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勘察的物探方法选择及其应用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张传峰[1](2020)在《复杂水热环境下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及其防治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研究早在青藏铁路及公路建设过程中就逐步展开,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对于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及低等级公路路基的变形问题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及防治措施。但随着西部大开发不断深入,经济建设需求不断增加,在多年冻土区修建高速公路必将成为常态化。多年冻土造成路基冻胀融沉及变形的不稳定性与高速公路建设高标准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尤其是复杂水热环境下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的防治问题已经成为新的难题。而公路路基和铁路路基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不能照搬青藏铁路关于路基变形及防治的一些研究成果,需要研究出适用于高速公路多年冻土区的理论和防治措施。本文针对共玉高速公路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导致的路基变形问题,以“共玉高速公路冻土沼泽地段路基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为依托,以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室内试验、变形监测和数值模拟等手段,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成因研究。多年冻土区冻土沼泽形成时存在一种天然的水热平衡,这种水热平衡对保护多年冻土是有利的。然而高速公路的修建势必会破坏原来的水热平衡体系,进而形成新的更为复杂的水热环境。本文通过对共玉高速沿线冻土沼泽区的分布及其工程地质分区特征分析,同时结合气候、太阳辐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等影响水热环境的因素,进而更加深入地从复杂水文地质环境、复杂融区水热环境、复杂工程建设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复杂水热环境的成因。进而得出复杂水热环境成因主要是由于水、热、工程建设等综合因素所致,这种复杂的水热环境导致路基变形特征的独特性。2、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特征研究。复杂的水热环境加剧了路基的冻胀融沉,对路基的稳定性具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准确研究水热环境对路基变形特征的影响,通过对既有G214及共玉高速路基病害调查,并结合各病害分布特征,深入分析复杂水热环境下共玉高速路基变形的影响因素、过程及类型特征。得出路基变形特征主要表现为路基沉陷、不均匀沉降、边坡失稳等,为了规避这种变形(病害)就需要对内在变形机理进行深入研究。3、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机理研究。地基土和路基填料组成了新的路基结构,这种结构在构建新的水热平衡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冻融现象,而这种冻融现象又会产生大量的路基病害。根据在复杂水热环境下路基填料的颗粒分析试验、易溶盐试验、击实试验、毛细管水上升高度试验、渗透试验、冻胀特性试验、冻融循环试验;以及地基土的冻胀试验、颗粒分析试验、液塑限试验、融沉特性试验的基础上,从路基填料和地基土这两个微观方面深入分析了路基的冻融特性。同时,为了准确研究水热环境改变对路基地温场变化以及路基变形的影响,通过路基地温场及位移监测,采集公路建设各阶段路基地温场及变形监测值,深入分析复杂水热环境下监测断面的路基地温场和沉降变形的相关性。结合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并从力学角度深入分析了产生路基变形的水分迁移、温度场效应及冻融循环理论,进而总结出复杂水热环境下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机理。为科学有效的采用变形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冻土沼泽区公路建设具有指导意义。4、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防治措施研究。原G214线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路基病害,针对不同的路基病害也采用了很多防治措施,这些措施最核心的目的就是解决水热平衡问题,人为快速地使路基和天然土体以及周边环境进行融合,构建新的平衡,进而减小水热交换对路基的破坏。目前常用单一的或简单的复合路基防治措施只能片面地解决复杂水热环境的某个方面,不能完全适应复杂水热环境的要求,故而需要研究出适应复杂水热环境的一套综合整治措施。本文结合复杂水热环境的成因、路基变形特征、路基变形机理等研究成果,提出7种防治措施,并详细分析这7种防治措施的特点以及可以解决的问题。再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这7种防治措施的效果,进而研究出一套适用于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的路基变形的防治措施。新提出的热棒+保温板+遮阳板+片石路基+砂垫层综合防治方案,更好地适应了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建设环境,既解决了路基热量问题又解决了路基排水问题,对于复杂水热环境下路基变形控制具有显着效应,能明显提升冻土沼泽区多年冻土上限,降低路基累积沉降量,解决了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问题。本措施成功应用于共玉高速路基变形防治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以上4个方面的研究,掌握了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的成因,研究了复杂水热环境下路基的变形特征及变形机理,提出了新的综合防治措施。本研究成果对多年冻土沼泽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安全运营有较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社会和经济效益显着。
贠正利,黄小年[2](2019)在《综合物探方法在青藏工程走廊多年冻土辨识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针对冻土公路工程中冻土地基在横向及纵向上分布不均匀,导致钻探和坑探等常规点状式探测方法难以准确探明多年冻土的分布与发育特征问题,开展了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地震折射波法、地震映像法和瑞雷面波法等物探方法在多年冻土辨识方面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土体在冻结和融化状态下波速、电阻率和介电常数的显着差异,可以采用物探方法进行冻土的上限、冻融边界以及冻土类型的研判。针对物探方法的多解性,应根据冻土勘察对象与内容,采用多种物探方法进行勘察,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这种多解性,提高冻土勘探的精确度与推广性。
朱占龙[3](2019)在《高密度电法在冻土勘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青海—西藏±500 kV直流联网工程不冻泉-风火山段输电线路工程分布在青藏高原冻土地区,其塔基稳定性主要受到冻融循环作用、冻土和地下冰稳性、不良冻土现象、环境气候变迁以及输电线路工程结构本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由此会导致输电线路冻土工程问题的出现,并会对工程的安全运营产生影响。为了解决这一工程问题,以高密度电法为主、钻探验证为辅的综合勘察方法对工程区域内的多年冻土分布范围及状态做了详细的勘察和研究,最终以83.7%的定量解释精度确定了冻土层、地层、冻土层上水的分布特征和范围,总结出了不同类型冻土的电阻率值及变化范围,为输电线路工程塔基定点、设计、施工及选线等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习建军,李党民,邸龙,王彦兵[4](2018)在《多年冻土区的综合物探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冻土区修筑工程构筑物面临冻胀和融沉两大危险。准确判定多年冻土上下限及变化,对工程的设计和处理有重要意义。该文针对多年冻土区单一物探方法勘察存在局限性的问题,以多年冻土的电阻率、介电常数和地震波速度等地球物理特征为依据,对对称四极电测深、瞬态面波、探地雷达和高密度电法等多种物探方法适用性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提出了多年冻土区综合物探技术,解决多年冻土上下限、季节冻土与多年冻土的分区界线、岛状多年冻土及岛状融区、多年冻土的含冰量、多年冻土区的工程地质问题的勘察方案。该方案通过各方法优势互补,提高了多年冻土区勘察的准确率。
叶莉,李非,黄小年[5](2018)在《综合物探技术在东北公路工程多年冻土勘察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指出介绍了高密度电法和地质雷达在东北公路工程多年冻土探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使用高密度电法和地质雷达相结合的综合物探方法对东北公路工程多年冻土的勘察是行之有效的,且效果显着。
黄文芳,李畅,马宇,李惠民[6](2017)在《高海拔多年冻土调查方法及分布模型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高海拔多年冻土地区公路、铁路、输电线路等工程的建设,冻土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处理冻土分布与工程规划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影响工程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对高海拔多年冻土研究中的冻土调查方法、冻土分布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做了简要的回顾与总结,并对各类方法与模型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简短的评述。从各种方法与模型的特点以及实际的应用效果中不难看出:不论哪种方法与模型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不断引入新方法、多种方法联合使用、提高调查的精度与准确性是未来多年冻土调查方法的发展方向;高海拔冻土分布模型的研究也呈现出研究尺度精细化、研究因素多元化、研究方法多样化以及模型使用综合化的趋势。
李仁海,杨生彬,王延辉[7](2017)在《综合物探方法在多年冻土类型划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许多工程会面临多年冻土的问题。近些年已经较好得解决了冻土区地质分层、多年冻土上下限等地质问题,但是在划分多年冻土类型方面还有待完善解决。本文对综合物探方法原理进行了分析,从地球物理特征方面进行了论述,对多年冻土类型划分进行了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较好解决了多年冻土类型划分的问题。
任政委,龙慧,郭淑君,刘文增[8](2017)在《青藏高原冻土地球物理勘查方法组合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气候日益变暖的情况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将导致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区域水资源循环过程和生态环境,需要开展青藏高原地区冻土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方法研究,以实现了解冻土地球物理特征、空间分布信息等。针对以上情况,对地震反射、地震转换波反射、地震折射、探地雷达、音频大地电磁(EH4)、高密度电阻率法这6种技术方法的探测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6种物探技术方法均可探测地层结构、冻土地球物理特征、空间分布信息等,但各种技术方法均存在一定局限性。针对不同目标任务,提出了3种青藏高原冻土地球物理勘查方法组合模式。该组合模式可为今后青藏高原冻土地球物理勘查提供技术支持。
张光保[9](2015)在《电测深法和地震折射层析法在多年冻土勘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多年冻土已成为高原地区铁路工程的主要病害和重点整治项目,采用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可以科学、经济、快速地完成勘察任务,为多年冻土整治提供科学依据。利用电测深法和地震折射波法综合解释,查明了某铁路工地的冻土分布范围及上下限,为铁路的冻土整治工程提供依据。
张玉芝[10](2015)在《深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的陆续修建和开通运营,路基的稳定性问题日益突出,亟需研究冻融循环和列车荷载作用下路基的稳定性及发展趋势,从而为保证季冻区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提供依据。本文依托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2008G006)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G05B01),以哈大高铁深季节性冻土地区的路基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借鉴和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现场监测、经验方法、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为手段,分析了路基的地温分布规律,研究了冻融循环和列车荷载作用下路基的地温场、应力场和变形场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有利于深入了解深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稳定性的发展变化,并为改进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的设计和冻害整治措施提供了参考。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六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通过分析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的设计特点及工作特性,确定了路基稳定性的监测指标,制定了监测方案进行了实地监测,依据实测数据研究了路基的地温、含水量及变形等的变化规律。分析表明:季冻区高铁路基土体中温度梯度的存在改变了水分的原有状态,引起了水分的迁移变化,土体力学性质发生了改变,进而使得路基产生了冻胀融沉变形。(2)考虑平均地温、地温振幅、相位差异及土的热学性质等随时空的变化,基于地温实测资料建立了路基地温的估算模型,在此基础上详尽分析了各路基断面的冻深发展、横向地温差异及冻结条件等地温分布规律。分析表明:路基横向不同位置地温分布普遍存在差异;路基的冻结条件主要受外界气温和路基上覆盖层等的影响;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地温主要受到所在地理位置和路基高度的影响。(3)分析了国内外冻土地区路基设计冻深的确定方法,表明目前的设计冻深计算原则不适应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防冻胀设计的需要。因此,在地温估算模型的基础上,统计分析得到了路基冻深与空气冻结指数、路基面冻结指数的经验公式,并通过经验公式中的参数和影响系数考虑冻深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提出了适用于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设计冻深的计算方法。(4)基于地温的估算模型确定边界条件,建立了非稳态相变温度场的数学模型,研究了路基地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和沿深度的分布规律,预测了地温场的变化趋势。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填筑过程中的蓄热在施工完成后逐渐消散,深度越深,消散需时越长,过程越明显。在路基蓄热影响范围以外,土体地温相对比较稳定。路基最终形成较为稳定的季节冻结层、相对稳定的地温和形态不对称的地温场。(5)结合数值模型的实际约束情况,考虑冰水相变的作用,采用热弹性力学理论推导出了冻土路基应力和变形的二维数值方程,建立了路基力学有限元模型,实现了路基温度场和变形场的耦合连续计算。考虑路基填土的不同冻胀率,研究了路基冻融过程中的变形和应力分布规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冻胀率的增大和冻深的发展,路基竖向位移、横向差异变形、横向位移及拉应力等随之增加。路肩和边坡处可能在冻融过程中出现拉破坏而导致裂缝。进一步的讨论分析表明:路基中水分重分布引起的土体冻胀率、融沉压缩系数等的变化是影响路基变形稳定性的主要原因。(6)采用热力间接耦合的方法,根据哈大高铁路基的实际运营情况,对比分析了不同季节单列和双列列车荷载作用下铁路路基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及动应力等动力响应特点,预测和评价了路基的长期动力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列车通过时,路基的竖向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动应力等随之发生快速的变化;由于路基阴阳坡热状况的差异,冬季东侧路基处动力响应略大于西侧路基;路基的最大弹性变形,最大动应力及附加沉降等路基长期动力稳定性指标满足规范要求。
二、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勘察的物探方法选择及其应用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勘察的物探方法选择及其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水热环境下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及其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成因研究现状 |
1.2.2 冻土沼泽区路基冻融特性研究现状 |
1.2.3 冻土沼泽区路基结构研究现状 |
1.2.4 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研究现状 |
1.2.5 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防治措施研究现状 |
1.2.6 研究现状的不足与问题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成因 |
2.1 冻土沼泽区分布 |
2.2 冻土沼泽区工程地质分区 |
2.3 复杂水热环境影响因素 |
2.3.1 气候 |
2.3.2 太阳辐射 |
2.3.3 地形地貌 |
2.3.4 地层岩性 |
2.3.5 水文地质 |
2.4 复杂水热环境成因 |
2.4.1 复杂的水文地质环境 |
2.4.2 复杂的融区水热环境 |
2.4.3 复杂的工程建设环境 |
2.4.4 复杂水热环境成因综合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特征 |
3.1 路基病害分布特征 |
3.1.1 原国道G214路基病害调查 |
3.1.2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调查 |
3.1.3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分布特征 |
3.2 路基变形影响因素 |
3.2.1 水热环境因素 |
3.2.2 工程建设因素 |
3.3 路基变形特征 |
3.3.1 路基变形过程 |
3.3.2 路基变形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机理 |
4.1 路基冻融特性试验 |
4.1.1 路基填料冻融特性试验 |
4.1.2 地基土冻融特性试验 |
4.1.3 试验结果分析 |
4.2 路基变形监测 |
4.2.1 监测断面选择原则 |
4.2.2 监测断面概况 |
4.2.3 路基地温场及变形监测系统 |
4.2.4 路基断面地温监测结果 |
4.2.5 路基断面变形监测结果 |
4.2.6 路基变形监测结果特征分析 |
4.3 路基变形机理 |
4.3.1 水分迁移 |
4.3.2 温度场效应 |
4.3.3 冻融循环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防治措施研究 |
5.1 路基变形防治原则 |
5.2 路基变形常用防治措施适用性分析 |
5.2.1 单一防治措施 |
5.2.2 复合防治措施 |
5.3 路基变形综合防治措施数值模拟研究 |
5.3.1 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
5.3.2 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
5.3.3 数值计算模型 |
5.3.4 边界条件设定 |
5.3.5 模型计算参数 |
5.3.6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5.3.7 不同防治方案效果对比 |
5.4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防治实例 |
5.4.1 醉马滩冻土沼泽区 |
5.4.2 长石头山冻土沼泽区 |
5.4.3 巴颜喀拉山冻土沼泽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2)综合物探方法在青藏工程走廊多年冻土辨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多年冻土地球物理特征和物探应用原则 |
1.1 多年冻土地球物理特征 |
1.2 物探方法使用原则 |
2 综合物探方法在多年冻土辨识中的应用 |
2.1 多种物探技术在多年冻土辨识中的应用 |
(1)高密度电法 |
(2)地质雷达 |
(3)地震折射波法 |
(4)地震映像法 |
(5)瑞雷面波法 |
2.2 综合物探技术在多年冻土辨识中的工程实例应用 |
3 结论 |
(3)高密度电法在冻土勘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工程地质概况 |
2.1 地形地貌 |
2.2 地层岩性 |
3 测区内高密度电法工作方法介绍 |
3.1 工作原理 |
3.2 测线布置及参数选择 |
3.3 数据处理 |
4 成果分析 |
4.1 确定冻融界面 |
4.2 冻土层分布特征及范围 |
4.3 冻土地层划分 |
4.4 冻土层上水的分布特征及影响范围 |
4.5 定量解释结果 |
4.5.1 定量系数 |
4.5.2 定量精度 |
4.6 物性参数的确定 |
5 结 论 |
(4)多年冻土区的综合物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多年冻土区的地球物理特征 |
2.1 冻土层的电阻率 |
2.2 冻土层的介电常数 |
2.3 冻土层的地震波速度 |
3 多年冻土区综合物探技术应用方案 |
3.1 多年冻土上下限探测 |
3.1.1 上限 |
3.1.2 下限 |
3.2 季节冻土与多年冻土的分区界线 |
3.3 岛状多年冻土及岛状融区 |
3.4 多年冻土的含冰量 |
3.5 多年冻土区的工程地质问题 |
4 物探方法的适用性分析评价 |
5 结论 |
(5)综合物探技术在东北公路工程多年冻土勘察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多年冻土区的地球物理条件 |
2 物探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
2.1 物探方法的选择[3] |
2.2 物探方法的应用 |
2.3 物探方法的参数选择 |
3 地球物理辨识模型的建立 |
4 应用实例 |
4.1 综合物探在京漠公路冻土勘察中的应用成果 |
4.2 综合物探在漠北公路冻土勘察中的应用成果 |
5 结论 |
(6)高海拔多年冻土调查方法及分布模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海拔多年冻土调查方法 |
1.1 高海拔多年冻土调查方法研究现状 |
1.1.1 经验方法 |
1.1.2 物探方法 |
1.1.3 遥感方法 |
1.2 高海拔多年冻土调查方法评述 |
2 高海拔多年冻土分布模型 |
2.1 高海拔多年冻土分布模型研究现状 |
2.1.1 高程模型 |
2.1.2 年平均地温模型 |
2.1.3 地面冻结数模型 |
2.1.4 其他模型 |
2.2 高海拔多年冻土分布模型评述 |
3 结论 |
(8)青藏高原冻土地球物理勘查方法组合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冻土地球物理特征 |
2 冻土地球物理勘查 |
2.1 地震反射 |
2.2 地震转换波反射 |
2.3 地震折射CT |
2.4 探地雷达 |
2.5 音频大地电磁测深 (EH-4) |
2.6 高密度电阻率法 |
3 冻土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对比 |
4 冻土地球物理勘查方法组合模式 |
(9)电测深法和地震折射层析法在多年冻土勘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测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
3 电测深法解释原则 |
4 地震折射法解释原则 |
5 资料分析与解释 |
6 结论 |
(10)深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冻土路基研究现状 |
1.2.2 冻土路基稳定性研究现状 |
1.2.3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稳定性研究现状 |
1.2.4 冻土力学研究进展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研究思路 |
2 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稳定性现场监测 |
2.1 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的工程环境及防冻胀设计 |
2.1.1 工程环境特点 |
2.1.2 哈大高铁沈哈段路基工程的防冻胀设计 |
2.2 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的工作特性及监测指标 |
2.2.1 工作特性 |
2.2.2 监测指标的确定 |
2.3 现场监测方案 |
2.3.1 断面的选择 |
2.3.2 测点布设方案 |
2.3.3 监测方法 |
2.4 监测数据分析 |
2.4.1 地温监测数据分析 |
2.4.2 含水量监测数据分析 |
2.4.3 土体应力监测数据分析 |
2.4.4 路基面沉降变形监测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3 路基地温分布规律及设计冻深计算方法研究 |
3.1 地温估算模型 |
3.2 地温估算公式求取及验证 |
3.2.1 第一断面 |
3.2.2 第二断面 |
3.2.3 第三断面 |
3.2.4 第四断面 |
3.2.5 坡脚和天然位置 |
3.3 地温估算公式的进一步应用 |
3.3.1 冻深动态发展 |
3.3.2 路基横向地温差异分析 |
3.3.3 地温年变化深度及年平均地温 |
3.3.4 不同路基断面的冻结条件分析 |
3.4 设计冻深 |
3.4.1 工程中的设计冻深计算方法 |
3.4.2 路基冻深与空气及路基面冻结指数关系 |
3.4.3 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设计冻深计算方法探讨 |
3.5 本章小结 |
4 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地温场数值模拟 |
4.1 冻土路基非稳态温度场的控制方程 |
4.1.1 控制方程 |
4.1.2 焓 |
4.1.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4.1.4 有限元方程 |
4.2 冻土路基热学参数 |
4.2.1 物理热学参数取值 |
4.2.2 水分迁移对热学参数的影响分析 |
4.3 路基地温场计算 |
4.3.1 计算过程 |
4.3.2 计算结果验证 |
4.3.3 计算结果分析及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冻融循环作用下路基的应力场和变形场 |
5.1 冻土路基应力和变形的基本方程 |
5.2 粗颗粒土力学性能研究 |
5.2.1 冻胀性能 |
5.2.2 融沉压缩性能 |
5.2.3 力学参数 |
5.3 分析模型及计算方案 |
5.3.1 参数选取 |
5.3.2 边界条件 |
5.3.3 计算过程 |
5.4 计算结果分析及讨论 |
5.4.1 计算结果分析 |
5.4.2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温度和列车荷载作用下路基的动力响应分析 |
6.1 冻土路基的动力学计算模型 |
6.1.1 动力学计算基本方程 |
6.1.2 求解方法 |
6.2 动力计算模型中参数的确定 |
6.2.1 列车荷载 |
6.2.2 列车通过断面所需时间 |
6.2.3 路基阻尼系数的确定 |
6.2.4 计算过程 |
6.3 计算结果分析及讨论 |
6.3.1 单列列车荷载作用下 |
6.3.2 双列列车荷载作用下 |
6.3.3 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工作和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勘察的物探方法选择及其应用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水热环境下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及其防治研究[D]. 张传峰.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2]综合物探方法在青藏工程走廊多年冻土辨识中的应用[J]. 贠正利,黄小年. 工程勘察, 2019(11)
- [3]高密度电法在冻土勘察中的应用研究[J]. 朱占龙.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9(05)
- [4]多年冻土区的综合物探技术研究[J]. 习建军,李党民,邸龙,王彦兵. 勘察科学技术, 2018(04)
- [5]综合物探技术在东北公路工程多年冻土勘察中的应用与研究[J]. 叶莉,李非,黄小年. 灾害学, 2018(S1)
- [6]高海拔多年冻土调查方法及分布模型研究进展[J]. 黄文芳,李畅,马宇,李惠民. 人民长江, 2017(S2)
- [7]综合物探方法在多年冻土类型划分中的应用研究[A]. 李仁海,杨生彬,王延辉. 第十五届全国工程物探与岩土工程测试学术大会论文集, 2017
- [8]青藏高原冻土地球物理勘查方法组合模式[J]. 任政委,龙慧,郭淑君,刘文增. 物探与化探, 2017(05)
- [9]电测深法和地震折射层析法在多年冻土勘察中的应用[J]. 张光保. 铁道建筑技术, 2015(10)
- [10]深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稳定性研究[D]. 张玉芝. 北京交通大学, 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