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英雄何处寻——清代民间艺人石玉琨生平与着作考证

乡镇英雄何处寻——清代民间艺人石玉琨生平与着作考证

一、乡关何处觅英魂——清代民间艺人石玉昆生平着述考论(论文文献综述)

苏嘉晖[1](2020)在《《三侠五义》的喜剧性描写研究》文中认为晚清出现的侠义公案小说《三侠五义》,不仅流传广泛,也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本文在充分关注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于《三侠五义》中的喜剧性描写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从“喜剧性”的概念入手,阐述本文研究的目的,同时对《三侠五义》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在现有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对于《三侠五义》的版本及成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侠义精神以及艺术特色等诸多方面有所涉及,但针对《三侠五义》中的喜剧性描写研究较少,还有着论述的空间。第二部分是对《三侠五义》喜剧性描写进行分类研究。在充分掌握文本的基础上,将《三侠五义》中的喜剧性描写进行分类并加以分析,发现作品中的喜剧性描写主要是从形象塑造、语言描写和故事情节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三部分主要探究的是《三侠五义》喜剧性描写的作用。《三侠五义》中多次出现的喜剧性描写,在人物设定层面、艺术效果层面、阅读体验层面都起到了相应的作用。第四部分主要论述的是《三侠五义》喜剧性描写产生的原因。《三侠五义》由话本演变而来成书历程,清代末期的时代环境,以及读者的阅读期待,都为作品中喜剧性描写的产生提供了相应的条件。第五部分关注的是《三侠五义》续书创作中的喜剧性描写,通过分析续书对于《三侠五义》喜剧性描写的两种具有差异的继承情况,侧面反映出《三侠五义》喜剧性描写的功用。

赵振煜[2](2019)在《侠文化背景下的香港武侠电影研究》文中提出香港武侠电影在20世纪中期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它使武侠电影成为了中国最成功的商业电影类型之一,也使武侠电影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自20世纪30年代第一部香港武侠电影《火烧红莲寺》诞生之日起,至今经历的八十余年兴衰起伏变化,出现了数以千计的作品。无论是儒家仁义的“黄飞鸿”电影,还是快意恩仇的彩色武侠世纪电影,抑或是如今的港陆合资武侠电影,每一部都是现代电影艺术与中国传统侠文化的融合成果。在这七十年间,香港社会所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香港市民的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变化,不同时期电影创作者对侠文化理解的差异,都对各个时代武侠电影特征形成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香港武侠电影与侠文化的关系,与时代更替之间的关系,都是值得关注的重点。侠文化背景下香港武侠电影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主要是胡鹏执导的“黄飞鸿”电影系列,此阶段香港武侠电影的侠文化特色是民族气节,仁义高洁;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注重快意恩仇,侠骨柔情的邵氏彩色武侠世纪,代表人物是张彻、胡金铨、李小龙等,此阶段是香港国语武侠电影的高潮期;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主要由成龙与袁和平所代表的诙谐幽默的喜剧武侠电影,平民英雄深入人心;第四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是徐克的新武侠电影,徐克求新求变的创作精神香港武侠电影的又一度辉煌;第五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香港武侠电影在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后一蹶不振,尽管受到了大陆的扶持,但它却抛却了求新求变的创作精神、紧密契合时代价值观、“武”与“侠”并重的文化态度等使其兴盛繁荣的要素,一味追求视觉特效而忽视了侠文化与侠精神的深刻内涵,从而进入了衰落的低潮期。香港武侠电影的文化之根深植于中国传统武侠文化。侠文化的精神源头与表现源头分别是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与剑崇拜心理,而中国传统侠文化艺术呈现,是香港武侠电影独特的价值观、美学观及叙事模式的营养来源,香港武侠电影也通过现代化的艺术呈现,将武侠文化传播传承,发扬光大。香港武侠电影创作者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的营养,与时代文化潮流相结合,创作出仁义的儒侠、超脱的道侠、具有牺牲精神的佛侠以及个人意志强烈的情侠等类型形象,体现出香港武侠电影的特征与变化中香港社会的文化心理因素互相作用影响的关系。香港武侠电影所展现的侠精神的价值观,侠精神的现代化转换对于受众群体有着深刻影响,积极的武侠精神对于现代社会有着积极的引导价值。武侠文化是香港武侠电影未来复兴最重要的发展因素,而香港武侠电影的复兴对中国传统侠文化以及中国电影也有着巨大意义。香港武侠电影要做到类型元素的多元化创新,价值观要进行与时代相结合的更新开拓,侠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才能重现往日的辉煌。

王刚[3](2019)在《法律视域下的明清包公小说研究》文中认为《百家公案》《包公案》《三侠五义》是明清时期有关包公的三部小说,主要叙述包公如何审案断案,通过他审理的奸盗诈骗、谋财害命以及恃强凌弱等民事案件、刑事案件,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清正廉明、秉公执法的“包青天”形象。本文从法律与文学角度,对这三部明清包公小说进行研究,对其中涉及的法律现象进行文学化的解读。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明清包公小说中的财产类案件描写,通过家庭析产纠纷、盗窃拐骗案件,以及普通的民间纠纷等故事的描写及其叙事模式的研究,揭示了明代中后期财货物欲的膨胀,使人性趋于邪恶贪婪的丑恶社会现象。包公作为解决家庭矛盾、侦破盗窃拐骗案件的办案能手,打击经济类犯罪,保障了百姓商人们私有财产的安全。第二章明清包公小说中的人命类案件描写,通过因奸杀人、谋财害命以及诬告栽赃等案件的描写及其叙事模式的研究,深刻反映了晚明社会好货好色、追求物欲和情欲、强调个性解放的观念。包公严厉惩处奸淫、谋财害命等犯罪行为,维护了伦理道德,稳定了社会秩序,从执法实践中补充和修正了人们对情欲和金钱的追求。第三章明清包公小说中的官豪害民案件描写,通过势豪害民、官员枉法以及官豪勾结等案件的描写及其叙事模式的研究,揭示了封建社会特权阶级与平民百姓的矛盾冲突。包公不畏强权,公正廉明,打击权豪势要,为百姓伸张正义,使其成为抑制豪强的斗士、维护律法尊严的卫士。第四章明清包公小说中的审案手法,重点分析包公作为案件审理者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经验积累以及幕友、江湖豪杰的协助审案决狱,为百姓伸冤雪枉。第五章明清包公小说中的法律人文精神,通过分析包公对各类案件的不同审理方式,彰显其独特的个人品质和高超的断案才能,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司法领域中特有的本乎伦理道德、注重公平正义、寻求情理法平衡的人文精神、民本思想。

杨小英[4](2019)在《《三侠五义》单重复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邢福义先生提出的“三分法”为结构框架,将《三侠五义》中的单重复句分为因果类、并列类和转折类,统计出单重复句有1717例,使用了 91个关联词语和115种关联格式,其中因果类单重复句783例,关联词语39个,关联格式44种;并列类单重复句558例,关联词语29个,关联格式47种;转折类单重复句376例,关联词语23个,关联格式24种。在《三侠五义》的单重复句中,数量较多的是连贯复句,有252例,其次是假设复句和推断复句,数量最少的是择优复句,仅有9例,因此形成单重复句数量分布不均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论文将《三侠五义》的关联词语与《琵琶记》和《醒世姻缘传》两种语料进行比较,发现:从《琵琶记》到《三侠五义》,单音节关联词语多是上古产生的生命力比较强的词语,一直沿用至今,例如“因”“故”“却”和“但”等;复音节关联词语数量先升後降,中古和近代汉语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复音节关联词语,但是在词汇发展过程中,一些文言色彩较强的关联词语逐渐消失;关联格式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且变化多样,使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复句中关联词语的使用方式逐渐由单用向搭配使用发展。通过分析和比较,论文总结出《三侠五义》中的关联词语的特点:大量沿用上古和中古时期的词语;使用自由,搭配格式多样;词性相对单一,出现大量同义关联词语:双音节格局基本形成,关联词语体系已基本完备。《三侠五义》单重复句的总体特点:复句种类齐全、体系完备,但数量差别较大,具体表现在各类复句之间数量差别比较大和部分复句下属各小类数量差别大两个方面;关联词语数量丰富、功能多样、使用自由;句法结构严密,语言表达复杂多变。

李冬雪[5](2019)在《《龙图耳录》俗语词研究》文中认为《龙图耳录》是清代着名说书人石玉昆说唱本《包公案》的笔录本,口语性很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京津地区的方言土语特色。本文对《龙图耳录》中的俗语词进行全面统计整理,分别从词类、音节结构、构词特点、语义分析及对《汉语大词典》收词释义补立等几个角度对其进行探讨研究,以期揭示《龙图耳录》俗语词的基本面貌。首先,对《龙图耳录》俗语词的基本概况进行静态描述。从词类角度将其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拟声词、介词、连词、叹词和助词十类。每一类列举文例并进行个案分析,明确语义及发展演变过程。对各词类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分布规律。从音节角度将其分为单音节和多音节俗语词,举例进行个案研究,统计各类数量分布情况并分析。其次,分析《龙图耳录》俗语词的构词方式和特点。从构词角度分为语音手段、形态手段、句法手段和修辞手段构词。语音手段包括儿化、拟音、变读,形态手段包括重叠式和附加式,句法结构包括偏正式、动宾式、联合式、补充式和主谓式,修辞手段包括比喻式、借代式、婉曲式和夸张式,各类进行举例分析,总结构词规律和特点。最后,对《龙图耳录》俗语词的语义进行阐释分析。从语义共性出发分为称谓类、名物类、动作类、形状类,根据语义对各类进行进一步细化,从语义窥探民俗生活,揭示当时当地人们社会交往状态及反映的民俗文化,显示俗语词的感情色彩丰富、生动形象性和口语性特点。从语义聚合角度归纳总结同近义词群,展现俗语词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精准性。分析《龙图耳录》俗语词的新词新义,结合《汉语大词典》、CCL语料库、BCC语料库和《四库全书》电子检索系统,搜集在《龙图耳录》中新出现的俗语词和新产生的义项,对《汉语大词典》未收词语和未释义项进行补立。

张书杰[6](2017)在《旗籍作家武侠小说创作中的政治历史意识》文中研究指明旗籍作家在中国近现代武侠小说创作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创作群体,由于其特殊的族群身份和因此带来的对于自我族群历史变迁的切身感知,其武侠小说创作一方面有着对中国武侠小说史传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更表现出或隐或显的具有自我族群特征的心理状态和价值诉求。就其创作所流露出来的政治历史意识来看,这些旗籍作家的武侠创作既具有对于自我族群光荣历史的骄傲意识和维护意识,也有对于自我族群政治治理的历史反思意识,并有着超越族群阈限的历史承担意识。

贾丹[7](2017)在《论《三侠五义》中的神异书写》文中研究指明《三侠五义》是清代现实题材小说,神异内容不多却包含了古典小说中常见的四类主要神异形象,这些形象具有传统的文化内涵,在现实故事的视野下建构起一个完整的虚幻空间,结构颇为独特,其形成具有文化渊源、创作接受群体、社会背景等多重原因。

梁帅[8](2017)在《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的戏曲活动研究,是笔者对特定时间、特定地域、特定人群戏曲活动的梳理与讨论。得益于旗人在北京的社会地位,他们的戏曲活动介于北京市井梨园戏曲活动与宫廷戏曲活动之间。旗人对戏曲的喜爱由来已久,早在入关之时,他们便表现出对戏曲的酷爱。顺康雍三朝是北京旗人戏曲活动形态的孕育期,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的诸形态,皆在此时形成。道咸时期,受到宫廷戏剧变革的深刻影响,旗人戏曲活动重心集中到北京的王公贵族府邸及市井梨园。在旗人捧角之风的影响下,清末伶人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旗人沉迷戏曲的行为,引起了当朝者的诸多不满。为了阻拦旗人观剧,政府遂颁布了许多禁戏条例。这些举措虽对旗人的观剧活动带来了许多不便,但是它最终还是淹没在旗人高涨的嗜戏热潮中。晚清民国北京旗人对近现代戏曲发展的贡献集中在三点:演剧、研究、创作。演剧方面,乾隆朝的《燕兰小谱》所记白二、八达子,是第一代技艺卓群的旗籍伶人。晚清旗人登台唱曲者更多,并在清末民国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票房”与“票友”是旗人对中国戏曲文化的特殊贡献,亦真实反映出旗人演剧水准的上乘。戏曲研究作为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形态的重要方面,展现了旗人对戏曲的深层认知。昭梿的《啸亭杂录》、崇彝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等笔记,描绘了许多京师戏曲活动场景,反映出此期旗人戏曲关注视角的变化。旗人真正意义上的戏曲研究,肇始于清末民国的庄清逸、溥侗等人。穆儒丐、景孤血、华粹深、傅惜华、郑骞、吴晓铃等人在民国时期的戏曲研究,更是近代戏曲研究队伍中的重要力量。此外,北京旗籍戏曲研究者的曲艺研究也颇具特色。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的戏曲创作收获颇丰。绵恺、顾太清等旗人的戏曲创作,标志着旗人古典戏曲创作的终结。而以载阔亭、庄清逸为代表的皮黄戏剧作家,又助力了清末民国皮黄艺术的发展。在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中,王公贵族是尤为特殊的一个群体。长期居住北京的八旗王公贵族有机会参与紫禁城内的戏曲活动,并对宫廷演剧产生实质性影响。各王公贵族府邸内的戏曲活动也十分精彩,往往家族内几代成员都表现出对戏曲的极大热情。昆弋戏在晚清北京八旗王公贵族府邸的戏曲观演中占有很大比重,这与皮黄戏早已风靡北京市井梨园全然不同。清代的“王府戏班”是戏班史上一个响亮名字,自乾隆朝允禄府上的大成班始,王府戏班延续数百年。清末奕诉、奕譞和善耆府内的戏班,不仅繁荣了当时京师剧坛,更是对近代北方昆曲的发展产生了直接、深远影响。为了真实呈现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的演进过程,笔者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大量使用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宫中档案》、《内务府来文》等档案,以及晚清民国的报刊杂志、日记等。又为了使研究成果更加可信,笔者还进行了诸多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工作。同时,笔者也十分注重对戏曲文物、戏曲图像的探讨。

张倩[9](2016)在《《三侠五义》称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古至今,汉语称谓词都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其中不仅交错着不同的称谓类型,而且每一种称谓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因此学习并研究古人的称谓,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至关重要的一步。本文以清代石玉昆的《三侠五义》为研究语料,对其中的称谓词语从点到面、从共时到历时进行归纳、分析。除绪论和结语外,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对作者石玉昆生平和《三侠五义》的成书过程做了简要概述,重点叙述古代汉语称谓词的研究现状,对称谓的界定和分类做了阐述,并探讨《三侠五义》当前研究的现状及对其进行称谓研究的意义。第一章《三侠五义》亲属称谓研究,对书中出现的亲属称谓做了细致梳理,按照长幼有序的原则,对亲属的长辈、平辈、晚辈依次进行归纳,并对重要称谓重点分析,概括总结了书中亲属称谓的特点:亲属称谓的泛化用法使用广泛,异名同指的亲属称谓十分丰富,丰富的“老+亲属称谓词”。第二章《三侠五义》社会称谓研究,首先对社会称谓进行分类整理,分为相互关系、身份职业、生理性情、宗教人士四类,对每一类型的称谓进行梳理并分析,得出社会称谓遵循严格的等差原则,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并且官职称谓呈现出袭古之貌。第三章《三侠五义》情感称谓研究,我们分别对《三侠五义》中的敬谦称谓、詈称、亲昵和绰号类称谓做了归纳整理及分析,得出其特点有二:一是敬谦称谓使用广泛,二是绰号类称谓普遍。最后在结语部分对《三侠五义》的称谓、特点及研究意义做了总结归纳。

陈淑娟[10](2016)在《《三侠五义》副词研究》文中提出《三侠五义》又名《忠烈侠义传》,共一百二十回,首刊印刷于光绪五年(1879),署石玉昆述。它是古典长篇侠义公案小说的经典之作,堪称中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纵观目前关于《三侠五义》的研究,多偏向于文学文献方面的研究,在语言学方面比较少。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词语的训释、对辞书注解的补充等方面,语法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副词是汉语系统中比较复杂的一个词类,近代汉语副词的研究起步较晚,其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对专书词类的系统性描写研究,有助于为近代汉语副词研究提供资料,帮助我们在语料中分析总结具体副词的来源、产生时代和演变轨迹,丰富近代汉语语法研究。晚清时期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重要时期,对《三侠五义》中副词的研究分析能为汉语副词研究提供资料,本文以《三侠五义》中的副词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其中的全部副词作一个定性和定量的研究,以期总结出一些《三侠五义》中副词的特点。本文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简单介绍《三侠五义》其书及各位学者对其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现状,概述副词的研究现状,界定副词的定义、确定分类标准,指出本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介绍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对书中的各类副词进行分类研究,分析其语义特征及功能特征,并举例加以说明,这是本文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为《三侠五义》中副词的综合考察,总结出其中副词主要有结构完备、种类多样、书中的副词以双音节词为主等三方面特点,并且将其与现代汉语副词进行对比,探求其与现代汉语副词的联系与区别,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在现代汉语中仍然继续使用,且意义与用法相同的副词;现代汉语中不再使用的副词;在使用时形式和意义发生了变化的副词,多体现在单音节词中。

二、乡关何处觅英魂——清代民间艺人石玉昆生平着述考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乡关何处觅英魂——清代民间艺人石玉昆生平着述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1)《三侠五义》的喜剧性描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三侠五义》喜剧性描写的类型
    一、形象塑造的喜剧性
        (一)人物外形
        (二)行为举止
    二、语言描写的喜剧性
        (一)人物语言
        (二)叙述者语言
    三、故事情节的喜剧性
        (一)场面设置的滑稽
        (二)人物关系的冲突
        (三)喜剧结局的设置
第二章 《三侠五义》喜剧性描写的作用
    一、人物设定层面的作用
        (一)表现性格特点
        (二)丰富人物形象
    二、艺术效果层面的作用
        (一)活跃故事氛围
        (二)淡化悲剧情感
        (三)表达褒贬之情
    三、阅读体验层面的作用
        (一)拉近与读者间的距离
        (二)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三章 《三侠五义》喜剧性描写的成因
    一、成书历程的影响
        (一)内容上的继承与创新
        (二)形式上的演变与融合
    二、时代条件的推动
    三、读者的需求
        (一)读者为作者提供了素材
        (二)作者要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第四章 《三侠五义》喜剧性描写与续书创作
    一、《小五义》与《续小五义》
        (一)喜剧性格的继承
        (二)喜剧语言的继承
        (三)喜剧矛盾的继承
    二、《续侠义传》
        (一)喜剧目的的继承
        (二)喜剧形式的弃置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2)侠文化背景下的香港武侠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香港武侠电影的流变
    2.1 民心侠魂的开启
    2.2 快意恩仇的中心
    2.3 笑拳萌侠的盛世
    2.4 杯酒江湖的开脱
    2.5 有武无侠的衰变
3 香港武侠电影的文化基因
    3.1 中国传统侠文化的溯源
        3.1.1 尚武精神
        3.1.2 剑崇拜心理
    3.2 中国传统侠文化的艺术呈现
        3.2.1 侠的诗歌
        3.2.2 宋代话本
        3.2.3 元杂剧
        3.2.4 明清小说
        3.2.5 民国武侠小说
        3.2.6 当代武侠小说
4.香港武侠电影的侠形象类型分析
    4.1 儒侠——为国为民,济世为怀
    4.2 道侠——道隐无为,逍遥自然
    4.3 佛侠——苦海难渡,悲天悯人
    4.4 情侠——至情至性,至死无悔
5.香港武侠电影对传统侠文化的现代性转换
    5.1 侠精神的警示意义
    5.2 侠精神的爱国情怀
    5.3 侠精神的现实意义
6 香港武侠电影的发展前瞻
    6.1 香港武侠电影的类型多元化开拓
    6.2 香港武侠电影价值观的创新
    6.3 侠文化的重生
    6.4 侠文化的现代创新
7.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法律视域下的明清包公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明清包公小说中的财产类案件描写
    第一节 兄弟析产故事
    第二节 盗窃拐骗故事
    第三节 普通民间纠纷
    第四节 财产类案件的叙事模式
第二章 明清包公小说中的人命类案件描写
    第一节 因奸杀人故事
    第二节 谋财害命故事
    第三节 诬告栽赃故事
    第四节 人命类案件的叙事模式
第三章 明清包公小说中的官豪害民案件描写
    第一节 势豪害民故事
    第二节 官员枉法故事
    第三节 官豪勾结故事
    第四节 官豪害民类案件的叙事模式
第四章 明清包公小说中的审案手法
    第一节 依靠自身判案
        一、五听审案
        二、以刑求供
        三、凭诈术断案
    第二节 依靠幕友的协助——公孙策
    第三节 依靠江湖豪杰的帮助——展昭等
第五章 明清包公小说中的法律人文精神
    第一节 本乎伦理道德
    第二节 注重公平正义
    第三节 寻求情理法的平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三侠五义》单重复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复句相关理论
第一章 《三侠五义》单重复句类型
    第一节 因果类复句
    第二节 并列类复句
    第三节 转折类复句
第二章 《三侠五义》关联词语历时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与《琵琶记》关联词语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与《醒世姻缘传》关联词语的比较研究
第三章 《三侠五义》关联词语及单重复句的特点
    第一节《三侠五义》关联词语的特点
    第二节《三侠五义》单重复句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龙图耳录》俗语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龙图耳录》俗语词的基本概况
    第一节 《龙图耳录》俗语词的词类概况
    第二节 《龙图耳录》俗语词的音节结构概况
第二章 《龙图耳录》俗语词的构词手段
    第一节 语音手段构词
    第二节 形态手段构词
    第三节 句法手段构词
    第四节 修辞手段构词
第三章 《龙图耳录》俗语词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龙图耳录》俗语词的语义分类
    第二节 《龙图耳录》俗语词的词群分析
第四章 《龙图耳录》俗语词的新词和新义
    第一节 《龙图耳录》俗语词中的新词
    第二节 《龙图耳录》俗语词反映出的新义项
第五章 《龙图耳录》俗语词对《汉语大词典》的补立
    第一节 《龙图耳录》俗语词对《汉语大词典》收词的补立
    第二节 《龙图耳录》俗语词对《汉语大词典》释义的补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谢辞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旗籍作家武侠小说创作中的政治历史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对于自我族群光荣历史的骄傲意识和维护意识
二、对于自我族群政治治理的忧念和历史反思意识
三、超越自我族群阈限的历史承担意识

(7)论《三侠五义》中的神异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一、神异书写之文本内涵
二、神异书写之文化内涵
三、神异书写之成因

(8)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原由及意义
    二、课题名称的范畴界定及学理依据
    三、本课题学术研究的回顾
    四、既往研究成果之反思与检讨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的整体演进
    第一节 清前中期北京旗人戏曲活动形态的形成
        一、入关前满洲地区的戏曲活动——旗人观剧热潮的萌生
        二、清前期北京旗人的戏曲活动——旗人戏曲活动形态的形成
        三、乾隆朝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的新变
    第二节 道咸两朝北京旗人戏曲活动中心的下移:由道光元年裁撤外学伶人说起
        一、道光朝内廷演剧变革及对北京八旗贵族戏曲活动的影响
        二、道光朝北京戏曲活动的发展与旗人观演剧活动的转变
        三、咸丰朝后期旗人戏曲活动的回暖
    第三节 同光两朝旗人观剧活动的高涨——兼谈清末伶业地位的提高
        一、同治朝内城演剧场所的复苏
        二、光绪朝中后期伶业地位的提高——以旗人与伶人关系的检讨为中心
        三、王朝的衰落与最后的放纵:宣统朝旗人“忘我”的戏曲活动
        四、清末社会舆论关于旗人戏曲活动评论的两极分化
    第四节 民国八旗族裔社会地位的变化及他们的戏曲活动
        一、北京八旗社会的瓦解:民国初期北京旗人的社会地位与生计状况
        二、民国八旗贵族的遗民世界及他们的观演剧活动
        三、民国时期北京旗人戏曲活动形态的多样
第二章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的观剧活动
    第一节 晚清民国北京八旗王公贵族府邸观剧活动考述
        一、庄王府观剧历史之久远
        二、恭王府观剧之瞩目
        三、庆王府观剧之奢靡
        四、车王府观剧内容之丰富
        五、醇王府观剧之痴迷
        六、肃王府观剧、演剧、编剧等多样的戏曲活动形态
        七、晚清民国北京八旗王公贵族府邸的戏楼(台)
        八、晚清民国北京八旗王公贵族府邸观剧活动的整体特点及戏曲史地位
    第二节 晚清禁戏法令与旗人观剧环境的建构
        一、承上启下的嘉庆朝:晚清北京旗人观剧活动环境的初步建构
        二、言无二贵、法无两适:道光朝对北京旗人观剧活动的严厉查禁
        三、查禁力度的衰退:咸同两朝对北京旗人观剧活动的管控
        四、亡羊补牢:光宣时期对北京旗人观剧活动的查禁
        五、晚清政府针对旗人的观剧法令及其效力:辩证看待禁戏举措与京师旗人的赏戏行为
        六、相得益彰:晚清中央针对旗人与全体民众的禁戏法令之比较
    第三节 晚清民国“关公戏”、“包公戏”在旗人生活圈的盛行
        一、晚清北京“关公戏”与“包公戏”的扮演与禁演
        二、一场由上而下的“关公戏”改革——晚清八旗观演文化影响下《青石山》曲本的革新
    第四节 晚清民国旗人观剧氛围影响下的旗装戏形成与发展
        一、晚清八旗贵族文化的哺育——旗装戏的形成
        二、萧太后——旗装戏形成的标志
        三、从萧太后到铁镜公主——旗装戏的转型
第三章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的演剧活动(一)
    第一节 晚清民国北京戏曲舞台上的旗籍伶人
        一、政府对旗人登台唱曲的无奈与妥协:晚清旗籍伶人纷纷涌现的客观原因
        二、崭露头角——道光朝至光绪初年的旗籍演员
        三、演剧队伍的壮大——清末民初的旗籍伶人
        四、走出北京:民国中后期的旗籍伶人
    第二节 晚清北京票房的形成与发展
        一、由龙票谈及民国文人对票房及票友产生原因的错误认识
        二、从曲艺到戏曲——晚清票房活动内容的转变
        三、晚清北京的票房分布及其发展
    第三节 晚清民国北京旗籍票友的演剧活动及其影响
        一、旗人玩票之风的盛行
        二、旗籍票友下海的主客观原因
        三、晚清民国旗籍票友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第四章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的演剧活动(二)
    第一节 晚清北京八旗王公贵族组织宫廷演剧活动考论
        一、晚清八旗王公向昇平署进呈伶人
        二、晚清八旗王公组织宫廷礼乐活动
        三、晚清八旗王公贵族观演内廷演剧活动
        四、内务府大臣对宫廷戏剧活动的管控
        五、晚清八旗王公贵族组织宫廷演剧活动对宫廷演剧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晚清民国北京八旗王公府邸内演剧活动的承担者:王府戏班活动考论
        一、晚清王府戏班的基础:乾嘉时期的“王府大班”、“王府新班”以及“和春班”
        二、王府戏班运营模式在嘉庆朝至同治朝的新变与回归
        三、清末王府戏班的鼎盛——奕譞和善耆的王府戏班
        四、晚清王府戏班的戏曲史贡献
第五章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的戏曲研究
    第一节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笔下的戏曲活动记载
        一、昭梿的“尚昆抑弋”——兼谈九思堂本对《啸亭杂录》原本的删改
        二、《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纷繁多姿的京师戏曲活动
        三、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笔记中戏曲史料的变化
    第二节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研究的专案探讨
        一、以示忠心、阐扬风教:爱新觉罗·绵恺与《灵台小补》
        二、对皇族观演文化的探讨——末代庄亲王爱新觉罗·溥绪的戏曲研究
        三、近代戏曲批评史上的奇葩——“遗民”穆儒丐和他的戏曲研究
        四、古人所以馀裕,后进所以莫遑:傅惜华、吴晓铃、郑骞等学者民国期间的戏曲研究
    第三节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研究的动因、视角
        一、夫文心者,言为文旨用心:研究之动因与肇始
        二、性各异禀:旗人戏曲研究视角的独特
        三、旗籍戏曲研究者对北京传统曲艺研究的推动
第六章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的戏曲创作
    第一节 晚清北京旗人的杂剧创作
        一、绵恺及其杂剧《业海扁舟》
        二、存韫斋
        三、佑善
    第二节 场上之曲——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的皮黄戏创作
        一、晚清民国皮黄戏创作的重要力量:京师旗籍票友
        二、载阔亭与庄清逸“因人设戏”的编剧实践
        三、清末民国京师旗籍票友皮黄戏创作的意义及影响
    附:明清宗室视野下的清代宗室子弟的戏曲创作
        一、根干丽土而同性——清前中期八旗宗室剧作家及其剧目
        二、循环相因——宗室剧作家创作之因袭与传承
        三、参伍因革,通变之数——晚清民国宗室剧作家创作的新变与革新
结语
    一、社会阶层的差异与戏曲活动的差别
    二、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对当下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借鉴意义
    三、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心得
附录一: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编年(晚清部分)
附录二: 晚清民国北京旗籍名伶点将录
附录三: 晚清民国北京旗籍剧作家及剧目知见录
参考书目
后记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三侠五义》称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石玉昆和《三侠五义》概述
    二、古代汉语称谓研究现状概述
    三、关于汉语称谓的定义和分类
    四、本课题的研究现状评述
第一章 《三侠五义》亲属称谓研究
    第一节《三侠五义》亲属称谓概貌
        一、对长辈的称谓
        二、对平辈的称谓
        三、对晚辈的称谓
        四、亲属称谓中的合称与统称
    第二节《三侠五义》亲属称谓的特点
        一、亲属称谓的泛化用法使用广泛
        二、异名同指的亲属称谓十分丰富
        三、丰富的“老+亲属称谓词”
第二章 《三侠五义》社会称谓研究
    第一节《三侠五义》社会称谓概貌
        一、用于相互关系的称谓
        二、用于身份职业的称谓
        三、用于生理特征、才能品行的称谓
        四、用于宗教人士的称谓
    第二节 《三侠五义》社会称谓的特点
        一、社会称谓的泛化
        二、严格遵循等差原则
        三、沿袭古代官职称谓
第三章 《三侠五义》情感称谓研究
    第一节《三侠五义》情感称谓概貌
        一、《三侠五义》中的敬谦称谓
        二、《三侠五义》中的詈称、亲昵、绰号类称谓词
    第二节《三侠五义》情感称谓的特点
        一、敬谦称谓使用广泛
        二、绰号类称谓普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10)《三侠五义》副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三侠五义》简介
    1.2 研究现状
        1.2.1 《三侠五义》研究现状
        1.2.2 副词研究现状
        1.2.3 副词的定义和分类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三侠五义》中的副词
    2.1 时间和频率副词
        2.1.1 表示最终
        2.1.2 表示短时、突发
        2.1.3 表示持续、长时
        2.1.4 表示初始
        2.1.5 表示过去、已然
        2.1.6 表示将来、未然
        2.1.7 表示不定时
        2.1.8 表示逐渐
        2.1.9 表示频率
        2.1.10 表示反复
    2.2 程度副词
        2.2.1 表示最强级
        2.2.2 表示强级
        2.2.3 表示较强级
        2.2.4 表示弱级
    2.3 范围副词
        2.3.1 表示总括
        2.3.2 表示限定
        2.3.3 表示类同
        2.3.4 表示数量上达到一定标准
    2.4 否定副词
        2.4.1 表示对事实的否定
        2.4.2 表示对已然的否定
        2.4.3 表示对判断的否定
        2.4.4 表示禁止
    2.5 语气副词
        2.5.1 表示肯定、强调
        2.5.2 表示推测
        2.5.3 表示疑问、反诘
        2.5.4 表示祈使、决断
        2.5.5 表示委婉
        2.5.6 表示侥幸
        2.5.7 表示意料之中
        2.5.8 表示意料之外
        2.5.9 表示特定关系
        2.5.10 表示释因
    2.6 情态副词
        2.6.1 表示急促
        2.6.2 表示连续、缓慢
        2.6.3 表示协同或亲自
        2.6.4 表示公开或隐秘
        2.6.5 表示特意或随意
        2.6.6 表示努力
        2.6.7 表示直接
        2.6.8 表示徒然
        2.6.9 表示其他
第3章 《三侠五义》副词的综合考察
    3.1 《三侠五义》副词特点
        3.1.1 结构完备
        3.1.2 种类多样
        3.1.3 副词以双音节词为主
    3.2 与现代汉语副词的联系与区别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乡关何处觅英魂——清代民间艺人石玉昆生平着述考论(论文参考文献)

  • [1]《三侠五义》的喜剧性描写研究[D]. 苏嘉晖.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2]侠文化背景下的香港武侠电影研究[D]. 赵振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3]法律视域下的明清包公小说研究[D]. 王刚. 陕西理工大学, 2019(09)
  • [4]《三侠五义》单重复句研究[D]. 杨小英.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 [5]《龙图耳录》俗语词研究[D]. 李冬雪. 宁夏大学, 2019(02)
  • [6]旗籍作家武侠小说创作中的政治历史意识[J]. 张书杰. 社会科学论坛, 2017(12)
  • [7]论《三侠五义》中的神异书写[J]. 贾丹. 北方文学, 2017(08)
  • [8]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研究[D]. 梁帅.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9]《三侠五义》称谓研究[D]. 张倩.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10]《三侠五义》副词研究[D]. 陈淑娟.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乡镇英雄何处寻——清代民间艺人石玉琨生平与着作考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