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对重点项目招投标活动的监管势在必行(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佼[1](2021)在《政府投资工程招投标监管虚化及对策建议》文中提出
刘琨[2](2021)在《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石,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物质工程设施及相关公共服务,对其投资可以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乘数效应”,有着举足轻重的“先行地位”。随着全球基础设施短缺及老化现象日益严重,给各国政府带来了持续性的挑战。由于传统采购模式引起的公共部门财政支出与债务压力,以及资产交付与服务质量的低效率问题,基础设施正由公共供给转向私营供给,这一趋势因思维方式转变和良好实践效果受到支持,因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得以加强。上世纪90年代,随着英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兼顾效益、效率、公平的公私合作PPP模式应运而生。目前,全球已有135个国家开展了基础设施公私合作,但各国PPP运行效率差异较大,在PPP模式风靡全球之际,加拿大发展为最具PPP市场热度和成熟度的国家之一。本篇论文针对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展现了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全貌:以PPP模式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加拿大PPP模式发展进程中,全生命周期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多元化投融资市场,法律制度与政府监管体系建设四个方面的探究,挖掘加拿大PPP模式跻身领先地位的深层驱动力。目前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正经历由高增长到高质量的规范化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通过研究,吸取加拿大PPP模式发展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中西交流和鉴往知来,对我国PPP模式的行稳致远与深化基础设施领域的国际合作均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本研究从四个方面对PPP模式相关理论和制度优势进行了探讨。第一,阐述了PPP模式概念,众多参与主体、伙伴关系、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服务绩效五个主要特征,以及价值驱动因素。第二,分析了PPP模式应用对象,即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特征,基础设施属性与市场失灵,以及PPP模式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应用行业领域。第三,以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新公共管理与实践、公共事业民营化等公共管理理论为依据,探究了PPP模式的制度优势。最后,以不完全契约下的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分析了PPP模式缔约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物有所值、投融资结构、风险与利益分配、合同管理、绩效监管与激励机制等一系列关键问题。第二,分别从基础设施的需求侧与供给侧两个角度,阐释了加拿大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公私合作PPP模式的动因。总结了近30年加拿大PPP模式发展的两次浪潮及特征,宏观展现了项目在各基础设施领域、管辖层级及地域分布的基本情况。在1991-2003年的第一波浪潮中,加拿大PPP模式经历了由理论转向实践的艰难过程,伴随着部分项目失败,在质疑声中积累经验和教训。第二次浪潮是2004年至今,加拿大省级政府作为PPP主要开拓者,打造了更具活力的基础设施PPP市场,公共部门拥有更专业的评估技术与监管能力,制定了更明晰的法律制度体系,不断深化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伙伴关系。在项目实践中,转变对私营资本需求方式,优化交易结构与回报机制,采用有限的需求与市场风险转移,极大提升了PPP项目产出效率及复杂程度。第三,加拿大PPP模式展现了公私双方从咨询伙伴、运营伙伴、协作伙伴、到贡献伙伴权利逐渐下放过程,根据私营部门参与度和风险转移程度,形成连续的包含设计、建设、融资、维护、运营等责任的组合体。在探讨加拿大PPP模式全流程运行机制和采购管理中发现,加拿大主要PPP应用省份虽然较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项目审批与采购管理上更为复杂且周密,但实际上加拿大PPP项目采购效率极高,表现为较短的招投标时间以及较低的招投标成本。这种高效性得益于,采购前期项目评审与决策管理、招投标评估与竞合谈判、合同体系建立三方面的运行监管与结构设计。首先,加拿大PPP项目采用了以物有所值为核心,细致且繁复的前期规划和评估工作;其次,加拿大省级PPP专业机构借助发达的咨询服务,实施评标以及竞争性对话,能够确保透明度和竞争性,权衡技术创新与财务方案;最后,分析了加拿大PPP合同协议在绩效产出规范以及回报机制两个关键边界条件的特征。第四,基础设施发展的先决条件是能够获得足额、长期、稳定的资金,PPP模式核心价值驱动因素之一是发挥民间资本优势,缓解政府财政支出与债务压力。加拿大PPP模式迅速发展,也得益于其成熟且深厚的PPP项目投融资市场。论文回答了关于加拿大PPP项目投融资结构的相关问题,并着重阐述了包括PPP项目债券、绿色债券、社会效益债券在内的债券类融资,政策性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养老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以及加拿大PPP基金与联邦基础设施基金,以上四类重要且极具特色的多元化投融资工具,对加拿大PPP模式支持方式和投融资特征。第五,加拿大PPP模式风险管理较为完善。以加拿大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原则以及风险管理工具为依据,探讨了加拿大在PPP项目风险管理七个要素,分别为风险全流程沟通,建立风险管理范围和标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处置,以及风险动态监管。并根据安大略省交通类PPP风险矩阵,探讨加拿大PPP项目风险识别中的风险触发机制与影响结果,以及风险评估方案。最后,归总加拿大主要省份交通项目的风险分配方式,探究加拿大PPP项目风险分配特征。第六,加拿大PPP模式拥有较为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宏观治理能力仍有待提升。首先,探讨PPP制度建设的意义,以及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下PPP立法特征,总结了加拿大联邦及主要省份PPP法律制度体系。其次,将治理能力、人力资源、协调能力归纳为加拿大PPP专业机构三大核心能力要素,体现了联邦PPP机构的战略引导作用,以及省级PPP机构的运营与执行能力。最后,从绩效监管、财政监管、审计监管三个方面,探析加拿大PPP广泛的宏观治理体系。最后,对加拿大PPP模式进行了评价及启示。重点分析了加拿大PPP模式按预算与准时交付效率,社会公众与主要参与者认可度,以及项目经济系统性影响。探讨加拿大在PPP模式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包括市级PPP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降低对长期私营资本需求及有限需求风险转移所带来的影响,以及部分地区和项目未实现真正的物有所值的原因。并且对本篇论文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进行了总结。篇末部分,阐述了我国PPP模式发展现状和问题,并通过对加拿大的研究得到对我国PPP模式发展的启示。
康勇[3](2021)在《S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数字化转型案例研究》文中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切实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努力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S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提到,以数字经济服务实体经济,互相融合,打造全国数字经济产业重要基地。由此可见,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数字化智能化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是摆在各类管理单位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S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作为S省政府履行公共资源交易管理职责的机构,必须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牢固树立数字化发展理念。该单位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遇到了不同的困境,分析了遭遇困境的原因以及目前发展状况。通过走访调研兄弟省份,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同时,详细分析了该单位数字化转型的团队管理、流程优化、组织结构、数据管理等方面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并描述了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转型与数字技术发展的辩证关系。基于对S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深度调研,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法对主要问题逻辑脉络进行阐述。本文通过调研兄弟省份一般做法,对该单位数字化转型的历史原因、现实状况、问题分析、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运用管理学相关理论和工具分析其数字化转型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给出相关优化策略方案,以及由此获得的良好效果。案例正文部分主要描述S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几个重要的事件,并从这几个重要事件的特征特点、存在问题和改进方向进行梳理。案例分析部分主要从该单位遭遇困境和现实发展状况入手,运用SWOT和PEST理论、团队管理理论、流程优化理论、组织结构理论、数据管理理论等相关理论和工具,分析和整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设计相关转型优化方案,从而切实推动该单位的数字化转型。
王友鲜[4](2021)在《制度支配、组织目标与社会组织的差异化行动逻辑 ——基于对P区公益招投标项目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上海市自2009年探索性实施公益招投标项目起,多年来通过对项目购买范围、购买方式、购买流程等内容不断规范化,保障了该项目的良性运转。笔者在参与P区公益招投标项目实践中发现,在市、区同质性的公益招投标制度框架下,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组织均愿意持续参与其中,有的组织“主动逃离”、有的组织“来者不拒”,还有的组织“肆意进取”,出现了同一制度框架下不同社会组织的差异化参与模式。鉴于目前既有研究对此现象缺乏有效的关注,本研究致力于对同一制度环境下不同类型社会组织行动实践及其生成机制进行探究。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借助权变理论视角,从社会组织与制度环境的适应性角度切入,深入探究在同一制度背景下,不同类型社会组织采取不同行动策略的内在机制。同时,基于组织行政化程度、组织创办人身份以及组织资源整合能力三个维度,将参与公益招投标项目的社会组织划分为官办型社会组织、民办型社会组织及教师领办型社会组织。具体而言,官办型社会组织掌握着项目权力和体制优势,其资源整合能力较强,项目团队官僚化,目标是汲取项目资源,提高经济收入,因此,与公益招投标项目制度的适应度最高,从而呈现出“肆意进取”的参与态势。民办型社会组织资源整合能力较弱,项目团队灵活度较高,目标是提高组织竞争力,因此,基于生存理性的工具性取向,其一方面主动向体制靠拢,另一方面利用项目制度的权宜性空间,提高与项目适应程度,从而呈现出对项目“来者不拒”的态度。教师领办型社会组织的资源整合能力有限,项目团队专业化,目标是成为“小而精”的专业标杆,与公益招投标制度管理主义导向下的制度环境形态呈现出较弱的适应性,从而选择“主动逃离”。研究发现,一方面社会组织在资源整合能力、项目团队以及组织发展3个维度上的发展目标不同,另一方面同一制度环境对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的外部支配程度不同,基于内外两种力量共同作用,进而型塑出差异化的项目参与模式。社会组织的发展目标为组织行为提供内在牵引,决定行为的走向,制度环境对组织行为形成外部推力,影响行为的同时塑造出与制度契合的组织形态。最后,本文对制度环境对社会组织发展形成有效助力进行进一步讨论。
卢岩[5](2020)在《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早在2002年《政府采购法》颁布之时,立法者就以禁止性规范的方式对于限制外地经营者进入本地市场、在采购活动中设置歧视性条件等限制竞争行为予以了否定。随后出台的《反垄断法》也将此类行为纳入其中。2015年颁布的《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更是以列举的方式将众多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逐一明确。近年来,随着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构建以及优化营商环境政策的实施,政府采购领域,尤其是地方政府采购活动中的限制竞争行为再次受到关注。2019年颁布的《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暂行规定》以及2020年推出的《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都把这一问题作为规制重点,对其重视程度由此可见。并可以据此认为,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是理论研究及其执法实践活动中的重点问题。政府采购是以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为代表的国家机关以及直接、间接接受政府控制的特定企事业单位、团体组织等,为实现政府职能或公共服务的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和程序,使用财政性资金和财政性资金相配套的单位自筹资金在市场上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依据主体范围的不同,政府采购可以分为中央政府采购与地方政府采购。二者的主要差异在于使用资金的来源不同,即中央政府采购使用的中央财政资金,所统筹的是全国性事务,地方政府采购使用的是地方财政资金,所针对的是地方性事务。由此导致二者在限制竞争时的表现存在较大不同,地方政府在采购时表现出强烈的本地采购倾向。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是指在地方政府采购过程中,采购人等凭借行政权力实施的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它因采购主体的行政性、采购资金的公共性等特征而满足一般行政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又因破坏了采购市场中特有的竞争秩序而成为行政垄断行为。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呈现出制度性地方保护主义倾向,有时具有歧视性抽象采购政策的指引,或表现对于采购程序规则的违反,或表现为对于采购实质规范的破坏,在本质上一种行政权力的异化。这种异化既可能源自行政权力的对于采购活动的不当介入,也可能是由采购人与供应商的恶意串通所致。其具体限制问题的表象在于规避公开招标、设立歧视性条款、构筑信息壁垒、倾向性评标、指定交易等个案中的限制竞争,而表象的背后则是地方利益集团、财政分权等深层的制度缺陷问题。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也是对市场竞争秩序的直接破坏,割裂采购市场的统一性,背离财政资金的使用要求,导致提高采购效率、实现物有所值等经济性目标的落空,造成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保护环境等政策性价值目标的扭曲,更使得宏观经济调控、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等重大采购目标难以实现。此外,它还损害了包括外地经营者和本地居民在内的多方主体利益,并加剧了采购中的腐败问题。由此,需要以规制的手段对于其施以某种控制、约束和指引。而法律作为一种既定、统一、普适且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准则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法律规制是基于法律规范对行为实施的控制、约束和引导。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作为一种规范性规制,是以正义、国家干预、公平竞争、政府采购市场规制、激励性规制等法学与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根据《政府采购法》《反垄断法》等法律制度以及公平竞争审查、优化营商环境等政策中的相关规定为制度、政策基础,对于政府采购活动整个过程进行的规范和控制,而法律规制的重点在于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为了实现更好的规制效果,法律规制自身也在不断演进之中,并已从立法之初的笼统、模糊与概括到如今的系统、准确与规范,相对完整的规制体系业已初步建立并日臻完善,逐步形成了抽象采购政策与具体实施行为的规制、具体实施行为中的控权规制与执法规制等事前、事中、事后的规制,以及以《政府采购法》为主导,兼有《反垄断法》《预算法》《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等的规制模式。并具体表现以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消除含有抽象采购政策中的反竞争因素;以采购程序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专家评审制度等从事前规制的角度防止具体采购活动之中行政权力的异化,以质疑、投诉与后续执法制度等从事中与事后规制的角度对于个案中的违法行为予以纠正、救济。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严重性由此可见。然而,现行制度设计下的法律规制仍存在一些问题:法律竞合依然存在,《反垄断法》对于管辖权的让渡存在立法疏漏,导致其与《政府采购法》仍存冲突,且反垄断执法机构在实践中亦偶有越界之嫌;界定标准有待完善,程序规范对于实质违法的界定存在干扰,以“滥用行政权力”为构成的行为要件有时难以界定;责任设置有所失衡,财产责任只及于单位而不涉及个人,致使行为与责任缺乏对等,个人违法单位担责等现象时有发生;规制模式尚显不足,始终无法走出自纠式规制的困境;竞争模式存在局限,强调市场的开放性而忽略了对地方利益的合理保护,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地位不平等的问题有待深入解决,集中采购机构代理市场也亟待开放。因此,应对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予以完善。对于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法律规制的完善,应以公平正义、秩序与调控的价值理念为指引,并融合国际法律的规制理念,构建国际与国内的双层法律规制制度体系,协调国内法律的适用冲突。在此基础上,采取控制式规制与激励式规制二元并立的规制模式。控制式规制是最传统的法律规制模式,也是现行法律制度在对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进行规制时所采取的主要手段,对其适用需要首先对相关制度予以完善。这种完善应沿着“主体——行为——结果”的基本逻辑进路展开,并表现为:就规制的主体而言,应赋予反垄断执法机构介入权,使其能够在财政部门拒绝依法履行职权时实现补充救济;就规制的行为而言,应实施结果导向型的行为界定标准,避免程序对于行为界定的干扰,并在必要时对于行为结果进行竞争分析;就规制的结果而言,应强化法律责任,以增加政治问责和实行“双罚制”的方式加强对采购人员的追责,同时,增设违反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以及内控制度的相关责任,以提高违法成本的方式对相关人员形成威慑和有效制裁。而激励式规制乃是控制式规制的重要补充,其侧重于通过奖励、扶持等刺激与鼓励手段,调动被规制者实施某些行为的积极性。对于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而言,激励式规制是一条全新进路,其制度的构建应包括:增加地方政府采购绩效激励制度,改变过去唯“GDP”论的官员政绩考核标准,将竞争秩序的影响因素纳入法治建设成效参考因子,以此削弱其与采购中的本地利益的联系;利用赋予特殊保护性采购合法性的方式抑制政府采购中的地方保护问题;建立集中采购竞争机制,削弱集中采购竞争机构与地方利益之间的联系;完善社会监督机制,调动舆论监督和第三方机构监督的积极性。对于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法律规制的研究既有理论价值,又充满现实意义。在理论上,弥补了当前理论研究中的空白,且对于公平竞争审查、政府采购、行政垄断等相关理论的研究亦有裨益。在实践中,除了可以更好地实现规制外,还能为《政府采购法》《反垄断法》等法律的修订提供思路。
王昆伦[6](2020)在《W市广场立体景观及亮化工程项目招标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公平市场环境的需求更加强烈,招标制度作为提高公平竞争水平、提升经济效益和遏制腐败的有效手段应运而生。我国招标制度实施以来,招标成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保障公平获取资格的基础。正是有了这一制度基础,工程项目才能越来越多的采用招标方式获取资格,才能有力推进行业内竞争机制健康发展。在国际大力推行招标模式和国内市场需求逐步增多的形势下,招标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推动了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然而,我国招标机制还不够成熟,受到现阶段管理体系、监督机制和利益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在招标执行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招标方缺乏主体责任意识、投标方存在投机取巧等行为。存在的这些问题破坏了招标的公平属性,妨碍了项目后续的实施,更是损害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和谐氛围。因此,要改变并避免这些问题,就要对招标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可以使得招标过程的风险发生损失降到最低。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广场立体景观及亮化工程案例对招标风险管理进行深入研究,能够在源头阶段为项目顺利高效实施打下基础,并为各方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对招标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起到补充作用。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招标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上有了新的观点与理解,并且在风险应对中提出高风险专项应对、中等风险合理控制、低风险持续关注的分级别不同措施的应对策略。本文选取国有投资项目W市广场立体景观及亮化工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景观及亮化工程项目招标过程的风险,对招标全流程及各参与方进行科学分析。具体研究内容为:首先对招标风险管理的理论进行分析,并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通过总结分析广场立体景观及亮化工程项目的实施背景,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项目招标风险进行了识别,形成了涵盖招标全过程的20项风险因素。然后,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的影响程度两个方面,采用主观评分法进行分析,并对每种因素的风险值进行测算、量化,按照测算结果将风险因素划分出高、中、低三个等次。最终,根据分析与分类结果,应对风险的优先顺序,对各类风险因素制定不同的应对措施,以达到有效规避工程项目招标中各类风险的目的,从而达到进一步提升项目实施水平,推动社会公平竞争的和谐氛围的目的。
孙介昊[7](2020)在《上海工程跟踪审计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中国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一直以来,上海的城市建设进度广受社会各界关注。2009年,为了提升上海的城市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上海率先以金融、经济发展、贸易和航运四个侧重点分别提出了四个中心建设目标,2014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指导下,上海又推出了建立科创中心的目标,自此,上海城市建设的侧重点拓展为五个中心。围绕五个中心的建设目标,上海先后投入了巨额资金,且为了避免工程造假、挪用公款等问题的出现,在工程建设中引入全过程跟踪审计,分别对工程的招投标、施工管理、质量管控开展审计工作,一定程度上确保工程建设的进度能够正常展开,另外也能保障工程施工的效率。可以说,跟踪审计在上海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工程资源的合理分配、质量的掌控以及项目进度的把握上均发挥着不小的作用。而加强上海跟踪审计监管研究,不仅有利于提升对跟踪审计的监管和评价质量,还能够增强跟踪审计的审计质量。因此,本研究糅合文献综述研究和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从多个角度对多个问题进行具体论述:(1)工程跟踪审计与相关理论的应用内容;(2)2016年长宁区安居保障工程、复旦西校跟踪审计以及400米林带工程跟踪审计的监管情况;(3)世界部分发达国家工程跟踪审计监管的做法对我国有何启示;(4)上海相关部门应如何解决工程跟踪审计监管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线上、线下搜集到的文献、资料,扎根于理论应用和案例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定性分析等方法挖掘上海工程跟踪审计监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站在宏观、微观等多个角度,综合应用管理学、经济学多个学科理论知识,对工程跟踪审计监管提出完善的对策、建议。通过案例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借鉴、对策探讨的思路,本研究得到下列结论:(1)介绍、论证了上海市三个工程跟踪审计的实际案例,说明针对上海工程建立跟踪审计监管是具备一定基础的;(2)分别对美国、德国两国工程跟踪审计监管做法展开论述,且围绕本研究实际,归纳发达国家工程跟踪审计监管发展的共同特点和对上海工程跟踪审计监管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启示;(3)上海有关部门在对工程建设开展跟踪审计时,为了避免审计风险和其他问题的出现,可以从以下五方面着手解决,分别为健全代建单位内部监管体系、加强大数据审计能力培训、加强中介机构参与管理力度、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和健全审计整改评估体系。结合本研究所得结论,可发现上海工程跟踪审计工作的开展并非毫无问题存在,作为城市建设的侧重点,每一个工程的质量监督和审计都非常重要,不可忽视,作为国内一线城市,上海市无论是国内影响力还是国际知名度都排名前列,加强工程跟踪审计监管势在必行。
洪国强[8](2020)在《Z公司工艺设备招标管理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政府鼓励采用多种融资模式,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事业,缓解公共交通压力。工艺设备采购工作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重点工作之一,为了促进工程建设顺利实施、预防和化解矛盾、确保按时开通运营对工艺设备招标管理的研究和应用势在必行。Z公司作为总承包单位,建立符合项目特点的工艺设备招标管理机制,深入挖掘用户需求、优化投标方案评价和选择方法,对高效利用资源和控制企业经营风险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对地铁项目中的工艺设备招标管理改进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制约Z公司工艺设备招标工作推进的三方面问题,包括:招标管理机制与管理模式不匹配、运营需求与外部限制不适应和投标方案评价方法量化不合理。接下来,运用价值流理论建立改进框架,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核心问题。针对管理机制问题,采用对招标管理决策机制、合作机制、激励机制进行改进的方法。将BOT项目三个层次的决策流程、执行流程进行整合和优化,提高决策效率;合理划分项目参与方“责、权、利”,促进各方合作共赢;扩大激励范围、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和增加非物质激励手段,发挥全体员工主观能动性。针对运营需求问题,采用用户需求挖掘的方法,抓住用户痛点,找到用户真正的需求,在外部限制允许范围内为运营方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最终通过沟通协调和压力传导的方式,令用户需求以文件形式得以锁定。针对评标方法量化不合理的问题,先采用专家打分法对复杂评价体系进行优化,然后采用ANP决策模型的方法通过SUPER DECISION软件计算出权重的得分,减少了评价指标权重分配的主观性。最后,还提出了确保管理改进措施得以有效落实的五方面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加强招标管理组织机构建设、加强采购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内部控制流程、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研究立足于管理实践,解决了制约Z公司工艺设备招标管理工作推进的具体问题;验证了管理机制对管理模式的支撑作用,应用了用户需求管理的相关方法,并将打分法和ANP方法通过使用软件的方式简便易行的应用到投标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和量化评价指标权重分值分配工作中去;提升了Z公司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对未来同行业企业解决类似管理问题提供了有益参考。
卢志华[9](2019)在《问题与对策:十八大以来云南省的反腐败研究》文中提出从十八大以来中央对于云南省开展的第一轮巡视情况来看,云南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一些领域存在着腐败问题多发易发风险。然而,腐败绝对不能成为云南省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反腐败斗争的战略部署,用法治来约束权力,用监督来规范权力,用责任来绑定权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并且强化党建的刚性监管效能,进而健全云南省各级党组织的防腐拒变功能,清除腐败存量,压缩腐败增量,净化、重构、涵养云南省的政治生态,对于云南省来讲,显得尤为必要。推进云南省的反腐败斗争,应该紧紧围绕云南省改革发展的中心大局,在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从而带动整体层面反腐败工作的推进。要注重运用全国反腐败斗争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牢牢把握清毒要求,深入推进云南省反腐败斗争制度化建设。要将肃清白恩培、秦光荣、仇和等人流毒、余毒贯穿于云南省反腐败斗争中,牢牢把握“破”与“立”的关系,持续净化云南省的政治生态。要跳出反腐败的框架审视反腐败斗争,将落实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穿云南省的反腐败斗争中;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嵌入云南省的反腐败斗争中;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精准扶贫工作责任制、党建工作责任制、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三去一补”、减税降费等纳入云南省的反腐败斗争中,从而促进新时代的云南省更加全面、持续、健康发展。十八大以来云南省的反腐败斗争由中央巡视、省委巡视、巡察、专项督查、清毒工作、典型案例剖析、警示教育、政治生态净化、日常的监督执纪问责、制度反腐等系列工作构成,并且以法治化、市场化的思维推动产业分流,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而形成云南省立体式的反腐败体系。本文采用论从史出的方式,将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反腐败斗争的重点情况特别是典型事例讲深讲透,寓全国的共性于云南的个性之中,紧紧围绕云南省相关腐败问题的特点,在肯定前期反腐败成就的基础上揭示存在问题,从而针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反腐败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提出一些对策性思考,试图为边疆民族地区反腐败斗争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陈高明[10](2019)在《天津基地航天工程项目建设招投标规范化研究》文中指出在建设工程领域,建设方通过招投标方式来确定项目的实施方,已成为我国的普遍采用的商业模式,这有效的实现了互利共赢,资源优化配置。我国在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以来,建设工程从初期到完成时期,其招投标工作应依据《招标投标法》进行。招投标工作系统复杂,知识点涉及多,法律监管严谨,是否科学合理规范管理,直接影响到建设工作的成功与失败。目前,我国的招投标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满足不了建设方的要求。因此,招投标工作规范化管理是成功的关键。天津基地在工程招投标活动中,受许多因素影响,招投标管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新的招投标法和制度,有利控制工程投资,保证工程质量,规范价格行为,预防职务犯罪和商业犯罪,鼓励施工企业公平竞争。天津基地工程项目建设实施招投标规范化管理是必要的。通过对我国招投标活动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在招标方式、招投标主体之间关系、招投标法律法规以及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不正当竟争行为,运用招投标的相关理论知识,认真分析研究,探讨解决方案,找出防止办法,消除不正当竞争;在招投标过程中,坚持科学合理运作,严格规范监管,使招标方、投标方和中介按照市场规则,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避免发生串标、陪标、转包、地方保护、暗箱操作等违规行为,达到招投标规范化,从而降低工程造价,保证工程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本人在近八年工程项目建设中全面负责了天津基地动力站动力系统设备采购以及一些土建工程承包的招标工作,对招投标规范化管理进行了逐步深入研究,对当前社会招投标现状有所了解,并在工作实际中结合理论,运用科学、合理措施,加强了天津基地工程项目建设招投标的规范化管理。招投标规范化管理专业性、复杂性、规范化和问题解决的及时性要求较高,建立招投标领域的规范化管理机制,补充了我院特殊领域的管理难点与关键点。
二、加强对重点项目招投标活动的监管势在必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对重点项目招投标活动的监管势在必行(论文提纲范文)
(2)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对加拿大PPP模式的研究 |
1.2.2 国外对加拿大PPP模式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结构安排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基础设施PPP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
2.1 PPP模式一般性分析 |
2.1.1 PPP模式概念 |
2.1.2 PPP模式特征 |
2.1.3 PPP模式价值驱动因素 |
2.2 公共产品与基础设施相关理论 |
2.2.1 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 |
2.2.2 基础设施性质与市场失灵 |
2.2.3 基础设施分类与PPP项目选择 |
2.3 PPP模式与公共管理相关理论 |
2.3.1 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理论 |
2.3.2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PPP实践 |
2.3.3 公共事业民营化组织形式 |
2.4 PPP模式缔约机制相关理论 |
2.4.1 交易费用理论与PPP模式 |
2.4.2 产权理论与PPP模式 |
2.4.3 委托代理理论与PPP模式 |
第3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动因及现状分析 |
3.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需求角度动因 |
3.1.1 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需求 |
3.1.2 基础设施老化与投资缺口 |
3.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供给角度动因 |
3.2.1 基础设施投资呈下降趋势 |
3.2.2 基础设施政府供给管理能力不足 |
3.2.3 基础设施战略与PPP政策导向 |
3.3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现状与运作机制 |
3.3.1 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与特征 |
3.3.2 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现状与国际地位 |
3.3.3 基础设施PPP模式主要运作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采购管理分析 |
4.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采购管理框架与管理原则 |
4.1.1 PPP模式全流程采购框架 |
4.1.2 PPP模式采购管理原则 |
4.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项目评估与采购决策体系 |
4.2.1 PPP全项目筛选及物有所值动态评估 |
4.2.2 PPP物有所值定性评估计分法 |
4.2.3 PPP物有所值定量评估方案 |
4.2.4 PPP物有所值创新因子与量化 |
4.3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项目采购管理的竞争性与效率性 |
4.3.1 PPP项目竞合对话的充分竞争性 |
4.3.2 PPP项目非招标提案的竞争性优化 |
4.3.3 PPP项目技术与财务评标的权衡 |
4.3.4 PPP项目采购时间与成本的效率性 |
4.4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项目采购主合同边界条件 |
4.4.1 PPP项目合同标准化 |
4.4.2 PPP项目合同绩效产出边界 |
4.4.3 PPP项目合同回报机制边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投融资管理分析 |
5.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投融资结构 |
5.1.1 PPP项目投融资一般性分析 |
5.1.2 加拿大PPP项目投融资结构 |
5.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债券类融资构成及创新 |
5.2.1 PPP项目债券融资现状 |
5.2.2 PPP项目债券构成要素 |
5.2.3 绿色债券与PPP绿色项目协同创新 |
5.2.4 社会效益债券与公共服务融资创新 |
5.3 加拿大PPP项目政策性及商业银行金融支持与变革 |
5.3.1 加拿大基础设施银行对PPP政策性金融支持 |
5.3.2 省属金融管理局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 |
5.3.3 金融危机后商业银行PPP投融资变化与变革 |
5.4 加拿大养老金对基础设施及PPP项目投资与绩效 |
5.4.1 养老金资产配置与基础设施投资规模 |
5.4.2 养老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与风险偏好 |
5.4.3 养老金基础设施投资方式与投资业绩 |
5.5 加拿大PPP产业投资基金与基础设施基金作用与机制 |
5.5.1 PPP产业投资基金类型及主要作用 |
5.5.2 PPP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机制 |
5.5.3 联邦基础设施基金运作机制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管理分析 |
6.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特征及风险管理制度 |
6.1.1 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及特征 |
6.1.2 PPP模式风险管理原则与工具 |
6.1.3 PPP模式风险管理要素 |
6.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管理核心内容与管理实践 |
6.2.1 PPP项目风险识别 |
6.2.2 PPP项目风险分配 |
6.2.3 PPP项目风险评估 |
6.2.4 PPP项目风险救济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监管保障分析 |
7.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法律构成要素与制度框架 |
7.1.1 PPP模式法律构成要素 |
7.1.2 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下PPP立法特征 |
7.1.3 联邦与省级PPP法律制度框架 |
7.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专业机构与治理能力 |
7.2.1 PPP专业机构核心能力要素 |
7.2.2 联邦级PPP机构战略引导作用 |
7.2.3 省级PPP机构运营与执行能力 |
7.3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监管机制 |
7.3.1 PPP模式绩效监管 |
7.3.2 PPP模式财政监管 |
7.3.3 PPP模式审计监管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评价 |
8.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效率评价 |
8.1.1 加拿大PPP项目交付效率分析 |
8.1.2 社会认可度与市场参与度分析 |
8.1.3 PPP模式经济系统性效益分析 |
8.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面临挑战 |
8.2.1 加拿大市级PPP模式发展受到制约 |
8.2.2 弱化对长期私营资本的需求及其影响 |
8.2.3 部分地区或项目未能真正实现物有所值 |
8.3 本章小结 |
第9章 加拿大经验对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的启示 |
9.1 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与现状 |
9.1.1 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 |
9.1.2 我国基础设施PPP项目发展现状 |
9.2 我国基础实施PPP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9.2.1 政府与社会资本PPP模式理念认识不清,双方合作地位不平等 |
9.2.2 PPP模式全生命周期监管、财政隐性风险、绩效管理存在不足 |
9.2.3 PPP项目融资属性欠缺,项目回报渠狭窄,存在短期投资倾向 |
9.3 加拿大经验对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的启示 |
9.3.1 协调财政与发改部门轴心作用,建立省和市级PPP专业团队 |
9.3.2 提升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财政及审计综合治理能力 |
9.3.3 加强PPP项目规划与筛选,完善物有所值定性与定量分析 |
9.3.4 优化PPP项目风险分担、回报方式与激励机制 |
9.3.5 拓展PPP多元化投融资市场,逐步向项目融资模式转变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S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数字化转型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案例资料收集方法与过程 |
1.3 案例内容结构与安排 |
2 案例正文 |
2.1 引言 |
2.2 “无形”历史阶段(1988年—1998年) |
2.2.1 治理整顿,改革之路漫长 |
2.2.2 天有不测,突发恶性案件 |
2.3 “有形”历史阶段(1999年—2009年) |
2.3.1 国家层面,着手建章立制 |
2.3.2 S省层面,完善具体措施 |
2.4 “超无形”历史阶段(2010年—至今) |
2.4.1 得力干将,突陷牢狱之灾 |
2.4.2 堵塞漏洞,规范评标专家 |
2.5 疫情来袭,变革势在必行 |
3 案例分析 |
3.1 研究问题 |
3.2 分析思路 |
3.3 理论依据与分析 |
3.3.1 S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遭遇的困境分析 |
3.3.2 S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数字化转型的团队管理 |
3.3.3 S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数字化转型的流程优化 |
3.3.4 S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数字化转型的组织结构 |
3.3.5 S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数字化转型的数据管理 |
4 案例解决方案 |
4.1 S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数字化转型团队管理优化策略 |
4.2 S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数字化转型工作流程优化策略 |
4.2.1 S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原始传统工作流程 |
4.2.2 S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数字化转型工作流程 |
4.3 S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数字化转型组织结构优化策略 |
4.3.1 S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现四轮驱动组织变革 |
4.3.2 S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引进数字化技术 |
4.4 S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数字化转型数据管理优化策略 |
4.5 数字化转型与数字技术发展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制度支配、组织目标与社会组织的差异化行动逻辑 ——基于对P区公益招投标项目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权力关系视角下的政社合作策略 |
1.3.2 资源依赖视角下的政社合作策略 |
1.3.3 项目制视角下的政社互动策略 |
1.3.4 社会组织自主性行动策略 |
1.3.5 以往研究述评及反思 |
1.4 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
1.4.1 理论视角 |
1.4.2 分析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1.5.2 资料的收集方法 |
1.5.3 资料分析方法 |
第2章 制度同构逻辑下公益招投标项目化实践图景 |
2.1 上海市公益招投标发展历程 |
2.1.1 公益招投标的创新探索 |
2.1.2 公益招投标的稳步发展 |
2.1.3 公益招投标的危机转向 |
2.2 P区公益招投标项目概述 |
2.2.1 P区公益招投标项目概况 |
2.2.2 P区公益招投标项目化实践机制 |
2.3 公益招投标项目制度限度 |
2.3.1 行政逻辑下的内容设定 |
2.3.2 服务开展过程中的内卷化 |
2.3.3 项目监管的形同虚设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体制寄生与项目汲取:官办型社会组织行动逻辑 |
3.1 唯项目是从:成为政府的代言人 |
3.1.1 贴合街镇工作需求 |
3.1.2 利用政府权威施压 |
3.1.3 项目常态化运作 |
3.2 制度适应:体制优势与资源依赖 |
3.2.1 组织团队官僚化 |
3.2.2 资源动员能力强 |
3.2.3 生存取向下的强依赖 |
3.3 项目拥抱:体制寄生下的游刃有余 |
3.3.1 项目“垄断”态势 |
3.3.2 服务浅表化 |
3.3.3 社区团队规范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体制依附与组织发展:民办型社会组织行动逻辑 |
4.1 权宜性回应:制度框架内的灵活运作 |
4.1.1 “初次相识”:社会工作者协会引荐 |
4.1.2 “达成合作”:政府意志嵌入下的项目服务 |
4.1.3 “持续性合作”:服务内容选择性执行 |
4.2 制度磨合:项目运作下的内部调适 |
4.2.1 一人多用:提高团队技能 |
4.2.2 多方联动:弥补组织短板 |
4.2.3 提高产出:聚焦项目收益 |
4.3 项目挺进:组织发展成熟 |
4.3.1 拓展资源网络 |
4.3.2 打响品牌名声 |
4.3.3 形成部门的垄断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体制桎梏与价值追求:教师领办型社会组织行动逻辑 |
5.1 追求价值:制度环境下的专业坚守 |
5.1.1 相识契机:社区建设指导中心引荐 |
5.1.2 初步接触:服务内容延伸 |
5.1.3 持续合作:服务成效聚焦 |
5.2 难以共处:组织发展与政策导向的张力凸显 |
5.2.1 组织基础薄弱 |
5.2.2 团队专业化弱化 |
5.2.3 组织定位模糊 |
5.3 项目逃离:服务、团队、组织发展桎梏 |
5.3.1 专业服务由主转辅 |
5.3.2 项目团队人员内耗 |
5.3.3 组织发展目标偏离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制度支配与组织目标冲突下的行动选择 |
6.1 组织目标差异 |
6.1.1 组织团队发展目标差异 |
6.1.2 组织资源整合能力差异 |
6.1.3 项目承接需求目标差异 |
6.2 制度支配程度差异 |
6.2.1 体制寄生:与制度环境的高度契合 |
6.2.2 体制依附:与制度环境的努力靠近 |
6.2.3 使命驱动:与制度环境的背道而驰 |
6.3 不同类型社会组织权宜性实践逻辑 |
6.3.1 权力紧握与责任下放 |
6.3.2 行政嵌入与利益为先 |
6.3.3 价值坚守与专业坚持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7.3 研究创新与不足 |
7.3.1 研究创新 |
7.3.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比较分析法 |
1.3.2 价值分析法 |
1.3.3 实证研究法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的文献综述 |
1.4.2 国外研究的文献综述 |
1.5 本文结构安排 |
1.6 创新与不足 |
1.6.1 创新 |
1.6.2 不足 |
第2章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一般界定 |
2.1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政府采购概念理论解析 |
2.1.2 地方政府采购概念厘定 |
2.1.3 限制竞争行为概念辨析 |
2.1.4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概念界定 |
2.2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垄断性分析 |
2.2.1 地方政府采购两类相关限制竞争行为分析 |
2.2.2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市场表现 |
2.2.3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垄断特征 |
2.3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具体判断 |
2.3.1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主体要件 |
2.3.2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行为要件 |
2.3.3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结果要件 |
2.4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法律规制考量 |
2.4.1 规制与法律规制内涵 |
2.4.2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意义 |
第3章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实证研究 |
3.1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案例研究 |
3.1.1 案件概览 |
3.1.2 案例评析 |
3.2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问题归纳 |
3.2.1 制度缺陷问题 |
3.2.2 具体限制问题 |
3.3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危害分析 |
3.3.1 采购目标虚置 |
3.3.2 采购市场失衡 |
3.3.3 多方主体利益受损 |
3.3.4 腐败问题突显 |
3.4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问题成因 |
3.4.1 行政权力的不当介入 |
3.4.2 不正当竞争现象的存在 |
3.5 实证小结 |
第4章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制依据 |
4.1 理论依据 |
4.1.1 法学理论依据 |
4.1.2 经济学理论依据 |
4.2 制度依据 |
4.2.1 《招标投标法》对市场的规范 |
4.2.2 《政府采购法》对公平竞争的维护 |
4.2.3 《反垄断法》的反行政垄断理念 |
4.2.4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及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中的相关规定 |
第5章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研判 |
5.1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法律规制方案 |
5.1.1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
5.1.2 采购程序制度 |
5.1.3 信息披露制度 |
5.1.4 内部控制制度 |
5.1.5 专家评审制度 |
5.1.6 质疑、投诉与后续执法制度 |
5.2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法律规制难点 |
5.2.1 法律适用竞合 |
5.2.2 界定标准掣肘 |
5.2.3 自纠式规制不足 |
5.2.4 责任设置失衡 |
5.2.5 竞争模式局限 |
第6章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法律规制的完善 |
6.1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法律规制的价值取向 |
6.1.1 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 |
6.1.2 秩序与调控的工具取向 |
6.2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法律规制的制度选择 |
6.2.1 国际法层面:以非歧视原则为导向 |
6.2.2 国内法层面:明确法律适用的优先规则 |
6.3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控制式规制模式的改善 |
6.3.1 赋予反垄断执法机构介入权 |
6.3.2 实施结果导向型法律标准 |
6.3.3 强化法律责任 |
6.4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激励式规制模式的构筑 |
6.4.1 增加地方政府采购绩效激励制度 |
6.4.2 给予特殊保护性采购合法性 |
6.4.3 建立集中采购机构竞争机制 |
6.4.4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6)W市广场立体景观及亮化工程项目招标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2.1 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1.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招标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
2.1 招标的基础理论 |
2.1.1 招标的概念 |
2.1.2 招标的方式 |
2.1.3 招标的基本程序 |
2.2 招标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
2.2.1 风险的概念 |
2.2.2 风险管理的概念 |
2.2.3 招标风险管理的概念及意义 |
2.2.4 招标风险管理的过程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2.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3章 景观项目简介 |
3.1 项目背景 |
3.1.1 项目概况 |
3.1.2 项目资格要求 |
3.2 项目特点 |
3.3 项目招标流程 |
第4章 景观项目招标风险的识别 |
4.1 风险识别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
4.1.1 风险识别的概念 |
4.1.2 风险识别的研究方法 |
4.2 景观项目招标风险识别 |
4.2.1 通过调查问卷研究景观项目招标风险管理问题 |
4.2.2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结果 |
4.3 景观项目招标风险因素分析 |
4.3.1 招标方的风险 |
4.3.2 投标方的风险 |
4.3.3 招标代理机构的风险 |
4.3.4 社会方面的风险 |
第5章 景观项目招标风险的评价 |
5.1 主观评分法的应用 |
5.1.1 景观项目风险因素调查表 |
5.1.2 景观项目风险因素赋值表及综合评价表 |
5.1.3 景观项目风险综合评价 |
5.1.4 景观项目风险综合评价结果排序 |
5.2 主观评分法的分析 |
第6章 景观项目招标风险的应对措施 |
6.1 景观项目招标风险应对原则和方案 |
6.1.1 风险应对原则 |
6.1.2 风险应对方案 |
6.2 景观项目招标风险应对措施 |
6.2.1 高风险因素的应对 |
6.2.2 中等风险因素的应对 |
6.2.3 低风险因素的应对 |
6.3 景观项目招标风险应对成效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上海工程跟踪审计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框架 |
三、创新之处 |
四、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政府工程项目监管概述 |
二、政府工程项目审计概述 |
三、风险管理概述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三、风险管理理论 |
第三章 上海工程跟踪审计监管案例分析 |
第一节 目前上海工程跟踪审计的基本情况 |
一、监管流程 |
二、监管方法 |
第二节 三个案例的代表性说明 |
第三节 问卷的充分性说明 |
第四节 2016 年长宁区安居保障工程跟踪审计监管案例分析 |
一、基本情况 |
二、工程跟踪审计监管发现的问题 |
三、工程跟踪审计监管的缺陷分析 |
第五节 新建复旦中学西部校区工程跟踪审计监管案例分析 |
一、基本情况 |
二、工程跟踪审计监管发现的问题 |
三、工程跟踪审计监管的缺陷分析 |
第六节 400 米林带跟踪审计监管案例分析 |
一、基本情况 |
二、工程跟踪审计监管发现的问题 |
三、工程跟踪审计监管的缺陷分析 |
第七节 上海工程跟踪审计监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一、上海工程跟踪审计监管的问题 |
二、上海工程跟踪审计监管问题的原因 |
第四章 发达国家经验借鉴和启示 |
第一节 美国工程跟踪审计监管的做法 |
一、美国工程跟踪审计监管的目标 |
二、美国工程跟踪审计监管的内容 |
三、美国工程跟踪审计监管的特点 |
第二节 德国工程跟踪审计监管的做法 |
一、德国工程跟踪审计监管的目标 |
二、德国工程跟踪审计监管的内容 |
三、德国工程跟踪审计监管的特点 |
第三节 发达国家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
一、发达国家工程跟踪审计监管的共同特点 |
二、发达国家工程跟踪审计监管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一、健全代建单位内部监管体系 |
二、加强审计人员能力培训 |
三、加强审计中介机构参与管理力度 |
四、完善相关法规制度 |
五、健全审计整改评估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上海工程跟踪审计监管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Z公司工艺设备招标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2章 Z公司工艺设备招标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
2.1 Z公司概况及项目合作模式概况 |
2.1.1 Z公司概况 |
2.1.2 Z公司项目合作模式概况 |
2.2 Z公司工艺设备招标管理现状 |
2.2.1 Z公司工艺设备招标工作流程现状 |
2.2.2 Z公司工艺设备招标工作内容现状 |
2.3 Z公司工艺设备招标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
2.3.1 管理机制与管理模式不匹配 |
2.3.2 运营需求与外部限制不适应 |
2.3.3 投标方案评价方法量化不合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Z公司工艺设备招标管理改进框架及措施 |
3.1 工艺设备招标管理改进框架 |
3.2 工艺设备招标管理机制改进 |
3.2.1 招标管理决策机制改进 |
3.2.2 招标管理合作机制改进 |
3.2.3 招标管理激励机制改进 |
3.3 运营需求管理 |
3.3.1 运营需求挖掘 |
3.3.2 工艺设备市场调研 |
3.3.3 锁定项目需求 |
3.4 投标方案评价方法 |
3.4.1 打分法对投标方案评价指标进行优化 |
3.4.2 ANP方法对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3.4.3 细节评分方法的选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Z公司工艺设备招标管理保障措施 |
4.1 采购招标管理组织机构建设 |
4.2 加强采购信息化平台建设 |
4.3 完善内部控制流程 |
4.4 加大资金保障力度 |
4.5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9)问题与对策:十八大以来云南省的反腐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三) 研究综述 |
1. 国内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依据 |
2. 国外研究综述 |
3. 文献综述总结 |
(四)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五) 研究方法 |
(六)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1. 研究的重点 |
2. 研究的难点 |
3. 研究的创新点 |
一、十八大以来反腐败形势和云南省的腐败情况 |
(一) 十八大以来反腐败的形势 |
(二) 云南省的腐败情况 |
1. 资源领域腐败 |
2. 资产流失腐败 |
3. 政商勾结腐败 |
4. 高层干部腐败 |
5. 人身依附腐败 |
6. “一把手”腐败 |
二、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举措 |
(一) 惩贪力度不断加大 |
1. 对“八项规定”的细则化 |
2. “五级联动”机制 |
3. 会员卡清退 |
4. 公务用车管理 |
5. 关于婚丧喜庆事宜的规定 |
(二) 巡视利剑彰显威力 |
(三) 持续处理大案要案 |
1. 白恩培案件 |
2. 仇和案件 |
3. 秦光荣案件 |
(四) 省委巡视持续推进 |
1. 2014年巡视 |
2. 2015年巡视 |
3. 2016年巡视 |
4. 2017年巡视 |
5. 2018年巡视 |
6. 2019年巡视 |
(五) 巡视利剑震慑常在 |
1. 中央对云南省开展“回头看” |
2. 中央对云南省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视 |
三、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反腐败斗争的成就 |
(一) 腐败存量持续减少,腐败增量得到遏制 |
(二) 党的领导有效加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 |
(三)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一流党建”正在推进 |
(四) 政治生态持续净化,党风、政风持续好转 |
(五) 监督体系日益完善,制度反腐深入进行 |
(六) 脱贫攻坚有序开展,扶贫环境持续改善 |
(七) 跨越发展稳步推进,廉政与发展良性互动 |
四、云南省反腐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党建的刚性监管效能发挥不够 |
2. 政治生态净化的力度仍需加强 |
3. “清毒”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结合不紧 |
4. 基层廉政问题仍然任重道远 |
5. 经济社会发展与廉政建设统筹不够 |
6. 青少年廉政教育明显不足 |
(二)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腐败形势严峻,廉政基础薄弱 |
2. 传统积习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交织甚深 |
3. 传统产业依赖度高,市场机制不成熟 |
4. 社会转型任务叠加导致廉政风险加大 |
5. 教育文化发展滞后,部分公职人员民主法治理念淡薄 |
五、云南省持续推进反腐败的对策思考 |
(一) 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形成积极清明的党内政治文化 |
(二) 以关键少数为重点,加强廉洁高效的领导班子建设 |
(三) 把对党员干部的日常教育与管理提到战略高度进行建设 |
(四) 将推动反腐败斗争的要求具体化、可操作化 |
(五) 对资源分配等重点领域与高危环节加强监督防控 |
(六) 建立具有云南特色的警示教育体制与外逃防备机制 |
(七) 把反腐败斗争与云南边疆治理统筹起来 |
(八) 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深入推进云南省的反腐败斗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天津基地航天工程项目建设招投标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招投标现状 |
1.2.1 国外招投标现状 |
1.2.2 国内招投标现状 |
1.3 论文研究理论基础 |
1.3.1 招投标概念 |
1.3.2 招投标基本原则 |
1.3.3 招投标法律法规之间关系及遵循要点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结构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硏究方法 |
1.4.3 论文结构 |
第2章 天津基地航天工程项目建设概况和招投标过程解析 |
2.1 天津基地航天工程项目建设概况 |
2.2 天津基地航天工程项目建设招投标工作及环境分析 |
2.2.1 招标工作组织机构及职能 |
2.2.2 招标工作的主要内容 |
2.2.3 招投标工作的难点 |
2.2.4 招投标环境分析 |
2.3 天津基地航天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的法定程序 |
2.3.1 天津基地招投标的法定程序 |
2.3.2 天津基地招投标管理流程文字说明及流程图 |
2.4 天津基地航天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的评标方法 |
2.5 天津基地招投标实施案例:301号锻造厂房招投标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天津基地航天工程项目建设招投标不规范及原因分析 |
3.1 招标方不规范行为及原因分析 |
3.1.1 违法违规招标 |
3.1.2 招标文件编制违规条例 |
3.2 投标方不规范行为及原因分析 |
3.2.1 违法违规转包分包 |
3.2.2 通过权钱交易进行不规范行为 |
3.3 招标代理机构不规范行为及原因分析 |
3.3.1 知法犯法违规操作 |
3.3.2 内部机制不完善 |
3.4 监管机构不规范行为及原因分析 |
3.4.1 监管不到位 |
3.4.2 组织结构不科学 |
3.5 评标不规范行为及原因分析 |
3.5.1 评标委员会组成不符有关规定 |
3.5.2 评标定标不严谨缺乏合规性 |
3.6 法律法规缺陷及社会环境影响的问题分析 |
3.6.1 招投标法律法规存在的缺陷影响 |
3.6.2 招投标市场社会环境影响 |
3.7 招投标不规范行为案例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天津基地航天工程项目建设招投标规范化措施 |
4.1 天津基地招投标规范化的目标 |
4.2 天津基地招投标规范化的关键因素 |
4.3 天津基地招投标规范化管理设计 |
4.4 制定全方位多角度规范措施 |
4.4.1 招标方行为的规范化措施 |
4.4.2 投标方行为的规范化措施 |
4.4.3 招标代理机构行为的规范化措施 |
4.4.4 监管机构行为的规范化措施 |
4.4.5 评标行为的规范化措施 |
4.4.6 防范法律法规缺陷及社会环境影响的规范化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加强对重点项目招投标活动的监管势在必行(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投资工程招投标监管虚化及对策建议[D]. 王亚佼. 西华大学, 2021
- [2]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D]. 刘琨. 吉林大学, 2021(12)
- [3]S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数字化转型案例研究[D]. 康勇.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制度支配、组织目标与社会组织的差异化行动逻辑 ——基于对P区公益招投标项目的实证研究[D]. 王友鲜.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5]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研究[D]. 卢岩. 辽宁大学, 2020(07)
- [6]W市广场立体景观及亮化工程项目招标风险管理研究[D]. 王昆伦. 山东大学, 2020(12)
- [7]上海工程跟踪审计监管研究[D]. 孙介昊.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Z公司工艺设备招标管理改进研究[D]. 洪国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9]问题与对策:十八大以来云南省的反腐败研究[D]. 卢志华. 云南大学, 2019(02)
- [10]天津基地航天工程项目建设招投标规范化研究[D]. 陈高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标签:政府采购法论文; ppp融资模式论文; ppp项目融资方案论文; 政府采购合同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