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晶须碳酸钙的合成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于亚杰[1](2021)在《方解石制备碳酸钙晶须的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碳酸钙晶须韧性与强度十分高,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针状材料。它可以代替纳米晶型碳酸钙被应用于许多领域中。碳酸钙晶须不仅能增加材料的电能,还可以增加容量,从而使成本大大降低。所以碳酸钙晶须的研发与制备正在逐渐成为晶须领域发展的新热点。本文以方解石矿石为原料,利用制备的重镁水(Mg(HCO3)2)及中间产物氯化钙,采用煅烧-消化-滴定的方式制备文石型碳酸钙晶须。在煅烧过程中考察了煅烧温度、煅烧时间以及升温速率对方解石烧失率的影响;在消化过程中考察了消化时间、消化温度以及CaO和H2O的质量比对CaO消化率的影响;探究了不同反应温度和CO2流速对Mg2+转化率的影响;在滴定过程中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镁钙浓度比、重镁水浓度以及搅拌速度对文石型碳酸钙晶须形貌及长径比的影响,也考察了不同添加剂对文石型碳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煅烧过程中,优化条件是:煅烧温度为850℃,煅烧时间为3h,升温速率为15℃/min,此时方解石烧失率是38.8%。在消化过程中,优化条件是:消化时间为60 min,消化温度为40℃,CaO和H2O的质量比为4:1,此时CaO消化率是96.7%。制备重镁水的优化条件是:反应温度为20℃,CO2的通气流速为200 m L/min,此时重镁水中Mg2+转化率为84.8%。在滴定过程中,优化条件为: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2 h,镁钙浓度比为6:1,重镁水浓度为0.14 mol/L,搅拌速度为150 r/min,此时制得的文石型碳酸钙晶须含量为97.8%,长度为40-64μm,直径为0.6-1.5μm,长径比为25-45;当H3BO3、Na2CO3和NH4Cl的浓度分别为6.2 g/L、0.25 g/L和3.0 g/L时,对碳酸钙晶须的形貌有一定的优化作用。
王东意[2](2021)在《白云石一步法制备氢氧化镁和碳酸钙及机理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白云石矿藏丰富,分布甚广。白云石矿作为一种钙镁复合型非金属矿,是制备钙镁产品的重要原料。常用于耐火材料、农业、化工、建材、冶金、环保等领域中。但是目前大部分白云石矿都用来生产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经济效益不高,亟需对白云石进行精深加工以获得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从而实现白云石资源高值化利用的目标。本文以白云石矿为原料,采用先煅烧,再蒸氨,最后沉淀的方法分别制备氢氧化镁和碳酸钙晶须。采用SEM、XRD、白度仪和粒径仪对样品进行形貌和物相分析表征。其中在蒸氨阶段,考察了不同的轻烧白云石灰与NH4+的摩尔比对精制液中Ca2+,Mg2+转化率的影响。在随后的沉镁过程中,采用了氨气沉淀法制备氢氧化镁,探究了沉镁反应体系中的恒温反应温度、氨镁离子配比及通入氨气速率对沉镁效果的影响。在沉钙过程中,使用CO2作为反应沉淀剂,通过气液接触法制备碳酸钙晶须,并且分别探究了精制液中不同的阴阳离子、反应温度、通气速率及Ca2+与CO2摩尔比对碳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蒸氨过程中,优化工艺条件: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3.5h,NH4+与轻烧白云石灰的摩尔比为4.2:1,此时Mg2+转化率为85.18%,Ca2+转化率为89.32%;在沉镁过程中,优化实验条件:通氨速率为4.0 L/min,氨镁比4.5:1,反应温度为60℃,陈化时长1h,制备的氢氧化镁为六方片型;在沉钙过程中,优化工艺条件:通气速率为100m L/min,反应温度为80℃,Ca2+与CO2摩尔比为1:2.2,陈化时长为1h,制得的碳酸钙晶须产品长径比为20,白度为98.7,Ca2+转化率为80.75%。整个流程物料循环使用,可实现环保和节省资源的目标。
徐佳丽[3](2021)在《电化学法制备碳酸钙晶须及除垢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循环冷却水广泛应用于发电、石油化工和钢铁制造等诸多工业生产过程。循环冷却水含有高浓度的硬度离子,包括钙离子和镁离子。在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结垢可使热效率降低、管道堵塞、设备关停。因此,解决循环冷却水的结垢问题为水处理行业长期关注领域。目前,各种稳定水质及除垢防垢方法,往往忽视了其所带来的后续问题,如二次污染、化学药剂浪费等。近年来,电化学水软化技术由于其环境相容性和多功能性而引起了较大的关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无二次污染、高效、操作简单的电化学水软化技术,探索在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电化学法制备碳酸钙晶须,同时实现高效去除硬度,并且优化操作条件。本文以氯化钙、碳酸氢钠为电解质,氯化镁为晶型控制剂,研究晶核形成期电压与时间、晶体生长期电压与时间、反应温度、电解质浓度、晶型控制剂浓度、流速等对碳酸钙晶型的影响,并采用SEM、XRD和EDS分析表征技术,探究不锈钢网作为电化学阴极材料时使碳酸钙晶须沉积并附着在阴极表面的最佳条件。采用计时电流法和电化学阻抗谱监测碳酸钙晶须的形成生长过程。此外,本文还通过对模拟循环冷却水进行电解处理,阐述了电子水处理技术的除垢阻垢机理,探究各种影响因素对除垢的影响,评价各因素对水质的影响机理,优化除垢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碳酸钙晶须制备中,当不锈钢目数为1200,反应物氯化钙质量浓度为600mg/L,碳酸氢钠浓度为300mg/L,晶型控制剂氯化镁浓度为150mg/L,晶核形成期电压为18 V,晶核形成时间为5 min,晶体生长电压为2 V,晶体生长时间为55 min,反应温度为70℃,流速为6 mL/min时,制得的碳酸钙晶须形貌最好,其晶须长度为18.80μm,直径为0.76 μm,长径比为24.74。由电化学制备碳酸钙晶须生长过程的时间-电流暂态曲线分析可知:氯化钙与碳酸氢钠能在1.3 s内快速反应,并在阴极表面沉积。具体表现为:电流强度在1.3 s内降至最低,且基本维持不变,即反应最终处于Ca2+和CO32-的扩散与消耗的平衡状态。最后,采用电化学方法对模拟循环冷却水进行除垢试验,结果发现晶核形成期电压、晶体生长时间、反应温度、氯化镁浓度与制备碳酸钙晶须的最佳条件一致;而影响钙离子去除的其他因素的最佳条件分别为:氯化钙浓度300mg/L,碳酸氢钠浓度1800mg/L,晶核生长期时间20min,晶体生长电压1 V,流速3 mL/min。此外,碳酸钙晶须制备验证了热力学亚稳态文石相碳酸钙晶须生长的条件包括:①水温大于70℃。较高温度使碳酸钙晶须能够翻越最低能垒,提供一维晶须成长的晶核。②比较低的碳酸钙过饱和度。当氯化钙浓度为600mg/L,碳酸氢钠浓度小于300mg/L。较低的碳酸钙过饱和度使碳酸钙的两种晶体在竞争成核过程中,文石相晶核占优势,能够抑制二维方解石相晶体的形成。③晶型控制剂氯化镁(150mg/L)能够有效降低溶液的过饱和度,有利于碳酸钙晶须的生长。
于亚杰,郑强,刘海利,邢润,李雪[4](2021)在《方解石制备碳酸钙晶须的影响因素及机理》文中研究指明以方解石矿石为原料,利用制备的重镁水(Mg(HCO3)2)及中间产物氯化钙制备文石型碳酸钙晶须,并采用SEM、XRD及EDS对产品进行表征。探究了重镁水与氯化钙反应过程中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镁钙浓度比、重镁水浓度以及搅拌速度对碳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出了最佳工艺条件:温度40℃、反应时间2 h、镁钙浓度比6∶1、重镁水浓度0.14 mol/L、搅拌速度150 r/min。在此条件下,制得了长度为40~65μm、直径为0.6~1.5μm、长径比为25~45的文石型碳酸钙晶须。
金光淋[5](2021)在《温度-荷载耦合作用下碳酸钙晶须陶粒混凝土抗氯盐侵蚀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氯盐成分富集地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时常遭受氯盐的侵蚀,因其导致的钢筋锈蚀是减少钢筋混凝土结构服役寿命的重要因素,为使混凝土材料轻质高强,且具有良好的抗氯离子侵蚀性,本文将碳酸钙晶须作为掺合料加入陶粒混凝土中,同时考虑到实际工程中混凝土结构往往处于温度与荷载的共同作用,因此开展了温度与荷载等因素的耦合作用下陶粒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性能的研究,完成的研究工作如下:(1)选择三因素四水平进行了64组全配比水泥砂浆试验,水胶比分别为0.28、0.32、0.36、0.40,碳酸钙晶须和粉煤灰掺量分别选择0%、5%、10%、15%四种;根据水泥砂浆强度试验,初步得出碳酸钙晶须最佳掺量为5%,在此基础上选取碳酸钙晶须掺量0%、1%、2%、3%、4%、5%、6%,并加入粗骨料陶粒,进行了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最终确定碳酸钙晶须在陶粒混凝土中的最佳掺量为5%。此外,结合电镜试验从微观角度分析了碳酸钙晶须增强机理。(2)根据不同水胶比和碳酸钙晶须掺量设计了LC30(水胶比0.36、晶须掺量0%)、LC35(水胶比0.32、晶须掺量0%)、LC40(水胶比0.32、晶须掺量5%)三种强度等级的陶粒混凝土,进行了立方体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试验。结果表明:掺入5%的碳酸钙晶须可使混凝土28d立方体抗压强度与劈裂抗拉强度分别提高14%和9.3%;基于试验数据得出100mm×100mm×100mm的陶粒混凝土试块的尺寸换算系数为0.9。(3)对上述三种强度等级的陶粒混凝土进行氯离子侵蚀性试验研究,得出三者氯离子迁移系数大小关系为LC30>LC35>LC40,掺入5%的碳酸钙晶须可使氯离子渗透深度减小12.1%~18.3%,水胶比从0.32增大到0.36时氯离子渗透深度增加了12.95%~23.41%,表明掺入碳酸钙晶须可提高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性,增大水胶比会降低混凝土的抗氯离子侵蚀性;随着氯盐侵蚀时间的增加,混凝土的氯离子迁移系数与电阻率均逐渐减小,基于Fick第一定律以及Nernst方程,结合电磁场理论推导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式,并进行了试验验证,对今后利用电阻率研究氯盐在陶粒混凝土中的侵蚀程度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4)对陶粒混凝土在温度-荷载耦合作用下的抗氯离子侵蚀性进行了研究,基于Arrhenius公式以及试验结果得出:提升温度或增加荷载水平,均可导致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性降低;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温度-荷载耦合作用下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渗透深度进行了模拟,模拟值与试验值的最大误差不超过1.48%,为今后基于COMSOL软件模拟各种环境作用下氯离子侵蚀混凝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基于Fick第二定律推导出了氯离子渗透深度与温度-荷载之间的三维耦合模型,并通过Origin进行了三维曲面拟合,三种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拟合结果平均R2为0.93,所建立的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对于受氯盐侵蚀地区的混凝土结构钢筋保护层厚度的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田俊杰[6](2020)在《微波辅助合成改性晶须增强PE复合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利用微波辅助合成L-半胱氨酸接枝晶须材料,探索原料配比、合成时间对复合材料接枝率的影响,制备了接枝改性晶须。探讨了接枝改性前后晶须对聚乙烯(PE)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和热变形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L-半胱氨酸与碱式硫酸镁晶须质量比为0.012:1,在微波中反应80 s,可以制得接枝率较高的改性晶须。相比于未改性晶须,改性晶须能够明显提升PE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进一步抑制复合材料断裂标称应变的降低。改性晶须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热变形温度。
史刘宾,梁月彩,宋叶叶,童张法,李立硕[7](2020)在《碳酸钙形貌对热解桉木半焦反应性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为了解碳酸钙形貌对热解产半焦结构的影响规律,以立方形、晶须、球形3种形貌的碳酸钙作为催化剂,在一定温度下催化热解制备桉木半焦,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分析仪(BET)、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激光拉曼光谱仪(Raman)等对桉木半焦的结构进行表征,并利用热重分析仪(TGA)测定半焦在空气中的反应性。结果表明,热解时添加碳酸钙使半焦表面更疏松,比表面积明显增加;半焦内部结构缺陷带增多,有序性变差。实验同时显示,碳酸钙通过促进半焦比表面积增加和抑制半焦石墨化过程,显着提高热解半焦的反应性,这一作用与碳酸钙的形貌结构有关,其顺序为立方形>球形>晶须>原焦。
包中华[8](2020)在《使用超重力旋转床制备纳米二氧化铈及其表征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纳米材料的特性、应用及发展进行了阐述,介绍了二氧化铈的结构性质、资源状况和实际中的应用,总结了纳米二氧化铈的制备方法,并说明了制备纳米二氧化铈的研究状态与存在的问题。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使用超重力旋转床制备纳米二氧化铈过程中各个参数对二氧化铈粒径的影响,同时与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制备纳米二氧化铈进行了比较。超重力旋转床制备过程研究了物料浓度、pH、分散剂用量、超重力旋转床参数、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于二氧化铈粉体粒径的影响,得到了最佳的制备条件。同时,对所制备的粉体进行Zeta电位、润湿性能、TG-DSC、XRD、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检测,进一步分析了在纳米二氧化铈制备过程中二氧化铈粉体的团聚状态、形貌、微观结构和晶体生长情况;超临界水氧化过程研究了使用不同的硝酸铈浓度、pH、填装度和反应时间等条件制备纳米CeO2粉末,并应用XRD、FE-SEM对制备样品的晶体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以及分析了样品的粒度、比表面积及Zeta电位。主要得到如下结论:硝酸铈溶液初始浓度为0.7mol/L,初始pH为4-5,硝酸铈和碳酸氢铵摩尔比为1:3,分散剂OP-10的质量分数为30%,物料通入旋转床的流量为300ml/min,旋转床转速为1200r/min,铈的前驱体粉体在650℃焙烧1.5h后得到的二氧化铈粒径最小,结晶效果最好。纳米氧化铈前驱体在溶液中以胶体状态存在,通过氨水调控前驱体溶液的pH值为9时,Zeta电位的绝对值最大,铈的前驱体溶液存在状态更稳定,不易发生团聚。OP-10分散剂溶液缩短了前驱体的润湿时间,显示着优于水溶液的润湿性能。在分散剂溶液中用氨水调控pH=9可使亲水性达到最大,分散效果最佳。通过XRD进行定性分析,前驱体在50℃干燥得到的产物为Ce2(CO3)3·8H2O,在100℃烘干时,前驱体分解为Ce2O(CO3)2·H2O和Ce(CO3)2O·H2O,当温度大于350℃焙烧时得到了二氧化铈纳米粉体。但是在650℃焙烧得到的二氧化铈粉体结晶效果最好。通过电镜分析,前驱体小颗粒被分散剂包裹,形状为细小的条形颗粒,当在650℃焙烧1.5h后,得到纳米而氧化铈形,貌类似于球形,且颗粒分散效果较好,粒度约在200nm左右。通过TEM对所制备的氧化铈的晶格条纹和晶体衍射进行了分析。使用DigitalMicrograph软件测量晶格条纹规整区域的晶面间距,得到的晶面间距为0.19nm、0.27nm和0.32nm,正好对应(220)、(200)和(111)三个晶面。在进行了衍射分析后,衍射斑点也对应(220)、(200)和(111)三个晶面,在对应XRD测试结果,得到氧化铈的生长晶面为(220)、(200)和(111)。以Ce(NO3)3·6H2O为原料,通过超临界水氧化法制备的粉末为单一面心立方结构的纳米CeO2,结晶度良好。硝酸铈浓度低时制备的颗粒细小,形貌近似于球形;随着硝酸铈浓度增大和溶液pH降低,颗粒形貌从近球形变化为纤维棒状后又变为立方结构,但粒径明显增加;纤维棒状颗粒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为83.4 m2/g。当浓度为0.1mol/L、pH=2时,CeO2溶胶的Zeta值最高,溶液稳定性良好,不易团聚。超重力技术在制备纳米二氧化铈过程中无论是设备成本、使用环境及操作要求还是在制备的纳米二氧化铈结果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超重力技术是工业化制备纳米二氧化铈的理想方法。
徐伟[9](2020)在《稀土石膏常压酸化法制备硫酸钙晶须及其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混合稀土矿的湿法冶金过程中,钙元素的存在会对单一稀土的提取产生一定的影响,运用化学沉淀的方法,除去氯化稀土溶液中钙元素,为了使得白云鄂博稀土矿中钙元素得到充分利用,本文对处理氯化稀土溶液时产生的钙渣进行了综合利用,调研前人的成果,我们可将钙渣制备成硫酸钙晶须,同时也对硫酸钙晶须的后续改性处理过程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制成的硫酸钙晶须可应用于摩擦材料、填充材料、过滤材料等。文中以含稀土的石膏(即钙渣)为原料运用常压酸化法进行了硫酸钙晶须的合成,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对制备出的硫酸钙晶须的形貌影响,同时还考察了晶型助长剂的种类和晶型助长剂的含量对硫酸钙晶须生长的影响,利用SEM和XRD分别对硫酸钙晶须的微观形貌、物相特征分别进行了表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硫酸钙晶须的最佳的反应条件是稀土石膏浓度0.22g/mL,反应时间25min,盐酸浓度是2.8mol/L,反应温度70℃,陈化时间4h,在此条件下合成的硫酸钙晶须的平均长度为61μm,平均长径比30.5,同时通过对比试验可知稀土石膏中的少量稀土对硫酸钙晶须的生长是起积极作用的;通过对比实验选出了CuCl2做为促进硫酸钙晶须生长的助长剂,在添加5%的CuCl2的情况下可使得硫酸钙晶须长径比从30.5增加到41,长度从61μm增加到81μm。制成的硫酸钙晶须进行了表面改性研究,采用月桂酸和钨酸钠有机-无机改性,考察了一系列改性条件对硫酸钙晶须的疏水亲油性的影响。通过XRD、SEM、FT-IR、XPS、接触角表征及实验结果表明,在改性剂为15%,改性时间为15min,改性温度为60℃,浆料浓度为10%,钨酸钠浓度1.0mol/L时,改性后产品的接触角最大,达到121°,改性效果好,改性机理为月桂酸和钨酸钠与硫酸钙晶须的表面反应生成一层疏水层附在晶须表面,硫酸钙晶须表面的性质由亲水性转变为疏水性。
郭海涛[10](2020)在《全降解高模量聚乳酸/碳酸钙晶须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乳酸(PLA)是一种生物降解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以及易于加工等优点,在包装材料、生物医学材料、3D打印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在一些力学性能要求较高的地方,其制品的强度和模量仍然不足。通过添加碳纤维、玻璃纤维等增强材料虽可制备高强度高模量的聚乳酸复合材料,但又失去了生物可降解性。碳酸钙晶须是近些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无机晶须填料,呈针状结构,具有高强度、高模量、原料来源广泛且成本低廉、无毒、可完全降解、良好的生物活性等优点。但目前制备合成的碳酸钙晶须的长度或长径较小,增强效果不理想。因此本文首先从碳酸钙晶须的制备入手,通过调控合成工艺条件制备大长度和高长径比碳酸钙晶须,然后通过调控碳酸钙晶须的定向排列,制备高模量聚乳酸复合材料。本论文采用碳化法制备了长度和长径比都较大的碳酸钙晶须,探究了镁钙离子浓度比、搅拌速度、通气速率及方式和反应温度等对碳酸钙晶须的长度及长径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以Ca(OH)2为原料Mg Cl2?6H2O为晶型控制剂的反应体系中,碳酸钙晶须的最佳制备条件为c Mg2+:c Ca2+=2,反应温度80℃,起始搅拌速度为180 rpm通气2 h后改变搅拌速度至150 rpm,起始通气速率为4 ml/min,当体系p H=7.40时改变通气速率至10 ml/min,此时制备的碳酸钙晶须的平均长度达到98.8μm,平均长径比可达27.9。然后我们采用溶液纺丝、定向铺叠后热压的方法方便地制备了碳酸钙晶须定向排列的聚乳酸复合材料,结果表明,晶须含量为20%时,晶须沿铺叠方向的平均取向度达到0.94,材料的弯曲模量可达7GPa,是纯聚乳酸的近2倍,当晶须含量超过20%后,晶须在体系中取向度下降,力学性能也有所下降。晶须表面经过偶联剂处理后,复合材料的无缺口冲击强度可大大提高,可达到21.9 KJ/m2。此外,通过改变铺叠方式,可以得到各向同性的复合材料。
二、晶须碳酸钙的合成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晶须碳酸钙的合成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方解石制备碳酸钙晶须的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碳酸钙简介 |
1.1.1 碳酸钙的定义与分类 |
1.1.2 碳酸钙晶体结构 |
1.2 方解石简介 |
1.2.1 方解石性质和分布情况 |
1.2.2 方解石的应用 |
1.3 晶须概述 |
1.3.1 晶须简介 |
1.3.2 晶须的作用 |
1.3.3 晶须的应用 |
1.3.4 碳酸钙晶须简介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目的与意义 |
1.4.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 |
2.2 实验仪器 |
2.3 原料的选择及初始条件的确定 |
2.3.1 原料的选择 |
2.3.2 初始条件的确定 |
2.4 样品的表征 |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4.2 X-射线衍射仪(XRD) |
2.4.3 热重分析(TG) |
2.4.4 能谱仪(EDS) |
2.4.5 Mg~(2+)转化率的测定 |
2.4.6 方解石烧失率的计算 |
2.4.7 氧化钙消化率的测定 |
第三章 方解石制备文石型碳酸钙晶须原料前处理 |
3.1 碳酸钙晶须的工艺流程 |
3.2 方解石煅烧 |
3.2.1 方解石SEM及XRD图 |
3.2.2 方解石组成 |
3.2.3 煅烧方解石影响因素分析 |
3.3 重镁水的制备 |
3.3.1 氧化钙消化反应 |
3.3.2 制备重镁水 |
3.3.3 文石型碳酸钙晶须的制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碳酸钙晶须的制备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 |
4.1 实验部分 |
4.2 反应条件对碳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 |
4.2.1 反应温度对碳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 |
4.2.2 反应时间对碳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 |
4.2.3 镁钙浓度比对碳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 |
4.2.4 重镁水浓度对碳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 |
4.2.5 搅拌速度对碳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 |
4.3 晶须晶型分析 |
4.4 不同添加剂的加入对碳酸钙形貌的影响 |
4.4.1 Na_2SiO_3的加入对碳酸钙形貌的影响 |
4.4.2 H_3BO_3的加入对碳酸钙形貌的影响 |
4.4.3 NH_4Cl的加入对碳酸钙形貌的影响 |
4.5 机理分析 |
4.5.1 不同条件对晶须的影响 |
4.5.2 重镁水对碳酸钙晶须生长的作用机理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2)白云石一步法制备氢氧化镁和碳酸钙及机理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白云石简介 |
1.1.1 白云石的性质以及国内分布状况 |
1.1.2 白云石的应用 |
1.1.3 白云石中钙镁分离方法 |
1.2 氢氧化镁简介 |
1.2.1 氢氧化镁性质 |
1.2.2 氢氧化镁应用 |
1.2.3 氢氧化镁的制备 |
1.2.4 氢氧化镁研究现状 |
1.3 碳酸钙简介 |
1.3.1 碳酸钙性质 |
1.3.2 碳酸钙晶须的制备 |
1.3.3 碳酸钙晶须的应用 |
1.4 选题的主要目的与研究内容 |
1.4.1 选题的主要目的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 |
2.2 实验设备 |
2.3 样品的表征分析 |
2.3.1 SEM |
2.3.2 粒度测定 |
2.3.3 XRD |
2.3.4 TG-DTA |
2.3.5 白度测定 |
2.3.6 产品纯度、离子浓度的测定 |
2.3.7 轻烧白云石中转化率的计算 |
2.4 钙镁含量的测定 |
2.4.1 白云石中钙镁含量的测定 |
2.4.2 钙含量的测定 |
2.4.3 钙、镁总量测定 |
2.5 实验装置简图 |
2.6 沉镁过程 |
2.7 沉钙过程 |
2.8 循环试验流程图 |
第三章 蒸氨过程条件分析 |
3.1 反应温度对Mg~(2+)、Ca~(2+)转化率的影响 |
3.2 反应时长对Mg~(2+)、Ca~(2+)转化率的影响 |
3.3 轻烧白云石灰与NH_4~+的摩尔比对Mg~(2+)、Ca~(2+)转化率的影响 |
3.4 产物精制液的组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氢氧化镁的制备 |
4.1 通氨速率对氢氧化镁产品对影响 |
4.2 氨镁比对氢氧化镁产品的影响 |
4.3 不同反应温度对氢氧化镁产品的影响 |
4.4 氢氧化镁产品的分析与表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碳酸钙的制备 |
5.1 不同通气速率对碳酸钙晶须产品的影响 |
5.2 不同反应温度对碳酸钙晶须产品的影响 |
5.3 不同Ca~(2+)与CO_2摩尔比对碳酸钙晶须产品的影响 |
5.4 不同离子对碳酸钙晶须的影响 |
5.4.1 NH_4~+浓度对碳酸钙晶须的影响 |
5.4.2 Mg~(2+)浓度对碳酸钙晶须的影响 |
5.4.3 NO_3~-浓度对碳酸钙晶须的影响 |
5.5 碳酸钙晶须产品表征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氢氧化镁及碳酸钙晶须的反应机理研究 |
6.1 氢氧化镁形成机理 |
6.2 碳酸钙晶须的形成机理 |
6.2.1 结晶区域的形成及晶体形核理论 |
6.2.2 晶须生长过程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3)电化学法制备碳酸钙晶须及除垢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晶须概述 |
1.4 碳酸钙晶须分类及物化性质 |
1.5 碳酸钙晶须的应用 |
1.5.1 碳酸钙晶须在纸包装中的应用 |
1.5.2 碳酸钙晶须在增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
1.5.3 碳酸钙晶须在摩擦材料中的应用 |
1.5.4 碳酸钙晶须在水泥、混凝土和灰浆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
1.6 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1.6.1 研究课题的目的 |
1.6.2 研究课题的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1.2 实验药品和试剂 |
2.2 实验分析测试方法 |
2.2.1 微观形貌观察和样品元素的分析 |
2.2.2 晶须生长的电化学分析 |
2.2.3 钙离子浓度测定 |
2.3 实验装置图 |
2.4 工艺路线 |
第三章 碳酸钙晶须的电化学制备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锈钢目数对碳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 |
3.3.2 晶核形成期时间对碳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 |
3.3.3 晶体生长时间对碳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 |
3.3.4 晶体生长电压对碳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 |
3.3.5 反应温度对碳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 |
3.3.6 氯化钙浓度对碳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 |
3.3.7 碳酸氢钠浓度对碳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 |
3.3.8 氯化镁浓度对碳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 |
3.3.9 不同流速对碳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 |
3.4 碳酸钙晶须的XRD分析 |
3.5 碳酸钙晶须的EDS分析 |
3.6 碳酸钙晶须的红外表征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碳酸钙晶须形成机理探讨 |
4.1 引言 |
4.2 碳酸钙晶须结晶形成过程的电化学分析 |
4.2.1 不锈钢目数对碳酸钙晶须生长的影响 |
4.2.2 反应电压对碳酸钙晶须生长的影响 |
4.2.3 反应温度对碳酸钙晶须生长的影响 |
4.2.4 氯化钙浓度对碳酸钙晶须生长的影响 |
4.2.5 碳酸氢钠浓度对碳酸钙晶须生长的影响 |
4.2.6 氯化镁浓度对碳酸钙晶须生长的影响 |
4.3 晶须生长动力学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循环冷却水中碳酸钙晶须制备及阻垢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碳酸钙晶须制备与阻垢研究分析 |
5.2.1 晶核形成时间对硬度去除率的影响 |
5.2.2 晶核形成电压对去除率的影响 |
5.2.3 晶体生长电压对去除率的影响 |
5.2.4 反应温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
5.2.5 晶体生长时间对去除率的影响 |
5.2.6 氯化钙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
5.2.7 碳酸氢钠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
5.2.8 氯化镁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
5.2.9 不同流量对去除率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4)方解石制备碳酸钙晶须的影响因素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实 验 |
1.1 重镁水的制备 |
1.2 文石型碳酸钙晶须的制备 |
1.3 样品表征 |
(1)表征分析 |
(2)晶须含量测定[13] |
(3)晶须长径比测量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反应温度对碳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 |
2.2 反应时间对碳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 |
2.3 镁钙浓度比对碳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 |
2.4 重镁水浓度对碳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 |
2.5 搅拌速度对碳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 |
2.6 晶须晶型分析 |
3 结 论 |
(5)温度-荷载耦合作用下碳酸钙晶须陶粒混凝土抗氯盐侵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碳酸钙晶须研究现状 |
1.2.2 陶粒混凝土研究现状 |
1.2.3 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迁移规律研究 |
1.2.4 荷载作用下氯离子侵蚀性的研究 |
1.2.5 温度作用下氯离子侵蚀性的研究 |
1.2.6 混凝土电阻率与氯离子侵蚀性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碳酸钙晶须增强陶粒混凝土配合比优选设计 |
2.1 原材料 |
2.2 水泥砂浆配合比试验 |
2.2.1 因素水平设计 |
2.2.2 各因素对水泥砂浆抗压、抗折强度的影响 |
2.2.3 极差分析法 |
2.3 碳酸钙晶须增强陶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2.4 陶粒混凝土强度试验研究 |
2.4.1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
2.4.2 劈裂抗拉强度试验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碳酸钙晶须陶粒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性与电阻率研究 |
3.1 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性研究 |
3.1.1 试验方案 |
3.1.2 氯离子迁移系数的计算 |
3.1.3 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的机理分析 |
3.2 基于二极法的混凝土电阻率与氯离子侵蚀性研究 |
3.2.1 试验方案 |
3.2.2 电阻率测量结果及分析 |
3.2.3 氯离子迁移系数与电阻率的相关关系研究 |
3.3 基于高密度电法的混凝土电阻率与氯离子侵蚀性研究 |
3.3.1 试验方案 |
3.3.2 视电阻率测量结果及分析 |
3.3.3 视电阻率变化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温度-荷载耦合作用下陶粒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性研究 |
4.1 温度-荷载耦合作用下氯离子侵蚀性试验 |
4.1.1 试块制作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氯离子渗透深度测量及分析 |
4.2 温度及荷载作用对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性的影响研究 |
4.2.1 温度对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性的影响机理 |
4.2.2 荷载对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性的影响机理 |
4.3 基于COMSOL模拟的混凝土氯离子侵蚀规律研究 |
4.4 温度-荷载耦合作用下氯离子渗透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 |
致谢 |
(6)微波辅助合成改性晶须增强PE复合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原料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样品制备 |
1.3.1 改性晶须的制备 |
1.3.2 PE/改性晶须复合材料的制备 |
1.4 性能测试与表征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原料配比与微波处理对改性晶须接枝率的影响 |
2.2 FTIR分析 |
2.3 PE/改性晶须复合材料表面形貌分析 |
2.4 改性晶须对复合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
2.5 改性晶须对复合材料热变形性能的影响 |
3 结论 |
(8)使用超重力旋转床制备纳米二氧化铈及其表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纳米材料概述 |
1.1.1 纳米材料特性 |
1.1.2 纳米材料的应用及发展 |
1.2 二氧化铈简介 |
1.2.1 二氧化铈的结构与性质 |
1.2.2 二氧化铈的资源状况 |
1.3 纳米二氧化铈的制备方法 |
1.3.1 微乳液法 |
1.3.2 超临界水氧化法 |
1.3.3 溶胶‐凝胶法 |
1.3.4 喷雾热分解法 |
1.3.5 金属盐水解法 |
1.3.6 超重力法 |
1.4 制备纳米二氧化铈的研究状态与存在问题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2 实验方法及测试手段 |
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
2.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2.1.2 实验所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3 分析测试方法 |
3 超重力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铈 |
3.1 物料浓度、pH和分散剂浓度对粒度的影响 |
3.1.1 物料浓度对粒度的影响 |
3.1.2 pH对粒度的影响 |
3.1.3 分散剂对粒度的影响 |
3.2 流量和转速对二氧化铈粒度的影响 |
3.2.1 物料流量对粒度的影响 |
3.2.2 超重力选转床转速对粒度的影响 |
3.3 Zeta电位分析 |
3.4 润湿性能分析 |
3.5 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粒径的影响 |
3.5.1 原料TG-DSC分析 |
3.5.2 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粒度的影响 |
3.6 XRD衍射分析 |
3.7 二氧化铈形貌与微观结构分析 |
3.7.1 二氧化铈形貌粉体 |
3.7.2 二氧化铈微观结构分析 |
3.8 小结 |
4 使用超临界水氧化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铈 |
4.1 实验过程 |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2.1 XRD晶体结构分析 |
4.2.2 FE-SEM形貌分析 |
4.2.3 粒径与比表面分析 |
4.2.4 Zeta电位分析 |
4.3 小结 |
5 实验机理分析与两种方法优缺点的比较 |
5.1 实验机理分析 |
5.2 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稀土石膏常压酸化法制备硫酸钙晶须及其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晶须概述 |
1.1.1 晶须的介绍 |
1.1.2 晶须的研究进展 |
1.2 硫酸钙晶须概述 |
1.2.1 硫酸钙晶须的介绍 |
1.2.2 硫酸钙晶须的研究现状 |
1.2.3 硫酸钙晶须的性能 |
1.2.4 硫酸钙晶须的制备方法 |
1.2.5 硫酸钙晶须的生长机理 |
1.2.6 硫酸钙晶须的应用 |
1.3 硫酸钙晶须的表面改性 |
1.3.1 改性方法 |
1.3.2 改性机理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 |
2 实验前期准备 |
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
2.2 实验过程 |
2.3 测试及表征方法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
2.3.2 微观形貌分析 |
2.3.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2.3.5 接触角的测定 |
2.3.6 长径比的计算 |
3 反应条件对硫酸钙晶须生长的影响 |
3.1 反应物浓度对硫酸钙晶须生长的影响 |
3.2 反应时间对硫酸钙晶须生长的影响 |
3.3 反应温度对硫酸钙晶须生长的影响 |
3.4 盐酸浓度对硫酸钙晶须生长的影响 |
3.5 陈化时间对硫酸钙晶须生长的影响 |
3.6 正交实验 |
3.7 稀土元素对硫酸钙晶须生长的影响 |
3.8 本章小结 |
4 晶型助长剂对硫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 |
4.1 晶须型助长剂对硫酸钙晶须生长的影响 |
4.1.1 晶须型助长剂对硫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 |
4.1.2 晶须型助长剂对硫酸钙晶须物相组成的影响 |
4.2 CuCl_2添加量对晶须物相组成、长度和长径比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硫酸钙晶须的改性 |
5.1 改性时间的影响 |
5.2 改性剂用量的影响 |
5.3 改性温度的影响 |
5.4 钨酸钠浓度的影响 |
5.5 改性硫酸钙晶须的表征分析 |
5.5.1 改性硫酸钙晶须的接触角分析 |
5.5.2 改性硫酸钙晶须的XRD分析 |
5.5.3 改性硫酸钙晶须的SEM分析 |
5.5.4 改性硫酸钙晶须的红外分析 |
5.5.5 改性硫酸钙晶须的XPS分析 |
5.5.6 改性机理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全降解高模量聚乳酸/碳酸钙晶须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碳酸钙晶须概述及其制备方法 |
1.1.1 可溶性钙盐与碳酸盐反应制备法 |
1.1.2 碳酸氢钙水热分解法 |
1.1.3 Ca(OH)_2—CO_2 气液反应合成法 |
1.1.4 尿素水解法 |
1.1.5 超重力反应结晶法 |
1.1.6 其他制备方法 |
1.2 碳酸钙晶须的应用 |
1.2.1 碳酸钙晶须在塑料领域的应用 |
1.2.2 碳酸钙晶须在摩擦材料中的应用 |
1.2.3 碳酸钙晶须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
1.3 聚乳酸 |
1.3.1 聚乳酸的结构与性质 |
1.3.2 聚乳酸的应用 |
1.4 基于不同种类聚乳酸的增强材料 |
1.4.1 植物纤维增强材料 |
1.4.2 碳纤维和玻璃纤维增强材料 |
1.4.3 无机晶须增强材料 |
1.5 晶须增强可降解材料的研究进展 |
1.6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1.6.1 研究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碳酸钙晶须的制备及工艺条件探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碳酸钙晶须的制备 |
2.4 碳酸钙晶须表征 |
2.4.1 偏光显微镜观察(POM) |
2.4.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cMg~(2+):cCa~(2+)对碳酸钙晶须的影响 |
2.5.2 搅拌速度对碳酸钙晶须的影响 |
2.5.3 变速率通气方式对碳酸钙晶须的影响 |
2.5.4 反应温度对碳酸钙晶须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聚乳酸(PLA)/碳酸钙晶须(CCW)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 聚乳酸/碳酸钙晶须复合材料的制备 |
3.3.1 碳酸钙晶须的表面修饰 |
3.3.2 聚乳酸/碳酸钙晶须复合纤维的制备 |
3.3.3 聚乳酸/碳酸钙晶须复合材料的制备 |
3.4 性能测试与表征 |
3.4.1 力学性能测试 |
3.4.2 差示扫描量热仪测试(DSC) |
3.4.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3.4.4 热重分析(TG)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碳酸钙晶须与复合纤维SEM图 |
3.5.2 碳酸钙晶须含量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
3.5.3 聚乳酸/碳酸钙晶须复合材料脆断面微观形貌 |
3.5.4 偶联剂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3.5.5 聚乳酸/碳酸钙晶须复合材料冲击断面微观形貌 |
3.5.6 纤维不同铺叠方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3.5.7 碳酸钙晶须对复合材料结晶性能的影响 |
3.5.8 碳酸钙晶须对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晶须碳酸钙的合成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方解石制备碳酸钙晶须的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D]. 于亚杰. 沈阳化工大学, 2021
- [2]白云石一步法制备氢氧化镁和碳酸钙及机理探究[D]. 王东意. 沈阳化工大学, 2021
- [3]电化学法制备碳酸钙晶须及除垢的试验研究[D]. 徐佳丽.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4]方解石制备碳酸钙晶须的影响因素及机理[J]. 于亚杰,郑强,刘海利,邢润,李雪. 人工晶体学报, 2021(06)
- [5]温度-荷载耦合作用下碳酸钙晶须陶粒混凝土抗氯盐侵蚀性能研究[D]. 金光淋. 吉林大学, 2021(01)
- [6]微波辅助合成改性晶须增强PE复合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研究[J]. 田俊杰. 塑料科技, 2020(12)
- [7]碳酸钙形貌对热解桉木半焦反应性影响的研究[J]. 史刘宾,梁月彩,宋叶叶,童张法,李立硕.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20(05)
- [8]使用超重力旋转床制备纳米二氧化铈及其表征的研究[D]. 包中华.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9]稀土石膏常压酸化法制备硫酸钙晶须及其改性的研究[D]. 徐伟.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10]全降解高模量聚乳酸/碳酸钙晶须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郭海涛. 湘潭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