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绞盘自动化方法的改进

小型绞盘自动化方法的改进

一、小型绞车自动方法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陈雅贤[1](2020)在《《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报告》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3月—10月,笔者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对《现代军用直升机》一书进行翻译与审校。根据任务分配,笔者负责本书五小节(共计1,0973字)的翻译和三分之一内容(共计6,9939字)的审校工作。笔者以参与该翻译项目的实习为基础,选择翻译项目过程中的审校环节为研究对象,对整个审校过程进行回顾与总结。在报告中,笔者尝试将审校该德语军事类文本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结合翻译的两个阶段——理解与表达——将本次审校过程中发现的错误细化为语言层面的词语、句子和篇章三类。首先,面对德语原文文本出现的专业术语较多的问题,笔者需要查阅大量中文相关资料,寻找业内认可和遵循的译法。同时,因为军事类文本中涉及到大量军事装备的构造和操作方法等,长难句出现频率很高。为了译文的准确和通顺,笔者在审校长难句时分步骤进行,首先对照原文,判断译文是否出现漏译和错译,再对分句进行分析,判断是否需要按照中文语言表达规范和习惯调整译文语句结构。此外,笔者在审校时尽可能使译文与原文信息达到对等,在译文的语言风格等方面也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笔者希望通过此实习报告总结自己在审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这些困难的经验和方法,为该领域资料的翻译审校提供有启发的现实案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军事类文本翻译审校工作。

秦文[2](2020)在《小型强夯机关键零部件结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陕北高原黄土地极具湿陷性,在建造高速公路、机场以及高层楼房建筑时,需要对地基进行处理,消除地基湿陷性,提高地基承载能力。传统的夯击方法无法更好的消除黄土地的湿陷性,针对这一特性,论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强夯机,采用了新型的强夯法,在研究强夯机行走机构的机动性和稳定性基础上进行了一种60 t.m小型强夯机的行走系统、填料系统和提升系统的设计,并对车架、臂架和液压绞车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分析了车架、臂架和液压绞车的应力和应变,主要设计和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分析了强夯法和强夯机,并介绍了国内外强夯机的发展现状。(2)强夯机行走机构主要性能研究。在工作环境下的条件,依据贝尔提出的压力—沉陷关系模型进行环境土壤的承载能力的分析;并对该环境下强夯机所要实现的直线、转弯以及越野性能进行分析与计算;为下面的结构设计提供理论的基础。(3)关键部件的设计。设计一款60t.m强夯机,针对送土、填土、夯实等功能进行行走结构的设计,其中包括履带、驱动轮、支重轮、托带轮、张紧轮和车架等结构的设计与计算,在理论上验证结构设计的合理性。(4)强夯机液压系统设计。根据功能要求,进行动力系统的设计,论文主要以液压为动力进行设计,其中包括设计电机选型、液压马达和主泵功率的计算与选型以及液压原理图的设计;并对工作过程中的能量损耗进行计算,提出改进方案,降低能量的损耗,提高工作效率。(5)建立车架、臂架和液压绞车的有限元模型,用ANSYS Workbench对车架、臂架和进行静力学分析,对车架、臂架进行模态分析,并且对臂架进行疲劳寿命分析,用SolidWorks对液压绞车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车架、臂架和液压绞车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强夯机在正常工作时不会引起车架和臂架共振以及液压绞车的的强度破坏。综合上述成果,论文所设计的强夯机已投入生产,并在陕北、西安等地投入使用,很好的提升了湿陷性黄土的强度,施工简单,易操作。

王冲[3](2020)在《陆地钻机电控自动猫道系统设计》文中提出目前陆地钻机猫道大多以液压驱动为主,存在较多缺陷。本论文通过对陆地钻机猫道功能及使用环境的研究,设计了一套以电驱为主、液压为辅,电液混合的电控自动猫道系统。电控自动猫道的自动化性能更加优良,可适应多种极端环境,且方便搬运和拆装。本文从三方面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电动绞车系统设计、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和控制系统的PLC程序开发设计。电动绞车是自动猫道的主动力,其设计包括绞车滚筒结构设计和电机组系统的控制设计。文中根据猫道最大载荷计算出滚筒的受力和尺寸,对滚筒建立三维模型并进行了强度校核和分析。根据功能要求及安装尺寸,设计了直角双变频电动绞车滚筒系统。根据绞车所受扭矩及滚筒转速,并通过计算相关参数,选择了相匹配的电器设备型号。电气控制系统有两种控制方式:无线遥控控制和有线操作箱控制。无线遥控控制是基于PLC控制器,配合工业无线遥控器进行远程自动化控制。有线操作箱是通过操作面板直接控制各机构的动作线圈。文中根据系统控制功能和I/O点需求选择了合适的PLC控制器及相关的电气元件,并对整个电气系统进行设计和电路图设计。最后本文根据自动猫道的工作流程及运行原理,使用编程软件对整个控制程序进行了程序开发设计。

申阿强[4](2020)在《系留气球收放绞车结构优化设计及其仿真研究》文中指出系留气球系统作为一种滞空平台,具有超长的续航能力、极高的性价比以及很高的民用和军用价值。系留气球收放绞车作为气球升空回收与滞空的重要装备,关系到系留任务的可靠运行与安全保障。鉴于传统的牵引储缆集成式绞车无法满足任务要求,本文应用了一种牵引与储缆分离技术,设计了一套具有张力释放、柔性自动排缆和双驱动等特征的收放绞车,并对其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和优化。虽然该收放绞车服务于系留气球,但是相关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对同类收放绞车乃至矿用绞车或海洋绞车的设计,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针对重载荷、大容绳量和小作业空间的系留工况特点,对缆绳、动力源、卷筒槽型、自动排缆方式以及牵引绞盘布局的多种方案进行了分析。吸取了国内外先进的绞车设计经验,采用了一种储牵分离的结构方案,并将双绞盘牵引绞车的箱体封闭结构改进为敞开式支架结构,方便装配及日后的维护。其次,结合升空收放任务的技术要求,对牵引绞车和储缆绞车的关键部件进行了参数化设计。计算了收放绞车的驱动参数,并选择电机型号。为了让缆绳整齐排列,确定了柔性排缆的关键参数。推算各层缆绳长度,并验证了储缆绞车的容绳能力。利用CAD技术,绘制了收放绞车的3D装配模型,为后续仿真奠定了基础。然后,针对多层缠绕易乱绳的现象,设计了双折线绳槽,并对缆绳层间过渡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缆绳在双折线绳槽卷筒上的多层缠绕规律,利用了分段设计的方法,建立了爬绳垫块任意截面的数学模型,完成了卷筒两端爬绳垫块的设计及其布置形式。通过建立爬绳垫块和缠绕缆绳的3D模型,分析了缆绳层间过渡运动的过程。接着,构建了储缆卷筒和牵引绞盘等关键部件的力学模型,并利用CAE技术对其进行了强度和刚度的校核。着重分析了牵引绞车的“张力释放”原理,探究了当量摩擦系数、缆绳总包角和离心张力对张力衰减效果以及两绞盘承载状态的影响。计算了绞盘各绳槽上的缆绳张力,检验了牵引绞车尾张力的合理性。最后,对收放绞车的关键部件进行结构优化和改进。利用正交试验法,设计了关于卷筒的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对其偏保守的初步设计进行了改进。建立了关于绞盘五个设计变量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和响应面分析,利用了Design Exploration优化工具和多目标遗传算法对绞盘进行了优化设计,实现了绞盘的轻量化。

董曦[5](2019)在《矿用绞车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矿用绞车是是矿山工作人员上、下井和矿山井下设备运输的主要工具之一。因此,矿用绞车在矿山生产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传统的绞车采用手动+继电器的控制方式,这种控制方式存在调速不平滑、操作复杂、故障频率高、可靠性差、能源浪费等缺点。因此,在矿用绞车控制系统中,采用先进的控制方法和装置势在必行。本文主要的研究目标是将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与变频器相结合对传统矿用绞车控制进行设计和技术升级。PLC凭借灵活性强、可靠性高、编程简单等优点,在矿用绞车控制系统中充当了系统的大脑。本文在JSDB-16型矿用绞车原有自动控制系统基础上,完成了绞车速度控制、位置控制的分析,完成了自动控制系统总体设计、系统硬件设计和系统软件设计。针对绞车安全可靠性要求,自动控制系统采用两套FX3U-80MR系列PLC,分别设置了系统的硬、软两套安全回路,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能。本文研究了采用直接转矩控制的变频调速控制方式来提高矿用绞车调速过程的静、动态性能。在分析完成了本文设计的自动控制系统通过采用两套PLC系统和上位机易控组态软件,实现了对绞车运行参数设置和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并且极大的提高了矿用绞车在生产中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本文所设计的绞车自动控制系统经过多个矿山用户的使用,证明了采用PLC+变频调速的控制方式来操作矿用绞车,系统的控制精度和自动化程度更高,操作更简便,运行更可靠,对于矿山安全、高效生产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及现实意义。

曹东京[6](2019)在《枣庄矿区新旧动能转换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对煤炭行业装备发展水平及生产系统的研究,结合枣矿集团各矿区实际生产情况,开展优化生产系统、提升装备水平,从而实现新旧动能模式的转换,推动了煤炭企业全面无夜班生产作业、周末休息等新型劳动组织方式的变革,让煤炭行业职工“公务员式”工作成为可能。主要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通过对矿井三大系统进行分析,总结了采煤取消夜班作业需满足的三个基本要求:工作面生产能力>运输缓冲能力>主井提升能力,为优化生产系统带动劳动组织模式变革奠定了基础。2)提出了“洗选前置、精煤前置”的思想,充分释放装备效能,实现矿井利润最大化,研究了井下膏体充填技术,解决了分离矸石的去向问题,缓解了主副井提升的压力。3)优化了全流程原煤生产系统,形成了集约高效的生产模式,通过革新支护工艺进一步减少回采期间的人工占用,大力实施煤仓扩容,为停产不停运创造了条件。4)形成了矿井全套的生产系统智能化装备升级方案,尤其在采掘工作面装备升级方面,以智能自动、少人无人化方式代替传统作业模式,实现了符合现场实际的生产装备最优配置,并具备作为行业标准进行推广应用的条件。5)研究了超前支护的方式,提出“超前加固、主动支护、矿压观测、取消单体”的组织方式。全面升级采、掘装备,持续优化生产系统,精简人员占用,提升了人员工效。该论文有图39幅,表7个,参考文献106篇。

于磊[7](2019)在《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特殊之处,也是工业遗产重要的核心价值。工业遗产的保护绕不开对不同行业工业遗产的分类研究,不同工业行业的历史发展、工业科技与工业流程、与之对应的有价值的物证实物都不同。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的一项重要价值,但目前国内对其的分析和探讨不足,缺乏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关的技术史,尤其是系统的技术史与工业考古学研究匮乏,丧失了对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重要基础,导致了工业遗产保护的主次与依据不明晰,保护往往本末倒置,拆除了最具有价值的物证载体,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也同样不明晰。本文基于科技价值的视角,以近代十个行业为例,研究与探讨工业遗产的分行业评价与保护。文章首先系统深入研究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标准与体系,尤其是英国,其制定了目前世界上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保护最详细的文件,研究发现英国对工业遗产价值评定导则会细分深入到不同行业工业遗址与建筑物的探讨中,并十分重视各行业工业技术史与工业流程的研究。本文以国外为对比参照,重点研究国内自身的问题,以科技价值为切入点,基于科技价值与完整性的视角,以近代的采煤业、钢铁冶炼业、船舶修造业、棉纺织业、棉印染业、丝绸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水泥业与硫酸工业十个行业为例,分门别类的研究了各工业行业的近代发展历程、有价值的遗存现状、近代工业技术与设备、近代工业流程与对应的物证实物、各门类工业遗产关键技术物证、各门类工业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等,基于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分行业具体阐释不同行业科技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关注点,分行业分析不同行业工业遗产保护中的关键物证实物,包括了各行业在评价与保护中的核心实物物证、辅助生产的相关配套物证、以及与完整性相关的工业产业链等。这些结论与成果可为工业遗产的评价与保护、保护规划的制定,以及遗存的再利用等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高峰[8](2011)在《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系统设计方法与智能调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在煤矿企业的广泛应用,我国煤矿采掘与监控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然而井下辅助运输系统发展相对缓慢,已成为制约煤矿现代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因此,对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系统展开研究,提高系统运行效率,解决现场存在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对当前我国煤矿企业使用的各类辅助运输设备及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阻碍我国煤矿辅助运输系统发展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解决途径。本文对当前煤矿辅助运输系统的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从煤矿生产的系统高度出发,总结了影响辅助运输系统的主要因素,并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当前我国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系统设计改造的原则。针对大屯矿区井下辅助运输系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五种改造设计方案,并从经济性、技术性、安全可靠性等方面,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确定了适合于大屯矿区辅助运输系统改造的技术方案。本文对基于神经网络专家系统(ANNES)的结合方式、结构和实现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系统设计体系结构,并就基于神经网络的辅助运输系统性能分析经验专家库进行了研究,构建了性能分析专家库的神经网络模型,选择了学习算法,并对专家系统的工作流程进行了分析。针对煤矿井下无轨胶轮车运输系统当中存在的巷道内堵车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设计了一种适用于煤矿井下无轨胶轮车系统的巷道运输线路分析方法,并依据该方法对煤矿井下无轨胶轮车辅助运输系统建立了模型,对无轨胶轮车的运行规则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巷道内无轨胶轮车的堵车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找到了造成堵车问题的根本原因,设计了井下无轨胶轮车运输系统的自动控制算法。依据建立的无轨胶轮车运输系统模型,设计了煤矿井下无轨胶轮车智能调度系统,解决了无轨胶轮车运行过程中的堵车问题。本文对无轨胶轮车智能调度系统中的关键技术——无线传感定位技术的各种定位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煤矿井下工作环境的特殊情况,结合无轨胶轮车运输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煤矿井下的简化的定位算法。

朱仁璋,王鸿芳,王晓光[9](2008)在《舱外活动系统述评》文中提出舱外活动(EVA)系统可分为3部分:1)航天员装备系统,包括舱外航天服(EVA航天服)、安全系绳和机动装置;2)空间支持系统,包括气闸、约束装置、EVA工具、在轨训练设施、遥控自动操作装置,以及表面运输工具;3)地面试验、训练与保障系统,包括减重/失重设施、热/真空试验舱、虚拟现实模拟系统、星体表面模拟场地,以及任务保障设施。文章阐述EVA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评述EVA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泽山勋,宏大[10](1989)在《太平洋煤矿自动控制绞车》文中指出 太平洋煤矿巷道和采掘工作面间的器材搬运,需要用采掘工作面附近滑橇和小型绞车搬运,其间需转载3—4次,其原因是由于此间巷道煤层倾角为0—6°,并且因小断层等倾斜角度正负不等。

二、小型绞车自动方法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型绞车自动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翻译项目介绍
    第一节 任务详情
        一、原文内容
        二、原文文本特点
    第二节 目标受众
    第三节 委托方要求
第二章 翻译审校前期准备
    第一节 统筹审校任务
    第二节 确立审校目标与准则,明确审校质量标准
    第三节 剖析原译文,监控与评估译文质量
    第四节 选择审校理论、资源和技术支持
    第五节 制定审校计划
第三章 翻译审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词语
        一、专业术语
        二、专有名词
        三、近义词
    第二节 句子
        一、长难句
        二、插入语
    第三节 篇章
        一、前后一致性
        二、语言风格
第四章 翻译审校实习总结
    第一节 已解决的问题及总结
    第二节 未解决的问题及反思
    第三节 对未来翻译及审校工作的启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一 Moderne Milit?rhubschrauber审校原文
附录二 《现代军用直升机》审校前后译文
附录三 Moderne Milit?rhubschrauber翻译原文
附录四 《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译文
附录五 (部分)专有名词列表
致谢

(2)小型强夯机关键零部件结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强夯法的介绍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强夯机的发展现状
        1.3.2 国内强夯机的发展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强夯机行走机构主要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直线行驶分析
    2.3 转弯性分析
    2.4 稳定性分析
    2.5 越野通过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关键零部件的设计
    3.1 引言
    3.2 行走机构的设计
        3.2.1 驱动轮的设计
        3.2.2 支重轮设计
        3.2.3 托带轮设计
        3.2.4 张紧机构设计
        3.2.5 履带的设计与参数确定
        3.2.6 车架设计
    3.3 履带填料装置的设计
        3.3.1 料斗装置的设计
        3.3.2 皮带传送装置的设计
    3.4 提升机构的设计
        3.4.1 臂架结构设计
        3.4.2 液压绞车的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履带式强夯机液压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履带强夯机液压系统构成
    4.3 履带式强夯机液压系统的设计选型
        4.3.1 60t.m强夯机基本参数
        4.3.2 行驶阻力分工况计算
        4.3.3 行走液压马达的校核计算
        4.3.4 液压绞车的校核计算
        4.3.5 电动机的选型
        4.3.6 主泵的选型
        4.3.7 油箱容积的计算
    4.4 液压系统能量损失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关键零件有限元分析
    5.1 引言
    5.2 有限元法简介
    5.3 车架有限元分析
    5.4 臂架有限元分析
    5.5 液压绞车有限元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6.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陆地钻机电控自动猫道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课题来源及创新点
        1.4.1 课题来源
        1.4.2 课题的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电控自动猫道主体结构介绍
    2.1 钻具运输的主要技术要求
    2.2 电控自动猫道的总体介绍
        2.2.1 电控自动猫道的主要技术要求
        2.2.2 技术参数
        2.2.3 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介绍
    2.3 工作流程简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控自动猫道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
    3.1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3.2 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
        3.2.1 电控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3.2.2 电动绞车滚筒系统设计原理
    3.3 液压控制系统的原理及设计
        3.3.1 液控系统原理
        3.3.2 液压控制系统设计
        3.3.3 液压控制系统技术参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动绞车滚筒系统设计及选型
    4.1 滚筒设计
        4.1.1 钢丝绳牵引力计算
        4.1.2 滚筒结构设计
        4.1.3 滚筒强度计算
    4.2 电机组的元件选型
        4.2.1 防爆变频电机及选型
        4.2.2 减速器及选型
        4.2.3 电磁抱闸制动器及选型
    4.3 电动绞车滚筒系统结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气控制系统及电路设计
    5.1 PLC硬件系统设计
        5.1.1 PLC硬件介绍及选型
        5.1.2 PLC硬件系统分配
    5.2 主要电气配件选型
        5.2.1 变频器简介及选型
        5.2.2 比例放大器选型
    5.3 系统电路原理图设计
        5.3.1 外围电路设计
        5.3.2 强电控制柜电路设计
        5.3.3 PLC控制柜电路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的程序开发设计
    6.1 控制软件程序设计
        6.1.1 PLC编程软件简介
        6.1.2 软件系统设置
        6.1.3 控制程序设计
    6.2 无线遥控通讯设置及程序设计
        6.2.1 通信协议设置
        6.2.2 通信程序设计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系留气球收放绞车结构优化设计及其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收放绞车的研究概述
        1.2.1 绞车的的分类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未来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系留气球收放绞车结构总体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收放绞车的组成与布局
        2.2.1 绞车组成
        2.2.2 绞车布局
    2.3 缆绳和动力源的选取
        2.3.1 缆绳的选取
        2.3.2 动力源的选择
    2.4 储缆绞车结构方案设计
        2.4.1 储缆卷筒构型设计
        2.4.2 排缆方案设计
    2.5 牵引绞车结构方案设计
        2.5.1 牵引绞车的目的和作用
        2.5.2 牵引绞盘布局方案设计
        2.5.3 牵引绞车优化方案设计
        2.5.4 牵引绞车多绕绳方案
    2.6 优化方案设计特点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留气球收放绞车结构设计与研究
    3.1 引言
    3.2 收放绞车的主要技术参数
    3.3 储缆绞车结构设计与研究
        3.3.1 储缆卷筒关键参数设计
        3.3.2 储缆卷筒容绳量计算
        3.3.3 柔性排缆关键技术参数
        3.3.4 储缆绞车驱动参数计算
    3.4 牵引绞车结构设计与研究
        3.4.1 牵引绞盘槽型设计
        3.4.2 牵引绞盘关键参数设计
        3.4.3 牵引绞盘倾角设计
        3.4.4 牵引绞车驱动参数计算
    3.5 滑轮装置关键参数设计
    3.6 收放绞车的三维建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缆绳层间过渡问题研究
    4.1 引言
    4.2 爬绳垫块结构分析
        4.2.1 垫块的布置形式
        4.2.2 垫块的结构特点
    4.3 爬绳垫块的数学模型
        4.3.1 爬绳垫块A的数学模型
        4.3.2 爬绳垫块B的数学模型
    4.4 缆绳层间过渡的运动分析
        4.4.1 垫块A处的爬绳运动分析
        4.4.2 垫块B处的爬绳运动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留气球收放绞车力学分析及其有限元计算
    5.1 引言
    5.2 收放绞车工作原理与有限元分析基础
        5.2.1 收放绞车工作原理
        5.2.2 有限元分析基础
    5.3 储缆卷筒的分析与计算
        5.3.1 卷筒的力学分析
        5.3.2 卷筒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3.3 有限元求解与结果分析
    5.4 牵引绞盘的分析与计算
        5.4.1 牵引绞盘的力学模型
        5.4.2 两绞盘的承载分析
        5.4.3 绞盘各绳槽上的缆绳张力计算
        5.4.4 绞盘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4.5 有限元求解与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留气球收放绞车的优化研究
    6.1 引言
    6.2 基于正交试验法对卷筒的结构优化
        6.2.1 正交试验法概述
        6.2.2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6.2.3 方案实施与记录
        6.2.4 试验结果的处理与分析
        6.2.5 优化前后对比分析
    6.3 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对绞盘的参数优化
        6.3.1 多目标优化及其算法简介
        6.3.2 绞盘优化模型的建立
        6.3.3 绞盘的灵敏度分析
        6.3.4 绞盘的响应面分析
        6.3.5 优化结果与对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5)矿用绞车自动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矿用绞车控制研究现状
        1.2.1 国外矿用绞车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1.2.2 国内矿用绞车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安排
第2章 矿用绞车自动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1 矿用绞车速度分析
    2.2 矿用绞车的控制要求
    2.3 系统工作原理和主要功能
        2.3.1 系统工作原理
        2.3.2 系统主要功能
第3章 矿用绞车变频调速系统分析与设计
    3.1 矿用绞车调速控制方式的选择及调速性能分析
        3.1.1 矿用绞车采用直流调速的性能分析
        3.1.2 矿用绞车交流调速性能分析
    3.2 变频调速原理和工作原理
        3.2.1 变频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2.2 变频器调速的频率控制方式
    3.3 直接转矩变频控制方法概述
    3.4 直接转矩控制坐标系变换
    3.5 直接转矩变换基本原理
        3.5.1 基本原理
        3.5.2 电压空间矢量和定子磁链之间的关系
        3.5.3 空间电压矢量选择方法
    3.6 矿用绞车变频器选型及控制方案实现
        3.6.1 矿用绞车变频器选型
        3.6.2 直接转矩控制
        3.6.3 操作面板上的参数设定
        3.6.4 变频器的第一次启动准备工作
        3.6.5 参数的设定
第4章 矿用绞车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概述
        4.1.1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组成
        4.1.2 可编程控制器PLC的控制功能
        4.1.3 PLC的基本特点
    4.2 PLC的选型及双PLC冗余控制原理
    4.3 自动控制系统变量统计及I/O分配
    4.4 外围电气控制硬件设计
        4.4.1 变频器外围接线图
        4.4.2 PLC、交流变频器和电动机之间的联接方式
        4.4.3 供电电路设计
        4.4.4 安全保护回路接线图
        4.4.5 传感与信号采集
        4.4.6 润滑泵和制动泵控制回路
        4.4.7 操作台布置图
第5章 矿用绞车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PLC程序设计
        5.1.1 GX-Works2 简介
        5.1.2 主程序流程设计
        5.1.3 初始化程序设计
        5.1.4 软安全回路程序设计
        5.1.5 变频器控制程序设计
        5.1.6 液压站控制程序设计
        5.1.7 速度与位置测量程序设计
        5.1.8 通讯设计
    5.2 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
        5.2.1 易控软件简介
        5.2.2 上位机画面设计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部分主要电路连线图
附录B 系统主程序T型图
附录C 系统运行现场图

(6)枣庄矿区新旧动能转换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新旧动能转化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生产系统能力匹配
    2.1 主井提升能力的匹配核算
    2.2 缓冲煤仓能力的匹配核算
    2.3 主运皮带能力的匹配核算
    2.4 工作面生产能力的匹配核算
    2.5 小结
3 生产系统优化
    3.1 采煤工作面生产系统优化
    3.2 掘进工作面生产系统优化
    3.3 辅助系统升级
    3.4 革新支护工艺
    3.5 仓储扩容工程
    3.6 井下智能分矸、洗选前置系统建设
    3.7 井下矸石充填
    3.8 小结
4 劳动组织优化
    4.1 采煤专业劳动优化
    4.2 掘进专业劳动组织优化
    4.3 小结
5 保障措施
    5.1 加快装备全面升级
    5.2 持续优化生产系统
    5.3 大数据平台建设
    5.4 小结
6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视角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1 时间范畴的界定
        1.2.1.1.1 时间的界定
        1.2.1.1.2 范畴的界定
        1.2.1.2 十个行业的选取
        1.2.1.2.1 工业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1.2.1.2.2 现存遗留所占比例的较高性
        1.2.2 研究视角
        1.2.2.1 科技价值的视角
        1.2.2.2 完整性的视角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1.1 从文化遗产到工业遗产的保护
        1.5.1.2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起源及发展
        1.5.1.3 国外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1 英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2 美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3 加拿大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4 日本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2.1 近代中国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
        1.5.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的起源及发展
        1.5.2.3 国内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3.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与构成研究
        1.5.2.3.2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与体系研究
        1.5.2.4《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的建立
        1.5.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6 关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与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
        1.6.1 对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
        1.6.2 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历程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8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说明
    1.9 未尽事宜
第2章 近代重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 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1 近代采煤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1.1.1 近代采煤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
        2.1.1.3 小结
        2.1.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1.2.1 近代采煤的完整工艺流程
        2.1.2.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1.2.2.1 开拓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2 采煤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3 矿井提升与运输及其关键物证
        2.1.2.2.4 矿井通风与排水及其关键物证
        2.1.2.2.5 煤的洗选与炼焦及其关键物证
        2.1.2.2.6 煤矿的动力系统及其关键物证
        2.1.2.2.7 露天采矿与矿井照明
        2.1.2.3 小结
        2.1.3 采煤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1.3.2 采煤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1.3.2.1 萍乡安源煤矿工业建筑群
        2.1.3.2.2 本溪湖煤矿工业建筑群
    2.2 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2.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2.1.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
        2.2.1.3 小结
        2.2.2 近代钢铁冶炼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2.2.1 近代钢铁冶炼的完整工艺流程
        2.2.2.2 近代炼铁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3 近代炼钢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4 近代钢铁加工工艺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5 小结
        2.2.3 钢铁冶炼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2.3.2 钢铁冶炼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2.3.2.1 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工业建筑群
        2.2.3.2.2 本溪湖钢铁工业建筑群
    2.3 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3.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3.1.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3.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
        2.3.1.3 小结
        2.3.2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3.2.1 近代船舶修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2.3.2.2 近代船舶修造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3.2.2.1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
        2.3.2.2.2 船舶修造关键技术物证
        2.3.2.3 小结
        2.3.3 船舶修造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3.3.2 船舶修造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3.3.2.1 福建马尾船政工业建筑群
        2.3.3.2.2 天津市船厂(原大沽造船厂)工业建筑群
第3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一)
    3.1 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1.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3.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
        3.1.1.3 小结
        3.1.2 近代棉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1.2.1 近代棉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3.1.2.1.1 棉纺工艺
        3.1.2.1.2 棉织工艺
        3.1.2.2 近代棉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1.2.2.1 近代棉纺机具
        3.1.2.2.2 近代棉织机具
        3.1.2.2.3 近代纺织动力设备
        3.1.2.2.4 近代棉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3.1.2.3 小结
        3.1.3 棉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1.3.2 棉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1.3.2.1 中纺公司天津第一纺织分厂
        3.1.3.2.2 石家庄大兴纺织染厂工业建筑群
        3.1.3.2.3 西安大华纱厂工业建筑群
    3.2 近代棉印染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2.1 近代棉印染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2.2 近代棉印染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2.2.1 近代棉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3.2.2.2 近代棉印染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2.2.3 小结
        3.2.3 棉印染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2.3.2 棉印染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印染厂
        3.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四印染厂
第4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二)
    4.1 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1.1 近代丝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1.1.1 近代动力机器缫丝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2 近代动力机器丝织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3 近代动力机器丝绸印染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4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
        4.1.1.5 小结
        4.1.2 近代丝绸业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1.2.1 近代缫丝、丝织与丝绸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4.1.2.1.1 近代缫丝工艺
        4.1.2.1.2 近代丝织工艺
        4.1.2.1.3 丝绸印染工艺
        4.1.2.2 近代丝绸业的关键技术物证
        4.1.2.2.1 近代缫丝机具
        4.1.2.2.2 近代丝织机具
        4.1.2.2.3 近代丝织物染整机具与动力设备
        4.1.2.2.4 近代丝绸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1.2.3 小结
        4.1.3 丝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1.3.2 丝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1.3.2.1 上海第一丝厂
    4.2 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2.1 近代毛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2.1.1 近代毛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
        4.2.1.3 小结
        4.2.2 近代毛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2.2.1 近代毛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2.2.1.1 毛纺工艺
        4.2.2.1.2 毛织工艺
        4.2.2.1.3 毛织物整理工艺
        4.2.2.2 近代毛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2.2.2.1 近代毛纺、毛织机具
        4.2.2.2.2 近代毛整理机具与动力设备
        4.2.2.2.3 近代毛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2.2.3 小结
        4.2.3 毛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2.3.2 毛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毛纺织厂
        4.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毛纺织厂
    4.3 近代麻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3.1 近代麻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3.2 近代麻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3.2.1 近代麻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3.2.2 近代麻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3.2.3 小结
        4.3.3 麻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3.3.2 麻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3.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制麻厂
第5章 近代化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 近代水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1 近代水泥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1.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1.2.1 近代水泥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1.2.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1.2.3 小结
        5.1.3 水泥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1.3.2 水泥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1.3.2.1 川沙水泥厂
    5.2 近代硫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2.1 近代硫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2.2.1 近代硫酸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2.2.1.1 二氧化硫的制取
        5.2.2.1.2 近代铅室法制酸工艺
        5.2.2.1.3 近代接触法制酸工艺
        5.2.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2.2.3 小结
        5.2.3 硫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2.3.2 硫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2.3.2.1 梧州硫酸厂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系统设计方法与智能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我国煤矿辅助运输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煤矿辅助运输系统的任务及特点
    2.2 煤矿辅助运输设备分类及使用情况
    2.3 我国煤矿辅助运输系统存在问题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煤矿辅助运输系统设计方法研究
    3.1 辅助运输系统设计的要求和规定
    3.2 辅助运输方式选择
    3.3 煤矿辅助运输系统设计主要考虑因素
    3.4 煤矿辅助运输系统改造原则
    3.5 应用案例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神经网络的煤矿辅助运输设计专家系统研究
    4.1 基于神经网络的专家系统理论
    4.2 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系统设计理论体系结构
    4.3 基于神经网络的辅助运输系统性能分析经验库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煤矿井下无轨胶轮车智能调度系统研究
    5.1 井下无轨胶轮车运输线路及系统结构分析
    5.2 煤矿井下无轨胶轮车智能调度系统方案
    5.3 基于时间响应的胶轮车调度系统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煤矿井下无线定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6.1 无线定位方法及井下精确定位技术研究
    6.2 煤矿井下无轨胶轮车智能调度系统的方案设计
    6.3 定位系统的硬件设计
    6.4 定位系统的软件设计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及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的工作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参考文献

(9)舱外活动系统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1.1 EVA系统组成
    1.2 EVA系统分类
2 航天员装备系统
    2.1 美国航天员装备
        2.1.1 舱外移动单元
        2.1.1.1 EMU航天服组件
        2.1.1.2 EMU生保系统
        2.1.1.3 EMU辅助设备
        2.1.2 系绳与机动装置
        2.1.2.1 系绳
        2.1.2.2 机动装置
    2.2 苏/俄航天员装备
        2.2.1 “海鹰”航天服
        2.2.1.1 “海鹰”航天服技术特点
        2.2.1.2 海鹰-M航天服
        2.2.2 “海鹰”航天服机动装置
        2.2.2.1 航天员转移与机动单元
        2.2.2.2 Orlan-M SAFER
    2.3 美俄航天服系统比较
        2.3.1 基本共同点
        2.3.2 主要不同点
        2.3.3 性能比较
    2.4 中国“飞天”航天服
3 空间支持系统
    3.1 舱外活动气闸
        3.1.1 联盟号 (Soyuz) 飞船轨道舱
        3.1.2 “国际空间站”气闸系统
        3.1.2.1 Quest联合气闸舱
        3.1.2.2 ISS标准出舱运作
        3.1.3 中国“神七”轨道舱
    3.2 EVA约束装置
        3.2.1 足约束装置
        1) 便携式足约束装置 (Portable Foot-
        2) 机械臂足约束装置 (Manipulator Foot Restraint, MFR) 。
        3.2.2 扶手
        3.2.3 滑动线
    3.3 EVA工具
        3.3.1 工具载运器
        1) 小型工作站 (Mini Work Station, MWS) 。
        2) 货舱存储装置 (Cargo-bay Storage Assembly, CSA) 。
        3) 供应品存储装置 (Provision Storage Assembly, PSA) 。
        4) 工具盒。
        3.3.2 基本工具
        3.3.2.1 工具套件
        3.3.2.2 基本工具
        3.3.2.3 绞车系统
    3.4 遥控自动操作装置
        3.4.1 机械臂系统
        3.4.1.1 远距离操作器系统
        3.4.1.2 空间站移动服务系统
        3.4.1.3 日本实验舱远距离操作器系统
        3.4.1.4 欧洲机械臂
        3.4.2 自由飞行检查装置
        3.4.3 拟人机器人系统
        3.4.3.1 EVA机器人助手
        3.4.3.2 “巡骑兵” (Ranger) 实验装置
        3.4.3.3 “机器人航天员”
4 地面保障系统
    4.1 减重/失重设施
        4.1.1 机械平衡装置
        4.1.2 中性浮力水槽
        4.1.3 飞机沿抛物线轨迹飞行
    4.2 热/真空试验/训练设施
        4.2.1 11-foot舱与2-foot舱
        4.2.2 热/真空试验复合体
    4.3 虚拟现实环境
    4.4 表面模拟场地
    4.5 任务保障设施
5 EVA系统技术的发展

四、小型绞车自动方法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报告[D]. 陈雅贤. 青岛大学, 2020(02)
  • [2]小型强夯机关键零部件结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D]. 秦文.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3)
  • [3]陆地钻机电控自动猫道系统设计[D]. 王冲.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4]系留气球收放绞车结构优化设计及其仿真研究[D]. 申阿强.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5]矿用绞车自动控制系统设计[D]. 董曦. 湖南大学, 2019(08)
  • [6]枣庄矿区新旧动能转换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 曹东京.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7]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D]. 于磊. 天津大学, 2019(06)
  • [8]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系统设计方法与智能调度研究[D]. 高峰. 山东科技大学, 2011(05)
  • [9]舱外活动系统述评[J]. 朱仁璋,王鸿芳,王晓光. 航天器工程, 2008(06)
  • [10]太平洋煤矿自动控制绞车[J]. 泽山勋,宏大. 煤炭技术, 1989(04)

标签:;  ;  ;  

小型绞盘自动化方法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