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基于VB6.0的智能型继电保护测试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胡杨[1](2015)在《开关柜三维建模与二次设计》文中提出图纸是设计师的语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设计人员对绘图工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起初的手工绘图已逐渐被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技术所取代。但是最初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只是二维设计,不能够直观的表现产品的结构,生产人员只能根据实际柜体大致安排内部部件的位置,发现位置不合理再进行重新安排,这样无形中增加了生产周期。为了减少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本课题采用Visual Basic.NET作为开发语言,对SolidWorks软件进行二次开发设计。主要有两方面工作:第一、建立一套典型开关柜的三维建模系统。首先,利用参数化设计原理,分别对开关柜的柜体和基本组成元件进行标准件建模及主要参数的数据存储。其次,对某一种型号的开关柜进行装配,找到装配中决定内部零件位置的几个关键性参数化变量并对其定义。最后,用VB.NET进行系统界面设计和编程,最终实现通过修改参数化变量绘制整个开关柜三维建模的功能。第二、二次设计是保证电网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因此,完整、无误的二次接线图是设计中的关键所在。本课题任务是开发接线图自动设计系统(二次设计软件),通过输入原理图信息、屏面布置图信息和端子排信息,由接线设计模块自动生成二次接线图、开孔图和明细表,可减少设计人员的错误率,节省设计时间,加快生产效率。
韩薇[2](2014)在《智能型环网柜联调测试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力系统智能化程度的提高,环网柜在配电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对环网柜安全可靠性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需要生产厂家对其进行严格的出厂检测。目前,相关厂家在对环网柜的检测采用独立电源进行分步测试,人工读取仪表结果,手工填写测试表单,操作繁琐。为了提高环网柜出厂检测的质量和效率,根据检测功能以及生产实际要求,设计了一种智能型环网柜联调测试系统,实现了环网柜出厂检测的自动化、智能化。测试系统通过数据通信将传统测试方法中应用的测量设备集成为测试台。根据对环网柜出厂检测的需求,对测试系统所需硬件进行了选型和配置:利用调压器为环网柜提供可变的工作电压;以调压器和升流器来实现相间保护测试所需的大电流;使用程控交流源作为零序保护测试的电流源;测试相的切换通过三个接触器来实现。测试系统的采集和控制部分电路主要由AC6621数据采集卡和其调理电路构成,实现对电源电压的自动调节、接触器的关合以及电压、电流信号的采集等功能。基于Visual Basic6.0设计了测试系统的可视化操作界面,灵活运用其MSFlexGrid、WinSock和MSComm等控件,实现了界面显示、数据管理、数据采集、数据通信和控制的功能。计算机与环网柜所配有的智能测控终端之间的通信遵循101规约和104规约,可在测试过程中同时进行“三遥”报文的接收和发送。测试系统能够自动控制测试的进程,记录测试结果,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最后输出测试结果报表。设计的测试系统可对环网柜的“三遥”功能、相间保护功能、零序保护功能以及电流速断保护功能进行智能化的测试,大量的测试实验表明,测试系统能够正常运行。与原有测试方法相比,故障率小,使用方便,检测准确,人机界面操作方便、简单,达到了系统设计的指标要求。目前本系统已正式投入使用,运行效果良好。
张丽娟,宗国萍[3](2009)在《继电保护装置智能测试系统设计》文中提出系统从继电保护装置测试的需求和原理出发,采用PC机+PLC的架构,实现继电保护装置的现场智能测试。系统在硬件方面,采用PLC、PC机和测试仪通过串行通信端口进行协同工作,实现了自动接线;软件设计包括管理软件与测试软件的设计,通过共享数据库和完善的功能设计,保证了系统的通用性。本系统降低了对现场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提高了继电保护测试工作的效率,保证了检验结果的可靠性。目前,该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实践表明,该系统可以全面测试各种类型的保护,可满足现场测试要求。
张丽娟,宗国萍[4](2009)在《继电保护装置智能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系统从继电保护装置测试的需求和原理出发,采用PC机+PLC的架构,实现继电保护装置的现场智能测试。系统软件设计包括管理软件与测试软件的设计,通过共享数据库,降低了对现场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提高了继电保护测试工作的效率,保证了检验结果的可靠性。系统的软件设计还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安全性。目前,该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实践表明,该软件可以全面测试各种类型的保护,可满足现场测试要求。
乌云高娃[5](2009)在《变压器励磁涌流的分析与控制研究》文中提出电力变压器是发电厂和变电站中的主要电气设备,它的安全运行与否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能否连续稳定地工作。随着电力容量及电压等级的增加,变压器造价愈趋昂贵,一旦因故障而遭到损坏,其检修难度大,检修时间长,经济损失也相当惨重。因此,寻求一个安全、可靠、灵敏的变压器保护方案,一直是国内外电力系统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电力系统中变压器保护存在非正确动作现象,其中励磁涌流是引起变压器差动保护误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为避免保护误动,人们对励磁涌流的产生机理进行了长期研究,由此发展成了两个研究方向:励磁涌流发生时避免保护误动和抑制励磁涌流。实际应用证明这两种研究方向都有着自己的局限性,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变压器保护误动问题。本文查阅、分析了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我国电网实际情况,对变压器励磁涌流的产生机理和抑制策略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变压器励磁涌流抑制思想,并设计研制了相应的励磁涌流抑制装置。经实验和实际应用的效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研究思想和抑制策略是有效的。本文应用磁滞回线对交变磁场中磁性材料的交变磁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分析了单相变压器空投时变压器铁芯中磁通的变化规律,得出了励磁涌流形成的原因机理,并提出了变压器空投的合闸角控制律。依据此规律,进行单相变压器、三相芯式电力变压器励磁涌流的抑制分析。本文以变压器投切时偏磁和剩磁相互抵消的思路为基础提出了差动保护中励磁涌流抑制的新算法(Inrush Eliminating Algorithm, IEA)。算法演算过程为基于Preisach原理建立变压器的磁滞模型,根据变压器上次的切出时间估算出剩磁的大小,进而计算出变压器的合闸角。为验证算法的有效性,本文基于HTCPN方法建立了IEA的涌流抑制原理模型,进行MATLAB仿真研究,实验结果证明IEA通过控制合闸角能够有效地抑制变压器合闸时涌流的出现。为满足电力变压器工作现场复杂多变的电磁环境,使IEA算法更具有鲁棒性,本文在剩磁计算的理论算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推理的合闸时间优化算法。此模糊推理是根据人类思维而形成的一种推理方法,充分考虑了人类认识事物的模糊性和逻辑性,因此该方法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和适应性。构建实用模型对提出的优化算法进行仿真研究,通过多种情况的仿真实验对比分析,证明了本文提出的基于模糊推理的合闸时间优化算法能够很好地确定合闸时间,从而提高了涌流抑制算法的鲁棒性和稳定性。基于变压器励磁涌流抑制原理与算法的理论推导与分析,本文根据变压器励磁涌流抑制器的设计思想,研制开发了变压器励磁涌流抑制器,使得对变压器涌流抑制的分析研究与新算法能够运用到实际电网,从而将学术研究实践化,将研究成果产业化。涌流抑制器在多家电厂进行了现场试验,以检验和证明本文所提出的变压器励磁涌流抑制思想的正确性以及本文所设计的变压器励磁涌流抑制器的有效性。文中以杭州江东富丽达热电厂5#变压器S10-40000/35,2#变压器S9-6300/10为例,分析了现场试验结果。通过对试验记录波形和结果的分析,表明本文研制的变压器励磁涌流抑制器确实能够有效抑制实际电网中的变压器空投时产生的励磁涌流。本文对变压器的铁芯磁学特性,铁芯剩磁,变压器励磁涌流的成因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提出了变压器励磁涌流抑制方案,并结合实际工况,对变压器合闸时间进行了优化计算。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本文又进行了变压器励磁涌流抑制器的具体设计和研制,现场测试和应用受到了用户的好评,认为所取得的创新成果,对变压器励磁涌流的抑制进一步研究具有理论参考价值,更具有工程应用意义。
王宇恩[6](2008)在《贵州电网故障录波组网系统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大大提高,电网的稳定运行对确保经济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而继电保护作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屏障,一次误动或拒动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无法估量的。而要保障如此庞大的供电网和众多变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需要收集和监测的电网保护装置的数据是十分庞大的。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故障调取系统是很有其必要性的。对该系统的设计,我们考虑了三种方案:1、省调作为主站,地调作为子站,子站主要负责采集、传输、存储和管理本地调管辖范围内的各变电站的故障录波器设备的信息、录波报告、录波数据。主站主要负责与各子站通信,索取、管理、分析录波数据。2、系统由省中调配置的主站系统和各地调配置的主站系统构成并列关系。此方案可以认为将子站系统的主要功能折衷地内嵌在主站系统中,此方案中的子站系统不再自动传送故障录波信息,且多个主站系统可以同时对多个站进行并行操作,做到信息共享化;而且所有信息是根据运行人员筛选、定制过的,避免了大量扰动信息存储。3、系统由省中调配置的主站系统和各地调配置的维护终端构成。此方案省调主站系统须配置一台Web服务器,负责提供对地调终端通用浏览器客户的服务器端的Web服务功能。各地调配置一台工作站通过通用浏览器登陆省调Web服务器查询故障信息或获取故障文件。通过从运行管理职责和信息调取、维护考虑,我们采用方案一作为本次故障录波组网方案。在确定方案的基础上,对系统具备功能、传输方式、系统安全性、软件设计、系统维护、系统硬件配置等方面均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该系统作为一个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平台,可以快速、简便、全面地获取设备故障信息。该系统的建立,将有利于运行检修部门快速作出事故处理方案,优化生产调度与管理决策,防止信息不全误判断造成的事故扩大,减少电网的事故损失。它是一个对电力系统故障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处理、分析的分布式、准实时系统。整个系统由设在省调端的主站、地调端子站、变电站端的录波装置通过电力系统的通讯网络组成。
张继红[7](2004)在《基于PLC控制的3.3kV移动变电站测控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3.3kV移动变电站是煤矿井下3.3kV供电系统的关键设备之一,担负着电能变换与传输的重要作用。由于传统移动变电站自身的固有缺陷,远不能满足现代化煤矿工作面高产高效运行的需要。因此研究智能型移动变电站综合测控系统对于提高供电质量、保障系统稳定运行,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本文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基于PLC控制的移动变电站测控系统,主要内容如下: 针对我国煤矿井下移动变电站所装设电力变压器的运行现状,系统地分析了其故障原因,改进了传统变压器差动保护方法,有效躲过了变压器正常起动时的二次谐波电流,减少了保护误动现象,提高了动作可靠性。 在分析1140V供电系统传统漏电保护优缺点的基础上,针对3.3kV供电系统的特殊要求,确定了漏电动作值和闭锁值,设计了附加直流电源检测的漏电保护方案。它可准确检测三相电网绝缘对称下降与不对称下降故障,保证了漏电动作电阻值的稳定性。 以PLC为中央控制单元,设计了新型智能化移动变电站测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控系统。该系统具有短路、过载、断相、过流,过压、以及过热等保护功能。通过大屏幕液晶显示器的设置,不仅能显示系统正常运行参数,而且可以显示故障原因及故障参数,缩短了判断和排除故障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针对煤矿井下的特殊环境分析了所存在的干扰源及所产生干扰信号的电气特征,针对不同特征的干扰信号,制定了相应的硬件、软件防治措施,实验证明,这些抗干扰措施是有效的。 本文所研究的3.3kV移动变电站测控系统样机在实验室进行了模拟试验,测试其动作参数,检验了各种保护特性。结果表明:该测控系统性能稳定,动作可靠,显示准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张志顺,王步云,王继才,龙燕,冯璞乔[8](2002)在《一种基于VB6.0的智能型继电保护测试装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介绍了一智能型微机继电保护测试装置 ,介绍其软、硬件构成及工作原理 ,对关键部分———正弦信号数字发生器进行了研究 ,设计了一种新的控制调幅、调频、调相的数字合成电路。PC控制软件采用VB6 .0编写 ,界面友好美观 ,可完全实现各软件模块功能 ,理论与实验表明 ,该装置是一个能加载测试 ,自动拟合曲线 ,自动模拟各种电压暂态波形以检验被检装置的整体动作性能的测试装置。
邹正华[9](2010)在《10kV电力电容器故障远程预警系统》文中认为并联电容器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功补偿设备,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正常供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资料统计,在线运行电容器各种故障频发,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了严重后果,为此而采取的策略是“时间基准维修”,以致于出现了过多的不必要的停机及维修,耽误无功补偿,同时也无法及时发现带伤运行的电容器。因此,研制新一代集在线监测、诊断、预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智能化在线监测装置是解决电容器有效运行的有力手段。本课题针对中山供电局10kV框架式并联电容器组频繁出现故障的现象和特点,研制了基于嵌入式处理器TMS320LF2407、1-wire单总线技术以及以太网通信技术,适用于10kV框架式并联电容器组的电容器故障在线监测、诊断、预警系统。在电容器故障检测方面,采用了基于电容值和电容器温度在线监测方法;温度检测采用基于1-wire单总线技术的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在谐波分析方面,采用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的谐波分析法,通过DSP平台实现;远程通信采用以太网通信方式,以上传电容器参数,为远程服务器分析电容器损坏的原因提供数据依据。本文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设计系统硬件电路,给出了信号采集模块、A/D转换模块、温度采集模块等模块电路图;底层软件设计主要包括了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并介绍各模块的功能以及实现方法;上位机管理软件主要对电容值、温度、电流电压谐波等参数实时监测和分析,并将监测参数存入数据库中,同时提供强大的电容器参数查询功能。最后本文给出了实验测试数据以及现场安装图片,试验数据表明研制监测装置能满足监测参数精度要求,能很好的实现对电力电容器故障监测。实践表明,本系统具有很高的测量速度和测量精度,易于操作,功能齐全,具有可扩展性,也可用于其它参数检测,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
刘克恒[10](2010)在《基于PLC的双挑式水电机组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水电站监控系统是当代水电站实现综合自动化的基础,是实现水电站无人值班(或少人值守)的前提条件。随着当代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日益成熟和迅速发展,性能先进且运行稳定可靠的水电站监控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小水电站既要提高其运行的自动化程度又要减少投资,是小型水电站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而采用PLC是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适用于工业现场的控制设备,是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核心元件,其性能好坏直接决定了整个监控系统工作性能的优劣。本课题是以某小水电站为研究对象,详尽的介绍了电站的监控系统的设计和组成。论文分析了我国小水电站监控技术发展的过程。根据电站的具体参数进行了机组的选型和调速系统的构造,基于节约投资和“新技术、新设备”的精神选用了双挑式机组,调速设备选用全数字可编程力矩电机调速器。阐述了水电监控系统的设计要求,分析了适用于小水电站的监控系统的结构并确定了该电站的监控结构,随之进行该系统的整体设计,即控制结构的选择、现地控制单元各功能模块的实现等。第四章阐述PLC的软件设计,系统采用技术成熟的三菱FX2N系列PLC作为控制器,来完成水轮机组的启动、停止、调节等功能。第五章是触摸屏画面的制作过程,设计了水轮发电机组操作流程的人机界面。最后客观地评价本系统各方面的性能和不足,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目前本控制系统已成功投入运行,实际运行的监测数据证明了本系统能够满足预定的应用需求,达到了预期效果。该系统性能优越,己使电站赢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并实现了真正的“无人值班、少人值守”。
二、一种基于VB6.0的智能型继电保护测试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基于VB6.0的智能型继电保护测试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开关柜三维建模与二次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CAD技术概况 |
1.3 电气产品的分类及电工电器行业CAD应用现状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实现方法 |
第二章 开发软件简介 |
2.1 总体介绍 |
2.2 SolidWorks二次开发技术及相关开发工具简介 |
2.3 基于Visual Basic.NET对SolidWorks的二次开发 |
2.3.1 基于VB.NET二次开发SolidWorks的具体方案 |
2.3.2 SolidWorks和Visual Basic.NET的连接 |
2.3.3 创建新的零件图、装配图 |
2.3.4 用Visual Basic.NET开发操作界面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开关柜的参数化设计 |
3.1 参数化设计技术 |
3.1.1 参数化概念 |
3.1.2 两种参数化设计方法 |
3.2 标准件库的开发 |
3.2.1 包围盒思想 |
3.2.2 基于模板设计的方法 |
3.2.3 标准件参数化建模 |
3.2.4 标准件库的建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开关柜的三维建模 |
4.1 开关柜结构 |
4.2 实体造型技术及应用 |
4.2.1 三维CAD实体造型理论基础及方法 |
4.2.2 SolidWorks实现参数化实体造型 |
4.3 虚拟装配 |
4.3.1 虚拟装配方法 |
4.3.2 装配建模的模型 |
4.3.3 装配实体位置的变换 |
4.3.4 装配的约束类型 |
4.4 开关柜三维建模 |
4.4.1 断路器与垂直排的装配 |
4.4.2 开关柜整体装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开关柜的二次设计 |
5.1 二次设计 |
5.1.1 二次设计的基本概念 |
5.1.2 研究意义 |
5.2 总体设计 |
5.2.1 总构想 |
5.2.2 划分软件开发层次 |
5.3 二次设计自动生成系统 |
5.3.1 信息输入 |
5.3.2 二次布线优化 |
5.3.3 信息输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智能型环网柜联调测试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环网柜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
2 系统测试原理 |
2.1 测试对象简介 |
2.2 测试系统主要功能 |
2.3 测试系统技术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总体结构 |
3.2 数据采集控制部分 |
3.2.1 数据采集卡 |
3.2.2 测量控制板 |
3.3 环网柜电压源 |
3.4 相间过流保护测试回路 |
3.5 零序保护测试回路 |
3.6 装置示意图 |
3.7 本章小结 |
4 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程序设计整体思路 |
4.2 开发软件功能简介 |
4.3 企业通信协议标准 |
4.3.1 规约结构 |
4.3.2 101规约帧格式 |
4.3.3 104规约帧格式 |
4.4 程序各部分的实现 |
4.4.1 显示界面 |
4.4.2 数据管理 |
4.4.3 数据采集 |
4.4.4 通信模块 |
4.4.5 测控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总体性能测试 |
5.1 系统调试过程 |
5.2 测试过程及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继电保护装置智能测试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硬件结构 |
1.1 总体结构 |
1.2 系统的自动接线功能 |
2 系统的软件设计 |
2.1 管理软件设计 |
2.2 测试软件设计 |
2.3 数据共享 |
2.4 系统通用性的保证 |
3 系统安全机制 |
4 结束语 |
(4)继电保护装置智能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系统总体结构 |
3 系统的软件设计 |
3.1 管理软件设计 |
3.1.1 测试模板模块设计 |
3.1.2 测试参数模块设计 |
3.2 测试软件设计 |
3.3 数据共享 |
4 系统安全机制 |
(1)严格的用户权限管理 |
(2)数据库自动备份机制 |
(3)数据库中数据的完整性管理机制 |
5 结束语 |
(5)变压器励磁涌流的分析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励磁涌流的研究现状 |
1.2.1 励磁涌流发生时避免保护误动的方法 |
1.2.2 当前抑制励磁涌流的水平 |
1.3 励磁涌流的判别方法 |
1.3.1 变压器电流量判别 |
1.3.2 变压器电压量判别 |
1.3.3 电压量和电流量组合判别 |
1.3.4 新的励磁涌流判别方法 |
1.4 目前励磁涌流判别与抑制存在的问题 |
1.4.1 识别励磁涌流以避免保护误动的不足之处 |
1.4.2 分相操作抑制涌流时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2章 变压器励磁涌流的成因与抑制新原理及分析 |
2.1 铁芯磁学特性 |
2.2 励磁涌流的成因分析 |
2.3 变压器励磁涌流抑制新原理—合闸角控制规律 |
2.3.1 概述 |
2.3.2 合闸角控制规律 |
2.3.3 单相电力变压器的励磁涌流的抑制原理 |
2.3.4 三相芯式电力变压器励磁涌流的抑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Preisach的剩磁估算与涌流抑制算法的H_TCPN建模仿真分析 |
3.1 铁磁性材料的时效特性 |
3.2 基于Preisach原理的剩磁估算方法 |
3.2.1 Preisach原理 |
3.2.2 基于变压器Preisach模型的剩磁估算方法 |
3.3 基于H_TCPN的变压器混杂建模方法 |
3.3.1 Petri网基础 |
3.3.2 H_TCPN定义 |
3.3.3 基于H_TCPN的建模方法 |
3.4 仿真研究与结果分析 |
3.4.1 涌流抑制方案流程 |
3.4.2 建模过程 |
3.4.3 仿真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励磁涌流抑制合闸时间的优化算法 |
4.1 模糊数学理论基础 |
4.2 合闸时间优化模糊推理算法原理 |
4.2.1 合闸角理论计算值 |
4.2.2 模糊推理算法原理 |
4.2.3 模糊推理系统效果分析 |
4.3 试验仿真模型的建立 |
4.4 算例仿真研究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励磁涌流抑制器的设计与研制 |
5.1 励磁涌流抑制器的原理与设计思想 |
5.2 涌流抑制器硬件设计 |
5.2.1 总体设计 |
5.2.2 CPU模块设计 |
5.2.3 存储系统设计 |
5.2.4 液晶显示模块设计 |
5.2.5 加密狗模块设计 |
5.3 励磁涌流抑制器软件设计 |
5.3.1 主控软件工作流程 |
5.3.2 中断子模块的软件流程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励磁涌流抑制器的实现、应用与现场试验 |
6.1 概述 |
6.2 励磁涌流抑制器的实现 |
6.2.1 励磁涌流抑制器的结构与功能应用 |
6.2.2 励磁涌流抑制器的主要技术参数 |
6.2.3 励磁涌流抑制器的功能 |
6.3 励磁涌流抑制器的工作流程和应用举例 |
6.3.1 励磁涌流抑制器的工作流程 |
6.3.2 励磁涌流抑制器的应用举例 |
6.4 励磁涌流抑制器的现场试验方案与测试 |
6.4.1 概述 |
6.4.2 试验目的 |
6.4.3 试验内容 |
6.4.4 试验步骤 |
6.4.5 试验记录波形 |
6.4.6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1:涌流抑制器与快切装置、DCS及操作箱联系示意图 |
附录2:涌流抑制器与NCS及操作箱联系示意图 |
附录3:涌流抑制器端子图 |
附录4:励磁微机涌流抑制器端子布置图 |
附录5:基于Preisach原理的变压器磁滞特性模型推导 |
附录6:各连接板的接线方式与连接点 |
附录7:励磁涌流抑制器的功能 |
致谢 |
(6)贵州电网故障录波组网系统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概述 |
1.2.国内故障录波网络调研 |
1.3.贵州电网故障录波组网的必要性 |
第二章 故障录波器概述 |
2.1.故障录波器定义 |
2.2.国外故障录波器发展现状 |
2.2.1.SIMEASR录波器 |
2.2.2 诊断系统 |
2.3.国内故障录波器发展现状 |
2.3.1.YS—8A录波器 |
2.4.国内外故障录波器的比较 |
2.5.贵州电网故障录波装置现状 |
2.5.1.FH-3000电力故障录波监测装置 |
2.5.1.1 装置简介 |
2.5.1.2.装置技术特点 |
2.5.2.ZH-3嵌入式电力故障录波分析装置 |
2.5.2.1 装置简介 |
2.5.2.2 装置技术特点 |
2.5.2.2.1 硬件特点 |
2.5.2.2.2 软件特点 |
2.5.3 RFW200电力系统实时监录装置 |
2.5.3.1 装置简介 |
2.5.3.2 装置特点 |
第三章 系统设计原则 |
3.1.系统定位 |
3.2.系统结构及功能说明 |
3.3 系统安全性 |
3.4 系统总体要求 |
3.5.配置方案 |
3.6 主站/子站系统软件配置要求 |
3.7 系统功能 |
3.7.1 子站接入 |
3.7.2 与主站系统的数据交换 |
3.7.3 通讯规约测试 |
3.7.4 子站通讯状态监视 |
3.7.5 分布式通讯服务 |
3.7.6 数据召唤及断点续传功能 |
3.7.7 同步存储功能 |
3.7.8 良好的开放性 |
3.7.9 设备管理功能 |
3.7.10 变电站管理功能 |
3.7.11 告警信息管理 |
3.7.12 图形绘制功能 |
3.7.13 运行监视 |
3.7.13.1 电网运行监视 |
3.7.13.2 事件报警监视 |
3.7.13.3 工况监视 |
3.7.14 历史事件查询 |
3.7.15 远程数据调用操作 |
3.7.16 故障分析 |
3.7.16.1 故障信息归档 |
3.7.16.2 故障波形显示分析 |
3.7.16.3 故障测距 |
3.7.17 故障分析报告模板工具 |
3.8 系统维护 |
3.8.1 系统配置 |
3.8.2 系统安全 |
3.9 WEB发布 |
3.9.1 数据传输 |
3.9.2 设备信息浏览 |
3.9.3 故障信息浏览 |
3.10 与外部系统数据交换 |
3.11.系统主要指标 |
3.11.1 系统容量 |
3.11.2 系统响应指标 |
3.11.3 通讯速率 |
3.11.4 GPS对时误差 |
3.11.5 可靠性 |
3.11.6 电源影响 |
3.11.7 大气条件 |
第四章 系统方案优化及实施 |
4.1、组网系统架构方案 |
4.1.1 方案一 |
4.1.2 方案二 |
4.1.3 方案三 |
4.2、方案比较 |
4.3 方案实施 |
4.3.1 站端网络结构 |
4.3.2 变电站端实施方案 |
4.3.2.1 变电站端结构 |
4.3.2.2 故障录波器接入几点原则 |
4.3.3 主站/子站端网络结构 |
4.3.4 主站/子站实施方案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系统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基于PLC控制的3.3kV移动变电站测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3.3kV移动变电站的意义 |
1.2 移动变电站综合保护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移动变电站综合保护系统的基本要求 |
1.4 研究综合保护系统的必要性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测控系统总体设计 |
2.1 概述 |
2.2 移动变电站结构 |
2.3 保护原理总体介绍 |
2.4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特点 |
2.5 测控系统框图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压器保护设计 |
3.1 变压器差动保护 |
3.1.1 差动保护特点 |
3.1.2 差动保护原理 |
3.1.3 差动保护整定计算 |
3.1.4 差动保护特殊性 |
3.1.5 滤波电路 |
3.1.6 滤波特性测试 |
3.2 变压器温度保护 |
3.2.1 温度保护概述 |
3.2.2 温度保护原理 |
3.2.3 测量放大器工作原理 |
3.3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线路保护设计 |
4.1 概述 |
4.2 三相短路保护 |
4.2.1 短路的危害 |
4.2.2 三相短路特点 |
4.2.3 相敏短路保护原理 |
4.3 负序保护 |
4.3.1 两相短路特点 |
4.3.2 保护原理 |
4.3.3 移相电路设计 |
4.4 过载保护 |
4.4.1 过载特性 |
4.4.2 热量积累 |
4.5 电压保护 |
4.5.1 过电压的危害及形成机理 |
4.5.2 RC阻容吸收装置 |
4.5.3 参数设计 |
4.6 漏电保护 |
4.6.1 概述 |
4.6.2 漏电保护原理 |
4.6.3 直流电源设计 |
4.6.4 漏电闭锁电阻值确定 |
4.7 外部参数整定 |
4.7.1 BCD拨码盘 |
4.7.2 接口电路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保护系统程序设计 |
5.1 概述 |
5.2 监控程序设计 |
5.3 功能模块程序设计 |
5.3.1 额定电流读取 |
5.3.2 额定参数计算 |
5.3.3 模拟信号的采集 |
5.3.4 电流保护功能 |
5.3.5 人机界面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保护系统可靠性分析 |
6.1 概述 |
6.2 电磁干扰与抑制干扰原则 |
6.3 硬件抗干扰 |
6.4 PLC抗干扰 |
6.5 软件抗干扰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样机性能测试 |
7.1 直流电源测试 |
7.2 变压器差动保护测试 |
7.3 变压器温度保护测试 |
7.4 电压保护测试 |
7.5 漏电保护测试 |
7.6 负序保护测试 |
7.7 电流保护测试 |
7.8 总体性能测试 |
7.9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9)10kV电力电容器故障远程预警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电容型设备进行在线监测的必要性 |
1.3 电容型设备在线监测技术发展状况及趋势 |
1.3.1 电容型设备在线监测技术发展状况 |
1.3.2 电容型设备在线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10kV电力电容器故障远程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 |
2.1 引言 |
2.1.1 系统功能概述 |
2.1.2 电力电容器故障远程预警系统实现功能 |
2.1.3 电力电容器故障远程预警系统技术特点 |
2.2 电力电容器故障判别 |
2.2.1 并联电容器使用技术条件 |
2.2.2 电力电容器常见的故障 |
2.2.3 电力电容器故障检测方法 |
2.2.4 电容值的测量与温度监测 |
2.3 电容器预警系统预警技术参数 |
2.4 谐波检测方法 |
2.4.1 谐波的产生 |
2.4.2 谐波的检测方法 |
2.4.3 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的谐波检测方法 |
2.5 系统监测参数指标 |
2.5.1 各次谐波有效值及谐波畸变率的计算 |
2.5.2 三相不平衡度计算 |
2.5.3 电容值以及其余参数计算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0kV电力电容器故障远程预警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的硬件构成及主要性能指标 |
3.1.1 系统的硬件构成 |
3.1.2 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
3.2 PT、CT的选取 |
3.3 数据采集及AD转换 |
3.3.1 前端信号调理电路 |
3.3.2 锁相倍频电路 |
3.3.3 A/D转换器选择及采样电路 |
3.4 DSP硬件电路设计 |
3.4.1 微处理器 |
3.4.2 电源模块设计 |
3.4.3 存储模块电路设计 |
3.5 测温单元构成 |
3.5.1 单总线基本原理 |
3.5.2 DS18B20 简介及测温电路设计 |
3.6 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
3.6.1 以太网通信的优点 |
3.6.2 以太网通信的可行性 |
3.6.3 以太网硬件电路设计 |
3.7 抗干扰性设计 |
3.7.1 系统中存在的干扰源 |
3.7.2 装置中抗干扰的措施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10kV电力电容器故障远程预警系统软件设计 |
4.1 预警系统底层软件设计 |
4.1.1 底层软件开发环境 |
4.1.2 软件程序设计总体流程 |
4.1.3 数据采集模块 |
4.1.4 数据处理模块 |
4.2 预警系统管理软件设计 |
4.2.1 管理软件系统总体结构 |
4.2.2 系统实现的功能 |
4.2.3 远程预警系统的使用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试验测试结果及安装图片 |
5.1 采样精度试验结果 |
5.1.1 电流采样精度 |
5.1.2 电容器温度采样精度 |
5.1.3 电压采样精度 |
5.1.4 电容量采样精度 |
5.2 功能性测试试验结果 |
5.2.1 电容量越限报警 |
5.2.2 电容器温升越限报警 |
5.2.3 环境温度越限报警 |
5.2.4 硬接点报警输出 |
5.2.5 数据通信 |
5.3 现场安装图片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PLC的双挑式水电机组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水电行业发展概况 |
1.1.1 课题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 小水电站监控系统发展概况 |
1.2.1 水电站监控系统现状 |
1.2.2 小水电站监控系统的采用情况 |
1.3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1 可编程控制器的主要特点 |
1.4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水利发电系统原理与配置 |
2.1 水利发电过程 |
2.1.1 水力发电厂的特点 |
2.1.2 水力发电厂的基本型式 |
2.1.3 水力发电厂的构成 |
2.2 水电站基本情况 |
2.2.1 工程概况 |
2.2.2 机组方案选择 |
2.3 双挑机组协调方案确定 |
2.3.1 两台机组协调 |
2.3.2 本次研究机组改进内容 |
2.3.3 机组的效率分析 |
2.3.4 投资分析 |
2.4 调速器的选择 |
2.4.1 主要技术指标及参数整定范围 |
2.4.2 电气部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小水电自动控制系统部分环节的设计与实现 |
3.1 水电站监控系统的设计要求 |
3.2 控制系统设计 |
3.2.1 监控系统结构设计 |
3.2.2 上层集中控制层的功能 |
3.2.3 现地控制保护层的功能 |
3.3 控制系统硬件选型 |
3.3.1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 |
3.3.2 微机调速器 |
3.3.3 转速信号单元 |
3.3.4 微机励磁装置 |
3.3.5 温度巡检仪 |
3.3.6 自动准同期装置 |
3.3.7 各保护及测控单元 |
3.3.8 触摸式图形终端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软件设计 |
4.1 PLC编程软件 |
4.1.1 GX DEVELOPER编程语言简介 |
4.1.2 PLC信号采集处理的实现 |
4.2 PLC应用系统设计流程 |
4.3 软件设计 |
4.3.1 开机模块 |
4.3.2 停机模块 |
4.3.3 画面显示模块 |
4.3.4 A/D采样模块 |
4.3.5 清除事故数据 |
4.3.6 定值切换问题 |
4.4 地址分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人机接口的设计 |
5.1 人机接口简介 |
5.1.1 丰富的画面显示功能 |
5.1.2 监视功能 |
5.1.3 数据采样与报警功能 |
5.2 人机界面在系统中的地位 |
5.3 人机界面的功能要求 |
5.4 人机接口界面设计 |
5.4.1 监控主画面的设计 |
5.4.2 机组控制功能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一种基于VB6.0的智能型继电保护测试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开关柜三维建模与二次设计[D]. 胡杨.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3)
- [2]智能型环网柜联调测试系统设计[D]. 韩薇.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6)
- [3]继电保护装置智能测试系统设计[J]. 张丽娟,宗国萍.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09(24)
- [4]继电保护装置智能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J]. 张丽娟,宗国萍. 微计算机信息, 2009(10)
- [5]变压器励磁涌流的分析与控制研究[D]. 乌云高娃. 武汉大学, 2009(09)
- [6]贵州电网故障录波组网系统研究及应用[D]. 王宇恩. 贵州大学, 2008(S1)
- [7]基于PLC控制的3.3kV移动变电站测控系统的研究[D]. 张继红. 太原理工大学, 2004(04)
- [8]一种基于VB6.0的智能型继电保护测试装置[J]. 张志顺,王步云,王继才,龙燕,冯璞乔. 电子技术, 2002(01)
- [9]10kV电力电容器故障远程预警系统[D]. 邹正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10]基于PLC的双挑式水电机组控制系统设计[D]. 刘克恒. 河北科技大学, 2010(03)
标签:变压器论文; 继电保护装置论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励磁涌流论文; 试验变压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