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加快县域财政经济发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佳贞[1](2021)在《推动县域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发展速度慢、经济总量较少是当前县域财政经济中面临的发展桎梏,从当前县域财政经济的发展状况分析,当前我国需要把握县域财政经济的原则,结合县域财政经济的项目运行,充分结合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制定相对应的县域财政经济的发展目标,扩大县域财政经济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并拓宽县域财政经济发展项目的融资规模,这样才能够为推动县域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性的意见与建议。
夏诗集[2](2021)在《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县域政府职能研究 ——以安徽省泾县宣纸产业发展为例》文中认为
吴昱瑾[3](2021)在《新发展阶段下云南省会泽县税源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国际贸易逆转的高压态势,中国经济稳定向好发展。“十四五”规划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借改革创新的春风,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成,推动财税体制改革,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愿景落实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税源作为经济的产物,在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的发展背景下必将发展壮大,而税源管理是对税源进行管理,它在调节和影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受经济环境因素影响。现阶段我国经济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如社会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市场主体活力不高、经济增速放缓甚至下滑等现象尤为突出,加之减税降费政策的继续施行和一系列阶段性税收减免政策的新出台,导致各地税务机关组织收入任务的压力和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做好新发展阶段下税源管理这篇文章,一方面可以通过经济新理念来引导税源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税收方面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本篇论文选取云南会泽县为个案进行实证分析,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对该县的经济与税源进行分税种、产业、行业、经济类型以及总量比较分析,再通过计算宏观税负、税收弹性系数以及运用线性回归方法,揭示该县税源与经济的动态发展状况,结合会泽县税源管理的具体手段和方法找出新发展阶段下税源管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从税收政策、经济政策、税收征管以及当前形势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剖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同时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进而从优惠政策落实、创新纳税服务、畅通合作渠道、优化监管模式等多个角度为提升税源管理质效提出对策建议。
余静静[4](2020)在《粤苏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广东和江苏经济总量不断创新高的同时,县域经济发展却呈现很大的差异。县域经济是广东省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速度和潜力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文章对广东57个县、江苏41个县的经济发展竞争力进行比较,试图探究两省县域差异,为广东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意见。文章从经济效益、经济结构、消费、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竞争力五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依次对2015-2017年广东和江苏两省县域竞争力进行排名;然后利用聚类分析将2017年两省县域竞争力划分为发达、较发达、中等和落后四个等级,对不同等级进行对比;并进一步对粤苏两省县域经济的总量和平均水平、均衡性发展水平进行比较,找出两省县域发展差异。结果显示,广东三年来竞争力得分前五位在博罗、惠东、普宁、四会、鹤山之间波动,而江苏始终是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和宜兴,两省均有超过一半的县市竞争力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下;广东四个等级的县市发展水平均远远低于江苏同等级的县市,并且其县域总体发展和平均水平均落后于江苏,但江苏县域发展差异明显高于广东,广东县域是低水平的均衡发展。
黄颖颖[5](2020)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以青田县商贸业发展为例》文中提出县域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在政治运行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和突破口,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因此,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质量便显得尤为重要,县级政府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能否有效履行自己的基本职能、发挥正确的政策导向作用,将直接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本文以青田县商贸易业发展作为研究个案,系统分析县域经济发展中政府行为的基本特征、表现形式及行为偏差,探究规范政府行为的方式方法,便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阐释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详细说明了政府行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通过丽水市青田县商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系统阐述了青田县政府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行为偏差及偏差产生的原因。在青田县县域经济发展中,政府行为存在的主要偏差表现为产业政策有待优化、城乡统筹有待提升、市场监管需进一步完善等方面;产生这些偏差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缺乏优化产业结构的动力,二是过度偏向中心城区的发展,三是过度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通过青田县商贸业发展的个案分析以及对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偏差的探讨,结合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优化政府行为的具体对策:一是通过推进县域经济结构转型、拓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释放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合理调整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二是通过加快新型城镇建设、扎实建设美丽乡村、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加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力度,三是通过合理定位政府角色、优化经济管理手段、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县域政府经济管理水平。通过进一步优化政府行为,从而推动我国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沈铭涵[6](2020)在《吉林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财政困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点生态功能区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吉林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政府既承担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为全社会提供良好生态产品的职责,也承担着推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区域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升本地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职责。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政府职责的实现,离不开财政职能的发挥。然而,公开数据显示,吉林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财政已经陷入了困境,这种困境既有一般市县财政困难的普遍性特点,也有其特殊性表现,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政收支矛盾特别突出,二是财政运行过程中多重风险积聚缠绕。研究并解决吉林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财政困境问题是迫切的现实需要。作者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阐述了吉林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财政困境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区域经济基础条件差、产业发展受限制、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合理、生态补偿不足及转移支付使用效益不高、财政管理过程中监督制约、绩效评价应用不足等几个方面。面对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些列对策建议,主要包括:要学习浙江、贵州等地成功经验,努力发挥吉林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优势资源,打造县域特色产业,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提升当地政府财政管理和风险防控能力,实施财政工作全过程的监督制约和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等。
杨雪莹[7](2020)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政策工具选择研究》文中提出县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细胞”。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县域越来越成为实施该战略的主战场。但受创新力量薄弱、创新环境不佳、创新需求不足等多种因素的阻碍,县域往往成为创新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为了响应社会发展诉求,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旨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至此,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在特殊的国情下,中国政府不可或缺地成为创新战略的实施者和引导者,但问题是,当前我国政府采取何种工具,是否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应该作何优化?然而已有研究大多关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或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较少聚焦县域层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与推进。因此,围绕上述问题,本研究从政策工具视角出发,采取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政府网站公布的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政策文本和科技部确定的典型创新型县(市)为分析对象,重在厘清目前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政府责任和政策工具选择,并结合综合评价对政策工具提出优化组合的建议。本文由七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等,综述部分对国内外政策工具和创新驱动发展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对政策工具的不同学派、分类与运用,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特征和实现途径等内容进行整合归纳;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政府责任,将政府责任的逻辑起点、内容定位和实现路径作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三部分构建出“基本政策工具”、“政府层级”、“政策作用领域”三维度组成的三维政策工具分析框架,利用量化研究在分析政策工具的内部结构的同时,结合中央到地方不同行政层级和施策方向对相关政策文本进行综合性解读;第四部分则选取了七个典型创新型县(市),将其分为产业、生态和民生三类建设主题,解析当前我国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政府工具选择的实践状况;第五部分将政府目标、政策工具和地方实践进行对比,对我国政府选择和使用的政策工具形成综合评价;第六和第七部分为建议和结论,前者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后者则总结本文的主要结论,并指出文章的不足和未来的展望。
王璟谛[8](2019)在《国家治理视角下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合理的财税体制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统一有序、社会公平公正、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基于民族自治地方特殊性安排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推进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必然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建立符合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现代财政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然要求,也是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并提出了加大力度支持革命地区、民族自治地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给民族自治地方尤其是边疆民族自治地方带来了新发展机遇。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坚实的财力保障和规范的制度保障,由于历史原因和原来国家战略大局安排,民族自治地区财政经济发展还明显地落后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自主财力还较为薄弱,目前中央支持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政策还欠稳定欠规范,转移支付力度与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需要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背景下,加强在国家治理视角下开展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研究,建立符合民族自治地方加快发展全面发展的现代财政制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文献回顾和收集八个民族省区的财政经济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民族自治地方存在的财政问题开展一定范围的实地调研,从国家治理视角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财政运行的特殊性进行再认识,按照“理论分析—统计描述—实证分析(案例分析)—改革设计”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全面分析了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支体系、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政策、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管理制度和债务管理制度等财政体制问题,以及国家的财政法律制度建设和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法规建设问题,并分别提出了政策建议。本论文主要的创新点和突破点为:一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现代财政制度框架(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预算管理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和地方税体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论证和修订,并提出符合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财政制度框架(财政收支体系、财政体制、财政管理制度和财政法律)。二是用历史唯物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分析,得出受国家发展战略影响,民族自治地方存在基本公共服务历史欠账,自身定位不准发展滞后等多重因素制约,在一定时期内,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出优先于地方组织收入工作。三是论文提出民族自治地方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必须体现历史补偿原则,中央和发达地区支持是民族自治地方成功从“输血”转向“造血”的重要保障。四是通过研究中央部委不当政策干预造成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不优、资金使用绩效不高的案例,得出结论是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重赋金、轻赋权的指导思想应该要调整,并进一步指出财政法制建设任重道远。五是提出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先试先行天然试验区,根据建设现代财政制度需要,先行全面深化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率先试行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的机构改革,尤其是突破人大机关职能职责的改革,率先推进财政大数据。
徐军伟[9](2018)在《县域办学:浙江省高等教育第三次布局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恢复高考以来,浙江省高等教育布局经历了三次调整。20世纪80年代初到1999年,以中心城市办大学为主要特征开始了第一次布局调整。从1999年到2008年,以六大高教园区建设、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兴办和高职院校的兴起为标志,进行了第二次布局调整,初步建立了以杭州为中心,宁波和温州为副中心的浙江省高等教育布局。自2008年以后,以高等学校“县域办学”为标志,开启了浙江省第三次高等教育布局调整的历程,“县域办学”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地方化的新探索。论文按照高校为什么会选择落户县域?落户县域的高校有什么特征?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推动落户县域的高校更好发展这一逻辑主线,在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理论、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理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观照下,做了深入研究。研究认为,市场机制与政策因素是推动高校“县域办学”的两大动因,与以往按照计划模式调整高等教育布局不同,市场机制在高校“县域办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浙江省“县域办学”高校进一步优化办学模式、强化办学特色的需要,结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有益经验,论文分析了美国赠地学院、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美国“相互作用大学”的办学特点,对浙江省“县域办学”高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优化学科专业、强化服务面向、完善资源渠道等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论文分析了浙江省高校“县域办学”过程中相关遇阻案例,研究了高校“县域办学”在决策机制、规划布局、办学定位、管理体制、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为帮助政府与高校科学决策,建立了以县域GDP、常住人口、一般公共预算、交通条件为参数的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指数;以办学类型、办学规模、办学时间为参数的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指数;以这两类指数为基础,构建了浙江省高校县域布局的量化分析模型。并从区域高等教育布局规划、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县域高校办学模式、推进高校分类发展、聚焦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社会参与高校内部治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对进一步完善高校“县域办学”提出政策建议。
刘素姣[10](2017)在《基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乡协调发展是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县是联结我国城市与农村、传统与现代的“接点”,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县域政治是我国政治稳定的基石,“郡县治,天下安”。但是,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造成了我国县域发展的落后和城乡差距的逐步扩大,城乡发展极不协调,既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又危及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打破城乡二元体制,通过促进县域的发展促进城乡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协调发展,成为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既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必须借助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和政策供给来完成。“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作为一项旨在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供给,从1992年的“强县扩权”开始,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份不同程度地展开。随着改革向“行政省直管县”的高级阶段推进,其涉及的利益关系日趋复杂,改革难度日益增大。目前,诸多省份的“省直管县”试点改革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此时,为“困境”中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指明方向、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基础理论及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从纷繁复杂的目标表述与利益诉求中,廓清“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各种目标表述都内涵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框架之中,“省直管县”体制内涵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机理。“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本质是通过减少地方政府层级,改变投射在层级之上的权力与资源分配格局,实现“公共资源配置权下移、公共服务统筹权上移”,达到通过促进县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目的。本文以浙江、河南、贵州三个代表省份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为样本,分别进行独立与聚类的分析发现:尽管三省份的改革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改革方向的正确性毋庸置疑;人事干部管理的激励机制、财权事权划分的科学性和区域协作与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是各省份改革共同面临的、左右改革进度和影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成效发挥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改革过程的衍生品,恰是改革的内容本质,若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改革就会减效或流于形式,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会触动旧有利益格局,使改革遭遇“困境”或“停滞”。因此,在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指导下,坚持改革的初衷和正确方向推进改革,比智慧更重要的是面对困难的勇气,这种勇气来自中央顶层的授权、地方制度创新的激情和学界研究达成的共识。从三省份改革成效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省直管县”体制成效的发挥需要借助一定的经济、社会、地理等条件,并不是所有的省份或县域都适合实行“省直管县”体制,要依据城乡差异和相互关联的程度相机抉择。城乡关系的实质是国家发展战略与县域发展的关系,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是县域发展的重要契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调整省以下地方政府间权利与利益结构的高难度、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其解决的不是一时问题,因此其成效也不是一时可以衡量的。抓住改革的本质问题,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帕累托最优”为基本原则,一以贯之指引改革前行的理论线索,完善和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其制度设计的政策建议可概括为:“省管县”与“市管县”共存,“财政直管”与“行政直管”齐驱,基本公共服务统筹权逐步上移到省,公共资源及配置权更多下沉到县,进行地方政府间财权、事权的科学划分,建设独立与合作并行不悖的地方政府间关系。
二、关于加快县域财政经济发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加快县域财政经济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推动县域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县域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状况 |
二、推动县域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一)提升各个部门对信息技术的利用率,推动各个部门的信息化发展 |
(二)提升企业风险防范意识,降低防范投资风险 |
(三)推行多元化发展模式,防范企业运营风险 |
(四)调整增值税的分成比例,实现县级财政的均衡发展 |
(五)结合国家的宏观调控的政策,加大对县域财政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 |
(六)规范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政策性的依据 |
(七)完善县级财政经济发展监管机制,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
三、结束语 |
(3)新发展阶段下云南省会泽县税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的目标、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的目标 |
(二)研究的思路 |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新发展阶段 |
二、税源 |
三、税源管理界定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二、服务型政府理论 |
三、税源管理环境分析 |
第二章 云南省会泽县经济与税源基本概况及税源管理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云南省会泽县经济与税源基本概况 |
一、云南省会泽县经济基本概况 |
二、云南省会泽县税源基本概况分析 |
三、云南省会泽县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收贡献情况 |
第二节 云南省会泽县经济与税源的对比分析 |
一、税源规模与经济总量的关系 |
二、税源增减变化与经济发展变化的关系 |
三、税收与经济预测情况 |
第三节 云南省会泽县税源管理现状分析 |
一、实行“属地+重点”税源管理模式 |
二、“保姆式”税源管理现象仍然凸显 |
三、成立专业化团队管理重点税源 |
四、全方位做好税源经济监控分析 |
第三章 新发展阶段下云南省会泽县税源管理面临的挑战、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新发展阶段下税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
一、经济与税收发展不协调 |
二、减税措施导致税收任务艰巨 |
三、重点税源发展潜力较小 |
四、地方税源可塑性较低 |
第二节 云南省会泽县税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税务干部队伍老龄化严重 |
二、征管信息数据存在“壁垒” |
三、纳税主体税收遵从意识薄弱 |
四、税源与税收背离现象严重 |
第三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税收政策的变化 |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
三、当前经济形势对税源的限制 |
四、税源征管模式的影响 |
第四章 国内外税源管理的做法及经验启示 |
第一节 国外的具体做法及启示 |
一、推行税源分类管理模式 |
二、建立税源分析预测体系 |
三、构建协税治税综合管理机制 |
第二节 国内其他地区的具体做法及启示 |
一、狠抓项目挖掘税源促发展 |
二、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 |
三、协税护税确保税源稳增长 |
第五章 新发展阶段云南省会泽县完善税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创新优化纳税服务,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
一、加强政策引导助转型 |
二、带动金融普惠促发展 |
三、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
第二节 畅通合作沟通渠道,做好税源规划建设 |
一、鼓励技术革新,做强做优主体税源 |
二、引导发展总部经济,稳固重点税源 |
三、完善财税互动机制,提高税收预测分析水平 |
第三节 强化税收政策引领,促进产业深度融合 |
一、创新税收政策宣传方式,“一企一策”促发展 |
二、以税收优惠带动招商引资,提高税源管理绩效 |
三、发挥税收政策扶持作用,助力脱贫产业做强做优 |
四、发挥区域优势,推动税源结构升级 |
第四节 优化税源监管模式,提高税源掌控水平 |
一、提高税源征管人员素质 |
二、运用大数据平台,有效提高税源管理质量 |
三、运用绩效管理,强化税源监控能力 |
四、多部门联合,完善综合治税机制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粤苏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与存在不足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 |
2.1.1 省域经济 |
2.1.2 县域经济 |
2.1.3 区域经济比较 |
2.1.4 经济竞争力 |
2.1.5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波特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理论 |
2.2.2 国家统计局编撰的年度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对县域经济内涵与评价体系的理论建构 |
2.2.3 区域经济差异化发展理论 |
2.2.4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竞争力涵义的界定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
2.3.2 县域经济的理论内涵及其功能作用研究 |
2.3.3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
2.3.4 国家统计局主办的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评价研究 |
2.3.5 粤苏省域经济发展研究 |
2.3.6 粤苏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
第三章 粤苏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格局分析 |
3.1 广东和江苏省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格局分析 |
3.1.1 经济稳定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
3.1.2 公共预算收支持续增长 |
3.1.3 对外经济贸易平稳发展 |
3.1.4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
3.1.5 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
3.2 县域经济在广东省域经济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
3.2.1 县域经济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积极作用 |
3.2.2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 |
3.2.3 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广东推进城镇化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3.3 县域经济在江苏省域经济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
3.3.1 将县域发展实力转化为省域整体竞争优势 |
3.3.2 县域发展推动江苏产业结构调整 |
3.3.3 发挥县域优势,推动江苏中心城市培育和区域协调发展 |
第四章 粤苏县域经济竞争力比较的理论分析 |
4.1 粤苏县域经济竞争力指标的理论分析 |
4.1.1 粤苏县域经济效益竞争力比较 |
4.1.2 粤苏县域经济结构竞争力分析 |
4.1.3 粤苏县域经济消费竞争力分析 |
4.1.4 粤苏县域经济人力资本竞争力评估 |
4.1.5 粤苏县域基础设施竞争力分析 |
4.2 粤苏县域经济竞争力指标的构建 |
第五章 粤苏县域经济竞争力比较的实证分析 |
5.1 广东县域经济的实证分析 |
5.1.1 广东县域经济基本情况 |
5.1.2 主成分分析:2015-2017广东县域经济竞争力得分与排名 |
5.1.3 聚类分析:2017年广东县域经济竞争力聚类分析结果 |
5.2 江苏县域经济的实证分析 |
5.2.1 江苏县域经济基本情况 |
5.2.2 主成分分析:2015-2017江苏县域经济竞争力得分与排名 |
5.2.3 聚类分析:2017年江苏县域经济竞争力聚类分析结果 |
5.3 粤苏两省县域经济比较的实证分析 |
5.3.1 粤苏县域经济比较的聚类分析 |
5.3.2 粤苏县域经济比较的总量和平均水平分析 |
5.3.3 粤苏县域经济比较的均衡性分析 |
第六章 粤苏经济比较视角下的广东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建议 |
6.1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面临和存在的问题 |
6.1.1 广东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竞争力不强 |
6.1.2 产业结构滞后,总体经济不发达 |
6.1.3 广东县域经济的空间发展不均衡 |
6.1.4 广东县域财政收入占比低,金融支持力度明显不足 |
6.1.5 外向型经济发展落后,外商投资比重较低 |
6.2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6.2.1 区位与自然环境差异 |
6.2.2 基础设施建设与投入明显不足 |
6.2.3 经济的工业基础薄弱,缺乏主导产业 |
6.2.4 县域财政脆弱,发展资本缺乏 |
6.2.5 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人才流失严重 |
6.2.6 现行市管县区域行政体制加重县域负担,成为体制和制度障碍 |
6.3 新形势下,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建议 |
6.3.1 全力加快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融入大湾区2小时经济圈 |
6.3.2 实施积极的产业发展政策,依托县域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
6.3.3 创新政策环境和投资机制,加快构建开放、透明和法治化市场机制 |
6.3.4 多途径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技术支持 |
6.3.5 多方联动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 |
6.3.6 深化体制改革,推进实施“省管县”财政体制 |
6.3.7 大力发展对外经贸和引进外商投资,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格局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5)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以青田县商贸业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县域经济与政府行为的理论阐述 |
2.1 县域经济与政府行为的内涵 |
2.1.1 县域经济的内涵 |
2.1.2 政府行为的内涵 |
2.2 优化政府行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 |
2.2.1 政府职能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有限政府理论 |
2.2.4 公共选择理论 |
2.3 优化政府行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
2.3.1 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 |
2.3.2 完善县域治理的重要保障 |
2.3.3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
第3章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现状分析——以青田县商贸业发展为例 |
3.1 青田县推动商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
3.1.1 青田县商贸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
3.1.2 青田县推动商贸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
3.1.3 青田县推动商贸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
3.2 青田县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偏差 |
3.2.1 产业政策有待优化 |
3.2.2 城乡统筹有待提升 |
3.2.3 市场监管有待完善 |
3.3 青田县县域经济发展中政府行为偏差产生的原因 |
3.3.1 缺乏优化产业结构的动力 |
3.3.2 过度偏向中心城区的发展 |
3.3.3 过度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 |
第4章 优化政府行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
4.1 合理调整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
4.1.1 推进县域经济结构转型 |
4.1.2 拓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 |
4.1.3 释放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
4.2 加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力度 |
4.2.1 加快新型城镇建设 |
4.2.2 扎实建设美丽乡村 |
4.2.3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
4.3 提升县域政府经济管理水平 |
4.3.1 合理定位政府角色 |
4.3.2 优化经济管理手段 |
4.3.3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6)吉林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财政困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主要创新和不足 |
一、相关概念和主要理论 |
(一)相关概念 |
(二)主要理论 |
二、吉林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财政困境的主要表现 |
(一)吉林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情况概述 |
(二)吉林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
(三)吉林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财政运行中多重风险积聚缠绕 |
三、吉林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财政困境的原因分析 |
(一)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经济基础差 |
(二)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产业发展受到政策限制 |
(三)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不尽合理 |
(四)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偿不足且使用效益不高 |
(五)财政管理过程中的监督制约和绩效评价应用不足 |
四、破解吉林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财政困境的对策建议 |
(一)借鉴浙江、贵州等地有益经验 |
(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夯实经济基础 |
(三)推进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及配套措施落地落实 |
(四)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补偿机制和转移支付使用管理 |
(五)提升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财政风险管控能力 |
(六)推进监督监察和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政策工具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政府责任:一个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政府责任的逻辑起点 |
一、市场机制的失灵 |
二、政府机制的调控 |
第二节 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政府责任的内容定位 |
一、培育创新环境 |
二、优化产业结构 |
三、活跃创新主体 |
四、发展社会事业 |
第三节 政府责任的实现:依托政策工具 |
一、顶层设计与实施方案 |
二、组织领导和工作机制 |
三、要素投入与政策支持 |
四、地方试验和创新扩散 |
第二章 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政策工具的类型与分布 |
第一节 政策工具的框架构建和文本选择 |
一、X维度:基本政策工具维度 |
二、Y维度:政府内部层级维度 |
三、Z维度:政策作用领域维度 |
四、政策工具的文本选择与内容编码 |
第二节 政策工具使用的统计分析 |
一、X维度——基本政策工具维度分析 |
二、Y维度——政府内部层级维度分析 |
三、Z维度——政府作用领域维度分析 |
第三节 政策工具使用的二维交叉分析 |
一、X-Y二维度交叉分析:针对不同政府层级的政策工具分析 |
二、X-Z二维度交叉分析:针对不同政府作用领域的政策工具分析 |
第三章 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政策工具选择的实践状况 |
第一节 创新支撑产业发展中的政策工具选择 |
一、战略引领与组织保障 |
二、政策规划与资源整合 |
三、项目引进与人才集聚 |
四、试点探索与产业发展 |
第二节 创新支撑生态文明中的政策工具选择 |
一、理念转换与规划引领 |
二、经济转型和产业融合发展 |
三、夯实基础与资源投入 |
第三节 创新支撑民生改善中的政策工具选择 |
一、统筹布局与优化环境 |
二、科技推广与脱贫富民 |
第四章 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政策工具选择的综合评价 |
第一节 政策工具内部结构的协调性 |
第二节 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之间的适配度 |
一、不同维度下的政策目标定位 |
二、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之间的适配分析 |
第三节 文本工具与地方实践之间的契合度 |
一、时间序列:发展进程与政策工具 |
二、区域发展:地区差异与普适性工具 |
第五章 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政策工具的优化路径 |
第一节 政策目标的合理界定 |
一、优化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的长期与短期目标 |
二、调和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与其他政府治理目标 |
第二节 基本工具的优化组合 |
一、提高工具系统的协同性和均衡性 |
二、注重工具应用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
三、增强政策工具的执行力 |
第三节 政策工具的动态调试 |
一、适应创新发展阶段的前提下调试工具组合 |
二、尊重区域发展差异的基础上调节工具使用 |
三、坚持系统性的原则下完善政策工具评估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国家治理视角下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主要研究范围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1.4 文献述评 |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1.6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 |
第二章 国家治理与财政相关理论基础 |
2.1 国家治理 |
2.2 财政分权理论 |
2.3 财政职能划分 |
2.4 民族区域自治与地方财政相关理论 |
2.5 构建符合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意义 |
第三章 民族自治地方特殊性的再认识 |
3.1 .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特殊性的再认识 |
3.2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特殊性的再认识 |
3.3 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发展特殊性的再认识 |
3.4 民族自治地方地理生态和历史文化特殊性的再认识 |
3.5 民族自治地方特殊性对财政问题的影响 |
第四章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支问题分析 |
4.1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出情况分析 |
4.2 民族自治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水平分析 |
4.3 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补助收入分析 |
4.4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支关系的实证分析 |
4.5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
第五章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的制度分析 |
5.1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财税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
5.2 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分析 |
5.3 民族自治地方分级财政体制问题 |
5.4 民族自治地方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的低效与缺失 |
5.5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入制度的低效与缺失 |
5.6 民族自治地方债务管理制度缺失 |
第六章 建设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财政制度体系的政策建议 |
6.1 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财政制度总体构想 |
6.2 建立并完善财政收支体系,夯实民族自治地方治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
6.3 坚持并完善符合民族区域自治的财政体制机制,理顺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间关系 |
6.4 .构建现代财政法律体系,提升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法治化水平 |
6.5 创新配套地方性法规和制度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一、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
二、主持或参与研究的课题 |
后记 |
(9)县域办学:浙江省高等教育第三次布局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界定 |
一、县域 |
二、高等学校 |
三、县域办学 |
四、第三次布局调整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 |
第五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
二、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理论 |
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理论 |
第二章 浙江省高等教育布局调整的历史回顾 |
第一节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等教育布局调整 |
一、第一次布局调整的背景 |
二、第一次布局调整的概况 |
三、第一次布局调整的成就 |
四、第一次布局调整的特点 |
第二节 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次高等教育布局调整 |
一、第二次布局调整的背景 |
二、第二次布局调整的概况 |
三、第二次布局调整的成就 |
四、第二次布局调整的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第三次布局调整的背景与特征 |
第一节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背景分析 |
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 |
二、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 |
第二节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类型分析 |
一、县域校园的建设时间分类 |
二、县域校园的功能性质分类 |
三、县域校园的建设出资分类 |
第三节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特征分析 |
一、市场化: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主要特征 |
二、应用型: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群体特征 |
三、多元化: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显着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县域办学”高校个案研究 |
第一节 我国早期“县域办学”高校 |
一、基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县域办学”高校 |
二、基于区域发展特定需求的“县域办学”高校 |
第二节 浙江省“县域办学”高校 |
一、浙江省本科高校县域校区 |
二、浙江省独立学院县域校区 |
三、浙江省高职院校县域校区 |
第三节 高校“县域办学”遇阻案例分析 |
一、案例一: A校义乌分校建设遇阻 |
二、案例二: B校迁建慈溪方案遇阻 |
三、案例三: C校迁建岱山方案未获批准 |
四、案例四:D校落户县域方案两次遇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英美高校面向区域的办学特征 |
第一节 美国赠地学院办学特征 |
一、赠地学院的发展背景 |
二、赠地学院的办学理念 |
三、赠地学院的办学特点 |
第二节 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办学特征 |
一、多科技术学院产生背景 |
二、多科技术学院办学特点 |
三、多科技术学院对英国高教的价值 |
第三节 美国“相互作用大学”的办学特征 |
一、“相互作用大学”的产生背景 |
二、“相互作用大学”的办学思想 |
三、“相互作用大学”的基本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问题与对策 |
第一节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问题分析 |
一、高校“县域办学”的决策机制 |
二、县域高等教育的宏观布局 |
三、落户县域高校的办学定位 |
四、高校落户县域的管理体制 |
五、县域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
第二节 高等学校县域布局分析模型建构 |
一、构成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指数的参数 |
二、构成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指数的参数 |
三、高等学校县域布局分析模型建构 |
第三节 完善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对策建议 |
一、优化高校“县域办学”整体布局 |
二、推进县域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
三、加快县域高校办学模式转变 |
四、建立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机制 |
五、县域高校聚焦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 |
六、建立社会参与的高校内部治理模式 |
结语 |
论文附件 |
附件一: 浙江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指数与现状指数对比表 |
附件二: 浙江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指数汇总表 |
附件三: 浙江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指数汇总表 |
附件四: 浙江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汇总表 |
附件五: 浙江省高校校区分布统计表 |
附件六: 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情况调查的通知 |
附件七: 浙江省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基本办学条件情况调查表 |
附件八: 分析模型指标参数权重判定问卷 |
附件九: 浙江省领导对高校“县域办学”情况统计与分析报告的批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基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创新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创新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1.3.3 研究框架 |
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城乡关系理论综述 |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西方学者城乡关系理论 |
2.1.2 新中国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理论及政策演变 |
2.2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基础理论综述 |
2.2.1 管理层级理论 |
2.2.2 政府分权理论 |
2.2.3 府际关系理论 |
2.2.4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2.3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践研究综述 |
2.3.1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背景、动因和目标 |
2.3.2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基础条件及路径选择 |
2.3.3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问题、对策及态度分歧 |
2.3.4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践研究评价 |
2.4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与城乡协调发展关系研究 |
2.5 “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对“省直管县”改革研究的启示 |
3 “省直管县”体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机理 |
3.1 相关概念及问题厘定 |
3.1.1 “城乡协调发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
3.1.2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相关概念及关系 |
3.1.3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目标厘定 |
3.1.4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路径厘定 |
3.2 县域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
3.2.1 县域政治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地位 |
3.2.2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
3.2.3 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对县域地位的影响 |
3.3 “省直管县”体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 |
3.3.1 层级减少、权力下沉 |
3.3.2 县域独立、极化衰减 |
3.3.3 政府分权、资源下沉 |
4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践案例及聚类分析 |
4.1 东部省份:浙江省的改革实践 |
4.1.1 浙江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背景与历程 |
4.1.2 浙江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成效、经验与问题 |
4.2 中部省份:河南省的改革实践 |
4.2.1 河南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背景与历程 |
4.2.2 河南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成效、经验与问题 |
4.3 西部省份:贵州省的改革实践 |
4.3.1 贵州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背景与历程 |
4.3.2 贵州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成效、经验与问题 |
4.4 三省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聚类分析 |
4.4.1 改革背景、试点和模式选择比较 |
4.4.2 改革制度设计比较 |
4.4.3 改革成效比较 |
4.5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践案例分析结论 |
5 基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走向与要求 |
5.1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走向 |
5.1.1 试点县选择:农业大县、贫困县、边远县优先 |
5.1.2 路径选择:“财政”直管与“行政”直管齐驱 |
5.1.3 政策出口:“省管县”与“市管县”并存 |
5.2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的新要求 |
5.2.1 顶层授权、支持和包容地方政府创新 |
5.2.2 地方政府职能切实发生转变 |
5.2.3 学界研究开阔视野,长远规划 |
6 基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省直管县”改革政策建议 |
6.1 直管县机构设置与人事干部管理政策建议 |
6.1.1 以“大部门制”为方向进行机构设置 |
6.1.2 人事管理制度形成畅通的干部晋升通道 |
6.2 科学划分地方政府间的事权、财权 |
6.2.1 以“公共服务统筹权上移、公共资源配置权下移”为方向 |
6.2.2 以“公共物品提供的层次性和受益范围”为依据 |
6.2.3 以“城乡协调发展的帕累托改进”为目标 |
6.3 建立区域经济合作与公共资源共享机制 |
6.3.1 以平等互惠为基础进行区域经济合作 |
6.3.2 以效率为原则建立政府间公共资源共享机制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四、关于加快县域财政经济发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推动县域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J]. 张佳贞. 财经界, 2021(29)
- [2]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县域政府职能研究 ——以安徽省泾县宣纸产业发展为例[D]. 夏诗集.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新发展阶段下云南省会泽县税源管理研究[D]. 吴昱瑾.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4]粤苏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比较研究[D]. 余静静. 暨南大学, 2020(04)
- [5]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以青田县商贸业发展为例[D]. 黄颖颖. 湘潭大学, 2020(02)
- [6]吉林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财政困境问题研究[D]. 沈铭涵. 吉林大学, 2020(08)
- [7]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政策工具选择研究[D]. 杨雪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8]国家治理视角下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研究[D]. 王璟谛.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1)
- [9]县域办学:浙江省高等教育第三次布局调整研究[D]. 徐军伟. 厦门大学, 2018(12)
- [10]基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研究[D]. 刘素姣.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