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荣誉属于1000万读者(论文文献综述)
罗曼[1](2021)在《《人民日报》1949-1966年副刊文学写作与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高璐[2](2021)在《拉康主体理论视域下的“那不勒斯四部曲”解读》文中指出埃莱娜?费兰特是当今意大利最受欢迎的女作家之一,也是最神秘的作家,至今未公开露面,其真实身份成谜。费兰特创作的小说大多将那不勒斯的女性作为故事主人公,围绕女性友谊、母女关系等主题展开,揭示女性的生存困境。“那不勒斯四部曲”是费兰特于2011年至2015年发表的四部小说,分别为《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以及《失踪的孩子》。“那不勒斯四部曲”由主人公莱农的回忆展开,讲述了莱农在父权暴力和阶级暴力的背景下不断寻找自我、建构主体的故事。主体理论是法国着名精神分析家拉康的重要理论,拉康将主体置于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三个维度之中,展现了主体建构的过程。本文将运用拉康的主体理论对“那不勒斯四部曲”进行解读,呈现主人公莱农建构主体的过程,探寻费兰特对女性主体性的思考,拓展“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研究空间。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费兰特及其创作的基本情况,梳理费兰特及其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明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并对拉康主体理论进行概述。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从具有误认性和自欺性的想象界出发,呈现主人公莱农在母亲、莉拉及那不勒斯等诸多镜像的作用下追寻自我的历程。第二章主要分析处于象征界中的莱农建构主体的过程。第一阶段的莱农认同阶级这个“大他者”的权威,通过教育和他者的帮助获得了主体性;第二阶段的莱农在踏入婚姻后发现“大他者”对自己的阉割,开始反抗“大他者”的权威,通过从写作和从婚姻里出走的方式争夺主体性;第三阶段的莱农在成为母亲后通过象征性“弃子”的行为保持了作为女性的主体性。第三章主要从具有创伤性内核的实在界出发,探究莱农的主体性真相和写作的意义。莉拉的消失让莱农看到自己主体的异化和分裂,于是她通过写作的方式为自己制造“幻象”,在替代性满足中实现创伤治疗和自我重建。最后通过分析莱农和费兰特之间的联系,探究费兰特关于女性主体性的思考。结语部分对前面的分析进行简要概述并得出结论:底层女性在建构主体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要遭受父权暴力和阶级暴力,写作作为一种方式可以实现创伤治疗,在替代性满足中达成与自我的和解。
严爱珍[3](2020)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的实践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作为一项激励机制,对个体、党以及国家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梳理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的历史演进,分析欧美及苏联功勋荣誉勋赏体系的做法及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直面我国现行功勋荣誉制度的突出问题,提出完善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的建议。本文在结构框架上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具体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的研究缘起,研究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正文主要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的基本理论问题。首先,对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如功勋荣誉制度、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以及全面从严治党与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的理论契合。其次,以激励理论、模仿理论以及形象传播理论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由此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的四大功能。第二部分,探讨了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的历史演进。分别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三个阶段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第三部分,从健全制度体系以及实践探索两个方面,论述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的创新发展。第四部分,分析了欧美主要国家以及苏联功勋荣誉制度的做法以及教训。期望对我国构建合理的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体系提供经验。第五部分,根据当前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苏联功勋荣誉制度的教训,从而提出完善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的若干建议。主要是从树立正确的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观、构建科学化的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评选机制以及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的管理制度加以论述。结语是对本文研究中的问题和不足的简要概括。
肖润超[4](2020)在《《我们彻夜狂欢: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英国社会史》(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国社会史学研究是当前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对我国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和社会文化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与此同时,历史类文本的翻译有助于拓展国内学者的研究视角,促进国内社科研究的发展。本次翻译实践选取的文本是《我们彻夜狂欢: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英国社会史》(We Danced All Night-A Social History of Britain Between the Wars)第十四和第十六章,主要介绍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运动领域和文化社会领域的发展状况,剖析特定历史时期的英国社会的真实状态。译者以两章内容的汉译文本作为实际案例,以杰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的顺应论作为理论指导,分析翻译过程中的重难点,并梳理总结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本次翻译实践报告旨在解决历史类文本翻译的难点,译者从词汇、句子以及篇章层面入手,将难点分为缩略语、专业术语以及俚语的翻译,被动句以及长难句的翻译、替代关系的处理以及结构词的翻译。译者依据顺应论的三个方面:顺应的语境关联成分、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顺应目标语言系统的表达习惯,译者可以提高译文的准确性和交际性,最终实现顺应论的终极目的——动态顺应。本次翻译实践项目主要有以下两点意义:其一,本次翻译项目的选题是英国社会史,以史为镜,通过对英国社会史着作的翻译,可以从文本中总结出有助于文化和体育领域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我国相关领域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其二,本次的翻译理论为顺应论,顺应论主要强调语言的灵活语用,而历史类文本强调固定术语表达。顺应论作为语用学理论,在指导英语社科文本的翻译中依然能够发挥很好的效果,希望本次实践报告能够为今后的社科翻译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黄丽娟[5](2020)在《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媒体是新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不同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旧媒体”的新型媒体形态,如电子杂志、电子报纸、移动电视、互联网络、智能手机、触摸媒体等,也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时下,学界普遍认为新媒体已成为促发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对广大受众的思想意识、社会认知、行为举止等等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社会思潮作为意识形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反映社会矛盾显隐、社会主题转换、社会发展趋向、社会动态进程、时代精神变迁的“感应器”和“晴雨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仍然存在着诸如利益多元依旧明显、贫富差距依旧存在、生态环境仍有破坏、贪污腐败仍有滋生等问题。这些问题为各种社会思潮兴风作浪提供口实,并为其利用新媒体肆意传播提供了先决条件。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三观”尚未完全定型,且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的重要时节,正处于从青涩懵懂走向成熟稳重的重要阶段,极易被新媒体包裹的各种社会思潮所影响而不察觉。传播媒介一直以来就承担着意识形态功能,“大众媒介给人的初始印象是传播信息和提供娱乐的载体,但实质上大众媒介在现代社会却发挥着思想引领、政治控制等功能。”①社会思潮与新媒体“携手同行”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产生了更深刻的影响。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的传播更加亲民、平等、渗透、无障碍等。这些特点为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的大肆传播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各种社会思潮又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诸多特点进行广泛传播并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运用的普及,大学生受到社会思潮影响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反过来又为社会思潮的传播和影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形成某种恶性循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产生影响。“思想催生行为、激发行为,也限定行为。”①思想意识是行为的先导,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在思想意识的指导之下进行的。思想意识,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将直接决定着人的行为取向、行为方式和行为力度。因此,本研究从新媒体和社会思潮基本概念入手,研究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的影响。通过开展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的问卷调查研究,系统梳理和研究影响的表象和本质,总结不同国家在不同时代应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的经验教训。最后,思考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尝试破解和应对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理论和实际难题,拓展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丰富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内容,掌握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话语权和领导权。文章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其中包括绪论、五章正文和结语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总体概述,包括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本章主要从国内及国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出发,阐释什么是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到来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对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和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阐述了借助新媒体广泛传播的12种社会思潮和新媒体时代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大学生。第二章,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本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说明。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对1724份问卷调查情况的统计分析,整理出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及相关数据。第三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双重影响,即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第四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特征,主要是受众的广泛化与路径的裂变性、信息的碎片化与观点的完整性、语言的大众化与内容的政治性、形式的多变化与目标的一致性。第三章,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内容、方式及原因。本章主要从三个部分入手展开论述。一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四个方面;二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四种主要方式: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行;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重叠;单一方式与综合方式交叉;平面方式与立体方式同步;三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原因分析。即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现实问题为重点,着重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同原因,主要包括国际原因、社会原因、教育原因、新媒体原因、大学生自身原因等五个方面。第四章,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传播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教训借鉴。首先,中国共产党利用媒体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总结。这一部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改革开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与教训。其次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错误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教训反思。再次是以埃及和突尼斯为例,反思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不力而导致社会动荡的原因以吸取教训。最后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四个发达国家借助媒体应对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借鉴。第五章,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这一章主要针对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五个方面原因,从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和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影响、凝聚价值目标共识、回应社会热点问题、遵循思政工作“三大规律”并抓好思政课改革创新、用好新媒体以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和网络治理水平、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良影响。结语部分对文章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提出了文章中的不足之处和今后可能拓展的研究及未来的展望。
王璐[6](2020)在《诺曼·罗克威尔插画中的儿童形象研究》文中指出诺曼·罗克威尔(1894年2月3日—1978年11月8日)是美国二十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插画家之一,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儿童”是他表现最多的题材,其插画中的儿童形象在社会和家庭中扮演着不同角色,传达了丰富的信息。研究罗克威尔插画中的儿童形象,应当按照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思路组织结构:首先,本文将罗克威尔置于美国插画黄金时代背景下,结合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和艺术生涯,探讨罗克威尔在不同阶段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其次,对儿童形象进行题材归类,论述罗克威尔插画中的儿童形象类别,总结出艺术家的儿童观;再次,在前两章的研究基础上运用符号学原理归纳、分析罗克威尔插画中的三种儿童形象符号类型,分别为教育符号、亲情符号和本真符号,探究不同儿童形象符号的独特意义;最后,结合前文的研究基础和美国二十世纪独特的文化背景,探究罗克威尔插画中儿童形象的重要价值。多样的儿童形象不仅能体现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情感导向,还能够投射一个国家的社会精神风貌。文章通过归纳和分析罗克威尔插画中的儿童形象,从符号学的视角探索儿童形象符号的能指与所指,重点剖析儿童形象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李斐然[7](2020)在《新时期以来文学评奖中的读者参与》文中研究表明文学评奖作为奖励作家创作、引领文坛风向、规范文学体制的重要手段,在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1978年,根据当时的文学情况,《人民文学》应要求举办了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全国上下热情参与,成为新时期各类全国性文学评奖的开端,也是在这次评选中首次出现了读者参与的身影。此后的很多评奖,如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当代》“文学拉力赛”、“花城文学奖”、“京东文学奖”等,都不乏读者的参与,而《小说月报》“百花奖”更是将评选的权力交到读者手中,完全依赖读者投票评出。但多年来,学界对于文学评奖中的读者参与现象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关研究较少。本文从读者参与的角度回顾新时期以来的文学评奖活动,观照读者参与文学评奖现象的产生和流变,分析时代发展中读者参与对评奖原则、作家创作和专家审美的渗透,考察有读者参与的文学评奖与官方评奖相比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价值,界定读者参与在中国当代文学场中发挥的作用,以期为新时期以来的文学评奖机制、读者参与研究提供新的成果。绪论部分,通过回顾读者话语被重视和读者参与到文学评奖中的原因,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整理了当前学界关于读者参与研究的几种类型,同时界定了本文所涉及的“群众与读者”这个主要概念。第一章,简论读者参与文学评奖的缘起。文革结束之后,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政治形势放宽,文学环境“回暖”,这些都为全国性的文学评奖活动奠定了基础。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文学活动“最权威的评定者”,“群众”的声音得到更大范围的传达。第二章,以官方文学评奖、期刊文学评奖和新世纪以来的网络票选为主要关注点,分析同一评奖活动中呈现出的读者趣味与专家审美的异同及其深层原因。第三章,分析读者趣味的影响效应。通过对比同时期完全由专家主导的文学评奖和读者选择的差异,认为读者趣味既会给予专家评选压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官方的诱导;从对作家的影响来看,读者参与评奖既成为作家的创作激励,扶植和培育新人,同时也给作家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局限。第四章,探究读者参与下的中国当代文学场。作为文学场内部占据一定位置的行动者,不论在何种文学活动中,读者参与都是文学生产和消费中的重要一部分,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当代文学经典化的进程。但目前仍存在轻视甚至屏蔽读者声音的现象,如何正确看待和引导读者参与文学评奖,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结语部分,分析了读者参与文学评奖对于包括作家、读者本身和整个文坛在内的深远意义,认为当下名目繁多的文学评奖活动在冲击原有评奖秩序的同时也给了读者更多参与的可能。
张雷[8](2020)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个人的挺立,依靠的是脊梁;一个民族的崛起,支撑的是精神。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需要遍地林立的物质大厦,更需要建造巍峨耸立的精神大厦。人是精神的载体,人物报道是传播和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主流舆论的利器,也是建造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作为中国人民的“第一大报”,70多年来,一代代人民日报的新闻工作者,秉承党中央机关报的历史使命,书写着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战斗、生活、建设、发展的当代史,描绘着新中国精神大厦的图谱,形成了独特的人物报道传统。2014年8月18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经由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这个指导意见的通过,标志着“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有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在党中央领导下,打响了一场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体、夺取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主流媒体排头兵和主力军,人民日报抓住媒体融合的时代机遇,坚持“一手抓技术,一手抓内容”,在依托“中央厨房”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同时,不断提高优质内容生产能力,把人物报道这一传统优势和长处发挥到了极致,人物报道的栏目创新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根据本研究所做的全样本统计,2014年8月至2019年4月,人民日报共刊发人物报道9000多篇,月均150余篇,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栏目稿,涉及栏目387个,新开设栏目197个,人物报道由以往的“多栏目”格局演化为“多栏目集群”的新格局。以人物的精神为“特殊材料”,以栏目建设为主体,人民日报在其版面、网页、移动新媒体上构建起一种类似当今“摩天大楼”所普遍采用的“巨型框架+核心筒+加强桁架”结构,映射出“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生动镜像。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格局发生变化:首先是典型报道栏目多样化、立体化、系统化:重大典型报道以“时代楷模”宣传为核心,“时代先锋”、“先锋足印”、“最美基层干部”、“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四大栏目“鼎足之势”,各类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不断推陈出新。这四大栏目与“时代楷模”以及众多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结合在一起,就构筑起了一座精神大厦的“核心筒”。2013年之前,人民日报已经出现多个大型常设普通人故事栏目,并形成了“人生境界”、“劳动者之歌”、“身边的感动”、“暖流”等多个栏目“接力”的局面。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以“普通人”为报道对象的栏目由过去的“接力”,发展到“栏目集群”,“新春走基层”、“点赞中国”、“故事·百姓影像”、“守望”、“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发现身边”等新栏目与“劳动者之歌”齐头并进,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类似超高层建筑上围绕在“核心筒”周围的“巨型框架”结构。在人民日报四大类栏目集群当中,还有一类数量较大的“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基本上都是为了适应阶段性主题宣传而设置。这些人物报道栏目均为战役性主题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围绕特定主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通过人的故事来鼓舞人心、凝聚人心、激励人心,形成了人民日报建设民族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人民日报上的人物报道,走过了70多年的光辉历程,书写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生动故事,树立了一个个光辉的典型、榜样、楷模。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借助最新的“中央厨房”全媒体运行平台,人民日报的人物报道也探索出一条“用全媒体手段讲述人物故事”的新路径,开创出一个个全新的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构筑起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最具创新色彩、时代特色的“塔尖”。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的实践,为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提供了宝贵的参照,也启发了更多的思考:任何一座高楼大厦,要想巍然耸立,矗立不倒,必须打好坚实深厚的基础。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巍然耸立在党心民心的基础之上。党心和民心,是这座大厦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不忘初心锤炼党魂,使精神大厦的“核心筒”根深蒂固;二是扎根人民凝聚民心,使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牢不可破;三是守正创新做强媒体,使精神大厦的“建筑师”坚强有力。
王画眉[9](2020)在《自媒体背景下时尚图书出版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其中包括对时尚生活方式的追求。时尚信息的传播,在很长一段时间由时尚杂志所完成,时尚图书作为一种小众生活类图书,出版规模一直不大,在学界也未引起足够关注。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主流时尚杂志的大众影响力式微,时尚内容在数字化、网络化进程中,不断朝着大众化方向发展,人人皆可获得一手的时尚信息,人人皆可成为大众时尚的创造者。自媒体已然成为开拓大众视野的窗口,成为时尚出版壮大的契机。本文以时尚图书出版状况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历程进行几番梳理,并从图书内容、作者定位、排版装帧、图书营销、读者反馈等角度,对其发展现状予以分析,归旨出当下时尚图书出版的模式与特征,并发现了时尚图书在自媒体环境中所面临的发展困境。时尚图书正面临着因过度依赖引进版图书,原创图书空缺大的问题;因作者专业素养与创作能力不足,造成整个时尚图书出版领域缺乏稳定优质作者队伍的局面;因对时尚素材挖掘不够、缺乏细分市场理念,而导致图书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图书质量有待提高;因营销活动过度集中于图书上市早期,过分依靠自网络粉丝转化读者的行为,导致时尚图书的营销方式持续性不足。本文通过访谈,对自媒体背景下广受社会关注的时尚图书案例《今天也要认真穿》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与其他国内外典型时尚图书进行对比研究,从其出版经验中借鉴优点,规避不足,以求从出版实际操作的角度,对时尚图书的发展提出有参考价值的策略。研究得出的优化建议包括:既要吸纳优秀引进版图书的出版经验,又要营造积极开发原创时尚图书的氛围;既要评估作者的时尚素养与创作能力,又要鼓励作者不断输出,持续创作;既要将时尚选题与其他人文学科知识相结合,又要关注时尚文化中更为细分的领域与话题;既要发挥时尚作者在自媒体上的IP影响力,将其粉丝转化为图书出版后的首批读者,又要通过多层次长效宣传,引导读者反馈等手段,扩大读者群体,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希望本文的研究过程及结果,能够对身处自媒体背景下的时尚图书出版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对于大众而言,更好地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对深度时尚信息和优质时尚书籍的需求;对于时尚业而言,丰富时尚信息的传递渠道,为众多优秀的时尚作者提供创作图书的参考模式;对于出版界而言,壮大时尚图书出版势力,丰富时尚图书种类。
侯睿[10](2020)在《乡村振兴视野下的农家书屋建设现状 ——以山东省平度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家书屋作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项目,是为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够提供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及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语境中,农家书屋承载着满足九亿农村人口对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及技能教育功能。山东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为3944万,占全省人口总量近40%,因此,农家书屋的建设水平能够成为农村文化发展的风向标。而平度市隶属于青岛市,是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自2007年启动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以来,已经建立起“供书、读书、管书、用书”的运营机制,逐步形成适应文化市场和经济市场需求的新形式。因此,对其现有的设施建造、书籍维护、人员管理、活动组织进行调查,既能为全省乃至全国大规模的地市建设农家书屋提供借鉴,也可以在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中构建起对审视农家书屋与农民关系的新视角。乡村振兴是农家书屋蓬勃发展的基石,也是农家书屋服务的助力方向。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以倡导阅读为路径的,因此,农家书屋的建设不仅要满足乡村振兴提出的新要求,还要在乡村经济发展中发挥智力支持的重要作用。自2008年以来,平度市的农家书屋在数量建设上实现了“知识加油站”的模式,在图书建设上采用社会捐赠共建的方式,在阅读推广上结合新媒体技术发展数字阅读,在书籍种类上实行跨区域协作形式,这些举措将平度市农家书屋建设打造成为具有典范性质的模范书屋工程。然而,在硬件设施得以保障的情况下,其软件服务层面也出现了不可回避的问题:部分农家书屋的图书流失严重,数量上甚至不能达到农家书屋的建设标准。农家书屋缺少合理宣传,有的农民还不知道有农家书屋的存在,以及农家书屋管理员作为农家书屋管理流程中的重要一环,部分农家书屋却缺少管理员考核标准和管理员补贴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平度市农家书屋的进一步发展。基于以上调查,我们针对平度市农家书屋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制定管理员考核标准、增加图书针对性、合理安排农家书屋开放时间等。并对我国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要构建多元化阅读模式,融入区域特色,并与社会各界展开广泛合作。
二、荣誉属于1000万读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荣誉属于1000万读者(论文提纲范文)
(2)拉康主体理论视域下的“那不勒斯四部曲”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埃莱娜·费兰特及其作品简介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
四、拉康及其主体理论概述 |
第一章 想象界里的莱农 |
第一节 逃离破碎的自我 |
第二节 追寻理想自我 |
第三节 摆脱想象界的误认 |
第二章 象征界里的莱农 |
第一节 “攀爬”的莱农:获得主体性 |
第二节 “出走”的莱农:争夺主体性 |
第三节 “弃子”的莱农:保持主体性 |
第三章 实在界对女性主体性的意义 |
第一节 窥见主体的真相 |
第二节 创伤治疗与重建自我 |
第三节 费兰特对女性主体性的思考与阐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的实践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选题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
第二章 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的理论概述 |
一、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的概念解析 |
(一)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
(二)全面从严治党与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的理论契合 |
二、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的理论基础 |
(一)激励理论 |
(二)形象传播理论 |
(三)模仿理论 |
三、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的功能定位 |
(一)率先垂范,激励廉能功能 |
(二)思想引领,价值导向功能 |
(三)密切党群,社会动员功能 |
(四)塑造集体意识,凝聚合力功能 |
第三章 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的历史演进与实际成效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初步创设 |
(一)荣誉表彰制度的初步确立 |
(二)开展大型表彰活动,形成规模效应 |
(三)结合宣传载体,扩展模范影响力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进一步发展 |
(一)评选各类先进,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二)明确法规依据,规范功勋荣誉制度 |
(三)围绕群众运动,评选先进典型 |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恢复及完善 |
(一)恢复及完善功勋荣誉制度,形成制度化 |
(二)积极利用各种渠道,形成多样化宣传方式 |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的创新发展 |
一、健全制度体系,探索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广泛弘扬的长效机制 |
(一)推动制度创新,构建完善的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体系 |
(二)设立“烈士纪念日”,推进功勋荣誉纪念常态化 |
(三)构建相关立法,强化法律对功勋荣誉制度的保障作用 |
二、加强实践探索,营造和弘扬党和国家功勋荣誉的良好舆论氛围 |
(一)聚焦时代主题,开展系列重大表彰活动 |
(二)结合重大主题教育活动,实施功勋荣誉制度教育引导 |
(三)开辟网络宣传阵地,提升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社会影响力 |
第五章 欧美及苏联功勋荣誉制度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教训 |
一、欧美主要国家功勋荣誉制度的实践特色 |
(一)受勋种类繁多,层级清晰 |
(二)民族特色鲜明,历史悠久 |
(三)实施细则详细,奖惩分明 |
二、苏联功勋荣誉体系的发展演进及其教训 |
(一)苏联功勋荣誉制度的起源 |
(二)苏联功勋荣誉体系的教训 |
第六章 对进一步完善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的若干思考 |
一、树立正确的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观 |
(一)坚持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的基本原则 |
(二)塑造荣誉导向的社会文化,防止荣誉功利化 |
(三)构建结构合理的荣誉表彰分配名额,打破荣誉分配集中化 |
二、构建科学化的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评选机制 |
(一)明确设立标准,统一授予条件 |
(二)严格评选过程,增强评选规范性 |
(三)提升宣传效果,重视颁授仪式庄重性 |
三、不断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的管理制度 |
(一)完善审查制度功能 |
(二)构建公示衔接的多种有效机制 |
(三)强化荣誉追究制度的追责力度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我们彻夜狂欢: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英国社会史》(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
1.1 任务背景 |
1.2 任务意义 |
第二章 翻译文本阐释 |
2.1 翻译文本分析 |
2.2 翻译文本特征 |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
3.1 前期准备阶段 |
3.1.1 源文本的阅读与理解 |
3.1.2 平行文本的收集与整理 |
3.1.3 翻译顺应论简介 |
3.1.4 翻译工具的准备 |
3.1.5 应急预案的制定 |
3.2 中期翻译过程 |
3.2.1 运用翻译工具 |
3.2.2 运用翻译顺应论 |
3.3 后期审校阶段 |
3.3.1 自我校对 |
3.3.2 他人校对 |
第四章 顺应论指导下的案例分析 |
4.1 历史文本中词汇的语境关联顺应 |
4.1.1 缩略语的语义还原 |
4.1.2 专业术语的语义选择 |
4.1.3 英语俚语的语义转换 |
4.2 历史文本中句子的语言结构顺应 |
4.2.1 被动句的语态转换 |
4.2.2 长难句的拆分与衔接 |
4.3 历史文本中篇章的动态顺应 |
4.3.1 替代关系的复现 |
4.3.2 结构词的顺承与衔接 |
4.4 翻译小结 |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
5.1 实践经验与收获 |
5.2 实践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翻译任务原文及译文文本 |
附录B 术语表 |
附录C 人名表 |
附录D 地名表 |
致谢词 |
(5)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㈠选题缘由 |
㈡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㈠国内研究 |
1. 有关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
2. 有关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
3. 有关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
4. 有关“互联网+”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
5. 有关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
㈡国外研究 |
1. 关于互联网与意识形态传播的研究 |
2. 关于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㈠研究思路 |
㈡研究方法 |
四、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㈠研究创新 |
㈡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 |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及其影响 |
一、 新媒体时代 |
二、 新媒体时代的影响 |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 |
一、 新媒体与社会思潮传播 |
二、 借助新媒体传播的主要社会思潮 |
三、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 |
四、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影响 |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大学生 |
一、 大学生是新媒体的忠实拥趸者 |
二、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易感人群 |
三、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再传播者 |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 |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说明 |
一、 问卷设计说明 |
二、 问卷调查说明 |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调查的情况 |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 |
二、 调查的具体情况 |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双重影响 |
一、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正面影响 |
二、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负面影响 |
第四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特征 |
一、 受众的广泛化与路径的裂变性 |
二、 信息的碎片化与观点的完整性 |
三、 语言的大众化与内容的政治性 |
四、 形式的多变化与目标的一致性 |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内容、方式及原因 |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内容 |
一、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世界观 |
二、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人生观 |
三、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价值观 |
四、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政治观 |
(一) 淡化大学生政治情感 |
(二) 动摇大学生政治意志 |
(三) 颠覆大学生政治认同 |
(四) 瓦解大学生政治信念 |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方式 |
一、 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行 |
二、 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重叠 |
三、 单一方式与综合方式交叉 |
四、 平面方式与立体方式同步 |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原因 |
一、 国际原因:社会思潮成为西方国家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武器 |
二、 社会原因:社会思潮以某些社会现实问题为基础影响大学生 |
三、 教育原因:社会思潮放大主流意识形态的某些局限影响大学生 |
四、 新媒体原因:社会思潮利用新媒体特点影响大学生 |
五、 大学生自身原因:大学生易受社会思潮打造的“网络舆论场”影响 |
第四章 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传播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与教训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利用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 |
一、 革命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走上中国革命道路 |
二、 建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
三、 改革开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二节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中错误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的教训反思 |
一、 国内舆论失控:苏联解体中的殷鉴昭示 |
二、 西方操控媒体:东欧剧变中的惨痛教训 |
第三节 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影响不力而导致社会动荡的警醒 |
一、 维基革命:突尼斯政治动乱中新媒体为助推器 |
二、 推特助力:埃及国家政变中新媒体变身组织者 |
第四节 发达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的经验教训 |
一、 意识形态渗透:媒体是美国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型武器 |
二、 公众观点塑造:媒体是英国塑造公众观点的重要工具 |
三、 教化教育推进:媒体是德国推进教化教育的特殊载体 |
四、 普罗大众动员:媒体是法国动员民众斗争的主要战场 |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 |
第一节 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并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影响 |
一、 新媒体时代完全改变了信息的传递及其影响 |
二、 实事求是地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传播与影响 |
第二节 价值引领:在凝聚价值目标共识中应对意识形态渗透 |
一、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
二、 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
三、 用浩然正能量引导多元社会思潮 |
四、 用豁达包容心对待多元社会思潮 |
第三节 回应现实:在回应社会现实与热点问题中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
一、 提高因事而化的针对性 |
二、 增强因时而进的时代性 |
三、 彰显因势而新的鲜活性 |
第四节 守正创新:在遵循规律和思政课改革创新中补齐教育短板 |
一、 遵循和运用“三大规律”以做好思政工作 |
二、 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以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
三、 以“八个相统一”为要求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
四、 以“三进和两入”为目标推进思政课话语体系重构 |
第五节 化堵为疏:在用好新媒体中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和网络治理水平 |
一、 创新宣传理念以占领新媒体宣传阵地 |
二、 创新宣传手段以多渠道开展宣传工作 |
三、 创新基层工作以努力贴近大学生实际 |
四、 创新新媒体监管以清朗网络舆论空间 |
第六节 提升素养:在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中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
一、 提升学生对新媒体上不良信息的应对能力 |
二、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思潮的本质与危害 |
三、 积极与各种新媒体上不良社会思潮作斗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一 |
附录 二 |
一、 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
二、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一、 发表论文 |
二、 主持课题 |
三、 参与课题 |
(6)诺曼·罗克威尔插画中的儿童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研究背景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概念厘定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研究内容 |
研究方法 |
课题创新点 |
第一章 罗克威尔艺术历程探究 |
第一节 美国插画的黄金时代 |
一、美国插画黄金时代的社会背景 |
二、美国插画黄金时代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罗克威尔插画艺术发展历程 |
一、早期学艺 |
二、初露头角 |
三、事业巅峰 |
四、为民权发声 |
第二章 罗克威尔插画中的儿童形象 |
第一节 罗克威尔插画中的儿童形象类别 |
一、童子军题材——儿童的社会形象 |
二、家庭题材——儿童的家庭形象 |
三、童年题材——儿童的本真形象 |
第二节 罗克威尔的儿童观 |
一、西方儿童观的演变 |
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美国儿童 |
三、罗克威尔的儿童观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
第三章 符号学视角下罗克威尔插画中的儿童形象分析 |
第一节 符号与艺术符号 |
第二节 罗克威尔插画中儿童形象的符号意义解析 |
一、“童子军”形象符号意义解析 |
二、家庭中儿童形象符号意义解析 |
三、“童年乐趣”中儿童形象符号意义解析 |
第四章 罗克威尔插画中儿童形象的价值 |
第一节 社会价值 |
一、对儿童的教育意义 |
二、对成人的教育意义 |
第二节 情感价值 |
一、疏解自身心理 |
二、追求本我精神 |
第三节 商业价值 |
一、具有正项美感的艺术风格 |
二、个人品牌效应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附录: 罗克威尔为《星期六晚邮报》所作儿童题材封面插画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7)新时期以来文学评奖中的读者参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三、概念的界定:群众与读者 |
第一章 读者参与文学评奖的缘起 |
第一节 文学环境的“回暖” |
第二节 何种“群众”在发挥何种作用? |
第三节 “群众+专家+领导”的“三结合” |
第二章 读者趣味与专家审美的差异与调和 |
第一节 官方文学奖:意识形态主导下的“标准动作” |
第二节 期刊文学奖:坚守中逐步向读者靠拢 |
第三节 网络票选:出版机构与大众传媒的助推 |
第三章 读者趣味的影响效应 |
第一节 读者与专家的博弈 |
一、读者意见的“压力传导” |
二、读者选择的“可诱导性” |
第二节 读者参与对作家的影响 |
一、获奖对于作家的激励 |
二、重视与焦虑 |
第四章 读者参与下的中国当代文学场 |
第一节 读者参与文学评奖的象征资本转化 |
第二节 读者参与文学评奖与文学经典化 |
第三节 对待读者的矛盾与尴尬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
1.1 媒体融合是一场巩固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 |
1.1.1 媒体融合的背景:主流媒体面临空前挑战 |
1.1.2 媒体融合的手段: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
1.1.3 媒体融合的目的:传播和塑造主流价值观 |
1.2 人民日报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1.2.1 独特地位:党中央机关报的使命与担当 |
1.2.2 重要作用:从主流媒体到新型主流媒体 |
1.2.3 具体实践:用主流新闻塑造传播主流价值观 |
1.3 人物报道对传播塑造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
1.3.1 人物报道溯源:东方纪传体史书与西方人物传记 |
1.3.2 中国特色人物报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体现 |
1.3.3 西方特色人物报道:现代传播学的借鉴 |
1.4 栏目创新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 |
1.4.1 栏目:也是一种系统化的框架结构 |
1.4.2 人民日报的栏目创新:正处在新的活跃期 |
1.4.3 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尚待深耕的“沃土” |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结构 |
1.5.1 本研究选题的目的 |
1.5.2 本研究选题的意义 |
1.5.3 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
1.5.4 本研究的逻辑结构 |
第二章 媒体融合阶段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多维分析 |
2.1 文本分析:对9462篇人物报道的量化分析 |
2.1.1 人物报道日均发稿量在5篇以上 |
2.1.2 人物报道发稿的主阵地在要闻版 |
2.1.3 人物报道的主旋律是核心价值观 |
2.1.4 人物报道是人民日报的核心优势 |
2.2 栏目分析: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空前活跃 |
2.2.1 栏目众多:涉及人物报道的栏目多达387个 |
2.2.2 创新活跃:新开设人物报道栏目多达197个 |
2.2.3 结构有序:人物报道栏目呈现四大集群现象 |
2.3 模式分析:媒体融合催生人物报道新模式 |
2.3.1 “扫一扫”背后:媒体融合带来新闻模式之变 |
2.3.2 人物报道新体验:“扫描二维码体验更丰富” |
2.3.3 人物报道新映像:“看人民映像品百味人生” |
2.3.4 人物报道新呈现:“扫一扫与人物面对面” |
2.4 理论分析:社会文化空间的重构与精神交往升级 |
2.4.1 文化空间重构呼唤精神交往升级 |
2.4.2 人类精神交往具有“多层次性”特征 |
2.4.3 高层次精神交往追求人与人的默契、心与心的和谐 |
2.4.4 高层次精神交往的价值在于构建心灵相通的意义世界 |
2.4.5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精神交往意义 |
第三章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历程:久久为功的铸魂工程 |
3.1 纸媒体阶段:树立重大典型,报道新人新事 |
3.1.1 典型人物报道的三次高潮(1949—1989) |
3.1.2 典型人物报道的栏目化趋势(1990-1996) |
3.1.3 “新人新事”类栏目的演化(1951—1996) |
3.2 报网互动阶段:弘扬时代先锋,讲述百姓故事(1997—2013) |
3.2.1 报网互动开启典型报道“新模式” |
3.2.2 “时代先锋”栏目成为典型报道“顶梁柱” |
3.2.3 普通人物报道栏目成为“新常态” |
3.3 媒体融合阶段:讴歌时代楷模,构建精神大厦(2014——2019) |
3.3.1 典型报道栏目集群:矗立起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3.3.2 普通人报道栏目集群:编织起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3.3.3 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构造出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
3.3.4 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突出为精神大厦的“塔尖” |
第四章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4.1 时代楷模报道:铸就“核心筒”的“中心柱” |
4.1.1 “时代楷模”的来龙去脉 |
4.1.2 “时代楷模”的“全媒体交响” |
4.1.3 人民日报上的“时代楷模” |
4.2 四大典型报道栏目:“核心筒”的“四大支柱” |
4.2.1 “时代先锋”栏目:先锋模范的典型事迹 |
4.2.2 “先锋足印”:践行核心价值观 |
4.2.3 “最美基层干部”:扎根基层的颂歌 |
4.2.4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永恒的英烈精神 |
4.3 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群:“核心筒”的有机结构 |
4.3.1 多姿多彩的“典型风采” |
4.3.2 别出心裁的“典型呈现” |
4.3.3 各式各样的“典型故事” |
4.4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为国家立心,为时代铸魂 |
4.4.1 典型人物:体现“榜样的力量” |
4.4.2 典型人物报道:体现党报的担当 |
4.4.3 栏目创新:为典型人物报道开辟新空间 |
第五章 人民日报普通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5.1 大型栏目:“巨型框架”的“巨型柱” |
5.1.1 “走转改”系列:歌颂基层一线的普通劳动者 |
5.1.2 “微故事”系列:微小故事里的伟大进程 |
5.1.3 “影像”系列:镜头里的百姓故事 |
5.1.4 “青春派”:青春飞扬的新一代 |
5.2 中小型栏目群:“巨型框架”的“二级柱” |
5.2.1 “发现”系列:挖掘生活深处的精神之美 |
5.2.2 “生活”系列:老百姓的美好新生活 |
5.2.3 “法治”系列:见证法治进程 |
5.2.4 “青春”系列:新生代的故事 |
5.3 人民日报普通人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 |
5.3.1 用“新人新事”反映“新时代新风尚” |
5.3.2 讲述普通人身边的感人故事 |
5.3.3 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第六章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
6.1 新时代主题人物报道栏目群:四大“腰桁架” |
6.1.1 中国梦系列栏目:用“中国梦”凝聚人心 |
6.1.2 新时代系列栏目:演奏新时代交响 |
6.1.3 脱贫攻坚系列栏目:脱贫攻坚的故事 |
6.1.4 中国故事系列栏目: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
6.2 纪念性栏目群:四大“伸臂桁架” |
6.2.1 抗战主题系列人物栏目:传承抗战精神 |
6.2.2 长征主题系列栏目:重温长征精神 |
6.2.3 改革开放系列栏目:坚定改革开放的脚步 |
6.2.4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栏目:掀起爱国主义的高潮 |
6.3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智媒时代尤需“以情动人” |
6.3.1 重大主题报道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
6.3.2 不断提高重大主题报道的“人气指数” |
6.3.3 “以情动人”是重大主题报道的最高境界 |
第七章 人民日报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塔尖” |
7.1 在媒体融合大潮中开创人物报道新栏目 |
7.1.1 “点赞中国”:第一个大型全媒体互动人物报道栏目 |
7.1.2 “工匠绝活”栏目:用绝活表现“绝活” |
7.1.3 “暖闻热评”栏目:用评论传播“人物” |
7.1.4 “中国有我”栏目:用故事为奋斗者喝彩 |
7.2 在“中央厨房”支撑下讲述全国两会“融故事” |
7.2.1 “融·两会”栏目:中央厨房的新呈现新体验 |
7.2.2 “融两会”栏目: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讲述 |
7.2.3 “我当融记者”栏目:人民日报记者的“融故事” |
7.3 在媒体融合时代讲好“总书记”的“微故事” |
7.3.1 “我和总书记面对面”栏目:“大主题”的“全媒体呈现” |
7.3.2 “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栏目:脱贫攻坚最前沿的故事 |
7.3.3 总书记的“微镜头”:“大人物”的“微视角”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 |
8.1 铸党魂:强化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8.1.1 活力的源泉:党的主题教育活动接力 |
8.1.2 永远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8.1.3 榜样的力量:用英烈先锋教育全党 |
8.2 聚民心:优化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8.2.1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
8.2.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民心” |
8.2.3 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8.3 砺铁军:锤炼精神大厦的“铸魂人” |
8.3.1 新闻工作者也是“铸魂人” |
8.3.2 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新闻工作者 |
8.3.3 担当起“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历史重任 |
8.3.4 书写好当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史、生活史、心灵史 |
参考文献 |
致谢:一个新闻记者的心路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自媒体背景下时尚图书出版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时尚图书出版的研究 |
1.2.2 自媒体背景下图书出版的研究 |
1.2.3 时尚自媒体的研究 |
1.2.4 小结 |
1.3 概念界定 |
1.3.1 时尚图书 |
1.3.2 自媒体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2 时尚图书出版概况 |
2.1 时尚图书出版发展历程 |
2.1.1 从1978年至2013年 |
2.1.2 从2013年至今 |
2.2 自媒体时代时尚图书出版现状 |
2.2.1 图书内容:题材固定化,内容选择广 |
2.2.2 作者定位:时尚作者网络知名度较高 |
2.2.3 排版装帧:全新阅读习惯与审美趋势 |
2.2.4 图书营销:线上+线下,宣传活动多 |
2.2.5 读者反馈:社交网络中互动形式多样 |
3 自媒体背景下时尚图书典型案例研究 |
3.1 案例的典型性分析 |
3.1.1 作者自媒体影响力大 |
3.1.2 图书收获大范围好评 |
3.2 题材与内容分析 |
3.2.1 源于时尚,高于时尚 |
3.2.2 感性有余,理性不足 |
3.3 作者定位分析 |
3.3.1 清晰的个人形象与风格 |
3.3.2 良好的时尚与写作素养 |
3.4 排版装帧设计分析 |
3.4.1 沿用自媒体式设计理念 |
3.4.2 符合时尚流行审美趋势 |
3.5 图书营销方式分析 |
3.5.1 线上线下联动,多层次营销 |
3.5.2 将忠实粉丝转化为首批读者 |
3.6 读者反馈情况分析 |
3.6.1 鼓励读者积极提供评价 |
3.6.2 读者网上反馈形式丰富 |
4 自媒体时代时尚图书出版发展困境 |
4.1 引进图书与原创图书比例失衡 |
4.1.1 过度依赖引进版图书 |
4.1.2 原创图书空缺比较大 |
4.2 缺乏稳定优质的时尚作者队伍 |
4.2.1 作者专业素养待提高 |
4.2.2 作者创作持续力不足 |
4.3 时尚图书的内容质量有待提高 |
4.3.1 时尚素材挖掘深度浅 |
4.3.2 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 |
4.3.3 缺乏时尚细分化理念 |
4.4 时尚图书营销方式缺乏持续性 |
4.4.1 活动集中于上市早期 |
4.4.2 读者局限于粉丝群体 |
5 自媒体背景下时尚图书出版策略 |
5.1 鼓励并支持原创类时尚图书的出版 |
5.1.1 吸纳优秀引进版图书的出版经验 |
5.1.2 营造积极开发原创时尚图书氛围 |
5.2 重视时尚意见领袖等新兴作者群体 |
5.2.1 评估作者的时尚素养与创作能力 |
5.2.2 鼓励作者要不断输出,持续创作 |
5.3 时尚内容进行细分化、深入化处理 |
5.3.1 与其他人文学科知识、视角结合 |
5.3.2 关注时尚文化中细分领域的话题 |
5.4 利用时尚自媒体平台改善营销效果 |
5.4.1 发挥作者的自媒体网络IP影响力 |
5.4.2 转化网络粉丝,开辟新读者群体 |
5.4.3 多层次长效宣传,引导读者反馈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时尚图书出版信息汇总 |
附录2 :与《今天也要认真穿》责任编辑访谈实录 |
致谢 |
(10)乡村振兴视野下的农家书屋建设现状 ——以山东省平度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阅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
1.1.2 乡村振兴为农村阅读提出了新要求 |
1.1.3 农家书屋建设的重要性 |
1.1.4 平度市基本情况 |
1.2 研究意义与实用价值 |
1.3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1.4 研究创新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创新点 |
1.4.3 研究思路 |
2 平度市农家书屋建设现状 |
2.1 从“村村有书屋”到知识加油站的书屋职能转换 |
2.1.1 优秀示范带动全面发展,建立示范书屋 |
2.1.2 鼓励社会捐赠,社会共建农家书屋 |
2.1.3 拓展图书种类,农业科技图书主导 |
2.1.4 打造乡村阅读推广模式 |
2.2 平度市农家书屋建设特点 |
2.2.1 发动社会力量 |
2.2.2 积极开展活动,树立优秀模范 |
2.2.3 优化图书配置 |
3 平度市农家书屋建设存在的问题 |
3.1 图书资源数量少,更新慢,缺少电子资源 |
3.2 制度不完善,缺乏管理人员定期考核制度和图书借阅记录 |
3.3 农家书屋的宣传渠道少 |
3.4 内部设施简陋,缺乏合适的阅读环境 |
3.5 多数农家书屋仅在周一至周五开放 |
3.6 小结 |
4 平度市农家书屋建设发展对策 |
4.1 认真调查当地农民需求,针对不同村庄情况选择图书种类 |
4.2 制定管理员考核标准,定期组织专业化培训 |
4.3 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的村民了解农家书屋 |
4.4 完善内部设施建设,为读者营造舒适良好的阅读环境 |
4.5 搭建农家书屋的数字平台,引进优秀电子资源 |
4.6 依据当地村民生活习惯,合理调整农家书屋开放时间 |
5 对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
5.1 构建多元化阅读模式,便于不同年龄段读者选择适合的阅读方式 |
5.2 融入区域特色,打造精品化书屋 |
5.3 广泛依靠社会各界力量,共建农家书屋 |
5.3.1 农家书屋与个人和企业合作 |
5.3.2 农家书屋与高校图书馆合作 |
5.3.3 农家书屋与公共图书馆、附近村庄书屋合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荣誉属于1000万读者(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日报》1949-1966年副刊文学写作与传播研究[D]. 罗曼. 吉林大学, 2021
- [2]拉康主体理论视域下的“那不勒斯四部曲”解读[D]. 高璐.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3]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的实践路径研究[D]. 严爱珍.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2020(08)
- [4]《我们彻夜狂欢: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英国社会史》(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肖润超. 湘潭大学, 2020(02)
- [5]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D]. 黄丽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
- [6]诺曼·罗克威尔插画中的儿童形象研究[D]. 王璐. 苏州大学, 2020(03)
- [7]新时期以来文学评奖中的读者参与[D]. 李斐然. 山东大学, 2020(12)
- [8]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D]. 张雷. 河北大学, 2020(02)
- [9]自媒体背景下时尚图书出版发展策略研究[D]. 王画眉. 南京大学, 2020(02)
- [10]乡村振兴视野下的农家书屋建设现状 ——以山东省平度市为例[D]. 侯睿.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