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MATLAB实现IGBT动态仿真

用MATLAB实现IGBT动态仿真

一、用MATLAB实现IGBT动态仿真(论文文献综述)

肖迪[1](2021)在《大功率直流充电桩相关控制问题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以及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大规模发展电动汽车是必然趋势,为了满足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必须解决电动汽车快速稳定充电问题。因此大功率直流充电桩是发展方向,但是由于大功率直流充电桩启动冲击电流大、电源模块并联和IGBT模块并联电流均流以及电磁干扰等问题制约了其发展。因此,针对大功率直流充电桩相关控制问题展开研究,对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首先针对大功率直流充电桩系统中出现启动冲击电流的问题,在深入研究冲击电流产生原理的基础上,给出了改进的PI闭环控制方法,该方法采用输出电压采样值与给定值进行比较,利用PI控制对晶闸管触发角连续调节,使整流电路输出电压平缓达到系统稳定运行时的期望值,从而抑制冲击电流。该方法解决了触发角为定值时引起的启动冲击电流过大的问题,通过仿真验证了改进控制方法能够很好地抑制启动冲击电流,并且通过数字化输出触发角的步进角来调整启动过程时间长短。其次针对大功率直流充电桩扩容方法中存在的均流问题,从电源模块和IGBT模块两个层次对并联模块均流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在电源模块并联均流方法中,该方法利用信号采集电路采集检测电阻的电压值,根据电源模块输出外特性和从模块检测电阻与主模块检测电阻的电压差值来调节从模块输出电压;在IGBT模块并联均流方法中,该方法通过改变并联模块电源线出入端的接线位置,使出入端不位于IGBT模块的同一侧,从而避免的并联支路阻抗对电流均衡的影响,从而实现了并联模块的电流均衡。最后针对大功率直流充电桩中存在的电磁干扰问题,结合充电桩的具体结构分别对控制器辅助电源、信号通道以及涡流热效应所产生的电磁干扰进行了分析。一方面可以采用共模抑制电路对干扰进行吸收抑制,并且在排线布局时,尽可能减小金属导体周围产生的磁场强度,另外也可以采用数字滤波算法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降低干扰对信号通道的影响。

付明朝[2](2021)在《交错并联双向DC-DC变换器均流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大功率双向DC-DC变换器被广泛用于新能源发电和新能源汽车等场合,其中基于交错并联技术的变换器更受使用者青睐。交错并联技术可以大幅度减小变换器输出电流纹波、各相电流应力,对提高输出电能质量、降低设计成本、改善电路稳态及动态性能具有及其重要的工程价值。但因其各相寄生参数不等,易使相电流失衡,导致变换器可靠性降低和使用寿命缩短。因此,研究多相交错并联变换器及其均流控制策略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首先,本文选取三相交错并联双向DC-DC变换器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两种模式下工作模态及电感电流波形,给出了输出电流纹波与单相电感电流纹波、占空比,输出电压纹波与单相输出电压纹波、占空比的关系表达式,并用MATLAB作出曲线图,形象地分析了交错并联技术带来的优势。其次,通过戴维南等效定理建立变换器两种模式下等效电路,分析了相电流与寄生参数、占空比、其他相电流的关系。针对多相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均流控制中,传感器数量过多而导致功率密度低、成本高、控制环路设计复杂的问题,利用有源均流原理,提出了一种单电流传感器均流控制策略。并给出重构相电流、重构偏差的概念,根据KCL探究重构相电流与相电流平均值的关系,实现单个传感器获得精准相电流的目的,利用其相电流差异值进行占空比补偿,以实现相电流均衡。然后,通过小信号扰动建立变换器两种模式下的模型,利用Ⅲ类补偿网络对电压环路进行校正,达到控制目标。给出了占空比补偿模块的设计框图,引入积分分离方法,优化控制系统动态和稳态性能,并通过仿真验证了变换器工作在全占空比下控制的正确性。最后,搭建了10kW实验样机,利用代码生成将Simulink中搭建的离散控制模型烧录到DSP中,形成闭环控制环路,对变换器两种模式进行必要的稳态和动态实验,进一步验证本文所提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刘时易[3](2020)在《三电平变频器电磁干扰抑制研究》文中指出以IGBT作为功率开关器件的三电平变频器,因为其工作时开关损耗较小、效率高、输出谐波含量少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大功率变频调速系统。但随着设备功率越做越大,开关频率越来越高,由其引发的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问题愈加突出,这不仅影响着其自身的安全稳定运行还会影响其周围设备的正常工作,因此迫切需要对其进行研究并加以抑制。本文依托大功率变频调速系统,以三电平变频器为研究对象,对其电磁干扰抑制技术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对IGBT及其栅极驱动电路寄生参数加以分析,基于Simplorer建立了IGBT动态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针对驱动电路对器件开关特性的作用机理,详细分析了IGBT的开关过程,并通过仿真分析了不同栅极电阻和栅-射极外接电容对IGBT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为驱动电路参数的电磁兼容性优化设计提供支持。对由于驱动电压过冲引起的栅极驱动电路EMI进行分析并提出抑制方案,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该抑制方法的有效性。其次,论文从物理模型角度对系统传导干扰源进行分析并给出干扰传播路径,介绍了变频器传导干扰的限值标准及测试结果。针对结果中干扰超标现象,从传播路径着手在产品设计阶段提出一种基于增大功率器件对地共模阻抗与阻断(改变)干扰流通路径兼备的系统传导共模EMI抑制方法。先后通过MATLAB和CST软件对采用该抑制方法前/后的系统干扰特性变化和散热器表面场强变化进行仿真,结果均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抑制系统传导共模EMI发射。然后,论文认为EMI滤波器是在产品整改阶段从干扰传播路径着手的最有效的抑制办法,阐述了EMI滤波器的相关理论并详细分析了影响其插入损耗值的因素。针对系统传导EMI部分超标的现象,设计并逐步优化了单级滤波器、两级滤波器和带有匹配网络的两级滤波器,通过Multisim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设计EMI滤波器的有效性,使得系统的传导电磁干扰值满足国标要求。最后,论文对三电平变频器辐射干扰的干扰源进行分析并给出干扰传播方式,介绍了变频器电磁辐射干扰的限值标准及测试结果。针对系统辐射EMI超标的现象,基于电缆屏蔽技术对其进行抑制。通过CST电磁场仿真对有无屏蔽层时电缆周围电磁场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场路协同仿真从屏蔽层的接地方式、具体结构、端接方式和地环路等几个方面对影响其干扰抑制效果的因素进行研究,将所得结论应用于系统整改,使得系统的电磁辐射干扰值满足国标要求。该论文有图105幅,表10个,参考文献74篇。

詹铭玥[4](2020)在《基于IGBT功率模块可靠性研究的在线测试与监测策略》文中提出大功率绝缘栅极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是电力电子系统中最常用的开关器件之一,作为核心器件,其故障可能导致系统运行的中断,甚至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和经济损失。随着IGBT功率模块的广泛应用,其可靠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在线监测技术能准确反映变流器运行过程中功率器件的健康状态,是有效解决其可靠性的重要途径。本文以IGBT功率模块在线测试与监测策略为研究内容,基于搭建加速老化实验平台获得IGBT功率模块的老化特征,并在加速老化实验过程中实现特征量的在线提取以巩固“在线”这一概念,提出针对以三电平NPC逆变器为例的多电平拓扑结构的在线监测重构策略,最优化地实现三电平NPC逆变器与在线监测系统的适配性。本文首先介绍IGBT模块的物理特性与失效模式,并搭建加速老化实验平台,在加速老化实验中开展特征量在线提取,特别针对于在加速老化实验的特征量在线提取过程中胶水脱落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修正方案,同时通过加速老化实验提取特征量的变化趋势,为IGBT模块老化特征参量的选取、实际应用环境中的IGBT模块在线监测研究奠定基础。针对在线监测技术研究,本文以三电平NPC逆变器为例,提出三电平NPC逆变器调制波重构策略主动构建在线监测环境,结合成熟的IGBT模块饱和压降离线测试法,实现在线监测技术。本文介绍了IGBT模块饱和压降离线测试法与测试系统,针对逆变器进行在线监测可行性分析,同时提出三电平NPC逆变器IGBT模块在线监测调制波重构策略的必要性,针对重构策略进行建模、推导与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该结论说明了逆变器应如何执行重构策略以主动适应在线监测而构建在线监测环境,同时考虑在线监测系统对逆变器的输出特性的影响最小,应如何选择最合适的在线监测时刻,从而解决适配性问题。本研究搭建在线监测实验平台,通过仿真与实验说明了本文所提出的在线监测重构策略和在线监测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可实用性。

程喆[5](2020)在《具有容错功能多电平拓扑结构的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电平有源电力滤波器作为改善电能质量的重要装置,具备精确的电流检测能力,高效的动态补偿性能,传统多电平拓扑在应用场合具有控制复杂、功率器件多以及在容错方面需要增加冗余,会带来增加成本等不利因素。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具有容错功能的多电平有源电力滤波器,与传统功率拓扑相比,能减少功率开关管和驱动电路的数量,减少逆变器的总成本。完成了多电平容错拓扑有源电力滤波器在正常情况和切换容错情况下时中点电压的均衡控制和调制策略。以及电网不平衡时电网锁相和谐波补偿。首先,本文全面调研了多电平有源电力滤波器拓扑和容错拓扑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多电平传统拓扑的结构和电流检测方法、调制策略、均压控制。提出了改进多电平容错拓扑结构,分析了拓扑工作在正常情况和故障情况的拓扑工作原理,建立了该拓扑的数学模型,与传统多电平拓扑进行了对比。其次,将多电平容错拓扑应用于有源电力滤波器,使用ip-iq谐波电流检测方法,电流跟踪控制选择准PR控制,调制方式使用兼容容错的载波层叠调制方式,提出适用于容错情况下的软件均压控制以及硬件均压方式。在三相电网不平衡下,使用全通滤波器锁相环对不平衡电网进行锁相,以及分析电网不平衡下的控制策略。再次,用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了改进多电平容错拓扑APF系统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验证了APF的容错能力和电压均衡控制能力,以及在电网不平衡下时,APF的谐波电流补偿能力。最后,对多电平容错APF系统的电路参数进行计算,搭建了主电路。设计以DSP+FPGA主控芯片的核心算法板和以FPGA核心三相控制板以及外围电路,设计了DSP主程序,FPGA程序包括A/D采样程序、高速光纤串行通信、载波层叠PWM程序等。完成对多电平容错APF系统的调试,最终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一致,证明本文多电平容错拓扑APF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黄蓉蓉[6](2020)在《具有感应加热功能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车内放置的物品越来越多,比如食品、饮料、手机、电脑等。本文设计了一套具有感应加热功能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该系统可以应用到汽车内。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和感应加热系统可以共用一个高频电源发射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副边回路由谐振耦合机构和负载构成,其与原边回路耦合可对电子产品进行无线充电;感应加热系统的副边回路由铁质锅具本身的等效电感和内阻串联构成,其与原边回路耦合可对车内饮用水、食品进行加热,该设计装置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改善了车内人员的生活质量,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本文首先确定了适合于两种不同系统的LCL型原边谐振拓扑结构,基于电路等效模型,推导出两个系统各自的输出功率和传输效率,并重点分析了原边线圈电感与原边线圈电感比、品质因素对两个系统传输特性的影响,为LCL回路rL、PL和PC的参数值的选取提供依据。其次对各系统进行了参数计算使其满足各自系统的输出功率、传输效率指标要求。并进行了硬件电路设计,包括主电路、驱动电路、控制电路、磁耦合机构。最后搭建了仿真模型和实验样机,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输出功率为10 W,感应加热系统输出功率为35 W,对各系统主要参数进行了检测和分析,通过实验研究了传输距离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输出功率和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吴朝峰[7](2019)在《基于宽禁带器件的燃料电池车用Boost变换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燃料电池电动车(FCEV)有高效、节能与环保的优点。由于燃料电池的输出电压范围宽、输出特性软、动态响应速度慢,不能直接给电机控制器供电,所以使用Boost变换器桥接在燃料电池和电机控制器之间。Boost变换器实现对燃料电池输出特性的控制,是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之一。论文以研发大功率、高可靠性、高效率、高功率密度、高动态响应速度的FCEV用Boost变换器为目标,综合使用宽禁带功率器件,交错并联技术,耦合电感技术,建模与数字控制技术对FCEV用Boost变换器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与Si功率器件相比宽禁带功率器件优势明显,使用宽禁带功率器件可以提高FCEV用Boost变换器的效率和功率密度。在交错并联主电路拓扑中,分析了四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拓扑的工作原理,使用空间状态法对四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建模分析,得出其空间状态模型、空间状态平均模型、输入输出传递函数、控制与输出的传递函数。结果表明交错并联技术可以提高FCEV用Boost变换器的功率和可靠性。在四相耦合电感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中,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并计算得出耦合电感减小纹波电流,提高动态响应的条件。耦合电感技术提高FCEV用Boost变换器的效率、功率密度和动态响应速。最后通过仿真验证,搭建输入90-180V/300A输出400V/25kW的四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样机,进行了实验验证。

陈梅双[8](2020)在《基于数字化控制的功率放大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振动台行业的不断快速发展,而功率放大器作为振动台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优劣将会直接影响振动台的可靠性。为了提高功率放大器控制系统的集成度与可靠性,满足功率放大器输出波形的质量和容量的要求,本文以240k VA功率放大器项目为背景,对基于FPGA控制的数字化功率放大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改善功率放大器性能的方法,并进行了装置研制。首先进行了功率放大模块研究设计,为满足功率放大器大容量的要求,本文采取模块化设计,每个功率放大模块内部采取逆变单元并联拓扑结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根据项目技术指标要求,对逆变单元滤波电路及并联拓结构进行了设计;第二、给定谱型信号的频率范围为200Hz~3k Hz,开关频率选用25k Hz,为提高功放在全频段输出的质量,降低失真度,采用单极倍频载波移相技术,等效开关频率提高了6倍,即为150k Hz,等效频率的提高减小了模块体积,从而也提高了功率密度;第三、使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主电路模型搭建,仿真结果验证了主电路设计的合理性,并且证明了采用单极倍频载波移相控制策略后,波形THD值明显减小,提高了输出波形的质量。然后进行了控制方法研究设计,本系统采取双闭环控制策略,重点进行了电压外环设计,对改进增量式PID算法进行研究设计,并使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证明了采取双闭环控制策略对系统的稳态性能和动态性能都有很大的改善。最后进行了基于FPGA控制的控制器硬件及软件研究设计,硬件部分包括系统控制器及模块控制器硬件的设计、PCB制图及实验验证,软件部分主要为算法研究设计、编程、仿真及实验验证,主要包括CPS-SPWM波的设计、改进增量式PID算法的设计及温度保护算法的设计,并进行仿真及实验验证,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根据以上研究与设计的结果,本文完成控制装置研制与开发,并协助合作部门进行了主电路装置的研制,进行了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载波移相技术,逆变单元输出的开关频率等效提高6倍,输出波形的失真度明显减小;采用双闭环控制策略后,输出波形的正弦度良好,并且输出波形跟踪能力显着提升,使用分析仪对输出波形进行分析,失真度能达到小于2%的技术指标要求。

王涛[9](2019)在《基于蓄电池储能的中压配网侧电压暂降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制造行业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其许多用电设备对电能质量的要求愈发严格,其中以电压暂降问题最为突出,直接制约了优质工业供电园区的建设。现存的电压暂降治理装置具有低压、小容量、分散的特点,其运用使得整个工业园区电压暂降治理系统结构复杂、成本高、维护困难且效率低下,既不利于工业厂家的园区规模扩展,也不利于供电部门定制电力技术的推行。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并联型与串联型两种中压配网侧集中电压暂降治理策略即:“并联型模块化蓄电池&快速开关”和“串联型多绕组变压器&集中蓄电池”,分别设计了适用于各自拓扑的控制算法,并通过仿真进行了验证。(1)本文提出了“并联型模块化蓄电池&快速开关”电压暂降治理拓扑结构,建立了该拓扑结构的数学模型,在网侧电压未发生暂降时,本文针对该拓扑提出了外层电流三相解耦跟踪、中层相间SOC均衡以及内层模块间SOC均衡的三层控制策略。在网侧电压发生暂降时,本文针对该拓扑提出了外层电压前馈PI跟踪、中层相间SOC均衡以及内层模块间SOC均衡的三层控制策略。基于Matlab/Simulink建立了该并联型中压配网侧集中电压暂降治理策略的系统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在网侧电压未发生暂降时能有效地对负荷电流谐波、无功、负序分量进行治理,能实现各模块蓄电池组的恒流充电,在网侧电压发生暂降时能有效地对负荷电压进行支撑。(2)本文提出了“串联型多绕组变压器&集中蓄电池”电压暂降治理拓扑结构,建立了该拓扑结构的正序与负序数学模型,基于正序与负序数学模型提出了各自电压外环电流内环的电压补偿控制算法,针对该拓扑结构中多绕组变压器二次侧各相绕组中的环流问题,本文在正负序电流内环上附加了相应的环流抑制算法。基于Matlab/Simulink建立了该串联型中压配网侧集中电压暂降治理策略的系统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无论网侧发生的是对称电压暂降还是非对称电压暂降,该策略均能有效的补偿网侧电压暂降跌落量,从而保持负荷电压的正常,另外,内层环流抑制算法不会对外层电压补偿跟踪控制产生影响也能在仿真波形对比中很好的得以验证。(3)本文针对3MVA负荷对“并联型模块化蓄电池&快速开关”与“串联型多绕组变压器&集中蓄电池”两种电压暂降治理策略进行了蓄电池容量设计,总结了该两种策略用于中压配网侧集中电压暂降治理的优缺点,并分析了各自方案的适用场景。

徐帅[10](2018)在《新型混合多电平变流器拓扑、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电平变流器因其具有输出电压谐波含量低、较低的器件电压应力和系统EMI小等优点而备受研究者们青睐,并被应用于高压电机变频调速、高压直流输电、柔性交流输电、可再生能源发电等领域。目前广泛采用的多电平变流器拓扑主要有三种:级联型、二极管中点钳位型和飞跨电容型。但是,现有传统多电平拓扑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多电平变流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能进一步简化其结构,减少使用的功率开关器件,降低其体积与成本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随着功率半导体器件技术的发展,如何充分利用开关速度较快但耐压较低的器件和耐压值较高但开关频率较低的器件各自的优点,使系统结构更加优化也受到广泛关注。然而随着电平数的增多,功率开关器件数量急剧增加,电路拓扑和控制的复杂度也随之增加,从而使变流器系统可靠性降低。可靠性已成为衡量变流器性能指标如功率密度、效率及输出电能质量等的另一个重要标准。采用容错技术是提高变流器系统可靠性的主要途径之一。多电平变流器本身具备一定的冗余能力,即通过降低电压电平数和输出功率的途径可释放部分冗余资源,从而保证系统在故障下仍具备容错运行的能力。基于以上两个方面,本论文从多电平变流器拓扑结构的优化及利用容错技术提高其可靠性展开研究。主要从新型混合多电平变流器拓扑结构、控制策略、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方法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了混合型多电平变流器拓扑的演变方法,用以推导得到各种传统的或新型多电平变流器拓1.研究了混合型多电平变流器拓扑的演变方法,用以推导得到各种传统的或新型多电平变流器拓扑。基于多电平单元拓扑串-并/并-串的思想,分别提出了三种混合型多电平变流器拓扑的演变方法,并推广得到了任意电平的一般性拓扑结构。针对混合有源箝位型多电平变流器和混合堆叠式多电平变流器,分别研究了变流器的开关状态和运行原理,并在器件使用数量、器件电压应力、功率损耗等性能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2.研究了多电平变流器的数学建模,对T型三电平并网变流器系统分别建立了高频开关函数模型和低频状态平均值模型。针对基于飞跨电容的多电平变流器建立了通用性数学模型。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建数学模型的准确性。3.研究了混合多电平变流器的调制和控制策略,基于多载波脉宽调制方法,提出了改进的混合多载波调制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点电容电压和飞跨电容电压的平衡机理,并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有源电容电压平衡控制方法。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混合调制和电压平衡控制的有效性。4.研究了混合多电平变流器的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建立了混合多电平变流器系统离散时间数学模型,用以获得变流器控制量的预测模型。结合混合有源钳位多电平变流器拓扑的特点,提出了一种不同电容电压参考的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实验结果验证了模型预测控制策略的有效性。5.研究了多电平变流器的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策略。提出了一种容错型三相四桥臂T型三电平变流器拓扑,并提出了相应的故障隔离、故障定位和容错控制方法。针对T型混合有源钳位多电平变流器开关管的开路故障,分析了开关管故障对输出电压电平、开关状态切换和电容电压状态的影响。通过各种故障波形的特征分析,提出了开关管的开路故障分类和故障定位的规则,并提出了基于冗余开关状态选择的容错控制方法。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方法的有效性。6.搭建了基于d SPACE为核心控制器的多电平变流器系统实验平台。针对混合有源箝位型多电平变流器,设计、研制了高集成度的三相变流器实验样机,编写了控制系统软件程序,用于验证本论文所提出的多电平变流器的调制和控制策略、故障诊断及容错控制方法。

二、用MATLAB实现IGBT动态仿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MATLAB实现IGBT动态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大功率直流充电桩相关控制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充电桩的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大功率充电桩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抑制冲击电流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1.3.2 IGBT均流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1.3.3 电磁干扰抑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直流充电桩的系统结构及相关问题
    2.1 引言
    2.2 直流充电桩整体结构框架
    2.3 直流充电桩的技术参数范围及功能
        2.3.1 充电桩的技术参数
        2.3.2 直流充电桩的功能
    2.4 大功率直流充电桩系统的相关控制问题
        2.4.1 启动冲击电流问题
        2.4.2 多模块并联均流问题
        2.4.3 电磁干扰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启动冲击电流控制方法的研究
    3.1 引言
    3.2 冲击电流产生原理分析
        3.2.1 三相不可控整流电路原理分析
        3.2.2 三相不可控整流电路参数计算及器件选择
        3.2.3 产生冲击电流的原因及仿真分析
    3.3 冲击电流抑制方法及原理分析
        3.3.1 三相全控整流电路对冲击电流的控制方法分析
        3.3.2 三相半控整流电路对冲击电流的控制方法分析
    3.4 基于半控整流电路抑制冲击电流方法的研究
        3.4.1 晶闸管半控整流桥控制电路的控制原理
        3.4.2 影响冲击电流的因素及其模型建立
    3.5 基于PI算法实现冲击电流抑制方法的研究
        3.5.1 数字化的PI控制方法研究
        3.5.2 改进的PI闭环控制方法研究
        3.5.3 仿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多模块并联均流控制方法的研究
    4.1 引言
    4.2 大功率充电桩IGBT并联及存在问题
        4.2.1 大功率逆变桥对开关管的功率需求
        4.2.2 大功率电源IGBT并联的技术要求
        4.2.3 大功率充电桩中模块并联存在的问题
    4.3 电源模块并联均流的控制方法研究
        4.3.1 电源模块的并联方法
        4.3.2 并联电源模块电流不均衡原理分析
        4.3.3 电源模块并联均流控制方法的研究
    4.4 IGBT模块直接并联均流控制方法的研究
        4.4.1 IGBT并联扩容的方式
        4.4.2 影响IGBT模块并联不均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4.4.3 IGBT并联均流控制方法及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充电桩抑制电磁干扰控制方法的研究
    5.1 引言
    5.2 控制器辅助电源干扰控制方法的研究
        5.2.1 控制器辅助电源干扰来源分析
        5.2.2 控制器辅助电源电磁干扰源带来的危害
        5.2.3 控制器辅助电源电磁干扰源抑制方法的研究
    5.3 信号通道电磁干扰控制方法的研究
        5.3.1 信号通道电磁干扰来源分析
        5.3.2 信号通道受电磁干扰带来的危害
        5.3.3 信号通道电磁干扰抑制方法的研究
    5.4 电涡流效应影响分析及抑制方法
    5.5 干扰抑制方法的优化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交错并联双向DC-DC变换器均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相交错并联双向DC-DC变换器研究现状
        1.2.2 均流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主拓扑及原理分析
    2.1 引言
    2.2 三相交错并联双向DC-DC变换器
    2.3 Boost模式模态分析
        2.3.1 D≤1/3 时工作模态
        2.3.4 Boost模式下输入电流纹波、输出电压纹波
    2.4 Buck模式模态分析
        2.4.1 D≤1/3时工作模态
        2.4.4 Buck模式下输出电流纹波、输出电压纹波
    2.5 本章小结
3 均流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均流方法
        3.2.1 均流的基本原理
        3.2.2 常用均流方法
    3.3 等效电路分析
        3.3.1 Boost模式等效电路
        3.3.2 Buck模式等效电路
    3.4 单电流传感器均流控制策略
        3.4.1 单电流传感器位置
        3.4.2 控制电路采样点
        3.4.3 Boost模式均流分析
        3.4.4 Buck模式均流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变换器建模与仿真分析
    4.1 引言
    4.2 控制目标及补偿网络设计
        4.2.1 系统控制目标
        4.2.2 常用校正方法
    4.3 三相交错并联双向DC-DC变换器建模
        4.3.1 Boost模式建模
        4.3.2 Boost模式控制器设计
        4.3.3 Buck模式建模
        4.3.4 Buck模式控制器设计
    4.4 仿真验证
        4.4.1 单电流传感器控制策略
        4.4.2 仿真参数
        4.4.3 Buck模式仿真
        4.4.4 Boost模式仿真
    4.5 本章小结
5 硬件电路设计与实验
    5.1 引言
    5.2 系统设计流程与总体布局
        5.2.1 设计流程
        5.2.2 硬件电路布局
        5.2.3 系统参数指标
    5.3 系统硬件设计
        5.3.1 功率IGBT选型
        5.3.2 储能电感与滤波电容设计
        5.3.3 电压传感器选型
        5.3.4 电流传感器选型
        5.3.5 采样调理电路
        5.3.6 驱动保护电路
    5.4 实验验证
        5.4.1 控制算法实现
        5.4.2 样机与实验参数
        5.4.3 Buck模式实验
        5.4.4 Boost模式实验
    5.5 本章小节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3)三电平变频器电磁干扰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栅极驱动电路的三电平变频器EMI分析与抑制
    2.1 引言
    2.2 IGBT栅极驱动电路结构
    2.3 IGBT模块及其驱动电路寄生参数分析
    2.4 基于Simplorer的 IGBT动态特性影响参数分析
    2.5 IGBT栅极驱动电路EMI分析与抑制
    2.6 本章小结
3 三电平变频器传导共模EMI的分析与抑制
    3.1 引言
    3.2 传导共模干扰分析
    3.3 变频器传导干扰的标准及测试
    3.4 三电平变频器传导共模EMI抑制方法分析
    3.5 仿真分析与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EMI滤波器的三电平变频器传导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插入损耗
    4.3 传统EMI滤波器分析
    4.4 三电平变频器无源EMI滤波器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三电平变频器输出电缆辐射EMI的分析与抑制
    5.1 引言
    5.2 电缆辐射干扰机理分析
    5.3 变频器电磁辐射干扰的标准及测试
    5.4 基于电缆屏蔽技术的辐射干扰抑制方法分析
    5.5 基于电缆屏蔽技术的辐射干扰抑制方法应用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IGBT功率模块可靠性研究的在线测试与监测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IGBT模块可靠性问题研究现状
        1.2.1 IGBT模块加速老化实验研究现状
        1.2.2 IGBT模块结温提取研究现状
    1.3 IGBT模块在线监测研究现状
        1.3.1 IGBT模块失效的特征量研究现状
        1.3.2 IGBT模块在线监测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第二章 IGBT模块失效机理与可靠性测试机理
    2.1 引言
    2.2 IGBT模块物理特性和物理结构
        2.2.1 IGBT模块物理特性
        2.2.2 IGBT模块物理结构
    2.3 IGBT模块失效分析
        2.3.1 IGBT模块失效机理
        2.3.2 IGBT模块封装失效方式
    2.4 IGBT模块可靠性测试方法
        2.4.1 小电流下饱和压降提取结温方法
        2.4.2 注入大小电流脉冲测试法
第三章 基于IGBT功率循环加速老化实验的在线监测
    3.1 引言
    3.2 IGBT模块加速老化实验机理
        3.2.1 加速老化实验的基本概念
        3.2.2 功率循环实验的实现手段
    3.3 IGBT模块功率循环实验平台搭建
        3.3.1 实验平台概述
        3.3.2 加热系统和冷却系统
        3.3.3 控制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
    3.4 IGBT模块加速老化状态在线监测
        3.4.1 结温和热阻在线提取
        3.4.2 考虑热电偶胶水影响的在线热阻提取与修正
        3.4.3 有限元仿真
        3.4.4 实例分析和实验结果
第四章 基于三电平NPC逆变器IGBT在线监测重构策略
    4.1 引言
    4.2 测试系统原理与实现方法
        4.2.1 测试系统电路拓扑结构
        4.2.2 测试系统运行原理
    4.3 三电平NPC逆变器IGBT模块在线监测可行性分析
        4.3.1 三电平NPC逆变器集成模块介绍
        4.3.2 三电平NPC逆变器适于在线监测的运行机理
        4.3.3 三电平NPC逆变器IGBT模块在线监测重构策略提出的必要性
    4.4 三电平NPC逆变器IGBT模块在线监测重构策略
        4.4.1 三电平NPC逆变器IGBT模块在线监测重构策略建模与推导
        4.4.2 三电平NPC逆变器IGBT模块在线监测重构策略优化分析与结论
第五章 基于三电平NPC逆变器IGBT在线监测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三电平NPC逆变器IGBT模块在线监测平台介绍
        5.2.1 在线监测步骤介绍
        5.2.2 在线监测平台设计
    5.3 重构策略下待测IGBT模块所在逆变器的输出波形仿真结果
    5.4 基于重构策略的IGBT模块在线监测实验结果
        5.4.1 重构策略下待测IGBT模块所在逆变器的输出波形
        5.4.2 在线监测过程实验波形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具有容错功能多电平拓扑结构的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谐波的危害
        1.1.2 抑制谐波的方法
    1.2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现状
        1.2.1 APF结构类型
        1.2.2 谐波检测技术的研究
        1.2.3 控制算法的研究
    1.3 多电平换流器拓扑的研究现状
        1.3.1 二极管箝位型多电平换流器
        1.3.2 飞跨电容箝位型多电平换流器
        1.3.3 级联H桥型多电平换流器
    1.4 容错拓扑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多电平容错拓扑的工作原理及数学模型
    2.1 多电平拓扑结构的演化
    2.2 正常情况下改进多电平拓扑的工作原理
    2.3 故障情况下改进多电平拓扑工作原理
    2.4 换流器数学模型
    2.5 与传统多电平拓扑的比较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电平容错拓扑APF控制技术研究
    3.1 谐波电流检测方法
    3.2 电流跟踪控制策略及调制方法
        3.2.1 比例谐振控制
        3.2.2 正常与容错情况下调制方法
    3.3 适用于电网不平衡情况下的APF
        3.3.1 电网不平衡下锁相环
        3.3.2 电网不平衡下的控制策略
    3.4 中点电位平衡的研究
        3.4.1 基于硬件方式的中点电位平衡
        3.4.2 基于软件方式的中点电位平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电平容错拓扑APF的系统仿真与验证
    4.1 系统总体设计
    4.2 谐波电流检测仿真模型
    4.3 载波层叠调制仿真模型
    4.4 均压控制仿真模型
    4.5 锁相环仿真模型
    4.6 仿真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电平容错拓扑APF设计及实验研究
    5.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5.2 主拓扑参数设计
        5.2.1 并网电抗器参数设计
        5.2.2 直流侧电容参数选择
    5.3 硬件电路设计
        5.3.1 电源电路设计
        5.3.2 采样调理电路
        5.3.3 光耦驱动电路
        5.3.4 电流电压保护电路
        5.3.5 电压基准电路
        5.3.6 光纤通信电路
    5.4 软件设计
        5.4.1 DSP主程序设计
        5.4.2 载波层叠技术FPGA的实现
        5.4.3 光纤通信设计
        5.4.4 A/D采样状态机设计
    5.5 硬件实物图
    5.6 实验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致谢

(6)具有感应加热功能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应用与发展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无线厨房电器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系统基本原理及拓扑分析
    2.1 引言
    2.2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基本原理
        2.2.1 磁耦合回路分析
        2.2.2 副边补偿
    2.3 感应加热系统基本原理
        2.3.1 传统感应加热工作过程分析
        2.3.2 感应加热工作原理
    2.4 两个系统的联系与区别
    2.5 系统原边补偿拓扑的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线电能传输和感应加热系统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LCL型拓扑频率响应分析
    3.3 基于LCL型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特性分析
        3.3.1 电路理论分析
        3.3.2 电感比对输出功率的影响
        3.3.3 原边谐振电感值对输出功率的影响
        3.3.4 副边品质因数对输出功率的影响
        3.3.5 原边品质因素对原边谐振电容电压应力的影响
        3.3.6 原边品质因素对原边谐振电感电流应力的影响
    3.4 基于LCL型的感应加热系统特性分析
        3.4.1 电路理论分析
        3.4.2 原边谐振电感值对输入阻抗的影响
        3.4.3 原边品质因素对原边谐振电容电压应力的影响
        3.4.4 原边品质因素对原边谐振电感电流应力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线电能传输和感应加热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原副边谐振参数设计步骤
        4.2.1 技术指标
        4.2.2 整个系统功能说明
        4.2.3 系统参数设计步骤
    4.3 原副边谐振参数具体计算
        4.3.1 原边参数计算
        4.3.2 副边参数计算
    4.4 高频逆变电路设计
        4.4.1 逆变工作原理
        4.4.2 开关管选型
    4.5 驱动电路
    4.6 控制系统的设计
    4.7 磁耦合补偿机构设计
        4.7.1 线圈设计
        4.7.2 原边谐振电感设计
        4.7.3 谐振电容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仿真与实验
    5.1 引言
    5.2 仿真分析
        5.2.1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5.2.2 感应加热系统
    5.3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实验结果分析
        5.3.1 实验波形分析
        5.3.2 输出功率与传输距离的关系
        5.3.3 传输效率与传输距离的关系
        5.3.4 输出功率与负载大小的关系
        5.3.5 传输效率与负载大小的关系
    5.4 感应加热系统实验结果分析
        5.4.1 实验波形分析
        5.4.2 传输功率与系统工作频率的关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基于宽禁带器件的燃料电池车用Boost变换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宽禁带半导体器件
        1.2.2 主电路拓扑结构
        1.2.3 交错并联技术
        1.2.4 磁集成技术
        1.2.5 变换器建模与控制技术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宽禁带功率器件
    2.1 半导体功率器件的发展
    2.2 SiC功率器件的优势
    2.3 半导体功率器件的对比
        2.3.1 SiC-SBD与 Si二极管
        2.3.2 SiC-MOSFET与 Si开关管对比
    2.4 宽禁带器件对系统功率密度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交错并联主电路工作原理
    3.1 大功率Boost变换器电路拓扑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3.1.1 主功率器件之间的换流问题
        3.1.2 拓扑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3.2 四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
        3.2.1 四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拓扑结构
        3.2.2 四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工作原理
    3.3 四相耦合电感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
        3.3.1 四相耦合电感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工作原理
        3.3.2 四相耦合电感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性能分析
        3.3.3 耦合电感与非耦合电感性能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四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建模与控制策略
    4.1 四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空间状态模型
    4.2 四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的状态空间平均模型
    4.3 四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小信号模型
    4.4 四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的传递函数
    4.5 数字控制系统
        4.5.1 数字控制系统
        4.5.2 PID数字补偿器设计
        4.5.3 数字控制策略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
    5.1 Boost变换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5.1.1 数字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5.1.2 各功能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5.2 Boost变换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2.1 控制系统软件总体结构
        5.2.2 A/D采集子程序
        5.2.3 CAN通讯协议及中断子程序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四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仿真与试验
    6.1 四相耦合电感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仿真
    6.2 DC/DC变换器试验平台设计
    6.3 样机测试实验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8)基于数字化控制的功率放大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电动振动台中的功率放大器的简介
    1.3 开关功率放大器的研究现状
        1.3.1 开关功率放大器的拓扑结构
        1.3.2 开关功率放大器的控制方式
        1.3.3 开关功率放大器的并联技术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功率放大模块设计
    2.1 系统总体方案简介
    2.2 功率放大模块主电路设计
        2.2.1 功率放大模块开关频率的选取
        2.2.2 单相逆变器滤波电路设计
        2.2.3 功率放大模块拓扑结构设计
    2.3 载波移相控制方法
        2.3.1 单极倍频调制原理
        2.3.2 单极倍频载波移相的双重傅里叶分析
        2.3.3 并联逆变器载波移相控制策略
    2.4 功率放大模块开环仿真及分析
        2.4.1 主电路仿真模型搭建
        2.4.2 开环电路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节
3 功率放大器控制方法
    3.1 单相逆变器模型分析
        3.1.1 单相逆变器数学模型
        3.1.2 单相逆变器闭环控制系统结构
    3.2 双闭环控制系统设计
        3.2.1 系统控制策略设计
        3.2.2 电压外环控制器设计
    3.3 数字PID控制算法
        3.3.1 数字PID算法确定
        3.3.2 改进增量式PID算法
        3.3.3 基于试凑法的PID参数整定
    3.4 闭环控制仿真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功率放大器控制系统实现
    4.1 功率放大器控制系统
    4.2 功率放大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2.1 系统控制器硬件设计
        4.2.2 模控板硬件设计
    4.3 载波移相技术的FPGA实现设计
        4.3.1 系统设计
        4.3.2 模块软件流程图设计
        4.3.3 数字滤波器设计
        4.3.4 仿真结果及分析
    4.4 改进增量式PID算法的FPGA实现
        4.4.1 顶层设计
        4.4.2 数字采样法确定
        4.4.3 模块软件流程图设计
        4.4.4 软件算法仿真验证
    4.5 温度保护控制设计
        4.5.1 IGBT的温度控制及保护方案
        4.5.2 电感温度保护方案
        4.5.3 温度保护流程图
    4.6 本章小结
5 实验结果及分析
    5.1 实验系统介绍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2.1 载波移相SPWM波实验结果及分析
        5.2.2 载波同步信号实验结果及分析
        5.2.3 采样调理电路改进实验结果及分析
        5.2.4 改进增量式PID算法实验结果及分析
        5.2.5 功率放大模块主电路实验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仿真模型
附录 B 软件顶层原理图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于蓄电池储能的中压配网侧电压暂降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电压暂降的危害
        1.1.2 电压暂降标准定义
        1.1.3 电压暂降产生原因
    1.2 电压暂降治理研究现状
        1.2.1 电压暂降敏感设备分析
        1.2.2 电能质量评估现状
        1.2.3 电压暂降治理装置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并联型模块化蓄电池&快速开关电压暂降治理策略
    2.1 并联型模块化蓄电池&快速开关拓扑结构介绍
    2.2 并联型模块化蓄电池&快速开关数学建模
        2.2.1 网侧电压未发生暂降时负荷电流补偿建模
        2.2.2 网侧电压发生暂降时负荷电压补偿建模
    2.3 并联型模块化蓄电池&快速开关控制策略
        2.3.1 网侧电压未发生暂降时负荷电流补偿控制策略
        2.3.2 网侧电压发生暂降时负荷电压补偿控制策略
        2.3.3 并联型模块化蓄电池&快速开关整体控制策略框图
    2.4 并联型模块化蓄电池&快速开关仿真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串联型多绕组变压器&集中蓄电池电压暂降治理策略
    3.1 串联型多绕组变压器&集中蓄电池拓扑结构介绍
    3.2 串联型多绕组变压器&集中蓄电池数学建模
    3.3 串联型多绕组变压器&集中蓄电池控制策略
        3.3.1 理想补偿电压的生成
        3.3.2 理想电压补偿跟踪策略
        3.3.3 环流抑制策略
        3.3.4 串联型多绕组变压器&集中蓄电池整体控制策略框图
    3.4 串联型多绕组变压器&集中蓄电池仿真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串并电压暂降治理策略对比分析
    4.1 并联型电压暂降治理策略蓄电池容量配置
    4.2 并联型电压暂降治理策略优缺点分析
    4.3 快速开关的分类与原理分析
    4.4 串联型电压暂降治理策略蓄电池容量配置
    4.5 串联型电压暂降治理策略优缺点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目录
致谢

(10)新型混合多电平变流器拓扑、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多电平变流器拓扑研究现状
    §1.3. 多电平变流器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1.3.1. 多电平脉宽调制技术
        §1.3.2. 电容电压平衡控制
    §1.4. 多电平变流器容错技术综述
        §1.4.1. 故障类型及诊断方法
        §1.4.2. 容错技术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1.5.1. 课题研究内容
        §1.5.2. 论文结构
    参考文献
第2章 新型混合多电平变流器拓扑及运行原理
    §2.1. 引言
    §2.2. 新型混合多电平变流器拓扑的衍生规律
        §2.2.1. 串-并/并-串的演变思想
        §2.2.2. 混合钳位型多电平变流器拓扑
        §2.2.3. 混合级联型多电平变流器拓扑
        §2.2.4. 基于飞跨电容单元的混合ANPC多电平变流器拓扑
        §2.2.5. 混合H桥型多电平变流器拓扑
    §2.3. 混合多电平变流器开关状态及运行原理
        §2.3.1. 混合T-ANPC多电平变流器
        §2.3.2. 混合堆叠式H桥型九电平变流器
    §2.4. 混合多电平变流器比较与分析
        §2.4.1. 器件数量对比
        §2.4.2. 功率损耗分析
    §2.5. 实验验证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多电平变流器数学建模与分析
    §3.1. 引言
    §3.2. T型三电平并网变流器数学建模
        §3.2.1. 运行原理和调制策略
        §3.2.2. 开关函数模型
        §3.2.3. 动态平均值模型
        §3.2.4. 电容电压平衡控制策略
    §3.3. 多电平变流器通用性数学建模与分析
    §3.4. 仿真与实验
        §3.4.1. 仿真结果
        §3.4.2. 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混合多电平变流器PWM调制与控制策略
    §4.1. 引言
    §4.2. 电容电压平衡机理与分析
        §4.2.1. 直流侧中点电压平衡机理
        §4.2.2. 飞跨电容电压平衡机理
    §4.3. 基于逻辑函数组合的有源电压平衡控制
        §4.3.1. 逻辑状态变量的建立
        §4.3.2. 飞跨电容电压平衡控制方法
        §4.3.3. 仿真和实验
    §4.4. 基于占空比调节的有源电压平衡控制
        §4.4.1. 占空比调节规则的建立
        §4.4.2. 飞跨电容电压平衡控制方法
        §4.4.3. 仿真和实验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混合多电平变流器的模型预测控制
    §5.1. 引言
    §5.2. 多目标优化的预测控制
        §5.2.1. MPC的工作原理
        §5.2.2. 混合多电平变流器MPC特点
    §5.3. 混合T-ANPC多电平变流器模型预测控制
        §5.3.1. 系统离散化建模
        §5.3.2. 混合T-ANPC多电平变流器模型预测控制
        §5.3.3. MPC延时补偿方法
    §5.4. 混合堆叠式H桥型多电平变流器模型预测控制
        §5.4.1. 系统离散化建模
        §5.4.2. 混合堆叠式H桥型九电平变流器模型预测控制
        §5.4.3. 功率损耗分析
    §5.5. 实验验证
        §5.5.1. 混合T-ANPC多电平变流器实验结果
        §5.5.2. 混合堆叠式H桥型九电平变流器实验结果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多电平变流器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
    §6.1. 引言
    §6.2. T型三电平变流器故障诊断方法
        §6.2.1. 开关管故障特征分析
        §6.2.2. 基于线电压和电容电压偏差信号的故障诊断方法
    §6.3. T型三电平变流器的容错运行策略
        §6.3.1. T型三电平四桥臂容错变流器拓扑
        §6.3.2. 开路故障容错控制方法
        §6.3.3. 中点电压低频脉动抑制
        §6.3.4. 实验验证
    §6.4. 混合T-ANPC五电平变流器容错运行策略
        §6.4.1. 开路故障特征分析
        §6.4.2. 容错控制方法
        §6.4.3. 实验验证
    §6.5. 混合T-ANPC七电平变流器容错运行策略
        §6.5.1. 开路故障特征分析
        §6.5.2. 容错控制方法
        §6.5.3. 实验验证
    §6.6. 可靠性评估与分析
        §6.6.1. 可靠性
        §6.6.2. 变流器可靠性建模
    §6.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多电平变流器系统实验平台
    §7.1. 引言
    §7.2. 硬件电路设计
        §7.2.1. d SPACE的结构和特点
        §7.2.2. 主电路器件选择
        §7.2.3. 光耦隔离驱动电路
        §7.2.4. 电压和电流检测电路
        §7.2.5. 信号扩展和死区电路
    §7.3. 软件设计
    §7.4. 实验平台系统构成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课题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用MATLAB实现IGBT动态仿真(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功率直流充电桩相关控制问题的研究[D]. 肖迪. 辽宁工业大学, 2021(02)
  • [2]交错并联双向DC-DC变换器均流技术研究[D]. 付明朝.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3]三电平变频器电磁干扰抑制研究[D]. 刘时易.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4]基于IGBT功率模块可靠性研究的在线测试与监测策略[D]. 詹铭玥. 合肥工业大学, 2020
  • [5]具有容错功能多电平拓扑结构的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D]. 程喆.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6]具有感应加热功能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D]. 黄蓉蓉. 上海电机学院, 2020(01)
  • [7]基于宽禁带器件的燃料电池车用Boost变换器研究[D]. 吴朝峰.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8]基于数字化控制的功率放大器研究[D]. 陈梅双.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基于蓄电池储能的中压配网侧电压暂降治理研究[D]. 王涛. 湖南大学, 2019(06)
  • [10]新型混合多电平变流器拓扑、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研究[D]. 徐帅. 东南大学, 2018

标签:;  ;  ;  ;  ;  

用MATLAB实现IGBT动态仿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