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院(系)级研究生德育模式

浅谈院(系)级研究生德育模式

一、高校院(系)级研究生德育模式简论(论文文献综述)

董文静[1](2020)在《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儒家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无可替代的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也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本价值观念,追求“君子”的优秀人格,一生不断完善自身的修养,这些文化精髓对当今的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的问题具有极大地修正与指导借鉴意义。高校体育教师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高校教育往前发展的重要力量。2019年12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突出强调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再次突出强调“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点目标与要求,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落实包含高校体育教师在内的高校教师师德水平建设。师德的建设更应扎根于传统优秀文化,汲取精华。因此,将传统儒家人文精神的精华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当中去,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是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应,更是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发展的重要一步。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从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的师德失范现象以及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入手分析,通过阐述儒家人文精神对于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修正指导作用,旨在探讨儒家人文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敬业意识薄弱、自我提升意识不强、育人意识不强等失范现象以及人文精神缺失,这不仅损害了高校体育教师的群体形象,更阻碍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表明了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亟待加强。2.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有助于继承与传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新时代师德师风的建设,也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发展战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3.儒家以人为本、仁爱、博学、笃志、终身学习、尊师重教、诚信、忧患责任意识、义利观等人文精神可为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提供有效的文化元素支持。4.以“君子”人格为指导,依据义利关系、安贫乐道、仁礼并重、自省自克、经世致用等原则,构建的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规范指标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以及66个二级指标构成,该体系可为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提供有效的方法支撑。5.以“德治”思想为指导,建立一个既包含“德性”又包含“德行”在内的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由6个一级评价指标以及45个二级评价指标构成,可为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评价提供参考。6.基于儒家人文精神提出的弘扬“人本”精神,重塑教育理念、重视“义利”精神,提升个人品质、坚定“笃行”精神,力求精业博学、坚定“乐道”精神,提升敬业意识、遵循“师道”精神,发挥榜样作用等举措,可为提升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水平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7.可通过加强政策保障、健全教育法律法规、增大师资培训资金投入、完善师德考核制度、依法实施社会舆论管控等方式保障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落实。

孙汝兵[2](2020)在《广西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需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构建与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是高校进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已经得到全国各高校的重视。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文献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广西几所学校的实证调查研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科学分析与总结,着力于解决广西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管理运行协调力度不够、协同工作机制松散化、能力提升方式欠妥与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以期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广西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更好地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全文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对文章的选题价值、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同时指出文章研究思路与文章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对选题所述的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概念进行界定,并论述了研究的学理基础,同时指出广西高校构建并完善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必要之处。第三部分针对广西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建设的基本现状,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提纲的调查方式,发现并总结各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初步构建中取得的成就,寻找其中仍旧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并深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着重通过对选题所述机制的建构与完善进行探索。从广西各高校实际情况出发,以构建并完善课程思政育人机制为中心,在管理运行机制、协同工作机制、能力提升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设对策,并将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为高校课程思政整体育人机制的建构与完善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模型。

傅雅欣[3](2020)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组织育人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文中提出研究生教育处于国民教育的顶端,是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新时代背景下,“双一流”建设的诞生及发展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带去了亘古未有的发展机遇,亦从多个视角对高层次创新人才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在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中,组织育人具有重要意义,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三全育人”理念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具体体现。研究生组织育人是以党组织为统领,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育人工作融入研究生各级各类组织中,发挥各级各类组织的育人功能,对研究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以“双一流”建设目标为导向的育人活动。本文以“研究生组织育人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实施符合高校‘双一流’建设需求的研究生组织育人”为主线,遵循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思路,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阐述了“双一流”建设与研究生组织育人的关系,认为二者能够在发展中相辅相成。其次,论述了研究生组织育人的理论依据,并对研究生组织育人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明确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组织育人的内涵、特征及功能。再次,针对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和重庆医科大学的研究生组织育人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研究生组织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研究生组织育人存在“碎片化”特征明显、党组织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和组织育人成效难突显等现象,主要原因在于研究生组织育人体系不健全、内部运行不畅、缺乏创新性等。最后,探讨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组织育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进而提出了明确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发挥团的纽带作用、提升学术组织育人影响力、加强导师立德树人以及创新研究生组织育人工作平台、内容和方式等具体路径,改善其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促进研究生组织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从而为“双一流”建设培养卓越而有灵魂的一流人才。

马白雪[4](2020)在《基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适应新媒体发展的步伐,高校在传统德育教学的基础上应注入新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式。鉴于隐性德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功能,将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作为隐性德育课程的创新突破口,促进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隐性德育课程的建设。论文以GSDATA.CN大数据分享平台上2018年9月高校微信榜单为依据,选取排名靠前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各10所,并将这20个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的隐性德育课程资源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分析。首先,对这20个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指标性隐性德育课程资源进行对比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20所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文本性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分为行为类、精神类、物质类和制度类四类,对这四类资源进行数据分析,并运用Python软件进行词频分析和情感分析,从中找出目前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对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指标性和文本性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分析,目前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在隐性德育课程影响要素方面,施教主体团队建设不完善,与受教主体互动不足;对受教主体的针对性弱,因材施教效果差;德育环境氛围营造不浓厚。二是在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内容方面,校外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率不足;校内德育资源开发力度不深,覆盖范围不广,利用效度不高;开发隐性德育课程资源时存在文本困境。三是在隐性德育课程构建路径方面,人本主义色彩缺少;功能设置不完善;多方互动不充分;传播效果不理想。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现存问题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以期为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建设隐性德育课程提供更有效的对策建议。最后,从重视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影响要素,丰富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资源内容和架设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多种路径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和实践指导。

彭扬[5](2019)在《法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是在调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规则系统,规制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实践活动,是法律、政策以及具体工作制度的集合体。党和国家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十分重视制度作用,长期以来不断以通知、意见、办法等各种制度形式推进工作深入发展。然而,以法治的视域观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仍然存在着系统性、规范性、稳定性、执行力不足等问题,一定程度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向纵深推进。尤其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大战略提出的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的法治化水平,显得尤为迫切。由此,本文提出法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优化论题,以期通过研究促进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解决。研究主要运用了规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以建国以来国家层面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制度文本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的重要论述以及法学学科理论为依据,因循“良法善治”的法治原则,整体构建分析框架,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体系构建和运行两个核心问题领域,在分析其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从法治的视角检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研究共分五章。第一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界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是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基础之上建构的规则系统,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法律、政策和具体工作规定。其以意识形态性为本质属性、以思想政治工作关系为调整对象、以对思想政治工作行为的规范为调整机制、以普遍适用性为表征、以不同程度的强制力予以实施。具有确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行为边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行为合力、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秩序的功能。第二章,法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优化的重要视域。法治具有多维意蕴,可以理解为一种治国理政方式、一种思维与方法和一种价值观。由此,以法治视域为研究视角,意味着要立足法治中国的时代背景来看待问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来破解问题、着眼法治的中国语境来把握问题。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优化置于法治视域下探讨的的内外动因在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以及高等教育法治进程推进的“外驱动”,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格局走向治理和制度有效性困境的“内驱动”。优化的理路在于,因循“良法善治”的法治原则,构建良好的制度-良好的制度得到有效运行-法治思维和方法贯穿制度构建和运行过程中,其本质是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的法治化水平。第三章,法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优化的理论依据与基本原则。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理论为遵循,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法学的学科理论为借鉴。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统筹贯穿,坚持价值优化与规范完善相促进,坚持静态构建、动态运行与环境支持相统一,坚持顶层设计、中观推进与微观应用相结合。第四章,法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体系优化。内容、形式和价值是制度体系的三个基本要素,良好的制度体系需要有完备的制度内容、适切的制度形式和良好的价值导向。研究围绕这三方面要素,全面分析了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体系发展历程,并从横向制度部门、纵向制度层级、系统制度圈层三个点位,解构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体系格局。把握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检视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体系存在的问题,包括:内容要素上,整体规划性不强、供给不充分不平衡,制度系统性有待完善;形式要素上,立法保障薄弱、标准化建设不足,制度约束力有待加强;价值要素上,价值取向失衡、价值系统未能协调发展,制度导向有待优化。并从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整体规划、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布点和配套、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法及标准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优化的策略。第五章,法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运行优化。制度执行、评估监督、主体问责是制度运行的三个环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要实现“善治”,需要形成执行有力、监督常态、问责明晰的运行格局。围绕这三个环节,本研究系统阐释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运行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制度执行力不足、制度化评估监督机制尚未形成以及问责制度有待科学化推进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提升制度执行力、构建常态化评估监督机制以及科学化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责制度的优化策略。

陈凯[6](2018)在《新时期院系基层研究生工作体系构建探索——基于清华大学等5所单位工作模式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要求高等院校加强院系基层研究生工作体系建设。文章基于清华大学等5所单位的调研数据,通过现状分析,从明确"窗口"定位,注重校院联动;深挖榜样故事,加强工作实效;配好工作队伍,落实发展保障;深化活动品牌,突出德育首位等4个方面对新时期院系研究生工作体系构建提出建议。

吴富花[7](2018)在《新时代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以湘潭大学为例》文中指出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代政党稳定、国家兴旺、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而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青年人才的主要来源。新时代下,由于国际大环境动态变化复杂、多元文化和价值取向相互冲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研究生自身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等,使得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开展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尤为迫切而重要。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且集中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某一方面;而研究具体高校整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具体的高校更有指导意义。考虑到湘潭大学在研究生的培养方面具有代表性,且涌现出了一批学生模范,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论文以湘潭大学为例开展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通过回顾湘潭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全面调查和分析其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湘潭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性的对策(含“党委领导下的‘双责双协’”对策,即导师和思政老师主导责任、教务老师和学生干部协助责任),并研究归纳了工作经验及启示,具体工作概括如下:第一,回顾了湘潭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我们概述了湘潭大学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所依据的国家指导方针,按时间顺序将湘潭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划分为“初步探索、调整改进、积极开拓”三个阶段,并对其进行了详细概述。第二,调查并获得了全面反映新时代湘潭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现状的第一手数据,分析出了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采用面对面访谈和问卷调查方式,我们获得了湘潭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现状的第一手数据,并按“研究生的整体情况、思政老师的整体情况、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制、理论课程教学、工作队伍、工作载体”六大模块进行了数据总结和详细分析,发现湘潭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总体情况良好,同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第三,针对调研发现的具体问题,我们从工作理念、管理体制、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队伍和工作载体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探索性对策。具体为:增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理念、完善校院两级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构建“双责双协”分工协同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合理运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第四,总结并归纳了湘潭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及启示,概括为:强化党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顶层设计、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优势、红色文化基因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孝文化传统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四个方面,这为新时代其它高校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借鉴。

欧阳小明[8](2017)在《研究生奖学金评定细则的校际差异及其实施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我国对以往改革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进行了完善,新出台的政策规定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我国将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并采用新的奖励政策,对此,各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隶属高校都制定了新的奖学金评定办法,而高校下设院系则制定了更为详细的研究生奖学金评定细则,然而随着奖励标准和奖励方式以及测评内容和评定方式的变化,给不同隶属高校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这不仅关系到奖助政策能否顺利施行,而且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能否有效提高,因此,对院系层面研究生奖学金评定细则的研究是必要的。本文选取一所省属高校和一所部属高校下设学院的研究生奖学金评定细则作为研究个案,分别以A学院评定细则和B学院评定细则作为本文的表述。采用电子问卷、文本分析、访谈和观察等多种调查研究方法,对两个评定细则的差异性以及各自实施所带来的影响进行综合研究,进而反思在新的研究生奖助政策下,评定细则实施与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本文主要分成六章节进行研究。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指出了研究问题的由来和研究意义,阐明了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则对我国高校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办法的相关政策做了自上而下的梳理。第三章则对两个评定细则文本进行了对比分析,探究了其差异性。第四章主要运用多种调查方法,围绕硕士研究生的读研原因和学费来源;他们对评定细则文本和评定过程的基本认知;以及评定细则对其课程学习、学术科研活动、社会实践和心理情感等几方面展开实施影响的调查研究。第五章从学院层面、细则本身、评定程序、实施环境和目标群体等五个方面对其实施影响的原因进行了一个整体的探讨。第六章则结合评定细则的实施,从多维角度反思了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经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A学院和B学院两个评定细则文本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奖励项目构成体系;奖励资金来源;奖励覆盖面和奖励标准;综合测评内容和测评权重;具体评审操作和评审时间。从实施产生的影响来看,两个学院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共性和差异性,共性在于评定细则有关测评内容和评定程序的变化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明显的导向作用;两个学院的学生对各自奖学金评定的过程并不是很满意;对研究生参与学术科研活动的激励较为明显,此外对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有明显的激励作用;但评奖时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研究生心理情绪的波动,尤其在评奖前后一两个月时间内表现较为明显。其差异性在于A学院研究生对奖学金评定过程的满意度要高于B学院,但学生对评定细则制定和实施所涉及到的参与权、话语权和知情权的诉求较高;A学院对研究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激励性要低于B学院,这与各自细则规定的不同课程成绩加分标准有关;学术科研活动方面,A学院部分研究生所表现的功利性要高于B学院,在学术期刊发表上尤为明显;评奖时B学院学生的心理情绪波动较大,较为浮躁,易产生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周炳[9](2016)在《刍议构建分级管理的研究生德育工作新模式》文中指出本文在分析研究生德育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分级管理体制下以导师为主体的研究生德育工作新模式:研究生院(部)负责研究生德育的整体管理和把控;学院负责德育工作的组织实施和落实;学科负责具体实施,制定研究生德育教育的短期和长期规划方案;导师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领航人和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张兴春[10](2015)在《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责任。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顺应和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现实问题及要求,并以此进行创新和发展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卓有成效的基础。本文旨在通过对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新问题的分析,对如何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思路、新办法、新路径。伴随着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起步与规范、恢复和改革发展等阶段,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时至今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形势发生了变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发生了变化,研究生群体有了新特点,如群体规模的快速增加、研究生个性变化、就业压力方面的情况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如经济全球化加剧、社会文化多元化凸显、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等,空前的社会变革和技术变革,在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最后,社会发展赋予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使命。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也必须有所变化和发展以适应新形势。当前,研究生思想状态主流积极健康,但也存在价值取向多元化、责任感缺失、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方面归咎于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和研究生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另一方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未能保持与当前形势足够的与时俱进,亦成为制约研究生思想素质提高的主要原因。总体上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认识、目标内容、方式方法、队伍渠道、组织制度等方面尚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要有所作为,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创新和发展。理论创新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先导,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合理借鉴西方德育理论,进行综合创新,建立适应新形势所需要的新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优化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坚持开放性、互动性和平等性原则下,制定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置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有效性的必由之路。

二、高校院(系)级研究生德育模式简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院(系)级研究生德育模式简论(论文提纲范文)

(1)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儒家人文精神
        1.3.2 高校体育教师
        1.3.3 高校体育教师师德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国内对体育教师师德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对高校体育教师师德的研究现状
        2.1.3 国内对儒家人文精神的研究现状
        2.1.4 国内对儒家文化融入体育道德的研究现状
        2.1.5 国内对儒家人文精神融入体育的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关于儒家人文精神的研究现状
        2.2.2 国外关于体育道德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归纳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4.1.1 儒家思想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
        4.1.2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整体现状
        4.1.3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的问题
        4.1.3.1 原有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乏力
        4.1.3.2 高校体育教师相关法律法规较少
        4.1.3.3 体育教师社会地位不高
        4.1.3.4 政治思想觉悟有提升空间
        4.1.3.5 爱岗敬业意识薄弱
        4.1.3.6 教师自身提升意识淡薄
        4.1.3.7 部分教师责任心缺少
        4.1.3.8 功利主义倾向
        4.1.3.9 育人意识淡薄,忽视德育工作
        4.1.3.10 学术风气不正
        4.1.3.11 部分教师精业博学程度不高
        4.1.3.12 部分教师以身作则意识淡薄
    4.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4.2.1 成就“君子”的理想人格目标
        4.2.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任务
        4.2.2.1 体现儒家“人文”精神
        4.2.2.2 突出高校体育教师特点
        4.2.2.3 强化“立德树人”思想
    4.3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原则
        4.3.1 坚持“安贫乐道”原则,实现师德与自身职业特征相统一
        4.3.2 坚持“仁礼并重”原则,实现师德与社会关系相制约
        4.3.3 坚持“自省自克”原则,实现师德与个人道德品质相统一
        4.3.4 坚持“经世致用”原则,实现师德标准的系统性、可操作性
    4.4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元素与方式
        4.4.1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元素
        4.4.1.1 以人为本
        4.4.1.2 忧患、责任、奉献精神
        4.4.1.3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4.4.1.4 自省自克
        4.4.1.5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4.4.1.6 尊师而惮,耆艾而信,知微而论
        4.4.1.7 内诚于心、外信于人
        4.4.1.8 君子义以为上
        4.4.1.9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4.4.1.10 夫子教人,各因其才
        4.4.1.11 有教无类
        4.4.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方式
        4.4.2.1 以“君子”人格为指导,构建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规范指标体系
        4.4.2.2 以“德治”思想为指导,建立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
    4.5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与保障
        4.5.1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
        4.5.1.1 弘扬“人本”精神,重塑教育理念
        4.5.1.2 重视“义利”精神,提升个人品质
        4.5.1.3 坚定“笃行”精神,力求精业博学
        4.5.1.4 坚定“乐道”精神,提升敬业意识
        4.5.1.5 遵循“师道”精神,发挥榜样作用
        4.5.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保障
        4.5.2.1 政府发挥作用,加强政策保障
        4.5.2.2 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法制保障
        4.5.2.3 加大培训投入,保障师资质量
        4.5.2.4 完善考核制度,加强学校保障
        4.5.2.5 依法管理舆论,加强社会保障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2)广西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广西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概述
    2.1 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概念
    2.2 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合力论
        2.2.3 隐性教育理论
    2.3 广西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建设必要性分析
        2.3.1 广西高校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2.3.2 广西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迫切需要
        2.3.3 服务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之需
第3章 广西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建设的基本现状
    3.1 广西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
        3.1.1 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认识有所增强
        3.1.2 课程思政育人主体的践行有所提升
        3.1.3 课程思政育人氛围的营造有所凸显
    3.2 广西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1 管理运行“少沟通,浅落实”
        3.2.2 育人方法“较传统,欠创新”
        3.2.3 育人成效“欠突出,少反馈”
    3.3 广西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协同育人机制落实程度不够
        3.3.2 教师能力提升机制不够完善
        3.3.3 育人保障机制尚未生成
第4章 广西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建设路径
    4.1 强化有协调抓落实的管理运行机制
        4.1.1 高校党委强化领导作用
        4.1.2 教学管理部门做好协调引领工作
        4.1.3 高校各二级学院做好推进落实工作
    4.2 构建高效无缝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4.2.1 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
        4.2.2 丰富协同育人工作方法
        4.2.3 打造协同育人工作场所
    4.3 夯实多维度的专业课教师能力提升机制
        4.3.1 挖掘提炼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能力
        4.3.2 提升专业课中全方位灵活融入思政元素的能力
        4.3.3 创新多形式有重点的教师培训方法的能力
    4.4 完善课程思政育人多元反馈评价机制
        4.4.1 确定考核评价内容
        4.4.2 科学设定评价主体
        4.4.3 创新考核评价方法
        4.4.4 考核评价结果运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组织育人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选题背景
        1.1 “双一流”建设的兴起
        1.2 “十大”育人体系的提出
        1.3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文献综述
        3.1 国内研究
        3.2 国外研究
        3.3 研究述评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分析法
        4.2 问卷调查法
        4.3 访谈法
    5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5.1 创新点
        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双一流”建设与研究生组织育人的关系
    1 “双一流”建设的提出与价值追求
        1.1 “双一流”建设的提出
        1.2 “双一流”建设的价值追求
    2 研究生组织育人的目标与价值
        2.1 研究生组织育人的目标
        2.2 研究生组织育人的价值探寻
    3 “双一流”建设与研究生组织育人的关系
        3.1 目标一致性
        3.2 主体契合性
        3.3 协调共进性
第三章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组织育人理论概述
    1 研究生组织育人的理论基础
        1.1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论
        1.2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观
        1.3 组织体系的行为养成理论
        1.4 协同理论的合力效应
    2 相关概念
        2.1 高校组织
        2.2 高校育人
        2.3 高校组织育人
    3 研究生组织的类型、特征和功能
        3.1 研究生组织的主要类型
        3.2 研究生组织的一般特征
        3.3 研究生组织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核心功能
    4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组织育人研究
        4.1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组织育人的含义
        4.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组织育人中的主客体关系
        4.3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组织育人的优势
第四章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组织育人现状及问题审视
    1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组织育人现状
        1.1 调查概况
        1.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组织育人存在的问题
        2.1 “碎片化”特征明显,育人合力不足
        2.2 党组织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
        2.3 研究生组织育人成效难突显
    3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组织育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研究生组织育人体系不健全
        3.2 研究生组织育人内部运行不畅
        3.3 研究生组织育人的创新性有待加强
第五章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升研究生组织育人成效的对策
    1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组织育人的指导思想
        1.1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2 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立场
        1.3 贯彻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
    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组织育人的原则
        2.1 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2.2 实现研究生育人环节的互融互通
    3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组织育人的路径探索
        3.1 明确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3.2 发挥团的纽带作用,提升团学组织凝聚力
        3.3 提升研究生基层学术组织育人的影响力
        3.4 加强导师立德树人,发挥导师育人职责
        3.5 创新研究生组织育人工作平台、内容和方式
结束语
附录一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4)基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国家重视新媒体发展的政策导向
        1.1.2 微信公众平台功能增强的发展趋势
        1.1.3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低效的现实困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隐性德育课程及其资源研究现状
        1.3.2 关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研究现状
        1.3.3 关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隐性德育课程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分析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
    1.6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隐性德育课程与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德育
        2.1.2 隐性课程
        2.1.3 隐性德育课程
        2.1.4 隐性德育课程资源
        2.1.5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2.2 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理论基础
        2.2.1 基础理论
        2.2.2 知识借鉴
    2.4 隐性德育课程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在联系
第三章 基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现状分析
    3.1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指标性的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分析
        3.1.1 头像
        3.1.2 自定义菜单
        3.1.3 WCI指数
        3.1.4 粉丝及其数量
        3.1.5 多平台同主体账号
        3.1.6 原创性
        3.1.7 活跃度
    3.2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文本性的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分析
        3.2.1 四类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数据统计
        3.2.2 四类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词频分析
        3.2.3 四类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情感分析
    3.3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存在问题
        3.3.1 隐性德育课程影响要素方面
        3.3.2 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内容方面
        3.3.3 隐性德育课程建设路径方面
    3.4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外部原因
        3.4.2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内部原因
第四章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4.1 重视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影响要素
        4.1.1 加强施教主体团队建设
        4.1.2 打造隐性德育环境
        4.1.3 满足受教主体需求
    4.2 丰富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隐性德育课课程建设的资源内容
        4.2.1 挖掘家庭隐性德育课程资源
        4.2.2 拓宽学校隐性德育课程资源
        4.2.3 延伸社会隐性德育课程资源
    4.3 架设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多种路径
        4.3.1 人文式的思想路径
        4.3.2 多元式的生产路径
        4.3.3 网状式的互动路径
        4.3.4 渗透式的传播路径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在隐性德育课程建设中具有明显优势
        5.1.2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中的存在问题
        5.1.3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
        5.1.4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对策建议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5)法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问题缘起
        (一)基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时代回应
        (二)基于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研究深入的理论推动
        (三)基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实践中的问题破解
    二、相关研究现状及本研究指向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本研究指向
    三、逻辑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逻辑结构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价值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价值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界析
    一、对制度概念的理解
        (一)多元视角下的制度概念
        (二)对制度概念的解读与把握
    二、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内涵、特性及相关概念辨析
        (一)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内涵
        (二)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特性
        (三)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与相关概念辨析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内涵、类型及功能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内涵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形式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功能
第二章 法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优化的重要视域
    一、关于法治与法治视域
        (一)一种治国理政方式:立足法治中国时代背景来看待问题
        (二)一种思维与方法: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法来破解问题
        (三)一种价值观:着眼法治的中国语境来把握问题
    二、法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优化驱动分析
        (一)国家战略驱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二)教育环境驱动:高等教育法治进程推进
        (三)工作转型驱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格局走向治理
        (四)现实问题驱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面临有效性困境
    三、法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优化理路
        (一)有良好的制度
        (二)良好的制度得到有效运行
        (三)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贯穿在制度构建与运行中
第三章 法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优化理论依据与基本原则
    一、法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优化理论依据
        (一)以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理论为遵循
        (二)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的重要论述为指导
        (三)以法学的学科理论为借鉴
    二、法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优化基本原则
        (一)坚持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统筹贯穿
        (二)坚持价值优化与规范完善相统一
        (三)坚持静态构建、动态运行与环境支持相促进
        (四)坚持顶层设计、中观推进与微观应用相结合
第四章 法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体系优化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体系要素及其关系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内容要素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形式要素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价值要素
        (四)各要素间关系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体系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改革开放以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的探索
        (二)改革开放以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的发展
        (三)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体系格局现状的把握
    三、法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体系问题检视
        (一)制度体系整体规划不足
        (二)制度内容供给不充分不平衡
        (三)制度形式规范性约束力较弱
        (四)制度价值取向失衡
    四、法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体系优化策略
        (一)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整体规划
        (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横向布点与纵向配套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法及标准化建设
第五章 法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运行优化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运行构成与分析
        (一)制度执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运行必经途径
        (二)评估监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运行关键环节
        (三)主体问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运行刚性保障
    二、法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运行问题的检视
        (一)制度执行力有待加强
        (二)制度化评估监督机制尚未形成
        (三)问责制度有待进一步科学推进
    三、法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运行优化路径
        (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执行力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执行常态化评估监督机制
        (三)科学化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责制度
结论
    一、重要研究结论
    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新时期院系基层研究生工作体系构建探索——基于清华大学等5所单位工作模式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院系研究生工作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 研究生管理模式变革的要求
    2. 研究生群体特点及其心理特征要求
    3. 新时代下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要求
二、研究生工作现状分析
    1. 全国共青团新媒体运营中心构建团学小厨运营机制
    2. 北京科技大学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注意强调“归属意识”
    3. 北京交通大学注重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
    4. 北京师范大学注重研究生工作体系建设
    5. 清华大学注重研究生党建和学术软环境的建设
三、院系研究生工作体系构建建议
    1. 明确“窗口”定位, 注重校院联动
    2. 深挖榜样故事, 加强工作实效
    3. 配好工作队伍, 落实发展保障
    4. 深化活动品牌, 突出德育首位

(7)新时代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以湘潭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相关概念的说明及界定
    1.2 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3 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意义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内容安排及创新之处
        1.5.1 主要研究方法
        1.5.2 主要内容安排
        1.5.3 创新之处
第2章 湘潭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回顾
    2.1 湘潭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简况
    2.2 湘潭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指导方针概述
        2.2.1 研究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相关文件概述
        2.2.2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发展的相关文件概述
    2.3 湘潭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初步探索阶段(1978年-1989年)
    2.4 湘潭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调整改进阶段(1989年-2006年)
    2.5 湘潭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开拓阶段(2006年-至今)
        2.5.1 研究生工作部主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2006年-2016年7月)
        2.5.2 学生工作部主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2016年7月-2017年10月)
        2.5.3 研究生工作部再次主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2017年10月-至今)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湘潭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调研及分析
    3.1 调研方式和问卷设计及收发情况
        3.1.1 调研方式
        3.1.2 问卷设计及收发情况
    3.2 湘潭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数据分析
        3.2.1 参与问卷调查的研究生的整体情况及分析
        3.2.2 参与问卷调查的思政老师的整体情况及分析
        3.2.3 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制的调查数据及分析
        3.2.4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调查数据及分析
        3.2.5 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调查数据及分析
        3.2.6 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调查数据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加强和改进湘潭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
    4.1 增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理念
        4.1.1 树立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的榜样引领形象
        4.1.2 了解研究生群体及个体差异而因人施教
        4.1.3 引导研究生开展三自教育
    4.2 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制
    4.3 充分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4.3.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4.3.2 依托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势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4.3.3 努力创新教学方式
        4.3.4 合理采用考核方法
    4.4 构建院(系)分工协同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4.4.1 增进研究生导师的主导作用
        4.4.2 加强研究生思政老师的直接作用
        4.4.3 发挥研究生教务老师的协助作用
        4.4.4 培养研究生干部的促进作用
    4.5 合理运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
        4.5.1 重视网络建设以充分发挥互联网引导作用
        4.5.2 开展社会实践以促进研究生思想与行为的统一
        4.5.3 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
        4.5.4 提升研究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以为研究生再次启航接力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湘潭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5.1 强化党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顶层设计
    5.2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优势
    5.3 红色文化基因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
        5.3.1 红色文化的内涵
        5.3.2 红色文化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
        5.3.3 湘潭大学所处地域红色文化资源情况
        5.3.4 红色文化基因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5.4 孝文化传统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
        5.4.1 孝文化的内涵
        5.4.2 孝文化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价值
        5.4.3 孝文化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5.5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一 1978-2017年湘潭大学研究生历年招生人数统计表
附录二 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发展历程简表
附录三 调查问卷
附录四 访谈记录整理稿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研究生奖学金评定细则的校际差异及其实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问题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
        1.2.1 研究生
        1.2.2 奖学金及研究生奖学金
        1.2.3 研究生奖学金评定细则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3.3 已有文献研究简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我国普通高校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办法的发展概述
    2.1 “自费”和“公费”并存时期(1991-2005 年)
    2.2 试点院校全面收费时期(2006-2013 年)
    2.3 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阶段(2014 年-至今)
3 A学院和B学院评定细则文本的校际差异
    3.1 A学院与B学院评定细则的文本分析
        3.1.1 A学院评定细则文本解读
        3.1.2 B学院评定细则文本解读
    3.2 A学院和B学院评定细则的差异性阐释
        3.2.1 奖励项目构成体系
        3.2.2 奖励资金来源
        3.2.3 奖励覆盖面和奖励标准
        3.2.4 综合测评内容和测评权重
        3.2.5 具体评审操作和评审时间
4 A学院和B学院评定细则实施影响的现状调查
    4.1 研究生的基本情况描述
    4.2 对评定细则文本和评定过程的基本认知
    4.3 对研究生课程学习的影响
    4.4 对研究生学术科研活动的影响
    4.5 对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
    4.6 对研究生心理情感方面的影响
    4.7 调查结果总结
5 两个学院评定细则实施影响的原因探析
    5.1 学院层面
        5.1.1 研究生奖学金的价值理念差异明显
        5.1.2 对奖学金评定工作的指导力度欠佳
    5.2 细则本身
        5.2.1 评定细则的制定过程缺乏利益群体意愿表达
        5.2.2 评定细则文本内容协调难度大
    5.3 评定程序
        5.3.1 评定通知传达的方式欠佳
        5.3.2 实施评定的具体操作工作不完善
        5.3.3 评选结果的公示存在争议
    5.4 实施环境
        5.4.1 外部环境中受期刊杂志潜规则的诱惑大
        5.4.2 内部环境中受学院综合因素影响明显
    5.5 目标群体
        5.5.1 对评定细则的关注度有高有低,呈现时效性
        5.5.2 对评定细则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
6 关于评定细则的实施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6.1 评定细则的制定和实施需因地制宜,充分了解目标群体意愿
    6.2 优化研究生导师制,促进导师主体有效指导和监督
    6.3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明晰奖学金的价值导向
7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框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研究生教育的起步(1949-1966)
        二、研究生教育的恢复与改革发展(1978-1999)
        三、进入新世纪后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2000至今)
    第二节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发展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步与规范(1949-1966)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恢复和改革发展(1978-1999)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阶段(2000至今)
    第三节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反思
        一、决策反思
        二、管理反思
        三、研究反思
第二章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第一节 研究生群体的新特点
        一、年龄跨度较大
        二、心理发展个体差异增大
        三、群体规模迅猛增长
        四、个性趋于多样化
        五、就业压力增大
    第二节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变化
        一、经济全球化加剧
        二、社会文化多元化凸显
        三、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四、德育思潮的发展趋势
        五、培养目标的新要求
    第三节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 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
        二、部分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缺失
        三、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不一致
        四、科研学术道德有待提高
        五、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六、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衔接性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泛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陈旧
        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健全,渠道不畅通
        五、部分教育工作者理念落后
        六、部分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发挥不够
第四章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资源的整合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定
        二、唯物辩证法普遍原理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三、人的本质学说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第二节 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一、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德育理论
        二、传统德育文化在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三、传统德育文化在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运用
    第三节 合理借鉴西方德育理论
        一、西方当代德育理论流派分析
        二、当代西方德育理论的特点
        三、当代西方德育理论对于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第五章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的优化
    第一节 坚持科学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二、互动性原则
        三、平等性原则
    第二节 制定明确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两个维度
        二、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第三节 设置合理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理性的要求
        二、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采取有效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
        二、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第六章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创新
    第一节 深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
        一、构建科学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二、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
    第二节 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
        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三、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和干预机制
    第三节 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合理安排
        一、构建科学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
        二、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三、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考评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四、高校院(系)级研究生德育模式简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D]. 董文静.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2]广西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研究[D]. 孙汝兵.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2)
  • [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组织育人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D]. 傅雅欣.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4]基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研究[D]. 马白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5]法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优化研究[D]. 彭扬.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8)
  • [6]新时期院系基层研究生工作体系构建探索——基于清华大学等5所单位工作模式的分析[J]. 陈凯. 改革与开放, 2018(19)
  • [7]新时代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以湘潭大学为例[D]. 吴富花. 湘潭大学, 2018(02)
  • [8]研究生奖学金评定细则的校际差异及其实施影响研究[D]. 欧阳小明.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9]刍议构建分级管理的研究生德育工作新模式[J]. 周炳. 新西部(理论版), 2016(13)
  • [10]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张兴春. 南京师范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浅谈院(系)级研究生德育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