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洋蕊[1](2021)在《镁基盐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房屋建筑材料中墙体材料占70%,运用绿色环保节能的墙体材料,已经成为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传统的实心粘土砖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破坏土地,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保温隔热性差,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近二十年来,国家制定了墙体材料创新、建筑节能发展规划等一系列相关政策。随着国家对建筑节能环保理念的不断倡导,实心粘土砖逐渐退出了墙体工程材料的舞台,节能环保型材料在墙体工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并在建材市场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泡沫混凝土砌块是一种可以实现保温和承重于一体的理想新墙体材料,但目前泡沫混凝土砌块的强度较低,墙体承载力方面还不满足要求。因此,研究制备一种强度高保温性好的泡沫混凝土砌块,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课题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1468049);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2018MS05047);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镁基盐粉煤灰泡沫混凝土建筑结构体系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的资助,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针对镁水泥早强高强的特点,选择镁水泥作为胶凝材料,研究了镁水泥组分对镁基盐粉煤灰泡沫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三种相同容重镁基盐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确定了镁基盐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研究结果表明,镁基盐粉煤灰泡沫混凝土水化产物的种类、微观结构与数量由镁水泥组分配比直接决定;三种镁基盐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干密度存在指数函数关系;相同干密度下氯氧镁水泥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较大,故选取氯氧镁水泥作为胶凝材料。根据氯氧镁水泥泡沫混凝土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设计了正交试验,研究了双氧水掺量、Mg O与Mg Cl2的摩尔比、粉煤灰掺量、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可再分散乳胶粉(ethylene-vinyl acetate copolymer redispersible latex powder,EVA)掺量与聚丙烯纤维掺量对氯氧镁水泥泡沫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氯氧镁水泥泡沫混凝土的基本配合比,分析了各因素对氯氧镁水泥泡沫混凝土力学性能的作用规律,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傅里叶转变红外光谱与差热-热重分析法分析了各因素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氯氧镁水泥泡沫混凝土3d与7d抗压强度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为双氧水掺量>Mg O与Mg Cl2的摩尔比>粉煤灰掺量>EVA掺量>聚丙烯纤维掺量,而28d抗压强度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略有不同,EVA掺量的影响显着性增强。各因素对氯氧镁水泥泡沫混凝土抗折强度影响的主次关系为双氧水掺量>聚丙烯纤维掺量>Mg O与Mg Cl2的摩尔比>粉煤灰掺量>EVA掺量。基于氯氧镁水泥泡沫混凝土的导热系数、收缩率试验数据,探究了不同影响因素对氯氧镁水泥泡沫混凝土物理性能的影响机理,并结合氯氧镁水泥泡沫混凝土孔结构参数,进一步分析了氯氧镁水泥泡沫混凝土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物理性能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氯氧镁水泥泡沫混凝土导热系数影响的主次关系为双氧水掺量>粉煤灰掺量>Mg O与Mg Cl2的摩尔比>聚丙烯纤维掺量>EVA掺量;随着氯氧镁水泥泡沫混凝土龄期的增加,收缩率逐渐增大,但增长速率直线下降,收缩主要集中在3d和7d龄期;复合因素抗压强度模型、导热系数模型均与孔隙率、平均孔径的回归效果显着。
胡铨铨[2](2021)在《双掺煤矸石和秸秆混凝土自保温砌体的力学及热工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响应我国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各省、市政府对建筑材料的使用也做出了一些调整,再生骨料混凝土也开始被开发利用起来,并逐步运用到建筑结构中。煤矸石的产生是在开采煤炭的过程中排放出的工业废料,随着我国对煤炭用量的增加,使得大量的煤矸石也被开采出来。煤矸石的随意堆积、弃置,不仅对耕地造成了污染,而且也将严重的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目前解决这一难题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促使煤矸石被合理、充分的再利用,国、内外在煤矸石的开发与再次利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将煤矸石作为粗骨料替代部分天然粗骨料,并在混凝土中掺入一定比例的秸秆纤维配制出双掺煤矸石和秸秆纤维混凝土。本文试验通过试验以煤矸石和秸秆纤维为变量,首先,根据配合比设计与调整以及试验结果提出最佳配合比,并采用该配合比制作出强度等级为MU10.0的双掺煤矸石和秸秆混凝土自保温砌块;其次,试验对该混凝土砌块的力学性能与热工性能进行了测试,提出了双掺煤矸石和秸秆混凝土自保温砌体的破坏形态与机理、强度设计的规范修正公式;最后,分析了建筑节能导热性,以此保证该自保温砌块既满足北方寒冷、严寒地区的力学与热工性能,又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双掺煤矸石和秸秆自保温砌块是将玉米秸秆经过机械破碎加工成粒径大约为2.5cm的絮状物,并按一定的比例与煤矸石一同加到混凝土制作成煤矸石和秸秆纤维混凝土砌块。这种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具有轻质、环保、延性好、能够延缓裂缝的开展速率以及起到一定的保温隔热效果等优点,制作成的砌块具有质量轻、保温隔热的优点,能够满足北方寒冷、严寒地区人们对于外墙保温的要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的主要研究包括:1)通过试验研究不同煤矸石和秸秆纤维掺量情况下的混凝土,检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fc)、弹性模量(E)、劈裂抗拉强度(fs)等力学性能以及导热系数,并观察记录与分析破坏形态。2)根据文献分析与统计及规范要求,确定双掺煤矸石和秸秆混凝土的试配计算公式。本文以煤矸石和秸秆纤维作为变量设计出12组配合比,煤矸石的取代率分别设置为30%、40%、50%,秸秆纤维的掺入设置为0、4%、6%、8%,通过对7d、14d、28d混凝土抗压强度测试,利用Origin软件对影响抗压强度的因素进行分析确定试验室的最优配合比。3)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小型砌块》对砌块的构造要求,提出双掺煤矸石和秸秆混凝土砌块的构造设计,并测试了双掺煤矸石和秸秆混凝土砌块的抗压强度,观察记录与分析砌块的破坏形态与机理。4)根据规范要求对该砌块的外观尺寸、含水率、质量等进行检测,其结果均能满足现行的国家标准。通过试验对砌块的抗压强度、软化系数、冻融强度、抗折强度等进行检测均能达到强度等级MU10.0的标准。5)对双掺煤矸石和秸秆混凝土砌体进行抗压、抗剪试验,并分析试验值。在现行规范的混凝土砌体抗压强度及抗剪强度设计公式基础上对规范公式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双掺煤矸石和秸秆混凝土自保温砌体的强度设计修正公式。根据得出的试验值使用软件进行分析拟合,提出混凝土砌体抗压强度的规范修正公式,其中修正系数k3为0.57,α为0.81;同时提出抗剪强度公式的规范修正公式,修正系数ks为0.087。6)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双掺煤矸石和秸秆混凝土自保温砌块的力学和热工性能进行软件模拟,对照分析模拟值与试验值,导出砌块在受力时的应力分布及裂缝发展规律;同时,分析砌块在规定热环境中的热流密度、温度梯度分布及传热系数等热工性能,并得出此砌块的热工性能明显超过国家65%的建筑节能的标准。
马千里[3](2020)在《蓖麻秸秆混凝土砌块研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蓖麻有良好的吸收重金属的性能,同时又是一种经济作物,适合在土壤重金属污染地区推广种植。然而吸收了重金属的蓖麻秸秆不能直接还田,也不能焚烧,否则会造成新的污染,因此将这些秸秆用于制作建筑材料固化再利用是最好的处理方法。首先,本文基于陶粒混凝土砌块生产工艺,通过研究和试验,提出蓖麻秸秆混凝土砌块的生产工艺,并调整蓖麻秸秆掺量,试制出多组蓖麻秸秆混凝土砌块,为后续的实验和研究做准备。其次,按照相关标准,对砌块进行了抗压强度试验,分析蓖麻秸秆掺量对砌块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与陶粒混凝土砌块的力学性能进行对比,且得出不同使用情况下满足抗压强度指标时蓖麻秸秆的最大掺量。第三,通过热工性能试验,分析蓖麻秸秆掺量对砌块传热系数的影响。最后,对蓖麻秸秆混凝土砌块的适用地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砌块生产工艺的搅拌过程中,相比陶粒混凝土砌块,蓖麻秸秆混凝土原料更容易产生分层离析现象,从而影响砌块力学性能的稳定性,因此需延长砌块搅拌时间和压振时间;随着蓖麻秸秆掺量的增加,蓖麻秸秆的混凝土砌块的抗压强度逐渐减小,所以蓖麻秸秆掺量越多,砌块承重性能越差。同样情况下,当蓖麻秸秆掺量分别为7%、10%、13%、16%、19%时,密度分别对应为1276kg/m3、1196kg/m3、1119kg/m3、1037kg/m3、960kg/m3,抗压强度分别为6.9MP、5.3MP、4.2MP、3.3MP、2.4MP。当蓖麻秸秆掺量为10%,砌块抗压强度平均值大于5.0 MP,单个砌块抗压强度最小值大于4.0 MP,密度小于1200kg/m3,满足《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GB/T15229-2011)的强度等级MU5.0;随着蓖麻秸秆掺量增加,蓖麻秸秆混凝土砌块的传热系数逐渐减小。在同样条件下,蓖麻秸秆掺量分别为7%、10%、13%、16%、19%时,其传热系数分别为1.033 W/(m2·K)、0.923 W/(m2·K)、0.801 W/(m2·K)、0.724 W/(m2·K)、0.689 W/(m2·K)。当蓖麻秸秆掺量百分比不小于13%时,在其它材料相同的情况下,蓖麻秸秆混凝土砌块比陶粒混凝土砌块(其陶粒掺量为5%,传热系数为0.89 W/(m2·K))有更好的保温隔热效果,这主要是由于随着蓖麻秸秆含量的增加,秸秆在混凝土砌块内分布更密集,从而使砌块对热量传递的阻碍作用增大,保温隔热效果增加。因此,综合考虑抗压强度和传热系数,蓖麻秸秆混凝土砌块的合适掺量为10%。满足强度等级MU5.0的蓖麻秸秆混凝土砌块适宜在严寒寒冷地区城市建筑的隔墙中推广使用,同时也适宜在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农村居住建筑外墙中推广使用。
池斌[4](2020)在《村镇低层建筑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村镇现存主流结构形式的砌体结构,受历史、技术、社会管理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一般多为无专业设计、无专业施工、依照习惯经验自行建造的低层建筑。这类建筑正常使用期间尚能满足要求,一旦遭遇地震或其他灾害则极易出现损毁现象,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与此同时,以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为基材的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经过多年的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工程应用,已成为现代砌体结构新的发展方向。随着建筑工业化、产业化的发展推进,实现非原位砌筑装配式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得到发展和应用,进一步体现出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目前,村镇低层砌体结构地震损毁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从损毁角度对结构性能和损伤机理研究仍不够深入,未能提出更适用于村镇建设、更符合村镇特点的新型结构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本文立足于村镇建设需求,基于实现村镇防灾减灾目标,采用震损资料分析、拟静力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村镇低层建筑中竖向承重墙的震损机理,提出了适宜于村镇低层建筑的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体系,并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归纳整理了多次地震村镇低层砌体结构中竖向承重墙的震损资料,总结了该类墙体的易损部位及其破坏特征,在普遍认为房屋地震损毁是结构整体性不足的共识下,对村镇低层砌体结构中竖向承重墙的震损机理开展了进一步分析。综合考虑建筑质量、地震剪力、构件承载力、构件稳定性等几方面因素和单层砌体结构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分析得到了村镇低层砌体结构中竖向承重无筋砌体墙在地震剪力不大的前提下,由于正应力不足而发生平面内损毁,由于连接构造失效和稳定性较差而发生平面外倒塌的震损机理,为有针对性提出适用于村镇建设的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体系奠定技术理论基础。(2)针对村镇低层砌体结构竖向承重墙的震损机理特点、发展需要和目标需求,提出了结合装配式技术的预应力配筋砌块砌体墙结构体系,该方案通过对墙体施加轴向预应力增加其所受的竖向压应力,从而提高墙体的在平面抗震性能;通过竖向承重墙与填充墙的刚柔连接性能一体化设计,在保证结构正常使用阶段性能的前提下设置地震作用下的破坏区域,实现改善承重墙与填充墙在地震受力过程中协同工作性能的目的。(3)为研究竖向承重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设计完成了8个试件试验,其中包含4个装配式连肢配筋砌块砌体承重墙拟静力试验和4个连肢配筋砌块砌体承重墙与填充一体化墙体拟静力试验,研究比较了预应力、承重结构截面形状和填充墙对竖向承重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破坏形态不变的前提下,预应力提高了试件的初始刚度和峰值承载力;翼缘的存在提高了试件的初始刚度和峰值承载力,改变了试件的破坏形态;实现了填充墙在试验加载前期参与整体抗侧力工作,提高了试件的初始刚度和峰值承载力,在试件过峰值承载力后,由于预设区域破坏而实现填充墙与承重结构分离,在保护填充墙的同时降低填充墙对承重结构影响的设计目标,得到了期望的破坏状态。(4)在试验研究基础上,开展了力学模型分析和有限元模拟分析工作,对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考虑灌芯砌块砌体材料受压特点的软化拉压杆模型可有效预测剪跨比小于2.0的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受剪承载力;建立了考虑界面模型的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通过与本文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竖向压应力的增加提高了新型装配式砌体墙体的峰值承载力和初始刚度,而填充块受压强度的变化对其峰值承载力影响较小。结合本文完成的试验和数值模型研究工作,给出了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设计、施工与构造措施的初步建议。
崔艳波[5](2020)在《砌块砌体抗震墙试验分析与结构地震破坏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主要对设置一定的水平钢筋网片、竖向钢筋和芯柱的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墙体进行ABAQUS有限元模拟,通过把模拟的结果与已有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来探讨设置的混凝土空心砌块墙体的本构参数是否可靠。同时在上述基础上对两个多层的砌块砌体结构模型进行地震破坏形态分析,通过对比,来模拟砌块砌体的受弯破坏。详细的研究工作如下:(1)简单介绍了混凝土空心砌块砌体结构的优点和劣势,然后阐述了混凝土空心砌块砌体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形态及其带来的危害。并介绍了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在混凝土空心砌块墙方面的研究现状以及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2)介绍了一个名为IV-AB1的混凝土空心砌块墙试件。先介绍了试件的设计要求及概况,在设计要求的基础上描述了墙体试件及其相关测试与加载仪器的制作与安装过程;然后对试件的加载制度和试验现象进行了简单的描述;最后对试验的结果做了简单的叙述。阐述了混凝土空心砌体墙常见的破坏形态,并分析了影响混凝土空心砌块墙体抗震承载力的主要因素。(3)本文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混凝土砌块试件进行非线性有限元模拟,首先提出了混凝土砌块墙体和钢筋的本构关系以及L钢梁的相关设置参数;然后对墙体模型在ABAQUS中的建模过程以及建模中每个步骤注意的事项做了详细的介绍;最后介绍了墙体在水平往复荷载下的破坏过程以及破坏形态。并通过ABAQUS后处理得到了试件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曲线,延性系数和阻尼比等各项抗震性能指标。通过这些数据,与试验得出的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同时也验证了本构参数设置的可靠性,证明用ABAQUS可以较准确的模拟混凝土空心砌块砌体结构。同时总结了ABAQUS建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该问题的解决办法。(4)采用ABAQUS对一个多层砌体结构进行了弹塑性破坏形态分析。基于上述研究的材料本构建立了两个模型,并对两个模型的基本概况做了详细的说明,两个模型分别为带钢筋和无筋的混凝土空心砌块砌体结构;然后简单介绍了地震波的选取原则以及选用的地震波,并对模型一进行了模态分析;最后对比两者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形态,分别从受压损伤和受拉损伤来讨论。可以得到,对混凝土砌块砌体配一定的水平钢筋网片和竖向插筋会提高结构的承载力,使结构发生弯曲破坏,也就是说带钢筋的砌块砌体能有效的抵抗地震作用。
邢智岩[6](2020)在《再生免浆混凝土砌块力学性能试验及砌体性能有限元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深入进行,传统的建筑规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而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型建筑,相应的,因既有建筑拆除或重建而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的建筑垃圾总量日益增多,给社会带来了严重负担。然而,我国对其处理方式比较单一,目前仍停留在露天弃置或填埋处理等方面,除了带来巨大负担以外,还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再利用问题。因此,对建筑垃圾的处理或二次利用迫在眉睫,成为国内外共同探索的课题。免浆砌体是指砌体在砌筑过程中仅依靠自身构造措施来实现砌块之间的连接,而不使用砂浆之类的粘结材料,国内外已有相关学者做过新型免浆砌块的研发,一般是通过在砌块上设置抗剪键和凹槽来实现上下层砌块之间的连接。与传统砌块相比,免浆砌块可以显着的降低工程造价,同时具有较少的现场湿作业、较高的装配程度、节约环保、缩短工期短等显着优点,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和良好的经济效益,符合国我国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综上所述,如果将建筑废料和免浆砌块结合起来,将建筑废料破碎、筛分制作成再生粗、细骨料作为免浆砌块的原材料,然后用来制备再生免浆混凝土砌块,不仅可以将建筑废料再利用,而且可以解决建筑废料的处理问题。但目前关于此类的研究尚不充分,因此本人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再生免浆混凝土砌块的研制:将工厂弃置的混凝土块破碎、筛分出粒径不同的粗、细骨料,作为再生免浆混凝土砌块的原材料,同时以粉煤灰取代再生集料中的部分细骨料或水泥,通过对7组21块再生免浆混凝土砌块的试验研究,探讨了粉煤灰的取代率(2%、4%、6%)和取代物的种类对再生免浆混凝土砌块力学性能的影响程度,找出再生免浆混凝土砌块在试验范围内粉煤灰的最优取代率和最佳取代物种类。(2)再生免浆混凝土砌块的有限元分析:根据前面的试验结果,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再生免浆混凝土砌块的力学性能进行建模分析,探讨再生免浆混凝土砌块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然后将有限元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有限元分析的准确性。(3)再生免浆混凝土砌体受力性能的有限元分析:使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再生免浆混凝土砌体的变形能力和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模拟了再生免浆混凝土砌体在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研究再生免浆混凝土砌块砌体的受力机理和再生免浆混凝土砌块的应力集中现象。(4)再生免浆砌体外包钢结构受力性能的有限元分析:采用钢结构构件与砌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对免浆砌体进行了改进,研究了内嵌免浆墙体钢结构体系在外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和变形性能。
李康[7](2020)在《装配式配筋横孔砌块砌体结构施工工法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BIM理念提出以来,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进程在我国逐步推进,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稳中有升。工厂预制、现场拼接的施工理念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使得各类装配式建筑结构迅速发展。由于施工工艺不断创新,传统现场砌筑的工艺方法展现出一系列问题,促使预制装配化配筋砌块砌体结构成为砌块结构体系的发展方向,工业产业化的施工理念与砌体结构施工特点的有机结合将成为砌体结构工业化生产的巨大优势。本文提出一种关于装配式配筋横孔砌块砌体结构的施工工法,并对横孔砌块砌体墙片吊装工艺、装配式配筋横孔砌块砌体剪力墙制作拼接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对横孔砌块砌体圈过梁平面内和平面外承载力验算,对圈过梁进行合理的设计,并提出配筋横孔砌块圈过梁的两种砌筑方法。(2)用装配式配筋横孔砌块砌体墙片的制作拼接过程来模拟装配式配筋横孔砌块砌体结构的施工过程,并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检验,墙片的制作方案即可用作工程应用中墙体的施工方案。(3)对装配式配筋横孔砌块砌体结构施工工法进行了初始方案设计,模拟了配筋横孔砌块砌体结构和配筋横孔砌块剪力墙结构的装配方案,通过对比分析可知横孔砌块可以用于多种装配式结构。
胡涛[8](2020)在《再生混凝土横孔空心砌块墙体抗压性能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对城镇化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大量的天然砂石被过度开采,与此同时产生了大量可回收利用的建筑垃圾。而这些建筑垃圾中的废弃混凝土在进行破碎、筛选、洗涤和分类后,选取合适的比例与级配混合重新制成再生粗细骨料,替换掉一定比例的天然粗细骨料,再混合水泥、水或部分天然粗细骨料搅拌而成可制成再生混凝土。再生混凝土本身作为一种绿色环保材料,本课题组将再生混凝土技术与原有普通混凝土横孔空心砌块砌体结构相结合,提出了利用再生混凝土制备横孔空心砌块,即再生混凝土横孔空心砌块,这种砌块具有工程造价低、施工效率高和可实现装配式墙体建造的特点。本文在再生混凝土横孔空心砌块墙体的抗压性能试验研究基础上,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再生混凝土横孔空心砌块墙体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将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的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介绍了有关砌体结构有限元数值分析的主要方式,结合本文模型,选取了适合再生混凝土横孔空心砌块墙体的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总结了再生混凝土横孔空心砌块墙体有限元模型建模时的所用各种材料的本构关系以及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的参数设置。(2)对3片再生混凝土横孔空心砌块墙体轴心受压模型和3片偏心受压模型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分析,得到了各墙体模型的有限元应力应变的分布情况以及墙体荷载—位移图,对比了有限元模拟和试件试验的承载力结果;研究了不同砌块厚度和不同砌块侧壁厚度对墙体有限元模型应力应变和承载力的影响;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得到的承载力计算结果对再生混凝土墙体原有的受压承载力公式进行了修正,提出了适用性更广的墙体受压性能计算方法。(3)对再生混凝土横孔空心砌块墙体进行了保温隔热效果的分析和计算,得到了再生混凝土横孔砌块墙体作为围护结构的热阻和热惰性指标;介绍了再生混凝土横孔空心砌块墙体的一般性构造施工措施、建议及施工工艺。
王铮[9](2019)在《新火山渣混凝土自保温砌块及其砌体强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土木工程结构的不断进步,轻骨料混凝土在工程领域的应用随之日益发展。使用轻骨料混凝土不仅可以减轻建筑结构的荷载、同时可以发挥其抗震、抗裂及耐火等方面的优势。目前,在我国建筑体系中已应用的轻骨料种类繁多。火山渣轻骨料资源在吉林省的储备量十分富足,已超过3000万m3,居全国第一。由自保温砌块砌筑的墙体自身即可同时满足承载力和保温隔热的需求,但在火山渣混凝土的应用中,自保温砌块的研究较少。本文进行了新型火山渣轻骨料混凝土自保温砌块的创新设计,该砌块在孔型构造以及对内填材料的填充方式上进行创新,采用无机和有机保温材料复合的方式,在满足MU10.0砌块的强度要求基础上,提高了砌块的防火、保温性能,为自保温砌块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大量文献和相关规范,确定了新火山渣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公式,并以再生粗骨料和煅烧硅藻土的掺量作为变量设计了 9组配合比。其中再生粗骨料对天然火山渣的取代率分别为0%、30%、40%,煅烧硅藻土作为胶凝材料的取代率分别为0%、3%、5%。通过28d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用Origin软件对各组试块数据进行分析得到龄期和抗压强度之间的变化规律。根据试验结果选出强度最高的三组配合比进行混凝土的导热系数和冻融循环试验。对比试验结果后得出,当再生骨料取代率为30%、硅藻土掺量为3%时火山渣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值最高达到28.8MPa,且冻融损失率最低,传热性能较好。由此确定该组配合比为制备新火山渣混凝土自保温砌块的最佳配合比。(2)新火山渣轻骨料混凝土自保温砌块孔型的构造设计。在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小型砌块》对砌块构造所规定的要求基础上,将相关文献中双排、三排孔的砌块孔型进行优化,设计出“双J”型的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三种砌块进行受压承载力和传热模拟,经分析得出“双J”型砌块的强度最高,延性最好,温度分布更加均匀,隔热能力更佳。(3)研究新火山渣轻骨料混凝土自保温砌块的热工性能。对新型火山渣混凝土自保温砌块进行热工性能理论计算,确保该砌块满足国家65%的节能标准。同时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的传热模拟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后与其他两种孔洞形式的砌块进行对比,经分析得出该砌块在规定热环境中的热流密度、温度场分布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4)研究新火山渣轻骨料混凝土自保温砌块的基本力学性能。依据现行国家标准《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对该砌块单体进行测量后得出,砌块的尺寸、重量满足标准要求,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含水率、软化系数以及冻融强度、质量损失率均优于MU10.0砌块的标准要求。(5)用Mb7.5、Mb10以及M15的砂浆分别砌筑用于抗压、抗剪强度测试的6个砌体试件。对各个砌体在承受竖向荷载时的破坏过程进行分析,将该砌体的抗压、抗剪强度试验结果与承载力理论值对比,经计算分析后得到满足该砌块砌体的破坏规律以及修正公式。
白玲[10](2019)在《新陶粒自保温砌块及其砌体的力学与热工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目前,社会经济成长速度飞快,城市建筑日新月异,伴随着新旧建筑物的更替,随后带来的便是大量的建筑废弃混凝土,这些废料占地面积逐渐扩大,已经对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此外,我国东北地区仍有90%以上的建筑在采用外墙外保温技术,填充的砌块与外贴保温材料之间的粘贴技术并不牢靠,存在较为严重的耐久性问题,而墙体自保温体系可以较好的规避这一难题。那么如何合理回收利用再生材料,改善生态环境,建造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建筑至关重要。为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达到建筑节能65%的目标,针对以上情况,本文设计了双排孔哑铃型自保温砌块,主体材料采用再生陶粒混凝土,内填材料选用再生泡沫混凝土,合理回收利用再生骨料,同时掺入陶粒等轻骨料改善砌块砌体的热工性能,通过试验研究、规范公式计算以及软件模拟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该类型砌块的力学性能与热工性能。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设计两组配合比,再生陶粒混凝土组与100%再生混凝土组,进行抗压强度与导热系数试验。再设计三组配合比,泡沫混凝土组分别掺0%、10%、20%的再生骨料,进行抗压强度与导热系数试验。试验结果得出,以掺入30%陶粒的再生混凝土作为砌块主体,掺入10%再生骨料的泡沫混凝土作内填材料的砌块,保温性能优于普通再生混凝土砌块,并提出了该砌块材料的最佳配和比。2)按国家现行标准规定,对砌块的尺寸偏差、外观质量、质量吸水率、密度等级、软化系数、干缩率、材料抗冻性、抗压强度、抗折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检测。试验结果得出,砌块的各项性能均优于规范要求,且砌块强度达到了预期强度MU7.5。根据试验结果拟合自保温砌块强度与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式,得出修正系数α。3)通过公式计算得出砌块热工性能理论值,再进行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得出,砌块传热系数分别为0.30W/(m2·K)和0.361W/(m2·K),优于普通再生混凝土砌块,且均满足严寒地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0.50W/(m2·K)的节能要求。通过计算及模拟分析得出,该哑铃形砌块块形创新科学,保温隔热性能良好。4)设计2组共6个试件,使用不同强度等级的砌筑砂浆Mb7.5、Mb10、Mb15,进行砌体轴心抗压强度试验及抗剪强度试验。根据砌体应力-应变关系、弹性模量及泊松比可知,随着砌筑砂浆强度的增大,砌体轴心抗压强度与抗剪强度均随之提高,且当砂浆强度等级为Mb10时效果最好,砌体变形能力最佳。根据试验结论拟合出该砌块砌体抗压强度的规范公式修正系数k1=0.51,a=0.76;抗剪强度的规范公式修正系数k5=0.077。5)以陶砂取代50%中砂的陶粒砂浆与普通水泥砂浆进行热工性能、抗压强度试验后对比得出,两者保温性能相差不大,而陶粒砂浆的承载力优于普通水泥砂浆约23%。通过以上试验研究分析得出,本文设计的砌块块形创新科学,砌块选用材料低碳环保,在两者的合理搭配下,砌块各项指标优于规范要求,因此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热工性能、材料抗冻性能、耐火耐水性能等等,且强度达到了预期强度MU7.5,可作为承重砌块使用,为类似砌块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参考依据。
二、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镁基盐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泡沫混凝土 |
1.2.1 泡沫混凝土的概念 |
1.2.2 泡沫混凝土的性能 |
1.2.3 泡沫混凝土的用途 |
1.3 泡沫混凝土组成成分研究现状 |
1.3.1 胶凝材料 |
1.3.2 发泡剂 |
1.3.3 矿物掺合料 |
1.3.4 外加剂 |
1.3.5 纤维 |
1.4 泡沫混凝土性能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墙体砌块发展概况 |
2.1 石砌块概况 |
2.2 土坯砖概况 |
2.3 实心粘土砖概况 |
2.4 多孔粘土砖概况 |
2.5 蒸压灰砂砖概况 |
2.6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概况 |
2.7 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概况 |
2.8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概况 |
2.9 泡沫混凝土砌块概况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镁基盐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的制备 |
3.1 试验原材料 |
3.2 镁基盐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
3.3 胶凝材料的选择 |
3.3.1 正交试验设计 |
3.3.2 极差结果分析 |
3.3.3 氯氧镁水泥组分配比分析 |
3.3.4 硫氧镁水泥组分配比分析 |
3.3.5 磷酸镁水泥组分配比分析 |
3.3.6 镁基盐粉煤灰泡沫混凝土胶凝材料对比 |
3.4 镁基盐粉煤灰泡沫混凝土性能测试方法 |
3.4.1 轻烧氧化镁活性含量测定 |
3.4.2 干密度 |
3.4.3 抗压强度 |
3.4.4 抗折强度 |
3.4.5 导热系数 |
3.4.6 收缩率 |
3.4.7 孔参数 |
3.4.8 微观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氯氧镁水泥泡沫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
4.1 正交试验设计 |
4.2 正交表 |
4.3 极差分析 |
4.3.1 抗压强度极差分析 |
4.3.2 抗折强度极差分析 |
4.4 配合比参数对氯氧镁水泥泡沫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4.4.1 双氧水掺量对抗压强度及抗折强度的影响 |
4.4.2 MgO与 MgCl_2的摩尔比对抗压强度及抗折强度的影响 |
4.4.3 EVA掺量对抗压强度及抗折强度的影响 |
4.4.4 粉煤灰掺量对抗压强度及抗折强度的影响 |
4.4.5 聚丙烯纤维掺量对抗压强度及抗折强度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氯氧镁水泥泡沫混凝土物理性能研究 |
5.1 导热系数极差分析 |
5.2 配合比参数对氯氧镁水泥泡沫混凝土物理性能的影响 |
5.2.1 双氧水掺量对导热系数及收缩率的影响 |
5.2.2 MgO与 MgCl_2的摩尔比对导热系数及收缩率的影响 |
5.2.3 EVA掺量对导热系数及收缩率的影响 |
5.2.4 粉煤灰掺量对导热系数及收缩率的影响 |
5.2.5 聚丙烯纤维掺量对导热系数及收缩率的影响 |
5.3 氯氧镁水泥泡沫混凝土孔结构研究 |
5.3.1 孔结构参数极差分析 |
5.3.2 重要影响因素分析 |
5.4 氯氧镁水泥泡沫混凝土性能与孔结构的关系 |
5.4.1 灰熵分析法 |
5.4.2 计算关联度 |
5.4.3 孔结构与抗压强度的灰熵分析 |
5.4.4 孔结构与导热系数的灰熵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2)双掺煤矸石和秸秆混凝土自保温砌体的力学及热工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秸秆混凝土发展现状 |
1.2.2 混凝土相关砌块发展现状 |
1.2.3 秸秆混凝土相关砌块研究现状 |
1.2.4 煤矸石混凝土相关砌块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双掺煤矸石和秸秆混凝土自保温配合比研究 |
2.1 配合比设计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案 |
2.1.3 设计强度 |
2.1.4 计算水灰比(W/C) |
2.1.5 单位用水量及单位水泥用量 |
2.1.6 混凝土试块浇筑及坍落度试验 |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1 秸秆混凝土试块强度测试 |
2.2.2 试验结果分析 |
2.2.3 试验结果分析 |
2.3 极限承载力计算 |
2.4 导热系数测定 |
2.5 冻融测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掺秸秆和煤矸石混凝土自保温砌块的力学性能研究 |
3.1 砌块模具制作 |
3.2 砌块尺寸偏差及外观检查 |
3.2.1 尺寸测量 |
3.3 质量吸水率及密度等级 |
3.4 砌块抗压强度试验 |
3.5 砌块抗折强度试验 |
3.6 软化系数 |
3.7 干缩率试验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掺煤矸石和秸秆混凝土自保温砌块有限元分析 |
4.1 构造设计 |
4.2 砌块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 |
4.2.1 砌块模型建立 |
4.2.2 砌块单元类型及属性 |
4.2.3 加载方式 |
4.2.4 砌块强度分析 |
4.3 热工性能分析 |
4.3.1 热工要求 |
4.3.2 热工性能分析 |
4.3.3 砌块热工性能计算 |
4.4 砌块有限元热工性能分析 |
4.4.1 砌块热工性能理论值与模拟值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掺煤矸石和秸秆混凝土自保温砌体力学性能研究 |
5.1 砌体抗压强度试验 |
5.1.1 试验设计方案 |
5.1.2 试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5.2 砌体结构抗剪强度试验 |
5.2.1 试验设计方案 |
5.2.2 试验过程 |
5.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3)蓖麻秸秆混凝土砌块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开发新型建筑材料帮助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 |
1.1.2 秸秆在建筑材料的应用 |
1.1.3 秸秆混凝土砌块制造中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秸秆混凝土砌块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秸秆混凝土砌块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蓖麻秸秆混凝土砌块的制备 |
2.1 蓖麻秸秆与混凝土混合理论基础 |
2.1.1 蓖麻秸秆与水泥相互作用机理 |
2.1.2 蓖麻秸秆削弱传热机理 |
2.2 蓖麻秸秆混凝土砌块原材料 |
2.2.1 蓖麻秸秆 |
2.2.2 蓖麻秸秆微观结构观察 |
2.2.3 蓖麻秸秆化学成分及粉碎处理 |
2.2.4 其它材料 |
2.3 蓖麻秸秆掺量设计 |
2.4 蓖麻秸秆混凝土砌块生产工艺 |
2.4.1 陶粒混凝土砌块生产工艺简介 |
2.4.2 蓖麻秸秆混凝土砌块生产工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蓖麻秸秆混凝土砌块力学性能测试 |
3.1 蓖麻秸秆混凝土砌块体积密度 |
3.2 砌块强度试验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蓖麻秸秆混凝土砌块热工性能测试 |
4.1 试验的准备 |
4.2 试验方法 |
4.3 试验仪器与步骤 |
4.4 试验数据与分析 |
4.5 蓖麻秸秆混凝土砌块热惰性指标计算式 |
4.5.1 计算各个平壁面积 |
4.5.2 计算各个平壁的热惰性 |
4.5.3 热惰性指标计算式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蓖麻秸秆混凝土砌块应用分析 |
5.1 蓖麻秸秆的原料来源 |
5.1.1 中国蓖麻产区与蓖麻秸秆产量分析 |
5.1.2 蓖麻秸秆收集模式建议 |
5.1.3 蓖麻秸秆工业化利用模式 |
5.2 蓖麻秸秆混凝土砌块在城市建筑的应用 |
5.2.1 蓖麻秸秆混凝土砌块在城市公共建筑的适用性分析 |
5.2.2 蓖麻秸秆混凝土砌块在城市居住建筑的适用性分析 |
5.3 蓖麻秸秆混凝土砌块在农村住宅的应用 |
5.3.1 适用性分析 |
5.3.2 在农村建筑使用优势 |
5.3.3 在农村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4)村镇低层建筑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村镇低层建筑抗震防灾研究现状 |
1.2.2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
1.2.3 承重墙与非承重墙连接方法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村镇低层砌体结构承重墙震损机理研究 |
2.1 引言 |
2.2 村镇低层砌体结构震损现象调研 |
2.3 村镇低层砌体结构中承重墙震损现象总结与分析 |
2.3.1 承重墙开裂现象总结与分析 |
2.3.2 承重墙倒塌现象总结与分析 |
2.4 村镇低层砌体结构承重墙震损原因力学分析 |
2.4.1 承重墙开裂成因分析 |
2.4.2 承重墙倒塌成因力学分析 |
2.4.3 竖向压应力对承重墙抗震性能影响讨论 |
2.5 村镇低层砌体结构承重墙震损机理数值模型验证 |
2.5.1 结构模型介绍 |
2.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5.3 模态计算与分析 |
2.5.4 地震作用下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 |
3.1 引言 |
3.2 村镇低层建筑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设计 |
3.2.1 村镇低层砌块砌体结构工程实践 |
3.2.2 村镇低层砌块砌体结构的结构设计方案 |
3.3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试验设计与试件制作 |
3.3.1 新型装配式砌块砌体墙试验设计概况 |
3.3.2 砌块砌体承重墙设计 |
3.3.3 刚柔连接型填充墙设计与构造 |
3.3.4 预应力配筋砌块砌体承重墙设计与构造 |
3.3.5 新型装配式砌块砌体墙材料性能试验 |
3.3.6 新型装配式砌块砌体墙试件制作 |
3.4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案 |
3.4.1 新型装配式砌块砌体结构试验装置 |
3.4.2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试验方案 |
3.5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过程描述 |
3.5.1 试件描述定义 |
3.5.2 试件BMF与BMFP试验过程描述 |
3.5.3 试件BMFT与BMFTP试验过程描述 |
3.5.4 试件IMF与IMFP试验过程描述 |
3.5.5 试件IMFT与IMFTP试验过程描述 |
3.5.6 试验特征点数据汇总 |
3.6 试件试验破坏状态与村镇低层砌体结构震损现象对比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
4.1 引言 |
4.2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试验破坏形态分析 |
4.2.1 无填充部分试件组 |
4.2.2 有填充部分试件组 |
4.2.3 填充部分对承重结构破坏形态影响分析 |
4.3 试件抗震性能典型参数分析 |
4.3.1 滞回曲线对比 |
4.3.2 初始刚度与刚度退化 |
4.3.3 位移延性系数 |
4.3.4 耗能与等效粘滞阻尼系数 |
4.3.5 试件局部变形规律 |
4.3.6 无填充部分试件组刚度计算模型讨论 |
4.4 性能水平评价指标 |
4.4.1 抗倒塌性能分析 |
4.4.2 基于位移的性能指标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数值模型分析与设计建议 |
5.1 引言 |
5.2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受剪性能模型分析 |
5.2.1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受剪破坏特征总结 |
5.2.2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软化拉压杆模型构建 |
5.2.3 软化拉压杆模型试验验证 |
5.2.4 软化拉压杆模型与已有计算公式对比 |
5.3 配筋砌块砌体承重墙有限元模型验证 |
5.3.1 材料本构模型 |
5.3.2 单元类型与网格划分 |
5.3.3 边界条件与加载方式 |
5.3.4 模拟结果验证 |
5.4 刚柔连接型填充墙-砌体承重组合墙有限元模型验证 |
5.4.1 材料本构关系 |
5.4.2 相互作用关系 |
5.4.3 网格划分与加载方式 |
5.4.4 模拟结果验证 |
5.5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参数分析 |
5.5.1 竖向压应力影响 |
5.5.2 填充块强度影响 |
5.6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建议 |
5.6.1 一般设计建议 |
5.6.2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各组分布置原则 |
5.6.3 预应力配筋砌块砌体承重墙设计建议 |
5.6.4 刚柔连接型填充墙-砌体承重组合墙设计建议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砌块砌体抗震墙试验分析与结构地震破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砌体结构的发展与研究 |
1.1.1 砌体结构的研究历史 |
1.1.2 砌体结构的特点 |
1.1.3 砌体结构的震害 |
1.2 砌块砌体结构的地震破坏形态 |
1.2.1 剪切破坏 |
1.2.2 弯曲破坏 |
1.2.3 弯剪临界破坏 |
1.3 砌块砌体结构的抗震研究现状及问题 |
1.4 问题提出及目的和内容 |
1.4.1 提出问题 |
1.4.2 本文研究内容和目的 |
1.4.3 本文技术路线 |
第2章 砌块墙试验分析和抗震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
2.1 试验试件的设计 |
2.2 试验试件的制作与安装 |
2.3 试验的加载与现象 |
2.4 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
2.5 影响墙片承载力的因素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砌块砌体墙有限元模拟分析及对比 |
3.1 材料的本构关系及损伤模型 |
3.1.1 砌体的本构关系及损伤模型 |
3.1.2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及损伤模型 |
3.1.3 钢筋的本构关系 |
3.1.4 钢梁的选取 |
3.2 有限元建模 |
3.3 第一次试验模拟结果及试验对比 |
3.3.1 第一次试验加载过程的模拟 |
3.3.2 第一次试验模拟钢筋的应力变化 |
3.3.3 第一次试验模拟的滞回曲线与试验对比 |
3.3.4 第一次试验模拟与试验数据对比 |
3.3.5 第一次试验模拟与试验位移延性变形能力对比分析 |
3.3.6 第一次试验模拟与试验耗能能力分析 |
3.4 第二次试验模拟结果及试验对比 |
3.4.1 第二次试验加载过程的模拟 |
3.4.2 第二次试验模拟的钢筋应力变化 |
3.4.3 第二次试验模拟的滞回曲线与试验对比 |
3.4.4 第二次试验模拟与试验数据对比 |
3.4.5 第二次试验模拟位移延性变形能力分析与试验对比 |
3.4.6 第二次试验模拟耗能能力分析与试验对比 |
3.4.7 模拟分析说明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砌块砌体结构的地震动力弹塑性破坏形态分析 |
4.1 有限元模型设计方案 |
4.2 地震波的选取 |
4.3 分析方法与步骤 |
4.3.1 分析方法 |
4.3.2 计算软件 |
4.3.3 分析步骤 |
4.4 建立模型 |
4.4.1 建立模型 |
4.4.2 模态分析 |
4.4.3 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
4.5 模型的破坏形态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再生免浆混凝土砌块力学性能试验及砌体性能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混凝土砌块国内外发展及应用情况 |
1.2.1 国外砌块的发展及应用情况 |
1.2.2 国内砌块的发展及应用情况 |
1.3 砌体的结构形式类别 |
1.3.1 无筋砌体 |
1.3.2 配筋砌体 |
1.3.3 组合砌体 |
1.3.4 免浆砌体 |
1.3.5 新型砌体 |
1.3.6 其他砌体 |
1.4 再生混凝土砌块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再生混凝土砌块的研究现状 |
1.4.2 国内再生混凝土砌块的研究现状 |
1.5 免浆砌体力学性能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国外研究进展 |
1.5.2 国内研究进展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再生混凝土砌块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2.1 试验目的 |
2.2 试件设计 |
2.3 试验概况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方案设计 |
2.3.3 测量与加载方法 |
2.3.4 抗压强度计算方法 |
2.3.5 抗折强度计算方法 |
2.4 试样破坏形态 |
2.5 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
2.6 抗折强度试验结果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再生免浆混凝土砌块受力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
3.1 ABAQUS软件介绍 |
3.2 本构关系 |
3.3 基本假定 |
3.4 参数设置 |
3.5 模型建立 |
3.6 抗压强度有限元结果与验证 |
3.7 抗折强度有限元结果与验证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再生免浆混凝土砌体受力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
4.1 砌块墙体本构关系 |
4.1.1 砌体受压本构关系 |
4.1.2 砌体受拉本构关系 |
4.2 新型砌体模型建立 |
4.3 模型设置及求解 |
4.3.1 分析步的创建 |
4.3.2 接触与荷载设置 |
4.3.3 网格划分 |
4.4 抗压强度结果分析 |
4.5 抗剪强度结果分析 |
4.6 再生免浆砌体外包钢结构力学性能分析 |
4.6.1 钢筋本构关系 |
4.6.2 抗压强度结果分析 |
4.6.3 抗剪强度结果分析 |
4.7 免浆砌体的应用 |
4.7.1 模型建立 |
4.7.2 分析结果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装配式配筋横孔砌块砌体结构施工工法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混凝土空心砌块砌体发展现状 |
1.2.1 国外混凝土空心砌块砌体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内混凝土空心砌块砌体的发展现状 |
1.3 装配式砌体结构的发展现状 |
1.3.1 国外装配式砌体结构的发展现状 |
1.3.2 国内装配式砌体结构的发展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装配式配筋横孔砌块砌体圈过梁的设计 |
2.1 配筋横孔砌块砌体墙体的平面外承载力 |
2.2 配筋砌块砌体圈过梁承载力计算 |
2.2.1 灌孔砌块砌体抗压强度 |
2.2.2 配筋砌块砌体过梁抗弯承载力 |
2.3 过梁的设计 |
2.3.1 装配式过梁截面形式 |
2.3.2 过梁承载力验算 |
2.4 圈过梁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 |
2.4.1 工艺流程 |
2.4.2 操作要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BIM平台构筑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的建筑信息模型研究 |
3.1 BIM软件平台的对比分析 |
3.1.1 核心建模软件 |
3.1.2 分析计算软件 |
3.1.3 可视化模拟软件 |
3.1.4 信息管理软件 |
3.2 Revit砌体建筑信息模型架构 |
3.2.1 Revit对象 |
3.2.2 Revit对象的层次 |
3.3 建设Revit砌体建筑模型族库 |
3.3.1 二维详图构件 |
3.3.2 建筑三维建模 |
3.3.3 结构三维建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装配式配筋横孔砌块砌体结构施工工法研究 |
4.1 装配式配筋横孔砌块砌体结构施工工艺概述 |
4.2 装配式配筋横孔砌块砌体结构工程做法概述 |
4.2.1 装配式配筋横孔砌块砌体结构水平结合面工程做法 |
4.2.2 装配式配筋横孔砌块砌体结构竖向结合面工程做法 |
4.2.3 装配式配筋横孔砌块砌体结构墙体吊装 |
4.3 配筋横孔砌块砌体结构施工工法 |
4.3.1 配筋横孔砌块砌体结构构件起吊、运输 |
4.3.2 预制配筋横孔砌块砌体结构安装 |
4.3.3 配筋横孔砌块砌体结构节点构造 |
4.3.4 灌浆套筒连接 |
4.3.5 配筋横孔砌块砌体构件吊装工艺流程 |
4.4 配筋砌块砌体结构构件的装配 |
4.4.1 配筋横孔砌块砌体结构构件吊装前的准备工作 |
4.4.2 配筋横孔砌块砌体结构柱的吊装 |
4.4.3 配筋横孔砌块砌体结构墙体的吊装 |
4.4.4 配筋横孔砌块砌体结构的节点连接 |
4.4.5 配筋横孔砌块砌体结构的装配过程 |
4.4.6 安全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再生混凝土横孔空心砌块墙体抗压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再生混凝土技术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再生混凝土技术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再生混凝土技术发展现状 |
1.3 空心砌块及砌体的发展现状 |
1.3.1 国外空心砌块及砌体的发展现状 |
1.3.2 国内空心砌块及砌体的发展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再生混凝土砌块砌体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 |
2.1 有限元软件分析目的 |
2.2 ABAQUS软件分析方法 |
2.3 再生混凝土墙体有限元模型 |
2.3.1 材料本构关系 |
2.3.2 混凝土的塑性损伤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再生混凝土横孔空心砌块墙体受压有限元分析 |
3.1 试验试件概况 |
3.1.1 墙体试件尺寸及材料参数 |
3.1.2 试件加载方案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1 单元类型选取 |
3.2.2 约束及接触关系 |
3.2.3 求解及网格划分 |
3.2.4 建模步骤 |
3.3 有限元模拟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3.4 墙体受压变形图分析 |
3.5 不同砌块厚度对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
3.6 不同砌块侧壁厚度对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
3.7 再生混凝土横孔空心砌块墙体受压承载力计算 |
3.7.1 试件原有承载力计算方法验算 |
3.7.2 墙体在f_2≦f_1条件下轴心受压承载力分析 |
3.7.3 墙体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方法 |
3.7.4 墙体在f_2≦f_1条件下偏心受压承载力分析 |
3.7.5 墙体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方法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再生混凝土墙体保温隔热效果和施工构造措施 |
4.1 再生混凝土横孔砌块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基本理论 |
4.1.1 材料层热阻 |
4.2 再生混凝土横孔砌块墙体保温隔热效果分析 |
4.2.1 再生混凝土横孔砌块的热工性能 |
4.2.2 再生混凝土横孔砌块墙体保温隔热性能 |
4.3 再生混凝土横孔砌块墙体的构造措施及建议 |
4.3.1 再生混凝土横孔砌块墙体构造措施 |
4.3.2 再生混凝土横孔砌块墙体构造建议 |
4.4 再生混凝土横孔砌块墙体施工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新火山渣混凝土自保温砌块及其砌体强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火山渣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2.2 自保温砌块的研究现状 |
1.2.3 硅藻土改良混凝土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章 新火山渣轻骨料混凝土材料配合比研究 |
2.1 试验方案 |
2.2 试验材料 |
2.3 配合比设计 |
2.3.1 混凝土配制强度 |
2.3.2 混凝土空心砌块水泥用量 |
2.3.3 水灰比及用水量 |
2.3.4 混凝土砂率计算 |
2.4 试验过程 |
2.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6 导热系数测试 |
2.7 抗冻性测试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火山渣混凝土自保温砌块有限元分析 |
3.1 砌块块型设计 |
3.2 砌块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 |
3.2.1 砌块模型建立 |
3.2.2 单元类型及材料属性 |
3.2.3 加载方式 |
3.2.4 砌块强度分析 |
3.3 砌块热工性能分析 |
3.3.1 热工规范要求 |
3.3.2 砌块热工理论计算 |
3.3.3 砌块热工有限元分析 |
3.3.3.1 热工有限元综述 |
3.3.3.2 热分析模拟 |
3.3.3.3 不同孔型砌块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火山渣混凝土复合自保温砌块性能研究 |
4.1 砌块模具制作 |
4.2 砌块尺寸偏差 |
4.3 质量吸水率和密度等级 |
4.4 砌块抗压强度试验 |
4.5 砌块抗折强度试验 |
4.6 砌块冻融循环试验 |
4.7 软化系数 |
4.8 干缩率测试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火山渣轻骨料混凝土自保温砌块砌体力学性能研究 |
5.1 砌体抗压强度试验 |
5.1.1 试验设计方案 |
5.1.2 试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5.1.2.1 试验过程 |
5.1.2.2 破坏形态 |
5.1.2.3 砌体轴心抗压强度 |
5.1.2.4 应力-应变关系 |
5.1.2.5 弹性模量与泊松比 |
5.2 砌体沿通缝截面抗剪强度试验 |
5.2.1 试验设计方案 |
5.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新陶粒自保温砌块及其砌体的力学与热工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砌块砌体结构研究现状 |
1.2.2 陶粒混凝土砌块研究现状 |
1.2.3 泡沫混凝土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新陶粒自保温砌块材料配合比 |
2.1 试验内容 |
2.1.1 试验设计 |
2.1.2 试验材料 |
2.1.2.1 内填再生泡沫混凝土 |
2.1.2.2 再生陶粒混凝土 |
2.1.3 试验方法与过程 |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陶粒自保温砌块基本力学性能研究 |
3.1 空心砌块的设计 |
3.1.1 空心砌块结构设计 |
3.1.2 空心砌块制备 |
3.2 砌块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3.2.1 尺寸偏差 |
3.2.2 外观质量 |
3.2.3 质量吸水率 |
3.2.4 软化系数 |
3.2.5 干缩率 |
3.2.6 材料抗冻性 |
3.2.7 抗压强度 |
3.2.7.1 试验方法 |
3.2.7.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8 抗折强度 |
3.2.8.1 试验方法 |
3.2.8.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陶粒自保温砌块热工性能研究 |
4.1 热工要求 |
4.2 砌块热工性能 |
4.2.1 热工性能理论计算 |
4.2.2 热工性能有限元模拟分析 |
4.2.3 理论与模拟分析对比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陶粒自保温砌体的力学性能研究 |
5.1 砌体轴心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
5.1.1 试验设计 |
5.1.2 试验过程 |
5.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1.3.1 砌体轴心抗压强度 |
5.1.3.2 砌体应力-应变关系 |
5.1.3.3 破坏形态 |
5.1.3.4 弹性模量与泊松比 |
5.1.4 砌体受压承载力理论分析 |
5.2 砌体沿通缝截面抗剪强度试验研究 |
5.2.1 试验设计 |
5.2.2 试验过程 |
5.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2.4 砌体受剪强度理论分析 |
5.3 陶粒砂浆 |
5.3.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5.3.2 试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镁基盐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李洋蕊.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
- [2]双掺煤矸石和秸秆混凝土自保温砌体的力学及热工性能研究[D]. 胡铨铨. 延边大学, 2021(02)
- [3]蓖麻秸秆混凝土砌块研制[D]. 马千里.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3)
- [4]村镇低层建筑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 池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5]砌块砌体抗震墙试验分析与结构地震破坏分析[D]. 崔艳波.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6]再生免浆混凝土砌块力学性能试验及砌体性能有限元分析[D]. 邢智岩.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7]装配式配筋横孔砌块砌体结构施工工法模拟研究[D]. 李康.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8]再生混凝土横孔空心砌块墙体抗压性能分析[D]. 胡涛.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9]新火山渣混凝土自保温砌块及其砌体强度研究[D]. 王铮. 延边大学, 2019(01)
- [10]新陶粒自保温砌块及其砌体的力学与热工性能研究[D]. 白玲. 延边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