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彭铭嫦,黄伴金,吴翠杏,林洁颜[1](2021)在《健康教育结合中药穴位敷贴专项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健康教育结合中药穴位敷贴专项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8月云浮市中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0例。依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52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健康教育配合中药穴位敷贴专项护理,均干预3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气短、心悸及胸闷评分低于干预前(P <0.05),且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气短、心悸及胸闷评分更低(P <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较干预前下降(P <0.05),且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减少程度更大(P <0.05);研究组与对照组认识程度、心绞痛稳定情况、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得分和总分相比较高于干预前(P <0.05),且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认识程度、心绞痛稳定情况、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得分和总分更高(P <0.05)。结论健康教育结合中药穴位敷贴专项护理能够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绞痛发生次数,缩短绞痛发生时间,便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陈瑞荔,王军萍[2](2020)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80例临床观察及护理思路总结》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取中药穴位敷贴治疗的临床疗效,总结护理的思路。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的时间将其平均分成A组和B组,每组40例,A组患者使用消心痛或心痛定药物治疗,B组采取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B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率和A组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A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睡眠质量优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时,中药穴位敷贴的临床疗效更好,可以加大推广。
张梦阳[3](2020)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该疾病的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发血管狭窄或冠脉痉挛,该疾病症状呈持续性恶化,中老年群体是冠心病心绞痛的高发群体。冠心病心绞痛现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高危疾病,在中医学中属于"厥心痛"、"心痛"和"胸痹"的范畴,主要和痰瘀有关,主要病机为正虚邪实。西医治疗该疾病主要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钙拮抗剂和血管扩张剂等。近年来,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在临床上普遍应用,通过调肺气、通血脉、助心行血进行治疗。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许多优势,目前临床上中医治疗该疾病呈现百家争鸣的景象。本研究主要就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治疗展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案。
龙阿凤[4](2020)在《冠心通脉胶囊对稳定性心绞痛(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Hcy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观察冠心通脉胶囊治疗稳定性心绞痛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作用机制,及对IL-6、hs-CRP、TNF-α和Hcy指标的影响。研究方法:将60例符合稳定性心绞痛诊断,证属气阴两虚、心血瘀阻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在常规西药方案基础上,治疗组联合使用冠心通脉胶囊,对照组联合使用益心舒胶囊,经过为期8周的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疾病临床疗效、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及IL-6、hs-CRP、TNF-α和Hcy的变化。研究结果:1.改善患者心电图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为63.3%,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改善患者心绞痛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6.7%,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改善患者硝酸甘油停减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6.7%,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3.3%,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改善患者血清TNF-α、IL-6、hs-CRP和Hcy水平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hs-CRP和Hcy水平均有降低,两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TNF-α、IL-6、hs-CRP和Hcy水平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方面: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常规、电解质及肝肾功能检测结果均无明显变化,且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两组组内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两种药物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冠心通脉胶囊在治疗稳定性心绞痛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的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缓解临床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心绞痛改善情况、中医证候疗效、心电图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能显着改善血清TNF-α、IL-6、hs-CRP和Hcy水平,值得在临床推广。
赵佳[5](2020)在《针药结合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疗效及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大鼠实验平台,以针药结合、单纯针刺和单纯药物的治疗方法,对AMI大鼠进行治疗。旨在比较3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基于氧化应激探讨3种治疗方法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制备AMI大鼠模型,选取15只健康大鼠作为空白组,将造模成功的60只AMI大鼠分为4组(模型组、单针组、单药组、针药组),共5组,即(1)空白组:束缚;(2)模型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束缚;(3)单针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束缚+针刺双侧内关穴、心俞穴;(4)单药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束缚+注射丹参多酚酸盐;(5)针药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束缚+针刺双侧内关穴、心俞穴+注射丹参多酚酸盐。各组每日干预1次,共持续7天。在第7天干预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成像,并取材。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的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CK-MB和c Tn T的浓度、MDA含量和SOD活力;检测单药组和针药组大鼠心肌组织中丹酚酸b的浓度。结果1.模型制备: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后1小时,EF<55%,说明模型制备成功。2.大鼠超声心动图:干预7天后,空白组、单药组、针药组的EF值均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单针组的EF值高于模型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的EF值显着高于单针组(P<0.05);针药组的EF值高于单药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大鼠血清中CK-MB和c Tn T的浓度:干预7天后,针药组CK-MB的浓度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单针组和单药组CK-MB的浓度低于模型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药组和针药组c Tn T的浓度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单针组c Tn T的浓度低于模型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c Tn T的浓度显着低于单针组(P<0.01);针药组c Tn T的浓度低于单药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大鼠心肌组织的HE染色:干预7天后,模型组可见大量的心肌纤维凝固性坏死和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单针组可见少量心肌纤维凝固性坏死和少量中性粒细胞;单药组可见少量中性粒细胞,且心肌细胞肥大;针药组仅可见个别中性粒细胞,心肌细胞稍肥大。5.大鼠血清中MDA含量:干预7天后,空白组、单针组、单药组和针药组的MDA含量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针药组低于单针组和单药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6.大鼠血清中SOD活力:干预7天后,空白组、单针组、单药组和针药组的SOD活力均低于模型组,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大鼠心肌组织中丹酚酸b的浓度:针药组丹酚酸b的浓度高于单药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药结合的治疗方法对AMI大鼠的疗效优于两者单独应用的疗效。2.针药结合增效的机制可能是针刺促使药物更多的富集到AMI大鼠的心脏中,协同增强机体抗氧化和清除膜脂过氧化产物的能力,改善机体的氧化应激状态,进而改善心肌损伤。
肖月[6](2020)在《基于“脾胃论治”理论探讨中药穴位贴敷对痰瘀互结型冠心病SAP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脾胃论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对痰瘀互结型冠心病SAP患者进行干预,探讨中药穴位贴敷对痰瘀互结型冠心病SAP患者心绞痛症状、心电图、中医证候、运动耐量、焦虑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于2019年1月到2019年12月,选择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连续纳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104例痰瘀互结型冠心病S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两组研究对象均采用冠心病常规治疗及护理,而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从入组第一天开始干预,每日1次,共干预30d。采用心绞痛症状积分、心电图、中医证候积分、6min步行试验(6-min walk test,6-MWT)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在干预前、干预30d后分别评价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变化、中医证候、6-MWT步行距离、焦虑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4例痰瘀互结型冠心病SAP患者,在干预过程中试验组脱落1例,剔除2例,有49例患者完成临床试验;对照组脱落1例,剔除1例,有50例患者完成临床试验。最终共有99例患者完成整个试验和全部资料收集。1.心绞痛症状积分比较心绞痛症状积分:组间比较:试验组的心绞痛症状积分低于同期对照组,统计结果显示,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心绞痛症状积分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干预前后试验组心绞痛症状积分比较,数据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对照组心绞痛症状积分比较,数据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绞痛疗效试验组心绞痛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89.80%,对照组心绞痛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76.0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试验组在心绞痛症状改善方面效果较对照组明显。3.心电图疗效试验组心电图的总有效率为71.43%,对照组心电图的总有效率为66.00%,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心电图心肌缺血状态方面,两组患者疗效相当,结果无明显差异。4.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组间比较:试验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统计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间比较,两组间中医证候积分数据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干预前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数据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数据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对照组和试验组的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干预前有所下降。5.中医证候疗效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方面,试验组中医证候改善的总有效率为93.88%,对照组中医证候改善的总有效率为76.00%,两组间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中医证候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6.6-MWT组间比较:试验组6-MWT距离高于对照组,统计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间比较,两组间6分钟步行距离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患者的胸闷胸痛、心悸气短、肢体困重等症状有所改善,试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将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前后试验组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数据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对照组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数据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7.HADS评分组间比较:试验组的焦虑得分、抑郁得分、HADS总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统计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间比较,两组间HAD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将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前后试验组HADS总分和各维度得分比较,数据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对照组HADS总分和各维度得分比较,数据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8.SAQ评分组间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Q各维度得分统计结果显示:干预后进行两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在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及疾病认识程度4个维度的P值均<0.05,数据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1个维度的P值>0.05,数据差异可认为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受试者干预后疗效差异不明显。组内比较:将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前后试验组SAQ各维度得分比较,数据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对照组SAQ各维度得分比较,数据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脾胃论治”理论的中药穴位贴敷疗法能有效地缓解痰瘀互结型冠心病SAP(心绞痛分级Ⅰ~Ⅲ级)患者胸闷胸痛、肢体沉重等症状,改善焦虑、抑郁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促进疾病康复,也达到了辅助治疗的目的。
刘博通,张明雪[7](2020)在《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中医皮部疗法治疗冠心病胸痹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对冠心病胸痹的皮部疗法进行优化研究。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 Cochrane图书馆,VIP,Wanfang data,CBM,CNKI,时限为从建库至2018年9月1日。纳入比较皮部疗法结合常规治疗治疗冠心病胸痹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危险比率(risk ratio,RR)作为效应值及其95%的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表示。采用Gemtc 0.14.3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采用RevMan 5.3.5版软件进行直接Meta分析。结果纳入74篇文献,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推拿结合贴敷可能是此类疗法治疗冠心病胸痹的较好选择,"膏摩"疗法作为潜在的治疗冠心病胸痹的皮部疗法亟需被进一步研究。结论常规疗法加皮部疗法治疗冠心病胸痹具有一定的效果,膏摩疗法可作为治疗胸痹的潜在皮部疗法被进一步深入研究。今后应进一步研究皮部疗法治疗冠心病的微观机制,开展基于基层的多中心大样本RCT进行验证。
亢本荣[8](2019)在《中药穴位敷贴联合护理干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中药穴位敷贴+护理干预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绞痛价值。方法:取2018年10-12月接收的9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行消心痛治疗,中药组行中药穴位敷贴治疗,两组均行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疗效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P> 0.05),中药组治疗有效率更高(P <0.05);且中药组治疗后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ntein Chesterol,LDL-C)等血脂指标改善水平均得到明显改善(P <0.05)。结论: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行中药穴位敷贴+护理干预,可显着缓解临床症状,降低血脂水平,保障疗效,应用价值显着。
郑俊[9](2018)在《中药穴位敷贴联合护理干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中药穴位敷贴联合护理干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方法以我院2016年4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8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和实验组(44例),对照组选择心痛定或消心痛治疗,实验组选择中药穴位敷贴治疗,2组患者均予以针对性护理,对2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心前区痛、胸闷、心悸、气短等临床症状缓解率相比于对照组,组间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总有效率统计比较上,对照组显着低于实验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穴位敷贴联合针对性护理可有效缓解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可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推广。
黄秋兰[10](2018)在《冠心止痛贴贴敷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心绞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探讨冠心止痛贴贴敷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心绞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观察我院自制冠心止痛贴贴敷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心绞痛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脂等指标变化、心绞痛症状的影响,并且记录心血管不良事件。比较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冠心止痛贴与单纯西医治疗两者之间的优势,并从理论方面探讨其作用机理,为冠心病PCI治疗术后心绞痛气滞血瘀证的治疗拓宽途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心绞痛气滞血瘀证的患者60名,按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冠心止痛贴穴位贴敷,予以穴位敷贴治疗,每天一次,一次贴敷4-6小时;对照组常规冠心病西药治疗,两组均14天为一个疗程。观察中医证候量化积分变化、心绞痛每周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观察血清hs-CRP、血脂水平变化等多项指标,评价冠心止痛贴敷对冠心病气介入治疗术后心绞痛气滞血瘀证的影响。结果:1.中医症候积分变化:经过14天一疗程的治疗后,患者的胸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症状较前改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中医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优于对照组。2.中医症候疗效情况:经过14天一疗程的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8例(26.7%),有效19例(63.3%),对照组显效5例(16.7%),有效15例(50%)。其中对照组2名患者中医疗效指数较前稍有加重。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66.7%,两组疗效经秩和检验: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3.心绞痛疗效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心绞痛总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9例(30%),有效17例(56.7%),对照组显效5例(16.7%),有效14例(46.7%);观察贴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3.3%,两组经秩和检验: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过程中,对照组有4名患者心绞痛,疼痛较前加剧,需含服硝酸甘油缓解。心绞痛疗效的比较说明两组均能显着改善心绞痛,观察贴组优于对照组疗效。4.心绞痛改善情况:两组患者心绞痛每周发作次数:两组治疗前相比,P=0.8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相比,P<0.0001,说明两组经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绞痛持续时间:两组治疗前相比,P=0.06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相比,P=0.045,说明两组经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超敏C反应蛋白:两组治疗前比,P=0.4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相比,P<0.0001,说明两组间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血脂改变情况: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中两组治疗前后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指标具有统计学差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冠心止痛贴贴敷联合西医药物治疗,可显着改善病人胸痛、胸闷、心悸等的中医症候,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冠心止痛贴贴敷联合西医药物治疗,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疼痛持续时间缩短,这使得CHD病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显着提升;3.冠心止痛贴贴敷可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和hs-CRP,减少患冠心病心绞痛的复发;4.采用冠心止痛贴穴位贴敷治疗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和副作用;5.冠心止痛贴穴位贴敷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二、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健康教育结合中药穴位敷贴专项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比较 |
2.2 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及持续时间比较 |
2.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
3 讨论 |
(2)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80例临床观察及护理思路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临床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临床症状缓解率比较 |
2.2 临床疗效对比 |
2.3 睡眠质量 |
3 讨 论 |
(4)冠心通脉胶囊对稳定性心绞痛(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Hcy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 |
引言 |
第一部分 资料方法与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受试者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病例剔除、脱落和中止标准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1. 实验设计 |
2. 治疗方案 |
2.1 治疗方法 |
2.2 疗程 |
2.3 注意事项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项目 |
3.2 观察指标 |
3.3 疗效判定标准 |
4. 统计学处理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
1.1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的对比 |
1.2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性别的对比 |
1.3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其他合并病的对比 |
1.4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病程时间长短的对比 |
1.5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心绞痛严重程度的对比 |
1.6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对比 |
2. 疗效指标分析 |
2.1. 疗效比较 |
2.2 实验室指标比较 |
3. 安全性评价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祖国传统医学对SAP的研究与认识 |
1.1 从SAP的中医病名分析 |
1.2 病因病机 |
2. 现代医学对SAP的认识 |
3.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4. 冠心通脉胶囊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的机制探讨 |
4.1 冠心通脉胶囊组方依据 |
4.2 冠心通脉胶囊现代药理学研究 |
4.3. TNF-α、IL-6、hs-CRP和Hcy在冠心病SAP中的临床意义 |
5. 本次试验中针对冠心通脉胶囊治疗SAP临床疗效评价 |
6. 问题与展望 |
6.1 存在问题 |
6.2 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
附录B 临床表格 |
附录C 随机数字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针药结合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疗效及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针药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疗效的观察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小结 |
第二部分 针药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机制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干预心脏相关经穴对冠心病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基于“脾胃论治”理论探讨中药穴位贴敷对痰瘀互结型冠心病SAP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操作性定义 |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
一、冠心病SAP理论研究 |
(一)冠心病SAP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
(二)中医学对冠心病SAP的认识 |
二、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概述及其研究进展 |
(一)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概述 |
(二)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研究进展 |
三、文献总结 |
第三部分 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病例剔除、脱落和终止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研究类型 |
(二)样本量计算 |
(三)病例分组 |
(四)技术路线图 |
(五)干预方法 |
(六)观察指标和测评工具 |
(七)资料收集方法 |
(八)不良反应的处理、记录及报告 |
(九)质量控制 |
(十)科研伦理 |
(十一)统计学方法 |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
一、病例完成情况 |
二、基线资料比较 |
(一)一般资料均衡性比较 |
(二)干预前两组疗效性指标比较 |
(三)干预后两组疗效性指标比较 |
三、安全性指标评价 |
第五部分 研究讨论与结论 |
一、研究讨论 |
(一)研究对象基线资料 |
(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理论依据 |
(三)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对痰瘀互结型冠心病SAP患者的影响 |
(四)安全性指标 |
二、研究结论 |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外治心绞痛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中医皮部疗法治疗冠心病胸痹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文献筛选 |
1.4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1.5 数据提取及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查找及筛选流程 |
2.2 质量评价及模型一致性及可信度评价 |
2.3 心绞痛临床症状疗效标准显效率评价 |
2.4 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率评价 |
3 讨论 |
(8)中药穴位敷贴联合护理干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对比症状缓解情况 |
2.2 对比疗效 |
2.3 对比两组发作频率及发作时间 |
2.4 对比血脂指标变化 |
3 讨论 |
(9)中药穴位敷贴联合护理干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4 方法 |
1.4.1 治疗方法 |
1.4.2 观察指标 |
1.4.3 疗效判断标准 |
1.4.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比较 |
2.2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
3 讨论 |
(10)冠心止痛贴贴敷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心绞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冠心病的现代研究 |
1 穴位贴敷疗法概述 |
1.1 历史沿革 |
1.2 理论基础 |
1.2.1 经络腧穴缘由及现代研究 |
1.2.2 穴位贴敷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 |
1.2.3 冠心止痛贴现代机理研究 |
1.3 穴位贴敷的作用特点 |
2 穴位贴敷疗法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 |
3 胸痹心痛研究概况 |
3.1 古代中医对胸痹心痛的认识 |
3.2 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 |
3.3 胸痹心痛的脏腑辨证 |
3.4 胸痹心痛的致病因素论治 |
3.5 穴位贴敷防治CHD的现代研究 |
综述二 冠心病研究进展 |
1 冠心病流行病学 |
2 冠心病病因、病理机制研究 |
2.1 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 |
2.2 冠心病病理机制 |
3 心绞痛的现代医学治疗 |
3.1 口服药物治疗 |
3.1.1 减轻症状、抗心肌缺血治疗 |
3.1.2 改善预后的药物 |
3.2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 |
第二部分 冠心止痛贴敷治疗对CHD介入治疗术后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1.2.1 西医诊断 |
1.2.2 中医诊断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撤出或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药物来源 |
2.2 穴位贴敷定位及主治、操作规程、注意事项 |
2.3 给药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4.1 安全性指标 |
2.4.2 主要指标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2.5.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2.5.2 中医证候积分评定标准 |
2.5.3 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 |
2.5.4 心绞痛积分评估表 |
2.6 统计方法 |
2.7 两组性别、年龄基线的比较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3.2 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3.3 心绞痛改善情况(每周发作频次、持续时间) |
3.4 心绞痛疗效情况 |
3.5 超敏C反应蛋白比较情况 |
3.6 血脂变化情况 |
3.7 安全性观测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冠心止痛贴立法组方依据 |
2 冠心止痛贴方解分析、药理分析 |
2.1 方解分析 |
2.2 药理分析 |
2.3 选穴依据 |
3 结果分析 |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综述 穴位贴敷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四、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健康教育结合中药穴位敷贴专项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J]. 彭铭嫦,黄伴金,吴翠杏,林洁颜. 中国医药科学, 2021(15)
- [2]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80例临床观察及护理思路总结[J]. 陈瑞荔,王军萍.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31)
- [3]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进展[J]. 张梦阳.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0(06)
- [4]冠心通脉胶囊对稳定性心绞痛(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Hcy的影响[D]. 龙阿凤.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针药结合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疗效及机制的实验研究[D]. 赵佳.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6]基于“脾胃论治”理论探讨中药穴位贴敷对痰瘀互结型冠心病SAP的干预研究[D]. 肖月.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中医皮部疗法治疗冠心病胸痹的优化研究[J]. 刘博通,张明雪.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0(06)
- [8]中药穴位敷贴联合护理干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价值研究[J]. 亢本荣. 中医临床研究, 2019(25)
- [9]中药穴位敷贴联合护理干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J]. 郑俊. 光明中医, 2018(17)
- [10]冠心止痛贴贴敷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心绞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 黄秋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2)
标签:心绞痛论文; 穴位论文; 对照组论文;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论文; 心绞痛的治疗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