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和国际竞争力

国内和国际竞争力

一、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力(论文文献综述)

李佐智[1](2021)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带来了国际运输交易成本日趋下降,国际供应链日趋完善,以碎片化、分散化为特征的新型国际分工体系日趋成熟,商品生产的各个增值环节(包括产品研发、设计、加工组装、营销等)逐渐分散开,成为一个个独立的流程,构成了跨境交换和价值创造的“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深刻地影响着国际贸易与投资,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将其产品和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输出到其他国家,经过加工之后再出口,形成最终产品并产生市场价值。由于涉及到中间产品的多次跨境折返,因此使用传统的总量分析法必定会造成“重复统计”问题。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使用全球投入产出模型,使用贸易增加值指标来尽可能减小重复计算和贸易扭曲的影响,也可以较为清楚地展示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价值贡献程度。伴随着货物贸易的大规模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也随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包括仓储、物流、运输、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部门。中国作为服务贸易大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规模很高,但我国的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仍然较低,且国际化水平较低。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加工制造业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下游,也就意味着我国的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仍然在于成本的优势。而随着我国的劳动力要素优势的不复存在,以及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我国的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艰难时期,因此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贸易也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因为率先走完了工业化道路,同时也是全球服务贸易强国,其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很高,因此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贸易上的成功经验,来推动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国际化水平等方面的提升。本文以全球价值链为视角,以全球投入产出模型和增加值贸易为方法指标,通过对中美两国的生产性服务贸易进行对比,梳理和总结中美两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异同和差距,为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地位和参与度、国际竞争力、增加值进出口的结构性分解、中美双边产业生产性服务贸易分解等四个方面进行比较,构建模型和指标,具体结论如下:第一,从GVC参与度、GVC前向关联度、GVC后向关联度、GVC产业演进系数四个指标来看,我国的通信、计算机服务、运输仓储等资本密集型服务部门的GVC参与度较高,除此之外,其余的知识密集型服务部门的参与度均比较低,尤其是金融与保险、商务服务业的参与度均较低。劳动密集型服务部门的参与度持续下降,这表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以劳动力要素投入为主的服务业优势已经难以为继。美国则在金融与保险业的参与度仍然较高,在劳动密集型服务部门、资本密集型服务部门和高技术服务领域的参与度比较高。从GVC前向相关联度看,中国的资本密集型服务、知识密集型服务部门的前向关联度较高。这表明我国的资本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正在以中间投入的形式与全球价值链逐步融合;而同样的问题是,劳动密集型服务和金融的GVC前向关联度则非常低;而美国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前向关联度变化不大,只有金融部门的GVC前向关联度在2008年前后出现了由升变降的转折变化,这表明美国在金融危机后其金融中心地位在削弱。从GVC后向关联度看,中国生产性服务部门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这表明我国通过中间产品进口的形式对GVC的贡献程度正在逐步下降;而美国则相对稳定,波动较大的仍然是金融业,其在2008年前后仍然出现了先升后降的变化态势。从GVC产业演进系数来看,中美的生产性服务业GVC产业演进系数均大于0,这表明两国生产型服务业都在向着高级化方向演进,即由劳动密集型服务部门向资本和知识密集型服务部门演进,并且中国的演进速度要快于美国。第二,从改进后的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对比来看,中国绝大多数的生产性服务部门均具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只有建筑、维修等劳动密集型服务部门缺乏竞争力,但维修服务部门的竞争力基本保持上升趋势;资本密集型服务部门中,运输/仓储/邮政部门表现为具有较弱的劣势,通信/计算机服务部门表现出较弱的竞争力且逐年下降,这说明在该领域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知识密集型服务部门中,金融与保险竞争力最高,这表明我国的金融保险业能够面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而其他部门则表现欠佳,特别是在法律、会计、咨询等服务部门中的竞争力非常低,缺乏竞争优势相关的优秀人才。美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均比较高,尤其是在金融、法律、咨询等知识密集型服务部门的竞争力非常高,仅运输/仓储部门竞争力偏低;资本密集型服务部门中,通信/计算机服务的竞争优势波动明显,高科技服务部门成为了美国重点的出口服务产品;而运输/仓储/邮政服务部门当中,具有发展潜力,其国际市场份额仍然存在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劳动密集型服务部门中,美国在建筑服务等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服务部门中缺乏竞争优势。第三,从对中美生产性服务部门增加值进出口额的结构分解来看:(1)中国生产性服务增加值出口主要受到中国国内内服务部门的增加值系数、前向与后向国际产业关联、外国国内的产业关联、国外生产性服务需求的结构、外国需求的来源地分布、国外生产性服务的需求规模等因素的影响,这说明中国的服务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较为成功;我国制成品间接地带动了我国生产性服务的出口;生产性服务增加值出口直接受到国际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美国生产性服务增加值出口则主要受到部门增加值系数变动、国内产业关联程度、服务出口目的地分布、服务出口规模等因素的影响,这表明美国生产性服务出口受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美国国内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利润与增加值出口之间存在着积极正向效应,即提高生产性服务增加值出口的根本仍然在于其服务本身的利润水平,应通过加快研发和提高效率来提高服务增加值出口;美国国内产业关联度的上升会带来生产性服务增加值出口的上升。(2)中国生产性服务增加值进口主要受到生产性服务进口规模的影响,而外国国内的产业关联、外国国家间产业关联、生产性服务产品结构变化等因素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效应不够稳定。这说明生产性服务进口规模的扩大表示我国的服务业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伴随着新外商投资法的出台更会进一步吸引国外生产性服务资本的进驻;对外资采取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会导致在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的进口会逐渐增多,拉动国外生产性服务对我国的增加值出口。美国生产性服务增加值进口主要受到外国国内产业关联、外国国家间产业关联、进口服务产品结构、进口服务规模等因素的影响,这说明美国服务市场开放程度较高,国内服务进口需求较大;外国产业关联的强化会减少美国生产性服务增加值的进口,即当外国国内的产业加强合作时,则必然会增加全球的生产性服务向外国产业流动,从而减少了对美国的输出;如果外国国家间增强了产业关联程度,能够间接带动美国生产性服务增加值进口的提高,其原因在于外国国家间的产业关联强化会对美国企业产生示范效应,美国企业也会通过加强合作提高国外生产性服务进口;美国进口服务的结构优化有助于提升美国生产性服务增加值进口,即美国生产性服务进口结构同美国国内需求相一致,则将导致美国生产性服务增加值进口的增加。第四,从中美双边的生产性服务贸易分解来看,中美双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增加值绝大多数被各自国内所吸收,统计在中美两国各自的GDP账户之中,这就导致中美双边生产性服务贸易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1)以最终服务形式出口的比重稳中有升,以中间服务投入形式出口所占比重升幅较小,这表明中美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上参与关联程度逐渐下降,两国应加强在全球价值链上的生产性服务贸易合作;(2)两国生产性服务部门的源于国外重复统计部分所占比重明显不对称,中国低于美国,即中国生产性服务部门的海外价值链较短,对海外市场的延伸程度有待提高,而美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海外价值链相对较长;(3)中美生产性服务源于国内重复统计部分所占比重基本一致,即两国在各自国内参与生产分工的程度基本一致,而且都没有在国内市场上与其他经济部门形成较好的分工协作。这说明中美两国在生产性服务贸易上的国际联系较少,需要通过双边BIT谈判来加强合作,进一步相互开放生产性服务市场。据此,可以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如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国际化,进一步开放国内服务市场;争取国际服务经贸规则的话语权;力推中美BIT谈判进展;加快生产性服务出口载体的建设;加强高层次生产性服务贸易人才培养;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等。

黄智[2](2021)在《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出口占商品出口比重长期高于90%,为中国对外经济的持续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近几年的现实观察中,一些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制造业出口增长呈放缓趋势,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结构中的核心内容,其出口竞争力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分工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出口竞争力,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因此,本文主要聚焦以下问题:当前中国的制造业和制造业出口是否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哪些因素驱动了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在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贸环境中,如何科学地指导制造业提升出口竞争力,最终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解答这些问题,本文将分为七个章节进行详细讨论,具体如下:第一章主要论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明确研究范式、研究内容和主要方法,并对论文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界定。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本章围绕国际分工理论凝练本文理论脉络,梳理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总结出口竞争力的测度方法,对近年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夯实本文研究基础并拓展研究视角。第三章对中国制造业和制造业出口的现状展开研究。本章从研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概况入手,接着分析制造业出口的现状特征和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出口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仍面临高端产品竞争力不足、国际竞争和贸易摩擦加剧等问题。第四章为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测算和分析。本章分别从规模和质量两个维度测度中国制造业整体和细分行业两个层面的出口竞争力,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整体规模竞争力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而近年整体质量竞争力处于停滞状态,且传统统计模式下放大了中国制造业出口规模,增加值贸易统计更适合当前国际分工的实际情况;细分制造业行业的出口竞争力演化趋势具有较大差异,但鲜有兼具规模和质量竞争力的行业,进一步证实了制造业的结构性问题;综上,中国制造业出口距离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第五章为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之一。通过构建经济复杂度和技术创新影响出口竞争力的理论模型,并基于制造业行业数据通过面板模型进行验证,研究发现技术创新、经济复杂度和两者的协同效应对中国制造业出口规模竞争力和质量竞争力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六章为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之一。本章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构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垂直专业化水平影响出口竞争力的理论模型,通过面板数据模型验证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阻碍作用,垂直专业化水平对出口竞争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但两者共同影响下仍然能够促进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即加深垂直专业化水平可以抵消政策不确定性的负向冲击作用。第七章为结论和建议。在总结本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加快技术创新、深化国际分工和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三个方面提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整体而言,本文可能在以下两方面形成创新点。第一,理论层面的创新。本文在统一的研究范式下,对影响出口竞争力的诸多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首先,本文着重突出了技术创新和经济复杂度的影响,并构建理论机制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拓展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其次,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垂直专业化水平与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统筹于一个理论框架内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际分工深化和经贸环境变化之间的两难问题。第二,实践层面的创新。本文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求,从规模和质量两个维度综合运用多种指标测度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变化趋势,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在拓展研究边际的同时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并基于全文多个结论,结合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等中国经济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脉络,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张宁宁[3](2021)在《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美分别作为全球第二和第一大经济体,两者之间的双边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当前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分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伴随着中美双边间贸易摩擦与争端地不断加剧,这使得双边经贸合作在难以正常开展的同时对中国相关产业在GVC中的国际分工以及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或增加了难度。不可否认,在经济全球化下,自加入WTO以来,中国凭借自身比较优势合理配置资源,逐渐成为GVC分工和贸易体系中的重要参与者,并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大国,自身经济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获取了明显的收益。然而,随着中国参与GVC分工程度的加深以及在对外贸易中所获取的收益提升,中国在全球市场中所遭受的来自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或贸易壁垒限制也在日益增多,而相较于其他贸易伙伴国,中国所遭受的来自于美国等国家的高频次且具有明显保护主义性质的贸易摩擦或争端却尤为明显。如现阶段不断升级的新一轮中美贸易摩擦,特朗普政府以“中美双边巨额贸易逆差”为借口对华相关产业或产品通过加征高额关税或发动反倾销调查等贸易政策进行严厉打击或限制,甚至官方公开“污名化”中国,比如“中国威胁论”“中国是汇率操纵国”““一带一路”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以及当前“新冠肺炎来源国”等,以期通过各种手段对华相关产业或产品进行围追堵截或打击。而细化看来,会发现美国对华所发起或实施的这一系列贸易政策或限制手段的根本目的为限制或遏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或升级,矛头直指“中国制造2025”计划,以期在限制或扼杀中国中高端技术产业发展以及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维护自身在GVC分工中的核心利益或霸权地位免受威胁或动摇。而对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制造业来说,在当前中美双边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以及逆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其转型升级以及在GVC中的分工地位攀升是否会受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影响?会受到何种影响?具体的影响机制或机理是怎样的?以及基于此情境下如何实现自身向GVC中高端位置攀升?这一系列的问题均值得引起密切关注与探究。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与该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息息相关,贸易政策的作用不容忽视。为此,本文立足于中美双边贸易摩擦与争端不断频发的现实情境下,以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为研究视角,具体探究其对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的影响,以期通过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深化研究,为及时化解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被动局面,积极向价值链中高端位置攀升以及如何更好地规避或弱化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或壁垒限制、推动中美双边经贸正常合作等寻求可行的对策或建议。具体看来,首先,基于对研究背景与意义等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文献梳理,在发现已有研究不足的同时明确本文研究主题与方向;其次,借助数理模型就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并就两者的作用机制进行细化阐述与分析,在此提出相关推论与待研究假设;再次,就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演变、中国制造业GVC国际分工现状进行典型化分析,并就本文重点探究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之间的关系进行初判;接下来,结合理论与典型化分析,重点就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的影响进行实证考察,同时也就GVC参与度、国际竞争力作同步探究,具体主要从整体层面、作用机制层面等方面展开;另外,也就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分工利得进行拓展性考察,在对价值链中贸易利益进行解构与分析的同时进一步结合分解结果就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GVC增值能力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基于前文理论分析、现实解读与实证检验,对中国制造业如何实现GVC分工地位攀升、积极规避或弱化贸易政策限制等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在理论分析部分,借鉴Lorz和Wrede(2008)中有关交易成本的思想以及D-S模型应用,结合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中美双边间的贸易壁垒或制度性障碍这一现实或政策本质,将贸易壁垒或制度性障碍引入模型,以此来探究其对要素流动以及企业生产状态的影响,并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借鉴Antras等(2019,2013)的GVC多阶段生产模型,以此来分析GVC生产分工网络下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所可能产生的交易成本“累积扩大效应”及对其价值链国际竞争力、增值收益以及分工位置的影响。另外,结合现实中美国对华所采取的诸如反倾销等贸易政策会提高双边间贸易壁垒的特性以及有关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相关研究,可发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本质为基于WTO“合法”外衣下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具有较为明显的歧视性,这会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产生直接“抑制”影响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诸如“连带”、“污名化”等影响效应。为此,在此主要沿着“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即贸易政策(壁垒)限制——贸易成本变动——GVC分工”这一逻辑脉络对本文作用机制进行阐述,具体为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所产生或带来的贸易成本变动会通过“抑制连带效应”、“网络链条效应”、“投资跨越效应”以及“污名化效应”四个渠道对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产生影响,并在此提出相关推论和研究假设。在现实解读部分,首先,通过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演变进行分阶段梳理可发现,自中国“入世”以来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正逐渐由“复杂型”向“战略型”转变,且政策转向的动因与不同时期阶段下美国自身经济发展战略、利益集团博弈、社会认知、全球政治经济局势、中美双边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另外,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工具由单一模式向多种模式逐渐转变,且贸易政策制裁领域也在逐步扩大。其次,基于生产分解模型对中国制造业在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状态典型化事实发现:中国制造业更多地是以后向参与的方式融入GVC,且同美、日相比较其后向和深度后向GVC参与度均相对更大;考察期内中国制造业GVC分工位置的波动轨迹大致呈“V”型,且从2012年起表现出明显攀升迹象,但相较于美、英等制造业强国其GVC分工位置仍相对较低,处于中下游位置;在国际竞争力层面,中国制造业相较于美国整体上具有相对更强的国际竞争力,但细化看来会发现中国制造业的这种竞争力更多体现在低技术类别制造业上,而美国却在高技术类别制造业中表现出了更强的国际竞争力,但近年来双边在高技术类别间的竞争力差距在不断缩小。最后,结合出口分解模型对价值链中的贸易利得进行解构发现,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增值收益或获益能力要相对低于美国,但细化看来会发现中国在低技术类别制造业中的增值收益或获利能力要高于美国,而在高技术类别尤其是在高技术制造业中,中国却明显低于美国,但近年来会发现双边在此类型下的价值链增值收益差距正在逐渐减小。在实证检验部分,立足于现实中各经济主体理性经济人的特性,考虑到产业在GVC中积极开展国际分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自身在价值链中分工地位的攀升或获取更多的增值收益,为此本文一方面着重探究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的影响效应,并在此过程中对制造业GVC参与度和国际竞争力作同步考察;另一方面也将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增值收益或增值能力进行拓展性分析与考察。以期基于对中国制造业在GVC分工中的前后向参与度(“我为谁生产”、“谁为我生产”)、国际竞争力(“我在GVC中的竞争力”)、分工地位(“我在GVC中的地位”)、增值收益(“我在GVC中的增值能力”)进行考察的研究脉络,实现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这一影响效应的全面细致考察与探究。首先,整体层面检验发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不利于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的提升,且这种影响效应会因不同的对华贸易政策呈现出差异性;同步考察检验发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提高了中国制造业参与GVC的“门槛”且会抑制其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其次,行业技术异质性检验发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低技术类别制造业GVC分工地位提升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而对高技术类别并无明显影响。另外,基于GVC分工地位下有关贸易政策动态演变的检验中发现,“入世”以来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表现出了明显的动态复杂性。随后,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对作用机制的检验发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会通过“抑制转移效应”、“网络链条效应”以及“污名化效应”三种渠道来实现。最后,基于调节效应检验发现,技术创新、“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国家制度环境或制度质量水平能够显着弱化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提升所产的负面影响。而对于GVC增值能力的考察检验发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不利于中国制造业GVC增值能力的增强。在对策建议部分,尽管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会对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就难以实现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目标,通过实证检验可发现中国制造业可通过积极借助或利用来源于自身或国家层面的特定竞争优势,比如自主创新、“一带一路”建设等进而以此来实现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基于此,本文从产业和国家层面就如何积极能动地推动中国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提高自身竞争力以及规避或弱化污名化言论等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具体看来,可通过加强自主创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利用来源于母国制度环境的特定竞争优势、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建设以及加强中美双边交流等途径,以此来助力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更高攀升。

陈雅芬[4](2021)在《中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全球各个国家的文化交流都越来越密切,彼此之间的包容性也越来越强。每个国家都把提升自己的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战略的重点,同时各国也都认识到文化贸易的传播本国文化价值理念的特性能够带来极高的附加值和经济效应,因此其发展潜力巨大。当前各个国家之间进行贸易谈判时,文化贸易已经成为谈判的重点并凸显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并没有很好地被利用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作中去,这就使得我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开拓海外市场时缺乏竞争力。虽然近几年我国文化贸易发展态势良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额都在不断增加,而且我国自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文化贸易总体上处于顺差,文化贸易出口额增长较快。2010年我国文化贸易出口总额为302亿美元,2019年我国出口额已增至443亿美元,九年时间扩大了1.5倍,但是劳动密集型的手工艺和视觉文化产品占文化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过高,出口结构极其不平衡,文化服务贸易一直以来都是逆差,且逆差有加大的趋势。因此为了改善中国的文化贸易现状,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的水平。本文首先对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等概念进行界定,概括了文化贸易所独有的特点,并分析了文化贸易发展所适用的理论。然后利用UNCOMTRADE和WTO的统计数据,将与中国地理位置相近且文化贸易发展较好的日本和韩国的贸易现状与中国进行对比分析,计算中日韩三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三大指数,确定中国与日韩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差距,得出了结论:中国在文化产品贸易上竞争力较为明显,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优势在减少,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低附加值的文化产品占出口产品比重较高,因此不能放松警惕,而中国在文化服务贸易方面与强国日本差距过于明显,亟需找到解决办法来提高。接着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我国文化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中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以“钻石模型”为理论基础分析可能影响中国文化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选取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以及政府五个因素的指标进行量化,并使用监督分组的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对其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钻石模型”的五个因素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影响并不完全相同,生产要素会抑制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促进文化服务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政府要素会抑制文化服务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促进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以及相关及支持性产业能促进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竞争优势;而国内需求已经不是中国形成文化贸易竞争优势的强势因素了。最后根据理论与实证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从政府,产业,企业三个层次分别提出加强传统文化宣传并培养文化创新人才、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及相关产业,加强市场调研并实施品牌战略等提高我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韩敏[5](2021)在《中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基于国内技术含量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很多方面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制造业可以稳定经济增长,并且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就业稳定了,国家社会才能安定。现如今正处在科技革命的关键期,而制造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也有了更高的挑战。在中美制造业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发现中国在制造业细分行业出口上,出口结构不均衡,电子和光学仪器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美国的出口结构比较均衡,没有一个行业处在绝对优势的地位。在出口行业的增长率来看,美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出口增长率除了炼焦及石油业以及纺织业,其余行业的出口增长率都小于中国。在中美制造业分行业的进口中,中国在纺织业和电子光学仪器业的进口值较大,进口结构不均衡,而美国的进口结构较平稳,就制造业分行业进口增长率来说中国始终高于美国。总体来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在分析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时,选取的指标是国内技术含量,从技术层面来看,中国的全部技术含量和国内技术含量都发生了明显的增加,并且增速非常快。但是在利用RCA指数计算国际竞争力时,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分工情况不容乐观,与美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处于中低端,而美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其次,通过对中美制造业国际竞争指数的比较,发现在考察期内,中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强,美国劳动密集型行业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是互补关系为主。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既有竞争的行业,也有互补的行业,总体来看,中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最强,资本密集型行业次之,技术密集型行业最弱;美国则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最强,资本密集型行业次之,劳动密集型行业最弱。在研究国内技术含量的影响因素中,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外商直接的技术溢出效应、研发与投入支出增加会促进国内技术含量的提高,进口贸易的增加会对本国国内技术含量的提升有抑制作用。因此若想提高国内技术含量提高国际竞争力,需要扩大对外开放、加强研发力度等等。

孙彤彤[6](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曹格[7](2021)在《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中国自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与国际分工,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生产国,且制造业出口额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但是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增速逐渐放缓,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降低,其长足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中国与各贸易伙伴国间的贸易便利化程度不断提升,其已逐渐成为促进中国制造业贸易发展的新动力。本文基于2009年至2019年中国与16个主要制造业贸易伙伴国的数据,探讨了贸易便利化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以期为提升中国贸易便利化水平以及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首先,本文分析了贸易便利化的四个主要指标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理。其次,阐述了中国及主要制造业贸易伙伴国的贸易合作现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贸易便利化测评体系,测算出2009年至2019年中国与主要制造业贸易伙伴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又介绍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在界定了国际竞争力测度指标的基础上,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和中国四种不同技术含量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指数,并将其与主要制造业贸易伙伴国进行了国际比较。再次,在对贸易便利化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广泛回归模型,分两个层次对贸易便利化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贸易便利化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基于上述分析得出结论:一是中国贸易便利化水平不高,在主要制造业贸易伙伴国中排名靠后;二是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优势显着,但近年呈现出增速放缓的态势,且不同技术含量制造业竞争优势发展不均衡;三是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可极大促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四是中国贸易便利化发展程度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效果未得到充分显现。最后,本文从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一方面,需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加强边境管理合作、完善贸易法律法规、推进金融与电子商务发展,提升中国贸易便利化水平;另一方面,需要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出口市场、注重产业融合及品牌打造,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水平。

李欣宇[8](2021)在《基于熵值法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也是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以及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扩大和提高。在新发展格局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然上升到了战略层面的高度,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突破口,深入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的输出,推动我国在全球市场上获得综合国际竞争优势,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本文首先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规模、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初步分析,发现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不断提高,产业机构数量、从业人数、产业产值等方面均保持增长趋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参与全球贸易程度日益深入,整体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态势。其次通过计算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国际Michaely波动指数、出口增长优势指数和出口贡献率四个国际竞争力指数,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水平做出基本评判: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对外贸易贡献率逐步提升,在国际上具备较强的贸易竞争力。本文筛选熵值法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通过构建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选取适当的具体测算指标,对2006-2018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对外开放竞争力、市场需求潜力、产业规模竞争力、创意能力、人力资源水平五个维度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作出更客观的评价分析: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整体水平处于稳步推进状态;创意能力、整体人力资源水平、消费者需求潜力实现持续显着增长,在五个维度中所占权重排名靠前,对提升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作用;产业规模和对外开放竞争力呈现明显波动,发展不稳定,所占权重排名相对靠后,是提升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短板所在。最后,在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提高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张薇[9](2019)在《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机电产品是我国外贸出口的支柱产品,近年来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口结构稳重有变,国际地位不断的提高。机电产品制造业的繁荣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不高且易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诸多文献也表明机电产品出口数额迅速膨胀的背后,其国际竞争力并没有成正比增加。所以笔者认为当前有必要全面的分析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为其更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基础。本文首先梳理了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奠定本文的理论研究基础;运用多指标分析中国机电产品的发展现状,将指标与机电生产第一梯度国家进行横向对比,并基于金培(2006)与李刚、刘吉超(2012)以及赵东麟,桑百川(2016)的研究构建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计算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进行本文的现状分析;最后在理论分析和现状分析基础上构建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实证分析各因素的作用机理,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以下三点。首先,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发展平稳,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式有很大改善,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指数同基期有较明显的增长,与第一梯度国家机电制造业的发展相比更加稳定;其次,人力资本、物力资本、技术创新能力、国内市场竞争状况和国内产业规模都会对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技术创新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作用要大于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国内市场竞争、国内产业规模和技术研发费用的投入都能刺激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最后,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有效使用物力资本、加强支持鼓励技术创新、维持良好的国内市场竞争和保持合适的产业规模都可以提高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进展:一是建立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二是建立影响因素理论分析框架,实证分析各因素对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程度,用以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周材荣[10](2017)在《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不断涌入中国,而中国借助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成就了“东方奇迹”的美名。但是,随着全球化经济的进一步扩张,国际贸易格局的不断更新,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劳动成本不断上升,失去了劳动要素优势之后,一些发达国家纷纷从中国进行撤资,开始实施“制造业回流”战略,某种程度上很大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大,各个地方政府对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进出现偏差性的问题,譬如盲目地扩大外商引资的数量和规模,导致了外商引进“重数量、轻质量”问题的产生,也正因为这种粗放型外商直接投资引进方式,引致中国产业发展以及优化调整产生了负面效应,甚至有可能引起环境污染严重、产业不可持续性发展等负面效应。基于这种背景下,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如何影响中国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颇为必要和迫切。尤其是针对异质性外商直接投资的研究,更加有益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以及转型升级。然而,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从发达国家的视角出发,虽然强调制度因素对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性,但并未把外商直接投资纳为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影响要素。此外,以往外商直接投资的研究重点就是关注外商直接投资数量如何对中国产业成长产生影响,但并没有从外商直接投资的异质性角度,即引入外资的质量差异化所带来不同影响的关注。针对这个研究缺憾,本文尝试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融入外商直接投资这一重要制度因素,对竞争优势理论进行运用与扩展,并基于中国制造业这一研究对象,解析外商直接投资如何影响中国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外商直接投资是否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若是存在影响,这种影响关系是否会受到其它因素影响的限制?而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内在作用机理又是如何?为此,本文从理论影响机理分析、定量现实特征归纳总结、经验证据检验相互结合的视角,来深入剖析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内在作用机理。在结构安排上,本研究共分成八个部分。其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是导论部分,主要是分析与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理论意义、现实意义、问题的提出、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贡献之处等。第2章是相关理论基础以及文献综述,分别从产业国际竞争力、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聚来进行归纳总结;第3章是外商直接投资如何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的理论机理分析。本章节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影响机理;第二部分是分析产业集聚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影响机理;第三部分是分析FDI促进产业集聚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理;第四部分是本章的小结。第4章则是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以及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定量测算、现实特征描述,大致分成中国制造业整体的发展概况、中国细分制造业行业的发展概况评价、中国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测算结果三个部分;第5章是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的实证分析,从“质”与“量”的维度来对外商直接投资进行评价,并采用中国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进行实证研究,接着从稳健性、内生性以及不同行业、不同时间段进一步检验,并采用动态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从动态回归与静态回归对比的视角来验证外商直接投资是否会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存在影响关系;第6章则是在第5章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影响机制,即从吸收能力异质性的视角,考察吸收能力对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国际竞争力间关系的调节效应。第7章,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势必会影响产业集聚现象的发生,而产业集聚的形成又正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得以提升的源泉,因此本部分研究是在前文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竞争力间关系的基础上,考察产业集聚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并采用中介效应方法分析产业集聚如何对这两者间关系发挥中介效应,验证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间接影响效应,从而从直接影响效应和间接影响效应两个维度来经验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第8章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通过上述理论分析以及实证经验证据研究的开展,本研究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的研究结论及观点:(1)外商直接投资可以通过示范模仿效应、竞争效应、产业关联效应、人员流动效应等四种溢出途径来影响东道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且这种溢出效应受到其吸收能力大小的影响;而产业集聚极有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效应、人才集聚效应、学习与知识溢出效应、成本效应来影响东道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但是产业过度集聚,也有可能抑制其增长,呈现非线性关系;此外,外商直接投资还可以通过溢出效应和累积循环效应,促进产业集聚的形成,继而影响到国际竞争力的提升。(2)无论是从中国整体制造业整体发展概况来看,还是细分行业的视角,抑或是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测算结果,都能明显看到中国制造业有着十分明显的增长势头,但是中国制造业急需甩掉“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形成优势产品的潜力最大。(3)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国际竞争力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但是从“数”的视角和“质”的视角进行分析时,两者出现相反的结果,即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数量越多越有利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但外商直接投资质量与产业国际竞争力间的关系是显着的负向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外商直接投资质量越高,并不意味着能够形成更多的竞争优势。(4)当考虑行业吸收能力的异质性后,上述关系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即无论是“量”的维度还是“质”的维度,吸收能力都存在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且吸收能力存在门槛效应,只有行业吸收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外商直接投资才能发挥其溢出效应,但是中国制造业的吸收能力还不够强,所以中国必须引入契合实际的外商直接投资并不断提升自身的吸收能力,才能够发挥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促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5)外商直接投资可以通过促进产业集聚的形成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即存在间接影响作用,而且只有适度的产业集聚才能有利于国际竞争力提升,过度的产业集聚则会抑制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制造业合理引进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实现产业的成长与转型,本文接着提出以下几点可行对策:(1)充分考虑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异质性,从来源地、外资出资方式、贸易方式等多维度来甄别外商直接投资,而政府不单单是采取“以市场换技术”的外资引进政策,应该实现从过去的“外商引资”到“外商选资”的蜕变。(2)加快行业吸收能力提升的速度,尤其是本土人力资本水平的改善与提升。从政府政策引导,到企业经营都需从不同维度来为提升行业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吸收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政策资助与保障。(3)针对性地对产业集聚进行政策性引导,按照不同行业的特点和类型,对其进行产业集聚指导,促进产业的有序集聚,并避免过度集聚带来的负面效应。(4)正视我国不同行业的竞争优势,打造具备世界一流竞争优势的产业,以积极的开放式姿态并依托现行的比较优势,深度融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建立中国的国际竞争品牌。(5)正确处理外资技术引进与本土自主创新的矛盾,通过处理好外资引进技术与国内研发的关系,加强本土的自主研发强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二、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力(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指导小组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3.2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3.3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1.4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解析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生产性服务业
        2.1.2 生产性服务贸易(Producer Services Trade)
        2.1.3 主要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分类
        2.1.4 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四种模式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规模经济理论
        2.2.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2.4 人力资本与服务贸易竞争理论
        2.2.5 价值链分工理论
第3章 美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一般分析
    3.1 美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历史回顾
        3.1.1 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
        3.1.2 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阶段
    3.2 美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规模结构分析
        3.2.1 美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规模分析
        3.2.2 美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分析
    3.3 美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条件
        3.3.1 信息、科技的领先地位和发展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
        3.3.2 高层次的人力资源成为了美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坚强保障
        3.3.3 推行“国际买家计划”,重点扶持生产性服务出口部门
        3.3.4 以“服务优先”的理念实施出口促进政策
        3.3.5 加强同服务出口公司的紧密沟通与合作
第4章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一般分析
    4.1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历史回顾
        4.1.1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至2001 年中国入世前
        4.1.2 2001—2006年的入世过渡期阶段
        4.1.3 2007年至今阶段
    4.2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规模结构分析
        4.2.1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规模分析
        4.2.2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分析
    4.3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条件
        4.3.1 人力资本积累为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奠定了要素基础
        4.3.2 相关产业为生产性服务贸易提供了巨大的需求
        4.3.3 政策法规为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支撑保证
第5章 中美两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
    5.1 模型与数据说明
        5.1.1 GVC 参与度指数(GVC_Participation)
        5.1.2 GVC前后向关联度
        5.1.3 GVC产业演进系数
    5.2 中美生产性服务业的参与度、关联度和产业演进系数的对比分析
        5.2.1 中美生产性服务业的GVC参与度分析
        5.2.2 中美生产性服务业的GVC前向、后向关联度分析
        5.2.3 中美生产性服务业的GVC产业演进系数分析
    5.3 本章结论
第6章 中美两国全球价值链下的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6.1 模型与数据说明
    6.2 中美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6.2.1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6.2.2 美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6.3 本章结论
第7章 中美两国全球价值链下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
    7.1 模型与数据说明
    7.2 中美生产性服务增加值出口的SDA结构分解分析
        7.2.1 中国生产性服务增加值出口的SDA分解分析
        7.2.2 美国生产性服务增加值出口的SDA分解分析
    7.3 中美生产性服务增加值进口的SDA结构分解分析
        7.3.1 中国生产性服务增加值进口的SDA分解分析
        7.3.2 美国生产性服务增加值进口的SDA分解分析
    7.4 本章结论
第8章 中美双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价值流向
    8.1 模型与数据说明
    8.2 中美双边生产性服务贸易总额的价值流向
        8.2.1 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生产性服务贸易总额分解
        8.2.2 美国对中国出口的生产性服务贸易总额分解
    8.3 中美双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部门价值流向
        8.3.1 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生产性服务贸易部门分解
        8.3.2 美国对中国出口的生产性服务贸易部门分解
    8.4 本章结论
第9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9.1 论文的主要结论
        9.1.1 我国GVC地位低于美国
        9.1.2 中美两国生产性服务部门竞争力差距明显
        9.1.3 中美两国服务增加值进出口影响因素迥异
        9.1.4 中美双边生产性服务贸易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
    9.2 我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9.2.1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9.2.2 对策及政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2)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
        1.2.1 研究范式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概念界定
        1.3.1 高质量发展
        1.3.2 制造业及制造业出口
        1.3.3 出口竞争力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综述
    2.1 出口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2.1.1 古典贸易理论
        2.1.2 新古典理论
        2.1.3 新贸易理论
        2.1.4 竞争优势理论
    2.2 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2.1 直接影响因素
        2.2.2 间接影响因素
    2.3 出口竞争力的测度方式及相关应用研究
        2.3.1 规模竞争力测度指标
        2.3.2 质量竞争力测度指标
    2.4 中国制造业发展相关研究综述
        2.4.1 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的研究
        2.4.2 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环境的研究
        2.4.3 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路径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和制造业出口的现状研究
    3.1 中国制造业发展概况
        3.1.1 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
        3.1.2 中国制造业现实特征
    3.2 中国制造业出口现状
        3.2.1 中国制造业出口总体情况
        3.2.2 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
        3.2.3 制造业国际市场份额
    3.3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3.3.1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冲击
        3.3.2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贸易摩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测度和评价
    4.1 出口规模竞争力的测度与评价
        4.1.1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4.1.2 贸易竞争力指数
    4.2 出口质量竞争力的测度与评价
        4.2.1 出口技术复杂度
        4.2.2 垂直专业化指数和出口国内增加值率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经济复杂度、技术创新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5.1 经济复杂度的测算与评价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1 技术创新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5.2.2 经济复杂度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5.2.3 两者的协同效应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5.3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定
        5.3.1 实证模型构建
        5.3.2 变量设定及数据处理
    5.4 实证分析
        5.4.1 实证回归结果及分析
        5.4.2 中介效应的检验
        5.4.3 考虑内生性的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垂直专业化水平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6.1.2 垂直专业化水平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6.1.3 两者的协同效应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6.2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定
        6.2.1 实证模型构建
        6.2.2 变量设定及数据处理
    6.3 实证分析
        6.3.1 平稳性和协整检验
        6.3.2 面板模型的选择和回归
        6.3.3 结果分析和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未来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以加快技术创新为核心推动制造业提质升级
        7.2.2 高质量深化国际分工以形成制造业国内国际“良性循环”
        7.2.3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为制造业创造高质量的国际发展环境
    7.3 研究创新和未来展望
        7.3.1 研究创新
        7.3.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本文行业分类、中国工业行业分类和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对照表
附件2 2019 年中国、美国、日本产品国际市场份额(按HS1992 分类)
附件3 1992-2018年13 个制造业行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附件4 1992-2018年13 个制造业行业贸易竞争力指数(TC)
附件5 1992-2018年13 个制造业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数(PRODY)
附件6 1995-2014年13 个制造业行业垂直专业化指数(VSS)
附件7 1995-2014年13 个制造业行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DVAR)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结构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结构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全球价值链理论相关研究
        2.1.1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发展脉络
        2.1.2 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测算方法
        2.1.3 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的影响因素
    2.2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相关研究
        2.2.1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动因
        2.2.2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特点
        2.2.3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方式
    2.3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和价值链分工相关研究
        2.3.1 中美贸易政策发展的新趋势及相关研究
        2.3.2 中美价值链分工的相关研究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影响的理论模型
        3.1.1 理论建模基础
        3.1.2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企业生产状态的影响
        3.1.3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
    3.2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影响的作用机制
        3.2.1 抑制转移效应
        3.2.2 网络链条效应
        3.2.3 投资跨越效应
        3.2.4 “污名化”效应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典型化事实
    4.1 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现实分析
        4.1.1 测算方法
        4.1.2 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数测算与分析
        4.1.3 全球价值链位置指数测算与分析
        4.1.4 全球价值链国际竞争力指数测算与分析
    4.2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演变与具体贸易政策措施运用
        4.2.1 “小布什政府”对华贸易政策(2001—2009)
        4.2.2 “奥巴马政府”对华贸易政策(2009—2017)
        4.2.3 “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政策(2017—至今)
    4.3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关系初探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计量模型设定
    5.2 变量设计与数据说明
        5.2.1 变量选取与测量
        5.2.2 数据来源与说明
    5.3 基于整体层面的实证检验
        5.3.1 基准回归分析
        5.3.2 稳健性检验
        5.3.3 行业技术异质性分析
        5.3.4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动态演变分析
    5.4 基于作用机制层面的实证检验
        5.4.1 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
        5.4.2 检验结果与说明
    5.5 基于化解或突破贸易政策限制下GVC分工地位提升层面的实证检验
        5.5.1 指标量化与说明
        5.5.2 基准回归检验
        5.5.3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利得探究
    6.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1.1 全球价值链分解
        6.1.2 数据来源
    6.2 中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贸易利益分析
        6.2.1 中美制造业总值贸易与增加值贸易比较分析
        6.2.2 中美制造业双边贸易利益分配
    6.3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GVC增值能力影响的实证检验
        6.3.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6.3.2 基准检验
        6.3.3 稳健性检验
        6.3.4 差异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中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文献回顾
        1.2.1 文化贸易的概念和分类
        1.2.2 中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1.2.3 文化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2.1.1 文化贸易的概念
        2.1.2 文化贸易的特点
        2.1.3 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传统贸易理论
        2.2.2 不完全竞争理论
        2.2.3 规模经济理论
        2.2.4 需求决定理论
        2.2.5 竞争优势理论与钻石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3.1 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现状
        3.1.1 文化产品贸易
        3.1.2 文化服务贸易
    3.2 中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3.2.1 国际市场占有率
        3.2.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3.2.3 贸易竞争力指数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4.1 理论分析
        4.1.1 生产要素分析
        4.1.2 需求要素条件分析
        4.1.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条件分析
        4.1.4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要素分析
        4.1.5 政府要素分析
        4.1.6 机遇要素分析
    4.2 实证分析
        4.2.1 模型建立
        4.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2.3 主成分分析可行性检验
        4.2.4 主成分提取与得分结果
        4.2.5 回归与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政策建议
    5.1 政府层面
        5.1.1 加强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并提高政策透明度
        5.1.2 完善文化贸易相关法律法规
        5.1.3 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通关效率
        5.1.4 加强传统文化宣传并培养文化创新人才
    5.2 产业层面
        5.2.1 发展文化产业园区
        5.2.2 推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5.3 企业层面
        5.3.1 加强市场调研以减少“文化折扣”
        5.3.2 实施品牌战略并打造知名文化产品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基于国内技术含量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1.4 本文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际竞争力的衡量
    2.2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衡量
    2.3 利用技术含量对国际竞争力的衡量
    2.4 影响国内技术含量因素的文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美制造业对外贸易发展概况
    3.1 中美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3.2 中美制造业进出口比较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技术含量
    4.1 国内技术含量的定义及测度
    4.2 中美制造业技术含量比较
    4.3 中美与代表性国家制造业技术含量比较
    4.4 中美制造业分行业国内技术含量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美制造业基于国内技术含量的国际竞争力比较
    5.1 中美两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5.2 中美两国制造业竞争性和互补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国内技术含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6.2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6.3 本章小节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7.1 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合作
    7.2 加大国内技术创新程度,提升出口品的技术含量
    7.3 扩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力度
    7.4 发挥劳动力优势,提高劳动力水平
参考文献
致谢

(6)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二章 贸易便利化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理
    2.1 口岸效率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2.2 海关监管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2.3 制度环境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2.4 金融与电子商务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第三章 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现状
    3.1 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便利化发展现状
    3.2 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3.3 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第四章 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计量模型设定
    4.2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说明
    4.3 平稳性检验
    4.4 回归检验与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熵值法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二章 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文化创意产业
        2.1.2 国际竞争力
    2.2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钻石模型”理论
第三章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规模现状
        3.1.1 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及其GDP占比
        3.1.2 文化创意产业机构数量和从业人员数
    3.2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贸易现状
        3.2.1 文化创意产业贸易总额及贸易差额
        3.2.2 文化创意产业贸易增长率
第四章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分析
    4.1 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4.2 Michaely波动指数分析
    4.3 出口增长优势指数分析
    4.4 出口贡献率分析
第五章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熵值法评价改进分析
    5.1 熵值法的原理与优点
        5.1.1 熵值法的原理
        5.1.2 熵值法的优点
    5.2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熵值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选取
        5.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5.2.2 指标的选取
    5.3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熵值法的实证分析
        5.3.1 数据来源及标准化处理
        5.3.2 实证方法的确定
    5.4 实证结果分析
        5.4.1 产业规模竞争力分析
        5.4.2 对外开放竞争力分析
        5.4.3 创意能力分析
        5.4.4 人力资源水平分析
        5.4.5 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5.4.6 综合国际竞争力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提升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机电产品及国际竞争力概述
    2.1 机电产品概述
        2.1.1 机电产品内涵
        2.1.2 机电产品分类
    2.2 国际竞争力概述
        2.2.1 国际竞争力内涵
        2.2.2 国际竞争力理论基础
        2.2.3 国际竞争力衡量指标
3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3.1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3.1.1 目标行业出口占全部商品总出口的比重
        3.1.2 出口增长率优劣指数
        3.1.3 相对出口优势指数
    3.2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竞争优势分析
        3.2.1 国际市场占有率
        3.2.2 市场渗透率
        3.2.3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3.3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综合分析
        3.3.1 评价体系及计算方法
        3.3.2 结果分析
4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4.1 人力资本要素
    4.2 物力资本要素
    4.3 技术创新要素
    4.4 国内市场竞争状况
    4.5 国内产业规模
5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5.2 国际竞争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5.2.1 相关性分析
        5.2.2 单位根检验
        5.2.3 协整检验
        5.2.4 格兰杰因果检验
        5.2.5 实证结果分析
    5.3 技术升级路径模型的实证分析
        5.3.1 相关性分析
        5.3.2 单位根检验
        5.3.3 协整检验
        5.3.4 格兰杰因果检验
        5.3.5 实证结果分析
6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
        6.2.2 有效的使用物力资本
        6.2.3 支持鼓励技术创新
        6.2.4 维持良好的国内市场竞争
        6.2.5 保持合适的产业规模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贡献之处
2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回顾
        2.1.1 竞争优势理论
        2.1.2 外商直接投资理论
        2.1.3 产业集聚理论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关研究
        2.2.2 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研究
        2.2.3 产业集聚相关研究
    2.3 现有研究述评
        2.3.1 已有文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2.3.2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2.3.3 本研究拟定的突破方向
    2.4 本章小结
3 理论影响机理分析
    3.1 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影响机理
        3.1.1 示范模仿效应
        3.1.2 竞争效应
        3.1.3 产业关联效应
        3.1.4 人员流动效应
    3.2 产业集聚对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影响机理
        3.2.1 规模经济效应
        3.2.2 人才集聚效应
        3.2.3 学习与知识溢出效应
        3.2.4 成本效应
    3.3 FDI促进产业集聚对国际竞争力的间接影响机理
        3.3.1 溢出效应
        3.3.2 循环累积效应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与产业国际竞争力
    4.1 中国制造业整体发展概况
        4.1.1 从投入与产出看中国整体制造业发展
        4.1.2 从进出口看中国整体制造业发展
    4.2 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发展现状
        4.2.1 从生产能力角度看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发展
        4.2.2 从研发能力角度看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发展
        4.2.3 从盈利能力角度看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发展
    4.3 中国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测算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的实证分析
    5.1 问题提出与待检验假设
    5.2 基准模型设定、核心变量描述与数据说明
        5.2.1 计量模型设定
        5.2.2 核心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5.3 实证过程与结果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模型回归与结果分析
        5.3.4 内生性偏误检验
        5.3.5 稳健性检验
    5.4 进一步分析
        5.4.1 按不同时间段分组
        5.4.2 按不同行业类别分组
    5.5 动态回归对比:PVAR模型
        5.5.1 模型检验
        5.5.2 PVAR模型的向量自回归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影响机制:基于吸收能力的门槛效应
    6.1 问题提出与待检验假设
    6.2 门槛计量模型的构建
        6.2.1 门槛效应的概述
        6.2.2 样本数据说明
    6.3 门槛效应的可信度检验
        6.3.1 外商直接投资渗入度门槛效应检验
        6.3.2 外商直接投资质量门槛效应检验
    6.4 门槛效应回归与结果
        6.4.1 外商直接投资渗入度门槛回归
        6.4.2 外商直接投资质量门槛回归
    6.5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7 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影响机制:基于产业集聚的中介效应
    7.1 问题提出与待检验假设
    7.2 产业集聚与国际竞争力关系
        7.2.1 核心变量描述
        7.2.2 核心解释变量相关性分析
        7.2.3 计量模型构建
        7.2.4 产业集聚与国际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结果
    7.3 产业集聚中介效应的实证与结果
        7.3.1 中介效应简介
        7.3.2 中介效应模型构建
        7.3.3 产业集聚中介效应的结果与分析
    7.4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贡献与政策涵义
    8.3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比较研究[D]. 李佐智. 吉林大学, 2021
  • [2]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研究[D]. 黄智. 广西大学, 2021(12)
  • [3]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研究[D]. 张宁宁. 山东大学, 2021(11)
  • [4]中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陈雅芬.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5]中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基于国内技术含量的视角[D]. 韩敏.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6]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7]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 曹格. 河北大学, 2021(02)
  • [8]基于熵值法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李欣宇. 河北大学, 2021(02)
  • [9]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D]. 张薇.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5)
  • [10]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D]. 周材荣.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国内和国际竞争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