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日、俄、乌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科研、制造及输电系统简介(上)(论文文献综述)
华枫[1](2020)在《特高压同塔双回交流输电线路电磁暴露安全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国家电网公司大量的进行特高压建设的相关规划。由于可以节省走廊宽度,提高输电能力和稳定性,同塔双回输电线路也成为特高压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对少有人研究的同塔双回输电线路进行电磁环境的安全评估,通过对电磁环境参数的定量研究,可以让公众对同塔双回输电线路电磁环境有直观的认识,减少公众对同塔双回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安全性的相关顾虑,有利于我国建设和发展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其次,通过本文的研究,从电磁环境方面考虑,也对特高压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导线在架设时,其相关参数选择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使用有限元软件COMSOL,首先对不同参数下的导线正下方的磁感应强度值和感应电场强度值进行计算。接着,分别对同塔双回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对人体的工频磁场与工频电场效应进行仿真计算研究,并对比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Non-Ionizing Radiation Protection,ICNIRP)制定的电磁暴露导则进行安全评估。对于电场效应还特意比较了不同姿态人体的电场分布和大小的不同。最后为了验证模拟结果的准确性,特地对某段双回路线路进行实地的实验测量。结果表明:电压等级、最小对地高度、相序、导线分裂数、相间距都会影响双回路导线下方的电场强度,其中电压等级、最小对地高度和相序影响比较明显。负载电流大小、最小对地高度、相序、相间距、导线分裂数都会影响磁感应强度的大小,而最小对地高度、相序的影响比较明显。不论是伞形塔还是鼓型塔,在工频磁场环境下,人体的磁感应强度、感应电场强度、感应电流密度都是远远小于ICNIRP的安全限值的;伞形塔下这三者的最大值分别为3.33μT、0.417mV/m、0.042mA/m2,分别为安全限值的1.6%、0.1%、2.1%;鼓型塔下三者的最大值分别为4.23μT、1.54m V/m、0.154mA/m2,分别为安全限值的2.1%、0.4%、7.7%。在工频电场环境下,伞形塔以及鼓型塔的感应电场强度值是小于ICNIRP规定的安全限值的,最大值分别为97.9mV/m、100mV/m,分别为安全限值的24.4%、25%。感应电流密度的较大值处为人体的小腿处和脚部,这就建议普通民众和相关的职业人员对自己的脚部和小腿进行一定的防护措施。而人体的不同姿态也会影响电场在人体的分布,具体变化和人体的形态相关。本论文的研究表明特高压双回路交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
韩先才,孙昕,陈海波,邱宁,吕铎,王宁华,王晓宁,张甲雷[2](2020)在《中国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技术发展综述》文中研究表明截至2019年,中国已成功投运多个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在广阔的三华(华北、华中、华东)地区已经初步建成特高压交流电网骨干网架。中国2004年底提出发展特高压输电技术,首个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于2009年1月投运,至今已陆续建成多个工程,经历了技术突破、规模化建设和完善提升3个阶段。依托工程实践,中国全面掌握了特高压交流输电从规划设计、设备制造、施工安装、调试试验到运行维护的全套核心技术,成功研制了代表国际电工装备制造最高水平的全套特高压交流设备,具备了国际上功能最全、试验参数水平最高的高电压、强电流试验能力,建立了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标准体系。该文从特高压交流工程设计、设备研制、施工建设和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介绍了中国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及其工程应用成果。
李林杰[3](2019)在《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对未成年人电磁暴露安全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正在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大,为了提高电力供应的能力,国家大力发展输电能力充足的1000 kV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这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输电线路产生的电磁场对于人体的健康影响成为公众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对于特高压输电线路下的电磁环境问题不是很全面,尤其是特高压输电线路电磁环境与人体直接作用的领域。已有少数论文研究了该电磁环境对成年人的生物效应,但是针对未成年人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以标准1000 kV特高压输电线路,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人体模型为研究对象,对处于特高压输电线路电磁暴露下的成年人和未成年人进行电磁暴露仿真计算研究,并且就特高压输电线路下的不同人体姿态进行仿真研究,将仿真结果与ICNIRP导则进行对比进行安全评估。为了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电磁暴露安全评估,首先根据我国国家标准建立了身高为1.278 m的未成年人人体模型,根据国际通用比例建立了身高为1.75 m成年人人体模型。其次,根据计算得到不同人体组织的相对介电常数和电导率。建立模型时考虑到人体处于不同的姿态,根据建立的站姿人体模型,调整至坐姿、卧姿以及弯腰干活等不同状态下的人体模型。杆塔使用的是我国1000 kV特高压交流输电单回路塔形中最常见的猫头塔。对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下不同姿态人体模型在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人体内部和脑组织中的磁感应强度和感应电场强度及其分布规律,最后与ICNIRP导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处于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下的未成年人来说,不管处于何种状态,磁感应强度和感应电场强度的大小都处于ICNIRP导则阈值范围内。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磁感应强度相差不大,均未超过ICNIRP导则限值,说明该电磁环境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电磁暴露对成年人和未成年人都是安全的,但仍需对未成年人施以适当的保护。
叶艳峰[4](2018)在《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电磁暴露安全评估研究》文中提出为解决我国能源资源与负荷中心逆向分布的矛盾,近年来,我国正大力发展跨区域的特高压输电联网工程,这对于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实现能源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电磁暴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担忧。针对鲜有文献研究电磁场与人体相互作用等问题,本文运用电磁剂量学方法分别对典型单回路和同塔双回路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对人体的工频磁场与工频电场效应进行仿真计算研究,并结合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Non-Ionizing Radiation Protection,ICNIRP)制定的电磁暴露安全防护导则进行安全评估。为对单回路及同塔双回路1000kV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电磁暴露进行安全评估,论文首先运用SolidWorks建立总身高1.75m三维的成年人人体站姿模型,其次采用四阶Cole-Cole模型对人体各主要组织的相对介电常数和电导率进行计算,单回路杆塔采用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kV特高压交流示范工程中典型的酒杯塔和猫头塔,双回路杆塔采用淮南-上海(皖电东送)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中典型的鼓形塔和伞形塔,然后采用基于有限元法的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逐个建立起单回路酒杯塔与猫头塔输电线路、考虑线路弧垂影响的同塔双回鼓形塔与伞形塔输电线路的工频磁场及工频电场共计8个三维的电磁暴露安全评估数学模型,依次计算出各模型下人体头皮、颅骨、脑组织和躯干中的磁感应强度、感应电场强度和感应电流密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最后将计算结果与国际通用ICNIRP电磁暴露安全防护导则进行对比并进行安全评估。结果表明:单回路酒杯塔线路与猫头塔线路、同塔双回鼓形塔与伞形塔线路的工频磁场暴露均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对单回路酒杯塔线路的工频电场暴露,职业人员是安全的,处于输电线路走廊宽度之内的公众需要注意小腿及脚踝处超标的感应电流密度的防护;对单回路猫头塔、同塔双回鼓形塔与伞形塔线路的工频电场暴露,处于输电线路走廊宽度之内的职业人员和公众均需采取一定的措施以防护小腿及脚踝处超标的感应电流密度;从电磁暴露剂量学的角度出发,单回路酒杯塔线路要优于猫头塔线路,同塔双回伞形塔线路要优于鼓形塔线路。
孙振作[5](2015)在《特高压输电线路无功优化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浙北—福州1000kV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正式投运,我国已经建成投运三条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我国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为了保证交流特高压电网安全、经济的运行,并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特高压的输电能力,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必要针对交流特高压电网的典型运行工况,分析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的无功电压控制策略,为互联电网的运行提供技术支持。本文以交流特高压输电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交流特高压输电系统自身的特点,研究出了一套完整的特高压输电线路无功电压控制策略,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特高压技术的的发展情况以及特高压输电线路无功电压控制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特高压输电线路无功电压控制的特点;介绍了三级电压控制模式;并选择三级电压控制模式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二级电压控制;在此基础上以交流特高压电网为研究对象,结合特高压近区电网无功电压的运行特点,提出面向交流特高压近区电网的协调二级电压控制模式,详细阐述了该模式中特高压近区电网无功电压控制分区方法。2、以有功网损最小和潮流雅可比矩阵最小奇异值最大为优化目标建立了特高压输电线路无功优化模型。该模型不仅可以优化无功功率,降低网络损耗,还可以提高系统的静态电压稳定性。3、研究了标准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结合无功优化问题自身的特点对其进行改进,提出了改进自适应遗传算法。包括对遗传编码的改进,对选择算子的改进,引入了精英策略和自适应的交叉率和变异率,构造了自适应权重和评价函数,保证多目标都能同时达到最优。4、应用上述方法和思想,研究形成一整套针对特高压输电线路的无功电压控制策略,并将其应用于华东特高压电网进行仿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是有效的。
孙麟,李庆峰,丁玉剑,汤浩[6](2015)在《特高压试验大厅功能设计与验证》文中指出新的电压等级输电工程的建设,必须立足于设备制造能力的可行性、试验能力(包括线路、设备、环境等)完备的基础之上。介绍了定位于以满足±800 k V、±1 100 k 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发所需内、外绝缘试验研究能力为建设目标的特高压试验大厅的功能设计。在充分研究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对试验能力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研究,确定了特高压试验大厅的技术指标,提出制约大厅设计的关键性技术方案以及主要设备的型式、参数、结构的特殊要求等。大厅设计参数为:净空尺寸86m×60m×50m,屏蔽效能70dB。主设备为:3 000 kVA/1 500 kV工频试验变压器、±2400 kV/200 mA直流电压发生器和6MV/450 kJ冲击电压发生器。具备开展1 000kV级交流和±1000 kV级直流输电技术研究所需的试验能力。大厅建成后,开展了大量超、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的试验研究,最高电压等级达到1 000 kV交流和±1 100 kV直流,这些试验验证了大厅设计技术指标的合理性与功能的全面性和实用性。
陈琦[7](2014)在《高压并联电抗器在特高压输电系统中应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高压线路充电功率大,需要设置并联电抗器进行补偿。由于固定电抗器的容量不能调节,过高的补偿度将会使电网在重负荷下电压过分降低,增加线路损耗,并且使传输功率受到极大的限制。用可控电抗器进行动态补偿是一个有效解决方案。本文在EMTP仿真软件中采用磁饱和式变压器进行模型搭建,并对其控制特性和响应时间特性进行了验证。从抑制工频过电压,限制潜供电流和避免谐振过电压三个角度分析了可控电抗器的参数设置,提出了其补偿方式和补偿度的上下限值的确定方法。对工频过电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补偿方式下工频过电压的特性,分析了并联高抗补偿度和工频过电压幅值的关系。对潜供电流产生的机理进行分析,从完全补偿相间电容角度,提出了单回线和双回线下中性点小电抗的计算公式。分析了抑制潜供电流时中性点小电抗和补偿度的关系。详细分析了两大因素引起谐振的机理,从中性点小电抗偏差和频率偏差两个角度分析了谐振和补偿度的关系。通过仿真计算,总结规律。本文根据抑制工频过电压的需要,给出了确定高抗的补偿方式和最大补偿容量下限值的方法。根据抑制潜供电流的需要,给出了确定高抗最大补偿容量的下限值的方法;给出了单回、双回线路中性点小电抗计算公式。确保不发生非全相运行谐振,给出了在最严重情况下(中性点电抗阻抗值偏小、频率下降)并联高抗最大补偿容量上限值的方法。
廖永力,高超,王国利,李锐海,陆国庆,曾嵘[8](2011)在《昆明高海拔特高压户外试验场的技术特点和研究项目》文中认为昆明高海拔特高压户外试验场是特高压工程技术(昆明)国家工程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户外试验场装备有净空70 m×70 m的门形架一座和锚塔一组,可方便布置大尺寸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空气间隙和悬挂长真型导线等试品。户外试验场具有目前先进水平的2 250 kV工频试验变压器、7 200 kV冲击电压发生器和±1 600 kV直流电压发生器,以及良好的接地系统,可供交流1 000 kV、直流±800 kV输变电设备及系统进行绝缘试验研究。按照试验目的,户外特高压试验场的试验研究分为三类:校核验证性试验、工程前期研究性试验和科学研究试验。
徐先勇[9](2010)在《调频式谐振特高压试验电源的研制及应用》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的发展和特高压交流电气设备国产化能力的提升,无论是在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的研究上,还是在特高压交流电气设备的绝缘考核上都离不开特高压交流试验电源。因而展开特高压交流试验电源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可极大推动我国特高压电网的发展和提高其运行的稳定性。目前,我国在特高压交流试验电源理论、关键技术和其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本论文以国家电网公司1000kV级交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关键技术—调频式谐振特高压试验电源(Ultra High Voltage Frequency Tuned Resonant Test Power Supply, UHV-FTRTPS)项目为依托,以调频式谐振特高压试验电源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为主线,研究内容涵盖了调频式谐振特高压试验电源的基本工作原理、拓扑结构、主要结构部件设计与制作、控制算法和特高压交流输电现场工程应用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关于调频式谐振特高压试验电源的理论、关键技术、装置研制与应用方案。在对调频式谐振特高压试验电源通用结构和基本谐振方式介绍的基础上,对本论文提出的基于模拟放大器的UHV-FTRTPS基本原理和结构进行了详细阐述,深入研究了该类型特高压试验电源主要部件的电路及工艺特点、工作原理和关键参数的选取。并首次分析了被测试品容值(即特高压电气设备)的大小、整个电源重量与负载容性无功之间的关系、特高压谐振电路品质因数与UHV-FTRTPS输出电压信号频率上限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指出UHV-FTRTPS输出信号频率上、下限分别为30和300 Hz较为合适。同时结合基于模拟放大器的UHV-FTRTPS电路的特点,对其调幅、调频控制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的智能调频控制算法可以依据频率误差对频率进行先‘粗调’后‘细调’,精度可达0.1 Hz。提出的模糊最优非线性PI调幅控制策略,在大偏差范围内采用模糊控制,以获得更好的瞬态性能;在小偏差范围内采用最优非线性PI控制,以获得更好的稳态性能及超调抑制性能。整个控制算法具有响应速度快、鲁棒性强的特点。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各种功率开关器件不断面世,借鉴现代电力电子技术,本论文提出一种基于不可控整流-H桥逆变的调频式谐振特高压试验电源,介绍了它的基本工作原理和谐振原理。并对其大功率H桥逆变器的缓冲电路和输出滤波器进行了优化设计,从缓冲电路抑制IGBT关断过电压能力、自身损耗和器件投资三个方面出发,建立了缓冲电路优化设计的目标函数;从大功率H桥逆变器输出滤波器初期投资、输出滤波器输出电压和电流信号畸变率、输出滤波器基波压降几个方面出发,建立了输出滤波器优化设计的目标函数;采用模糊优化方法来求解这两个多目标优化函数。对于该类型UHV-FTRTPS的调幅控制提出了电压调节自调整PI控制方法、调频控制提出了一种新的PI锁相自动调频控制方法,不仅具有计算量小、易于工程应用的特点,而且还省去了频率设定值。为了精确保证特高压试验电源整流输入侧电压与电流同相位,最大程度消除UHV-FTRTPS对电网的影响,本论文提出基于可控PWM整流-H桥逆变的调频式谐振特高压试验电源结构。针对可控PWM整流电路,提出了电源电压辨识的PWM整流器控制策略。针对逆变器及特高压谐振电路,提出以特高压谐振电容电压有效值为外环,以逆变器输出滤波器电容瞬时电流为内环的调幅、调频控制策略,因内环被控量为正弦量,故采用一种多模递推PID控制算法,能很好地消除周期变化信号所产生的稳态误差。为了得到特高压试验电源输出信号最佳波形,在167-300Hz高频率段采用同步SPWM调制,使逆变器输出滤波器在具有较小体积的情况下,获得最佳载波比N;在30-167Hz低频率段,采用特定次谐波消除方法在线计算各开关角度,消弱低次谐波,利于输出滤波器滤除高次谐波;同时,还引入虚拟电阻到LCL输出滤波器中,增强其滤波性能。本论文所研究的几种不同结构UHV-FTRTPS都拥有一个共同部分—特高压无局放产生电路,包括:中间励磁升压变压器、高压谐振电抗器、高压补偿电抗器、高压测量谐振电容器和均压环。从工艺制作和现场需求出发,给出了特高压无局放产生电路各个部件的详细参数和制作过程,并保证了各个部件具有很小的局部放电量。同时对特高压无局放产生电路的各个部件进行了型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各个部件设计合理、符合标准要求。针对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厂生产的特高压变压器的局部放电试验,本论文提出了相应的试验方案;还针对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荆门变电站的1100kV等级GIS装置的交流耐压试验,本论文也提出了相应的试验方案;使用本文研制的基于模拟放大器的大功率UHV-FTRTPS分别对特高压变压器和GIS进行了工程现场试验,工程试验结果表明该特高压试验电源装置能够很好地完成特高压电气设备试验需求;并总结了基于模拟放大器的UHV-FTRTPS在工程实际应用中的关键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法。
杨磊[10](2009)在《特高压电网线路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特高压输变电示范工程的建成投产,横跨全国的特高压电网将逐渐形成,有必要研究特高压电压等级下的电网的电磁暂态过程以及对超高压线路保护的影响,研究新的适合特高压输电线路的保护原理。为了研究特高压电网的电磁暂态现象,基于PSASP和PSCAD/EMTDC软件中建立了特高压电网的仿真模型和RTDS模型,短路电流校核方法证明了仿真模型的可信度。建立了分布参数和集中参数两种特高压线路模型,基于特高压电网仿真模型设置了大量的故障和开关操作,详细分析了特高压输电线路故障暂态量的传递对临近超高压线路的影响,结果表明:特高压输电线路暂态量导致超高压线路非周期分量和谐波含量很大,并且衰减时间很慢,尤其是三次谐波。总的来说,测量点距离特高压线路越近,受到的影响越大。基于特高压电网仿真模型和RTDS仿真模型对特高压电网纵联距离、纵联差动、纵联方向保护等线路主保护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设置的189中故障中,特高压输电线路南阳-晋东南段50%处三相短路时,临近的超高压线路斗笠-荆门段以及斗笠-樊城段会出现突变量差动保护误动作的情况。其余故障发生时超高压线路保护均能正确保护本线路。针对上述情况,在所述算法中增加前置低通滤波器后,保护动作特性明显改善,未发现满足保护判据的情况出现。在能量平衡保护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利用1000kV特高压动模实验分析了能量平衡保护的保护效果,提出线路电阻采用整定值,线路电感和电容采用三个模分量参数平均值的校正方法,获得了较准确的实际线路参数,较好的消除了由于参数误差引起的外部故障时两种方法计算的能量曲线差异,能量平衡保护在各种复杂故障情况下仍能正确保护线路,单相接地故障时具有选相功能,可以作为特高压长线路的主保护。本文最后对上述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意、日、俄、乌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科研、制造及输电系统简介(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意、日、俄、乌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科研、制造及输电系统简介(上)(论文提纲范文)
(1)特高压同塔双回交流输电线路电磁暴露安全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建设特高压同塔双回线路的必要性 |
1.1.2 工频电磁场生态效应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2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空间工频电磁场的研究方法 |
2.1 工频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 |
2.1.1 有限差分法 |
2.1.2 模拟电荷法 |
2.1.3 矩量法 |
2.1.4 有限元法 |
2.2 电磁场相关原理 |
2.3 特高压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建模原理 |
2.3.1 特高压同塔双回输电导线模型简化 |
2.3.2 人体模型的建立 |
2.3.3 人体组织介电常数 |
2.4 国际国内的电磁暴露标准 |
2.4.1 国际组织的电磁暴露安全评估标准 |
2.4.2 我国的电磁暴露安全评估标准 |
2.5 COMSOL软件建模分析介绍 |
2.6 本章小结 |
3 特高压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工频电磁场影响因素 |
3.1 特高压同塔双回交流输电线工频电场影响因素 |
3.1.1 电压等级 |
3.1.2 导线最小对地高度 |
3.1.3 双回路导线相序布置 |
3.1.4 不同导线分裂数 |
3.1.5 不同相间距 |
3.2 特高压同塔双回交流输电线工频磁场影响因素 |
3.2.1 负载电流的大小 |
3.2.2 导线最小对地高度 |
3.2.3 双回路导线相序布置 |
3.2.4 不同导线分裂数 |
3.2.5 不同相间距 |
3.3 本章小结 |
4 特高压同塔双回输电线磁场效应安全评估 |
4.1 特高压同塔双回输电线路磁场分布 |
4.1.1 磁感应强度分布 |
4.1.2 人体磁感应强度 |
4.1.3 头部磁感应强度 |
4.2 感应电场强度分布 |
4.2.1 人体感应电场强度 |
4.2.2 人体头部感应电场强度 |
4.3 感应电流密度分布 |
4.3.1 人体感应电流密度 |
4.3.2 头部感应电流密度 |
4.4 实验测量 |
4.4.1 模拟值与测量值的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5 特高压同塔双回输电线路电场效应安全评估 |
5.1 同塔双回不同塔型电场效应研究 |
5.1.1 人体电场强度大小及分布 |
5.1.2 人体感应电流密度大小及分布 |
5.2 同塔双回不同姿态人体电场效应分析 |
5.2.1 人体电场强度大小及分布 |
5.2.2 人体感应电流密度大小及分布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3)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对未成年人电磁暴露安全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特高压交流输电电磁环境研究概况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频电磁场研究方法 |
2.1 工频电磁场数值计算理论 |
2.2 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 |
2.3 有限元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介绍 |
2.4 小结 |
3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安全评估方法及模型 |
3.1 特高压交流输电杆塔和线路模型建立 |
3.1.1 特高压交流输电杆塔模型 |
3.1.2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模型 |
3.2 人体模型的建立 |
3.2.1 成年人人体模型的建立 |
3.2.2 未成年人人体模型的建立 |
3.3 不同姿态人体模型的建立 |
3.3.1 坐姿人体模型 |
3.3.2 卧姿人体模型 |
3.3.3 弯腰人体模型 |
3.4 国内外电磁暴露评估标准 |
3.4.1 国外电磁暴露评估标准 |
3.4.2 国内电磁暴露评估标准 |
3.5 小结 |
4 特高压交流输电电磁暴露安全评估 |
4.1 站姿人体电磁暴露安全评估 |
4.1.1 未成年人电磁暴露安全评估 |
4.1.2 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电磁暴露对比研究 |
4.2 坐姿人体电磁暴露安全评估 |
4.2.1 未成年人电磁暴露安全评估 |
4.2.2 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电磁暴露对比研究 |
4.3 卧姿人体电磁暴露安全评估 |
4.3.1 未成年人电磁暴露安全评估 |
4.3.2 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电磁暴露对比研究 |
4.4 弯腰人体电磁暴露安全评估 |
4.4.1 未成年人电磁暴露安全评估 |
4.4.2 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电磁暴露对比研究 |
4.5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4.6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电磁暴露安全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特高压电网的建设必要性和发展现状 |
1.1.2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频电磁场的生态效应 |
1.2 国内外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的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空间工频电磁场的研究方法 |
2.1 常用输电线路空间工频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 |
2.1.1 数值计算方法的介绍 |
2.1.2 数值计算方法的比较 |
2.2 基于有限元法的软件COMSOLMultiphysics简介 |
2.3 电磁场与介质相互作用的计算原理 |
2.4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空间工频电磁场的计算模型 |
2.4.1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模型的工程近似 |
2.4.2 悬挂点等高的架空线路的悬链线方程 |
2.4.3 三维人体模型的建立 |
2.4.4 人体组织电参数的提取 |
2.5 国际国内的电磁暴露安全评估标准 |
2.5.1 国际组织的电磁暴露安全评估标准 |
2.5.2 我国的电磁暴露安全评估标准 |
2.6 小结 |
3 单回路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电磁暴露安全评估 |
3.1 单回路杆塔与输电线路模型 |
3.1.1 单回路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酒杯塔和猫头塔 |
3.1.2 输电线路模型 |
3.2 单回路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对人体的磁场效应研究 |
3.2.1 人体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及分布 |
3.2.2 人体感应电场强度的大小及分布 |
3.2.3 人体感应电流密度的大小及分布 |
3.2.4 酒杯塔和猫头塔输电线路对人体磁场效应的仿真结果对比 |
3.3 单回路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对人体的电场效应研究 |
3.3.1 人体电场强度的大小及分布 |
3.3.2 人体电流密度的大小及分布 |
3.3.3 酒杯塔和猫头塔输电线路对人体电场效应的仿真结果对比 |
3.4 小结 |
4 同塔双回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电磁暴露安全评估 |
4.1 同塔双回杆塔与输电线路模型 |
4.1.1 同塔双回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鼓形塔和伞形塔 |
4.1.2 输电线路模型 |
4.2 同塔双回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对人体的磁场效应研究 |
4.2.1 人体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及分布 |
4.2.2 人体感应电场强度的大小及分布 |
4.2.3 人体感应电流密度的大小及分布 |
4.2.4 鼓形塔和伞形塔输电线路对人体磁场效应的仿真结果对比 |
4.3 同塔双回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对人体的电场效应研究 |
4.3.1 人体电场强度的大小及分布 |
4.3.2 人体电流密度的大小及分布 |
4.3.3 鼓形塔和伞形塔输电线路对人体电场效应的仿真结果对比 |
4.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特高压输电线路无功优化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我国特高压电网建设情况 |
1.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发展情况 |
1.2.2 交流特高压电网无功电压控制研究现状 |
1.2.3 无功优化算法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特高压电网无功电压控制分区 |
2.1 基于软分区的三级电压控制模式 |
2.1.1 二级电压控制 |
2.2 特高压近区电网的协调二级电压控制模式 |
2.2.1 特高压近区电网无功电压控制分区方法 |
2.2.2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近区发电机选取 |
2.2.3 基于Ward等值法的近区电网等值 |
2.2.4 基于特高压近区电网无功电压控制分区方法的计算步骤与流程 |
2.3 基于特高压近区电网电压控制分区方法的算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特高压输电线路无功电压控制中的最优潮流计算 |
3.1 特高压输电线路无功优化数学模型 |
3.1.1 目标函数 |
3.1.2 约束条件 |
3.1.3 常用的无功控制设备 |
3.2 遗传算法及其基本操作 |
3.2.1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
3.2.2 遗传算法的特点 |
3.2.3 遗传算法基本操作 |
3.2.4 标准遗传算法 |
3.3 求解无功优化问题的遗传算法的改进 |
3.3.1 改进的必要性 |
3.3.2 遗传编码的改进 |
3.3.3 适应度函数的形式 |
3.3.4 精英保留策略 |
3.3.5 选择算子的改进 |
3.3.6 交叉和变异操作 |
3.3.7 自适应交叉率和变异率 |
3.3.8 终止迭代判据 |
3.3.9 基于改进自适应遗传算法的无功优化的计算流程 |
3.4 无功优化算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特高压近区电网无功电压控制仿真验证 |
4.1 特高压近区电网无功电压控制策略 |
4.2 算例仿真 |
4.2.1 冬季大运行方式下的优化计算 |
4.2.2 冬季小运行方式下的优化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与录用的论文 |
(7)高压并联电抗器在特高压输电系统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特高压的研究现状 |
1.3 常规并联电抗器的局限性 |
1.4 可控电抗器的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特高压可控电抗器模型研究 |
2.1 特高压可控电抗器的结构及等效电路 |
2.1.1 可控电抗器的结构 |
2.1.2 可控电抗器的等效电路 |
2.2 可控电抗器的磁路及基本工作原理 |
2.2.1 可控电抗器铁芯磁路分析 |
2.2.2 可控电抗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
2.3 可控电抗器的数学模型 |
2.3.1 铁芯的磁化曲线模型 |
2.3.2 可控电抗器的基本方程 |
2.4 可控电抗器的工作状态 |
2.4.1 最小输入状态 |
2.4.2 中间输出状态 |
2.4.3 最大输出状态 |
2.5 可控电抗器的建模仿真 |
2.5.1 EMTP 模型的搭建 |
2.5.2 仿真波形 |
2.5.3 控制特性 |
2.5.4 响应时间特性 |
2.6 本章小结 |
3 限制工频过电压对高抗的要求 |
3.1 工频过电压的影响因素 |
3.1.1 功角差 |
3.1.2 零正序阻抗比 |
3.1.3 电源正序阻抗 |
3.2 补偿方式 |
3.2.1 单端补偿方式 |
3.2.2 两端补偿方式 |
3.2.3 分段补偿 |
3.2.4 补偿方式的选择方法 |
3.3 补偿度的确定 |
3.3.1 补偿度的确定方法 |
3.3.2 以工频过电压限制角度确定高抗容量配置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4 潜供电流和恢复电压的研究 |
4.1 潜供电流及恢复电压的机理及抑制措施 |
4.1.1 潜供电流及恢复电压的理论分析 |
4.1.2 特高压线路潜供电流的主要抑制措施 |
4.2 中性点小电抗的取值 |
4.2.1 单回输电线路 |
4.2.2 双回输电线路 |
4.2.3 仿真计算 |
4.3 抑制潜供电流与补偿度的关系 |
4.3.1 单回线路 |
4.3.2 双回线路 |
4.4 本章小结 |
5 谐振过电压的研究 |
5.1 工频谐振过电压的产生机理 |
5.2 发生谐振过电压的条件 |
5.2.1 小电抗阻值偏差 |
5.2.2 频率偏差引起的谐振过电压 |
5.3 特高压线路补偿度最大值的确定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昆明高海拔特高压户外试验场的技术特点和研究项目(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特高压试验场简介 |
2 昆明特高压户外试验场的技术特点 |
2.1 总体设计 |
2.2 试验设备 |
2.2.1 冲击电压发生器 |
2.2.2 工频试验变压器 |
2.2.3 直流电压发生器 |
2.3 接地系统 |
2.4 试品悬挂和电源引线 |
3 主要研究工作 |
3.1 校核验证性试验[10-11] |
3.2 工程前期试验[12-13] |
3.3 科学研究性试验 |
3.4 试验场的工程应用[14] |
4 结论 |
(9)调频式谐振特高压试验电源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高压电气设备试验的目的及分类 |
1.3 高压试验电源技术的发展概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高压试验电源种类的研究现状 |
1.3.2 高压试验电源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3 高压试验电源PWM调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4 高压电气设备试验方法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选题的支撑及各章节安排 |
第2章 基于模拟放大器的UHV-FTRTPS原理和控制方法 |
2.1 UHV-FTRTPS的基本结构 |
2.1.1 串联谐振方式 |
2.1.2 并联谐振方式 |
2.1.3 串并联谐振方式 |
2.2 基于模拟放大器的UHV-FTRTPS结构及原理 |
2.3 UHV-FTRTPS输出电压信号频率范围的确定 |
2.3.1 负载的频率特性 |
2.3.2 电源的重量与容性无功之间的关系 |
2.3.3 品质因数与频率上限的关系 |
2.4 DSP控制的智能调频、调幅控制算法 |
2.4.1 频率智能控制环节 |
2.4.2 电压幅值模糊-最优非线性PI控制环节 |
2.4.3 控制算法仿真结果分析 |
2.5 基于模拟放大器的UHV-FTRTPS主要部件设计 |
2.5.1 DSP控制器及正弦波发生器 |
2.5.2 桥式放大电路 |
2.5.3 过流、击穿保护电路 |
2.5.4 中间励磁升压变压器 |
2.5.5 特高压谐振电抗器及高压测量谐振电容器 |
2.6 试验结果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可控整流-H桥逆变的UHV-FTRTPS原理和控制方法 |
3.1 基于不可控整流-H桥逆变的UHV-FTRTPS结构 |
3.2 不可控整流-H桥逆变UHV-FTRTPS的数学模型 |
3.2.1 H桥电压型逆变器的传递函数 |
3.2.2 延时环节的传递函数 |
3.2.3 输出滤波器和谐振电路的传递函数 |
3.3 不可控整流-H桥逆变UHV-FTRTPS的控制策略 |
3.3.1 电压及频率总体控制策略 |
3.3.2 电压自调整PI控制 |
3.3.3 比例积分锁相自动调频控制原理及控制器参数取值范围 |
3.3.4 控制策略仿真研究与分析 |
3.4 大功率H桥逆变器缓冲电路及输出滤波器优化分析 |
3.4.1 大功率H桥逆变器缓冲电路的优化分析 |
3.4.2 大功率H桥逆变器输出滤波器的优化分析 |
3.5 试验验证与分析 |
3.5.1 RCD缓冲电路优化设计结果试验验证 |
3.5.2 控制算法试验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可控PWM整流-H桥逆变的UHV-FTRTPS控制方法和PWM波形研究 |
4.1 可控PWM整流-H桥逆变UHV-FTRTPS的基本结构 |
4.2 单相半桥PWM整流电路控制策略的研究 |
4.2.1 单相半桥PWM整流器工作模式 |
4.2.2 电源电压辨识的PWM整流器控制策略 |
4.3 H桥逆变器及特高压谐振电路控制策略的研究 |
4.3.1 逆变电路及特高压谐振电路数学模型 |
4.3.2 电压外环电流内环的控制策略 |
4.4 最佳PWM波形分析与实现 |
4.4.1 高频段同步SPWM调制最佳载波比N值的选取 |
4.4.2 低频段特定低次谐波消除调制法 |
4.4.3 带虚拟电阻的LCL输出滤波器 |
4.5 试验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功率UHV-FTRTPS装置的型式试验及工程应用 |
5.1 大功率UHV-FTRTPS特高压无局放产生电路的研制 |
5.1.1 中间励磁升压变压器的研制 |
5.1.2 特高压谐振电路的研制 |
5.2 大功率UHV-FTRTPS特高压无局放产生电路的型式试验 |
5.2.1 中间励磁升压变压器的型式试验 |
5.2.2 高压谐振电抗器的型式试验 |
5.2.3 高压测量谐振电容器的型式试验 |
5.3 特高压变压器局部放电试验方案及试验结果 |
5.3.1 局部放电的基本原理 |
5.3.2 特高压变压器试品的参数及试验标准 |
5.3.3 特高压变压器局部放电试验方案 |
5.3.4 特高压变压器局部放电试验结果分析 |
5.4 特高压GIS耐压试验方案及试验结果 |
5.5 大功率UHV-FTRTPS工程应用中的关键问题 |
5.5.1 大功率功率放大柜工程应用中的关键问题 |
5.5.2 大功率UHV-FTRTPS工程应用中整体组装问题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10)特高压电网线路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
2 特高压电网仿真模型研究 |
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2.2 特高压电网仿真模型 |
2.3 小结 |
3 特高压电网电磁暂态分析 |
3.1 故障设置分析 |
3.2 电磁暂态分析 |
3.3 小结 |
4 特高压电网故障对线路主保护影响分析 |
4.1 纵联距离保护影响分析 |
4.2 纵联差动保护影响分析 |
4.3 纵联方向保护影响分析 |
4.4 小结 |
5 特高压输电线路能量平衡保护研究 |
5.1 能量平衡保护基本原理 |
5.2 特高压线路动模模型 |
5.3 特高压线路并联电抗器 |
5.4 线路参数在线校正方法 |
5.5 动模实验结果分析 |
5.6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及发表论文情况 |
四、意、日、俄、乌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科研、制造及输电系统简介(上)(论文参考文献)
- [1]特高压同塔双回交流输电线路电磁暴露安全评估研究[D]. 华枫.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2]中国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技术发展综述[J]. 韩先才,孙昕,陈海波,邱宁,吕铎,王宁华,王晓宁,张甲雷.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20(14)
- [3]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对未成年人电磁暴露安全评估研究[D]. 李林杰.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4]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电磁暴露安全评估研究[D]. 叶艳峰.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5]特高压输电线路无功优化控制策略研究[D]. 孙振作. 东南大学, 2015(08)
- [6]特高压试验大厅功能设计与验证[J]. 孙麟,李庆峰,丁玉剑,汤浩. 电网技术, 2015(02)
- [7]高压并联电抗器在特高压输电系统中应用的研究[D]. 陈琦. 西安科技大学, 2014(03)
- [8]昆明高海拔特高压户外试验场的技术特点和研究项目[J]. 廖永力,高超,王国利,李锐海,陆国庆,曾嵘. 南方电网技术, 2011(06)
- [9]调频式谐振特高压试验电源的研制及应用[D]. 徐先勇. 湖南大学, 2010(12)
- [10]特高压电网线路保护研究[D]. 杨磊. 华中科技大学,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