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H.323会议系统中嵌入高效的视频压缩协议H.263(论文文献综述)
赵阳[1](2016)在《内蒙古联通视频会议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信息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进步的同时,多媒体以及网络通信技术逐渐成为了计算机行业产业的焦点。视频会议系统的通过其自身强大的交互性、成本低廉、时效性等优势已然成为目前一种主流的会议交流方式。由于内蒙古自治区狭长并且十分的广阔,在内蒙古联通进行开各种内部会议的过程中,与会的分公司参会人员路途消耗的时间和经费较高,所以为内蒙古联通公司建设一整套高效、可靠、经济的视频会议系统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基于以上情况,在本论文中将具体论述由本人参与设计、建设并进行最终测试的内蒙古联通视频会议系统的实现过程。首先对视频会议系统的定义、分类、接入标准等内容进行研究。然后由本人结合实际情况并通过多部门调研分析,确定系统功能需求,选择一种合适的接入方式。在对相关技术与原理研究的基础上,由本人参与的工作小组对视频会议系统的多点控制单元与用户终端进行设计与实现,最后对整个系统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测试,保证系统的正常使用。
杨志刚[2](2012)在《建设基于银行内部网络的视频会议系统》文中认为随着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从企业和机构举行会议,到各类大型学术报告和研讨会的开展,对能够进行多媒体展示、数字化图文处理的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的需求日益强烈。作者所在单位为提高办公效率,解决普通会议在费用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决定在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基础上建立一套实用的视频会议系统。鉴于单位的银行性质,网络上传输的信息涉及较多的资金数据,传输质量和实时性要求很高,所以新建视频会议系统应尽力做到低带宽占用、高清晰效果和系统安全可控。论文分析比较了基于H.320标准的视频会议体系和基于H.323标准的新型IP视频会议系统各自的技术优势;研究了组建视频会议系统所涉及的音视频压缩技术、网络传输技术和质量保障策略等。在进行了充分的技术准备工作后,参照现有网络情况和建设目标在技术选型、设备架构、系统功能设计、系统安全考虑等方面进行了需求分析并确定了方案,采用最新的H.323协议、G.711语音标准和H.261QCIF视频标准,在Windows socket技术上使用CAsyncSocket和CScoket类等进行了音视频模块、网络通信模块等的编码实现,同时对整个网络做了必要的策略保障配置。在系统建设完成后,我们在不同的时段和多种网络流量情况下进行了系统测试,均能很好达到预期目标,成功建起了一套实用的视频会议系统。系统建成后的实际效益立竿见影,为单位节约了大量的会议和培训开支。以会议为例:单位辖内分支机构单次会议各项综合开销在1.5万—2万之间,以月均八次计算,仅会议一项每年可节约经费近160余万元。另外,视频会议系统建成以后,单位多次利用会议系统的多媒体功能开展技能培训、职工竞赛和警示教育等活动,充分利用了资源并丰富了单位职工活动。
祝源[3](2012)在《西昌电业局多点视频会议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相关硬件与软件产业的飞速发展,成本低廉的硬件和易于开发的软件使得视频聊天、视频会议等远距离通信技术也快速发展,已经逐渐改变着人们的交流方式。同时,随着视频编解码标准的不断发展,其优势也越来越明显。视频会议系统实现的一个关键就是视频的编解码,在网络带宽有限的条件下为了得到较好的图像质量,会议系统对视频编解码要求有较高的编解码压缩率同时具有较好的抗丢包性能和抗误码性,使其更好的适应网络环境。针对这一点,本文对视频会议系统的原理及编解码相关协议进行研究,旨在为西昌电业局及其下属子公司提供一个便捷的会议交流平台。主要工作为:1.视频会议系统原理及编解码相关协议研究。首先对视频会议系统的分类、现行标准以及接入方式进行介绍。通过分析并结合实际需求,本文选择基于IP网络的接入方式。为了提高音视频文件的编解码压缩率以及增强抗丢包性和抗误码性,本文对相关协议族进行研究,最后通过将H.323以及H.264进行整合来达到上述要求。2.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在研究了相关原理与技术的基础上,本文详细描述了视频会议系统的多点控制单元(XC-NodeHub)以及用户终端(XC-ClientView)的设计与实现并对视频会议系统进行了测试。本文通过对视频会议系统的原理以及相关协议的研究与实现,为西昌电业局及其下属子公司提供了一个视频会议系统。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该系统,电业局本部及其下属子公司的成员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便捷的进行交流。
杨刚[4](2011)在《视频会议系统MCU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视频会议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已经成为主流。多点控制单元(MCU)是视频会议系统中的重要控制部件,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视频会议系统的质量。针对视频会议系统的MCU,本文研究了国内外视频会议系统的发展现状,就当前研究热点做了分析,介绍了MCU的主要功能。作者对视频会议系统中用到的音视频编解码做了详细研究,具体测试了开源音视频编解码库G.711、G.729、H.261、H.263和H.264,对编解码前后的音频信号波形变化和视频图像大小及质量分别做了对比分析。文章还介绍了H.323协议栈,对该协议栈的各个组成部分和信令做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了基于H.323的MCU的基本结构,对软件MCU和硬件MCU做了对比分析,给出了软件MCU的系统管理功能做了需求分析。根据VIS H.323 DLL Library提供的API函数研究并设计了一个小型的视频会议系统的MCU,实现了音视频转发和会议控制,设计了基于TCP/IP协议在线文字讨论模块,最后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VLC的ActiveX控件的分屏显示方法。使用MFC实现了MCU的界面设计。论文最后对实现的MCU系统功能进行了测试,就视频会议系统多点控制单元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论文所研究的内容来源于实际视频会议项目,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王枫博[5](2010)在《基于H.323对等式视频会议系统通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化的发展,IP技术正逐渐成为下一代网络的主要通信手段。目前因特网己成为主流的多媒体通信网络,以IP协议为基础的多媒体通信应用系统也将成为主要发展趋势,特别是目前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目前,对于视频会议的实施主要有硬件和软件两种方案。硬件方案在系统稳定度和传输质量上面有其优势,但是价格昂贵。而随着网络带宽的提高,以及图像和语音压缩技术的进步,由软件实现的视频会议系统渐渐成为业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H.323协议开发了一个纯软件的对等式小型视频会议通信平台,该平台的设计符合H.323协议族标准,实现了局域网内会议各终端之间的实时信令交互和数据传输。在网络方面,通信平台实现呼叫建立、通信控制和实时数据传输,在会议用户方面,通信平台处理来自各用户端的控制信息和视、音频数据码流,井提供了便捷的用户操作界面。论文首先探讨了视频会议的发展、相关协议、标准及其工作原理,着重分析了视频会议系统通信过程中涉及到的两个重要协议H.255.0呼叫信令协议和H.245媒体控制协议。然后,给出了视频会议终端总体和各部分模块的设计方案,及其具体的程序实现过程。在视音频处理模块中分别采用了Microsoft公司提供的WaveformAudioAPI和VFW包来实现音视频的采集、压缩和回放等功能。在数据传输模块的实现中,基于Winsock技术实现了网络编程,采用了多线程处理和组播传输技术,提高了处理速度并降低了占用带宽。音视频的传输则采用基于UDP的RTP/RTCP协议实现,保证了视音频流传输的时实性和连续性,避免了分组丢失,确保了分组的有序传输。最后对系统进行了测试,在30帧/秒的速率下,图象较为流畅,基本达到唇音同步,6人的会议组大概占用300Kb/s终端带宽。本文所研究的内容适应于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无论从技术还是经济角度来看,开发和研究该会议系统都很有意义,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张小翠[6](2010)在《H.264标准在H.323系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通信技术、Internet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基于IP网络的视频会议系统H.323已经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而同时随着视频编码标准的不断更新,其优势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并在各个方面得到大量的应用。本文在充分分析H.323协议和视频编码标准H.264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在Openh323+系统中传输H.264视频的方法,给出了实验结果。本文仔细的研究了视频编码标准H.264,对H.264所采用的帧内帧间编码、环路滤波、熵编码、DCT变换和运动估计等技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阐述了H.264在H.323系统中应用的优势。并对H.323协议的体系结构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对H.323的通讯传输控制协议、音视频传输、H.323实体以及H.323的呼叫流程都进行了相关的探讨,介绍了H.323的协议栈OpenH323+。由于H.264是一种新的视频编解码标准,与以往标准在体系结构等方面有诸多差异,要在H.323体系中应用H.264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必须对H.323标准的进行必要补充和修改,本文根据ITU-T对H.32x系列协议进行补充的H.241协议以及OpenH323+系统的特性,提出了在Openh323+系统中实现H.264视频传输的设计,并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通过在Openh323+上使用不同的视频编解码标准(H.261、H.263、H.264)进行实验对比,得出H.264标准在H.323协议栈复杂的多线程环境下,比H.261和H.263标准有更好的视频传输质量。实验所得到的良好的图像重建质量和连续的运动画面完全可以满足不同用户在IP网络上进行的实时视频通讯的要求。
陈海群[7](2010)在《基于OPenh323的视频会议系统在生物远程鉴定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类经济、政治及文化活动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通信的形式和种类也越来越多,声音和图像具有直观性强、承载的信息内容丰富的特点正在被更多的引入到通信领域。尤其是把图像信息、声音信息等数据结合起来,不仅极大的丰富了通讯的内容,而且也更符合人们获取外部信息的特点。目前在视频会议中被普遍采用和参考的标准是由ITU提出的H323标准,相对于其他的一些标准,依据H323标准所构成系统的有更好的成熟性、互通性、经济性及适用的广泛性。本文研究了H323标准和H323视频会议系统的体系结构,重点对系统中的协议栈、实体的组成、通信过程、会议的控制和管理等模块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了支持H323协议的多点视频会议的原型Openh323,通过实验获得其库文件,在其基础上对ITU-T的H323多点视频会议系统及相关模块进行了设计和实现,设计出符合H 323协议族标准并能够实现跨越局域网内外内会议终端之间的实时信令交互和数据传输的视频会议系统。该系统采用集中式的体系结构,以集中会议模式作为实现模型,提供直观、便捷的用户操作界面。本系统实现了增强MCU服务器稳定性,提高视频传输质量。基于Openh323底层库,通过MCU服务器在远程用户和专家间建立语单/视频连接,使远程专家可观察到用户端的实时显微视频及高清静态图像,以便鉴定专家对未知标本做出鉴定判断。系统要求能传输流畅的视频和语音,同时客户端需集成WEB浏览器、专用图像采集设备控制等功能。MCU服务器能够实现点对点以及通过MCU进行多客户端之间的互联,实现支出多种视频图像格式的通信的功能,如h.264等。并实现支持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音视频通道的任意建立与关闭。在有害物质远程鉴定的过程中,MCU支持接收来自客户端的各种功能指令,包括选择观看单一会议成员或者全体会议成员的混合视频、转发广播消息或者单独对某个客户端的消息等。
段鹏[8](2010)在《基于JAVA的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往的通信方式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基于网络的视频通信已经逐步成为现代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沟通方式。与此同时,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正从以往的对特定网络及硬件的依赖逐渐发展到利用纯软件来实现,利用软件来实现媒体数据的处理及会议的过程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视频会议系统的发展状况及趋势,接着描述了视频会议系统的结构组成与常用协议,然后介绍了视频会议系统的关键技术。本文通过对关键技术的详细对比和分析,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实现方案。为了满足平台无关性,本文采用了JAVA语言,并通过JAVA多媒体框架JMF提供的捕捉、回放、编解码等工具,把音频、视频放到JAVA应用程序中,完成了视频会议系统中媒体数据的处理,通过对比现有的网络通信技术,采用多播进行媒体数据的传输,通过异步通讯模式实现文本的传输,较好的实现了会议功能。本文采取自定义信令,C/S(客户机/服务器)的结构方式进行视频会议的整体设计。运用JMF及多播实现音视频的采集、处理、传输、接收,利用JAVA Swing组件完成系统界面的可视开发。本系统结构简单,功能实用,成本低廉,对中小用户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唐智伟[9](2008)在《基于H.323协议的H.264视频传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现代通信技术、Internet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基于IP网络的视频会议系统H.323己经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而同时随着视频编码标准的不断更新,其优势己经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同时也在各个方面得到大量的应用。本文就是在充分研究和分析H.323协议和最新的视频编码标准H.264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Openh323系统中传输H.264视频的方法,给出了实验结果,并与传输H.261和H.263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对H.323协议的体系结构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对H.323的通讯传输控制协议、音视频传输、H.323实体以及H.323的呼叫流程都进行了相关的探讨,针对目前视频会议发展的状况,对H.264在H.323的应用前景做出了分析。仔细的研究了最新视频编码标准H.264,对H.264所采用的帧内帧间编码、变换量化和环路滤波、熵编码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着重对H.264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比较包括H.264与国外其它编码压缩标准MEPG4、MEPG2、H.263的比较,以及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AVS视频标准的性能分析,并给出比较分析结果。H.264在H.323中的视频传输的能力协商过程是实现H.264传输的重点,由于H.264是一种新的视频编解码标准,与以往标准在体系结构等方面有诸多差异,要在H.323体系中应用H.264存在很多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定义实体的H.264能力、定义完能力后如何进行H.264的能力协商,因此必须对H.323标准的进行必要补充和修改,本文根据ITU-T对H.32x系列协议进行补充的H.241协议,提出了在Openh323系统中实现H.264视频传输的能力协商的设计和视频编码器的设计,并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通过在Openh323上使用不同的视频编解码标准(H.261、H.263、H.264)进行实验对比,得出H.264压缩算法在H.323协议栈复杂的多线程环境下,比H.261和H.263标准有更好的视频传输质量,能得到更令人满意的实验结果。实验所得到的良好的图像重建质量和连续的运动画面完全可以满足不同用户在IP网络上进行的实时视频通讯的要求。
高玉之[10](2008)在《视讯会议中远端摄像头控制和MPEG-4视频传输》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通信的发展,视讯会议应用越来越广泛,有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研究应用价值。H.323和SIP是当前主要的两种基于IP网络的视讯会议协议,考虑到与原有协议H.320的互通和兼容,本文选择了H.323协议框架作为本视讯会议系统的体系结构。本文在分析和研究H.323的基础上,给出了本视讯会议系统的组成和软件总体结构,并对其中的关键模块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视讯会议终端TMS320DM6446平台的优越性,研究和实现了视讯会议中远端摄像头控制和MPEG-4视频传输。基于IP网络的视讯会议系统能够实时传输图像、声音及其它数据。如果在视讯会议系统中加入远端摄像头控制,那么可以任意控制远端摄像头的各种动作,将会极大地提高远程监控的效果,研究视讯会议中远端摄像头控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各种远端摄像头控制协议进行研究和比较分析,本文采用了H.224/H.281作为本视讯会议系统的远端摄像头控制协议。通过对H.224/H.281协议的分析,研究了在视讯会议系统中H.224/H.281远端摄像头控制的方法,给出了在H.323体系中扩展H.224/H.281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给出了远端摄像头控制的设计方案和实现,并通过测试验证了视讯会议H.224/H.281远端摄像头控制的正确性。在H.323视讯会议中采用视频压缩标准H.261和H.263,这两种协议存在着编码效率低、传输效率低、重建图像质量差等诸多问题。MPEG-4是国际上性能优越的视频编解码标准,改善了低比特率压缩及提高了容错性,比以往标准(H.261和H.263)有着更出色的性能,研究MPEG-4视频在视讯会议系统中的传输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和分析MPEG-4视频标准和MPEG-4关键技术,包括DCT变换、量化、运动估计与运动补偿以及VLC编码技术,研究了在视讯会议系统中传输MPEG-4视频的方法,给出了在H.323体系中扩展MPEG-4视频传输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设计并实现了基于视讯会议的MPEG-4视频传输,给出了MPEG-4视频传输方案。并通过对两段标准视频序列的实验,对MPEG-4视频传输与H.263视频传输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二、在H.323会议系统中嵌入高效的视频压缩协议H.263(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H.323会议系统中嵌入高效的视频压缩协议H.263(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联通视频会议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5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视频会议系统介绍 |
2.1 视频会议系统概述 |
2.1.1 视频会议系统的分类 |
2.1.2 视频会议系统的现行标准 |
2.1.3 视频会议系统的接入方式 |
2.2 基于IP网络接入的视频会议系统 |
2.2.1 基于IP网络接入的优势 |
2.2.2 IP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结构 |
2.2.3 相关技术标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视频会议系统的关键技术介绍 |
3.1 相关协议基本原理 |
3.1.1 H.323协议 |
3.1.2 H.264协议 |
3.2 H.323对H.264的支持 |
3.3 Openh323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视频会议系统的总体设计 |
4.1 系统要求 |
4.2 总体结构 |
4.3 系统应用及处理流程 |
4.4 系统用例分析 |
4.4.1 未注册用户用例 |
4.4.2 普通参会者用例 |
4.4.3 会议主持人用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视频会议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开发及使用环境介绍 |
5.2 多点控制单元 |
5.2.1 用户管理模块 |
5.2.2 会议管理模块 |
5.2.3 通信模块 |
5.3 用户终端 |
5.3.1 音视频编解码模块 |
5.3.2 RTP包封装与解包模块 |
5.3.3 数据处理模块 |
5.4 数据库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功能测试 |
6.1.1 系统的会议功能测试 |
6.1.2 系统的文件播放功能测试 |
6.1.3 系统录制与直播功能测试 |
6.2 系统性能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建设基于银行内部网络的视频会议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图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视频会议系统概述 |
1.2 视频会议系统的发展和现状 |
1.3 建设视频会议系统的目的 |
1.4 本文的工作 |
1.5 本文章节 |
第二章 视频会议体系标准 |
2.1 视频会议系统分类 |
2.2 视频会议体系标准 |
2.3 视频会议H.323协议标准 |
2.3.1 H.323与H.320协议的比较 |
2.3.2 H.323技术特点 |
2.3.3 H.323体系结构 |
2.3.4 H.323协议系统有待解决的问题 |
2.4 通信协议栈 |
2.4.1 系统控制 |
2.4.2 分组与同步 |
2.4.3 数据应用标准 |
2.5 H.239双流技术 |
2.5.1 双流技术实现 |
2.5.2 双流技术应用意义 |
第三章 系统建设相关技术研究 |
3.1 视、音频编码技术 |
3.1.1 视频编码标准 |
3.1.2 音频处理技术 |
3.2 网络传输协议 |
3.2.1 RTP实时传输协议 |
3.2.2 RTCP实时传输控制协议 |
3.3 组播技术 |
3.3.1 组播体系结构 |
3.3.2 组播工作原理 |
3.4 网络保障(QoS) |
第四章 视频会议系统分析与设计 |
4.1 系统运行网络现状 |
4.2 视频会议系统建设目标 |
4.3 视频会议系统设计原则 |
4.3.1 高质量会议效果 |
4.3.2 先进性和兼容性 |
4.3.3 稳定性和可靠性 |
4.3.4 集成性和安全性 |
4.3.5 易用性和可扩展性 |
4.3.6 实用性和经济性 |
4.4 会议功能设计 |
4.4.1 点对点会议 |
4.4.2 多点会议 |
4.4.3 多组会议 |
4.4.4 分屏会议 |
4.4.5 电话请求会议 |
4.4.6 视频会议管理 |
4.4.7 双流会议 |
4.5 系统安全性设计 |
4.5.1 会议加密 |
4.5.2 MCU安全保障 |
4.5.3 视频终端安全 |
4.5.4 系统管理安全 |
4.5.5 与会者管理 |
4.6 系统配置方案 |
第五章 视频会议系统实现 |
5.1 系统硬件组成 |
5.2 系统软件框架 |
5.2.1 数据流程 |
5.2.2 系统结构 |
5.3 系统开发环境 |
5.4 音、视频模块实现 |
5.4.1 音频模块实现 |
5.4.2 视频模块实现 |
5.5 网络传输模块实现 |
5.5.1 系统传输层实现 |
5.5.2 系统网络层实现 |
5.6 QoS策略保障实现 |
5.7 声像同步控制 |
5.8 故障检测和诊断 |
第六章 系统测试验收 |
6.1 系统运行测试 |
6.1.1 网络传输测试 |
6.1.2 双流模块测试 |
6.2 终端性能测试 |
6.2.1 终端适应性测试 |
6.2.2 视频会议清晰度测试 |
6.2.3 终端处理性能测试 |
6.3 系统使用效果 |
6.3.1 完美的视频 |
6.3.2 卓越的音效 |
6.3.3 双流技术应用 |
6.3.4 多分屏显示 |
附录 系统成果展示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3)西昌电业局多点视频会议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视频会议系统介绍 |
2.1 视频会议系统概述 |
2.1.1 视频会议系统的分类 |
2.1.2 视频会议系统的现行标准 |
2.1.3 视频会议系统的接入方式 |
2.2 基于 IP 网络接入的视频会议系统 |
2.2.1 基于 IP 网络接入的优势 |
2.2.2 IP 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结构 |
2.2.3 相关技术标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视频会议系统关键技术介绍 |
3.1 相关协议基本原理 |
3.1.1 H.323 协议 |
3.1.2 H.264 协议 |
3.2 H.323 对 H.264 的支持 |
3.3 Openh323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视频会议系统的总体设计 |
4.1 系统需求 |
4.2 总体结构 |
4.3 系统应用及处理流程 |
4.4 系统用例分析 |
4.4.1 未注册用户用例 |
4.4.2 普通参会者用例 |
4.4.3 会议主持人用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视频会议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开发及使用环境介绍 |
5.2 多点控制单元 |
5.2.1 用户管理模块 |
5.2.2 会议管理模块 |
5.2.3 通信模块 |
5.3 用户终端 |
5.3.1 音视频编解码模块 |
5.3.2 RTP 包封装与解包模块 |
5.3.3 数据处理模块 |
5.4 数据库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功能测试 |
6.1.1 系统的会议功能测试 |
6.1.2 系统的文件播放功能测试 |
6.1.3 系统录制与直播功能测试 |
6.2 系统性能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视频会议系统MCU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视频会议发展现状及研究热点 |
1.3.1 国内外视频会议系统发展现状 |
1.3.2 当前视频会议系统研究热点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视频会议系统中的音视频编解码分析及测试 |
2.1 视频编解码 |
2.1.1 H.261标准 |
2.1.2 H.263标准及测试 |
2.1.3 H.264标准及测试 |
2.2 音频编解码 |
2.2.1 G.711语音编码标准及测试 |
2.2.2 G.729语音编码标准及测试 |
第三章 视频会议H.323协议标准 |
3.1 H.323的概念 |
3.2 H.323的特点 |
3.3 H.323协议栈结构 |
3.4 H.323系统组件 |
3.4.1 终端 |
3.4.2 网关 |
3.4.3 网守 |
3.4.4 MCU |
3.5 H.323信令介绍 |
3.5.1 RAS信令 |
3.5.2 呼叫控制信令 |
3.5.3 H.245信令 |
第四章 基于H.323的MCU的结构分析 |
4.1 多点控制单元(MCU)基本结构 |
4.2 硬件MCU和软件MCU的比较 |
4.3 MCU会议管理功能需求分析 |
4.3.1 信息管理 |
4.3.2 会议管理 |
第五章 视频会议系统MCU的设计与部分模块实现 |
5.1 MCU的整体结构设计 |
5.2 MCU的软件结构 |
5.3 H.323信道建立过程 |
5.4 文字讨论设计实现 |
5.4.1 文字模块的协议机制 |
5.4.2 文字讨论模块设计 |
5.4.3 文字讨论模块实现 |
5.5 分屏显示设计实现 |
5.6 MCU界面设计 |
第六章 系统性能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测试方法和结果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基于H.323对等式视频会议系统通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发展 |
1.1.1 发展历程 |
1.1.2 发展现状 |
1.1.3 发展趋势 |
1.2 本课题的意义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H.323 视频会议的系统关键技术 |
2.1 H.323 视频会议的系统结构 |
2.1.1 视频会议系统的通信网络载体 |
2.1.2 H.323 终端 |
2.1.3 多点控制单元 |
2.1.4 网守 |
2.1.5 网关 |
2.2 H.323 协议栈解析 |
2.2.1 RAS 协议 |
2.2.2 H.225 呼叫信令 |
2.2.3 H.245 控制信令协议原理 |
2.2.4 RTP 协议原理 |
2.3 视音频数据处理技术 |
2.3.1 压缩技术简介 |
2.3.2 音频编解码技术 |
2.3.3 视频编解码技术 |
2.3.4 组播技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总体结构设计与实现 |
3.1 总体结构设计 |
3.1.1 无服务器的对等式结构设计 |
3.1.2 系统软件模块结构 |
3.2 会议管理模块 |
3.2.1 会议管理的功能划分 |
3.2.2 成员信息管理 |
3.2.3 会议管理实现 |
3.3 音频和视频功能模块 |
3.3.1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策略 |
3.3.2 视频处理模块 |
3.3.3 音频处理模块 |
3.3.4 RTP/RTCP 封装实现 |
3.4 数据的传输与控制模块 |
3.4.1 Winsock 基本概念 |
3.4.2 数据传输信道结构 |
3.4.3 控制信道的建立 |
3.4.4 视音频数据信道的建立 |
3.4.5 IP 组播的编程实现 |
3.5 附加功能模块 |
3.5.1 电子白板的调用 |
3.5.2 文字聊天功能 |
3.6 多线程技术的应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测试 |
4.1 测试环境 |
4.2 系统功能测试 |
4.3 系统性能分析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H.264标准在H.323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目前的研究现状 |
1.2.1 视频编解码技术的研究 |
1.2.2 网络多媒体传输协议的研究 |
1.3 本文的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H.264标准及其新技术 |
2.1 H.264基本原理 |
2.1.1 H.264的档次 |
2.1.2 H.264的分层设计 |
2.2 H.264标准中的采用的新技术 |
2.2.1 帧内预测 |
2.2.2 环路滤波器 |
2.2.3 熵编码 |
2.2.4 整数DCT变换 |
2.2.5 多参考帧 |
2.2.6 1/4精度运动估计 |
2.3 H.264在H.323系统中的应用优势 |
2.3.1 H.264的网络适应性 |
2.3.2 H.323对H.264提供的支持 |
第三章 H.323系统体系 |
3.1 H.323体系结构 |
3.1.1 终端 |
3.1.2 网关 |
3.1.3 网守 |
3.1.4 多点控制单元(MCU) |
3.2 H.323协议栈 |
3.2.1 RAS |
3.2.2 H.225.0呼叫控制协议 |
3.2.3 H.245媒体控制协议 |
3.2.4 其他协议 |
3.3 OpenH323+简介 |
3.3.1 OpenH323+的特点 |
3.3.2 OpenH323+的结构 |
第四章 基于OpenH323+的有害生物远程鉴定系统设计 |
4.1 项目介绍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2.1 MCU设计 |
4.2.2 终端设计 |
4.3 部分功能模块描述 |
4.3.1 视频交互方案 |
4.3.2 自定义指令处理 |
4.3.3 逻辑信道控制 |
第五章 基于H323系统的H.264嵌入研究 |
5.1 H.264在OpenH323+中嵌入的可行性 |
5.2 H.264嵌入方案 |
5.2.1 H.264码流传输流程 |
5.2.2 H.264嵌入方案 |
5.3 H.264嵌入实现 |
5.3.1 OpenH323+系统中H.264传输关键类 |
5.3.2 H.264动态库接口及其参数设置 |
5.3.3 RTP/RTCP协议 |
5.3.4 RTP包的封装与解包 |
5.3.5 H.264编码和解码的实现 |
5.4 实验环境与测试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基于OPenh323的视频会议系统在生物远程鉴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来源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H_323标准及相关标准比较 |
2.1 T_120协议 |
2.2 H_320协议 |
2.3 H_323系统的体系结构 |
2.3.1 H_323终端 |
2.3.2 多点控制单元(MCU) |
2.3.3 网关(GATEWAY) |
2.3.4 网守(GATEKEEPER) |
2.4 H_320和H_323技术比较 |
第三章 H_323视频会议系统的关键技术 |
3.1 IP组播技术 |
3.2 音/视频编解码技术 |
3.2.1 H_323会议系统音频编码标准 |
3.2.2 H_323会议系统视频编码标准 |
3.3 多媒体传输技术 |
3.3.1 RTP所在协议层的位置 |
3.3.2 RTP协议 |
3.3.2.1 RTP协议功能 |
3.3.2.2 RTP数据包格式 |
3.3.3 RTCP协议 |
3.3.3.1 RTCP协议功能 |
3.3.3.2 RTCP数据包格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OPENH323的远程鉴定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项目介绍 |
4.2 OPENH323协议库 |
4.2.1 OPENH323协议库类说明 |
4.2.2 OPENH323 LIBRARY的添加 |
4.3 系统设计原则 |
4.3.1 总体设计 |
4.3.2 功能需求 |
4.4 模块设计 |
4.4.1 MCU服务器设计 |
4.4.1.1 MC多点控制模块 |
4.4.1.2 多点处理器MP |
4.4.2 MCU服务器软件实现 |
4.4.3 客户端设计 |
4.4.4 客户端的软件实现 |
4.5 会议的控制与管理 |
4.5.1 会议成员列表 |
4.5.2 会议系统的文字讨论 |
4.5.3 会议系统的音视频信道控制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基于JAVA的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视频会议系统的概念 |
1.2 视频会议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视频会议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1.2.2 视频会议发展趋势 |
1.3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视频会议系统的结构组成及通信过程 |
2.1 视频会议系统的基本组成 |
2.1.1 视频会议终端 |
2.1.2 多点控制单元(MCU) |
2.1.3 网关(Gateway) |
2.1.4 网守(Gatekeeper) |
2.1.5 附属设备 |
2.2 视频会议系统的通信过程 |
2.2.1 呼叫建立 |
2.2.2 通信初始化和终端性能协商 |
2.2.3 视频、音频通信的建立 |
2.2.4 会议服务 |
2.2.5 会议结束 |
2.3 常用的视频会议通信协议H.323 介绍 |
第三章 视频会议系统的关键技术 |
3.1 多媒体网络技术 |
3.1.1 多媒体通信的体系结构 |
3.1.2 多媒体应用对网络的要求 |
3.2 视频压缩编码技术 |
3.2.1 视频压缩编码概述 |
3.2.2 国际电联的H.261、H.263 标准 |
3.2.3 JPEG静态图像压缩编码标准 |
3.2.4 Motion-JPEG算法 |
3.2.5 MPEG动态图像压缩编码标准 |
3.2.6 其它压缩编码标准 |
3.3 语音处理技术 |
3.4 TCP/IP协议 |
3.4.1 TCP/IP整体架构概述 |
3.4.2 TCP/IP中的协议 |
3.5 RTP/RTCP协议 |
3.5.1 RTP实时传输协议 |
3.5.2 RTCP实时传输控制协议 |
3.6 网络通信技术 |
3.6.1 单播 |
3.6.2 广播 |
3.6.3 多播 |
3.6.4 P2P技术 |
第四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
4.1 JAVA语言 |
4.1.1 JAVA语言介绍 |
4.1.2 JAVA语言特性 |
4.2 JAVA多媒体框架JMF |
4.2.1 JMF的功能 |
4.2.2 JMF中的数据源 |
4.2.3 JMF中的媒体播放器 |
4.2.4 JMF中的媒体处理器 |
4.2.5 数据源管理器 |
4.2.6 JMF事件模型 |
4.2.7 小结 |
4.3 JMF RTP API |
4.3.1 SessionManager |
4.3.2 RTP事件 |
4.3.3 与RTP事件相对应的RTCP类型 |
4.3.4 数据传输格式 |
4.4 传输方式的选择 |
4.5 视频会议系统架构信令的设计 |
4.6 小结 |
第五章 视频会议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及软硬件平台 |
5.1.1 系统硬件平台 |
5.1.2 系统软件平台 |
5.2 视频会议系统的实现 |
5.2.1 C/S的流程 |
5.2.2 文本聊天模块 |
5.2.3 音视频的捕获 |
5.2.4 音视频的处理和传输 |
5.2.5 音视频的接收和播放 |
5.2.6 多播的设计 |
5.2.7 实现界面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基于H.323协议的H.264视频传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视频会议历史以及国外研究情况 |
1.3 国内视频会议研究使用情况 |
1.4 未来视频会议的发展趋势 |
1.5 本文所作的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H.323 协议及OpenH323 系统 |
2.1 H.323 通讯协议栈 |
2.2 H.323 实体 |
2.3 H.323 呼叫流程 |
2.4 OpenH323 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H.264 编码标准及其与其它视频标准的比较 |
3.1 H.264 视频编码标准 |
3.1.1 H.264 简介 |
3.1.2 帧内和帧间预测 |
3.1.3 变换、量化、环路滤波和熵编码 |
3.2 H.264 与其它编码压缩标准的性能比较 |
3.2.1 H.264 与国外其它编码压缩标准的比较 |
3.2.2 H.264 与我国国家标准AVS 的性能比较 |
3.3 H.323 对H.264 提供支持的H.241 协议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H.264 在Openh323 上视频传输设计 |
4.1 H.264 码流在RTP 中的传输流程设计 |
4.2 H.264 在Openh323 中的能力协商设计 |
4.2.1 Openh323 中能力协商的一般性描述 |
4.2.2 Openh323 系统中H.264 的能力协商设计 |
4.3 H.264 在Openh323 中的视频编码设计 |
4.3.1 Openh323 中编解码器的一般性描述 |
4.3.2 Openh323 系统中H.264 的编码器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H.264 在Openh323 上视频传输实验 |
5.1 实验平台准备 |
5.2 传输实验及结果比较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结束语 |
6.1 工作总结 |
6.2 进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视讯会议中远端摄像头控制和MPEG-4视频传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视讯会议发展现状 |
1.3 论文所做工作和组织结构 |
第2章 视讯会议系统 |
2.1 H.323 协议栈 |
2.1.1 概述 |
2.1.2 系统组成 |
2.1.3 通信协议栈 |
2.2 视讯会议系统组成 |
2.2.1 MCU |
2.2.2 视讯会议终端 |
2.3 视讯会议中核心模块 |
2.3.1 协议模块 |
2.3.2 媒体处理模块 |
2.4 本章总结 |
第3章 视讯会议中H.224/H.281 远端摄像头控制 |
3.1 远端摄像头控制协议 |
3.1.1 H.224 协议和H.281 协议 |
3.1.2 H.282 协议、H.283 协议和T.136 协议 |
3.1.3 远端摄像头控制协议比较 |
3.2 视讯会议中远端摄像头控制模型 |
3.3 视讯会议中远端摄像头控制的设计及实现 |
3.3.1 FECC 媒体格式 |
3.3.2 FECC 能力 |
3.3.3 FECC 能力交换 |
3.3.4 H.281 FECC 控制信息 |
3.3.5 FECC H.224 编解码 |
3.3.6 FECC 编码数据到RTP 的映射 |
3.4 测试及测试结果 |
3.5 本章总结 |
第4章 MPEG-4 视频标准和视讯会议中MPEG-4 视频的传输 |
4.1 MPEG-4 视频标准 |
4.2 MPEG-4 视频编解码关键技术 |
4.2.1 离散余弦变换(DCT) |
4.2.2 量化 |
4.2.3 运动估计与运动补偿 |
4.2.4 VLC 编码技术 |
4.3 视讯会议中MPEG-4 视频的传输 |
4.3.1 MPEG-4 视频传输模型 |
4.3.2 MPEG-4 视频传输的设计及实现 |
4.4 本章总结 |
第5章 MPEG-4 视频传输实验与性能比较 |
5.1 实验环境 |
5.2 传输实验 |
5.3 实验结果与性能比较 |
5.4 本章总结 |
第6章 结论 |
6.1 工作总结 |
6.2 进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四、在H.323会议系统中嵌入高效的视频压缩协议H.263(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联通视频会议系统研究与设计[D]. 赵阳. 内蒙古大学, 2016(02)
- [2]建设基于银行内部网络的视频会议系统[D]. 杨志刚.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2(06)
- [3]西昌电业局多点视频会议系统研究与设计[D]. 祝源.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1)
- [4]视频会议系统MCU的研究[D]. 杨刚. 北京邮电大学, 2011(10)
- [5]基于H.323对等式视频会议系统通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王枫博. 大连交通大学, 2010(04)
- [6]H.264标准在H.323系统中的应用[D]. 张小翠.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7]基于OPenh323的视频会议系统在生物远程鉴定中的应用[D]. 陈海群.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8]基于JAVA的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段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10)
- [9]基于H.323协议的H.264视频传输[D]. 唐智伟. 湘潭大学, 2008(05)
- [10]视讯会议中远端摄像头控制和MPEG-4视频传输[D]. 高玉之. 湘潭大学,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