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资源优势 发展天然气化工产业(论文文献综述)
刘红宇[1](2021)在《关于天然气化工发展的思考》文中指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甲烷是最简单的碳氢化合物,也是最简单的有机分子,用甲烷作为原料去转化合成较少碳原子数的有机分子或化工品,比用石油或煤炭等作为原料具有更低的能耗和更少的CO2排放,更符合环保和清洁生产的原则,天然气化工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我国适度发展天然气化工也很有必要。简述我国的能源和化工原料结构、天然气资源分布与利用状况、天然气化工目标产品的选择原则等,结合我国现行天然气利用政策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以天然气裂解制乙炔和CO/H2为龙头的产业链相对而言是较好的选择;并通过列举四种天然气化工产品方案——1,4-丁二醇、乙二醇、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甲酯、甲烷氧化偶联制乙烯,进一步展示天然气化工在一些产品和细分领域的优势。
王胜,李星月,刘竟成,向英[2](2021)在《川渝地区建设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实施路径》文中指出为了给科学制订天然气发展战略、优化中国化工产业布局提供借鉴和参考,针对川渝地区缺油多气并且烯烃对外依存度高的现状,从国家产业安全、区域经济发展、能源战略支撑等多个维度剖析了发展天然气化工尤其是天然气制烯烃的战略价值,论证了在川渝地区建设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的必要性,并从政策、资源、市场、技术、生态五个维度论证了其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川渝地区建设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从根本上解决烯烃"卡脖子"问题,是打造中国工业备份、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川渝毗邻地区经济发展、激发中国油气交易中心活力的需要,并且从政策走向、天然气资源禀赋、烯烃供需缺口、天然气化工关键技术、天然气化工配套基础和对生态环境影响等角度论证了其可行性;(2)推进川渝地区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的建设,应该坚持政府引导、科技先导、企业主导的原则,着力共建世界级天然气化工产业带、共造天然气化工自主创新高地、共护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进而提出了实施建议:(1)建立川渝地区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联席会制度;(2)编制川渝天然气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3)设立四川盆地天然气体制改革先行试验区;(4)共设天然气综合利用与精细化产业发展基金;(5)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实现路径和操作细则;(6)加快油气交易和价格生成中心建设。
罗蓝秋[3](2021)在《混改背景下W化肥公司财务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背景下,国家对“三农”问题越发重视、在化肥行业上既有“零增长”、产品转型升级等绿色发展趋势,又从本质上要求进行供给侧改革。同时国家站在国有大型企业的角度上,提出进一步深化所有制改革的建议。将化肥行业变革与国企实行混改结合后,发现此两者均对企业内部科学制定财务战略、有效配置财务资源、快速提升财务管理效益等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W化肥公司作为S省重点国有化肥类企业,并于2016年实施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成功地将以上三者背景集于一身的情况下,仍出现了连续7年间扣非净利润呈现负值,亏损值近百亿的财务管理问题,且自身发展出现停滞或落后等情况。本文以W化肥公司2016年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的公司财务数据为基础,优先分析W化肥公司具备的财务资源与能力。同时对标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国企层面提出的财务要求,找出W化肥公司现在具有的优、劣势;同时借助PESTG分析、波特五力分析等方法,对标宏观、中观背景下同类型化肥公司,得到化肥行业目前所具有的机会、威胁。最后利用SWOT分析方法综合得出目前W化肥公司的所处环境,结合公司原有战略方向与财务指标,重新制定出适合W化肥公司发展的“稳健型”财务总体战略及“差异化”财务竞争战略。并针对企业内部的劣势资源及能力,对应的提出融资、投资、资本结构、资金运营能力、财务人力资源等六个方面的职能策略。考虑到财务管理执行的困难,补充组织保障、政策保障、文化保障等方面的优化措施。
宋远扬[4](2021)在《陕西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化工产业作为陕西的支柱性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促进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既是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推动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分析既有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对陕西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水平进行研究,以期弥补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相关研究的不足,为陕西推进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提供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能源工业工程、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等理论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及理论的系统梳理,对陕西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实地调研及广泛的资料收集,对陕西及主要分区(陕北、关中、陕南)能源化工产业资源、园区及项目状况进行分析,进一步找出其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2)参考已有文献研究成果,考虑能源化工产业特点及数据的可获取性,遵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经过综合比较,构建熵权-TOPSIS模型和障碍识别模型。(3)陕西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识别。使用熵权-TOPSIS模型,从产业规模、产业创新能力、产业经济效益、产业环保水平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对陕西及主要分区(陕北、关中、陕南)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应用障碍识别模型,对陕西及主要分区(陕北、关中、陕南)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一级指标、二级指标障碍进行识别。(4)基于评价及障碍识别结果,构建出陕西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政策体系,并针对性地提出促进陕北、关中、陕南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以期丰富和完善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和系统分析理论框架,切实助推陕西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并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政策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赵悦如[5](2021)在《基于生命周期方法的乙烯生产环境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乙烯作为我国石化产业的重要支柱产品之一,受到全社会各行业的重视。“十四五”规划提出,稳妥推进乙烯原料多元化是石油和化工行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下的重要举措。化工行业在带来经济效应的同时,也同样引发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思想深入影响各行各业,环境问题引发普遍关注。结合北美页岩气革命的推动,全球乙烯工业原料结构优化更新,为提升乙烯原料竞争力带来新契机,我国迎来轻质烷烃制烯烃产业的投资热潮,乙烯原料轻质化的发展也遵循2030碳减排达峰的政策方针。然而新建投产的烷烃裂解制乙烯项目存在的环境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利用生命周期方法对我国烯烃路径工艺原料变革的环境影响展开分析,旨在为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石油化工产业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本论文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生命周期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论,对比国内不同原料来源(原油基石脑油、煤炭基甲醇、天然气基乙烷、生物基乙醇)制乙烯的环境影响发现:原料开采都承担主要环境贡献(分别占比46%,90%,43%,88%),因此选择不同原料加工方式直接影响乙烯生产环境负荷;所有影响评价指标中,人类毒性HTP指标的环境影响最大,这说明不同原料制乙烯过程都对人体健康造成显着影响;从累积能源指标分析,天然气基路径总体环境影响最低(2.12E+04 MJ),石油基路径其次(1.55E+05 MJ),其中,煤炭基路径造成的环境影响最显着(2.17E+05 MJ),约为天然气基的10倍,生物质路径的环境影响值达到(6.69E+04 MJ),但其在国内发展受原料和经济成本限制,而乙烷来源前景广阔,因此选择新兴乙烷裂解路径符合原料轻质化石化发展目标。(2)进一步分析包含运输部分的国内乙烷裂解工艺可知:天然气开采仍对各项指标造成显着影响,但酸化AP指标中,模型新增乙烷运输阶段造成了66.23%的环境负荷,这表明运输燃料的选择在未来有较大优化空间;从CML累积标准化结果对比三种典型乙烷制乙烯裂解工艺可知,乙烷脱氢工艺环境影响最大(7.82E-09),为新浦工艺(5.49E-09)和中石油工艺(6.13E-09)的1.27和1.42倍,结果表明国内脱氢工艺确实有待改进,而天然气基乙烷裂解制乙烯工艺具有明显优势,符合绿色环境发展趋势。
司传煜[6](2021)在《环境规制、政府扶持与工业企业发展 ——以中国煤化工行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政府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的重点领域。按照政策初衷划分,政府政策大体可以分为鼓励类政策和抑制类政策。其中,鼓励类政策多见于我国的各类产业政策,抑制类措施以化解产能过剩和防治污染为主。两类政策初衷迥异,影响机制比较复杂,如何理解复杂组合下的政府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煤化工行业的演化历史,与中国工业化进程和各类政府政策都密切相关。近年来,产业扶持类政策、环保政策等政府政策均有涵盖到煤化工业,为在统一框架下分析不同类政府政策影响机制提供了合适的研究样本。本文以煤化工业为例,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深入探讨了政府政策如何影响工业企业发展,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引言,主要内容是给出当前的选题背景及意义,主要的创新点和技术路线图。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内容是通过梳理现有文献找到现有研究的不足并确定研究起点。研究发现,对于产业政策和环境规制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尚未形成一致观点,这与产业异质性、区域发展水平和阶段性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第三章是我国煤化工业发展历程中的政策演变及影响,通过对我国传统煤化工的发展历史和不同阶段产业政策演变进行归纳性梳理,得到如下启示:(1)我国煤化工产业经历了引进—吸收—改进—再创新的发展历程,在技术和装备方面均较初期的依赖进口有巨大进步,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目前进入到由传统煤化工向新型煤化工转型的阶段。(2)当前我国煤化工产业仍处于转型初期,未来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第四章是环境规制对煤化工企业的影响机制研究,构建政府部门、治污企业、排污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分析博弈过程和博弈结果。在长期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提升,排污企业成本上升、市场份额缩减,治污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依据理论结果进一步构建计量模型,用实证的方法考察政府部门环境规制强度、企业环保行为和煤化工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环境规制较弱时,由于环保设备投资额大、回报周期长等原因,环保表现好的大型企业难以获得良好的市场表现,而环保表现一般的中小型企业由于成本较低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和利润;当政府部门加强环境规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央环保督察以后,对环保方面表现好的大型煤化工企业发展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加大了环保方面表现一般的中小型企业的压力,对其收入和利润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第五章的重点是研究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发展的影响。本部分构建计量模型实证考察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和转型升级的具体影响。首先,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国家工信部网站、上市公司年报、上市公司和试点地区的新闻报道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确定企业是否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及参与时间,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的企业信息,形成政府扶持(示范项目)的变量数据;其次,实证检验政府扶持(示范项目)对煤化工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用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衡量)的影响;最后,实证检验政府扶持(示范项目)对煤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用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方面,若样本企业参与了煤化工示范项目,将投入更多的经费用于支持研发创新活动,而且对申请专利数量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转型升级是个长期过程,企业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滞后3期时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第六章是世界煤化工行业发展历史及政策经验,研究表明全球煤化工产业和经历了兴衰起伏,当前仍处于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尤其是未来在全球环保共识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新煤化工产业未来将遇到环保标准的巨大考验。目前,南非、美国、日本和欧盟均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煤化工行业走向高端化的政策。值得我国借鉴的是,国家未来可持续的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应当立足于本国的能源现状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选择最适宜本国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方案,并能够有计划的持续下去,鼓励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才能在满足国内能源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第七章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总结了本文的三点主要研究结论。分别是:(1)国内外煤化工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支持。未来,清洁能源是全球各国发展的重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对煤化工业走向产业高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阶段性的环保政策不会显着影响市场效率和减少排污,只有强力且持续的环保政策才会加强企业的治污行为,让环境友好型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3)政府扶持政策通过鼓励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资来提高企业生产率,从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但这种影响有比较明显的滞后效应,对产业政策的正面影响要同时有信心和耐心。
黄晟,何雨初,李振宇[7](2019)在《“一带一路”新形势下新疆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若干思考》文中提出新疆拥有丰富的石油、煤炭和天然气储量,21世纪以来开发水平不断提升,带动了新疆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新疆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新欧亚大陆桥建设和欧亚铁路开通运输服务、中哈原油管道稳定运行、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发展,新疆在我国与中亚地区国家的交通、能源、贸易等领域合作中的作用不断突显。本文深入分析了新疆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现状、中亚国家与我国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对新疆发展石油化工和新型煤化工产业进行了态势分析,明确提出在"一带一路"新形势下,新疆发展石油和化学工业仍有较大优势,应继续拓宽资源来源,把重点放在向化工和材料转型,沿G30高速公路布局发展现代石油化工,利用新疆准东煤资源优势发展现代煤化工,走出去利用中亚国家低价天然气资源发展甲醇化工,从而推动新疆石油化学工业继续发展。
靳亚珍[8](2017)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也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产业各要素在产业间与地理空间的最优化组合与配置,是实现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基础。区域经济必须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适时推动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以实现不同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新疆位于亚欧大陆的中心,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三大线路的交汇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使其在我国西进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枢纽作用。而中亚国家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通往欧洲的前端国家,与新疆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及贸易方面的互补性奠定了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驱动空间布局优化的基础。作为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新疆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沿线国家也处在经济建设的关键节点,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区域范围内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不仅有利于实现新疆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更有利于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产业协调发展,提升整体区域竞争力。本文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立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将新疆作为经济体,研究如何通过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首先,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状况。从资源禀赋互补性、产业结构互补性、贸易互补性三方面探讨了新疆产业结构调整驱动空间布局优化的现实基础,并进一步分析了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产业结构状况与产业空间布局状况;其次,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效果测度。从产业积累水平、产业发展动力和产业带动能力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基于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了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效果,并进一步从产业结构动态变动、产业互补性两方面分析了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效果;再次,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缺陷和制约因素。从新疆与经济带沿线国家及新疆不同区域两个层面深入探讨了产业空间布局缺陷及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产业结构问题,进一步深入分析了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构调整制约因素;第四,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构调整方案。探讨了新疆产业空间布局的目标与产业结构调整重点,进而运用TOPSIS理想解法选择优势产业,从新疆与经济带沿线国家及新疆不同区域两个层面提出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总体与具体方案,进一步提出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构调整总体和具体方案;最后,探讨了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构调整对策及保障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从产业积累水平、产业发展动力及产业带动能力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新疆产业空间布局效果进行测度,得出新疆整体产业布局合理化水平较低,新疆四大产业带产业布局合理化水平存在明显差距,15个地州市产业布局合理化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各经济带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盲目竞争,重复布局。(2)通过计算区位熵与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得出新疆与中亚五国的产业空间布局效果明显,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产业内部结构看,新疆与中亚五国仍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呈现低级化发展态势。高新技术产业匮乏,尤其表现出对资源的重度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较大,产业层次较低;从产业互补性情况看,现阶段的产业空间布局没有完全实现新疆与中亚五国产业的互补性发展,没有实现区域内产业的合理有效分工,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明显。(3)运用TOPSIS理想解法选择了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势产业。得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为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纺织制造业、烟草制造业、金属矿采选业;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为服装等轻工业、化工制造业、电子机械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酒饮料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比较劣势产业为金属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等。
张晨宜[9](2016)在《基于钻石模型的四川省天然气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然气是一种优质的清洁能源和重要的化工原料。近年来,我国将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列为能源发展的重点,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撑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四川是一个拥有丰富天然气资源,具有悠久天然气开发利用历史的经济大省,天然气产业一直以来都是四川的支柱性产业。因此,如何在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推动四川天然气产业的发展,有效提高四川天然气产业的竞争力,实现四川天然气产业在我国天然气市场竞争中优势地位的获取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现有文献和课题,在论述钻石模型及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川天然气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归纳了四川天然气产业的发展现状。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竞争对手,政府五个要素层面对四川天然气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以上述要素为基础构建了天然气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四川天然气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定量评价。最后,结合分析结果和四川天然气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提升四川天然气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表明,四川天然气产业竞争力在全国主要天然气生产省区中排名第一,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其中,四川天然气产业在初级生产要素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高级生产要素还有待培育、开发;市场需求旺盛但需求结构仍需调整优化;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为天然气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但产业组织水平及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未形成良性的天然气产业竞争结构,相关天然气企业的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政府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相对落后。提升四川天然气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对策包括:加大科研投入与合作,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加强天然气供给能力建设;提高天然气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培育发展相关产业;构建天然气产业集群。深化天然气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天然气市场发展。
陈子瞻[10](2016)在《煤制油气产业竞争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煤炭是中国最主要的能源矿产资源,在中国能源矿产资源储量中的占比超过95%,这样的能源禀赋决定了中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导地位。但是近年来中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因煤炭燃烧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致使“去煤化运动”的提案呼之欲出,旨在通过将煤炭等量代换成等热值的石油或者天然气资源,通过降低煤炭消费的比例,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减少燃煤导致的空气污染。煤制油气是一门将煤炭在特定的条件和容器内直接气化,生成天然气的工艺技术。本文基于调研得到的煤制油气、煤化工企业的生产数据、财务数据和环境数据,对煤制油气产业的成本、环境影响、市场条件和产业集群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煤制油气在中国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大力加强煤制油气产业的相关建议。本研究通过多个实际案例分析煤制油气企业的总成本,包括生产成本、管理成本、税费成本和财务成本。当国际油价达到50美元/桶的时候,煤制油气便可以实现盈亏平衡,高于这个价格便可以实现盈利。煤制天然气的全成本约为2.32元/立方米,在目前的天然气市场价格下,只有微弱的利润。根据规模经济理论,只有当一个产业达到一定规模以后,才能降低成本,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聚集了相关的企业,企业间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煤制油气本质上是煤化工产业的一个分支,应与煤制甲醇、煤制烯烃和火电等传统煤化工产业集聚在一起,形成煤炭产业集群,共享煤炭资源,共用如公路、共用管道等基础设施,并形成上下游产业。笔者认为大力发展煤制油气是中国能源安全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此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原油市场对国外的依赖。同时,研究表明煤制成品油气相对于石油提取的成品油和常规天然气,具有更好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清洁度,是一种相对更清洁更高效的能源。发展煤制油气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间接煤制油工艺对原料煤品质要求较低,中国煤类结构复杂,褐煤、低阶煤含量多,应优先发展间煤制油,尤其是接煤制油产业。
二、利用资源优势 发展天然气化工产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资源优势 发展天然气化工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天然气化工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我国的能源和化工原料结构 |
2 天然气化工的优势 |
3 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状况 |
4 我国现行天然气利用政策及问题 |
4.1 我国现行天然气利用政策 |
4.2 我国天然气利用存在的问题 |
5 天然气化工目标产品的选择 |
5.1 选择原则 |
5.2 适合的产品 |
5.3 产品方案 |
5.3.1 1,4-丁二醇(BDO) |
5.3.2 乙二醇(EG) |
5.3.3 丙烯酸(AA)及甲基丙烯酸甲酯(MMA) |
5.3.4 甲烷氧化偶联制乙烯(OCM) |
6 结束语 |
(2)川渝地区建设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实施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建设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的重大意义 |
1.1 有利于打造中国产业备份系统,保障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
1.2 有利于弥补川渝产业链短板,融入推动新发展格局 |
1.3 有利于培育川渝毗邻地区支柱产业,促进川渝毗邻地区经济发展 |
1.4 有利于激发中国(重庆)油气交易中心活力,深化中国油气体制改革 |
2 建设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的可行性 |
2.1 政策视角 |
2.2 资源视角 |
2.3 市场视角 |
2.4 技术视角 |
2.5 生态视角 |
3 建设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的总体思路 |
3.1 政府引导,共同规划建设天然气化工产业带 |
3.2 科技先导,创建天然气化工自主创新高地 |
3.3 企业主导,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 |
4 政策建议 |
4.1 建立川渝地区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联席会制度 |
4.2 编制川渝天然气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
4.3 设立四川盆地天然气体制改革先行试验区 |
4.4 共设天然气综合利用与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基金 |
4.5 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协调机制 |
4.6 加快区域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
(3)混改背景下W化肥公司财务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技术路线图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一节 相关理论与概念界定 |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 |
二、战略管理理论 |
三、财务管理理论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章 W化肥公司财务战略内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W化肥公司简介 |
一、公司概况 |
二、公司股权与组织构架 |
三、基本业务构成情况 |
第二节 W化肥公司财务现状分析 |
一、融资情况分析 |
二、投资情况分析 |
三、资本结构情况分析 |
四、资金运营情况分析 |
五、财务人力资源分析 |
第三节 混改对W化肥公司财务资源能力的相关要求 |
一、关于企业盈利能力方面要求 |
二、关于企业资本结构方面要求 |
三、关于财务人力资源方面要求 |
第四节 W公司现有财务战略执行效果分析 |
一、现有财务战略内容 |
二、现有财务战略执行效果分析 |
第五节 W化肥公司现有财务资源能力分析 |
一、现有财务资源分析 |
二、现有财务能力分析 |
第四章 W化肥公司财务战略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
一、政治环境分析 |
二、经济环境分析 |
三、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四、技术环境分析 |
五、全球化环境分析 |
第二节 中观行业环境分析 |
一、现有竞争者竞争情况分析 |
二、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三、购买者议价能力分析 |
四、潜在进入者威胁分析 |
五、替代品威胁分析 |
第三节 W化肥公司财务战略SWOT分析 |
一、优势 |
二、劣势 |
三、机会 |
四、威胁 |
五、SWOT矩阵 |
第五章 混改背景下W化肥公司财务战略选择与实施 |
第一节 财务使命、愿景及目标体系 |
一、企业财务使命 |
二、企业财务愿景 |
三、企业财务目标体系 |
第二节 混改背景下W化肥公司财务总体战略选择 |
一、财务总体战略指导思想 |
二、财务总体战略选择 |
第三节 混改背景下W化肥公司财务竞争战略选择 |
一、财务竞争战略选择 |
二、财务竞争战略实现路径 |
第四节 混改背景下W化肥公司相关财务职能策略 |
一、融资策略 |
二、投资策略 |
三、资本结构策略 |
四、资金运营能力策略 |
五、财务人力资源策略 |
第五节 相关保障措施 |
一、组织保障 |
二、政策保障 |
三、文化保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陕西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产业高端化发展 |
1.2.2 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对策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产业高端化发展 |
2.1.2 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 |
2.2 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理论基础 |
2.2.1 产业价值链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技术创新理论 |
2.2.4 产业结构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陕西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陕西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
3.1.1 资源现状 |
3.1.2 产业园区现状 |
3.1.3 产业项目现状 |
3.2 陕西能源化工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
3.2.1 化工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 |
3.2.2 产业规模增长速度缓慢 |
3.2.3 产业结构不均衡 |
3.2.4 产业“三废”排放量高 |
3.3 本章小结 |
4 陕西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
4.1 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构建原则 |
4.1.2 指标的选取 |
4.1.3 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
4.2 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
4.2.1 评价方法的确定 |
4.2.2 评价步骤 |
4.3 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障碍识别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陕西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识别 |
5.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5.2 陕西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水平的评价分析 |
5.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2 陕西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
5.3 陕西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障碍识别分析 |
5.3.1 障碍度计算及结果分析 |
5.3.2 一级指标障碍识别 |
5.3.3 二级指标障碍识别 |
5.4 本章小结 |
6 陕西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对策 |
6.1 陕西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政策体系构建 |
6.1.1 行业支持政策 |
6.1.2 行业监管政策 |
6.1.3 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
6.2 陕北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对策 |
6.3 关中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对策 |
6.4 陕南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对策 |
6.5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5)基于生命周期方法的乙烯生产环境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展 |
1.2.1 传统石化原料生产环境影响的研究 |
1.2.2 乙烯生产工艺及原料经济效益的研究 |
1.2.3 环境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选题依据 |
1.4 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
1.4.1 论文研究目标 |
1.4.2 论文研究框架 |
1.4.3 技术路线 |
2 LCA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2.1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
2.1.1 目标与范围 |
2.1.2 清单分析 |
2.1.3 影响评价 |
2.1.4 结果解释 |
2.2 LCA分析软件—open LCA |
2.2.1 open LCA1.10 生命周期评价软件 |
2.2.2 open LCA1.10 操作流程 |
2.2.3 LCA评价方法介绍 |
2.3 数据来源 |
2.3.1 数据收集 |
2.3.2 数据库介绍 |
3 四种不同原料来源的乙烯生产LCA环境影响分析 |
3.1 目标与范围的确定 |
3.1.1 研究目标及意义 |
3.1.2 研究范围界定 |
3.2 清单分析 |
3.2.1 石脑油制乙烯OTE |
3.2.2 煤基甲醇制乙烯CMTE |
3.2.3 天然气基乙烷制乙烯NETE |
3.2.4 生物基乙醇制乙烯BETE |
3.3 不同影响类型的阶段分析 |
3.3.1 六种关键指标的阶段分析 |
3.3.2 原料开采阶段对比分析 |
3.3.3 乙烯制取阶段对比分析 |
3.4 不同影响类别的贡献分析 |
3.4.1 GWP100 指标贡献分析 |
3.4.2 HTP指标贡献分析 |
3.4.3 ADP_f指标贡献对比 |
3.4.4 EP指标贡献对比 |
3.4.5 AP指标贡献对比 |
3.4.6 ODP指标贡献对比 |
3.4.7 Renewable,water指标贡献对比 |
3.5 四种原料路径标准化结果分析 |
3.6 不确定性评估 |
3.6.1 文献结果与软件结果对比 |
3.6.2 蒙特卡洛不确定性分析 |
3.7 结果对比与讨论 |
3.7.1 文献结果对比 |
3.7.2 环境友好性措施和建议 |
3.8 本章小结 |
4 乙烷裂解制乙烯工艺环境影响分析及结果讨论 |
4.1 国内乙烷裂解制乙烯的LCA环境影响分析 |
4.1.1 研究目标和范围 |
4.1.2 国内乙烷模型清单分析 |
4.2 国内乙烷模型环境影响评价 |
4.3 不同阶段指标结果解释 |
4.4 国内原料开采模型指标贡献分析 |
4.5 乙烷裂解制乙烯工艺的环境影响比较 |
4.5.1 中石油工艺 |
4.5.2 新浦烯烃工艺 |
4.5.3 乙烷氧化脱氢工艺 |
4.6 三种工艺的环境影响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指标贡献分析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环境规制、政府扶持与工业企业发展 ——以中国煤化工行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一)宏观背景:中国正进入工业化后期,高质量发展是主要逻辑 |
(二)产业背景:产业集中度提升是各行业的普遍现象 |
(三)政策背景:“碳达峰、碳中和”的长期目标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主要创新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煤化工行业的相关研究进展 |
二、产业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
(一)产业政策的概念 |
(二)产业政策的有效性 |
(三)产业政策对行业的鼓励性和抑制性作用 |
三、环境规制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
(一)环境规制的概念及类型 |
(二)关于环境规制强度设定的研究 |
(三)环境规制对行业发展的可能性影响 |
(四)环境规制对企业影响的研究方法 |
四、文献评述 |
第三章 中国煤化工业发展历程及政策影响 |
一、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历史阶段 |
(一)初创时期(1914 年至20 世纪50 年代之前) |
(二)全面发展时期(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之前) |
(三)“从量到质”的转型期(20 世纪70 年代至21 世纪之前) |
(四)高质量发展阶段(21 世纪以来) |
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
(一)传统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
(二)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
三、当前煤化工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
(一)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受到环境保护的制约和水资源短缺的限制 |
(二)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受到投资结构不合理和产业布局混乱的制约 |
(三)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受到潜在技术风险和经济风险的影响 |
四、煤化工产业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环境 |
(一)煤化工行业主管部门职能及相关法律法规 |
(二)煤化工产业政策演变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环境规制对煤化工企业的影响机制研究 |
一、博弈模型:政府部门、治污企业、排污企业 |
(一)博弈主体的决策目标和决策变量 |
(二)博弈过程和结果 |
二、实证模型:环境规制、环保行为与煤化工企业发展 |
(一)样本与数据 |
(二)模型与变量 |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
(四)实证结果 |
三、实证结论的稳健性检验 |
四、环保督察的动态影响和异质性影响研究 |
五、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检验 |
六、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发展的影响 |
一、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 |
(一)样本与数据 |
(二)模型与变量 |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
(四)实证结果分析 |
(五)稳健性检验 |
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
(一)样本与数据 |
(二)模型与变量 |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
(四)实证结果分析 |
(五)稳健性检验 |
三、环境规制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发展的共同影响 |
(一)环境规制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研发创新的共同影响 |
(二)环境规制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生产率的共同影响 |
四、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世界煤化工发展历史和政策经验 |
一、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历史 |
(一)初始阶段(18 世纪后半叶~1930) |
(二)全面发展时期(1930~1945) |
(三)萧条时期(1945~1970) |
(四)新型煤化工技术发展时期(1970 至今) |
二、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
(一)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
(二)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
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煤化工产业发展状况及政策经验 |
(一)南非 |
(二)美国 |
(三)日本 |
(四)欧盟 |
四、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对策建议 |
(一)加强顶层设计,进行统筹规划 |
(二)提升环保标准,引导绿色发展 |
(三)加大政府扶持,鼓励转型升级 |
主要参考文献 |
(7)“一带一路”新形势下新疆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若干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现状 |
1.1 新疆石油、天然气和煤资源情况 |
1.2 新疆石油化工发展情况 |
1.3 新疆天然气化工发展情况 |
1.4 新疆现代煤化工发展情况 |
2“一带一路”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 |
2.1 新疆与中亚国家贸易和能源通道建设状况 |
2.2 中亚国家资源情况分析 |
2.3 中亚国家利用“一带一路”发展趋势分析 |
2.4 发展新型石油化工和现代煤化工的机遇与挑战 |
3 新疆发展石油和化学工业的若干思考 |
3.1 主要发展方向 |
3.2 对有关发展模式的探讨 |
3.2.1 沿G30高速公路发展现代石油化工 |
3.2.2 利用新疆准东煤资源优势发展现代煤化工 |
3.2.3 利用中亚国家低价天然气资源发展甲醇化工 |
3.2.4 多方拓宽资源来源, 发展低成本石油化工 |
4 结语 |
(8)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 |
1.2.2 关于产业空间布局的研究 |
1.2.3 关于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研究 |
1.2.4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产业结构 |
2.1.2 产业结构调整 |
2.1.3 产业空间布局 |
2.1.4 丝绸之路经济带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产业结构理论 |
2.2.2 产业区位理论 |
2.2.3 产业空间布局理论 |
2.3 研究范围界定 |
2.4 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空间布局互动机理 |
第三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状况 |
3.1 新疆产业结构调整驱动空间布局优化的现实基础 |
3.1.1 资源禀赋互补性 |
3.1.2 产业结构互补性 |
3.1.3 贸易互补性 |
3.2 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产业结构状况 |
3.2.1 哈萨克斯坦产业结构状况 |
3.2.2 乌兹别克斯坦产业结构状况 |
3.2.3 吉尔吉斯斯坦产业结构状况 |
3.2.4 土库曼斯坦产业结构状况 |
3.2.5 塔吉克斯坦产业结构状况 |
3.2.6 新疆产业结构状况 |
3.3 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产业空间布局状况 |
3.3.1 哈萨克斯坦产业空间布局状况 |
3.3.2 乌兹别克斯坦产业空间布局状况 |
3.3.3 吉尔吉斯斯坦产业空间布局状况 |
3.3.4 土库曼斯坦产业空间布局状况 |
3.3.5 塔吉克斯坦产业空间布局状况 |
3.3.6 新疆产业空间布局状况 |
3.4 新疆不同区域产业空间布局现状 |
3.4.1 天山北坡产业带产业空间布局状况 |
3.4.2 天山南坡产业带产业空间布局状况 |
3.4.3 北疆北部沿边产业带产业空间布局状况 |
3.4.4 南疆三地州产业带产业空间布局状况 |
第四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效果测度 |
4.1 实证方法及数据说明 |
4.1.1 实证方法 |
4.1.2 数据说明 |
4.2 变量选取与指标体系构建 |
4.2.1 变量选取 |
4.2.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2.3 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效果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 基于因子分析法对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效果的测度分析 |
4.3.1 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效果的测度 |
4.3.2 实证研究结果 |
4.4 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效果分析 |
4.5 结论分析 |
第五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缺陷及制约因素 |
5.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缺陷 |
5.1.1 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产业空间布局缺陷 |
5.1.2 新疆不同区域产业空间布局缺陷 |
5.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产业结构问题 |
5.2.1 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产业结构问题 |
5.2.2 新疆不同区域产业结构问题 |
5.3 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构调整制约因素 |
5.3.1 原有产业布局基础的制约 |
5.3.2 技术水平的制约 |
5.3.3 人力资本的制约 |
5.3.4 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
5.3.5 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的制约 |
5.3.6 政府政策的制约 |
5.3.7 外商投资的制约 |
第六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构调整方案 |
6.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目标 |
6.1.1 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 |
6.1.2 经济带经济协调发展 |
6.1.3 经济带整体经济利益提升 |
6.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构调整重点 |
6.2.1 根据资源禀赋确定优势产业 |
6.2.2 根据不同国家和区域产业结构互补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
6.2.3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
6.3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构调整总体方案 |
6.3.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总体方案 |
6.3.2 新疆与哈萨克斯坦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
6.3.3 新疆与乌兹别克斯坦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
6.3.4 新疆与塔吉克斯坦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
6.3.5 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
6.3.6 新疆与土库曼斯坦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
6.4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构调整具体方案 |
6.4.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具体方案 |
6.4.2 天山北坡产业带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
6.4.3 天山南坡产业带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
6.4.4 北疆北部沿边产业带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
6.4.5 南疆三地州产业带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
第七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构调整对策及保障措施 |
7.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
7.1.1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避免产业结构趋同 |
7.1.2 优化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提升产业结构层次 |
7.1.3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7.1.4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构建优势产业集群 |
7.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构调整保障措施 |
7.2.1 制定全面发展规划,构建完善产业合作机制 |
7.2.2 加大技术创新扶持力度,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
7.2.3 加强人力资本建设,提升人力资本素质 |
7.2.4 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
7.2.5 加强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提供政策保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表 |
(9)基于钻石模型的四川省天然气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行业特点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3.1 竞争力理论 |
1.3.2 钻石模型 |
1.4 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文献评述 |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四川天然气产业竞争的内外环境分析 |
2.1 四川天然气产业内部环境分析 |
2.1.1 四川天然气产业的地位分析 |
2.1.2 四川天然气产业发展现状 |
2.2 四川天然气产业外部环境分析 |
2.2.1 政策环境分析 |
2.2.2 经济环境分析 |
2.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2.2.4 技术环境分析 |
第3章 四川天然气产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因素分析 |
3.1 生产要素 |
3.1.1 初级要素 |
3.1.2 高级要素 |
3.2 需求条件 |
3.2.1 需求规模 |
3.2.2 需求结构 |
3.3 相关和支持性产业 |
3.3.1 上游支持性产业 |
3.3.2 下游相关产业 |
3.4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 |
3.4.1 企业战略 |
3.4.2 企业结构 |
3.4.3 竞争对手 |
3.5 政府 |
3.5.1 法律法规 |
3.5.2 相关政策 |
第4章 四川天然气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
4.1 四川天然气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4.1.2 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 四川天然气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确定 |
4.2.1 竞争力评价方法概述 |
4.2.2 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 |
4.2.3 比较对象的选取及指标数据获取 |
4.2.4 四川天然气产业竞争力的灰色关联度评价 |
4.3 四川天然气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
4.3.1 生产要素指标分析 |
4.3.2 需求条件指标分析 |
4.3.3 相关和支持性产业指标分析 |
4.3.4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指标分析 |
4.3.5 政府指标分析 |
第5章 提升四川天然气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
5.1 生产要素层面对策 |
5.1.1 加大科研投入与合作,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
5.1.2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 |
5.2 需求条件层面对策 |
5.2.1 加强天然气供给能力建设 |
5.2.2 提高天然气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
5.3 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层面对策 |
5.3.1 培育发展相关产业 |
5.3.2 构建天然气产业集群 |
5.4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层面对策 |
5.4.1 深化天然气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
5.4.2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5.5 政府层面对策 |
5.5.1 完善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
5.5.2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天然气市场发展 |
第6章 结束语 |
6.1 研究结论和成果 |
6.2 有待进一步解决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煤制油气产业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项目支撑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项目依托 |
1.2. 研究目的任务和主要创新点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相关文献综述 |
2. 煤制油气的发展历程 |
2.1. 煤制油发展历史 |
2.1.1. 直接煤制油发展历史 |
2.1.2. 间接煤制油发展历史 |
2.2. 煤制气发展历史 |
2.3. 两种液化工艺和煤制气工艺特征 |
2.4. 煤制油气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
3. 煤制油气成本分析 |
3.1. 煤制油成本及构成分析 |
3.1.1. 煤制油的总成本构成 |
3.1.2. 项目投资及折旧成本 |
3.1.3. 营业收入 |
3.2. 煤制油成本与成品油价格对比 |
3.3. 影响煤制油企业成本及收益的因素 |
3.4. 煤制气成本及构成分析 |
3.4.1. 煤制气的成本构成 |
3.4.2. 项目投资及折旧成本 |
3.4.3. 营业收入 |
3.5. 天然气市场与价格 |
3.6. 目前煤制天然气产业存在的问题 |
4. 煤制油气环境影响力分析 |
4.1. 煤制油气对环境的影响因素 |
4.2. 煤制油气及煤化工产业主要污染物分析 |
4.3. 煤制油气的环保投资分析 |
4.4. 煤制油气产业布局与当地生态容量 |
5. 煤制油气与水资源利用 |
5.1. 内蒙古的水资源分布和用水量配给 |
5.2. 新疆的水资源分布和用水量配给 |
5.3. 煤制油气的水资源消耗与布局 |
6. 煤制油气产业集群 |
6.1. 资源型产业集群理论 |
6.2. 煤炭资源分布 |
6.3. 煤制油气、煤化工产业煤炭消耗量 |
6.4. 煤制油气产业布局分析 |
6.4.1. 中国煤制油气及煤化工政策与规划概况 |
6.4.2. 中国煤制油气及煤化工发展现状 |
6.4.3. 中国煤制油气产业空间布局 |
6.5. 产品消费市场与需求 |
7. 煤制油气产业的竞争优势研究 |
7.1. 波特竞争理论 |
7.1.1.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
7.1.2. 生产要素和技术可行性 |
7.1.3. 市场需求条件 |
7.1.4. 相关支持产业 |
7.1.5. 机会与政府 |
7.2. 煤制油与石化产业投资强度对比 |
7.3. 煤制油气与煤炭其他用途对比 |
7.3.1. 煤制油气与煤化工的关键参数对比 |
7.3.2. 煤制油气与火力发电的转换效率对比 |
7.4. 煤制油气的比较优势 |
7.4.1. 煤制油气的产品性能 |
7.4.2. 煤制油气产业发展前景 |
7.5. 煤制油气SWOT分析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利用资源优势 发展天然气化工产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天然气化工发展的思考[J]. 刘红宇. 中氮肥, 2021(05)
- [2]川渝地区建设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实施路径[J]. 王胜,李星月,刘竟成,向英. 天然气工业, 2021(06)
- [3]混改背景下W化肥公司财务战略研究[D]. 罗蓝秋.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陕西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对策研究[D]. 宋远扬.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5]基于生命周期方法的乙烯生产环境影响分析[D]. 赵悦如.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6]环境规制、政府扶持与工业企业发展 ——以中国煤化工行业为例[D]. 司传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7]“一带一路”新形势下新疆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 黄晟,何雨初,李振宇. 化工进展, 2019(01)
- [8]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优化研究[D]. 靳亚珍. 石河子大学, 2017(01)
- [9]基于钻石模型的四川省天然气产业竞争力研究[D]. 张晨宜.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3)
- [10]煤制油气产业竞争力分析[D]. 陈子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