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丽凤[1](2021)在《企业资产减值准备刍议》文中指出经济环境不断变化背景下,企业面临的竞争愈发激烈,战略发展目标及前景充满未知以及较多的风险因素,尤其是上市公司,资产利润虚增现象日渐加剧,不同程度影响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及应用价值。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值相关内容,在多年来不断实践中进步及优化,形成完整的体系。然而,具体务实过程中,由于物价水平浮动、银行利率等因素影响,仍存在部分问题难以解决,有必要提出企业资产减值改进措施。
刘依冉,徐虹[2](2021)在《资产减值类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基于锌业股份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案例分析》文中提出以关键审计事项披露为切入点,选择葫芦岛锌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案例分析,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和外部投资者决策两个角度探讨披露资产减值类关键审计事项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资产减值类关键审计事项能够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同时外部投资者能够通过其获取增量信息以做出投资决策。文章不仅揭示了关键审计事项的"窗口"效应,还指出现行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存在重复率高、"模板化"、未充分披露等问题,以期为进一步改进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提供参考。
蒋文静,汤淼[3](2021)在《论谨慎性原则下资产减值准备的应用探析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谨慎性核算原则是我国传统财务会计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它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国际影响,但颇有争议。它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选择会计核算方法时应当尽量选择不虚增利润也不夸大资产收益的一种准则。
于新洋[4](2021)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案例研究 ——以欧菲光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一航[5](2021)在《新金融工具准则对PF银行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被社会各界所质疑。为了解决该问题,国际金融机构对金融工具准则进行了相应调整。我国部分金融工具准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存在计量过程复杂、难以理解、不适用等问题,由此我国财政部在2017年3月修订发布了新金融工具准则。新准则在金融工具的分类与计量等方面做了很大调整,受金融工具准则变化影响最大的便是金融行业,而银行业又是金融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新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探讨新准则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以及找出相应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比新旧准则,围绕新准则的两大主要变化,金融资产由“四分类”改为“三分类”、金融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由“已发生损失法”改为“预期信用损失法”展开研究。首先,对商业银行整体的金融工具应用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其金融工具准则实施现状;其次,对PF银行进行剖析,对其应用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然后针对目前PF银行的应用情况,一方面深入分析研究PF银行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并通过运用修正Jones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探究新准则对PF银行财务信息的影响,另一方面对PF银行资本管理、风险管理以及业务管理进行分析,探究新准则对PF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并根据PF银行对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应用现状及影响,分析准则实施过程中解决哪些旧准则的固有问题以及新准则实施的应用难点;最后,结合新准则对PF银行的影响以及难点问题梳理,从分类与计量和减值计提两方面对PF银行在应用新金融工具准则提出对策建议:优化会计核算系统、根据业务模式配置资产负债、加强金融资产管理、加强部门协作与提升员工素质;利用现有系统条件,构建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夯实数据基础,配备规范的IT系统、加强外部监管,谨防信息造假,促进信息共享。本文研究的新会计准则是财政部于2017年3月最新修订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由于准则正式执行时间较短,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针对某个企业结合其准则实行的详细数据,具体分析实行新准则带来的影响较少。基于此,本文以PF银行对新准则的应用展开实际研究,深入分析新准则对PF银行的具体影响。从而,对新金融工具准则在商业银行应用现状以及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实际影响有更为直观的认知,也可以为金融其他行业进行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应用及影响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持。
雷阳[6](2021)在《预期信用损失法对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财政部于2017年出台了新金融工具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其中指出企业在进行减值计提时将应用“预期信用损失法”代替原有“已发生损失法”的确认及计量方式,并规定我国所有企业将于2021年起全面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目前现有文献针对我国非金融类企业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影响研究还相对缺乏,因此,探究非金融类企业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可能产生的影响,可以尽快发现新方法应用中存在问题,减少新方法实施过程中的错配性,促进非金融类企业形成内部完备的会计工作系统,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中预期信用损失体系的形成。在新金融工具准则出台的研究背景下,本文基于新准则中相关规定及应用指南引导,并结合预期信用损失法相关国内外研究成果,以环保行业企业ZH公司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作为案例对象展开预期信用损失法的预期影响研究,为ZH公司后续正式执行预期信用损失法计量应收款项减值损失提供一定数据及证据支撑。首先,梳理预期信用损失法相关发展历程、定义以及确认方式,对比预期信用损失法与已发生损失法之间的差异,并总结阐述与影响分析有关的基本理论依据。其次,在回顾ZH公司基本情况、经营情况及应收款项状况的基础上,从ZH公司现行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的政策选择、减值范围、计提比例以及减值金额状况四方面进行现状分析,指出ZH公司现行减值方法下应收款项坏账计提中存在问题,包括信用风险揭示不够全面、会计信息相关性较弱、缺乏完善的坏账损失管理机制、无法客观反映应收款项价值等。再次,结合参与ZH公司构建拟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专项工作内容,分析ZH公司执行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具体思路及参数要点并构建减值计提模型,利用该减值计提模型测算2015-2019年预期信用损失法下ZH公司计提应收款项坏账准备的数据结果。从次,利用上述计量得到的数据结果与ZH公司原减值方法下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结果对比,分别从减值损失、资产项目与利润情况、财务指标以及财务报告列报等方面进行预期影响分析。研究发现,预期信用损失法能够增强ZH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如实反映ZH公司实际资产质量,充分揭示ZH公司信用风险,同时在落地实施时易受主观因素影响。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ZH公司进一步保障有效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童沈[7](2021)在《新金融工具准则修订实施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研究 ——以中信证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二十一世纪初世界爆发了金融危机,并且此次的金融危机波及范围广,破坏力大,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这也使人们意识到金融市场所存在着问题,因此金融工具准则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和金融工具准则中对金融资产的确认、计量、分类和计提减值都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在旧准则中对金融资产的分类较为复杂且主观性较大,增加了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并且“己发生损失法”的顺周期效应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使金融市场能够有健康稳定的发展,以及解决旧金融工具准则中所暴露的不足,因此在2017年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做主要的修订内容包括企业会计第22号、第23号和第24号等金融工具准则。基于此背景下,本文围绕新金融工具准则中对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分类和对金融资产减值方法修订内容进行研究,选取了中信证券为案例公司,以中信证券近五年年报为基础,研究分析了新金融工具准则对中信证券业绩的影响。为中信证券持续稳定地发展提出了建议,同时也推动了新金融工具准则地实施和发展。以下本文研究内容:第一章:绪论。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思路;同时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第二章: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介绍了金融工具的相关概念和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三章:金融工具准则修订发展历程和变化内容。在此部分,介绍了国内外金融工具准则修订的发展历程;并从金融工具分类核算、金融资产转移和套期会计以及金融资产减值计提这三个方面对新旧金融工具准则进行了比较分析。第四章:新金融工具准则修订实施与企业业绩的理论分析。在此部分,详细分析了新金融工具准则修订实施后对企业利润、企业价值和企业列报和信息披露三个方面的影响路径。第五章:中信证券实施新金融工具准则后的业绩分析。在此部分,介绍了中信证券的状况和选择中信证券作为案例公司原因。并且结合中信证券年报数据详细分析了中信证券实施新金融工具准则后对本公司金融资产分类核算、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税收、列报和信息披露五个方面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分析了新金融工具准则修订实施后对中信证券业绩的具体影响状况。第六章:结论、建议与展望未来。在此章节归纳了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了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相关的建议,并叙述了对未来的展望。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研究结论和研究视角上。第一,在研究结论上,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后的经济后果的研究,并且填充了企业业绩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加强企业的信用风险控制,体现企业价值以及投资者做出更合理的投资决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第二,在研究视角上,以往学者研究多数是对金融工具准则与企业的盈余管理进行研究,并且大部分文章都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对于准则修订影响的案例研究较少,本文是通过中信证券案例研究新金融工具准则的修订实施对企业业绩影响,扩宽了研究视野。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新金融工具准则改变了原有的企业对金融资产的分类方式,在新的分类方式中极大的减少了金融资产分类的主观性,使金融资产分类的客观性得到了提升。并且扩大了金融资产减值的范围,使得计提的损失金额增大从而减少了公司的利润,同时也增大了公司利润的波动,利润的波动性变大会使中信证券的业绩稳定性受到影响。第二,实施新金融工具准则会使得企业的营业净利润率有所下降,进而影响了企业金融工具的后期处置收益,从而最终影响企业的营业净利润率和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第三,新金融工具准则使得公司在进行金融资产计提时,考虑到了未来信用风险,使得公司的信息披露更具前瞻性,从而使得信息使用者更能准确的评价公司价值从而做出更适当的决策。
胡馨心[8](2021)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业绩归因行为及后果研究 ——以佳电股份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不管是国内外的研究者还是监管机构都开始重点关注业绩信息披露质量,对于现阶段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质量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监管机构也发布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去规范与约束,比如上市公司每年都需要披露年报。因为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主要是通过年报来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等,所以年报中披露的业绩信息的真实与可靠程度至关重要。由于目前会计准则以及监管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给财务状况不好的公司提供了操纵利润的机会,例如当公司财务状况差,甚至面临退市风险的时候,大多数企业都会使用盈余管理手段来操纵企业利润,使业绩扭亏为盈。根据规定上市公司每年需要对业绩变动的情况进行解释说明,即业绩归因。基于经济人的自利性心理,进行过盈余操纵的企业不会披露这种手段,那么解释业绩变动时,盈余管理就会促使管理层进行自利性归因,将业绩优归为公司管理有方等内部因素,把业绩差归为经济下滑等外部环境影响,从而隐瞒企业真实业绩,隐蔽盈余管理手段。盈余管理行为促使管理层自利性归因,自利性业绩归因又掩盖了盈余管理,两者相互促进,有较强的关联性。因此,本文以案例来对上市公司使用盈余管理与业绩归因这两种手段进行复合操纵业绩的行为以及后果进行研究。本文以佳电股份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其业绩状况时发现佳电股份在被戴上ST的帽子后,通过非经常性损益以及“洗大澡”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但是在业绩归因中并没有提到。2015年和2016年业绩处于亏损状态,管理层将其原因归为行业竞争加剧,产能过剩等外部因素,2017年业绩扭亏为盈,管理层大力宣扬自身管理因素,完全不提外部有利因素。通过更进一步研究,发现了佳电股份业绩归因隐匿了有利环境因素以及成本下降的真实原因,自利性业绩归因完全掩饰了盈余管理行为。佳电股份使用盈余管理与业绩归因的手段对企业业绩实现了复合操纵,叠加损害了业绩信息披露质量,影响投资者决策。最后本文对此提出了四点建议。
赵连栋[9](2021)在《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动因分析 ——以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郭伊杰[10](2021)在《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以ST海马为例》文中指出1998年4月,ST制度正式在我国沪深两市开始实施。ST制度是指中国证监会对状况出现异常的上市公司股票交易进行特别处理,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制度的有效实施能够帮助投资者筛选出经营状况出现异常的上市公司,降低投资者的风险,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当一家上市公司被实施了退市风险警示之后,该企业就会具有退市的风险,面对巨大的“保壳”压力,企业管理层短时间内无法迅速改善经营业绩,只能通过实施盈余管理行为在短期内扭亏为盈,从而撤销退市风险警示。基于此背景,本文选择ST海马为研究对象,对ST海马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案例分析。本文首先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盈余管理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地归纳总结,然后介绍了ST海马的基本情况、盈余管理的识别过程和ST海马盈余管理过程。同时详细分析了ST海马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本文还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ST海马进行了财务分析和琼斯模型检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证明ST海马在2017—2019年进行了盈余管理。紧接着本文分析了ST海马盈余管理所产生的后续影响,探究其收益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最后,针对ST海马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规避ST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建议。ST海马为了保住上市资格,避免被退市,运用了一系列资本操作进行盈余管理,虽然帮助公司撤销退市风险警示,避免了被暂停上市的尴尬局面,但是产生的收益不具有持续性,公司的盈利能力依然很弱,同时股票市场的反应也不乐观。由此可以得出,公司管理层需要改善主营业务,进行技术创新,增大主营业务收入。从监管的角度看,监管部门需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外部监督机制,构建有效的监管体制来控制ST公司盈余管理的盛行。
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资产减值准备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企业务实中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存在的问题 |
2.1 资产减值准备制度局限性 |
2.1.1 确认资产减值标准不明确 |
2.1.2 资产减值确认和计量难度大 |
3 企业资产减值准备改进的措施 |
3.1 制定统一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
3.2 强化主体法律责任,规范进行减值相关职业判断 |
3.3 强化资产减值准备的独立审计 |
4 结语 |
(2)资产减值类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基于锌业股份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梳理与理论分析 |
(一)关键审计事项 |
(二)关键审计事项披露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
(三)关键审计事项披露与外部投资者决策 |
三、研究方法及案例介绍 |
(一)研究方法 |
(二)案例介绍 |
四、案例分析 |
(一)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审计质量影响 |
(二)基于外部投资者决策视角的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审计质量影响 |
五、结论与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二)相关启示 |
(3)论谨慎性原则下资产减值准备的应用探析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必要性及其具体应用 |
■谨慎性原则在资产减值中的应用 |
(一)在存货中的运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熟低计量 |
(二)在应收账款中的应用—坏账准备的计提 |
(三)在固定资产中的应用—加速折旧法及准备金的计提 |
■在其他长期资产中的应用--无形资产、在建工程 |
(一)谨慎性原则下资产减值应用个案 |
(二)谨慎性原则下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核算中存在的局限性及评价 |
(5)新金融工具准则对PF银行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会计信息质量理论概述 |
2.1.1 会计信息质量概念 |
2.1.2 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标准 |
2.2 新金融工具准则主要内容及变化 |
2.2.1 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的变化 |
2.2.2 金融资产减值计提的变化 |
2.2.3 运用套期会计条件放宽 |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新金融工具准则应用现状分析 |
3.1 我国商业银行新金融工具准则执行现状 |
3.2 我国商业银行新金融工具应用现状 |
3.2.1 金融工具持有比例分析 |
3.2.2 金融资产重新分类与计量情况分析 |
3.2.3 金融资产减值情况分析 |
3.2.4 金融工具应用现状小结 |
第四章 PF银行案例概况 |
4.1 研究内容 |
4.2 案例选择与公司概况 |
4.3 PF银行新金融工具准则应用现状 |
4.3.1 PF银行金融工具持有情况 |
4.3.2 PF银行金融资产重新分类和计量情况 |
4.3.3 PF银行金融资产减值计提情况 |
4.3.4 PF银行新金融工具准则应用现状小结 |
第五章 新金融工具准则对PF银行影响分析 |
5.1 新准则对PF银行财务信息的影响 |
5.1.1 对财务报表数据的影响 |
5.1.2 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 |
5.2 对PF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
5.2.1 对资本管理的影响 |
5.2.2 对风险管理的影响 |
5.2.3 对业务管理的影响 |
5.3 旧准则下部分固有存在问题得以解决 |
5.3.1 新金融资产分类减小了企业盈余管理空间 |
5.3.2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下的减值计量更为谨慎 |
5.4 新金融工具准则应用难点分析 |
5.4.1 新准则分类与计量产生问题 |
5.4.2 新准则资产减值计提产生的问题 |
第六章 对PF银行应用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对策建议 |
6.1 针对新准则分类与计量的建议 |
6.1.1 优化会计核算系统 |
6.1.2 根据业务模式配置资产负债 |
6.1.3 加强金融资产管理 |
6.1.4 加强部门协作与提升员工素质 |
6.2 针对新准则减值计提的建议 |
6.2.1 利用现有系统条件,构建预期信用损失模型 |
6.2.2 夯实数据基础,配备规范的IT系统 |
6.2.3 加强外部监管,谨防信息造假,促进信息共享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6)预期信用损失法对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内涵 |
2.1.1 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发展历程 |
2.1.2 预期信用损失的定义 |
2.1.3 预期信用损失的确认方法 |
2.2 预期信用损失法与已发生损失法的对比分析 |
2.2.1 已发生损失法的定义 |
2.2.2 已发生损失法的缺陷 |
2.2.3 两种方法的对比分析 |
2.3 应收款项减值的相关理论依据 |
2.3.1 会计目标理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2.3.3 会计信息质量理论——可靠性和相关性 |
2.3.4 盈余管理的概念及动机 |
2.3.5 风险管理理论 |
第三章 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ZH公司概况 |
3.1.1 ZH公司主营业务介绍 |
3.1.2 ZH公司生产经营现状 |
3.2 ZH公司应收款项基本情况 |
3.2.1 应收款项整体规模 |
3.2.2 应收款项的特点 |
3.2.3 应收款项账龄分析 |
3.3 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现状 |
3.3.1 ZH公司现行减值政策的选择 |
3.3.2 ZH公司应收款项坏账准备计提范围 |
3.3.3 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的计提比例 |
3.3.4 ZH公司近5 年应收款项减值金额统计 |
3.4 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存在的问题 |
3.4.1 信用风险揭示不够全面 |
3.4.2 会计信息相关性较弱 |
3.4.3 缺乏完善的坏账损失管理机制 |
3.4.4 无法客观反映应收款项价值 |
第四章 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预期信用损失的模型构建 |
4.1 ZH公司构建预期信用损失减值模型的可研究性说明 |
4.2 应收款项减值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的选择 |
4.2.1 划分简易方法及一般方法的会计政策 |
4.2.2 划分单项和组合计提的会计政策 |
4.2.3 一般方法下减值计提相关判定标准的会计政策 |
4.2.4 预期信用损失率计量基础的会计估计 |
4.3 ZH公司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基本思路 |
4.3.1 减值政策及减值计提方法 |
4.3.2 单项和组合计提形式 |
4.3.3 一般方法下三阶段的划分 |
4.4 ZH公司应收款项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计算过程 |
4.4.1 预期信用损失计量的前瞻性调整 |
4.4.2 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计算过程 |
4.4.3 其他应收款的坏账准备计算过程 |
4.5 ZH公司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减值计提的测算结果 |
第五章 ZH公司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预期影响及保障措施 |
5.1 基于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损失的影响分析 |
5.1.1 对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的影响 |
5.1.2 对各年当期减值计提情况的影响 |
5.1.3 对各年计提坏账准备期末余额的影响 |
5.2 基于ZH公司资产项目及利润情况的影响分析 |
5.2.1 对ZH公司应收款项质量的影响 |
5.2.2 对ZH公司流动资产的影响 |
5.2.3 对ZH公司资产总额的影响 |
5.2.4 对ZH公司信用减值损失的影响 |
5.2.5 对ZH公司利润的影响 |
5.3 基于ZH公司财务指标的影响分析 |
5.3.1 对ZH公司偿债能力的影响 |
5.3.2 对ZH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 |
5.4 基于ZH公司财务报告列报的影响分析 |
5.4.1 对ZH公司财务报表列报的影响 |
5.4.2 对ZH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影响 |
5.5 有效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保障措施 |
5.5.1 完善减值模型的应用方法 |
5.5.2 加强企业的内部风险管控 |
5.5.3 建立大数据信用管理系统 |
5.5.4 实施多方面员工培训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7)新金融工具准则修订实施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研究 ——以中信证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金融工具和金融工具准则变化的研究 |
二、金融工具准则的修订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研究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四节 本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述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新金融工具和企业业绩概述 |
一、新金融工具概述 |
二、企业业绩概述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章 金融工具准则修订发展历程和变化内容 |
第一节 金融工具准则修订的发展历程 |
一、国外关于金融工具准则修订的发展历程 |
二、国内关于金融工具准则修订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金融工具准则修订内容的变化 |
一、金融工具分类的变化 |
二、金融资产减值计提的变化 |
三、金融资产转移和套期会计的变化 |
第四章 新金融工具准则修订实施对企业业绩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新金融工具准则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
一、企业资产分类核算结果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
二、新金融资产减值方法对利润的影响 |
三、企业税收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
第二节 新金融工具准则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
第三节 新金融工具准则对企业列报和信息披露的影响 |
一、新金融工具准则对金融资产科目列报的影响 |
二、新金融工具准则对金融信息披露的影响 |
第五章 中信证券实施新金融工具准则后的业绩分析 |
第一节 中信证券简介及选取原因 |
一、中信证券简介 |
二、选择中信证券为案例的原因 |
第二节 新金融工具准则对中信证券利润的影响 |
一、资产分类核算方法修订对中信证券利润的影响 |
二、新金融资产减值方法对中信证券利润的影响 |
三、企业所得税得的变化对中信证券利润的影响 |
第三节 新金融工具准则对中信证券企业价值的影响 |
一、杜邦分析应用于中信证券 |
二、中信证券杜邦分析和同行业的比较 |
第四节 新金融工具准则对中信证券列报和信息披露的影响 |
一、新金融工具准则对中信证券金融工具科目列报的影响 |
二、新金融工具准则对中信证券金融信息披露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建议和研究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金融工具准则修订实施的建议 |
一、国家应对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的建议 |
二、金融业应对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的建议 |
三、企业应对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的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业绩归因行为及后果研究 ——以佳电股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
二、业绩归因文献综述 |
三、盈余管理与业绩归因关系文献综述 |
四、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盈余管理与业绩归因的理论分析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盈余管理及其手段 |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
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
第二节 业绩归因及其操作途径 |
一、业绩归因的概念 |
二、业绩归因的操纵途径 |
第三节 盈余管理与业绩归因的关系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
三、归因理论 |
四、印象管理理论 |
第三章 佳电股份盈余管理与业绩归因复合操纵分析 |
第一节 案例公司简介 |
一、佳电股份简介 |
二、行业背景 |
三、佳电股份被实施ST到撤销ST时间线 |
四、佳电股份业绩状况 |
第二节 盈余管理操纵分析 |
一、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
二、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
第三节 业绩归因分析 |
一、业绩归因状况 |
二、业绩归因客观性分析 |
第四节 自利性业绩归因与盈余管理复合操纵分析 |
一、业绩归因与盈余管理关系 |
二、归因中隐匿有利环境因素 |
三、归因中隐匿成本下降的原因 |
第五节 使用盈余管理与业绩归因复合操纵原因分析 |
一、复合操纵更具有隐蔽性 |
二、信息不对称提供条件 |
三、语言类信息披露准则不完善 |
第四章 佳电股份盈余管理与业绩归因复合操纵的后果分析 |
第一节 损害了业绩信息披露质量 |
一、企业收到问询函及回复情况 |
二、深交所对其监管情况 |
三、信息披露质量考评 |
第二节 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决策 |
一、影响投资者决策 |
二、影响管理层决策 |
第三节 市场反应不佳 |
一、资本市场表现不佳 |
二、基于市净率值的市场反应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一、客观披露业绩信息 |
二、完善业绩归因信息披露制度 |
三、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 |
四、结合业绩归因和财务数据进行投资决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以ST海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结构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盈余管理概述 |
2.1.1 盈余管理概念 |
2.1.2 盈余管理动机 |
2.1.3 盈余管理手段 |
2.2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3章 ST海马盈余管理案例介绍 |
3.1 汽车行业概况 |
3.2 公司介绍 |
3.2.1 公司简介 |
3.2.2 主营业务概况 |
3.2.3 财务状况 |
3.3 ST海马盈余管理的识别 |
3.3.1 净利润指标总体分析 |
3.3.2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分析 |
3.4 ST海马盈余管理过程 |
3.4.1 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
3.4.2 ST海马盈余管理过程 |
3.4.3 申请撤销退市风险警示 |
第4章 ST海马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
4.1 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
4.1.1 保市动机 |
4.1.2 筹资动机 |
4.1.3 高管薪酬动机 |
4.2 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
4.2.1 利用关联交易 |
4.2.2 利用处置资产 |
4.2.3 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 |
4.2.4 利用政府补助 |
4.3 ST海马盈余管理模型检验 |
4.3.1 基本琼斯模型检验 |
4.3.2 修正琼斯模型检验 |
4.4 ST海马盈余管理影响分析 |
4.4.1 对业绩的影响分析 |
4.4.2 对股价的影响分析 |
4.4.3 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 |
第5章 研究结论和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1.1 ST海马盈利能力并未改善 |
5.1.2 盈余管理未解决财务困境 |
5.2 研究启示 |
5.2.1 ST海马需要进行改革 |
5.2.2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
5.2.3 完善外部监督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资产减值准备刍议[J]. 刘丽凤. 中国市场, 2021(34)
- [2]资产减值类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基于锌业股份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案例分析[J]. 刘依冉,徐虹. 财会通讯, 2021(17)
- [3]论谨慎性原则下资产减值准备的应用探析与思考[J]. 蒋文静,汤淼. 营销界, 2021(34)
- [4]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案例研究 ——以欧菲光公司为例[D]. 于新洋. 吉林财经大学, 2021
- [5]新金融工具准则对PF银行的影响研究[D]. 杨一航.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6]预期信用损失法对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的影响研究[D]. 雷阳.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7]新金融工具准则修订实施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研究 ——以中信证券为例[D]. 童沈.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8]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业绩归因行为及后果研究 ——以佳电股份为例[D]. 胡馨心.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9]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动因分析 ——以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D]. 赵连栋.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10]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以ST海马为例[D]. 郭伊杰.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