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厦门市2018例优生优育咨询电话问题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秀红[1](2021)在《城市女性生育福利供给问题研究 ——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角》文中指出中国人口生育率已走向低迷,“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期望人口生育率提高的政策目标也并未达到预期。为此,国家已开始出现调整生育支持的政策导向,学界也在探讨生育支持的对策建议,但学界并未从主体行动的角度探讨生育支持的实现机制。鉴于此,本文从福利社会学视角出发,提出了“生育福利”概念,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城市女性的生育福利需求进行了探索性描述,运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构建起问题分析的主要框架,即分析国家、市场与社会在城市女性生育福利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不同角度剖析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同时,对生育福利多元供给的国际经验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从中获得完善我国生育福利多元供给的有益启示。最后,提出了完善生育福利多元供给的实现机制,并借此实现了对福利多元主义的理论补充。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城市女性生育福利需求进行了探索性描述。根据莱恩·多亚尔和伊恩·高夫关于需要问题的理论探讨,从中获得对生育福利需求界定的理论启示。第一,生育福利需求来自城市女性对真实生育困境的个体感受和表达。第二,生育福利需求是历史形成的,需要是嵌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之中形成的。第三,生育福利需求不是漫无边际的各种“想要”和“偏好”。结合理论层面对生育福利需求的讨论和界定,运用质性访谈的方法来发现城市女性在生育过程中的现实困境,通过现实困境来反映福利需求。研究发现,城市女性主要面临三种生育福利需求:一是“生不起、养不起”的经济支持需求,二是“孩子谁来看”的儿童照顾服务支持需求,三是“要孩子还是要工作”的生育权益保护与就业权益保护的双重福利需求。其次,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分析国家、市场和社会在生育福利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生育福利表现出了一种明显的家庭主义供给策略,家庭是福利供给的主体而非客体,国家、市场与社会在生育福利供给中存在不足。从国家供给视角来看,生育福利制度设计的“去商品化”能力较弱,主要表现为:一是生育保险制度的设计不能有效缓解生育导致的经济压力;二是儿童医疗保障不足以缓解医疗服务市场化带来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是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增加了育儿成本。从市场供给视角来看,来自劳动力市场主体的生育保护职业福利供给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用人单位对国家强制性就业保护和生育保护制度的执行发生偏离,二是用人单位自主性生育保护职业福利存在失衡现象。从社会供给视角来看,社会化托育服务供给极为匮乏。主要表现为:一是供给总量缺口巨大,难以满足服务需求;二是供给主体结构严重失衡,“公”退“民”进,民办营利性市场机构成为主要力量;三是供给内容重“教”轻“保”,难以满足日常照护需求;四是机构资质缺乏,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从历史传统、国家建构、福利价值以及治理结构等四个维度,对生育福利供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剖析。从历史传统的角度看,生育福利供给存在家庭主义历史基因的路径依赖,借此分析生育福利供给中家庭的无限责任。从国家建构的角度来看,生育福利供给体系的建构具有服务于国家建构的工具性意义,借此分析生育福利供给中公私边界的“流动性”。从价值基础的角度来看,当前中国暂不具备福利发展的独立价值,借此分析在一定时期内为什么难以实现生育福利政策以及政府责任的大幅扩张。从政府治理来看,当前生育福利供给体系的建构和完善受制于政府内部责任协同以及政府社会性规制不足等问题,借此分析社会主体在生育福利供给中表现匮乏以及市场主体对女性就业权益的侵害等问题。研究发现,在推动社会化儿童照顾服务的进程中,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过度强调地方政府责任,二是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难以实现有效协同,导致难以实现儿童照顾的社会化。另外,政府对劳动力市场中女性就业权益保护的社会性规制严重不足,使得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因生育行为而导致就业权益遭到损害。再次,对不同福利体制类型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的主要经验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从中获得构建和完善我国生育福利供给体系的启示价值。分别选取了美国、德国、瑞典和日本四个国家。美国,在现金或实物福利供给方面,以选择性的政府干预为主;服务支持方面,在政府选择性干预基础上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对劳动力市场主体规制难以解决女性就业与生育的冲突,难以有效保护女性生育权益和就业权益。在德国,生育福利的现金福利供给主要来源于基于多方合作的社会保险以及政府直接或间接的给付;托育服务供给走向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多元合作;对劳动力市场主体严格的生育保护规制较好实现了女性工作与家庭的兼容;在瑞典,生育福利的现金福利给付方面,政府给予高水平、普惠性的福利津贴;托育服务供给方面,以政府公立为主,非营利组织介入为辅;劳动力市场的生育保护规制极大促进了性别平等以及女性工作和家庭的兼容,最大限度实现了女性生育保护和就业保护的双重需求;日本,在生育福利的现金福利给付方面,以选择性的政府干预和社会合作的保险给付为主;托育服务方面,以政府供给为主、社会参与为辅;劳动力市场的生育保护规制使得女性在就业中处于不利地位,且难以实现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基于对四个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的经验总结,从中获得有益启示:一是生育福利的制度设计需要找准价值定位,二是对女性及儿童的福利保护需要立法先行,三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合作是生育福利供给的必然选择,四是生育福利供给的扩张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最后,对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完善生育福利多元供给机制进行了总体框架的设计。首先,突出国家在生育福利供给中的主导性责任,国家的主导性责任应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重塑生育福利供给的价值理念,提出了以人为本、社会权利、社会投资和性别平等四大基本理念;第二,明确国家在生育福利供给中的制度建设与财政责任。其次,建立政府内部的责任分工与合作机制,从纵向上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从横向上明确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协同机制。最后,提出建立国家与家庭、市场及社会的互动合作机制。第一,建立国家对家庭的直接干预支持机制。第二,健全国家对劳动力市场主体的规制与引导机制。第三,建立健全国家对托育服务机构的支持与规范机制。在分析福利多元主义范式实践困境的基础上提出:要使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变得更具指导价值,不应仅仅关注多元主体之间静态的、应然的规范性责任划分,更应该从动态视角关注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于是,进一步提出了在福利供给中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合作机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克服了福利多元主义的实践困境,实现了对福利多元主义的理论补充。
刘培,刘蓓,张桂贤[2](2020)在《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质量综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质量进行综合性评价,了解济南市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取得的成绩,发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推动项目可持续发展,实现此项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方法设计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调查表。随机抽取服务对象进行电话调查、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政策知识知晓情况、知晓渠道、是否参加过优生宣教、评估建议告知情况、满意度情况、高风险人群面对面指导、跟踪随访及早孕随访及妊娠结局随访情况。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资料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相结合的办法。结果已婚育龄夫妇宣传倡导知晓率和优生科学知识宣传覆盖率90%以上,知晓渠道95.35%是通过计生宣传,优生宣教93.33%,评估建议告知95.76%。追踪随访:高风险人群跟踪随访、早孕随访及妊娠结局随访率低;群众满意度93.94%; 94.34%人群认可随访;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随访意愿、群众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地区人群的随访意愿、群众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宣传培训有待加强,随访服务工作需进一步完善,孕前优生工作需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方式,需做好各项工作提高群众满意度。
周芳[3](2020)在《E校服公司核心竞争力识别和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石芳菲[4](2020)在《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商业模式设计》文中提出积极发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是促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人民健康的有效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对健康需求迅速增加,面对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的现状,如何准确把握未来医疗健康发展机遇,通过构建新的商业模式,寻找到适宜的发展路径,有效衔接医疗需求与医疗供给之间的矛盾,为患者、医疗机构、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台化多元化医疗服务模式,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满足群众医疗健康需求的公立医疗机构转型发展之路,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本文从商业模式理论入手,通过对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总结,选择“商业模式画布”作为研究工具。继而,从外部环境分析入手,通过PEST方法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进行分析,从而明确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未来方向。在此基础上,以波特竞争力模型为依据进行竞争力分析,重点评价其竞争性战略和特长,探索商业模式设计的切入点。最后,以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了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优劣情况及下一步发展定位,为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计合适的多元化、平台化商业模式,制定具体实施路径。本文定位了核心资源整合在商业模式设计中的重要性,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点,利用“互联网+医疗”等现代信息化工具,设计了适用于本领域的通用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将对基本医疗卫生革新具有借鉴意义。
武大伟[5](2020)在《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身体健康现况调查及健康管理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人类持续性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儿童的健康水平反映了人类总体的经济和医疗水平,也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全民健康水平的体现。提高儿童的健康、促进儿童健康管理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目前学龄前儿童由于各种营养摄入不足,缺乏营养或卫生习惯差等原因,导致学龄前儿童容易出现贫血、蛋白质-能量摄入不足、龋齿、肥胖等疾病,严重影响了学龄前儿童的健康生长。因此对儿童健康现况的调查及健康管理对策的研究必不可少。目的:了解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贫血、消瘦、低体重、生长迟缓、超重和肥胖等营养状况的流行现况及变化情况,探讨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为学龄前儿童的健康管理提供合理科学的健康策略。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在海口市4个市辖区,每个辖区随机抽取1个社区,共抽取4个社区,每个社区抽取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幼儿园,对抽中的社区服务中心和幼儿园的海口市户籍的学龄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自制问卷收集被调查儿童的人口学特征(如年龄、性别、民族、家庭收入等)、生活方式、日常饮食情况、饮食行为等资料。并采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时的儿童健康档案数据。分析海口市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及分布特征,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探讨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632份,回收有效问卷596份。调查对象男童317(53.19%),女童279名(46.81%),男童平均月龄54.87±11.41,女童平均月龄55.71±11.69。2.在调查的儿童中,儿童贫血检出率为12.22%,营养不良检出率7.14%(低体重2.73%、生长迟缓3.57%、消瘦3.15%),营养过剩检出率为12.39%(超重9.66%、肥胖2.73%)。3.多因素分析显示,儿童为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贫血风险更低(OR=0.489,95%CI 0.248-0.963);每周吃虾和贝类频次≥5天比<5天儿童的消瘦风险更高(OR=4.671,95%CI 1.376-15.856);少数民族比汉族儿童的低体重风险更高(OR=5.042,95%CI 1.308-19.441);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儿童的超重及肥胖风险更高(OR=2.679,95%CI 1.524-4.710)。4.相关性分析显示,儿童HAZ与由祖父母或其他人照顾、家庭收入水平、每周吃豆制品、每周和奶制品正相关;与户籍、每天累计运动时间、每天累计睡眠时间、挑食)与负相关。儿童WAZ与由祖父母或其他人照顾、独生子女、家庭收入水平、每周喝酸奶频次和食物响应正相关;与每日睡眠时长、不良进食习惯和外因性进食负相关。儿童BAZ与独生子女、食物响应和主动进食能力正相关;与每周吃虾及贝类的频次和不良进食习惯负相关。结论:1.海口市学龄前儿童整体营养状况一般,生长发育水平低于WHO标准,贫血和营养不良情况还有很大改善空间,营养过剩情况较好,但存在逐年上升趋势。2.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受到自身特征、生活情况、日常饮食以及饮食行为的四个方面的影响。因此,提示我们应加强家庭、社区、幼儿园、政府之间合作,完善儿童健康监管体系,加强健康知识的宣传和学习,提高家长健康意识水平,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监管,形成科学规范的儿童健康管理模式,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
王屹啸[6](2019)在《我国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我国老年人对社会养老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现有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存在着积弊已久的四大顽疾:不充分性、不均衡性、碎片化、低效性,因此本文旨在研究我国现有养老服务体系中“三性一化”的表现特征,并以杭州市为个案调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同时深入分析“三性一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我国改进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的可行性政策建议。首先,本文概括了养老服务供给、养老服务供给体系、长期护理和碎片化的概念。在介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般系统论和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理论的基础上,厘清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梳理文本研究的理论逻辑。其次,本文借助定性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的不充分性、不均衡性和碎片化表现特征,并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再次,以杭州市为个案,运用SERVQUAL模型调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同时运用“重要性-表现水平”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进而得出杭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综合评价。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第一,家庭养老服务不充分性表现在老人养老自给能力加强和家庭居住模式由“共居式”转变为“代际分离式”。第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充分性表现在家庭医生数量的缺乏和职业态度的懈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供给的不足。第三,机构养老服务供给的不充分性表现在机构床位数供给不足和养老机构入住率、床位利用率水平较低。(二)家庭养老服务供给总量不充分性的影响因素有两点:第一,“空巢家庭”、“隔代家庭”数量增加;第二,代际时空隔离环境下导致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的不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充分性的因素有两点:第一,社区居民的邻避效应;第二,高投资低利润的运营模式难以维系。机构养老服务供给不充分性的影响因素有两点:第一,养老机构的大规模亏损现状;第二,养老机构的地理区位因素影响和机构定位偏差。同时,养老服务供给总量不充分性还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有着很大的关系。(三)养老服务供给区域分布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城乡间服务供给水平差异和东中西部间服务供给水平差异。第一,城乡间服务供给水平差异表现各类养老机构数量、养老服务供给质量以及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疗人员的数量差异。总体表现为城市水平高于农村,且趋势逐渐扩大。第二,东中西部地区间养老服务供给水平差异表现在养老金水平和替代率,以及养老服务项目知晓率、利用率、服务需求率的差异。(四)养老服务不均衡性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城乡间二元经济结构和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首先,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人民间存在着生活水平的差异和资源倾斜程度的差异,且实行差别化的社会福利待遇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地区间养老服务供给水平的差距。其次,中央、地方政府遵循差序格局分配的制度逻辑,使得养老资源会涌入经济发展较好的东部。(五)养老服务供给碎片化主要表现在医养服务分离和多元管理主体的职能重复。首先,医养服务分离的具体表现为服务对象的偏差、服务内容的偏差。其次,民政部、全国残联等多个部门沟通阻滞和部门间利益冲突也是制度碎片化的最好体现。(六)养老服务供给碎片化中,多元管理主体碎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间各个主体的利益博弈。医养分离的碎片化主要影响因素为居民寿命的延长和疾病谱的改变,大部分养老机构不具备医疗能力及衍生而成的医养分离的传统思维模式。(七)通过对老人实际感受和期望感知的差距统计,发现杭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状况总体呈现出中下水平。通过IPA数据分析,发现杭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优先改进“有形性”。基于上述七点研究结论,结合研究的创新点和供给体系的缺陷,本文从制度介入的力量、职能定位的精确、制度构建的创新和统筹层次的提升这四个大点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林彬彬[7](2019)在《城市“二孩”家庭中随迁老年女性的隔代照料及主体建构 ——基于厦门市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二孩”家庭在我国的比例逐年增加,隔代婴幼儿照料以及老年女性的家庭养老问题随之成为了当前该政策背景下热议的话题。本文聚焦“二孩”家庭中农村随迁老年女性的隔代照料行为,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基础,结合身体理论的观点,通过呈现丰富的访谈内容和理论分析,揭示随迁老年女性在“二孩”家庭中因隔代照料行为所受到的身体规训,从国家政策、阶层、社会以及随迁老年女性个人的身体实践所产生的再生产与结构消解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总结主体所面临困境的原因,最后提出重建祖辈在“二孩”家庭中的主体性的相应对策。研究表明,虽然随迁老年女性在隔代照料中收获了家庭成员间情感的馈赠,但是,年老的身体因规训而呈现出城市适应的困境、家庭代际的角色冲突、自我实现的矛盾等多重而复杂的特征。基于此,从根源上探寻引起随迁老年女性身-心二重性结构断裂的原因,并从国家的政策改革缺位、社会照料资源缺失、性别化年龄影响下母职身份的主体困境进行深入分析。最后从提升“二孩”家庭中随迁老年女性的养老水平以及抚幼能力入手,以实施家庭友好政策为核心,扩展喘息服务的内涵,并在家庭成员与老年女性自身的配合下寻求该群体的主体建构路径。
李乾坤[8](2019)在《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妇联参与社会治理是将妇女群众的具体利益与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结合在一起,在社会领域持续推进妇女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实践,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七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妇联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指导,在党政部门支持下,积极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阶段的社会治理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深化妇联组织改革、推动妇联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阶段,系统梳理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全面总结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既是新时代妇联参与社会治理深化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因此,对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研究,力争突破现有研究以现阶段的区域性实践和个案为主的局限,以史实为依据,运用相关理论,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从党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变化、妇联组织的沿革、妇女发展需求的变迁、社会力量的消长等多个层面展开。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先从探析妇联组织特性和社会治理理念着手,界定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内涵,划定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范围和研究边界,然后梳理归纳与妇联参与社会治理最为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社会性别理论、治理理论的理论沿革和核心观点,阐释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妇联围绕新政权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治理中心任务,统合妇女群众与其他社会力量,构建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格局、创建男女平等的新生产秩序、确立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以及对妇女进行社会改造的社会治理实践。第三、四部分研究在政治经济形势跌宕起伏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参与社会治理的曲折历程中,妇联在组织建设、提升妇女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发动妇女参与各项社会建设、推动家务劳动社会化、为妇女提供劳动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探索与过失。第五部分研究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妇联遵循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相统一的国家治理总体战略,按照“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的治理原则,在建立纵横交错的妇联组织网络,建立健全各项组织制度和协调机制,打造“巾帼建功”、“双学双比”、“文明家庭创建”等多个专题活动品牌,建立确保活动持续开展的长效机制等方面的丰富实践。第六部分研究新时代妇联在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的新布局中,在全面深化妇联组织改革的基础上,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催生的各种新资源、新技术,尤其是巾帼志愿者资源和互联网技术,联合社会力量在妇女源头维权和实事化维权、引领妇女群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动员妇女参与社会文明新风培育等方面的新探索。第七部分总结妇联在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实践中,在推动妇联组织创新发展,处理与党政部门、其他社会团体、妇女群众等各方社会力量关系,汇聚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联系、团结、服务、教育妇女群众等方面的历史逻辑和基本经验。总之,妇联作为占我国人口半数的妇女可信赖和依靠的重要群团组织,是沟通党和妇女群众、联合其他社会力量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年间,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主流是既推进了妇联组织的创新发展,满足了各个阶段妇女群众解放发展的需求,又为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了巾帼力量,基本上形成了多赢的良性循环;支流是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实践一度脱离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也存在“四化”一类的历史遗留问题或体制机制问题。因此,在亟需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攻坚阶段,为了充分激发妇联和妇女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的群团改革和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建构作出了重要部署和指示。历史经验表明,新时代妇联若要更好地承担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使命,还需遵循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妇联组织主动性相统一,坚持理论自信与兼容并蓄地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坚持以妇女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做好经常性工作与开展专题活动相统一,不断提升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协作水平等历史逻辑。
蒋小峰[9](2019)在《我国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儿童在0-6岁学前期的阅读具有积基树本之效。利用学前期启发阅读意识、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近年来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满足儿童阅读需求,培养忠实读者,提升服务形象的重要举措。社区图书馆作为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职能的基层服务网点,可以就近为低幼儿童提供便捷阅读服务,推动家庭读写发展。论文将现有教育学、心理学、阅读学等领域中有关早期阅读的研究成果融入图书馆学领域,探讨了社区图书馆提供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首先,论文梳理了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的理论基础和服务需求,论述了社区图书馆在学前儿童阅读服务中扮演的角色和迎来的发展契机。其次,论文调研了国内外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的概况和典型案例,总结了服务的特点,并以国内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存在的问题为导向,探讨了借鉴英、美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的成功经验,优化我国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的可能。提出要社区图书馆借助“总—分馆”模式推进服务网络布局,规范和完善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的要素,保证服务的专业性,为学前儿童读者配置合适的读物,营造舒适的阅读氛围,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活动,并加强与政府、公共图书馆和其他社区文化组织的互动合作。论文致力于引起公共图书馆实践领域对学前儿童群体的重视,并将其纳入服务范围内,利用社区图书馆拓展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为构建书香家庭,营造全民阅读氛围打好根基。论文对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方法的总结以及国内部分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实践的考察,可以为更多图书馆进一步开展相关服务提供参考借鉴。
段爽园[10](2019)在《湖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婚姻观念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南地连广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从事非农工作。他们在这些地区工作,结婚组建家庭,繁衍后代,新生代农民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而成长。在社会发展变迁中,新生代农民工长大成人。当下他们正处于恋爱结婚的黄金时期,他们的恋爱和婚姻需要在外出打工过程中完成。同时,他们在传统社会文化价值观和现代城市多元价值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婚姻观念。本文主要从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观念入手,对湖南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婚姻观念变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以下四部分详细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相关概念界定,包括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婚姻观念的概念。同时,对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婚姻观念变化进行比较,将80后“高学历群体”与新生代农民工婚姻观念差异与变化进行比较。第二章是湖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婚姻观念的变迁。从择偶观变化大、两性观差异明显、完全不同的生儿育女认知、离婚观变化很大四个方面展开,结合湖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具体案例,详细地论述了湖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婚姻观念的变迁,并总结了湖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婚姻观念的特点。第三章是湖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婚姻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湖南地区人口流动与市场的影响;国家社会政策实施对湖南地区的影响,其中包括教育政策的影响、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户籍制度的影响等;湖南地区大众媒介宣传的影响;湖南地区婚姻家庭功能变迁的影响,其中包括生育功能意识逐步退化、情感慰藉功能被强化、夫妻家庭角色置换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选择等。笔者对这四大影响因素进行具体阐述。第四章是对湖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婚姻观念的思考。论述湖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婚姻观念变迁的进步性,其中包括现代化意识增强、注重婚姻质量的提高;分析湖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婚姻观念变迁的总体评估,其中包括婚恋困难、家庭结构失衡突出、不稳定因素增多导致离婚率高、价值观念扭曲导致性危害严重;同时,提出转变新生代农民工婚姻观念的途径,主要从个人层面、政府层面、社会层面三个方面展开。
二、厦门市2018例优生优育咨询电话问题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厦门市2018例优生优育咨询电话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女性生育福利供给问题研究 ——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法 |
1.2.2 质性研究法 |
1.3 重要概念界定 |
1.3.1 福利、国家福利与社会福利 |
1.3.2 生育与生育福利 |
1.4 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 |
1.4.1 理论视角 |
1.4.2 研究框架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回顾 |
2.1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 |
2.1.1 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概念及关系的讨论 |
2.1.2 二孩政策下的人口生育率预测 |
2.1.3 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影响研究 |
2.1.4 “全面二孩”背景下生育支持的对策讨论 |
2.1.5 福利多元主义在中国社会福利议题研究中的应用 |
2.2 文献述评 |
第3章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需求分析 |
3.1 关于“需求”的理论探讨和启示 |
3.1.1 “需求”的理论探讨 |
3.1.2 需求理论对城市女性生育福利需求界定的启示 |
3.2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的现实需求 |
3.2.1 儿童养育的经济支持需求 |
3.2.2 儿童照顾的社会服务支持需求 |
3.2.3 生育权益与就业权益保护的双重需求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多元主体供给的主要问题 |
4.1 国家——生育福利制度设计的“去商品化”能力较弱 |
4.1.1 关于“去商品化”的理论渊源与现实测度 |
4.1.2 生育福利制度“去商品化”能力弱的主要表现 |
4.2 市场——用人单位对城市女性就业保护与生育保护的职业福利供给不足 |
4.2.1 关于就业保护与生育保护的职业福利涵义解析 |
4.2.2 用人单位对就业保护与生育保护的职业福利供给不足的主要表现 |
4.3 社会——社会化托育服务供给极为匮乏 |
4.3.1 社会化托育服务概念界定 |
4.3.2 社会化托育服务供给极为匮乏的主要表现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多元供给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历史传统:家庭主义历史基因的路径依赖 |
5.1.1 对“生生不息”血缘延续的极度重视决定了家庭对孩子抚育的高度责任感 |
5.1.2 “父慈子孝”的亲子双向义务结构对家庭养育孩子形成了规范性效用 |
5.1.3 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性别分工强化了女性对孩子的抚育责任 |
5.2 国家建构:具有服务于国家建构的工具性意义 |
5.2.1 服务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工业化建设需要 |
5.2.2 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需要 |
5.2.3 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
5.3 理念基础:暂不具备福利扩张的独立价值 |
5.3.1 福利国家具备福利形成和扩张的独立价值 |
5.3.2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遵循的是一种福利从属于生产的“生产主义”的发展理念 |
5.4 政府治理:受制于政府内部责任分工合作与社会性规制不足的问题9 |
5.4.1 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过度强调地方政府责任 |
5.4.2 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难以实现有效协同 |
5.4.3 对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就业权益保护的社会性规制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供给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
6.1 生育福利供给的国际经验 |
6.1.1 自由主义福利体制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经验——以美国为例 |
6.1.2 保守主义福利体制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经验——以德国为例 |
6.1.3 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经验——以瑞典为例 |
6.1.4 东亚地区发达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经验——以日本为例 |
6.2 生育福利供给国际经验的启示 |
6.2.1 生育福利的制度设计需要找准价值定位 |
6.2.2 对女性及儿童的福利保护需要立法先行 |
6.2.3 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合作是生育福利供给的必然选择 |
6.2.4 生育福利供给的扩张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多元供给的实现机制 |
7.1 突出国家在生育福利供给中的主导性责任 |
7.1.1 塑造生育福利供给的价值理念 |
7.1.2 突出国家在生育福利供给中的制度建设与财政供给责任 |
7.2 健全政府内部的责任分工及协同机制 |
7.2.1 纵向上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 |
7.2.2 横向上明确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协同机制 |
7.3 建立国家与家庭、市场及社会的合作机制 |
7.3.1 建立国家对家庭的直接干预支持机制 |
7.3.2 健全国家对劳动力市场主体的规制与引导机制 |
7.3.3 健全国家对社会化托育服务机构的支持与规范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质量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孕前优生项目调查表 |
2.2 已查群众满意度情况 |
2.3 不同意接受随访的原因调查 |
2.4 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人群的随访意愿、满意度分析 |
3 讨论 |
(4)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商业模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技术路线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特色 |
第二章 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一节 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概况 |
一 河南省人民医院医联体集团概况 |
二 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概况 |
第二节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场分析 |
一 社区医疗服务宏观环境分析 |
二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业分析 |
第三节 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问题及分析 |
一 医疗服务能力分析 |
二 人力资源情况分析 |
三 财务经营情况分析 |
四 信息系统分析 |
五 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满意度现状调研 |
六 运营情况分析 |
第三章 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商业模式设计 |
第一节 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商业模式设计原则及框架 |
一 设计原则 |
二 设计框架 |
第二节 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商业模式设计 |
一 商业模式画布构造 |
二 商业模式画布分析 |
第三节 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营模式 |
一 整体运营模式介绍 |
二 运营模式核心内容 |
第四节 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盈利模式 |
一 盈利模式设计原则 |
二 盈利模式构成要素 |
第四章 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商业模式实施 |
第一节 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体系 |
一 组织体系设计原则 |
二 组织体系构架 |
第二节 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设计 |
一 人力资源体系设计原则 |
二 人力资源体系主要内容 |
第三节 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营销体系设计 |
一 营销体系设计思路 |
二 市场定位分析 |
三 4C营销策略设计 |
第四节 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政策保障措施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身体健康现况调查及健康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儿童健康管理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
1.3 理论依据 |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质量控制 |
1.8 统计分析方法 |
1.9 技术路线 |
2 研究结果 |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2.2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及变化 |
2.3 不同特征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比较 |
2.4 不同生活情况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比较 |
2.5 不同日常饮食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比较 |
2.6 不同饮食行为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比较 |
2.7 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2.8 学龄前儿童身体发育相关性研究 |
3 讨论 |
3.1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日常生活现况 |
3.2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日常饮食现况 |
3.3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现况 |
3.4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现况 |
3.5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贫血现况 |
3.6 海口市学龄儿童超重和肥胖现况 |
3.7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相关性分析 |
3.8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的相关性分析 |
3.9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贫血的相关性分析 |
3.10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相关性分析 |
4 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策略探讨 |
4.1 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策略 |
4.2 儿童贫血的防治策略 |
4.3 儿童自身及家庭因素建议 |
4.4 社会因素建议 |
5 结论 |
6 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学龄前儿童健康状况及健康管理发展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调查 |
致谢 |
(6)我国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国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概述 |
第二节 养老服务质量评价与评测维度划分概述 |
第三节 文献评价 |
第三章 我国养老服务供给总量的不充分性 |
第一节 养老服务供给总量不充分性的表现 |
第二节 养老服务供给总量不充分性的影响因素 |
第四章 我国养老服务供给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性 |
第一节 养老服务供给的城乡差异 |
第二节 养老服务供给的地区差异 |
第三节 养老服务供给不均衡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章 我国养老服务供给体系资源的“碎片化” |
第一节 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供给“碎片化”的表现形式 |
第二节 我国养老服务供给资源“碎片化”的影响因素 |
第六章 我国养老服务供给体系质量的低效性——基于杭州市个案调查 |
第一节 SERVQUAL模型进行服务质量测评理论假说 |
第二节 杭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测评维度与指标构建 |
第三节 杭州市养老服务质量测评的实证分析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城市“二孩”家庭中随迁老年女性的隔代照料及主体建构 ——基于厦门市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研究设计及田野调查的展开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社会性别理论 |
二、身体理论 |
第二节 概念的界定 |
一、隔代照料 |
二、随迁老年女性 |
三、城市“二孩”家庭 |
四、主体建构 |
第三节 理论解释框架 |
第四节 田野调查的开展及其操作化 |
一、田野调查点的选择及基本情况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厦门市“二孩”家庭中随迁老年女性隔代照料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随迁老年女性在“二孩”隔代照料中的群体特征 |
第二节 “二孩”照料流动中的身体规训 |
一、“二孩”政策场域中城市生活的凝视 |
二、同质群体交往的自我认同与城市融入 |
三、城市制度/文化差异对“二孩”抚育行为的规训 |
第三节 “二孩”家庭代际互动的角色冲突 |
一、儿童照料中的主体性角色 |
二、母职权力博弈下家庭政治 |
第四节 “二孩”育儿分工格局下的身心压力 |
一、性别化的“二孩”家庭育儿分工 |
二、消费欲望与“二孩”照料间的矛盾冲突 |
第五节 “二孩”家庭代际间的亲情馈赠 |
第三章 随迁老年女性隔代照料问题的解释分析 |
第一节 “二孩”生育场域推动祖母的城市流动 |
一、城市中“二孩”生育实践更为显着 |
二、城市照料“二孩”配套体系发展迟缓 |
第二节 “二孩”社会照料资源供给水平薄弱 |
一、社区生育服务团队支持体系短缺 |
二、照料者的养育观与科学育儿知识难以兼容 |
第三节 “二孩”家庭照料角色对祖母的身体裹挟 |
一、“二孩”照料者的性别化年龄分野遮蔽祖母的抚幼贡献 |
二、性别分工模式中的照料和家务劳动不平等 |
三、“家本位”价值观下的被动迁移与角色冲突 |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
第一节 主要发现与结论 |
第二节 化解随迁老年女性的“二孩”隔代照料问题的对策建议 |
一、国家社会合力支持:重视对幼儿照料中女性角色的帮助 |
二、喘息服务的延伸:对“二孩”隔代照料者的公共服务支持构想 |
三、城市归属感的内在来源:家庭成员的关注与扶持 |
四、随迁老年女性的自我提升:实现再社会化的关键因素 |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与前瞻性思考 |
一、研究的不足 |
二、前瞻性思考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访谈介绍信 |
附录3 田野调查相关图片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依据 |
二、研究现状和目标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一)妇联组织 |
(二)社会治理 |
(三)妇联参与社会治理 |
二、相关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
(二)社会性别理论 |
(三)社会治理理论 |
第二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开端(1949-1956) |
一、妇联的全面组建与女界的初步统合 |
(一)妇联组织体系的初创 |
(二)妇联的组织统合 |
二、妇联参与创建社会新秩序的行动 |
(一)发动妇女构建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格局 |
(二)参与创建男女平等的新生产秩序 |
(三)参与确立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 |
三、妇联参与改造妇女的初步实践 |
(一)劳动光荣理念下对妓女身份的重塑 |
(二)抗美援朝运动中对妇女爱国观的培育 |
(三)识字学习运动中对妇女的文化政治教育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曲折探索(1956-1966) |
一、妇联组织的曲折发展 |
(一)妇联组织名称的统一 |
(二)妇联组织制度的改进 |
(三)妇联团体会员的收缩与发展 |
(四)妇联基层组织的整顿波折 |
二、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 |
(一)动员妇女参加社会劳动 |
(二)大规模开展妇女扫盲运动 |
(三)培育妇女群众集体观 |
三、妇联初步纠正“左倾冒进”错误的举措 |
(一)加强对妇女的劳动保护 |
(二)参与整顿托幼组织 |
(三)参与整治婚姻乱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中断与初步恢复(1966-1976) |
一、妇联组织的全面解体与初步恢复 |
(一)妇联组织的逐步解体 |
(二)妇联组织的初步恢复 |
二、妇联对社会治理的有限参与 |
(一)参与推进男女同工同酬 |
(二)发动妇女参与“农业学大寨” |
(三)协助托幼组织的恢复整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发展(1977-2012) |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妇联组织的迅速发展 |
(一)妇联组织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
(二)妇联团体会员的迅速扩展 |
(三)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的持续推进 |
二、新时期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
(一)多层次推动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
(二)全方位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
(三)多方面推进对妇女的综合教育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化转型(2012-2018) |
一、新时代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机遇 |
(一)习近平的社会治理新理念新布局 |
(二)群团改革背景下妇联组织发展的新需求 |
(三)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与中国妇情新样态 |
二、新时代妇联组织的深化改革 |
(一)妇联组织各项制度的全面整建 |
(二)妇联组织体系的系统化改革 |
三、新时代妇联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实践 |
(一)引领妇女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
(二)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新作为 |
(三)动员妇女参与培树社会文明新风尚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经验 |
一、坚持党的领导与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主体性相统一 |
二、坚持理论自信与兼容并蓄地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 |
三、坚持以妇女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
四、坚持做好经常性工作与开展专题性活动相统一 |
五、不断提升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协作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9)我国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3.1 研究主题及热点分析 |
3.2 研究述评 |
4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4.1 研究内容 |
4.2 研究方法 |
4.3 创新点 |
第二章 社区图书馆提供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的理论基础和需求分析 |
2.1 主要概念辨析 |
2.1.1 社区图书馆的概念及其区域阅读服务功能 |
2.1.2 学前儿童的界定及其群体特征 |
2.1.3 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的内涵分析 |
2.2 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的理论基础 |
2.2.1 社区图书馆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及特征 |
2.2.2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
2.2.3 阅读周期理论 |
2.2.4 图书馆学五定律 |
2.3 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的需求分析 |
2.3.1 人口结构变化刺激儿童早期发展需求突显 |
2.3.2 早期阅读干预意识苏醒引发阅读需求增长 |
2.3.3 社区图书馆满足学前儿童便捷阅读服务需求 |
第三章 我国大陆地区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概况及典型案例分析 |
3.1 大陆地区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概况 |
3.1.1 公共服务体系下的社区图书馆布局 |
3.1.2 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保障 |
3.1.3 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尝试 |
3.2 大陆地区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典型案例分析 |
3.2.1 苏州图书馆紧密联系社区分馆的学前儿童阅读服务 |
3.2.2 嘉兴市图书馆城乡社区一体化学前儿童阅读服务 |
3.2.3 深圳市盐田区图书馆计划推广式社区学前儿童阅读服务 |
3.2.4 佛山市禅城区图书馆社区联合式学前儿童阅读服务 |
3.2.5 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社区联合分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 |
3.2.6 厦门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共建社区分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 |
3.3 大陆地区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特征分析 |
3.3.1 社区分馆紧密依靠总馆开展服务 |
3.3.2 围绕绘本展开亲子阅读服务 |
3.3.3 关注学前儿童阅读意识启蒙和阅读指导 |
3.4 大陆地区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存在的问题 |
3.4.1 服务空间不足 |
3.4.2 低幼读物匮乏 |
3.4.3 服务人员短缺 |
3.4.4 服务类型单一 |
3.4.5 横向合作欠缺 |
第四章 英美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概况及典型案例分析 |
4.1 英美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发展概况 |
4.1.1 英美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发展历程 |
4.1.2 英美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的主要内容 |
4.1.3 英美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支撑 |
4.2 英美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典型案例分析 |
4.2.1 英国伯明翰市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 |
4.2.2 美国纽约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 |
4.3 英美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特征分析 |
4.3.1 社区图书馆服务网络密集 |
4.3.2 学前儿童服务要素完备 |
4.3.3 阅读服务内容丰富多样 |
4.3.4 多元力量合作深化服务 |
第五章 我国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的优化策略及改进建议 |
5.1 建立和健全学前儿童阅读服务保障机制 |
5.1.1 建立儿童阅读权利法规保障 |
5.1.2 健全儿童阅读服务保障规范 |
5.2 巩固和加强“总—分馆”模式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
5.2.1 借助“总—分馆”模式推进社区图书馆服务网络布局 |
5.2.2 利用社区图书馆延伸公共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 |
5.3 规范和完善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的要素 |
5.3.1 配备合适的分级读物 |
5.3.2 营造舒适的阅读环境 |
5.3.3 开展针对性服务活动 |
5.3.4 培养专业儿童馆员 |
5.3.5 构建多维合作网络 |
5.4 深化和优化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细节 |
5.5 改进和加强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推广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局限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湖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婚姻观念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 |
1.5.2 婚姻观念的概念 |
1.6 婚姻观念变化比较 |
1.6.1 新老农民工婚姻观念变化比较 |
1.6.2 80 后“高学历群体”与新生代农民工婚姻观念差异与变化比较 |
第2章 湖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婚姻观念的变迁 |
2.1 择偶观变化大 |
2.1.1 择偶标准维度变化大 |
2.1.2 择偶方式多种多样 |
2.2 两性观差异明显 |
2.3 完全不同的生儿育女认知 |
2.4 离婚观变化很大 |
第3章 湖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婚姻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 |
3.1 湖南地区人口流动与市场经济的影响 |
3.2 国家社会政策实施对湖南地区的影响 |
3.2.1 教育政策的影响 |
3.2.2 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
3.2.3 户籍制度的影响 |
3.3 湖南地区大众媒介宣传的影响 |
3.4 湖南地区婚姻家庭功能变迁的影响 |
3.4.1 生育功能意识逐步退化 |
3.4.2 情感慰藉功能被强化 |
3.4.3 夫妻家庭角色置换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选择 |
第4章 对湖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婚姻观念变迁的思考 |
4.1 湖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婚姻观念变迁的进步性 |
4.1.1 现代化意识增强 |
4.1.2 注重婚姻质量的提高 |
4.2 湖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婚姻观念变迁的总体评估 |
4.2.1 婚恋困难 |
4.2.2 家庭结构失衡突出 |
4.2.3 不稳定因素增多,离婚率高 |
4.2.4 价值观念扭曲,性危害严重 |
4.3 转变湖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婚姻观念的途径 |
4.3.1 个人层面:提高湖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 |
4.3.2 政府层面:增强湖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婚姻保障 |
4.3.3 社会层面:关注湖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婚姻价值观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四、厦门市2018例优生优育咨询电话问题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女性生育福利供给问题研究 ——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角[D]. 陈秀红. 山东大学, 2021(10)
- [2]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质量综合评价[J]. 刘培,刘蓓,张桂贤. 中国妇幼保健, 2020(16)
- [3]E校服公司核心竞争力识别和提升研究[D]. 周芳. 东南大学, 2020
- [4]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商业模式设计[D]. 石芳菲. 郑州大学, 2020(02)
- [5]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身体健康现况调查及健康管理对策研究[D]. 武大伟.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6]我国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屹啸. 浙江财经大学, 2019(07)
- [7]城市“二孩”家庭中随迁老年女性的隔代照料及主体建构 ——基于厦门市的个案研究[D]. 林彬彬.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D]. 李乾坤.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9]我国社区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优化策略研究[D]. 蒋小峰. 南京大学, 2019(05)
- [10]湖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婚姻观念变迁研究[D]. 段爽园. 湘潭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