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木本饲料前景及其在水土保持中的地位(论文文献综述)
沈佩宇[1](2021)在《锡林郭勒典型草地可持续放牧利用研究》文中指出为确定适宜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地的可持续放牧利用模式。于2019至2020年间,在锡林郭勒盟东部典型草地区设计了一系列不同始牧时间和放牧期延续时长的暖季放牧实验,通过测定草地植被盖度和生物量等基础指标并计算牧草再生性、植物群落α多样性,评价草地植被对不同放牧方式的响应。同时在冷季舍饲期以不同的饲料配比进行饲喂,筛选出经济实用的饲料配方。从草地畜牧业生产的整体流程出发,系统地设计了夏秋暖季以可利用饲草量为制约指标的草畜平衡放牧计划,以及冬季舍饲对策。明确了不同放牧时期、休牧时长对草地牧草产量、再生能力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而确定了放牧期与非放牧期。研究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在锡林郭勒典型草地区,综合考虑草地植被基础指标、生物多样性及再生速率,将休牧期控制在2个月(4至5月)效果较好,故此放牧活动应从6月初开始。根据草地生长动态及家畜体重变化放牧期应于12月结束。2.在放牧期内,按照家畜日食量与草地的实际生产力来计算草地可放牧天数,实行划区轮牧,可以有效利用牧草生产并维持草地生态健康,使草地的生产力得到延续。同时在放牧设计中预留出非放牧期饲料地并适时打草,其产出可以有效的补充非放牧期粗饲料缺口,降低饲养成本。3.根据放牧周期的安排,非放牧期的时长约为5个月(即1月至5月),期间家畜推荐以维持型饲养节约饲料成本。可以考虑使用柠条饲料产品为粗饲料,能够有效地保持家畜体重,性价比较高。初步得出结论,在锡林郭勒典型草地区,放牧期应为6至12月,期间家畜放牧方式以划区轮牧为主。而非放牧期应为1至5月,期间家畜实施维持型饲养。在本模式下,既能在放牧期有效的维持草地生产力,又能在非放牧期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实现对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陈磊[2](2020)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喀斯特地区植被盖度降低,水土流失速率加快,基岩大面积裸漏,生态系逆向演替趋势严峻且难以挽回,石漠化与生态系统的破坏愈演愈烈。林草优化配置与猪的健康养殖是草地畜牧业的关键部分,是解决石漠化地区农户生存压力的有效方式。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业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缓解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社会经济矛盾、人地矛盾、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降低失业率。采用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相结合的现代绿色生态产业模式,及精确的技术监测手段是高效治理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重要举措。依据有关自然地理学、生物学、土壤学、农学、植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生态学、营养学等原理,以生态修复理论、生态养殖理论、耦合效应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于2017-2020年以毕节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综合防治混农林业示范区或研究区和关岭-贞丰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产业示范区或研究区为研究区,采用文献分析法、室内与室外实验分析法、综合分析法、调查分析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筛选适宜的经济林和牧草进行不同比例的单播与混播,研究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的机理,机制,技术及示范验证。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索林草优化配置过程中牧草鲜草及干草产量变化特征,筛选石漠化地区牧草产量最高的林草优化配置方式。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在核桃林基础上选取满足适地条件与健康养猪的牧草最优配置方式: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鸭茅进行单播与混播的配置试验。鲜草产量最高的是白三叶+黑麦草(3:2)组合,为9458.2kg/hm2,最低的是白三叶+黑麦草(2:3)组合,仅为6716.5 kg/hm2,干草产量最高的是鸭茅,为2452.1 kg/hm2,最低的是白三叶,为1177.7kg/hm2。花江基于石漠化自然背景及原有经济林(李子树),选取适宜牧草紫花苜蓿、菊苣、金荞麦,进行单播与混播的配置试验,鲜草产量最高的是金荞麦,为60446kg/hm2,最低的是紫花苜蓿,为10858kg/hm2。干草产量最高的是金荞麦,为9083.73 kg/hm2,最低的是紫花苜蓿+菊苣(3:2),为1530.8 kg/hm2。(2)不同林草优化配置方式下牧草养分存在显着性差异。核桃树下3种牧草不同播种方式之间的营养成分差异显着,白三叶的水分(Moisture)、粗蛋白(CP)、木质素(Lignin)、非纤维碳水化合物(NFC)、钾(K)、磷(P)、钙(Ca)含量显着高于于其他牧草(P<0.05),而粗灰分(Ash)、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着低于其他组合(P<0.05),说明其营养价值较好。三种混播方式下组合之间差异性不显着(P<0.05)。李子树下3种牧草不同播种方式之间的营养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单播紫花苜蓿的Moisture含量显着低于其他牧草(P<0.05),而干物质(DM),Ash,CP,Ca,ADF的含量显着高于菊苣、金荞麦、以及紫花苜蓿+菊苣三种混播方式下的含量(P<0.05)。三种混播中,紫花苜蓿含量越高则CP含量越高,三种混播方式下紫花苜蓿+菊苣(2:3)的整体效果与其它2种混播相比较差。(3)在石漠化地区通过利用天然草地、人工建植草地来“以草养猪”,促进石漠化脆弱生境的改善,同时兼顾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户脱贫致富与生态建设的耦合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石漠化地区“以草养猪”在1-2年内可显着提高农户可支配收入,该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良天然草质资源及进行人工草地建植的立地气候生境,“以草养猪”具有巨大的潜力优势和可观的市场前景效益。林草有机结合优化配置形成不同的模式,为林农生产生活提供物质基础,带动农、林、牧、副及相关产业的连锁反应,归根结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4)林草优化配置中不同牧草组合对猪的日增重及增重成本具有不同响应,示范效果明显。潜在-轻度石漠化治理示范区财万生猪养殖示范点,猪的增重成本由大到小为对照组7(3.72元/kg)>试验组3(2.89元/kg)>试验组6(2.85元/kg)>试验组2(2.81元/kg)>试验组4(2.77元/kg)>试验组1(2.72元/kg)>试验组5(2.71元/kg)。从经济效益和增重成本看,对照组7的增重成本最高,试验组5的增重成本最低,较对照组7饲料成本可节约96.63元,平均每头猪可节约16.11元,增重成本可节约1.01元/kg。中度-强度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任万松生猪养殖示范点,猪的增重成本由大到小为对照组7(3.83元/kg)>试验组1(2.90元/kg)>试验组6(2.84元/kg)>试验组3(2.83元/kg)>试验组2(2.81元/kg)>试验组4(2.77元/kg)>试验组5(2.74元/kg)。从经济效益和增重成本看,对照组7的增重成本最高,试验组5的增重成本最低,较对照组7饲料成本可节约96.25元,平均每头猪可节约16.04元,增重成本可节约1.06元/kg。(5)基于不同石漠化背景实施针对性的林草优化配置方式,对石漠化植被恢复、林草群落生态稳定性、水源涵养、保水保肥等均具有正向作用。以草养猪能改善林草生态系统,促进植被生长,并能改善猪肉风味与品质,通过林草优化配置的混播牧草来饲喂猪,其饲料消耗率降低了33%,猪的出栏成活率保持在96%左右,农户可支配收入显着提高。在喀斯特生态畜牧业推进中应提高林草资源利用率,结合天然林与人工草地建值,构建“牧草资源为辅+饲料为主”的现代健康养猪饲用生产格局。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可以推进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与区域经济质的飞跃,对贫困县区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具有重要价值。未来要整合现有林草资源发展规模化、机械化的健康养猪,构建健康养猪品牌效应。
吴清林[3](2020)在《石漠化环境“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降雨丰富,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导致干旱发生率较高。同时,水土流失具有特殊性,兼具地表流失和地下漏失的双重性,在成土速率很低的背景下,水土流失显得异常严重,地表无植被或无土覆盖而呈现出石漠化景观。石漠化治理关键问题在于治理水土流失,而水力作用是水土流失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喀斯特地区混农林业是节水增值产业,符合发展生态衍生产业治理石漠化的需求,其中“五水”赋存转化机理及其高效利用研究,可以揭示混农林因地因时合理配置的规律,为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我们根据混农林配置节水、节水耕作及水资源高效利用等多学科交叉理论,2016-2020年在代表南方喀斯特不同地貌结构与石漠化环境的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研究区,通过15个径流小区35场侵蚀性降雨监测,对26个农艺节水样地和18个工程节水样地共采集了1810个土样并进行实验室物理属性分析,以及1080次土壤蒸发监测、21种植物的浸水试验、21种作物共592次的蒸腾速率监测,结合气象站数据,利用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构建,对混农林地的降雨、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和生物水的赋存转化机理和机制进行研究,构建模式、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及验证推广,为国家石漠化治理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1)探讨了不同等级石漠化“五水”赋存转化规律,阐明了混农林对水资源高效利用特征,揭示了不同石漠化环境混农林对水资源赋存效益的差异及气温、生物量、土壤水力特征参数等对“五水”赋存转化的影响。不同石漠化程度下可利用降水量与降雨量、陆面蒸发量与土壤蒸发量在研究区的分布呈耦合关系,可利用降水量在中-强度石漠化环境分布最低,土壤蒸发和陆面蒸发则是中强度石漠化最高。混农林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减少地表产流、降低蒸腾速率和抑制土壤蒸发的生态效益,混农林对地表产流的阻控、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和增加地下水赋存、降低蒸腾速率等方面均表现为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的生态效益最好。水资源赋存效益最终是潜在-轻度石漠化>无-潜在石漠化>中强度石漠化。在“五水”转化中,地表水、地下水、生物水和土壤水相对于降水的贡献率分别为0.14-12.71%、9.43-30.20%、9.79-49.97%和40.72-82.58%。对比研究发现,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混农林系统水资源赋存效益最高,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干旱胁迫有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中-强度石漠化环境受干旱胁迫的影响使得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干旱胁迫、气温、土壤水力特征、生物量等自然因子综合影响着“五水”资源的赋存转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差异性。对规律性和差异性的掌握有利于进一步揭示混农林节水保水机制,为发展节水增值生态衍生产业提供理论支撑。(2)探讨了农艺节水和工程节水策略下混农林业水资源赋存转化与水资源高效利用规律,揭示了不同措施下土壤水赋存转化特征、植物水抑蒸特征,得出了不同节水措施的抑蒸减蒸机制。秸秆覆盖增加了土壤表层肥力,以肥调水的机制增加了表层土壤含水量,中间层土壤含水量较低,说明作物根系主要分布在10-20cm土层。混农林地秸秆覆盖+保水剂、秸秆覆盖、保水剂、地膜覆盖措施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土壤水分蒸发,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水资源赋存效益。单一措施与复合措施相比,复合措施更能提高水资源赋存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节水措施布设下的中-强度石漠化地区水分利用效率仍然最高。农艺措施和工程措施的布设,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土壤蒸发、增加了土壤含水量,降低了土壤水向大气水的转化速率,降低了混农林的蒸腾速率,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水资源赋存效益。混农林系统通过节水保水措施后,减少了水资源的耗散,揭示了基于“五水”赋存转化的混农林抑蒸减蒸及水资源高效利用机制,证实了喀斯特地区混农林系统采用节水保水措施进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可行性。(3)根据“五水”赋存转化机理,结合混农林节水保水机制,构建了不同石漠化环境混农林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毕节模式、花江模式和施秉模式,研发了共性关键技术,集成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根据混农林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策略,在毕节撒拉溪构建了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水资源高效赋存与混农林节水增值模式,关岭-贞丰花江构建了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环境地表地下水有效转化与混农林节水保值模式,施秉构建了喀斯特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环境土壤-生物水高效赋存与混农林节水增值模式,分别简称“毕节模式”、“花江模式”和“施秉模式”。在模式中对现有技术进行总结,研发了混农林配置、地膜覆盖、屋顶集雨、地表-地下水联合调度、坡面集雨、生态水池、节水灌溉、矮化密植、林下养殖、生草覆盖等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针对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提出了水肥耦合、生草清耕覆盖保墒、瓶式根灌、硬化路面集雨、屋面集雨、地表地下水联合调度等技术集成。(4)混农林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具较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应用示范成效较好,可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其中毕节模式、关岭-贞丰模式和施秉模式最适宜推广面积分别占南方8省区总面积的37.12%、20.52%和38.38%。2016年以来在对毕节撒拉溪、花江和施秉混农林与水资源利用现状的走访调查和实际调研基础上,结合前期项目的示范和研究成果,选取了三个研究区共6139hm2进行混农林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示范,带动当地居民发展生态产业,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节水增值混农林业有利于修复已退化的石漠化环境、遏制水土流失、促进植被恢复并带动经济发展。结合GIS空间分析并对指标进行赋值,建立了降雨、气温、海拔、地貌类型、岩性、坡度、土层厚度、水土流失强度、土壤类型、人口密度、人均GDP等评价指标体系,对模式进行推广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毕节模式、花江模式和施秉模式在中国南方喀斯特8省(市、区)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的推广面积分别为74.33×104km2、225.03×104km2、37.68×104km2、52.05×104km2、4.60×104km2,39.74×104km2、14.52×104km2、21.90×104km2、20.83×104km2、96.70×104km2,74.33×104km2、25.03×104km2、37.68×104km2、52.05×104km2、4.60×104km2。
刘怡琳,时艺霖,张自强,王占彬[4](2020)在《木本饲料在畜牧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木本饲料来源广且数量多,在畜牧业中应用可缓解饲料原料供应不足的问题。文章综述了木本饲料在国内外的利用现状和利用前景,分析了木本饲料的营养特点以及部分木本饲料在畜禽上的饲喂效果,旨在为中国木本饲料的开发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傅籍锋[5](2019)在《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发展对策及其产业上游提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因地制宜地推广,不仅可以实现喀斯特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与区域扶贫开发,取得良好的石漠化治理效果,同时还可以优化我国粮油生产布局,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因地制宜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研究立足于喀斯特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为推进喀斯特石漠化山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以发展特色木本食用油料产业治理石漠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的内容主要从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发展、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树种综合评价与筛选以及石漠化治理典型油料树种油脂提取工艺等三方面展开。本研究旨在为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建设为主线的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提供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助力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双脱贫。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发展内外部环境的优势(S)、劣势(W)、机遇(O)和挑战(T)深入分析,结合当前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产业的发展情况,认为要充分利用喀斯特山地资源和丰富的油料资源优势,把握住国家政策条件和油料市场提供的机遇,依托石漠化山区重大生态工程项目,推进木本食用油料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提出了加强政策协调,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对产业各主体的扶持力度;加强资源保护、发掘和培育等基础工作,寻求多元化发展;提高产业化水平,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注重生态化经营,立足于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等四个方面的产业发展对策。(2)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对石漠化治理中具有产业化开发潜力的木本食用油料植物资源进行了初步选择,通过建立以不同强度石漠化治理为基础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可产业化开发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最后得出在轻度石漠化治理中可以优先考虑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有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香榧(Torreya grandis)、核桃(Luglans regia)、星油藤(Plukenetia volubilis)、油茶(Moringa oleifera)、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而在中度和强度石漠化治理中可以优先考虑的树种有盐肤木(Rhus chinensis)、花椒、香榧、三叶木通和核桃等五种木本食用油料树种。(3)采用溶剂法提取盐肤木果油,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得到盐肤木果油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以石油醚为提取溶剂,原料过40目筛,提取时间2 h,提取温度55℃,液料比为30:1(mL/g),在此条件下盐肤木果出油率为8.336%。盐肤木果油共有11中脂肪酸,其中亚油酸的相对含量高达72.54%,总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占87.14%。(4)采用溶剂法提取青刺尖果油,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优化得到青刺尖果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青刺尖果粉过100目筛,以石油醚为提取溶剂,提取温度为45℃,液料比为30:1,时间为3 h,在此条件下青刺尖果出油率为42.13%。青刺尖果油的折光指数为1.4716、相对密度为0.9314、碘值为50.23 g/100g、皂化值160.96 mgKOH/g、酸价为0.38 mgKOH/g、过氧化值为2.71 mmol/kg。青刺尖果共有11脂肪酸,主要以油酸39.91%和亚油酸37.41%为主,总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超过79%。(5)采用水剂法提取八月瓜籽油,通过单因素实验与响应面分析优化后得到八月瓜籽油水剂法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八月瓜籽粉末过40目筛,以自然纯水为提取溶剂,液料比为5:1,提取温度为65℃,提取时间1.2 h的条件下,八月瓜籽油的提取率可达68.85%。不同提取方法所得到的八月瓜籽油的相对密度为0.93070.9346,折光指数为1.46241.4628,碘值为71.2274.34 g/100g,皂化值为196.35212.87 mgKOH/g,酸价为1.338.83 mgKOH/g,过氧化值为4.256.39 mmol/kg。八月瓜籽油共有9种脂肪酸,脂肪酸相对含量较高的为油酸42.743.19%、亚油酸29.2829.46%和棕榈酸23.1223.3%、总的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超过72.8-73.07%。
廖建军[6](2018)在《喀斯特石漠化环境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南方喀斯特区域面积广泛,其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突出、地表植被盖度低、群落演替缓慢、生态系统出现逆向演替趋势,石漠化问题出现,是世界上喀斯特发育最典型、分布最集中连片的区域,同时也是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近年来围绕石漠化治理和地区经济发展,多地开展了经果林种植、牧草种植、牛羊家畜养殖等工作,但由于管理方式粗放、草灌配置结构不合理、连年种植单一经济林等原因导致地力衰退、生产力逐渐下降、经济效益不断下滑。因此开展草灌空间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对充分利用石漠化地区的荒山荒坡,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多元化立体种植,维持土壤养分平衡,促进草灌饲料资源的优质、高效生产及草地畜牧业发展,实现种草养畜、石漠化治理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推动区域脱贫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以自然地理学、植物学、生态学、土壤学、生态养殖理论为理论基础,选取喀斯特高原峡谷关岭-贞丰花江中-强度石漠化示范区,和喀斯特高原山地毕节撒拉溪潜在-轻度石漠化示范区为研究区。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野外考察、室内试验测定、定量与定性分析等方法。在喀斯特石漠化环境下,分别对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的理论基础、机理、机制、关键技术、技术集成等方面进行研究,构建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体系,并对其集成。1.在养分均衡配给的情况下,石漠化地区草灌间作产量一般较单一种植高。其中花江示范区,仅皇竹草(Pennisetum sinese Roxb)与火龙果(Hylocereus undulatus Britt)间作产量低于皇竹草单播,其余草灌复合种植平均鲜草产量36840kg/hm2,干草产量6812.5 kg/hm2,分别较单播平均(皇竹草除外)鲜草产量31787kg/hm2,干草产量5846.7kg/hm2高出15.9%、16.5%。撒拉溪示范区草灌复合种植平均鲜草产量42261.3kg/hm2,干草产量7797kg/hm2,分别比该示范区牧草单播平均鲜草产量40623.3kg/hm2,干草产量7627.4kg/hm2高出4.0%与2.2%。2.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人工建植的草灌营养价值优劣不同。在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最好,皇竹草最差;在毕节撒拉溪示范区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最好,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最差。其最优配置方式也不同。在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白刺花(Sophora davidii(Franch.)Skeels)、紫花苜蓿与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L.f.)R.Br)的搭配是最优配置方式;而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inn)、白三叶与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的组合种植是满足撒拉溪示范区适地条件与牛羊健康养殖的最优配置方式。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草灌品种资源的利用,结合人工草灌样地的建设,形成以优质草灌资源为主、精料补充为辅的营养相对均衡的牛羊饲用草料生产格局。3.两个示范区混播的产量效益均高于单播,复杂混播高于简单混播,而豆、禾混播又高于其它科属牧草的混播。饲用灌木、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的合理搭配能够更全面、高效、均衡的发挥不同草灌品种的营养价值。因此,在石漠化地区草灌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规律,加强更多优质适生饲用灌木品种的开发利用及其与豆-禾科牧草的搭配种植来满足牛羊成长的营养需求。4.在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条件下不同草灌配置方式对于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具有显着提升(P<0.05)作用。在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通过火龙果+皇竹草的组合、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紫花苜蓿的组合与空白样地的对照试验表明,不同草灌配置方式下对于花江示范区土壤全氮含量、全磷含量、有效磷含量、全钾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均有显着提升(P<0.05)。在毕节撒拉溪示范区通过核桃(Juglans regia)+鸭茅+白三叶的组合、刺梨(Pyrus spp)+黑麦草+白三叶的组合与空白样地的对照试验表明,不同草灌配置方式下对于撒拉溪示范区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均有显着提升(P<0.05)。5.在石漠化地区通过优质牧草饲喂牛羊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根据人工管理费、饲料费、药品费等成本,屠宰率和肉价综合折算,牛的盈利约为3086.34元/头,羊的盈利约为412.5元/只。综合考虑牛羊的养殖规模和经济效益差值,在石漠化地区根据草地承载力对羊进行适度的规模化养殖比牛的养殖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
焦祖帅[7](2018)在《桑叶粉、构树叶粉、辣木叶粉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4%桑叶粉、4%构树叶粉以及4%辣木叶粉三种木本饲料为饲料原料替代等量基础日粮,以母猪的整个繁殖周期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三种木本饲料对母猪粪便性状、乳成分以及繁殖性能的影响,为木本饲料在母猪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试验选取断奶前十天的长大经产母猪80头,根据胎次、体况、上胎产仔数、采食量等基本相近原则,将试验母猪分为四个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组A、试验组B、试验组C,每组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A、试验组B、试验组C则分别用4%的桑叶粉、4%构树叶粉、4%的辣木叶粉替代等量基础日粮进行饲喂。断奶前10d开始,前3d为预饲期,正式实验期为断奶前7d到发情配种;妊娠前期:130d;妊娠中期:3184d;妊娠后期:85分娩;泌乳期:分娩21d断奶,共计158天。试验过程中测定母猪发情配种情况、粪便性状、繁殖性能以及乳样指等标。同时在母猪妊娠80天,每组选取五头母猪,采用内源指示剂法测定了各组母猪蛋白质的表观代谢率。试验结果表明:(1)4%桑叶粉组和4%构树叶粉组母猪妊娠期的蛋白质消化率提高显着(P<0.05),提高幅度分别为3.99%和4.18%;4%辣木叶粉组母猪泌乳期采食量在泌乳期的第二周和第三周显着降低(P<0.05),但从整个泌乳期来看,虽然有所降低,但不显着。(2)三种木本饲料对母猪妊娠期的便秘情况均有所改善,其中4%辣木叶粉组效果最好,在妊娠前期、中期、后期以及整个妊娠期,母猪的便秘率均显着降低(P<0.05),其次是4%桑叶粉组,在妊娠前期、中期以及整个妊娠期,母猪便秘率显着降低(P<0.05),而妊娠后期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3)三种木本饲料对母猪泌乳期粪便评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4%辣木叶粉组在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以及整个泌乳期均显着降低了母猪粪便评分(P<0.05);4%桑叶粉组在第一周、第二周粪便评分显着降低(P<0.05),从整个泌乳期来看,粪便评分也是显着降低(P<0.05)。(4)三种木本饲料对母猪的7d发情率、受胎率、返情率以及配种分娩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4%辣木叶粉组表现最好,7d发情率、受胎率、配种分娩率分别提高了16.98%、10%、10%,返情率降低了10%;4%桑叶粉组和4%构树叶粉组的7d发情率分别提高了13.04%和7.54%。(5)4%桑叶粉组可以显着减少死胎数(P<0.05),降低MMA发病率、滞产率、难产率,减少产程(P<0.05),提高断奶仔猪皮毛发育评分(P<0.05);4%构树叶粉组可提高断奶母猪体况评分,降低产程;4%辣木叶粉组可降低MMA发病率、滞产率、难产率,提高断奶仔猪皮毛发育评分,降低产程(P<0.05)。
高琪[8](2017)在《柠条等几种北方干旱地区沙生灌木饲用价值与饲用研究》文中指出沙生灌木是沙区改善环境的主要植物,资源量大,饲草化开发可促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研究以北方干旱地区沙生灌木柠条(小叶锦鸡儿、柠条锦鸡儿)、沙柳、杨柴、花棒和紫穗槐为材料,测定了养分含量、饲料消化率。配制了灌木粗饲料配方,进行饲养试验。测定了绵羊增重、饲料成本和采食、消化率等指标,并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筛选灌木饲料配方。以期为沙生灌木饲草化开发提供基础依据。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灌木饲料营养价值评价(1)柠条锦鸡儿和紫穗槐CP较高,高于10%,柠条上下不同部位间以及月份间差异小于紫穗槐,即时空变化小。杨柴和花棒时空变化大,高营养部分较少。沙柳CP最低,不到5%,WSC含量最高。柠条和沙柳EE最高,在7%-8%。5种灌木ADF在35%-50%,NDF在50%-70%,柠条和紫穗槐ADF、NDF相对较低。(2)小叶锦鸡儿CP达6.58%-17.29%,超过一般禾本科牧草和作物秸秆,EE约6%,纤维性物质含量也很高,ADF约50%-60%,NDF约60%-70%。细嫩枝条营养价值高于粗老枝条。平茬可以获得鲜嫩的再生枝条,营养价值以平茬1年>平茬2年>未平茬,在7-9月差异不显着,9-10月下降明显,采收应在10月前。(3)揉丝、粉碎、制粒和发酵状态饲料纤维性物质降低。相同状态饲料,柠条CP和EE高于玉米秸秆,ADF和NDF相反。IVDMD与ADF、NDF显着负相关,与CP正相关。2.以沙生灌木为主的粗饲料配方柠条为唯一粗料,占日粮70%时,能维持绵羊生长;占日粮约55%时,可使绵羊增重接近育肥。沙柳适口性差,日粮中比例不宜太高。消化率与增重成正比。筛选优化了几个粗饲料以灌木为主,精料均以玉米面和豆粕为主的配方:(1)高投入高产出(增重最高,投入成本高,单位成本增重高):精料30%,粗料70%,其中柠条35%,沙柳10%,玉米秸秆25%;(2)质优价廉(增重次高,投入成本次低):A.精料20%;粗料80%,其中柠条55%,沙柳]0%,玉米秸秆15%;B.精料30%;粗料70%,全部为柠条。(3)低成本的维持性饲料配方(维持体重,成本消耗低):精料20%;粗料80%,全部为灌木,其中柠条60%,沙柳20%。
蔡小艳,曹树威,赖大伟,易显凤,周静,赖志强[9](2016)在《木本饲料的开发利用及研究现状》文中提出本文将我国木本饲料植物资源分为针叶乔木、阔叶乔木、灌木、半灌木和竹类5种类型,并综合分析了木本饲料的营养价值;概述了以非洲、美洲、亚洲地区为代表的国外及我国对木本饲料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木本饲料植物利用的限制因子并提出解决措施;最后针对我国木本饲料植物资源的状况,提出了重视科研、加强引种驯化和发挥综合效益的发展战略。
张心如,黄柏森,郑卫东,杜干英,毛长清,沈昌明,蔡瑞琼,王道友,林秀华[10](2014)在《非常规饲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除常规饲料外,我国还有大量非常规饲料资源。据报道[1],中国年产非常规饲料资源10多亿t。据笔者测算,我国每年有非常规饲料资源近40亿t。但这些非常规饲料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多数被废弃,成为当今中国最大的面源污染源。1动物性蛋白质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1.1畜产品加工下脚料畜产品加工下脚料是指屠宰场、皮革加工厂、水产品加工厂的副产物,包括动物血液、羽毛、皮革加工副产物等。这些资源可采用发酵法、酸化法、热喷法、膨化法等技术处理后作为畜禽饲料。动物血液经脱水加工得到的血粉含粗蛋白质80%以上,富含铁,是一种良好的蛋白质饲料。如将占全血55%的血浆分离提纯,干燥后得到血浆蛋白粉,
二、发展木本饲料前景及其在水土保持中的地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木本饲料前景及其在水土保持中的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1)锡林郭勒典型草地可持续放牧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放牧模式研究 |
1.2.2 放牧制度概述 |
1.2.3 始牧期与休牧期研究 |
1.2.4 小结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条件 |
2.2 放牧制度设计 |
2.2.1 始牧期 |
2.2.2 休牧实验 |
2.2.3 暖季放牧实验设计 |
2.2.4 冬春季舍饲 |
2.3 指标测定及计算 |
2.3.1 草地各项指标测定 |
2.3.2 绝对生长速率(AGR值)的计算 |
2.3.3 植物群落α多样性 |
2.3.4 家畜体重测定 |
2.3.5 家畜日增重(ADG值)的计算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始牧期确定 |
3.1.1 始牧期对草地植被的影响 |
3.1.2 不同始牧期对群落α多样性的影响 |
3.1.3 不同始牧期草地AGR值的变化 |
3.1.4 草地AGR值的相关性分析 |
3.2 休牧期确定 |
3.2.1 休牧两个月对草地植被的影响 |
3.2.2 休牧一个月对草地植被的影响 |
3.2.3 不同休牧时间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
3.2.4 不同休牧时间对群落α多样性的影响 |
3.2.5 不同休牧时间对AGR值的影响 |
3.3 放牧期确定 |
3.3.1 草地生产力动态 |
3.3.2 放牧方式对地草地的影响 |
3.3.3 不同放牧方式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 |
3.3.4 不同放牧制度下植物群落物种构成 |
3.3.5 不同放牧制度下家畜体重变化 |
3.4 非放牧期家畜日增重 |
4 讨论 |
4.1 始牧期 |
4.1.1 始牧期对草地植被的影响 |
4.1.2 始牧期对草地α多样性的影响 |
4.1.3 始牧期对草地AGR值的影响 |
4.1.4 始牧期的确定 |
4.2 休牧期 |
4.2.1 不同休牧时长对草地植被的影响 |
4.2.2 休牧时长对草地α多样性的影响 |
4.2.3 休牧对草地AGR值的影响 |
4.2.4 休牧期的确定 |
4.3 放牧期 |
4.3.1 放牧方式对草地植被的影响 |
4.3.2 放牧方式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4.3.3 放牧方式对物种构成的影响 |
4.3.4 放牧方式对家畜体重的影响 |
4.3.5 放牧期的终止 |
4.4 非放牧期饲养 |
4.4.1 不同类型日粮配方的选择 |
4.4.2 非放牧期日粮配方的推荐 |
4.4.3 饲料来源分析 |
4.5 可持续利用生产模式 |
4.5.1 生产周期确定 |
4.5.2 模式经济效益估算 |
4.5.3 模式推广前景 |
5 结论 |
6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现状 |
(一)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 |
(二)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 |
(三)研究进展及展望 |
1 文献的获取与论证 |
2 研究阶段划分 |
3 国内外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
4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
二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
1 研究目标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
1 技术路线 |
2 研究方法 |
3 试验方案 |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
2 研究区基本性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
(四)材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
三 不同等级石漠化背景下林草优化配置机理 |
(一)林草优化配置中牧草混播理论基础 |
(二)林草优化配置中适生性牧草筛选机理及产量分析 |
1 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牧草筛选机理及产量分析 |
2 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牧草筛选机理及产量分析 |
(三)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牧草养分差异性分析 |
1 不同配置方式下白三叶、黑麦草、鸭茅养分差异性分析 |
2 白三叶、黑麦草、鸭茅差异性分析 |
(四)高原峡谷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牧草养分差异性分析 |
1 不同配置方式下紫花苜蓿、菊苣、金荞麦养分差异性分析 |
2 紫花苜蓿、菊苣、金荞麦差异性分析 |
四 石漠化环境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耦合机制 |
(一)“以草养猪”的效益耦合机制 |
1 “以草养猪”的生态效益耦合机制 |
2 “以草养猪”的经济效益耦合机制 |
3 “以草养猪”的社会效益耦合机制 |
(二)不同牧草对猪增重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1 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 |
2 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 |
五 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
(一)石漠化环境现有成熟技术 |
1 生态养猪技术 |
2 林草间作技术 |
3 干草、青贮饲喂技术 |
(二)石漠化环境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
1 牧草留茬试验剪切装置 |
2 生态养猪抽屉式食槽 |
3 土壤植物生长模拟试验取草装置 |
4 加热功能的生态养猪食槽装置 |
5 牧草存活率试验取样装置 |
6 一种仔猪喂料槽 |
7 潜在-轻度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集成 |
8 中度-强度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集成 |
9 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集成对比分析 |
(三)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应用示范及验证 |
1 示范点的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
3 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
4 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
5 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
六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3)石漠化环境“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现状 |
第一节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 |
第二节 喀斯特石漠化环境“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 |
第三节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研究现状与展望 |
第四节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二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第四节 实验方案与资料数据可信度分析 |
第三章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 |
第一节 大气水赋存转化特征 |
一 研究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
二 可利用降水分布特征 |
三 相关性分析 |
第二节 地表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高效利用 |
一 侵蚀性降雨量与产流关系 |
二 雨强与产流的关系 |
三 混农林系统地表产流阻控效益 |
第三节 土壤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高效利用 |
一 混农林土壤水赋存特征 |
二 混农林地土壤水蒸发 |
第四节 生物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高效利用 |
一 混农林蒸腾特征 |
二 混农林地冠层截留量 |
第五节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高效利用 |
一 混农林地“五水”赋存转化特征 |
二 混农林“五水”赋存转化数学模型构建与验证 |
三 基于“五水”赋存转化机理的混农林地水资源高效利用 |
第四章 混农林地水资源高效利用策略 |
第一节 混农林地农艺措施高效利用水资源 |
一 混农林地农艺措施下的土壤水分赋存特征 |
二 混农林地农艺措施的土壤水资源转化特征 |
三 基于“五水”赋存转化的混农林农艺节水策略 |
第二节 工程节水措施与混农林高效利用水资源策略 |
一 工程节水措施及混农林土壤水分赋存特征 |
二 工程节水策略对混农林地水资源转化的影响 |
三 基于“五水”赋存转化的工程节水策略 |
第五章 基于“五水”赋存转化的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构建及技术 |
第一节 模式构建 |
一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
二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
三 模式构成的技术体系 |
四 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
五 结构与功能的对比分析 |
第二节 技术研发与集成 |
一 现有成熟技术应用 |
二 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
三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技术优化与集成 |
第六章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应用及推广 |
第一节 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 |
一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
二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
三 混农林水资源高效利用现状评价与措施布局 |
四 混农林水资源高效利用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
五 混农林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
第二节 模式优化调整方案与推广 |
一 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优化调整 |
二 模式推广适宜性分析 |
三 模式推广应用范围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创新点 |
第三节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土壤物理属性数据(g) |
附录二 作物蒸腾速率监测(g/g/h) |
附录三 地表产流数据 |
附录四 土壤蒸发速率监测(mm/d) |
附录五 气象数据统计 |
附录六 植被截留数据(mm)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一、参与的科研项目 |
二、发表的论文 |
三、获得奖励 |
致谢 |
(4)木本饲料在畜牧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木本饲料的应用现状 |
1.1 国外应用现状 |
1.2 国内应用现状 |
2 木本饲料的营养特点 |
2.1 木本植物的营养价值 |
2.2 木本植物中的抗营养因子 |
2.3 木本植物中的提取物 |
3 木本饲料的饲喂效果 |
4 小 结 |
(5)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发展对策及其产业上游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生态产业发展 |
1.1.2 我国食用油料安全的国内外形势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动态发展 |
1.3.1 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 |
1.3.2 石漠化治理植被修复与衍生生态产业 |
1.3.3 植物油脂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
1.3.3.1 压榨法 |
1.3.3.2 溶剂法 |
1.3.3.3 水剂法 |
1.3.3.4 水酶法 |
1.3.3.5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1.3.3.6 其他辅助方法 |
1.3.4 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与研究进展 |
1.3.4.1 石漠化治理特色资源植物的发掘与利用 |
1.3.4.2 石漠化治理生态衍生产业生态化建设 |
1.3.4.3 石漠化治理生态衍生产业产业化开发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
2.1 前言 |
2.2 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生态产业建设意义 |
2.2.1 促进石漠化地区的扶贫开发,社会经济显着 |
2.2.2 促进石漠化地区植被修复,生态效益显着 |
2.2.3 缓解食用油供需矛盾,保障国家食用油安全 |
2.2.4 合理开发石漠化山地资源,优化粮油生产布局 |
2.3 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发展现状 |
2.4 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产业SWOT分析 |
2.4.1 优势分析 |
2.4.1.1 土地资源供给优势 |
2.4.1.2 可开发木本食用油料资源丰富 |
2.4.1.3 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
2.4.2 劣势分析 |
2.4.2.1 石漠化土地水土条件劣势 |
2.4.2.2 贫困问题、资金缺乏 |
2.4.3 机会分析 |
2.4.3.1 国家政策支持 |
2.4.3.2 市场前景广阔 |
2.4.3.3 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参与 |
2.4.4 威胁分析 |
2.4.4.1 市场发育程度不足 |
2.4.4.2 国外油料市场的冲击 |
2.5 石漠化治理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策略与对策 |
2.5.1 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发展SWOT策略分析 |
2.5.2 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发展对策 |
2.5.2.1 加强政策协调,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对产业各主体的扶持力度 |
2.5.2.2 加强资源保护、发掘和培育等基础工作,寻求多元化发展 |
2.5.2.3 完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 |
2.4.2.4 注重生态化经营,立足于喀斯特石漠化治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树种综合评价与筛选 |
3.1 前言 |
3.2 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初步选择 |
3.2.1 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初步选择原则 |
3.2.2 木本食用油料树种的初步选择结果 |
3.3 石漠化强度对植物资源利用的影响及其等级划分 |
3.3.1 石漠化强度对植物资源利用的影响分析 |
3.3.2 基于农业工程实施的石漠化强度划分 |
3.4 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树种综合评价与筛选 |
3.4.1 木本食用油料树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4.1.2 木本食用油料树种综合评价指标的选择 |
3.4.1.3 基于AHP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4.2 木本食用油料树种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3.4.2.1 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
3.4.2.2 各层次指标权重及其一致性检验 |
3.4.3 基于石漠化强度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的筛选 |
3.4.3.1 木本食用油料树种评价指标赋值标准 |
3.4.3.2 指标赋值 |
3.4.3.3 基于石漠化强度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筛选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石漠化治理典型油料树种盐肤木(Rhus chinensis)果油提取工艺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提取工艺流程 |
4.3.2 单因素考察 |
4.3.3 正交实验设计 |
4.3.4 盐肤木果油脂肪酸组成测定 |
4.3.5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单因素考察结果分析 |
4.4.1.1 过筛情况对盐肤木果出油率的影响 |
4.4.1.2 提取时间对盐肤木果出油率的影响 |
4.4.1.3 提取温度对盐肤木果出油率的影响 |
4.4.1.4 料液比对盐肤木果出油率的影响 |
4.4.2 盐肤木果油溶剂法提取工艺优化 |
4.4.3 盐肤木果油脂肪酸组成成分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石漠化治理典型油料树种青刺尖(Prinsepia utilis)果油提取工艺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设备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青刺尖果油提取工艺流程 |
5.3.2 单因素考察 |
5.3.3 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设计 |
5.3.4 青刺尖果油理化特性分析 |
5.3.5 青刺尖果油脂肪酸组成成分分析 |
5.3.6 数据分析处理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5.4.1.1 提取溶剂对青刺尖果出油率的影响 |
5.4.1.2 过筛情况对青刺尖果出油率的影响 |
5.4.1.3 回流次数对青刺尖果出油率的影响 |
5.4.1.4 提取温度对青刺尖果出油率的影响 |
5.4.1.5 液料比对青刺尖果出油率的影响 |
5.4.1.6 提取时间对青刺尖出油率的影响 |
5.4.2 青刺尖果油提取工艺响应面优化 |
5.4.2.1 响应值结果与模型拟合 |
5.4.2.2 各因素交互影响的响应面分析 |
5.4.2.3 最优工艺及验证实验 |
5.4.3 青刺尖果油的理化性质 |
5.4.4 青刺尖果油的脂肪酸组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石漠化治理典型油料树种八月瓜(Akebia trifoliate)籽油提取工艺研究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设备 |
6.2.1 材料与试剂 |
6.2.2 仪器与设备 |
6.3 试验方法 |
6.3.1 八月瓜籽油提取工艺流程 |
6.3.2 单因素考察 |
6.3.3 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 |
6.3.4 八月瓜籽油理化性质测定 |
6.3.5 八月瓜籽油脂肪酸组成测定 |
6.3.6 数据处理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6.4.1.1 pH对八月瓜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
6.4.1.2 液料比对八月瓜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
6.4.1.3 提取温度对八月瓜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
6.4.1.4 提取时间对八月瓜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
6.4.1.5 离心转数对八月瓜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
6.4.2 八月瓜籽油水剂法提取工艺响应面优化分析 |
6.4.2.1 响应值结果与模型拟合 |
6.4.2.2 各因素交互影响的响应面分析 |
6.4.2.3 最优工艺及验证实验 |
6.4.3 八月瓜籽油理化性质分析 |
6.4.4 八月瓜籽油脂肪酸组成成分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6)喀斯特石漠化环境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现状 |
1 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 |
2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 |
3 牛羊健康养殖与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 |
3.1 文献获取与论证 |
3.2 研究阶段划分 |
3.3 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
3.4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
二 研究设计 |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1 研究目标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研究方法 |
2.3 试验方案 |
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3.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
3.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
4 材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
三 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机理 |
1 草灌优化配置的基础条件 |
2 草灌产量分析 |
2.1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主要牧草产量 |
2.2 毕节撒拉溪示范区主要牧草产量 |
3 草灌饲用价值状况及适口性分析 |
3.1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的灌木价值 |
3.2 毕节撒拉溪示范区的的灌木价值 |
3.3 草灌的饲用价值及特点 |
4 草灌饲用价值与牛羊健康养殖机理 |
4.1 实验设计 |
4.2 单株草灌营养成分与牛羊健康养殖机理 |
4.3 混合草灌饲用价值与牛羊健康养殖机理 |
四 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的影响机制 |
1 草灌配置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机制 |
1.1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草灌配置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机制 |
1.2 毕节撒拉溪示范区草灌配置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机制 |
2 牛羊消化代谢机制 |
2.1 牛羊瘤胃特征与能量的消化代谢 |
2.2 牧草相对饲用价值的计算 |
2.3 牛羊对花江示范区牧草的消化代谢机制 |
2.4 牛羊对撒拉溪示范区牧草的消化代谢机制 |
五 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 |
1 石漠化地区现有技术与成熟技术 |
1.1 人工草地建植技术 |
1.2 灌木栽培技术 |
1.3 草灌配置技术 |
1.4 牛羊棚圈建设技术 |
1.5 牛的饲养管理技术 |
1.6 羊的饲养管理技术 |
2 石漠化地区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创新 |
2.1 牧草自动撒播机的设计 |
2.2 新型羊舍的设计 |
2.3 羊用喂料装置的设计 |
2.4 小羊羔专用食槽的设计 |
2.5 组合羊用食槽的设计 |
六 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集成 |
1 潜在石漠化地区技术选择、优化与集成 |
2 轻度石漠化地区技术选择、优化与集成 |
3 中度石漠化地区技术选择、优化与集成 |
4 强度石漠化地区技术选择、优化与集成 |
5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体系集成对比分析 |
七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7)桑叶粉、构树叶粉、辣木叶粉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我国饲料原料发展问题 |
1.2 我国母猪繁殖性能现状 |
1.3 木本饲料的研究概括 |
1.3.1 木本饲料的发展概括和现状 |
1.3.2 我国木本饲料资源 |
1.3.3 木本饲料的特点 |
1.3.4 木本饲料在养殖业中的应用 |
1.3.5 我国木本饲料发展潜力 |
1.3.6 我国木本饲料发展问题 |
1.3.7 我国木本饲料未来的发展建议 |
1.4 繁殖母猪的营养需求以及饲养环节中问题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木本饲料来源 |
2.2 实验地点 |
2.3 试验分组与处理 |
2.4 实验饲粮配方及营养水平 |
2.5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2.6 试验期 |
2.7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8 试验测定指标与方法 |
2.8.1 母猪泌乳期采食量测定 |
2.8.2 母猪妊娠日粮中蛋白质含量及表观消化率测定 |
2.8.3 母猪粪便性状指标测定 |
2.8.4 母猪繁殖性能指标测定 |
2.8.5 母猪泌乳力及初乳成分的测定 |
2.9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三种木本饲料对母猪泌乳期日均采食量的影响 |
3.2 三种木本饲料对母猪妊娠日粮蛋白质含量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3 三种木本饲料对母猪粪便性状影响 |
3.3.1 三种木本饲料对母猪妊娠期便秘的影响 |
3.3.2 三种木本饲料对母猪泌乳期粪便评分的影响 |
3.4 三种木本饲料对母猪繁殖性能影响 |
3.4.1 三种木本饲料对母猪发情、配种及分娩情况的影响 |
3.4.2 三种木本饲料对母猪产仔性能影响 |
3.4.3 三种木本饲料对哺乳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4.4 三种木本饲料母猪和哺乳仔猪健康体况的影响 |
3.5 三种木本饲料对母猪泌乳力及初乳成分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三种木本饲料对母猪泌乳期采食量的影响 |
4.2 三种木本饲料母猪粪便性状的影响 |
4.2.1 三种木本饲料对妊娠期母猪便秘的影响 |
4.2.2 三种木本饲料对哺乳期母猪粪便评分的影响 |
4.3 三种木本饲料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4.4 三种木本饲料对母猪初乳成分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柠条等几种北方干旱地区沙生灌木饲用价值与饲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几种常见沙生灌木植物简介 |
1.3.1 柠条(锦鸡儿属植物) |
1.3.2 沙柳 |
1.3.3 岩黄芪属植物杨柴、花棒 |
1.3.4 紫穗槐 |
1.4 粗饲料 |
1.4.1 粗饲料营养指标 |
1.4.2 反刍动物粗饲料营养需求概述 |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5.1 国内灌木利用研究进展 |
1.5.2 国外木本饲料利用研究进展 |
1.5.3 小结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灌木饲料营养价值评价--养分测定 |
2.1.1 供试材料的采集与制备 |
2.1.2 营养指标及测定方法 |
2.2 灌木饲料饲用价值评价--体外消化试验 |
2.2.1 瘤胃液的采集 |
2.2.2 缓冲溶液的配制 |
2.2.3 灌木饲料来源 |
2.2.4 消化率的测定 |
2.3 灌木饲料饲用价值评价--饲养试验 |
2.3.1 试验羊的选择与分组 |
2.3.2 饲养管理 |
2.3.3 指标测定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库布齐几种沙生灌木的营养物含量 |
3.1.1 几种沙生灌木粗蛋白含量 |
3.1.2 几种沙生灌木粗脂肪含量 |
3.1.3 几种沙生灌木酸性洗涤纤维含量 |
3.1.4 几种沙生灌木中性洗涤纤维含量 |
3.1.5 几种沙生灌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 |
3.1.6 几种沙生灌木相对饲用价值 |
3.1.7 讨论与小结 |
3.2 四十里梁小叶锦鸡儿营养价值与动态变化 |
3.2.1 径级对小叶锦鸡儿枝条营养价值的影响 |
3.2.2 平茬对小叶锦鸡儿枝条营养价值的影响 |
3.2.3 月份间及平茬年限间小叶锦鸡儿养分动态 |
3.2.4 小叶锦鸡儿植株营养产量动态变化 |
3.2.5 四十里梁小叶锦鸡儿不同高度刈后再生植株养分含量 |
3.2.6 讨论与小结 |
3.3 和林格尔小叶锦鸡儿营养价值 |
3.3.1 和林格尔小叶锦鸡儿营养价值与动态变化 |
3.3.2 和林格尔小叶锦鸡儿不同高度刈后再生植株养分含量 |
3.3.3 讨论与小结 |
3.4 灌木饲料养分含量与体外干物质消化率 |
3.4.1 几种加工形式灌木饲料的营养物含量 |
3.4.2 饲料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 |
3.4.3 几种营养成分和体外干物质消化率的相关性分析 |
3.4.4 灌木饲料体外干物质消化率与营养成分的回归关系 |
3.4.5 讨论与小结 |
3.5 沙生灌木粗饲料配方筛选与饲用价值评价 |
3.5.1 第一期配方饲用价值评价 |
3.5.2 第二期配方饲用价值评价 |
3.5.3 主成分分析评估饲料配方饲用价值 |
3.5.4 讨论和小结 |
4 总体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几种沙生灌木营养价值 |
4.1.2 小叶锦鸡儿不同月份与枝龄间营养动态 |
4.1.3 柠条、沙柳灌木饲料对绵羊的饲用价值 |
4.2 结论 |
4.3 论文创新点 |
4.4 存在的不足及研究设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木本饲料的开发利用及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木本饲料植物资源 |
1.1 针叶乔木饲料植物资源 |
1.2 阔叶乔木类 |
1.3 灌木饲料植物资源 |
1.4 半灌木饲料植物资源 |
1.5 竹类饲料植物资源 |
2 木本饲料的营养价值 |
3 木本饲料开发与利用 |
3.1 国外木本饲料开发与利用 |
3.2 国内木本饲料开发与利用 |
4 限制因子及解决措施 |
5 木本饲料发展战略 |
5.1 重视对木本饲料的研究与利用 |
5.2 加强木本饲料植物资源的引种驯化 |
5.3 发挥木本饲料植物资源的综合效应 |
6 小结 |
(10)非常规饲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动物性蛋白质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 |
1.1 畜产品加工下脚料 |
1.2 昆虫 |
1.3 蚯蚓 |
2 单细胞蛋白饲料的开发利用 |
2.1 生产原料来源广泛 |
2.2 生产效率高 |
2.3 占地少 |
3 林业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 |
3.1 葛藤 |
3.2 沙棘 |
4 秸秆 |
4.1 秸秆的营养成分 |
4.2 秸秆的加工处理 |
5 糟渣类饲料资源 |
5.1 玉米酒糟及可溶物 |
5.2 果蔬渣 |
6 制糖业副产物的开发利用 |
6.1 甘蔗渣 |
6.2 甜菜渣 |
6.3 糖蜜 |
7 糠麸类 |
8 再生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 |
9 海洋植物饲料 |
10 结语 |
四、发展木本饲料前景及其在水土保持中的地位(论文参考文献)
- [1]锡林郭勒典型草地可持续放牧利用研究[D]. 沈佩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研究[D]. 陈磊.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3]石漠化环境“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D]. 吴清林.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4]木本饲料在畜牧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刘怡琳,时艺霖,张自强,王占彬. 家畜生态学报, 2020(05)
- [5]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发展对策及其产业上游提取工艺研究[D]. 傅籍锋. 贵州师范大学, 2019
- [6]喀斯特石漠化环境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D]. 廖建军.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6)
- [7]桑叶粉、构树叶粉、辣木叶粉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D]. 焦祖帅.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8]柠条等几种北方干旱地区沙生灌木饲用价值与饲用研究[D]. 高琪.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01)
- [9]木本饲料的开发利用及研究现状[J]. 蔡小艳,曹树威,赖大伟,易显凤,周静,赖志强.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6(01)
- [10]非常规饲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张心如,黄柏森,郑卫东,杜干英,毛长清,沈昌明,蔡瑞琼,王道友,林秀华. 养殖与饲料,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