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膨化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制定及执行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蔡玮红[1](2020)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生产企业现场核查》文中指出
戚晓燕[2](2019)在《云南省食品添加剂使用与安全监管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是对职能部门执政管理能力的严峻考验,而其中有一些食品安全问题是由不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引起的。食品安全的很多问题固然与我国食品工业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许多方面仍不完善有关,但政府的监管没有完全落到实处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论文详细阐述了我国食品添加剂的发展历程、食品添加剂管理的法规与标准,简述了美国、日本、欧盟有关食品添加剂及其管理的相关法规。以云南省2016年食品安全国抽数据为样本,分析了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结果。研究表明:与食品添加剂有关的不合格项目,超剂量使用是主要的因素,其次是超范围使用;在添加剂种类方面,防腐剂和甜味剂问题较严重,其次是着色剂(色素),膨松剂、漂白剂和抗氧化剂。这一结果揭示了添加剂问题的普遍性,监管部门应高度重视食品添加剂监管。从完善我国食品添加剂监管体系,提高食品添加剂监管的有效性出发,结合云南省2016年食品安全国抽数据,对云南省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与监管状况展开问题研究,从中概括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监管食品添加剂使用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有:法律法规存在缺陷,缺乏对食品添加剂法律法规的体系化建设;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缺陷,GB2760不完善,有些产品标准指标不全;政府监管能力不足;社会监管力量参与度不高,行业协会没有发挥好引导与监督作用;企业检测能力及诚信守法意识不强。针对管理中的存在问题与不足,论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包括:健全食品添加剂安全法规体系,加大违法处罚力度;完善食品添加剂标准体系建设;加大食品安全监管投入,提升监管效能;加强食品添加剂知识的宣传普及;培育使用者的社会责任感;引入并发挥第三方组织专业、高效的作用;建立食品添加剂风险预警机制。
闵伟伟[3](2018)在《W公司质量管理HACCP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关注,特别在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是焦点中的焦点,社会各界亟待食品安全之道。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作为一种控制食品安全危害的预防体系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理解HACCP体系,特别是它与GMP之间的关系,日益成为我国政府及企业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课题。HACCP是识别、评价和控制食品安全危害的预防性体系,该体系控制从食品原料接收、加工到储运等全过程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最大限度的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HACCP理论发展和前沿热点进行深入研究,进而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W公司在质量安全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通过比较研究法阐述如何在W公司建立基于GMP基础之上的HACCP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HACCP体系的保障要素和体系实施效果的评价方法,实施效果证实了HACCP体系是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的结论。同时,W公司的HACCP实践为国内其他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提升质量安全管理提供了一些借鉴,借此来促进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刘丁[4](2013)在《我国薯类及膨化食品行业质量报告》文中指出综观我国薯类产品生产发展史,我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薯类种植生产国,马铃薯和甘薯的产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我国一直是鲜薯产品的出口国,但在薯类加工产品上却一直是进口国,而且总量在逐步增加。据统计,我国每年需用近亿美元进口薯类加工产品。明确地说,作为世界上的第一大薯类生产国每年却要花费近亿美元向薯类加工商购买薯制品。马铃薯是重要的粮菜兼用和工业原料作物。由于它耐寒、耐瘠薄、高产稳定、适应性广,营
朱瑜[5](2013)在《我国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问题的政府监管研究 ——以南通市通州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直接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年来,世界食品质量安全的问题频发,严重成胁了人类的生命与健康,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食品安全问题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意识越来越高,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也屡屡引起各种媒体关注和报道。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我国政府加大了食品安全监管力度,采取了相关的措施。自2009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实施四年多以来,食品安全问题逐渐步入法制化轨道。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入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但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进展缓陵。2013年“两会”中,食品安全作为重点问题予以关注。“两会”闭幕后,食品职能确定进行调整。目前食品职能调整尚未全部到位,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尚未完全理顺,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研究显得更加紧迫。本文先从市场调控失灵、政府监管失灵的角度分析了食品安全的问题,然后阐述了我国食品监管法规体系、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食品溯源召回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为例,通过对该区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企业规模、基层检测机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鉴于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研究较早、实践较为成熟,本文分析了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及其借鉴意义。最后,从多方面探讨了我国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问题的政府监管措施。
何翔[6](2013)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研究我国食品标准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借鉴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技术法规标准体系的特点,结合我国食品工业发展水平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际需要,提出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基本原则和体系框架的建议,为政府主管部门开展食品标准清理工作,健全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1.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系统查阅国内外食品安全法规标准和技术文件,研究分析我国与国际组织和主要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法规标准体系的各自特点,找出我国标准体系的不足和差距。2.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秘书处名义设计发放《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咨询问卷》,对415名分别来自政府监管部门、专业技术机构和食品行业/企业的专家开展问卷调查,对咨询结果进行量化分析。3.深度访谈:根据专家咨询的结果,设计访谈提纲,选取25位从事食品安全标准相关工作且熟悉我国食品标准体系的权威专家,针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框架结构等重点内容进行深度访谈。4.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方法:调查问卷均录入到问卷星系统进行数据核查。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并分析专家的权威程度、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以及咨询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量化指标的归一化权重排序等。结果1.对我国现行有效的食品标准进行梳理,总共有各类食品标准5264项。按照标准性质分主要有:①国家标准2248项(占42.71%),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722项,推荐性国家标准1521项,指导性国家标准5项;②行业标准2931项(占55.68%),其中强制性行业标准781项,推荐性行业标准2150项;③另有由卫生部发布的针对食品添加剂的指定标准85项。按照标准归属分主要有:由卫生部归属管理标准688项(占13.07%),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归属管理标准1308项(占24.85%),农业部归属管理标准1307项(占24.83%)。按照标准内容分主要有:理化检验方法标准2443项,食品产品标准1208项,食品添加剂标准523项,生产经营规范401项,食品相关产品标准399项,微生物检验方法标准215项。通过全面梳理发现我国食品标准数量众多,基本涵盖各相关领域,无重要标准缺失。但是由于标准的管理部门多,标准的种类和层级多,导致我国现有食品标准体系较混乱,以卫生标准、质量标准、食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的标准之间存在交叉、重复和矛盾的问题。2.通过对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研究可知,各国食品安全标准均为强制性技术法规,且均由政府部门组织制定和发布,同时各国组织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均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我国与国际组织和主要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所涵盖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均包括对食品生产过程的控制、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物、农兽药残留的控制,以及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新资源食品、辐照食品等方面的管理。但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发达国家对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控制并不主要依赖食品终产品限量标准,而是更注重食品生产过程的控制规范,所以制定的食品产品标准数量较少,这与我国有很大差异;对于检验方法,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并不制定具体食品的检验方法,仅是制定食品检验方法的通用原则,各主要发达国家也均没有制定强制性的检验方法标准,只是推荐或认可国际组织制定的检验方法,而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检验方法应是强制性食品安全标准。3.通过专家咨询和深度访谈确定构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时应优先考虑污染物限量、真菌毒素限量、致病性微生物限量、兽药残留限量、农药残留限量,以及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使用品种、范围和限量等标准。本研究提出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框架的一级类别包括:基础(通用)标准、食品产品标准、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食品相关产品标准、生产经营规范、检验方法与规程和其他。4.对于食品产品标准的制定,应注重其与基础(通用)标准的衔接和产品标准的覆盖面,除非安全性要求较高,不对食品大类下的具体产品类别制定安全标准,制定食品产品标准时应尽可能引用基础(通用)标准的内容。5.对于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目前来说针对每个添加剂品种制定产品标准更符合实际需要,而如果在食品添加剂产品的类别和工艺要求可以合并的情况下,则按照食品添加剂的类别制定添加剂产品通用标准更为合理。6.对于食品相关产品标准,应根据食品相关产品大类制定安全标准,同时在特殊情况下,允许针对小类制定安全标准。7.对于生产经营规范类标准,首先应完善通用生产经营规范,再根据产品的安全要求和污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制定专项规范和控制导则。制定生产经营规范标准时,还应充分考虑规范类标准与食品产品标准的配套,以及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管理相关法规标准的衔接。8.对于检验方法标准,既可以根据食品产品、食品相关产品的分类来制定,也可以根据检测项目来制定,或者根据食品产品、食品相关产品分类和检测项目相结合来制定。结论1.我国现行的各类食品标准之间存在重复、交叉和矛盾等问题,给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造成影响,且部分类别标准的制定原则意见分歧较大,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框架,以此指导食品安全标准的清理工作和制修订工作。2.国际组织和各发达国家地区的食品安全法规标准体系的构建原则基本一致,标准的制定均是以风险评估为依据。他们的体系框架内容都涵盖基础(通用)标准、产品标准和过程控制规范三个主要方面,这与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所涵盖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但其更注重食品生产过程控制规范的建设,值得我国借鉴。3.本研究构建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框架包括:①基础(通用)标准、②食品产品标准、③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④食品相关产品标准、⑤生产经营规范、⑥检验方法与规程以及⑦其他,并结合实际需要提出了各类别标准的基本原则,既涵盖了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物链过程,又符合我国国情,基本能够满足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需要。本研究创新点1.首次全面系统分析我国与国际组织、主要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法规标准体系及建立过程,对比分析国内外体系框架的共性和个性,为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借鉴;2.首次提出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框架的建议,包括七部分内容:基础标准(通用标准)、食品产品标准、食品相关产品标准、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生产经营规范、检验方法与规程、以及其他,并提出了各类别标准制定基本原则的建议;3.首次采用文献分析、比较研究、专家咨询、深度访谈四种方法相结合深入探讨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框架建设,研究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为开创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咨询专家数量较大,且专家来源覆盖政府监管部门、专业技术机构、食品行业/企业等几个主要领域,兼顾食品安全标准的管理方和使用方,专家的代表性和权威度较高。
廖岩[7](2012)在《食品企业生产通用卫生规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食品企业卫生规范是为确保食品卫生质量的前提下,对食品生产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卫生要求。我国食品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的制定工作起步于80年代中期,从1998年起,卫生部先后颁布了《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和22个专项规范。当前我国食品企业发展迅速,生产、加工的工艺流程更趋机械化和自动化,原有规范内容已不能满足食品行业发展的要求。为了适应当前的食品加工发展,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对《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进行修订。本研究通过对食品生产企业的调查,了解我国生产卫生规范类标准目前的现状,提出了生产卫生规范类标准的框架,包括通用规范、专项规范和危害因素控制导则等部分。在调研和专家研讨的基础上,提出了食品企业生产卫生规范基本内容,对GB14881的修订提出了建议。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基于国际相关标准比对研究、我国食品企业开放式问卷调查和通过网络征求社会意见,分析专家、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个人等对所生产企业通用卫生规范的认识和看法,对不同行业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不同食品行业对卫生规范应该强调的侧重点。对于调查问卷的结果,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分析调查企业的基本情况,不同行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卫生问题有无差异及其侧重点;对征求意见结果的处理,统计所征求意见是否采纳的构成比,和参与单位、个人、专家的构成情况。结果通过标准比对研究,对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标准进行与我国标准进行差异分析,并在我国标准草案中参考引入新的卫生指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调查企业基本情况。所调查的41家食品生产企业覆盖我国20个省份和直辖市,涉及的食品生产行业有白酒行业、保健食品、方便食品、果冻、糖果、坚果炒货、肉制品、食品添加剂、调味品、饮料、乳制品等行业,涵盖消费者平时生活所需的大部分食品。发现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问题,同行业、同类产品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上、下游领域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收到来自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生产经营规范标准分委会委员、食品生产企业、政府部门和个人的283条修改建议,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发现《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1994)的不足之处。整理企业调查结果和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在原标准9项卫生指标的基础上,增加7项新的卫生指标,提出了食品企业生产卫生规范类标准框架,并起草《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草稿。结论通过本次调查发现,现行的《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1994)已不适宜食品工业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将生产和经营放在一个规范里,不能体现出两个环节的独特性要求,可操作性低。通过对调查意见的整理,企业建议分为生产和经营,分别制定一套通用的规范。在此基础上,对《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的内容给出了调整意见,增加生产过程安全控制、产品召回等7项主要内容,起草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草稿。
陶宏[8](2012)在《风险分析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不断爆发,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全球关注。从另一个角度,也促进食品标准的制定与发展。2009年2月28日颁布的《食品安全法》正式提出要整合现有食品标准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推进风险分析理论在食品标准制定中的应用,为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提供思路和参考。本文从纵横两条线索展开:理论线索是食品风险分析理论,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实践线索是食品标准制定的实践,基于现有食品国家标准制定流程,构建基于风险分析的标准制定流程。结合纵横两条线索,通过文献调研和案例研究,阐述风险分析的必要性,如何应用于在食品国家安全标准制定,以及现有风险分析架构和标准制定流程进行改进。首先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梳理了食品风险分析理论,总结了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食品风险分析的实践经验,为食品管理组织架构的建立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然后,对我国食品标准制定及风险分析应用现状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存在的问题。结合参与乳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的工作经验,选取《生乳》标准微生物风险分析为案例,总结了实践中遇到的标准制定主体组织架构、制定流程、风险交流等问题。基于上述理论梳理和案例研究,从风险分析组织架构、风险交流改进和标准制定流程三个方面,采用经验总结法,提出了我国风险分析组织架构的改进设想,提出了风险分析框架中风险交流的改进建议,最后,整合、简化《食品安全法》颁布前食品标准制定的九阶段流程为四阶段流程,构建了基于风险分析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流程。本文是将食品风险分析理论应用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将标准制定流程规范化的一次尝试。通过对我国《食品安全法》颁布前食品国家标准制定流程与国际标准、国外发达国家的实践分别进行分析、归纳,强调了风险分析框架中风险交流的重要角色,构建基于风险分析的、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流程。本文基于首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的工作经验,提出一套改进工作方案,对将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为管理部门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白绍飞[9](2011)在《GMP在奶源建设中的应用现状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GMP,即良好操作规范,是一种特别注重保障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良好生产管理规程。其并不是仅仅针对食品生产企业而言的,而是应该贯穿于食品的原料生产、运输、加工、储存、销售、使用的全过程,从而才能确保食品的安全性。近年来,我国乳制品行业中发生了一系列关乎我国奶业生死存亡的严重事件,如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三鹿毒奶粉事件。这些恶性事件严重阻碍了我国乳业的发展,暴露了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的短板——奶源。奶源是乳制品行业发展的“第一车间”。按照食品GMP的管理要素要求,我国的奶源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几乎都集中在对员工(Man)、方法(Methods)、物料(Material)、设备(Machines)等的管理上,简称为4M问题。4M问题不解决,我国奶源建设就无从谈起。因此,分析我国奶源建设中GMP管理对于优化、稳定我国奶源及恢复、促进我国奶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作者通过查阅分析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调研,从GMP管理中体现的4M入手,发现了我国奶源建设中存在有关于GMP管理的一系列问题,总结归纳了这些问题,并结合国外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解决措施。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国外奶源建设中GMP管理经验的分析与借鉴作者发现国外乳业发达国家奶源建设管理过程涉及到GMP管理所包含的4M要素时,其在注重奶源硬件投入的同时,也更注重对奶源的软件和人员投入。比如,其在注重奶源厂房、设备的科学性与优越性,注重原料投入与管理的科学性等的同时,更加注重人员的素质、技能、培训教育,注重软件建设的科学管理与认真执行等。并采取与社会环境(政府、企业、行业等)相关的以下措施,来保证GMP管理的有效落实:政府支持,行业约束,企业自控等。2.我国奶源建设中GMP管理现状的总结与归纳作者发现我国的奶源建设与管理比较混乱,缺乏对人员培训与教育的重视;饲料的投入与使用数量、质量不安全;牧场建设不科学,设备落后并架空;奶源软件建设与管理不科学,执行不认真等。我国保障GMP管理在奶源建设中落实的相关外部社会环境也很不完善,如政府支持不力;企业管理不善;行业规范混乱等。3.GMP管理在我国奶源建设中的应用策略分析作者提出了以下几项措施,来落实与巩固GMP管理在我国奶源建设中的作用:强化人员的培训教育;合理规划奶源牧场,加大对设备的投入与管理;合理发展饲料种植业,加大对奶源原料的管理;合理进行奶源软件建设,并认真执行;加强政府支持;优化行业规范;优化企业管理;发挥社会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等。
王盼盼[10](2010)在《食品供应链安全(六) 食品安全方针与管理体系》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促进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质量安全的管理体系必须建立和完善,本文综述了良好生产操作规范体系、卫生标准操作程序、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食品可追溯体系、国际标准化组织、良好农业规范、质量安全等管理体系的定义、发展及其应用等方面。
二、膨化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制定及执行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膨化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制定及执行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2)云南省食品添加剂使用与安全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食品添加剂管理相关研究综述 |
1.2.1 我国食品添加剂监管的历史沿革 |
1.2.2 国外食品添加剂监管研究综述 |
1.2.3 国内食品添加剂监管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性 |
第二章 国内外食品添加剂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 |
2.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及分类 |
2.2 我国的食品添加剂监管法规 |
2.2.1 食品安全监管的含义和目的 |
2.2.2 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基本要求 |
2.2.3 重要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
2.2.4 我国食品添加剂管理的发展过程 |
2.3 国外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监管体系 |
2.3.1 美国 |
2.3.2 日本 |
2.3.3 欧盟 |
第三章 云南食品添加剂使用与安全监管现状分析 |
3.1 云南省2016年食品安全国检抽检基本情况 |
3.2 云南省2016年食品国抽数据与同期国家数据对比 |
3.3 抽检不合格涉及食品添加剂的情况 |
3.3.1 食品添加剂不合格占比情况 |
3.3.2 不合格食品生产企业情况 |
3.3.3 不合格食品的食品添加剂种类及产品类别分析 |
3.3.4 几类不合格食品的不合格项目分析 |
3.3.5 食品添加剂不合格项目分析 |
3.4 食品添加剂使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1 违法使用非法添加物 |
3.4.2 超范围和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
3.4.3 违反食品添加剂的标识规定 |
第四章 食品添加剂政府监管存在问题 |
4.1 法律法规存在缺陷 |
4.1.1 多为概括式规定,缺乏具体的监管标准与操作细则 |
4.1.2 违法处罚威慑力不足 |
4.1.3 立法布局不尽协调 |
4.2 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缺陷 |
4.2.1 使用标准(GB2760)不完善 |
4.2.2 质量规格标准不全 |
4.2.3 标准制定过程中食品添加剂风险评估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待提高 |
4.3 政府监管部门能力不足 |
4.3.1 监管模式有缺陷、多为事后监管 |
4.3.2 政府机构监管人员不足 |
4.3.3 基层检测能力不足 |
4.4 社会监管力量参与度不高 |
4.4.1 行业协会没有发挥行业引导与监督作用 |
4.4.2 媒体的一些夸大、虚假宣传导致自身公信力不高 |
4.4.3 消费者缺乏正确的食品添加剂知识及维权意识不强 |
4.5 企业检测能力及诚信守法意识不强 |
4.5.1 企业自检自控能力弱 |
4.5.2 企业违法添加 |
第五章 加强监管有效性对策研究 |
5.1 整合完善食品添加剂安全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处罚力度 |
5.2 完善食品添加剂标准体系建设 |
5.2.1 严格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安全性审核 |
5.2.2 加强使用标准、产品标准、检测标准的制修订 |
5.3 加大食品安全监管投入,提升监管能力 |
5.3.1 提升基层检测能力 |
5.3.2 增加监管人员配置,加强队伍建设 |
5.3.3 加强对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 |
5.4 重视食品添加剂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
5.4.1 加强舆论的正确引导 |
5.4.2 做好消费者相关知识普及及参与工作 |
5.5 培育食品添加剂使用者的社会责任感 |
5.5.1 加强企业诚信管理,建立针对企业的政府监管部门联合评价系统 |
5.5.2 发挥行业协会的监督及约束作用 |
5.6 引入并发挥第三方组织专业、高效的作用 |
5.7 建立食品添加剂风险预警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W公司质量管理HACCP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1.2.1 相关质量体系及发展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W公司质量体系现状 |
2.1 W公司概况 |
2.1.1 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背景 |
2.1.2 W公司简介 |
2.2 W公司质量体系概述 |
2.3 W公司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
2.3.1 W公司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2.3.2 W公司质量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三章 W公司建立HACCP体系的方案设计 |
3.1 W公司HACCP体系的策划 |
3.2 W公司建立HACCP体系的前提条件 |
3.2.1 建立HACCP体系的前提条件 |
3.2.2 HACCP体系前提条件和GMP之间的关系 |
3.3 W公司建立HACCP体系的预备步骤 |
3.3.1 HACCP小组的组成 |
3.3.2 .产品描述 |
3.3.3 .预期用途的期望 |
3.3.4 .流程图的制定 |
3.3.5 .流程图的确认 |
3.4 危害分析和制定控制措施 |
3.4.1 HACCP的分析工作单设计 |
3.4.2 巴氏杀菌生物危害分析 |
3.5 关键控制点(CCP)的确定和监控 |
3.6 HACCP计划的确认、验证和评审 |
第四章 W公司HACCP体系的实施保障和效果评价 |
4.1 W公司建立HACCP体系的保障措施 |
4.1.1 领导作用 |
4.1.2 全员参与 |
4.1.3 .文件管理 |
4.2 W公司建立HACCP体系后的效果评价 |
4.3 W公司建立HACCP体系值得改进之处 |
4.3.1 关于新的食品安全问题 |
4.3.2 建立危害数据库 |
4.3.3 加强数据分析能力 |
4.3.4 建立定期走入现场的HACCP活动机制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我国薯类及膨化食品行业质量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行业特点及发展趋势 |
1. 原料品种专用化 |
2. 生产规模大型化 |
3. 生产开发产业化 |
4. 高新技术实用化 |
5. 质量控制全程化 |
二、我国薯类和膨化食品行业的安全现状 |
1. 质量抽查情况 |
2. 容易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和分析 |
三、薯类及膨化食品安全质量相关标准 |
1. 现行的薯类及膨化食品安全质量相关标准 |
2. 食品添加剂使用要求 |
四、对薯类和膨化食品行业质量提升的建议 |
1. 企业依据相关标准规范生产 |
2. 制定相关标准提高检测技术水平 |
3. 加强监管力度 |
4. 加强对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宣传 |
(5)我国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问题的政府监管研究 ——以南通市通州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与目的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1.2.2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研究状况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食品安全监管的界定、相关理论及分析 |
2.1 食品安全与政府监管的界定 |
2.1.1 食品安全的概念界定 |
2.1.2 政府监管的概念界定 |
2.2 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理论 |
2.2.1 HACCP管理理论 |
2.2.2 GMP规范管理理论 |
2.3 食品安全问题监管的分析 |
2.3.1 市场调控失灵 |
2.3.2 政府监管失灵 |
第三章 我国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以南通市通州区为例 |
3.1 我国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
3.1.1 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法规概述 |
3.1.2 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安全监管主体现状 |
3.2 我国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
3.3 我国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
3.3.1 食品安全监管法规体系不完善 |
3.3.2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 |
3.3.3 食品加工生产企业规模参差不齐 |
3.3.4 食品检测技术落后 |
3.3.5 监管人员监管不到位 |
3.3.6 食品溯源与召回制度不完备 |
第四章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生产监管经验及借鉴意义 |
4.1 发达国家食品生产加工的安全监管经验 |
4.1.1 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 |
4.1.2 欧盟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 |
4.1.3 加拿大的食品安全监管 |
4.2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借鉴意义 |
4.2.1 完善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 |
4.2.2 独立统一的监管部门 |
4.2.3 风险分析和食品安全预警制度 |
第五章 加强我国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体系 |
5.2 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
5.3 加强对食品加工生产企业的监管 |
5.4 推进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建设 |
5.5 改进食品生产加工的安全监管模式 |
5.6 其他建议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关注食品安全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致谢 |
(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思路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资料 |
2.2 研究工具 |
2.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2.3.1 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 |
2.3.2 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 |
2.3.3 深度访谈和专家组讨论 |
2.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2.4.1 数据筛查和整理 |
2.4.2 统计分析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2.6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 |
3.1 我国现行食品标准框架研究 |
3.1.1 标准的层级属性和强制属性 |
3.1.2 标准的归口管理部门情况 |
3.1.3 标准的类别分析 |
3.2 国际组织以及发达国家的标准体系概况 |
3.2.1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
3.2.2 美国 |
3.2.3 欧盟 |
3.2.4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
3.2.5 加拿大 |
3.2.6 韩国 |
3.2.7 日本 |
3.3 国内外食品安全法规标准体系的比较 |
3.3.1 食品安全标准或技术法规的制定机构 |
3.3.2 食品安全标准或技术法规的框架内容 |
3.3.3 食品安全标准或技术法规的制定程序 |
3.3.4 小结 |
3.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建设专家咨询 |
3.4.1 调查问卷的评价 |
3.4.2 专家结构分析 |
3.4.3 专家的权威程度分析 |
3.4.4 标准体系分析结果 |
3.5 专家深度访谈结果 |
3.5.1 访谈提纲的内容 |
3.5.2 访谈专家的基本情况 |
3.5.3 访谈结果 |
3.6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应包含的内容 |
3.6.1 食品中化学因素的控制 |
3.6.2 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控制 |
3.6.3 食品产品中其他安全指标的管理 |
3.6.4 食品添加剂和包装材料的质量规格管理 |
3.6.5 转基因等生物技术和新资源食品的管理 |
3.6.6 食品标签的管理 |
3.6.7 检验方法的管理 |
3.7 建议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框架 |
4 讨论 |
4.1 制定背景和研究方法 |
4.2 国内外标准体系的比较研究 |
4.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的几个重点问题 |
4.3.1 关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的构建原则 |
4.3.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强制属性 |
4.3.3 违法添加是否需要纳入食品安全标准管理 |
4.3.4 食品产品的质量指标 |
4.3.5 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分类系统 |
4.4 食品安全标准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发挥的作用 |
4.5 建议下一步开展的研究 |
5 结论和创新点 |
5.1 结论 |
5.1.1 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迫切需要健全完善 |
5.1.2 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和技术法规体系日趋协调一致 |
5.1.3 关于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框架的建议科学合理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食品企业生产通用卫生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食品企业生产通用卫生规范研究进展 |
第一章 食品企业生产通用卫生规范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方法 |
2.2 问卷调查法 |
2.3 征求意见法 |
2.4 国际标准比对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问卷调查结果 |
3.2 征求意见结果 |
3.3 国内外标准比对研究结果 |
3.4 食品企业生产通用卫生规范的框架和修改内容研究结果 |
3.5 标准修订前后的主要变化及原因 |
第四章 讨论和建议 |
4.1 修订食品企业生产通用卫生规范的紧迫性 |
4.2 调整食品生产企业生产通用卫生规范的内容 |
4.3 对制修订食品生产规范类安全标准的建议 |
4.4 新旧通用规范之间的主要区别 |
4.5 健全食品安全规范类标准体系应加强的基础工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食品企业调查表 |
附录2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征求意见表 |
附录3 综述:国内外生产过程食品管理、法规和标准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风险分析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食品安全问题的尖锐化 |
1.1.2 我国食品标准概况 |
1.1.3 风险分析在食品标准制定中应用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风险分析及其在国际食品标准制定中的应用现状 |
2.1 食品风险分析理论及其研究概况 |
2.1.1 食品安全理论 |
2.1.2 食品风险分析理论 |
2.1.3 食品风险分析相关研究 |
2.2 国际食品标准制定中的风险分析 |
2.3 风险分析在食品标准制定中应用的国际经验总结 |
第3章 我国食品标准制定及风险分析应用现状研究 |
3.1 我国食品标准的发展背景 |
3.1.1 食品标准发展阶段 |
3.1.2 食品标准分类 |
3.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 |
3.2 《食品安全法》颁布前我国食品标准的制定 |
3.2.1 标准制定主体 |
3.2.2 标准制定流程 |
3.2.3 标准制定案例分析 |
3.3 食品风险分析在我国的应用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4章 《生乳》标准微生物风险分析的案例研究 |
4.1 《生乳》标准制定的背景 |
4.2 风险评估 |
4.2.1 危害识别 |
4.2.2 危害描述 |
4.2.3 风险描述 |
4.3 风险管理 |
4.3.1 原标准中风险管理措施分析 |
4.3.2 国际风险管理措施分析 |
4.3.3 风险管理措施的拟定 |
4.4 风险交流 |
4.4.1 标准征求意见的反馈与分析 |
4.4.2 标准实施阶段的风险交流 |
4.5 经验总结 |
4.5.1 成功经验 |
4.5.2 不足之处 |
第5章 基于风险分析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流程构建 |
5.1 构建基于风险分析的组织架构和流程的必要性分析 |
5.1.1 我国法律对食品风险分析的要求 |
5.1.2 食品标准制定国际经验的启示 |
5.1.3 我国食品标准制定实践的启示 |
5.2 组织架构的改进 |
5.2.1 国际食品管理组织架构的三种模式 |
5.2.2 我国食品管理组织架构现状 |
5.2.3 我国食品风险分析组织架构的建议 |
5.2.4 我国食品管理组织架构比较分析 |
5.3 风险交流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5.3.1 风险交流的重要性及现状 |
5.3.2 有效风险交流的障碍分析 |
5.3.3 风险交流的改进建议 |
5.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的流程构建 |
5.4.1 现行食品标准制定流程的问题 |
5.4.2 基于风险分析的标准制定流程构建 |
5.4.3 新旧流程的比较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工作内容和成果 |
6.2 本文研究局限 |
6.3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GMP在奶源建设中的应用现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GMP 的发展历程 |
1.1.1 GMP 的起源与发展 |
1.1.2 我国食品 GMP 的发展 |
1.2 食品 GMP 基本概述 |
1.2.1 GMP 的含义 |
1.2.2 GMP 的内容 |
1.2.3 GMP 的本质与核心 |
1.2.4 GMP 的工作重点 |
1.2.5 GMP 的基本精神和目的 |
1.2.6 GMP 从四个方面来保障消费者权益 |
1.2.7 GMP 分类 |
1.3 GMP 与 SSOP 和 HACCP 的相互关系 |
1.3.1 GMP 与 SSOP 的关系 |
1.3.2 GMP 与 HACCP 的关系 |
1.3.3 SSOP 与 HACCP 的关系 |
1.3.4 三者之间的关系 |
1.4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背景 |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思路 |
第2章 国外奶源建设中 GMP 管理经验的分析与借鉴 |
2.1 国外奶源 GMP 管理4M 要素优势 |
2.1.1 重视人员的素质、技能和培训教育 |
2.1.2 重视科学的厂房,优越的设备 |
2.1.3 科学的原料投入与管理 |
2.1.4 软件建设的科学管理与认真执行 |
2.2 国外奶源保障其 GMP 管理有效落实的外部条件 |
2.2.1 政府支持 |
2.2.2 行业约束 |
2.2.3 企业自控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奶源建设中 GMP 管理现状的总结与归纳 |
3.1 我国奶源 GMP 管理4M 要素劣势 |
3.1.1 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技能和培训教育缺乏 |
3.1.2 奶源牧场建设不科学,设备落后、缺乏、架空 |
3.1.3 饲料的投入与使用数量、质量不安全 |
3.1.4 奶源软件建设与管理不科学,执行不认真 |
3.2 我国缺乏能保障奶源 GMP 管理有效落实的外部条件 |
3.2.1 政府支持不力 |
3.2.2 行业规范混乱 |
3.2.3 企业管理不善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GMP 管理在我国奶源建设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
4.1 优化我国奶源 GMP 管理4M 要素 |
4.1.1 强化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与教育 |
4.1.2 合理规划奶源牧场,加大对设备的投入与管理 |
4.1.3 合理发展饲料种植业,加大对奶源原料的管理 |
4.1.4 合理进行奶源软件建设,并认真执行 |
4.2 优化我国保障奶源 GMP 管理有效落实的外部条件 |
4.2.1 加强政府支持 |
4.2.2 优化行业规范 |
4.2.3 优化企业管理 |
4.2.4 发挥社会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表1 英文缩写词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食品供应链安全(六) 食品安全方针与管理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 食品良好生产规范 (GMP) |
1.1 GMP体系的概述 |
1.2 食品GMP的发展历程 |
1.3 GMP内容的基本要素 |
1.4 GMP的基本原则 |
1.5 GMP体系的应用 |
2 卫生标准操作程序 (SSOP) |
2.1 SSOP体系的概述 |
2.2 SSOP的发展历程 |
2.3 SSOP的基本内容 |
3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HACCP) |
3.1 HACCP体系的概述 |
3.2 HACCP的发展历程 |
3.3 HACCP原理 |
3.4 HACCP实施程序 |
3.4.1 组建HACCP管理小组 |
3.4.2 确定危害源 |
3.4.3 确定关键控制点 |
3.4.4 管制标准的细化及评价 |
3.4.5 监测实施 |
3.4.6 控制系统的纠正 |
3.4.7 HACCP系统有效性确认 |
3.5 HACCP体系在食品中的应用 |
3.5.1 HACCP体系在原料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
3.5.2 HACCP体系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
3.5.3 HACCP体系在食品流通中的应用 |
4 食品可追溯体系 (Food Traceability System) |
4.1 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概述 |
4.2 实施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意义 |
4.2.1 食品可追溯体系赋予了食品电子身份证 |
4.2.2 食品可追溯体系能够提高食品质量, 增强食品的国际竞争力 |
5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
5.1 ISO9000概述 |
5.2 ISO9000的发展历程 |
5.3 ISO9000的特点 |
6 良好农业规范 (GAP) |
6.1 GAP的概述 |
6.2 GAP实施要点 |
6.3 GAP的实施注意事项 |
7 质量安全 (QS) |
7.1 QS概述 |
7.2 QS的发展历程 |
7.3 QS认证的内容 |
7.4 在使用和检验QS标志时应注意的问题 |
8 前景展望 |
四、膨化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制定及执行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生产企业现场核查[A]. 蔡玮红. 2020广州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行业发展论坛暨特医食品法规标准及注册申报全流程专题研讨会资料汇编, 2020
- [2]云南省食品添加剂使用与安全监管研究[D]. 戚晓燕.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5)
- [3]W公司质量管理HACCP体系的构建研究[D]. 闵伟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4]我国薯类及膨化食品行业质量报告[J]. 刘丁. 质量与标准化, 2013(12)
- [5]我国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问题的政府监管研究 ——以南通市通州区为例[D]. 朱瑜.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7)
- [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研究[D]. 何翔. 中南大学, 2013(01)
- [7]食品企业生产通用卫生规范研究[D]. 廖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2(08)
- [8]风险分析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中的应用研究[D]. 陶宏. 清华大学, 2012(07)
- [9]GMP在奶源建设中的应用现状与分析[D]. 白绍飞. 河南科技大学, 2011(09)
- [10]食品供应链安全(六) 食品安全方针与管理体系[J]. 王盼盼. 肉类研究,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