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圳市围岭公园鸟类动物多样性编目(论文文献综述)
毕超贤[1](2017)在《昭通市鸟类和兽类调查》文中研究说明野生动物资源普查是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的一项法定义务。本研究是云南省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的一部分。根据国家和云南省的技术方案要求,制定了《昭通市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技术方案》(以下简称《技术方案》),按照10%的抽样强度,昭通市共设置了24个10×10 km2的样区。主要调查对象为历史记载中有分布记录的的93种鸟类和25种兽类,但同时也记录了调查过程中遇到的其他鸟兽种类。调查时间从2014年7月24日至2016年5月7日,使用了样线法、样点法(鸟类)、访谈法和红外相机陷阱法四种方法,共调查了396条样线,样线总长度933 km,样线平均长度为2360 m,每个样区合16.5条样线;对于鸟类,共设768个调查样点,平均每个样区32个样点;共访谈了310位样区居民,包括汉族、苗族、彝族,平均每个样区12.96人,其中男性286人、女性24人,在310位受访者中有148人参与了居民保护态度调查;红外相机陷阱法共放置1604机日,其中大关县三江口1144机日,威信县大雪山460机日。昭通市共调查到鸟兽25目、58科、147属、254个物种,其中鸟类17目、39科、110属、211种;兽类8目、19科、37属、43种。昭通市共调查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其中鸟类2种,兽类2种,即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云豹(Neofelis nebulosa)、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6种,其中鸟类31种,兽类15种;国家保护的“三有动物”134种,其中鸟类117种,兽类17种;昭通市调查到的“二调物种”有80种,其中鸟类55种,发现率为59.14%(昭通市需调查到93种鸟类),兽类25种(兽类需调查25种),发现率为100%。昭通市鸟类的居留型组成是以留鸟为主,同时有少量的冬候鸟、夏候鸟、旅鸟和偶见鸟。该市的鸟类有11个分布型,以东洋型和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为主,同时也有少量古北界的分布型。该市鸟类的区系组成以东洋种和广布种为主,古北种最少。该市的兽类有8个分布型,东洋型占绝大多数,其他分布型所占比例较小,也有一些古北界的分布型。该市兽类的区系成分只有2种:东洋种和广布种,以东洋种为主,没有调查到古北种。不同海拔的物种多样性分析显示1600-2200 m的中山地带,调查到的鸟兽最多,有142种,其中鸟类123种,兽类19种;2800-3400 m的高中山地带,调查到的鸟兽最少,只有45种,其中鸟类41种,兽类4种。不同生境的物种多样性分析显示阔叶林调查到到鸟兽最多,有114种,其中鸟类101种,兽类13种;河流湖泊沼泽湿地调查到的鸟兽最少,只有29种,其中鸟类25种,兽类4种。为弥补样线、样点法和访谈法的不足,本次还采用了红外相机调查法。使用8台红外相机于2015年6月5日-2016年1月22日对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组成部分的三江口片区和威信县大雪山原始森林的鸟兽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调查到7目、14科、27属、35个物种。居民态度调查显示:被调查地区的居民有着比较高的保护意识,他们对野生动物在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有着较好的理解;政府及相关部门在野生动物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对野生动物对当地居民的损失应进行补偿,尽量简化手续,加大补偿量;同时,要进一步打击违法捕捉、饲养、繁殖和买卖野生动物的行为。
徐志强,林杏莉,庄雪影[2](2015)在《深圳东湖公园植物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湖公园为深圳市着名的综合性市政公园之一。通过实地踏查和样方调查,在园区共记录了维管植物536种(含亚种和变种),分别隶属于124科363属。其中,乡土植物399种,外来种137种。比较研究了东湖公园山地人工林、道路绿地区和专类园区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专类园所应用的种类相对较丰富,乔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较高,但其灌木层的植物丰富度和草本层的均匀度相对较低。与园路区和专类园区相比,山林区植物群落的灌木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但草本植物种类较少。基于研究结果,总结分析了东湖公园的植物景观特色,探讨了园区山地人工林的改造、古树保护及景观安全维护问题。
马丽萍[3](2013)在《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研究 ——以唐山市南湖湿地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环境,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湿地不断的萎缩,景观环境遭到破坏,生态问题严重,因此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城市湿地已刻不容缓。(一)归纳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相关研究理论本文通过系统整理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相关理论与研究动态,分析总结了影响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因素,进而为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进一步对唐山市南湖湿地公园景观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国城市湿地景观在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方面还十分的薄弱,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导致了个别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不合理,城市湿地的保护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二)初步构建了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评价体系本文依据风景区景观评价体系,运用AHP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城市湿地公园湿地景观的评价体系,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AHP评价法对评价因子进行分层,并且计算出各级指标的权重值,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等级的划分。该评价模型能够客观全面地分析评价城市湿地公园的湿地景观,并且实现了非量化因素的可量化研究,且计算方法简单易行。该评价体系对城市湿地公园湿地景观的设计与营建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城市湿地公园湿地景观的评价提供了参考的依据。(三)系统评价了唐山市南湖湿地公园的景观通过对唐山市南湖湿地公园10个样方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调查结合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总结了南湖湿地公园景观在湿地植物、湿地水体、岸线景观和基础设施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从湿地水资源的管理、植被的管理、突出地方特色、强化科普教育功能等方面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这些,能够对唐山市南湖湿地公园景观的完善与优化提供参考意见,同时对今后城市湿地公园湿地景观的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胡文芳[4](2011)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生物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状况,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自然保护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主要在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和景观生态学等领域。论文立足城市规划专业,研究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制、法律法规及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的范围与期限,规划程序,内容与深度、从管理的视角探讨规划实施政策与策略等相关问题,以期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全国“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建议。论文通过文献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基础、方法与途径及保护实践。通过研究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合理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在对《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及《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等相关规划解读的基础上明确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目标、原则、指导思想及规划应包括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纲要,并总结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一般工作程序。通过对唐山、衡水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实证研究,提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重点内容包括: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空间布局规划是重要的基础规划,在此基础上专项规划可分为四个体系:核心专项规划(动、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城市生物多样性特色规划(生物资源、城市性质);支撑体系规划(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科研、重点项目);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应用专项规划等四个体系。支撑体系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复杂性不但表现在技术领域内的多学科理论体系的综合性,是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活动,而且在行政和社会经济范畴表现为跨行政区域,跨部门相互配合,以及社会公众的认知与参与。只有技术策略与政策策略不断完善才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论文主要创新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内容概括为一个空间基础规划及四个规划体系:即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布局规划和核心专项规划(城市动、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城市生物多样性特色规划(生物资源、城市性质);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应用专项规划等四个体系;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支撑体系规划(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科研、重点项目)
伦佩珊[5](2009)在《基于野生动物保护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 ——以深圳野生动物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城市居住环境的污染,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野生动物物种减少,使人们对环境生态的问题与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日益关注。就此本论文采用文献综合法、实例调查研究的方法,以深圳城市野生动物为例,论证探讨基于野生动物保护的城市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方法。首先文章针对哺乳类、鸟类、鱼类、爬行类、两栖类、昆虫类野生动物,分析它们的生态习性以及对栖息环境的需求。再进一步,分别从迁徙廊道规划、场地规划设计、水体形态以及驳岸形式的规划设计、植物规划设计、园林构筑物的设计、园林材料的选用方面,讨论基于野生动物保护的城市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方法。建设基于野生动物保护的城市园林绿地的目的,让城市居民有更多机会接触野生动物,感受自然,实现人与野生动物、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朱桂寿[6](2008)在《浙江省陆生野生动物分布及其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是在新时期新环境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赋予林业部门新的职责。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浙江省陆生野生动物的种类及分布规律,初步建立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和信息采集管理系统。所建立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在浙江省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浙江省野生动物野外分布具有明显特征:①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以浙南山区分布最多,浙东南沿海及海岛区物种数量最少。两栖动物的物种群落结构简单,以蛙属为主要构成物种,全省五个大区的两栖动物群落结构没有显着差异。爬行动物物种群落结构较复杂,浙南山区、浙北平原和浙西、浙东丘陵地区的物种构成较为相似,而浙东南沿海与海岛区的物种具有显着的地域特征。②兽类动物以浙西丘陵山区分布最多,并且四个区的物种组成均以啮齿目和翼手目的动物为主,这与全省的物种组成相似。浙东南沿海及岛屿区的兽类物种组成则显着与其它地区不同。③鸟类动物在浙江省分布有19目,其中45.5%的物种属于雀形目。山地林区是主要的生境分布地,以此为主的包括雀形目、隼形目和鸡形目等10目,而平原田野和沼泽水域的则分别有1目和8目;在浙东南沿海及海岛区分布有各个目的绝大多数物种,而浙西北的分布则因目而异;全省冬候鸟和留鸟的物种数最丰富,分别占33.8%和32.6%,雀形目则以留鸟最多,其次是冬候鸟。其它各目的季节型构成也呈现各自特点。浙江省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单位和经营利用单位分别有276个和1125个;前者有93.11%用于食用目的,后者有98.62%属于酒店宾馆。全省被驯养繁殖经营利用的野生动物360种,主要集中于杭州、宁波和温州三市的动物园内。根据两种单位在全省的分布现状,提出在驯养繁殖经营利用场所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管人制度的重点应在杭州、宁波、金华和衢州四个市。监测网络和信息传递系统是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体系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包括10个国家级的总计27个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的建立和运行,总结了一整套机构设置、设施建设、监测方法和制度政策等方面的经验,依托现有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开展的湿地水鸟及鸟类迁徙规律调查取得了初步成果,结合上述野生动物分布的分析,提出了监测体系规划。本研究还开发了野生动物管理网络系统和基于GIS的疫情疫病预警系统等为核心内容的信息传递系统,建立了开放的浙江省驯养繁殖经营利用陆生野生动物动态数据库,并逐步在全省联网应用。构建的野生动物疫源病监测体系和预警系统在浙江省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候鸟为监测对象的国家级、省级监测站在两年以来的监测工作中,已发现63起野生动物异常情况,涉及野生鸟类9种120余只。所监测的事件均根据预警情况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的开展,为做好HPAI防控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尹航[7](2007)在《园林景观生态设计途径探讨 ——以万科中心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城市飞速发展扩张,城市对自然景观的急速吞噬与保留自然景观的生态特性的矛盾成为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如何将生态学思想融入设计当中显得尤为重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采取何种方法才能从宏观、中观直至微观的层面上整体把握及发挥自然景观潜在的生态效益成为现代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回顾了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概念提出及其发展历程,分析了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指出了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所蕴含的生态学特性所在。通过对比常规园林景观设计途径,提出“二线七点”式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方法,所谓“二线”是指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的景观格局设计和以植物生态学为基础的植物造景设计两条线索,而“七点”是指在设计过程当中结合植物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物候学、气候学、地学、园林学等七门学科的理论知识,最终将“二线—七点”融合而构成。并以深圳市万科集团总部一万科中心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为实例,按照“二线七点”园林景观生态设计途径,进行了万科中心的园林景观设计,设计过程中结合人为景观和自然景观,构成“人工美”与“自然美”相辅相成的园林景观,用实例对“二线七点”式设计途径进行了辅证,并探讨了如何将该途径应用到目前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当中的方法和模式。
苏晓静[8](2007)在《城市景观环境的生态转型》文中指出本文在中国社会转型大背景下,根据国际城市人居环境与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前沿动向、中国城市生态建设以及景观学科发展的需要,提出城市景观环境的生态转型论题。论文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主客体关系哲学、生态现代化理论以及生态观念链思想作为指导思想,选择综合对照的技术路线,采取案例研究、比较研究、历史截面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对城市景观环境的生态转型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鉴于转型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作者明确界定了研究对象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以生态转型问题的理论意义和政策内涵为出发点,从建设实践、生态思想和相关政策控制引导等3个层面进行切入,构建三维立体的理论研究结构。本文分析了城市景观环境生态转型的历史背景与实践历程,以荷兰为例,对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典型案例进行研究,,深入分析了转型过程中建设实践、生态哲学和政策引导等3个层面的演变阶段与特征。并结合中国目前城市景观环境生态化的现状,通过荷兰与中国的对照研究,提出了中国城市景观环境正进入生态转型起步期的基本论断;在此基础上对转型的发展阶段与目标、途径与对策进行了实践与理论层面的分析研究。并在中国城市景观环境生态转型的内容结构与实践评析基础上,提出了生态优化状态和环境优化能力相结合的指标模型,并结合对中国城市景观环境生态转型发展阶段的预测,提出了指标模型的阶段结构。最后,作者以深圳为例,分析了其城市景观环境生态化建设和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工作经验,并根据其申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指标检测情况,对现阶段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中的部分指标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邱春荣,庄平弟,常弘[9](2007)在《深圳羊台山森林公园鸟类资源及区系》文中研究指明2006年1月至12月,采用样线法和绝对数量法,对深圳羊台山森林公园鸟类资源及区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羊台山森林公园鸟类有105种,隶属14目36科79属,其中留鸟65种,夏候鸟7种,冬候鸟33种。从地理型分析,东洋界种有64种(61.0%),古北界种33种(31.4%),广布种8种(7.8%)。在繁殖鸟中古北界种类与东洋界种类之比为1:1.9,偏重于东洋界。
庄平弟,常弘[10](2003)在《深圳围岭公园鸟类资源及其保护》文中提出对深圳围岭公园鸟类组成、鸟类区系、鸟类物种多样性和资源鸟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公园有鸟类53种,隶属11目,25科,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种。在该公园内分布的53种鸟类中,属留鸟的有36种,属冬候鸟的有13种,属夏候鸟的有4种。根据中国动物区系的划分,公园内的鸟类属东洋界物种的有33种,属古北物种的有11种,属广布种的有9种。
二、深圳市围岭公园鸟类动物多样性编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圳市围岭公园鸟类动物多样性编目(论文提纲范文)
(1)昭通市鸟类和兽类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及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
1.2.1 地理位置 |
1.2.2 地质地貌 |
1.2.3 土壤 |
1.2.4 气候 |
1.2.5 水文 |
1.2.6 生物多样性 |
1.3 研究区域社会经济状况 |
1.3.1 行政区划 |
1.3.2 人口民族 |
1.3.3 经济状况 |
1.4 调查目的和依据 |
1.4.1 调查依据 |
1.4.2 调查目的 |
1.5 调查内容、类型与方法 |
1.5.1 调查内容 |
1.5.2 调查类型 |
1.5.3 调查方法 |
1.6 样线法在野生动物中的应用综述 |
1.6.1 兽类调查中的样线法应用 |
1.6.2 鸟类调查中的样线法应用 |
1.6.3 两栖类和爬行类调查中的样线法应用 |
1.6.4 对样线法的评价 |
1.7 样点法在野生动物中的应用综述 |
1.7.1 鸟类调查中的样点法应用 |
1.8 访谈法在野生动物及居民保护态度中的应用综述 |
1.8.1 兽类调查中的访谈法应用 |
1.8.2 鸟类调查中的访谈法应用 |
1.8.3 两栖类和爬行类调查中的访谈法应用 |
1.8.4 居民保护态度调查中的访谈法应用 |
1.8.5 对访谈法的评价 |
1.9 红外感应相机在野生动物中的应用综述 |
第2章 常规调查 |
2.1 研究地点 |
2.1.1 昭阳区概况 |
2.1.2 鲁甸县概况 |
2.1.3 巧家县概况 |
2.1.4 大关县概况 |
2.1.5 盐津县概况 |
2.1.6 水富县概况 |
2.1.7 绥江县概况 |
2.1.8 永善县概况 |
2.1.9 彝良县概况 |
2.1.10 镇雄县概况 |
2.1.11 威信县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线法 |
2.2.2 样点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数据分析方法 |
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3.1 昭通市鸟兽 |
2.3.2 各县区鸟兽多样性 |
2.4 讨论 |
2.4.1 昭通市各县区调查结果的比较 |
2.4.2 昭通市各县区动物密度的比较 |
2.4.3 昭通市各县区动物区系的比较 |
2.4.4 昭通市及各县区与其他市县的比较 |
第3章 红外感应相机调查 |
3.1 研究地点 |
3.2 仪器设备 |
3.3 研究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5 讨论 |
第4章 部分乡镇居民的保护态度调查 |
4.1 研究地点 |
4.2 研究方法 |
4.3 数据处理方法 |
4.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4.1 村民对野生动物的利用状况的认识 |
4.4.2 村民的保护态度 |
4.4.3 野生动物对村民财产造成的损失及补偿 |
4.5 讨论 |
第5章 总结与建议 |
5.1 调查结果总结 |
5.2 动物普查方法学建议 |
5.3 动物保护和管理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深圳东湖公园植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1.1.1 实地踏查法 |
1.1.2 样方调查法 |
1.2 数据分析 |
1.2.1 物种重要值计算 |
1.2.2 物种多样性计算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深圳东湖公园植物多样性组成 |
2.2 园区植物群落的多样性 |
2.2.1 山地人工林区群落多样性 |
2.2.2 道路景观的植物观赏多样性 |
2.2.3 专类园植物类群及其观赏特性 |
2.2.4 山地人工林与公园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比较 |
3 结论与讨论 |
3.1 深圳东湖公园植物景观特色 |
3.1.1 植物资源丰富 |
3.1.2 历史悠久, 自然景观丰富 |
3.2 对东湖植物景观建设和保护的建议 |
3.2.1 进一步提升公园山地人工林的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 |
3.2.2 增加招鸟树种, 丰富生态多样性 |
3.2.3 扩大乡土树种的应用 |
3.2.4 加强对公园大树和古树的保护及景观安全的维护 |
(3)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研究 ——以唐山市南湖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气候变化对湿地产生威胁 |
1.1.2 我国湿地面积不断减少 |
1.1.3 社会对湿地认识的深入 |
1.2 研究背景 |
1.2.1 城市化对湿地的破坏 |
1.2.2 湿地资源缺乏合理利用 |
1.2.3 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性 |
1.2.4 湿地利用的新思路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论文的创新 |
1.8 研究框架 |
2 城市湿地公园概述 |
2.1 湿地 |
2.1.1 湿地的定义 |
2.1.2 湿地的分类 |
2.1.3 湿地的特征 |
2.2 城市湿地公园 |
2.2.1 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 |
2.2.2 城市湿地公园的类型 |
3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研究 |
3.1 湿地景观概述 |
3.1.1 景观的定义 |
3.1.2 湿地景观的定义 |
3.1.3 湿地景观构景要素 |
3.1.4 湿地景观特征 |
3.2 湿地景观营造方法 |
3.2.1 湿地植物景观营造原则 |
3.2.2 湿地植物景观营造 |
3.2.3 湿地水体景观营造 |
3.2.4 游步道设计 |
3.2.5 护岸设计 |
3.2.6 景观辅助设施 |
4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评价体系构建 |
4.1 湿地景观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
4.2 构建评价体系的目的 |
4.3 构建评价体系的方法 |
4.3.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3.2 层次分析法 |
4.4 构建评价体系模型 |
4.4.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4.4.2 建立体系层次结构 |
4.4.3 评价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
4.4.4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
5 唐山市南湖湿地公园景观评价研究 |
5.1 唐山市自然条件 |
5.2 南湖湿地公园概况 |
5.2.1 湿地公园自然环境概况 |
5.2.2 湿地公园土壤状况 |
5.2.3 湿地公园植被状况 |
5.2.4 湿地公园的水环境 |
5.3 南湖湿地公园景观综合评价 |
5.3.1 建立景观评价模型 |
5.3.2 调查内容 |
5.3.3 评价结果与分析 |
6 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 |
6.1 存在的问题 |
6.1.1 湿地植物 |
6.1.2 湿地水体 |
6.1.3 岸线景观 |
6.1.4 基础设施 |
6.2 对策与建议 |
6.2.1 加强湿地公园水资源的管理 |
6.2.2 加强湿地公园植被的管理 |
6.2.3 突出湿地特色,发掘人文景观 |
6.2.4 强化湿地公园的科普教育功能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评价因子赋值及解释 |
附录 2 唐山市南湖湿地公园景观质量群众调查表 |
作者简历 |
致谢 |
(4)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背景 |
1.2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目标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目标 |
1.4 论文内容及研究框架 |
2 国内外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生物多样性 |
2.1.2 城市生物多样性 |
2.2 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学科研究进展 |
2.2.1 保护生物学 |
2.2.2 恢复生态学 |
2.2.3 景观生态学 |
2.3 国内外城市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现状 |
2.4 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
2.4.1 国外相关法律法规 |
2.4.2 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 |
2.5 国内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进程 |
2.5.1 城市外围生物多样性保护 |
2.5.2 农业用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
2.5.3 城市规划区内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 |
2.5.4 基于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
2.6 国外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 |
2.6.1 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与各国生物多样性战略行动 |
2.6.2 国外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 |
2.7 本章小结 |
3 城市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研究 |
3.1 评价的范畴 |
3.1.1 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 |
3.1.2 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价 |
3.1.3 生物多样性威胁评价 |
3.1.4 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价 |
3.2 评价的指标 |
3.2.1 遗传多样性 |
3.2.2 物种多样性 |
3.2.3 生态系统多样性 |
3.2.4 景观多样性 |
3.3 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 |
3.4 生态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约束性指标比较 |
4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途径研究 |
4.1 以物种为中心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
4.1.1 植物园在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
4.1.2 动物园在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
4.2 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
4.2.1 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
4.2.2 景观尺度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
4.2.3 城市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
5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系统的关系探讨 |
5.1 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5.2 与土地利用规划 |
5.3 与城市总体规划 |
5.4 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
5.5 本章小结 |
6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程序研究 |
6.1 资料搜集 |
6.1.1 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划 |
6.1.2 规划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信息获取 |
6.2 城市生物多样性分析与评价 |
6.2.1 城市生物多样性资源评价 |
6.2.2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评价 |
6.2.3 相关管理机构以及政策法规的建立和实施状况 |
6.3 相关规划解读 |
6.3.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十二五) |
6.3.2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12) |
6.3.3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2008) |
6.3.4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 |
6.4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大纲制定、规划编写 |
6.4.1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大纲的制定 |
6.4.2 规划期限与范围 |
6.4.3 规划编制依据 |
6.4.4 规划目标的确定 |
6.4.5 指导思想与原则 |
6.4.6 规划重点内容 |
6.5 本章小结 |
7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内容研究 |
7.1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规划——空间布局规划 |
7.1.1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布局规划的依据 |
7.1.2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布局规划的主要原则 |
7.1.3 空间布局规划方法研究 |
7.2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规划——动、植物保护规划 |
7.2.1 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
7.2.2 城市动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
7.3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应用规划 |
7.3.1 城市园林植物及其景观多样性规划 |
7.3.2 乡土野生观赏植物引种驯化规划 |
7.4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特色专项规划 |
7.4.1 矿区及采矿废弃地生物多样性恢复专项规划——以唐山为例 |
7.4.2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
7.5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支撑体系规划 |
7.5.1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规划 |
7.5.2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重点项目规划 |
7.5.3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策略规划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和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插图目录 |
表目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5)基于野生动物保护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 ——以深圳野生动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绪论 |
1.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生态城市建设是时代进步的要求和体现 |
1.1.2 建设基于野生动物保护的城市园林绿地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手段 |
1.1.3 建设基于野生动物保护的城市园林绿地的意义 |
1.2 基于野生动物保护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研究概况 |
1.2.1 建设基于野生动物保护的园林绿地的兴起与发展 |
1.2.2 国内建设基于野生动物保护的园林绿地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2.城市园林环境中的野生动物 |
2.1 野生动物 |
2.2 城市野生动物 |
2.3 城市园林环境中的野生动物 |
2.3.1 城市园林环境中的野生动物的涵义 |
2.3.2 城市园林环境中的野生动物的选择标准 |
2.4 深圳城市环境中的野生动物 |
2.4.1 哺乳类 |
2.4.2 鸟类 |
2.4.3 爬行类与两栖类 |
2.4.4 鱼类 |
2.4.5 昆虫类 |
3.野生动物习性与对栖息环境的需求 |
3.1 小型哺乳类野生动物习性与对栖息环境的需求 |
3.1.1 刺猬的习性与对栖息环境的需求 |
3.1.2 松鼠的习性与对栖息环境的需求 |
3.2 鸟类习性与对栖息环境的需求 |
3.2.1 游禽习性与对栖息环境的需求 |
3.2.2 涉禽习性与对栖息环境的需求 |
3.2.3 鸣禽习性与对栖息环境的需求 |
3.3 爬行类、两栖类习性与对栖息环境的需求 |
3.3.1 爬行类习性与对栖息环境的需求 |
3.3.2 两栖类习性与对栖息环境的需求 |
3.4 鱼类生境特点 |
3.4.1 洄游性鱼类习性特点 |
3.5 昆虫类习性与对栖息环境的需求 |
3.5.1 蝴蝶习性与对栖息环境的需求 |
3.5.2 萤火虫习性与对栖息环境的需求 |
4.基于野生动物保护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方法途径 |
4.1 基于哺乳类保护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方法 |
4.1.1 基于保护刺猬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方法 |
4.1.1.1 廊道规划 |
4.1.1.2 场地设计 |
4.1.1.3 种植规划设计 |
4.1.1.4 园林构筑物设计 |
4.1.2 基于保护松鼠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方法 |
4.1.2.1 廊道规划 |
4.1.2.2 场地设计 |
4.1.2.3 种植规划设计 |
4.1.2.4 园林构筑物设计 |
4.2 基于鸟类保护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方法 |
4.2.1 基于游禽保护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方法 |
4.2.1.1 场地设计 |
4.2.1.2 驳岸改造 |
4.2.1.3 种植规划设计 |
4.2.1.4 园林构筑物设计 |
4.2.1.5 照明设计 |
4.2.1.6 园林材料的选用 |
4.2.2 基于涉禽保护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方法 |
4.2.2.1 场地设计 |
4.2.2.2 驳岸改造 |
4.2.2.3 种植规划设计 |
4.2.2.4 园林构筑物设计 |
4.2.2.5 照明设计 |
4.2.2.6 园林材料的选用 |
4.2.3 基于鸣禽保护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方法 |
4.2.3.1 场地设计 |
4.2.3.2 种植规划设计 |
4.2.3.3 园林构筑物设计 |
4.3 基于爬行类与两栖类保护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方法 |
4.3.1 基于保护龟科野生动物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方法 |
4.3.1.1 场地设计 |
4.3.1.2 种植规划设计 |
4.3.2 基于保护蛙科野生动物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方法 |
4.3.2.1 场地设计 |
4.3.2.2 种植规划设计 |
4.4 基于鱼类保护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方法 |
4.4.1 基于保护洄游性鱼类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方法 |
4.4.1.1 河道形态和河床断面改造 |
4.4.1.2 鱼道设置 |
4.4.1.3 生态护岸工程 |
4.4.1.4 种植规划设计 |
4.5 基于昆虫类保护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方法 |
4.5.1 基于蝴蝶保护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方法 |
4.5.1.1 场地设计 |
4.5.1.2 种植规划设计 |
4.5.2 基于萤火虫保护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方法 |
4.5.2.1 生态恢复工程 |
4.5.2.2 驳岸改造 |
4.5.2.3 种植规划设计 |
4.5.2.4 照明设计 |
5.基于野生动物保护的城市园林绿地的养护管理 |
5.1 园林水、土、植物的养护管理 |
5.1.1 水的管理 |
5.1.2 土壤的管理 |
5.1.3 植物的管理 |
5.2 城市园林绿地中野生动物的管理 |
5.2.1 食物的管理 |
5.2.2 园林绿地中野生动物疾病的防治 |
5.3 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 |
5.4 跟踪调查研究 |
6.总结 |
6.1 确定城市园林环境中的野生动物物种 |
6.2 分析物种生态习性和生境特点 |
6.3 在城市园林绿地中营造野生动物生境的规划设计方法 |
6.3.1 廊道规划 |
6.3.2 场地设计 |
6.3.3 水体及其驳岸的规划设计 |
6.3.4 植物规划设计 |
6.3.5 园林构筑物设计 |
6.3.6 照明设计 |
6.3.7 园林材料的选用 |
6.4 后期科学管理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6)浙江省陆生野生动物分布及其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综述 |
1.1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产生的背景 |
1.2 疾病监测预警机制建设现状 |
1.2.1 疾病监测预警机制主要发展历程 |
1.2.2 我国主要的疾病预警系统 |
1.2.3 我国疾病预警系统存在的问题 |
1.3 动物防疫体系现状 |
1.3.1 我国动物防疫体系主要发展历程 |
1.3.2 现阶段取得的主要成效 |
1.3.3 动物防疫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野生动物种群监测研究现状 |
1.5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的现状和发展 |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野外野生动物分布研究 |
2.2.2 冬季湿地水鸟调查方法 |
2.2.3 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状况调查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3 监测对象的选定 |
3.1 国家林业局规定的监测对象 |
3.2 当前重点监测的野生动物疫病的基本信息 |
3.3 讨论 |
4 野外野生动物资源分布研究 |
4.1 两栖动物 |
4.2 爬行动物 |
4.3 兽类 |
4.4 鸟类 |
4.5 讨论 |
5 驯养繁殖经营利用野生动物分布状况研究 |
5.1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经营利用野生动物概况 |
5.2 驯养繁殖经营利用野生动物物种状况 |
5.3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单位的数量变化 |
5.4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单位的功能分类 |
5.5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物种和单位的地区分布及从业情况 |
5.6 讨论 |
6 浙江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系统的研究 |
6.1 陆生野生动物监测点的建设 |
6.1.1 机构设置 |
6.1.2 野外监测 |
6.1.3 监测信息报告 |
6.1.4 制度建设 |
6.1.5 监测站的基础设施建设 |
6.1.6 取得的成效 |
6.1.7 存在问题 |
6.2 监测体系建设 |
6.2.1 监测体系建设思路 |
6.2.2 监测体系建设的任务 |
6.2.3 建设目标 |
6.2.4 现有野外监测体系的调整 |
6.2.5 体系建设规划 |
6.3 讨论 |
7 浙江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信息传递系统的研建 |
7.1 驯养繁殖经营利用陆生野生动物数据库建设 |
7.1.1 目的及运行环境 |
7.1.2 软件编制及特点 |
7.1.3 功能及其模块划分 |
7.1.4 系统的设计 |
7.1.5 软件的主要应用 |
7.2 基于 GIS 的疫情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 |
7.2.1 GIS 系统主要应用概况 |
7.2.2 基于 GIS 的疫情监测预警系统的研建 |
7.3 讨论 |
8 浙江省禽流感防控监测与预警 |
8.1 鸟类的迁徙 |
8.2 迁徙鸟类成为疫源的条件 |
8.3 禽流感防治研究 |
8.4 迁徙鸟类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传播 |
8.5 浙江省监测系统重点监测的物种 |
8.6 迁徙鸟类动态 |
8.6.1 全省10 个监测站的初步数据分析 |
8.6.2 杭州湾滨海湿地监测站2007 年度鸟类迁徙状况 |
8.7 浙江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成效小结 |
8.8 讨论 |
9 结论和讨论 |
9.1 结论 |
9.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OIE 法定报告疾病名录 |
附录二: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
附录三 全省驯养繁殖经营利用野生动物物种名单 |
详细摘要 |
(7)园林景观生态设计途径探讨 ——以万科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1、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快速发展 |
2、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迫切要求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国内外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发展概况 |
(一)、国外园林景观设计发展概况 |
1、古典园林阶段 |
2、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中兴起的城市公园运动 |
3、二十世纪初的蓬勃发展阶段 |
4、二十世纪末至今的多元化发展 |
(二)、国内园林景观设计发展概况 |
1、十九世纪前山水园林阶段 |
2、十九世纪后融合西方园林的发展阶段 |
三、生态学理论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
(一)、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概念 |
1、生态设计概念 |
2、景观生态设计的概念 |
3、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概念 |
(二)、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生态学指导思想与设计原则 |
1、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学指导思想 |
2、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
(三)、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实例分析 |
1、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
2、生态学理论应用总结 |
四、园林景观生态设计途径探讨及案例分析 |
(一)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目标、途径探讨 |
1、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目标 |
2、研究途径与方法 |
(二)、深圳万科集团总部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研究 |
1、深圳概况 |
1.1、地理位置及区域社会条件 |
1.2、气候特征 |
1.3、水资源特征 |
1.4、土地资源特征 |
1.5、历史文化背景分析 |
2、深圳市居住小区园林景观现状调查分析 |
2.1、几个居住小区项目解读 |
2.2、居住小区园林景观现存问题分析 |
3、深圳市原生植被及景观常用物种 |
3.1、深圳市原生植被及植物群落演替特征分析 |
3.2、深圳市原生植被中优势种 |
3.3、深圳市场园林物种总结分析 |
3.4、深圳市鸟类分布现状分析 |
4、万科中心园林景观生态设计 |
4.1、基地状况分析 |
4.1.1、基地周边景观格局分析 |
4.1.2、基地方位分析 |
4.1.3、基地风向分析 |
4.1.4、基地景观视线分析 |
4.2 基地内功能分区及节点设置 |
4.2.1、基地内功能分区设计 |
4.2.2、基地内主要景观节点及道路分析图 |
4.2.3、基地内景观轴线及视线分析 |
4.2.4、基地内绿地、湿地系统分析 |
4.2.5、基地内不同功能区景观设计 |
4.2.6、不同功能区其植物配置研究 |
4.3 基地湿地景观设计 |
4.3.1、基地湿地功能分区 |
4.3.2、建立人工湿地系统的措施 |
4.3.3、湿地生物群落改造与建立 |
4.3.4、不同功能区植物群落配置 |
4.3.5、生态护岸设计 |
五、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8)城市景观环境的生态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1.1 城市人居环境研究前沿 |
1.1.2 中国社会城市实践需要 |
1.1.3 景观学科发展的需要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城市景观环境 |
1.2.2 生态转型的含义 |
1.2.3 城市景观环境生态转型的内涵与特征 |
1.3 研究的指导思想 |
1.3.1 历史发展观 |
1.3.2 主客体关系哲学 |
1.3.3 生态现代化理论 |
1.3.4 生态观念链思想 |
1.4 研究的范畴与结构 |
1.4.1 研究的范畴 |
1.4.2 研究的理论结构 |
1.5 研究方法与目标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目标 |
1.6 论文内容与框架 |
1.6.1 论文内容 |
1.6.2 论文框架 |
第2章 城市景观环境生态转型的历史背景 |
2.1 古代原始生态思想在城市景观环境中的体现 |
2.1.1 中国古代原始生态思想 |
2.1.2 宇宙与宗教象征 |
2.1.3 顺应自然环境 |
2.1.4 古代园林艺术 |
2.2 工业革命后对城市自然环境的理想追求 |
2.2.1 画境式城市郊区景观 |
2.2.2 田园城市思想及在各国的实践 |
2.2.3 城市公园运动 |
2.3 现代主义运动对城市景观环境的改造 |
2.3.1 早期的自然环境思想 |
2.3.2 功能主义城市景观蔓延 |
2.3.3 二战后对现代主义的反叛 |
2.4 生态学时代来临 |
2.4.1 环境危机突现与生态意识产生 |
2.4.3 生态设计思想萌发 |
2.4.4 生态规划设计出现 |
小结 |
第3章 城市景观环境生态转型的建设实践历程 |
3.1 全球城市景观环境生态转型状况综述 |
3.1.1 发展阶段与设计理念 |
3.1.2 建设实践——以美国、荷兰、德国为例 |
3.2 荷兰与中国城市景观环境建设背景与特点比较 |
3.2.1 荷兰与中国城市景观环境建设背景与特点比较 |
3.2.2 荷兰城市景观环境生态化建设成果与特点 |
3.3 荷兰城市景观环境生态转型的阶段与特点 |
3.3.1 荷兰城市景观环境生态化建设实践概况 |
3.3.2 荷兰城市景观环境生态转型发展阶段与设计理念 |
3.4 荷兰城市景观环境生态转型的实践历程 |
3.4.1 萌芽期(1960’s后期~1980’s初):关注自然生态过程 |
3.4.2 起步期(1980’s~1990’s中期):人工优化资源环境 |
3.4.3 发展期(1990’s中期~21世纪初):自然演替与多方参与 |
3.4.4 成熟期(21世纪):可持续发展 |
小结 |
第4章 生态哲学与生态环境运动的发展 |
4.1 社会生态意识 |
4.1.1 内容 |
4.1.2 内涵 |
4.2 当代生态哲学的发展演变 |
4.2.1 概况 |
4.2.2 生命中心论(1920’s初~1940’s末) |
4.2.3 生态中心论(1950’s初~1960’s末) |
4.2.4 深层生态学(1970’s初~今) |
4.3 当代生态环境运动的发展演变 |
4.3.1 概况 |
4.3.2 自然保护运动阶段(19世纪中期~1950’s末) |
4.3.3 环境保护运动阶段(1960’s初~1970’s末) |
4.3.4 生态社会主义运动阶段(1980’s初~今) |
小结 |
第5章 与城市景观环境生态转型相关的政策演变 |
5.1 城市景观环境生态转型相关政策刍议 |
5.1.1 环境保护与管理政策——以美国、欧盟国家为例 |
5.1.2 城市景观环境控制相关政策——以美国、荷兰、德国为例 |
5.2 荷兰城市景观环境主要管治机构与相关政策概况 |
5.2.1 城市景观环境主要管治机构 |
5.2.2 生态转型相关政策法规与措施 |
5.2.3 三项重要政策法规文件 |
5.3 荷兰城市景观环境生态转型相关政策的演变 |
5.3.1 环境管理政策的演变 |
5.3.2 可持续发展建设政策 |
5.3.3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政策 |
小结 |
第6章 中国城市景观环境生态转型的阶段与目标 |
6.1 荷兰城市景观环境生态转型的阶段分析 |
6.2 中国城市景观环境的生态化现状 |
6.2.2 规划建设实践 |
6.2.3 生态观念发展 |
6.2.4 城市环境管理 |
6.2.5 生态理论与技术 |
6.3 中国城市景观环境生态化的现实定位 |
6.3.1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起步 |
6.3.2 城市景观环境进入生态转型起步期 |
6.4 中国城市景观环境生态转型的发展阶段 |
6.4.1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阶段 |
6.4.2 中国城市景观环境生态转型的阶段 |
6.5 中国城市景观环境生态转型的目标 |
6.5.1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 |
6.5.2 城市景观环境生态转型目标 |
小结 |
第7章 中国城市景观环境生态转型的途径与对策 |
7.1 荷兰与中国城市景观环境生态转型特点综合对照 |
7.1.1 荷兰城市景观环境生态转型特点与经验 |
7.1.2 中国城市景观环境生态转型初期的特点 |
7.2 荷兰与中国城市景观环境生态转型途径综合对照 |
7.2.1 社会转型诉求不同 |
7.2.2 生态转型的途径不同 |
7.2.3 环境政策的发展速度与方式不同 |
7.3 中国城市景观环境生态转型的方法 |
7.3.1 转型的方法具有多样性 |
7.3.2 综合生态现代化方法 |
7.4 中国城市景观环境生态转型的对策框架 |
7.4.1 生态转型的基本原则 |
7.4.2 生态转型的策略框架 |
7.4.3 生态转型的实施途径 |
7.4.4 生态转型的指标模型 |
小结 |
第8章 中国城市景观环境生态化的探索——以深圳为例 |
8.1 深圳城市景观环境生态化的建设特点与经验 |
8.1.1 概况 |
8.1.2 城市景观环境生态化特点与经验 |
8.2 城市景观环境生态化的实践探索 |
8.2.1 城市绿色空间格局 |
8.2.2 城市生态廊道景观 |
8.2.3 城市开放空间景观 |
8.3 相关政策法规引导与控制探索 |
8.3.1 制定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计划 |
8.3.2 编制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相关规划 |
8.3.3 制定城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法规规章 |
8.3.4 加强水环境建设与管理 |
8.3.5 实施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 |
8.4 生态文化建设的探索 |
8.4.1 推广环境、生态教育 |
8.4.2 鼓励引导公共参与 |
8.4.3 城市生态景观研究 |
8.5 对城市景观环境生态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
8.5.1 深圳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指标检测 |
8.5.2 对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
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进一步工作方向 |
9.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附录A 关于印发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的通知 |
附录B 荷兰国家环境政策计划纲要目录 |
附录C 荷兰环境健康行动计划目录 |
附录D 荷兰宜居城市建设成果目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深圳羊台山森林公园鸟类资源及区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地理概况 |
2 调查方法和地点 |
3 结果 |
3.1 鸟类区系组成 |
3.2 鸟类区系组成比较分析 |
四、深圳市围岭公园鸟类动物多样性编目(论文参考文献)
- [1]昭通市鸟类和兽类调查[D]. 毕超贤.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2)
- [2]深圳东湖公园植物多样性研究[J]. 徐志强,林杏莉,庄雪影. 广东园林, 2015(01)
- [3]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研究 ——以唐山市南湖湿地公园为例[D]. 马丽萍. 河北农业大学, 2013(03)
- [4]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研究[D]. 胡文芳.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6)
- [5]基于野生动物保护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 ——以深圳野生动物为例[D]. 伦佩珊.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1)
- [6]浙江省陆生野生动物分布及其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研究[D]. 朱桂寿. 南京林业大学, 2008(10)
- [7]园林景观生态设计途径探讨 ——以万科中心为例[D]. 尹航. 内蒙古大学, 2007(06)
- [8]城市景观环境的生态转型[D]. 苏晓静. 同济大学, 2007(04)
- [9]深圳羊台山森林公园鸟类资源及区系[J]. 邱春荣,庄平弟,常弘. 生态科学, 2007(02)
- [10]深圳围岭公园鸟类资源及其保护[J]. 庄平弟,常弘.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