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轴晶体光轴角计算的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爽[1](2020)在《基于电光调控透过率编码的压缩感知光谱测量研究》文中指出光谱测量技术用于对光信号进行频谱分析,能够测量物质发射、吸收或散射辐射的波长、强度和频谱等信息。光谱测量仪器作为一种基础测量仪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医疗健康和军事安全等领域,在无损检测、材料分析、环境监测、地质勘测、目标识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光谱测量技术在纳米科技、生命科学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拓展应用,对光谱测量技术及仪器性能的需求不断提高,传统光谱测量技术的测量速度、仪器体积和成本、光谱分辨率等受到严峻挑战。然而,光栅光谱仪中必须引入狭缝、高光通量和高光谱分辨率之间的矛盾仍然没有解决;傅里叶变换光谱仪需要机械扫描,光谱测量时间始终没有突破毫秒量级。因此,探索同时具备快速、高光谱分辨、小型化和便于自动控制等测量优势的光谱测量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压缩感知光谱测量技术为小型化、高速的光谱测量技术提供了新思路,自提出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本文在深入分析光栅色散型、干涉型等典型光谱测量技术优缺点,以及压缩感知光谱测量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从压缩感知基本理论出发,设计并研制高性能电光调制器,实现光谱透过率编码;研究分析压缩光谱重构方法,并研制基于电光调控透过率编码的压缩感知光谱测量系统;探索新型压缩感知光谱测量理论与方法,以期能够获得高速、高精度、高光谱分辨率和小型化的压缩感知光谱测量技术。本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建立了电光调控透过率编码的压缩感知光谱测量理论模型。从压缩感知基本理论出发,对压缩感知理论框架中信号稀疏、测量矩阵设计和信号重构算法三个基本问题作了详细探讨;对比分析现有压缩感知光谱测量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针对现有压缩感知光谱测量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电光透过率调控编码的压缩感知光谱测量方案,对该方案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建立了电光调控透过率编码的压缩感知光谱测量理论模型,理论研究表明采用电光调制技术能够在光谱维直接实现压缩感知编码,为本文后续理论、仿真以及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支撑。2、设计了电光调制器方案,并完成其宽光谱应用色散特性研究。从电光效应基本原理出发,对铌酸锂晶体的横向电光效应进行了分析,推导得出电光晶体不同切型下,折射率差值与外电场之间的数理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选择x切铌酸锂作为电光调制器晶体材料,并对铌酸锂电光透过率调制器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为了实现电光透过率的精确调控,对铌酸锂电光晶体材料的电光系数进行了精确定标,并对其多波长入射光的电光系数进行了测量研究,分析了电光系数的光谱色散特性,实现了宽光谱电光系数的精确标定,为光谱透过率调控编码应用提供了依据。3、研究了光谱透过率编码测量矩阵设计及光谱重构算法。从光谱信号稀疏方法选取出发,利用最大非相关测量的伪随机测量特性,提出了适用于光谱透过率编码测量矩阵设计的顺序向前浮动选择方法;在完成信号稀疏和测量矩阵设计的基础上,仿真对比分析了正交匹配追踪算法和稀疏度自适应匹配追踪优化算法的光谱重构性能。利用压缩比,重构光谱信号相对误差和重构时间等性能指标量化分析,确立了透过率编码矩阵以及光谱重构算法,为本文压缩光谱测量理论及方案可行性进行了数值仿真验证,并为压缩光谱测量系统设计提供了指导。4、搭建了压缩感知光谱测量系统,并进行了光谱测量实验研究。从光学系统设计和硬件电路设计两方面出发,完成光谱系统的光学系统设计及元器件选型,搭建了光谱测量的光学系统;对电光调制器电气性能进行了分析,设计了交流高压的电光调制器驱动控制系统;根据驱动电压实时定标和压缩光谱数据测量需求,设计了基于FPGA控制的双路数据采集系统,并搭建压缩光谱测量系统,实现了驱动电压信号与光谱测量信号的同步采集;最后,采用本文光谱测量系统,对LED光谱、激光和荧光光源进行光谱测量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本文光谱测量系统实现了高光谱分辨率、高速、高精度的压缩感知光谱测量。本论文的研究将有助于压缩感知光谱测量技术的发展,能够丰富光谱测量理论与方法。
王思磊[2](2019)在《级联差频产生太赫兹波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太赫兹(THz)波在无线通讯、生物医学、安全检查、光谱成像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太赫兹辐射源的应用需求也大大提高。利用非线性光学差频产生(DFG)太赫兹波具有高功率、宽调谐、窄线宽、结构简单、室温运转等优点,该方法是产生太赫兹辐射源的一种有效方法。但目前光学方法的量子转化转换效率较低,亟需提高。本文将从级联差频方法提高太赫兹波转换效率方面进行理论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周期极化KTiOPO4(KTP)晶体中级联差频产生THz波过程,基于耦合波方程计算THz波的增益和量子转换效率。与非级联过程相比,10阶级联过程的THz波强度增加至5.53倍,量子转换效率达到479.4%,超过了Manly-Rowe限制。(2)研究基于无粘合剂粘结周期极化KTP晶体和LiNbO3晶体光学参量效应产生两组双波长的输出特性。并分析双信号光在光学参量振荡器中同一KTP晶体中级联差频产生THz波的输出特性,与非级联过程相比,4阶级联过程中THz波增益提高至5.56倍,量子转换效率达到259%。同理分析双闲频光在光学参量振荡器中同一LiNbO3晶体中级联差频产生THz波的输出特性,与非级联过程相比,3阶级联过程中THz波强度提高至2.57倍,量子转换效率为106%。二者均超过了Manly-Rowe限制,为产生高效率高功率THz波提供一种有效方法。(3)理论分析基于GaP脊型波导级联差频产生THz波过程。通过计算表明,10阶级联差频过程与非级联差频过程相比,THz波强度提高至5.48倍,量子转换效率为177.9%,突破Manly-Rowe限制。(4)利用非线性极化率理论,研究双轴晶体中波矢在主轴坐标系坐标平面内传播时非线性系数和有效倍频极化系数关系。分析简正模方程在波矢沿双轴晶体主轴坐标系坐标平面内传播的特殊情况,并依据菲涅尔方程说明双轴晶体的吸收特性。(5)研究了基于LiNbO3晶体A1和E对称模在光学参量过程中同时产生两束正交THz波。采用周期极化结构为两模式产生两束正交THz波的相位匹配条件提供微扰,在耦合光学参量过程中实现同时产生四束THz波。
宋东升[3](2018)在《各向异性光学晶体中非共线宽带高阶倍频及广义琼斯矩阵方法》文中认为各向异性光学晶体自从激光问世以来,在生产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了各向异性光学晶体的两个应用。第一部分主要研究利用合适的晶体以实现大带宽(角度带宽和波长带宽)的非共线四倍频、五倍频。宽带高效四倍频激光不仅可以用来作为物理探针光,还可能取代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中的三倍频光,因为更短的波长能增加能量吸收,减少激光与等离子体的不稳定性,减少受激布里渊散射和受激拉曼散射。然而,四倍频光由于更强的色散只能支持比较窄的带宽,这给四倍频应用于现在的光谱色散匀滑技术增加了困难。同时,由于超高的光强可能对聚焦透镜造成损伤,陈静等人对此提出了预聚焦系统。因此,有必要研究基础的理论,并发展关键的技术使四倍频得到有效的应用。针对此目标,本文第三章在阐述了非共线相位匹配的基本原理之后,以KDP晶体为例,计算了非共线相位匹配的相位匹配角,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每一组相位匹配角的有效非线性系数。然后,针对两种匹配类型,分别计算了在两种预聚焦构型下,每一组相位匹配角的角度带宽和波长带宽,得到最大的带宽。最后,将此种方法拓展到了所有非线性晶体中,以找到最合适的晶体。第二部分主要针对一种新的描述完全偏振光在各向异性晶体中传播的方法——广义琼斯矩阵方法。在简单介绍由Noe Ortega-Quijano等人建立的广义琼斯矩阵方法之后,数值计算分析了此方法的应用范围,从结果指出此方法只能用来描述光束垂直于光轴的情形,而不能描述光束与光轴成其他任意角度的情形。为此,提出了本征广义琼斯矩阵方法,以拓展至以上两种情况。计算结果显示,本征广义琼斯矩阵方法能够描述光束与光轴成任意角度的情况。此方法有可能用来模拟中微子振荡,即用某一正交偏振态表示中微子质量本征态,用另一正交偏振态表示中微子味本征态,用经过非线性晶体的光束的偏振态的几率模拟中微子振荡几率。另一应用是矢量光束的生成。非线性晶体中的光的传输由于本征折射率的不同,会产生相位差,调整输入光束的截面强度分布和相位,就得到矢量光束。
庄鸿武[4](2017)在《皮秒激光多焦点隐形切割脆性材料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光电行业和光通讯行业的快速发展,脆性材料因其良好的综合性能被广泛应用于LED灯丝和光纤PLC平面波导型光分路器等芯片中。科技的提高以及市场的需要促使这些芯片向小型化、高密度化、高速化方向发展。晶圆通过粘片、切割、研磨和抛光等工艺得到高性能、高成品率、高稳定性的芯片。有效提高单片晶圆内的产品的数量,窄划片道结构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在减少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是目前关注的重点。因此,蓝宝石、石英脆性材料的切割工艺和方法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课题研制了一个激光多焦点隐形加工光学系统,旨在实现石英、蓝宝石等脆性透明材料高质量、高效率的加工,为蓝宝石灯丝以及PLC芯片等晶圆量产提供一个全新的的思路和技术方法。首先对激光隐形切割脆性材料时的传输特性进行了分析。主要考察了激光在各向异性的单轴晶体中传输的仿真结果;结合瞬态热传导理论、热弹性力学理论、断裂力学理论,分析了激光与脆性材料的断裂机制,最后结合相关理论分析激光多焦点隐形切割的断裂机理,为后文进行激光多焦点隐形切割分离脆性材料奠定理论基础。其次详细论述了激光隐形加工系统,分析了光路系统、运动系统、冷却系统的原理,描述激光隐形切割的加工过程;然后对激光多焦点加工系统光学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同时简单论述了多焦点系统在ZEMAX中的定量的设计过程。最后进行了皮秒多焦点隐形切割脆性材料的试验研究。通过激光隐形切割玻璃实验与传统热裂法进行对比和分析;开展激光单焦点和多焦点隐形切割石英、蓝宝石实验对比和分析;通过控制变量法进行试验,分析激光参数对切割质量的影响,并通过实验分析解释了一些试验现象;采用激光多焦点隐形切割PLC芯片,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研究,分析了多焦点隐形切割的效果。
刘国彦[5](2016)在《基于偏振调制的非直观显微成像远场反演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如何突破传统光学衍射极限、提高成像分辨率是现代光学超显微成像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与传统的直观强度成像技术完全不同,非直观成像技术是针对现有成像光路偏振态、波相位、波矢方向等光波矢量状态参数实行模式化调制,根据该光波矢量与物质的耦合传导、近场获取信息、远场传输与物理反演近场光波参数变化,并用这些参数变化直接表征物质结构与多维物化信息,从而获得非直观图像的测量方法。与传统的直观光学显微成像方式相比,在提高分辨率的同时,还具有快速凝视、高测量效率、物质多维信息互补分析、生物活体无损等优势。本论文首先介绍了光的电磁场理论和微观物质结构的近场偏振耦合基本原理。分析了点扩散函数(PSF,Point Spread Function)在实现非直观超分辨成像中的作用,并通过方解石双折射现象分析,验证了相位差与偏振态调制变化对PSF的影响。根据物质结构各向异性与近场动态耦合机理,论文中提出了远场偏振参数非直观超显微成像的新方法,即在传统显微镜光路中置入偏振模式化调制装置,采用偏振调制光源照射被测试样,与具有各向异性结构特征的物质发生耦合作用,从而获得具有不同PSF分布的近场信息,再通过拟合、过滤,来实现对PSF扩展域的收缩,以打破衍射极限,提高分辨率。这为实现非直观超显微反演成像提供了理论依据。论文在分析物质各向异性结构与光学矢量参数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根据被测试样物质各向异性结构特征,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偏振参数模式化调制的非直观图像反演方法。首先根据试样物质类型选择适合的物理模型,对试样进行模式化调制照明,读取非直观图像数据并进行远-近场拟合过滤,按照相关物理模型提取非直观图像中的偏振参数;再从光场的所有像素的模式化调制变化的差分中直接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获取非直观参数,实现超分辨图像反演。实验表明,非直观偏振参数成像对于近场散射光场更加敏感,能够获得更精细的散射分布,分辨率更高,对比传统直观成像,远场偏振参数调制成像检测能够使分辨率达到30-70nm,具有更高的几何形貌分辨率,内部结构的更高灵敏性,特别具有物化特征传感能力,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根据上述非直观成像理论,论文阐述了非直观成像测量系统原理样机的设计方法,包括对偏振空间位相、双正交偏振间相位差等进行周期性调制的光机系统设计,根据不同照明、摄像条件、试样等偏振参数模式化调制,进行非直观测量结果分析的软件设计等。分析了测量模型的标定方法和可能的误差来源,利用已有的CCD噪声模型,通过设定不同的CCD像面照度,分别仿真并计算各照度下传统强度成像获得的信噪比、以及通过偏振参数调制成像获得的测量精度,最终建立直观成像强度图像的信噪比与非直观成像的偏振参数模式化调制获取的图像测量的精度关系,从而分析获得降低噪声对偏振参数调制非直观成像精度的影响的途径。针对大数值孔径物镜引起的误差标定,提出了一种基于琼斯光瞳技术的像素(组合)单元标定方法,较好地消除了偏振参数调制非直观成像系统相应的不均匀响应导致的固定图形噪声。论文还介绍了非直观超显微成像技术在石墨烯材料、人体手皮细胞及人民币细微纹线检测等方面的实际处理效果,应用结果充分显示了非直观成像继承了常规宽场光学成像的快速高效性,还同时拥有超分辨三维形貌与多维物化特性的成像探测能力,以及低成本、高可重复性、试样无损等优点。最后,论文对完成的主要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非直观超显微成像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张新[6](2016)在《高效短脉冲宽带激光倍频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调Q绿光激光器在工业、医疗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市场。但半导体泵浦固体激光器倍频产生的绿光价格较高。目前近红外调Q光纤激光器质量可靠,价格低廉,如果通过倍频技术实现有效的绿光输出,可大大降低成本。然而,光纤激光器带宽普遍较宽,受到倍频晶体色散的影响,倍频效率一般很低。本文针对调Q光纤激光器倍频产生绿光方案进行理论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介绍了宽带谐波转换技术的发展历史及特点,指出无法对宽带激光进行高效谐波转换的主要原因,并对目前几种宽带谐波转换技术方案进行对比,如光谱角色散方案,啁啾匹配方案,晶体级联方案和折返点匹配方案等。2、建立了中等强度宽带激光倍频物理模型,在充分考虑晶体色散的情况下,用龙格库塔法求解宽带高斯光束倍频耦合波方程,从而得到入射基频光的强度、带宽、聚焦光束尺寸、聚焦位置对倍频光谱和转换效率的影响。3、对BBO、LBO、KTP三种晶体进行比较,计算了三种晶体的允许参量、匹配方式以及倍频效率。结果表明LBO晶体最适合中等功率宽光谱光纤激光器的倍频。4、采用晶体级联和光谱角色散两种宽带倍频技术进行方案分析和参数优化,并与直接倍频方式进行对比。理论计算表明,晶体级联和光谱角色散方案都能有效的提高倍频效率。其中,光谱角色散方案可以使基频光在整个光谱范围内达到相位匹配,理论上可以达到与窄带激光同样的倍频效率。
李惟帆[7](2016)在《外腔增强激光非线性频率变换及高效窄线宽太赫兹波的产生》文中认为THz波处于光谱中过渡区域,其不仅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中有着独特的优势,而且在医学、军事通讯等多领域都有着巨大的潜在价值。基于外腔增强技术的THz波差频辐射源能产生高能量,可调谐相干THz波,且能在室温下运转,结构紧凑,有极大的研究价值。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μm光纤激光器泵浦的窄线宽m W量级连续THz源”,我们对外腔增强结构差频THz源的各个技术环节分别进行了研究探索,主要分为2μm光纤激光放大系统的搭建,外腔增强环形腔结构的研究,以及THz波导的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介绍了THz波,归纳了THz波的光学和电学产生方法,特点及在多领域的应用,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外腔增强差频THz源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过程中最重要的相位匹配技术;2.推导描述了非线性频率变换中三波互作用过程。对LBO晶体I类相位匹配倍频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模拟结果为,在θ角为90°,φ角约为11°时,有最大的有效非线性系数约2.64×10-12m/V,基频慢光和倍频快光的走离角分别为0和0.38°,两者能流密度方向互作用角有最小值约为0.27°;3.以LBO晶体I类倍频为基础,对外腔增强环形腔的结构稳定条件进行了探索,推导了模式匹配与阻抗匹配条件,并计算了连续波及脉冲情况下的增强系数,根据环形腔精细度不同,可以得到几十至几百倍的增强;4.对高性能双波长2μm差频THz泵浦源进行搭建并测试,目前第二级预放大后可以获得7.5W的光信号输出,线宽大约在75.1k Hz,相对强度噪声约为-110d B/Hz;5.介绍了一种基于晶体光纤波导结构,周期反转Ga As晶体为纤芯,硫属化合物玻璃为包层的高亮度THz源,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光波-THz波的能量转换特性,以及产生的THz波聚焦特性。
刘善文[8](2013)在《基于晶体光学特性的测试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含有电光晶体、声光晶体、磁光晶体、激光晶体、非线性晶体、光折变晶体、闪烁晶体等许多分类的光学晶体因其良好的应用前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些晶体的光学特性是其衡量其性能的主要指标,因而对这些晶体的基础光学特性进行测量和应用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对具有钨青铜结构(Tungsten Bronze,简称TB)的光折变晶体掺钙的铌酸锶钡晶体(分子式(Ca0.28Ba0.72)x(Sr0.60Ba0.40)1-x Nb2O6,简写为CSBN)在外电场作用下的吸收谱的变化做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得到了外电场作用下不同掺杂的浓度的CSBN晶体的吸收谱数据并分析了影响其吸收谱变化的主要因素。我们还利用锥光干涉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掺钕钒酸镧晶体(Nd:LaVO4)的双光轴夹角进行了测量并利用自己编写的测量软件实现了该测量的自动化和误差修正功能。此外,我们还对CSBN晶体的自泵浦相位共轭现象进行了实验和应用方面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CSBN晶体在外电场影响下吸收谱的变化特点进行了讨论,按前人研究在外电场下对吸收谱起主要影响作用的是温度也就是热量,按此观点进行理论分析发现吸收系数与电场强度的平方成线性关系。我们在电场强度为0Kv/cm-2.1Kv/cm下对CSBN50和CSBN75晶体的吸收谱进行了实验验证,发现其吸收并不与电场强度平方成正比,而是一个振荡性的变化,而且不同掺杂浓度下,其外电场下吸收谱变化大不相同,另外还进行了补充的对比试验以证明确实是电场的影响而非其他干扰而出现的结果。我们从其晶体结构上分析了掺杂浓度对光吸收的影响,对于振荡吸收的结果,我们认为是其添加外电场时空间电荷场的振荡平衡过程所致。最后,我们从吸收系数和吸收长度两方面分析了外电场作用的影响,从计算结果看,外电场主要影响的是晶体的吸收系数,光束在晶体中传播长度虽然也会变化但影响较小。因为在此类晶体的研究过程中加外电场是常用的研究手段,在此情况下的吸收谱特性对相应领域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这也是本研究的重要应用。2.鉴于目前对双轴晶晶轴定向主要依赖于X射线衍射法这种复杂程度高,成本高的方法,而测量双光轴夹角并没有能保证精度的成熟方法,我们从晶体的锥光干涉中得到灵感,认为可以通过晶体的锥光干涉图样很精确地测量出双轴晶双光轴的夹角。首先我们分析了双轴晶体锥光干涉图样的形成、形状特点和数学描述,从中得到了判断其光轴方向的依据,以此为基础设计并搭建了实验光路对激光晶体掺钕钒酸镧(Nd:LaVO4)的双光轴夹角进行了测量,得到了该晶体双光轴之间的夹角为27.83。,精度0.5。。为提高精度并提高测量的自动化程度,我们利用C++Builder编制了一套自动测量软件,实现自动采集实验图像、判断光轴方向、修正实验误差,计算测量结果等功能,完成了测量的自动化,为要求精度不高的场合提供了新的测量方法,并可在改进后应用到更多场合中去。3.对光学相位共轭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总结,介绍了相位共轭波的数学描述、四波混频作用与相位共轭波的产生,描述了光感应光散射与扇形效应,总结了目前主要的四种自泵浦相位共轭的理论模型。我们搭建了CSBN晶体的自泵浦相位共轭实验光路,并进行了相应实验,主要观察并记录了部分光束发生自泵浦相位共轭现象时,晶体后面透射光斑的奇异变化,并对此进行了理论解释,认为是部分光束发生自泵浦相位共轭导致部分反射光束和透射光束被折射率光栅调制所致。我们还对自泵浦相位共轭在图像处理方面应用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图像边缘增强实验,得到了较好的实验结果,并对该结果进行了必要的理论分析,认为是四波混频产生相位共轭波中原始物光亮暗区被削弱,过渡区域得到加强所致。
张安[9](2010)在《KTP晶体应用于Nd:YAG1319nm激光三倍频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固态激光器具有体积小、结构紧凑、寿命长、效率高等一系列优点使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潜在价值。全固态蓝光激光器在生物工程,大屏幕激光显示,激光医疗,水下通讯等许多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KTP晶体作为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非线性光学晶体,应用于1319nm三倍频处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论文对常温条件下KTP晶体应用于1319nm激光三倍频产生440nm蓝光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解决。实验装置为LD端面泵浦的Nd:YAG/KTP/KTP全固态激光器,采用直腔结构。主要内容:(1)对实验中用到的Nd:YAG和KTP晶体的主要性能进行了介绍,并对KTP晶体应用于1319nm激光三倍频的优势进行了说明。(2)根据双轴晶体的相位匹配理论,对KTP晶体应用于1319nm激光倍频和三倍频时相位匹配角与有效非线性系数的大小进行了计算,确定了两块KTP晶体的切割角度。(3)计算和分析了倍频与三倍频过程激光在晶体中的走离情况,并且提出和详细论述了补偿走离,减小走离角的方法,补偿前后实验效果较为明显。(4)采用旋转晶体和温度调节的方法对三倍频处KTP晶体的相位匹配角的大小进行了研究,确定最佳相位匹配方向和晶体的最佳工作温度,对晶体进行再切割,440nm激光输出强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创新点:首次提出常温条件下利用KTP晶体采用临界相位匹配方式对1319nm激光进行三倍频的实验设想;首次利用计算机编程的方法计算了激光三倍频过程中KTP晶体的主要参数,如相位匹配角、有效非线性系数、走离角、相互作用长度、发散角及晶体的允许角等;采用实验的方法获得了KTP晶体在1319nm三倍频处的最佳相位匹配角(实验值)。
郭丽娇,吴福全,尹延学,王庆[10](2009)在《负双轴晶体光轴角和光线轴角推导的新方法》文中提出为了有助于人们更好的理解和区分双轴晶体的光轴角和光线轴角,以及对光在晶体中传播的理解,本文以负双轴晶体为例,根据光轴和光线轴的定义,从菲涅耳波面法线方程和光线方程出发,推导出了光轴角和光线轴角的表达式。作为对此新方法的验证,通过几何作图法得到了一致的结果,由此证明这一新方法是正确的。
二、双轴晶体光轴角计算的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轴晶体光轴角计算的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电光调控透过率编码的压缩感知光谱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概述 |
1.1.1 课题来源 |
1.1.2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典型光谱测量技术及仪器系统分类 |
1.2.1 色散型光谱测量技术 |
1.2.2 干涉型光谱测量技术 |
1.2.3 阿达玛变换光谱测量技术 |
1.2.4 其他类型的光谱测量技术 |
1.3 基于压缩感知的光谱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二章 压缩感知基本理论及电光透过率编码的压缩光谱测量原理 |
2.1 压缩感知基本理论 |
2.1.1 信号稀疏 |
2.1.2 测量矩阵 |
2.1.3 信号重构 |
2.2 基于电光调控透过率编码的压缩光谱测量原理 |
2.2.1 基于电光调制的透过率调控基本原理 |
2.2.2 透过率编码的压缩感知光谱测量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光透过率调制器设计及其电光系数色散定标 |
3.1 铌酸锂横向电光效应 |
3.1.1 偏振光基础 |
3.1.2 电光效应描述 |
3.1.3 铌酸锂横向电光效应 |
3.2 电光透过率调制器件设计方案 |
3.3 电光系数精确测量及其宽光谱色散定标 |
3.3.1 电光系数精确测量 |
3.3.2 电光系数色散研究及其宽光谱定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透过率编码非相关选择及光谱重构方法 |
4.1 电光透过率编码测量矩阵设计 |
4.1.1 光谱稀疏基的选择 |
4.1.2 透过率编码测量矩阵的非相关测量特征选取 |
4.1.3 透过率测量矩阵编码 |
4.2 光谱重构方法研究 |
4.2.1 匹配追踪光谱重构 |
4.2.2 稀疏度自适应匹配追踪光谱重构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压缩感知光谱测量系统实现及光谱测量实验研究 |
5.1 压缩感知光谱测量光学系统设计 |
5.1.1 光谱测量光学系统结构设计 |
5.1.2 光谱测量系统光学元件选型及光学系统搭建 |
5.2 电光调制器驱动控制及信号采集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5.2.1 电光调制器的驱动控制电路设计 |
5.2.2 驱动控制电路测试及驱动电压标定 |
5.2.3 驱动电压及压缩感知光谱测量信号采集电路系统设计 |
5.3 光谱测量实验研究 |
5.3.1 LED光源光谱测量实验 |
5.3.2 激光光源及荧光灯光谱测量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
6.2 本论文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6.3 待拓展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一、以第一作者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 |
二、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 |
三、主持的科研项目 |
四、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2)级联差频产生太赫兹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综述 |
1.1 太赫兹波简介 |
1.2 太赫兹波特性及应用 |
1.2.1 太赫兹波特性 |
1.2.2 太赫兹波的应用 |
1.3 光学差频过程产生太赫兹波发展概述 |
1.4 论文主要内容 |
2 非线性光学差频过程基本理论 |
2.1 二阶非线性光学三波共线互作用理论 |
2.2 差频过程理论分析 |
2.2.1 光学差频过程 |
2.2.2 光学参量过程 |
2.2.3 光学差频过程相位匹配分析 |
2.3 级联光学差频过程产生THz波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周期极化KTiOPO_4晶体差频产生THz波的理论研究 |
3.1 准相位匹配技术理论分析 |
3.2 基于PPKTP晶体差频产生THz波概述 |
3.2.1 KTP晶体介绍 |
3.2.2 理论模型 |
3.3 基于PPKTP晶体差频产生THz波的输出特性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耦合光学参量振荡器级联差频产生THz波的理论研究 |
4.1 耦合光学参量振荡器中相位匹配理论分析 |
4.2 AFB-KTP和 LiNbO_3晶体概述 |
4.2.1 AFB-KTP晶体介绍 |
4.2.2 LiNbO_3 晶体介绍 |
4.3 基于AFB-KTP晶体耦合OPO中级联差频产生THz波 |
4.3.1 理论模型 |
4.3.2 相位匹配特性 |
4.3.3 级联差频产生THz波的输出特性 |
4.4 基于PPLN晶体耦合OPO中级联差频产生THz波研究 |
4.4.1 理论模型 |
4.4.2 相位匹配特性 |
4.4.3 级联差频产生THz波的输出特性 |
4.5 本章小结 |
5 GaP脊型波导中级联差频产生THz波的理论研究 |
5.1 GaP脊型波导中差频产生THz的相位匹配分析 |
5.1.1 理论模型 |
5.1.2 脊型波导中相位匹配分析 |
5.2 级联差频产生THz波的输出特性 |
5.3 本章小结 |
6 双轴晶体有效非线性系数及吸收特性研究 |
6.1 双轴晶体相位匹配特性 |
6.1.1 简正模方程 |
6.1.2 单色平面波在各向异性晶体中色散特性 |
6.2 双轴晶体中有效倍频极化系数的计算 |
6.2.1 双轴晶体的点群结构 |
6.2.2 双轴晶体中有效倍频极化系数计算 |
6.3 双轴晶体的吸收特性理论分析 |
6.3.1 菲涅尔方程 |
6.3.2 非线性晶体中折射率和吸收系数理论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7 基于受激电磁耦子散射同时产生多束THz波的理论研究 |
7.1 受激电磁耦子散射 |
7.2 耦合光学参量振荡器的相位匹配特性 |
7.3 受激电磁耦子散射过程非线性光学系数 |
7.4 耦合光学参量振荡器中产生THz波的输出特性 |
7.5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目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各向异性光学晶体中非共线宽带高阶倍频及广义琼斯矩阵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宽带高阶倍频技术 |
1.3 广义琼斯矩阵方法 |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创新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各向异性光学晶体 |
2.1 各向异性光学晶体的一般性质 |
2.2 琼斯矩阵 |
2.2.1 琼斯矩阵方法 |
2.2.2 斯涅尔公式 |
2.2.3 相位差的精确计算 |
2.2.4 拓展的琼斯矩阵方法 |
2.3 双折射相位匹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轴晶体中非共线宽带高阶倍频 |
3.1 非线性耦合波方程 |
3.2 非共线耦合波方程 |
3.3 非共线相位匹配角 |
3.4 有效非线性系数 |
3.5 非共线角度带宽计算 |
3.6 非共线波长带宽计算 |
3.7 计算结果与分析 |
3.7.1 四倍频1+3 模式Ⅰ型 |
3.7.2 四倍频2+2 模式Ⅰ型 |
3.7.3 五倍频1+4 模式Ⅰ型 |
3.7.4 五倍频2+3 模式Ⅰ型 |
3.7.5 四倍频1+3 模式Ⅱ型 |
3.7.6 四倍频2+2 模式Ⅱ型 |
3.7.7 五倍频1+4 模式Ⅱ型 |
3.7.8 五倍频2+3 模式Ⅱ型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义琼斯矩阵方法 |
4.1 广义琼斯矩阵及其局限性 |
4.2 本征广义琼斯矩阵方法 |
4.3 各向异性晶体的本征广义琼斯矩阵 |
4.3.1 单轴晶体 |
4.3.2 双轴晶体 |
4.4 本征广义琼斯矩阵方法的应用 |
4.4.1 光束偏振态分析 |
4.4.2 中微子振荡模拟 |
4.4.3 拓展的本征广义琼斯矩阵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学术论文和成果 |
(4)皮秒激光多焦点隐形切割脆性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机械切割脆性材料 |
1.3 激光切割脆性材料 |
1.3.1 激光熔融法切割 |
1.3.2 激光热裂法切割 |
1.4 激光特种加工脆性材料 |
1.4.1 水导激光切割法 |
1.4.2 双激光束切割法 |
1.4.3 激光多焦点切割法 |
1.4.4 超短脉冲激光切割法 |
1.4.5 激光隐形切割法 |
1.5 课题研究的来源、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1.5.1 课题的来源 |
1.5.2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第二章 激光隐形切割脆性材料理论基础 |
2.1 激光在脆性材料中的传输特性理论 |
2.2 脆性材料断裂力学基础理论 |
2.2.1 瞬态热传导理论 |
2.2.2 热弹性力学理论 |
2.2.3 脆性断裂力学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激光多焦点隐形加工系统及模拟设计 |
3.1 皮秒激光隐形加工系统 |
3.1.1 光路系统 |
3.1.2 运动系统 |
3.1.3 冷却系统 |
3.1.4 机械外力 |
3.2 激光隐形切割加工的过程 |
3.3 激光多焦点加工系统光学原理 |
3.4 激光多焦点系统的光学设计 |
3.4.1 ZEMAX软件简介 |
3.4.2 激光多焦点系统设计分析 |
3.4.3 多焦点系统的设计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皮秒多焦点隐形加工系统切割脆性材料实验研究 |
4.1 试验设备 |
4.2 检测设备 |
4.2.1 超景深显微镜 |
4.2.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4.3 实验材料的性质及准备 |
4.4 实验方法 |
4.5 皮秒激光多焦点隐形切割脆性材料实验研究 |
4.5.1 皮秒隐形切割脆性材料实验 |
4.5.2 激光功率对脆性材料表面切割质量的影响 |
4.5.3 平台速度对脆性材料表面切割质量的影响 |
4.5.4 激光频率对脆性材料切割质量的影响 |
4.5.5 激光隐形切割脆性材料过程中出现的波纹现象 |
4.6 皮秒激光多焦点隐形切割PLC晶圆实验研究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
(5)基于偏振调制的非直观显微成像远场反演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显微超分辨成像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通过条纹结构光实现超分辨成像 |
1.2.2 利用光开关荧光探针实现超分辨成像 |
1.2.3 基于偏振参数调制的非直观显微超分辨成像 |
1.2.4 小结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章 非直观成像系统近场耦合传导和远场测量解耦原理 |
2.1 引言 |
2.2 光的电磁理论基础 |
2.2.1 麦克斯韦方程组 |
2.2.2 光的波动方程 |
2.2.3 菲涅耳公式 |
2.2.4 亥姆霍兹方程的物理意义 |
2.3 物质微观结构的近场偏振耦合的基本原理 |
2.3.1 偏振光的无限长圆柱形粒子散射 |
2.3.2 偏振光在散射介质中的传播与成像 |
2.4 远场光场变化与测量反演的基本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非直观显微成像及超分辨率图像反演方法 |
3.1 引言 |
3.2 点扩散函数(PSF) |
3.2.1 点扩散函数(PSF)分析 |
3.2.2 获得PSF的方法 |
3.2.3 PSF与分辨率的关系 |
3.3 相位差与偏振调制对PSF的影响 |
3.3.1 方解石的双折射 |
3.3.2 偏振的描述 |
3.3.3 偏振与点扩散 |
3.3.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4 模式化调制下的图像读取 |
3.4.1 物质各向异性结构与光学矢量参数 |
3.4.2 若干物理模型分析 |
3.4.3 模式化调制下的图像读取 |
3.5 远-近场拟合过滤提取非直观偏振参数调制的方法 |
3.6 非直观图像超分辨率反演算法 |
3.7 非直观图像超分辨率反演效果 |
3.8 本章总结 |
第4章 非直观成像测量系统设计 |
4.1 引言 |
4.2 动态调制系统 |
4.3 分析控制软件设计 |
4.3.1 系统逻辑架构图 |
4.3.2 软件系统主界面及工作流程图 |
4.3.3 相机控制 |
4.3.4 模式化调制控制系统 |
4.3.5 拟合计算流程及光强-像素曲线拟合 |
4.3.6 保存拍摄图片和背景选择 |
4.3.7 选取计算区域 |
4.3.8 显示结果与查看图片 |
4.4 本章总结 |
第5章 非直观成像测量系统误差来源及系统标定 |
5.1 引言 |
5.2 大数值孔径物镜引起误差的补偿与对参数的标定 |
5.2.1 偏振相差表征 |
5.2.2 参数标定和误差补偿原理 |
5.2.3 模拟计算与分析 |
5.3 噪声对偏振参数调制非直观成像精度的影响 |
5.3.1 CCD噪声模型 |
5.3.2 仿真原理 |
5.3.3 仿真模型 |
5.3.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3.5 实验验证 |
5.4 传感参数标定与误差补偿 |
5.4.1 传感参数标定与误差补偿原理 |
5.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总结 |
第6章 非直观成像图像反演技术的应用 |
6.1 引言 |
6.2 远场非直观偏振参数调制显微成像与石墨烯检测技术 |
6.3 远场非直观偏振参数调制显微成像与手皮细胞检测技术 |
6.4 远场非直观偏振参数调制非直观显微成像与纸币票据防伪技术 |
6.5 总结 |
总结与展望 |
1、论文主要内容 |
2、论文主要创新 |
3、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高效短脉冲宽带激光倍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非线性频率转换概述 |
1.2 高效宽带倍频技术方案及比较 |
1.2.1 角谱色散补偿 |
1.2.2 啁啾匹配方案 |
1.2.3 准相位匹配 |
1.2.4 晶体级联方案 |
1.2.5 折返点匹配 |
1.2.6 各种倍频方案比较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非线性频率变换理论 |
2.1 耦合波方程 |
2.2 非线性光学晶体性质 |
2.2.1 各向同性介质或立方晶体 |
2.2.2 单轴晶体 |
2.2.3 双轴晶体 |
2.3 相位匹配理论 |
2.3.1 单轴晶体相位匹配计算 |
2.3.2 双轴晶体相位匹配计算 |
2.4 允许参量计算 |
2.4.1 单轴晶体允许角计算 |
2.4.2 非临界相位匹配允许参量的计算 |
2.5 几种常见的非线性光学晶体 |
2.5.1 偏硼酸钡(BBO) |
2.5.2 磷酸氧钛钾(KTP) |
2.5.3 三硼酸锂(LBO) |
2.5.4 三种晶体的比较 |
第三章 高效宽带倍频方案 |
3.1 窄带倍频 |
3.2 宽带倍频 |
3.2.1 直接倍频 |
3.2.2 光谱角色散方案原理及实现方法 |
3.2.3 晶体级联方案 |
3.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7)外腔增强激光非线性频率变换及高效窄线宽太赫兹波的产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太赫兹波简介 |
1.1.1 光学方法产生太赫兹波 |
1.1.2 电子学方法产生太赫兹波 |
1.1.3 太赫兹波的应用及特点 |
1.2 外腔增强差频THz辐射源的研究进展 |
1.3 相位匹配技术 |
1.3.1 双折射相位匹配技术 |
1.3.2 准相位匹配技术 |
1.4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波方程及LBO晶体倍频理论 |
2.1 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波方程分析 |
2.1.1 非线性介质中的波方程 |
2.1.2 三波互作用耦合波方程 |
2.1.3 Manley-Rowe关系 |
2.1.4 高斯光束倍频效率计算 |
2.2 LBO晶体I类相位匹配倍频理论 |
2.2.1 LBO晶体简介 |
2.2.2 相位匹配角计算 |
2.2.3 有效非线性系数计算 |
2.2.4 走离角和互作用角计算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外腔增强谐振腔理论及频率锁定技术 |
3.1 外腔增强技术 |
3.1.1 环形谐振腔设计 |
3.1.2 模式匹配与阻抗匹配 |
3.1.3 增强系数计算 |
3.2 外腔增强倍频绿光激光器实验 |
3.2.1 实验装置 |
3.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3 谐振腔频率锁定技术 |
3.3.1 常用的频率锁定技术 |
3.3.2 PDH技术原理 |
3.3.3 HC技术原理 |
3.3.4 频率锁定系统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性能双波长 2μm差频THz泵浦源的研究 |
4.1 全光纤 2μm掺铥单频光纤放大系统 |
4.2 2μm光纤激光放大系统线宽测量实验 |
4.3 2μm光纤激光放大系统相对强度噪声测量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单模波导结构的高亮度THz辐射源 |
5.1 晶体光纤结构设计 |
5.2 光波-THz波能量转换特性 |
5.3 THz波光束质量和亮度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基于晶体光学特性的测试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外电场作用下光折变晶体吸收谱研究现状 |
1.3 晶体定向及光轴角测量方法 |
1.3.1 晶体定向方法 |
1.3.2 传统光轴角测量方法 |
1.4 光折变晶体自泵浦相位共轭研究进展 |
1.5 本论文的工作 |
第二章 外电场作用下CSBN晶体的吸收特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外加电场对CSBN晶体吸收的影响 |
2.2.1 外电场对晶体结构的影响 |
2.2.2 电场强度对CSBN晶体吸光度的影响 |
2.3 实验配置与结果 |
2.3.1 总体描述 |
2.3.2 补充对比实验 |
2.3.3 实验现象分析 |
2.4 外加电场对吸收长度的影响 |
2.4.1 外电场对O光和e光折射率的影响 |
2.4.2 外电场对寻常光和非寻常光吸收长度的影响 |
2.5 外电场作用下光折变晶体吸收变化研究应用和意义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锥光干涉法测量双轴晶体光轴夹角和切割精度 |
3.1 锥光干涉图的描述 |
3.1.1 晶体的偏振光干涉 |
3.1.2 双轴晶体的锥光干涉图 |
3.2 利用锥光干涉图测量双轴晶体双光轴夹角 |
3.2.1 引言 |
3.2.2 实验配置 |
3.2.3 实验数据处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折变晶体自泵浦相位共轭及其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光学相位共轭的理论基础 |
4.2.1 相位共轭波的数学描述 |
4.2.2 四波混频和相位共轭波 |
4.2.3 光感应光散射与扇形效应 |
4.3 自泵浦相位共轭的作用机制 |
4.3.1 双四波混频相互作用区理论(FWM-TIR) |
4.3.2 受激光折变背向散射机制(SPB) |
4.3.3 单四波混频相互作用区-受激光折变背向散射机制(SPB-FWM) |
4.3.4 自弯曲光通道内相继四波混频多作用区机制 |
4.4 CSBN晶体自泵浦相位共轭现象的观察 |
4.4.1 实验光路配置及结果 |
4.4.2 实验现象分析 |
4.5 自泵浦相位共轭的应用—图像边缘增强 |
4.5.1 实验光路及结果 |
4.5.2 实验现象理论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5.1 主要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
附件 |
(9)KTP晶体应用于Nd:YAG1319nm激光三倍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全固态蓝光激光器的应用 |
1.2 获得蓝光激光输出的方法 |
1.3 本论文研究的全固态蓝光激光器及其意义 |
第二章 Nd:YAG的特性 |
2.1 Nd:YAG的物理、化学性能特点 |
2.2 能级结构及光谱特性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常用的非线性频率变换晶体 |
3.1 BBO、LBO和KTP晶体 |
3.1.1 BBO(β-BaB_20_4) |
3.1.2 LBO(LiB_3O_5) |
3.1.3 KTP(KTiOP04) |
3.2 晶体的比较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1319nm激光三倍频过程中相位匹配问题的分析 |
4.1 KTP晶体相位匹配问题的理论分析 |
4.1.1 单色平面波在双轴晶体中的传播 |
4.1.2 双轴晶体的相位匹配理论 |
4.1.3 双轴晶体有效非线性系数理论 |
4.1.4 KTP晶体的色散特性 |
4.2 KTP晶体用于1319nm三倍频相位匹配角和有效非线性系数的计算 |
4.2.1 1319nm激光倍频过程相位匹配角和有效非线性系数的计算 |
4.2.2 1319nm激光三倍频处相位匹配角和有效非线性系数的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激光在KTP中走离问题的分析及晶体允许角的计算 |
5.1 激光在晶体中的走离效应 |
5.1.1 走离效应对实验中激光输出效率的影响 |
5.1.2 激光在KTP晶体中走离角的计算 |
5.1.3 KTP晶体中光波相互作用长度的计算 |
5.1.4 在实验中对走离角的补偿 |
5.2 双轴晶体允许角的计算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常温条件1319nm激光三倍频的实验研究 |
6.1 泵浦源和光学耦合系统 |
6.1.1 LD作为泵浦源的一般特性 |
6.1.2 LD的光学耦合系统 |
6.2 基频光的输出 |
6.3 660nm红光激光器的实验研究 |
6.4 440nm蓝光激光器的初步研究 |
6.5 常温条件1319nm激光三倍频相位匹配角的实验研究 |
6.5.1 实验装置 |
6.5.2 相位匹配角的实验研究 |
6.6 三倍频KTP晶体相位匹配角寻找后的实验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双轴晶体光轴角计算的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电光调控透过率编码的压缩感知光谱测量研究[D]. 王爽. 中北大学, 2020(09)
- [2]级联差频产生太赫兹波的研究[D]. 王思磊.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12)
- [3]各向异性光学晶体中非共线宽带高阶倍频及广义琼斯矩阵方法[D]. 宋东升.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4]皮秒激光多焦点隐形切割脆性材料研究[D]. 庄鸿武. 江苏大学, 2017(01)
- [5]基于偏振调制的非直观显微成像远场反演理论与方法研究[D]. 刘国彦.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6]高效短脉冲宽带激光倍频技术研究[D]. 张新. 北京理工大学, 2016(11)
- [7]外腔增强激光非线性频率变换及高效窄线宽太赫兹波的产生[D]. 李惟帆. 天津大学, 2016(11)
- [8]基于晶体光学特性的测试方法及应用研究[D]. 刘善文. 山东大学, 2013(11)
- [9]KTP晶体应用于Nd:YAG1319nm激光三倍频的研究[D]. 张安. 天津大学, 2010(02)
- [10]负双轴晶体光轴角和光线轴角推导的新方法[J]. 郭丽娇,吴福全,尹延学,王庆. 激光杂志,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