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丁洛地尔对脑梗死患者血流变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马岱朝[1](2021)在《丹参多酚酸通过小胶质细胞P2X7/NLRP3/GSDMD通路减轻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大量研究表明丹参多酚酸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结局,并通过多种药理作用及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小胶质细胞参与脑梗死后的炎症反应,而小胶质细胞中由NLRP3炎症小体及其上游的P2X7受体和下游的GSDMD分子构成的P2X7/NLRP3/GSDMD通路介导脑梗死后的炎症级联反应。本研究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MCAO/R)模型和大鼠原代神经元与原代小胶质细胞共培养缺氧缺糖/复氧复糖(OGD/R)模型,通过观察丹参多酚酸的注射剂型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SAFI)对MCAO/R模型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神经元凋亡、炎症因子表达及OGD/R模型中神经元细胞活力与凋亡的影响,并且观察SAFI对MCAO/R模型脑皮质及OGD/R模型中小胶质细胞中P2X7/NLRP3/GSDMD通路中相关分子的表达的影响,旨在探讨SAFI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P2X7/NLRP3/GSDMD通路对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材料与方法:1.SAFI对MCAO/R模型大鼠神经保护作用(1)将58只SD大鼠随机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大鼠随机分2组:I/R组(MCAO/R+生理盐水),I/R+SAFI组(MCAO/R+SAFI),于术后第1至第7天每天进行一次神经功能评分,于术后第7天获取脑组织测量梗死体积。实验第二部分动物随机分为四组:Control组(假手术+生理盐水),SAFI组(假手术+SAFI),I/R组(MCAO/R+生理盐水),I/R+SAFI组(MCAO/R+SAFI),该部分大鼠3天后取脑用于组织学(HE、免疫组化、TUNEL、荧光染色)检测及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2)使用尼龙线由颈外动脉插入至大脑中动脉(MCA)阻断MCA血供引起供血区域缺血损伤,封堵120分钟后拔出尼龙线恢复血流,建立MCAO/R模型。通过观察MCAO/R模型大鼠梗死体积、神经功能评分、HE染色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炎症因子表达、TUNEL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评估SAFI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2.SAFI对经OGD/R处理的神经元细胞活力与凋亡影响的研究(1)取新生SD乳鼠分离提取原代神经元细胞及原代小胶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神经元标记物MAP2的表达鉴定神经元,免疫荧光检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CD11-b的表达鉴定小胶质细胞。MTT法检测不同浓度SAFI对OGD处理的大鼠原代神经元细胞和原代小胶质细胞的细胞活性筛选SAFI最佳药物浓度。(2)根据细胞类型,分为单纯神经元培养组与小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组。单纯神经元培养组分为三个亚组:Neuron组(神经元正常条件下培养),Neuron+OGD/R组(神经元行OGD/R处理),Neuron+OGD/R+SAFI组(神经元行OGD/R及SAFI处理。处理方法:在Neuron+OGD/R+SAFI组,将原代神经元接种于培养板中,给予SAFI预处理24 h,将培养换至无葡萄糖的DMEM于95%N2+5%CO2环境中(培养液含同浓度SAFI)培养3h,接着将细胞于正常培养条件下继续培养24h后收集细胞用于检测;Neuron+OGD/R组不加SAFI,培养条件同前;Neuron组不加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培养。小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组分为三个亚组:Neuron+Microglia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正常条件下共培养),Neuron+Microglia+OGD/R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并行OGD/R处理),Neuron+Microglia+OGD/R+SAFI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并行OGD/R及SAFI处理)。处理方法:在Neuron+Microglia+OGD/R+SAFI组,将原代小胶质细胞和原代神经元细胞利用Transwell共培养体系培养。神经元细胞接种于下室,小胶质细胞接种于上室,用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预处理24 h后,将细胞换至无葡萄糖的DMEM(含相同浓度的SAFI)于95%N2及5%CO2环境中,37℃培养3 h构建OGD模型,于正常培养条件下继续培养24 h后,收集神经元细胞及培养基用于检测;Neuron+Microglia+OGD/R组不加SAFI,培养条件同前;Neuron+Microglia组不加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培养。(3)经OGD/R处理细胞,通过检测培养基中LDH水平反映细胞受损程度,通过CCK-8法检测各组神经元细胞的活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元细胞的凋亡等方法,来观察SAFI对单纯培养及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的神经元的保护作用。3.SAFI对MCAO/R模型及OGD/R模型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与焦亡相关蛋白GSDMD影响的研究(1)动物造模及分组同上。将共培养细胞分为4组:分别为Control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正常条件下共培养),SAFI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正常条件下共培养并加入SAFI),OGD/R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并行OGD/R处理),OGD/R+SAFI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并行OGD/R处理且加入SAFI干预)。(2)将体外培养的原代小胶质细胞和体外培养的大鼠原代神经元细胞利用Transwell共培养体系培养,神经元细胞种于下室,小胶质细胞接种于上室,用50ug/ml浓度的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预处理24 h,后将细胞换至无葡萄糖的DMEM(含相同浓度的SAFI)于95%N2+5%CO2环境中,37℃培养3 h构建OGD模型,于正常培养条件下继续培养24 h后收集神小胶质细胞。OGD/R组不加SAFI,培养条件同前。SAFI组加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培养。Control组不加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培养。(3)构建MCAO/R模型及小胶质细胞OGD/R模型后,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皮质小胶质细胞NLRP3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及培养的小胶质细胞中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与焦亡相关蛋白GSDMD表达及裂解的水平,采用RT-PCR检测脑组织中及培养的小胶质细胞中NLRP3炎症小体相关的m RNA表达和GSDMD的m RNA表达水平。(4)采用尼日利亚菌素和尿酸单钠作NLRP3炎症小体激活剂,在培养小胶质细胞后加入脂多糖激惹细胞,用PBS洗脱脂多糖后以SAFI处理细胞,然后以尼日利亚菌素或尿酸单钠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处理细胞,然后裂解细胞后进行western blot检测。4.SAFI对MCAO/R模型及OGD/R模型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上游的膜离子通道P2X7表达的影响及SAFI组分与P2X7的分子对接(1)MCAO/R造模及OGD/R模型制备及分组同上。(2)采用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方法,观察SAFI对大鼠MCAO/R脑皮质及OGD/R模型中与神经元共培养的小胶质细胞中P2X7表达的影响。(3)采用计算机分子对接方法,从RCSB数据库下载大鼠P2X7的X-ray晶体三维结构文件,通过文献报道获取该蛋白与ATP通过氢键与离子相互作用结合口袋的主要氨基酸残基,运用Discovery Studio4.2软件对蛋白质删除配体处理,利用Auto Dock 4.2.6软件进行加氢、计算电荷、转化格式等处理。从TCMSP数据库、ZINC数据库、Pub Chem数据库获取SAFI主要成分的分子结构。利用Auto Dock软件进行半柔性对接。采用Discovery Studio4.2软件对对接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观察SAFI的主要成分丹酚酸B、丹酚酸D、丹酚酸Y、紫草酸及迷迭香酸与P2X7结合的能力。结果:1.SAFI可改善大鼠脑MCAO/R模型神经功能缺损并减小脑梗死体积,并可减轻MCAO/R模型脑组织病理损伤。2.SAFI可减少大鼠脑MCAO/R模型脑皮质炎症因子ICAM-1、IL-1β、IL-18、TNF-α的表达水平,并减少MCAO/R模型皮质神经细胞凋亡。3.SAFI对OGD/R处理的单纯培养及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神经元的细胞损伤有减轻作用,并可改善细胞活力,且能降低凋亡率。4.在共培养条件下经OGD/R处理,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有细胞毒性作用,而SAFI可能具有减轻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细胞毒性的作用。5.SAFI可以降低大鼠脑I/R损伤后小胶质细胞中NLRP3表达,并可抑制脑I/R损伤后IL-1β及IL-18等促炎性因子的表达。6.SAFI可抑制脑I/R损伤后皮质及与神经元共培养并经OGD/R处理的小胶质细胞中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7.SAFI可以抑制脑I/R损伤后脑皮质及与神经元共培养并经OGD/R处理的小胶质细胞的焦亡相关蛋白GSDMD的裂解。8.SAFI可以降低脑I/R损伤后皮质及OGD/R处理后的小胶质细胞中NLRP3、ASC、caspase1、IL-1βm RNA的表达水平。9.SAFI可降低MCAO/R模型大鼠脑皮质Iba1及P2X7双标阳性的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并可降低MCAO/R模型大鼠脑皮质及与神经元共培养并经OGD/R处理的小胶质细胞中P2X7蛋白及m RNA表达。10.SAFI中的丹酚酸D、丹酚酸Y、紫草酸等活性成分可能与P2X7受体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1.抑制炎症反应及减轻神经元凋亡是SAFI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部分药理学基础,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是体现SAFI活血化瘀功效的一个方面。2.SAFI对OGD/R处理的神经元具有直接的和可能通过拮抗小胶质细胞对神经细胞毒性而产生间接的神经保护作用。3.SAFI中的丹酚酸D、丹酚酸Y、紫草酸等活性成分可能有拮抗P2X7受体激活的作用。4.SFAI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部分原因可能是SAFI可抑制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及细胞焦亡。5.SAFI可能通过小胶质细胞P2X7/NLRP3/GSDMD通路抑制NLRP3炎症的激活及细胞焦亡,缓解下游炎症级联瀑布扩大,从而对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张丹丹[2](2020)在《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R胞吞动态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供血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属中医“中风病”范畴。通络化痰胶囊(Tongluo Huatan Capsule,THC)有活血通络、化痰熄风的功效,用于治疗中风病中经络痰瘀阻络证。团队课题组前期已完成该药Ⅳ期临床试验资料采集,但未对数据进行总结,现基于前期收集的临床数据进行系统性总结及分析,进一步评价通THC治疗中风恢复期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基于中医“异病同治”思想,痰瘀阻络证也是缺血性卒中后引发血管性痴呆(Vescular Dementia,VD)常见证型,由此提出假设:THC对VD是否也会有效?据最新研究显示,上调网格蛋白(clathrin)及其内吞标记物Rab5B能够促进神经元表面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NMDAR)的内吞,减少神经元膜表面的NMDAR分布,从而减轻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造成的神经元损伤,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但是clathrin和NMDA受体在这一过程中各个时点的变化还未明确。故本研究拟针对VD大鼠模型,早期给药干预后造模,取海马组织,按照造模后3h/1d/3d/7d/14d不同时点,采用动物行为学及Western blotting(WB)、RT-PCR检测clathrin及其内吞标记物Rab5B、NMDAR1(NMDAR功能亚单位)的表达,探索脑缺血再灌注海马神经元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胞吞过程动态变化特点,同时探讨THC在VD早期干预中可能存在的作用,从而从微观表征层面证明中药异病同治的疗效。临床研究目的:进一步评价THC治疗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痰瘀阻络证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单臂队列临床研究,纳入34家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中符合西医脑梗死恢复期及中医中风病中经络痰瘀阻络证诊断标准的病例,予THC治疗4周。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课题组前期采集的临床试验数据进行分析。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中医证候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为疗效评价指标;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为安全性评价指标。结果:(1)2012年01月-2016年12月于34家二级甲等以上的医院纳入的受试者共2169例,THC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4.09%、81.01%;mRS总分减少50%及以上者817例(37.67%),总分下降至0-1者1187例(54.73%);(2)影响NIHSS综合疗效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24,95%CI 1.009-1.039,P=0.002)、基线合并高血压(OR=4.720,95%CI 3.513-6.341,PP=0.000)、冠心病(OR=2.601,95%CI 1.530-4.421,P=0.000)、高脂血症(OR=2.234,95%CI1.234-4.407,P=0.008)、基线 NIHSS 评分(OR=0.902,95%CI 0.849-0.957,P=0.001)影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综合疗效。(3)影响中医证候疗效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中医证候评分对中医证候疗效有影响(OR=62.023,95%CI 37.407-113.026,P=0.000);(4)影响mRS改善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19,95%CI 1.007-1.031,P=0.001)、基线合并高血压(OR=2.898,95%CI 2.144-3.917,P=0.000)冠心病(OR=3.625,95%CI 1.516-8.673,P=0.004)对 mRS 的改善有影响;(5)THC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为0.00%。结论:(1)THC在中风恢复期的治疗中单用或联用其他西医基础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残障及中医症状均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2)THC在中风恢复期的治疗中,年龄小、基线病情轻、没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疗效越好。实验研究目的:(1)探索VD大鼠海马区神经元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胞吞过程动态变化特点;(2)探索THC在VD早期干预中可能存在的作用。方法:大鼠适应性饲养7天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THC组、美金刚组(MH组)、参知健脑方组(SZJN组),分别予相应药物灌胃,假手术组、模型组予等量的蒸馏水灌胃,1次/日,连续7日。采用2VO+腹腔注射硝普纳的方法制备VD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但不夹闭血管,不注射硝普钠。造模后进行跳台实验、新物体识别实验、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造模后3h、1d、3d、7d、14d分别取大鼠海马组织通过RT-PCR、WB检测海马clathrin、NMDAR1、Rab5B在造模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水平。结果:(1)行为学①跳台试验(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潜伏期以及错误次数无统计学差异;VD大鼠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潜伏期缩短,错误次数增加(P<0.05);②新物识别实验,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新物辨别指数下降(P<0.01);THC组、SZJN组、MH组辨别指数均比模型组高(P<0.01);③水迷宫: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均有不同程度缩短(P<0.01)。不同分组对逃避潜伏期的影响有差异(P<0.05),模型组与其他四组大鼠相比逃避潜伏期延长;撤去平台后,模型组与其他四组大鼠相比在目标限停留时间缩短(P<0.01)。和模型组相比,假手术组、SZJN组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1)。(2)病理学HE染色显示,假手术组海马CA1区结构形态未见异常,神经元形态完整,排列整齐,胞核与胞质界限清晰可见无坏死。V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不完整,排列紊乱,间隙增大,胞质稀少,神经元胞核深染,固缩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核仁不明显。造模后随着时间延长,V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排列紊乱程度加重,间隙增加明显。与模型组比较,THC组、SZJN组大鼠海马CA1区整体组织损伤情况均有明显改善,神经元排列较为整齐,细胞形态结构较完整,胞质较均匀,胞核与胞质界限较清晰,少数细胞核深染、固缩,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核仁不明显。MH组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层次减少,神经元排列稀松,形态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部分细胞核深染、固缩,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尼氏染色显示,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排列整齐紧凑,染色后呈现为颗粒或状块状,染色浓密且规则。V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散乱,造模后随着时间延长,细胞带出现了断裂,细胞凋亡数量增加,大量神经细胞出现尼氏体碎裂。THC组、SZJN组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排列较为整齐,少数细胞间隙增宽,细胞带稍有变薄,少量的神经细胞可见到有尼氏体碎裂、胞质中央尼氏小体消失。MH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形态和排列较模型组有所改善,部分神经元细胞凋亡,细胞带变薄。RT-PCR结果①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3h、1d、3d、7d、14dVD大鼠clathrin mRNA表达均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MHG组(P<0.01)、THC组(P<0.01)、SZJN组(P<0.01)大鼠海马clathrin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②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h、7d、14d模型组大鼠NMDAR1 mRNA表达增加(P<0.01),术后1d NMDAR1 mRNA表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术后3h SZJN组NMDAR1 mRNA 表达降低(P<0.01),术后 7d、14dMH 组(P<0.01)、THC 组(P<0.01)、SZJN组(P<0.01)NMDAR1 mRNA 表达降低;③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h、1d、3d、7d、14d VD大鼠Rab5B mRNA表达均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术后 3h、1d、3d、7d、14dMH 组(P<0.01)、THC 组(P<0.01)、SZJN组(P<0.01)大鼠海马Rab5B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3)WB结果①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h、1d、3d、7d、14d模型组大鼠clathrin蛋白表达均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THC组大鼠在术后3h(P<0.01)、1d(P<0.05)clathrin 蛋白表达升高,SZJN 组在术后 3h(P<0.01)、1d(P<0.05)、7d(P<0.05)、14d(P<0.05)clathrin蛋白表达升高,MH组在术后3h(P<0.01)clathrin蛋白表达增加。②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h(P<0.01)、7d(P<0.01)、14d(P<0.01)模型组大鼠的膜蛋白NMDAR1表达增加,术后1d表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THC组大鼠术后3h(P<0.05)、7d(P<0.01)NMDAR1表达减少,1d时表达增多(P<0.01),SZJN组、MH组大鼠术后3h、7d NMDAR1表达减少(P<0.01)。结论:(1)THC早期干预可减轻VD大鼠海马CA1区的病理损伤,提高学习及记忆能力,具有脑保护作用;(2)VD大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神经元NMDAR1表达的动态演变在造模后先升后降再上升。clathrin及Rab5B表达降低导致神经元表面NMDAR内吞减少加重了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导致学习记忆能力降低。(3)THC早期干预VD大鼠,可通过上调clathrin表达使神经元表面的NMDAR内吞增加,或下调NMDAR表达来减少兴奋性毒性作用对神经元的损伤,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韩姿辰,孙灵芝,曹晓岚[3](2020)在《后循环TIA 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c attack,TIA)根据受累血管分布不同,分为颈内动脉系统TIA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1]。椎基底动脉系统即后循环(posterior circulation,PI)系统,由椎动脉、颅外段、颅内段、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脊髓供血。后循环TIA是椎-基底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伴随视觉障碍、平衡障碍、共济失调、肢体麻木、眼球运动
邱瑞瑾[4](2018)在《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方法构建 ——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文中提出背景:结局指标作为临床研究 PICO(population,intervention,comparison,outcome)“四要素”主要内容,是中医临床研究中应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存在几个问题:同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选择差异大;临床研究随访时间短,缺少终点结局指标;没有报告或没有完整报告主要结局指标;不良反应/副作用报告不足;复合结局指标较多;患者报告结局指标不足;中医证候指标不足;结局指标测量工具/方法选择多样化,甚至没有报告结局指标测量工具/方法。这些问题会导致许多临床研究无法纳入系统评价或无法在系统评价中进行合并,无法为临床实践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临床研究价值和经费浪费,也提示可能存在结局指标选择性报告偏倚。由此而得到的研究证据有可能会误导临床。中医证候指标报告不足,也难以体现中医优势。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之一是构建临床研究中必须报告的最小的结局指标集合,即“核心指标集”。自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率先在肿瘤临床研究中提出采用标准化的结局指标以来,陆续有研究者在其它疾病领域制定核心指标集。但核心指标集研究发展缓慢,研究方法各异。2010 年,COMET(Core Outcome Measures in Effectiveness Trials)工作组成立,致力于促进核心指标集达成国际性共识,并促进和完善核心指标集的方法学研究,此后,核心指标集的研究逐渐增多,目前已完成259项,正在进行236项,但这些研究主要由欧美国家主导或参与,低收入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较少,因此共识程度不够,难以推广。2013年,中国研究者将核心指标集概念引入国内,并提出与中医临床研究相结合。由于已经完成的研究缺少中医证候指标、缺少中医研究者及患者参与,因此,构建具有中医特点的核心指标集迫在眉睫。国内有部分研究者关注了核心指标集研究领域,但主要集中于探讨构建核心指标集的意义和方法。加之中医术语概念模糊,证候不规范,中医四诊信息难以量化等问题,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带来困难。不少研究者在探讨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时,提出应关注中医证候指标,但对于如何处理中医证候指标并未深入讨论,也无相关核心指标集研究可参考。目前核心指标集研究方法并无“金标准”,有些可能影响核心指标集结果的因素尚不确定(如德尔菲调查中专家小组的数量、参与者人数、选择的评分系统、不同的反馈方法、失访或失访偏倚评估的方法等),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带来困难。目的: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三方面:1.参考国际上构建核心指标集的经验,结合中医特色,探索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方法;2.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验证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方法的可行性;3.采用不同方法评估德尔菲调查中可能影响核心指标集研究结果的因素,丰富并完善核心指标集研究的方法学。方法:本研究提出,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分为普适性的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和中医核心证候指标集两部分。中医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通过系统评价和访谈,构建结局指标、结局指标测量工具及结局指标测量时间的清单;通过德尔菲调查,获得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对结局指标重要性的观点;通过共识会议,最终确定纳入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指标,并为每个结局指标推荐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时间。中医核心证候指标集的构建主要通过系统评价和回顾性研究获得特定疾病中医证候名称,形成中医证候名称数据库;通过横断面调查获得患者中医四诊信息,以聚类分析或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到常见证候分类,提取每类证候的证候要素及证候要素靶位,与中医证候名称数据库比对,得到备选证候名称;通过德尔菲调查,得到专家对常见证候的证候名称及每类证候的核心症状/体征的观点;通过共识会议最终确定纳入中医核心证候指标集的证候名称及核心症状/体征。结果:1.本研究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并通过共识,形成非瓣膜性房颤(阵发性房颤)的核心指标集。2.非瓣膜性房颤(阵发性房颤)的核心结局指标集包括9个结局指标域的12个指标:房颤疗效(房颤首次复发时间、房颤转复率),心血管病死率,脑血管事件(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事件(全身性栓塞),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大出血),资源利用(急诊就诊率),治疗依从性(失访),中医证候等。非瓣膜性房颤中医核心证候指标集最终纳入4个证候,分别是气滞血瘀证(核心症状/体征:心悸,胸闷或痛,舌紫暗,或有瘀斑或瘀点,脉结代或涩),心肾阳虚证(核心症状/体征:心悸、胸闷、神疲、乏力、畏寒、面色(?)白、尿频、喘憋、颜面或双下肢水肿、少尿、脉滑或沉细),气阴两虚(核心症状/体征:心悸、胸闷、乏力、气短、脉细、自汗、盗汗、健忘、腰膝酸软、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心脾两虚(核心症状/体征:心悸、胸闷、自汗、食后腹胀、便溏、舌淡、脉弱)等。由于纳入非瓣膜性房颤(阵发性房颤)核心指标集的结局指标大部分是客观指标,因此共识会议专家除推荐生活质量评估采用SF-36外,并未推荐其它结局指标的测量工具。由于目前对每个结局指标测量时间研究的证据不足,因此未推荐结局指标测量时间。3.针对可能影响德尔菲调查结果的因素:(1)在德尔菲调查中,将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分成不同专家小组与所有利益相关群体作为一个专家小组进行比较,发现若仅选择一个专家小组,结果主要反映的是人数最多的利益相关群体的意见;而分成多个专家小组不仅可以反映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观点,并且不受不同利益相关群体专家人数的影响。(2)以不同方式反馈德尔菲调查第一轮问卷的打分,结果显示,以平均分的形式或以柱状图的形式反馈对专家是否修改问卷打分有明显影响(χ2=7.822,P<0.05),柱状图的形式更容易促进共识达成,而平均分的形式可能会降低共识程度。(3)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①比较完成两轮问卷者打分的平均分和未完成问卷者打分的平均分分布情况,②比较完成问卷者和未完成问卷者对每个结局指标打分的平均分)进行失访偏倚评估,结果显示不存在失访偏倚,但第二种方法需要通过结局指标重要性评估来分析是否存在假阳性结果。(4)比较两轮德尔菲调查专家打分变化对结局指标重要性和共识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虽然专家打分变化比例较大,但打分的变化不一定都引起结局指标重要性和共识程度的变化,因此,可能采用9分Likert评分系统是造成失访偏倚评估中假阳性结果的原因,同时9分法会对专家的选择造成困难,而采用3分法可能会避免这些问题。结论:本研究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验证了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方法的可行性。目前核心指标集的方法学有待完善,难以判断核心指标集的质量。本研究根据COS-STAD推荐意见评估了非瓣膜性房颤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研究方法,结果显示,此次研究基本符合COS-STAD标准。非瓣膜性房颤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①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参与者人数差异大;②合并结局指标不充分;③未进行非瓣膜性房颤核心结局指标域的调查;④调查方式及评分系统不完善(缺少“不确定”的选项);⑤调查问卷单一,不适合所有利益相关群体;⑥疾病分类不明确;⑦结局指标测量工具及测量时间研究不充分。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德尔菲调查中,当不同利益相关群体人数不同时,可以分成不同的专家小组进行统计;以柱状图的形式反馈上一轮德尔菲调查的结果更有利于促进共识;采用比较完成问卷者和未完成问卷者对每个结局指标打分的平均分的方法进行失访偏倚评估更能反映不同专家打分的区别和偏好,但应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假阳性结果;评分系统采用3分法可能会避免偏倚评估出现假阳性结果,也会帮助专家更容易判断结局指标重要性。
李彦知,杨建宇[5](2011)在《《光明中医》杂志近3年所载脑梗死相关文献总结》文中指出《光明中医》杂志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以广大基层中医药临床工作者及中医爱好者、科研、教学工作者及中医药院校师生为主要读者对象,在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现就该刊近3年(2008—2010)所载脑梗死相关论文进行归类分析,总结如下。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属中医学"中风病"范畴。
许继宗[6](2011)在《脑梗死的中医治疗现状》文中提出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属中医学"中风病"范畴[1]。
金泉华,张志强[7](2002)在《丁洛地尔对脑梗死患者血流变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周路[8](2017)在《壮医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壮医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igo,PCIV)的临床疗效观察,并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观察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变化,探讨壮医针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壮医针刺治疗PCIV提供客观的临床依据。方法:将66例PCIV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和治疗组均予以常规基础治疗(高血压患者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高脂血症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壮医发旋穴、龙脊穴和项棱穴进行壮医针刺治疗。在治疗前后,比较两组临床总体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BAEP中Ⅰ波、Ⅲ波和Ⅴ波的潜伏期(peak latency,PL)及Ⅰ-Ⅲ、Ⅲ-Ⅴ和Ⅰ-Ⅴ的峰间潜伏期(interpeak latency,IPL)的变化。结果:(1)临床总体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PCIV的临床症状,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评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PCIV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BAEP指标:治疗后治疗组Ⅰ波、Ⅴ波的PL及Ⅰ-Ⅲ、Ⅲ-Ⅴ的IP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医针刺治疗PCIV疗效明确,简便舒适,未见不良反应,是临床治疗PCIV的有益补充。
刘施[9](2017)在《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丹参类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据世卫组织统计,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丹参类注射剂,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临床实践中,医务工作者经常需要从丹参类注射剂中选择出疗效较好的品种,然而丹参类注射剂间缺乏直接对比的随机试验,且经典Meta分析因其局限性无法实现多品种间的综合比较分析。故而,探索应用新的研究方法综合评价不同品种丹参类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疗效,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临床价值。正基于此,本研究以急性脑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为切入点,应用Meta分析、网状Meta分析等方法,对丹参类注射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开展横向综合评价,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研究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丹参类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1.网状Meta分析基于贝叶斯理论,运用WinBUG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运用Stata13.0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绘制曲线下面积图,预测治疗措施疗效排序。计算不一致因子(IF)及其95%CI评价一致性。2.Meta分析全面、系统检索国内外中、英文数据库,收集相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质量评价采用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运用RevMan软件、Stata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文献研究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检索到的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对丹参类注射剂基本功效、适应症、安全性和对已发表的丹参类注射剂系统评价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丹参类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研究结果对于急性脑梗死,共检索到10007篇文献,经筛查后,最终纳入157个RCT,15570例受试者,所有研究都是二臂RCT,所有患者均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纳入干预措施包括丹参注射剂、复方丹参注射剂、丹红注射剂、丹参川芎嗪注射剂、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丹参多酚酸注射剂、冠心宁注射剂。所有研究均提及"随机分组",29个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产生随机序列,11个研究提及盲法,2个研究有不完整结局,其他研究均无失访或撤出病例。所有纳入研究未获得提前发布的试验方案,可能存在选择性报告。133个研究报告了临床疗效总有效率,112个研究报告了神经功能缺损,31个研究报告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24个研究报告了全血高切黏度,24个研究报告了全血低切黏度,25个研究报告了血浆黏度,27个研究报告了纤维蛋白原。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丹参类注射剂能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方面,冠心宁注射剂排序最佳,但因纳入数量仅有1项,研究结果无法确证;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方面,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在降低血浆黏度方面,丹红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在降低纤维蛋白原方面,丹参多酚酸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25个研究共报道70例不良反应/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皮疹、滴注侧肢体皮肤红肿等。(2)丹参类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研究结果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共检索到3966篇文献,经筛查后,最终纳入172 RCTs,16306例受试者,所有纳入研究都是二臂研究,所有患者均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纳入干预措施包括丹参注射剂、复方丹参注射剂、丹红注射剂、丹参川芎嗪注射剂、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丹参多酚酸注射剂、冠心宁注射剂。所有研究均提及"随机分组",20个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产生随机序列,7个研究采用盲法,均未提及分配隐藏,所有研究均无失访或撤出病例。所有纳入研究未获得提前发布的试验方案,可能存在选择性报告。5个研究报告了心血管事件,8个研究报告了硝酸甘油用量,18个研究报告了心绞痛发作频率,15个研究报告了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172个研究报告了心绞痛疗效,108个研究报告了心电图疗效,32个研究报告了总胆固醇,31个研究报告了甘油三酯,23个研究报告了高密度脂蛋白,27个研究报告了低密度脂蛋白。Meta分析结果显示:丹参类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在提高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减少心血管事件、硝酸甘油用量、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改善血脂方面有一定的疗效。因原始研究大多数未提及心血管事件、硝酸甘油用量、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无法构建证据网络,故仅对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血脂指标进行网状Meta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提高心绞痛疗效方面,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在提高心电图疗效方面,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在改善TC方面,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在改善TG方面,丹红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在改善HDL-C方面,丹参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在改善LDL-C方面,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32个研究共报道117例不良反应/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腹痛、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皮肤点片状出血点等。研究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丹参类注射剂可以提高急性脑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网状Meta分析结果提示冠心宁注射剂在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方面较好,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在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全面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方面效果较好,在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疗效和心电图疗效方面较好;丹红注射剂在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黏度、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甘油三酯方面较好;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在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方面较好;丹参多酚酸注射剂在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方面效果较好。对于丹参类注射剂的安全性,因纳入研究安全性不一,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仍需进一步探讨。今后应开展更多设计严谨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对丹参类注射剂的疗效与安全性作进一步评价。
李雨蔓[10](2016)在《针灸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脑梗死是一种发展快、恢复慢、致残率高的急性局部脑血管病,脑梗死在古代被归为中风,中医学上又称为脑卒中。发生中风的病人会出现突然昏迷、行动不便、眩晕、口角歪斜等症状,被认为是风邪所致。中医理论关于中风的成因和西医对于脑梗死的诊断有共同点,例如中医提出的“气血逆乱”认为中风的原因跟气血运行有关,“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则是直接将病因归为脑血管疾病范畴。关于中风的治疗,中医一般采用药物和针灸等治疗方法。临床上针灸治疗脑梗死的方法多种多样,但疏于整理、分析、研究。本研究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指定数据库中关于针灸治疗脑梗死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为数据源,以“针灸”、“脑梗死”为主题词,检索时限为上世纪90年代以后至今,整理并筛选相关文献106篇,从中总结出较为完整的临床针刺治疗的进展,并从中总结出不足,为临床科研及试验提供新思路。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由于脑梗死在古代被归为中风病的范畴,所以第一部分运用传统文献学的方法,收集整理自晋朝至清末共七个朝代有关中风病论述相关文献,对中风症状的名称及成因,就中医历史文献结合现代医学思想进行整理研究,汇总中医领域对于脑梗死症状的病理理论和治疗方案。第二部分,对脑梗死的临床针灸常规治疗进行了总结,主要是从针刺介入的时机、针刺的取穴方法及针灸治疗脑梗死的常规疗法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通过总结得出,针刺治疗介入的时间越早越好,针刺的取穴方法及针灸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临床都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其之间缺少临床对比试验,尚未总结出一套适用性广的常规疗法。第三部分,总结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主要的名家学派运用针灸治疗脑梗死的学术思想,包括焦氏头针、靳三针、于氏头针及醒脑开窍法。并且收集了各名老专家所创立疗法在临床应用的观察试验,实践证明各疗法都是可靠有效的。但是,临床缺少不同名老专家学术思想的对比观察试验,难以证明哪种疗法效果最好。第四部分,对针刺治疗脑梗死的机制进行了总结。针刺能够通过扩张血管、增加侧支循环来改善梗死区的脑血流,针刺同时能够抑制细胞的凋亡,针刺还能够减少梗死区细胞内毒性物质的生成,针刺还可改善缺血区脑组织的能量代谢。通过总结可以发现我们现在对于针刺治疗的机制认识还只是粗浅的,还有很多重要环节没有被揭示,尤其在分子生物学方面,还有更多的与之相关的物质没有被发现,这是一个新兴的学科,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挖掘。第五部分,总结结果和不足,为今后临床与科研运用针刺治疗脑梗死提供方法与思路。
二、丁洛地尔对脑梗死患者血流变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丁洛地尔对脑梗死患者血流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丹参多酚酸通过小胶质细胞P2X7/NLRP3/GSDMD通路减轻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SAFI)对MCAO/R模型大鼠神经保护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SAFI对经OGD/R处理的神经元细胞活力与凋亡影响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SAFI对MCAO/R模型及OGD/R模型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与GSDMD影响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四 SAFI对MCAO/R模型及OGD/R模型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上游的膜通道P2X7表达的影响及SAFI组分与P2X7的分子对接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一 脑梗死后的免疫反应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R胞吞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治疗进展研究 |
1 中药治疗 |
2 针灸治疗 |
3 推拿按摩治疗 |
4 运动疗法 |
综述二 血管性痴呆中西医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1 血管性痴呆西医发病机制 |
2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研究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R胞吞动态变化研究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研究设计 |
6 治疗方案 |
7 观察指标及方法 |
8 疗效评价标准 |
9 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1 观察对象入选及完成情况 |
2 受试者基本信息 |
3 受试者基线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 |
4 受试者基线合并疾病情况 |
5 药品使用情况 |
6 基线体格检查情况 |
7 基线辅助检查 |
8 疗效评价 |
9 安全性评价 |
第三节 讨论 |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
2 临床研究治疗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情况 |
3 临床结果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实验研究通络化痰胶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1 行为学实验结果 |
2 通络化痰胶囊对VD大鼠海马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3 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海马组织clathrin、NMDAR1及Rab5b mRNA RT-PCR结果 |
4 造模后不同时间点海马组织clathrin、膜蛋白NMDAR1 Western Blot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1 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特点 |
2 组织形态学特点 |
3 通络化痰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早期海马神经元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胞吞过程不同时点的动态变化研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创新与优势 |
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1. 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病中经络(脑梗塞)恢复期(痰瘀阻络证)临床研究CRF表 |
2. 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组织形态观察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后循环TIA 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生机制 |
2 辅助检查 |
2.1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
2.2 彩色多普勒超声 |
2.3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 |
2.4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 |
2.5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
2.6 数宇血管减影(DSA) |
3 治 疗 |
3.1 抗血小板聚集 |
3.2 抗凝治疗 |
3.3 钙拮抗剂 |
3.4 前列环素(PGI2) |
3.5 血栓烷抑制剂 |
3.6 中药治疗 |
3.7 中成药治疗 |
3.8 针刺治疗 |
3.9 手术治疗 |
(4)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方法构建 ——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
1. 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现状 |
2. 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现存的问题 |
3. 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存在问题的对策 |
4.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核心指标集的研究进展 |
1. 核心指标集的概念及起源 |
2. 构建核心指标集的意义 |
3. 核心指标集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
4.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方法构建及实例验证 |
一、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方法构建 |
1.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概念及起源发展 |
2. 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必要性 |
3.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特点 |
4. 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所面临的挑战 |
5.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方法 |
6.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流程 |
7. 构建核心指标测量工具集 |
8. 小结 |
二、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方案 |
3. 研究注册 |
4. 伦理审查 |
5. 结果 |
6. 专家共识会议 |
7. 形成非瓣膜性房颤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个人简历 |
(7)丁洛地尔对脑梗死患者血流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给药方法 |
1.2.2 观察方法 |
2 结 果 |
2.1 治疗效果 |
2.2 副反应 |
3 讨 论 |
(8)壮医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和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3.1 病例纳入标准 |
1.3.2 病例排除标准 |
1.3.3 病例剔除标准 |
1.3.4 病例脱落标准 |
1.3.5 脱落病例的处理 |
1.3.6 研究病例的终止 |
2 干预方案 |
2.1 样本随机化分配 |
2.2 对照研究 |
2.3 干预措施 |
3 观察内容、方法及标准 |
3.1 临床总体疗效判定及判定标准 |
3.2 中医证候评价及积分评估体系 |
3.3 观察BAEP的各项指标及正常值标准 |
3.4 安全性观察项目、方法及安全性评定标准 |
4 统计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和分析 |
1 治疗前两组可比性分析 |
1.1 两组性别比较 |
1.2 两组年龄比较 |
1.3 两组基础疾病分布比较 |
1.4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1.5 两组治疗前BAEP各项指标比较 |
2 治疗后结果比较 |
2.1 治疗后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3 两组治疗后BAEP各项指标比较 |
2.4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西医对PCIV的认识 |
1.1 病因和发病机制 |
1.2 西医对PCIV的治疗 |
2 中医对PCIV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临床研究 |
2.2.1 辨证论治 |
2.2.2 针灸治疗 |
2.2.3 其他方法 |
3 壮医学对PCIV的认识 |
4 中医药治疗PCIV的临床实验研究 |
4.1 血流动力学参数方面 |
4.2 血液评价指标方面 |
5 BAEP在PCIV的临床应用价值 |
6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
7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壮医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研究 病例观察表 |
眩晕病中医证候积分表 |
知情同意书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1 |
参考文献 |
综述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丹参类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丹参类注射剂临床应用概述 |
综述二 网状Meta分析及其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研究 |
一、丹参类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
(一) 丹红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三) 复方丹参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 丹参多酚酸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l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五) 丹参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六)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七) 丹参川芎嗪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八) 丹红注射剂和复方丹参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对比性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九)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丹参类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丹参类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
(一)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 丹红注射剂辅助西医常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三)丹参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 冠心宁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五)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六)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丹参类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针灸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综述 |
1 中风病历史沿革 |
1.1 汉代以前 |
1.2 两汉时期 |
1.3 隋唐时期 |
1.4 宋金元时期 |
1.5 明清时期 |
1.6 近现代时期 |
2 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法 |
2.1 常规疗法 |
2.1.1 针刺的介入时机 |
2.1.2 针刺的取穴 |
2.1.3 常规治疗 |
2.2 名家流派治疗脑梗死 |
2.2.1 焦氏头针 |
2.2.2 靳三针 |
2.2.3 于氏头穴丛刺法 |
2.2.4 醒脑开窍法 |
3 针刺的机理 |
3.1 对血液流变性的改善 |
3.2 增加脑血流量,优化脑部血液微循环 |
3.3 降低血脂含量,改善脑血流 |
3.4 改善侧支循环,增加脑血流 |
3.5 通过神经体液因素改善脑血流 |
3.6 降低一氧化氮的神经毒性 |
3.7 控制细胞凋亡 |
3.8 控制自由基损伤和脂质过氧化反应 |
3.9 消弱兴奋性氨基酸带来的伤害 |
3.10 控制钙超载 |
3.11 促进脑代谢 |
讨论 |
结语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丁洛地尔对脑梗死患者血流变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丹参多酚酸通过小胶质细胞P2X7/NLRP3/GSDMD通路减轻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D]. 马岱朝.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R胞吞动态变化研究[D]. 张丹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后循环TIA 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J]. 韩姿辰,孙灵芝,曹晓岚.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11)
- [4]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方法构建 ——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D]. 邱瑞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5]《光明中医》杂志近3年所载脑梗死相关文献总结[A]. 李彦知,杨建宇. 第四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换届选举会议论文集, 2011
- [6]脑梗死的中医治疗现状[J]. 许继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04)
- [7]丁洛地尔对脑梗死患者血流变的影响[J]. 金泉华,张志强. 临床荟萃, 2002(01)
- [8]壮医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研究[D]. 周路.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4)
- [9]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丹参类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D]. 刘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10]针灸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D]. 李雨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