼儿身体发育不良率为10.39%(563/5 419),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广西8市近9年HIV抗体阳性母亲及所分娩婴儿使用PMTCT药物率高,可能导致满18月龄幼儿身体发育不良率较高,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影响因素。
吴阿华[3](2021)在《幼儿健康相关行为与肺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基于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的住院患儿病历数据,分析该医院儿童住院病种以及年龄分布情况,了解儿科住院患儿的疾病谱和年龄分布情况,并进一步通过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探讨健康相关行为与小儿肺炎的相关性,为小儿肺炎的预防提供新思路和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2020年5月至11月住院患儿病历信息,包括临床诊断和年龄等资料,采用SPSS22.0软件对住院患儿的临床诊断、年龄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通过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5月至11月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就诊的1~3岁肺炎住院患儿作为病例组,按同一个月入院、年龄相差2个月以内的匹配原则选取外科住院患儿作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筛选出可能的混杂因素,并进一步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逐步向前回归法调整混杂因素,以P≤0.05为纳入标准,P≥0.10为剔除标准。采用χ2趋势检验分析如被动吸烟、开窗通风、洗手次数、户外活动时间等有序多分类变量与结局变量是否存在着线性相关趋势。结果:1.2020年5月至11月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共收治住院患儿23637例,其中因肺炎而住院的患儿排在首位,共1785例,早产仅次于肺炎,是导致儿童住院的第二病因,住院人数为1081例,上呼吸道感染、腹股沟疝和癫痫三个病种均达到800例以上,依次位列儿童住院病种顺位的第三至五名。儿童住院病种排名第五至十名分别为腹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肺炎、颅脑损伤以及发热性惊厥。2.肺炎住院患儿高度集中在0~3岁儿童,其中新生儿肺炎位居首位,共567例,而幼儿期肺炎住院人数位列第二位,为557例。3.本次病例对照研究共募集到110对符合要求的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病例组患儿平均月龄为(21.47±6.62)月,对照组患儿平均月龄为(21.36±6.46)月;病例组中男患儿69例,女患儿41例,对照组中男患儿94例,女患儿16例;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居住地均以城镇为主,其中病例组患儿80.9%居住地在城镇,对照组患儿72.7%居住地在城镇。4.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呼吸系统疾病次数(Waldχ2=7.466,P=0.006)、过敏史(Waldχ2=4.835,P=0.028)、每天视屏时间超过2h(Waldχ2=10.584,P=0.001)、洗手次数(Waldχ2=5.865,P=0.015)、户外活动时间(Waldχ2=7.138,P=0.008)、专心吃饭(Waldχ2=6.287,P=0.012)等6个因素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多因素条件Logistic逐步向前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每天视屏时间超过2h可能为小儿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户外活动时间可能为小儿肺炎发病的保护因素。其中,平均每天视屏时间超过2h的幼儿相较于每天视屏时间低于2h的幼儿,患小儿肺炎的风险增加2.529倍(OR=3.529,95%CI:1.566~7.952,P=0.002);与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低于30分钟的幼儿相比,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在30分钟~1小时之间的幼儿患小儿肺炎的风险降低75.8%(OR=0.242,95%CI:0.078~0.754,P=0.014),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在1~2小时之间的幼儿患小儿肺炎的风险降低83.7%(OR=0.163,95%CI:0.045~0.595,P=0.006),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幼儿患小儿肺炎的风险降低88.1%(OR=0.119,95%CI:0.027~0.522,P=0.005)。6.对洗手次数进行χ2趋势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每日洗手次数与小儿肺炎之间可能存在线性相关趋势(趋势χ2=5.818,P=0.016)。结论:1.本研究得出的儿科住院患儿病种分布情况与我国多地分析结果较一致。肺炎位居儿科住院病种首位,小儿肺炎的预防仍然是减少小儿疾病负担的重要一环。2.肺炎住院患儿高度集中在0~3岁,应重点关注该年龄段儿童肺炎的防治。3.健康相关行为与小儿肺炎的发生密切相关,在今后的1~3岁幼儿肺炎防治工作中,可加强宣传合理控制视屏时间、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从而达到预防小儿肺炎的目的。
葛宪民,朱金辉,蒋武,蓝光华,唐驰,李江恒,林倩,陈欢欢,罗柳红,李珊珊,李彬,温平镜,黄玉满,孟琴,刘帅凤,吴秀玲,黄精华,陆华湘,邓月琴[4](2020)在《南宁市HIV阳性孕产妇接受母婴阻断治疗后18月龄幼儿体格发育不良10年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南宁市近10年来HIV阳性孕产妇接受母婴阻断(PMTCT)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后18月龄幼儿体格发育不良的影响,为母婴阻断的ART用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南宁市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PMTCT的ART用药的每年新报告HIV阳性孕产妇及其所生HIV阴性婴儿作为病例组(共1109例),通过国家PMTCT系统数据库收集分析其历史卡片和PMTCT资料。选取南宁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健康孕产妇所生的健康婴儿1778名为对照组,收集分析其18月龄幼儿的身高、体重和头围等健康体检资料,幼儿体格发育不良指这3项指标中至少1项低于正常值。结果病例组的HIV阳性孕产妇1112例,婴儿为1109例,孕产妇及婴儿接受PMTCT的ART用药比例分别为94.42%(1050/1112)和96.12%(1066/1109);18月龄幼儿的HIV阳性率为0.93%(7/755)、死亡率为0.99%(11/1109)、HIV母婴传播率为1.56%。病例组18月龄幼儿(755例)健康体检发现幼儿体格发育不良占17.22%(130/755);对照组18月龄幼儿(1778例)体格发育不良占9.84%(175/177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HIV阳性母亲及其所生婴儿接受PMTCT的ART用药的18月龄幼儿体格发育潜在的不良影响,应引起高度关注。
廖鸣慧,黄群,龙小兰,李辉霞,肖娟,黄广文[5](2020)在《2009-2019年湖南省新生儿死亡情况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湖南省2009-2019年新生儿死亡状况,为进一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湖南省2009-2019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网中的新生儿死亡数据以及新生儿死亡评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死亡率及婴儿死亡率逐年下降,新生儿死亡率由2009年的4.40‰下降至2019年的1.50‰,婴儿死亡率由2009年的7.18‰下降至2.8‰。导致新生儿死亡主要疾病为出生窒息、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先天性心脏病、肺炎、意外窒息、其他先天性异常及其他新生儿疾病。出生窒息为2009、2016、2017、2018年的顺位第一,2010-2015、2018、2019年早产或低出生体质量为顺位第一。11年间共评审病例501例,其中50例(9.98%)"不可避免"死亡,289例(57.68%)"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86例(17.17%)"可避免"死亡。结论应加强孕期保健和高危妊娠管理;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孕期保健意识;重点开展新生儿复苏、新生儿呼吸支持管理等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完善尸检程序,提高尸检率;完善全省危重新生儿救治网络建设,提高新生儿救治能力,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李小兰[6](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徐乐飞[7](2020)在《2014-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居民主要死因及期望寿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根据政府提出的“健康江苏2030”规划纲要指标,对2014-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全民死亡信息进行描述和探索分析,了解南京市鼓楼区居民死亡情况、死亡原因及死因变化趋势。并进一步探讨主要致死疾病死因,分析居民期望寿命及重大疾病去死因期望寿命。该研究一方面了解人群主要死因及死因谱变化,另一方面发现南京市鼓楼区居民健康状况同规划纲要提出的具体要求之间的差距,为政府实现“健康江苏”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促进居民健康提出科学建议。[研究方法]从南京市鼓楼区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收集2014-2018年该地区居民死亡报表信息,从南京市公安局获取南京市鼓楼区2014-2018年常驻人口数据,结合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对死亡数据使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对死因进行归类。该研究使用EXCEL 2019、SPSS 22.0、SAS9.4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主要研究指标有:(1)人口学特征指标:人口数、人口负担系数。(2)死亡水平指标:粗死亡率、不同性别与年龄段死亡率及死因别死亡率。(3)死因顺位指标:不同性别及年龄段居民的死因构成及顺位。(4)主要死因变化趋势:应用趋势卡方检验进行分析。(5)期望寿命和减寿指标: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潜在减寿年数及减寿率。[研究结果]1.居民人口学特征2014-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共监测4,639,386.5人,其中男性2,315,420人,女性2,323,966.5人,男女性别比为1:1。监测中15岁以下儿童为543,207.5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1.71%,15~64岁劳动人口3,376,075人,占总人口72.77%,65岁以上老年人口720,104人,占总人口15.52%。0~14岁及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不断增长,总负担系数、负担儿童系数和负担老年系数由2014年的33.30%、14.38%和18.92%上升至2018年的42.14%、18.18%和23.96%。2.居民死亡情况(1)2014-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全死因死亡人数28,044人,男性15,789人,女性12,255人,平均粗死亡率为604.48/10万。总体粗死亡率、不同性别粗死亡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总体标化死亡率、不同性别标化死亡率均表现为缓慢降低趋势(x2趋势检验P<0.05)。男性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P<0.05)。具体按年龄分层,5年中在40~80岁年龄段,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P<0.05)。(2)2014-2018年里每年1岁以下死亡占比都是最低,在1%以下,1岁到44岁虽然年龄跨度大,但总体死亡占比很低,男女分别低于2%,45岁至64岁男女死亡占比较高,65岁以上年龄组死亡占比最高,男女合计占比达总死亡的80%左右。(3)2014-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婴儿死亡率最低2.67‰,最高5.5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最低3.31‰,最高6.74‰。参照健康江苏规划目标,除了2015年超出规划指标外,其它四年均达标。(4)2014-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孕产妇死亡数都为0,无孕产妇死亡情况发生。(5)2014-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居民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保持在9%~9.5%,相对稳定,且已经低于纲要目标提出的2030年低于10%的指标。3.人口死因谱变化2014-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居民死因顺位排前列的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外因,其中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占45.19%,肿瘤死亡占31.10%,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占8.97%,外因占3.16%,这四种死因合占88.42%,呈现了高度集中状态。研究的五年里,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外因、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传染病等种类疾病死亡率有逐年上升趋势(x2趋势检验P<0.05)。五年死因顺位变化不大。不同年龄段主要死因顺位差别体现在婴儿组,婴儿组前5位死因分别为围生期疾病、先天性疾病、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外因,1岁后围生期疾病便不再出现在死因顺位前5位中,1岁后的年龄组中,至65岁进入老年之前,主要死因为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外因、呼吸系统疾病等,65岁老年后循环系统疾病上升至顺位第一位,且占据约50%的死亡数,而外因则退出顺位前5。4.主要致死疾病死因分析(1)5年中,共死于循环系统疾病的有12,673人,其中男性6,666人,女性6,007人,五年来性别粗死亡率均为男性略高于女性,男女比为1.11:1。循环系统疾病死因中,死亡率最高的是脑血管疾病,男性死亡率达77.53/10万,女性达73.48/10万,第二位为缺血性心脏病,男、女死亡率分别为47.31/10万、40.22/10万,男女死亡率差异不明显。45岁前脑血管疾病和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相对较低,不超过3/10万,45岁后死亡率开始升高,65岁以后死亡率显着升高,且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2)肿瘤居于死因顺位第二位,5年里肿瘤死亡人数共8,721人,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1.10%,5年总粗死亡率为187.98/10万,其中男性为231.92/10万,女性为144.19/10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是女性的1.61倍,且5年里男女肿瘤死亡率都出现上升趋势。肿瘤中死亡率最高的是气管、支气管、肺癌,其次是胃癌、结直肠癌、其它肿瘤、肝癌、胰腺癌,其中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15岁以下肿瘤死因主要为白血病、脑部肿瘤等,15~45岁青壮年肿瘤死因最高的为其它肿瘤,死亡率1.53/10万,45岁以后肿瘤死亡率开始升高,最高的仍然为气管、支气管、肺癌,其次为肝癌,65岁后年龄组肿瘤死亡率最高,顺位第一的仍为气管、支气管、肺癌,死亡率高达229.69/10万,其次为胃癌,死亡率为105.54/10万,再次为结直肠癌,死亡率为106.37/10万。(3)呼吸系统疾病死因在死亡率上排位第三,5年来南京市鼓楼区居民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总2,515人,其中男性为1,552人,女性为963人,男性是女性的1.61倍,占总死亡人口数的8.97%,其中男性占5.53%,女性占3.43%。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出现在整个年龄段中,高发在70岁以后,且全程中男性显着多于女性。死亡率最高的死因类型为感染和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两大疾病。(4)外因死亡最多的是意外跌落,其次为交通事故,这两类死因占伤害死亡数的52.71%,60岁以后人群意外跌落数量明显较高,交通事故男性死亡率较女性高,25岁以后自杀者明显增多。5.期望寿命及减寿情况分析南京市鼓楼区居民2014-2018年5年男性平均期望寿命为82.33岁,女性86.42岁,女性期望寿命高于男性,两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年中男性期望寿命基本保持平稳,女性有所增高。去死因增寿年数最多的是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两大疾病,分别增寿10.69±2.23岁和4.02±0.28岁。同时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外因位于减寿顺位的前3位。[研究结论]1.2014-2018年5年里鼓楼区总体人口保持平稳,但总负担系数、负担儿童系数和负担老年系数逐年上升。2.2014-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标化死亡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与全省趋势一致,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除2015年外均达健康江苏规划目标,而孕产妇死亡率及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均以达标。3.南京市鼓楼区居民主要四大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外因,占全人群的88.42%。循环系统疾病占比最多的为脑血管疾病和缺血性心脏病,且这两类疾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其它循环系统疾病;气管、支气管、肺癌是肿瘤死因中死亡人数最多的,其次是胃癌和结直肠癌;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人群中,因感染死亡占50.14%,其次是肺气肿、阻塞性肺病,占31.30%;外因死亡率逐年增加,其中意外跌落是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伤害,其次为交通事故。4.南京市鼓楼区居民平均期望寿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男性期望寿命基本保持平稳,女性有所增高。去死因增寿年数最多的是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两大疾病,且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外因是减寿顺位的前3位。
林振邦[8](2019)在《先秦两汉简帛医书的疾病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作为研究对象,从身体观的视野梳理出资料并加以分析和比较,以达到本研究的目的:理解古代医家如何理解患病的身体和疾病本身、分析其认识框架的思维和当代哲学的定位,最终阐明中国古代疾病观及其改变的价值。把临床技术分析提炼成医学哲学史的研究,探索理论体系的变迁,判断其方法学和认识论。利用简帛医书中的医疗记述作为入口,说明古代医学转化期的医学哲学思想。研究方法本研究按临床体系,从现象到本质作分析,用语言、技术、思维、方法学、认识论、本体论的内在逻辑来指导研究。从疾病的定义、疾病的语言、病因学、诊断进路和治疗五个方面作出探索,从而总结出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的疾病观。研究内容首先,总结了简帛医书中的病症,分析疾病的基本定义内容及其转变。简帛医书展现了疾病定义转化的不同阶段,最早由解剖问题作为主要疾病的定义,及后可以见到痛感和身心的功能失常的加入,然后健康的失落和自然秩序的偏离而成为疾病最广的定义。证明简帛医书中展现的疾病定义是从解剖模式逐步转化向功能模式和失调模式。透过身体空间的拓展,新加入的医疗生理系统与不同的身体感应结连,令身体的议题成为医疗议题。同时,简帛医书中内景的认识亦从仅有内外之分,到经脉简帛中可以发现经络通道和脏腑内外关系的建构。身体感应的发现和确认逐步把疾病场域拓展,把不同内在空间和精神的不适与外部的符号联系起来,渐渐建构出身体与不适感关系的典型例子,并成为一种感知与定义疾病的文化与技能。第三章透过研究病症中的语言和病痛经验,分析简帛医书中的对患病经验的表达和分类方法。发现一些本来作为描述解剖词语和病症的意义都逐步转移为气的失调。或与自然性质的用语搭配,继而与相应的身体感受结连。说明身体感受的表述是从日常语言转向阴阳五行学说为本的感知文化和认识方法,寒热虚实成为描述疾病和身体状况的基本符号系统。反观,后世比较少继承使用解剖用语作为解剖疾病的分类(例:心疝),说明了古代医家的取舍。第四章从简帛医书中病因学的内容分析古人对疾病的归因。发现跟鬼神崇拜的病因逐步被风所取代,风又再演变成气论下的风。反映鬼神论逐步被自然能量的病因论所取代,再进一步自然能量转变为气论下的自然哲学病因所取替。从信念式的鬼神因,至自然哲学因,再转化至可以被身体感连结和论证的阴阳五行体系。世界观从存在论自然主义,转向为本体论自然主义,鬼神之说从存而不论,转至部分医家对鬼神作出直接否定。第五章考察简帛医书的诊断方法,分析其资料收集及疾病本质推理的方法。发现简帛医书中从视觉资料拓展至收集触觉和气感等身体感受资料,医者在诊断过程中是感知主体而非单纯的思考主体,从积累的普遍感受去判断触诊中的感受及其意义。而在运用诊断资料时,简帛医书从捷思式的单一资料对应转变为疾病本质的探求,疾病的独立本体消解,转成附属于人体气论生理病理的本体之中。第六章从简帛医书中的防治方法以分析古人对疾病的态度、处置及其临床决策。发现了简帛医书中移除了疾病的社会标签和惩罚,从单纯的医疗角度探讨疾病。并且展现了临床结果的积累,和重视临床效果的思想,从治疗与疾病间的因果关系决定方案。同时,在治疗时,对于鬼神和时间崇拜有所脱离,并以临床理性对治禁作出判断,摒弃了相关性关系为主的方术体系对临床行为的控制。研究结论最终总结临床体系的考察,我们归纳出在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有五种流行的疾病观。分别是鬼神疾病观;自然能量疾病观;气-解剖身体疾病观;经脉疾病观;气-阴阳-脏腑疾病观念。本研究发现这些疾病观曾经在社会中并存,并且在医家的圈子中转化。这些疾病观的转化,透视了社会公共资源如何渗透进医学中建构出体系,改变了医者和人们对疾病的观察、理解和思考模式,也改变了疾病的隐喻和社会意义。透过新观念关系的诞生,概念层阶的调整和排除,让方技成为较纯粹的方技,让临床行为不受社会思潮的宰制。其具体的方式是,疾病的定义改变为身心全人的失调模式,身体的感受逐步受到重视,并加以阴阳五行的框架理解和记录,人与自然以气作为沟通中介而成为相关而区隔的系统。继而使身体感受与阴阳五行化的身体建构成生理病理网络,最终让知识得以积累,治疗与阴阳五行的病理生理学建立因果关系,让体系可检证和容易传播。走出中医文化的框架,我们以《临床医学的诞生》作为中外医学体系塑造期的比较对照点。考察中西临床医学的蜕变方法,如何排拒空想和幻想的内容,并成为可以有客观论证和可重复。简帛医书中可见,中医以身体感应连结临床现实与理论体系,使之可以修正和积累,让医学不受其他社会权力和思想的干扰。从当代科学哲学的方法中,可以认为简帛医书中的疾病观转化,具有建构实在论的特征。配合气论的文化体系下,从实践所得建构框架,以语言的外推把身体和病痛经验转化成阴阳五行式的身体感语言;并以实践性的外推,把阴阳五行的身体建构推展到其他社会脉络中。这两种外推最终联系上不同医者建构的微世界(医疗体会)和社会脉络,使知识可以整合,使医疗知识普遍化且具有真理价值。总结而言,以疾病观为核心内容,从实质的临床技术中找出理论和思想的脉络。本文完成研究预期,并且从普世的医学哲学中说明中医医疗文化不独是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更在普世的医学哲学和科学哲学上具有充份的合法性和价值。资料收集的广度和深度仍可再加强,有待更多简帛的解读和公开,让我们可以以更丰富的临床资料分析思想和方法的流变。
李婕[9](2019)在《埃可病毒11型多个基因型在中国大陆的循环及肠道病毒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归属于小RNA病毒目小RNA病毒科中的肠道病毒属。目前已经报道的EV有116种血清型,分属于15个组:EV-A至EV-L,以及鼻病毒A-C组。肠道病毒为无包膜病毒,在酸性环境中稳定,对紫外线敏感,目前实验室常用的EV灭活方式包括热力灭活、紫外线照射、含氯消毒剂及甲醛熏蒸等方式。Echovirus 11作为EV-B的一员,是较常分离到的EV,疾病谱分布广泛:从轻度非特异性症状到全身性疾病,如皮疹,发热,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葡萄膜炎(uveitis)和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包括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和急性迟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等。特别是导致新生儿败血症样症状(sepsis-likedisease)和多器官系统出血(multisystem hemorrhagic disease)的发生,其高病死率引起社会恐慌。文献提示,有关E-11流行病学和基因特征及实验室EV灭活效果评价方面的研究仍比较匮乏。仅有的E-11基因特征研究在地理分布和时间跨度上也较为局限,本实验室曾经对1999年西藏自治区和1999-2003年山东省AFP病例中分离得到的E-11毒株进行过相关研究,本研究在此基础上依托HFMD网络实验室监测技术平台,首次对中国大陆分离得到的E-11毒株进行流行病学、基因特征及遗传进化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并在EV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Biosafety laboratory-2,BSL-2)中首次对EV常用灭活方式进行了系统评价。研究目的:阐明我国E-11的流行规律,建立E-11 VP1全长及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方法,更新E-11基于VP1全长的基因分型结果,系统掌握E-11不同基因型别毒株在全球及全国范围内的分布及流行规律,完善对其基因重组及遗传进化规律的认识,为E-11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相关疾病的预警预测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系统评价EV常用灭活方式的灭活效果,建立BSL-2实验室表面消毒技术,确保实验操作人员安全,为生物安全管理提供可靠数据。研究方法: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建立的中国大陆AFP、HFMD网络实验室监测技术平台,收集1999-2003年,2008-2017年中国大陆由E-11引起的共59例AFP及HFMD病例信息,并扩增全部E-11 VP1全长序列。同时收集筛选GenBank数据库500条国内外E-11 VP1编码区全长序列,建立E-11 VP1区全长序列数据集;对从HFMD网络实验室检测平台获得的17株E-11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Sequencher、MEGA、Bioedit、Simplot软件对其基因序列特征,重组情况和进化规律等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将灭活处理后的病毒接种于细胞进行病毒滴度实验,通过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PE),并利用behrens-karber法计算灭活后EV的TCID5o,评价EV热力灭活及常用消毒剂的灭活效果。研究结果:1.截止至2018年12月5日,共收集到国内外E-11 VP1区核苷酸序列全长559条,其中包含分离至六大洲33个国家,时间跨度为1953-2014年度,来源于11种疾病类型的E-11 VP1区全长序列359条和分离至中国大陆1994-2017年12个省份(自治区)的200条E-11VP1区核苷酸全长序列。其中59条为本实验室分离株:41株来源于本实验室前期基于AFP网络实验室监测技术平台,18株来源于HFMD网络实验室监测平台。HFMD来源的18株E-11毒株中有4株为重症HFMD,分离至2012年广东省,2010年湖南省,海南省和2017年河北省。2.基于VP1区核苷酸序列全长,按照肠道病毒基因型别划分标准将E-11划分为A-F六个基因型,基因型A,C和D可被进一步划分为A1-A5,C1-C4和D1-D5基因亚型。其中基因型F是本研究划分的新基因型,D5基因亚型在HFMD中的检出为国内首次报道。3.除中国大陆外共获得六大洲33个国家,时间跨度为1953-2014期间的359株E-11毒株,经分型鉴定后分布于A4-A5、B、C2、C4、D1-D5和F基因(亚)型中。D5基因亚型为1998-2014年度国外流行的优势基因亚型,首次于1998年分离于Tunsia。4.中国大陆分离至1994-2017年度的200株E-11经分型鉴定后,分布于A1-A3、B、C1、C3、D5和E基因(亚)型中,A1基因亚型为2008-2017年度中国大陆流行的优势基因亚型。A1基因亚型自2006年首次从AFP病例中被分离后,至2017年一直有持续性流行。5.将HFMD来源的可获得全长序列的17株E-11毒株根据不同基因型别和不同疾病类型进行重组分析。本实验分离到的轻、重症病例D5基因亚型分离株的重组方式相同,表现为在3C区与EV-B100和EV-B111发生重组,在3D区与EV-B86发生重组;A1基因亚型轻、重症病例分离株间的重组模式存在差异,轻症病例A1基因亚型分离株的重组方式与D5基因亚型分离株相同,3株重症病例A1基因亚型分离株存在两种不同的重组模式,一种以HaN-2010-165和HuN-2010-112为代表,表现为5’-UTR与EV-B98发生重组,另一种以GD-2012-34为代表,表现为5’-UTR与EV-B74,3D区与EV-B86存在重组;除与EV-B原型株存在重组外,中国大陆E-11分离株还与近几年流行的其他EV-B流行株发生重组,重组活动频繁。6.肠道病毒热力灭活方式显示,56℃加热灭活30min后可使EV-A71病毒的灭活对数值超过6,65℃加热灭活30min,70℃加热灭活10min后观察不到CPE发生,建立灭活温度和处理时间的多重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温度每提高10℃,EV-A71病毒滴度下降约1.7个TCID50,灭活作用时间每提高10分钟,EV-A71病毒滴度下降约0.2个TCID50;化学消毒剂灭活效果评价显示,三氯异氰尿酸泡腾片,virkon消毒粉和新型消毒剂次氯酸分子可以有效灭活EV-A71病毒。研究结论:1、基于E-11 VP1编码区全长序列,可将其划分为A-F共六个基因型,其中F基因型为本研究划分的新的基因型别,分离至非洲中西部的内陆国家;D5基因亚型的E-11毒株在中国HFMD中的检出为国内首次报道。2、1994-2017年度中国大陆分离到的200株E-11毒株可以被划分到A1-A3,B,C1,C3,D5,E基因型,存在多个E-11基因型的循环,其中A1-A3为中国大陆本土流行株,暂未见其他国家报道。3、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显示,A1基因亚型是2008-2017年期间中国大陆流行的优势基因型别,以1999年和2008年为时间节点,中国大陆流行的E-11基因型别可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转变:持续流行的基因型别由C1转变为A2,再转变为A1基因亚型。4、除中国大陆外其他国家分离到的E-11毒株的基因型分布可能在1998年前后发生明显转变,由D4基因亚型转变为D5基因亚型的持续性流行,1998-2014年期间D5基因亚型是国外分离株的绝对优势基因型。5、基因重组:本研究提示中国大陆HFMD来源的E-11毒株在5’-UTR区和3D区与其他EV-B新型肠道病毒发生重组,A1基因亚型分离株重组方式较D5基因亚型多,可能在其成为优势基因亚型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HFMD来源的E-11毒株与近年流行的其他EV-B流行株重组活动频繁,且不乏与暴发事件分离株发生重组,成为其将来导致疾病暴发流行的潜在隐患。6、热力和化学消毒剂对EV-A71的灭活效果与灭活温度、消毒剂浓度和处理作用时间等因素有关,研究化学消毒剂对EV-A71的灭活曲线对于指导化学消毒剂浓度和处理作用时间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罗菲[10](2019)在《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与建国之初同样被列为卫生工作重点的烈性传染病防治等工作不同,新法接生直至1985年才基本得到普及,时间跨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若干历史时期,其中原因也远非普遍接种疫苗那样简单。因此,研究新法接生从开始推行到基本普及的历史过程,勾勒新法接生推行的社会图景,探究影响新法接生尽早普及的各种因素,剖析影响新法接生率起伏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即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方法:在掌握大量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运用历史文献学方法,对新中国推行新法接生直至基本普及的全过程加以系统考察,从而再现新法接生推行的基本历史面貌。与此同时,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新法接生的36年间政治、文化与社会背景的变迁,采用医疗社会史与医疗经济学研究的分析工具,在综合考察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政治运动、经济水平、人力资源和传统生育观念是影响新法接生尽早普及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到新法接生率的起伏变化的命题。成果:通过分析推行新法接生的各个构成要素,诸如宣传动员、人力资源、推广方式、组织管理等,全面梳理新法接生推广的基本历史经验,客观再现新中国新法接生由推广到基本普及的历史。通过查阅、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史料,发现“大跃进”时期新法接生率存在虚高的成分,而“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时期农村产妇受到的医疗照顾也并不像前此论者所估计的那样少。“文革”时期许多中、高级妇幼保健人员或参加巡回医疗队,或被下放到农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地区新法接生的推广,他们培训的“在地化”初级医疗人员也为“文革”后期新法接生迅速推广并普及储备了人力资源。在构建新法接生推行历史图景的过程中,通过深入挖掘史料,对旧产婆改造、妇幼保健员培训、助产教育等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结合社会制度变迁,对基层妇幼保健机构的演变轨迹进行了梳理,并剖析了其中隐含的内在逻辑。在乡村医疗卫生人员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传统中医业者以其技术水平、庞大数量和广泛分布,受到政府关注,并被组织到新法接生推行工作之中。文中还对民族地区新法接生推行特色作了分析,并结合政策环境,提出医疗资源配置在其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在收集与分析各地不同历史时期新法接生率数据的基础上,生动再现新法接生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波浪式走向,借助医疗社会学、人口学等多种分析方法,综合考察影响新法接生推行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推动力量与影响因素,提出导致这种起伏变化及新法接生推广历时36年才宣告基本普及的原因,主要在于政策环境多变、人力资源严重匮乏、经济条件落后、传统生育观念影响等几个方面。结论:本文力求在再现新法接生普及历史面貌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新中国新法接生从开始推行到基本普及的主要成就及基本历史经验,并由此揭示出新法接生普及耗时长久的主要原因及新法接生率起伏变化背后隐藏的内外制约因素。自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行以来,保护妇婴健康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结合中心工作,采取了团结改造己有人员,培训新生力量,大力宣传新法接生,并在城乡和厂矿广泛建立新法接生组织和机构的一系列措以施,运用点面结合、点带面、逐步推进的方法,在全国展开消灭新生儿破伤风和产妇产褥热的工作。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体妇幼保健人员的艰苦努力,新法接生于1959年在城市基本普及,此后,推行新法接生工作的重点转向农村。新法接生推行的过程,伴随着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构成新中国新法接生推行的独特面貌。在新法接生宣传中,除了教育民众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外,重点在通过新旧对比,激发民众对新的人民政权的认同感。在接生员培训方面,既有接生技能内容的培训,也带有土地改革、合作化、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的鲜明时代特色,其中也能看到传统中医或隐或显的影响。在执业资格管理上,1949-1957年间较严格地实施专业化与证照制度;限于农村地区的各方面条件,1958年提出卫生人员都要做新法接生工作的要求,1963年正式提出只要采用了消毒接生与消毒断脐的方法,即使是家属或亲邻等实施的接生操作一样算作新法接生,事实上弱化了对接生员执业资格的管理,并使新法接生的技术要求降到了最低。1978年后,在边远和经济落后地区着重推广了1963年以后的做法,从而提高了这种低技术含量的新法接生推行的速度,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法接生推行的质量及新法接生率的稳定性。“文革”时期虽然妇幼保健机构大量撤销,影响到新法接生推行,但由于前此“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心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以及“文革”时期包括妇产科专家在内的大批中、高级医疗卫生人员的下放,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优质资源下沉的效果,部分地区农村母婴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采取了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新法接生推行办法,加之农村经济逐步好转,医疗装备与专业人员基本到位,妇幼保健网基本形成,新法接生很快在全国基本普及。
二、湖南省婴儿死亡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省婴儿死亡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2015—2019年湖南省37~41周分娩的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 果 |
2.1 37~41周分娩的新生儿和婴儿死亡构成情况 |
2.2 37~41周分娩的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率情况 |
2.3 37~41周分娩的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特征 |
2.4 前5位死因顺位情况 |
3 讨 论 |
(2)广西8市HIV抗体阳性母亲使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药物后对18月龄幼儿身体发育不良的9年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幼儿身体发育不良的评价 |
1.4 HIV母婴传播率的计算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 果 |
2.1 母婴使用PMTCT药物率 |
2.2 幼儿死亡率 |
2.3 幼儿HIV抗体阳性率 |
2.4 HIV母婴传播率 |
2.5 幼儿身体发育不良率 |
2.6 对照组身体发育不良率与病例组的比较 |
3 讨 论 |
(3)幼儿健康相关行为与肺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儿童住院病种及年龄分布情况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年龄分期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住院患儿病种统计情况 |
2.2 肺炎住院患儿年龄分布情况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1~3 岁幼儿健康相关行为与肺炎关系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变量的定义及其赋值 |
1.5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病例组与对照组匹配因素分布情况 |
2.2 病例组与对照组临床诊断分布情况 |
2.3 病例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分析 |
2.4 小儿肺炎相关因素的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2.5 小儿肺炎健康相关行为因素的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2.6 健康相关行为频次与小儿肺炎的相关性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儿肺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1-3岁幼儿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南宁市HIV阳性孕产妇接受母婴阻断治疗后18月龄幼儿体格发育不良10年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幼儿体格发育不良的评价 |
1.4 HIV母婴传播率的测算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病例组母婴ART用药率 |
2.1.1 母亲用药情况 |
2.1.3 婴儿喂养情况 |
2.2 病例组婴儿死亡率 |
2.3 病例组HIV阳性率 |
2.4 病例组体格发育不良率 |
2.5 病例组体格发育不良的各指标构成比 |
2.6 对照组体格发育不良及其与病例组比较 |
2.7 病例组的HIV母婴传播率 |
3 讨论 |
(5)2009-2019年湖南省新生儿死亡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新生儿死亡情况 |
2.2 2009-2019年湖南省监测地区新生儿死亡前5位原因及顺位 |
2.3 新生儿死亡评审情况 |
3 讨论 |
3.1 加强孕期保健和高危妊娠管理 |
3.2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孕期保健意识 |
3.3 加强产儿科医务人员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 |
3.4 完善尸检程序,提高尸检率 |
3.5 加强全省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各级中心收治对象、设备配备、人员能力及安全转运要求,健全新生儿救治网络 |
(6)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
第一节 专着类 |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
第四节 特殊病种 |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
第一节 蛇叹肿毒 |
一、蛇叹肿毒概述 |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
第二节 小儿疳积 |
一、小儿疳积概述 |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
四、小儿疳积现状 |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
第三节 肚腹痛 |
一、肚腹痛概述 |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
第四节 心头痛 |
一、心头痛概述 |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研究不足 |
四、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2014-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居民主要死因及期望寿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一、前言 |
二、资料来源与方法 |
1.资料来源 |
1.1 人口资料 |
1.2 死亡资料 |
1.3 江苏省全省人口及死亡数据 |
1.4 质量控制 |
2.统计软件与方法 |
2.1 死因分类 |
2.2 统计软件与方法 |
2.3 研究指标 |
三、结果 |
1.南京市鼓楼区人口基本特征 |
1.1 性别构成情况 |
1.2 年龄构成情况 |
2.人口死亡情况 |
2.1 居民死亡情况 |
2.2 年龄别、性别死亡率和构成情况 |
2.3 南京市鼓楼区居民年龄别、性别死亡率与全省、全国比较 |
2.4 婴儿死亡率 |
2.5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2.6 孕产妇死亡率 |
2.7 传染病死亡率 |
2.8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
3.人口死因谱变化 |
3.1 全人群死因顺位及其变化 |
3.2 分性别死因顺位及变化 |
3.3 分年龄段死因顺位及变化 |
4.主要致死疾病死因分析 |
4.1 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分析 |
4.2 肿瘤死亡分析 |
4.3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情况 |
4.4 外因死亡情况分析 |
5 期望寿命与减寿情况 |
5.1 南京市鼓楼区居民整体期望寿命 |
5.2 去死因期望寿命分析 |
5.3 不同肿瘤对去死因期望寿命的影响 |
5.4 寿命损失分析 |
四、讨论 |
1.南京市鼓楼区人口学特征 |
2.居民死亡情况 |
3.人口死因谱变化 |
4.主要致死疾病死因分析 |
5.期望寿命与减寿情况 |
6.对照健康江苏2030 规划纲要,南京市鼓楼区实现目标情况 |
7.本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 |
五、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南京市各区人口和经济情况 |
附录2 南京市鼓楼区居民死亡数据 |
附录3 各类疾病 ICD-10 分类 |
综述 我国居民死因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先秦两汉简帛医书的疾病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一、简帛文献中的病症研究综述 |
参考资料 |
二、黄帝内经病症研究综述 |
参考资料 |
三、中国古代疾病观及相关研究综述 |
参考资料 |
四、先秦两汉简帛医书疾病与治疗的研究综述 |
参考资料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进路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3 研究材料与方法 |
1.3.1 研究材料 |
1.3.2 研究内容:疾病观的概念界定与辨析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创新点及价值 |
1.4 研究预期 |
第二章 疾病的定义:简帛医书中病症的内容与发生空间 |
2.1 第一节简帛医书的疾病用语 |
2.1.1 简帛医书病症名称的整理、分类与分析 |
2.1.2 简帛医书的地域与疾病议题探讨 |
2.1.3 简帛医书与传世先秦两汉病症用语比较 |
2.2 第二节简帛医书中“疾病”定义的扩张 |
2.2.1 医方类简帛医书中疾病定义的扩张 |
2.2.2 经脉简帛医书中的医疗拓展 |
2.2.3 简帛医书中考察养生与性功能的医疗化 |
2.2.4 简帛医书的情志与身心病症的医疗化 |
2.2.5 小结:疾病定义拓展的方法分析 |
2.3 第三节医学哲学分析:身体与疾病的关系 |
2.3.1 解剖身体的突破:疾病发生空间的转变 |
第三章 疾病的语言:简帛医书的病痛经验与疾病性质 |
3.1 第一节简帛医书中病症的用语构成分析 |
3.1.1 《五十二病方》病症用语分析 |
3.1.2 《居延汉简》及《居延新简》病症用语分析 |
3.1.3 《足臂/阴阳十一脉灸经》及《脉书》中病症用语分析 |
3.1.4 《武威汉代医简》病症用语分析 |
3.1.5 老官山《六十病方》及《诸病》 |
3.1.6 小结:病症的性质和疾病空间的配搭 |
3.2 第二节特定病症用语的考察与分析 |
3.2.1 百病之长——风的病症用语分析 |
3.2.2 形下病症的用语的配搭与转化 |
3.3 第三节简帛医书中的病痛经验 |
3.3.1 疾病描述和分类中的病痛经验 |
3.3.2 身体感受的用语研究 |
3.4 第四节医学哲学分析:简帛医书中疾病的语言与思维 |
3.4.1 简帛医书中的疾病叙事:病痛事实下的不同叙述基点 |
3.4.2 气与身体感成为认识疾病的思维工具 |
3.4.3 语义的转化与隐喻的应用 |
3.4.4 病症语言改变中的医学理性拓展 |
3.4.5 简帛医书中整全身心的医学身体建构方式:身体感 |
第四章 疾病的成因:简帛医书的病因学考察 |
4.1 第一节一般病因学内容 |
4.1.1 外感六淫 |
4.1.2 内因及不内外因 |
4.1.3 其他 |
4.1.4 小结:混杂的临床病因观念 |
4.2 第二节简帛医书与《黄帝内经》的特定疾病病因比较 |
4.2.1 大风 |
4.2.2 疟 |
4.2.3 异梦 |
4.2.4 龋齿 |
4.2.5 痉 |
4.2.6 疼痛的病因 |
4.3 第三节医学哲学分析:简帛医书中的世界观 |
4.3.1 自然哲学与巫术混杂的病因观念 |
4.3.2 鬼神文化淡出医学的方式 |
4.3.3 疾病“事物因”展现的世界观:形上学自然主义 |
4.3.4 病因的逆向建构 |
第五章 疾病的诊断:简帛医书的诊断方法分析 |
5.1 第一节诊断资料的收集 |
5.1.1 诊断资料的类型 |
5.1.2 诊断过程中感官运用形式分析 |
5.2 第二节从证候到疾病本质的思考方法 |
5.2.1 直接按形态或症状作捷思式的判断 |
5.2.2 按形态作鉴别诊断 |
5.2.3 按症状鉴别诊断 |
5.2.4 按身体感作鉴别诊断 |
5.2.5 综合鉴别诊断 |
5.2.6 小结:简帛医书中诊断方法和基本思维 |
5.3 第三节医学哲学分析:简帛医书中对疾病本质的探求方法 |
5.3.1 从现象开始的溯因进路 |
5.3.2 老官山医简与《黄帝内经》的鉴别诊断法比较 |
5.3.3 从捷思到“病因病机”模式的转化 |
5.3.4 疾病的本体论转变 |
第六章 疾病的防治:简帛医书中对疾病的应对方法分析 |
6.1 第一节疾病治疗的思想 |
6.1.1 药物治疗:从药病相对到辨证思想的萌芽 |
6.1.2 经脉相关的诊疗思想分析 |
6.1.3 时间节律与治疗的思想分析 |
6.1.4 祝由术治疗的思想分析 |
6.2 第二节预防疾病的思想 |
6.2.1 与天地合参作为生命的目的 |
6.2.2 与时相应的生活方式 |
6.2.3 修炼得道的养生工夫 |
6.2.4 方术身体观的残留:埋胞术 |
6.3 第三节医学哲学分析:简帛医书中的临床决策 |
6.3.1 “脱巫入医”的医疗行为转化 |
6.3.2 临床证据的检验与应用 |
6.3.3 临床决策的范式转变 |
第七章 总结:简帛医书疾病观的综合分析 |
7.1 主要章节的核心医学哲学结论总结 |
7.2 疾病定义的转化 |
7.2.1 “从解剖到气论”的疾病命名 |
7.2.2 身心一体的“情绪”和“神志” |
7.2.3 失调模式统括病痛与疾病 |
7.2.4 疾病空间:病理生理学的“内”化 |
7.3 简帛医书中疾病核心意义的转化 |
7.3.1 疾病与正常的连贯:生命状态离常或适应力失却 |
7.3.2 疾病的本体:从致病原的存有到依附于人体的存有 |
7.4 简帛医书的疾病观分类 |
7.4.1 神灵疾病观 |
7.4.2 自然能量疾病观 |
7.4.3 气-解剖身体疾病观 |
7.4.4 经脉疾病观 |
7.4.5 气-阴阳-脏腑/五行疾病观 |
7.5 疾病观脱巫入医的转化核心:因果关系 |
第八章 简帛医书疾病观的溯源与比较 |
8.1 简帛医书疾病观转化的文化思想来源 |
8.1.1 孔子和老庄的自然主义让医疗不离人自身 |
8.1.2 身心体验成为理论与实务的桥梁 |
8.1.3 气论、阴阳五行成为医学“内向超越”的因果关系方法论 |
8.2 从老官山简帛的疾病观探讨《扁鹊仓公列传》 |
8.2.1 简帛医书与扁鹊仓公的病症比较 |
8.2.2 从简帛医书反观扁鹊仓公的医术 |
8.3 简帛医书疾病观与18 世纪欧洲“临床医学”诞生的医学哲学比较 |
8.3.1 基于《临床医学的诞生》的比较方法 |
8.3.2 疾病本质的建构与意义 |
8.3.3 临床策略:转向以人为中心的方法 |
8.3.4 东西方医学与虚幻空想的距离 |
8.3.5 小结:“气-阴阳-五行”疾病观与解剖病理学突破的医学哲学比较 |
8.4 简帛医书中疾病观转化的科学哲学意义 |
8.4.1 “气-阴阳-五行”系统发展史具备建构实在论特征 |
8.4.2 建构实在论所回应的问题 |
8.4.3 建构实在论与早期中医发展史 |
8.5 总结:东方“轴心突破”的医学文化建构 |
第九章 结语 |
9.1 本研究创新点的当代意义 |
9.1.1 当代学术意义:疾病观的现代及原典意义 |
9.1.2 当代社会意义:回应中医质疑 |
9.1.3 当代中医临床及教育意义:身体感作为体系的重要特点 |
9.2 本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
9.2.1 本研究的不足 |
9.2.2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资料 |
个人简历 |
致谢 |
附录 -简帛医书中疾病内容分类辑录 |
博士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埃可病毒11型多个基因型在中国大陆的循环及肠道病毒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1 肠道病毒的概述 |
1.1 人肠道病毒分类及分型方法的发展 |
1.2 人肠道病毒基因组结构分析及理化因子敏感性 |
1.3 肠道病毒的生命周期及进化机制 |
1.4 肠道病毒的一般实验室操作规范及灭活效果研究 |
1.5 埃可病毒11型(Echovirus 11)的基本概述 |
1.6 全球E-11的暴发与流行 |
1.7 E-11的研究现状 |
二、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涉及的E-11标本来源 |
2.1.2 病例信息来源 |
2.1.3 标本信息来源 |
2.1.4 灭活效果评价所用病毒株的确定 |
2.1.5 所用试剂 |
2.1.6 所用仪器设备 |
2.1.7 所用耗材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标本的采集、运输与处理 |
2.2.2 病毒接种与分离 |
2.2.3 病毒滴度测定 |
2.2.4 病毒核酸提取 |
2.3 标本中E-11的型内鉴定 |
2.3.1 实时荧光定量RT-PCR鉴定EV |
2.3.2 RT-PCR鉴定E-11 VP1编码区 |
2.3.3 E-11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
2.3.4 凝胶电泳分析 |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
2.4.1 中国大陆E-11 VP1编码区序列基因特征分析 |
2.4.2 中国大陆E-11的全基因组重组分析 |
2.5 肠道病毒消毒灭活效果评价的实验设计 |
2.5.1 热力灭活方式灭活EV-A71样本的制备 |
2.5.2 化学灭活方式灭活EV-A71的实验设计 |
三、结果 |
3.1 中国大陆200条E-11毒株的时间和地区分布特征 |
3.2 中国大陆200条E-11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
3.2.1 基于VP1编码区全长划分E-11基因型 |
3.2.2 中国大陆E-11毒株基因型的时间分布特征 |
3.2.3 中国大陆E-11毒株基因型的地区分布特征 |
3.3 全球及国外E-11基因型的时间和地区分布特征 |
3.4 HFMD病例中E-11分离株的全基因组进化分析 |
3.4.1 本研究17株HFMD来源的E-11全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 |
3.4.2 本研究17株HFMD来源的E-11全基因组序列亲缘性分析 |
3.4.3 中国大陆HFMD来源的E-11全基因组序列重组分析 |
3.5 肠道病毒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研究 |
3.5.1 肠道病毒的热力灭活效果评价及多重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 |
3.5.2 肠道病毒常见化学消毒剂的消毒效果评价 |
四、讨论 |
4.1 研究中国E-11分子流行病学的重要意义 |
4.2 中国大陆E-11的基因特征 |
4.3 中国大陆E-11的基因重组分析 |
4.4 肠道病毒的实验室生物安全 |
4.5 展望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我国HFMD实验室网络运转流程图 |
附表1: 200条中国大陆E-11全长VP1编码区序列详细信息 |
附表2: 国外359条E-11全长VP1编码区序列详细信息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缘起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3 核心概念:新法接生及其演变 |
2. 前人研究述评 |
2.1 涉及“新中国新法接生”的史学着述 |
2.2 有关新中国新法接生队伍及其管理机构的研究 |
2.3 接生制度化与社会动员 |
2.4 新中国新法接生研究的多个面向 |
2.5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的范围、分期及意义 |
3.1 研究对象的范围 |
3.2 研究对象的分期 |
3.3 研究目的 |
3.4 研究意义 |
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4.1 研究内容 |
4.2 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 |
4.3 创新之处 |
5. 文献资料 |
5.1 文献来源 |
5.2 文献资料的甄选原则 |
第一章 新法接生推行的三种传统 |
1. 民国时期推行新法接生的遗产 |
1.1 新法接生推行被纳入国家卫生行政 |
1.2 卫生试验区的工作与新法接生推行试点 |
1.3 助产教育与接生婆培训开启生育医疗化进程 |
1.4 建立妇婴卫生公共服务网络的尝试 |
1.5 免费接生实践及其经验 |
2. 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推行新法接生的遗产 |
2.1 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新法接生推广的理论基础 |
2.2 陕甘宁边区建立和完善妇幼卫生制度 |
2.3 开展群众性新法接生宣传 |
2.4 多样化的新法接生队伍培训 |
2.5 加强新法接生的组织管理 |
2.6 积极团结各方面力量推行新法接生工作 |
3. 学习苏联先进经验 |
3.1 学习苏联医学的历史选择 |
3.2 学习苏联先进的妇幼卫生组织管理经验 |
3.3 学习苏联经验改革助产教育制度 |
3.4 引进新技术,为新法接生注入时代内容 |
3.5 学习苏联经验中存在的问题 |
4. 小结 |
第二章 新中国新法接生宣传 |
1. 进行新法接生宣传的必要性 |
1.1 新生儿破伤风与产妇产褥热高发严重影响母婴健康 |
1.2 歧视妇女歧视助产的旧生育思想普遍存在 |
1.3 新法接生宣传是打破旧思想束缚的有力措施 |
1.4 新法接生宣传是构建“人财两旺”新社会的思想武器 |
2. 不同历史时期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与宣传主体 |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及其实施主体 |
2.2 1960年代新法接生宣传政策与实施主体 |
2.3 1970-1985年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及其实施主体 |
3. 结合政治运动宣传新法接生理念 |
3.1 土改时期新法接生宣传 |
3.2 结合“大跃进”宣传新法接生 |
3.3 结合革命话语宣传新法接生 |
3.4 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新法接生 |
4. 综合利用多种宣传形式,使新法接生家喻户晓 |
4.1 利用妇幼卫生展览会等受众面广的宣传形式扩大影响面 |
4.2 利用个别谈话或小型会谈的方式专注点上深入 |
5. 宣传工作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
5.1 宣传工作的成效 |
5.2 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6. 小结 |
第三章 新法接生队伍培养与提高 |
1. 初级新法接生人员培养 |
1.1 旧产婆改造与新法接生员培训 |
1.2 妇幼保健员训练与女赤脚医生培训 |
2. 学校教育 |
2.1 新中国早期的助产士培训 |
2.2 助产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培养 |
2.3 助产士在新法接生推广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
3. 高级妇幼保健人员的培养 |
3.1 由学校培养的高级妇幼保健人员 |
3.2 由中级晋升而来的高级妇幼保健人员 |
3.3 高级妇幼保健人员在新法接生推广中的作用 |
4. 在职人员的培训与提高 |
4.1 行政干部的培训与提高 |
4.2 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提高 |
5. 小结 |
第四章 点面结合的新法接生推行模式 |
1. 点面结合的新法接生推行模式 |
1.1 国家政策与各省市举措 |
1.2 各地试点区域选择与重点培养 |
1.3 由点带面的工作方法 |
2. 个案分析:广东兴宁县新法接生工作的全面推广 |
2.1 兴宁县开启新法接生试点工作 |
2.2 新法接生工作全面推广 |
3. 民族地区的新法接生推广 |
3.1 党和国家有关民族地区新法接生推广的方针政策 |
3.2 新法接生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实践 |
4. 小结 |
第五章 新法接生的管理措施 |
1. 新法接生队伍的组织形式 |
1.1 群众性妇幼保健组织 |
1.2 国家举办的妇幼保健专业机构 |
2. 新法接生队伍的管理措施 |
2.1 加强党政领导,实行第一书记挂帅 |
2.2 实行劳动报酬与免费接生的双向经济驱动机制 |
2.3 建章立制,严格制度管理 |
2.4 建立妇幼保健网,实施一体化管理 |
2.5 启动评模奖优的荣誉激励机制 |
3. 小结 |
第六章 新法接生与中医 |
1. 传统中医学产科理论与实践 |
1.1 产科专着中与新法接生有关的分娩方法论述 |
1.2 产科专书以外的医书中与新法接生相关的论述 |
1.3 与产前检查及产后疾病防治有关的中医理论与实践 |
2. 产婆(接生员)接产中体现的中医理论 |
2.1 优秀产婆接生技术源于中医理论 |
2.2 接生员运用中医理论处理难产 |
3. 中医积极参与新中国新法接生推广 |
3.1 中医积极参与新法接生宣传 |
3.2 中医参与培训与辅导管理接生员队伍 |
3.3 中医理论与实践对新法接生的促进 |
4. 中医被纳入新法接生制度之中 |
第七章 推行新法接生的成就及历史经验 |
1. 新法接生推行工作的成就 |
1.1 在全国基本普及新法接生,保障母婴生命健康 |
1.2 建立起一支数量庞大的妇幼保健队伍,促进妇幼卫生工作全面开展 |
1.3 革除旧生育习俗,初步形成科学生育观 |
1.4 加强新法接生科学研究,推动助产学与产科学学术进步 |
1.5 保障国家建设的劳动力供给,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工业建设的发展 |
1.6 新法接生强化了民众的国家认同感 |
2. 普及新法接生的基本历史经验 |
2.1 党和政府的领导是新法接生普及的根本保障 |
2.2 持续有效的宣传工作是新法接生普及的思想基础 |
2.3 接生队伍建设是普及新法接生的人力保障 |
2.4 创建制度化接生模式是新法接生普及的组织基础 |
2.5 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新法接生顺利推进的重要力量 |
2.6 合理解决接生报酬是调动新法接生队伍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
2.7 善用传统中医力量丰富了新法接生理论并促进其推广 |
3. 小结 |
第八章 新法接生推行中的阻滞因素分析 |
1. 不同历史时期新法接生率的起伏 |
1.1 作为评价标准的新法接生率 |
1.2 全国历年新法接生率呈现阶段性变化 |
2. 1958-1959年新法接生率修正 |
2.1 “大跃进”时期新法接生统计方法直接导致新法接生率过高 |
2.2 通过《人口志》等资料修正新法接生率 |
2.3 通过回顾性调查修正新法接生率 |
3. 新法接生推行中的阻滞因素分析 |
3.1 变动较大的政策环境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
3.2 人力资源匮乏迟滞新法接生普及进程 |
3.3 长期经济水平低下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
3.4 传统生育观念长期存在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
4. 除旧布新非易事 |
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新法接生大事记 |
附录2 《医士、药剂士、助产士、护士、牙科技士暂行条例》摘录 |
附录3 广东省农村接生员之组织领导 |
附录4 关于普及新法接生工作的报告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详细摘要 |
四、湖南省婴儿死亡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2015—2019年湖南省37~41周分娩的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现状分析[J]. 华新军,孔繁娟,刘智昱. 实用预防医学, 2022(02)
- [2]广西8市HIV抗体阳性母亲使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药物后对18月龄幼儿身体发育不良的9年回顾性研究[J]. 葛宪民,蓝光华,朱金辉,蒋武,梁旭,邓鑫晖,林兆森,覃熙茂,韦宁,农爱丹,郭伟贵,陈欢欢,李彬,温平镜,李江恒,林倩,覃允,孟琴,罗柳红,邓月琴,李珊珊,刘帅凤,吴秀玲,黄精华. 实用预防医学, 2022(01)
- [3]幼儿健康相关行为与肺炎的相关性研究[D]. 吴阿华.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南宁市HIV阳性孕产妇接受母婴阻断治疗后18月龄幼儿体格发育不良10年回顾性研究[J]. 葛宪民,朱金辉,蒋武,蓝光华,唐驰,李江恒,林倩,陈欢欢,罗柳红,李珊珊,李彬,温平镜,黄玉满,孟琴,刘帅凤,吴秀玲,黄精华,陆华湘,邓月琴.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0(04)
- [5]2009-2019年湖南省新生儿死亡情况分析[J]. 廖鸣慧,黄群,龙小兰,李辉霞,肖娟,黄广文. 中国妇幼保健, 2020(21)
- [6]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 [7]2014-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居民主要死因及期望寿命分析[D]. 徐乐飞. 东南大学, 2020(01)
- [8]先秦两汉简帛医书的疾病观研究[D]. 林振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5)
- [9]埃可病毒11型多个基因型在中国大陆的循环及肠道病毒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研究[D]. 李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10)
- [10]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D]. 罗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