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色小胶印市场化之路

多色小胶印市场化之路

一、多色小胶印市场化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印刷机械分会[1](2014)在《市场决定优胜劣汰 转型升级大浪淘沙——2014年一季度印机行业62家企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机行业一季度生产经营运行状况仍不尽人意,市场在冷冬佳节里,历年来都是产品销售的淡季,再加之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下,处在经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导致经济下行和风险突出等错综复杂局面。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企业生存发展和转型升级应如何去做,给企业带来了众多前所未有的不定因素和难解课题。

邓小娇[2](2012)在《上海近现代书刊印刷业变迁研究初探(1930年-201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现代上海书刊印刷业变迁研究初探(1930-2010)》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文化传播学、产业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对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的上海书刊印刷业在生产、技术、人员、以及与社会文化、出版的互动等这些方面,做了清晰的脉络梳理。并重点分析上海的书刊印刷在社会发展变迁中所展现出来的不同业态。分析在书刊印刷技术、从业人员相关要素、书刊印书的经营上都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在当前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上海的书刊印刷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优势和劣势等。本论文从历史的思维角度出发,对于作为文化产业一部分的上海书刊印刷业做变迁分析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上海的书刊印刷自20世纪30年代达到发展的顶峰,成为全国甚至是远东的书刊印刷中心。自此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上海的书刊印刷在全国书刊印刷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已不复书刊印刷中心的地位。尤其是本世纪80、90年代以后,印刷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海的书刊印刷步入微利时代,尤其是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的印刷业发展非常的迅速,上海远远落后。分析上海的书刊印刷变迁和社会变迁的关系是对于历史的一种总结和回顾,也是为了对于当前上海书刊印刷业在数字时代下,在转型时期如何更好的发展提供借鉴分析作用。本文的研究建立在大量的史料分析、实地考察、人物访谈的基础上,得到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原始材料和第一手资料。对于这些资料本人做了基础性的梳理,并进行了多次的再整理。本文运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理论、技术创新理论、企业管理制度理论等对上海书刊印刷业变迁和社会变迁的研究初探,得出了以下的结论:一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这些宏观环境、国家层面的控制力影响着书刊印刷的生产关系,促使书刊印刷业调整生产力,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达到平衡。二是,技术层面的技术革新是书刊印刷业变迁的直接动力,每一次的技术变革都使得书刊印刷业的形态,生产方式等发生巨大的变化。三是,微观层面上企业管理制度上的不断革新对于书刊印刷的发展起到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韩晓良[3](2011)在《中国印机民营企业的“崛起”之路》文中研究指明2011年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起始年,也是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第一年,在新的发展时期,正确判断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市场格局造成的影响,把握印刷设备市场未来的发展走势,印刷机械行业应该在发展规划中确立正确的发展方针。2010年8月28日《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提出:加快国有

韩晓良[4](2009)在《印机行业发展60年》文中研究说明一、建国初期的印刷设备制造业(1949~1960年)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的印刷设备制造企业多为机械作坊,只能进行印刷设备维修和仿制。印刷设备制造业规模小、产品品种少、技术落后,只能生产手续纸、脚踏或手摇动力的石印印刷机、平台印刷机、圆盘印刷机。新闻印刷和书刊印刷所使用的设备主要

匡导球[5](2009)在《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世纪的一百年间,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在这一特定的社会和科技背景下,中国出版技术完成了从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的转型。对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的历史变迁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与分析,探索中国传统出版技术向现代出版技术转型的动因、机制与变迁模式,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发展提供历史借鉴,既有学术价值,也有现实意义。而从技术史的角度研究中国出版业的变迁,目前仍是学术界很少涉足的领域。界定出版技术的定义、性质及其构成是研究出版技术变迁的前提。出版技术是指传播主体对作品信息进行编辑、复制以及“原样”传输的操作技能,是反映在物质形态的工具、机器等装备,网络形态的系统、程序等软件,以及出版过程中体现的信息组织理念、工艺流程和实施手段。出版技术是观念形态与操作形态的统一,而非出版过程中具体工艺过程的简单拼加。出版技术至少包括编辑技术、复制技术、介质制造技术和发行技术四个方面。出版技术的每次重大创新,都大大增强了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改进了人类文化交流的方式,给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因而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科学划分出版技术的发展阶段是研究出版技术变迁的基础。从社会形态、技术手段分析,二十世纪的中国出版技术变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00年至1949年;1950年至1984年;1985年至2000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变迁轨迹。世纪之初,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新技术、出版救国的新思潮、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出版技术的近代化。铅活字技术与半机械化印刷技术的结合,提高了出版生产的效率,出版物的外在形式、印装水平、发行方式也得到全面更新;在新技术条件下,传统编辑形态和编辑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编辑形制基本形成。中国出版业核心技术、工作流程、组织形式、经济规模均发生了重大改变,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都实现了深刻变革.1950年后,出版业整体过渡到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阶段,出版各部门产量、质量都得到显着提高,编辑、制版、印刷、装订及发行等环节实现了整体配套.但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出版技术总体发展较为缓慢,没有实质性突破,且各技术门类发展不平衡。80代初,造纸工业基本实现机械化,但因原料供给、科研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而此阶段编辑技术从选题、内容编排到校正、定稿等环节日益完善和规范,标志着编辑技术体系更加成熟。专业化的发行体制解决了发行覆盖面小、渠道残缺堵塞等技术难题。在出版技术自主创新方面,受工业制造水平影响,投入生产环节的新产品、新设备不多,但在研发方面仍有不少突破,为80年代中期出版技术实现革命性突破奠定了基础。现代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始于1985年,以北大激光照排技术通过国家鉴定为标志。随着计算机排版技术的发展,出版业彻底告别“铅与火”而走向“光与电”,“数字化工作流程”将印前、印刷和印后过程整合成一个具有统一数据格式的不可分割的系统;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光纤通讯技术的发展,编辑技术趋向于数字化、自动化和一体化;各种适合海量存储的磁、光等新型出版介质的问世使信息存储不再局限于单一纸介质,出现了风格迥异的数字出版技术;在高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撑下,依靠功能强大的办公、营销管理等应用软件,出版发行和销售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成为现实。现代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拓展了出版的外延,建立在“机械复制”技术基础之上的出版形态已不是出版业的全部,出版产业开始走向以文化资源整理和内容创作为表现形式的信息生产和再生产。纵观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史,我们可以看出,出版是一个技术驱动的行业,出版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具有其独特的进化规律,呈现出加速性、累积性、一体化和数字化等特征。出版技术并不是按照一种内在的、固有的技术逻辑发展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驱动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因素包括:(1)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史推动;(2)文化启蒙、民族运动与文化建设的政治推动;(3)科技革命与相关技术群落的技术推动;(4)技术创新政策与科研体制改革的制度推动;(5)出版产业迅速发展的市场推动。出版技术的转型机制,表现为技术——需求双重诱因模式、政府行为诱因模式与企业行为诱因模式。不同的创新机制,产生不同的创新效应。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出版技术的创新机制也呈现出相应的演变轨迹。1978年以后,由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出版技术创新开始由政府推动向市场推动转变,其结果是技术进步的速率加快、周期变短,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为主导的多维整合效应逐步显现。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成果,推进出版技术创新的方向是正确的。但一味引进成套设备,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技术依赖性,制约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更严重的后果是,在出版这样一个特殊行业,缺乏技术自主性,稍有不慎,将危及国家信息安全。出版传播技术的变迁是自然世界的动态进化过程,从印刷、网络出版到跨媒体出版,出版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增加了出版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力,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表现在出版技术进步不断增强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出版技术发展推动人类文化交流模式转变以及网络出版技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中国出版技术创新已走过“引进创新”阶段,正致力于技术的“集成创新”,其未来方向应是“自主创新”。为此,必须改善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改进技术引进方式,建立新的技术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平台,形成新的技术激励扩散机制,并以市场为导向,坚持高起点与延续性,实现出版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推动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目标和途径,以及通过制度创新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薛金萍[6](2008)在《困惑后突围,北人小胶印扣开德鲁巴之门》文中指出随着国内出版业市场逐步放开,出版物的短版印刷受到业内关注,简单的产品目录、产品介绍、价格表和其他印刷材料等需商业短版印刷业务也随之快速增长。商业短版印刷已经成为印刷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和新的盈利点,促进了小胶印市场的繁荣,从而使小胶印机制造业成为行业

薛金萍[7](2008)在《困惑后突围,北人小胶印扣开德鲁巴之门》文中提出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小胶印市场初出茅庐:20世纪末期.国内印刷企业掀起多色小胶印市场的狂潮;21世纪初期,北人小胶印高举"四化"旗帜即将进军德鲁巴。

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印刷机械分会[8](2008)在《发展印刷机械行业 “好”字优先——2007年度印机行业经济指标情况分析》文中认为2007年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印机行业的大立之年。企业更多精力集中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降低消耗、追求环保、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上,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优良业绩,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平稳增长,持续发展。2007年印机行业(59)家主要业绩情况分析

韩晓良[9](2007)在《从多色小型平版印刷机看印刷市场走向》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生活用品还是工业产品,走向成熟经历的周期逐步缩短,我国产品正以前所未有的更新速度,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印刷业的发展,印刷机械产品也从没有规矩的单色印刷发展到可以套印的双色印刷,甚至多功能打码

杨丽红[10](2005)在《浅论应用胶印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制作版画及其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提出应用胶印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制作版画,并从版画发生发展历史和版画制作特点方面论证了胶印版画是历史发展必然,其艺术特征符合版画的本质和内涵特性。同时论述了胶印版画的历史意义并简述了胶印版画的制作过程。

二、多色小胶印市场化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色小胶印市场化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市场决定优胜劣汰 转型升级大浪淘沙——2014年一季度印机行业62家企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印机行业运营情况分析
优者发展沙中亮金
    1.科技进步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向高档化产品发展
    2.民营企业是行业发展的顶梁柱
    3.出口交货值占产品销售收入比例上升
    4.形成不同特色的转型带头企业, 领跑行业发展

(2)上海近现代书刊印刷业变迁研究初探(1930年-2010年)(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学术回顾
        一、史料
        二、对书刊印刷变迁机制的理论分析
        三、多角度探讨上海书刊印刷发展
        四、问题与展望
    第三节 研究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第二章 建国前上海书刊印刷业发展概述(1930—1949)
    第一节 背景概述
        一、民国时期上海独特的文化环境
        二、现代意义出版印刷的产生
    第二节 上海——近代书刊印刷业的中心
        一、繁荣一时的上海书刊印刷业
        二、战乱中的上海书刊印刷业
    第三节 解放前上海书刊印刷业的特点
        一、民营资本构成占主流
        二、商业化的经营模式
        三、印刷技术的先进性和依赖性
第三章 建国后上海书刊印刷的恢复与提高(1950-1977)
    第一节 建国后书刊印刷业的大调整
        一、薄弱的书刊印刷业
        二、逐渐复苏的书刊印刷业
        三、对图书出版业的有力支撑
    第二节 计划经济下的上海书刊印刷业
        一、上海书刊印刷力量的调整与转移
        二、书刊印刷管理体制格局的形成
        三、上海书刊印刷仍旧发挥主导作用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上海书刊印刷业(1978—2010)
    第一节 上海书刊印刷业的繁荣
        一、供不应求的书刊印刷市场
        二、上海书刊印刷业的向前发展
    第二节 书刊定点时期的上海书刊印刷业
        一、 书刊印刷定点的背景
        二、两级定点书刊印刷企业的发展
        三、出版系统书刊印刷的改革
    第三节 新时期的上海书刊印刷
        一、微利时代的来临
        二、书刊印刷的数字化
第五章 上海近现代书刊印刷变迁分析
    第一节 上海书刊印刷行业的变迁
        一、书刊印刷技术的前进
        二、书刊印刷从业人员相关要素的转移
        三、书刊印刷业经营形态的转移
    第二节 书刊印刷行业变迁和社会变迁的关系分析
        一、书刊印刷生产和社会的互动分析
        二、国家强制指令和国家引导
        三、技术变革影响分析
        四、企业管理制度影响
    第三节 展望
        一、现阶段上海书刊印刷业的SWOT分析
        二、结语
论文说明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答辩委员会签名
致谢

(5)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主要内容、结构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及其发展
    第一节 出版技术、技术体系及其发展轨迹
        一、出版技术的内涵界定
        二、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
        三、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轨迹
    第二节 中国传统出版技术的历史遗产
        一、中国传统出版技术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出版技术对西方近代出版技术的影响
    第三节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的历史分期
        一、近代出版技术的引进与普遍应用(1900年至1949年)
        二、现代出版技术的初步形成(1950年至1984年)
        三、现代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1985至2000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近代出版技术的引进与普遍应用(1900-1949)
    第一节 近代出版技术传入的历史背景
        一、晚清西学东渐与近代出版起源
        二、文化启蒙运动与近代出版高潮
        三、洋务运动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
    第二节 近代印刷、造纸与装订技术的引进
        一、近代印刷技术的传入及普遍应用
        二、近代机器造纸技术的引进与应用
        三、出版物新式装订技术的应用
    第三节 编辑理念、编辑与发行技术更新
        一、编辑理念的更新
        二、编辑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三、发行技术的更新
    第四节 新型出版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出版业转型
        一、中国近代出版技术的革新过程
        二、新型出版机构的出现及其商业化
        三、中国出版业的近代化转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出版技术的初步形成(1950-1984)
    第一节 50年代初期出版业的整合与改造
        一、50年代初期出版业发展概况
        二、私营出版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工业化战略"与出版业布局调整
    第二节 印刷技术的发展
        一、凸版印刷技术的兴衰
        二、平版印刷技术的发展
        三、凹版印刷技术的进步
        四、书刊装订技术的提升
    第三节 出版材料制造技术的突破
        一、造纸技术体系的完善
        二、制版材料制造技术的进步
        三、油墨制造技术的发展
    第四节 编辑与发行技术的创新
        一、编辑技术体系的日益完善
        二、书刊装帧技术的发展
        三、专业化发行技术流程的构建
    第五节 出版理念、经营机制更新与现代出版业的初步形成
        一、出版理念的更新
        二、出版体制改革与经营机制转型
        三、现代出版业的初步形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1985-2000)
    第一节 全球化、信息化与中国出版技术创新
        一、新科技革命与出版业技术创新
        二、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与出版产业兴起
        三、全球化推动出版产业和出版技术升级
    第二节 "748"工程与汉字激光照排技术
        一、"748"工程:突破"铅与火"的自主创新之路
        二、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发展及其原理
        三、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及其发展
    第三节 信息处理数字化与编辑技术体系变革
        一、采编系统数字化技术
        二、出版信息存储与数据库应用技术
        三、出版数据远程传输技术
    第四节 高新印刷技术普遍应用与出版介质的更新
        一、现代高速印刷机械的普遍使用
        二、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
        三、数字化直接印刷技术
        四、新型出版介质制作技术的发展
    第五节 数字出版技术发展与管理模式创新
        一、数字出版技术及其形态演变
        二、新型出版模式与出版技术平台
        三、基于信息化的出版管理与发行模式创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机制与路径
    第一节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特征
        一、出版技术成果的累积性
        二、出版技术发展的加速性
        三、出版技术一体化
        四、出版技术数字化
    第二节 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史推动
        二、文化启蒙与民族复兴的政治推动
        三、科技革命与相关技术群落的技术推动
        四、技术创新政策与科研体制改革的制度推动
        五、文化产业发展与行业内部竞争的市场推动
    第三节 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机制与模式
        一、中国出版技术的创新机制
        二、出版技术国家主导型创新模式
        三、出版技术国家诱导与企业自主创新互动模式
    第四节 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路径
        一、中国出版技术的引进创新
        二、中国出版技术的集成创新
        三、中国出版技术的原始创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启示
    第一节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出版技术进步不断增强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出版技术进步改变人类文化交流方式
        三、网络出版技术改变人类信息传播格局
    第二节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变迁的借鉴意义
        一、必须改进出版技术引进方式
        二、技术研发必须坚持高起点与延续性
        三、技术创新必须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四、技术进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第三节 新时期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目标和途径
        一、新时期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
        二、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
        三、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途径
    第四节 推动出版技术进步的创新思考
        一、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科技环境
        二、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三、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扩散激励机制
        四、优化出版技术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多色小胶印市场化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市场决定优胜劣汰 转型升级大浪淘沙——2014年一季度印机行业62家企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分析[J]. 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印刷机械分会. 印刷工业, 2014(05)
  • [2]上海近现代书刊印刷业变迁研究初探(1930年-2010年)[D]. 邓小娇.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 [3]中国印机民营企业的“崛起”之路[J]. 韩晓良. 今日印刷, 2011(02)
  • [4]印机行业发展60年[J]. 韩晓良. 印刷工业, 2009(09)
  • [5]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D]. 匡导球.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4)
  • [6]困惑后突围,北人小胶印扣开德鲁巴之门[J]. 薛金萍. 中国包装, 2008(02)
  • [7]困惑后突围,北人小胶印扣开德鲁巴之门[J]. 薛金萍. 今日印刷, 2008(04)
  • [8]发展印刷机械行业 “好”字优先——2007年度印机行业经济指标情况分析[J]. 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印刷机械分会. 今日印刷, 2008(03)
  • [9]从多色小型平版印刷机看印刷市场走向[J]. 韩晓良. 今日印刷, 2007(03)
  • [10]浅论应用胶印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制作版画及其意义[J]. 杨丽红. 中国科技信息, 2005(14)

标签:;  ;  ;  ;  ;  

多色小胶印市场化之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