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胶质瘤术后颈总动脉卡氮介化疗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谭颖,卢强,高晶,许志勤,崔丽英[1](2013)在《发作性肢体麻木 乏力伴抖动3个月》文中提出患者女性,23岁。主因发作性右侧肢体麻木、乏力伴抖动3个月,于2012年6月1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右侧肢体麻木、乏力伴抖动,每次发作持续3~5min,可自行缓解。发作时意识清楚,症状自右下肢开始,可不累及上肢
刘金萍[2](2011)在《甘露醇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中作用的研究 ——模型大鼠认知功能及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表达量的变化》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体外分离、纯化、传代以及鉴定,为移植治疗提供功能稳定的BMSCs。【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幼年SD大鼠股骨,采用全骨髓培养结合细胞贴壁法分离纯化BMSCs。待细胞生长铺满塑料培养瓶底80%-90%左右时,用0.25%胰蛋白酶控制消化30-60s后传代。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及传代后的细胞形态。通过成骨诱导分化方法及流式细胞仪对培养扩增的BMSCs进行鉴定。【结果】大鼠BMSCs在体外可分离、培养及扩增。分离培养的BMSCs形态呈长梭形,为贴壁生长的成纤维样细胞,传代后的细胞形态趋于均一。经诱导BMSCs能分化为成骨细胞,茜素红S可见钙结节阳性,碱性磷酸酶检测显示,胞浆中可见粉红色的阳性颗粒。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的表面标记,几乎均一表达CD44和CD90。CD44和CD90的阳性率分别为89.4%和99.2%,而CD34的阳性率仅为1.82%。【结论】全骨髓培养结合细胞贴壁法可以成功的建立大鼠BMSCs体外分离和培养体系,且培养的BMSCs纯度高,活力强,性状稳定。BMSCs可通过诱导向成骨细胞分化,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第二部分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制备【目的】探讨制备理想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动物模型的方法,为下一步实验提供可靠的VD动物模型。【方法】采用间隔3天先后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备VD大鼠模型,利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的认知功能。【结果】术后4w,大鼠的成活率高达52.17%。认知功能检测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相比,VD模型组大鼠有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结论】改良后的2-VO制备VD模型,成功率高,重复性好,痴呆症状稳定等优点,可以制备理想的VD模型从而用于基础实验研究。第三部分甘露醇预处理后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血管性疾呆大鼠模型的疗效观察【目的】观察甘露醇预处理后静脉注射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受试鼠脑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尾静脉注射甘露醇(1.5g.kg-1体重)预处理10-30mins后,1×106/mL BMSCs1ml通过尾静脉植入VD大鼠,4w后,利用水迷宫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方法检测VD大鼠认知功能以及脑组织BDNF含量变化。【结果】与培养基对照组比较,BMSCs移植治疗组和甘露醇预处理BMSCs移植治疗组大鼠认知功能均改善,模型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平台象限区滞留时间延长(P<0.05);与BMSCs移植治疗组相比较,甘露醇预处理BMSCs移植治疗组大鼠认知功能改善,逃避潜伏期缩短(P<0.01),平台象限区滞留时间延长(P<0.05)。海马、额叶皮质BDNF的含量:与培养基对照组比较,BMSCs移植治疗组和甘露醇预处理BMSCs移植治疗组大鼠脑组织中BDNF表达量都增高(P<0.01);与BMSCs移植治疗组相比较,甘露醇预处理BMSCs移植治疗组大鼠脑组织中BDNF的表达量增高(P<0.01)。【结论】甘露醇预处理后进行静脉注射BMSCs治疗VD大鼠模型,其认知功能改善比单独静脉注射BMSCs治疗模型鼠更佳,其皮质和海马中BDNF的表达量也比单独静脉注射BMSCs治疗模型鼠增高更多。
莫雪安[3](2011)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体外分离、培养、纯化、传代、鉴定和标记的方法,为进行BMSCs移植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大鼠模型提供功能稳定的种子细胞。【方法】采用全骨髓细胞培养贴壁筛选法在体外分离培养大鼠BMSCs,相差显微镜观察BMSCs细胞形态,透射电镜观察BMSCs超微结构并绘制生长曲线,使用地塞米松等物质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两个方向分化。用BrdU对BMSCs进行体外标记,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计算BrdU阳性细胞标记率。①选取3-4W龄SD大鼠,从其股骨中取材,在无菌条件下操作,用剪刀剪去股骨的两端,暴露骨髓腔,用含15%胎牛血清(FBS)的DMEM-LG完全培养基从骨髓腔中冲出骨髓于平皿中,并用同样含15%FBS的DMEM-LG完全培养基培养,用消化控制和全骨髓细胞贴壁分离法分离纯化BMSCs,观察其生长状态,相差显微镜观察BMSCs的细胞形态,透射电镜观察BMSCs超微结构并绘制生长曲线。②取生长旺盛的第3代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表面抗原CD34(PE标记)、CD90 (FITC标记)、CD44 (FITC标记)及同型对照小鼠抗大鼠IgG1型单克隆抗体(分别为PE和FITC标记)。并分别以诱导其向骨细胞分化及向脂肪细胞分化的方法对分离扩增的BMSCs进行鉴定。③用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第3代细胞BMSCs进行体外标记,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计算BrdU阳性细胞标记率。【结果】①原代培养的SD大鼠BMSCs为大小不等圆形细胞。纯化、扩增后BMSCs呈均匀一致的长梭型,传代后的BMSCs形态趋于均一,排列有序,呈鱼群样或漩涡状排列。BMSCs超微结构见SD大鼠BMSCs细胞体积较小,核质比例较大,细胞核呈椭圆形,也可见不规则形,核仁1-2个大而明显,核染色质较疏松,细胞表面可见有较多微绒毛,胞质中可见较丰富的细胞器,如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传代周期为8-9d,细胞接种后1~2 d为滞留期,3d后达对数生长期,第6天进入平台期。②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代细胞示,CD44阳性率为89.4%、CD90为99.2%,CD34为1.82%。经诱导BMSCs向骨细胞分化后,茜素红S染色可见钙结节阳性。经诱导B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后,油红O染色,苏木素复染,细胞内可见圆形脂滴空泡,被油红O染成特异性橘红色。③10μmol/LBrdU体外孵育48h后BrdU阳性细胞呈棕黄或黄褐色,阳性反应物位于细胞核,标记率为89%~92%。【结论】体外BMSCs易于分离、培养和扩增。体外培养的BMSCs有独特的超微结构特点。BMSCs可通过诱导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用BrdU标记BMSCs的浓度为10μmol/L,时间为48h。【目的】研究立体定位海马移植同种异体BMSCs,对VD大鼠模型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改善的疗效、脑组织病理学改变、脑组织中移植BMSCs的存活迁移情况等的影响。【方法】①用2-VO法制作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将11~13月龄的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10只,暴露双侧颈总动脉但不结扎;培养组基对照15只,结扎双侧颈总动脉(2-VO),30d后脑立体定位将10μl PBS注入大鼠海马内;BMSCs移植组15只,2-VO 30d后脑立体定位将1×106BMSCs移植入大鼠海马内。②饲养实验大鼠4w后以Morris水迷宫作定位航行试验和空间探索实验检测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海马区和额叶皮质的病理变化。④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BrdU标记的BMSCs在VD大鼠脑组织中的存活及迁移情况进行研究。【结果】①造模前各组大鼠Morris水迷宫检测成绩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海马定位移植4w后,模型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平均逃避潜伏期长(P<0.01),且60s内在平台象限滞留时间短(P<0.01)。BMSCs移植组逃避潜伏期比模型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 BMSCs移植组在平台象限滞留时间较模型对照组长(P<0.05)。但都达不到假手术组的水平(P<0.01)。②光镜下可见模型对照组大鼠海马及额叶皮质的细胞排列不齐,细胞核固缩,胞质密度增高,细胞脱失。而BMSCs移植组上述病理改变较轻。③BMSCs移植组经海马定位移植BMSCs 4w后,可在实验大鼠海马观察到呈棕黄或黄褐色的BrdU标记BMSCs,有局灶聚集现象。额叶也见少量分散的BrdU阳性细胞。【结论】①BMSCs海马定位移植治疗使VD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得到改善,但未达到假手术组水平。②BrdU免疫组化染色证实海马定位移植的BMSCs能在海马存活,并且能够在移植大鼠脑内迁移。【目的】研究甘露醇预处理对同种异体BMSCs静脉移植治疗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改善疗效的影响,通过观察实验大鼠脑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海马胆碱能系统活性,探讨甘露醇预处理后BMSCs静脉移植治疗VD模型大鼠疗效的机制。【方法】①造模成功后将VD模型大鼠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8只(注射1ml无血清培养基)、BMSCs移植组11只(注射1×106个BMSCslml)及甘露醇预处理BMSCs移植组9只(注射1.5g/kg甘露醇后,在10-30分钟之内注射1×106个BMSCslml)。还设假手术组7只,暴露双侧颈总动脉,但不结扎即缝合,不进行任何干预。②移植后笼养实验大鼠4w后,Morris水迷宫作定位航行试验和空间探索实验检测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③HE染色观察大脑病理结构的变化。④ELISA法检测各组实验大鼠脑组织BDNF含量变化。⑤ELISA法检测各组实验大鼠脑组织VEGF的含量变化。⑥检测实验大鼠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结果】①BMSCs静脉移植4w后,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测试结果显示,甘露醇预处理后BMSCs移植组和BMSCs移植组的逃避潜伏期均较培养基对照组明显缩短(分别p<0.01,p<0.05),平台象限平均滞留时间均延长(分别p<0.01,p<0.05);甘露醇预处理后BMSCs移植组的逃避潜伏期比BMSCs移植组更明显缩短,平台象限平均滞留时间更长(p<0.001);甘露醇预处理后BMSCs移植组的的逃避潜伏期和平台象限平均滞留时间与假手术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BMSCs移植组额叶皮质组织HE染色病理片显示其病理损伤较培养基对照组轻,神经元细胞数量较多,神经元肿胀、脱失及核固缩现象减少,而以甘露醇预处理后BMSCs移植组的病理损伤更轻。③BMSCs移植组海马和额叶组织BDNF含量高于培养基对照组(P<0.05);甘露醇预处理BMSCs移植组海马和额叶BNDF含量不但高于培养基对照组(P<0.05),而且比BMSCs移植组更高(P<0.05);但是,尚未达到假手术组的水平(P<0.05)。④甘露醇预处理BMSCs移植组、BMSCs移植组额叶组织VEGF含量均值比培养基对照组显着增高(P=0.000);甘露醇预处理BMSCs移植组额叶VEGF含量比BMSCs移植组更高(P=0.000);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培养基对照组大鼠额叶VEGF含量也升高(p=0.006)。⑤培养基组大鼠海马组织AChE和ChAT活性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弱(P<0.05); BMSCs移植组大鼠海马组织AChE和ChAT活性较培养基组有明显增强(P<0.05);甘露醇预处理BMSCs移植组大鼠海马组织AChE和ChAT活性不仅比培养基组有更显着增强(P<0.05),而且比BMSCs移植组也显增强(P<0.05)。[结论]用甘露醇预处理后静脉移植同种异体BMSCs能使VD模型大鼠的学习及记忆能力的改善比单纯静脉移植BMSCs更明显。BMSCs静脉移植可减轻大脑的病理性损伤,而甘露醇预处理后行BMSCs静脉移植的病理损伤更轻。提示甘露醇预处理可能增加了BBB通透性,使更多BMSCs进入脑内发挥作用。静脉移植BMSCs4w时所获的疗效与脑内BDNF和VEGF表达升高,胆碱能神经系统活性增强有关。
朱廷准[4](2011)在《GMF β-MKK3/6信号通路在β-榄香烯抗脑胶质瘤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文中认为榄香烯(Elemene)是我国自主开发的、从中药莪术(温郁金)中提取的国家二类非细胞毒性抗肿瘤药,以β-、γ-和δ-榄香烯的油状混合物形式存在。作为其主要的活性成分,β-榄香烯在体内和体外可以明显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但由于抗胶质瘤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3(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se 3,MKK3)和-6(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se 6,MKK6)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38,p38 MAPK)信号通路的两个上游激活因子。MKK3/6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被发现表达异常,同时MKK3/6也介导了许多药物的抗肿瘤作用。神经胶质成熟因子β(Glia Maturation Factor Beta,GMFβ)是一种17 kDa的小分子脑蛋白,在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增殖、分化和凋亡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调节作用,这种作用常常通过调节MAPK信号通路的活性得以实现。我们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p38 MAPK的激活以及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Protein Kinase1/2,ERK1/2)的失活在β-榄香烯抗胶质瘤细胞增殖中是不可或缺的。然而,β-榄香烯通过什么途径引起了胶质瘤细胞中上述信号通路的活性改变仍不得而知。目的:1、评价β-榄香烯对人U87及大鼠C6胶质瘤细胞的抗增殖及细胞周期阻滞作用。2、探讨MKK3和MKK6在β-榄香烯抗胶质瘤细胞增殖中的作用。3、明确GMFβ在β-榄香烯抗胶质瘤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其与MKK3/6的关系。4、检测β-榄香烯对顺铂抗胶质瘤是否具有化疗增敏作用。方法:1、第一部分实验:分别以不同浓度(0、20、40、60和80μg/ml)的β-榄香烯作用于U87及C6细胞不同的时间(0、12、24、36和48小时),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并计算各组细胞周期中G0/G1期的百分比。2、第二部分实验:用β-榄香烯处理胶质瘤细胞后,提取各组细胞的总蛋白,用Western blot检测MKK3和MKK6的总蛋白及磷酸化蛋白含量,RT-PCR检测MKK3和MKK6的mRNA表达水平,应用Gel-Pro Analyzer 4.0软件半定量分析条带灰度,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用脂质体法将MKK3和MKK6的显性负突变(Dominant Negative,DN)质粒DN-MKK3和DN-MKK6转染进入胶质瘤细胞中,以抑制MKK3和MKK6的活性,免疫荧光法检测转染效率,同时行MTT法检测β-榄香烯对胶质瘤细胞活性的抑制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人正常脑组织及胶质瘤组织中总的及磷酸化的MKK3/6的表达水平,探索MKK3/6与胶质瘤发病的关系。3、第三部分实验:免疫沉淀联合Western blot法检测经β-榄香烯处理的胶质瘤细胞中总的及磷酸化的GMFβ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RNA干扰技术,使胶质瘤细胞中GMFβ的表达沉默,然后以MTT法检测β-榄香烯的抗胶质瘤增殖的能力。同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β-榄香烯对MKK3和MKK6的激活作用是否因GMFβ沉默而受到影响。4、第四部分实验:用化疗药顺铂和β-榄香烯单独或联合作用于胶质瘤细胞,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数量,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率,进而确定β-榄香烯对胶质瘤细胞的化疗增敏作用。结果:1、第一部分实验:β-榄香烯显着抑制了人U87及大鼠C6胶质瘤细胞系的增殖活性,并增加了细胞周期中G0/G1期细胞的比例。β-榄香烯对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2、第二部分实验:β-榄香烯使胶质瘤细胞中MKK3和MKK6的磷酸化水平上调。相反,通过转染显性负突变质粒抑制MKK3和MKK6的活性则可使β-榄香烯的抗胶质瘤增殖作用明显减弱。同时,在β-榄香烯的作用下,MKK3和MKK6其中一种的活性被抑制时,另一种的活性会代偿性地增强,MKK3和MKK6呈现出相互代偿性的激活。人胶质瘤组织中MKK3和MKK6的活性较正常脑组织显着增强。3、第三部分实验:β-榄香烯可使GMFβ的磷酸化水平增加。相反,通过RNA干扰技术抑制GMFβ的表达,可以使MKK3和MKK6的磷酸化水平下调,并降低β-榄香烯的抗胶质瘤细胞增殖的效果。4、第四部分实验:β-榄香烯与顺铂联合应用时,胶质瘤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显着高于单独用药组,β-榄香烯对胶质瘤具有化疗增敏作用。结论:1、β-榄香烯可以通过将U87和C6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进而有效地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2、依赖于GMFβ磷酸化的MKK3和MKK6的相互代偿性的激活介导了β-榄香烯的抗胶质瘤增殖作用。同时,MKK3/6在人胶质瘤的发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3、在顺铂的抗胶质瘤增殖过程中,β-榄香烯表现出较强的化疗增敏作用。
胡国章[5](2008)在《立体定向活检诊断颅内多发性胶质瘤》文中研究说明颅内多发性胶质瘤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在诊断上与多发性脑转移瘤、多发脑脓肿等很多疾病很难鉴别,最后确诊还要依赖组织病理学结果。立体定向活检为颅内多发性胶质瘤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诊断方法。我们从经CT或MRI引导下行立体定向活检1049例患者中,选取病理结果为颅内多发性胶质瘤的17例患者。17例患者都得出了明确的阳性病理诊断。其中:星形细胞瘤Ⅰ级1例,星形细胞瘤Ⅰ-Ⅱ级1例,星形细胞瘤Ⅱ级5例,星形细胞瘤Ⅱ-Ⅲ级4例,星形细胞瘤Ⅲ级2例,少突胶质细胞瘤1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1例,胶质母细胞瘤4例。其中多灶性脑胶质瘤15例,多中心性脑胶质瘤2例。全组17例患者中,13例患者在手术中或术后给予相应的治疗,其中125Ⅰ籽粒植入治疗9例;伽玛刀放射治疗2例;全脑放疗结合化疗1例;化疗1例,放弃治疗4例。全组17例患者总体平均生存期为7个月(2-18个月),其中生存期3个月以下的1例;生存期3-6个月以下的5例;生存期6-12个月的8例;生存期12个月以上的3例。其中多灶性脑胶质瘤平均生存期为7.9个月,多中心性脑胶质瘤平均生存期为3.5个月。结合本组临床数据总结和以往文献报道得出以下结论:立体定向活检是脑深部占位性病变定性诊断的重要手段;立体定向活检是确定复杂颅内病变,如颅内多发性胶质瘤病理诊断的必要方法;颅内多发性胶质瘤常见于中老年人;影响学上以长T1、长T2为主,增强后强化明显,占位效应明显;预后较差,平均生存期为7个月。
姚文艳[6](2006)在《含碘海藻酸钠微球动脉栓塞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经导管栓塞术是介入治疗中的重要技术。它已广泛应用神经科疾病的治疗中,如脑动静脉瘘、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脑富血运肿瘤。它的成功应用有三个重要条件:适合的栓塞剂、严格的适应症和熟练的操作技术。因此栓塞材料的不断完善对提高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水平有重要意义。目前的栓塞材料按照其物理性质分为固体和液体两种,固体栓塞剂包括机械栓塞材料和颗粒栓塞剂。颗粒栓塞剂是最早被应用于临床的栓塞材料。但是因为其形态多不规则,大小不均,透视下不能分辨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范围。本试验将碘油包埋入海藻酸钠微球使它具有在透视下可以显影的功能,并通过调整制备条件得到不同粒径的栓塞剂。减少了术中操作的复杂性及盲目性,可以适应不同的栓塞需要。方法:1.采用静电液滴法制备海藻酸钠微球。观察微球的形态,大小。2.改变电压、频率、液体流量、喷嘴内径和溶液浓度等制备条件,制备海藻酸钠微球,用CV表征微球单分散性和平均粒径表征粒径的大小。3.将1.5%海藻酸钠溶液和碘化油分别乳化后,混合并充分搅拌,用静电液滴法制备含碘的海藻酸钠微球,碘油含量分别为5%、10%、15%、20%、25%。在显微镜下和X-ray下观察微球的形态和显影效果。4.使用含碘油20%的海藻酸钠微球栓塞家兔右侧颈总动脉。观察栓塞后动物行为和功能的变化,定期行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结果:1.静电液滴法制备出的海藻酸钠微球形态完整、大小均匀、表面光滑。2.电压和频率对单分散胶珠的平均粒径影响不大。随着溶液的浓度、流量和喷嘴内径的增大,胶珠的粒径呈增大趋势。3.含碘海藻酸钠微球呈白色,表面光滑,无粘连,不堵管,在x-ray下显影清晰。随着碘油含量的增高,显影逐渐清晰。4.动物于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该栓塞剂在体内
张志明[7](2005)在《64例神经胶质瘤术后介入化疗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石静滨,祝洪义,赵金波,曲怡,张阳,侯菊生[8](2004)在《放疗合并颈动脉灌注综合治疗术后脑胶质瘤》文中指出目的 回顾性分析脑胶质瘤患者术后放射治疗及综合治疗的疗效 ,寻求胶质瘤治疗的新方法。方法 对资料完整的 4 1例胶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 ,其中低分级胶质瘤 2 3例 ,高分级胶质瘤 1 4例 ,少突胶质细胞瘤 4例 ,手术全切 2 9例 ,次全切 1 2例 ,2 0例接受放疗合并颈动脉灌注综合治疗 ,2 1例单纯放疗 ,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综合组及单放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 1 7个月、1 0个月 ,kaplan -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 :综合组的生存情况明显高于单放组(LogRank检验P <0 .0 5 )。结论 在脑胶质瘤术后放疗过程中同步使用颈动脉灌注榄香烯可改善患者生存时间
孙怀宇,王鹏,黄国洪,赵刚,马跃峰[9](2003)在《胶质瘤术后颈总动脉卡氮介化疗分析》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经颈总动脉头皮针穿刺卡氮介化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 2 2例患者应用该技术 ,观察其临床治疗中操作过程、治疗结果及并发症 ,并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2 2例未发生视力改变、癫、脑梗死及其他并发症。随访 1 9例 ,随访 4~9年 ,存活 1 7例 (77.2 7% ) ,其中 1例复发 ;死亡 2例 (9.0 9% )。结论 对大脑半球胶质瘤术后采用经颈动脉卡氮介化疗疗效肯定 ,方法简单 ,易普及 ,值得推广。
易林华,傅相平,李安民,张志文,杜楠[10](2003)在《造血干细胞支持下复发脑胶质母细胞瘤化疗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自身外周造血干细胞支持下大剂量化疗治疗脑胶质瘤的疗效、毒性及可行性。方法将20例复发胶质母细胞瘤病人随机分组,分别采用常规剂量化疗和大剂量化疗+自身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化疗方案主要是尼莫司汀(ACNU)+威猛,大剂量组为常规剂量的2倍。结果常规剂量化疗组13例中,有效1例,微效7例,无变化4例,恶化1例;均有较为严重的骨髓抑制反应。大剂量化疗7例中,有效4例,微效3例,骨髓抑制反应较轻,且能迅速恢复。结论自身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支持下大剂量化疗治疗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疗效好,引起的骨髓抑制在短期内可恢复。
二、胶质瘤术后颈总动脉卡氮介化疗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胶质瘤术后颈总动脉卡氮介化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发作性肢体麻木 乏力伴抖动3个月(论文提纲范文)
病历摘要 |
临床讨论 |
讨论 |
(2)甘露醇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中作用的研究 ——模型大鼠认知功能及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表达量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大鼠 BMSCs 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制备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甘露醇预处理后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疗效观察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两种开放血脑屏障方法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题录 |
(3)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
中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与标记 |
第二部分 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立体定位海马移植治疗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
第三部分 甘露醇预处理后静脉移植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
abstract |
Part Ⅰ The isolation,culture,identification,and labeling of 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
Part Ⅱ The experiments of allogeneic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ransplant into hippocampus stereotactically for treating vascular dementia rat models |
Part Ⅲ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Mannitol pretreatment with intravenous transplantation of allogeneic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o treat vascular dementia rat model |
前言 |
1 血管性痴呆治疗的现状 |
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
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现状 |
4 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血脑屏障问题 |
5 课题研究的思路 |
6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与标记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1.4 主要仪器 |
1.5 大鼠BMSCs的分离、纯化和传代方法 |
1.6 大鼠BMSCs一般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
1.7 大鼠BMSCs的鉴定 |
1.8 大鼠BMSCs的体外BrdU标记 |
2 结果 |
2.1 大鼠BMSCs的培养、纯化与传代 |
2.2 大鼠BMSCs的鉴定 |
2.3 大鼠BMSCs的体外标记 |
3 讨论 |
3.1 关于大鼠BMSCs的分离、培养和传代 |
3.2 关于大鼠BMSCs的鉴定 |
3.3 关于大鼠BMSCs的标记 |
4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海马移植治疗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1.4 血管性痴呆模型的制作 |
1.5 移植前BMSCs的准备 |
1.6 大鼠海马立体定位移植BMSCs |
1.7 实验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检测 |
1.8 实验大鼠脑组织标本切片的制备 |
1.9 实验大鼠脑组织切片的病理学观察 |
1.10 实验大鼠脑组织BrdU阳性BMSCs的检测 |
1.11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手术对实验大鼠的存活和运动能力的影响 |
2.2 BMSCs海马移植等干预后实验大鼠的Morris水迷宫试验 |
2.3 实验大鼠海马及额叶组织中移植BMSCs的观察 |
2.4 实验大鼠海马的病理学改变 |
2.5 实验大鼠额叶皮质的病理学改变 |
3 讨论 |
3.1 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制备与评价 |
3.2 同种异体BMSCs海马移植对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
3.3 同种异体BMSCs海马移植后对BMSCs的观察研究 |
3.4 同种异体BMSCs海马移植治疗VD模型大鼠的病理研究 |
4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甘露醇预处理后静脉移植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大鼠的筛选、分组 |
1.2 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制备及分组 |
1.3 BMSCs采集与计数 |
1.4 甘露醇预处理和BMSCs移植 |
1.5 实验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检测 |
1.6 大鼠额叶组织的病理检查 |
1.7 大鼠海马和额叶皮质BDNF测定的主要试剂、仪器与方法 |
1.8 大鼠额叶皮质和脑脊液VEGF测定的主要试剂、仪器与方法 |
1.9 大鼠海马ChAT和AChE检测的主要试剂、仪器与方法 |
1.10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实验大鼠的一般情况 |
2.2 实验大鼠的Morris水迷宫试验 |
2.3 实验大鼠额叶皮质的病理学观察 |
2.4 实验大鼠海马和额叶皮质BDNF的含量变化 |
2.5 实验大鼠额叶皮质及脑脊液中VEGF的变化 |
2.6 实验大鼠海马组织ChAT和AChE活性测定结果 |
3 讨论 |
3.1 甘露醇预处理后静脉移植同种异体BMSCs对V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
3.2 甘露醇预处理后静脉移植同种异体BMSCs治疗VD大鼠的脑病理学观察 |
3.3 甘露醇预处理后静脉移植同种异体BMSCs对VD大鼠BDNF的影响 |
3.4 甘露醇预处理后静脉移植同种异体BMSCs对VD大鼠VEGF的影响 |
3.5 甘露醇预处理后静脉移植同种异体BMSCs对VD大鼠胆碱能神经功能的影响 |
4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图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题录 |
致谢 |
(4)GMF β-MKK3/6信号通路在β-榄香烯抗脑胶质瘤细胞增殖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β-榄香烯抑制人U87 及大鼠C6 胶质瘤细胞的增殖 |
(一) 前言 |
(二) 材料与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五) 结论 |
(六)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MKK3 和MKK6 的相互代偿性激活介导了β-榄香烯的抗胶质瘤细胞增殖作用 |
(一) 前言 |
(二) 材料与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五) 结论 |
(六)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GMFβ的磷酸化介导了β-榄香烯的抗胶质瘤增殖作用 |
(一) 前言 |
(二) 材料与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五) 结论 |
(六)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β-榄香烯使U87胶质瘤细胞对顺铂细胞毒性的敏感性增强 |
(一) 前言 |
(二) 材料与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五) 结论 |
(六)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一) 正文 |
(二)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立体定向活检诊断颅内多发性胶质瘤(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6)含碘海藻酸钠微球动脉栓塞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文 |
(一) 中文摘要 |
(二) 英文摘要 |
(三) 前言 |
(四) 材料和方法 |
(五) 结果 |
(六) 讨论 |
(七) 结论 |
(八) 参考文献 |
二、文献综述 |
(一) 综述 |
(二) 参考文献 |
三、致谢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7)64例神经胶质瘤术后介入化疗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判定标准 |
2 结果 |
2.1 疗效 |
2.2 随访 |
3 讨论 |
(8)放疗合并颈动脉灌注综合治疗术后脑胶质瘤(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2.1 中位生存期 |
2.2 平均生存期 |
2.3 生存率 |
3 讨论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选用榄香烯的理由 |
3.3 疗效分析 |
(9)胶质瘤术后颈总动脉卡氮介化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药品及器材 |
1.2.2. 部位准备 |
1.2.3. 操作过程 |
2 结果 |
3 讨论 |
(10)造血干细胞支持下复发脑胶质母细胞瘤化疗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给药方法 |
1.3 大剂量化疗组给予APBSCT支持的方法 |
1.3.1 自身外周造血干细胞(APBSC)动员: |
1.3.2 APBSC采集与保存: |
1.3.3 APBSC回输: |
1.3.4 全环境保护和支持治疗: |
1.4 疗效和毒性评价 |
2 结果 |
2.1 近期疗效 |
2.2 造血功能重建情况 |
2.3 非血液毒副反应 |
3 讨论 |
四、胶质瘤术后颈总动脉卡氮介化疗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发作性肢体麻木 乏力伴抖动3个月[J]. 谭颖,卢强,高晶,许志勤,崔丽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05)
- [2]甘露醇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中作用的研究 ——模型大鼠认知功能及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表达量的变化[D]. 刘金萍. 广西医科大学, 2011(08)
- [3]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D]. 莫雪安. 广西医科大学, 2011(08)
- [4]GMF β-MKK3/6信号通路在β-榄香烯抗脑胶质瘤细胞增殖中的作用[D]. 朱廷准. 大连医科大学, 2011(06)
- [5]立体定向活检诊断颅内多发性胶质瘤[D]. 胡国章. 吉林大学, 2008(11)
- [6]含碘海藻酸钠微球动脉栓塞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姚文艳. 大连医科大学, 2006(11)
- [7]64例神经胶质瘤术后介入化疗评价[J]. 张志明. 天津医药, 2005(09)
- [8]放疗合并颈动脉灌注综合治疗术后脑胶质瘤[J]. 石静滨,祝洪义,赵金波,曲怡,张阳,侯菊生.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4(01)
- [9]胶质瘤术后颈总动脉卡氮介化疗分析[J]. 孙怀宇,王鹏,黄国洪,赵刚,马跃峰.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3(12)
- [10]造血干细胞支持下复发脑胶质母细胞瘤化疗的初步研究[J]. 易林华,傅相平,李安民,张志文,杜楠.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