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邦国委员长访问菲律宾、韩国、日本并出席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第四届年会的书面报告

吴邦国委员长访问菲律宾、韩国、日本并出席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第四届年会的书面报告

一、吴邦国委员长访问菲律宾、韩国、日本及出席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第四届年会情况的书面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徐婉钰[1](2021)在《Facebook平台上不丹政府、媒体与网民账号的涉华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魏冉[2](2021)在《中国与东盟的联合国大会投票实践研究(1991-2019)》文中研究说明联合国是最具权威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大会投票成为考察会员国在国际事务立场相似性的重要途径。对联大投票的分析建立于数据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同时规避了经验主义的主观因素及不可控因素。有鉴于此,本文通过系统考察1991-2019年中国与东盟在联合国大会的投票情况,探究影响中国-东盟投票立场一致或相异的因素,分析二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推动国际议题合作,以便精进中国-东盟合作、增益中国-东盟关系,并对中国如何借助联合国大会增强发展中国家代表性、推动完善全球治理提供启示。在理论层面,国家利益决定国家是否会遵守国际规范,而对规范的遵守又会影响国家利益的偏好。笼统将国家利益与国际规范一概而论只能被视为一种简单的补充性解释,因此将国家利益与国际规范作为自变量解释国家投票行为之时,必须将其放置在特定的时段与国际议题下展开,同时说明选择依据。投票立场出现差异是国家基于利益与规范对相对收益进行衡量的结果。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因为国家对某一决议或其映射的国际问题的利益认知出现根本性分歧;二是当国家利益与国际规范相斥时,国家在联大决议中坚持选择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的投票立场。简而言之,投票立场相异源于国家将维护利益置于遵守规范更优先的位置,投票立场代表了一国在特定情境下维护国家利益的最优选择。在经验层面,通过考察中国与东盟在联合国大会三个主要议题领域的1104个决议发现,中国与东盟在特别政治和非殖民化议题领域投票一致性最高;其次是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领域;社会、人道主义和文化议题领域一致性最低,且波动幅度较大。将中国与东盟近30年的联合国大会投票趋势置于同时段内思考中国-东盟关系,可以发现:中国-东盟联大投票结果并未受到“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中国-东盟联大投票差异未削弱中国-东盟国际合作,体现出了双方包容互利的发展格局。研究还发现,美国因素拉低了中国与东盟的投票一致性。因此,中国应借助制度建设、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与讲究道义等优势,采取相关措施弱化美国影响,加强东盟与中国在国际事务立场上的协调与配合,提高中国-东盟联大投票一致性,从而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这对于化解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战略压力、推动完善全球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郭立忠[3](2021)在《中国现代漆画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现代漆画是从中国传统漆绘发展而来的一个年轻的新画种,经过近百年、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探索,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伴随现代漆画教育、官方展览、组织机构等诸多因素的推动,终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文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产生、发展、繁荣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以中国传统漆艺术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作为主线,系统的整理、研究中国现代漆画完整的发展脉络,理清其血脉基因联系。并将中国现代漆画放在世界范围内的漆艺术交流中整体去研究,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入手,将对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欧洲、日本和越南等国的漆画、漆艺术纳入到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研究过程中,从历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两条路径作系统分析研究,以提高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研究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文章主要运用设计学、美术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和探讨中国现代漆画所涉及的诸多内容,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中的众多事件、人物、工艺、展览等等方面的全面分析,阐释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完整路径,发掘其中必然联系和发展规律,进而对中国现代漆画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以期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漆画的理论体系建设,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启迪意义。

魏晓敏[4](2020)在《二战后中缅关系与缅甸粤籍华侨华人社团的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缅关系与缅甸华侨华人社团的发展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当中缅关系良好时,缅甸华侨华人社团所面临的政治环境、经济机会和政策环境就会比较宽松,其发展就会比较兴旺;反之则比较萧条。二战后,中缅关系对缅甸粤籍华侨华人社团的影响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战后初期,两国迅速建交,胞波友谊逐渐升温,缅甸采取了宽松的华人政策,缅甸粤籍华侨华人社团经济活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成效显着;奈温军政府时期,恰逢中国“文化大革命”,中缅两国关系跌至低谷,华侨华人群体成为被缅甸当局针对的对象,众多粤籍华侨华人在排华事件中丧失性命,社团的各项事业也在混乱的时局中被迫中断;中缅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后,缅甸粤籍华侨华人社团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重获生机,展现良好的势头。

陈欢欢[5](2020)在《论冷战后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美国政治极化问题颇受关注,面对美国内政问题一些人似乎认为其对中国有积极影响,但这可能恰恰相反,一直以来美国常因国内问题频发而刻意寻求“敌人”,因此抓住外交政策这一关键点探讨美国政治极化影响有着重要意义。而根据美国宪法,外交政策的制定分权于美国国会与美国总统。当然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利益集团、精英阶层、智库机构等诸多因素,然而这些因素都需要通过国会与总统施加影响,因此本文抓住国会与总统这两个关键影响因素探讨政治极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本文主要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国会和总统角度探讨政治极化与美国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导论部分提出研究问题并对国内外学术界在美国政治极化和外交政策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简略概括。论文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界定了政治极化的定义、表现、历史和形成原因。第二章和第三章分析冷战后政治极化与美国国会制定外交政策关系以及冷战后政治极化与美国总统制定外交政策关系。第四章以伊拉克战争政策制定的案例探讨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最后总结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规则并提出政策建议。文章结论认为,美国的政治极化可能对于他国而言并非是一种福音,因为政治极化更可能让国会制定外交政策呈现“一致对外”的情况。然而,这种“一致对外”也会因为外交政策客体是否为盟友国、外交政策是否与实际利益相关、制定外交政策主体力量对比强弱以及政党党派交替异同相关。另外,美国政治极化也是美国国会和总统制定伊拉克战争政策的重要原因,对此,相关国家也应引起重视,不能让历史重演。文章仅仅探讨了冷战后政治极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同时本文认为相对于总统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国会这一影响机制相对稳定且较为冷门,因此偏重探讨。另外鉴于亚洲发展问题的复杂性,文章探讨的案例都选自亚洲国家。如果日后能整体研究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研究时间覆盖整个美国历史,研究的地理位置覆盖全部区域,那么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则会更具多样性与复杂性。

张丽[6](2019)在《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应对实证研究 ——基于外交文档的文本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被提出以来,受到沿线沿路国家积极响应,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随着丝路基金设立、《愿景与行动》实施方案出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以及倡议被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并被普遍视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主要创始成员国的印度却公开反对“一带一路”倡议,引起国内外关注和研究。中印共同崛起成为21世纪亚洲甚至国际政治新动向。作为世界人口基数最大、毗邻而居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印面临着市场、资源、地区影响力竞争等诸多挑战。两大新兴经济体能否打破冲突魔咒实现和平共处,对双边关系、亚洲乃至全球稳定至关重要。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负面认知不仅严重影响了中印合作,而且加剧了南亚地区安全紧张局势。分析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切、态度及应对,探究印度对华认知影响因素,厘清错误知觉产生的根源,对于中印两国增进互信互谅、形成良性战略互动将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对建构主义视角下国家身份理论及国际政治错误知觉两个理论假设的有效性进行充分验证。本文第一章主要阐述从尼赫鲁到英迪拉再到人民党执政期间印度国家身份认知对其南亚政策的影响。第二章通过对2000年至2018年间18份印度外交年报,尤其是莫迪执政以来相关外交文档文本分析,论述印度外交战略布局及其对华政策定位转变。第三、四章为本文主体论证部分,对包括2013年10月至2019年2月期间112组议会相关问答、30组新闻发布会相关记者问答、38份外交部相关新闻通告、6份政要演讲在内的192份印度外交文档进行话语及潜在语义分析,研究文本对象的立场、观点、价值、利益等,推断其背后的意图和目的,并据此系统梳理总结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态度、关切及应对。第五章探析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认知的影响因素及印度视角下中印关系走向。本文研究表明,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主要取决于地缘政治及经济博弈下国家利益的权衡,大致经历了观望争议、不合作、抗衡抵制、竞争合作四个阶段,目前仍处于动态建构中。印度致力于追求大国地位,视中国为市场资源及地区主导权竞争对手,尤其忌惮中国在其传统势力范围加大存在。随着南亚国家与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取得显着合作成效,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态度出现从摇摆到抵制的较大转变。2018年1月以来美国特朗普政府推行贸易单边主义及对伊制裁使印度国家利益受损,印度重新审视对美政策,提升印俄及印中关系,逐渐回归大国平衡外交,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态度随之“柔化”。印度对中巴经济走廊领土主权关切及对中国在南亚印度洋地区存在增大的关切,本质上都体现了印度的安全焦虑。一方面,印度担心巴基斯坦在中国经济及军事援助下获得对印战略优势,从而威胁印度国家安全。另一方面,印度唯恐中国在南亚印度洋地区存在不断增加,危及印度地区主导权。因此,印度通过“邻国优先”政策加强与南亚次大陆国家互联互通、通过“向东行动”政策对接东南亚国家、通过伊朗恰巴哈尔港经阿富汗联通中亚国家、通过印日联盟打造“亚非增长走廊”等战略举措,初步构建以印度为中轴向四周辐射的印度版“一带一路”规划,并借力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在“印太”地区抗衡中国影响力。印度对华认知建立在对国际形势研判、自我定位及对中国角色身份定位等基础上,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错误知觉主要受认知相符、诱发定势、历史包袱等三个维度因素影响。自我与他者身份是动态建构的产物,国家间通过行为互动确定敌人、对手或朋友关系。中印之间缺乏战略相互保障,印度将中国在南亚防御性安全行为解读为进攻性战略,在此棱镜下,印度对华负面认知不断集聚,加之历史偏见的现实影射以及西方舆论的激化,从而导致洞朗对峙发生。中印互信缺乏根源在于人文交流动能不足,民众间沟通渠道不够畅通,更遑论培养相互认同感。长远来看,自下而上的民间模式比自上而下的政府模式更具可持续性,更有利于中印关系发展。

梨梦雨(SI SI ENGYIN)[7](2019)在《结伴还是结盟?缅甸外交政策研究》文中提出虽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规模的战争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地区性的、局部的战争从来都没有停止,甚至世界性战争的威胁也从来都没有解除,安全问题依然是各国政府必须考虑的重要、甚至是首要的问题。按照现实主义的观点,国际政治依然是一种“丛林政治”,依然遵循着弱肉强食的法则,只有权力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全,且相对权力越大,安全系数越高。为了保证安全,大国、强国会尽一切可能追求权力,特别是追求霸权,由此必然导致大国、强国之间的战争,酿成大国政治悲剧①。而作为中小国家,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保证自己的安全,只能选择跟着强者走的战略,与大国结成联盟②。换句话说也就是,所谓的国际政治,永远都只能是大国争霸、小国依附的政治。缅甸作为中小国家,它虽然已经有着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但却从来没有与其他大国结过联盟。1948年缅甸独立以来,一直坚持中立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不过因为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不同时期执政政府的治国方略存在差异,缅甸政府的中立外交政策也具有不同的形式,并产生了不同的外交政策结果。1948年至1962年间缅甸实施的是较为积极的、不结盟中立外交。1962年至1988年之间缅甸逐渐走向孤立的中立外交。1988年后,由于国内政治的变化和受到西方民主国家的制裁,缅甸的中立外交开始变成偏向东方的依赖外交。1988年至2010年军政府受到西方制裁,缅甸渐渐在国际舞台上消失踪影,为了使缅甸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获得广泛的活动空间和促进国家利益,作为中小国家的缅甸在2011年开始了民主转型的进程。缅甸民主转型以来,在与西方国家保持“正常”关系的同时,缅甸也与中国积极保持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外与印度和东盟也保持密切关系。东盟、中国、印度与美国都致力于缅甸的和平发展。随着缅甸加强与有关国家的广泛接触,其中在缅甸境内的中美竞争趋势也日渐明显。无论缅甸的战略地缘政治地位有多么重要,缅甸如果不谨慎地运作,就不可能获得持续的利益。所以,缅甸新政府根据对国家多样化的目标和利益的计算,民盟政府上台后精心策划国外访问计划,维持了缅甸外交关系的平衡。民主化后的缅甸,其国内事务以及外交政策都不同程度受到了民主价值观的影响。民主转型刚开始时,吴登盛政府的外交政策目标基于三波改革:政治改革、社会经济改革与行政改革。过了这个转型期间后,杜昂山素季政府的外交政策目标是解决基于民主化导致的国内冲突和需求上三个目标:民族和解、国内和平以及政党的政权。民选政府意识到缅甸传统中立外交虽然没有损害国家利益,但并不能保证和平解决目前国内面临的安全困境,过去的政策不符合当前的国家利益诉求。此外,中立本身缺乏经济实用主义,缅甸的国家利益经常与不结盟运动的利益发生冲突,缅甸未能超越这种狭隘和自私的考虑。所以,缅甸需要进行与外部朋友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这些伙伴者其中,某些国家也企图利用缅甸政府当前的困境从而吸引缅甸与之结盟。所以,除了中立外交以外,民选政府目前可以选择两条路:结伴或者结盟。结盟战略的优势是,相比中立战略,能帮助国家追求更多的国家利益。结盟政策是为了个体的私心或特定团体的利益,与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公正化和民主化背道而驰。结盟的原则是不仅仅要拉拢一部分国家,而也要孤立一部分国家,这一点不符合中立的原则。中立的目的是确保其最大限度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灵活性,而不是限制自己的活动空间。结伴的基本目标是和平发展,结伴政策反对以大欺小、以富压贫、以强凌弱、干涉别国内政,坚持广交朋友、和平发展。中立政策与结伴政策都坚持不结盟原则,不针对任何第三国,确保国家的独立自主性、成员国之间互不干涉,也不损害其利益与和平发展。这两个政策的基本原则的共同点使中立国家容易选择结伴政策。中立外交是缅甸独立以来,缅甸主要政党的领导们基于缅甸的地理和历史因素来考量和执行的,是最合适缅甸外交政策。所以,尽管每一届新政府都会对外交政策作出调整,民主转型以来缅甸外交政策也开始面临转变,但是缅甸外交并没有切断与原来的联系,而是在逐渐转变的过程中与原来的传统中立外交有所关联。结伴关系是在明确的时间框架和区域之内,双方在围绕着特定项日结成绕互惠互利的特定关系,伙伴国之间维系的是更灵活、更自由的联系,不存在坚定的承诺,特别是指军事承诺。2011年缅甸政治转型以来,根据国家多样化的需求,实行中立政策的缅甸渐渐开始实施结伴战略,其中主要的结伴外交对象分别是中国、印度、东盟和美国。中缅结伴关系有助于解决缅甸新政府面临着的最大挑战:民族和解、国内和平和经济发展。印缅伙伴关系对还未完全实现民主化的缅甸国内经常发生的宗教与人权问题有助益,对缅甸经济改革也有一定的影响。东盟与缅甸的伙伴关系一直有助于缅甸的经济发展。美缅伙伴关系对缅甸的民主转型上有重大影响。此外,美缅伙伴关系的建立还有助于扩展缅甸的结伴外交范围,使缅甸能与其他国家也建立伙伴关系,例如:美缅关系正常化后,日本和缅甸也能够建立同样的关系,同时缅甸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也走向正常化。本文利用结盟相关理论,结合缅甸传统中立外关系的发展对民主化后的缅甸外交政策进行研究。论文第一部分首先对结盟与结伴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对独立以来缅甸的对外关系以及缅甸的中立外交政策进行历史考察。接下来第三部分主要对2011年以来的缅甸外交关系情况以及民主化后的缅甸中立外交的挑战进行探究,并具体分析了缅甸与东盟、中国、印度和美国的外交关系发展概况以及结伴的可能性。第四部分主要分析影响缅甸实行结伴政策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并基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分析,给出指导缅甸当前外交政策的现实建议。

武绍杰[8](2019)在《张其昀与蒋介石关系述论》文中指出作为中国近代知名史地学者,张其昀不仅在学界广为人知,在政界亦曾位居中枢要职。张氏从学界向政界的迈进,既有其“知识即权力所寄”观念影响下的学识方面的原因,也与蒋介石对他的信任与重用存在重要关系。1930年代,张其昀以学人角色逐渐为政界所注意,后经陈布雷延揽,张其昀与蒋介石进入初识阶段。此后蒋介石对张其昀逐渐知悉并产生良好印象,张其昀也以其学识及人脉关系,继续获得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国民党高层的关注。1949年以前,张其昀为蒋介石所知悉,但此时张氏的角色主要为一名学者。浙大“倒张”事件发生之后、国民党退出大陆之际,蒋介石对张其昀发出邀请,张氏遂改初衷而赴台,并于此后出任国民党党政要职。张其昀就任国民党党政要职期间,对维护蒋介石的领袖权威、推进符合蒋介石意旨的政策决议尽心尽力,对蒋氏的诸多政策也较少提出异议。同时,蒋介石对张其昀的政策主张也多予以支持。这期间,两人关系密切。1958年,张其昀黯然离职“教育部长”。此后的时间,张氏先后担任“革命实践研究院主任”与“国防研究院主任”,并与中枢渐远。尽管如此,淡出政界之后张其昀与蒋介石的关系并未疏远。纵观张其昀与蒋介石的关系,陈布雷的引介、蒋介石对张其昀的信任及蒋氏自己的用人之道固然重要,但从张其昀角度而言,其自身的人格特点、毕生遵行的儒学思想、内心深处对蒋的服膺等,亦为两人关系长期密切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敬东[9](2019)在《孔院芬芳》文中指出中国在这里拥抱世界世界在这里读懂中国——题记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和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铿锵步履,标志着"软实力"的孔子学院已成为全球熠熠生辉的中国名片。截至2017年底,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已分别在146个国家和地区建有525所和1113个,学员总数高达210多万人。在短短的

张晋[10](2018)在《田中正造“真文明”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田中正造(1841-1913)是日本近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作为日本近代历史上着名的“草根民主主义者”、“反公害义士”和“和平宪法的先驱”,田中正造基于日本传统世界的熏陶,考量并选择西方民主思想、环境保护思想作为其行动理念,并在日俄战争后提出“废除海陆军备论”的和平思想,充分体现出一位近代日本思想家对国家与人民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国家与国家相处关系、人与战争关系的思考。可以说,田中正造提出的“真正的文明,不令山荒芜,不令川干涸,不破坏村庄,不杀戮人”思想,对于现代日本民主主义发展、环境保护乃至思考如何继承和平宪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对内推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等政策,并于明治二十二年颁布了明治宪法,对外则奉行武力扩张政策。针对明治政府的这些政策,田中正造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和批判,他认为:“殖产兴业”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破坏较为严重;二元制君主立宪,未建立代表民意的政府,不符合民主价值观;对外扩张则最终未必利于日本发展。田中正造“真文明”思想中的民主思想、环保思想与和平思想正是反对或部分反对明治政府这些政策的具体体现。所以,对田中正造“真文明”思想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明治日本进行反思,也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和评判明治以来的日本近现代历史。全文共分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绪论主要论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及本课题所利用的主要资料等。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了田中正造“真文明”思想产生的基础和时代背景。田中正造“真文明”思想的形成,源于其受到日本传统世界的熏陶与近代西方思想的影响。田中正造家的“名主”身份培养了其公众责任意识;而“通俗道德”与传统“富士讲”信仰对田中正造潜移默化地熏陶使其具有勤勉、谦让与正直的性格;幕末时期流传的儒家思想又让田中正造笃行仁义道德、注重政治实践;“六角家骚乱”事件更是让其意识到对民众负责、用法律规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与此同时,田中正造阅读了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相关着作,坚定了他从政、立宪、渴望改造现实社会的信念;基督教思想又对田中正造的和平思想与政治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章论证了田中正造的民主思想。民主思想体现了田中正造从政以来渴望实现的政治目标。明治时期,日本国内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自由民权运动,田中正造的民主思想则深受此影响。1890-1894初期日本帝国议会围绕着增加海军军费预算、政府干涉众议院议员选举、与外国的修约谈判等问题进行争论,田中正造积极进行政治活动。作为民权家,他与专制政府对峙、呼吁党派必须有选民支持;作为众议院议员,他充分发挥质问权利、追责政府、尊重司法独立。田中正造的民主思想包括以下内容:地方相对于中央要有独立的自治权利,要充分发挥人民在国家中的作用;日本应开设国会,赋予人民参政的权力;以宪法为根本法,充分发挥宪法的平等性和对等性,建立对人民负责的责任内阁以保障民权。第三章论述了田中正造的环境保护思想。环境保护思想体现了田中正造倡导的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明治时期日本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一方面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却忽视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日本因而发生数次大型公害事件,其中,“足尾矿毒事件”影响尤为恶劣。当时的日本政府从经济利益出发,不顾足尾地区采矿业的污染问题与其对村民生活质量的损害,支持采矿企业。面对此种情况,田中正造利用舆论唤起社会关注,就足尾矿毒问题问责政府,团结受害民众使反足尾矿毒运动组织化,并亲赴谷中村预防水灾、调查河流情况,最终病逝于谷中村。在此过程中,田中正造从尊重自然角度出发,形成了具有先驱性的环境保护思想,即环境保护要基于“公共利益”,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治水思想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第四章介绍了田中正造的和平思想。和平思想体现出田中正造对日本军事与外交的思考。作为明治时期的民众思想家,田中正造的和平思想随着足尾矿毒问题的进展、对西方思想的吸收以及国家观的转变而逐渐形成。最初基于中日关系紧张,田中正造主张扩张国权。此后,田中正造目睹了日本因扩张军备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经历了甲午战争时期“义战论”到日俄战争战争时期的“非战论”的转变,并最终在日俄战争后形成了和平思想。田中正造主张坚持内治改良为主要任务,追求在最大程度上维护民众权利,反对国权扩张;基于西方人道主义精神,田中正造关注士兵在军队及负伤回国的待遇问题,同情战争中日本与俄国的受难民众;在军事外交上,田中正造主张日本应放低姿态,以“小国论”进行外交,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废除世界海陆军备,将军费全部转为外交费。与同时期其他和平思想者相比,田中正造的思想具有坚持“官民一致”的特征,展现出自然本土人道主义和基督教人道主义的双重色彩。最后部分为结论。本文结论认为,田中正造的“真文明”思想体现出日本明治时期的思想家对近代社会的构想。尽管田中正造并没有留学过海外,但隐藏在田中正造内心深处的日本传统思想与西方近代思想一起发力,让田中正造在保留本土文化的同时改革西方近代思想以最终适应日本国情。从这个角度来看,田中正造的“真文明”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当然,田中正造思想的价值绝不仅止于此,田中正造经历了幕末、明治和大正三个历史时期,而这三个时期正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向近代社会的关键期。田中正造“真文明”思想恰恰指出了近代日本关键期所存在的弊端,并对其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这是田中正造思想精华所在,也是其理性所在。所以,研究田中正造的思想对于我们更加理性和全面地看待明治维新以来的近现代日本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吴邦国委员长访问菲律宾、韩国、日本及出席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第四届年会情况的书面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吴邦国委员长访问菲律宾、韩国、日本及出席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第四届年会情况的书面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与东盟的联合国大会投票实践研究(1991-201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三、研究时段、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利益、规范与联大投票实践
    第一节 概念辨析
        一、国家利益
        二、国际规范
    第二节 联大投票实践中利益与规范的考量
        一、国家利益与国际规范的逻辑联结
        二、联大投票实践中的国家利益与国际规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联合国框架下的合作及中国与东盟的联大投票情况
    第一节 国际组织的利益互补:东盟与联合国
        一、东盟-联合国伙伴关系历程
        二、东盟在联合国的身份与作用
    第二节 联合国框架下的中国-东盟国际合作
        一、中国与东盟在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政治合作
        二、中国与东盟在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安全合作
    第三节 联大投票表决原则与投票情况
        一、联合国大会的表决原则
        二、数据来源与统计说明
        三、中国与东盟的联大投票情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利益视角下中国与东盟投票立场一致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联大决议中的共同利益诉求
        一、中国与东盟在联合国大会中的涉核决议
        二、中国与东盟在涉核决议中的共同利益诉求
    第二节 多领域合作中的共同利益诉求
        一、政治互信的持续增进
        二、经济发展的利益驱动
        三、其他领域合作的现实选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际规范视角下中国与东盟投票立场一致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强化主权的规范
        一、主权平等规范及相关决议
        二、民族自决与非殖民化原则及相关决议
        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及相关决议
    第二节 限制主权的规范
        一、维护人的尊严与促进人权及相关决议
        二、反对通过制裁解决争端及相关决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利益与规范视角下中国与东盟投票立场相异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国家利益的分歧
        一、涉及核问题决议中的国家安全利益分歧
        二、涉及中东问题决议中的国家政治利益分歧
        三、涉及旅行自由权决议中的国家经济利益分歧
    第二节 利益与规范的冲突
        一、涉及批评他国人权决议的利益诉求与规范冲突
        二、涉及禁止使用地雷决议的利益诉求与规范冲突
        三、涉及暂停使用死刑决议的利益诉求与规范冲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发现与政策启示
    第一节 基于中国与东盟联大投票实践的思考
        一、“中国威胁论”与投票差异的非直接相关性
        二、投票差异未削弱中国-东盟国际合作
        三、美国因素对中国-东盟投票一致性的影响
    第二节 深化中国-东盟国际议题合作的路径探索与启示
        一、优化中国-东盟制度建设与合作
        二、提供更多优质国际公共产品
        三、更加注重道义原则
    本章小结
结论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3)中国现代漆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现代漆画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梳理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研究的相关说明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结构框架
第一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传统漆绘
        一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历史源流
        二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工艺传承
        三、中国古代漆艺术的文化发展脉络与缺失
        四、中国古代漆绘的发展沿革
    第二节 东亚古代漆绘的源流
        一、汉四郡时代的朝鲜半岛漆艺术
        二 鉴真东渡与日本古代漆艺术的“师法中华”
        三 南洋漆艺术的“副中心”
        四 琉球与台湾的古代漆艺术
    第三节 欧洲近现代漆艺术的崛起
        一 十三世纪始始中欧漆艺交流简述
        二 欧洲新艺术运动与1900 年巴黎博览会
        三 欧洲装饰艺术运动与漆画代表人物
        四 近现代欧洲化学漆及其工艺价值与影响
第二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
    第一节 日本江户时代的漆艺术与明代“倭漆”的兴起
        一 飞鸟时代的漆艺术觉醒与镰仓时代漆艺术的成熟
        二 江户时代漆艺术的崛起
        三 中国明代漆艺术的退步
        四 福州沈家脱胎与薄料工艺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洋血统”
        一 密陀绘工艺
        二 螺钿镶嵌工艺的历史传承
        三 明清时期漆器的“和风”盛行
        四 近现代欧洲漆艺崛起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三位奠基人
        一 雷圭元:“代用品”与新观念的首倡者
        二 沈福文:西洋绘画与古代漆绘的合成者
        三 李之卿:古代漆艺现代化的推陈出新者
第三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
    第一节 越南磨漆画的影响
        一 越南磨漆画的源起
        二 抗法抗美战争中的越南漆画家
        三 越南磨漆画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系列美展的影响
        四 五十年代末越南磨漆画对中国美术界引起的轰动
    第二节 艺术魅力、时局影响与体制因素
        一 由“漆绘”到“漆画”、由“手艺人”到“画家”
        二 20 世纪新材料、新技法和新工艺的突破
        三 “美展体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鼓励、扶植
        四 现代绘事与古代工艺的契合点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时期的人和事
        一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群体
        二 领军人物乔十光
        三 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价值
        四 20 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漆画展事活动
第四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繁荣
    第一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现状
        一 全国院校现代漆画教育现状评估
        二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三 漆艺企业总体没落与工作坊的兴起
        四 “院体派”的艺术高度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得失谈
        一 “美展体制”退潮的巨大影响
        二 画廊的市场主导作用
        三 东西洋漆艺术的启示
        四 漆画家的“内修”与“外功”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评估与前瞻
        一 不可遏止的潮流:新材料、新工艺、新形式
        二 传统绘事技法的保留与革新
        三 漆艺术在艺术表现体系中的生存与定位
        四 坚守“以漆画世”的宗旨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致谢

(4)二战后中缅关系与缅甸粤籍华侨华人社团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学术研究现状评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五、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第一章 中缅关系发展回顾与缅甸粤籍华侨华人社团基本概况
    第一节 中缅关系发展回顾
        一、中缅关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二、缅甸政策与在缅华侨华人
    第二节 缅甸粤籍华侨华人及其社团组织的形成发展
        一、缅甸粤籍华侨华人数量
        二、缅甸粤籍华侨华人社团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二战后中缅建交对缅甸粤籍华侨华人社团的影响
    第一节 中缅高层互访助推缅甸粤籍华侨华人社团活动正常化
        一、修缮庙宇会馆,完善章程机制
        二、从家乡认同转为民族国家认同
    第二节 中缅经济关系发展促进缅甸粤籍华侨华人社团迅速发展
        一、粤籍华侨华人由商转工
        二、超越“三缘”的社团迅速发展
    第三节 缅甸对华友好政策促使缅甸粤籍华侨华人社团办学、办刊热潮兴起
        一、兴办华校、华刊热潮
        二、中华习俗与粤地民俗的传承
第三章 1964年以来中缅关系恶化对缅甸粤籍华侨华人社团的影响
    第一节 “国有化运动”导致缅甸粤籍华侨华人社团丧失原有功能
        一、缅甸的“国有化运动”
        二、粤籍工商社团丧失原有功能
    第二节 “大排华事件”导致缅甸粤籍华侨华人社团数量锐减
        一、“文化大革命”与“大排华事件”
        二、华文学校成为斗争中心
    第三节 “缅人化”政策打断缅甸粤籍华侨华人社团正常更替
        一、缅甸的“缅人化”入籍政策
        二、粤籍华团的正常更替被打断
第四章 中缅关系正常化对缅甸粤籍华侨华人社团的影响
    第一节 中缅政治关系的恢复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
        一、缅甸粤籍华团桥梁作用日益凸显
        二、全球粤籍华团网络形成
    第二节 中缅经济关系恢复与加深强化粤籍华团经济功能
        一、粤籍华侨华人社团经济功能加强
        二、粤籍华侨华人社团经济活动国际化
    第三节 友善的华人政策促进缅甸华文教育发展
        一、华文教育的作用发生变化
        二、粤籍华团承载的华文教育功能增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重建瓦城观音古庙 广东同乡会碑文
    附录二 瓦城建筑广东仁济古庙重建碑文
    附录三 武帝庙重建纪功碑
    附录四 缅甸仰光梅氏书室章程
    附录五 缅甸华商商会章程及备忘录
    附录六 瓦城朱家馆章程
后记

(5)论冷战后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一、选题的创新点
        二、选题的难点
        三、预期目标与研究成果
第一章 美国政治极化界定与美国外交政策回顾
    第一节 美国政治极化内涵与外延
        一、美国政治极化的定义
        二、美国政治极化的当前表现
        三、美国政治极化的历史回顾
        四、美国政治极化形成的社会心理学过程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回顾
        一、冷战结束前美国外交政策背景
        二、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三、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四、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五、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政治极化对国会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美国政治极化对国会制定外交政策影响机制
        一、美国政治极化美国外交政策影响的路径
        二、美国政治极化对国会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冷战后政治极化与美国国会制定外交政策关系
        一、美国国会提案和国会立法过程
        二、冷战后美国国会相关情况及案例选取
    第三节 美国国会中国人民币汇率提案的政治极化分析
        一、第111 届和112 届国会与人民币汇率相关提案分析
        二、人民币汇率问题中的美国国会的极化因素分析
    第四节 美国国会以色列相关问题提案的政治极化分析
        一、巴以冲突与美国对以色列态度
        二、美国第115 届和116 届国会以色列相关提案总体分析
        三、第115 届和116 届美国国会以色列问题具体提案分析
    第五节 美国国会伊朗问题相关提案的政治极化分析
        一、伊朗核问题与美国的态度
        二、美国第113 届至116 届国会伊朗相关提案总体分析
        三、第113 届-116 届美国国会以色列问题具体提案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美国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路径
        一、美国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外交政策影响的路径图
        二、美国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政治极化因素分析
        一、府会分歧与美国总统在对外事务中的权力
        二、影响美国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因素探析
    第三节 政治极化与美国总统对重返亚太政策的影响
        一、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政治极化的表现
        二、政治极化程度与总统对外政策强度成正比
    第四节 政治极化与美国总统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影响
        一、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的背景
        二、美国关于气候变化政策的政治极化表现
        三、特朗普“积极主动决策”型性格弱化政治极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案例研究
    第一节 案例选取与伊拉克战争
        一、案例选取
        二、伊拉克战争
    第二节 政治极化对国会制定伊拉克战争政策的影响
        一、美国第107 届-111 届国会政治极化与相关提案情况分析
        二、美国第107-111 届国会关于伊拉克战争的相关提案统计分析
        三、美国第107-111 届国会伊拉克战争重要提案具体内容分析
    第三节 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伊拉克战争政策的影响
        一、美国总统制定伊拉克政策是政治极化的产物
        二、政治极化是总统制定伊拉克战争政策的内在动力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一、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的关键结论
        二、相关政策建议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研究不足
        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6)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应对实证研究 ——基于外交文档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论
    第一节 问题由来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 研究概况
        二 主要进展和基本观点
        三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三节 本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创新方法
    第四节 研究难点与学术创新
        一 研究难点
        二 创新点
第一章 印度国家身份及其南亚政策
    第一节 印度国家身份定位与发展
        一 国家身份界定及相关理论
        二 政治精英对印度国家身份认知的演变
    第二节 印度南亚政策
        一 知觉、错误知觉与外交决策
        二 印度南亚政策的形成及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印度外交战略及对华政策调整(2000‐2018)---基于《印度外交年报》的文本分析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印度的外交战略布局
        一 21世纪初印度外交战略布局
        二 2008 年后印度外交自我定位
        三 莫迪执政以来印度的外交重心
    第二节 印度对华政策定位
        一 印度对中国国家身份的界定(1998‐2018)
        二 印度对印中关系的定位(2000‐2018)
        三 莫迪执政以来印度对华认知的转变(2014‐201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认知及态度的演变
    第一节 争议观望期(2013年10 月--2015年7 月)
        一 印度政治精英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差异
        二 印度官方回应
        三 印度的战略盘算
    第二节 不合作期(2015年7月--2017年5月)
        一 印度对中巴经济走廊的安全关切
        二 印度对中国在印度周边推进互联互通的安全关切
        三 印度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消极合作态度
    第三节 抵制抗衡期(2017年5 月--2018年5 月)
        一 印度对中巴经济走廊安全关切升级
        二 印度对洞朗事件的认知
        三 印度对中国‐马尔代夫关系的关切
        四 印度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在印度周边地区影响力提升的忌惮
    第四节 竞争合作期(2018年5 月—至今)
        一 印中首脑武汉会晤的积极意义
        二 印度大国外交平衡政策回归对印中关系的积极影响
        三 体现印度合作倾向的其他积极因素
        四 印巴领土纠纷投射在中巴经济走廊主权关切的不利因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应对
    第一节 印度版“一带一路”概念及主张
    第二节 “邻国优先”政策下印度版“一带一路”互联互通项目
        一 印度强化与邻国关系以维护地区影响力
        二 印度与邻国互联互通代表项目
        三 “邻国优先”政策下的“印度优先”先决条件
        四 对邻国“印度优先”预期落差的积极应对
    第三节 印度抗衡“一带一路”倡议的其他举措
        一 印日联盟及“亚非增长走廊”
        二 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对话
        三 “向东行动”政策对接东盟
        四 重新审视非洲及中亚政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响印度认知的因素及印度视角下双边关系发展趋势
    第一节 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错误知觉产生的原因
        一 身份定位
        二 互信缺乏
        三 历史积怨
        四 西方舆论
    第二节 印度视角下印中关系发展趋势
        一 印度学界及智库对双边关系发展的研判
        二 “一带一路”背景下印度政治精英对双边关系走向的认知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结伴还是结盟?缅甸外交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 缅甸学者的研究现状
        (二) 中文研究综述
        (三) 英文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第一章 结盟和结伴的理论界定
    第一节 结盟的界定
        (一) 结盟的定义
        (二) 结盟的影响因素与目的
        (三) 结盟的优势和弊端
    第二节 结伴的界定
        (一) 结伴的定义
        (二) 结伴的影响因素与目的
        (三) 结伴的优势与弊端
    小结
第二章 缅甸外交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吴努政府时期的积极中立外交政策
        (一) 吴努政府时期中立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原因
        (二) 吴努政府时期缅甸中立外交的政策目标
        (三) 吴努政府时期缅甸中立外交的实施手段
    第二节 吴奈温政府时期的消极中立外交政策
        (一) 吴奈温政府时期中立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原因
        (二) 吴奈温政府时期缅甸中立外交的政策目标
        (三) 吴奈温政府时期缅甸中立外交的实施手段
    第三节 军政府时期的孤立中立外交政策
        (一) 军政府时期中立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原因
        (二) 军政府时期缅甸中立外交政策的目标
        (三) 军政府时期缅甸中立外交的实施手段
    第四节 缅甸传统“中立外交”的经验总结以及其对未来的影响
第三章 2011年以来的缅甸外交关系情况以及遇到的挑战
    第一节 2011年以来缅甸与东盟关系
        (一) 东盟与缅甸的积极政治关系
        (二) 不断加强的经济来往
        (三) 缅甸与东盟的区域性安全合作
        (四) 东盟与缅甸的文化合作
    第二节 2011年以来的中缅关系
        (一) 长期以来的中缅政治关系
        (二) 中缅不断增强的经贸合作
        (三) 地理相邻的中缅密切安全合作
        (四) 中缅共同文化合作
    第三节 2011年以来的印缅关系
        (一) 印缅政治关系的发展
        (二) 印缅经济合作的加强
        (三) 地缘接壤的印缅安全合作
        (四) 以佛教文化为基础的印缅文化关系
    第四节 2011年以来的美缅关系
        (一) 美缅政治关系的正常化
        (二) 美缅促进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 美缅试图的安全合作
        (四) 美缅文化合作
    第五节 缅甸中立外交的现状分析
        (一) 民主转型以来中立外交的特点
        (二) 民主化对传统中立外交的影响
        (三) 民主化后中立外交遇到的挑战
第四章 结伴还是结盟:缅甸外交政策的未来走向
    第一节 推进结伴的因素
        (一) 中立外交与结伴战略的关系
        (二) 有利于缅甸实施结伴战略的因素
    第二节 推进结盟的因素
        (一) 缅甸中立外交的衰落及转型
        (二) 有利于缅甸实施结盟战略的因素
    第三节 对缅甸实行结伴战略的建议
总结与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张其昀与蒋介石关系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两岸学界关于张其昀研究的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重难点
引言
一、步入政途之前张其昀的学人角色
    (一)张其昀的庭训、师承及学术成就
    (二)张其昀的学人论政
二、“知识即权力所寄”:张其昀从政
    (一)张其昀的人际网络及在从政中的作用
    (二)张其昀初入政界与回归学界及期间的张蒋关系
    (三)张其昀任职浙大期间的张蒋关系
三、国民党退台之后蒋介石对张其昀的重用
    (一)国民党退台之际张的追随与蒋的重用
    (二)“陈布雷第二”:张其昀逐步迈向政治巅峰
    (三)张其昀位居国民党中枢期间的张蒋关系
四、张其昀淡出国民党中枢及此后的张蒋关系
    (一)张其昀离职“教育部长”始末
    (二)张其昀淡出政界与创办中国文化大学
    (三)张其昀淡出政界之后的张蒋关系
五、张蒋关系演变的深层次原因
    (一)张其昀的人格特征与蒋对张的重用
    (二)张其昀思想深处对蒋介石的服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田中正造“真文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内容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和不足
第1章 传统世界的熏陶和近代西方思想的影响——田中正造“真文明”思想的产生基础与背景
    1.1 传统世界的熏陶和影响
        1.1.1 田中正造的家世
        1.1.2 传统宗教之教化
        1.1.3 儒学思想之启迪
        1.1.4 六角家骚乱之影响
    1.2 近代西方思想的启蒙与影响
        1.2.1 西方自由民主思想之启蒙
        1.2.2 基督教思想的影响
    1.3 小结
第2章 “草根民主主义”——田中正造“真文明”思想之民主思想
    2.1 自由民权运动与日本帝国议会
        2.1.1 自由民权运动的兴衰
        2.1.2 初期日本帝国议会中的主要问题(1890-1894)
    2.2 田中正造的主要民主活动
        2.2.1 田中正造与自由民权运动
        2.2.2 田中正造在日本帝国议会期间的活动
    2.3 田中正造民主思想的内容与特征
        2.3.1 倡导地方自立的自治思想
        2.3.2 开设国会赋予人民参政权利
        2.3.3 崇尚宪法,建立责任内阁保障民权
    2.4 田中正造民主思想的地位
    2.5 小结
第3章 “日本反公害意识”——田中正造“真文明”思想之环境保护思想
    3.1 明治时期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
        3.1.1 产业革命与环境问题
        3.1.2 矿业污染与足尾铜矿厂
    3.2 田中正造与足尾矿毒事件
        3.2.1 足尾铜山历史与足尾矿毒事件
        3.2.2 田中正造与反足尾矿毒运动
    3.3 田中正造环境保护思想的内容
        3.3.1 基于“公共利益”的环境保护思想
        3.3.2 从尊重自然角度出发的治水思想
    3.4 田中正造环境保护思想的地位
    3.5 小结
第4章 “废除海陆军备论”——田中正造“真文明”思想之和平思想
    4.1 田中正造和平思想的萌芽
        4.1.1 甲午战争的背景和日本社会舆论
        4.1.2 反对国权扩张——甲午战争时期田中正造和平思想的萌芽
    4.2 和平思想的形成:日俄战争时期田中正造的“非战论”
        4.2.1 日俄战争的背景和日本社会舆论
        4.2.2 民权重于国权——日俄战争时期田中正造和平思想的形成
    4.3 田中正造和平思想的主要内涵
        4.3.1 坚持内治改良为主,反对对外扩张
        4.3.2 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同情战争中的受难民众
        4.3.3 主张秉承“小国论”进行对外交往
    4.4 田中正造和平思想的特征
        4.4.1 明治时期的反战和平运动与和平思想
        4.4.2 田中正造与同时期其他和平思想论者的共同特征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吴邦国委员长访问菲律宾、韩国、日本及出席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第四届年会情况的书面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Facebook平台上不丹政府、媒体与网民账号的涉华议题研究[D]. 徐婉钰.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中国与东盟的联合国大会投票实践研究(1991-2019)[D]. 魏冉. 外交学院, 2021(11)
  • [3]中国现代漆画研究[D]. 郭立忠.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4]二战后中缅关系与缅甸粤籍华侨华人社团的变化研究[D]. 魏晓敏. 暨南大学, 2020(07)
  • [5]论冷战后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D]. 陈欢欢. 外交学院, 2020(08)
  • [6]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应对实证研究 ——基于外交文档的文本分析[D]. 张丽.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7]结伴还是结盟?缅甸外交政策研究[D]. 梨梦雨(SI SI ENGYIN). 山东大学, 2019(09)
  • [8]张其昀与蒋介石关系述论[D]. 武绍杰.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9]孔院芬芳[J]. 王敬东. 时代文学, 2019(01)
  • [10]田中正造“真文明”思想研究[D]. 张晋. 吉林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吴邦国委员长访问菲律宾、韩国、日本并出席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第四届年会的书面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