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办学校享有哪些法律权利?(论文文献综述)
林沈节[1](2021)在《论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招生自主权》文中研究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享有办学自主权,招生自主权是其非常重要的子权利之一。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民办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受到政策的影响,招生自主权从规范不明确到逐步明确,再到作出具体细致的规定,其权利内容逐渐得到落实。民办学校招生自主权在面向行政机关时,与行政机关形成行政法律关系。民办学校的招生自主权面向被招收的学生或学生家长时,形成民事法律关系。在确保民办学校能够实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采用法律或者法规的形式对招生自主权作出明确规定。同时,为确保民办学校招生自主权公平公正的行使,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招生自主权需要做到招生信息公开、招生过程受监督。政府监管应当以自主招生不违反公平公开为主要目标,确保招生秩序市场的平稳,确保民办学校合法合理行使招生自主权。
尹彦[2](2021)在《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政策执行研究 ——以S高校为例》文中认为教育兴则人才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随着党和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乘风而起,日益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升级,很多民办高等学校也开始转向追求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而教师是学校内涵提升高质量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根基,是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动力,对高校的发展来说,留住高素质、高水准的优秀教师人才十分关键。2016年11月7日,《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决定》在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进行了审议并修改通过;同年12月,国务院会同教育部相继出台《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登记实施细则》《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三个配套文件,分别在不同程度强调了民办教师和公办教师享受同等法律地位,并将保障民办教师应享受的权益提到了重要位置。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提出,应建立和完善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险机制,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教师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保障民办高校教师的合法权益”。但是,近年来,各地民办高校教师相关权益缺乏保障或者受损事件屡见不鲜。《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2015》指出,民办高校教师的权益保障问题成为最突出的问题。如何保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保证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不受影响,对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帮助民办高校留住高水平教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将以2018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S高校为研究对象,对教师权益保障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梳理,以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理论为架构,围绕政策法规、执行机构、目标群体、政策环境等四个变量,从国家政策内容、地方政府政策执行水平、社会环境影响、民办高校及民办高校教师等方面,找出政策执行落实与国家政策目标之间的差距和问题,从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政府、社会环境、民办高校、民办高校教师等多个角度,对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立足民办高校工作实际,对提高政府的政策执行的质量和效果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一是优化制度顶层设计,完善政策内容,构建和完善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机制,理顺政府部门的权责关系,推进分类扶持,加大扶持力度;二是加强政策执行过程管理。完善政策执行监督管理机制,加强政策执行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改进政策工作方式,提升执行部门的政策执行水平;三是强化民办高校教师的主体意识,提升对政策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多方施力促进民办高校提高治理水平;四是优化社会环境,通过地校合力、经济发力、社会助力,促进营造教育公平的社会环境。这些建议,将助推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制度的完善和落地,为民办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仇叶[3](2021)在《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市场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市场潜力巨大,行业前景一片光明,与此同时我国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行业的经营乱象却层出不穷。在我国现行的民办教育法律规制体系中,民办培训机构属于民办学校的一类分支,同后者一样具有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划分。我国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行业当前的乱象,实质是因为法律法规对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这一特殊的市场主体缺乏针对性的监管而导致的。通过对经济法相关理论的研究,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经济法主体地位与市场属性显而易见,推进完善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市场监管制度对保护消费者权益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积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何构建切实可行的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市场监管制度,建立在对教育公益性理论与我国教育分类体系的充分研究之上。国外学界与实务中,对私立教育与补习教育采用截然不同的理论与监管模式,而这对于我国构建自己的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市场监管制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其在教育领域引入营利性概念的前车之鉴也为我国民办教育市场监管制度的构建敲响了警钟。如何把握教育公益性与市场营利性的冲突与平衡,进行清晰的教育体系分类,是构建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市场监管制度的核心要素,也是保障我国民办教育行业健康长足发展的基石。
余雅风,王祈然[4](2021)在《教师的法律地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合理确立教师的法律地位,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保障,也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现行立法将教师作为与其他专业人员无异的一类群体,在法律地位上没有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也没有呈现不同教育阶段、不同性质学校教师群体的差异性,导致教师管理实践中问题和争议频发。教师职业源于现代国家公共教育体系建立的需要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与其他类型专业人员最显着的区别即在于教师职业的公共性,而不同教育阶段、不同性质学校教师群体的公共性强度也存在显着差异。应以教师职业的公共性为分析基础,以公共性强度差异为划分维度,确立不同教师群体的法律身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师与相关主体的法律关系;以公共性保障及其与自主性的协调为目标,确立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科学设计教师的法律地位。
刘爽[5](2020)在《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研究 ——基于权力分割与互动的视角》文中提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复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近40年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前行,以办学体制改革为重点不断成长。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过程和所处的阶段,既不同于欧洲政府烙印深刻的私立高等教育,也不同于美国、新加坡和菲律宾等国家市场化特征明显的私立高等教育,这决定了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问题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由于受到各种利益的驱动,以及外部监管的不到位,出现了一系列法人治理结构不适的症状,亟待通过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实现学校决策权、行政权和监督权的适度分离与相互制衡,推动我国民办高校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在大学治理日益复杂的现代趋势中,特别是国家大力倡导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文章以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为研究靶向和分析核心,根据研究的重点抽取出民办高校、治理结构等核心概念并加以解析,以述评的形式对业界和学界的研究做学术考察,藉由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将治理思维引入民办高校之中。论文以治理理论为指导,作为在理论层面对主体内容进行研究的方法论;以组织理论为参考,重点分析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现状与问题;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补充,为提升民办高校治理问题与策略提供多维的视角。文章认为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是以能动主体的组织建设为核心,以相关制度的设计为表述的框架性安排。同时,硬性的结构会在民办高校内部孕育出无形的运行机制,共同作用于民办高校的发展。能动主体主要包括董事会、校长(校长班子)、党委、监事会、学术委员会等能够输出思想与意志的权力源。制度安排主要是指与主体建设和功能发挥相对应的制度设计。运行机制是法人治理活动中最抽象的客观存在,其实质是机构“运行方法与关系的总和”,运行机制主要涉及到权力输出与资源配置两块内容,调控着权力主体间管理、监督、制衡和保障的各种关系。文章根据法人治理结构的组成,主要从主体设置及对应的制度安排切入,佐以对相关机制的分析,逐渐厘清法人治理在结构化层面以权力和制度为突出存在的现实矛盾与困境。研究从私立高等教育发达程度与地理文化影响的角度选取美国、日本、台湾的私立大学法人治理结构作为重要参照对象进行梳理分析,以尝试从中获取可资借鉴的经验。文章最后提出了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策略组块主要从政府、学校、治理结构主体三个维度来思考。政府的政治意志是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安排的刚性指南,民办教育的发展历程表明,外部政策始终是民办高校发展的风向标与土壤,它的每一项“思想”“原则”“规定”都决定着民办高校发展的步伐,甚至是存亡。民办高校自身治理结构的安排本质上就是权力、资源的配置。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发展类型(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发展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法人决策者、管理者及其他能动主体的“执业能力”综合了“人”的行政气质、思维品质与道德情怀,对完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生成组织治理文化起着潜在的基础性的作用。政府主要通过政策调节民办高校法人治理方向与治理环境,从而匡正治理结构。高校自身主要通过内部制度与机制设计破除权力集中的壁垒,平衡各种权力主体力量,实现权力互动,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结构主体中“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动性的发挥上,通过具体行动直接对法人治理结构做出或正向或负向的安排。
赵正越[6](2020)在《中小学校章程建设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以H市为例》文中指出依法治教是解决教育治理的必由之路,对教育改革发展和与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统领和保障作用。学校治理法治化,是教育法治化的坚实根基,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教育法》明确规定,设立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有组织机构和章程,学校有权按照章程自主管理,从国家法律的层面确立了学校章程在学校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中小学校章程是校园“宪法”,是学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的制度依据。研究中小学校章程建设,对于推进依法治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H市中小学校,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和文本分析法,对全市中小学校章程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层面,存在着对学校章程管理不足、对学校章程建设支持不到位等问题;在中小学校层面,还存在章程制定程序、文本内容不规范等问题;在按章办学方面,学校还存在对教育行政部门主观依赖性强、对学校章程认识程度参差不齐和学校章程作用发挥有限等问题。深入分析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在教育体制机制方面,学校法人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保障,行政部门权力集中,学校自主办学得不到保证;在学校章程内涵与价值的认识方面,主要是对学校章程作为学校设立的基本要件、作为学校“宪法”的地位、作为依法治校的法律保障和规限与学校有关各方权力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结合此次调研,笔者从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理顺政校关系、加快教育普法和学校章程建设实操等方面,提出了改进H市中小学校章程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希冀为提升全市中小学校章程建设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为加快全市依法治校进程贡献绵薄之力。
姜大龙[7](2020)在《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研究 ——以W高校为例》文中认为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我国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而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基,是保证教育教学强大而稳定输出的核心驱动力。当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期,如何保障民办高校教师的合法权益,以促进民办高校持久健康的发展,是当前民办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主要以马斯洛需求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罗尔斯公平理论为研究的理论依托,选取W民办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调查问卷有效数据的统计分析,探索W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教师身份地位不清;二是教师待遇保障不足;三是教师职称评聘渠道不畅;四是教师民主参与管理不深。针对上述问题探究制约W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今后民办教育改革发展在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机制的落实和完善方面,提供借鉴。本文研究的提升之处有三点:一是研究内容具有时代性。本文以我国民办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结合当前我国依法治校的新形势,从依法保障教师的权益将成为民办教育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切入,锁定民办高校教师的权益保障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二是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基于W民办高校在2018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民办全日制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是全国首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高校之一的大背景下,本文选择处于上升期的W民办高校的教师为主要的研究群体,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得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反映的问题更加典型突出;三是研究理论具有创新性。本文从公共管理视角出发,结合民办高校的办学特点,探究如何保障民办高校教师的权益,落实保障制度,健全保障体系,以期提高民办高校教师地位。
李丽[8](2020)在《“名校办民校”模式下民办义务教育特色办学研究 ——以X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民办义务教育得到飞速发展,发展模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名校办民校”是民办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形式,起着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关注义务教育阶段“名校办民校”的发展,对鼓励、支持和引导优质民办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民办教育出发,聚焦“名校办民校”的民办教育模式,研究分析国内外“名校办民校”的现状和“名校办民校”特色办学的理论依据。以X学校为“名校办民校”的案例,采用前期调研、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该校教学科研、教育管理、课程设置、校园文化的特色办学进行研究,总结出该校在较短时间取得成功的经验:与名校联合办学,以文化促特色;教育理念先行,自主探索特色;创新育人模式,以模式为特色;改革管理机制,以管理凸显特色。与此同时,文章调查发现,“名校办民校”特色办学的存在法律政策不完善、教师队伍不稳定、制度管理缺乏保障等问题。本文认为X学校的办学实践是我国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缩影,X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样也是我国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名校办民校特色办学不仅是X学校的尝试,也是未来我国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方向。文章最后以小见大,根据前文对X学校个案的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推进公办和民办教育均衡发展的整合和制度管理,鼓励多样性发展的建议”的建议。
于雪[9](2020)在《弱校的强势: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改革开放后,民办教育在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中,经历了恢复、发展和法制化三个阶段,民办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作为影响学校发展的因素之一,在国家政策管理下经历了从恢复到高素质的发展历程。民办学校的发展依赖于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也受到学校内部教师管理的影响。教师作为学校内部管理的重要资源,民办学校对教师管理的规范性与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对教师的激励等都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教师管理角度研究民办学校的发展优势与不足,有利于深化民办学校教师管理,推动民办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对H学校教师管理的实地调查中发现,学校的资源条件不充分但资源配置以务实为主,教师队伍水平不高学校却注重对教师的管理。H学校对教师的制度化管理方式,从薪酬、教学常规管理、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激励教师,同时学校对教师的管理辅以情感关怀和惩戒的方式,达到全面管理教师的目的。但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发现,教师在学校管理制度下成为“弱者”。民办学校对教师的经济性激励成为教师的奋斗目标,教师成为利益的追逐者;民办学校的教师管理方式给教师带来教学压力和心理压力,教师的生存和发展存在困境;民办学校教师对学校的管理制度有所不满,碍于生存压力和情面,机械地遵从学校制度规范,为学校的教学目标而努力。H学校的教师管理成为学校发展的优势,通过调查发现学校的教师管理也存在问题。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优势在于以多元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管理,以精致的教学管理方式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成绩,以刚性的惩戒方式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目标导向。民办学校教师管理优势却产生了激励悖论问题。制度化管理对教师产生规范、激励作用的同时导致教师功利化取向增强;民办学校教师的竞争管理,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同时逐渐远离素质教育,阻碍了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影响教育的健康发展;民办学校为增强教师队伍实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却流失了优秀师资。对于H学校的教师管理问题,本文提出三个优化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建议:民办学校教师管理应当由管理走向治理,以应对教师管理的内外问题;以“教育人”为基点,化解民办学校教师激励的单一经济视角;以“共同体”理念为基础引领,化解民办学校教师的冰冷型竞争。
陈春梅[10](2019)在《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及其内部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引入民营资本,充分发挥公私不同属性资源的优势,从而激发国企的活力和竞争力。随着经济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入,这种理念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长期以来,公办高职习惯了“养尊处优”且担心与民营企业合作有损公益形象或导致国有资本流失,而民办高职由于被视为“二等公民”难以吸引优秀企业合作,使得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往往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是否可以探索一种新的办学体制以激发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让不同的资源得以优化配置?2014年,国务院正式提出鼓励各类办学主体以资本、知识、技术和管理等多种要素参与办学,并明确指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从而拉开了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序幕。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指由来自公共和私人部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主体以多种要素共同举办职业教育,具有多元产权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且不同产权主体共同治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特点。国务院倡导高职院校探索混合所有制旨在鼓励社会力量(尤其是企业)参与办学,实现不同属性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案例院校的调研,梳理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的现状并着重探究其内部治理。相比于国外,当前我国关于公私合作办学的实践较少,相关研究也有限。研究中选取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两大机构——社区学院(大都会学院)和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戴维瑞教育集团和阿波罗教育集团)的典型案例展开具体分析,以拓展研究的国际视野。研究发现:社区学院的公私合作不涉及产权。各方通过签订协议保护举办者权益;社区学院非常重视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企业为了人才培养愿意大力投入办学。研究还发现,大型营利性教育集团内部组织机构的构建相对完善。董事会是集团实现内部治理的载体,因此必须强调董事成员构成的科学性,包括董事成员学历背景、职业背景的多样化,且独立董事和女性董事应占一定比例。为了保障机构规范、有序运行,这些机构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运行保障制度。与国外公私合作办学不同,我国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涉及产权问题,且产权结构影响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然而,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权大小与话语权大小不一定呈正相关。政府的产权占比可能很小,但却拥有较大话语权。因此,不能完全套用经济的产权逻辑分析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类似,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核心在于构建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作为教育组织,高职院校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其内部治理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制约,应借鉴现代大学制度;与此同时,由于市场机制的引入,其内部治理又应借鉴现代公司治理的合理内核。本研究立足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从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分析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内部治理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处的不同层面及同一层面不同要素相互作用的环境。与此同时,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对其内部治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第一,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指导文件,明确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法律地位和法人属性、保护各举办方的合法权益并推动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第二,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首先,提高董事会(理事会)及监事会成员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董事(理事)成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且来自法律、财务、会计、管理及教育等多种职业背景。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校友、教师、学生、中介机构等利益相关者在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中应占有一席之地,以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并实行监督权。此外,应增加独立董事(理事)和独立监事的比例。其次,职业校长(院长)由董事会(理事会)聘任,并实行任职回避制度。且职业校长(院长)的激励方式应多元化。还要正确处理董事会(理事会)、职业校长(院长)、党委及监事会等之间的关系;第三,制定、修订和完善学校章程、董事会(理事会)章程及相关规章制度等并严格执行,以推动高职院校实现依法依规治校、治学。今后,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内部治理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制衡机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当然,对这种新的办学体制的探索,一些问题至今尚无定论,如独立法人的问题、举办者与校长(院长)关系的问题、产权结构合理性的问题、董事会(理事会)中教师和学生代表的问题等。这些问题有待高职院校在后续的改革探索中,由学者进一步跟踪研究。
二、民办学校享有哪些法律权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办学校享有哪些法律权利?(论文提纲范文)
(1)论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招生自主权(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缘起 |
二、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招生自主权的现状 |
(一)规范内容 |
1. 未规定招生自主权(1987—1997年) |
2. 享有招生自主权(1997—2002年) |
3. 有限制的招生自主权(2002—至今) |
(二)理论界定 |
三、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招生自主权的性质 |
(一)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性质 |
(二)招生自主权的性质 |
1. 作为相对人主体身份享有的招生自主权 |
2. 作为招录主体身份享有的招生自主权 |
四、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招生自主权的界限 |
(一)同级同类学校的同等招生权 |
1. 同级同类学校 |
2. 同等招生权 |
(二)招生自主权的限制内容 |
1. 招生范围 |
2. 招生计划 |
3. 招生方式 |
4. 招生时间 |
(三)招生自主权限制的最佳选择 |
结语 |
(2)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政策执行研究 ——以S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文献述评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目标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的概念界定 |
1.民办高校 |
2.民办高校教师 |
3.民办高校教师权益 |
(二)理论基础 |
1.理想化的政策(Ideal Policy) |
2.执行机构(Implementation Agency) |
3.目标群体(Target Group) |
4.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 |
二、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政策执行调研分析 |
(一)S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政策执行问卷调研分析 |
1.S高校简介 |
2.S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政策执行的现状研究 |
3.调研样本信息统计与分析 |
4.调研数据分析 |
(二)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政策执行现状分析 |
1.身份定位模糊 |
2.薪资福利不平衡 |
3.社会保险标准低 |
4.教师参与民主管理难 |
5.社会地位差距大 |
6.教师队伍流动性强 |
三、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政策问题 |
1.政策制定缺乏可操作性 |
2.缺乏配套政策支持 |
3.政策逻辑效果差 |
(二)执行机构 |
1.执行机关“集体行动困难” |
2.政策执行人员服务水平欠缺 |
3.执行主体职能定位不清晰 |
(三)政策对象 |
1.教师维权意识淡薄 |
2.教师队伍稳定性缺失 |
3.民办高校在政策落实中现“不足” |
(四)政策环境 |
1.“公私”高校的不平等竞争 |
2.地方财政支持差异大 |
四、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理想化政策因素 |
1.政策目标宏观模糊性 |
2.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
3.对执行过程缺乏监督 |
(二)执行机构因素 |
1.执行机关执行力欠缺 |
2.政策执行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
3.政策执行缺乏统一性 |
(三)政策对象因素 |
1.教师缺乏基本的政策认知 |
2.教师对政策价值理念的差异化解读 |
3.民办高校运行机制的随意性 |
(四)环境因素 |
1.社会认知存在偏见 |
2.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
五、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政策执行优化策略 |
(一)优化政策顶层设计 |
1.构建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机制 |
2.分类扶持,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
3.理顺政府部门的权责关系 |
(二)加强政策执行过程管理 |
1.完善政策执行监督管理机制 |
2.提升政府部门政策执行水平 |
(三)强化政策对象的主体意识 |
1.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的政策认同 |
2.“三管齐下”提高教师的满意度 |
3.提高民办高校治理水平 |
(四)优化社会环境以促进教育公平 |
1.地校合力,加强政策宣传引导 |
2.经济发力,完善财政支持政策 |
3.社会助力,营造公平舆论氛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调查问卷 |
致谢 |
(3)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市场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我国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市场现状 |
1.1 我国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行业概述 |
1.1.1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概念的界定 |
1.1.2 民办培训机构的发展历史与行业前景 |
1.2 我国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市场乱象 |
1.2.1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市场经营状况混乱 |
1.2.2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治理新规难以落实 |
1.2.3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乱象分类梳理 |
第2章 我国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市场监管的问题及成因 |
2.1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市场监管的问题 |
2.1.1 监管分工重心问题: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 |
2.1.2 法律定位问题:教育公益属性与市场属性并存 |
2.2 我国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市场监管问题的成因 |
2.2.1 分类标准过于单一 |
2.2.2 历史遗留问题依然存在 |
第3章 完善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市场监管的理论探索 |
3.1 经济法主体概念的引入 |
3.1.1 经济法主体相关理论梳理 |
3.1.2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取得经济法主体资格的论证与意义 |
3.2 教育分类理论其一:教育公益性与市场营利性的平衡 |
3.2.1 公益的发展与定义 |
3.2.2 教育公益性概念的界定 |
3.2.3 教育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冲突与平衡 |
3.3 教育分类理论其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差异 |
3.3.1 我国教育体系的分类 |
3.3.2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概念的区分 |
3.3.3 区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重要性 |
第4章 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市场监管的借鉴与完善 |
4.1 国外民办培训机构监管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
4.1.1 私立学校与培训机构的概念差异 |
4.1.2 培训机构管理制度设计的经验 |
4.1.3 在教育领域引入营利性概念的前车之鉴 |
4.2 我国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市场监管的思路调整 |
4.2.1 强调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市场主体地位 |
4.2.2 尊重并保障民办教育的社会公益属性 |
4.3 我国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市场监管的制度改进 |
4.3.1 设置公益性、学历性、营利性等分类监管模式 |
4.3.2 完善市场监管与教育监督相结合的事前监管制度 |
4.3.3 建立消费者维权和企业追责的事后监管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教师的法律地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师法律地位的内涵 |
二、我国教师法律地位的变迁与争议 |
三、我国立法对教师法律地位的规定及存在的问题 |
四、教师职业的公共性:教师法律地位的分析基础 |
(一)教师职业的公共性决定了教师不同于其他专业人员 |
(二)教师职业的公共性强度差异决定了不同群体教师的法律地位差异 |
五、以公共性强度差异,确立不同教师群体的法律身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师与相关主体的法律关系 |
(一)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教师为教育公务员,由政府招聘、任用,与学校签订聘任合同 |
(二)非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教师为公务雇员,与学校签订聘任合同,政府负责资格审查和宏观调控、监督 |
(三)民办学校教师为学校雇员,与学校签订劳动合同,政府负责资格审查和法律监督 |
六、以公共性和自主性保障为目标,确立教师的权利义务 |
(一)教师职业公共性保障的权利义务 |
(二)教师职业自主性保障的权利义务 |
(5)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研究 ——基于权力分割与互动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概念辨析 |
(一)民办高校 |
(二)法人制度 |
(三)民办高校法人 |
(四)法人治理结构 |
(五)权力 |
三、研究述评 |
(一)关于高校治理的研究 |
(二)关于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内涵的相关研究 |
(三)关于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的相关研究 |
(四)关于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策略的相关研究 |
(五)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创新 |
第二章 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 |
一、治理理论 |
(一)治理理论的一般表述 |
(二)治理理论的内涵特性 |
(三)治理理论在民办高校运行中应用的适切性 |
二、组织理论 |
(一)科学组织理论代表性观点及其适切性 |
(二)行为科学组织理论代表性观点及其适切性 |
(三)丛林阶段组织理论代表性观点及其适切性 |
(四)当代组织理论代表性观点及其适切性 |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 |
(二)利益相关者的划分方法 |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的适切性 |
第三章 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现状 |
一、决策机构——董事会的民本化 |
(一)民办高校董事会的由来 |
(二)民办高校董事会的组成与职能 |
(三)民办高校董事会的制度规定 |
二、行政管理机构——校长班子的民办化 |
(一)民办高校校长的遴选 |
(二)民办高校校长的制度规定 |
三、学术评议机构——学术委员会的建制迁转 |
(一)民办高校学术委员会的产生 |
(二)民办高校学术委员会的功能 |
四、监督机构——监事会的主体培育 |
(一)民办高校监事会的来源 |
(二)民办高校监事会的存在与构成 |
五、政治保障机构——党委的空间拓展 |
(一)民办高校党委的定位与功能 |
(二)民办高校党委的制度安排 |
第四章 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问题剖析 |
一、法人治理主体权力配置失衡 |
(一)董事会权力一支独大 |
(二)“党、政、监、学”权力集体式微 |
(三)师生权力严重缺位 |
二、法人治理制度设计乏力 |
(一)董事会相关制度过于松散 |
(二)党建相关制度尚不完善 |
(三)“校、监、学”相关制度缺乏特色 |
第五章 域外私立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经验参考 |
一、美国私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泛化均权型 |
(一)美国私立大学的董事会 |
(二)美国私立大学的校长 |
(三)美国私立大学的教授委员会 |
(四)美国私立大学的学生组织 |
二、日本私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政府控权性 |
(一)日本私立大学的理事会 |
(二)日本私立大学的监事会 |
(三)日本私立大学的评议会 |
(四)日本私立大学的校长 |
(五)日本私立大学的教授会 |
三、台湾私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专业分权型 |
(一)台湾私立大学的董事会 |
(二)台湾私立大学的监察人 |
(三)台湾私立大学的校长 |
(四)台湾私立大学的校务会 |
(五)台湾私立大学的师生组织 |
第六章 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路径优化 |
一、从缺位到归位:政府的责任担当 |
(一)完善民办高校法人分类管理政策体系 |
(二)明确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权利 |
(三)扩大办学自主权,激发高校治理活力 |
二、权力分割与互动:民办高校的制度与机制设计 |
(一)规范治理主体的权力运行 |
(二)建构“多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制度框架 |
(三)完善公益性“市场运行”机制 |
三、角色调适与身份认同:“主体人”的资质修为 |
(一)董事长:治理格局与公益情怀 |
(二)校长:运营思维与多维意识 |
(三)党委书记:政治意识与权力格局 |
(四)监事会主席:制衡能力与专业素质 |
(五)学术委员会主席:学术权威与学术能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部分相关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中小学校章程建设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以H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提出 |
1.中小学校章程建设是依法治校的必然选择 |
2.中小学校章程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基础保障 |
3.中小学校章程建设是落实教育法律、行政法规的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学校章程建设研究文献综述 |
1.学校章程的概念方面 |
2.学校章程的价值方面 |
3.学校章程的内容方面 |
4.中小学校章程建设的成效方面 |
5.中小学校章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方面 |
6.加强中小学校章程建设的对策方面 |
7.中小学校章程建设研究述评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调查法 |
3.文本分析法 |
(五)概念界定 |
1.中小学校 |
2.章程 |
3.学校章程 |
一、H市中小学校章程建设现状 |
(一)中小学校章程制定情况 |
1.H市中小学校总体情况 |
2.H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校章程建设的规范性文件 |
3.H市中小学校章程建设进展情况 |
4.H市中小学校章程文本结构情况 |
(二)对已制定章程学校的调研情况 |
1.调查对象与方法 |
2.调查结果 |
(三)对未制定章程学校的调研情况 |
1.调查对象与方法 |
2.调查结果 |
二、H市中小学校章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教育行政部门职能发挥不充分 |
1.“一校一章程”格局尚未实现 |
2.对学校章程管理不足 |
3.对学校章程建设支持不到位 |
(二)中小学校章程建设能力欠缺 |
1.学校章程制定过程不规范 |
2.学校章程文本内容不规范 |
(三)学校按章自主办学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
1.学校对教育行政部门有主观上的依赖性 |
2.对学校章程的认识程度参差不齐 |
3.学校章程作用发挥有限 |
三、H市中小学校章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教育体制机制存在制约 |
1.学校法人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
2.行政部门权力集中,学校自主办学得不到保证 |
(二)对学校章程的内涵与价值认识不清 |
1.对学校章程作为学校设立的基本要件认识不足 |
2.对学校章程作为学校“宪法”的地位认识不足 |
3.对学校章程作为依法治校的法律保障认识不足 |
4.对学校章程规限各方权力的重要价值认识不足 |
四、加强H市中小学校章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
(一)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1.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
2.不断提高教育法治化水平 |
3.建立民办学校按章办学管理机制 |
(二)进一步理顺政校关系 |
1.保证学校的法律地位 |
2.保证学校办学自主权 |
3.行政部门要简政放权 |
(三)加快推进教育普法 |
(四)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学校章程建设做好全程服务 |
(五)中小学校要增强章程建设能力素质 |
1.中小学校要重视章程建设 |
2.对章程文本要认真推敲 |
3.学校要及时公开章程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研究 ——以W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民办高校 |
二、民办高校教师 |
三、民办高校教师权益 |
第二节 基础理论 |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三、罗尔斯公平理论 |
第二章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概述 |
第一节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概述 |
一、民办高等教育办学规模 |
二、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 |
三、民办高等教育教师规模 |
第二节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 |
一、现行法规政策对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 |
二、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现行改革试点 |
第三章 W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现状调研分析 |
第一节 调研设计及程序 |
一、调研方案思路设计 |
二、调查程序 |
第二节 调研对象的选择依据 |
一、W民办高校基本情况简介 |
二、调研对象的确定 |
第三节 调研基本情况及数据分析 |
一、调研样本信息统计 |
二、调研数据分析 |
第四节 调研结论 |
一、教师身份地位不清 |
二、教师待遇保障不足 |
三、教师职称评聘渠道不畅 |
四、民主参与管理不深 |
第四章 影响W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的因素 |
第一节 教师身份地位不清的影响因素 |
一、民办高校法人属性模糊 |
二、社会观念认识存在偏见 |
三、教师身份认定难,人才流失严重 |
第二节 教师待遇保障不足的影响因素 |
一、薪酬制度不合理,激励效果不佳 |
二、举办者办学资金来源短缺 |
三、保险体系双轨制影响 |
四、校方履行法定合同不到位 |
第三节 教师职称评聘不畅的影响因素 |
一、职称评定体系单一 |
二、科研受限阻碍教师职业发展 |
三、W民办高校内部公平失衡 |
第四节 教师民主参与管理不深的影响因素 |
一、民主管理无法落实 |
二、教师民主参与积极性不足 |
第五章 提升W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的对策 |
第一节 明晰教师身份地位属性 |
一、明确民办高校法人属性 |
二、打破教师编制桎梏 |
三、消除社会歧视 |
第二节 提高教师待遇保障 |
一、探索利益相关方合理分担教师成本 |
二、打破社保双轨制,消除教师退休差距 |
三、落实法律规定,规范聘任合同 |
第三节 优化教师职称评聘机制 |
一、创新教师职称评定制度 |
二、拓宽教师专业发展渠道 |
三、营造内部公平的科研氛围 |
第四节 强化教师民主参与管理 |
一、完善民主管理内部治理结构 |
二、提高教师民主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
三、完善和落实教师权益损害救济制度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8)“名校办民校”模式下民办义务教育特色办学研究 ——以X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民办义务教育 |
1.3.2 名校 |
1.3.3 特色学校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2 “名校办民校”的发展历程及理论依据 |
2.1 “名校办民校”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
一、 我国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 |
二、 “名校办民校”的产生及发展 |
2.2 “名校办民校”创办的理论依据 |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论 |
二、 教育公平理论 |
三、 舒尔茨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 |
四、 科斯的现代产权理论 |
3 X学校特色办学建设现状调查 |
3.1 调查对象 |
3.2 调查目的 |
3.3 调查方法 |
一、 X学校的选择 |
二、 问卷的设计 |
三、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4 调查结果分析 |
一、 X学校教师特征情况调查 |
二、 X学校“名校办民校”:特色办学成效研究 |
4 X学校特色办学分析 |
4.1 X学校特色办学 |
4.2 特色办学成果分析 |
4.2.1 与名校联合办学,以文化促特色 |
4.2.2 教育理念先行,自主探索特色 |
4.2.3 创新育人模式,以模式为特色 |
4.2.4 改革管理机制,以管理凸显特色 |
4.3 X学校特色办学经验推广 |
一、 学校发展自主化 |
二、 注重学生发展 |
三、 注重常规管理 |
四、 注重队伍建设 |
五、 注重课程改革 |
六、 注重特色建设 |
5 “名校办民校”:民办义务教育特色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5.1 “名校办民校”:民办义务教育特色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
5.1.1 法律政策不完善 |
5.1.2 教师队伍不稳定 |
5.1.3 制度管理缺乏保障 |
5.2 促进民办义务教育特色办学的建议 |
5.2.1 推进公办和民办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管理的建议 |
5.2.2 学校发展要具有特色,鼓励多样性发展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一 X学校特色学校建设情况的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 二 X学校校长访谈提纲 |
附录 三 X学校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9)弱校的强势: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民办教育与学校内部管理的发展 |
(二)教师管理在民办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
(三)对一所师资力量弱、生源吸引力强的民办学校的关注 |
二、研究意义 |
(一)学术价值:深化对民办学校教师管理有效性的研究 |
(二)实践价值:优化当前中小学管理机制 |
三、我国民办学校管理及教师管理文献综述 |
(一)民办学校管理的文献综述 |
(二)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文献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四、概念界定 |
(一)民办学校 |
(二)教师管理 |
(三)教师激励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我国民办教育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分析 |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教育政策发展过程与特征 |
(一)民办教育政策发展历程 |
(二)民办学校政策发展的特征 |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历程与重点 |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历程 |
(二)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 |
三、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政策分析 |
(一)相关法律法规中的民办学校教师管理标准 |
(二)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针对性政策 |
第二章 H学校及其教师管理的现状描述 |
一、学校及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
(一)“弱校”的创立与发展 |
(二)“物尽其用”的资源配置 |
(三)教师队伍建设的“弱势” |
二、学校教师管理的强势 |
(一)制度管理,形成基本的管理规范 |
(二)情感管理,做有温度的教师管理 |
(三)惩戒管理,教师管理的手段补充 |
第三章 “弱者”的应对:学校管理下的教师调查 |
一、“弱者”的奋斗:教师在学校激励中寻求发展 |
(一)薪酬待遇调查及其激励作用 |
(二)教师培训调查及其激励作用 |
(三)教师职业目标调查及其激励作用 |
(四)教师激励的多维举措 |
二、“弱者”的挣扎:教师在教学管理压力中谋求生存 |
(一)教学常规管理调查及其压力 |
(二)教师评价调查及其压力 |
(三)教师关系调查及其作用 |
三、“弱者”的妥协:教师对学校管理制度的服从 |
(一)教师对学校制度的满意度调查 |
(二)教师对学校物质保障的满意度调查 |
第四章 激励悖论:H学校教师管理的优势与问题分析 |
一、H学校教师管理的优势与特色 |
(一)多元化的管理方式,激励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
(二)精致的教学管理规范,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成绩 |
(三)刚性的惩戒措施,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目标导向和任务导向 |
二、H学校教师管理的激励悖论 |
(一)刚性制度的激励悖论 |
(二)竞争性管理的激励悖论 |
(三)教师专业成长的激励悖论 |
第五章 优化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对策建议 |
一、由管理走向治理,化解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内外矛盾 |
(一)增强内外治理目标的一致性 |
(二)促进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 |
(三)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 |
二、以“教育人”为基点,化解民办学校教师激励的单一经济视角 |
(一)树立“教育人”理念 |
(二)增加情感管理的比重 |
(三)创建“教育人”文化 |
三、以“共同体”理念为基础引领,化解民办学校教师的冰冷型竞争 |
(一)形成教师共同体意识 |
(二)完善教师共同体的协作体系 |
(三)营造开放的共同体氛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民办学校教师管理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一)校长、中层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
(二)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10)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及其内部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混合经济”的发展 |
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提出 |
三、“混合所有制”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渗透 |
第二节 研究缘起与概念界定 |
一、研究缘起 |
二、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资料收集与分析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可靠性 |
五、研究局限性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依据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中文文献 |
二、外文文献 |
三、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生态系统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三、产权理论 |
四、委托代理理论 |
第三节 第三方视角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公私合作及其内部治理的研究与启示 |
第一节 社区学院公私合作探究 |
一、概况简介 |
二、案例分析 |
三、特征归纳 |
四、启示 |
第二节 营利性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公私合作 |
一、概况筒介:营利性高等教育发展前景不乐观 |
二、案例分析:普渡大学收购卡普兰大学 |
三、启示 |
第三节 营利性高等教育内部治理 |
一、戴维瑞教育集团内部治理 |
二、阿波罗教育集团内部治理 |
三、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 |
第一节 内涵、特征及其二元选择 |
一、概念解读 |
二、主要特征 |
三、二元选择 |
第二节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
一、企业的利益诉求 |
二、其它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 |
三、不同利益诉求的博弈 |
第三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趋势及相关建议 |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发展趋势 |
三、相关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内部治理的影响因素、组织机构及其运行保障机制 |
第一节 影响因素 |
一、政府的支持 |
二、校长的魅力 |
三、产权的设计 |
四、文化的交流 |
五、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 |
六、章程及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 |
第二节 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运行 |
一、董事会(理事会)决策 |
二、校长(院长)及各职能部门执行 |
三、党委及监事会监督 |
四、运行制度保障 |
第三节 激励约束机制 |
一、校长(院长)年薪制 |
二、管理层及骨干教师持股 |
三、教师薪酬、发展空间及退休保障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内部治理的分析、发展趋势及“悬置”的问题 |
第一节 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
一、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指导文件缺失 |
二、组织机构作用的发挥不充分 |
三、运行保障机制不完善 |
第二节 发展趋势预测 |
一、政府支持力度加大 |
二、组织机构及其运行保障机制更为完善 |
第三节 “悬置”的问题 |
一、关于独立法人的问题 |
二、关于举办者与校长(院长)关系的问题 |
三、关于产权结构合理性的问题 |
四、关于董事会(理事会)中教师和学生代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致谢 |
四、民办学校享有哪些法律权利?(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招生自主权[J]. 林沈节. 东方法学, 2021(04)
- [2]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政策执行研究 ——以S高校为例[D]. 尹彦.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市场监管研究[D]. 仇叶.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4]教师的法律地位研究[J]. 余雅风,王祈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01)
- [5]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研究 ——基于权力分割与互动的视角[D]. 刘爽. 吉林大学, 2020(03)
- [6]中小学校章程建设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以H市为例[D]. 赵正越.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研究 ——以W高校为例[D]. 姜大龙.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8]“名校办民校”模式下民办义务教育特色办学研究 ——以X学校为例[D]. 李丽.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9]弱校的强势: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个案研究[D]. 于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及其内部治理研究[D]. 陈春梅. 厦门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