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贺氏菌及相关质粒耐药性调查分析

志贺氏菌及相关质粒耐药性调查分析

一、志贺氏菌的耐药性与相关质粒的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蒋梦雪[1](2021)在《鸭屠宰场中细菌的耐药性及qnrB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抗生素作为生长促进剂、细菌性疾病治疗药物被广泛用于畜禽业中,由于抗生素的乱用及滥用,细菌耐药基因产生,并可通过食物链传递至人体。本课题旨在研究家禽屠宰场中肉鸭和蛋鸭的抗生素耐药情况,并探讨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B的水平传播机制。(1)分别采集屠宰场待宰区中蛋鸭和肉鸭的粪便混合样及污水混合样,通过宏基因组测序从整体角度对肉鸭源样品和蛋鸭源样品的微生物结构及微生物耐药性进行分析。在微生物结构分布上,细菌、真菌、古细菌、病毒皆有所检出,其中,细菌为主要组成成分(90%以上)。在细菌属的分类学水平上,肉鸭源细菌的主要菌属为嗜冷杆菌属、不动杆菌属、食酸菌属、棒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蛋鸭源细菌的主要菌属为棒杆菌属、嗜冷杆菌属以及不动杆菌属。在微生物耐药性上,本次分析共匹配到320种耐药基因对应78种抗生素,肉鸭源微生物和蛋鸭源微生物共同含有287种耐药基因对应71种抗生素耐药,两者的前4种抗生素耐药类型都为大环内酯、万古霉素、林可酰胺、杆菌肽,耐药基因检出都以大环内酯类外排泵基因mac B和杆菌肽外排泵基因bcr A为主,其余耐药基因丰度皆不超过0.1%。此外,肉鸭源微生物含有21种特有基因耐药基因对应8类抗生素耐药,而蛋鸭源微生物则含有12种特有耐药基因对应4类抗生素耐药。宏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肉鸭源样品中微生物丰度高于5%的细菌种类多于蛋鸭源样品,肉鸭源微生物的抗生素耐药基因种类比蛋鸭源微生物丰富,但蛋鸭源微生物的总耐药基因相对丰度更高。(2)利用K-B药敏实验和PCR技术探究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表型构成及耐药基因型分布情况,以此评估两待宰区的细菌耐药性差异。通过16s r RNA技术分别从肉鸭待宰区、蛋鸭待宰区中鉴定出70株、192株肠杆菌,其中大肠埃希氏菌为优势菌(70%以上),其余菌属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奇异变形杆菌、阴沟肠杆菌以及志贺氏菌,肉鸭源细菌和蛋鸭源细菌的肠杆菌菌群分布相似。K-B实验表明,在9大类24种抗生素中,本次分离的多重耐药菌都对苯唑西林、阿莫西林耐药率最高(98%以上),都对美罗培南、米诺环素、多粘菌素的耐药率最低(6%以下),此外,蛋鸭源重度耐药菌(细菌对实验所用抗生素中的16种以上耐药)比例为6.2%,高于肉鸭源重度耐药菌(1.5%)。PCR耐药基因检测结果表明,9大类耐药基因中检出率最高的分别为sul1(磺胺类)、fos X(磷霉素类)、aac(6’)-Ib-cr(氨基糖苷类)、mcr-1(多粘菌素类)、cat A3(氯霉素类)、tet A(四环素类)、erm A(大环内酯类)、bla TEM(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类)和qnr S(喹诺酮类)。蛋鸭源细菌的耐药基因检出率与肉鸭源细菌存在差异,实验发现蛋鸭源细菌对aac(6’)-Ib-cr、mcr-1、flo R的检出率显着较高,肉鸭源细菌则对bla CTX-M的检出率显着较高(P<0.05),其它耐药基因的检出率无显着差异。K-B实验和PCR实验均表明,蛋鸭源细菌的耐药形势更严峻。(3)以分离自蛋鸭待宰区的qnrB阳性菌为研究对象,通过质粒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通过接合转移实验验证了qnrB基因位于质粒上并可进行水平转移。从接合子中提取的质粒p2008-qnrB属于Inc FIIk型质粒,其骨架区被多个外源插入区打断,外源插入区内含有耐药基因为aac(3)-IId、bla TEM-1b、flo R、tet(A)、arr3、dfr A27、aac(6’)-Ib-cr、aad A16、sul1、qnrB2、mph(A)、aph(3’)-Ia等,都集中于MDR区。在质粒p2008-qnrB中,qnrB2由ISCR1-qnrB2-sul1-IS6100转座单元带入,IS6100的存在可促进qnrB2在细菌染色体、质粒之间的进行转移从而传播抗性。此外,ISCR1-qnrB2-sul1-IS6100转座单元的上游为整合子In1021,可与qnrB2共存并共同转移,促进qnrB2的传播,其携带的aac(6’)-Ib-cr耐药基因可与qnrB2共同表达,提高细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水平。本课题发现在该鸭屠宰场待宰区中,蛋鸭源细菌的耐药情况更加严重,对蛋鸭源细菌的耐药质粒p2008-qnrB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可知,qnrB耐药基因以质粒为载体,通过整合子In1021以及ISCR1、IS6100等可移动元件,促进了qnrB及细菌耐药性的传播。本课题为养鸭业的合理用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对延缓细菌耐药性传播及保障食品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张立伟[2](2021)在《河北地区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文中指出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程度越来越严重,已对畜禽安全生产和人类健康及公共卫生构成了极大威胁,全球对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及传递相关问题极为关注。本研究从河北地区病鸡肝脏分离大肠杆菌,通过生化试验、16S r RNA基因测序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K-B法测定其药物敏感性,PCR方法检测其血清型和毒力基因,同时检测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Plasmid 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PMQR)、超广谱内酰胺酶基因(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和整合子整合酶基因。参考系统发育群分类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sequence typing,MLST)方法,对大肠杆菌进行分群,本研究旨在阐明河北地区鸡源大肠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分子流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结果如下:1.56株大肠杆菌生化表型分为8种,以B4为主。血清型分为11种,O78、O2、O157和O1为优势血清型,分别占26.79%、23.21%、17.86%和14.29%。2.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26株,其中EHEC、EAEC和ETEC,分别占76.92%、15.38%和7.69%。56株大肠杆菌携带15种肠道外大肠杆菌毒力基因,fim C和Omp A携带率均为100%;aat A、yij P、irp2、mat和iss的检出率分别为98.21%、98.21%、98.21%、96.43%和92.86%。铁转运相关基因(iro N、fyu A、iuc D和irp2)检出率均高于80%。3.45株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为58.93%~80.36%,携带qnr S、qnr B和aac(6′)-Ib-cr,比率分别为82.22%、4.44%和4.44%。41株大肠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呈现为多重耐药,主要携带blaCTX-M-9、blaCTX-M-1、blaCTX-M-8、blaCTX-M-25、bla OXA、blaSHV和blaTEM,其中blaCTX-M-65基因亚型和blaCTX-M-55型检出率最高。4.56株大肠杆菌分为22种ST型,其中ST1199、ST1200、ST1201、ST1202、ST1203、STN1、STN2和STN3为新型ST型,ST88(12.5%)、ST85(10.71%)和ST243(10.71%)型为优势型。系统发育群检测到D、B2、B1、A群,其分别占42.86%、25%、21.43%和10.71%。41株PMQR大肠杆菌有19种ST型。质粒携带blaCTX-M大肠杆菌有16种ST型,优势型为ST85(16.67%)和ST243(16.67%)。综上所述,河北地区鸡源大肠杆菌O血清型多样,毒力因子种类繁多,普遍携带qnr S和blaCTX-M耐药基因,后者主要以blaCTX-M-55、blaCTX-M-65和blaCTX-M-14为优势耐药基因亚型,MLST分型中检测到6种新型ST型,为河北地区鸡源耐药性致病大肠杆菌病的有效防控及其耐药性及传递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张瑶[3](2021)在《裂解酶P26ly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生物被膜清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物被膜是由蛋白质、DNA和多糖组成的被基质包裹的细菌聚集性结构群落。与浮游生物相比,生物被膜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要高出10~1000倍,并且几乎所有的微生物在形成生物被膜后,对绝大多数抗生素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噬菌体裂解酶是噬菌体在感染细菌后期表达的一类细胞壁水解酶,对多种细菌均有杀菌作用且不易产生耐药性,能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并加以降解清除,使之有望成为新型的抗菌物质。本文以通过宏病毒组测序获得的裂解酶基因P26ly序列为基础,利用PCR扩增方法鉴别出含有此基因的噬菌体株,并研究该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同时对裂解酶基因P26ly进行了克隆表达,研究裂解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并探索其对生物被膜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裂解酶基因P26ly对应的噬菌体为SP26,该噬菌体属于有尾噬菌体目,长尾噬菌体科,在pH为5~8,温度为4~40℃时活性较高。裂解酶P26ly分子量为17 k Da,最适酶活温度和pH值分别为37℃和7.5,Mg2+、K+离子对酶有激活作用,裂解酶浓度为75μg/mL时能够裂解宿主菌细胞壁,并对多种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裂解酶P26ly浓度为75μg/mL时,其分别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共孵育后,未形成明显的生物被膜状,菌体分散、密度低,能够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其分别与已形成生物被膜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孵育后,通过XTT法结合荧光染色观察,可以发现生物被膜中的被膜菌的活菌数显着降低;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裂解酶P26ly作用后生物被膜的细胞被破坏,引起细胞质内容物溶出,并导致细胞变形。说明裂解酶对生物被膜具有较好的清除作用。进一步将裂解酶P26ly与抗生素阿莫西林联合使用后,发现生物被膜的清除效果更佳,说明两者联用的杀菌效果比单独使用更显着。综上所述,裂解酶P26ly能够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同时对已经形成的生物被膜有降解作用。裂解酶P26ly与抗生素阿莫西林联用后,能够降低抗生素的使用量。表明裂解酶P26ly有望成为新型的抗菌物质,本研究为抗生素的替代技术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付世杰[4](2020)在《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评价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细菌感染会导致人体产生疾病,长期使用抗生素会使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严重会引发超级细菌的产生,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细菌对广谱抗生素的抗药性已成为全球性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快速准确地评估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已成为研究重点。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技术具有样品制备简单、灵敏度高、不受水影响的优点,在微生物检测中应用广泛。本研究通过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建立一种快速检测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试验(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test,AST)的方法,通过体外实验分析拉曼光谱强度的变化进而评价不同抗生素对细菌的影响。将大肠杆菌O157:H7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与不同抗生素作用后利用适配体与细菌特异性结合,并在表面原位还原银纳米粒子,进行拉曼光谱检测,可以在1小时内快速检测到抗生素的最低抑制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在2小时时,发现在抗生素浓度低于MIC的情况下拉曼信号强度升高,微量抗生素作用下细菌数量增多,此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确定MIC值,并且利用拉曼光谱发现了微量抗生素刺激细菌增长的现象,这将为今后新药评价提供指导。本研究通过构建生物发光福氏志贺氏菌活体模型并进行环丙沙星治疗处理来观察发光信号,进而测定动物体内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首先,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对感染小鼠的脏器研磨液中发光福氏志贺氏菌进行检测,发现在有效抗生素浓度作用下,小鼠体内细菌拉曼光谱信号强度降低,细菌生长得到抑制,然后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仪连续监测感染组和治疗组中小鼠体内发光细菌光信号的变化,在抗生素浓度低于MIC的情况下,可以发现发光信号增强的现象,说明此时细菌数量增长,活体成像技术所得结果与拉曼光谱检测结果一致,利用活体发光成像技术验证了拉曼光谱检测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的结果,也为临床抗生素剂量使用提供了新的参考。

唐伟欣[5](2020)在《好氧堆肥对畜禽养殖粪污中抗生素耐药整合子的影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兽用抗生素在集约化畜禽养殖业上使用量的日渐上升,使得抗生素污染日益严重,而耐药菌及耐药基因的出现更使得人们愈来愈聚焦于这一新兴的污染物。本研究以多耐药菌及耐药基因为研究对象,调查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中多耐药菌的污染状况,解析养殖粪污中主要耐药整合子的结构组成,分析高温好氧堆肥过程对养殖粪污中多耐药菌及其整合子的去除规律,为更好的控制养殖来源耐药基因在环境内的横向转移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主要结论如下:首先,本研究选取12个典型养殖场及其粪污堆肥厂,采集新鲜粪污和有机肥成品样品,通过添加8种抗生素培养多重耐药菌,并分析不同粪肥来源的多耐药菌的丰度及其多样性的差异。细菌计数结果表明:对于抗四环素、恩诺沙星、磺胺甲恶唑和泰乐菌素(A类),以及抗氟苯尼考、氨苄西林、头孢噻呋及粘杆菌素(B类)的两类多重耐药菌污染状况(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排序均为鸡粪>猪粪>牛粪,粪源有机肥中可培养的多重耐药菌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均有所下降,说明堆肥是一种控制多重耐药细菌的有效手段。基于16S rDNA序列扩增子测序的细菌群落结构分析表明:不同抗生素的多耐药菌群的多样性也有所不同,在α多样性中,A类多耐药菌的多样性最高的是蛋鸡粪源,而在B类中,猪粪源多耐药菌的多样性是最高的;在β多样性中,A类多耐药菌样本间群落差异最小是牛粪源,而猪粪源中的B类多耐药菌各样本间群落差异是最小的。多耐药菌在有机肥中物种丰度、多样性都小于养殖粪便,说明堆肥可以有效减少A和B类多耐药菌的种类和多样性。A、B类多重耐药菌菌群在门水平上主要分布在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unidentified-Enterobacteriaceae是A类可培养的多耐药菌的优势属,而B类可培养的多耐药菌种类少且优势属为Myroides。然后,分离纯化了 126株多耐药菌,并开展了基于16S rDNA序列比对的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基于药敏试验的耐药性特征分析,进一步对其耐药整合子的种类及结构进行解析。结果表明:从养殖粪便中分离的多重耐药菌主要集中在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这四个门中,其中,对于A类多重耐药菌的优势属为肠杆菌属,;而B类多重耐药菌的优势属为志贺菌属。药敏实验结果表明,养殖动物粪便中的A类多重耐药菌均对养殖常用抗生素如氯霉素类、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磺胺类、四环素类、大环内脂类抗生素等都有着较高的耐药性;而对氨基糖苷类和头孢类抗生素有着较高的敏感率。而B类多耐药菌虽然分离菌株较少,但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均很高。通过对Ⅰ、Ⅱ类整合子基因盒的扩增,明确了在养殖粪便和堆肥中广泛存在的Ⅰ类整合子基因盒类型为aadA2和dfrA17,以及Ⅱ类整合子基因盒主要类型是sat2-dfrA1。最后,选择典型多耐药菌Shigella flexneri 5A5菌株,并对其耐药质粒进行测序分析,设计出耐药菌及耐药整合子intI、aadA、sul2、mcr1及oqxb等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将该菌添加至堆肥环境中,模拟多耐药菌及耐药基因污染,探究多耐药菌的丰度及耐药整合子在高温堆肥过程中去除规律。结果表明,无论是外源添加还是内源的多耐药菌,高温堆肥过程均对其有明显消减作用,即经3天高温期后,对于可培养的多耐药大肠杆菌其数量已经将至0,而对于普通的多耐药菌,在为期10天的堆肥过程中,其数量也约降了 4-6个数量级。同时,在堆肥过程中耐药基因的绝对丰度表现出先微升后持续降低的趋势,且耐药基因去除效率都在89%以上,整合子去除效率也高达80%以上;而在相对丰度中,大多数耐药基因表现出先降后略微升高的趋势,其中耐药基因及整合子的消减率在86%以上,由此说明堆肥是有效处理畜禽养殖源多重耐药菌及其耐药基因污染的有效手段。

孙雅婷[6](2021)在《安徽地区儿童志贺氏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安徽地区儿童志贺菌血清型分布情况、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和毒力基因,分析志贺菌携带毒力基因与抗药性之间的联系。材料与方法:材料:研究样本为安徽省三十四家医院2010年到2015年间从儿童(五岁及以下)粪便中分离的345株志贺菌。选用大肠杆菌ATCC25922作为药敏试验质控菌株,由安徽省细菌耐药中心保存。方法:1.对2010年到2015年间儿童(五岁及以下)粪便中分离的345株志贺菌,采用常规生化和VITKE-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细菌的血清型鉴定。2.选择琼脂稀释法检测345株志贺氏菌对18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药敏试验的依据是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 Institute,CLSI)推荐的标准。3.检测16种志贺菌毒力基因(Virulence Genes,VRGs):ial、ipa C、ipa B、ipa D、ipa A、ipa H、set、sen、sat、vir F、vir B、ics A、ics B、sig A、pic、sep A。用煮沸法提取志贺菌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16对引物,16对引物分成五组分别扩增(组1:ial、ipa H、set、vir F;组2:sen、sig A、pic、sep A;组3:ics A、ics B、vir B;组4:ipa C、ipa B、ipa D、ipa A;组5:sat)。反应体系为:预混料Taq酶聚合物12.5ul,每种引物的上游引物0.5ul,下游引物0.5ul,DNA模板2ul,去离子水(dd H2O)6.5ul-9.5ul(使最终反应体系为25ul);反应条件为:95℃预变性15min;95℃变性45s,退火45s(退火温度:组1为57℃,组2为58℃,组3和组4为60℃,组5为59℃),72℃延伸1min,经过35个循环;72℃延伸10min。取8ul PCR产物在1%琼脂糖凝胶上加样(含0.5ug/ml的EB),电泳条件为电压150V电泳30分钟,通过凝胶成像系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结果:1.分析345株儿童志贺菌临床分离株发现,主要流行的血清亚型是福氏志贺菌(298株,86.4%)。宋内志贺菌是次在流行的血清亚型(44株,12.8%)。在福氏志贺菌中,源于安徽北部区域296株(99.3%),中部区域2株(0.7%)。在宋内志贺菌中,源于安徽北部区域43株(97.7%),中部区域1株(2.3%)。其中,相较于女童而言,福氏志贺菌的感染者多为男童(59.4%:40.6%,P<0.0001)。2.在福氏志贺菌中:耐药性从高到低的前几位分别为氨苄西林(98.3%)、萘啶酸(97%)、四环素(93.3%)、氯霉素(88.6%)和环丙沙星(80.2%);敏感性从高到低的前几位分别阿米卡星(98.7%)、头孢西丁(94.6%)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93.3%)。在宋内志贺菌中:所有菌株对氨苄西林和阿奇霉素全部耐药(100%)。其次为萘啶酸(97.7%)、庆大霉素(93.2%)、四环素(90.9%)和复方新诺明(88.6%);所有菌株对阿米卡星全部敏感(100%),其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97.7%)和亚胺培南(97.7%)。相比而言,福氏志贺菌对环丙沙星、氯霉素的抗药性比宋内志贺菌高;而宋内志贺菌对阿奇霉素、庆大霉素的抗药性比福氏志贺菌高。3.345株儿童志贺菌临床分离株携带16种毒力基因的情况:(1)在分离的298株福氏志贺菌中:入侵相关基因中ipa H基因检出频率最高,为298株(100%),其次为ipa B基因296株(99.3%),ipa C基因295株(99.0%),ipa D基因295株(99.0%),ipa A基因295株(99.0%)和ial基因288株(96.6%);肠毒素基因中,set基因283株(95.0%),sen基因278株(93.3%);调控基因中,ics A基因296株(99.3%),ics B和vir B基因检出频率相同,都为293株(98.3%),vir F基因288株(96.6%);SPATEs基因中,sig A基因280株(94.0%),sat基因279株(93.6%),pic基因269株(90.3%),sep A基因267株(89.6%)。(2)在分离的44株宋内志贺菌中:入侵相关基因中,ipa H基因检出频率也是最高,为44株(100%),其次为ipa B基因43株(97.7%),ipa C基因42株(95.5%),ipa D基因41株(93.2%),ipa A基因41株(93.2%),最后为ial基因34株(77.3%);肠毒素基因中,sen基因39株(88.6%),而set基因在此次研究中的宋内志贺菌分离株均未检测到;调控基因中,ics A基因43株(97.7%),vir B和ics B基因均为42株(95.5%),vir F基因34株(77.3%);SPATEs基因中,sig A基因43株(97.7%),而sat和pic及sep A基因在研究中的宋内志贺分离株中均未测出。结论:1.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是安徽省儿童志贺菌主要流行血清亚群。北部区域的儿童具有更高的细菌性痢疾感染风险。2.安徽省儿童临床分离志贺菌一般均为氨苄西林-萘啶酸-四环素的多重耐药株。其中,对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福氏志贺菌比宋内志贺菌具有更高的抗药性。3.毒力基因ial、ipaA、ipaC、ipaD、virB、virF、set、icsB、pic、sepA阳性福氏志贺菌比阴性福氏志贺菌对CHL、CIP的抗药性强;set阳性福氏志贺菌比阴性福氏志贺菌对CRO和CAZ的抗药性强;毒力基因ial、vir F、set、ics B、vir B、pic、sep A阴性福氏志贺菌对GEN和AZM的抗药性更强。毒力基因阳性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耐药率相似,但对CRO和CAZ的耐药率更高。4.志贺菌携带数个毒力基因与其抗药性有关。需更进一步分析其表达机制与志贺菌抗药性的遗传问题,由此可以更好的对志贺菌病的临床治疗做出指导。

刘艳艳[7](2018)在《临床分离志贺氏菌体内外联合用药研究及质粒介导阿奇霉素的耐药基因检测》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安徽地区志贺氏菌耐药的流行情况分析目的:了解安徽地区志贺氏菌血清型的流行情况及其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材料与方法:.收集安徽地区34家医院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临床分离的525株非重复志贺氏菌。药敏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测定18种抗菌药物对525株临床分离志贺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525株非重复志贺氏菌,其中福氏志贺菌最为流行(n=449,85.5%),其次是宋内志贺菌(n=68,13.0%)。在福氏志贺菌中,238株(53%)来自于北部地区,126株(28%)来自于中部地区,85株(19%)来自于南部地区。在宋内志贺菌中,34株(49%)来自于北部地区,20株(30%)来自于中部地区,14株(21%)来自于南部地区。从<5岁的儿童分离到的志贺氏菌在各年龄段中所占的比例最高(n=331,63.1%),此外,感染福氏志贺菌男性患者的比例高于女性患者(57%vs.43%,P<0.0001)。在福氏志贺菌中,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97.3%),其次是萘啶酸(96.9%),再次是四环素(93.8%)和氯霉素(86.6%);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性最高(99.3%),其次是亚胺培南(98.2%)和阿米卡星(98%)。在宋内志贺菌中,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也是最高(100%),其次是萘啶酸(98.5%)、四环素(94.1%)、复方新诺明(92.6%)和庆大霉素(92.6%);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00%)和阿米卡星(100%)最敏感,其次是亚胺培南(98.5%)和头孢吡肟(98.5%)。417株(92.9%)福氏志贺菌为多重耐药菌株,最常见的耐药表型为氨苄西林-萘啶酸-四环素(90.2%)。66株(94.1%)宋内志贺菌为多重耐药菌株,最常见的耐药表型为氨苄西林-萘啶酸-四环素(92.6%)。福氏志贺菌对氯霉素、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宋内志贺菌。然而,福氏志贺菌对复方新诺明和庆大霉素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宋内志贺菌。结论:1.福氏志贺菌仍然是安徽地区志贺氏菌的流行亚群。2.安徽地区临床分离的志贺氏菌最常见的多重耐药表型为氨苄西林-萘啶酸-四环素。福氏志贺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明显高于宋内志贺菌。第二部分临床分离志贺氏菌环丙沙星联合磷霉素的体内外研究目的:利用棋盘法联合药敏实验和时间-杀菌实验来研究环丙沙星联合磷霉素体外抗菌活性情况,并使用大蜡螟感染模型来评估抗菌药物联合的体内效应。材料与方法:.选取80株对环丙沙星耐药的福氏志贺菌做棋盘法联合药敏实验。在环丙沙星联合磷霉素时间-杀菌的实验中,筛选出2株福氏志贺菌,其中1株为对环丙沙星和磷霉素均耐药的菌株(GN120471);1株为环丙沙星耐药和磷霉素敏感的菌株(GN120454)。根据2017年CLSI标准磷霉素对福氏志贺菌的MIC值≥256μg/mL定义为耐药,另外做磷霉素药敏时需要加入25μg/mL的6-磷酸葡萄糖。根据患者接受标准剂量的抗菌药物后血浆药物峰浓度制定低、中、高三个血药浓度,其中环丙沙星的低浓度为0.5μg/mL、中浓度为1μg/mL、高浓度为2.5μg/mL;磷霉素的低浓度为30μg/mL、中浓度为150μg/mL、高浓度为300μg/mL。不同浓度的药物进行联合,分别在3h、5h、8h和24h时间点进行菌落计数。体内实验采用大蜡螟感染模型,用2株福氏志贺菌不同浓度的菌悬液分别感染大蜡螟幼虫,检测细菌其毒力大小,根据96h时可使80%幼虫致死的菌液浓度,来确定后面实验中这2株福氏志贺菌的最佳接种量。用10μL浓度为100μg/mL的环丙沙星,每12h注射一次,连用4天(环丙沙星的血药峰浓度约为2.5μg/mL);10μL浓度为1000μg/mL的磷霉素,每6h注射一次,连用4天(磷霉素的血药峰浓度约为150μg/mL)。观察大蜡螟于24h、48h、72h和96h的生存率,判断联合用药的抗菌效果。结果:80株对环丙沙星耐药的福氏志贺菌中,FICI≤0.5者有31株(38.75%);0.5<FICI≤4者有49株(61.25%)。体外时间-杀菌实验有36个菌落计数点,对于菌株GN120471(CIPR-FOSR),表现为协同作用的菌落计数点有22个(61.1%);表现为相加作用的菌落计数点有3个(8.3%)。对于菌株GN120454(CIPR-FOSS),表现为协同作用的菌落计数点有35个(97.2%);表现为相加作用的菌落计数点有1个(2.8%)。对于菌株GN120471(CIPR-FOSR),环丙沙星浓度为2.5μg/mL和磷霉素浓度为150μg/mL或300μg/mL联合时杀菌效果最明显。对于菌株GN120454(CIPR-FOSS),环丙沙星浓度为0.5μg/mL和磷霉素任意浓度联合时即可杀菌效果明显。体内时间-杀菌实验,2株福氏志贺菌对幼虫80%的致死率时菌液的浓度为幼虫体内的菌液为105 CFU(菌悬液浓度为107CFU/mL)。环丙沙星(血药峰浓度为2.5μg/mL)和磷霉素(血药峰浓度为150μg/mL)联合时,菌株GN120471和菌株GN120454感染幼虫96h生存率分别为68.75%和81.25%,明显高于单药时的生存率。结论:1.对环丙沙星耐药的福氏志贺菌,环丙沙星联合磷霉素使用的杀菌效果明显优于单药的使用2.体内外联合时间-杀菌曲线和生存曲线显示对环丙沙星和磷霉素均耐药的菌株需要选取较高浓度的药物联合;对环丙沙星耐药和磷霉素敏感的菌株可以选取较低浓度的环丙沙星联合,进一步验证了环丙沙星和磷霉素联合治疗细菌性痢疾的协同作用明显。第三部分临床分离志贺氏菌质粒介导阿奇霉素的耐药基因检测目的:了解安徽地区临床分离志贺氏菌质粒介导阿奇霉素耐药基因的种类、分布及与耐药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449株非重复福氏志贺菌和68株非重复宋内志贺菌。根据2017年CLSI标准,福氏志贺菌对阿奇霉素的流行病学cutoff值≥16μg/mL为耐药;宋内志贺菌对阿奇霉素的流行病学cutoff值≥32μg/mL为耐药。用煮沸法提取细菌DNA,用质粒抽提试剂盒提取质粒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质粒介导阿奇霉素耐药基因(mphA/B,ermA/B/C/F/T/X,ereA/B,mefA和msrA)。所有纯化的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至Genbank进行比对,以明确质粒介导的阿奇霉素耐药基因型。质粒介导阿奇霉素耐药基因阳性菌与E.coli J53AzR行转移接合试验;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对野生株、受体菌与接合子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分析质粒介导的阿奇霉素耐药基因阳性菌株的同源性。结果:福氏志贺菌对阿奇霉素的耐药率为33.6%,宋内志贺菌对阿奇霉素的耐药率为39.7%。对阿奇霉素耐药的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在性别和各年龄段之间无明显差异。151株阿奇霉素耐药的福氏志贺菌有93株(61.6%)细菌检出mphA基因。27株阿奇霉素耐药的宋内志贺菌有11株(40.7%)细菌检出mphA基因。所有菌株均未检出mphB、ermA、ermB、ermC、ermF、ermT、ermX、ereA、ereB、mefA和msrA基因。93株mphA基因阳性福氏志贺菌有89株接合成功,11株mphA基因阳性宋内志贺菌有10株接合成功。接合子与受体菌相比,阿奇霉素的MIC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所有阿奇霉素MIC>256μg/mL志贺氏菌均携带mphA基因。93株mphA阳性福氏志贺菌有13个不同的型(P1-P13),其中P1型有41株(44.1%),P2型有28株(30.1%)。11株mphA阳性宋内志贺菌有5个不同的型(P1-P5)其中P1型有7株(63.6%)。13株mphA阳性阿奇霉素高度耐药(MIC>256μg/mL)福氏志贺菌有10株菌具有同源性,且均来自泗县。这10株同源的菌株均为多重耐药菌;有8株来自于年龄<5岁的儿童,有2株来自年龄>60岁的老年人;有7株来自男性,有3株来自女性。结论:1.质粒介导的阿奇霉素耐药基因可以水平转移,导致同种或不同种菌株对阿奇霉素耐药。2.阿奇霉素高度耐药并且携带mphA基因的福氏志贺菌均为多重耐药菌,大部分菌株具有同源性。具有同源性的菌株均来自儿童和老年人,需引起高度重视。

朱阵[8](2018)在《牛肠道菌群携带耐药基因分析与志贺菌分离、分型及耐药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生素的发现与应用对人类的文明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和滥用,抗生素残留和耐药性的广泛传播已严重危害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近年来科学家们已经意识到耐药菌的流行病学研究和耐药基因水平转移的重要性,并对细菌耐药性的传播机制进行了探索。本文分两条主线对耐药性进行研究,一是从宏基因组角度,分析了不同养殖环境下牛肠道菌群耐药基因的差异;二是从病原菌角度,分析牛源志贺菌的流行病学以及耐药谱、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流行特征。1.通过宏基因组方法,从宏观角度对来自甘肃不同地区和养殖环境下的牦牛、肉牛、奶牛肠道菌群结构及耐药基因储存库进行了综合研究。无论是在肠道菌群携带耐药基因的多样性还是丰度水平上,牦牛组均显着低于奶牛和肉牛组。2.分离鉴定了临床样品中的志贺菌,并确定了血清型。通过SS和麦康凯选择培养基筛选,16S rDNA、API20E生化试验、血清凝集试验、多重PCR血清鉴定法共鉴定得到136株志贺菌,其中福氏志贺菌54株、宋内志贺菌44株、痢疾志贺菌38株。填补了西北地区牛源志贺菌研究的空白,也为之后动物源志贺菌的研究奠定了基础。3.建立了分别针对福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痢疾志贺菌的脉冲场电泳分型(PFGE)、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多位点可变数串联重复分型(MLVA)三种分子分型方法,从不同方面揭示了不同来源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流行背景,以及分型特点与不同耐药表型菌株的内在联系。4.毒力基因流行性研究表明,ipaH、ial、sen、set1A、set1B、stx、ipaBCD 7个毒力基因检出率最高的是ipaH(100%)和ipaBCD(94.85%),其次为ial(75%)和sen(66.91%)。同时发现,set1A和set1B基因只存在于福氏志贺菌中,而stx基因只存在于痢疾志贺菌中。5.耐药基因检测与分型研究表明,51株三代头孢菌素耐药志贺菌中只检测到了TEM(100%)、OXA(81.48%)、CTX-M(90.2%)三种β-内酰胺酶型,其中TEM和OXA型只有一个亚型,分别为TEM-1和OXA-1,CTX-M基因分为三个亚型,分别为CTX-M-3、CTX-M-14和CTX-M-79,其中CTX-M-14亚型检出率最高为78.43%(40/51);55株氟喹诺酮类耐药菌株中,只检测到gyrA和parC两个基因上的5个基因位点发生突变。其中gyrA基因突变分别为Ser83Leu(100%)、Asp87Asn/Tyr(63.46%)、His211Tyr(50.91%);parC基因突变分别为Ser80Ile(50.91%)、Ser83Leu(56.36%);3种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检出率分别为aac(6′)-Ib-cr(100%)、qnr(25.45%)、qepA(3.64%)。6.痢疾志贺菌Sd170912株基因组包括1染色体和3个质粒序列。基因组共包含4796个基因,其中毒力相关基因有467个,耐药相关基因有96个。基因组组分分析发现,在23个基因岛中有6个耐药基因岛和13个毒力基因岛;8个前噬菌体序列中,3个携带耐药基因,7个携带毒力基因。

王硕[9](2018)在《鸡源多重耐药志贺氏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认为本研究对吉林省一发生腹泻情况的鸡群进行细菌的分离纯化,利用16S rDNA测序与生化方法进行鉴定,确定分离菌为志贺氏菌。通过致病性试验证明分离菌有较高的致病性。药敏试验与MIC试验表明分离菌为多重耐药菌。表型确证试验与耐药基因检测显示,分离菌的ESBLs阳性,基因组上存在TEM型与CTX-M型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为了对吉林省部分地区鸡源志贺氏菌病进行准确诊断,并为有效防治该病提供一定数据,对吉林省不同地区的20家养鸡场的鸡群采样调查,将采集200份蛋鸡粪便,接种于ESBL显色培养基上鉴别培养,共分离出的82株细菌。通过志贺氏菌显色培养基与上述分离鉴定方法的筛选,确定分离菌中有12株为志贺氏菌,分离率为14.6%(12/82)。分离的12株志贺氏菌均能够导致实验动物的发病与死亡,有较高的致病性,药敏结果显示其均为多重耐药菌,对选用的24种药敏片,最高能够达到16耐的高度,只对磷霉素和氟苯尼考的耐药性在25%以下,ESBLs均为阳性,检测的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中,CTX-M型检出率为100%,TEM型检出率为92%。

叶青华[10](2016)在《食源性致病菌肠杆菌科细菌数值鉴定系统和耐药性研究》文中指出致病微生物尤其是肠杆菌科某些菌如沙门氏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等引起的食源性感染是食源性疾病发生的突出因素,为有效遏制这些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对这些致病菌的快速鉴定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与农业生产的广泛使用,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株迅速出现,多重耐药严重,己成为21世纪最大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之一。本论文针对目前我国在商品化的数值鉴定系统空白及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监测方面缺乏系统性研究的问题,以肠杆菌科细菌为研究对象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肠杆菌科数值鉴定系统;在此基础上,以本系统鉴定的肠杆菌科细菌种为受试菌株,从细菌学分析、抗生素敏感性实验以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ESBL)、质粒介导头孢素酶(plasmid-mediated cephalosporinase,AmpC)的分子生物学分类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我国食品与广州珠江水样中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现状、ESBL与AmpC的流行情况及基因型分布。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建立了肠杆菌科数值鉴定系统理论模型,与现行商品化的数值鉴定系统相比增加了各菌属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6种生物型的数学模块,通过优化后筛选出不同于目前市面上进口的任何相似产品的24种生化反应组合,研制出生化鉴定条;结合我国肠杆菌科细菌主要生化型特征制定了适合我国肠杆菌科数值鉴定系统结果评价标准;利用C++6编写了数值鉴定分析软件Numide v1.0,实现在线分析功能。2、对建立的数值鉴定系统进行置信度的验证与应用,API 20E(梅里埃,法国)和MID-GNA+MID-GNB(Microgen,英国)对某些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为肠杆菌科细菌株鉴定为非肠杆菌科细菌,而本系统与测序结果一致,表明本系统针对性较强;本系统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沙门氏菌、阪崎肠杆菌、无丙二酸盐柠檬酸菌、克氏柠檬酸菌等的鉴定效果比进口API 20E、MID-GNA或/和MID-GNB产品更优,具有广泛应用价值。3、我国食品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生物型/血清型以1A/O:8为主;没有出现典型的致病菌株,但携带有除inv、ail、ystA、yadA、virF 5种典型毒力基因外的其他9种毒力基因,并分离到了1株1A型ail阳性菌株,具有潜在的致病性;全部菌株均为多重耐药株,耐3种抗生素以上分离株为92.2%;ERIC聚类结果比较分散,无明显优势ERIC型别,ERIC型别与生物型、血清型、毒力基因型、药敏型、菌株来源、采样地点均不具有相关性,具有遗传多样性特征。4、广州食品与珠江水样中分离的282株肠杆菌科细菌,55.3%的分离株为多重耐药株,耐3种抗生素以上分离株为42.2%;经双纸片确认和三维试验初筛分别有25、27株分离株产ESBL与AmpC酶,其中1株同时产ESBL和AmpC酶,产酶菌株的耐药性高于非产酶菌株;经PCR扩增及序列分析,产质粒编码ESBL和Amp C酶基因型分别以CTX-M型和DHA-1亚型为主;Ⅰ类整合子基因检出率为100%,Ⅱ类整合子基因无检出;接合实验中产酶分离株的接合率为25.5%,供体菌相应的β-内酰胺酶基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传递给了受体菌,且部分接合子出现了对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表明质粒编码ESBL编码和AmpC酶基因可通过接合转移方式使ESBL和AmpC酶基因水平传播、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横向传递,以及部分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可以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随质粒发生共转移,从而导致多重耐药性的蔓延。5、全国食品中分离的1024株肠杆菌科细菌,产ESBL酶菌株的检出率为9.4%,ESBL阳性样本率为16.8%;产ESBL酶分离株除对碳青霉稀类(5.2%)与头孢西丁(6.3%)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外,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47.9%以上,94.8%的分离株耐7种及7种以上的抗生素;产ESBL酶菌株β-内酰胺酶以CTX-M和TEM基因型为主,87.1%的菌株携带2种及2种以上β-内酰胺酶基因;Ⅰ类整合子基因检出率为97.2%,Ⅱ类整合子基因无检出;接合率为30.6%,供体菌相应的β-内酰胺酶基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传递给了受体菌,且部分接合子出现了对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进一步表明细菌的耐药性与耐药基因可通过质粒接合转移方式而蔓延。本论文研制的肠杆菌科数值鉴定系统不仅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而且为促进其它种类细菌检验的类似鉴定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建立系列的简便快速的细菌数值鉴定方法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本论文研究的质粒型产ESBL与AmpC酶的流行规律、耐药基因型分布及耐药的分子机制,为正确掌握我国食源性细菌耐药的发展趋势、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控制耐药基因的蔓延提供理论依据。

二、志贺氏菌的耐药性与相关质粒的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志贺氏菌的耐药性与相关质粒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鸭屠宰场中细菌的耐药性及qnrB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畜禽养殖业中抗生素的应用情况
    1.2 动物源食品的抗生素污染现状
    1.3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危害
    1.4 细菌耐药机制
    1.5 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
    1.6 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
    1.7 宏基因组分析研究细菌耐药性
    1.8 细菌耐药性的应对措施
    1.9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9.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9.2 研究内容
第2章 鸭屠宰场待宰区中微生物菌群结构与耐药性研究
    2.1 实验耗材
        2.1.1 样品来源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样品总DNA提取
        2.2.3 DNA文库构建及测序
        2.2.4 信息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总DNA提取结果
        2.3.2 宏基因组测序结果
        2.3.2.1 细菌物种丰度分析
        2.3.2.2 抗生素耐药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肉鸭源和蛋鸭源肠杆菌的耐药性研究
    3.1 实验耗材
        3.1.1 菌株来源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处理
        3.2.2 耐药菌的分离与保种
        3.2.3 菌株鉴定
        3.2.4 K-B药敏实验
        3.2.5 耐药基因检测
    3.3 实验结果
        3.3.1 菌株鉴定结果
        3.3.2 耐药表型检测结果
        3.3.2.1 肉鸭源细菌的细菌耐药率及多重耐药性分析
        3.3.2.2 蛋鸭源细菌的细菌耐药率及多重耐药性分析
        3.3.2.3 肉鸭源细菌和蛋鸭源细菌的耐药性比较
        3.3.3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3.3.3.1 磺胺类、磷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耐药基因检测
        3.3.3.2 氯霉素、四环素、大环内酯、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检测
        3.3.3.3 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检测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qnrB耐药基因的传播特性与机制探究
    4.1 实验耗材
        4.1.1 菌株来源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质粒接合转移实验
        4.2.2 质粒提取及测序
        4.2.3 质粒测序
        4.2.4 质粒序列的生物学信息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接合转移实验结果
        4.3.2 质粒p2008-qnrB全序注释与分析
        4.3.3 质粒p2008-qnrB的 repA系统进化树
        4.3.4 质粒p2008-qnrB的骨架区分析
        4.3.5 质粒p2008-qnrB的多药耐药区分析
        4.3.6 质粒上qnrB2 基因环境的多样性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1.1 宏基因组测序及耐药基因分析
        5.1.2 肉鸭源和蛋鸭源肠杆菌的耐药性研究
        5.1.3 qnrB耐药基因的传播特性研究及耐药质粒的分析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河北地区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致病性大肠杆菌研究进展
    1.2 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1.3 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鸡源大肠杆菌分离鉴定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鸡源大肠杆菌致病性及毒力基因分析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检测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分子分型及系统发育群分布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与创新点
    主要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作者简介

(3)裂解酶P26ly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生物被膜清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细菌生物被膜
        1.1.1 生物被膜的概述
        1.1.2 生物被膜的形成
        1.1.3 生物被膜相关的多重耐药性
        1.1.4 生物被膜的检测方法
        1.1.5 控制生物被膜形成的方法
    1.2 噬菌体裂解酶
        1.2.1 噬菌体概述
        1.2.2 噬菌体裂解酶概述
        1.2.3 噬菌体裂解酶研究现状
        1.2.4 噬菌体裂解酶控制生物被膜的研究现状
        1.2.5 噬菌体裂解酶与抗生素联用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株
        2.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裂解酶基因P26ly对应噬菌体的筛选
        2.2.2 噬菌体的纯化
        2.2.3 噬菌体的形态观察
        2.2.4 噬菌体的宿主谱
        2.2.5 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
        2.2.6 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2.2.7 噬菌体的pH稳定性
        2.2.8 噬菌体的热稳定性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裂解酶基因P26ly噬菌体筛选结果
        2.3.2 噬菌体纯化结果
        2.3.3 噬菌体的形态观察
        2.3.4 噬菌体的宿主谱
        2.3.5 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
        2.3.6 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2.3.7 噬菌体的pH稳定性
        2.3.8 噬菌体的热稳定性
    2.4 小结
第三章 裂解酶P26ly的克隆表达与酶活性验证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菌株
        3.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裂解酶P26ly的克隆表达
        3.2.2 重组蛋白的纯化及浓度测定
        3.2.3 裂解酶P26ly的酶活力测定
        3.2.4 裂解酶P26ly的酶学性质测定
        3.2.5 裂解酶P26ly的酶活性验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裂解酶P26ly的克隆表达结果
        3.3.2 重组蛋白的纯化及浓度测定结果
        3.3.3 裂解酶P26ly的酶活力测定结果
        3.3.4 裂解酶P26ly的酶学性质检测结果
        3.3.5 裂解酶P26ly的酶活性验证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裂解酶P26ly对生物被膜的清除作用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菌株
        4.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测定不同菌株形成生物被膜的最佳时间
        4.2.2 利用XTT还原法检测被膜菌的活菌数
        4.2.3 利用荧光染色法检测生物被膜生长情况
        4.2.4 生物被膜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
        4.2.5 检测裂解酶P26ly与抗生素联用情况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菌株形成生物被膜的最佳时间
        4.3.2 XTT还原法检测被膜菌的活菌数结果
        4.3.3 荧光染色法检测生物被膜生长结果
        4.3.4 生物被膜细胞的扫描电镜分析
        4.3.5 裂解酶P26ly与抗生素联用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裂解酶P26ly的杀菌作用
    5.2 裂解酶P26ly对生物被膜的清除作用
    5.3 裂解酶P26ly与抗生素联用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评价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细菌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2.1 细菌
        1.2.2 细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3 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1.3.1 细菌耐药性的概述
        1.3.2 细菌耐药性的检测方法
    1.4 拉曼光谱及其在细菌检测中的应用
        1.4.1 拉曼光谱的概述
        1.4.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概述
        1.4.3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原理
        1.4.4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成像技术
        1.4.5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信息分析
        1.4.6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在细菌检测中的应用
    1.5 生物发光系统的研究进展
        1.5.1 生物发光的概述
        1.5.2 生物发光系统的构建
        1.5.3 生物发光技术的应用现状
        1.5.4 生物发光系统在细菌对药物敏感性检测领域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快速检测细菌方法的建立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2.1.2 实验菌株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1.4 培养基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菌的培养和前处理
        2.2.2 细菌SERS样品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检测细菌的特异性
        2.3.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强度与细菌浓度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体外快速检测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药品
        3.1.2 不同浓度抗生素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菌的培养和前处理
        3.2.2 细菌SERS样品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基于SERS法检测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的研究
        3.3.2 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不同浓度抗生素处理的细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物发光细菌的构建与评价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仪器及药品
        4.1.2 SOC培养基的配制
        4.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细菌培养
        4.2.2 细菌电转化感受态的制备
        4.2.3 质粒p BBR1MCS-lux的构建
        4.2.4 生物发光菌的制备
        4.2.5 生物发光遗传稳定性评价
        4.2.6 细菌SERS样品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抗生素对小鼠体内发光细菌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仪器及药品
        5.1.2 抗生素的配制
        5.1.3 动物活体模型
    5.2 实验方法
        5.2.1 动物脏器SERS样品制备
        5.2.2 动物感染与体内成像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英文缩写符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5)好氧堆肥对畜禽养殖粪污中抗生素耐药整合子的影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抗生素污染现状
        1.1.2 耐药菌及耐药基因
        1.1.3 整合子的研究进展
        1.1.4 质粒的研究进展
        1.1.5 堆肥对抗生素污染的研究进展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仪器与设备
        2.1.2 实验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抗生素溶液的配制
        2.2.2 样品的来源及采集
        2.2.3 培养基的配制
        2.2.4 多重耐药菌的分离、计数和筛选
        2.2.5 多重耐药菌菌群的鉴定
        2.2.6 多重耐药菌的分子鉴定
        2.2.7 药敏试验
        2.2.8 耐药整合子的扩增
        2.2.9 质粒提取及检测
        2.2.10 特异性引物设计
        2.2.11 堆肥实验设计
    2.3 数据整理及计算方法
        2.3.1 粪肥中多耐药菌的浓度
        2.3.2 耐药菌占总菌数的比例
        2.3.3 基因拷贝数
        2.3.4 数据统计分析
3 规模化畜禽粪便堆肥厂的多重耐药细菌污染特征调查
    3.1 可培养多重耐药菌污染概况
        3.1.1 可培养的A类多耐药菌计数分析
        3.1.2 可培养的B类多耐药菌计数分析
        3.1.3 可培养耐药菌多样性的分析
        3.1.4 可培养耐药菌群落结构解析
    3.2 本章小结
4 多重耐药菌中耐药整合子结构解析
    4.1 禽畜粪便中多重耐药菌分离与鉴定
        4.1.1 A类多重耐药菌分离及鉴定
        4.1.2 B类多重耐药菌分离及鉴定
    4.2 分离菌株的耐药性特征
        4.2.1 A类多耐药菌的耐药性分析
        4.2.2 B类多耐药菌的耐药性分析
    4.3 多重耐药菌的整合子构成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高温堆肥中典型耐药整合子的变化规律解析
    5.1 耐药菌株的质粒获取及结构解析
    5.2 耐药基因引物特异性验证
    5.3 高温堆肥对多耐药菌及耐药基因的去除规律探究
        5.3.1 高温堆肥过程中可培养耐药菌的丰度变化
        5.3.2 高温堆肥过程中耐药基因的丰度变化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安徽地区儿童志贺氏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正文 安徽省儿童志贺菌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正文 安徽省儿童志贺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及与抗药性分析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细菌性痢疾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7)临床分离志贺氏菌体内外联合用药研究及质粒介导阿奇霉素的耐药基因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安徽地区志贺氏菌耐药的流行情况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分离志贺氏菌环丙沙星联合磷霉素的体内外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分离志贺氏菌质粒介导阿奇霉素的耐药基因检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8)牛肠道菌群携带耐药基因分析与志贺菌分离、分型及耐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抗生素耐药性
    1.1.1 抗生素耐药性的起源与发展
    1.1.2 环境微生物中的耐药性及危害
    1.1.3 人类活动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
    1.1.4 抗生素对环境微生物的影响
    1.1.5 小结与展望
1.2 测序技术的发展
    1.2.1 一代测序技术
    1.2.2 二代测序技术
    1.2.3 三代测序技术
1.3 志贺菌研究
    1.3.1 志贺菌生物学特征
    1.3.2 生化特征
    1.3.3 血清型特征
    1.3.4 基因组特征
    1.3.5 动物源志贺菌研究
1.4 研究目的于意义 第二章 牛肠道菌群耐药基因的宏基因组学研究
2.1 样品及试剂、仪器
    2.1.1 样品采集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粪便样品基因组总DNA提取
    2.2.2 DNA样品检测
    2.2.3 DNA文库构建
    2.2.4 测序
    2.2.5 信息分析流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基因组提取结果
    2.3.2 测序数据
    2.3.3 序列组装
    2.3.4 基因预测
    2.3.5 物种注释
    2.3.6 耐药基因注释及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牛源志贺菌分离与鉴定
3.1 材料及仪器
    3.1.1 病料来源
    3.1.2 培养基及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3.2.2 细菌分离及初步鉴定
    3.2.3 16SrDNA鉴定
    3.2.4 生化鉴定
    3.2.5 血清型鉴定
    3.2.6 其他病原菌鉴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3.2 志贺菌生化鉴定
    3.3.3 志贺菌血清型鉴定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牛源志贺菌分子分型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
    4.1.2 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PFGE
    4.2.2 MLST
    4.2.3 MLVA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福氏志贺菌分型结果
    4.3.2 宋内志贺菌分型结果
    4.3.3 痢疾志贺菌分型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志贺菌分离株毒力及耐药性分析
5.1 材料及仪器
    5.1.1 试验菌株
    5.1.2 试验动物
    5.1.3 主要试剂
    5.1.4 药敏纸片
5.2 试验方法
    5.2.1 动物致病性试验
    5.2.2 毒力基因检测
    5.2.3 药敏试验
    5.2.4 耐药基因检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
    5.3.2 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5.3.3 药敏试验结果
    5.3.4 耐药基因检测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痢疾志贺菌SD170912基因组分析
6.1 样品及仪器
6.2 试验方法
    6.2.1 细菌DNA提取
    6.2.2 文库构建及测序
    6.2.3 生物信息分析
6.3 测序结果及分析
    6.3.1 数据概况
    6.3.2 基因组概况
    6.3.3 基因组组分分析
    6.3.4 基因功能分析
    6.3.5 毒力和致病性分析
    6.3.6 耐药基因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鸡源多重耐药志贺氏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志贺氏菌的概况
        1.1 志贺氏菌的发现
        1.2 志贺氏菌的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1.3 志贺氏菌的致病机理
        1.4 鸡源志贺氏菌的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
        1.5 鸡源志贺氏菌的诊断
        1.6 鸡源志贺氏菌的防治
    第二章 鸡源志贺氏菌的耐药性
        2.1 鸡源志贺氏菌的耐药性
        2.2 志贺氏菌的耐药基因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一株鸡源志贺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二章 流行病学调查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10)食源性致病菌肠杆菌科细菌数值鉴定系统和耐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肠杆菌科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1.2 肠杆菌科的检测方法进展
    1.3 数值鉴定系统
        1.3.1 细菌数值鉴定法的建立
        1.3.2 细菌数值鉴定法中的可信度
        1.3.3 细菌数值鉴定中生化试验的选择与编码
        1.3.4 细菌数值鉴定系统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1.4 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
        1.4.1 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
        1.4.2 超广谱 β-内酰胺酶(ESBL)
        1.4.3 质粒介导AmpC酶
        1.4.4 整合子与质粒介导的耐药性传播
    1.5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食源性致病菌肠杆菌科细菌数值鉴定系统理论分析及软件设计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3.1 数值鉴定系统的理论建模
        2.3.2 数值鉴定系统软件的编制
        2.3.3 数值鉴定系统生化反应鉴定条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食源性致病菌肠杆菌科细菌数值鉴定系统的应用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来源
        3.1.2 实验仪器
        3.1.3 主要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广州食品与珠江水样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离
        3.2.2 标准菌株与实际样品分离株的验证
        3.2.3 肠杆菌科细菌PCR鉴定
        3.2.4 肠杆菌科细菌 16S rRNA基因测序
    3.3 结果
        3.3.1 标准菌株的验证
        3.3.2 实际样本分离株的验证
        3.3.3 广州食品与珠江水样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离鉴定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食源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耐药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菌株来源
        4.1.2 实验仪器
        4.1.3 主要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生物型与血清型的检测
        4.2.2 毒力基因的检测
        4.2.3 耐药表型的检测
        4.2.4 耐药基因的PCR检测
        4.2.5 ERIC分型
        4.2.6 遗传多样性分析
    4.3 结果
        4.3.1 生物型与血清型的检测
        4.3.2 毒力基因的检测
        4.3.3 耐药性分析
        4.3.4 耐药基因的检测
        4.3.5 ERIC分型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食品与珠江水中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菌株来源
        5.1.2 实验仪器
        5.1.3 主要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抗生素敏感性实验
        5.2.2 超广谱 β-内酰胺酶(ESBL)表型初筛与确证
        5.2.3 AmpC表型初筛与确证
        5.2.4 β-内酰胺酶基因的检测
        5.2.5 整合子的检测
        5.2.6 质粒接合实验与接合子检测
    5.3 结果
        5.3.1 耐药性分析
        5.3.2 ESBL与AmpC的分离率及其分布
        5.3.3 ESBL与AmpC阳性菌株耐药性分析
        5.3.4 β-内酰胺酶基因的检测与序列分析
        5.3.5 整合子基因的检测
        5.3.6 质粒接合实验与接合子的检测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ESBL酶的肠杆菌科细菌全国食品分离株的耐药性研究
    6.1 实验材料
        6.1.1 菌株来源
        6.1.2 实验仪器
        6.1.3 主要试剂
    6.2 实验方法
        6.2.1 ESBL表型的初筛
        6.2.2 ESBL分离株耐药表型的检测
        6.2.3 β-内酰胺酶基因的检测
        6.2.4 整合子基因的检测
        6.2.5 质粒接合实验与接合子检测
    6.3 结果
        6.3.1 ESBL阳性的分离率及其分布
        6.3.2 ESBL肠杆菌科的耐药性分析
        6.3.3 β-内酰胺酶基因的检测
        6.3.4 整合子基因的检测
        6.3.5 ESBL阳性菌的质粒接合实验与接合子检测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四、志贺氏菌的耐药性与相关质粒的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鸭屠宰场中细菌的耐药性及qnrB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研究[D]. 蒋梦雪. 浙江工商大学, 2021(12)
  • [2]河北地区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D]. 张立伟.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3]裂解酶P26ly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生物被膜清除作用的研究[D]. 张瑶.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4]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评价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的研究[D]. 付世杰. 长春理工大学, 2020
  • [5]好氧堆肥对畜禽养殖粪污中抗生素耐药整合子的影响规律研究[D]. 唐伟欣.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6]安徽地区儿童志贺氏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孙雅婷.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临床分离志贺氏菌体内外联合用药研究及质粒介导阿奇霉素的耐药基因检测[D]. 刘艳艳. 安徽医科大学, 2018(04)
  • [8]牛肠道菌群携带耐药基因分析与志贺菌分离、分型及耐药性研究[D]. 朱阵.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01)
  • [9]鸡源多重耐药志贺氏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D]. 王硕. 吉林农业大学, 2018(02)
  • [10]食源性致病菌肠杆菌科细菌数值鉴定系统和耐药性研究[D]. 叶青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志贺氏菌及相关质粒耐药性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