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功率超声发生器的研制及超声乳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解静[1](2021)在《高超重力环境细乳液可控制备方法及聚合新工艺》文中研究表明乳液聚合过程中成核的方式主要为液滴成核,其形成的条件是单体液滴必须在合适的直径范围内。因此,乳液聚合工业制备过程中存在产量受限、能耗高等缺陷。如何实现高通量的乳液可控制备是目前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超重力技术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过程强化技术,它利用转子高速旋转形成超重力环境,加之填料高剪切作用,能够使流体在短时间内高度分散、流体界面快速更新、液滴单元激烈碰撞,从而制备出大量的微液滴。其生产过程中放大效应小、综合效能高,因此已被广泛应用于纳米材料制备、污染气体处理、多相复杂反应过程强化等领域。本课题围绕乳液聚合过程中实现乳液宏量可控制备与聚合新工艺等关键问题,提出利用高超重力环境强化分散相以实现微液滴及乳液可控制备的研究思路,并结合乳液聚合体系与新工艺开发以达到聚合过程可控的目标,主要创新工作如下:1.基于超高转速旋转填充床(Ultra High-Speed Rotating Packed Bed,简称UHS-RPB)模拟高超重力环境,探索微液滴可控制备的可行性。考察了超重力水平、进料速度、液体粘度、液体表面张力、填料类型和孔径对微液滴平均直径和直径分布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液滴平均直径随填料孔径、转速、粘度的增大而减小,随表面张力的增大而增大,随液体进料速度的增大略有增大;采用无量纲分析法建立液滴平均直径关联式,其预测值和实验值之间的误差在± 15%以内;转速在1000-9000 r/min范围内,生成微液滴的平均直径为27-182 μm;液滴的直径分布符合R-R分布模型;通过调节转速和填料孔径实现了对微液滴尺寸的调控。与旋转盘制备液滴相比,本研究中所制备液滴的平均直径更小。2.填料是影响微液滴直径大小和分布的重要因素。本课题深入比较了不同填料在高超重力环境下制备微液滴的性能,并重点比较了泡沫镍填料和3D打印丝网填料的性能,确定了用于高超重力环境下制备微液滴性能较佳的填料,研究了液体进料速度、物性参数(如液体粘度、表面张力等)对微液滴的平均直径及直径分布的影响规律。3.发明了一种基于UHS-RPB制备乳状液的新方法,以煤油/水作为乳化体系,全面研究了 UHS-RPB的乳化性能,考察了不同水/油相流量、转速、填料种类、填料孔径以及乳化剂含量等参数对所制备乳液的分散相平均直径和直径分布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提高转子转速和减小填料孔径可以提高反应器的乳化性能,减小制备乳液分散相的平均直径和分布宽度;减小油相流量和增加乳化剂用量,乳液的平均粒径随之减小。在转速为3000-9000 r/min范围内,所制备乳液的分散相平均直径为13-48μm。与传统的高速搅拌制备乳液相比,可以大大减少对连续相做功。4.选用苯乙烯-马来酸酐(St-MAH)交替共聚体系,创新性地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St-MAH共聚物微球。由于马来酸酐有水解作用,前人主要是通过沉淀聚合,特别是自稳定沉淀聚合,制备不同形貌的微球。本研究以乳状液的平均粒径(d32)、粒径分布宽度和扫描电镜分析共聚物形貌特征、红外光谱仪分析聚合物结构组成作为乳状液和聚合物产品的评价指标。首先在高速搅拌机乳化条件下探索聚合反应时间、搅拌速度、单体配比、乳化剂、交联剂种类及占比、引发剂占比等对聚合物产品粒径分布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体的转化率在120 min后稳定;在苯乙烯-马来酸酐的配比为40.0:57.5条件下可制得形貌一致、粒度均一的乳液聚合物产品;明确了操作参数、配方体系及聚合工艺等对St-MAH共聚微球的形貌、粒径大小、粒径分布的影响规律。5.依托UHS-RPB装置所产生的高超重力环境,实现了 St-MAH乳液聚合中乳液的制备。成功制备了特殊形貌及优异性能的St-MAH共聚物微球。产品显示出优异的吸附性能。与传统乳液聚合相比,借助UHS-RPB装置易于实现宏量可控乳液聚合过程,为乳液聚合搭建了新型的乳液聚合工艺平台。
魏洪达[2](2021)在《宽频自适应大功率机械加工超声波电源研制》文中指出随着科技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和系统正在被研发,前沿的先进设备在性能等方面要求很高,随之对所需要材料的要求也提高,现在很多的新型的硬脆材料正被广泛的应用在国民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研究和现场加工发现很多硬脆材料虽然具有很多独特优异的性能,但是加工难度非常大,传统的加工方法在加工质量和加工速度上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目前发现超声振动辅助加工技术可以实现对硬脆材料高精度高效的加工,并且在超声振动辅助加工技术中超声波电源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材料加工的质量,因此本文特研制出一套宽频自适应大功率机械加工超声波电源。本文首先介绍了宽频自适应大功率机械加工超声波电源的意义、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与市场上只能匹配固定换能器的传统超声波电源进行比较,提出可以对谐振频率为15k Hz-40k Hz的任意换能器进行匹配;对整流调压电路、高频逆变电路、阻抗匹配电路和电压电流采样电路的硬件参数进行计算分析和器件选取;根据典型机械加工换能器的阻抗和谐振频率,确定本文的宽频自适应大功率机械加工超声波电源装置的输出频率为15k Hz-40k Hz,最大输出功率为2k W。本文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装置整体电路拓扑和控制系统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验证了本文设计的宽频自适应大功率机械加工超声波电源系统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仿真研究发现恒功率模式下,设定功率后,通过PI调节,电源很快达到设定功率,并且稳定输出;设计了粗精结合变步长的频率跟踪算法,实现了谐振频率跟踪速度更快精度更高,实时保证换能器处于谐振状态。本套装置的硬件开发以单相BUCK调压电路和全桥逆变拓扑作为主电路的核心,中央主控单元通过控制BUCK调压电路驱动信号的占空比,进行输出功率调节;通过控制逆变电路驱动信号的频率,来调整高频逆变电路输出的电压频率,使换能器工作在谐振的状态。最后基于上述硬件平台,本文开发了对超声波电源工作和换能器谐振实时监控的应用软件平台,可实现基本参数设置、故障判断、实时显示输出功率和频率、历史数据存储等功能。并在实验室和工厂完成系统性能测试,试验结果满足现场机械加工要求,各项功能均达到了本文的设计目标。
华强[3](2021)在《动态条件下超声储层水敏性去除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利用自主研制的超声发生仪,选取不同渗透率的天然岩心,模拟实际地层的温度、压力进行室内驱替实验,评价了渗流过程中超声作用对储层水敏性伤害去除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去除储层水敏性,超声频率存在最佳范围,频率与功率存在一定的补偿关系;超声最佳处理时间与储层物性有一定联系;渗透率恢复率与储层物性呈现较复杂的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超声水敏性去除的作用机理。
李超永[4](2020)在《多相流环境下选矿设备材料的界面损伤行为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相流下选矿设备的界面损伤现象普遍存在于选矿领域,如冲蚀、空蚀损伤,它们是选矿设备用材料破坏或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每年有巨大数量的钢材被冲蚀、空蚀消耗,造成惊人的经济损失。湿法选矿工艺中,起泡剂的加入使矿浆环境更加复杂,过流部件的冲蚀、空蚀损伤更加严重,故有必要对选矿设备材料进行表面改性,使其具有优异耐磨和耐蚀性能,并对改性后的选矿设备材料的多相流环境下界面损伤行为和机理进行研究,以期降低矿用金属材料界面的破坏速率,延长矿山设备关键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本文以选矿设备中关键过流部件常用材料304奥氏体不锈钢(304 SS)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表面超声滚压(SURP)技术对304 SS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分别对304 SS基体和SURP试样进行微观形貌、力学性能、表面电势、钝化膜状态的表征和电化学性质的测量。结果表明:滚压后试样表面维氏硬度和残余应力增加且部分奥氏体转化成马氏体,维氏硬度和残余应力的增加有助于减少介质流动过程中界面因碰撞而产生的划痕和压痕,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的相变可以在空泡作用下吸收冲击能而避免裂纹扩展,故试样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另外,SURP304SS试样表面有晶粒细化的现象,晶界间表面电势差减小;同时,钝化膜中O、Cr、Ni元素的比例增多,Fe的比例减少,Ni的富集更为明显,钝化膜中高价态金属氧化物(Cr O3、Ni2O3)和致密性氧化物(Fe2O3、Cr2O3、Ni2O3)的含量增多。这些现象使SURP试样的具有较高的开路电位和自腐蚀电位、较大的阻抗曲率半径和较低的自腐蚀电流密度,试样的抗腐蚀性能得以提升;因此,SURP能大大减少试样在多相流环境下304 SS界面损伤的失重量,延长材料的空蚀孕育期和抑制增长期的腐蚀率;可见,SURP 304 SS抗界面损伤性能提升的机理是相变、硬度、残余应力、晶粒细化、表面电势、钝化膜的组成和厚度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次,对SURP试样在不同的滚压工艺和选矿工艺参数下进行空蚀、冲蚀和空蚀-冲蚀耦合试验,揭示了滚压工艺和选矿工艺参数在多相流环境下对304 SS试样界面损伤的影响。试验表明:选矿工艺对SURP 304 SS的界面损伤行为具有显着的影响:浆料浓度的增加会降低试样的抗冲蚀、空蚀-冲蚀性能,其表现在浆料浓度增加时会增加试样表面的磨损损失,但抗电化学腐蚀性能略微增强;随浆料p H的增加,试样的抗电化学腐蚀性能则先增强后减弱;冲蚀速度的增加将加速冲蚀过程中的摩擦磨损从而降低试样的抗冲蚀性能;低冲击角时冲蚀的界面损伤以切削磨损为主,高冲击角时冲蚀的界面损伤受变形磨损和电化学腐蚀共同控制;冲蚀过程中引入空蚀将大大增加试样的失重量,增加腐蚀介质中的气含量将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粒径的增加在提升抗电化学腐蚀性能的同时减小失重量,试样的抗空蚀-冲蚀性能得以提升;空蚀-冲蚀耦合作用比二者单独作用更严重,其不仅增加试验过程中的磨损腐蚀,也增加腐蚀中的电化学腐蚀速率。不同滚压遍数下304SS界面损伤的表征和试验表明,SURP 5~10遍时304 SS表面维氏硬度和残余应力达到饱和,晶粒细化速度达到最大化而缺陷生成速度处于较低水平,同时晶间的表面电势差有最小值,奥氏体和马氏体之间的相变处于稳定状态。因此,SURP 5~10遍时304 SS有最佳的抗界面损伤性能,并且材料经SURP处理后能大幅减少304 SS在多相流环境下的界面损伤。最后,对多相流和304 SS的界面以分子动力学和流体力学的角度进行了微观和宏观方面的跨尺度模拟,进一步丰富了多相流环境下选矿设备材料的界面损伤的行为和机理。结合能表明,在Cl-环境下,Fe和Cr金属单质的(35)E(结合能的绝对值)均大于其氧化物的(35)E。钝化膜中Fe和Cr与Cl-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吸附紧密,Fe2O3和Cr2O3与Cl-相互作用较弱;费米能级附近的能带和态密度表明,O 2p、Cr 3d、2p和Fe 3d、2p是影响钝化膜中腐蚀电流大小的因素。Fe2O3和Cr2O3中O元素和Fe、Cr元素的s轨道电子形成共价键不能自由运动,产生电流的电子为受到较强的原子核束缚力电子和d轨道电子。而Fe和Cr对应的s轨道电子为可自由运动,易产生电流。在SURP试样表面钝化膜中高价态金属氧化物和致密性氧化物的含量比基体材料的多,因此,SURP试样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结合能、能带和态密度表明304 SS试样钝化膜组成的改变是界面损伤性能提升的机理之一。冲蚀率是与冲蚀速度、冲蚀角度和颗粒粒径密切相关,宏观模拟获得的冲蚀速度、冲击角度和颗粒粒径对冲蚀的影响与试验数据相吻合。该论文有图100幅,表30个,参考文献195篇。
许卓麟[5](2020)在《超声金属焊接系统的能量控制工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超声技术在许多不同制造领域中被广泛使用。其中超声焊接技术以其节能环保等优势,逐步代替了其他的传统焊接技术。例如低功率超声焊接技术运用于生产口罩和防护服等医疗领域,大功率超声焊接技术运用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加工等等。因此,该技术获得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在超声金属焊接方面,由于实际的加工材料种类越来越多,对于工艺需求和能量控制的要求更高。因此研究能量的控制方式以及工艺变化在实际应用中就具有更重要的工程意义与价值。本文在超声塑料焊接技术的基础上,改进搭建了超声金属焊接平台,并利用该平台进行了能量相关的实验研究。其中分别研究了焊接过程的能量输出方式以及对应的加工质量变化;分别实验研究了多层金属的焊件以及异种金属连接的焊件,在加工中对于工艺参数的要求以及对能量输出方式的影响。首先简要阐述了研究能量控制,在超声金属焊接领域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分别介绍了超声金属焊接技术现阶段在加工过程、焊接机理以及信息采集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情况。详细介绍了技术的实现原理、特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分类。并在超声塑料焊接平台的基础上搭建了超声金属焊接平台。利用该平台,进行多次超声金属焊接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利用加工过程信息以及工艺参数的变化,来分析能量在加工过程对于加工质量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超声金属焊接的过程分别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输出的能量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它们在焊接过程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对于焊接质量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实验进一步通过改变压力参数进行实验,实验现象可以说明压力对于焊接过程的每个阶段都有着影响,能量的输出方式和最终的加工质量发生很大的变化。最后,利用焊接过程不同阶段的结论,分别进行多层金属焊件和不同异种金属焊件两个实验研究。多层金属焊件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层数的焊件需要改变不同的工艺参数才可以实现良好的连接,于此同时,焊接过程的各阶段及输出能量的方式也发生不同的变化;不同异种金属焊件的实验结果表明,金属材料的排列顺序对于焊接效果,以及工艺参数的要求都不同,合理的材料排列顺序可以提高能量使用效率,焊接质量也越好;通过对两种不同样式焊件的加工结果进行总结,分别获得了对应的焊接质量评价标准。
徐玺涛[6](2020)在《超声外场下微结构注塑成型质量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MEMS技术的发展,具有微结构的塑料制件在生物医学、检测技术、环境工程等行业获得了更大的应用需求。通过微注塑成型工艺获得大批量的微结构塑件具有性能稳定、成本低、周期短等优点。当微结构带有矩形横截面特征且深宽比较大时,会导致微结构复制精度不高、直角根部开口圆角过大等问题。在微传统注塑成型工艺加入超声技术,通过超声振动提高聚合物熔体在型腔中的流动性能从而改善微结构复制精度。本文以塑件微结构为对象,研究超声振动是否对其成型质量有所改善。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微注塑成型的研究成果,重点是聚合物熔体在型腔中对微结构充填时的流动行为。与常规注塑不同,壁面滑移、粘性耗散等效应在微尺度下会极大影响聚合物熔体流动,最终影响塑件微结构的复制精度。探讨了超声波以及超声波在微注塑中的应用,分析超声波的高频振动作用对聚合物熔体的影响,促进聚合物分子重新取向,降低聚合物的熔体粘度,提高聚合物熔体的充模流动和复制精度。对微注塑过程中施加超声波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施加部位以及不同超声参数设置下微结构注塑成型质量的变化。其次,使用Moldflow模流分析软件模拟了聚合物熔体在型腔中的填充过程,并对超声振子在注塑过程中的受力情况通过Ansys仿真软件进行受力分析。将微结构镍板固定于定模镶块进行了单因素实验,以注射速度、注射压力、熔体温度、超声功率和超声作用时间为参数进行注塑成型实验,分别研究了模具微结构在静止和施加超声振动状态下,探究不同注塑参数和超声参数下微结构成型质量的变化趋势,研究不同参数设置与塑件不同方向、不同分布微结构复制度之间的关系,以期得到最佳的注塑成型参数组合。最后,通过电火花加工在超声振子变幅杆端面加工出微沟槽凸起,使得微结构与超声振子结为一体,随超声以及振动,并进行超声辅助微注塑成型实验,通过不同的超声功率和超声作用时间,分析了超声作用下微结构在平行和垂直于充模流动方向时聚合物熔体的填充效果,并记录了微沟槽开口宽度的变化趋势,研究了微结构与超声振子一体时不同超声参数对微结构成型质量的影响。
刘泽宇[7](2019)在《大功率带负载纵向振动调谐超声振子的设计》文中认为功率超声的核心部件为超声振子,结构上分为换能器和变幅杆两部分。因其优良的超声振动特性,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加工、清洗和医疗等各个方面。在超声加工应用以及试验中,变幅杆前端外部负载变化、工具磨损等诸多因素会影响到整个超声振子的谐振频率,造成加工过程不稳定,导致生产效率降低甚至停止工作。本文从提升大功率超声振子的性能和调整超声振子谐振频率方面展开研究。为了设计出具有较大前后振速比以及有效机电耦合系数的压电换能器,利用解析法对谐振频率为35 kHz的换能器进行设计,并考虑材料以及尺寸两个影响因素进行尺寸优化。考虑前后端盖材料对换能器振速比以及有效机电耦合系数的影响规律,选用不同材料的前后端盖以利于能量的传递;满足频率方程的同时选用可以使两者达到较高数值的尺寸;随后对换能器前端所接变幅杆进行设计。最后利用ANSYS 17.0有限元分析软件,通过仿真得到超声振子的模态以及谐响应结果,对轴向振幅和导纳图进行分析,可得其频率仿真值与设计值在误差范围内,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其次,考虑负载效应,利用等效电路分析电感对超声振子的影响,推导出相应的频率方程。根据频率方程,计算出外接匹配电感时,振子对应的谐振频率;依此反向计算超声振子外接负载情况下的调谐电感。对外接电感的超声振子进行模态及谐响应分析,得出其最大响应曲线,并与理论频率值进行对比,验证匹配理论的正确性。最后,通过三组试验分别验证超声振子设计尺寸的合理性、超声振子外接电感时频率变化规律以及负载情况下匹配电感对超声振子谐振频率的调节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该调谐振子具有较好的频率调节性能,可以用在功率超声加工以及空化等试验中。
张朋朋[8](2019)在《基于负载变化的振幅恒定控制超声波电源研制》文中提出随着具有脆硬特性的高精密新型材料大量的被应用于飞机制造等现代制造业上,适应于脆硬材料加工的旋转超声加工技术得以快速发展。非接触旋转超声加工技术因能量传输安全,且能实现主轴高速旋转,成为超声加工技术的研究热点,但非接触旋转超声加工因加工中切削力的快速变化与较低的电能传输效率,更容易出现振幅衰减与振幅不稳定的现象,会严重影响超声加工的质量。要解决振幅衰减问题,需要有能根据加工中超声振子所受切削力的变化,快速的调整输出频率与输出功率,且在非接触供电部分有合适补偿电路的超声电源。本文在现有的超声振子与非基础供电耦合器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下研究:1.搭建超声振子轴向力与径向力加载的实验平台,用轴向负载力与径向负载力代替加工过程中超声振子所受的切削力。通过阻抗分析仪测量超声振子的电学性能参数,分析得到超声振子电学性能参数在不同轴向力与切向力下的变化趋势。依据超声振子负载力下的等效模型,分析电学性能参数的变化对超声振子振幅衰减的影响,并提出通过超声电源改善振幅衰减现象的措施。2.比较非接触供电耦合器的互感模型与漏感模型,以互感模型为基础推导三种补偿方式的原副边补偿电容计算公式。用LCR电桥测量计算耦合器互感模型下的各参数的值,并在软件Multisim中进行单边补偿仿真,验证了由公式得到的结论,既主边补偿调谐、副边补偿调效率。3.根据要实现的功能,设计超声电源的硬件电路。确定各个模块的结构以及对各模块器件进行选型,通过反馈电路反馈的相位差与电流有效值信号进行频率与功率控制。根据完成的硬件电路设计频率自动跟踪与恒振幅控制程序,频率追踪用变步长控制策略,功率控制用步进与PID算法结合的控制策略。4.根据已经完成的理论设计,经过画原理图、画PCB图、制版、焊接等步骤制作超声电源硬件。通过MDK5开发环境编写软件程序。对完成的板子进行长时间的实验调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与测试。实验表明本文设计制作的超声电源能实现谐振频率追踪与恒幅控制的功能。
刘晓杨[9](2019)在《超声-磷酸法制备活性炭的研究及其声化学反应器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活性炭性能优良,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制药、冶金和电极材料等领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磷酸法是唯一被应用于工业的活性炭化学制备方法,其安全性高且工艺流程较成熟,但也存在如制备周期较长、制得的活性炭比表面积不够高等问题。超声能强化原材料与活化剂之间的传质,加速物质交换反应的进程,从而弥补传统磷酸法的不足。而关于超声法制备活性炭的研究及活性炭制备的声化学反应器的研究都比较少见。本文以废木屑为原材料,采用超声-磷酸浸渍法制备活性炭,研究了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和超声形式等对活性炭制备的影响。发现超声处理使活性炭制备的总浸渍时间节省了约85%,并提高了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孔容、碘吸附值和亚甲基蓝吸附值。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了超声-磷酸法制备活性炭的最优工艺条件:活化温度425°C,浸渍比1.3:1,以及超声组合浸渍——180W的变幅杆式超声处理5min后用44W的槽式超声处理10min。此条件下制得的活性炭比表面积达1507m2/g,与无超声条件下制得的活性炭相比提高了29.13%(340 m2/g)。采用水听器测量法和功率谱分析法对槽式和变幅杆式两种声化学反应器进行声场特性研究,发现两种反应器在木屑与磷酸的混合物中分别营造了一个典型非空化场和一个典型空化场。在两种声场下研究了超声-磷酸法制备活性炭的作用机理,发现超声振动和空化都能促进活性炭的比表面积扩大和孔隙发育;超声振动主要影响活性炭中孔的发育,增大超声振动能量能同时增大活性炭的中孔孔容及中孔分布范围;超声空化主要影响活性炭的微孔孔容,而对微孔分布影响不大;超声空化能量过大会阻碍活性炭孔隙的发展。结合声化学反应器设计理论及前期实验结果,初步设计并制造了可旋转式四棱柱声化学反应器样机。采用铝箔腐蚀法对样机的声场强度和分布进行研究,发现该设计有利于实现大功率均匀声场。最终从功能和结构的角度设计了用于超声-磷酸法制备活性炭的大功率声化学反应器,反应器处理量为236.57L,满足中试规模的要求。
郭刚[10](2019)在《瓷砖超声辅助磨削振子研制与试验》文中指出瓷砖磨边工序在瓷砖生产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的加工方式主要是传统磨削加工,但是它存在着效率低、能耗大等问题。超声辅助磨削加工是将超声加工与传统磨削加工相结合,充分运用这两种加工手段的优点,使得这种加工方式相对比传统磨削加工而言,可以提高效率、降低能耗、减少环境的污染等优势。本文主要对超声辅助磨削加工振子进行试制与研究,证明超声辅助磨削加工相对比传统磨削加工而具有的优势,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根据超声的生成机理以及超声波传播的运动学规律,从超声波的波动方程求解出质点运动的一般解,来分析超声波传播的一般规律。同时了解了超声波传播的能量分布情况及能量守恒条件。通过对超声波在金属材料中的传播特性的了解,分析了在超声波作用下,金属材料的应力与应变的相关变化规律,也了解了超声波在金属材料边界面上所出现的透反射现象,这种现象可能会在超声波传递的过程出现能量损失的情况,为而后的超声辅助磨削振子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对超声辅助磨削加工振子进行结构设计,主要是设计超声换能器、变幅杆及振子头。由超声波的产生及传播特性,设计出适合于实际磨削加工的相关的超声振动系统的技术参数,并且计算出超声辅助磨削加工振子的加工尺寸。第三、对所设计的超声辅助磨削加工振子进行试验验证,论证其是否与所设想的相符。主要的试验包括:(1)有限元仿真试验,试验主要是对所设计的几何参数进行建模动态分析,也验证了所设计的符合超声振动要求,在振子头的位置产生了超声振动并且振幅为最大值。(2)阻抗分析试验,试验主要是验证对设计并且加工完成的样品进行阻抗测试,分析其基本的超声技术参数,包括谐振频率、反谐振频率、动态电抗、机械品质因素、机械耦合系数等,通过对得到的特性曲线图以及测试的技术参数分析,所设计的符合超声振动要求,并且达到优化的要求。(3)实际加工对比试验及磨削力测试,将制造的超声辅助磨削加工振子样品安装于试验平台上,与传统磨削加工设备进行加工试验对比,并以表面粗糙度作为评判依据。通过最后得到的测试结果绘制出折线图,从图中看出超声辅助磨削加工在相同时间内加工出的表面质量要优于传统磨削加工,还看出随着加工时间的增长,传统磨削加工的表面质量出现的降低的情况,超声辅助磨削加工并未出现该明显现象。同时对超声辅助磨削加工进行磨削力测试,分析其三个方向的磨削力的大小。通过数据判断出所设计、制造的超声辅助磨削振子符合实际加工需要,并且整个加工过程中受力情况趋于稳定状态,满足实际加工条件。最后,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对比,得出了所构想的将超声加工与传统磨削加工相结合的加工方式是能够达到所预想的结果。同时在试验的测试下,其实际加工特性是优于传统磨削加工的,这也验证超声加工在运用到实际加工领域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
二、大功率超声发生器的研制及超声乳化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功率超声发生器的研制及超声乳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超重力环境细乳液可控制备方法及聚合新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乳液聚合概述 |
1.2.1 乳液聚合的概念 |
1.2.2 乳液聚合分类 |
1.2.3 乳液聚合过程阶段和特点 |
1.2.4 乳液聚合发展现状 |
1.2.5 乳液聚合的应用 |
1.3 乳液及其制备过程 |
1.3.1 乳液概况 |
1.3.2 乳液制备 |
1.3.3 乳化设备分类 |
1.3.4 不同形貌的乳液聚合物制备 |
1.4 超重力技术 |
1.4.1 超重力反应器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
1.4.2 超重力反应器内流体流动研究 |
1.5 本文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二章 高超重力环境微液滴可控制备研究 |
2.1 引言 |
2.2 UHS-RPB简介 |
2.2.1 UHS-RPB整体结构和液滴产生过程 |
2.2.2 UHS-RPB填料类型 |
2.2.3 高超重力环境参数 |
2.3 实验部分 |
2.3.1 实验试剂 |
2.3.2 实验设备及相关参数 |
2.3.3 实验流程及步骤 |
2.4 分析及评价方法 |
2.4.1 液滴平均直径 |
2.4.2 液滴直径分布 |
2.4.3 无量纲分析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泡沫镍填料孔径的影响 |
2.5.2 转子转速的影响 |
2.5.3 液体进料速度的影响 |
2.5.4 粘度的影响 |
2.5.5 表面张力的影响 |
2.5.6 液滴平均直径关联 |
2.5.7 不同类型填料微液滴制备性能初级对比 |
2.5.8 优选填料微液滴制备性能深入对比 |
2.5.9 与其他装置微液滴制备性能对比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超重力环境乳液可控制备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体系的选择 |
3.2.1 油相的选择 |
3.2.2 乳化剂的选择 |
3.3 实验流程及表征 |
3.3.1 实验流程 |
3.3.2 乳液类型选择 |
3.3.3 表征手段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转速对乳化的影响 |
3.4.2 乳化剂浓度对乳化的影响 |
3.4.3 油相流量对乳化的影响 |
3.4.4 填料对乳化的影响 |
3.4.5 反应器乳化能力综合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乳液聚合制备马来酸酐-苯乙烯功能型微球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2.2 St-MAH共聚物微球的制备 |
4.3 测试与表征 |
4.3.1 单体转化率的测量 |
4.3.2 共聚物微球形貌表征 |
4.3.3 红外光谱表征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聚合反应时间 |
4.4.2 聚合物微球表面基团表征 |
4.4.3 单体配比 |
4.4.4 交联剂种类 |
4.4.5 交联剂占比 |
4.4.6 乳化搅拌机转速 |
4.4.7 乳化剂用量 |
4.4.8 引发剂用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高超重力环境的可控乳液聚合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体系与设备仪器 |
5.2.2 实验流程 |
5.2.3 实验方案 |
5.3 实验表征方法 |
5.3.1 扫描电镜 |
5.3.2 红外光谱 |
5.3.3 马尔文粒度分析仪 |
5.3.4 紫外分光光度计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转速的影响 |
5.4.2 微球吸附性能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2)宽频自适应大功率机械加工超声波电源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机械加工超声波电源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机械加工超声波电源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机械加工超声波电源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机械加工超声波电源主电路设计 |
2.1 机械加工超声波电源总体设计方案 |
2.2 整流调压模块 |
2.2.1 整流电路参数设计 |
2.2.2 滤波电路参数设计 |
2.2.3 BUCK降压电路参数设计 |
2.3 高频逆变模块 |
2.4 阻抗匹配模块 |
2.4.1 换能器阻抗特性分析 |
2.4.2 静态匹配技术研究 |
2.4.3 动态匹配技术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声波电源硬件电路设计 |
3.1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2 采样硬件电路设计 |
3.2.1 电压电流检测电路设计 |
3.2.2 电压电流调理电路仿真验证 |
3.2.3 电压电流调理硬件电路设计 |
3.3 信号发生电路硬件设计 |
3.3.1 DDS信号发生电路设计 |
3.3.2 MOSFET驱动电路 |
3.4 保护电路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超声波电源软件设计与系统性能测试 |
4.1 控制系统软件算法设计 |
4.1.1 功率控制算法设计 |
4.1.2 频率跟踪算法设计 |
4.1.3 DDS软件算法设计 |
4.1.4 人机交互模块软件算法设计 |
4.2 超声波电源控制系统仿真验证 |
4.3 系统性能测试 |
4.3.1 实验室系统性能测试 |
4.3.2 系统现场测试及运行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
致谢 |
(3)动态条件下超声储层水敏性去除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动态超声波储层水敏性去除实验 |
1.1 实验设备及材料 |
1.1.1 实验设备 |
1.1.2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步骤 |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1 频率 |
2.2 超声功率 |
2.3 作用时间 |
2.4 储层渗透率 |
3 结论 |
(4)多相流环境下选矿设备材料的界面损伤行为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冲蚀与空蚀的防护 |
1.3 表面自纳米化的发展 |
1.4 多相流界面仿真模拟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1.6 本文技术路线 |
2 试验和方法 |
2.1 试验原料 |
2.2 试验药剂与仪器 |
2.3 试验方法与试样表征 |
3 304 SS的 SURP表面改性 |
3.1 改性试样的微观形貌和力学性能 |
3.2 改性试样的表面钝化膜 |
3.3 改性试样的静态电化学腐蚀性能 |
3.4 改性试样的性能评价 |
3.5 SURP提升304 SS表面性能的机理 |
3.6 本章小结 |
4 SURP试样抗空蚀性能研究 |
4.1 SURP滚压遍数对试样抗空蚀性能的影响 |
4.2 浆料浓度对SURP试样抗空蚀性能的影响 |
4.3 矿浆p H值对SURP试样抗空蚀性能的影响 |
4.4 章节小结 |
5 SURP试样抗冲蚀性能研究 |
5.1 SURP滚压遍数对试样抗冲蚀性能的影响 |
5.2 冲蚀速度对SURP试样抗冲蚀性能的影响 |
5.3 冲击角度对试样抗冲蚀性能的影响 |
5.4 章节小结 |
6 SURP试样抗空蚀-冲蚀耦合性能研究 |
6.1 SURP滚压遍数对试样抗空蚀-冲蚀耦合性能的影响 |
6.2 气含量对试样抗空蚀-冲蚀耦合性能的影响 |
6.3 颗粒粒径对试样抗空蚀-冲蚀耦合性能的影响 |
6.4 浆料浓度对试样抗空蚀-冲蚀耦合性能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7 多相流环境下界面损伤的多尺度模拟 |
7.1 腐蚀介质在钝化膜表面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7.2 腐蚀介质在多相流界面的冲蚀率及影响因素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和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超声金属焊接系统的能量控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超声波焊接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
1.2.1 超声金属焊接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超声金属焊接加工过程及机理的研究现状 |
1.2.3 超声电源的信息采集的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超声金属焊接技术理论基础及加工过程分析 |
2.1 超声波金属焊接技术的理论基础 |
2.1.1 超声金属焊接技术的特点 |
2.1.2 超声金属焊接的分类 |
2.2 超声焊接工艺参数 |
2.3 超声金属焊接过程的分析 |
2.3.1 超声金属焊接过程对焊接质量的影响分析 |
2.3.2 影响焊接效果的条件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声波金属焊接平台设计 |
3.1 超声金属焊接平台设计 |
3.1.1 超声波换能器及变幅杆设计 |
3.1.2 超声电源整流滤波电路电路设计 |
3.1.3 逆变电路的设计 |
3.1.4 串并联电路的选择 |
3.1.5 DSP控制板的设计 |
3.2 超声波金属焊接平台控制系统的设计 |
3.2.1 移相全桥功率调整 |
3.2.2 超声电源频率扫描功能及频率追踪功能 |
3.2.3 超声焊接加工模式控制 |
3.3 超声金属焊接电源信号检测分析及能量计算分析 |
3.3.1 超声金属焊接电压有效值的采集 |
3.3.2 超声金属焊接电流有效值的采集 |
3.3.3 同步采样设计 |
3.3.4 功率计算及能量的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声金属焊接实验以及焊接过程能量分析 |
4.1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案 |
4.2 超声焊接输出能量过程分析 |
4.2.1 输出能量对于焊接质量影响 |
4.2.2 焊接过程的分析 |
4.2.3 焊接过程的能量边界分析 |
4.3 压力参数对于能量的影响分析 |
4.3.1 压力对于能量的影响 |
4.3.2 压力对于焊接质量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声焊接质量评价 |
5.1 焊件材料厚度与加工能量关系分析 |
5.1.1 焊件材料厚度对于加工影响的实验分析研究 |
5.1.2 加工过程能量分析 |
5.1.3 焊件质量分析 |
5.2 异种金属接触方式与加工能量关系分析 |
5.2.1 异种金属焊件加工工艺参数研究 |
5.2.2 加工过程能量分析 |
5.2.3 焊件质量分析 |
5.3 超声焊件质量评价 |
5.3.1 质量评价标准 |
5.3.2 材料层数质量评价体系 |
5.3.3 异种金属连接面质量评价体系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超声外场下微结构注塑成型质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微流控芯片成型的研究概况 |
1.2.2 微注塑成型的研究概况 |
1.2.3 超声波应用于微注塑的研究概况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 超声辅助注塑模具设计 |
2.1 注塑成型模具设计 |
2.1.1 模具总体结构 |
2.1.2 模具型腔设计 |
2.1.3 注塑填充模流分析 |
2.2 超声系统设计 |
2.2.1 超声振子受力分析 |
2.2.2 超声振幅测量 |
2.3 本章小结 |
3 无超声注塑成型实验 |
3.1 注塑设备 |
3.2 注塑材料 |
3.3 注塑成型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4 超声辅助注塑成型实验 |
4.1 型腔微结构与超声振子分离 |
4.1.1 实验参数 |
4.1.2 注射速度与超声功率对微沟槽成型质量的影响 |
4.1.3 注射压力与超声功率对微沟槽成型质量的影响 |
4.1.4 熔体温度与超声功率对微沟槽成型质量的影响 |
4.1.5 超声时间与超声功率对微沟槽成型质量的影响 |
4.2 型腔微结构位于超声振子表面 |
4.3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大功率带负载纵向振动调谐超声振子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超声振子研究现状 |
1.3.1 超声振子概述 |
1.3.2 超声振子国外研究现状 |
1.3.3 超声振子国内研究现状 |
1.4 超声振子电学匹配研究现状 |
1.4.1 超声振子电学匹配的国外研究现状 |
1.4.2 超声振子电学匹配的国内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超声振子的设计 |
2.1 超声换能器的设计 |
2.1.1 换能器的分类 |
2.1.2 换能器性能指标 |
2.1.3 换能器的选取与设计 |
2.2 变幅杆的设计 |
2.2.1 变幅杆的分类 |
2.2.2 变幅杆的评价特性 |
2.2.3 变幅杆的选取与设计 |
2.3 超声振子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超声振子的电匹配理论 |
3.1 换能器机电等效图的建立 |
3.1.1 压电晶堆机电等效图的建立 |
3.1.2 前后端盖机电等效图的建立 |
3.2 变幅杆等效电路的建立 |
3.2.1 单一形状变幅杆的等效电路 |
3.2.2 阶梯形变幅杆的等效电路 |
3.3 超声振子的调谐 |
3.3.1 超声振子的电匹配机理 |
3.3.2 外接电感对超声振子的影响规律 |
3.3.3 液体负载下外接电感对振子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超声振子的有限元仿真 |
4.1 超声振子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
4.1.1 ANSYS应用于超声振子模型的理论分析 |
4.1.2 超声振子的建模及其仿真 |
4.2 调谐超声振子有限元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超声振子的装配及调谐试验 |
5.1 超声振子的装配 |
5.2 超声振子导纳图分析 |
5.3 液体模拟不同负载试验 |
5.3.1 外接电感试验 |
5.3.2 液体负载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负载变化的振幅恒定控制超声波电源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旋转超声加工发展概况 |
1.2.1 接触式旋转超声波加工技术 |
1.2.2 非接触式旋转超声波加工技术 |
1.3 超声电源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超声振子研究 |
1.3.2 超声电源驱动器与发生技术的发展 |
1.3.3 超声电源频率追踪与横幅控制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超声振子电学性能的实验研究 |
2.1 超声振子等效电路模型 |
2.2 超声振子负载实验 |
2.2.1 轴向负载力实验 |
2.2.2 径向负载力实验 |
2.2.3 超声振子阻抗特性曲线图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匹配网络的研究设计 |
3.1 接触式供电超声振子的匹配原理 |
3.2 非接触式供电原理与结构 |
3.3 非接触变压器理论模型 |
3.3.1 漏感模型 |
3.3.2 互感模型 |
3.4 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补偿 |
3.4.1 单边串联补偿 |
3.4.2 原边串联补偿的双边补偿 |
3.5 模型参数的测量与补偿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声电源软硬件设计 |
4.1 超声电源设计要求与方案 |
4.2 整流调功模块 |
4.2.1 整流调功模块设计 |
4.2.2 整流调功元器件选型 |
4.3 高频逆变模块 |
4.3.1 高频逆变电路 |
4.3.2 控制系统选型 |
4.3.3 DDS波形发生器 |
4.3.4 死区时间形成电路 |
4.3.5 驱动电路 |
4.4 采样反馈电路 |
4.4.1 采样电路 |
4.4.2 相位差检测电路 |
4.4.3 电流有效值检测电路 |
4.5 超声电源软件设计 |
4.5.1 主程序设计 |
4.5.2 谐振频率追踪 |
4.5.3 恒振幅控制 |
4.5.4 软件程序编写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声电源性能试验 |
5.1 实验平台搭建 |
5.2 功率信号实验 |
5.2.1 DDS信号发出实验 |
5.2.2 BUCK信号发出实验 |
5.2.3 死区形成电路实验 |
5.2.4 IR2110 驱动电路实验 |
5.3 反馈调频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超声-磷酸法制备活性炭的研究及其声化学反应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
1.2.1 物理活化法 |
1.2.2 化学活化法 |
1.2.3 物理-化学联合法 |
1.2.4 其他制备方法 |
1.3 超声波在活性炭领域的应用 |
1.3.1 超声法制备活性炭 |
1.3.2 超声法活性炭改性 |
1.3.3 超声法活性炭再生 |
1.4 声化学反应器概述 |
1.4.1 槽式声化学反应器 |
1.4.2 变幅杆式声化学反应器 |
1.4.3 管道式声化学反应器 |
1.4.4 Martin Walter推-拉式声化学反应器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超声-磷酸法制备活性炭的工艺研究 |
2.1 声化学理论基础 |
2.1.1 声化学原理 |
2.1.2 超声空化效应 |
2.1.3 声化学反应的影响因素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2.2.2 活性炭制备工艺流程 |
2.2.3 分析测试方法 |
2.3 超声时间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 |
2.3.1 超声时间对活性炭孔隙结构的影响 |
2.3.2 超声时间对活性炭碘吸附值的影响 |
2.3.3 超声时间对活性炭亚甲基蓝吸附值的影响 |
2.4 超声功率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 |
2.4.1 变幅杆式声化学反应器中超声功率对活性炭孔隙结构的影响 |
2.4.2 槽式声化学反应器中超声功率对活性炭孔隙结构的影响 |
2.5 超声-磷酸法制备活性炭的工艺优化 |
2.5.1 活化温度的优化 |
2.5.2 浸渍比的优化 |
2.5.3 超声条件的优化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声-磷酸法制备活性炭的机理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3.1.2 样品表征 |
3.1.3 声化学反应器声场测量 |
3.2 超声场特性分析 |
3.2.1 超声场信号的功率谱计算 |
3.2.2 超声场能量的分离 |
3.2.3 超声反应器的声场特性分析 |
3.3 超声法制备活性炭的机理研究 |
3.3.1 超声浸渍对活性炭孔隙结构发育的影响 |
3.3.2 超声浸渍对活性炭表面官能团的影响 |
3.3.3 超声浸渍对活性炭表面形貌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用于超声-磷酸法制备活性炭的大功率声化学反应器设计 |
4.1 声化学反应器设计原则 |
4.2 声化学反应器样机设计及验证 |
4.2.1 超声换能器系统的初步设计 |
4.2.2 声化学反应器样机搭建 |
4.2.3 声化学反应器样机声场研究 |
4.3 声化学反应器概念设计 |
4.3.1 设计说明 |
4.3.2 设计方案展示 |
4.3.3 超声处理工艺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瓷砖超声辅助磨削振子研制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瓷砖加工现状 |
1.2 超声波的概述及超声加工技术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4 本课题来源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对超声加工机械能效的理论分析研究 |
2.1 超声波在金属介质中质点波动方程 |
2.2 超声加工设计条件的理论分析 |
2.3 超声加工振动变化情况的理论概述 |
2.4 超声加工的定解问题的求解 |
2.5 超声加工的能量分布及色散现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对超声加工材料波动传播特性的理论验证 |
3.1 超声波在杆中传播的运动学描述 |
3.2 超声加工的波动传播的理论模型 |
3.3 超声加工过程的能量守恒 |
3.4 超声加工在边界面上的波动情况描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声辅助磨削振子的设计 |
4.1 总体设计方案 |
4.2 超声换能器设计 |
4.3 超声变幅杆设计 |
4.4 超声工具头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声辅助磨削振子的试验验证 |
5.1 超声振子有限元仿真试验 |
5.2 超声振子的阻抗分析试验 |
5.3 超声振子的加工试验验证 |
5.4 超声辅助磨削振子磨削力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大功率超声发生器的研制及超声乳化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超重力环境细乳液可控制备方法及聚合新工艺[D]. 解静.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2]宽频自适应大功率机械加工超声波电源研制[D]. 魏洪达.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3]动态条件下超声储层水敏性去除实验研究[J]. 华强. 应用声学, 2021(02)
- [4]多相流环境下选矿设备材料的界面损伤行为与机理研究[D]. 李超永.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5]超声金属焊接系统的能量控制工艺研究[D]. 许卓麟.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6]超声外场下微结构注塑成型质量的研究[D]. 徐玺涛.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7]大功率带负载纵向振动调谐超声振子的设计[D]. 刘泽宇. 中北大学, 2019(09)
- [8]基于负载变化的振幅恒定控制超声波电源研制[D]. 张朋朋. 中国民航大学, 2019(02)
- [9]超声-磷酸法制备活性炭的研究及其声化学反应器设计[D]. 刘晓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10]瓷砖超声辅助磨削振子研制与试验[D]. 郭刚.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