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法文化与现代法文化的整合(论文文献综述)
张卉琳[1](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村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现最突出的地方。为解决好新时期“三农”问题,党中央从全局着眼,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决策,以期实现治理有效的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然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受自然环境、历史原因和文化资本等因素影响,社会发展水平与汉族地区农村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说,我国现代化目标任务实现的最大短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在推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法治文化建设在更新乡村文化、提供秩序保障、激发乡村建设活力、重构乡村治理体系等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如何定位、如何进行,成为有效治理乡村的关键问题。本文从这些问题入手,尝试探析少数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的可行路径。法治文化建设内在地包括制度、理论、观念思维等全方位的塑造。文章从时间、空间、“人”的角度三个维度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在法治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民族传统法文化向现代化转型中的困境、民族区域法治文化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权利保护背后的法文化建设困境。文章提出在充分关照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客观困难的前提下,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机遇为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最终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观政策背景下,充分利用、调动、调适国家层面与少数民族的、地方性的因素这两种资源,从治理入手,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从三个维度塑造法治文化,并以基层社会治理统领法治文化的建设,在基层治理中检验和反馈法治文化,从而形成正向循环的法治文化生成和优化的机制。
李宏弢[2](2019)在《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新中国70年民法文化的转型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的民事权利以及民法文化的发展历经了从被忽视到重视的过程,这体现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立法上照搬苏联法,苏联法"义务本位"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我国的立法理念和立法模式。改革开放后,我国对苏联法进行了理性反思,"义务本位"理念在公、私法之争中受到冲击,而对权利文化、私法文化的接受,则是我国在构建民法文化中向着"权利本位"的法文化价值的回归。民法文化的转型发展使得"人"作为权利主体的地位得以凸显。而制定民法典是制度法文化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的体现。
贺添圆[3](2017)在《依法治国背景下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现代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方位上,多次就依法治国方略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加快现代法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方略。可见,法治的重要性被推向了社会发展的制高点。现代法治作为全社会、全民族稳步发展的核心要素需要充分发挥法治价值与法治制度的引领与规范作用。当然,法治的价值与制度建设不是无本之源,而是深深地扎入在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土壤之中。不论是现代法治所提出的价值取向还是具体的法律实施都与中国传统法文化有着直接亦或是间接的关系。显然,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土壤作用。换句话说,中国传统法文化是否能与现代法治进行良好的对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方略的实施效果有着显着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传统法文化的现代性问题不仅是自身的发展要求,而且也是现代法治获取不竭动力的根本要求。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将法文化价值与法律制度相结合为基本原则,分别概述了依法治国的内涵、发展脉络、框架体系,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概念界定、形成与发展、内容与特征,并考察了依法治国与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关系域。在此基础上,针对传统法文化的主要思想价值(秩序观念、民本主义、德治思想)进行了正反两面的辩证分析,论证了权力本位、司法伦理化、秩序的工具理性的传统法律观念在现代法治化中造成的不良影响,提出了价值层面与制度层面的相关方法来遏制传统法文化中的消极因子,实现传统法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增加传统法文化的发展活力,进而为法律国际化的进程奠定坚实基础。
周晓涛[4](2016)在《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以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为直接的理论起点和行动指南,在当前我国“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准确把握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外延,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理论工程,也是“依法治国”的理论航标。本论文通过梳理马克思法哲学思想渊源和历史演变,分析马克思法哲学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以及当代“依法治国”境域中的时代意义,从背景、内涵、本质、价值等方面对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基本体系和时代价值做了较为完整的呈现,并据此明晰当代中国法哲学研究的历史使命,以期对当前我国的“依法治国”的法治建设提供现实的理论指导。本论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论述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形成发展。通过简单介绍西方传统法哲学思想,分析马克思对它们的扬弃,阐明马克思法哲学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理论继承与创新。梳理了马克思从新理性批判主义法哲学逐渐转向唯物主义法哲学,直至正式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法哲学理论的理论形成过程,以及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得到检验发展的历史过程。第二部分,论述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基本内涵。论文借鉴公丕祥教授的观点,从哲学研究的视域将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基本内涵分为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三个组成部分。本体论探讨马克思所指法的实在性问题,价值论研究马克思所指法的合理性问题,方法论揭示马克思法哲学主要的研究方法。第三部分,论述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本质特征。通过与各种思潮的比较分析,提出马克思法哲学的内在本质就是其法哲学的实践性、批判性和人民性。并将分析的视角置于当代背景之下,着力于阐释在当代境域中如何正确领会和把握马克思法哲学的本质特征,从而正确指导我国的“依法治国”。第四部分,论述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时代意义。这部分内容旨在彰显马克思法哲学的实践价值。论述了现代法哲学的发展以及在比较中分析了马克思法哲学的当代价值。并结合我国的法治实践和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在马克思法哲学的立场上提出“依法治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完成当代境域中马克思法哲学的价值呈现。
潘志成,吴大华[5](2013)在《传承与维系:现代化语境下少数民族传统法文化的发展》文中提出现代化语境下少数民族传统法文化的现代化,应以特定民族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少数民族群体的自我选择,注重法律观念和法律心理的发展。其现代化的路径,一是坚持主体性发展道路,二是借助外部力量实施指导性变迁。
潘志成[6](2012)在《传承与维系:现代化语境下少数民族传统法文化的发展》文中认为放眼世界,不同文化形态相互渗透、交融,预示人类文化将在一个新的层面超越当前所面临的分裂和冲突,一次空前的文化整合呼之欲出。今日的少数民族社会也不例外,随着封闭状态的终结,民族社会与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其社会成员的价值观、文化观正在不断发生着新的变革。这一方面对民族文化包括法文化的发展构成了强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为其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为它开拓了人们的文化视野,能够用一种全新的目光环顾世界,审视自身的民族文化。并且通过比较,加深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以便采取相应对策推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各少数民族的法文化的发展,必须适应国家统一法制、商品经济、
武兰芳[7](2012)在《多元法律文化的整合路径探析》文中指出中国法律文化总体上处于一种多元、落后和冲突状态,但也存在着整合的可能。中国法律文化的构建就是对当前中国社会中多元性的法律文化的整合过程,这是一个从多元冲突到共同繁荣的发展过程。通过交流、沟通、互动、吸收、整合来消解冲突,进而构建起一个先进的和谐的法律文化系统,为我国的法治现代化和司法制度改革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徐素萍[8](2011)在《论新农村建设中的法文化》文中提出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新农村的建设是我们党提出的战略性的历史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法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载体,集中反映了意识、制度以及法律机构设施等各种法律的构成情况。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复合财富,其自身具备软实力要素:文化的承载力、发展力与张力。作为文化的下位概念,法文化也具备着软实力要素。农村法文化的承载力是农村现有法文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农村法文化的发展力是农村法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趋势和倾向性;农村法文化的张力对农村,乃至整个社会产生的强大的拉动作用。而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法文化的现状令人堪忧。农村地区的法文化整体上在中国传统法文化与外来法文化、农村地区的民间习惯与国家法等出现断裂,导致了当代农村的法文化已不能适应农村地区的科学发展。正是由于法文化的软实力以及当前法文化的断裂,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时,就必须要正式法文化的重构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时法文化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法文化对农村市场经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民主政治以及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促进与保障作用,指出法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法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可以为农村的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提供文化与制度层面上的保障与推动作用。第二部分着重指出当代农村法文化的现状。当前农村的法文化表现出诸多特性,从实质上讲,其是一种多元混合、多类并存的法文化。农村法文化是农村文化与国家文明互动统一的过程,是农村的封闭性与国家法的整体性的统一,也是农村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统一。造成农村法文化不平衡的尴尬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小农经济的分散封闭性与市场经济的本质相背离,民间传统与国家法出现了断裂,西方法文化与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断裂等方面是造成当代农村法文化断裂的根本原因。第三部分是文章的落脚点。在分析法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以及当代农村法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的前提下,提出农村法文化的重构。一方面,农村法文化重构的模式包括路径选择与主体支撑;另一方面,农村法文化重构包括现代法律意识的培育以及农村法律制度的完善。现代法律意识应该要体现“法律至上”的原则与“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要注重积极吸收外来法文化精髓,还要充分挖掘传统法文化的合理因素。文章从上诉角度探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法文化的重构问题,试图找到法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平衡点。
王虎[9](2009)在《不同而和的文化超越:我国农村法文化的衍生与演进》文中研究指明农村法文化的建设是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伟大战略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农村法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直接困境是现代法文化与传统法文化的冲突、城市法文化与乡村法文化的对立、西方法文化与东方法文化的背离,从静态文化观指引下的多元文化和而不同到动态文化观理念下的文化多元不同而和,实现我国农村法文化的超越自身是对我国农村法文化衍生与演进进行哲学思辨的一个必然结论。S型理论指引着我国农村法文化建设的路径,形成了我国农村法文化衍生与演进的逻辑架构。政府主导、社区主体、农民参与的三元互动模型将成为我国农村法文化实现不同而和理念下衍生与演进路径的主体支撑体系。
王虎[10](2008)在《新时期农村法文化建构的困境与对策》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农村法文化建构所面临的直接困境是现代法文化与传统法文化的冲突、城市法文化与乡村法文化的对立、西方法文化与东方法文化的背离,根本困境是农村日益发展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终极矛盾。文化演进理论是建构我国农村法文化的理论基础,文化利益、文化动力、文化和谐分别构成农村法文化演进的出发点、驱动点和归宿点。我国农村法文化建构的主要路径应是依赖于以农村社区供给为主体,以政府供给为引导,以农民供给为基础的多元分工合作参与机制的生成。
二、论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法文化与现代法文化的整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法文化与现代法文化的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乡村振兴战略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与价值 |
四、研究方法 |
五、法治文化内涵界定与研究思路 |
第一章 传统与现代:法治文化的现代性问题 |
第一节 作为法文明的礼俗文化传统 |
一、少数民族礼俗传统价值观念 |
二、少数民族礼俗传统的解纷功能 |
三、少数民族传统法文化功能 |
第二节 传统法文化的内生过程 |
一、平等观念的萌生 |
二、规则意识的生成 |
三、处事理性的表达 |
四、集体秩序的建构 |
第三节 现代国家法治文化的嵌入与塑造 |
一、政令推行 |
二、民族融合 |
三、送法下乡 |
四、社会转型 |
第四节 转型期的冲突与重塑 |
一、理念冲突与重塑 |
二、规范冲突与化解 |
三、机制冲突与调整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央与地方:法治文化生成的地理与空间 |
第一节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与法文化的空间再生产 |
一、空间生产与法文化的展开 |
二、空间规制与法文化的建构 |
三、文化嵌入与法文化的空间再生产 |
第二节 央地关系视野下的法治文化建设 |
一、中央:法律下乡制度安排 |
二、地方:少数民族地区迎法实践 |
第三节 区域性法治文化建设 |
一、少数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的困境 |
二、区域性法治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少数民族:法治文化建设的主体性 |
第一节 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的法文化逻辑 |
一、少数民族权利保护与文化要义 |
二、少数民族权利保护与文化功能 |
第二节 少数民族权利保护内容与实践 |
一、少数民族权利保护内容 |
二、少数民族权利保护实践 |
第三节 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的困境、反思与时代要求 |
一、少数民族权利保护困境 |
二、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的法文化反思 |
三、我国少数民族权利保护与实现的时代要求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路径探索:少数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 |
第一节 发挥党的文化统领作用 |
一、执政党的先进性 |
二、政治文明与法文化塑造 |
三、政党引领与法治文化建设 |
第二节 法治文化塑造的三个维度 |
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
二、区域法治文化建设 |
三、平衡权利义务观念 |
第三节 以基层社会治理统领法治文化建设进程 |
一、法治文化与基层治理的互动 |
二、法治文化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实效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2)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新中国70年民法文化的转型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民事立法从被忽视到重视 |
二、义务本位:苏俄法文化思想影响深重 |
1. 立法理念:从政策法到制定法 |
2. 苏联法移植:从全盘接受到理性反思 |
3. 公、私法之争:义务本位受到冲击 |
三、权利本位:法文化价值的回归 |
1. 权利文化:民法文化的本质 |
2. 私法文化:民法文化的内在精神 |
3. 权利本位:当代中国民法本位的转向 |
四、民法法典化:制度法文化现代化的重构 |
结语 |
(3)依法治国背景下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现代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第2章 中国传统法文化与依法治国的相关概述 |
2.1 依法治国概述 |
2.1.1 依法治国的内涵 |
2.1.2 依法治国的历史渊源 |
2.1.3 依法治国的框架体系 |
2.2 中国传统法文化概述 |
2.2.1 中国传统法文化概念 |
2.2.2 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形成与变迁过程 |
2.2.3 中国传统法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
2.3 传统法文化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域考察 |
2.3.1 传统法文化与内源型法治 |
2.3.2 传统法文化与外生型法治 |
2.3.3 传统法文化与现代法文化 |
第3章 传统法文化的现代价值 |
3.1 核心秩序观念与正义观 |
3.1.1 秩序观念的内在逻辑 |
3.1.2 和谐秩序的外在形式 |
3.1.3 秩序的正当性对正义观的影响 |
3.2 朴素的民本主义与公民权利 |
3.2.1 朴素民本主义的内涵 |
3.2.2 民本主义对现代公民权利意识的影响 |
3.2.3 民本思想现代性转化的积极作用 |
3.3 传统德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的道德根基 |
3.3.1 传统“德治”与现代“德治”的内涵区别 |
3.3.2 传统德治与现代法治的道德的形式冲突 |
3.3.3 传统德治思想在现代法治社会中的新运用 |
第4章 传统法文化的现代冲突 |
4.1 传统法文化中的权力本位与法治现代化 |
4.1.1 浓郁的国家本位色彩 |
4.1.2 条块分割的保护主义 |
4.2 传统法文化的伦理化与司法公正性 |
4.2.1 司法与行政的合二为一 |
4.2.2 情理观念对司法评判公正性的左右 |
4.2.3 法即刑的思想对司法程序正当性的妨碍 |
4.3 传统法文化中的工具理性与公民权益维护 |
4.3.1 侧重秩序维护的法律观念 |
4.3.2 义务本位的惯性回归 |
4.3.3 权利意识的相对滞后 |
第5章 传统法文化的现代性问题转换 |
5.1 淡化“权力本位”意识 |
5.1.1 有效处理党对法治的领导关系 |
5.1.2 破除部门等级观念 |
5.1.3 完善领导干部权力监督机制 |
5.2 提升秩序价值理性 |
5.2.1 司法与行政的有序分离 |
5.2.2 彰显司法评判的程序价值 |
5.2.3 加强司法程序的正义性 |
5.3 转化民本主义法文化 |
5.3.1 平衡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
5.3.2 保障公民法律权益的公平性 |
5.3.3 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 |
5.4 协调传统法文化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
5.4.1 本土化的回归 |
5.4.2 国际化的接轨 |
5.4.3 国际化风险的规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背景与缘由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五 研究思路、研究视野与方法 |
六 研究重点、难点与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形成发展 |
第一节 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思想渊源 |
第二节 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形成创立 |
第三节 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实践发展 |
第二章 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一节 法的本体论 |
第二节 法的价值论 |
第三节 法的方法论 |
第三章 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本质特征 |
第一节 实践性 |
第二节 批判性 |
第三节 人民性 |
第四章 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时代意义 |
第一节 现代法哲学的发展与马克思法哲学当代价值 |
第二节 当代中国法治实践和文化碰撞 |
第三节 当代中国“依法治国”内在要求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5)传承与维系:现代化语境下少数民族传统法文化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化语境下的少数民族传统法文化 |
二、法文化的现代化与少数民族传统法文化的发展 |
三、少数民族传统法文化现代化的路径 |
(一)主体性发展 |
(二)指导性变迁 |
(7)多元法律文化的整合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元法律文化的理论基础阐释 |
1.法律文化的内涵解读 |
2.法律文化的结构透视 |
3.法律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
二、多元法律文化的实然冲突分析 |
1.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的冲突 |
2.西方法律文化与中国法律文化的冲突 |
3.法律多元的并存与冲突 |
三、多元法律文化的整合路径探析 |
1.更新法的价值观念, 培育现代法律意识, 树立世界法律文化观 |
2.积极发掘和利用传统法文化的有益成分 |
3.客观冷静且有限度地参考外域法律文化 |
4.整合法律多元, 进一步建设和谐的法律制度和规范体系 |
5.健全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推动司法制度的改革 |
结论 |
(8)论新农村建设中的法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法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
(一) 法文化对农村市场经济的促进 |
(二) 法文化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 |
(三) 法文化是农村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 |
(四) 法文化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性力量 |
二、当代农村法文化的现状分析 |
(一) 当代农村法文化的特性 |
(二) 当代农村法文化断裂的原因 |
三、法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平衡点——农村现代法文化的重构 |
(一) 农村法文化重构的模式考察 |
(二) 农村法文化重构的具体措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不同而和的文化超越:我国农村法文化的衍生与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和而不同到不同而和:我国农村法文化衍生与演进的哲学思辨 |
二 |
(一)安全度。 |
(二)持续度。 |
(三)实效度。 |
(四)弹性度。 |
(五)满意度。 |
(六)系统度。 |
三、三元参与互动:我国农村法文化的衍生与演进主体支撑 |
(一)政府主导: |
(二)社区主体: |
(三)农民参与: |
(10)新时期农村法文化建构的困境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冲突——农村法文化建构的主要困境 |
二、文化演进——农村法文化建构的理论基础 |
三、文化参与——农村法文化建构的路径依赖 |
四、论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法文化与现代法文化的整合(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研究[D]. 张卉琳.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0)
- [2]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新中国70年民法文化的转型发展[J]. 李宏弢. 江汉论坛, 2019(09)
- [3]依法治国背景下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现代性问题研究[D]. 贺添圆. 武汉轻工大学, 2017(07)
- [4]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研究[D]. 周晓涛.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2)
- [5]传承与维系:现代化语境下少数民族传统法文化的发展[J]. 潘志成,吴大华. 贵州社会科学, 2013(12)
- [6]传承与维系:现代化语境下少数民族传统法文化的发展[A]. 潘志成. 民族法学评论(第九卷), 2012
- [7]多元法律文化的整合路径探析[J]. 武兰芳. 河北法学, 2012(08)
- [8]论新农村建设中的法文化[D]. 徐素萍. 安徽大学, 2011(04)
- [9]不同而和的文化超越:我国农村法文化的衍生与演进[J]. 王虎. 学术交流, 2009(02)
- [10]新时期农村法文化建构的困境与对策[J]. 王虎.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