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玻璃痕迹认定放火嫌疑人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1](2020)在《杀人案件犯罪嫌疑人研判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杀人案件是指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犯罪行为构成的案件,其性质恶劣且后果严重。在杀人案件侦查分析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的研判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根据案件信息确定犯罪人特征进而确定侦查方向和范围,二是在确定的侦查范围内进行嫌疑人目标关联分析,进而对可能的目标人员进行犯罪嫌疑人排查。传统的嫌疑人研判主要依赖于专家经验分析,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随着公安数据的积累和信息化的进程,自动化研判模型成为实际警务新的需求,可以辅助专家决策,节约办案成本。本文针对嫌疑人研判中的犯罪人特征刻画和嫌疑人目标关联问题,进行了模型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针对杀人案件的特征分析问题:分析了国内杀人案件的宏观特征,包括犯罪人特征、被害人特征、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关系特征、使用工具特征等;应用数据挖掘算法分析了影响杀人案件发生率的社会因素及其重要度。研究工作可为之后的杀人案件的犯罪人特征的分析和刻画提供依据和数据支撑。针对杀人案件的犯罪人特征刻画问题:构建杀人案件案例表达模型,描述杀人案件的一般发生过程,提出案件的四大情景要素—“加害者、工具媒介、受害者和现场环境”;构建基于情景要素的犯罪人特征刻画模型,应用于杀人案件信息的演绎式推理分析,确定犯罪人可能的身份特征;当犯罪人身份特征无法直接推理得到时,研究提出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犯罪人特征刻画模型,应用于杀人案件信息的归纳式推理分析,确定犯罪人的其他特征,如性别、年龄、与被害人关系、有无犯罪前科等。研究构建的犯罪人特征刻画分析模型的输出结果可以为下一步嫌疑人目标关联提供支撑。针对杀人案件的嫌疑人目标关联问题:提出了基于模糊多准则决策方法的目标关联模型,应用于犯罪嫌疑人的排查分析。模型梳理了目标特征的不同数据结构与关联度计算规则,计算目标人员的嫌疑度,进而进行目标排序,给出调查范围内最可能是嫌疑人的目标,为专家决策提供辅助支持,节约办案成本。
叶一帆,陈晓晖,林勇河[2](2020)在《一起抢劫杀人放火火灾的调查认定》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一起抢劫杀人放火案件的火灾性质判定以及点火源、起火部位的认定过程。通过现场勘验、调查询问、物证鉴定及技术侦察等手段,认定火灾成因。结合火灾调查实践,阐述了涉及刑事案件的火灾调查的几点体会。
周晓祥[3](2018)在《如何做好放火嫌疑案件火灾现场的勘查工作》文中认为近些年来,放火嫌疑事件屡屡发生,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发生放火嫌疑事件,第一件事就要做好火灾现场的保护和勘查工作,为之后的取证提供可靠的保障。如何做好火灾现场的勘查工作,是当前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一直在努力研究的一个方向。基于此,本文通过对诸多放火嫌疑案件火灾现场的勘查,就如何做好火灾现场的勘查工作进行总结,为下一步勘查火灾现场提供相对科学的工作方向。
李俊[4](2018)在《放火火灾现场勘验要点及痕迹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放火火灾现场,从起火点、起火物、燃烧蔓延等方面,分析了火灾现场勘验的重点环节和各种痕迹物证的证明作用,以迅速、准确认定火灾性质,为侦办放火案件提供现场证据支撑。
吴镭[5](2017)在《一起商场放火嫌疑案件的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结合一起待拆迁商场火灾的事故调查,通过环境勘验、初步勘验、细项勘验、专项勘验和调查取证,准确认定起火点和火灾原因。详细剖析了整个调查认定过程,并进行分析总结,给出了几点体会,为此类放火嫌疑案件的火灾调查工作提供参考。
曾令华[6](2017)在《基于痕迹物证的公交车放火案现场重建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公交车放火案件在我国显着增多,与普通刑事案件相比,公交车放火案件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安全隐患,对社会治安构成严重危害,并且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公交车放火案件现场复杂、燃烧破坏及证据灭失严重,从而使得案件现场勘验难度更大,给公安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针对此类案件,我国在证据体系的构建评估、事件过程的系统研判等方面存在不足,出现了与实战脱节的问题。犯罪现场重建是对犯罪现场客观有效地认识和呈现,即利用调查收集的证据信息来充分再现案发过程,进一步指导案件侦破及证据链构建,现已成为执法办案的必要环节。因此,为满足国内当前法制与实战工作的要求,开展公交车放火案件现场重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分析案例资料、模拟实验和数值仿真等途径,对公交车放火案件现场物质要素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对现场重建的方法流程和如何基于痕迹物证的现场重建来指导公交车放火案的侦破进行了系统研究。基于文献和案例的调研,认识了解我国公交车放火案件的特点以及现场痕迹物证勘验分析的现状;通过模拟实验探明了常见助燃剂放火的引燃方式、燃烧蔓延速度、地板燃烧痕迹,直接引燃车窗帘的可行性等;借鉴国内外在客车火灾事故消防和防范等领域的研究,利用Pyro Sim软件对案件现场进行数值仿真实验,获取了案中车内燃烧过程中温度、烟气密度、CO含量的变化规律,实验表明基于数值仿真结果可对厢体烧蚀和烟熏痕迹,钢架结构形变、车辆过火及人员伤亡等情况进行热力学分析,可为研判起火原因和位置、深入剖析现场放火行为、完善现场重建结论等提供较好技术支持。本文在总结国内公交车放火案件特点的基础上,探究了公交车放火案件现场物质要素的发展变化规律和痕迹物证的形成机理,指出了在现场重建中对案件进行分析研判的具体途径,确立了利用痕迹物证来实现公交车放火案件现场重建基本业务流程,为公交车放火案件证据体系的构建和案件的侦破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实践上的指导。
裴华[7](2017)在《一起汽车放火案件的调查认定》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一起汽车放火案件的调查认定情况,在现场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放火嫌疑的情况下,调查人员根据收集到的现场燃烧痕迹等间接证据形成了完整的证据体系,认定了起火点、起火原因,确定了火灾性质。案件侦破后,总结了汽车放火案件调查认定和移交侦办的工作体会,为开展汽车放火嫌疑案件的调查认定提供借鉴。
储陈城[8](2016)在《出罪机制规范论 ——以我国刑事判决实证分析为基础》文中提出我国无罪判决率受不合理的考评机制的影响,形成畸形的低无罪判决率,这并不利于法治国家的建设。对于极低的无罪判决率的研究不应局限于刑事程序法领域,还应当拓展到刑事实体法领域,分析相关出罪机制的解释问题。从规范的角度而言,所谓出罪机制是指被告人的行为满足刑法中的某些规定,因而使得被告人被排除出犯罪的处罚范围的一系列的规范性规定。通过对我国相关刑法法规的梳理,我国刑法中的出罪机制是在罪刑法定原则和刑法第13条但书的指导之下,涵盖无罪过事件、违法阻却事由及责任阻却事由。作为出罪的指导性原则的罪刑法定和但书条款,在司法实践中都存在适用上的困境,罪刑法定原则中的积极罪刑法定是阻碍其保障被告人基本权利实现的根本障碍,亟需予以消解。而具有极强出罪功能的但书条款近来有被学术界和实务界所否定的趋势,在积极入罪的大背景之下,保障但书条款的出罪功能具有必要性。在这两大原则的指导下,需要细化三阶层构成体系里各阶层中出罪机制的适用标准,以保证出罪功能的顺利实现。在构成要件该当性中无罪过事件是极为重要的出罪机制,无罪过事件的适用要先进行因果关系判断,再进行主观过错判断,进而达到无罪过事件判断的层次性。在违法性判断阶段,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是最为核心的两个出罪事由。法律不强人所难,在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判断中,应当避免事后判断,而应细致考量案件发生时,行为人所处的具体状态,防止事后判断导致将适用标准不当地苛刻化。在有责性判断阶段,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往往是司法实践中争议的焦点,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需要借助刑事程序法。应当赋予被告人一方更多的平等地位,规范相关的鉴定依据。出罪机制的研究是一个极具实践意义的课题,然而规范地研究出罪机制又很有挑战性,如何让本研究既具有体系性,又具有实践性是一个难点。并且出罪机制问题的研究既要落实于刑法规范又要超越刑法规范,这是本课题研究后续要做的重要课题。
王景双[9](2014)在《放火嫌疑案件的调查认定》文中提出本文在介绍放火案动机和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阐述了该类火灾现场勘查和调查访问的重点和方法。
樊启明[10](2012)在《放火类火灾原因调查探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研究总结放火类火灾的种类和特征,探究放火类火灾原因的调查方法,总结归纳了放火类火灾的现场勘验方法和询(讯)问方法。
二、利用玻璃痕迹认定放火嫌疑人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玻璃痕迹认定放火嫌疑人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杀人案件犯罪嫌疑人研判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杀人案件特征分析研究概述 |
1.2.2 犯罪人特征刻画研究概述 |
1.2.3 嫌疑人目标关联研究概述 |
1.2.4 相关研究难点与待解决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章 杀人案件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
2.1 本章引言 |
2.2 杀人案件类别及特点分析 |
2.2.1 按犯罪人特征分类 |
2.2.2 按犯罪人-被害人关系分类 |
2.2.3 其他分类方法 |
2.3 杀人案件犯罪特征分析 |
2.3.1 案例信息数据库构建 |
2.3.2 犯罪特征分析 |
2.4 杀人案件影响因素分析 |
2.4.1 影响因素度量矩阵构建 |
2.4.2 数据挖掘算法介绍 |
2.4.3 分析结果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情景要素的犯罪人特征刻画模型研究 |
3.1 本章引言 |
3.2 杀人案件证据信息梳理 |
3.2.1 现场证据信息要素梳理 |
3.2.2 场外证据信息要素梳理 |
3.3 杀人案件案例表达模型构建 |
3.3.1 典型案例分析 |
3.3.2 案例表达模型构建 |
3.4 基于情景要素的犯罪人特征刻画模型研究 |
3.4.1 基于情景要素的犯罪人特征刻画构建 |
3.4.2 模型应用分析 |
3.4.3 分析结果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犯罪人特征刻画模型研究 |
4.1 本章引言 |
4.2 贝叶斯网络犯罪人特征刻画模型构建 |
4.2.1 贝叶斯网络结点要素梳理 |
4.2.2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犯罪人特征刻画模型构建 |
4.2.3 模型学习与评价 |
4.3 案例分析与模型讨论 |
4.3.1 案例库数据量充分性分析 |
4.3.2 模型应用分析 |
4.3.3 分析结果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模糊多准则决策的嫌疑人目标关联模型研究 |
5.1 本章引言 |
5.2 基于模糊多准则决策的案件目标关联模型构建 |
5.2.1 案件目标关联问题概述 |
5.2.2 嫌疑人目标关联模型数学定义 |
5.2.3 目标特征关联度计算 |
5.3 模型应用研究 |
5.3.1 案例与模型应用分析 |
5.3.2 模型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完成的相关学术成果 |
指导教师学术评语 |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2)一起抢劫杀人放火火灾的调查认定(论文提纲范文)
1 着火建筑基本情况 |
2 火灾事故原因认定 |
2.1 起火时间的认定 |
2.2 起火部位的认定 |
2.3 起火点的认定 |
2.4 火灾原因的认定 |
2.4.1 尸体表面检查 |
2.4.2 物证鉴定 |
2.4.3 外围证据调查 |
3 案件后续调查处理情况 |
4 本案启示 |
(3)如何做好放火嫌疑案件火灾现场的勘查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案件性质的判定 |
二、起火点的认定 |
三、起火时间的认定 |
四、勘验和寻找现场遗留的痕迹物证 |
五、提取火灾现场的手印 |
六、结语 |
(4)放火火灾现场勘验要点及痕迹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放火火灾现场勘验要点及痕迹特征 |
1.1 起火点 |
1.1.1 起火点位置异常 |
1.1.2 有多处起火点 |
1.2 门窗等出入口 |
1.2.1 有异常破坏痕迹 |
1.2.2 有异常锁闭痕迹 |
1.3 火源及起火物 |
1.3.1 采用外来可燃物放火 |
1.3.2 采用现场已有可燃物放火 |
1.4 火灾尸体 |
1.4.1 尸体外表特征 |
1.4.2 尸体内部特征 |
1.5 放火嫌疑人 |
1.5.1 头发和表皮 |
1.5.2 衣物 |
1.6 燃烧蔓延 |
1.7 其他痕迹 |
1.7.1 物品被翻动 |
1.7.2 人员异常活动 |
2 放火火灾现场勘验注意的问题 |
2.1 鉴定人员伤亡的原因 |
2.2 搜寻放火者的行迹 |
2.3 收集起火物的证据 |
3 结束语 |
(5)一起商场放火嫌疑案件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火灾基本情况 |
2 调查访问情况 |
3 现场勘验情况 |
3.1 环境勘验 |
3.2 初步勘验 |
3.3 细项勘验 |
3.4 专项勘验 |
3.5 技术鉴定 |
4 起火点及火灾原因的认定 |
4.1 起火点的认定 |
4.1.1 火灾蔓延痕迹 |
4.1.2 证人证言与物证 |
4.1.3 易燃液体低位燃烧及纸板灰化痕迹 |
4.2 起火原因的认定 |
5 案件后续调查情况 |
6 火灾调查体会 |
6.1 层层深入,认定起火范围 |
6.2 准确认定起火点 |
6.3 调查访问是调查放火嫌疑案件的突破口 |
6.4 用证据说话,顺利移交案件 |
(6)基于痕迹物证的公交车放火案现场重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我国公交车放火案发破案现状 |
1.2 公交车放火案件特点 |
1.2.1 放火成因分析 |
1.2.2 案中伤亡情况 |
1.2.3 案发时段及地点 |
1.2.4 引火方式及辅助放火相关物 |
1.2.5 车内火灾发展 |
1.3 公交车放火案现场勘验主要环节 |
1.3.1 公交车放火案现场勘查 |
1.3.2 公交车放火案现场分析 |
1.3.3 公交车放火案现场重建 |
1.4 本章小结 |
2 公交车放火案现场痕迹物证的形成机理 |
2.1 公交车放火案现场的物质要素 |
2.1.1 公交车构造及分类 |
2.1.2 公交车内饰材料 |
2.1.3 车内人员与携带物品 |
2.2 现场物质要素的燃烧变化规律 |
2.2.1 作案辅助物燃烧变化特点 |
2.2.2 车内饰物及厢体材料燃烧变化特点 |
2.3 实验部分 |
2.3.1 实验目的 |
2.3.2 实验方案 |
2.3.3 实验器材 |
2.3.4 结果分析 |
2.3.5 结论 |
3 基于PyroSim的公交车放火现场数值仿真研究 |
3.1 PyroSim软件基本性能 |
3.2 利用PyroSim对公交车火灾现场进行数值仿真 |
3.2.1 公交车模型构建 |
3.2.2 公交车放火案仿真的内容 |
3.3 数值仿真结果 |
3.3.1 温度结果 |
3.3.2 烟气密度结果 |
3.3.3 CO含量结果 |
3.4 现场燃烧变化规律分析 |
3.4.1 温度变化规律 |
3.4.2 烟气密度变化规律 |
3.4.3 CO含量变化规律 |
3.5 结论 |
4 基于痕迹物证的公交车放火案现场重建 |
4.1 公交车放火案现场重建的目标和要求 |
4.1.1 还原案件发生的过程 |
4.1.2 确定犯罪行为的证据要素 |
4.2 公交车放火案现场重建的基本步骤和内容 |
4.2.1 火灾现场痕迹物证的形成机理分析 |
4.2.2 整个公交车火灾蔓延过程分析 |
4.2.3 放火关键行为要素的分析 |
5 公交车放火案现场重建业务流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7)一起汽车放火案件的调查认定(论文提纲范文)
1 火灾基本情况 |
2 火灾发生经过 |
3 火灾调查情况 |
3.1 起火部位、起火点的认定 |
3.2 火灾调查分析 |
4 案件移交与侦办 |
5 几点体会 |
(8)出罪机制规范论 ——以我国刑事判决实证分析为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价值: |
二、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
三、研究的主要目标 |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中国无罪判决的现状和分析 |
第一节、我国人民法院判决无罪的案件的特征 |
一、我国人民法院判决无罪的案件极少,且逐年降低 |
二、自诉和公诉案件中宣告无罪的差别 |
三、免于刑事处罚的数量稳步上升 |
第二节、无罪判决率低的根本原因、形成和危害 |
一、根本原因 |
二、形成因素 |
三、潜在危害 |
第三节、无罪判决出罪的数据分析 |
第二章: 我国刑法出罪机制的类型分析 |
第一节、我国刑法典中出罪机制的梳理 |
一、出罪机制的定义 |
二、刑法规范中出罪机制相关表述的梳理 |
第二节、三阶层犯罪体系中出罪机制的归纳 |
第三章: 罪刑法定原则出罪功能实现的三重构造 |
第一节、三重现象:中国刑法罪刑法定原则所导致的实践问题 |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适用模式不清晰 |
二、罪刑法定原则下的同案异判 |
三、超法规的阻却事由、罪刑法定原则和“但书” |
第二节、我国罪刑法定原则问题的根本症结:积极的罪刑法定原则 |
第三节、罪刑法定原则出罪功能的实现:积极罪刑法定的消解 |
一、杜绝入罪判决中引述“罪刑法定原则” |
二、强调“罪刑法定原则”与“同案同判”的内在联系 |
三、通过“但书”确保消极罪刑法定原则的功能实现 |
第四章: “但书”出罪适用的基础和规范 |
第一节、“但书”适用出罪判决的基本问题 |
第二节、“但书”作为法院判决出罪依据的法理基础 |
第三节、“但书”出罪的覆盖维度 |
第四节、“但书”出罪的规则选择 |
一、构成要件不该当之等同和叠加模式 |
二、出罪实质解释模式 |
三、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转化模式 |
四、超法规的责任阻却事由转化模式 |
第五章: 意外事件出罪的适用困境和界定 |
第一节、规范解析:刑法第16条的立法本意 |
第二节、问题的提出:以具体案例为切入 |
第三节、意外事件理论上的判断标准及其瓶颈 |
一、传统的“不能预见”标准 |
二、因果关系判断标准 |
第四节、意外事件判断的层次和机理 |
一、意外事件中的因果关系判断 |
二、以过失为基础的主观过错判断 |
第六章、正当防卫出罪回归公众认同的解释途径 |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脱离公众认同的正当防卫 |
第二节、问题的分析:正当防卫裁判脱离公众认同的解释轨迹 |
一、司法过度追求防卫意志的唯一性 |
二、利已型正当防卫和利他型正当防卫等同对待 |
三、司法过度强调防卫过当的结果衡量 |
第三节、回归公众认同的解释路径 |
一、防卫人主观混合意思形态及处置 |
二、利他型正当防卫条件的宽缓化——基于对危险的判断 |
三、防卫过当的手段和后果独立双重过当之提倡 |
第七章: 紧急避险适用的规范性和出罪可能性 |
第一节、紧急避险的司法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
一、紧急避险的司法现状 |
二、紧急避险适用的基本问题 |
第二节、紧急避险构成与否的规范解读 |
第三节、紧急避险的判断应脱离交通责任认定书 |
第四节、自招危险的紧急避险出罪的空间 |
一、紧急避险的性质 |
二、自招危险的紧急避险 |
第五节、阻却违法和阻却责任为基础判断“不得已而为之” |
第八章:无刑事责任能力出罪裁判的问题和规范—以司法精神鉴定为中心的探讨 |
第一节、司法精神鉴定的适用现状和问题:以案例比较为切入点 |
一、法院拒绝被告人一方的精神司法鉴定的申请 |
二、拒绝被告人一方申请重新鉴定 |
三、冲突鉴定间排斥选择无责任能力的鉴定意见 |
第二节、司法精神鉴定启动的法理和规则 |
第三节、申请重新鉴定的原理和规范 |
第四节、司法精神鉴定意见的司法采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
后记(初稿) |
(10)放火类火灾原因调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常见放火类火灾案件的类型 |
1. 刑事案件放火。 |
2. 诈骗放火。 |
3. 自杀放火。 |
4. 报复放火。 |
5. 精神病人放火。 |
6. 其他类型放火。 |
二、常见放火类案件现场的特征 |
1. 放火时间和地点有一定规律性。 |
2. 放火现场有一定突发性。 |
3. 放火现场具有一般失火现场所不具备的较为特殊的特征。 |
4. 放火物证分散。 |
5. 现场有被杀害的尸体。 |
6. 连续多次火灾,或者同一时间内多处起火。 |
三、通过分析总结以上放火现场的种类和特征,可归纳出放火现场勘验的方法 |
1. 通过勘验,获取引火物的证据。 |
2. 寻找放火者的行迹。 |
3. 通过法医鉴别死、伤人员死亡或受伤原因。 |
4. 现场需详细勘验的一些火灾痕迹。 |
四、通过分析总结以上放火现场的种类和特征,可归纳出放火现场调查询 (讯) 问的主要内容 |
四、利用玻璃痕迹认定放火嫌疑人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杀人案件犯罪嫌疑人研判模型研究[D]. 王佳. 清华大学, 2020(01)
- [2]一起抢劫杀人放火火灾的调查认定[J]. 叶一帆,陈晓晖,林勇河.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20(04)
- [3]如何做好放火嫌疑案件火灾现场的勘查工作[J]. 周晓祥. 消防界(电子版), 2018(23)
- [4]放火火灾现场勘验要点及痕迹特征[J]. 李俊. 安全, 2018(02)
- [5]一起商场放火嫌疑案件的调查与分析[J]. 吴镭. 武警学院学报, 2017(04)
- [6]基于痕迹物证的公交车放火案现场重建研究[D]. 曾令华.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7(02)
- [7]一起汽车放火案件的调查认定[J]. 裴华.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7(03)
- [8]出罪机制规范论 ——以我国刑事判决实证分析为基础[D]. 储陈城. 东南大学, 2016(12)
- [9]放火嫌疑案件的调查认定[J]. 王景双. 神州, 2014(05)
- [10]放火类火灾原因调查探究[J]. 樊启明.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