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锁骨下静脉插管术中出现并发症的处理与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马力,刘运江,刘荫华[1](2022)在《中国乳腺癌中心静脉血管通路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文中指出中心静脉作为一种安全的输液途径已经获得共识。临床常用的中心静脉血管通路(central venous access,CVA)包括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完全置入式静脉输液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等,
杨蜀筠[2](2021)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儿童输液港植入术中定位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对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治疗的儿童,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是十分方便及重要的。一个植入位置准确的静脉输液港不仅可以为患儿提供治疗所需要的安全的血管通道,还可以保护他们的血管,避免遭受反复的穿刺损伤。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能否通过锁骨下静脉入路准确定位静脉输液港的导管尖端,从而提高静脉输液港导管的置管成功率,减少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的并发症。方法: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36例需要行静脉输液港植入手术的儿童中,患儿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我们使用实时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进行引导,最终将导管尖端放置在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的界嵴周围。术后,所有儿童均拍摄胸片,以确定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定位的导管尖端是否在T5-T7范围内。同时,我们将高度公式计算的导管长度与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的实际导管长度进行比较。随访期间收集患儿的电子病历、手术资料、护理记录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儿静脉输液港的植入成功率为100%,无血气胸、夹闭综合征发生。相比,胸片对静脉输液港导管尖端的定位与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的定位符合率为80.56%。身高公式计算的导管长度11.0(9.6,11.8)cm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并定位的导管长度10.0(9.3,10.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儿童经锁骨下静脉的静脉输液港植入术中,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的定位效果比胸片及身高计算公式更准确。
谭悦[3](2020)在《肿瘤放化疗患者经颈内与锁骨下入路两种输液港植入方法的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肿瘤放化疗患者经颈内与锁骨下入路两种输液港植入方法的比较,并针对常见并发症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以期为静脉输液港的合理、安全使用提供更多的依据和参考。方法:(1)选择2018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行静脉输液港植入的1711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不同入路分为锁骨下静脉入路组(n=1414)和颈内静脉入路组(n=297),两组均进行12个月随访。记录两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生活质量;记录并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肿瘤类型、身体质量指数、既往有深静脉或PICC穿刺史、体力状况(ECOG)评分等,对上述相关资料统计分析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从而对两种不同入路植入输液港的方法进行比较,并对常见并发症的潜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1414例锁骨下静脉入路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8.44%;297例颈内静脉入路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两者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平均手术时间锁骨下静脉入路组和颈内静脉组分别为12.79±5.65min和19.23±8.62min,统计学有显着差异(P<0.05);平均导管留置时间锁骨下静脉组和颈内静脉组分别为11.09±2.13月和11.18±1.98月,两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锁骨下入路组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颈内组相比,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锁骨下入路组置管前、后生活质量评分与颈内组相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首次穿刺失败率与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MI)、既往置管史具有相关性(P<0.05);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感染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ECOG评分具有相关性(P<0.05);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仅与患者的既往置管史具有相关性(P<0.05);(6)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临床使用效果与患者年龄、体重指数具有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肿瘤类型、ECOG评分、既往置管史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经锁骨下与颈内静脉入路植入静脉输液港均具有很高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率均较低,两种植入方式均安全可行。经锁骨下静脉入路较经颈内静脉入路植入输液港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具有一定的操作优势。而两者在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上均无明显差别。(2)静脉输液港临床使用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首次穿刺成功率与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既往置管史相关;感染发生率与患者年龄、ECOG评分相关;血栓发生率与患者既往置管史相关。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临床使用效果与患者年龄、体重指数相关。
樊世文[4](2020)在《超声测量锁骨下静脉直径对剖宫产产妇血容量评估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超声测量锁骨下静脉直径(subclavian vein diameter,dSCV)及塌陷指数(collapsible index,CI)对剖宫产产妇腰麻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麻醉前锁骨下静脉塌陷指数(subclavian vein collapsible index,SCV-CI)指导液体输注对剖宫产产妇及胎儿的影响。方法:第一部分,纳入112例择期剖宫产产妇,年龄2040岁,孕3742周,ASA分级I或II级,所有产妇均为单胎。产妇术前禁食8 h,禁饮4 h;入室后静脉输注复方电解质液10 ml·kg-1·h-1,麻醉方式为腰硬联合麻醉,穿刺间隙为L2L3间隙,缓慢注入0.5%罗哌卡因2.5 ml于蛛网膜下隙,麻醉平面控制在T8T6。于腰麻前及腰麻后10 min内采用超声测量锁骨下静脉直径呼气末最大值(dSCVmax)和SCV-CI。胎儿取出后尚未呼吸前抽取脐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根据产妇腰麻后是否发生低血压分为两组:低血压组(H组)和未发生低血压组(N组)。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dSCVmax、SCV-CI与腰麻后低血压之间的关系,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dSCVmax、SCV-CI对腰麻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第二部分,纳入80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根据第一部分结果得出的SCV-CI临界值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产妇分为试验组(S组)SCV-CI≥38.24%和对照组(C组)SCV-CI<38.24%。麻醉方法同第一部分,在实施麻醉前30 min对S组产妇补偿性预填充复方电解质液8 ml/kg,对C组产妇以10ml·kg-1·h-1速度输注复方电解质液。胎儿取出后尚未呼吸前抽取脐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第一部分,初始纳入112例产妇,监测过程中剔除11例;最终对101例产妇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有44例发生低血压,发生率为43.6%。与未发生低血压组比较,低血压组的dSCVmax降低、SCV-CI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乳酸(La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血压组高于未发生低血压组(P<0.05)。腰麻前、腰麻后SCV-CI预测腰麻后低血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1、0.914,灵敏度分别为70.45%、93.18%,特异度分别为96.49%、98.25%,临界值分别为38.24%、37.68%。腰麻前、后dSCVmax预测腰麻后低血压的AUC分别为0.806、0.903,灵敏度分别为80.84%、75.00%,特异度分别为57.89%、94.74%,临界值分别是8.0 mm、6.5 mm(P<0.05)。第二部分,初始纳入80例产妇,监测过程中剔除10例,最终对70例产妇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S组29例,13例发生低血压,C组41例,19例发生低血压,发生率分别为44.8%和4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液体输注量试验组高于对照组,试验组为502.56±81.22 ml,对照组为301±45.52 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一般情况,麻醉后低血压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脐动脉血血气分析,给予麻黄碱、去氧肾上腺素、阿托品产妇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麻前和腰麻后SCV-CI在预测剖宫产产妇腰麻后低血压具有一定价值,且腰麻后测量SCV-CI更具有临床意义,本研究临界值为37.68%。麻醉前SCV-CI指导液体输入可能降低剖宫产产妇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率,对胎儿无明显影响。
戴兵,曾力,张雷,朱有华[5](2020)在《器官移植相关的血液净化技术规范(2019版)》文中指出为了进一步规范器官移植相关血液净化的临床技术操作,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学专家和肾内科专家从血管通路、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血液滤过、血浆置换和免疫吸附的技术操作规范等方面,制订本规范。
赵思华[6](2020)在《肿瘤患者中心静脉输液装置应用现状及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某市4所三甲医院住院肿瘤患者中心静脉输液装置的应用现状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主要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日至2020年1月20日某市4所三甲医院肿瘤患者中心静脉输液装置的临床资料。采用自制的静脉输液装置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问卷调查表主要的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静脉输液装置的种类、置入时选择的静脉、主要并发症的发生、导管拔除的原因以及时间等。最终收集的数据采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的录入整理。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最终数据的录入、统计描述及分析。根据定量资料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做t检验或非参数统计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定性数据采用?2检验或者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做统计检验。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1)研究共纳入了某市4所三甲医院不同科室1290例肿瘤患者的资料,PICC组为515例,占40%,CVC组为591例,占46%,TIVAP组为184例,占14%。普外科和胸外科患者置入导管数量最多。PICC导管在妇科应用最为广泛,占比达15.9%,其次肿瘤内科和放疗科应用基本相同,占到了11.7%,在肿瘤外科应用最少,仅为4.9%;CVC导管普外科应用最多,高达40.4%,而在消化内科和妇科较少应用;TIVAP导管在各个科室应用基本相当,在神经外科应用相对较少,为4.3%。(2)在纳入的1290例患者中,共有485例患者发生并发症,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7.6%,其中敷料过敏(166例)、导管相关性血栓(106例)、CRBSI(66例)为主要的并发症。PICC组(36.1%)和CVC(44.3%)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TIVAP组(20.1%)较高。锁骨下静脉、头静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42.6%和44.4%,贵要静脉、颈内静脉和肱静脉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6.2%、35.7%和35.7%。(3)敷料过敏反应在不同的中心静脉导管中没有明显的差异,导管相关性血栓、重新置管率在导管留置一个月时发生率较高,分别为60.4%和52.6%;静脉炎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发生率逐渐增高,CRBSI、导管断裂/港座外露、穿刺部位发红在导管留置一个月时更为严重,发生率分别为48.5%、45.0%和66.7%。(4)本研究中共有167例患者由于并发症拔除导管,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为12.9%。三种中心静脉导管中,非计划拔管的主要原因为导管相关性血栓和CRBSI的发生,其中CVC导管因CRBSI拔除导管的发生率最高,达到了6.9%。(5)研究结果通过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置管季节和导管类型是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进行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秋季置管(OR=0.607,95%CI:0.439,0.840)、TIVAP导管(OR值=0.345,95%CI:0.219,0.543)是导管相关并发症的保护性因素。置管季节与敷料过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分析,结果显示,春季(OR=0.476,95%CI:0.252,0.899)和秋季(OR=0.194,95%CI:0.109,0.345)是敷料过敏的保护性因素,而夏季置管(OR=2.710,95%CI:1.005,7.309)是敷料过敏的危险因素。(6)女性、冬季置管、导管留置时间超过一个月是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630,95%CI:1.065,2.496)和贵要静脉(OR=74.477,95%CI:16.438-34.504)是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秋季置管(OR=0.512,95%CI:0.273-0.961)、PICC导管(OR=0.000,95%CI:0.000,0.000)、导管留置一个月(OR=0.459,95%CI:0.253,0.831)是导管相关性血栓的保护性因素。(7)置管季节和导管留置时间超过一个月与静脉炎的发生具有相关性,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夏季置管、导管留置时间超过一个月、选择贵要静脉置管是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而置管的患者没有其他合并症以及PICC导管(OR=0.000,95%CI:0.000,0.000)是静脉炎的保护性因素。(8)对CRBSI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患者有过敏史、选择头静脉置入导管、导管留置的时间为一个月是CRBSI的影响因素;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没有其他的合并症、无过敏史、选择肱静脉置管是CRBSI的保护性因素,而留置时间为一周是CRBSI的危险因素。结论:(1)住院肿瘤患者中CVC导管仍然是静脉输液的主要方式,但是相比较其他两种导管,CVC导管的并发症明显较高,在临床中选择导管时应根据患者的意愿结合临床医生的判断选择合适的导管。(2)不同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相对较为复杂,并发症的种类也各不相同。但是,静脉炎、CRBSI、导管相关性血栓仍然是中心静脉置管的主要并发症,也是非计划拔管的主要原因。(3)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置管季节、导管类型、合并症、过敏史、静脉的选择以及置管时间。
卓晓雨[7](2019)在《儿童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相关并发症分析》文中提出背景: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多用于癌症患者的长期静脉输液治疗,可在体内长期留置,便于管理,是一种简单、安全的输液装置,患儿及家属接受程度高。与其他静脉导管相比,虽然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长期留置相关风险较小,但在植入时或长期使用期间仍然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目的:探讨输液港植入患儿的临床特征、并发症发生情况、相关危险因素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6年1月到2018年2月植入静脉输液港的172例患儿资料,统计其人口学数据、基础疾病状态、手术相关数据等,总结分析植入及植入后的并发症及相关影响因素。采用SPSS软件对并发症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植入静脉输液港患儿共172例,其中发生并发症有70例(70/172,40.7%),局部感染是最常见并发症(36/172,20.9%),其次为导管堵塞(23/172,13.4%)、导管相关血流感染(16/172,9.3%)。共有18例提前拔港(18/172,10.5%),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非计划拔港率最高(9/18,50%)。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病原学最常见的是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在影响因素分析中,年龄在导管相关感染、全部并发症与无并发症的比较中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但多数并发症通过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没有发现因输液港并发症死亡的病例。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是导致非计划拔港最常见的原因。低年龄可能与更高的并发症发生率有关。
杨源锋[8](2019)在《超声引导下不同静脉入路行静脉输液港置入的临床应用与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拟探索不同入路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IVAP)置入技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实用性,及探讨异丙酚镇静麻醉在IVAP期间对患者疼痛和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2018-01-01至2018-06-30,共240例肿瘤患者入组本研究并随机分为3组:第1组行中位颈内静脉穿刺(A组)、第2组低位颈内静脉穿刺(B组)、第3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C组)。三组患者均在B超引导下进行穿刺。部分患者IVAP术前加用异丙酚镇静麻醉。主要研究终点包括首次穿刺成功率、导管到位率、IVAP相关并发症、IVAP前后情绪变化及疼痛评分变化。结果:A、B、C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3.8%、100%及87.5%。A、B、C组导管尖端到位率分别为96.3%、100.0%及91.3%。术中并发症包括气胸6例、误穿动脉1例,总体术中并发症发生率2.9%。A、B、C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5%;5.0%;18.6%,术后并发症包括导管异位、纤维蛋白鞘、感染等。共有73例患者在IVAP术中接受了异丙酚镇静,其余167例患者仅接受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置管前后疼痛NRS评分异丙酚镇静组分别为0.4±0.7、0.2±0.4(P<0.05),单纯利多卡因麻醉组分别为0.4±0.6、0.5±0.8;置管前后焦虑S-AI评分异丙酚镇静组分别为40.1±4.5、37.1±4.6(P<0.05),单纯利多卡因麻醉组分别为39.9±5.1、40.0±4.7。结论:低位颈内静脉入路显着优于中位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入路。在IVAP置管前采用异丙酚镇静可显着降低患者置管前后的疼痛及焦虑,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李志军[9](2018)在《衡水市重症医学科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衡水市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探讨减少其发生的有效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衡水市多家医院共1978例重症监护病房(ICU)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根据采用置管途径的不同分为锁骨下置管组889例、颈内静脉置管组620例和股静脉置管组469例,分析3组患者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带管舒适度。结果:1978例患者中,共发生的置管相关并发症包括有穿刺点异常出血50例、误穿动脉34例、导管阻塞24例、置管相关性感染17例、皮下气肿5例、心律失常5例及气胸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93%,其中锁骨下置管组关并发症发生率为8.10%(72/889),颈内静脉置管组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6.29%(39/620),股静脉置管组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5.54%(26/469)。穿刺点异常出血发生率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误穿动脉、导管阻塞、心律失常、皮下气肿、气胸发生率锁骨下置管组高于颈内静脉置管组和股静脉置管组,颈内静脉置管组误穿动脉、导管阻塞、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股静脉置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置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股静脉置管组>锁骨下置管组>颈内静脉置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次穿刺成功率股静脉置管组高于锁骨下置管组和颈内静脉置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留置时间锁骨下置管组最长,带管舒适度锁骨下置管组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组患者在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后,均及时给予相应处理,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未产生严重后果。结论:中心静脉置管具有一定的并发症,锁骨下静脉置管、颈内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三种途径相比较,锁骨下静脉置管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最高,主要为:误穿动脉、导管阻塞、心律失常、皮下气肿、气胸;而误穿动脉、导管阻塞、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颈内静脉置管要高于股静脉置管。在置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方面,股静脉置管组最高,颈内静脉置组最低。一次穿刺成功率股静脉置管组最高,导管留置时间锁骨下置管组最长。带管舒适度锁骨下置管组最高。
刘冰,尹杰[10](2014)在《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手术方式及并发症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D)可以用于输注化疗药物和采集血液标本。在需要长期、间断地进行静脉输注等操作时,TIVAD是一个非常合适的选择,TIVAD的应用使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TIVAD相关的并发症分为即刻并发症、早期并发症和后期并发症,提高手术、穿刺技术,或在超声或DSA引导下操作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二、锁骨下静脉插管术中出现并发症的处理与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锁骨下静脉插管术中出现并发症的处理与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乳腺癌中心静脉血管通路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论文提纲范文)
1 证据等级标准及推荐强度标准 |
1.1 证据推荐等级标准 |
1.2 推荐强度标准 |
1.3 推荐强度评审委员会 |
2 应用对象 |
3 推荐意见 |
3.1 适应证 |
3.2 通道选择 |
3.2.1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
3.2.2 PICC |
3.2.3 CVC |
3.3 CVA导管尖端位置 |
3.3.1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
3.3.2 PICC |
3.3.3 CVC |
3.4 导管尖端定位方法 |
3.5 常见并发症预防和处理 |
3.5.1 气胸、血胸、空气栓塞、误穿动脉等 |
3.5.2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
3.5.3 导管相关性血栓 |
3.6 CVA维护 |
3.6.1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
3.6.2 PICC |
4 乳腺癌病人CVA适应证和通道的选择 |
4.1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适应证和通道的选择 |
4.2 PICC适应证和通道的选择 |
4.3 CVC适应证和通道的选择 |
5 乳腺癌病人CVA导管尖端的合理位置 |
5.1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及PICC导管尖端的合理位置 |
5.2 CVC导管尖端的合理位置 |
6 乳腺癌病人CVA常见并发症预防和处理 |
6.1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常见并发症预防和处理 |
6.2 PICC常见并发症预防和处理 |
6.3 CVC常见并发症预防和处理 |
7 乳腺癌病人CVA维护 |
7.1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维护 |
7.2 PICC的维护 |
7.3 CVC的维护 |
8 乳腺癌病人CVA的取出 |
8.1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取出 |
8.2 PICC的取出 |
8.3 CVC的取出 |
(2)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儿童输液港植入术中定位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胸片定位导管尖端 |
1.4 身高公式计算置管长度 |
1.5 数据收集与分析 |
1.6 数据收集与分析 |
2 结果 |
2.1 患儿TIVAP植入情况 |
2.2 身高计算长度与TEE置管长度比较 |
2.3 胸片与TEE定位效果比较 |
2.4 特殊解剖结构的患儿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文献综述 儿童经不同静脉植入静脉输液港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3)肿瘤放化疗患者经颈内与锁骨下入路两种输液港植入方法的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3 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锁下组与颈内组的临床资料比较 |
3.2 锁下组与颈内组的手术效果比较 |
3.3 锁下组与颈内组的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 |
3.4 锁下组与颈内组置管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
3.5 影响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临床使用效果单因素分析 |
3.6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影响因素及常见并发症赋值说明 |
3.7 影响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临床使用效果多因素LOGISTIC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 |
4.2 经颈内与锁骨下入路植入输液港并发症分析与干预 |
4.3 输液港临床使用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4.4 提高输液港临床使用效果的干预措施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输液港植入路径及临床应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4)超声测量锁骨下静脉直径对剖宫产产妇血容量评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第一部分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操作流程 |
2.2 锁骨下静脉超声测量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试验分组 |
2.5 试验一技术路线 |
2.6 统计学方法处理 |
3 试验一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两组产妇腰麻前、后SBP、MAP、HR、dSCVmax、SCV-CI比较 |
3.3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脐动脉血血气分析 |
3.4 腰麻前、后dSCVmax、SCV-CI与剖宫产产妇腰麻后低血压的相关性 |
3.5 剖宫产产妇腰麻前、后dSCVmax、SCV-CI预测腰麻后低血压的效果 |
第二部分 |
1 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设备及药品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二分组 |
2.2 操作流程 |
2.3 锁骨下静脉超声测量方法 |
2.4 数据收集 |
2.5 试验二技术路线图 |
2.6 统计学方法处理 |
3 试验二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两组产妇低血压发生率、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麻醉前输液量比较 |
3.3 两组产妇麻醉前液体补偿前、后及麻醉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
3.4 两组新生儿脐动脉血血气分析、Apgar评分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伦理审查书 |
附录二 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5)器官移植相关的血液净化技术规范(2019版)(论文提纲范文)
1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术操作规范 |
1.1 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时机 |
1.2 建立动静脉内瘘的选择次序 |
1.3 常见内瘘及吻合术式 |
1.3.1 自体动静脉内瘘 |
1.3.2 移植物动静脉内瘘 |
1.3.3 移植血管术式 |
1.4 动静脉内瘘的穿刺使用 |
1.4.1 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定义 |
1.4.2 动静脉内瘘成熟判断 |
1.5 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 |
1.5.1 出血 |
1.5.2 血栓形成 |
1.5.3 感染 |
1.5.4 窃血综合征 |
1.5.5 血管狭窄 |
1.5.6 血管瘤 |
1.5.7 肿胀手 |
1.5.8心力衰竭 |
1.6 临时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 |
1.7 带隧道带涤纶套中心静脉留置导管 |
2 血液透析技术操作规范 |
2.1 血液透析概述 |
2.2 血液透析抗凝 |
2.2.1 全身肝素化法 |
2.2.2 小剂量肝素化法 |
2.2.3 低分子肝素化法 |
2.2.4 体外肝素化法 |
2.2.5 枸橼酸钠 |
2.2.6 阿加曲班 |
2.2.7 无抗凝透析 |
2.3 血液透析操作规程 |
2.4 并发症及处理 |
2.4.1 低血压 |
2.4.1. 1 原因 |
2.4.1. 2 处理 |
2.4.1. 3 预防 |
2.4.2 肌肉痉挛 |
2.4.2. 1 原因 |
2.4.2. 2 处理 |
2.4.2. 3 预防 |
2.4.3 恶心、呕吐 |
2.4.4 头痛 |
2.4.5 胸痛 |
2.4.6 皮肤瘙痒 |
2.4.7 发热 |
2.4.8失衡综合征 |
2.4.9 溶血 |
3 腹膜透析技术操作规范 |
3.1 适应证 |
3.1.2 急性肾衰竭或急性肾损伤 |
3.1.3 中毒性疾病 |
3.1.4 其他 |
3.2 禁忌证 |
3.2.1 绝对禁忌证 |
3.2.2 相对禁忌证 |
3.3 腹膜透析模式 |
3.3.1 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 |
3.3.2 自动化腹膜透析 |
3.4 腹膜透析操作方法 |
4 血液滤过技术操作规范 |
4.1 设备及材料 |
4.1.1 血液滤过机 |
4.1.2 血液滤过器 |
4.1.3 置换液 |
4.1.3. 1 置换液的组成 |
4.1.3. 2 置换液的制备 |
4.2 适应证 |
4.3 禁忌证 |
4.4 治疗方式和剂量 |
4.5 抗凝方法 |
4.5.1 普通肝素 |
4.5.2 低分子肝素 |
4.5.3 局部枸橼酸 |
4.5.4 阿加曲班 |
4.5.5 无抗凝血药 |
4.6 操作方法 |
4.6.1 操作流程 |
4.6.2 操作步骤 |
4.7 并发症及处理 |
4.7.1 致热原反应和败血症 |
4.7.2 氨基酸与蛋白质丢失 |
5 血浆置换技术操作规范 |
5.1 适应证 |
5.2 禁忌证 |
5.3 操作流程 |
5.4 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
6 免疫吸附技术操作规范 |
6.1 免疫吸附装置 |
6.1.1 动力系统 |
6.1.2 血浆分离器 |
6.1.3 吸附柱 |
6.2 适应证 |
6.3 操作步骤 |
6.4 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
6.5 治疗频率 |
(6)肿瘤患者中心静脉输液装置应用现状及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静脉输液的概述 |
1.2 静脉输液的历史演进 |
1.3 中心静脉输液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意义 |
1.7 操作性定义 |
1.7.1 静脉治疗 |
1.7.2 静脉输液 |
1.7.3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
1.7.4 中心静脉导管 |
1.7.5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
1.8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2.3 样本量计算 |
2.4 研究方法 |
2.5 研究工具 |
2.6 资料收集方法 |
2.7 质量控制 |
2.8 伦理原则 |
2.9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患者一般资料 |
3.2 患者临床特征 |
3.3 不同科室肿瘤患者静脉导管类型分布 |
3.4 三种不同中心静脉导管构成比 |
3.5 不同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 |
3.6 不同穿刺静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
3.7 导管留置时间与并发症的关系 |
3.8 非计划拔管原因及构成比 |
3.9 主要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
3.10 不同导管并发症相关影响因素 |
3.11 敷料过敏相关影响因素 |
3.12 导管相关性血栓相关影响因素 |
3.13 静脉炎相关影响因素 |
3.14 CRBSI影响因素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中心静脉导管应用现状 |
4.2 不同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 |
4.3 非计划拔管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
4.4 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
4.5 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
4.6 CRBSI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
4.7 中心静脉导管选择建议 |
第五章 结语 |
5.1 结论 |
5.2 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
5.3 本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研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儿童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相关并发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并发症 |
2.3 并发症的治疗 |
2.4 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并发症及发生率 |
3.2 并发症的治疗及预后 |
3.3 并发症相关影响因素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8)超声引导下不同静脉入路行静脉输液港置入的临床应用与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肿瘤患者化疗现状 |
2、IVAP概述 |
3、超声引导深静脉穿刺技术 |
4、异丙酚镇静麻醉与舒适医疗 |
5、我院输液港植入术的现状 |
第二章 超声引导下不同静脉入路行静脉输液港置入的临床应用与对比研究 |
第1节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与病例选择 |
1.2 仪器设备 |
1.3 操作方法 |
1.4 评估方法 |
1.5 随访与统计分析 |
第2节 结果 |
2.1 IVAP操作参数及相关并发症 |
2.2 IVAP置管前后患者焦虑情绪及疼痛评估 |
第3节 讨论 |
第三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本论文使用的缩略语 |
附录2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9)衡水市重症医学科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心静脉置管及并发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手术方式及并发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临床适应证, 术前评估与植入 |
二、手术方式 |
(一) 开放式外科手术 |
(二) 经皮穿刺方式 |
1. 解剖标志: |
2. 超声引导: |
3. 确认导管尖位置: |
三、并发症 |
(一) 即刻并发症 |
1. 气胸: |
2. 血胸: |
3. 空气栓塞: |
4. 意外动脉损伤: |
5. 心律失常: |
6. 心包填塞: |
7. 臂丛神经损伤: |
(二) 早期并发症 |
(三) 后期并发症 |
1. 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 |
2. 血栓形成: |
3. 导管功能障碍: |
4. 上腔静脉溃疡和穿孔: |
5. 导管断裂和移位: |
6. 药物外渗: |
7. 伤口感染: |
8. 慢性锁骨疼痛: |
四、移除TIVAD |
四、锁骨下静脉插管术中出现并发症的处理与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乳腺癌中心静脉血管通路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J]. 马力,刘运江,刘荫华.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2(02)
- [2]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儿童输液港植入术中定位的应用[D]. 杨蜀筠.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肿瘤放化疗患者经颈内与锁骨下入路两种输液港植入方法的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D]. 谭悦. 苏州大学, 2020(02)
- [4]超声测量锁骨下静脉直径对剖宫产产妇血容量评估的研究[D]. 樊世文.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5]器官移植相关的血液净化技术规范(2019版)[J]. 戴兵,曾力,张雷,朱有华. 器官移植, 2020(02)
- [6]肿瘤患者中心静脉输液装置应用现状及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研究[D]. 赵思华. 兰州大学, 2020(01)
- [7]儿童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相关并发症分析[D]. 卓晓雨.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8]超声引导下不同静脉入路行静脉输液港置入的临床应用与对比研究[D]. 杨源锋. 暨南大学, 2019(02)
- [9]衡水市重症医学科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调查分析[D]. 李志军. 河北医科大学, 2018(12)
- [10]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手术方式及并发症研究进展[J]. 刘冰,尹杰.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4(20)
标签:静脉输液论文;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论文; 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术论文; 中心静脉置管论文; 静脉麻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